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是春天观后感
影片《永远是春天》以山东省寿光县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为原型,如实地反映了在王乐义带领下,我党一批乐于奉献、敢于带头的优秀农村干部和群众,在推广棚蔬菜种植过程中克服艰辛万苦、力排阻挠和障碍,改变了中国北方冬季蔬菜无法种植的历史。《永远是春天》以发展大棚蔬菜为主线,描写了农村广大党员心系党的伟大事业,领导群众顽强创业的精神风貌,是一部表现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主旋律电影。该片对教育共产党员坚持群众路线有积极意义。
1970年代末山东某地的三元村,十分贫穷落后,生产队长王永乐患直肠癌刚刚在省城济南做完手术,就被迫切希望脱贫致富的三元村人一致选为新一任村支部书记,王永乐拖着“半条命”迎难而上。
为早日带领三元村脱贫致富,王永乐带领全村党员群众,扩大耕种面积、改良土壤结构,试图走种植果树的路子,但成效缓慢,偶然的机会,他决定带领大家发展大棚蔬菜,闯出了一条致富的新路子。更可贵的是他们不保守,不但自己不断学习、创新、前进,而且把新技术、新经验传播到四面八方,从南到北、从西到东都有他们的足迹和丰硕成果,受到全国各地称赞。
全体党员深受王乐义同志先进事迹的感动,开展了观后感交流,纷纷表示:《永远是春天》充分展现了党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展现了党和人民群众淳朴真挚的鱼水之情。表示要学习主人公对党忠诚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学习他无私奉献共同致富的崇高品德,学习他矢志不移埋头苦干的扎实作风,学习他严以律己清正廉洁的党性原则。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着力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扎实做好社保的本职工作,以实际行动为提高为民办事能力、推动社保事业贡献力量。
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要学习王永乐的创业、创新、奉献精神,学习他为民、务实、清廉的情怀。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坚持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不图虚名,不务虚功,扎扎实实地把党和国家的各项决策和工作落到实处,为实现伟大中国梦 贡献自己的力量。
永远是春天观后感范文
看完《永远是春天》这部电影,觉得结局太美好了,还以为它只是一个励志的春天的童话,并非来源于真实的生活素材。后来查了一下电影的背景,原来这部电影的剧情取材于王乐义从一个癌症病人成为蔬菜种植领域领军人物的丰富而传奇的人生经历。
影片《永远是春天》主人公王永乐身患癌症。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他带领一批乐于奉献、敢于带头的优秀农村干部和群众,在推广大棚蔬菜种植过程中克服艰辛万苦、力排阻挠和障碍,改变了中国北方冬季蔬菜无法种植的历史。该片以全新的视角独展现了中国农村三十年间惊天动地的大变化,旗帜鲜明的反映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辉煌成就。
《永远是春天》剧情取材于王乐义从一个癌症病人成为蔬菜种植领域领军人物的丰富而传奇的人生经历,对王乐义这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国重大典型生活经历的诸多精彩瞬间进行艺术再创造,通过塑造以王乐义为原形的永乐以及梁书记、母亲等极具个性的艺术形象,试图用独特的电影语言、生动的故事、真实的细节、真诚的态度对生命进行礼赞,表现一种值得普通人崇敬与效仿的理想人生境界。
1970年代末山东某地的三元村,穷得亲兄弟之间为一缸水都能动起手。生产队长王永乐患直肠癌刚刚在省城济南做完手术,就被迫切希望脱贫致富的三元村人一致选为新一任村支部书记。公社梁书记的支持,八百三元村人的信(听歌)赖和厚望,让好心肠的王永乐说服白发娘亲和结发妻子,拖着半条命迎难而上。
为早日带领三元村脱贫致富,摘掉全公社集体经济倒数第一的帽子,王永乐和生产队长徐大福一起,带领全村党员群众,扩大耕种面积、改良土壤结构,试图走种植果树的路子,改变三元村长期贫困的面貌。身为村支部书记,王永乐时刻想着群众,将公社梁书记特意解决的进城招工指标暗中让出,害得大女儿小月出现意外不治身亡。
春去秋来,冬逝春归,一晃三年时间过去了,王永乐发展果木种植路子悄悄改变着三元村的面貌,但离真正脱贫致富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此时,妹夫大明从东北带回来一箱鲜嫩的黄瓜,擦亮了王永乐思想的火花。王永乐当即带领徐大富和全村最有文化的年轻人李家林,踏上去往东北的火车。
在冰天雪地的东北,王永乐凭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信念和搭上命为群众干事的精神,最终感动采用大棚技术种植反季节黄瓜的山东老乡孙师傅。王永乐带着学成归来的欣喜回到山东三元村,群众却在高投入的风险面前不买王永乐的帐。群众退却了,党员上,全村十六个党员冒着风险,砍掉眼看就要收获的玉米筹建大棚。
从东北学来的技术,加上王永乐的科学方法,经历降雨降温的考验,连续奋战三个月后的三元村党员尝到了丰收的喜悦。党员带头富起来了,看到实实在在利益的三元村群众围拢到村党支部周围,在王永乐的带领下,全部走上种植大棚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三元村富了,荣誉接踵而来,王永乐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共产党员风范,向天山南北延安老区无私传授技术,瞄准国际无公害蔬菜种植尖端领域,带领三元村勇闯市场经济大潮,以不断创新矢志为民的朴素精神,丰富着北方冬季的餐桌。时光荏苒,三十年弹指一挥间。走在一手创办的园艺式大棚下,年过花甲的王永乐精神矍铄风采依然。
王乐义的事迹是感人的,身患癌症,却依然心系群众,置个人生死,置家人利益于度外,他付出了巨大的艰辛,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尤其看到因为他是村支书而硬逼着女儿把留学的机会让了出来,导致女儿的误解和意外的丧生,而沉重的内疚和巨大的悲伤也让他整整背负了一生。当他们千辛万苦学来温室种植的技术,并成功地在党员们拿来试验的土地上得到丰收时,当初不肯参加试验的群众却又耍赖说他们只为党员争取利益,而不为老百姓谋福,但王乐义却没有生气,而是真诚耐心地向群众解说,带领他们走上了创富的道路。
王乐义受到人们的爱戴,不仅因为他创造了蔬菜种植的奇迹,更因为他具有高尚的人格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王乐义成年累月传播大棚技术,但他家里却没种大棚。不是他不想种,而是他没工夫种。他说:我没有大棚,是想让大棚发展得更多、更好,让更多的老百姓尽快富起来。为了选准蔬菜品种,他把自己的果园当成了试验田,从外面带来的蔬菜种子让老伴先试种,成功了传授给大伙,失败了自己承担损失,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大家敬佩,社会缺乏的正是毛主席所说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王乐义常对村里的干部说:我掂量,光顾自己不能当支书。自己身不正,肚量不大,没有替别人着想的心,怎么能让人家服气?当干部的只有堂堂正正做人,心里时时装着大家,才有号召力。
是啊,作为一名基层的党员干部,没有广阔的胸怀和无私的心又怎能把工作做好呢?
也许正是他这份无私与高尚感动了上苍,让曾经身患癌症的他反而越活越健康,至今依然健在,祝愿这样的好人健康长寿。
该片以发展大棚蔬菜为主线,描写了农村广大党员心系党的伟大事业,领导群众顽强创业的精神风貌;该片是一部表现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主旋律电影。该片对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共产党员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有积极意义。
永远是春天观后感500字
永远是春天观后感
5月20日下午,金城镇组织本镇村居干部在市政府会议室观看了电影《永远是春天》。该片主人公王永乐,是一名19世纪70年代末山东三元村的生产队长,在得知患直肠癌后,仍与病魔作斗争,在无法预测的有限的生命中出任三元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着一批勇于带头、敢拼愿拼的的优秀党员干部和群众走上一条脱贫致富的尝试之路。在经历粮食、果树种植收效甚微后,他远赴东北学习大棚技术,在推广大棚蔬菜种植过程中克服各种艰辛、力排阻碍,改变了中国北方冬季蔬菜无法种植的历史。影片通过独特的电影语言、朴实的生活场景、人物对于角色的细致刻画,真诚的对主人公不屈于命运,敢于挑战生命的精神进行了深切礼赞。
王永乐说,“作为一名村干部,尤其是党支部书记,必须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事,离开这一条,本事再大也干不好。”几十年来,王乐义一直坚持“当村干部就得让乡亲们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的信念,在他心里,“乡里乡亲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这些不仅是他的所说所想,也是他的所为。王永乐一直心里装着群众,在他的带领下,三元村人民全部走上种植大棚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王永乐是一名普通的党支部书记,却也是党员干部的典范,也是我们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带头人。作为一名社区干部,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要学习王永乐的创新、奉献精神,学习他为民、务实、清廉的情怀。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坚持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不图虚名,不务虚功,扎扎实实地把党和国家的各项决策和工作落到实处,为实现和谐社区贡献自己的力量。
5月20日下午,金城镇组织本镇村居干部在市政府会议室观看了电影《永远是春天》。该片主人公王永乐,是一名19世纪70年代末山东三元村的生产队长,在得知患直肠癌后,仍与病魔作斗争,在无法预测的有限的生命中出任三元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着一批勇于带头、敢拼愿拼的的优秀党员干部和群众走上一条脱贫致富的尝试之路。在经历粮食、果树种植收效甚微后,他远赴东北学习大棚技术,在推广大棚蔬菜种植过程中克服各种艰辛、力排阻碍,改变了中国北方冬季蔬菜无法种植的历史。影片通过独特的电影语言、朴实的生活场景、人物对于角色的细致刻画,真诚的对主人公不屈于命运,敢于挑战生命的精神进行了深切礼赞。
王永乐说,“作为一名村干部,尤其是党支部书记,必须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事,离开这一条,本事再大也干不好。”几十年来,王乐义一直坚持“当村干部就得让乡亲们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的信念,在他心里,“乡里乡亲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这些不仅是他的所说所想,也是他的所为。王永乐一直心里装着群众,在他的带领下,三元村人民全部走上种植大棚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王永乐是一名普通的党支部书记,却也是党员干部的典范,也是我们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带头人。作为一名社区干部,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要学习王永乐的创新、奉献精神,学习他为民、务实、清廉的情怀。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坚持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不图虚名,不务虚功,扎扎实实地把党和国家的各项决策和工作落到实处,为实现和谐社区贡献自己的力量。永远是春天电影观后感
永远是春天电影观后感
暨阳学校 李蓉
电影讲述了主人公王永乐,一名19世纪70年代末山东某地的三元村的生产队长,在与癌症抗争之后,在无法预测的有限的生命中出任三元村团支部书记。他带领着一批勇于带头、敢拼愿拼的的优秀农村干部和群众走上一条脱贫致富的尝试之路。在经历粮食、果树种植收效甚微后,他远赴东北学习大棚技术,在推广大棚蔬菜种植过程中克服各种艰辛、力排阻碍,改变了中国北方冬季蔬菜无法种植的历史。
该片由北京龙儿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拍摄、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发行,以山东省寿光县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为原型,如实地反映了在王乐义带领下,三元朱村发挥种菜的传统,在新形势下,他们运用新的科学技术,闯出了一条致富的新路子。以王乐义为原形的电影主人公王乐义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的党的代表人物。影片对于他的生活经历的诸多精彩瞬间进行艺术再创造,并且同时塑造了梁书记、母亲等极具个性的艺术形象,影片通过独特的电影语言、朴实的生活场景、人物对于角色的细致刻画,真诚的对主人公不屈于命运,敢于挑战生命的精神进行了深切礼赞。
1970年代末的的三元村,是极其闭塞落后的村庄。邻里可以为了一个鸡蛋,一点洗衣粉厮打,亲兄弟可以为了一个水缸大打出手。生产队长王永乐在党的支援之下刚做完直肠癌手术,就被三元村人一致推选为新一任村支部书记。王乐义带着村民脱贫致富的期盼,毅然而然的拖着自己并不康健的身体承担下了这个重担,即使不顾家人的反对。
王永乐说,“作为一名村干部,尤其是党支部书记,必须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事,离开这一条,本事再大也干不好。”几十年来,王乐义一直坚持“当村干部就得让乡亲们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的信念,在他心里,“乡里乡亲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这些不仅是他的所说所想,也是他的所为。
为了带领三元村的村民走上致富之路,摘掉全公社集体经济倒数第一的“帽子”,王永乐带领全村党员和群众,开阔耕地,种植果树,试图通过建造“花果山”来改变三元村长期贫困的面貌。虽然村里的经济在慢慢有所好转,但是与大伙的展望还是相差甚远。但王永乐还是一直执着着、努力着想让村民们过得更好。所以他在村民的要求下让出了工厂招聘的指标,以致于害得自己的大女儿小月跌落桥洞不治身亡,作为一名父亲他抱头痛哭,在雨中嘶吼,可是他仍然没有放弃自己一直的信念。
秋去冬来,时光荏苒,有一次王永乐在妹夫带回来的黄瓜中寻找到了契机。他带着生产队长徐大富和全村最有文化的年轻人李家林,踏上去往东北的火车。在王永乐的真诚之下,孙师傅将自己苦苦研究了三年的私密反季节种植黄瓜技术其中的一部分传给了王永乐,并且不时的说上一句:“希望你能理解”。
回来后的王永乐在众多村民的阻碍之下,力排众议进行的大棚技术的建设,“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永乐带着部分党员先富了起来。在村民看到了利益之后,也要求加入种植,团支书王永乐一直心里装着群众,对于技术也并不私藏。最后在他的带领下,三元村人民全部走上种植大棚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王永乐是一名普通的团支部书记,却同时是农村党员心系人民的典范。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重大任务,王永乐这样的党的带头人是党的典范,也是我们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大力弘扬乐义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他的廉政清明对于当代的党员教育也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永远是春天观后感群众路线
永远是春天观后感群众路线
《永远是春天》剧情取材于王乐义从一个癌症病人成为蔬菜种植领域领军人物的丰富而传奇的人生经历,对王乐义这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国重大典型生活经历的诸多精彩瞬间进行艺术再创造,通过塑造以王乐义为原形的永乐以及梁书记、母亲等极具个性的艺术形象,试图用独特的电影语言、生动的故事、真实的细节、真诚的态度对生命进行礼赞,表现一种值得普通人崇敬与效仿的理想人生境界。
影片以山东省寿光县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为原型,主人公王永乐身患癌症,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他带领一批乐于奉献、敢于带头的优秀农村干部和群众,在推广大棚蔬菜种植过程中克服艰辛万苦、力排阻挠和障碍,改变了中国北方冬季蔬菜无法种植的历史。该片以全新的视角独展现了中国农村三十年间惊天动地的大变化,旗帜鲜明的反映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辉煌成就。
王乐义常说,“天下农民是一家,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才算富”。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大棚蔬菜搞成功后,到三元朱村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他从不藏私,以诚待人,并和全体村民约定:“对前来参观的人要热情相待,毫无保留地把技术教给前来学习的农民兄弟。”17年间,三元朱村无偿接待前来参观学习的农民超过120万人次,4000多名农民技术员在王乐义的带领下,把大棚蔬菜种植技术传遍了全国26个省区市。王乐义本人也拖着患了癌症的身体,先后到全国11个省、区、市无偿传授大棚蔬菜技术,行程达几十万公里。2005年8月,他冒着酷暑到新疆、青海、陕西等地指导蔬菜生产,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行程3000多公里,帮助那里的农民兄弟解决了大量的蔬菜生产技术难题。同时,他在西北5省建立了培训基地,聘请专家授课,为当地5000多名农民送去了致富钥匙。
王乐义说,“作为一名村干部,尤其是党支部书记,必须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事,离开这一条,本事再大也干不好。”几十年来,王乐义一直坚持“当村干部就得让乡亲们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的信念,在他心里,“乡里乡亲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重大历史任务,迫切需要一大批像王乐义这样的带头人。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广泛宣传王乐义的先进事迹,大力弘扬乐义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是事业的需要,是人民的意愿,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起到重要作用。亲人,永远是亲人——《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在学校里,我们观看了《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让我非常震撼和感动,许多同学都流泪了。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人们在地震面前是显得那么的弱小,那么的无助。一位丈夫,用自己的生命换得了妻子的生命。那位妻子,当时是多么悲痛,多么的无助,在悲痛之余,她发现自己的龙凤胎孩子还活着,被一块大石板压住了。此时,救援人员发现石板不能完全抬起来。所以,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母亲一直悲痛地喊着:“两个都得救!”可救援人员也没有办法,最后母亲也只能心痛地说:“救弟弟。”当时听到了母亲说话的女儿,心里都是对母亲的恨。后来,弟弟被救了出来,但是一只胳膊没了,本来必死的姐姐却奇迹般的活了下来,她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没有找到母亲和弟弟他们。
后来,她被当作孤儿,被一对解放军夫妇给收养,后来便一直跟着养父养母生活。她的养父一直劝她回唐山找亲人。可是,当时的她只怀有对母亲的恨,并没有去想想母亲。后来,2008年汶川大地震,学医的她准备到前线进行救援。到了汶川后,她看到了一个母亲的行为后,终于理解妈妈当时的心情,她便不再怀有对妈妈的恨。最后,她回到家里,看到了母亲为她所做的一切,终于真正明白了母亲对她的爱。
亲人,永远是亲人。电影中的姐姐,即便当时,误解了妈妈。可是,到最后,她还是明白了妈妈对她的爱。亲人,永远是亲人。亲人,永远都是爱你的。不要因为一时的误解,而永远恨那些,爱你的亲人。生活中,我也经常误会我妈妈,就像电影中的姐姐一样。当时,都是非常恨妈妈的。可是到后来,想想看,的确是自己错了,还去恨妈妈,是多么不应该啊!
我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比起他们,我的生活真是太幸福了,没有地震、泥石流等大灾大难,我要好好珍惜这优越的生活。永远少年观后感集锦5篇
永远少年观后感是我们从网络收集和整理的。优秀的作品让我们赞美不已,欣赏完一部作品之后,内心总会有很多想诉说的想法。观后感,顾名思义是用眼睛看完某些事物后,根据内心的具体感受和看法写下来的文章,关于写作品名观后感你有没有自己的思考。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永远少年观后感【篇1】
《永远是少年》是中国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冯小宁积淀数年的构思,影片以青年视角出发展开叙事,讲述了一百年前,健行、文婷等几位青年学生在变幻的时代浪潮中,追寻理想、忠守诺言与信仰、以身许国的青春故事,雄浑悲壮的革命叙事与温婉的情感渲染,颇具艺术质感,堪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红色精品。影片从一本被发现的日记本开始,日记本最后一页夹着一张斑驳的中国共产党党证,由此镜头拉回到一百年前,一群学子意气风发地走进校园。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四位出身、性格迥异的少年男女纷纷决定投笔从戎,共赴国难,其精神令人动容,更蕴含着真实的情感魅力。电影最后一幕,他们遥望当今中华之强大,可谓万里归来颜愈少,笑时犹带岭梅香!这部电影的独特魅力在于,用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从典型形象中揭示了信仰的价值,同时兼具诗意的浪漫主义情怀。
永远少年观后感【篇2】
5月15日上映的电影《永远是少年》是中国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冯小宁,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而精心创作的主旋律电影。影片讲述了上个世纪初,一群意气风发的学子对诺言的坚守,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忠贞选择,他们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他们用青年人独有的方式探寻新希望,他们更是中国共产党苦难辉煌的群像写照。
电影《永远是少年》以青年人的叙事表达,回望历史,讲述使命初心、信仰抉择的故事。
影片以独特的艺术审美,让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具有了更加感人的艺术魅力。一是作品所采取的叙事手法和创作风格,与作品所讲述的历史内容,浑然一体,形质交融,让观众既感受到强烈的思想震撼,也获得了雄浑悲壮的审美体验。
影片的一开始是一群孩子们在种树时发现了“才子”的遗物,画面由此展开。这样的开场,犹如一道时代的接力棒,先辈们的使命已达,这新时代的未来将由一个又一个有志少年再度撰写。在跨越一百年的画面交错衔接时,导演采取了黑白色的画面来重现当初的历史真实感,但当少年们相聚时,画面逐渐回到了彩色,导演以这样的一场画面颜色的转化,向观众们传输了灰暗年代希望萌发的主题。
二是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更加注重细腻、委婉、深情、动人的情感渲染、人性剖析和对人物独特性格的揭示。剧中那些随处可见的生动的细节捕捉,不但让观众能见史见人,更让人物有情有性,让历史叙事有厚度又有温度。中国共产党建立的这段历史,波澜壮阔、扣人心弦。有大量的文献记载和当事人回忆,但材料越多,驾驭越难。特别是,观众大多从教科书里获得了结论,电影如何给观众提供一部视觉真实生动的历史?这是一个挑战。该剧的主要叙事依据学术研究、考证材料和最新研究成果,具有历史真实的基础。
三是努力运用影视审美的方式,真实准确地呈现和还原历史环境,作品充满艺术质感。比如,天安门、华表、校园、长征路上等,在加强艺术呈现的新颖度和表现力等方面,精雕细刻。
在故事与人物的推动中,影片经常用一种情绪化的独白,形式感的画面,诗意的空镜头,放大、渲染、强化电影中那些崇高的、细腻的、悲悯的、信仰的、意味深长的细节、情绪和历史感,特别是主演们发自内心的独白,难以言表的泪水。在这种诗意的转换中,完成了电影艺术美学的定位,这是一种视听语言的力量,也是人民心声的力量。
导演冯小宁表示:“这是一部用心创作的电影,一部讲‘信仰的力量到底有多大’的电影。”今天的少年曾被贴上“娇生惯养”标签,但在去年的抗“疫”过程中,我们看到他们已经跟上前辈们的步伐,接起时代的接力棒,扛起大旗勇往直前。信仰不灭,薪火相传!
以上是网小编精心整理的红色主题电影永远是少年观后感征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
永远少年观后感【篇3】
该片是冯导沉淀数年,精心筹备的又一力作,在延续了其以往主旋律作品富有诗意的历史叙事的同时,冯导在新片《永远是少年》里融入了青春元素,为当下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
接力青春,谱写历史辉煌
影片开始以一群新世纪的少年植树时发现“才子”的革命遗物切入回忆,讲述了100年前,五位青年学生加入了初创不久的中国共产党,在曲折的革命道路上谱写不同青春篇章的故事。影片的叙事结构设计巧妙,以孩子的视角发现革命前辈的“日记”,这些前辈在彼时也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故事以这本“日记”为接力棒展开:回望百年历史,无数青年凭着坚定的信仰和无悔的热情在通往新中国的道路上抛洒热血和泪水,将自己的血肉之躯化作前进道路上的一块块基石,支撑着千千万万的革命同胞继续勇往直前;展望未来百年,一个又一个有志少年将用青春的激情谱写新时代的美好篇章。知所从来,思所将往,一本日记,承接了过去百年的奋斗史,激励着未来百年的开拓梦。
个体命运的历史化书写
影片在艺术追求上保持了冯小宁导演多年以来的创作风格,打破传统主旋律注重说教宣传、忽视人性的立体化表现等叙事惯式,通过人物命运来折射时代变迁,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转化为人物深刻的个性化特写,以微知著。本片避开对英雄领袖的歌功颂德,通过五位青年学生曲折的革命之路来展现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艰难历程。青年党员文婷被捕后,宁可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也不愿在悔过书上签字,面对敌人近于哀求的“劝降”,她决绝地回答:你这是在侮辱我的灵魂!文婷同志坚定的革命信仰让在坐的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导演通过鲜活的个体书写为观众举行了一场历史与信仰的洗礼。
导演冯小宁曾创作过经典的“战争三部曲”,冯导曾表示:我的每部作品、每部镜头都饱含着爱国主义!在本片中导演仍然坚持了各种视听语言的精准表达:黑白与彩色在回忆与现实中转换;镜头的剪辑跟随剧情的节奏跌宕起伏;矿井下、密室内等内部空间与旷野中、战场上等外部空间的娴熟调度;以及片中多次出现的情绪激昂的内心独白等,都是观众被剧情深深吸引的感观保障。此外,影片还擅于通过符号能指引申情感所指,五位青年在象征指引方向的华表下立下革命誓言,这一画面使影片的主题得以升华,使电影的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浑然一体。
主旋律中绽放青春的光芒
由于早期主旋律作品倾向于主人公在精神上提纯,弱化其作为普通人的个体欲望,强调其英雄属性,造成长期以来广大观众对主旋律电影形成了“叙事手法单一”、“人物形象千篇一律”等刻板印象。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主旋律电影也开始了市场化的探索。许多成功的主旋律电影都开始将商业元素融入到作品中,在叙事结构、剧情设置、人物形象、画面和技术等方面进行革新。《永远是少年》是冯小宁导演在此基础上的又一次另辟蹊径,在主旋律类型基础上融入青春片类型要素,在不同的受众群体中引发怀旧情愫,满足其内心的怀旧需求。此外,青春题材更能与青年观众产生共鸣,促使其在红色经典的移情作用中深刻领悟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自觉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
《永远是少年》通过将主旋律和青春两种题材类型的巧妙叠加,实现了主流价值观和电影艺术的深度融合,有效地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红色基因育人的思想,让新时代青年再次重温共产党人抛洒青春热血的峥嵘岁月:但历尽千帆,归来仍少年!
以上是网小编精心整理的永远是少年观后感作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
永远少年观后感【篇4】
昏暗的灯光下,妈妈把狱友们省下的草纸订在一起,当做本子;把从囚衣上剪下的小布条七拼八凑,千缝百衲,缝成了一个小书包。这一画面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暑假里,我读了《红色少年的故事》这本书。这本书介绍了许许多多小英雄的故事,有机智勇敢的王二小,视死如归的刘胡兰,坚强不屈的雨来我还在书中与同龄人小萝卜头再次相遇。
去年暑假,我参加了听见慈溪诵读大赛。不知为什么,妈妈为我选了一篇写给小萝卜头的文章《永远的九岁》作为参赛作品。经过那次比赛,我朦朦胧胧地了解了小萝卜头凄惨的生活。
读了这本书后,我对小萝卜头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刚满周岁的他住的是狭小、阴暗、潮湿,终年不见阳光的牢房;吃的是发霉的米饭和烂白菜梆子,以至于长成了头大身小的孩子,大家都称他为小萝卜头。
小萝卜头学习非常刻苦。七、八月的重庆是个大火炉,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可是,小萝卜头每天光着膀子,不知疲倦地在地上用树枝写呀,算呀,复习功课。
有一次,小萝卜头的老师黄将军拿着一支红蓝铅笔对他说:只要你能用俄语和我说一句话,我就把铅笔送给你。小萝卜头多么渴望得到这支铅笔呀!白天,他在监狱的角落里咿咿呀呀地说俄语;晚上,他借着窗口透进来的一丝光线,默默地记忆。终于有一天,小萝卜头能用俄语和黄将军交谈了。他捧着心爱的铅笔,久久不愿放手。
可就是这样一个热爱学习的孩子,在他九岁时却被敌人杀害了。新中国成立后,人们找到了他的尸体,发现他的手里还紧紧地握着那支已经腐烂的红蓝铅笔。
读着九岁的小萝卜头的故事,再看看十岁的自己,我不禁感到羞愧。比小萝卜头大一岁的我,对待学习却没有小萝卜头那样刻苦,那样如饥似渴。学习上,我对自己的要求不高,只满足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做作业只求速度,不求质量。当妈妈让我做一些课外练习时,我总是推三阻四;当妈妈让我练字时,我也是草草了事;当妈妈让我背英语单词时,我没背几个就想要放弃。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我一遇到困难就容易打退堂鼓。说到底,是我身上缺少了像小萝卜头那样不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呀!
现在,我终于体会到了妈妈的良苦用心。我下定决心:我要像小萝卜头一样,刻苦学习,珍惜革命先烈为我们创造的幸福生活!让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诠释的革命精神,在我的身上永远地延续下去!
永远少年观后感【篇5】
在《永远是少年》这部影片通过五位青年学生在少年时期曲折的革命之路来展现的生命,通过鲜活的个体书写为观众举行了一场历史与信仰的洗礼。
白衣少年在天安门门前抒发心中忧国之情,这段回忆正式拉开序幕,讲述了100年前,五位青年学生加入了初创不久的中国共产党,在曲折的革命道路上谱写不同青春篇章的故事。影片的叙事结构设计巧妙,以孩子的视角发现革命前辈的“日记”,这些前辈在彼时也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故事以这本“日记”为接力棒展开:回望百年历史,无数青年凭着坚定的信仰和无悔的热情在通往新中国的道路上抛洒热血和泪水,将自己的血肉之躯化作前进道路上的一块块基石,支撑着千千万万的革命同胞继续勇往直前。
展望未来百年,一个又一个有志少年将用青春的激情谱写新时代的美好篇章。知所从来,思所将往,一本日记,承接了过去百年的奋斗史,激励着未来百年的开拓梦。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永远是少年》观后感汇总8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永远是少年》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