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道德经心得体会

道德经心得体会

有关道德经心得体会。

感言是一种工作生活中都能普遍用到的东西,当我们经历一些事情或者面临某些场景的时候。就可以写篇感言,记录自己目前内心的想法心得,感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情感,你知道感言该怎么写吗?编辑特意搜集并整理了道德经心得体会,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道德经心得体会 篇1

我觉得《道德经》潜藏的一个主题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含义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来理解。事实上,宇宙万物之运行,是存在必须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需要我们有联系的、全面的来认识,来理解。但人类限于时间和空间,能全面系统地认识宇宙万物,看来是虚渺而不可能的。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己走过的路,要不断总结,不断思考,找出规律,逐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来世界的运行规律。所以对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的许多资料在这天看来也是十分具有指导和教育好处的。例如“功成身退”“宠辱不惊”等为人处事的原则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为人处事的基础。在物欲横流的这天,老子提出的“致虚守静”,“少私寡欲”等处事的哲学是拯救人们心灵的一剂灵药,让我们正确的看待得失,能够净化人的心灵。

以上是我对“道经”总的认识,下面就具体谈谈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的感悟认识。

每个人都有私有欲,应对私欲,务必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虚,若能做到自知、自胜、知足,那么就能够算是得道。当社会需要用礼智维系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慢慢的产生了,祸乱也跟着来了,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守质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弃礼智的浮华。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谦下,天下万物是从有而产生的,而有却是从无产生而来的,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人应无为、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才能到达道德最高境界。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却越来越空虚,人类的道德观念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其中不乏有些人冲破道德的底线,追求权力,物质,金钱,荣誉。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同样能够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为人谦虚、心态平和、淡泊名利、时刻反省,尽职尽责!。

人生短暂,笑对人生也是过,情绪烦躁也是过,我们何不在工作学习中端正心态呢?谦虚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人的修养,并不是象人们所说的谦虚就是虚伪,我觉得谦虚有两层意思,谦是谦卑,是一种处事的修养,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虚就是虚心学习,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当别人夸奖你时,你完全能够说声“谢谢”,因为这是别人对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并不是说你就此停滞不前了,还需要虚心求教,找出不足,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心态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持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不仅仅如此,平和的心态还能够帮忙处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使之变得融洽。观看《道德经》后,我觉得理解老子的思想是一种愉悦,是一种洗礼,是一种灵魂的滋养。

现代社会的道德问题似乎已被人们淡忘了。中国以“礼仪之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传统道德自应继承光大。而我们呢?我们应做些什么呢?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无为而治,任何时候做到宽容(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思考问题)、向善(对善良的人善待他,对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谦卑(要能如水的品质)、知足常乐(凡事适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贫乐道,放下名利、放下虚荣、放下固执,多一些知足、宽容和快乐)

道德经心得体会 篇2

一、要有无限忠诚的党爱。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

忠诚于的教育事业不仅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教师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强,兢兢业业工作,服从领导,不打折扣,认真、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要时时处处严格约束自己,正确对待个人得失,不计名利,不事张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教育、为服务。

教师要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始终保持先进性。要牢固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指导思想,切实担负起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教师应自觉坚持用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端正工作态度,遵守职业道德,把全心全意为服务的思想落实到具体工作实践中。

二、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欢模仿,将会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囗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

三、要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和高尚师德。

教师必须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四、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我们知道,今天的学生无论对知识还是智力,能力,人格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给自己不断充电,消除职业倦怠。由于我校是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学业成绩较为薄弱,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很浓厚,因此,我要在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善教育教学方法。要做一名终身学习型老师,不断学习成为我们成长进步的有效途径。

总之,师德要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只有不断学习,努力探索;才能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才能不会落伍。我决心今后更加努力学习,用现代教育思想武装自己,更加深入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以自己的人生魅力去影响感化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良好的教育。一句话“注重自我学习、自我、自我约束、自我调控,做到老,学到老。”

道德经心得体会 篇3

《道德经》潜藏的一个主题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含义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来理解。事实上,宇宙万物之运行,是存在必须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需要我们有联系的、全面的来认识,来理解。但人类限于时间和空间,能全面系统地认识宇宙万物,看来是虚渺而不可能的。

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己走过的路,要不断总结,不断思考,找出规律,逐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来世界的运行规律。所以对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物欲横流的这天,老子提出的“致虚守静”,“少私寡欲”等处事的哲学是拯救人们心灵的一剂灵药,让我们正确的看待得失,能够净化人的心灵。

每个人都有私有欲,应对私欲,务必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虚,若能做到自知、自胜、知足,那么就能够算是得道。当社会需要用礼智维系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慢慢的产生了,祸乱也跟着来了,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守质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弃礼智的浮华。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谦下,天下万物是从有而产生的,而有却是从无产生而来的,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人应无为、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才能到达道德境界。

人生短暂,笑对人生也是过,情绪烦躁也是过,我们何不在工作学习中端正心态呢?谦虚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人的修养,并不是象人们所说的谦虚就是虚伪,我觉得谦虚有两层意思,谦是谦卑,是一种处事的修养,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虚就是虚心学习,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当别人夸奖你时,你完全能够说声“谢谢”,因为这是别人对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并不是说你就此停滞不前了,还需要虚心求教,找出不足,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心态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持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不仅仅如此,平和的心态还能够帮忙处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使之变得融洽。观看《道德经》后,我觉得理解老子的思想是一种愉悦,是一种洗礼,是一种灵魂的滋养。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无为而治,任何时候做到宽容(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思考问题)、向善(对善良的人善待他,对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谦卑(要能如水的品质)、知足常乐(凡事适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贫乐道,放下名利、放下虚荣、放下固执,多一些知足、宽容和快乐)。

道德经心得体会 篇4

在电子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电子设备读书,纸媒书渐有式微的趋势。但真正喜欢读书的,还是偏爱纸质版,那柔软纤维的触感和那特有的油墨芬芳。

偶然间遇到一本《道德经》,这是春秋时期老子所著,贯穿全书的是朴素的辨证法,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书中有很多流传很广名句,其中我最喜欢“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意思就是最有力量的人就像水一样,因水能够与万物融合甚至常常妥协,所以不会强硬地跟万物相争,还能处在大家都不注意,不明显,甚至人人都不愿意去的低下地方,所以才能“海纳百川”,这样的人因为像水一样的谦虚,所以行动就会像水,能随形变化以柔克刚地顺应时势,这就是一位可称为“得道而有德”的人了。力量最大的人,会像水一样地貌似平凡,给人以很谦虚的感觉,就像水一样的渊博而沉静,形态可应对方需要,随时进行万般的变化,所以不招怨恨,当外界需要他滋养万物时,他又能全力以赴地付出并不求回报,这才是最有道德的人,才会像海一样赢得万物所向。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竞争与压力无处不在,很多时候人们习惯了竞争,却忽视了生活最本真的需求,每天生活在竞争的压力中,心力交瘁,渐渐迷失了自我……在2500多年前的《道德经》这本著作中,老子已经给出了他的答案:不争,顺势而为。老子享年101岁。

世间的事,有时很奇怪,你不争,不代表你就得不到;你争,也不代表就一定能得到,我们更多应该做的,就是不断努力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修养,这样等到机会来时,才能有信心、有能力做好相应的事情,同时也享有从容、闲适的人生。

道德经心得体会 篇5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君王不能统治天下就可能颠覆。“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所以富贵以穷贱作为根本,高贵以低下作为基础。“是以侯王自谓孤、寡,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这局是举例说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说侯王都用孤、寡、不X这类贬义词自称。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故致数舆与舆。世故不欲如玉,XX如石。”这是对上面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由此可见,以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这对现在我们的唯物论十分有帮助,为后来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十分坚实且广泛的基础。而且,从这一段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对无为的崇拜。

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

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智。”所以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知识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以自然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便没有做不好的事。

道德经心得体会 篇6

“无德无以为学”,我国教育家曾说过:“教育不能没有德。”可见德与德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德与智力的培养、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都是德育的基本方面。在教育实践中要注重德与智两方面的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我们认为,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德育创新精神和社会公德意识的高素质的适应社会的现代化的人才,必须做到这一点。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当前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仍然有待改善。

首先,要重视德育。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的成长阶段和学习时期,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着特殊的成长规律。德育教育中的重要问题应该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必须从小抓起。我们不能把德育教育课搞成枯燥无味的讲解、说教,不能搞成为学生一些心理上的指责和对立的对立的对立,而应该在德、智、体等各方面做好文章,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

其次,要重视道德。“知荣辱不惊,观丑陋习可耻”,德是对一切不良风气、不良倾向和不良现象的斗争的斗争的表现,一个人要成为一个正直、正义、诚实的、具有高尚人格力量的完整的人,首先要做到知荣辱,树荣辱,以身作则,这样才能正确对待别人、关心别人,才能使学生们从小正确认识和评价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才能使德育工作走向成功。

再次,要重视智育。“教书育人”是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中学生的主要任务在于学习,而智育工作也属于德育工作,学校的德育工作应是在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第四,要重视德育实践。实践可以产生一些社会现象,也可以产生一些社会现象,它们的本质都是通过实践,从实践中获得的。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了解一些社会现象,如: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良思想、不良文化等等,使学生们从社会实践中发现并加以改正,从而培养和锻炼学生思考、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第五,要重视德育与社会实践。德育工作的实践能力要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培养和锻炼,这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工作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发展较好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这些实践能力都有助于学生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更好地完善和发展自己的德智体。这就是说,德育工作的实践能力要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培养和锻炼。

第六,要重视道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作为一名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事事率先垂范,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表率,以良好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感染,努力使学生们从小在德育教育中受到良好的熏陶。

道德经心得体会 篇7

在我们平等相处的时间里,不论我们遇到什么事,我们都应该用一种和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相处,因为只有我们和睦相处,我们才能处在愉快的气氛中,才能真正感受到快乐,才能体悟到幸福的价值!

一、学会与人友善交流。

我们都知道“人之初,性本善”,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人不能理解他人的苦衷,也不能理解他人对自己的要求。我们只有在与人的交流中真正体悟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才能在纷繁的交往中,懂得尊重他人的人,理解他人对自己和别人的要求。

二、学会尊重他人。

人与人之间是需要交流的,而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交流,也是需要平等对待的。人与人在平等交往中,互相尊重,互相谅解,彼此信任,才能使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三、学会宽容待人。

我们要懂得尊重别人。宽容的意思是:无论对方是老板还是同事,他们都能尊重别人。但是我们在与别人交流时,要讲礼貌,不能讲粗话,要把自己的不足或不正确的地方给对方,要注意自己的说话的艺术,不能让别人觉得你很随和,要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尊重他人。只有这样,别人对你的人生会更好。

四、学会关心他人。

我们都知道,有些人在与自己的同事、同学、老师的关系中,总不能自觉地把自己当回人。他们有着自私的思想,在与自己的同事或亲友之间,有着相互猜忌的言行,这就要求我们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多一些理性的东西。我们要学会包容别人,多一些理解和宽容,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

五、学会尊重别人。

在现实生活中,不尊重别人的人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学会宽容,学会包容别人,学会与人为善。

六、学会与人相处。

学会尊重人、尊重别人,就是学会尊重他人。

七、学会宽容。

人与人之间是需要互相尊重的,我们应该学会包容,学会宽容,就是懂得了如何与别人和睦相处,就是学会了怎样去尊重他人,包容对方。这也就是懂得了如何尊重别人。

八、学会关爱别人

这是学会关爱他人的一个最基本的品质,这是我们应该学会的。

九、学会关心他人。

人与人之间有了情感上的互谅、理解,才能走到相互理解,这是我们学会宽容的最大美德。

十、学会理解他人。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胸怀,不仅仅关乎自己的利益,更关乎他人对自己的否定。这是我们应该学会的,我们应当学会宽容,学会理解他人。

十一、学会宽容待人。

宽容就是尊重他人。

十二、学会尊重他人。

人与人之间,就是平等的,也是互相尊重的,这就是我们应该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

十三、学会宽容他人。

宽容,就意味着尊重别人。

我们要学会包容别人,就应该学会包容他人。

十四、学会宽容他人。

我们应当学会宽容他人。

十五、学会理解他人。

不要因为自己的一方面不如别人,就忽略了他自己。

十六、学会尊重他人。

我们应当学会尊重他人。

十七、学会宽容他人。

我们应当学会理解他人。

道德经心得体会 篇8

每个人都有私有欲,面对私欲,必须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虚,若能做到自知、自胜、知足,那么就可以算是得道。当社会需要用礼智维系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慢慢的产生了,祸乱也跟着来了,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守质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弃礼智的浮华。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谦下,天下万物是从有而产生的,而有却是从无产生而来的,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人应无为、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才能达到道德最高境界。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却越来越空虚,人类的道德观念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其中不乏有些人冲破道德的底线,追求权力,物质,金钱,荣誉。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为人谦虚、心态平和、淡泊名利、时刻反省,尽职尽责。

人生短暂,笑对人生也是过,心情烦躁也是过,我们何不在工作学习中端正心态呢谦虚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人的修养,并不是象人们所说的谦虚就是虚伪,我觉得谦虚有两层意思,谦是谦卑,是一种处事的修养,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虚就是虚心学习,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

当别人夸奖你时,你完全可以说声“谢谢”,因为这是别人对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并不是说你就此停滞不前了,还需要虚心求教,找出不足,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心态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不仅如此,平和的心态还可以帮助处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使之变得融洽。观看《道德经》后,我觉得接受老子的思想是一种愉悦,是一种洗礼,是一种灵魂的滋养。

现代社会的道德问题似乎已被人们淡忘了。中国以“礼仪之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传统道德自应继承光大。而我们呢我们应做些什么呢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无为而治,任何时候做到宽容(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向善(对善良的人善待他,对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谦卑(要能如水的品质)、知足常乐(凡事适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贫乐道,放下名利、放下虚荣、放下固执,多一些知足、宽容和快乐)

道德经心得体会 篇9

在学校里,老师总是教育学生要热爱学校,热爱班级,在学校中,我们要学会自律,班级是我们成长的沃土,老师就是学生成长的沃土。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能给学生带来一种向上的良好气氛,这样班集体才能健康活泼地成长,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一、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xx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控力差,纪律涣散。我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入手,利用早读课,班会课学习学校规章制度,提醒学生做好各项工作,并且在课后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根据学生的表现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在日常学习中,时刻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渐养成认真听课,认真作业。下课好好休息,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

二、加强班级管理,培养学生能力。

良好班集体的建设必须依靠活动来实现,活动可以产生凝聚力,密切师生关系,使每个学生发挥主体的积极性,这时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往往比单纯说教的困难大得多,集体活动往往更能为学生插上腾飞的翅膀。在本学期中,我主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发展学生的特长,让他们有不服输的劲头,班上学生都能做到各方面均衡发展。

本学期,我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并结合我班实际,通过各项活动来发挥我们的特长,展示学生各方面的才能,锻炼学生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生活,促使他们形成自主、合作、创新的新一轮特长。如,“三、八”妇女节,我让学生自己做妈妈,让自己的妈妈感觉更幸福。结束了,我把我班的特长发布于班级公告栏里,让家长看看。

三、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

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一个没有生命的人是不完整的,虽为教育付出了一些代价却难有真正实现理想的学生。xx年级的学生生物学知识还不够扎实,思维也不够灵活。本学期我在这方面狠下工夫。

首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他们提高认识,不断上进。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帮其树立信心,鼓励他们自己要取得好成绩,要树立自己在全班身上的威信,在班里树立好的榜样,发挥榜样的作用。

这学期,学生思想波动较大,为此,我经常组织学生谈心,教育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发扬奋发拼搏精神,努力学习,关心他们,帮助他们。经常找后进生谈话,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情况,把握他们的心理动态

道德经心得体会 篇10

老子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关于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历来有争论。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写的一个简单的传记来看,他是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老子”是人们对他的称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他的生卒年月不详。

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所以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不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并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刘耿立王子猛为悼王。王子朝杀悼王自立。晋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为敬王。这次内战达5年之久,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败,席卷周室典籍,逃奔楚国;老子所掌握的图书亦被带走。于是,老子遂被罢免而归居。形势的变化,使老子的地位发生变化,使他的思想起了大转变,由守礼转向反礼。

老子由于身受奴隶主贵族当权者的迫害,为了避免祸害,不得不“自隐无名”,流落四方,后来,他西行去秦国。经过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西南)时,关令尹喜知道老子将远走隐去,便请老子留言。于是老子写下了5000字的《老子》。相传老子出关时,骑着青牛飘然而去。

老子的思想主张,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两篇,共5000多字。因为它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后来人们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老子》一书,并不是老子的原着,因有战国时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却是属于老子的。

《老子》一书,文词简短,艰深难懂,因此后人作了许多注解。最通行的有西汉时道学家河上公(姓名不详)注,三国时魏国哲学家王弼注,还有清朝时魏源的《老子本义》,等等。下面我们就通过《老子》这本书,来了解老子的哲学和政治思想。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国第一个力图从自然本身来解释世界,而不求助于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学家。在老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在统治着,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始了变化。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远存在的。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体。

老子认为,道产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养着万物,万物各成其形,各备其用。所以万物没有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贵重,不是有谁给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产生天地,德畜养万物,长育万物,成熟万物,覆盖万物。他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盖之覆之。”(《第五十一章》)这样,老子遂把自然创造的根源归于自然本身,从而摧毁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论的基础。因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观,在当时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认了鬼神的威灵。当然,老子的“道论”刚从传统的宗教解放出来,还未能完全摆脱宗教的影响;他的自然决定论,使人完全听命于自然,轻视了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后来有的哲学家把它发展为定命论,为害颇大。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道德经心得


请阅读由小编为你编辑的道德经心得。一些想法总在我们没有定数的时候出现,将自己的想法保存并且整理进心得体会是重要的。心得体会是带有个人色彩的。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道德经心得 篇1

将欲拾之——读道德经有感1000字:

原文:将欲拾之,必古张之。将欲弱之,必古强之。将欲去之,必古与之。将欲夺之,必古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现代汉语解读:

上天要想把东西合上,必须先姑且让他张开;想要削弱它,必先让它强大;想要你离开他,必定让你先接近他;想要把东西夺去,必定先给予它。懂得这些,才是明白一点点道理,柔弱胜刚强。鱼不可离开深潭生活,国家的利器是不可以随便拿出来给人看的(炫耀武力)。

延伸解读:

拾,通行本作翕,意为闭合。古,通姑,姑且,通行本为“固”,意思相同。这里讲的是天道变化。强之,这里的强并不是真正的强,而是表面的强大。表面的强大背后必有弱,或者有的强可以马上带来弱。整段文字中,前者是表象,后者都是真实目的。老子这里说的是相反相成的道理。这些道理用于军事、政治斗争中,创造出欲擒故纵、声东击西、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置之死地而后生等诸多谋略。

与,赠予,后解释为依附、随从。如果不接近一个人,怎么可能真正认识到他的本质?发现其是坏人,才会离开他。青年们谈恋爱,先接近,首先相互了解,才会决定是否结婚。读后感·老子这里还有深层的意思,作为领导要清楚认识到别人接近你,可能就要快离开你的前奏。“去”和“与”其实都是相对出现,而且可能瞬间相互转化的。老子这里表达的是领导者清醒地认识到“去”和“与”的关系,并不是技巧或者阴谋诡计。

我们可以从道德经中悟出许多计谋来,但这里老子讲的并不是计谋,而是阐述事物的正反两面,说的是辩证法。老子强调的是“夺”与“予”的相互变化。就是让明白,我们想要得到,必定终将失去。老子认为应该发展自己的实力,把自己做强,但放在柔弱的位置上,那么接下来就是上升的,人生越来越充满希望。

强与弱是相对,相互依存。人总是不能够公正地看问题,总是喜欢强、张、得到等,追求高大上,讨厌弱者。这是人的本性,但这种本性使人生陷入许多困境。老子认为强弱并不那么重要,强弱本身是相互变化的。最要命的是你并不具备强的能力却故意要强,造成虚幻的局面,危害更大。譬如你的能力只是管理100人的公司,你硬是要把公司扩大至1000人,可能面临着的就是彻底的崩盘。这也是人的贪欲的表现。

鱼不能离开赖以生存的水潭,水潭是其生活环境,是生存的基础。国家也不能到处炫耀武力,威胁邻邦,恐吓百姓。国家的利器应该藏着,不要轻易拿出来示人。

道德经心得 篇2

在这一章里,老子的思想不仅仅是站在人的思维方式上,更是站在天地万物和谐相处之上的角度来阐释自己的思想。道家提倡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就是告诉我们如何与天地万物和谐的相处才会更长久。而如今人们早已失去了对天地的敬畏之心,人类欲望的无限制扩张让人们对赖以生存几千年的自然环境进行肆意的破坏,为了成就一己之私掠夺各种资源以占为己有。可叹的是就连没有思想的花草树木都知道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来回报天地,可我们人类却一直在破坏环境,却不知这样做不仅不能够成就我们的天长地久,反而会摧毁我们自己。

老子在这一章里面提出了“利他”的观点。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正是因为天地的无私包容,才养育了万物,从而也成就了天地的永久存在。

老子用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说明了“利他”往往能转化为“利己”。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意在说明,只有将天下的利益置于自身利益之上,才会更有助于实现自身利益。这一点和儒家思想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观点不谋而合。

老子在本章里还提倡无我无为无私的品德,只有象天地一样无私的奉献给这个世界,世界才会反馈给天地,如此反复故能长久下去。如果一个人考虑事情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做,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不为别人着想,这样的做法只能算是目光短浅,虽然得到了暂时的利益,却不能长久的拥有。如果能谦虚的退居人后,认真的倾听更多人的想法和建议,然后提出提出对大家都有帮助的利他的建议,必然就会得到大家的赞同和拥护。

人本来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来对待事物的,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一切存在看作是合理的,但人们也正因为此陷入到局限于自我的狭隘之中,从而束缚了身心的自由。读后感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每天都想着满足自己的欲望,在患得患失中苦苦的挣扎,这样的日子又有何幸福可言呢?一个快乐的人一定是拥有一个宽广的胸怀。一个做大事的人一定是有一颗天下为公的赤子之心。有些人处处彰显自己,在人前炫耀,这样的人不仅得不到别人的赞同,更难以成长、承担人生的重任。飞扬跋扈者难免惹来横祸。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老子还提出以无私成其私的思想,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都不会喜欢一个处处算计、心胸狭窄、自私自利的人。相反人们更容易喜欢一个阳光热情喜欢帮助别人的人。喜欢不计较个人得失、心地善良总是为了他人着想的人。遇到这样的人我们也想去帮助他。所谓的吃亏就是福就是这个道理。在利益面前我们退让三舍不一定就是坏事,那些为了利益不择手段互相残害以打败对方夺取利益这是人生的成功吗?如果我们在人生中不断培养自己的品德,提升自己的能力,用自己的智慧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才会拥有一个悠然自得超然外物无比快意的人生。

最后我想说,我们只有达到和天地万物和谐共处、互相依赖才可以更长久的生存下去。正所谓道体永恒道用无穷。

道德经心得 篇3

寒假之前学校组织大家学习了道德经的前两讲——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学完后当时心灵很是触动,于是利用寒假时间又继续学了道德经的其它几讲,当然触动还是挺多的。

我觉得《道德经》潜藏的一个主题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含义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来理解。事实上,宇宙万物之运行,是存在一定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需要我们有联系的、全面的来认识,来理解。但人类限于时间和空间,能全面系统地认识宇宙万物,看来是虚渺而不可能的。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己走过的路,要不断总结,不断思考,找出规律,逐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来世界的运行规律。所以对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他的许多内容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具有指导和教育意义的。例如“功成身退”“宠辱不惊”等为人处事的原则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为人处事的基础。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老子提出的“致虚守静”,“少私寡欲”等处事的哲学是拯救人们心灵的一剂灵药,让我们正确的看待得失,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道德经心得 篇4

读《道德经》有感800字:

《道德经》是一部蕴藏人类智慧的经典著作,虽然只有五千余字,却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来研读。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道可道,非常道”、“上善若水”、“无为而无不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等经典名句,它们都出自《道德经》。这些智慧能量满满的文字,渗透在中华文化中传递千年,历久弥新,哪怕随手翻出来一两句琢磨一下,都能有所收获,这就是《道德经》的魅力所在。

无为,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之一。历史上也曾有很多解读认为无为的思想过于消极,是不思进取。其实,老子倡导的无为并非目的,而是一种常人很难企及的状态,是“为”到极致才能达到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这种“为”与“无为”之间的转化就像阴阳两极的关系,是辩证的客关规律。

大家都知道,金茂上海环沪事业部有着非常好的跑步文化,偶尔设置一些小激励,每周完成3次5KM以上跑步打卡任务,可以获取精美小礼物。从“为”的角度来看,单次5KM对于不常锻炼的人来说是需要一点毅力来完成的,如果要追求速度,那更需要下一番功夫才行;但对于跑半马甚至全马的大神级人物来说,完成单次5KM不在话下,就像普通人走路一样,不用刻意,轻松完成,那么这种状态就有点接近“无为”了。

又比如,我们地产开发是一个综合性很强、涉猎面很广的行业,由于工作中交集繁多复杂,所以对流程的规范性要求也很高。大家都走过流程,很多流程第一次走,不是因为种种不合规范而被打回,就是由于线下沟通不到位而导致走不下去,有些稍微复杂的流程要反复“折腾”,刻意而“为”,才能通过审批。读后感·随着工作熟练度的增加,我们走流程前已经懂得做好线下沟通,流程规范也早就心中有数。这时,走流程这项工作不再需要刻意而“为”就可以顺利完成,这种工作状态也可以说是离“无为”近了一点。

结合上面的小案例我们更容易理解,老子倡导的“无为”,是“为”到极致才能到达的一种境界,俗语中的“熟能生巧”、哲学三大辩证法规律中的“量变引起质变”理论也都具有类似的概念,这些概念强调的不是结果,而是具备这种能力的状态。

所以,《道德经》带给我们的不是虚无缥缈的消极不作为,而是向世人揭示一种客关规律,对人的作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目标——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心得 篇5

读《道德经》有感800字:

时间总是在忙碌中悄悄溜走,转眼一个月过去了,这个月过得很充实,因为除了正常工作之外,还读了一本很有意义的书—《道德经》彩色图解。在此感谢院里能有这样让大家读书的机会!

道德经原著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博大精深,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值得我们所有人去读。原著读起来深奥难懂,这次读的有图解的感觉很好。本书共八十一章,分为道经和德经两篇。道乃万物本源,先天地而生,至虚至无,世间所有事物都要遵循于道,德就是道发生作用的方式和成果。

本书涵盖面甚广,无论修身养性,还是写诗作文、为人处世,甚至治国理政,都能令人受益匪浅,如沐春风。以前很多富含哲理的句子都是人们受老子思想的影响,比如致虚极,守静笃、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物极必反、功成不居、宠辱不惊、戒骄戒躁、自知之明、福祸相依、以柔克刚、哀兵必胜、无中生有、大器晚成、以德报怨、满招损谦受益、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仁者爱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上善若水、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等,很多朴素的辩证思想影响了后世无数人。真不愧是道家鼻祖,难怪世间一直流传着他的传说。

当我拿到书的那一刻起,就被书中内容所吸引,沉醉其中无法自拔,看到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时,整个人的思想仿佛瞬间再次得到升华,那种感觉只能用“玄之又玄”来形容。书中虽然说的是自然法则,教人修身治国,但竟然让我看到了气功的影子,就像万物遵循道一样,人身体内同样存有一种“气”,我们如果能按照周而复始的气的自然走向来运转身体,甚至能引导气的走向,那么我们就会赶到身心舒畅,反之则气血不顺,经脉受阻,身体不适,借用中医思想就是不通则痛,痛则不通。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道就像一只肚内空虚的容器,无形无象,只能依赖意识去感知,但它发生作用时却永无止境,让我想到了武侠片中的人修炼内功时要用意识来引导气进入丹田,储存起来,然后再由丹田顺着经脉以拳掌或其他方式发出体外,产生神秘的效果。“载营魄抱一,专气致柔,天门开阖”,意思是灵魂与肉体融为一体,当然也能用意识去分开(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分离),那种灵魂思想凌驾于肉身之上的感觉很玄妙,我曾经有过类似的感受,当时整个人仿佛看透万物,仿佛身体透明一般,后来我想到个词去形容——顿悟。聚集精气,达到柔和,像初生婴儿一样,疯狂吸纳自然之气,口鼻自然的开闭,呼吸吐纳,绵绵细静的雌守,让我想到了武当山的道士们,清晨在山上宁静处呼吸吐纳,就是传说中的采气,吸收自然之精华。书中还有一些类似练气的地方,甚至长生之道。感觉思想有点跑偏了,这只是从书中感悟之外的感悟,我们本身还是以老子的自然法则和处事方略为主。

道德经不愧是“万经之王”的奇书,用学校里分科来说能分为哲学、商学、政治、军事等诸多学科,可用于为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宝典,包络万物,涵括百家,博大精深,玄奥无极,值得我们每个人用一生去解读。道德经影响世人两千多年了,相信还会一直影响下去,为后世提供玄妙的智慧。

道德经心得 篇6

我是来自开发公司,上智家园项目部的李彦东。自来到滨河集团这个大家庭,已有4年多了。也是咱们讲师团成员之一,我是xx年3月份加入讲师团的。刚来到滨河这个大家庭时,对集团公司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深深的感染了。开始在开发公司工程技术部,受朱海英老师的引导,对《道德经》产生了兴趣。后调入滨河上智家园项目部,主要负责建筑水电施工管理工作。下面,我把自己学习《道德经》后,对学习、工作、生活所产生的一些影响、感悟,向大家做一汇报:如有不足之处,请大家谅解!

首先,我把学习《道德经》第64章的一些感悟,向大家作一汇报:本章的宗旨是讲“积累”。人生需要未雨绸缪,在树立长远目标,如“千里之行、九层之台、合抱之木”等,同时,还要注意活在当下,每天积累一点点,日积月累。我们做事情,还要注意过程控制,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危险的微妙征兆,消弭于无形,才能保证事情做成。下面,我们来看正文:

《道德经》第64章【其安易持】

其安易持

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

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

无为故无败

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

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

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

其安易持:当局面尚能稳定的时候,容易保持。

其未兆易谋:当征兆尚未出现的时候,容易谋划。

其脆易泮:当事物还很脆弱的时候,容易消融。

其微易散:当事物还很微小的时候,容易打散。

我们看这一段的意思,“当局面尚能稳定的时候,容易保持。当征兆尚未出现的时候,容易谋划。当事物还很脆弱的时候,容易消融。当事物还很微小的时候,容易打散”。当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能联想到我们的所学,把自己的所学,运用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在这里,我有一个小例子来分享给大家:

在咱们公司年前放假期间,我在家里搞卫生,当我在擦微波炉的时候,我就发现里面污垢很多,全是一些油点子,很难清理干净。我就给媳妇说:你看咱这个微波炉,一年就积累了这么多油点子,如果咱们用一次,就清理一下,那它就不会积累这么多。你说是吧?她说对,以后咱就这么做。如果我们用一次,就清理一次,它就不会这么难清理了。这个道理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当事物还很脆弱的时候,容易消融。当事物还很微小的时候,容易打散”。通过这个小例子,使我对这一段的感悟更加深刻了。之前,在没有学习《道德经》的时候,同样,在春节来临的时候,我和媳妇都是集中打扫家里的卫生,像擦微波炉、油烟机、灶台等等,根本就没考虑过这些事,反正是集中清理,又累、又难清理。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只有我们学到了知识,再应用到实际当中,通过学习、实践,我们就会增长智慧,有了智慧,我们就会快乐的生活!幸福的生活!这也是我们董事长时常教导我们的一样,学习需要实践。

为之于未有:要在事物尚未发生时,就处理妥当。

治之于未乱:要在动乱尚未出现时,就控制到位。

这一段讲的是:“要在事物尚未发生时,就处理妥当。要在动乱尚未出现时,就控制到位”。我是从事建筑水电施工管理工作。首先,我要认真审阅图纸,理解设计意图,发现图纸存在的问题,及时与设计沟通解决。审阅图纸——就得先学习怎么看建筑水电图纸。因为之前,我在工厂做维修电工,工厂的电器图纸和建筑电气图纸不一样,(片)这是工厂的电气图纸,工厂的电器图纸是电路图,比较直观,就是一个电气元件,它有几根线、几个接线端子,你按照图纸,接上就完事了。建筑电气图纸,就不一样了,(片)这是建筑电气图纸,它是一个电器元件,画一条线代表三根或者五根电线。所以,我就得学习新的知识,来补充自己的不足。这就叫“为之于未有:要在事物尚未发生时,就处理妥当。”吧。如果,在我转行之前,不学新的知识,就看不懂建筑电气图纸,看不懂图纸,就无法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治之于未乱:要在动乱尚未出现时,就控制到位”。

这一句,在工作中我的体会也有收获。这是施工队电气户箱预留预埋的照片,在施工队预留预埋之前,我就得先把图纸看清楚,要看配电箱的标高、位置,箱体铁板厚度是否符合要求,然后,到现场检查施工队是否按照图纸要求施工。这就是说,在施工队尚未施工前,我就得提前看图纸,做到事前控制。也就是“治之于未乱:要在动乱尚未出现时,就控制到位”。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参天的大树,是从幼苗一点一点长成的。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九层的楼台,是从一筐筐土,积累筑成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的远行,是从一步一步,每天走完的。

这一段讲的是,参天的大树,是从幼苗一点一点长大的。九层的楼台,是从一筐一筐土,积累筑成的。千里的远行,是从一步一步,每天走完的。在我的工作中,经过不断的学习、实践、积累,使我在各方面,有了一些提高和经验,使自己工作起来,就不会感到吃力。要理解设计意图——就得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知建筑施工规范,设计把配电室建到什么位置,是他按照设计规范设计的,咱们需要理解,他把配电室建到这个位置,于咱们的使用功能,有没有冲突,是否满足使用功能,施工是否方便等等。要发现图纸问题——就得不断学习新规范、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不断的积累,只有掌握了这些,才能发现图纸存在哪些问题,怎么和设计沟通。如果,自己没有学习、没有实践、没有积累,那将会是个什么后果,那肯定不会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所以,我们要认真的学习,把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中,通过学习、实践,一点一滴积累我们的工作经验。

为者败之:在有的层面上“为”,其实已经败了。

执者失之:捕捉有形的现象,已经失去时机。

是以圣人:所以圣人。

无为故无败:在没有的层面上去为,就不会做坏事情。

无执故无失:捕捉无形的征兆,就不会失去时机。

这一段讲的是,“为者败之”,老子告诉我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告诉我们,这些大的事情都需要我们,从这些细微的地方,慢慢的,不断的努力,然后才能成功。老子在这里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要像刚才所说的那样几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我们总是盯着这个目的、总是盯着这个目标,而忽略了当下的一点一滴,该做的事情。“执者失之”他和“为者败之”的意思一样的,就是我们总是把持、把控着某个事情,我们的目的性太强烈,我们的欲望太强,我们当下该做的事情,却没有做,总想着抓着目标不放,那咱们该做的事情不做,最后失去了根本。举个例子:咱们的孩子,我们总想让孩子学习好,那我们就是一心,总是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结果呢?却忽略了孩子的兴趣和心理道德的培养,我们只盯着分数,在孩子的心里,一开始,可能因为,会恐惧咱们,可能开始知道学习。可是,后来长大了,他就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这个问题,不要有太强烈的目的性。我们应该用于孩子的品德与兴趣的为目的,这样来培养孩子,孩子的品德与兴趣起来了,他认为,作为学生,他就该学习,那这个学习成绩自然而然就上来了,我们的这个目的性不强,反而能达到咱们的目的。

所以,我们做什么事情,不要有太强烈的目的性,而是要做好我们的当下,就是这句话所说的“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是一样的,咱们看这个“千里之行”,我们不能总想着“千里之行”,我一步就能到达千里之外,那咱们就使劲、使劲往哪跑,最后,还没到地方,我们就累死了。所以,我们这个目的性不要太强烈,我们不要,执着于哪个目标,我们要,安心的一步一步朝前做,到最后,我们就会自然而然的,不自觉地,就到达了目标。“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就是让我们做好当下的事情,做好我们该做的根本。

在今年上智家园尚未开工之前,项目部经理王磊,就要求我们,先给各个施工队开个会,把各级领导的要求、精神,给各个施工队传达到位。做好开工前的各级培训。为今后工程能顺利施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百姓做事情,经常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了。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圣人到结束都像开始一样,自然就不会有做坏的事情。

圣人,“无为故无败”,首先,圣人内心是清明的,通透的,没有急于求成得心的,他对于人世间的凡事,他的内心没有急于求成得心,没有评判。如果,他做这个事情,别人给他做任何评价,他内心是没有这种障碍的,你说他好或不好,他认为,我做这个事情,他是符合大道的。他遇到一个人,需要帮助,他顺手就帮助了。以后,别人怎么评价他,他的内心是不执着的,既然他不执着于别人对他怎么个看法,那“成败”其实就是世间,对某一个事物的评判。所以,作为一个人,他在人世间走过了这一遭,他顺手做他该做的事情,至于他百年之后,别人对他怎么评论,他从来不会在意。

“无执故无失”这句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一件事情或者某一件东西、某一个财富,我们总是想把这个东西据为己有,总是非常执着的去追求这个东西,或者是“名”,或者是“利”,或者是一个具体的东西,或者是咱们哪一天争取到了,或没有争取到。我们的内心总是非常强烈的想要占有他,那我们总有一天,还要失去他。就是说:只要咱们是强烈的追求某个东西,最后,我们看着是得到了某一个东西,但是咱们回来看,就会失去另外的东西,这就是“有一得必有一失”也是这个意思,我们太执着于某个东西,那这个东西早晚会散去的,因为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再长久的东西,他也会失去这一天的。所以,圣人说:“圣人无为”,他不执着这个东西,那这个东西,它就像过眼烟云一样,来了就来了,去了就去了,内心没有任何波澜。

再看下句话:“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这里的“民”,咱们可以理解为,咱们普通人,就是咱们普通人做事情,看着快要成功、快要成功的时候,他就失败了,是什么原因呢?其实不外乎这几个原因,首先,我们将要看到成功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内心有这个“成功”的概念,就是老子所说的:“为之”,我们是为了这个结果,而去做某一件事情,我们做这个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比如说:达到百分之八九十的时候,快要达到这个事情成功的结果,我们看到这个结果以后呢?因为我们的内心,有这种强烈的想要成功的欲望,那它就会出现不同的的各种心态,比如说:当我看到了成功希望,我内心突然就有一种松懈的感觉,这个东西很快就成为我的了,这个事情我很快就要做成功了,所以,心中一松懈,有的时候,就不会谨慎,本来该做的事情,就放松了。到最后,他却没有成功。还有一种,当我们看到这个成功的果实以后,我们求成心切,本来我们要分三步四步再走的话,但是你一步就想过去,由于你求成心切,可能会把从前所作的事情,做不好,最后,也会走向失败。

所以,老子告诉我们“为者败之”,就是当我们的目的性太强烈了,因为,我们看到某个事情,快要达到成功的时候,我们内心的冲动,就会太强烈,太强烈的冲动,会让我们本来快要成功的事情,突然就失败了。所以,老子告诉我们“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就是当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要把这个事情,一开始谋划好,非常谨慎,每一步都要想的非常周到。当我们做这个事情,从一开始到最后,将要成功的时候,我们也不能有任何的松懈,虽然我们已经看到了胜利,但是,我们也要谨慎的对待每一步,最后分享成功。也就是咱们董事长经常教导的一样,做好当下,做好根本,一步一步的,脚踏实地的实现滨河的共产主义。

是以圣人:所以圣人。

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喜欢百姓没兴趣的东西,不贵重难得的东西。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学习百姓不学的东西,用来纠正众人的过失。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把握万物的自然本性,辅助之而不敢妄为。

圣人是非常有大智慧的人,他的欲望,是和咱们普通人的欲望,是不同的,他是不会,为那些难得的财物啊、地位呀、名誉啊,他不会为这些东西为珍贵,不会为了让自己的名声,让自己的财富能有多少,而去做一些不好的手段和谋划,所以他不为这些所珍贵。圣人所学的东西,与咱们常人学的是不一样的。因为,咱们常人,都跳不开这个名利等等,这些世间的杂事。所以,咱们总是学一些东西,为了什么呢?总是学了这个技能,能够获得什么样得名、什么样的利,首先想到的是自我。圣人想的是,怎么修为自己,怎么护佑众生。所以,这是两个的,从出发点的理解不同。“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就是说:一个圣人,如果学了这些,总是为了自己的名和私利,而去学习。那他就会重复了和咱们常人一样,会有一些过错。那你可能就会说,我们学习很多东西,是不是有很多的过错。我们可以这样想,咱们想想这些孩子,他从很小的时候,总是快乐的过着每一天,但是,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随着我们学的东西越来越多,那么,我们内心的欲望,也越来越多,我们总想,学了这些东西和别人来进行比较,来攀比。

比如说:我们本来没有考试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考多少分,但是,后来我们考了,虽然说,我们可能考了九十多分,但是,还有个孩子考了一百分,那么你内心,他就有一个比较的心理,感觉到,自己为什么不能比别人考得更高呢?所以,本来这是非常快乐的事情,慢慢的咱们看一看,随着咱们年龄的增长,这些烦恼的事情,越来越多,本来我们来到这个世上,是为了幸福着、快乐着。但是,我们学的东西,越来越多,我们追求的,越来越多,但是,我们的心呢?离这个幸福,却越来越远。所以,“复众人之所过”,就是,我们学的总是这些,争功、争利的,把我们的心,弄得非常非常劳累。所以,老子告诉我们,圣人是“学不学”,就是圣人是不学这些东西的,所以,他就不会重复咱们常人的这些过错。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告诉我们,悟道的人,这些圣人,他们内心是通透的,他们本来就有这种智慧的光芒。当我们修为好了自己,然后让自己融入自然,就是能够帮助自然,去辅助万事万物,顺应自然良好的发展、良好的运行。“而不敢为”,就是不敢妄为,不敢因为自己的一己之私,去做些破坏了这种“自然”,这个“自然”,它不仅仅是一些外界的植物、动物,还有一个人际关系,还有咱们这些和谐相处的人,当这个大的社会、群体向前发展的时候,圣人不会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去破坏“自然”的和谐氛围,圣人能顺应这个“自然”,“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就是,不会去违背自然规律,就是要尊重自然,去顺应自然的运行。

《道德经》第64章,这一章节就汇报到这里。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好的文化经典,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学他。学习《道德经》,在生活中会让我们身心和谐、心理健康,会让我们家庭更加的和谐,会让我们化解工作压力、促进各项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更好的反哺我们的企业。让我们在董事长这个大家长的带领下,为实现滨河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

感谢大家的聆听!谢谢大家!

道德经心得 篇7

老子的《道德经》,自古以来被视为一部奇书;奇就奇在:没有人真正读懂了它,但每一个读它的人,庄子读它,将它变成一双承载大梦的翅膀,游戏于江海;为什么这么多人读这本书,理解的方向、运用的方式、;答案只有一个:这本书太超前了!;它不仅远远超越了古人的理解程度,即使到了今天,它;这种现象,不禁使我想起了一个老印第安人的故事:;这位走运的老先生读书报告之《道德经》。

老子的《道德经》,自古以来被视为一部奇书。它奇在哪里呢?

奇就奇在:没有人真正读懂了它,但每一个读它的人,都会受到某种影响,都能从中有所收获。

庄子读它,将它变成一双承载大梦的翅膀,游戏于江海,看空前生后世,"不知蝴蝶梦我,还是我梦蝴蝶"?汉文帝读它,将它变成一件政治工具,推动大汉朝,开一代盛世。 董仲舒读它,将它变成一种构架学术大厦的建筑材料--他的"新儒学",以儒学为砖,以道学为浆,才得以稳立于世,取"罢黜百家"的独尊地位。 东方朔读它,将它变成一个混迹官场的护身符,"大隐隐于市"。 现代人也读它,到底读懂了什么?派上了什么用途?从中得到了多少好处?这些问题恐怕要等若干年后才能回答。外国人也读它,居然满嘴胡话:假如中国所有的书都要烧掉,只留下一本最有价值的书,这本书将是《道德经》。据西方学者统计,从1816年至今,各种西文版的《道德经》已有250多种,其中德文有64种,英文有83种,法文有33种,如今几乎每年都有一到两种新的译本问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它在世界上的发行量仅次于《圣经》。

为什么这么多人读这本书,理解的方向、运用的方式、得到的结果却千差万别,甚至截然不同?

答案只有一个:这本书太超前了!

它不仅远远超越了古人的理解程度,即使到了今天,它至少还超前一百年。每个人都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程度从中取其所需,却没有人能完全得其精华。

这种现象,不禁使我想起了一个老印第安人的故事:

这位走运的老先生,因为发现了大量石油矿藏,一夜暴富。钱多得花不完的他,买了一辆当时最昂贵、最豪华的福特牌轿车。不论天气如何,他每天都要坐着这辆车去镇上闲逛一圈。一路上,他或者热情地跟熟人打招呼,或者靠在后座上闭目养神。奇怪的是,他并没有雇用司机,当他打盹时车也没有停下来,但他的车从没有出过车祸。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是用两匹识途老马来拉他的车。

这位老印第安人从未想过学习驾驶技术!

《道德经》也是这样一辆老印第安人的豪华小车。它能用来干什么呢?能用来做一辆马车;能用来做临时卧室;能用来做遮阳伞或雨伞;还能用来向人炫耀……千古以来,人们把它所有额外的用途都尝试过了,就是没有人把它当成一辆豪华小车来使用。因为它太超前了,谁也不知道它是一辆豪华小车,谁也不懂驾驶技术。

时代到了今天,这辆"豪华小车"已经不算太超前了,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懂一点"驾驶技术",那么,何不尝试着来驾驶这辆"豪华小车"呢?这就是笔者想写这部书的原因。

虽然笔者水平有限,不能将《道德经》的精华完全发掘出来,"驾驶技术"也很生疏,但至少可以提醒各位:原来老子的《道德经》还有这样的用途!读者可用自己的智慧,摸索驾驶技术,并熟练掌握它,以实现人生提速!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百科全书”。有说它是言哲思的,有说它是言智术的,有说它是言兵事的。但它总的是说如何“得道”的大道理,故《道德经》或可称《得道经》。《道德经》文约义丰,全书5千余言,81章,分上下两篇,上篇称《道经》,下篇称《德经》。《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表达了宇宙和自然的总规律,《德经》说的是处世的方略,道出了人事进退之术,表达了人类的人生观和道德观。“道”是“德”的根本,“德”是“道”的载体,是“道”的体现。《道德经》的智慧源于老子对世情的洞察和精微的思索,内容涉及人性修养,处世哲学,治国之道、军事哲学,等等,老子思想根本上是经世致用之学。

道德经心得感悟


感言其实就是因为某些事情或者某些人产生的想法,然后将其表达出来的言论,在我们经历了非常震撼人心的事情时。我们都会针对当时的情况发表一下自己的感受,感言能够帮助发表人表达内心也能激励他人,优秀的感言要怎么写才能写出来呢?今天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您提供道德经心得感悟,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道德经心得感悟【篇1】

长夜漫漫,路亦漫漫,时间真是白驹过隙,一晃步入一年的职场。

一年里,为了弥补自己思维方式的短板,刚毕业就花了7万多的钱去学习财商课,情绪管理课程,企业家学徒课程;一年里,自己用休息时间卖过各类水果和坚果;做过项目合伙人,现在也正在尝试自己做老板,锻炼自己做项目的能力。所有一切归根结底都是希望自己用勤奋和时间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一条漫长的路,也是需要恒心,耐心,慧心的路。站在23岁的节口,我很庆幸,自己有很多的时间和机会能够弥补过去系统的漏洞。天时,地利,人和,一切都会如期而至。

每次诵读《道德经》,都会让我洗清自己脑袋中的概念,也都会让我去思考,“强与弱”“好与坏”之间如同水流般灵动地变化;经中说:“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古人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其实这也是一种智慧。他教我聚焦在让自己快速成长的那个面上,他教会我看到刚毕业的自己有很多时间和机会,倘若能够踏踏实实地布局,勤勤恳恳地走过,时间终会回报自己很多。

每次诵读《道德经》,都会让我去思考“无为而治”的境界,到今天,我才有所悟:“无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顺应天道,结合天,道,法,人整个系统去完成,是真正的用系统来工作。他教会我要站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而非是自己的情绪作主导。比如刚毕业的自己,是职场的菜鸟,在23岁的节点上,是不太可能有作为,因此用心学习业务流程,努力学习,强大自己方为王道,而非证明自己有多厉害。我所从事的企业是一家经营相对成熟的500强国企,他在选择员工的时候一般选择985/211的大学生,因此自己在学习能力,理解能力,逻辑思考能力上是要比其他同事略逊一筹的,在这个平台上自己是不出挑甚至是很不起眼的,这对生性要强和心性骄傲的我来说也是一种磨砺。

?道德经》给了我很多精神上的支持,也滋养了我的心灵。有时候奋斗的累了,倦了,再去看看这本经书,也会让我抽离生活,工作上的烦恼。《道德经》让我感受到最本真的一股力量,他让我觉得现在的日子过得还挺好的。

道德经心得感悟【篇2】

道德经究竟有啥用?——读道德经有感1500字:

“道”究竟有啥用?这个问题时刻困扰着对《道德经》感兴趣的人。读到《帛甲老子》这一章,我对这个问题又有了新的认识。“有物昆成,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繡(xiù)呵繆(móu)呵,独立而不(gāi),可以为天下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参悟出“道”究竟有啥用?道是用来“破”的,破旧的混沌,开创一个新天地!这样说,听着有点玄乎!其实,“道”,往小里说,和每个人的命运相关;往大里说,影响着整个人类的命运。

往小里说: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纠结于一点走不出来的时候。用老话说,钻牛角尖出不来了,每个人都会遇到!

上着学的,为成绩突破不了而纠结;做生意的,为生意遇到瓶颈而纠结;走仕途的,为官职难以突破而纠结;工作了的,为七年之痒而纠结;每个人都会为名,为利,为色,而纠结;都为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恚、求不得、五阴炽盛,为人生八苦而纠结,抑郁,痛苦。

为什么抑郁,为什么纠结,为什么痛苦?原因只有一个字——”小“。要想破掉小,只有”大“。大里有道,道里有大。老子说,“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也就是,勉强可以描述什么是“道”的词,就是“大”。

怎么破掉纠结、抑郁和痛苦呢?也就是怎么才能从小天地里走出来,怎么“破”掉旧的局面呢?这就需要“道”的力量!当你获得“道”,你便能“顿悟”,人生道路豁然开朗,走出旧的束缚,走出抑郁,走出纠结,开辟一片从来未有的新天地。

从大里说:当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瓶颈了,也需要“道”去破开新的天地;乃至,如果破解我们人类走向灭亡?也需要“道”的力量。这样一说,每个人都有迫切需要“得道”的时候。

道在哪里?哪里有卖,多少钱一斤?道在哪里?道在”大“里。“大”是相对的,比你大的地方都有“道”。思想上,比你的大的领域都有道,所以我们要多和比自己优秀的人交流,多读优秀的书;环境上,让你开阔眼界的地方都有道,所以我们要多出去走走,开阔自己的视野。

常说,要么读书,要么旅行,总有一个在路上。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登山,探险,旅行,读书呢?因为,这都是一个”求道“的过程。人生常常堕入到日复一日,周而复始的熟悉环境,熟悉生活,熟悉工作,熟悉人群,熟悉节奏,堕入到混沌的”小天地“里。人生不是在混沌中爆发,就是在混沌中死去。得道了,就爆发了,不得道,就走向死亡。要想“破”,就要放开,就要开放。思想和眼界都要超越原来的束缚,眼界开阔了,思想开阔了,就离得道不远了。

得道的过程,就是开悟的过程。不能用钱买,不能用名换,只能亲身经历。就像一座山,只能一步一步爬过去,才能得道。

“大”是相对的,当你开悟一次,”道“马上就又离你而去,你如果想再得到它,又得去翻越一座大山。因为,道有相对的道,相对与具体的人,比你大的,都是你的道。如果你不够大,心灵鸡汤也是“道”。道也有绝对的道,那就是《道德经》里的道,包含所有道的最大的道,没有可以超越《道德经》的道了。

《易经》里的道已经不小了,但还是没有《道德经》大,因为《易经》是“天道”,而《道德经》是“道”。

都有哪些级别的道呢?

老子把道分了四级,”道“,”天道“,”地道“和”王道“。到哪里去找”王道“呢?人法地。到哪里去找”地道“呢?地法天。到哪里去找“天道”呢?天法道。到哪里去找”道”呢?道法自然。

不学《道德经》,也是可以得道的。道无处不在,但是最高的道,包含所有”道“的道,就在《道德经》中,《道德经》是道之总道。就算破掉了混沌,未必就一定有好结果。就像许多人离职下海,破了混沌,但是有的人发财了,有的人结果却不好。所以,破而后立,破,靠的是“道”,立,靠的却是“德”。

破掉混沌,开创一个新天地,需要”道“;破而后立,建立一个新天地,需要”德“。告诉我们怎么破,再告诉我们怎么立,这就是老子《道德经》的用处啊!

道德经心得感悟【篇3】

读《道德经》有感1000字:

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分为道经三十七章,德经四十四章。什么是道呢?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就是不能告诉你,能说出来的道不是终极的,永恒的道。非常玄妙,可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是“万物之母”,是世界的底层驱动,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多次提到道与世界的关系,老子认为道不自为大,故成其大,大道无为而无所不为。

道虚无缥缈但真实存在着,在万物形成之前的混沌状态中,大道就已存在。“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如果此时你感觉能理解道的存在,那你一定没有理解道的存在,这就是道玄之又玄的体现,在老子看来,只有忘掉自我,回归本真,找到真我才能感受到道的存在,可能就是庄周梦蝶那种状态吧,自我消失了,变成了蝴蝶或是其他什么,我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的状态。

老子正面diss孔子!

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认为失去道和德才会产生仁、义、礼,而失礼是社会祸乱之首。

这也就不难理解老子提倡的“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了,他认为管理者的有心作为而无所作为,有为是背道而驰,老子理想的社会是“小国寡民,民复结绳而用;领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没有战争,生活简单,民风淳朴自然。老子认为正是因为大国往来迁徙,物欲横流是导致社会不古的根源。

道之于个人:

对于个人,老子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之道若天道,大公无私,惠济大众却与世无争,清静无为而无所不为。他提倡“存天理,灭人欲”把内心的欲望“掏空”,让自己回归道无我和真我状态,才能回归本性,抱真守一。所谓“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读后感·另一方面,辩证法在书中也多次提到,最耳熟能详的是“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不能“得之若惊,失之若惊”而应该做到,达观处世,宠辱偕忘。

我的一点思考:

从道德经中可以看出,书中提到的观念,流传两千多年仍为我们所遵守,这更像是整个中华文明的底层驱动之一,这也映射出读本书的一个重要作用,那就是从根本上去看何为中华文化,何为中国人。

另外,老子有他的局限性,他过于信赖玄之又玄的“道”,而对真实的世界所摒弃,觉得社会的行为,人在社会中的欲望都是不应该有的,这给人一种“高贵的头颅,鄙俗的身体”的感觉。但事实上,在当代心理学上更倾向认为感性是存在实体本身,理性只是对感性的镜像,我更愿意相信后者。

道德经心得感悟【篇4】

最近的传闻,传统文化将进入中小学课堂。对于四书五经作为选修课或必修课以什么方式进行教学,大家有争议,但一致的看法是读典籍利大于弊。

马云特别推崇传统优秀文化,他常读的是《道德经》。他的工作包里总要放几本书,其他书换得快,唯独一本书一直不换,那就是不带注解的最薄的《道德经》。

马云读《道德经》,不喜欢看别人的注解,而是自己读自己悟。

他读经悟出了真正的完美。20xx年冬奥会开幕式点火仪式,其中一根“冰柱”没有升起,在全球一片骂声中,组委会想了一个纠错方法,让小丑上台“修”冰柱,既挽救了失误,又加了一个小丑表演内容。马云看了说:“我突然明白了老子说的‘大盈若缺’的含义了。如果开幕式没有发生意外,表面上看是完美,但谁会记住这次仪式呢?”他又说:“世上很多事,其实都是这样,一个完美的事物总会有缺,但恰好这缺可以陪衬这完美。”

马云读经读出了智慧。马云说:“从哲学理论的角度讲,创新是无止境的,只是难易的区别罢了。”有一回有人问马云:“银行建立和发展已经这么多年了,该创新的银行都创新了,我们真的还能创新吗?”马云回答说:“音符只有7个,而音乐家有千千万,你怀疑过他们还能写出新歌吗?”

马云读经读出了明理。马云常说,运气是实力的一部分。他解释说:假如有一天淘宝网的总裁和副总裁以及所有的高管同时离职,对于一个想晋职的人来说,是够有机会的了吧,但运气仍不会降到没实力的人身上。

马云读《道德经》,读出了他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读出了他自己的哲学思维和行为方式。

道德经心得感悟【篇5】

一、要有无限忠诚的党爱。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

忠诚于的教育事业不仅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教师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强,兢兢业业工作,服从领导,不打折扣,认真、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要时时处处严格约束自己,正确对待个人得失,不计名利,不事张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教育、为服务。

教师要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始终保持先进性。要牢固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指导思想,切实担负起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教师应自觉坚持用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端正工作态度,遵守职业道德,把全心全意为服务的思想落实到具体工作实践中。

二、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欢模仿,将会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囗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

三、要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和高尚师德。

教师必须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四、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我们知道,今天的学生无论对知识还是智力,能力,人格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给自己不断充电,消除职业倦怠。由于我校是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学业成绩较为薄弱,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很浓厚,因此,我要在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善教育教学方法。要做一名终身学习型老师,不断学习成为我们成长进步的有效途径。

总之,师德要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只有不断学习,努力探索;才能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才能不会落伍。我决心今后更加努力学习,用现代教育思想武装自己,更加深入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以自己的人生魅力去影响感化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良好的教育。一句话“注重自我学习、自我、自我约束、自我调控,做到老,学到老。”

道德经心得感悟【篇6】

我最早接触老子,是在中学历史课本中,对老子的印象,能够说起初是很模糊的。近期,我局第六届读书会开始了,局领导向我们每一位干部推荐了《道德经》等书,最终有机会认真拜读老子的《道德经》了,那洋洋五千言中的智慧身影,让我如获至宝。随着一页一页的翻看阅读,《道德经》那智慧的灵光在我的眼前一道道地闪现。

想起林语堂曾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必须会大笑,然后笑他自我竟然会这样笑,最终会觉得此刻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我就是如此。”的确如此,当我掩卷沉思,《道德经》给于了我十分深刻的印象。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一部蕴藏着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千百年来,人们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当今时代,“物质第一”的浪潮无情地冲击着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逐步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讲求效率,追求成功,其衡量的尺度变得十分物质化和金钱化。对于一名国家公务员来说,如何去应对物质时代的各种诱惑,全心全意地做好自我的本职工作,我个人以为,就是要按照《道德经》一书中所倡导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守静处世,清静自省,消除贪念,宽以待人,欢乐学习、欢乐工作、欢乐生活。

一、致虚守静是安于本职工作的根本。

《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这句话强调

我一向认为,生活中应少一些浮躁喧嚣,多一些笔墨书香。《道德经》是人类礼貌的精华,它集中体现了真善美的最高标准,是文化史上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山峰。用心品读《道德经》是很美的,而恰恰是这些文字,在失望痛楚处给人以抚慰。读书学习是我生命的自觉,阐释圣典《道德经》,让我能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使自我在教育教学的领域内尽心尽职,不断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二、读《道德经》后,让我悟出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就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仅要了解别人能战胜别人,更应当了解自我有勇气战胜自我。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适宜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我和取得最终的成功,仅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所以老子提出的“无为”,不是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贴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当你不做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则的事情时,你所做的其它事情就是无所不为,所以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上善若水”就是这种“无为而为”的辩证极致。

除了“无为”、“虚静”,《道德经》里还有一个朴素的辩证思想,就是尊重宇宙和天地人的规律。在老子的眼里,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控制的,他提出的唯“知足”,方可长久;唯“寡欲”,方能无咎,也具有现实意义。他认为过分追求“声色货利”必定会带来祸害,仅有充分地尊重规律,坚持按“自然、无为、朴素”的和谐发展规律办事,才能够利用规律来缓解、协调人类社会的诸多矛盾。在第三十九章里,他有一个很鲜明的阐述,就是“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以此类推,天下万物若违背了它的规律,必将受到惩罚。这种辩证法虽不很健全,却具有十分强的科学前瞻性。当前,现代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实用功利主义的过度膨胀,人们往往强调工具、手段的合理性,看重的是物质利益的满足,认为个体的意志高于生命和自然的真,不愿意相信自然的逻辑,而任意地改造自然,享受加工后的变质生活,长远利益受到忽视,结果被自然一次次地还之以颜色,就是一个佐证。

三、爱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践行低碳生活。

站在我们的角度来说,老子所处的时代是刚脱离茹毛饮血的时代,就能对宇宙之中的规律有着如此深刻的认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个有无的论述,可说把世间万物的从生到死,从出现到毁灭剖析得精辟明了。道法自然的见解可说令我们现代人汗颜,几千年前的人就意识到要顺应自然,回归自然,不要去刻意破坏自然。而我们此刻把自我赖以生存的地球搞得千疮百后才猛地发现提出环保的概念,要去保护补救了,其实已起不了太大作用了,一些补救措施是不能有多大成效的。因为失去的东西很多是无可挽回的,灭绝了的物种也就永远的消失了!

四、身为国家公务人员,定当竭力为国、为民效忠。

天长,地久①。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无私邪⑤故能成其私。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我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所以,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我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好的政府,之所以能够长久不息,是因为这是个政府机构运行程序贴合民众的利益,贴合道。政府的公务员不是为了自我的贪欲,性欲,食欲,玩乐,口福,性福,眼福,耳福等享受而当官,不是他们没有这些欲望,而是政府的机构没有这个机会,这些漏洞,让他们去为所欲为。所以好的政府为优秀的品德好的人供给发挥才能的平台,让愚蠢,丑恶,猥琐的人却步。这样的政府往往使公务员将自我的利益甚至生命置之度外,不会出现让领导先走的场面,这样的政府才会生生不息。这不正是这个政府的公务员一丝不苟,无私无畏的行为,才能成就这样的政府生生不息,受到人民的拥护。我觉得做人首先要逐步克服自我的贪念。贪念消失了,自然就不太注重得失和别人对自我的看法,自然也就能够宽以待人。

以上是我读《道德经》的点滴感悟,《道德经》已俨然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清净处世,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读《道德经》吧,它会使你精神不再贫乏,生活不再无聊,人格不再卑下,使人高尚,使人聪慧,使人丰富,使人幸福,使人成为真正的人。

道德经心得感悟【篇7】

xx年来,在局领导的关怀与指导下,在同志们的关心与支持下,在全体同志们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我与全体同志一道,不断学习,努力工作。在工作中不断成长,与全体职工一起,不断提高与完善我们的服务水平。我的工作得到了全体职工和同志们的认可,同时也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回顾xx年的工作,我们主要做出了以下的工作:

一、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思想觉悟和业务工作水平

我认真学习了报告精神,认真学习了党的精神,学习了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了中央、省、市、县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同时,我积极参加局里组织的各项学习、培训活动,坚持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认真做好笔记。

二、认真做好本职工作,认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作为工作人员,我时刻提醒自己,一要认真做人,认真做事。二要积极主动地做好本职工作,认真地为服务。在工作中,能够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为指导,全面贯彻执行织的决定和工作安排。

三、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与今后的努力方向

xx年来虽然做了一点工作,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理论学习不够,虽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但在平时的工作中有时存在不够扎实,以致工作起来不能得心应手。

2、对全面工作的理解还是不够透彻,工作方法有待提高,工作效率有待提高。

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今后的努力方向是:

3、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对于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我要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加以注意和改正。

4、加强沟通协调,努力营造团结、融洽、愉快的工作氛围。工作中,多向领导和同事学习,学习他们对待工作的高度热忱,学习他们优秀的品质,学习他们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学习他们的敬业精神。在工作中多与各位沟通交流,学习他们先进的工作方法和优秀的工作作风,努力让自己的工作更优秀,让领导更放心。

5、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我要努力学习业务知识,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提高思想认识,为做好各项工作打下更扎实的基础。

道德经心得感悟【篇8】

公司组织学习了曾仕强教授讲的《道德经的奥秘》,通过这次学习我对与老子阐述的思想已有了大概的了解。根据我的所学所得,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修身——正确的处世态度

老子就讲了正确的处世态度是功成身退。不要富贵而骄,持才傲物,锋芒毕露。要淡泊名利和地位,才能功成身退。事物发展本来就是向着自己相反的一面,福祸相随,因此在这里奉劝大家见好就收,不要贪图名利,要收敛。第十章,也是讲的修身,这一段用了六句疑问,其实疑问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老子指出人们不管是形体还是精神,不管是主观努力还是客观实际,都不可能完全一致。这样就必须做到心静,洗清杂念,懂得规律,加深自己的道德修养。

这与我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我要怎么做?从一开始,我的生活就面临很多选择,在没有考虑清楚的时候,就去胡乱选择,导致事情的发展一步步到了自己无法控制的地步。如果在一开始,就能静下心来仔细考虑,也许事情就不会到进退两难的地步。

二、无为的思想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不去干扰事物发展的规律。老子在第二章首次提出无为的思想,并指出“是以圣人处无为只事,行不言之教”。这里老子指出圣人要能够依照客观规律,处理事情是要去违背事物发展的本质。第三章进一步阐述无为,他既不讲人性恶,也不讲人性善,而说人本来是一张白纸,是纯洁质朴的。不要去贵难得之货,不去尚贤,不见可欲,保持人们的本性。

从这里可以结合我们公司的发展情况,有很多时候,公司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遇到的困难是肯定有的,我们能怎么做呢?如果急功近利,反而会适得其反。

三、以无私来成就“自私”

老子在第七章提出了“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我把这种无私精神理解为“不争而善胜”。遇到事情退让无争,将自己置与度外,反而能保全身。这与第八章讲水的特性又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在第八章,老子用水来比喻人,来教导人。完善的人格要具备水的特性,要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力的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夺名利,这就是老子的“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

联系到我们公司的情况,在本来优越的工作情况下,我们创造了这个公司。在公司处于危难之时,我们从来不去计较个人的得失,都想将公司做起来。我们正是不去计较个人的得失,所以我们信邦在一步步的发展,壮大。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团队精神,正是团队成员的无私精神,才能成就我们的公司,公司壮大了,我们个人的财富也会增加,这不正是“以其无私成其私”吗?

知其雄——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知其雄——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复归婴儿。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貣,复归于无极。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

【现代汉语解读】

处在强大的状态,还要保留柔弱的样子,做天下的溪谷。为天下溪,就与永恒的德行不分离了,又归复到婴儿的状态。

处在荣耀的时候,保留被辱的姿态,像天下的山谷一样空虚。正因为像天下的山谷一样空虚,他的德行就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又归复到朴素悟道的状态。

处在光亮的时候,要让自己保持昏暗的状态,做为天下楷模。为天下楷模,他的德行就不会有差错,就又能归于道。

道的原则散开之后存在于万物之中,圣人用它就会成为领导中的领导者,办了大事但没有任何割的痕迹。

【延伸解读】

前面三句为对仗句式,表达的意思相同。最后一句为小结性句子。

古代认为,雄性动物主动的,居于上的,强大的;雌性动物被动,居下,安静,柔弱的。知,有知道意思,也作主管,如知县。“守”字的意思也相近,把握、主持、主管的意思,如太守。溪,溪谷。在自己强大的状态,仍然谨小慎微。溪,低谷,老子再三强调的处事之道,把自己的位置放低。婴儿的状态,指纯真的,没有形名之分的。雄、雌都不是那么重要,心中凡所有相都是虚妄,了无尘埃,这样真正高人的状态。

曾国藩先期主要用儒学,晚年时悟道。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的时候,极具荣耀,权倾天下。但是朝廷并没有如以前所声称那样的给他封王,只给侯爵,弟弟曾国荃只是伯爵。但是曾国藩没有任何怨言,因为把自己放得低,所以他也不觉得这是侮辱。读书笔记因此他主动申请裁撤湘军,弟弟曾国荃回家,恢复江南贡院。为什么他不觉得辱?因为他重视德行,留下很多教育子女的话,他的后人中成为文人学者的很多。

白,代表光明、光亮。黑,昏暗。这里仍然告诉我们要保持低的姿态,给自己留有进步的空间。这是老子校正我们的人性,我们遇到顺利的时候、享受荣耀的时候、在聚光灯下的时候,自信心容易鼓胀,作为普通人得瑟一下还可以谅解,但如果你是掌握很多、很重要资源的领导者,就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刚愎自用,要放低自己的姿态,正确处理这些荣誉。外部的危机始终存在,关键危机在于内心。

貣,同贷,但读作te,意为差错。无极,指道。器,器皿,指万物。道存在于万物中,意思为道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生活中获得任何光环,都不要张扬。官长,百官之长,就是领导中的领导者,就是指君王。最后一句话“大制无割”是这一章的核心,就是作为领导者要没有形名之分,就为大家做好事,才能建立大的功勋。作者:枫杨e

《道德经》读书笔记于读后感心得体会


一、道,是可以言说的,但言说出来的道,并不完全等同于永恒不变的道,即常道。

二、道,非常幽深,能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万物,却塞不满天地,若有若无,象在天帝存在之前就存在了。

三、道,永远不会消失,像玄妙的母性,是天地万物的来源和根本,生养万物延绵不绝,用之不尽。

四、道,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不亮不暗,无头无绪,不可描述,无状无物,恍恍惚惚,不见首尾。

五、道,无形而有象、有物、有精华,是可以信验的。

六、道,比天地生的还早,静极虚极,从来没有变过,永久地推动万物运行而不会把自己消耗殆尽。道很大,会变化消逝地无影无踪,但是还会变回来。

七、道,出口的地方,就是“无”,而“无”平淡无味,不可见,不可闻,用不完。

八、道,运动的方向是返回到弱小乃至于无,道的功用就是把强的往弱的方向推动。

九、道,是隐性的,无法命名。但道能施给万物、成就万物。

十、道,即为无之极。无极生出太极为一,太极生阴阳为二,阴阳加太极为三,阴阳的不同组合变化,就生成了万物。

概括起来,道是无之极点,是天地万物产生发展消灭之根源,是宇宙第一因。

当然,《道德经》里面讲的道,分三个层次,我们这里讨论的道,是“常道”,即最根本的道。另外两个层次,一是“天道”,即宇宙法则、自然规律。如“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二是“德道”,即人与道的关系。如“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

那么,为什么道是宇宙第一因呢?

其实《道德经》也讲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也就是说“无”是天地的开始。为什么呢?我们知道,老子写《道德经》,是受到《易经》的启发。而《易经》里最基本的一对关系,就是无和有,也就是阴和阳的关系。无和有排列组合,产生天地万物的卦象。比如,任何物质,就是“有”,细分下去,无情无尽,最终一定是“无”。而无的极点,就是道。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就是无,二就是无和有,三就是无和有的排列组合。无限排列组合下去,就产生了无穷无尽的万物。

那么,为什么天地万物不把宇宙撑破呢?因为,道还会消灭万物,也就是说,天地万物都有一个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过程。

道德经读后感:道,看不见,摸不着,闻不见,听不见,但它确实在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是可以验证的。

《道德经》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


国学经典《道德经》读书笔记与读后感600字800字左右,欢迎阅读点评!

【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与?故能成其私。

【现代汉语解读】

中空的状态灵验永存,这是深奥的雌性生殖器,雌性生死器是天地的源头。微妙、微弱的样子,好像是存在的,用之不尽。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长久,因为它自己不生长,所以能够长久生存。所以圣人把自己的利益放到百姓的后面,结果大家把您推举到前面做领导者;把自己的利益置于事外,大家却会成就你的事业。难道不是正因为他不考虑自己的私利,反而恰恰能够成就他的私利。

【延伸解读】

谷,水冲出来的山地低洼部分。雄生的动物叫牡,雌性动物叫牝。堇,通假词,为尽。老子那个年代还未脱离生殖崇拜,尤其对于母性的敬畏。老子用女性生殖系统比喻道,认为道的原理与之相近。

天长地久,说的是自然法则,圣人应该遵循的自然法则。自生,也可以理解为自己谋求福利。天地不为自己捞取利益,所以得以长生。读书笔记我们是不是要进取呢?关键在于我们努力的目的是什么。仅仅为自己利益做出努力,谋取自己的利益回报的努力难以持久。如果目的一时达不到,就不愿意去努力了。

这段承上段天之道讲述圣人之道。一般人,在领导岗位上,都会先考虑自己的权利与利益,圣人就不同。身在利益之外,内心是平静的,没有包袱。如果放下包袱,您的做法最有实效。

老子的这里强调了舍与得的关系。在健康方面,七情六欲是影响健康的关键因素,因此,无私的状态是养生最好的状态。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有关道德经心得体会》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道德经心得体会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