读后感 · 读后感1000字 · 特蕾莎修女读后感

特蕾莎修女读后感

特蕾莎修女读后感1000字通用。

读后感大全相关专题:“特蕾莎修女读后感”。

下面是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你精心整理的“特蕾莎修女读后感”,欢迎大家参考阅读。阅读是成长的基石,阅读让人生精彩,相信对于作品这本书的阅读会让人心里感触很多。这里推荐大家亲自动笔写一篇读后感。

特蕾莎修女读后感(篇1)

我不懂宗教文化,看完这本书后,还是无法理解宗教为何有如此的魔力,感化众生。我的感悟只是浅浅地留在人的身上——特蕾莎修女。她拥有神奇的能量,秉持着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特质,影响着她身边所有的人,书中有太多太多令人动容的事迹。特蕾莎修女始终强调自己只是“上帝手中的一只铅笔”,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上帝的事业。对我来说,特蕾莎正是以她的特质书写着奇迹的故事。

特蕾莎修女是一个19xx出生在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裔女孩,18岁进入爱尔兰罗雷托修会,1929年,她在印度北部的大吉岭开始了修女见习期。1931年,特蕾莎修女向上帝宣誓,成为正式的修女。她的一生都在为无家可归者、病人、垂死者、残疾人和社会边缘人服务。她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祈祷,唯一的战略就是不断地给予。特蕾莎修女一直服务到1997年9月5日去世,她在1979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在她去世后,她留下了一个修会大家庭,包括5个宗教团和遍布世界的592座房子。而她和她的修女们没有任何财产,也从未收取一分报酬。

无论你是想同特蕾莎修女谈几秒,几分,还是几小时,在她眼中,你都是她最尊贵的客人。通过她对人的诚恳和亲近,让许多和她说过话的人都觉得,他们是特蕾莎修女最好的朋友。在她去世后,作者至少听过不下500人说这样的话。

书中有一个事例,让我印象深刻:

特蕾莎修女得到诺贝尔和平奖以后,旧金山授予她荣誉市民的称号。那时,这则消息几乎被旧金山的所有广播电台现场直播。当时有一个深陷毒品于军火交易的年轻人正在开车,在车载广播中听到了这则新闻。当授奖仪式开始时,他本想换音乐频道听音乐,但所有电台都在广播特蕾莎修女的讲话。他虽然不满,还是只有硬着头皮听下去。他想,只用一会儿就行了,那种仪式不会进行多久的。但这个年轻人听着听着就突然放声大哭。他哭得如此伤心,最后不得不把车停靠在路边。直到直播结束后,他才停止哭泣继续上路。车开到一个电话亭,他走进去拨通了其中一家广播电台的电话。他问,刚才是谁在那个电台发表演讲。最后他加入了特蕾莎的仁爱传教会,一直忏悔他的罪行,成为了传教士,开始了他的新生活。

每当特蕾莎修女接待一个拜访团队,并与他们亲切交谈20分钟之后,至少有一半的团队成员走出她的大门时都是泪流满面或者眼眶湿润。

上面的故事体现她布施的力量,她拥有伟大的精神感化力。此外影片中还有很多故事体现她的信仰、谦卑、智慧、勇敢、无分别、积极、宽恕、面对痛苦、乐观的故事,可以看看,试试你是否也会被感化。

特蕾莎修女读后感(篇2)

雪玉兰冰终于更多地了解了这个令我仰慕已久的大善人,虽然很遗憾看电影也晚去了,没有能完整地看完整部影片,大半部影片的观赏,已是足够的震憾!

看电影的整个过程,我感觉是自己的灵魂被洗涤的一个过程,那种被德蕾莎修女无私的大爱以及她的大爱所带来巨大的感染力,一遍遍地把观者的灵魂置于蒸馏水里洗涤和过滤,过后是全然的纯净和清爽的感觉!

她说,她们的工作,是要把希望重新还给那些失去了它的人,这些人是病困街头、无家可归的乞丐、遭人遗弃的麻风病人和濒死的无人照料的穷苦人,她和她的`同伴们为这些人力所能及的照料以及让那些濒死的人能死在一个有屋顶的房子里,用一个老乞丐的话说"一辈子都像一条狗一样活着,却能够死得像一个人"。

诚如德蕾莎修女所说,人类的不幸并不存在于贫困、生病或饥饿,真正的不幸是当人们生病或贫困时没有人伸出援手,即使死去,临终前也应有个归宿,有尊严地死去。

"希望和尊严",这也正是很多人活得不快乐的最大的困扰和症结所在!这或许也正是慈善和助人的真正意义所在---帮那些苦难或迷惑的人们重新找回他们的希望和尊严,让他们能够满怀希望地活出自己本该有的尊严人生!这或许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帮得上别人的!

她还说,这个地球上一切生命平等,穷人和富人,都是同样的尊贵!如果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在挨饿,在因为贫穷倍受折磨,那么富人就没有权利自由支配自认为属于自己的财富,这个地球上的所有财富和资源应该是属于所有人的!

是的,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是值得敬畏的!要在那些贫病交加的人身上,在那些濒死的人脸上,认出主的面目!无所顾忌,无所畏惧,狂妄自大,目无他人地活着,才是最可怕的!

再次体会那句话:仁者无敌!原以为当个老好人是很好当的,一个全然不为自己的大善人,却也不是那么好当的---那么多的威胁和阻挠都是我们全然想不到的,很多时候甚至是生命危险!但纯净和善良的力量终是强大的,但德蕾莎修女每次面临危险时所表现出的无限爱心和赤诚,让那些拿出刀阻止她的人只能把刀再悄悄地收起,让那些认为她的想法太过疯狂抱持绝对反对意见的人,在见她一面后却坚决地留下来与她一起共营慈善圣会。在那个印度还处处充满着贫穷和混乱的年代,在那个印度教为主要宗教信仰的土地上,她的工作和善心需要绝对的勇气,以至只能让人认为她是"被主选中的人""作为主的一支笔,如果主有所指示,她就无法停止书写"。

特蕾莎修女读后感(篇3)

推荐当下正在扶贫的领导干部阅读这本书,扶贫的关键不在于给予的多少,而在于在给予的过程中投入了多少的爱。

以下为本书中的精彩摘录:

饥饿不单指食物,还包括对爱的渴求;赤身不单指没有衣服,还包括人的尊严受到剥夺;流落他乡不单指需要一个栖身之地,还包括受到排斥和抛弃。事实上,世界上最大的问题除了贫穷和饥饿,还包括孤独与冷漠。孤独也是一种饥饿,它是期待温暖爱心的饥饿。

穷人虽然没有钱,没有社会地位,但他们有尊严和人格。所以,当你为他们做一点事情时,首先要让他们感受到,你是在用爱来帮助他们,而不是施舍。

痛苦就是幸福,下降也是上升,微小与伟大并存,温柔也就是刚强;在世是离乡,而离世则是大归,爱不可爱之人,才是真爱,没有喜乐,正是大喜乐。

她带领团队,依靠的不是管理,而是她的友爱。

富裕并不能使人获得真正的幸福,去用真诚之心爱人吧,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不要考虑为了生命去吃什么,也不要考虑为了身体去穿什么,因为生命永远比食物贵重,身体永远比衣服贵重。

人们不断地施爱予人,不过她们心中的爱,却不会因为施予而流失,恰恰相反,它只会越来越丰裕。

当今的世界一片混乱,人也饱受痛苦。这是人们在家庭生活中找不到爱所导致的结果。人活着不仅需要粮食,还渴求同胞的爱、仁慈和体恤。今天,人们的内心的痛苦,完全是因为缺乏彼此爱护、仁慈和体恤的心。

爱的果实是服务,这个服务就是“我们话语不多,只做实事。”

爱和忠诚是人类最重要、最神圣的品质,也是人类最重要、最神圣的承诺。忠诚具有一种伟大的力量,不管是对人的忠诚还是对神的忠诚,都是这样。

人类历史上所有的伟大和高贵,全都来源于虔诚,包括对于真理、信念和理想,以及对于你所挚爱的事物的虔诚,虔诚具有伟大且匪夷所思的力量。

爱是如此神奇,只要它被种进适宜的土壤里,就会生长出真和善、美德和高尚的心灵,还会生长出更丰盈更充实的爱。

只要有爱,就算在最艰难最困苦的时刻,人生仍然是有价值的。

特蕾莎修女读后感(篇4)

这次去买书,偶然地看到了这本叫《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的书,我蛮好奇的,因为之前我对修女知道的并不太多,更不知道有德兰修女这样的人。只是觉得这个名字读起来很舒服,以及封面上这个老人看上去十分慈祥。我便让爸爸帮我把这本书买了下来。

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在爱中行走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说德兰修女一生中都受到了人们的关爱,或者是说她很有爱心。但是我想象的只是修女的一部分,当我看了这本书,我才真正意识到什么是爱。其实我也看过很多伟人的传记或是介绍,但还从未有过像读这本书这样的感触。

当然,刚刚开始读的时候,也没有觉得她有多么的神圣,伟大。但是这种感觉却是在我读书的时候慢慢走入我的大脑的。刚开始读,只是认为她就是一个普通的爱心人士,可能只是物质帮助或经济资助。然而当我阅读到后面部分的时候,我被修女的行动深深地打动了

其实读完了这本书,最让我感触的地方是德兰修女使我改变了对爱的认识。以前,我觉得爱一个人,应该付出,但也应该追求回报。但是德兰修女的爱是不需要任何回报的,也就是说修女的爱是无私的。

这本书背后有一个小故事,说的是有两间屋子,两个屋子里都有着一群人,围着一锅汤,每个人都有一个勺柄比自己手臂还长的勺子。第一个屋子里的人只用勺子为自己,所以他们谁也喝不到汤,而第二个屋子里的人是用自己的勺子将汤喂入别人的嘴里,并且他们都高兴地唱着歌。

这个故事就告诉了我们当大家互相帮助,心存爱心的时候,大家都非常高兴。的确,当我们帮助别人的时候,当别人因自己的帮助而感到高兴的时候,我们自己也会非常高兴。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会有一些想法,比如,我会希望别人记住我帮了他的忙,或者是希望如果有一次我也遇到了困难,他可以来帮助我,或者也许那个人没有帮我,我会想到再下一次,我就不帮他了。这可能是一种人们都会有的追求回报和要求平等的心理。可是,这种心理我却没有在德兰姆姆身上看到,所以也说明她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多的想法,只是想一心帮助他人。

其中还介绍了小德兰的故事,她是法国里修加尔默罗圣衣会的隐修修女,她虽然在行动上并没有过多的事迹,但是却写了许多东西,她写的这些东西也给德兰姆姆很大的影响。她们都爱上帝,爱耶酥,而且都不畏惧死亡,认为死亡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一个完美的开始,因为那样才可以真正见到上帝,与上帝对话。

德兰修女对这整个社会的贡献是最伟大的,否则,在她去世的时候,怎么可能使整个世界都哭了呢。正是因为她作为上帝的使者把爱带给了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尤其是那些更需要关爱的穷人和被遗弃的人。这也是人们最受感动的地方,她爱那些穷人,并不是给他们金钱,或者给他们大量的物质资助。而是用心去爱他们,让他们得到了关爱,让他们有家庭的温暖。德兰修女和她的追随者放弃了一生本能得到的幸福,来为这些穷人们服务。在印度的时候,一开始,德兰修女只想到去关心他们,并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身份会使那些穷人觉得自己是在施舍他们,所以那些穷人大多都不理睬她,有的说了一两句话就走了。这时,德兰修女发现这样是不行的,她也必须像那些穷人一样,穿着和他们一样的衣服,吃和他们一样的饭,并且也不能再住在修道院里,她必须要走出修道院的高墙。那个时候她已经是校长了,而她当时的这种做法很可能使她失去修女的身份,但她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犹豫。这说明,这些名称在德兰姆姆的心中并没有去救助穷人那么重要的。所以也说明她的这些行动都是发自她内心的,因为她在小的时候,这种想法就在她的心中形成了,她并不是因为一种很偶然的想法而决定付出一生,去帮助穷人的,而在她小小的时候,她的妈妈就常常将穷人带到家里来,给他们一些吃的和用的,并且说那些穷人是自己的远房亲戚,其实是为了维护他们的自尊才这样说的。德兰修女小时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所以我认为她从小就懂得如何尊重别人。

特蕾莎修女读后感(篇5)

曾经看了很多曾让我流泪的电影,也曾经以为当下的那部电影虽好但下一部一定会更好。就象我们遇见的人,友情,或者爱情。

直到今天在上海去杭州的高铁上看完这部电影,我忍住眼泪,回到家,打开房门,放声痛哭。多少的感动,难过,苦难,在这一刻,都渺小得如微尘,跟MotherTeresa的一生相比。

她的一生,充满苦难和斗争,哪怕在她的晚年多少人膜拜她,她还依然是那个只为成为穷人之中的穷人而存在的普通修女,从一个人抗争一个庞大的教会组织到人们心甘情愿帮助她,与她一起行善。这与我们身边包括我自己一直喊着的去支教,去公益,那种一时的冲动,是让我们有多汗颜?

最近我的人生遭遇了很多坎,甚至想过停止抗争去做回主流社会要求的那个温顺乖巧的家庭主妇模样。感谢MotherTeresa,我想我应该做的是让自己更慈悲,更宽容,多付出,不求回报。在我不能离开职场以前,无论身边的世界如何纷繁复杂,我愿自己是那个真心对人好的简单真诚的人。

而到我可以离开朝九晚五的职场的那一天,我愿自己更自由地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从爱我们身边的人做起,从不求任何回报做起。我将日日激励自己,inthenameofMotherTeresa.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书心得阅读

伊利亚特读后感分享1000字


读书好似耕耘,汗水流得多,收获更丰满。阅读作品后,好像突然感悟了一些事情,写作品的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怎么样写出一篇可以体现自己心境的作品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伊利亚特读后感分享”,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伊利亚特读后感分享 篇1

我非常震惊于这本书。传说中荷马是位盲诗人,他记录了许多民间行吟歌手的集体口头创作。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本来就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荷马描绘了10年战争中最精彩绝伦的一部分,让我对神秘的希腊文化无限地向往。

荷马的《荷马史诗》上篇《伊利亚特》读下来似乎比讲述人与自然力量抗争的下篇《奥德赛》要精彩。这是十年特洛伊战争的最后一年,最后51天的最后9天,希腊联军的阿基里斯不再效忠阿伽门农,在众神祗的战争利益权衡下与特洛伊城的赫克托尔决一死战。赫克托尔亡,阿基里斯后战死。

《伊利亚特》以歌唱阿喀琉斯的愤怒作为开篇,将之视为更残酷的命运起始的标志——“歌唱吧,女神,歌唱帕琉斯之子阿喀琉斯的愤怒,这愤怒给阿开亚人带来了无限的苦难。很多勇敢的灵魂就这样被打入哈迪斯的冥土,许多英雄的尸骨沦为野狗和兀鹰之口。自从人中之王,阿特柔斯之子与伟大的阿喀琉斯自相争斗的那一日起,宙斯的意志开始得到贯彻。”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给大家看。”

关键在于如何“毁”。

没有木马屠城,没有儿女情长,没有诗句冗繁,却有庞大的人物表、形象的神人同形同性、经典的“荷马式比喻”勾勒出主旨“阿基里斯的愤怒”。这是属于年轻的愤怒,这是青春的愤怒,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经历的愤怒。如果说海伦的美丽值得一场历时十年的战争,这样的愤怒,也完全值得以一部最伟大的史诗作为开端。

没有布拉德皮特的骁勇帅气,阿基里斯跃然纸上的是天真任性的英雄气概。围绕着他的“息怒”,战争走向高潮,走向结束,走向死亡。歌颂的似乎是毁灭之后的“美好”。强大,强大。

伊利亚特读后感分享 篇2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主要围绕英雄阿基琉斯的两次疯怒展开,全篇一开始交待残暴、贪婪的阿伽门农王在一次议会中引发了卓越的阿基琉斯的愤怒,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事件又催发了特洛伊人最勇敢的赫克托尔杀死了阿基琉斯的同伴,如此激发了阿基琉斯的第二次愤怒,最后以阿基琉斯为同伴报仇,愤怒平息而收尾。

如此看来统领全篇的是阿基琉斯的两次愤怒,但是从荷马所叙述的一系列事件来看,左右了阿基琉斯愤怒的却是至高无上的神明——宙斯和赫拉的的内斗引发了神与神,神与人,甚至人与人之间的残酷战争。这是受那个时代神化传说的局限,并非出自荷马的意愿。

从目前的观点来看,特洛伊战争的导火索是海伦,一个貌美如天神的女人引发的。但从《伊利亚特》的情节来看,荷马似乎否定了特洛伊战争的导火索是海伦引发的,相反,他认为引发这场战争的罪魁祸首是至高无上的神明蒙惑了阿伽门农王的头脑,从而触发了阿基琉斯的愤怒,使得特洛伊人有机可趁。其实,那根本就不是神明的意旨,而是残暴的统治者,是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而纷争不断,这点我们可以从史诗中找到。当然,那个时代的人通常把统治者视若神明,以至于到了今天都有很多学者认为特洛伊战争是为了一个女人而爆发的,其实大错特错,也是荒唐可笑的.,甚至一些学派,如精神分析法也为此奠定了理论基础,说来更是让大家啼笑皆非了。

事实上,特洛伊战争之所以会爆发,无非就是当时的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为了统治更辽阔的疆土,联合各方的首领,而他们又各怀鬼胎,且都想从战争中捞到好处,或者说是得到战利品。

伊利亚特读后感分享 篇3

日前,重读《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引出一些感想:

特洛亚战争,导火索只为斯巴达王墨涅拉俄斯的美丽妻子海伦被特洛亚王子帕里斯诱走,墨涅拉俄斯组合希腊联军而发动的战争。这场战争,日神阿波罗、智慧女神雅典娜、海上女神忒提斯、爱神阿佛洛狄忒、战神阿瑞斯、主神宙斯悉数到场,却各为自己的利益而明争暗斗:在众神操纵下,希腊军队同特洛亚军队展开持续10年之久的争战,许多无辜的年轻战士因此而命丧沙场,令人扼腕叹息!

为一个女人发动这么长久的战争实属不该!倾一国之力,让许多生命消亡,让千千万万的家庭妻离子散,让广大的人民受穷,这一切的一切为了什么?只为追回一个不忠的女人!更可恨、可恶的是隐藏在战争双方背后那些众神,因他们的教唆与推动,让战争变得长远而凶残!其实后期战争已让敌我双方疲倦,初达共识,准备缔结和约,却触犯某些神的利益,被搅局,造成人类历史的劫难!

纵观当今世界,《伊利亚特》的故事和如今的某些大国的嘴脸是多么的相似!有他们的后台操纵,在前台的小国纷纷变色、变脸,苦难的却是广大的人民!利比亚、叙利亚就是极好的例子,据说近期乌克兰的疯闹就有大国背后怂恿的影子,本来好好的一个国家被揉成一盘散沙,克里米亚的议会大楼也飘起俄罗斯的国旗,不知内战又何时将开起?

唉,那些灾难深重的人民!

伊利亚特读后感分享 篇4

虽然从小就知道荷马,却从未看过《伊利亚特》或《奥德赛》,这次选修西方文学史才让我有了这个机会。

我非常震惊于这本书。传说中荷马是位盲诗人,他记录了许多民间行吟歌手的集体口头创作。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本来就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荷马描绘了10年战争中最精彩绝伦的一部分,让我对神秘的希腊文化无限地向往。

《伊利亚特》中,两位主角的形象都十分饱满,阿伽门农是典型的统治阶级,很霸道很专制,但是让我惊讶的是他很勇于承认错误,肯为了整个希腊联军而牺牲自己的一些尊严,低头向阿喀琉斯认错,并将自己的宝贵财富相送,我觉得这是整个希腊联军十年不倒很关键的一个因素。而阿喀琉斯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勇士,他英勇善战,为人正直,对阿伽门农的无理、嚣张直言不讳,他也很讲义气,因为自己好兄弟帕特洛克罗斯的死,他气愤填膺,杀了赫克托耳以复仇。这真的是大快人心。

另外,书中富有特色的是有许多希腊神话中的人物,比如众神之首宙斯、宙斯之女智慧和艺术的女神雅典娜、海洋女神忒提斯、火神赫淮斯托斯等。阿喀琉斯的英勇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众神的相助,实在是天之骄子啊。

看完《伊利亚特》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希腊人真的很神奇。首先这本书只描绘了10年战争中的第十年中的几十天,这个描写方法实在比很多大学生喜欢的报流水账高明许多。而且希腊人富有想象力,将这么多的神话人物创造出来并参与了这场战争。另外,作为一个理工科学生来看,那些创作这本书的行吟歌手的逻辑似乎相当好,基本没什么情节的纰漏,这个比国内很多电视连续剧甚至美剧都要厉害,他们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的描绘也很出色,虽然简单易懂,但又很生动。在这场持久战中,希腊人与特洛亚人的智慧得到了完美的展现。作为一个为自己祖国悠扬文化自豪的人,我也深深地钦佩着希腊文化,这次阅读《伊利亚特》让我真正地放眼看世界。

伊利亚特读后感分享 篇5

《伊利亚特》一书通过叙述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希腊人远征小亚细亚的特洛伊城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希腊人的生活方式、世界观、价值观,

特洛伊主将赫克托尔死时,希腊将领阿喀琉斯说道:我的命运怎样,只要宙斯和众神派定,我自会接受。在愚昧的时代里,未知的神是主宰,信仰神,也是一种乐观主义,不用每天去纠结生与死,悲与喜。而当狄俄墨得斯打了不死的天神阿佛洛狄忒时,奥林匹斯山的众神却都并不惊讶。因为许多奥林匹斯天神都吃过凡人的苦,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在古希腊,蔑视神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敬仰权威而又蔑视权威,从而获得了一种相对的自由,而这种自由,正是推动希腊文明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柏拉图说,人的灵魂是由理性、激情和欲望组成的。我们只有使这三者处于一个有序的状态才能拥有一个公正的灵魂,这种状态就是由理性做主,激情和欲望归附于灵魂,始终让理性主导生活,让灵魂主导身体。而在一个国家(或城邦)里,当激情主导灵魂时,就会导致荣誉政体,其具体表现为求胜。《伊利亚特》里的英雄基本都奉行光荣至上的原则。这在赫克托尔被杀中就有体现赫克托尔内心独白道:我最好还是去杀死阿喀琉斯,或者在这城墙前面光荣地死在他手下,我最好和他决一死战,看奥林匹斯的主宰到底给我光荣还是给他光荣。让他勇敢的,是光荣;支撑他的信念的,亦是光荣;能让特洛伊战争打了轰轰烈烈的十年的,还是光荣。在围墙边的大战中,足智多谋的波吕达马斯劝赫克托尔不要再追赶希腊人时,赫克托尔呵斥道:对于一个勇敢的人,只有一种可信的预兆,那就是为祖国而战。这,也是一种求胜!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此时,古希腊(地域概念)的政体就是由激情主导的荣誉政体。另外,希腊人在平原上的大战失败后,希腊大军的阿伽门农王召集全体将领开会时,涅斯托说道宙斯让你做万民之主,你就应该好好地对待你的人民。在别人说话的时候,只要他的话说得中肯,你就应该倾听。从他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孤希腊的政治已经趋向民主化,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寡头政治。

希腊人对死者也是极其尊重的。特洛伊盟军将领萨尔珀冬阵亡后,射神阿波罗奉宙斯的命令将萨尔珀冬的尸体送出战场,用清水洗净,涂上香膏,给他穿上神的衣服,交给睡神和死神,让他们把萨尔珀冬送回她的祖国吕喀亚去了。这里对尸体的处理,足以体现了他们对死者的敬重。而且,《伊利亚特》中,有很多个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争夺尸体的画面。特别是在阿喀琉斯的朋友帕特洛克罗斯的葬礼上,更是将这种尊重演绎到了极致。火葬、献祭、举行纪念仪式等,向我们展示了古希腊人隆重的葬礼。

阿喀琉斯为帕特洛克罗斯举行的纪念仪式就是一次竞技比赛,其中包含了战车比赛,斗拳,摔跤比赛,赛跑,斗武,扔铁块,射箭比赛,投掷标枪。这些比赛项目均反映了希腊人爱运动的原因不仅仅是为了健康,更是为了生存。特洛伊战争中频频出现的战马、战车和御者,射神阿波罗的神箭,特洛伊城上投掷而下的石块,赫克托尔与阿喀琉斯决战时所掷出的长枪等等,无不昭示着冷兵器时代强壮体魄的重要性。

《伊利亚特》里各式各样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只是古希腊历史的冰山一隅,真想进一步了解希腊的故事,去发掘更多文明的源头!

伊利亚特读后感分享 篇6

英雄史诗,有时间再听一次。

荣誉,声名,出身,家产,是当时人们最重视的东西,对光荣的英雄梦想的追求,甚于生命本身,为了勇气、荣誉和美名,一个个骁勇的神的和凡人的儿郎,纷纷奔赴并丧命于血腥残酷的战场,他们人生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此,生命于荣誉面前,轻如鸿毛!

那是人类的年少时代,率性纯粹,血气方刚,体魄强健,思维敏捷,神勇过人,同时充满了无知、冲动、欲念,无论是人还是神,他们用生命和灵魂谱写了神话。

神与凡人,英雄与懦夫,男与女,无一例外地兼具了各种人性的优点和缺点,这一特质贯穿人类的历史——永恒不变的人性史,它也将继续被传承下去。

——这就是人,在我的少年时代似乎已明了的定律和结局,也许正因此才那么抑郁悲观……

谈一下诗中所揭示的“命运”,这也有永恒不变的定律。

神主宰着人的命运,神之间、神与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导致了各种各样的的分歧、矛盾、争斗,这种种纷争的结果就是以摆布人类的生老病死、战争与和平告终。

——命运是无常的,它掌控在神的手里。

神也不是蛮不讲理的,他们也会妥协,彼此制衡,他们任性妄为,也明白是非,因而他们会根据人性的光荣与卑劣进行各种“奖赏”与“惩罚”,安排人类的福与祸,类似于中国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命运是自造的,性格决定命运。

无常与有常,站在天秤的两端,到底向哪边倾斜,并没有恒定的方向,这么说来,命运也许是更多的无常吧……

诗的语言很有意思,比喻也很有趣生动,切合当时的现实生活,就嫌反复的内容太多了!也许,与《诗经》同时代的《荷马史诗》也善用“反复”和“比兴”?《诗经》篇幅短,我们觉得它反复比兴得可爱动听,《荷马史诗》篇幅长,我们便觉得它反复比兴得啰嗦乏味?……也许……这也是东方的少年和西方的少年的异同?

伊利亚特读后感分享 篇7

当我合上《伊利亚特》这本书时,我陷入了沉思。这本书太精彩了,内容也太博大了,它再次向人们展示了当年那场惨烈壮观的战争场景,怪不得被称作不朽的伟大史诗呢。很久很久以前,当这个世界上还只有神话中的英雄种族时,在爱琴海的东岸,有一座由国王普里阿摩斯统治的特洛伊城。由于神灵们的怨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原本繁荣富强的特洛伊城却注定要遭受一场旷日持久的恶战,为此无数英雄倒在了它的城墙下,这其中有进攻方阿开亚人,也有防守方特洛伊人。最后,特洛伊被一场大火烧成了灰烬,几乎所有的特洛伊勇士都壮烈地为国捐躯。这就是本书描写的特洛伊战争。可是,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可怕的悲剧呢?----这可能令人难以置信。首先,我要从一场婚礼开始讲起。就在位于爱琴海另一边的佩里翁山上,埃阿科斯的儿子珀琉斯与海神的女儿忒提斯结婚了。这场婚礼是在马人喀戎的洞外举行的,所有的神灵都来参加了婚礼,除了不和女神厄里斯。因为宙斯不赞成邀请她,免得出现纠纷和争吵,这反而成了特洛伊战争的导火索。厄里斯因为没被邀请,所以非常生气。当婚礼的庆典接近尾声,赫拉、雅典娜、阿芙洛狄特三位女神正在愉快地聊天时,厄里斯将一个金苹果扔在了三位女神的脚下,三位女神看到地上的金苹果,都十分惊讶,珀琉斯走了过来,弯腰把地上的苹果捡了起来,说:上面写着几个字----献给最美的女神。话音一落,三女神就开始争吵起来。于是,原本快乐的婚礼就在吵架中结束了。看,为了谁最美,女神们都闹翻了。最后,宙斯让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的儿子帕里斯去决定金苹果给谁。赫拉许诺财富和地位,雅典娜许诺勇敢和聪明,都没有打动帕里斯。打动帕里斯的是阿芙洛狄特许诺的人间第一美女----海伦。美的力量多么大!就这样,帕里斯将金苹果放到了阿芙洛狄特手中,另外两位没得到的女神发誓要报仇:特洛伊城在劫难逃。帕里斯王子来到斯巴达,和国王墨奈劳斯的妻子王后,最美丽的海伦相爱了,并在阿芙洛狄特的帮助下带着斯巴达的财宝和海伦一起逃回了特洛伊。于是,战争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墨奈劳斯的哥哥阿伽门农率领希腊联军去攻打特洛伊,最强将领是阿基琉斯,最聪明狡猾的是奥德修斯。特洛伊方面则由普里阿摩斯的另一个儿子,帕里斯的哥哥,伟大勇敢的赫克托耳做统帅。最值得一提的当然是阿基琉斯。因为《伊利亚特》就是从阿基琉斯的愤怒开始写起的。阿基琉斯是海洋女神忒提斯的儿子,他小时候就在冥河的河水里泡过,所以除了脚踝浑身刀枪不入,而且他还有火神赫菲斯托斯打造的盾牌。最不可思议的是,他明明知道自己如果参战,就一定会死,但他还是要勇敢地参战,真是视死如归啊!接着,让我来分析一下阿伽门农。他拥有宙斯的权杖,所以成为阿开亚人的首领,但他却滥用权力,把属于阿基琉斯的女奴和战利品扣下,占为己有。为此惹怒了阿基琉斯,差点造成阿开亚人全军覆没。还好,他知错就改,听从了奈斯托尔的劝告,向阿基琉斯赔礼道歉,请他重新披甲上阵。最终,依靠木马计,取得了胜利,夺回了海伦。这使我想到了现在的反腐----拥有权力,可以做好事,但滥用权力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知错就改,才有挽回的机会。在读整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只是为了争夺谁最美,只是为了夺回一个美丽的女人海伦,就进行一场长达十年的战争,这,值得吗?读完了书,我觉得自己找到了答案:美的力量是惊人的,是难以抗拒的,为了美,为了公平和正义,即使付出宝贵的生命,也是值得的,这就是希腊精神,一个崇尚美,崇尚英雄的民族的精神。

[参考]读后感卡尔威特1000字11篇


感谢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读后感卡尔威特。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总结很多实用的生活经验,读完作品之后,不妨用笔把这些感悟记下来。不妨把读后感书写一下。希望以下网页内容能给你帮助!

读后感卡尔威特 篇1

今天,好不容易坐在电脑前构思如何写这篇读后感时,首先感到的就是内疚:1、其实我并没有逐字逐句地把《卡尔·威特的教育全书》这本书读完,2、要不是女儿三番四次的催促,可能这篇读后感也还是仅仅停留在构想阶段,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这可能是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家长在子女教育上的通病——一个借口:忙。诚如,当今全中国的每一个人都面临着巨大的生活甚至生存压力:物价涨了、失业率提高了、唐山又余震了……,被什么CPI、PPI、IMF等等搅得焦头烂额,但静下来仔细想想,我们到底都在忙啥、又为啥而忙,说大了去是为国家的美好未来、说小了呢是为了家庭幸福,但我最近时常在想,这些未来、这些幸福都体现在哪里……

读完这本书后,确实有许多的感悟、启发甚至是共鸣,写下这段文字,也谈不上什么读后感,只是结合书中内容谈谈这些年来在孩子教育方面的一些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共勉。

1、营造好的环境。孩子天性好动,容易被身边事物影响或干扰,在潜移默化中,一个好的环境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会起到很好的帮助和促进作用,生活环境、交友环境这些大的方面自不必说,古时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而小到她的书桌,每次学习或做作业前必须整理干净,桌面上只能摆放与准备做的事情有关的书本和文具;

2、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一些好的辞藻必须要善于组织、一个好的想法必须要善于表达,所以冯然从三岁就开始的讲故事训练,对她在这方面的能力提升可以说是大有裨益;

3、培养兴趣,顺势而为。有意识地让她从小接触身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各种事物,如绘画、书法、乐器、舞蹈……,在接触中逐步培养兴趣,并注意日后兴趣的维护(如表扬、支持、参与等),也如老卡尔·威特在书中所言,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些年来(特别是上学后),每个周末基本都是在各种兴趣班间奔忙,我们作为家长有时也觉得她很苦、怕她太累,特别是舞蹈训练的那个苦劲(其实这也能锻炼她吃苦耐劳的能力),跟她商量劝她不要学那么多了,还老大不乐意的,后经过观察,在这些训练班里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其实她也很快乐,同时也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锻炼她的竞争意识、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想到这,我们也就作罢了,读后感《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也正是这些兴趣,陪伴着她一路健康、充实地走来,并在以上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有一次她用开玩笑的口吻跟我说:我现在的小伙伴那么多,假如长大后没工作要去买菜的话,客户不少呢。瞧她说的)。

4、身体力行。正如老卡尔·威特在书中所言: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冯然平常最大的毛病就是做事拖拉、时间观念差,针对这点,我们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就拿这篇读后感来说,我刚才吃晚饭时很认真地对她讲:爸爸答应过你元旦前写完,今天晚上就算不睡觉都一定要完成,结果刚刚在楼下等她拿书去上英语课时,她下楼后跟我说:爸爸,我确实太急了,上了趟厕所耽误了点时间,对不起。你们看,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太啰嗦了,打字又慢,打着打着又不知道自己想说什么了。我觉得,孩子的教育是一门学科,里面确实太有学问了,看了《卡尔·威特的教育全书》后,很有同感,平时脑子里有很多构想、很多愿望都没能一一实施,或者开了个头却不能坚持下来,另一方面很羡慕老卡尔·威特有那么的有时间、更敬佩他有那么大的毅力来陪伴、教育他的孩子,或许,这只是个借口。一有想法,DO IT!毕竟,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在我们的讶异中快速地成长。

同时,对书中的一些观点也持有不同的看法:1、童趣不会因为没有同伴而失去。我认为,没有同伴的童年当然也可以很快乐,但绝对是不完整和不健全的,特别是在中国目前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没有同伴的孩子很容易会产生孤僻、自大、沟通有障碍、低情商等一系列问题。2、几乎不给卡尔买玩具。本人认为,能经常投身于大自然接触其中的花草树木、人间万物当然最好,但作为目前我们的孩子,一方面,身居混凝土深林之中,再加上父母条件的不允许;另一方面,现在中国的孩子面对的毕竟还是应试教育,他们得面对升学、就业,这些愿望不见得都能实现。玩具,哪怕只是一个简单的洋娃娃,里面积淀了他们不少童年的幻想和快乐,在玩耍中通过观察学会了想象、通过角色转换初尝了为人父、为人母的艰辛。只是不要让孩子沉迷,不要让玩具成为他们的唯一。

开卷有益,以上是个人对《卡尔·威特的教育全书》之所得及育儿之浅见,不足为鉴。

读后感卡尔威特 篇2

有了儿子之后,我对有关孩子教育方面的书籍总是特别关注,也买了不少。偶然在当当网上看到《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就把它买下来。细细读下来,我被老卡尔深深地震撼。这本书讲述的一位普普通通的德国乡村牧师创造了一个众人认为不可能的神话。老卡尔在52岁才生下了他的儿子小卡尔。威特,这个孩子在出生后,比一般的孩子还要瘦弱,甚至有些痴呆。其实早在儿子出生前,老卡尔就主张要从小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他的观点遭到了周围人的质疑,儿子出生后,大家更是嘲笑他。但是他并没有放弃,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在他的悉心培养下,小卡尔九岁能阅读荷马、普卢塔克、西塞罗等名家之作,并被莱比锡大学录取,14岁获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法律硕士学位,成为当时的神童。

老卡尔的教育方法可谓是独具匠心,一是他和孩子始终是平等对话,老卡尔在很多时间从来没有把孩子当成孩子,而是以成人的方式来交流。在老卡尔威特眼中,父母在孩子面前是没有绝对权威的,相反孩子的“面子”却应是父母特别关注的。二是让孩子快乐学习。小卡尔的博学多才,并没有建立在勤学苦练的的基础上。从很小的时候,老卡尔每天带着儿子去散步,让孩子亲密接触大自然,认识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让孩子体会到学习是一种快乐。他从来不让孩子学的太累,即便是小卡尔自己愿意学,他也不让。三是注重孩子的个性培养,卡尔威特教育一个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鉴于老卡尔的教育方法,我也把它用到了儿子的教育上。我比较尊重他的意见,一般不强迫他做什么事情。做什么事情都让他自己思考自己选择自己做。刚开始可能不行,慢慢地就会了。上超市买东西,都是他自己选,自己结账。我只跟在后面当看客。上次去超市就自己买了两个橙子、一袋果冻,一根火腿,一袋QQ糖,还有一个玩具小飞机。学习不也强迫他,爱学就教,不爱学就玩。其实他在玩的时候也在学。一次我教他学说“哎”,他只顾自己玩自己的,根本不理你。我就说了一遍,就放下了。过了几天,他自己拿着书,一边翻一边说:“陶陶听妈妈说“哎”妈妈,“哎”陶陶“哎”,让我们哭笑不得。

我们不要求把孩子培养成天才,只要教给他合适的方法,在他人生路上多一些捷径,生活的快乐些就好。

读后感卡尔威特 篇3

这也使我想到了大家所熟知的一个故事:开学第一天,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儿:每个人把胳膊尽量都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情,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再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同学只剩下了八成。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大家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候,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尽管这本书讲的是老卡尔·威特教育儿子的方法。但是,对我们教师来说也是有很大帮助的,因为孩子的大部分时光都在学校里度过,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有责任让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有责任来帮助家长教育好我们的孩子。

阅读了《卡尔威特的教育》,我更加明确了在教学和教育中应该如何去做。我想在以后工作中,我将所学的科学方法更加高效的应用于工作中去。

读后感卡尔威特 篇4

最近利用假期读了《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站在一个教师的角度,便觉得这是一本很书。

和其他教育类书籍刻板枯燥的文字不同,该书的语言通俗浅显流畅,正如作者在原书说明中所说的那样:“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虽然琐碎,但我会尽力让大家看得生动有趣,使诸位既获教益又不嫌烦闷。”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尽管它是19世纪的产物,但绝大多数的教育理念至今看来也是很正确甚至“时髦”的——其实它所蕴涵的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真谛。

他说:“我教育儿子的真正目的,就是要为他打开智慧的天窗,使他能够敏锐地观察到社会上的坏事,洞察出社会上的矛盾和缺陷。”“我只是想让儿子能够成为一个接近完美的人,只是想让他的一生在充满情趣和幸福之中度过,仅此而已。”“我认为,理想的人是品德、健康、才能都得到良好发展的人。”所以全身心深爱儿子的他在保护孩子的自尊、时刻夸奖孩子妙处的同时,从不随便地过多地表扬、惯坏孩子。他非常重视孩子各种良好习惯的培养,比如专心致志、敏捷灵巧、精益求精、坚持不懈。当孩子的“恶习”出现苗头时,他会用巧妙的方法杜绝。在用科学方法培养儿子智力的同时,他也重视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

作为一个父亲,他无微不至地关心儿子的点点滴滴,时刻注意其言行举止,并从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我想,每一个读到这本书的教师,都会有着特别的收获和启示。

就是因为这本书,让我更好地走进了学生的内心深处:除了他们的学习成绩之外,我更重视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告诉他们相互理解的力量;更注重他们的精神卫生,教他们面对失败,在游戏中体验人生。

这位伟大的父亲啊,想必孩子成长的每一天都如同史诗般印刻在了他的脑海,所以他才能如此细致如此清晰地书写出具体的方法,让所有的读到这本书的人能有效地按着他的方法去做。我也让我的外甥听音乐,给他讲故事,有意识地正确清楚地跟他重复一些简单语句,我也会每天带他出去,和他一起呼吸新鲜空气、欣赏大自然的美妙之处。

书的译者这样介绍:“从问世至今,凡是有幸读到此书并照书中方法去做的父母,都成功地培养出了极其优秀的孩子。”我知道,当我面对孩子的成长,感到困惑、为难、不知所措的时候,只要捧起这本书,优秀的老卡尔威特就会耐心睿智地向我娓娓道来他成功的育儿经,我想,有了这种手把手的教,心对心的交流,很多教育问题都会峰回路转、迎刃而解的。

这不由又让我想到,其实一本好书就是这样,它是你最忠实的朋友,会在你最需要的时候,默默地支持帮助你,不断更新你的认知、活跃你的思维,给你丰富的源泉、前进的动力,让你的视界更加广阔、生活充满希望。

读后感卡尔威特 篇5

读完《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心中真是感慨万千。这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是一个触动父母心弦的教育经典。在我眼前,老威特向我娓娓地讲述着他的教育方法,充分地表达着他的教育理念,喜悦地展示着他的教育成果,和我分享着他的开心与快乐。

在这本书里,老威特把他的教育理念渗透在教育方法之中,又在教育方法中很好的诠释了他的教育理念,使得这个乡村牧师把自己智商并不高的的儿子培养教育成了一个人人竖起大拇指的天才:八、九岁的小卡尔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等六国语言,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10岁进入大学,14岁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被任命为法学教授,23岁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这些成果的取得,正是他的父亲精心教育的结果。

这个父亲的核心理念就是:一个人最终能否有所成就,其禀赋起着一定的作用,但主要还是后天的教育。教育得当,普通的孩子也将成为不平凡的人,教育不当,即使是天才也会被毁掉。同时,孩子的教育必须与孩子智力曙光的出现同时开始。

在书中,老威特对小卡尔的培养教育是循循善诱的,是专注用心的,是遵从原则的,是全面发展的,又是愉快随心的。这在道德品质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培养,学习行为的培养,自我约束力的培养、兴趣爱好的培养等等方面,通过守信、善行、自律、学习诗歌、音乐、数学、历史等一个个生动的细节,一个个具体的事例体现出来。

曾经,我以为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正可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但是老威特告诉我,学习可以是一次愉快的旅行,也可以是一个轻松的游戏,只要我们做家长的教育得当,就可以让孩子的学习轻松快乐而不是叫苦不迭。

曾经我以为“天才”在生活中只是一个书呆子,而小卡尔的成长之路告诉我,天才的童年可以很快乐,爱好可以很广泛,生活可以很丰富,梦想可以很美好。

在这本书里,老威特的教育方法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很值得我们借鉴。总之,这真是一本很棒的书,他不但教会我们怎样教育好孩子,也告诉我们怎样做一个会教育孩子的好家长。

读后感卡尔威特 篇6

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着名的天才。他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他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与那些过早失去后劲的神童们不同,卡尔?威特一生都在德国的着名大学里授学,在有口皆碑的赞扬声中一直讲到1883年逝世为止。

卡尔?威特能取得这番惊人的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超恰恰相反,他出生后被认为是个有些痴呆的婴儿而是全赖他的父亲教育有方。卡尔的父亲把小卡尔长到14岁以前的教育写成了一本书,这就是《卡尔?威特的教育》。书中详细地记载了卡尔的成长过程,以及自己教子的心得和独辟蹊径的教育方法。该书写于1818年,大概是世界上论述早期教育的最早文献。但这本书问世后并未引起人们重视,几乎绝版,保留至今的只有很少的几部了,哈佛大学图书馆里藏有的一册据说是美国的唯一珍本。因此,如今看过原书的人极其少,老卡尔?威特的教育理论只散见于受他启发的一些教育论着诸如《俗物与天才》、《早期教育和天才》等书中。然而,正是由这些残章断片生发出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近代像塞德兹、威纳?巴尔及维尼夫雷特等无数世界级的通过早期教育成长的典范。

现在本书已由京华出版社翻译出版,以满足关心孩子教育的人们了解这本书的愿望。如果这本被埋没已久的关于早期教育的书能够给我国的年轻父母有所帮助,通过它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那将是本书作者最大的欣慰。

读后感卡尔威特 篇7

我拜读了《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这是一本父亲成功教育孩子成才的教育故事,是一本家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手册,是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的指路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着自己对教育的认识。觉得,老卡尔的大部分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我都是知道的。阅读学习之后,针对学生的成长过程,我觉得有以下方面收获:

老卡尔·威特把出生本是低智商的儿子教育成为一个天才。小卡尔维特八九岁时就能运用德、法、意、英、拉丁语和希腊语,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他进入了哥廷根大学;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卡尔·威特一生都在德国的著名大学里授学,一直讲到1883年逝世为止。

一、卡尔·威特的教育理念:

1、高尚的情操:有同情心,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多行善;活泼开朗,讲文明,讲礼貌。

2、速成的智商:快速有计划有目的不分时间地快乐学习各种知识;玩也要玩得有水平,有知识。从玩中学,快乐学。

3、强健的体质:健康的体魄是一切开展的基础,卡尔特别提到小孩不能暴饮暴食。讲卫生,预防疾病。

4、高雅的情趣:声乐和美术教育,铸成一个高尚情趣的人。

5、勤劳的思想:珍惜劳动成果,并创造劳动成果;劳动光荣只有付出才有收获,不能不劳而获。

二、卡尔威特的教育原则。

1、“成人化”教育: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老卡尔威特在很多时间从来没有把孩子当成孩子,而是以成人的方式来交流。

2、“民主化”教育:在老卡尔威特眼中,父母在孩子面前是没有绝对权威的,相反孩子的“面子”却应是父母特别关注的。老卡尔维特特别注重儿子的全面发展,他不仅要求儿子具备很高的知识水平,而且还要求儿子具备崇高的信仰和良好的品格。当小卡尔维特有了异常出色地表现时,为了让孩子没有骄傲感和自满感,老威特十分小心,努力不让小卡尔威特本人觉察自己的才能比别人出众,让孩子觉得很平常,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

3、“快乐化”教育:卡尔威特的博学多才,并没有建立在痛苦的学习训练基础上的,相反,学习是一种快乐。“孩子是否有优良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能否成为一个全面的人才,也决定着他是否能在将来有所成就。”老卡尔维特认为性格决定能力。如果一个人的性格开朗直爽,那么他就很容易被人接受,就会交往活动范围广泛,就有走入各种人生道路的可能性。性格决定命运。

4、“个性化”教育:教育一个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时而教、因事而教,这都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法则。最使我受益的是书中的一句话:他优先考虑让孩子进行户外活动。为了让小卡尔接触更多的人和事,在儿子2岁以后,不论走亲访友还是买东西,也不论参加音乐会还是看歌剧,老卡尔去哪儿都带着他,让他从小就与身份各异的各阶层人士交往、谈话。这样做的结果是,儿子具有很好的社交能力,从小到大从不怯生、不怯场。除了见人,还要见物。只要有空,老卡尔就带儿子去参观所有的博物馆、美术馆、动物园、植物园、工厂、矿山、医院和保育院等,以开阔他的眼界,增加他的见识。显然,在户外活动中教授知识最自然、有效。而且,如果仅仅停留在书本而不直接走入生活当中,那么就连书本上的知识也不可能充分地掌握。

老卡尔提出对孩子赏罚要分明,讲究原则性。他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散步,邻居史密斯太太发现女儿的裙子弄脏了,她冲着女儿大声责骂。看见女儿大哭后,又塞给她一小块点心。老卡尔提问发人深思,他问:“你为什么责骂女儿呢?”“她总是弄脏自己的裙子。”“可您又为什么给她一块点心呢?是为了表扬他的行为还是给她受责骂后的补偿呢?”史太太哑口无言。老卡尔的话一针见血,不禁让人拍案叫绝。的确,要让孩子明确赏罚的界限,什么是错误的行为,什么是正确的,否则孩子自己都弄的糊里糊涂,那么赏罚就没有任何教育意义了。对于一些‘禁令’,不能出尔反尔,否则孩子就会打下父母或老师的‘禁律’是可以打破的烙印。我在想,在教学工作中我是否也扮演了“史太太”呢,对学生赏罚是否分明。有的“规矩”一旦成立,行就行,不行就是不行,教师要讲究原则性,言行一致,时间一长,学生就能会自觉地树立“分寸”意识。

书中提到,根据儿童潜能的递减法则,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是由某种智力发展最佳时期组成的。对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关键,就是抓住最佳期。在书中,老卡尔威特从几方面阐述了自己是怎样对待孩子的关键期的。为了尽早开发儿子的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卡尔的父亲做了很多的事情,为此制定了严密的教育方案,发明了很多具体的游戏式教育方法。这些事情很琐碎,小到一个词汇的记忆,大到和大人一起交朋友,还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作为孩子成长的伴侣陪伴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老卡尔威特是主体性很强的人,他教育孩子不依赖他人,他甚至不信任学校,因为学校“只是给你知识的积累,而不能赋予你精神的活力和创造性”,“对于孩子来讲,倘若家庭教育不好,就是有那些最优秀的教育家进行最认真的教育,也不会有好的效果。”这些话虽然有些片面,但他以教育孩子为己任的责任感、勇气和自信还是非常可贵的。对于现在一年级的小朋友,我们也要抓住他们学习的最佳时期,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

此外,老卡尔从不轻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认为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和培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所以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也应该特别重视孩子的想象力,不要觉得他得到错误的结论就去批评孩子。老卡尔威特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在他的脑子里完全没有考试和分数,所以他不会犯“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也不会忽视非智力因素。他不必逼迫孩子学习,不必把孩子的脑袋分学科切成一块一块,不必做那些为了获得高分而必须做的枯燥的重复性练习。这样,他就保住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节约了孩子的大量精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学习老卡尔的教育思想,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小卡尔威特来教育,这样才是最高效率的学习。

读了这本书,我获得最大的启示是教育孩子要有正确的方法,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开发孩子的智力,引导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孩子敢于向成人提问,同时培养了孩子对读书的好奇心、发现问题的自信心、解决问题的恒心。

读后感卡尔威特 篇8

一个偶然的机会,向同事借来这本《卡尔·威特的教育》。站在一个教师的角度,读完序,翻翻目录,便觉得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

和其他教育类书籍刻板枯燥的文字不同,该书的语言通俗浅显流畅,正如作者在原书说明中所说的那样:“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虽然琐碎,但我会尽力让大家看得生动有趣,使诸位既获教益又不嫌烦闷。”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尽管它是19世纪的产物,但绝大多数的教育理念至今看来也是很正确甚至“时髦”的——其实它所蕴涵的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真谛。

他说:“我教育儿子的真正目的,就是要为他打开智慧的天窗,使他能够敏锐地观察到社会上的坏事,洞察出社会上的矛盾和缺陷。”“我只是想让儿子能够成为一个接近完美的人,只是想让他的一生在充满情趣和幸福之中度过,仅此而已。”“我认为,理想的人是品德、健康、才能都得到良好发展的人。”所以全身心深爱儿子的他在保护孩子的自尊、时刻夸奖孩子妙处的同时,从不随便地过多地表扬、惯坏孩子。他非常重视孩子各种良好习惯的培养,比如专心致志、敏捷灵巧、精益求精、坚持不懈。当孩子的“恶习”出现苗头时,他会用巧妙的方法杜绝。在用科学方法培养儿子智力的同时,他也重视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

作为一个父亲,他无微不至地关心儿子的点点滴滴,时刻注意其言行举止,并从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我想,每一个读到这本书的教师,都会有着特别的收获和启示。

就是因为这本书,让我更好地走进了学生的内心深处:除了他们的学习成绩之外,我更重视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告诉他们相互理解的力量;更注重他们的精神卫生,教他们面对失败,在游戏中体验人生。

我并不要求我的学生也成为卡尔威特那样的天才,但我确实希望他们能健康幸福。所有美好愿望的实现,都需要付出自己的汗水。而这本书,从某种意义上说,给我指明了一条捷径。这位伟大的父亲啊,想必孩子成长的每一天都如同史诗般印刻在了他的脑海,所以他才能如此细致如此清晰地书写出具体的方法,让所有读到这本书的人能有效地按着他的方法去做。

书的译者这样介绍:“从问世至今,凡是有幸读到此书并照书中方法去做的父母,都成功地培养出了极其优秀的孩子。”也许我无法完全按照书中的方法培养我的学生,但是其中的很多方法都适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以及行为习惯。

一、培养养高尚的情操:

乐于助人和行善,有同情心,与人为善,活泼开朗,讲文明,讲礼貌;端庄,见闻各种高中低场合。

二、智商速成:

父母在家的教育方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好的方法要根据孩子的现实情况不断总结并验证,用事半功倍的办法,快速有计划有目的不分时间地快乐学习各种知识;玩也要玩得有水平,有知识,不过我更鼓励跟别人一起玩,这也是交往的一部份。从玩中学是孩子更易接受的,父母要常深入研究。辅导孩子的过程和孩子学习的过程都应是快乐的,并且成效显著的话,我想智慧的大门就打开了。

三、加强体质:

第一,健康的体魄是一切开展的基础,在这里,卡尔特别提到小孩不能暴饮暴食,否则影响健康和智力。在这里我还要加一点:要进行有氧运动。活动方式快慢结合,以锻炼强健骨骼肌肉为主,竞技性的为辅。第二就是讲卫生,自不必多说了。

四、高雅文化熏陶:

声乐和美术教育,铸成一个高尚情趣的人。

五、劳动光荣:

珍惜劳动成果,并创造劳动成果;只有付出才有收获,不能不劳而获;(同时也要说明:付出了,不是绝对就有收获。)卡尔的做法比较简单:表现好就给一个戈比做奖励;新时代我们要让孩子从劳动中体验劳动的快乐和收获,也要体验劳动的艰辛读了这本书,我获得最大的启示是教育孩子要有正确的方法,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开发孩子的智力,引导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孩子敢于向成人提问,作为父母,我们不是百科全书,也无需变成百科全书,只要把问题的思考和解决的方法和步骤展现在孩子面前。明确告诉孩子你不懂或不清楚,但可以一起查书,上网或者请专家。在引导孩子查书找资料,向别人请教的过程中,孩子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时培养了孩子对读书的好奇心,发现问题的恒心,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这不由又让我想到,其实一本好书就是这样,它是你最忠实的朋友,会在你需要的时候,默默地支持帮助你,不断更新你的认知、活跃你的思维,给你丰富的源泉、前进的动力,让你的视界更加广阔、生活充满希望。

读后感卡尔威特 篇9

这本书一定要给五星。为什么呢?因为1.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方法论的书那样简单,而应该是一本床头手册。2.我最初的教育想法的雏形就和他的方法非常的类似,以至于我对其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好奇心,驱使着我读完这本书,从而获得这样的一笔财富。

这本书的内容不但把我的想法完全贯穿,而且不断地深入去抠各种细节。就像我正要画一幅画,才打了一个轮廓,才发现这幅画已经被人画过了,而且画得美轮美奂,精妙绝伦。当然我看到这样的东西,我不会不高兴,相反我十分兴奋,因为我没有错过它!

这本书讲述了大卡尔培养小卡尔的基本思路和大量事例,没有面面俱到的要求读者要怎么做,而是一点一点的深挖,把他的整套思路给推了出来。在这期间,卡尔不但列举了众多生动的事例,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在教育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事先的想法和后续的解决办法。

内容的核心就是家庭教育。孩子出生之后,接触最多的就是家庭,如果忽略家庭教育,那对于孩子而言,那简直就是一种灾难。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认为孩子还小,不需要去了解那么多,甚至连我都认为孩子应该12岁以后才应该学习哲学,但是这本书打破了我的这些想法。孩子虽然还小,但他们可以并有权利去认识真实的世界,去拥有他们独立的认知。并不是因为孩子还小,就不用去知道一些事情,孩子的大脑是可以接受并理解这些事情的。

并且孩子的每一个阶段的学习都应该有详细的规划,并不要强迫他们,而是要用巧妙的方式,去引起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主动学习,并自然而然的成为他们大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如果强迫孩子学习,那么事情一定会朝着我们不想看到的方向去发展。

当然,这本书虽然很好,但也不是没有瑕疵的。因为这本书出版于1818年,距今已有200年了,所以里面有一些东西在现今的我们看来也还是有一些不够严谨,不够科学的地方。又或者说,也许有用,但卡尔自己也并不知道原理的地方。例如,最开始的时候卡尔提到了给婴儿吃不同种类的食物能够提高孩子的不同的能力?这个我不太认同,因为听起来太玄幻了,也许现在也可以查证,但至少我不知道。而且里面说的让卡尔学习那么多东西,最终成就了卡尔,这一点我也不认同,在现代,我们很难做到。因为200年前,英国的工业革命也还尚未成功,整个世界都处于一种原始的状态,那个时候的知识体系与现在的非常的不同,小卡尔能够在那个时候把各项学科学到在当时看来高深,但拿到今天来看,恐怕也只是中级水平。现今的科学,也许只一门,就够我们活到老,学到老了。因此我们在这个方面可以借鉴却是不可以较真了。不过对于学习各门知识这一点,我是赞同的。因为唯有驾驭知识,而不要被知识驾驭,最终才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否则就也许会变成被工具控制的人,像查理芒格说的“如果你手上有一个锤子,那你看哪里都像个钉子”。

假如这样的教育能够成功自然是很好,但是成功不了,我觉得也不遗憾,因为我重视家庭教育,虽然不能让孩子变成天才,但也足够让我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了。

读后感卡尔威特 篇10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这样一本书讲述的是卡尔·威特把出生本是弱智的儿子教育成为天才的教育方法。我千方百计地买到这本书虽然我还没真正体会到书中教育的效果但有些内容确实讲得十分有理。而且许多人读后都认为大卡尔威特在三个世纪前的教育经验在现世仍然具有很大的参考意义。卡尔·威特教育注重的是家庭育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这也是现在有些家庭所忽视的。虽然中国很早就提出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思想但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是只注重智力。原来素质教育很早就开始有了至少在大卡尔威特的教育方式上就是这样应用的。以素质教育的非智力因素打下基础在上面建筑一个神童般的宫殿这就是卡尔威特的成功秘诀。

卡尔威特的教育理念主要有以下几点:

1高尚的情操:乐于助人和行善有同情心与人为善活泼开朗讲文明讲礼貌;端庄见闻各种高中低场合;

2智商速成:父母在家的教育方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好的方法要根据孩子的现实情况不断总结并验证用事半功倍的办法快速有计划有目的不分时间地快乐学习各种知识;玩也要玩得有水平有知识不过我更鼓励跟别人一起玩这也是交往的一部份。从玩中学是孩子更易接受的父母要常深入研究。辅导孩子的过程和孩子学习的过程都应是快乐的并且成效显著的话我想智慧的大门就打开了。3加强体质:第一健康的体魄是一切开展的基础在这里卡尔特别提到小孩不能暴饮暴食否则影响健康和智力。在这里我还要加一点:要进行有氧运动。活动方式快慢结合以锻炼强健骨骼肌肉为主竞技性的为辅。第二就是讲卫生自不必多说了;

4高雅文化熏陶:声乐和美术教育铸成一个高尚情趣的人;

5劳动光荣:珍惜劳动成果并创造劳动成果;只有付出才有收获不能不劳而获;(同时也要说明:付出了不是绝对就有收获。)卡尔的做法比较简单:表现好就给一个戈比做奖励;新时代我们要让孩子从劳动中体验劳动的快乐和收获也要体验劳动的艰辛

读了这本书我获得最大的启示是教育孩子要有正确的方法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开发孩子的智力引导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孩子敢于向成人提问作为父母我们不是百科全书也无需变成百科全书只要把问题的思考和解决的方法和步骤展现在孩子面前。明确告诉孩子你不懂或不清楚但可以一起查书上网或者请专家。在引导孩子查书找资料向别人请教的过程中孩子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时培养了孩子对读书的好奇心发现问题的恒心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读后感卡尔威特 篇11

四年前,从我成了一个准妈妈的那天起,便对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很有幸读到了《卡尔威特的教育》这部著作,并且深深的被她吸引。

老卡尔威特是一座小村庄里不起眼的牧师。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正是这位老牧师,用他自己的教育方法和理念,成功地将自己先天有点痴呆的儿子培养成了一名“天才”——小卡尔威特。这位有心的父亲,他把教子的心得和独辟蹊径的教育方法记录成《卡尔威特的教育》。书中的许多观点都引起了我的共鸣。我想,正是老卡尔威特富有智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成就了小卡尔的非凡人生。

观点一:让孩子的学习过程充满乐趣。老卡尔维特说:“想让孩子理解知识、愿意学习,最重要的是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他们就不会把学习看成一种负担。”

培养小卡尔的过程中,老卡尔发现在所有的学科中,再也没有比数学更难于使孩子感兴趣的了。因为其他学科,比如植物学、动物学、地理学,都可以到大自然中去实地接触,在游戏玩乐中就学到许多东西,孩子的兴趣自然高涨。唯有数学,它是一门纯抽象的学科,只能依靠自己的思维能力,好动爱玩的孩子会觉得太枯燥。小卡尔自然也不例外,对数学他没有显示出特别的天分。对此,他请教了罗森布鲁姆教授,教授让他回到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勾起卡尔学数学的兴趣。于是老卡尔在数学的培养上用到了很多游戏形式,比如把黄豆和硬币等倒进一个大碗里,然后跟小卡尔各抓一把,数数谁抓出来的多;吃玩西瓜后数一数谁吐的西瓜子多。他们最经常做的游戏就是掷骰子。最初是用两个骰子玩,玩法是把两个骰子一起抛出,如果出现3和4,就把3和4加起来得7分。如果出现2和4、3和3,就得6分。这时就有再玩一次的权利。把这些分分别记在纸上,玩3次或5次之后计算一下,决定胜负。每次玩游戏不超过15分钟。理由是所有数学游戏都很费脑力,一玩的时间太长就会感到疲劳。

另一种是仿商店买卖情景的游戏,老卡尔给这种游戏赋予更多的数学知识。为了让小卡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老卡尔和妻子给他开了一个“小商店”,里面的东西有按数量卖的,也有按重量卖的。价格是按着实际的价格,钱也是真正的货币。老卡尔和妻子拿着钱去买的时候,卡尔就忙着计价、收钱、找钱,认真的模样十分可爱。就这样,小卡尔学习数学的热情越来越高,不管是算术、代数还是几何都掌握的精而又精。后来,在众多的科目中,卡尔最爱的就是数学。这和童年时的数学游戏的引导是分不开的。

这个例子使我很受启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设计一些游戏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激发其浓厚的学习的兴趣。

观点二:教会孩子辨别真善美。爱孩子,让孩子吃到最喜欢的食物,让他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同时,爱孩子也必须也要教会孩子生存,也要教会孩子去辨别真善美,毕竟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也有不阳光的地方。“阳光之下还有阴影……”这样简单的道理,是需要去渗透给孩子。卡尔说:“尽管使孩子保持纯净的心灵很重要,但我仍然主张让孩子尽早地了解生活的实质,尽早地将孩子向‘善’的方向引导,我知道很少有人告诉孩子什么是真的‘善’,更没有人帮助孩子认识什么是‘恶’……”这便是真的“爱”,没有父母可以保护孩子一辈子,正确的让孩子理解“真、善、美”,才能给孩子真正的保护。”

在《不是每个人都值得你帮助》这篇文章中卡尔记录的一个真实生动的故事让我不得不敬佩他的人生智慧。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小卡尔和几个小伙伴一连几天都去给一个叫卡里莱恩斯的的人帮忙收麦子,而除了单纯的孩子,谁都知道卡里莱恩斯好吃懒做、奸诈狡猾。老卡尔知道了这件事问小卡尔:“你们割麦子的时候,卡里莱恩斯在做什么?”卡尔挠了挠头说:“他躺在麦草堆里睡大觉,醒了就夸我们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让我们好好干。”显然,欺骗了这些单纯的孩子们之后,卡里莱恩斯不仅不用花钱雇人割麦子,连自己也乐得清闲了。跟小卡尔分析完道理后,老卡尔教了他一种方法来惩罚那个可恶的农夫。第二天,小卡尔像往常一样跟小伙伴一起为卡里莱恩斯割麦子。天忽然下要下雨了,卡里莱恩斯连哄带骗想让这些孩子帮他把麦子运回家,小卡尔就让他给小伙伴们付这几天的工钱,那人没有办法只能妥协。经历了这件事小卡尔已经完全体会到“不是每个人都值得帮助”这句话的含义,再也不会盲目的帮助别人了。

老卡尔说:“我把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尽早告诉儿子,只是希望他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里自在玩耍时,不会忽略地上的阴影,这样不但不会让他心里变得阴暗,反而能让他学会正视事情的阴暗面,并且能够从容面对”。这不正是在培养孩子的另一种人生智慧吗?

《卡尔威特的教育》带给我的启迪与思考还有很多,书中的教育思想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教育孩子和教书育人的点点滴滴。我很庆幸,我拥有一本《卡尔威特的教育》,能时常聆听一位富有智慧的伟大的父亲讲述他的教育故事。(孟现静)

读后感1000字通用


您是否正在网络上收集有关作品的读后感呢?正如第一次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内心的感动久久不能平复,读后感应该含着深刻的感情。下面是读后感大全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读后感,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读后感【篇1】

《飘》于1936年6月问世后即获得普利策最佳小说奖,风行至今。作为一部社会历史小说,《飘》出版后评论界众说纷纭。从作者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斯嘉丽持着同情的态度,对战争性质、奴隶心态和南方“重建时期”社会现状的描写也不甚准确。但从文学角度判断,小说极富于浪漫情调的构思,细腻生动的人物和场景的描写以及蕴含的人生哲学,确定了《飘》在美国小说史乃至世界小说史上的重要地位。

斯嘉丽本是一个娇生惯养的南方贵族庄园小姐,唯一的烦恼就是不知如何能让阿希礼爱上自己。经过了战争所带来的贫困和家庭变故后,她的心便形成了一层硬壳,这层壳越来越厚,她的心也越来越硬。终于她蜕变为一个坚强孤勇、扛起一个大家庭的女子。她不完美,自私任性、贪婪虚荣,但她像风像火一般的热情,勇于面对生活,从不将自己的未来轻易的交付给命运。

斯嘉丽共有过三段婚姻,无一为了爱情。瑞德是她的第三任丈夫。瑞德桀骜不驯、成熟理智,他看懂了斯嘉丽的一切包括斯嘉丽对阿希礼的执迷,仍去相信他会用爱感化这个长不大的孩子。直到斯嘉丽流产,珍爱的美蓝夭折,唯一敬重的梅兰妮难产去世。瑞德,终于绝望了。无论是多么刻骨铭心的爱情,也终会有消亡的一天。瑞德说,已经破碎的布就无法再粘起来,虽然这补好的衣服跟新的一样。但是既然已经破碎,我宁愿记住它破碎以前的样子也不愿意把它补好后一辈子看那补丁。

但斯嘉丽最终认识到了她对瑞德的爱,她要用尽全力挽回瑞德。喜欢她最后的那段独白:我能忍受这一切的!明天,明天,我会有办法再次得到他!无论如何,明天是崭新的一天!Tomorrow is another day。

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便是这句话,Tomorrow is another day!在现实的推动之下,历史和人物的命运都在前进着,这是每个历史时代都要面临的问题。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和平的时代,我们不需要为生计担忧,也不必担心随时降临的战火,但是,谁的人生不会有坎坷,谁从不会看错方向?很多时候,命运总是和我们开玩笑,我们哭泣着面对,它只会让我们更加痛苦;我们笑着面对,它就会带给我们希望。既然如此,何不放开已经不能改变的过去,来把握一个属于自己的明天?挥一挥手,我们告别昨日,高昂着头,我们勇敢的面对明天。当旭日升起,又是新的一天,又是新的希望。我们要向斯嘉丽一样坚强、自信,用一种永不言弃的精神来面对学习、生活中的一切纷扰与失意,成为生活的强者。也许努力了会失败,但不努力又怎会成功?

谁又能晓得明天会发生什么呢,心怀梦想,昂首挺胸,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读后感【篇2】

读书的心态是我最为看重的。而读书的心态又是指些什么呢?我想,大概是指那种肯钻研的心吧。

而我最近最不能够理解的,是孙悟空的结局。

早在小学时,我就已经把《西游记》啃完了。也许是因为它是原著吧,总还是有些枯燥无味,因而我也没怎么认真读。当时的感受也无非就是“孙悟空好厉害啊”诸如此类。

但是最近再去温习,却忽然有了一种深切的悲哀——对孙悟空结局的悲哀。

孙悟空的结局是什么?是“成佛”。也许很多人会认为成佛很好吧,可以长生不老,会受人贡奉,能受人尊敬,他的事迹可以永垂不朽,人人都敬畏他。而若是不成佛,那么一切都是空妄——人们在几十年,几百年后再次提起“孙悟空”这个名字时,恐怕也只会想到他是一只曾经大闹过天宫的“妖猴”罢。所以,人人都希望这只肆意妄为的猴子成佛,都希望他能有一个好的归宿。想必吴承恩先生也是如此想的吧!所以在最后的最后,孙悟空成了“斗战胜佛”,成了人人都羡慕的“佛”。

但他自己呢?他真的想成佛吗?当初在水帘洞,花果香,万妖朝,那是多么地自在啊!没有规矩,他仍是那个胆大包天,上天入地的齐天大圣!地府改命有谁敢阻?东海索器有谁敢拦?大闹天宫有谁能降?孙悟空本就是天地所生,天地所育,自由自在,无法无天。亦或是,俗世的那些规矩入不了他的眼!他可是从未败过,一生骄傲的齐天大圣啊!齐天大圣又怎会真正喜欢,又怎会真正愿意去当一个所谓的“斗战胜佛”呢?

成佛也就意味着一切皆空。当时的一切痴狂,当时的一场春秋,皆是镜花水月梦一场。他若成了佛,便永远都只能当这俗世里的“佛”,永远、永远都回不去那方自己的小天地了,也永远都当不回那个“齐天大圣”了。因为佛啊,意味着要包容众生,要庇护众生,不能够再像当初那么地任性,那么地为所欲为了。

但其实,佛,妖又有什么区分别呢?不过都是这几界芸芸众生中的一员罢了。可总有些人,认为佛啊,生来就比妖高贵,天生就是高高在上的。而妖,却是能被狠狠地踩到尘埃里去的东西吧。

这个世界上,总有人说“一切平等”,但又有谁能真正做到平等呢?佛和妖,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从古至今如此多的人唾弃妖,贡奉佛,就是最好的写照吧!

如果能重来,我想,他应是再不会选择“斗战胜佛”吧。

最后四个人成了佛,成佛以后呢?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以前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梦想的四个人,一成了佛,就完全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了。佛是什么,佛就是虚无,四大皆空,什么都没有了,没有感情没有欲望没有思想,当你放弃这些,你就不会痛苦了。但问题是,放弃了这些,人还剩下什么?什么都没了,直接就死了。所以成佛就是消亡,西天就是寂灭,西游就是一场被精心安排成自杀的谋杀。——后记

读后感【篇3】

家长亲子阅读心得:亲子阅读感悟

古有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美言,确实,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身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读书能给人带来快乐,而经常与孩子一起读书,则能增加彼此间的亲情,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馨,使我们家长与孩子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下面是我个人关于亲自阅读的一些浅显体会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是要建立良好的情感。

沟通是联系情感的桥梁,必须与孩子进行不断的沟通中磨合中建立起深厚情感和信任。刚开始我的孩子总是报喜不报忧,当考试得了高分或得到老师的表扬回来就马上向父母报告,想争取表扬及奖励,而关于一些负面的信息,她就想方设法去隐瞒实情或者故意忽略。会出现这种情况,归根究底孩子是怕父母批评唠叨,去否定她。例如,有一次孩子作业没做被老师罚站了,她并没有第一时间向我说明原因进行解释,经过一番提示,她终于招架不住向我招认了这件糗事。了解到由于孩子疏忽没记录下作业,误认为没作业,而导致被罚的原因后,我对她说:只要你不是主观上故意去犯这个错误,妈妈可以理解你,但是保证以后要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要做诚实的孩子,只要你认识并及时改正错误,妈妈是不会批评你的,以后不可以这样遮遮掩掩的......

总结后,我得出两点结论:一是父母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要冷静,不要粗暴对待,要从中帮她寻找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使她明了应该如何去做。二是父母要对孩子耐心相待,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从中指出她的问题使她得到启发改进,在父母面前敢讲真话、实话。

二是要用诚信去指导。

现在孩子的好多作业父母不一定都能理解,表述也没有老师形象。因此作为家长也要与时惧进,经常检查孩子的作业,对与自己不懂或不会的题目,不要急于解答,要先通过各种渠道理解透彻后。再对孩子进行讲解指导,这样她才会感到学习的兴致、味道、觉得受到帮助。

三是用事实来引导。

作为父母一定要逐步采取引导的方法是孩子的思路不受压迫,坏的引正道,好的引开发,发展孩子的智力是有一定益处的。当孩子回来讲时,不管什么凡是好的我给予表扬,坏的讲明道理给予纠正指明改正方向。成绩优异给予表扬和适当奖励,成绩不好不指责,要帮孩子找出成绩不理想的问题出在哪里,该注意这么做,下次注意什么。这样长期下去不但开阔孩子的视野,发展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对书的兴趣,激发他对学习的渴望,这对孩子的成长会有很大的好处。

四是培养阅读爱好。

阅读是培养孩子学习能力的起点。阅读也是获得知识的最佳途径,是一种能给孩子带来无限乐趣的事情,对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对孩子的记忆、语言、知识面有极大的帮助。我国伟大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培养孩子的阅读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看的最多的就是彩色连环画和一些幼儿图书,我给孩子讲连环画和一些幼儿图书里的故事,孩子听得津津有味,逐渐有了些兴趣。第二阶段,是识字以后,特别是会汉语拼音以后,阅读的兴趣越来越浓,看的图书也越来越多,我就要求孩子自己独立完成阅读,有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地方可以查字典或问父母。第三阶段,让孩子细细品尝字里行间的好词佳句,每看完一本书或一篇好文章,要把书或文章里面精彩的句子或段落摘抄下来,熟练掌握,深刻理解,平时在练笔时能够灵活运用。除了需要对真正有害于孩子的书籍进行控制外,我并没对书的内容、范围进行人为的约束和控制,并且要尽可能创造多阅读的机会,因此逛书店是我们母女周末经常要做的事情,在书店看一会儿书,每人都选择一些需要的书本,让孩子感觉阅读是生活中必须的事情。

五是贵在坚持。

说起这点,我其实挺惭愧,因为自己没有做好这一点。其实孩子很喜欢与家长一起阅读书籍,以前我总会用一些借口推辞,比如说,妈妈忙,你自己看去吧,今天太晚了,我们该睡觉了,就不讲故事了。每每看到孩子失望的表情,觉得自己真的做得不够,难道自己就挤不出那一点点时间吗?反省之后,我认识到必须要做到亲子共读,给孩子树立良好的阅读榜样。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身教的魅力不可低估。因此每天都会坚持自己陪这孩子一起看会儿书。渐渐地孩子也养成了一个习惯,现在每天上床之后,她总是需要花半小时时间阅读课外书之后再睡觉。

亲子阅读是一种既能给孩子也能给家庭带来无限乐趣的娱乐活动,同时,也是获取知识、开阔视野的一种学习方法。希望我们家长都能坚持陪着我们的孩子共同阅读,在书的海洋里得到更多的知识!陪伴着我们的孩子终身学习,共同成长!

读后感【篇4】

读书,让我的生命因为阅读而精彩,因为阅读让我的人生因为阅读而变得更精彩。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工作方式。

读书对于我的学习来说,就像是一杯浓重的水,必须有源源不断的的源源不断的水源,如果没有源源不断的水源,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而且还会影响到我的工作。读书,能够让我的生活更加有趣,因为有了书,我们才会拥有更加灿烂美好的精神生活,也才会使我的生活更加有意义。所以,我要养成一个读书的好习惯,让自己变得精彩、更加幸福。读书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工作方式。

读书是我们人生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因此我必须要养成一个读书的好习惯,让自我明白“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工作方式”,也才会使我的生活更加有意义,也是更好地生活。

卡尔威特的教育的读后感1000字(精选9篇)


随着时间流逝,总有那么一些作品让我们记忆深刻。当我们在看了作者写的作品时,可能会积累了不少感想,我们记录心得感悟的最好方式就是可以尝试产出一篇读后感。您也在学习如何写好读后感吗?以下是由栏目小编为你整理的《卡尔威特的教育的读后感》,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卡尔威特的教育的读后感【篇1】

这也使我想到了大家所熟知的一个故事:开学第一天,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儿:每个人把胳膊尽量都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情,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再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同学只剩下了八成。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大家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候,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尽管这本书讲的是老卡尔·威特教育儿子的方法。但是,对我们教师来说也是有很大帮助的,因为孩子的大部分时光都在学校里度过,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有责任让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有责任来帮助家长教育好我们的孩子。

阅读了《卡尔威特的教育》,我更加明确了在教学和教育中应该如何去做。我想在以后工作中,我将所学的科学方法更加高效的应用于工作中去。

卡尔威特的教育的读后感【篇2】

《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确实是一本育人宝典,正如有人所说:“凡是有幸读到此书并照书中方法去做的父母,都能成功地培养出极其优秀的孩子。”书中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其实我也都有认识,但是让我吃惊的是,老卡尔维特仔细而彻底地贯彻了他的教育理想,一坚持就是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需要多大的毅力,这是常人所难以做到的。

这也使我想到了大家所熟知的一个故事:开学第一天,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儿:每个人把胳膊尽量都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情,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再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同学只剩下了八成。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大家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候,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尽管这本书讲的是老卡尔·威特教育儿子的方法。但是,对我们教师来说也是有很大帮助的,因为孩子的大部分时光都在学校里度过,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有责任让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有责任来帮助家长教育好我们的孩子。

阅读了《卡尔威特的教育》,我更加明确了在教学和教育中应该如何去做。我想在以后工作中,我将所学的科学方法更加高效的应用于工作中去。

卡尔威特的教育的读后感【篇3】

刚来书院的时候,陈老师说要多了解一些其他的教育理论比较好,因为我只知道蒙特梭利。院人文报上介绍几种国外经典教育理论,第一个就是卡尔威特的教育,还有华德福、铃木镇一……那就先看这个吧。

先介绍一下: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他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10岁时他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出版《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与那些过早失去后劲的神童们不同,卡尔·威特一生都在德国的著名大学里授学,在有口皆碑的赞扬声中一直讲到1883年逝世为止。

看前面一般还觉得讲的挺有道理的,健康的心情、开发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尊重孩子,培养兴趣、回归自然观察事物……

可是看着看着就感觉有问题了。

第十章:我如何教儿子玩和选择朋友。手把手教孩子玩会使孩子丧失兴趣、会让孩子失去玩的乐趣、丧失观察能力。

"我尽力将他和那些有相同爱好的孩子组合在一起,他们可以在一起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可以相互之间学到一些好的东西。"

"学校是孩子的恶习集中场","如果不加选择的让孩子们在一起玩,他们就有可能互相逞能,有可能变成利己主义者,结果沾染上狡猾、虚伪、说谎、任性、嫉妒、憎恨、傲慢、说坏话、争吵、打架、诽谤、挑拨等坏品质。"

"我这种让儿子与其他孩子少接触方式,最大的好处是使孩子能心态平和的处理一些事情。由于儿子在家里没有争吵的机会,所以就不像有的孩子那样容易激动。"

"我并不是绝对禁止让她和孩子们一起玩,而是提倡在父母的监督下让他们相互进行有限的接触。"

"我几乎没有给卡尔买什么玩具,因为我认为儿子在玩具中学不到什么知识。"

对于书中的这些内容我有话要说(虽然我可能没有领会到书中要义)。对于为孩子选择朋友的观念和方式,我认为简直就是笑话。什么是好孩子?什么是坏孩子?孩子的好坏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呢?孩子们一起玩发生矛盾是很正常的事,只要跟人接触都会有矛盾产生,父母要做的是引导,而不是一味的远离和选择,这样只会让孩子丧失社交能力,慢慢地孩子只能跟某一小部分人相处融洽。但是社会上什么样的人都有,不可避免的要跟不同的人打交道,孩子长大没有父母的庇护怎么去生存,怎样去跟别人接触呢?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卡尔小时候是个天才,但是一辈子就只能在大学的象牙塔里教书,他没有人际交往的能力,虽然他学习书本上的知识确实很厉害。真正人格健全的人是可以跟大部分的人好好相处的,真正有自制力的孩子不会被其他坏习惯感染,是已经深入骨髓,而不是靠其他名义来支撑的,就像真正的素食主义者不是信仰佛教或者尊重生命,而是他就是素食主义者,就这方面来说,我认为卡尔威特的教育是失败的。

卡尔威特的教育好像真的就像序言里说的是在自夸,虽然有提到一些真实的例子,但是没有分析原因,没有从根本上说明问题和方法,而且老卡尔本身就很博学,这种教育一般人是很难效仿的。只是看看,了解一下。

卡尔威特的教育的读后感【篇4】

这本书一定要给五星。为什么呢?因为1.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方法论的书那样简单,而应该是一本床头手册。2.我最初的教育想法的雏形就和他的方法非常的类似,以至于我对其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好奇心,驱使着我读完这本书,从而获得这样的一笔财富。

这本书的内容不但把我的想法完全贯穿,而且不断地深入去抠各种细节。就像我正要画一幅画,才打了一个轮廓,才发现这幅画已经被人画过了,而且画得美轮美奂,精妙绝伦。当然我看到这样的东西,我不会不高兴,相反我十分兴奋,因为我没有错过它!

这本书讲述了大卡尔培养小卡尔的基本思路和大量事例,没有面面俱到的要求读者要怎么做,而是一点一点的深挖,把他的整套思路给推了出来。在这期间,卡尔不但列举了众多生动的事例,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在教育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事先的想法和后续的解决办法。

内容的核心就是家庭教育。孩子出生之后,接触最多的就是家庭,如果忽略家庭教育,那对于孩子而言,那简直就是一种灾难。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认为孩子还小,不需要去了解那么多,甚至连我都认为孩子应该12岁以后才应该学习哲学,但是这本书打破了我的这些想法。孩子虽然还小,但他们可以并有权利去认识真实的世界,去拥有他们独立的认知。并不是因为孩子还小,就不用去知道一些事情,孩子的大脑是可以接受并理解这些事情的。

并且孩子的每一个阶段的学习都应该有详细的规划,并不要强迫他们,而是要用巧妙的方式,去引起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主动学习,并自然而然的成为他们大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如果强迫孩子学习,那么事情一定会朝着我们不想看到的方向去发展。

当然,这本书虽然很好,但也不是没有瑕疵的。因为这本书出版于1818年,距今已有200年了,所以里面有一些东西在现今的我们看来也还是有一些不够严谨,不够科学的地方。又或者说,也许有用,但卡尔自己也并不知道原理的地方。例如,最开始的时候卡尔提到了给婴儿吃不同种类的食物能够提高孩子的不同的能力?这个我不太认同,因为听起来太玄幻了,也许现在也可以查证,但至少我不知道。而且里面说的让卡尔学习那么多东西,最终成就了卡尔,这一点我也不认同,在现代,我们很难做到。因为200年前,英国的工业革命也还尚未成功,整个世界都处于一种原始的状态,那个时候的知识体系与现在的非常的不同,小卡尔能够在那个时候把各项学科学到在当时看来高深,但拿到今天来看,恐怕也只是中级水平。现今的科学,也许只一门,就够我们活到老,学到老了。因此我们在这个方面可以借鉴却是不可以较真了。不过对于学习各门知识这一点,我是赞同的。因为唯有驾驭知识,而不要被知识驾驭,最终才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否则就也许会变成被工具控制的人,像查理芒格说的“如果你手上有一个锤子,那你看哪里都像个钉子”。

假如这样的教育能够成功自然是很好,但是成功不了,我觉得也不遗憾,因为我重视家庭教育,虽然不能让孩子变成天才,但也足够让我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了。

卡尔威特的教育的读后感【篇5】

寒假里,我拜读了《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这是一本父亲成功教育孩子成才的教育故事,是一本家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手册,是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的指路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着自己对教育的认识。觉得,老卡尔的大部分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我都是知道的。阅读学习之后,针对学生的成长过程,我觉得有以下方面收获:

老卡尔·威特把出生本是弱智的儿子教育成为一个天才。小卡尔维特八九岁时就能运用德、法、意、英、拉丁语和希腊语,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他进入了哥廷根大学; 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卡尔·威特一生都在德国的着名大学里授学,一直讲到1883年逝世为止。

一、卡尔·威特的教育理念:

1、高尚的情操:有同情心,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多行善;活泼开朗,讲文明,讲礼貌。

2、速成的智商:快速有计划有目的不分时间地快乐学习各种知识;玩也要玩得有水平,有知识。从玩中学,快乐学。

3、强健的体质:健康的体魄是一切开展的基础,卡尔特别提到小孩不能暴饮暴食。讲卫生,预防疾病。

4、高雅的情趣:声乐和美术教育,铸成一个高尚情趣的人。

5、勤劳的思想:珍惜劳动成果,并创造劳动成果;劳动光荣只有付出才有收获,不能不劳而获。

二、卡尔威特的教育原则。

1、“成人化”教育: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老卡尔威特在很多时间从来没有把孩子当成孩子,而是以成人的方式来交流。

2、“民主化”教育:在老卡尔威特眼中,父母在孩子面前是没有绝对权威的,相反孩子的“面子”却应是父母特别关注的。老卡尔维特特别注重儿子的全面发展,他不仅要求儿子具备很高的知识水平,而且还要求儿子具备崇高的信仰和良好的品格。当小卡尔维特有了异常出色地表现时,为了让孩子没有骄傲感和自满感,老威特十分小心,努力不让小卡尔威特本人觉察自己的才能比别人出众,让孩子觉得很平常,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

3、“快乐化”教育:卡尔威特的博学多才,并没有建立在痛苦的学习训练基础上的,相反,学习是一种快乐。“孩子是否有优良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能否成为一个全面的人才,也决定着他是否能在将来有所成就。”老卡尔维特认为性格决定能力。如果一个人的性格开朗直爽,那么他就很容易被人接受,就会交往活动范围广泛,就有走入各种人生道路的可能性。性格决定命运。

4、“个性化”教育:教育一个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时而教、因事而教,这都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法则。最使我受益的是书中的一句话:他优先考虑让孩子进行户外活动。为了让小卡尔接触更多的人和事,在儿子2岁以后,不论走亲访友还是买东西,也不论参加音乐会还是看歌剧,老卡尔去哪儿都带着他,让他从小就与身份各异的各阶层人士交往、谈话。这样做的结果是,儿子具有很好的社交能力,从小到大从不怯生、不怯场。除了见人,还要见物。只要有空,老卡尔就带儿子去参观所有的博物馆、美术馆、动物园、植物园、工厂、矿山、医院和保育院等,以开阔他的眼界,增加他的见识。显然,在户外活动中教授知识最自然、有效。而且,如果仅仅停留在书本而不直接走入生活当中,那么就连书本上的知识也不可能充分地掌握。

老卡尔提出对孩子赏罚要分明,讲究原则性。他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散步,邻居 史密斯太太发现女儿的裙子弄脏了,她冲着女儿大声责骂。看见女儿大哭后,又塞给她一小块点心。老卡尔提问发人深思,他问:“你为什么责骂女儿呢?”“她总是弄脏自己的裙子。”“可您又为什么给她一块点心呢?是为了表扬他的行为还是给她受责骂后的补偿呢?”史太太哑口无言。老卡尔的话一针见血,不禁让人拍案叫绝。的确,要让孩子明确赏罚的界限,什么是错误的行为,什么是正确的,否则孩子自己都弄的糊里糊涂,那么赏罚就没有任何教育意义了。对于一些‘禁令’,不能出尔反尔,否则孩子就会打下父母或老师的‘禁律’是可以打破的烙印。我在想,在教学工作中我是否也扮演了 “史太太”呢,对学生赏罚是否分明。有的“规矩”一旦成立,行就行,不行就是不行,教师要讲究原则性,言行一致,时间一长,学生就能会自觉地树立“分寸”意识。

书中提到,根据儿童潜能的递减法则,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是由某种智力发展最佳时期组成的。对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关键,就是抓住最佳期。在书中,老卡尔威特从几方面阐述了自己是怎样对待孩子的关键期的。为了尽早开发儿子的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卡尔的父亲做了很多的事情,为此制定了严密的教育方案,发明了很多具体的游戏式教育方法。这些事情很琐碎,小到一个词汇的记忆,大到和大人一起交朋友,还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作为孩子成长的伴侣陪伴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老卡尔威特是主体性很强的人,他教育孩子不依赖他人,他甚至不信任学校,因为学校“只是给你知识的积累,而不能赋予你精神的活力和创造性”,“对于孩子来讲,倘若家庭教育不好,就是有那些最优秀的教育家进行最认真的教育,也不会有好的效果。”这些话虽然有些片面,但他以教育孩子为己任的责任感、勇气和自信还是非常可贵的。对于现在一年级的小朋友,我们也要抓住他们学习的最佳时期,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

此外,老卡尔从不轻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认为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和培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所以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也应该特别重视孩子的想象力,不要觉得他得到错误的结论就去批评孩子。老卡尔威特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在他的脑子里完全没有考试和分数,所以他不会犯“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也不会忽视非智力因素。他不必逼迫孩子学习,不必把孩子的脑袋分学科切成一块一块,不必做那些为了获得高分而必须做的枯燥的重复性练习。这样,他就保住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节约了孩子的大量精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学习老卡尔的教育思想,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小卡尔威特来教育,这样才是最高效率的学习。

读了这本书,我获得最大的启示是教育孩子要有正确的方法,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开发孩子的智力,引导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孩子敢于向成人提问,同时培养了孩子对读书的好奇心、发现问题的自信心、解决问题的恒心。

《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确实是一本育人宝典,正如有人所说:“凡是有幸读到此书并照书中方法去做的父母,都能成功地培养出极其优秀的孩子。”书中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其实我也都有认识,但是让我吃惊的是,老卡尔维特仔细而彻底地贯彻了他的教育理想,一坚持就是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需要多大的毅力,这是常人所难以做到的。

这也使我想到了大家所熟知的一个故事:开学第一天,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儿:每个人把胳膊尽量都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 “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 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情,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再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同学只剩下了八成。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大家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候,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尽管这本书讲的是老卡尔·威特教育儿子的方法。但是,对我们教师来说也是有很大帮助的,因为孩子的大部分时光都在学校里度过,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有责任让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有责任来帮助家长教育好我们的孩子。

阅读了《卡尔威特的教育》,我更加明确了在教学和教育中应该如何去做。我想在以后工作中,我将所学的科学方法更加高效的应用于工作中去。

卡尔威特的教育的读后感【篇6】

看过《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也使我这个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明白了一个什么样的人就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在实际教学中我也体会到这点,什么样的班主任,其性格和作风也会影响到自己的学生。

尽管这本书重点讲的是卡尔威特的父亲是怎样培养孩子的,但是,对我们教师来说是一样的,因为孩子的大部分时光都在学校里度过的,我们应该担负起做父母的责任,因为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有责任让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挖掘每个孩子的潜力。好多父母对孩子可能很了解,也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有所作为,但是有的是方法不得当,有的则是没有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适得其反,更有的家长用暴力促使孩子的成长,按自己的意愿来教化孩子,这些现状的出现,都和家长们的认识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作为我们,有责任来帮助家长教育好我们的孩子。

爱尔维修曾经说过:如果所有孩子都受到一样的教育,那么他们的命运就决定与其禀赋的多少。可是今天的孩子大都受的是非常不完全的教育,所以他们的禀赋连一半也没发挥出来。比如说禀赋为80的,可能只发挥出了40;禀赋为60的,可能只发挥出了30。爱尔威特这段话告诉了我们,孩子生下来的时候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人如同瓷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了他一生的雏形。威廉曾教导我们:儿童是成人之母。此言确实千真万确,我们谁都无法否认,成人的基础是在小时候形成的。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必须尽早开始,取得的效果就越显著,孩子越有可能成长为接近完美的人。

老卡尔威特在早期看待卡尔威特智力方面,抓住了儿子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根据儿童潜能的递减法则,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是由某种智力发展最佳时期组成的。这个最佳时期非常关键,它对人一生的智力发展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千万不要错过。对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关键,就是抓住最佳期。在书中,老卡尔威特从几方面阐述了自己是怎样对待孩子的关键期的。比如孩子爱吃的食物才是最好的食物,保持孩子的健康心情。愉快是健康的关键。为了尽早开发儿子的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卡尔的父亲做了很多的事情,这些事情很琐碎,小到一个词汇的记忆,大到和大人一起交朋友,还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作为孩子成长的伴侣陪伴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更重要的是,他从不轻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认为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和培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

老卡尔威特教育儿子的真正目的,就是要为他打开智慧的天窗,使他能够敏锐的观察到社会上的坏事,洞察出社会上的矛盾和缺陷。我们人类的理想,决不应当像亚当和夏娃那样,仅仅满足于在不知自己是裸露着身体的情况下过快乐的天堂生活。孩子应该从这些小事中学会独立的能力,应该让孩子明白,他永远不能依靠父母,要靠自己。

老卡尔威特品德高尚、知识渊博,本身就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他的家庭气氛也快乐而安宁。作为牧师,他有不少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把教育孩子当作一项课题来研究,为此制定了严密的教育方案,发明了很多具体的游戏式教育方法。老卡尔威特是主体性很强的人,他教育孩子不依赖他人,他甚至不信任学校,因为学校“只是给你知识的积累,而不能赋予你精神的活力和创造性”,“对于孩子来讲,倘若家庭教育不好,就是有那些最优秀的教育家进行最认真的教育,也不会有好的效果。”这些话虽然有些片面,但他以教育孩子为己任的责任感、勇气和自信还是非常可贵的。事实上,那些依赖学校、给老师当“尾巴”或甘当“助教”的家长,确实常常把孩子的教育弄糟。

老卡尔威特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在他的脑子里完全没有考试和分数,所以他不会犯“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也不会忽视非智力因素。他不必逼迫孩子学习,不必把孩子的脑袋分学科切成一块一块,不必做那些为了获得高分而必须做的枯燥的重复性练习。这样,他就保住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节约了孩子的大量精力。小卡尔威特的学习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体系为本的,他的学习是为了自身的发展而不是为了完成教师的指标,他的学习是网络性的而不是线性的,他的学习是允许失败的而不是“差0.5分得100也要挨批评”的,他的学习是没有上限的而不是控制在什么教学大纲的范围之内的。这是最高效率的学习。

通过本书的阅读,我更加明确了在教学和教育应该使用的方法,我想以后在我的工作中我将运用正确的方法更加高效的工作。

卡尔威特的教育的读后感【篇7】

读完《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心中真是感慨万千。这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是一个触动父母心弦的教育经典。在我眼前,老威特向我娓娓地讲述着他的教育方法,充分地表达着他的教育理念,喜悦地展示着他的教育成果,和我分享着他的开心与快乐。

在这本书里,老威特把他的教育理念渗透在教育方法之中,又在教育方法中很好的诠释了他的教育理念,使得这个乡村牧师把自己智商并不高的的儿子培养教育成了一个人人竖起大拇指的天才:八、九岁的小卡尔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等六国语言,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10岁进入大学,14岁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被任命为法学教授,23岁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这些成果的取得,正是他的父亲精心教育的结果。

这个父亲的核心理念就是:一个人最终能否有所成就,其禀赋起着一定的作用,但主要还是后天的教育。教育得当,普通的孩子也将成为不平凡的人,教育不当,即使是天才也会被毁掉。同时,孩子的教育必须与孩子智力曙光的出现同时开始。

在书中,老威特对小卡尔的培养教育是循循善诱的,是专注用心的,是遵从原则的,是全面发展的,又是愉快随心的。这在道德品质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培养,学习行为的培养,自我约束力的培养、兴趣爱好的培养等等方面,通过守信、善行、自律、学习诗歌、音乐、数学、历史等一个个生动的细节,一个个具体的事例体现出来。

曾经,我以为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正可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但是老威特告诉我,学习可以是一次愉快的旅行,也可以是一个轻松的游戏,只要我们做家长的教育得当,就可以让孩子的学习轻松快乐而不是叫苦不迭。

曾经我以为“天才”在生活中只是一个书呆子,而小卡尔的成长之路告诉我,天才的童年可以很快乐,爱好可以很广泛,生活可以很丰富,梦想可以很美好。

在这本书里,老威特的教育方法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很值得我们借鉴。总之,这真是一本很棒的书,他不但教会我们怎样教育好孩子,也告诉我们怎样做一个会教育孩子的好家长。

卡尔威特的教育的读后感【篇8】

看完了《卡尔·威特的教育》,我禁不住要写些什么。威特先生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向我们展示了其子卡尔成才的全过程。看到卡尔的成功,我想大家都会赞叹、欣赏他的早期教育。在卡尔成长的每个阶段,威特先生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适当的教育方法。他的方法培养出多才、健康、活泼、高尚的卡尔,不光让孩子得到了知识,更让其懂得如何与别人交流,怎么对待每件事情,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等等。他从全方位对卡尔进行培养、锻炼,为以后他在社会中更好的生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这本书中,我能深刻的感觉到,老卡尔威特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不仅仅是卡尔威特的聪明和天分,更多的还是卡尔威特的人格和品德以及他的综合素质。“神童”不仅仅是因为具有很高的智慧和很深的学问,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各种良好的习惯、会与人友好相处、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个人的童年其实是很短暂的,人的发展和超越都是在这短短的童年时期,作为小学教师,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是非常必要的。如何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又如何挖掘儿童的潜质,从这本书中我们都能学到很多。

读了这本书,我获得最大的启示是教育孩子要有正确的方法,要开发孩子的智力,引导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作为教师要鼓励孩子敢于向成人提问,我们不仅是学生的百科全书,更需要让学生自己变成百科全书,只要把问题的思考和解决的方法和步骤展现在孩子面前,同时培养了孩子对读书的好奇心、发现问题的恒心、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卡尔威特的教育的读后感【篇9】

四年前,从我成了一个准妈妈的那天起,便对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很有幸读到了《卡尔威特的教育》这部著作,并且深深的被她吸引。

老卡尔威特是一座小村庄里不起眼的牧师。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正是这位老牧师,用他自己的教育方法和理念,成功地将自己先天有点痴呆的儿子培养成了一名“天才”——小卡尔威特。这位有心的父亲,他把教子的心得和独辟蹊径的教育方法记录成《卡尔威特的教育》。书中的许多观点都引起了我的共鸣。我想,正是老卡尔威特富有智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成就了小卡尔的非凡人生。

观点一:让孩子的学习过程充满乐趣。老卡尔维特说:“想让孩子理解知识、愿意学习,最重要的是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他们就不会把学习看成一种负担。”

培养小卡尔的过程中,老卡尔发现在所有的学科中,再也没有比数学更难于使孩子感兴趣的了。因为其他学科,比如植物学、动物学、地理学,都可以到大自然中去实地接触,在游戏玩乐中就学到许多东西,孩子的兴趣自然高涨。唯有数学,它是一门纯抽象的学科,只能依靠自己的思维能力,好动爱玩的孩子会觉得太枯燥。小卡尔自然也不例外,对数学他没有显示出特别的天分。对此,他请教了罗森布鲁姆教授,教授让他回到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勾起卡尔学数学的兴趣。于是老卡尔在数学的培养上用到了很多游戏形式,比如把黄豆和硬币等倒进一个大碗里,然后跟小卡尔各抓一把,数数谁抓出来的多;吃玩西瓜后数一数谁吐的西瓜子多。他们最经常做的游戏就是掷骰子。最初是用两个骰子玩,玩法是把两个骰子一起抛出,如果出现3和4,就把3和4加起来得7分。如果出现2和4、3和3,就得6分。这时就有再玩一次的权利。把这些分分别记在纸上,玩3次或5次之后计算一下,决定胜负。每次玩游戏不超过15分钟。理由是所有数学游戏都很费脑力,一玩的时间太长就会感到疲劳。

另一种是仿商店买卖情景的游戏,老卡尔给这种游戏赋予更多的数学知识。为了让小卡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老卡尔和妻子给他开了一个“小商店”,里面的东西有按数量卖的,也有按重量卖的。价格是按着实际的价格,钱也是真正的货币。老卡尔和妻子拿着钱去买的时候,卡尔就忙着计价、收钱、找钱,认真的模样十分可爱。就这样,小卡尔学习数学的热情越来越高,不管是算术、代数还是几何都掌握的精而又精。后来,在众多的科目中,卡尔最爱的就是数学。这和童年时的数学游戏的引导是分不开的。

这个例子使我很受启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设计一些游戏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激发其浓厚的学习的兴趣。

观点二:教会孩子辨别真善美。爱孩子,让孩子吃到最喜欢的食物,让他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同时,爱孩子也必须也要教会孩子生存,也要教会孩子去辨别真善美,毕竟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也有不阳光的地方。“阳光之下还有阴影……”这样简单的道理,是需要去渗透给孩子。卡尔说:“尽管使孩子保持纯净的心灵很重要,但我仍然主张让孩子尽早地了解生活的实质,尽早地将孩子向‘善’的方向引导,我知道很少有人告诉孩子什么是真的‘善’,更没有人帮助孩子认识什么是‘恶’……”这便是真的“爱”,没有父母可以保护孩子一辈子,正确的让孩子理解“真、善、美”,才能给孩子真正的保护。”

在《不是每个人都值得你帮助》这篇文章中卡尔记录的一个真实生动的故事让我不得不敬佩他的人生智慧。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小卡尔和几个小伙伴一连几天都去给一个叫卡里莱恩斯的的人帮忙收麦子,而除了单纯的孩子,谁都知道卡里莱恩斯好吃懒做、奸诈狡猾。老卡尔知道了这件事问小卡尔:“你们割麦子的时候,卡里莱恩斯在做什么?”卡尔挠了挠头说:“他躺在麦草堆里睡大觉,醒了就夸我们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让我们好好干。”显然,欺骗了这些单纯的孩子们之后,卡里莱恩斯不仅不用花钱雇人割麦子,连自己也乐得清闲了。跟小卡尔分析完道理后,老卡尔教了他一种方法来惩罚那个可恶的农夫。第二天,小卡尔像往常一样跟小伙伴一起为卡里莱恩斯割麦子。天忽然下要下雨了,卡里莱恩斯连哄带骗想让这些孩子帮他把麦子运回家,小卡尔就让他给小伙伴们付这几天的工钱,那人没有办法只能妥协。经历了这件事小卡尔已经完全体会到“不是每个人都值得帮助”这句话的含义,再也不会盲目的帮助别人了。

老卡尔说:“我把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尽早告诉儿子,只是希望他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里自在玩耍时,不会忽略地上的阴影,这样不但不会让他心里变得阴暗,反而能让他学会正视事情的阴暗面,并且能够从容面对”。这不正是在培养孩子的另一种人生智慧吗?

《卡尔威特的教育》带给我的启迪与思考还有很多,书中的教育思想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教育孩子和教书育人的点点滴滴。我很庆幸,我拥有一本《卡尔威特的教育》,能时常聆听一位富有智慧的伟大的父亲讲述他的教育故事。(孟现静)

卡尔威特的教育的读后感1000字(精选7篇)


写作品读后感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作者写的作品,让我受到很多启发,阅读作者的作品时,我们有很多感悟想写下来。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卡尔威特的教育的读后感”,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卡尔威特的教育的读后感 篇1

《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确实是一本育人宝典,正如有人所说:“凡是有幸读到此书并照书中方法去做的父母,都能成功地培养出极其优秀的孩子。”书中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其实我也都有认识,但是让我吃惊的是,老卡尔维特仔细而彻底地贯彻了他的教育理想,一坚持就是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需要多大的毅力,这是常人所难以做到的。

这也使我想到了大家所熟知的一个故事:开学第一天,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儿:每个人把胳膊尽量都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情,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再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同学只剩下了八成。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大家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候,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尽管这本书讲的是老卡尔·威特教育儿子的方法。但是,对我们教师来说也是有很大帮助的,因为孩子的大部分时光都在学校里度过,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有责任让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有责任来帮助家长教育好我们的孩子。

阅读了《卡尔威特的教育》,我更加明确了在教学和教育中应该如何去做。我想在以后工作中,我将所学的科学方法更加高效的应用于工作中去。

卡尔威特的教育的读后感 篇2

我拜读了《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这是一本父亲成功教育孩子成才的教育故事,是一本家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手册,是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的指路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着自己对教育的认识。觉得,老卡尔的大部分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我都是知道的。阅读学习之后,针对学生的成长过程,我觉得有以下方面收获:

老卡尔·威特把出生本是低智商的儿子教育成为一个天才。小卡尔维特八九岁时就能运用德、法、意、英、拉丁语和希腊语,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他进入了哥廷根大学;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卡尔·威特一生都在德国的著名大学里授学,一直讲到1883年逝世为止。

一、卡尔·威特的教育理念:

1、高尚的情操:有同情心,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多行善;活泼开朗,讲文明,讲礼貌。

2、速成的智商:快速有计划有目的不分时间地快乐学习各种知识;玩也要玩得有水平,有知识。从玩中学,快乐学。

3、强健的体质:健康的体魄是一切开展的基础,卡尔特别提到小孩不能暴饮暴食。讲卫生,预防疾病。

4、高雅的情趣:声乐和美术教育,铸成一个高尚情趣的人。

5、勤劳的思想:珍惜劳动成果,并创造劳动成果;劳动光荣只有付出才有收获,不能不劳而获。

二、卡尔威特的教育原则。

1、“成人化”教育: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老卡尔威特在很多时间从来没有把孩子当成孩子,而是以成人的方式来交流。

2、“民主化”教育:在老卡尔威特眼中,父母在孩子面前是没有绝对权威的,相反孩子的“面子”却应是父母特别关注的。老卡尔维特特别注重儿子的全面发展,他不仅要求儿子具备很高的知识水平,而且还要求儿子具备崇高的信仰和良好的品格。当小卡尔维特有了异常出色地表现时,为了让孩子没有骄傲感和自满感,老威特十分小心,努力不让小卡尔威特本人觉察自己的才能比别人出众,让孩子觉得很平常,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

3、“快乐化”教育:卡尔威特的博学多才,并没有建立在痛苦的学习训练基础上的,相反,学习是一种快乐。“孩子是否有优良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能否成为一个全面的人才,也决定着他是否能在将来有所成就。”老卡尔维特认为性格决定能力。如果一个人的性格开朗直爽,那么他就很容易被人接受,就会交往活动范围广泛,就有走入各种人生道路的可能性。性格决定命运。

4、“个性化”教育:教育一个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时而教、因事而教,这都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法则。最使我受益的是书中的一句话:他优先考虑让孩子进行户外活动。为了让小卡尔接触更多的人和事,在儿子2岁以后,不论走亲访友还是买东西,也不论参加音乐会还是看歌剧,老卡尔去哪儿都带着他,让他从小就与身份各异的各阶层人士交往、谈话。这样做的结果是,儿子具有很好的社交能力,从小到大从不怯生、不怯场。除了见人,还要见物。只要有空,老卡尔就带儿子去参观所有的博物馆、美术馆、动物园、植物园、工厂、矿山、医院和保育院等,以开阔他的眼界,增加他的见识。显然,在户外活动中教授知识最自然、有效。而且,如果仅仅停留在书本而不直接走入生活当中,那么就连书本上的知识也不可能充分地掌握。

老卡尔提出对孩子赏罚要分明,讲究原则性。他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散步,邻居史密斯太太发现女儿的裙子弄脏了,她冲着女儿大声责骂。看见女儿大哭后,又塞给她一小块点心。老卡尔提问发人深思,他问:“你为什么责骂女儿呢?”“她总是弄脏自己的裙子。”“可您又为什么给她一块点心呢?是为了表扬他的行为还是给她受责骂后的补偿呢?”史太太哑口无言。老卡尔的话一针见血,不禁让人拍案叫绝。的确,要让孩子明确赏罚的界限,什么是错误的行为,什么是正确的,否则孩子自己都弄的糊里糊涂,那么赏罚就没有任何教育意义了。对于一些‘禁令’,不能出尔反尔,否则孩子就会打下父母或老师的‘禁律’是可以打破的烙印。我在想,在教学工作中我是否也扮演了“史太太”呢,对学生赏罚是否分明。有的“规矩”一旦成立,行就行,不行就是不行,教师要讲究原则性,言行一致,时间一长,学生就能会自觉地树立“分寸”意识。

书中提到,根据儿童潜能的递减法则,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是由某种智力发展最佳时期组成的。对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关键,就是抓住最佳期。在书中,老卡尔威特从几方面阐述了自己是怎样对待孩子的关键期的。为了尽早开发儿子的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卡尔的父亲做了很多的事情,为此制定了严密的教育方案,发明了很多具体的游戏式教育方法。这些事情很琐碎,小到一个词汇的记忆,大到和大人一起交朋友,还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作为孩子成长的伴侣陪伴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老卡尔威特是主体性很强的人,他教育孩子不依赖他人,他甚至不信任学校,因为学校“只是给你知识的积累,而不能赋予你精神的活力和创造性”,“对于孩子来讲,倘若家庭教育不好,就是有那些最优秀的教育家进行最认真的教育,也不会有好的效果。”这些话虽然有些片面,但他以教育孩子为己任的责任感、勇气和自信还是非常可贵的。对于现在一年级的小朋友,我们也要抓住他们学习的最佳时期,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

此外,老卡尔从不轻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认为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和培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所以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也应该特别重视孩子的想象力,不要觉得他得到错误的结论就去批评孩子。老卡尔威特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在他的脑子里完全没有考试和分数,所以他不会犯“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也不会忽视非智力因素。他不必逼迫孩子学习,不必把孩子的脑袋分学科切成一块一块,不必做那些为了获得高分而必须做的枯燥的重复性练习。这样,他就保住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节约了孩子的大量精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学习老卡尔的教育思想,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小卡尔威特来教育,这样才是最高效率的学习。

读了这本书,我获得最大的启示是教育孩子要有正确的方法,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开发孩子的智力,引导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孩子敢于向成人提问,同时培养了孩子对读书的好奇心、发现问题的自信心、解决问题的恒心。

卡尔威特的教育的读后感 篇3

这也使我想到了大家所熟知的一个故事:开学第一天,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儿:每个人把胳膊尽量都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情,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再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同学只剩下了八成。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大家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候,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尽管这本书讲的是老卡尔·威特教育儿子的方法。但是,对我们教师来说也是有很大帮助的,因为孩子的大部分时光都在学校里度过,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有责任让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有责任来帮助家长教育好我们的孩子。

阅读了《卡尔威特的教育》,我更加明确了在教学和教育中应该如何去做。我想在以后工作中,我将所学的科学方法更加高效的应用于工作中去。

卡尔威特的教育的读后感 篇4

四年前,从我成了一个准妈妈的那天起,便对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很有幸读到了《卡尔威特的教育》这部著作,并且深深的被她吸引。

老卡尔威特是一座小村庄里不起眼的牧师。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正是这位老牧师,用他自己的教育方法和理念,成功地将自己先天有点痴呆的儿子培养成了一名“天才”——小卡尔威特。这位有心的父亲,他把教子的心得和独辟蹊径的教育方法记录成《卡尔威特的教育》。书中的许多观点都引起了我的共鸣。我想,正是老卡尔威特富有智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成就了小卡尔的非凡人生。

观点一:让孩子的学习过程充满乐趣。老卡尔维特说:“想让孩子理解知识、愿意学习,最重要的是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他们就不会把学习看成一种负担。”

培养小卡尔的过程中,老卡尔发现在所有的学科中,再也没有比数学更难于使孩子感兴趣的了。因为其他学科,比如植物学、动物学、地理学,都可以到大自然中去实地接触,在游戏玩乐中就学到许多东西,孩子的兴趣自然高涨。唯有数学,它是一门纯抽象的学科,只能依靠自己的思维能力,好动爱玩的孩子会觉得太枯燥。小卡尔自然也不例外,对数学他没有显示出特别的天分。对此,他请教了罗森布鲁姆教授,教授让他回到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勾起卡尔学数学的兴趣。于是老卡尔在数学的培养上用到了很多游戏形式,比如把黄豆和硬币等倒进一个大碗里,然后跟小卡尔各抓一把,数数谁抓出来的多;吃玩西瓜后数一数谁吐的西瓜子多。他们最经常做的游戏就是掷骰子。最初是用两个骰子玩,玩法是把两个骰子一起抛出,如果出现3和4,就把3和4加起来得7分。如果出现2和4、3和3,就得6分。这时就有再玩一次的权利。把这些分分别记在纸上,玩3次或5次之后计算一下,决定胜负。每次玩游戏不超过15分钟。理由是所有数学游戏都很费脑力,一玩的时间太长就会感到疲劳。

另一种是仿商店买卖情景的游戏,老卡尔给这种游戏赋予更多的数学知识。为了让小卡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老卡尔和妻子给他开了一个“小商店”,里面的东西有按数量卖的,也有按重量卖的。价格是按着实际的价格,钱也是真正的货币。老卡尔和妻子拿着钱去买的时候,卡尔就忙着计价、收钱、找钱,认真的模样十分可爱。就这样,小卡尔学习数学的热情越来越高,不管是算术、代数还是几何都掌握的精而又精。后来,在众多的科目中,卡尔最爱的就是数学。这和童年时的数学游戏的引导是分不开的。

这个例子使我很受启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设计一些游戏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激发其浓厚的学习的兴趣。

观点二:教会孩子辨别真善美。爱孩子,让孩子吃到最喜欢的食物,让他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同时,爱孩子也必须也要教会孩子生存,也要教会孩子去辨别真善美,毕竟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也有不阳光的地方。“阳光之下还有阴影……”这样简单的道理,是需要去渗透给孩子。卡尔说:“尽管使孩子保持纯净的心灵很重要,但我仍然主张让孩子尽早地了解生活的实质,尽早地将孩子向‘善’的方向引导,我知道很少有人告诉孩子什么是真的‘善’,更没有人帮助孩子认识什么是‘恶’……”这便是真的“爱”,没有父母可以保护孩子一辈子,正确的让孩子理解“真、善、美”,才能给孩子真正的保护。”

在《不是每个人都值得你帮助》这篇文章中卡尔记录的一个真实生动的故事让我不得不敬佩他的人生智慧。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小卡尔和几个小伙伴一连几天都去给一个叫卡里莱恩斯的的人帮忙收麦子,而除了单纯的孩子,谁都知道卡里莱恩斯好吃懒做、奸诈狡猾。老卡尔知道了这件事问小卡尔:“你们割麦子的时候,卡里莱恩斯在做什么?”卡尔挠了挠头说:“他躺在麦草堆里睡大觉,醒了就夸我们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让我们好好干。”显然,欺骗了这些单纯的孩子们之后,卡里莱恩斯不仅不用花钱雇人割麦子,连自己也乐得清闲了。跟小卡尔分析完道理后,老卡尔教了他一种方法来惩罚那个可恶的农夫。第二天,小卡尔像往常一样跟小伙伴一起为卡里莱恩斯割麦子。天忽然下要下雨了,卡里莱恩斯连哄带骗想让这些孩子帮他把麦子运回家,小卡尔就让他给小伙伴们付这几天的工钱,那人没有办法只能妥协。经历了这件事小卡尔已经完全体会到“不是每个人都值得帮助”这句话的含义,再也不会盲目的帮助别人了。

老卡尔说:“我把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尽早告诉儿子,只是希望他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里自在玩耍时,不会忽略地上的阴影,这样不但不会让他心里变得阴暗,反而能让他学会正视事情的阴暗面,并且能够从容面对”。这不正是在培养孩子的另一种人生智慧吗?

《卡尔威特的教育》带给我的启迪与思考还有很多,书中的教育思想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教育孩子和教书育人的点点滴滴。我很庆幸,我拥有一本《卡尔威特的教育》,能时常聆听一位富有智慧的伟大的父亲讲述他的教育故事。(孟现静)

卡尔威特的教育的读后感 篇5

卡尔威特是个案,但孩子的教育有共性。

“有人认为,我培养孩子绘画、音乐、文学方面的兴趣是为了想在人前炫耀,这是他们对我的极大误解。我从来不想把儿培养成某一方面的天才,也从来没有把他的才能向别人过分地流露。我只是想让儿子能够成为一个接受完美的人,只是想让他的一生在充满情趣和幸福之中度过,仅此而已。”——卡尔威特

卡尔威特的这部著作在诞生后的100多年里,几乎无人问津,在哈佛大学图书馆里,有着全美国唯一一本珍藏本,而这本书曾长达几十年无人借阅。除了文中不少专业术语让阅读趣闻性大大降低的原因外,卡尔威特提出的早期教育观念,与当时主流的教育观念相冲突,人们难以接受。社会普遍认为,过早的开展教育,孩子难以承受这么重的负荷,有损他们的身心健康,会影响他们的精神状态,甚至使得他们不长寿。虽然卡尔威特以及同时期的极个别家庭,已经在践行早期教育,并且孩子们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长寿健康的活着,也极难动摇社会根深蒂固的认知。

直到近十几年来,早期教育的观念才被广泛的接受,这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父母的素质提升也有密切的关系,卡尔威特的这本经典著作重新进入大众视野。通读这本巨作,父母们可以得到非常多有益的启发。

一、最初时期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父母不能当甩手掌柜

老卡尔威特对小卡尔周围的人都订立了严格的规则,除了自己和妻子,对于仆人也是精挑细选。受限于经济条件,现在仍有不少父母将孩子交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但老一辈更多关注的是吃喝拉撒,对于精神层面以及行为规范的引导极少。《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里曾建议,无论如何,父母应尽量将孩子在身边抚养长大,实在是无法兼顾的,可以考虑选择优质的幼儿园、托管所,这样至少保证下班后可以陪伴孩子,加强与孩子的情感连接,下班后的时间虽然不多,但如果充分利用做好高质量陪伴,对孩子的成长也是大有裨益。要注意的是,不少父母虽然陪伴在孩子身边,但更多的闲余时间是把孩子晾在一边,自己玩手机,甚至自己的言行也不注意,例如不自觉骂脏话等,这种陪伴时低质量的,甚至会起到反作用。

二、有心无痕,让孩子潜移默化中完成早期启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并非空洞的说教,而是将早期启蒙变成一个有趣的事,小卡尔才几个月大时,他边制作数字、动物等卡片,作文跟孩子进行简单的名词指认;几门外语的学习,在老卡尔的精心引导下,在日常交流中就完成了语言入门,靠着听说读写的慢慢积累,小卡尔七八岁时就掌握了数种外语;通过通俗的语言,引导孩子思考身边事物的规律,进行物理、化学、地理等科普启蒙时,有意的避开专业术语,避免孩子觉得过于高深或者学会后自傲;讲述已有的传说和儿歌,讲述自编的故事,进而让小卡尔讲述自编的故事。早期启蒙已在有趣中不知不觉完成。

三、以身作则,不可忽视的品德教育

老卡尔在品德方面教育的用心引导贯穿全书,不论是在与小卡尔还是与周围的人的相处,老卡尔表现出一贯的耐心与智慧:不把孩子当做孩子,而是平等的个体对话;对同胞怀有深情,关爱生命等等。

《正面管家: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系统的跟我们讲述了老卡尔如何将小卡尔从一个出生时有智力障碍的婴儿,培养成一个德智美全方面发展的“天才”,读完全书,将理念践行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即使将来成为不了天才,我想,至少也会有平凡富足的一生。

卡尔威特的教育的读后感 篇6

看过《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也使我这个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明白了一个什么样的人就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在实际教学中我也体会到这点,什么样的班主任,其性格和作风也会影响到自己的学生。

尽管这本书重点讲的是卡尔威特的父亲是怎样培养孩子的,但是,对我们教师来说是一样的,因为孩子的大部分时光都在学校里度过的,我们应该担负起做父母的责任,因为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有责任让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挖掘每个孩子的潜力。好多父母对孩子可能很了解,也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有所作为,但是有的是方法不得当,有的则是没有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适得其反,更有的家长用暴力促使孩子的成长,按自己的意愿来教化孩子,这些现状的出现,都和家长们的认识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作为我们,有责任来帮助家长教育好我们的孩子。

爱尔维修曾经说过:如果所有孩子都受到一样的教育,那么他们的命运就决定与其禀赋的多少。可是今天的孩子大都受的是非常不完全的教育,所以他们的禀赋连一半也没发挥出来。比如说禀赋为80的,可能只发挥出了40;禀赋为60的,可能只发挥出了30。爱尔威特这段话告诉了我们,孩子生下来的时候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人如同瓷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了他一生的雏形。威廉曾教导我们:儿童是成人之母。此言确实千真万确,我们谁都无法否认,成人的基础是在小时候形成的。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必须尽早开始,取得的效果就越显著,孩子越有可能成长为接近完美的人。

老卡尔威特在早期看待卡尔威特智力方面,抓住了儿子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根据儿童潜能的递减法则,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是由某种智力发展最佳时期组成的。这个最佳时期非常关键,它对人一生的智力发展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千万不要错过。对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关键,就是抓住最佳期。在书中,老卡尔威特从几方面阐述了自己是怎样对待孩子的关键期的。比如孩子爱吃的食物才是最好的食物,保持孩子的健康心情。愉快是健康的关键。为了尽早开发儿子的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卡尔的父亲做了很多的事情,这些事情很琐碎,小到一个词汇的记忆,大到和大人一起交朋友,还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作为孩子成长的伴侣陪伴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更重要的是,他从不轻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认为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和培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

老卡尔威特教育儿子的真正目的,就是要为他打开智慧的天窗,使他能够敏锐的观察到社会上的坏事,洞察出社会上的矛盾和缺陷。我们人类的理想,决不应当像亚当和夏娃那样,仅仅满足于在不知自己是裸露着身体的情况下过快乐的天堂生活。孩子应该从这些小事中学会独立的能力,应该让孩子明白,他永远不能依靠父母,要靠自己。

老卡尔威特品德高尚、知识渊博,本身就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他的家庭气氛也快乐而安宁。作为牧师,他有不少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把教育孩子当作一项课题来研究,为此制定了严密的教育方案,发明了很多具体的游戏式教育方法。老卡尔威特是主体性很强的人,他教育孩子不依赖他人,他甚至不信任学校,因为学校“只是给你知识的积累,而不能赋予你精神的活力和创造性”,“对于孩子来讲,倘若家庭教育不好,就是有那些最优秀的教育家进行最认真的教育,也不会有好的效果。”这些话虽然有些片面,但他以教育孩子为己任的责任感、勇气和自信还是非常可贵的。事实上,那些依赖学校、给老师当“尾巴”或甘当“助教”的家长,确实常常把孩子的教育弄糟。

老卡尔威特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在他的脑子里完全没有考试和分数,所以他不会犯“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也不会忽视非智力因素。他不必逼迫孩子学习,不必把孩子的脑袋分学科切成一块一块,不必做那些为了获得高分而必须做的枯燥的重复性练习。这样,他就保住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节约了孩子的大量精力。小卡尔威特的学习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体系为本的,他的学习是为了自身的发展而不是为了完成教师的指标,他的学习是网络性的而不是线性的,他的学习是允许失败的而不是“差0.5分得100也要挨批评”的,他的学习是没有上限的而不是控制在什么教学大纲的范围之内的。这是最高效率的学习。

通过本书的阅读,我更加明确了在教学和教育应该使用的方法,我想以后在我的工作中我将运用正确的方法更加高效的工作。

卡尔威特的教育的读后感 篇7

正面管教:实践,才是教育的根本真理!

记得央视儿童频道,十年前有则广告:年轻女子给年迈的妈妈洗脚,被儿子看到了,小儿子有样学样,端着洗脚水颤颤悠悠来给妈妈洗脚,广告词是:你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这则广告确实非常有创意,且具有教育意义,一则小广告教育了祖孙3代人。教育孩子,是从古至今最难的一个话题,人人总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教育方法不对,孩子就可能走上弯路;每一对父母呕心沥血总想要孩子成长为“大树”,可以独立于风中不倒塌,但这“教育”条路怎么走,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

早在300年前,德国教育学家卡尔·威尔就曾经发布过关于孩子的教育书籍《正面管教:卡尔·威尔的教育》,当然书名是后人根据书的含义命名的,读这本书,你会发现,书里的很多的教育理念、思想,就算是放在现在,依然很先进,且书里很多教育理念,我本人读完也是非常赞同,比如关于孩子的饮食方面,提倡不挑食吃法;关于孩子德行方面,教育孩子“行得正坐得端”。

虽然也有具有批评的教育理念,比如在《正面管教:卡尔·威尔的教育》中,卡尔的朋友,是有选择的,都是被筛选过后的小伙伴,当家长发现某个孩子出现问题时,就会断绝卡尔和他来往,以防止孩子被伤害或是学坏,这像不像我们中国的古话“近墨者黑”?

可实际上“近墨者黑”未必就一定是黑。古书里说到,孟母为了让孟子学习,就有了三迁住宅的典故,孟子变成亚圣,没人知道是否真的是因为孟母三迁而成功,作文但一定有人知道,如果你学习孟母三迁、四迁甚至是五迁都没有用,因为孟子的成功不是单纯三迁就可以,这也是为什么效仿迁徙的母亲那么多人,却没能再次出现一个亚圣。由此看来,一个人会不会“变黑”,周围的环境因素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最主要的而是他的内心如何。

但不管是批评还是赞扬,这本书还是不失为年轻父母的读物。因为这个世上,教育最难,没有完美的教育方式,只能去寻找适合孩子的最佳教育方式。

中国古代著名诗人陆游写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诗,同样适用于孩子的教育身上,教育孩子,书上写的、嘴里说的,哪怕被重复一百遍,也不如亲自去实验一番来得有效果,毕竟实践出真理。

每一个母亲都会说孩子是上天给的最纯白的礼物,在成长中,他们会被染上各种色彩,是变得彩虹一般绚丽,还是变成墨水一般漆黑,全靠“教育”,良好的后天教育可以成就孩子成为“名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时候亲身体验获得的知识和见识,仅仅通过读书是永远得不到的,所以,教育,还是奉行“以书为辅,以实践为主”来的更好一些。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特蕾莎修女读后感1000字通用》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特蕾莎修女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