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修身的读后感

修身的读后感

修身的读后感

2023-02-13

修身的最新读后感系列。

读后感大全栏目推荐你阅读“修身的读后感”等专题内容。

我们应该从哪些角度写作品呢?生活的苦难永远没有尽头,这是我看完作品这本书一个最大的感触,写读后感的时候,我们不能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下面是读后感大全精心为你整理的“修身的最新读后感”,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修身的最新读后感【篇1】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他一生不懈地教化民众,要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修身为第一要。孔子说: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而修身的先决条件是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要努力观察和研究事物,探究事物的发展规律,不断获取高深的知识和智慧。有了高深的学问和智慧,就能心诚意实,言行一致,即使无人在时,也照常遵守道德准则,保持情绪平稳,平常心,没有忧患,很好地修身。

孔子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都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当这些情绪未发泄时,人的情绪就处于心平气静,中庸平稳;但有时因发生了事故,我们会有上述情绪的发泄,只要是适当、有节制,不过度与激烈的发泄,就是温和、平和。中庸是天下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平和是获得事物客观规律、道德和行为标准的道路。追求实现中庸平和,能使天和地处于融洽的位置,阴阳能调和,天下万物就能生育成长。

随遇而安是较好的修身方法。孔子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穷,行乎贫穷;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人而不自得焉!君子是根据他所处在的地位和环境泰然生活行事,不愿有非分的额外的要求和行为。当你富贵时,就要多行善事。取之于社会,用诸于社会。当你贫穷时,也不能挺而走险,做非法害人的事。当你处在未开发的部落时,就要入乡随俗。当你处于患难的境地时,要泰然忍受患难。这样的君子,没有人会生活的不自我满足和快乐。

孔夫子所说的修身,就是学习做人的道理,就是教化和教育,做有文化涵养的文明人。

孔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学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学是修身的前提和基础。好学的人是不讲究吃和穿的。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也是孔子树立的修身典范,孔子曾多次大加赞赏。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他还向鲁哀公推举颜回,说不迁怒,不贰过称颜回是最好学之人。当然也是修养最好之人。

孔子要求他的弟子都能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做到每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帮别人出谋和做事都要尽心尽力,和朋友交往要诚实守信,老师的传授要时常温习。这样才能很好地修身养性。

孔子说的修身是以仁为本,以于已所不欲,勿施之于人为最高原则。孔子说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不论是皇帝还是普通老百姓,一切都要以修身作为根本的要求。孔子说,其本乱,而末治否矣。其意是说,人都不修身,没有教养、涵养。没有做好社会德行教育,社会就不能很好地安治。只有全社会都重视道德教育,有教无类,以修身为教育之本来达到国家的治安和强盛。

修身的最新读后感【篇2】

最近阅读了季羡林先生写的一本书,名字叫《修身与治学》,感概良多。

一本好熟,是留给后人多么大的一笔财富。《修身与治学》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里面包含了作家的思想精髓。

在季先生的书中,融合中西,学贯古今。感觉到心胸宽广,与人为善,严于律己,勤奋刻苦。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

青年人的重担,在于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只有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联系起来,个人的追求才有意义和价值。

感动于一句话:今天的所作、所为、所想、所思、所感,要经的起历史的考验。

确实。从时间的高度俯瞰走过来的路,很多当时觉得及其重要的事情,都变得不值一提。那现在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为一时的落魄而耿耿于怀?

文化如大海。越是深入了解越是无边无际。有时候感觉一个人,在茫茫的海上漂着,没有方向,没有同伴,没有希望。这倒不要紧。只要有了自我意识,意识到自己真实的存在,做着想要做的事,去更多的的地方,认识各种各样的人。充实而又乐观,就是读书最大的功德。

看了季先生的书,看见了希望。文化对社会和人民的影响是长远而深刻的。大浪淘沙,好的东西,会得到应有的尊重;不好的东西,自会销声匿迹。所有身体的艰辛与困苦,心灵的困惑和挣扎,是人类社会向前迈进必须付出的代价。

修身的最新读后感【篇3】

内容简介:曾国藩区别于其他政客最显著之处在于,他非常注重完善自己人格的修炼,以及娴熟掌握用人的智慧,此即“修身与用人之道”。“修身”修身以诚、敬、静、谨、恒为要,最高境界是“慎独”,一直贯穿曾国藩的后半生。可以说,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用人”曾国藩一生驰骋疆场,徘徊官场,谙熟人场,精于揣摩人性、把握人心。无论是识人、择人、用人,还是管人、防人、制人,都用心研究,能够将各种人牢牢控制于掌股之上,为他成就大事打下坚实的人力基础,从而功成名就,进退自如。曾国藩,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以并不出色的资质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后来者推崇他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是什么成就他如此事功呢?

曾国藩修身与用人之道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曾国藩何以“成大事”?他的僚属以及近百年的大人物,有各种不同视角的解读,他私下谈话时,偶尔也袒露心迹,或见诸他公开的文字。个人以为,还是他自己总结的两个字,即“诚”和“拙”,最能道出本真。“诚”与其说是一种态度,一种执著的精神,莫如说是一种原则,因此成为他的修身之本。他特别提出:“是真龙必有云,是真虎必有风。凡修业之大人,必有景从之徒党。二者其几甚微,其效甚著,非实有诸己,乌可幸致哉。”我们检视古往今来的大人物,他们与众生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有众多的追随者,而这又是成大事的关键因素。

曾国藩修身与用人之道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曾国藩非常注重完善自己人格的修炼,促进事功的建立,以及娴熟掌握用人的智慧,此即修身与用人之道。修身以诚、敬、静、谨、恒为要。最高境界是“慎独”,一直贯穿他的后半生,可以说,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用人则体现在他在官场与战场的磨练中。曾国藩的一生,不是在险恶的官场中搏斗,就是同太平军和捻军厮杀,他驰骋疆场,徘徊官场,谙熟人场,之所以能够左右逢源,功成名就,全在于其用心之深,殚精竭虑。其一生周旋于各色人等之间,精于揣摩人性,把握人心。无论是识人、择人、用人,还是管人、防人、制人,都用心研究,能够将各种人牢牢控制在掌股之上,为他成就大事打下坚实的人力基础,从而对人生的各种变局了然于心,能屈能伸,可方可圆,进退自如。

修身的最新读后感【篇4】

《廉洁修身》读后感/读《廉洁修身》有感古人云:“‘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富贵不染其心,利害不移其守’……”古代贤哲不胜枚举所倡导的,都充分体现了我国廉洁文化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勤以立志,俭可养德。”是做人的美德。书中提到的典范——周恩来总理;在人们的印象中,他总是那样的风度翩翩,殊不知,他仅有的几套料子服装,大都穿了十几年!不仅如此,总理的饮食简单,住房简陋,从不收受馈赠礼物。俭是德的体现,只有倡俭尚廉,鄙弃奢侈,克己奉公,才会为人所景仰。“知屋漏者在宇下。”奉公守法的蒋庆给自己定下的“九不可”准则是一帖清醒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她的准则却更全面的反映了做人的良知,将人生格言抄在纸上,贴在墙上容易,但作为一名女法官,像蒋庆那般一丝不苟的付诸到行动上是极难的。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更是要依法自律,慎独修身。“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的赤子之情溢于言表,他为人的教育和民族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从“知行”到“行知”,行知哲学里的知行统一,是对廉洁修身教育的重要要求。“道德方面的美德乃是习惯的结果。”青少年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廉洁修身教育,绝不能“始于言而止于行”,而应当贯穿知行统一的思想。斯人虽逝,精神长存。钱学森在国外事业如日中天时毅然回国,他为祖国,为人类,做出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不禁以自己严谨

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航天领域为人类的进步作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高尚人格,成为光耀寰宇的科技巨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责任心的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应该肩负起历史的重任,把满腔的爱国热情化为报国之志,胸怀天下,大智大勇,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读完此书,肩负着祖国嘱托和时代重任的我们,一定要不辱使命,尊荣弃耻,见贤思齐,廉洁自律,努力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言正身正行方正,脑清手清行自清!

修身的最新读后感【篇5】

从《廉洁修身》一书中,我们可以知道廉洁修身有着很长的历史发展时期。自人类历史进入阶级社会后,腐败与反腐败就形影相随、相伴而行。尤其是当今世界,腐败突显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健全发展的一大陷阱。因此,向腐败宣战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一项紧迫任务。近年来,中国的反腐倡廉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反腐倡廉工作仍然任重道远。传承我国廉洁修身的优秀文化,借鉴国外反腐倡廉的成功经验,既是我国面向世界、又好又快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当代大学生廉洁修身、完善自我的必要。

大学生是当代社会的文化青年,对大学生进行廉洁修身教育,就是为了让大学生在将来为国家和人民承担属于自己的使命。大学生处在迅速成长、成才的人生阶段,承担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历史重任。所以在大学中开展廉洁修身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也是民族振兴的希望所在。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崇高使命必然蕴含着特殊的社会责任。

我们都知道,大学生活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关键一步,走出了校门,大学生就要真实面对社会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大学生的漫漫人生旅途也将不断接受重重的道德考验,只有在大学阶段习惯廉洁修身,才能在社会的风浪中经受洗礼,并用强大的意志力坚守自己的道德。

然而,当今社会无论是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是民主法制的建设,廉洁修身都是一个普遍的话题与永恒的追求。一个廉洁的社会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反之,腐败现象的频繁发生将会导致一个社会承受沉重的政治代价和经济代价。

所以,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自觉接受思想教育,重视学习,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和知识水平;严格遵纪守法,不断培养自己遵守和服从法律、制度、纪律的行为习惯和作风,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加强自我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从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防线。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自我修养,自我约束。

廉洁修身,迫在眉睫!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修身的最新读后感1000字汇编


常言道:“传屐朝寻药,分灯夜读书。”在学校,我们看过许多书,我们在读完一本书后通常会被要求去写一篇文章,这样可以避免忘记读这本书时所感触到的思想,读后感你知道怎么写更好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修身的最新读后感1000字汇编”,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修身的最新读后感(篇1)

《廉洁修身》读后感/读《廉洁修身》有感古人云:“‘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富贵不染其心,利害不移其守’……”古代贤哲不胜枚举所倡导的,都充分体现了我国廉洁文化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勤以立志,俭可养德。”是做人的美德。书中提到的典范——周恩来总理;在人们的印象中,他总是那样的风度翩翩,殊不知,他仅有的几套料子服装,大都穿了十几年!不仅如此,总理的饮食简单,住房简陋,从不收受馈赠礼物。俭是德的体现,只有倡俭尚廉,鄙弃奢侈,克己奉公,才会为人所景仰。“知屋漏者在宇下。”奉公守法的蒋庆给自己定下的“九不可”准则是一帖清醒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她的准则却更全面的反映了做人的良知,将人生格言抄在纸上,贴在墙上容易,但作为一名女法官,像蒋庆那般一丝不苟的付诸到行动上是极难的。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更是要依法自律,慎独修身。“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的赤子之情溢于言表,他为人的教育和民族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从“知行”到“行知”,行知哲学里的知行统一,是对廉洁修身教育的重要要求。“道德方面的美德乃是习惯的结果。”青少年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廉洁修身教育,绝不能“始于言而止于行”,而应当贯穿知行统一的思想。斯人虽逝,精神长存。钱学森在国外事业如日中天时毅然回国,他为祖国,为人类,做出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不禁以自己严谨

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航天领域为人类的进步作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高尚人格,成为光耀寰宇的科技巨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责任心的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应该肩负起历史的重任,把满腔的爱国热情化为报国之志,胸怀天下,大智大勇,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读完此书,肩负着祖国嘱托和时代重任的我们,一定要不辱使命,尊荣弃耻,见贤思齐,廉洁自律,努力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言正身正行方正,脑清手清行自清!

修身的最新读后感(篇2)

义利之辨——《修身要旨》读后感2000字:

怎样去除后天对心的蒙蔽?

首先我们要知道蒙蔽我们心的因素是哪些。简单说,蒙蔽“明德”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人的私欲,二是社会的负面影响。前面谈到的念上三大病,贪欲、傲慢、歹猜,基本都是来自于人的私欲,而上文讲的错误的理念、错误的思维方式,则基本都是社会对人的负面影响了。儒家本着“反求诸己”的精神,更重视去除人的私欲对心的蒙蔽,因此宋代以来的各位大儒都提倡“存天理、灭人欲”,只有去除人欲、私欲,才能存养天理,也才能达到“明明德”。

源自人的私欲,蒙蔽人的美好素质的因素主要是两个,一是欲,就是获利之心,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一是情,就是情绪和情感。所以俗话才讲,利令智昏、意乱情迷。智慧被蒙蔽主要是因为利,是利欲熏心,心意的混乱主要是为情所迷。

因为宋明大儒们往往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给后世留下一种误解,以为儒家不允许人追求物质利益,儒家的修行就是要彻底消除人的欲望。这种误解直到当下仍旧存在。我觉得,对这句口号中“灭人欲”的正确理解应该是克制人的欲望,也就是儒家另一经典《礼记》中所说的“欲不可纵”,不可以放纵欲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格言联璧》讲“贪如火,不遏将燎原;欲如水,不遏将滔天”。

正是因为利、欲是蒙蔽人心的首要因素,所以儒家历来非常重视讨论应该如何对待义与利,这就是非常有名的“义利之辨”。

实际上,孔孟都不曾否定物质利益、禁止人追求物质利益。孔子是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不义的方法获得富贵,对孔子来说,就像天边的浮云那样的遥远,那样的不切实际,但如果是用符合义的方法获取富贵呢?孟子说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鱼与熊掌不能兼得的情况下,人应该选择熊掌,在生与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人应该选择义,但如果二者可以兼得呢?

儒家对义与利关系的看法,我认为,战国时期与孟子齐名的另一位儒家学者荀子,已经说得十分清楚了:“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荀子认为,义与利任何一个都是无法消除的,就是尧舜那样的圣王也不可能让百姓抛弃欲和利,关键在于,不要让对利的追求妨碍到义。从修身的角度说,不放纵欲望,使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不达到对心产生蒙蔽的程度,就符合“义”了。

汉代大儒董仲舒说过这样一句话,“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关键是端正义而不是谋利,关键是明道而不是求有功。朱熹认为:“仲舒说得不是。只怕不是义,是义必有利;只怕不是疲乏,是道必有功”。朱熹这句话代表着儒家义利之辨的另一方面的内容,将义与利、道与功对立起来就是不对的,实际上恰恰相反,遵循义才容易获得利,遵循道才容易成就功。

如果仅仅以追求物质利益为出发点,你会发现,利益永远在你的正前方,不论你怎样努力奔跑,永远也追不上它;如果你将追求道义为出发点,你会发现,利益就在你的脚下,垂手可得。所以荀子才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将义放在前面、将利放在后面的人一定会获得荣耀,反过来,将利放在前面、将义放在后面的人,就是自取其辱了。

放纵欲望最终的结局必然是“心为物役”。比如说,对住房的需求,也是一种物质利益吧,对房子的欲望要加以控制,才不会使你的心受到蒙蔽。我想大家都会认同这样的理念:房子不必太大,够住就行。但是,如果不遏制自己的欲望而是放纵自己的欲望,那么,多大的房子才算够住呢?再加上攀比心和虚荣心作祟,就会永远觉得房子不够住,两室换三室,三室换错层,错层换越层,越层换别墅,放纵欲望就会永不知足,结果这一辈子就一直在为换更大的房子而奔波,显然他的心就被房子这件外在事情控制了、奴役了,就是“心为物役”。

儒家提倡的八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合称“八德”,其中的廉,就是对物质的追求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也是为了不让对物质的追求蒙蔽自己的心、磨灭自己先天的美好素质。

《老子》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意思是,没有比放纵欲望更大的罪恶了,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灾祸了,没有比贪得更大的错误了。放纵欲望、贪得、不知足,在老子看来,这些都是错误、罪恶,是人生的灾难。物质利益在给我们带来享受的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灾难,这是我应该注意的。

因此,修“明明德”的第一件事,是将自己对物质利益的追求限制在一定程度之内,不要让其左右你的心。用当下的话来说,就是追求简单的生活。

修身的最新读后感(篇3)

高尔基说过:“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必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是啊!正直诚实是做人的基石。可是,现在还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呢?例如:商家做买卖经常用劣质产品糊弄消费者,弄得消费者人心惶惶。有些人甚至连朋友都要欺骗!不过,这些人最终都是没有好下场的。正如海涅说的:“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读了《廉洁修身》这本书后,我才真正地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谎言掩盖不了真相,虚假只会换来惩罚。诚实守信是生命之花。

说到诚实守信,我记得在这本书里有个故事我印象特别深刻:有一个读名牌大学的博士,每次去面试,用人单位的考官都对他很满意,但后来却没有聘用他。我读到这觉得很奇怪,为什么用人单位没有聘用他呢?原来是在他的个人档案中有两次坐公交车逃票的记录。读完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为人不诚实守信,那怕你有再高的本领也无法获得别人得尊重和信任,生活和工作自然就会遇到许多麻烦。所以拥有诚实守信的品德是人生走向成功的“通行证”。

在我们身边偶尔也有这种不诚实的表现,例如:老师在评讲练习题时,询问同学们是否做对了?有些同学明明做错了,也说自己做对。没想到吧这样做也是不诚实的哦!谎言再美丽,终究是谎言,终究还是会穿帮的。所以,我们要从小事做起养成诚实的好习惯,说老实话,做老实事,表里如一,做一个诚实的人。如果我们都拥有诚实的品德+正直善良的心地+乐于助人的爱心+勤劳节俭的品质+过硬的本领,别人还会不信任你吗?还会没有朋友吗?还会找不到工作吗?

读完《廉洁修身》这本书后,我明白了:诚信要从小事做起。诚信是一轮朗耀的明月,惟有与高处的皎洁对视,才能沉淀出对待生命的真正态度。想要别人诚信,先要自己诚信。没有诚信,何来尊严?

修身的最新读后感(篇4)

读完《廉洁修身》,我对里面的各个方面内容都非常感兴趣:好玩的漫画里面包含着深层的意思;精彩的故事围绕着一个个主题;一句句名言为我们导航还有许多五花八门的主题。其中,我最喜欢第3课勤劳修身的内容了!

劳动是什么?是一种滋味,只有亲自尝试才知道;劳动是什么?是一种快乐,这种快乐只有亲自动手,才能感受到。为什么同样的清汤会喝出不同的味道?是因为劳动后的结果不一样。为什么说劳动最光荣?是因为劳动为你创造美好的人生。美国爱迪生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具有真正价值的东西,可以不经过辛勤劳动而能够得到的。说明劳动过,就有收获。所以从小起就应该勤劳,做个爱劳动的孩子。

我是个爱劳动的孩子,可是家长们总是叫我好好学习就行了。这一天是星期六,我做完了作业,看见妈妈正在洗衣服,我就也学着妈妈的样子把我的衣服洗干净了。妈妈知道了,连忙走过来对我说:你真是妈妈的骄傲!我听完,笑了起来。星期一去上课的时候,我看着自己亲手洗干净的衣服,心里乐滋滋的,好像开了花。

小朋友们,劳动是一种特别的心情,只有做了,你才知道里面的乐趣。劳动最光荣!

修身的最新读后感(篇5)

《修身要旨》读后感1000字:

利和义是兄弟俩,天天在一起玩耍,也经常打架。一般情况下,利都会把义打败。义感到很委屈,为什么利天天大鱼大肉,我却有时连粗茶淡饭都难以保障,以至于营养不足?义想去跟爸爸说理,看见爸爸正在和利吃山珍海味,走过去的时候被爸爸骂了回来,说不应该总欺负利。偶尔利不在的时候,爸爸会很交心的跟义聊天,义以为爸爸改变了,可是利一出现,爸爸马上就变了回去。利很会花言巧语,总是把爸爸逗得喜笑颜开。义憨厚老实,不讨喜欢。时间一天天过去,利和义都长大了,利的生活丰富多彩,抽烟、喝酒、打麻将、泡妞、跳舞、看录像。义就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有一天利吃了大亏,什么都没了,来找义帮忙一起报仇。义没有奚落利,也没有落井下石,没说帮,也没说不帮,先让利住了下来。义的生活太贫苦了,利非常不适应,可是又无处可去。每天面对粗茶淡饭难以下咽。想着以前的时光,终日叹气。

有一天,义给利讲了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一把非常锋利的宝剑,它一面剑刃是情,一面剑刃是利,它要打败一切挡在它路上的人。可是它太锋利了,击败敌人的时候,经常自己也很受伤,形成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局面。有一天,它碰见一位老人,老人告诉他,胜利的诀窍在于该出手时才出手。不是凡事一定要动手才能解决。你太锋利了,别人看见你也会退避三舍。不会和你打交道,所以你要找一把剑鞘。剑鞘会帮助你得到你想要的一切。但是你一定要先听剑鞘的话,不要随意的伤人。

宝剑找了好久好久,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剑鞘,它伤心地回到它的出生地,发现它有一个孪生的哥哥就是一个剑鞘。哥哥说,我一直在等待着你回来。如果你想明白了,我们就一起闯天下。宝剑终于点了点头,从此兄弟合心。它们没有百战百胜,因为宝剑发现,有剑鞘在的时候都是不战而胜的,交战双方都是胜利者,因为大家都高兴。

利听完了若有所思,第二天问义,我要是选择和你一起闯天下,会不会变得很穷。义笑了笑问,什么是穷?百万富翁在亿万富翁的眼里是穷,亿万富翁在国君的眼里是穷,暴戾的国君在老百姓眼里是穷,你说的穷指的是什么?利突然领悟,跪谢。

结局是利的生活比以前更好了,不仅仅是财富变得更多,抽烟、喝酒、打麻将等恶习也都没有了。利最后对义说,以后我都听你的!

人的一生很奇怪,我们都在走一个怪圈,这个怪圈就是情和利组成的。我们不停的奔跑,就像老鼠跑滚圈一样。尽管你很努力,却还是徒劳无功。当你跑累了跑不动的时候,才发一直在你心底的东西。你把这个东西看明白的时候,禁锢你的老鼠圈就突然不见了。真是应了那句“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个东西就是义。

修身的最新读后感(篇6)

今天,我读了《廉洁修身》这一本关于青少年修身养性的书。读后,我深受教育,使我懂得了做一名好少年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诚实守信、勤劳节俭、谦虚礼让、自省自律、遵纪守法……其中,最让我感悟深刻的是:诚实、守信、节俭。因为我觉得这三点对于青少年很重要。

说起诚实,这本书中《司马光卖马》的故事我印象最深。司马光是北宋大臣,史学家,他知识渊博还精通音乐,律历,天文等。这篇故事讲的是,有一天,司马光想把他的马卖了,还把马的老毛病告诉买主。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他很傻,因为这样,那匹马就不能卖个好价钱了。不过,他说的一句话使我万分敬佩他,他说:“一匹马卖钱多少事小,对人不讲真话,坏了做人的名声事大。做人必须诚实守信,这是很重要的。”听了这句话,难道你不会对司马光佩服得五体投地吗?我就会。司马光这种诚实的品质多么可贵。我们要学习司马光这种品质,在家中、在学校、在社会中,我们都要有这种好品质。

但是,我发现周围还是有许多人没做到。例如,在我们班上,老师在评讲练习题,询问同学们是否做对时,有某些同学明明做错了,却说自己做对了来瞒老师,为的是使自己不会没面子,就连我偶尔也会。但是,读了这本书后,我再也不会干出这种愚蠢的事了。可不是吗,为了面子而回避错误,是多么虚伪好笑的行为。你们呢,是不是跟我一样,再也不会干了,再也不说谎了?谎言再美丽,总是谎言,终究还是会穿帮的。所以,我们要养成诚实的好习惯,说老实话,做老实事,表里如一,做一个诚实的人。

说到这里,我不由地想起我们班一些同学借了另一位同学的东西,说好明天还,但那些同学却拖了一天,一星期,一个月,甚至一学期……说什么守信,严重失信了!同学们,我们不但要诚实,也要守信。宋代词人王安石曾说过“一言为重百金轻。”这一句话,意思是说,言重金轻,诚信为本,说明遵守诺言的重要。所以,我们要做到言而有信。自觉践行诺言。

修身的最新读后感(篇7)

《修身》讲述的是使内心充盈、理气养生之道。它倡导君子仁德、谦恭、遵从道义与法度,去做使内心安适之事,批判了追求名利、不讲究礼义之人。

荀子《修身》一篇中围绕礼文和法度展开讨论。礼,指的是人们所应具备的道德素质与礼节;文指的是知识,法度是人们应该遵循的法律法规。荀子认为 : 做人不讲礼文,就不能生存;做事不讲礼文,就没有成就;国家不讲礼文,就不得安宁。人没有法度,行动就狂妄;有法度,而没有见识,心情就惶窘不安;依从法度,而又深明事理,然后才态度温和可亲。

荀子还特殊强调了导师的重要性。他认为:礼文,是所以端正身心的;导师,是所以正确地阐述礼文的。没有导师,我们就无法知道礼文是否正确。导师怎么说就怎么做,这就是理智顺从导师。情感安于礼文,理智顺从导师,这就是圣人。在战乱的时代,统治者都在鼓励人民耕战时,荀子却在提倡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得不说荀子还是很有先见之明的。

实现修身,在礼文方面要做到:体貌恭敬,内心忠信,仁民爱物,注重自我反省;在法度方面要做到:遵守法度,用善行来理气养生,顺从导师,增加自身知识,成为知识渊博之人。

荀子这一篇言论不仅在当时社会具有一定的作用,对于当今社会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如今,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可是精神世界却在不断缩小。我们所需要的,正是荀子所提倡的修身,通过修身来填补精神世界的空白。

这就是我对荀子《修身》的一点看法。

修身的最新读后感(篇8)

《廉洁教育读本》像一把金钥匙,开启廉洁宝库的大门。又像一位高尚的智者,教会我许多做人的道理。在这本书中,我认识了严守纪律的孔繁森,弃官寻母的朱寿昌,杀猪立信的曾子,淡泊名利的郑浩明

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打动人心,其中《曾子杀猪立信》这个故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让我明白了诚信的重要性。

这个故事写曾子的妻子有一天要出门,他的儿子哭着吵着要跟随,而她的妻子则对孩子说:你别去,回来妈妈杀猪给你吃。不料妻子回来时,看到曾子准备杀猪,她制止道自己只是哄骗孩子的,不必当真。曾子却说:如果不杀猪就是哄骗孩子,教孩子撒谎。最后,曾子坚持把猪杀了。看到这个故事,使我想起以前撒谎的我。

记得二年级暑假,我迷恋上了拼装玩具,吵着妈妈给我买拼装。后来妈妈给我钱,让爷爷带我去买。来到玩具店,只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的拼装陈列在我眼前。我欣喜若狂,左手一套,右手一套,爱不释手。这时,店主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笑呵呵地说:喜欢就多买一套,有折扣哦。我灵机一动,使出了我的绝招赖着不走。爷爷看我实在喜欢,只好多买一套给我。带着心爱的拼装,我兴高采烈地回家了。

回到家,妈妈质问我:怎么买两套呢,不是答应只买一套吗?我只好一边假装摆弄拼装,一边胆怯地说:店里做活动,买一送一。我欺骗了妈妈,心里忐忑不安,拼装带给我的快乐瞬间烟消云散。事后,我向妈妈承认了错误,妈妈则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金钱可以买到拼装,却买不到一个人诚实的品质。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啊!

细细品读了《廉洁教育读本》,让我更清楚地明白诚信的重要性。我坚信: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就等于拥有了一大笔财富。

修身的最新读后感(篇9)

在校卫生室与校财务间穿梭,虽并不闲暇,但比起其他许多老师,时间似乎更为机动,偶时下盘棋,或捧捧经典,是人生一大美事。

读完《曾国藩家书》,不得不佩服曾公为人处世的本领,难怪毛泽东和蒋介石独爱“曾公文集”。曾公的一生证明,不怕天资愚钝,不急少不得志,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做人、做事,读曾公家书后使我受益匪浅。

勤学是立人之本。

人之初,如玉璞,人生来就是一张白纸,唯持之以恒、不苟不懈地学习,才能明白为人处事的道理和学会养家糊口的本领。谨记进德修业,德是“忠孝仁义礼”,业是“明史格物”;仅仅明白怎么学还不够,还要知道为什么学;“君子立志,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如何成为优秀的人,勤学,勤实践,实践能温故而知新,只有不断的循环,从中摸索,才知道如何做人,如何处事。

修身是一生的坚持。

我们常常抱怨不被人欣赏,对生活充满牢骚,抱怨这、抱怨那,却不愿静下思考,是不是我们自己出了错。

“只问积劳不问成名”,看似需要一个人无欲无求,然男子汉顶天立地,做事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父母,如不希望有出息,动力从何而来,不追求,兴趣又如何培养。但不是无止境地表现,还得时刻提醒自己,不要锋芒毕露,“半斛满子,由人去刮平,人自满了,由天去刮平”,或许应该这样理解“问积劳不求名”才准确。应该心怀远志,脚踏实地,即要有崇高的理想,又要符合现实的目标,然后投入工作,兢兢业业,勤劳谦虚,才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最不能做的是傲和惰。

记得刚工作的时候,总是夸夸其谈,现在回想起来,就感觉自己像小丑一般可笑;后来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拜读曾公文集后,才明白自己的可笑。“凡激之凌物,不必定以言语加人,有以神气凌之者矣,有的以面色凌者矣”,从现在起要痛改前非,为人稳重,处事低调,从形外到心里对自己都要约束。“盖场屋之中,只有文乏而侥幸者,断无文佳而埋没者,此一定之理也”,只要有能力,总会遇到伯乐,不用心急,耐心等待,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利用每一个今天,没有辛苦,哪来甘甜,不断坚持,相信迎来的总是丰收的季节。

君子慎独。

祸从口出,多言常害人一生,人言可畏,我们常常不加思索地说错一些话,却不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无心的一句话成了别人手上的一把利器,最后刺伤的还是自己,少说话比不会说话强,说对的话比多说话强,因为慎言是一种修养和学识;切勿各逞己见,“众口悠悠,初不知其所自起,亦不知其所由止,有才者仇疑谤之无因,因悍然不顾,则谤且日腾;有筏者畏疑谤之无因,而抑然自修,则谤亦日息”,社会上常常有人恶语中伤,有人人云亦云,对于流言蜚语,不应该去理睬,越描越黑,还不如置之不顾,始终克制脾性,胸中养的一种怡静,有气度,不计较小事,时刻把持住脾性,才能冷静少言,将心中不快散去才不妄议他人,“凡畏人不敢妄议论者,谨慎者也,凡好讥评人短者,骄傲这也”。曾公家书并不长,虽简短但深刻,简单的学、勤、谦、稳就已经把为人处世的技巧表述得淋漓尽致,理不需要太多,只要做好简单的几条,足以使我们受益终身。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曾国藩家书》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一部家书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值得每个人一读。尤其在这个喧嚣、浮杂的年代,拾遗传统,奉扬经典,从经典中汲取人性之美德,更显示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修身的最新读后感(篇10)

《廉洁修身》是一本弘扬廉洁文化的书。里面主要讲了诚实守信、勤劳节俭、谦虚礼让、认真负责、自律自省、遵纪守法、真情奉献和志气理想这八方面的内容。

其中,诚实守信这个部分使我感受最深,司马光卖马就是这个部分中的一个故事:有一天,司马光吩咐管家说:我这段时间少出远门,用不着马了,请你把这匹马卖掉吧。管家正要把马牵到集市上去卖,司马光忽然叫住了管家说:这匹马毛色纯正、高大有力、性情温顺,就是夏季有肺病。这点你一定要跟买主讲清楚。管家听完司马光的话笑着说:难道有卖西瓜的说瓜苦的马?咱卖马怎么能把人家看不出来的毛病说出来呢?司马光听完管家的话连连摇头,说:一匹马卖钱多少事小,对人不讲真话,坏了做人的名声事大。做人必须诚实守信,这是很重要的。管家听后感到非常惭愧。

读了这个故事,我被司马光诚实守信的高尚品质所感动。那匹马的毛病虽然别人都看不出来,但司马光却还是坚持要管家把马的毛病告诉买主。司马光这种难能可贵的诚实很值得我们学习。

但是,再想想现在,想想我们的周围,有多少人是诚实的呢?有些同学很懒做作业,每当家长问做什么作业时,就撒谎说没有作业,或者说作业在学校就做完了。而当老师问为什么没有做作业时,又撒谎说作业放在家里没带来,或者是没有作业本了有些商家也很喜欢用美丽的谎言来吸引消费者。他们把捏造的事实套在自己的商品上。前些日子,我和外婆去逛街的时候,就看见这样的事。那是一个卖膏药的小摊,卖膏药的人正在大声喊道:快来看啊!神奇膏药,不管你哪里跌疼,只要一贴,保证三天就好其实,那并不是什么神奇膏药,所谓的神奇膏药只不过是那个人编织出来骗人的美丽谎言。

谎言再美丽,总是害人害己的,终究也会被人识破,诚信是做人的根本,这种美德好比盛开的鲜花。我们从小要养成诚实的品格,表里如一,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学生。

《廉洁修身》是一本弘扬廉洁文化的书。里面主要讲了诚实守信、勤劳节俭、谦虚礼让、认真负责、自律自省、遵纪守法、真情奉献和志气理想这八方面的内容。

其中,诚实守信这个部分使我感受最深,司马光卖马就是这个部分中的一个故事:有一天,司马光吩咐管家说:我这段时间少出远门,用不着马了,请你把这匹马卖吧。管家正要把马牵到集市上去卖,司马光忽然叫住了管家说:这匹马毛色纯正、高大有力、性情温顺,就是夏季有肺病。这点你一定要跟买主讲清楚。管家听完司马光的话笑着说:难道有卖西瓜的说瓜苦的马?咱卖马怎么能把人家看不出来的毛病说出来呢?司马光听完管家的话连连摇头,说:一匹马卖钱多少事小,对人不讲真话,坏了做人的名声事大。做人必须诚实守信,这是很重要的。管家听后感到非常惭愧。

读了这个故事,我被司马光诚实守信的高尚品质所感动。那匹马的毛病虽然别人都看不出来,但司马光却还是坚持要管家把马的毛病告诉买主。司马光这种难能可贵的诚实很值得我们学习。

但是,再想想现在,想想我们的周围,有多少人是诚实的呢?有些同学很懒做作业,每当家长问做什么作业时,就撒谎说没有作业,或者说作业在学校就做完了。而当老师问为什么没有做作业时,又撒谎说作业放在家里没带来,或者是没有作业本了有些商家也很喜欢用美丽的谎言来吸引消费者。他们把捏造的事实套在自己的商品上。前些日子,我和外婆去逛街的时候,就看见这样的事。那是一个卖膏药的小摊,卖膏药的人正在大声喊道:快来看啊!神奇膏药,不管你哪里跌疼,只要一贴,保证三天就好其实,那并不是什么神奇膏药,所谓的神奇膏药只不过是那个人编织出来骗人的美丽谎言。

谎言再美丽,总是害人害己的,终究也会被人识破,诚信是做人的根本,这种美德好比盛开的鲜花。我们从小要养成诚实的品格,表里如一,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学生。

论修身_《廉洁修身》读后感1200字


今天,我读了《廉洁修身》这一本关于青少年修身养性的书。读后,我深受教育,使我懂得了做一名好少年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诚实守信、勤劳节俭、谦虚礼让、自省自律、遵纪守法其中,最让我感悟深刻的是:诚实、守信、节俭。因为我觉得这三点对于青少年很重要。 说起诚实,这本书中《司马光卖马》的故事我印象最深。司马光是北宋大臣,史学家,他知识渊博还精通音乐,律历,天文等。这篇故事讲的是,有一天,司马光想把他的马卖了,还把马的老-毛病告诉买主。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他很傻,因为这样,那匹马就不能卖个好价钱了。不过,他说的一句话使我万分敬佩他,他说:一匹马卖钱多少事小,对人不讲真话,坏了做人的名声事大。做人必须诚实守信,这是很重要的。听了这句话,难道你不会对司马光佩服得五体投地吗?

我就会。司马光这种诚实的品质多么可贵。我们要学习司马光这种品质,在家中、在学校、在社会中,我们都要有这种好品质。 但是,我发现周围还是有许多人没做到。例如,在我们班上,老师在评讲练习题,询问同学们是否做对时,有某些同学明明做错了,却说自己做对了来瞒老师,为的是使自己不会没面子,就连我偶尔也会。但是,读了这本书后,我再也不会干出这种愚蠢的事了。可不是吗,为了面子而回避错误,是多么虚伪好笑的行为。你们呢,是不是跟我一样,再也不会干了,再也不说谎了?谎言再美丽,总是谎言,终究还是会穿帮的。

所以,我们要养成诚实的好习惯,说老实话,做老实事,表里如一,做一个诚实的人。 说到这里,我不由地想起我们班一些同学借了另一位同学的东西,说好明天还,但那些同学却拖了一天,一星期,一个月,甚至一学期说什么守信,严重失信了!同学们,我们不但要诚实,也要守信。宋代词人王安石曾说过一言为重百金轻。这一句话,意思是说,言重金轻,诚信为本,说明遵守诺言的重要。所以,我们要做到言而有信。自觉践行诺言。 作为一名好少年,节俭也是应该具备的品质。司马光说过由俭入奢易,有奢入俭难。作为一名优秀的青少年,我们要懂得节俭。现在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这是使人感到高兴的事。

生活水平提高了,作为祖国的接-班人,我们更要坚持节俭这一传统美德。长辈常教育我们不能铺张浪费,可是我却看到一些同学买一罐汽水,才喝了三分之二,就扔进垃圾桶了,他不觉得心疼,我倒觉得心疼。你想想,假如一罐汽水三元钱,那么三分之一的汽水就是一元钱,如果浪费了一万次,就是一万元了,如果把这笔惊人的数目换成资金捐给贫困山区,那该有多好啊!如果继续那样浪费的话,就算国家再富裕,早晚也得坐吃山空的,也会像旧社会一样,甚至更贫穷落后的。难道你们想这样吗?!我知道大家都不想,所以,我们要养成节俭的好品质。 总之,读了《廉洁修身》这一本书,使我受益无穷,我们是祖国的接-班人,所以,我们从小起,要诚实、守信、节俭做一名知荣辱,树新风的新时代好少年,立志向,接好班,为国家的未来做贡献! 我们要把传统美德记在心!

修身读后感


修身读后感(一)

《修身》讲述的是使内心充盈、理气养生之道。它倡导君子仁德、谦恭、遵从道义与法度,去做使内心安适之事,批判了追求名利、不讲究礼义之人。

荀子《修身》一篇中围绕礼文和法度展开讨论。礼,指的是人们所应具备的道德素质与礼节;文指的是知识,法度是人们应该遵循的法律法规。荀子认为 : 做人不讲礼文,就不能生存;做事不讲礼文,就没有成就;国家不讲礼文,就不得安宁。人没有法度,行动就狂妄;有法度,而没有见识,心情就惶窘不安;依从法度,而又深明事理,然后才态度温和可亲。

荀子还特殊强调了导师的重要性。他认为:礼文,是所以端正身心的;导师,是所以正确地阐述礼文的。没有导师,我们就无法知道礼文是否正确。导师怎么说就怎么做,这就是理智顺从导师。情感安于礼文,理智顺从导师,这就是圣人。在战乱的时代,统治者都在鼓励人民耕战时,荀子却在提倡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得不说荀子还是很有先见之明的。

实现修身,在礼文方面要做到:体貌恭敬,内心忠信,仁民爱物,注重自我反省;在法度方面要做到:遵守法度,用善行来理气养生,顺从导师,增加自身知识,成为知识渊博之人。

荀子这一篇言论不仅在当时社会具有一定的作用,对于当今社会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如今,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可是精神世界却在不断缩小。我们所需要的,正是荀子所提倡的修身,通过修身来填补精神世界的空白。

这就是我对荀子《修身》的一点看法。


修身读后感(二)

最近阅读了季羡林先生写的一本书,名字2020叫《修身与治学》,感概良多。

一本好熟,是留给后人多么大的一笔财富。《修身与治学》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里面包含了作家的思想精髓。

在季先生的书中,融合中西,学贯古今。感觉到心胸宽广,与人为善,严于律己,勤奋刻苦。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

青年人的重担,在于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只有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联系起来,个人的追求才有意义和价值。

感动于一句话:今天的所作、所为、所想、所思、所感,要经的起历史的考验。

确实。从时间的高度俯瞰走过来的路,很多当时觉得及其重要的事情,都变得不值一提。那现在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为一时的落魄而耿耿于怀?

文化如大海。越是深入了解越是无边无际。有时候感觉一个人,在茫茫的海上漂着,没有方向,没有同伴,没有希望。这倒不要紧。只要有了自我意识,意识到自己真实的存在,做着想要做的事,去更多的的地方,认识各种各样的人。充实而又乐观,就是读书最大的功德。

看了季先生的书,看见了希望。文化对社会和人民的影响是长远而深刻的。大浪淘沙,好的东西,会得到应有的尊重;不好的东西,自会销声匿迹。所有身体的艰辛与困苦,心灵的困惑和挣扎,是人类社会向前迈进必须付出的代价。


修身读后感(三)

近日偶读荀子的《修身》(节选)一文,颇有感触,荀子和孔子都是我国古代着名的大思想家,但他们在看待人性善与恶的观点上有很大区别。孔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则主张性恶论,在这儿,我不想讨论他们两位大思想家的观点谁是谁非,但我认为在如今物欲横流的时代,学习和借鉴一下古代哲学家荀子的性恶论,更有他的现实价值。既然人性本恶,那么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观、价值观,形成自己的一种工作、学习、生活态度将至关重要。

荀子认为人生下来都是恶的,只有通过加强自身修养,才能成为有德之人,修身其实就是保持一个人善良的心态,而善良的心态其实就是明辨是非,要严以律己,善以待人,总之,人要有道德,否则那又与禽兽有什么区别呢?然而,具备良好的道德不是与生俱来的,荀子认为,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们自己不断努力的产物,必需经过修身、养性。也就是说必需通过不断的教育、学习才能具备的。

我认为,一个人的思想取向、道德水准和精神追求,决定着其价值和行为取向,我们财税部门是国家的政府重要职能部门,管钱、管物、管事是财税部门的重要职责,财税人在管理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好责、权、利的关系,不为世俗所扰,不为物欲所动,关键在于一个人的德字2020,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身作则、依法办事,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才能做到为官清廉、为政清廉、为税清廉,才能保持财税干部的本色。

当然,一个人在一生的为人处事中,除了有良好的德性这一内在因素外,也离不开各项制度的约束和监督这一外在因素,按照哲学观点是内因决定外因,内因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虽然有些体制上的东西凭我们个人的意志是无法改变的,但自身的修养是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努力来达到的,年青人在这方面更具有可塑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如果从小就培养一个人的德行;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那社会上诸如贪污、腐败行为将无立足之地,就能形成人人和谐的社会。

其实大思想家荀子早就给我们开具了治气养心之良方: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

古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今后的财税工作中,我们要积极践行四个好好,即好好工作,好好学习,好好做人,好好生活。以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树立财税的良好形象。

廉洁修身读后感


这个学期,我读了《廉洁修身》这一本关于青少年修身养性的书,读后,我深受教育,使我懂得了做一名好少年必需具备的基本品质:诚实守信、勤劳节俭、谦虚礼让、自省自律、遵纪守法…….其中,最让我感悟深刻的是:诚实、守信。因为我觉得这两点对于是青少年很重要。 

读完了《廉洁修身》这一本书,使我受益无穷,我们是祖国的接班人,所以,我们从小做起,要诚实、守信、节俭…..做一名知荣辱,树新风的新时代好少年,立志向,接好班,为国家的未来做贡献,我们要把传统美德记在心。

关于廉洁修身的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廉洁修身这一本关于青年少年修身养性的书。读后,我深爱教育,使我懂得了做一名好少年,的基本品质,诚实守信,勤劳节俭,谦虚礼让,守法………..其中,最让日感动的是,诚实,守信。

因为是我觉得这三点青少年很重要。 说起诚实,(司马光卖马)的故事是我影响最深,司马光,北宋大臣,史学家,他知识很渊博,这篇故事讲的是有一司马光想把马卖掉,还把马的老毛病,告诉买主。说到这里,大家可能有点傻,因为这样,那匹马就不能卖个高价了,不过他说的一句话使我万分敬佩,他说;一匹马卖多少是小事面对于说真话,坏了做人的名声是大,做人要诚实守信,这是很中重要的。听了这句话年难得不兑司马光不五体投地吗?

我就会,司马光这诚实的品质,在家中,在学校在社会上我们都要有有这样一种品质。但是,我发现周围的人还有一些人没有做到,此如,有时你错了,你不承认,读了这本书我也不会再犯这种愚蠢的错误,可不是吗,为了面子而避免错误,是多么虚伪好笑的行为,你们呢?是不是跟我一样,再也不会干了,再也不会说谎了呢?谎言再美丽,总是谎言,终究是会穿帮的,所以我们要养成诚实的好习惯,说老实话,做老实事,表里如一,做一个诚实的人。说到这里,我不禁又想起班里的说好说好了明天,………几个月最后,就不了了知,这难得不算严重的不受信吗?所以我们要做到言而有信,要有信誉。作为一名好少年,节俭也是该具有的品质,做为一名优秀的好青年我们要懂得节俭,现在社会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我们不能铺张浪费还要以节俭为自己,因为我们三消费者。

作为学习的我,以及将来踏上工作中,我们要以诚实,守信,节俭,来时刻提醒自己,做一名新时代的好青年!

[最新]最新《地球的故事》读后感系列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当不同的人在看完作品后,相信也会有对于它的专属心得体会,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更好地从书中领悟出作者想表达的理念。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最新]最新《地球的故事》读后感系列,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最新《地球的故事》读后感 篇1

房龙先生《地球的故事》读后感500

我读了房龙先生《地球的故事》大开眼界,它可以带我们遨游世界,领略异国风光,在我游览了世界的很多国家,澳大利亚就是其中一个。

根据中国的时间推算,到澳大利亚的时间应该是三点,可是我下飞机的时候已经黑天了,,我明白了,澳大利亚比中国的时间要晚几个小时。

一股寒风迎面袭来,我的胳膊上起了一层鸡皮疙瘩,幸亏我带了棉衣,难道澳大利亚没有夏天吗?这只是我的猜测,其实澳大利亚也有炎热的夏天,但是澳大利亚的季节是和中国的季节相反的,12月到第二年2月是夏季,3月到5月是冬季。你一定也感到很有趣!

澳大利亚有一种非常可爱的动物袋鼠,袋鼠似乎是澳大利亚的标志,它是哺乳动物中比较古老的一个种群,目前世界上总共才有150多种,他们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和南北美洲的草原上和丛林中。我恋恋不舍的离开了袋鼠生活的地方,见到了世界上最大的整体岩石艾尔斯巨石;了澳洲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岛也是最小的大洲

其实这些都是我梦想在《地球的故事》书中的旅行,地球是我们人类生存唯一的家园,我通过地球的故事之本书,了生活在世界各的居民的信息:为什会居住在,在干什。我体会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而在现实生活中,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就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最新《地球的故事》读后感 篇2

今年暑假,我读了《地球的故事》这本书。这是一本关于“人”的地理书,注重的是人文地理。这本书的宗旨是“把所有的高山、城市、大海统统放进地图里,只告诉我们生活在那里的居民的情况,告诉我们他们为什么会居住在那里,他们来自哪里,他们在干什么。把人类关心的故事写进地理学。”呼吁人们热爱地球、珍惜地球,共建人类美好的家园。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使我深刻认识到人们是怎样来适应自然、利用自然以及改造自然的,同时,通过对一些地区及国家的历史演变、地理环境、气候、风俗习惯等的讲述,使平常我们看起来枯燥无味的地理知识、里面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都显得有情有义。人类虽然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可是这样,环境就会被破坏。如果地球上每个都让自家的烟囱不分白天黑夜地冒烟,那么用不了一个星期,地球就会变得混乱不堪,无法居住。地理环境会影响人类的生存,反过来人类生活又会影响地球的环境,人类应该与地球友好相处,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我读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吸收,更是心灵的享受。我以后会多读书,使自己的知识更加丰富。

最新《地球的故事》读后感 篇3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科学故事书,书的名字叫《地球的故事》。当我是满怀好奇地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知道了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风是如何形成的,太阳和月亮的引力谁更大,天气又是怎么预测的……我知道了以前从来不知道的许多知识。

地球是一个充满神秘的星球,有数不清的自然之谜。《地球的故事》帮我们揭开了这些神秘面纱。《人类与家园》、《地壳与洋流》、《地图与指南针》……每一篇文章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从前,我以为地球是一个像足球一样圆的星球。读了《我们的行星》后,我发现自己错了。地球不是标准的圆形,而是一个椭圆形。椭圆形的两端是地球的南极和北极,那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

说来真巧,就在我知道地球的形状后,妹妹要和我比赛画画。我画的是万里长城,而妹妹画的就是地球。她用我的圆规画了一个大圆,然后在圆里涂满了绿色。妹妹说是地球上长满了大树,是一个绿色的大圆球。我心里有底,装着老师的模样笑着对她说:“地球不是圆的,是椭圆形的,像鸭蛋一样,知道吗?”妹妹不甘示弱,大声地争辩道:“不对,不对,我在书店里看过,那就是个圆球,怎么会像鸭蛋呢?”我知道妹妹说的是地球仪。

书店里的.地球仪确实是圆的。我一下子不知道怎么说服她了,只好拿出《地球的故事》,摆到妹妹的面前,说:“我不跟你争,我把这本书留着,等你以后认识字了自己看!”《地球的故事》里还介绍了世界上许许多多的国家和这些国家的历史。让我知道了希腊和我们中国一样古老,知道了美国很年轻,还知道了太平洋中有许许多多的小岛国。读了这本书后,我一下子有了许多理想。我想当一名科学家,继续研究地球的奥秘;我想当一名旅行家,周游地球上每一个国家;我还想当一名文学家,像这本书的作者威廉?房龙一样写一本书,书的名字就叫做《地球的新故事》。

最新《地球的故事》读后感 篇4

《地球的故事》是由房龙写的。他写得非常深动我非常喜欢看,下面我就来讲讲吧。我读着这本书,就好像自己已经进入了这个世界,我随着主人公一起探险,一起受益,一起欢呼,一起玩耍。记得有一次,我们来到了伽利略爷爷的身旁,仔细看着这位名人,只见他正仔细的打量着一块望远镜片,好像打算自己做一个。

《地球的故事》这本书里讲了许许多多个科学小故事和一个个科学小知识,有关于火山的故事,有关于世界名著的故事,有关于世界名人的故事,也有关于细菌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看得津津有味,使我看了还想看。读完这本书,我感到受益无穷,它讲了臭氧洞、火山之类的小知识,告诉了我们它们的危险性。叫我们来怎样逃离受灾区。地球的故事告诉人们:不能破坏大自然,如果破坏了大自然,你们将会得到惩罚。我喜欢看这本书,因为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无穷的知识。

最新《地球的故事》读后感 篇5

从姐姐那里知道,历史和地理这两门学科,是初中最难、最枯燥无趣的学科。所以,关于历史和地理的书,我是通通都不看的。但是,硬着头皮看了《地球的故事》后,忽然发现这两门学科也没什么。

这本书的作者是房龙,美国作家、历史地理学家、著名学者。房龙1882年生于荷兰鹿特丹,青年时期,房龙曾先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德国慕尼黑大学学习,取得博士学位。从1913年起,房龙开始写书,1921年写出《人类的故事》后,一举成名,从此享誉世界。直至1944年去世。房龙的作品多以散文的形式叙述、评论历史事件及人物文笔诙谐幽默,配上他亲手绘制的生动插图,可以提高阅读的趣味,因此深受读者欢迎。

在这本书里,房龙打破了常规地理书的写作方式,不再就地理写地理,而是在介绍基本地理知识的同时,从自己的视角讲述了各国的历史演变,分析了地理对国家的历史演变、人群性格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地球的故事》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没有繁琐的修辞,没有深奥的名词,没有苍白的数字,而是以人为本,把人作为重点,探究人的生存命运。

最新《地球的故事》读后感 篇6

今年,我读了房龙的《地球的故事》这本书,他告诉了我深刻的道理,使我至今仍记忆犹新。

这是一本关于人与地球的地理书,房龙在书里分州分国地讲述地理知识,但与其他地理书所不同的是,他并没有罗列国家的人口、面积,而是讲述了这个国家的地势、地理位置、气候如何,人类又是怎样在这块大陆上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在这块大陆上,人类是怎么生活的,当地的风俗、历史又是怎么样的。让我们觉得枯燥无味甚至是头疼的地理知识,通过他的讲述都变得有情有义而又风趣、新鲜,使我们不自觉地就会爱上地理。

这本书还从地理的角度来反映人与地球的关系,正如书中所说:“我们已经‘索取’了数百年,现在我们也应该‘付出’几百年。”在这本书中,多次从不同的角度指出,地理环境不好会影响人类的生存,反过来,人类生活也会影响地球的环境,人类一定不能污染地球,要与地球友好相处,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地球的反击与惩罚,一定要爱护地球。这就是这本书告诉我们的既朴实又深刻的道理。

房龙用平易近人、栩栩如生的美妙文笔,把深奥的地理知识与理解、宽容的思想品质带给读者,读者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更是得到了一次心灵的滋润。

《地球的故事》就是我们人类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努力来维护美丽的故事,让这些故事永远没有尽头!

修身读后感精选


一本好书,就像新的世界,让我们沉浸其中,废寝忘食,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思维的火花一闪而过以至不再出现,所以写一篇读后感尤为必要!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读后感呢?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修身读后感精选,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修身读后感【篇1】

《廉洁修身》读后感/读《廉洁修身》有感古人云:“‘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富贵不染其心,利害不移其守’……”古代贤哲不胜枚举所倡导的,都充分体现了我国廉洁文化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勤以立志,俭可养德。”是做人的美德。书中提到的典范——周恩来总理;在人们的印象中,他总是那样的风度翩翩,殊不知,他仅有的几套料子服装,大都穿了十几年!不仅如此,总理的饮食简单,住房简陋,从不收受馈赠礼物。俭是德的体现,只有倡俭尚廉,鄙弃奢侈,克己奉公,才会为人所景仰。“知屋漏者在宇下。”奉公守法的蒋庆给自己定下的“九不可”准则是一帖清醒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她的准则却更全面的反映了做人的良知,将人生格言抄在纸上,贴在墙上容易,但作为一名女法官,像蒋庆那般一丝不苟的付诸到行动上是极难的。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更是要依法自律,慎独修身。“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的赤子之情溢于言表,他为人的教育和民族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从“知行”到“行知”,行知哲学里的知行统一,是对廉洁修身教育的重要要求。“道德方面的美德乃是习惯的结果。”青少年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廉洁修身教育,绝不能“始于言而止于行”,而应当贯穿知行统一的思想。斯人虽逝,精神长存。钱学森在国外事业如日中天时毅然回国,他为祖国,为人类,做出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不禁以自己严谨

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航天领域为人类的进步作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高尚人格,成为光耀寰宇的科技巨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责任心的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应该肩负起历史的重任,把满腔的爱国热情化为报国之志,胸怀天下,大智大勇,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读完此书,肩负着祖国嘱托和时代重任的我们,一定要不辱使命,尊荣弃耻,见贤思齐,廉洁自律,努力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言正身正行方正,脑清手清行自清!

修身读后感【篇2】

在校卫生室与校财务间穿梭,虽并不闲暇,但比起其他许多老师,时间似乎更为机动,偶时下盘棋,或捧捧经典,是人生一大美事。

读完《曾国藩家书》,不得不佩服曾公为人处世的本领,难怪毛泽东和蒋介石独爱“曾公文集”。曾公的一生证明,不怕天资愚钝,不急少不得志,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做人、做事,读曾公家书后使我受益匪浅。

勤学是立人之本。

人之初,如玉璞,人生来就是一张白纸,唯持之以恒、不苟不懈地学习,才能明白为人处事的道理和学会养家糊口的本领。谨记进德修业,德是“忠孝仁义礼”,业是“明史格物”;仅仅明白怎么学还不够,还要知道为什么学;“君子立志,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如何成为优秀的人,勤学,勤实践,实践能温故而知新,只有不断的循环,从中摸索,才知道如何做人,如何处事。

修身是一生的坚持。

我们常常抱怨不被人欣赏,对生活充满牢骚,抱怨这、抱怨那,却不愿静下思考,是不是我们自己出了错。

“只问积劳不问成名”,看似需要一个人无欲无求,然男子汉顶天立地,做事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父母,如不希望有出息,动力从何而来,不追求,兴趣又如何培养。但不是无止境地表现,还得时刻提醒自己,不要锋芒毕露,“半斛满子,由人去刮平,人自满了,由天去刮平”,或许应该这样理解“问积劳不求名”才准确。应该心怀远志,脚踏实地,即要有崇高的理想,又要符合现实的目标,然后投入工作,兢兢业业,勤劳谦虚,才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最不能做的是傲和惰。

记得刚工作的时候,总是夸夸其谈,现在回想起来,就感觉自己像小丑一般可笑;后来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拜读曾公文集后,才明白自己的可笑。“凡激之凌物,不必定以言语加人,有以神气凌之者矣,有的以面色凌者矣”,从现在起要痛改前非,为人稳重,处事低调,从形外到心里对自己都要约束。“盖场屋之中,只有文乏而侥幸者,断无文佳而埋没者,此一定之理也”,只要有能力,总会遇到伯乐,不用心急,耐心等待,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利用每一个今天,没有辛苦,哪来甘甜,不断坚持,相信迎来的总是丰收的季节。

君子慎独。

祸从口出,多言常害人一生,人言可畏,我们常常不加思索地说错一些话,却不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无心的一句话成了别人手上的一把利器,最后刺伤的还是自己,少说话比不会说话强,说对的话比多说话强,因为慎言是一种修养和学识;切勿各逞己见,“众口悠悠,初不知其所自起,亦不知其所由止,有才者仇疑谤之无因,因悍然不顾,则谤且日腾;有筏者畏疑谤之无因,而抑然自修,则谤亦日息”,社会上常常有人恶语中伤,有人人云亦云,对于流言蜚语,不应该去理睬,越描越黑,还不如置之不顾,始终克制脾性,胸中养的一种怡静,有气度,不计较小事,时刻把持住脾性,才能冷静少言,将心中不快散去才不妄议他人,“凡畏人不敢妄议论者,谨慎者也,凡好讥评人短者,骄傲这也”。曾公家书并不长,虽简短但深刻,简单的学、勤、谦、稳就已经把为人处世的技巧表述得淋漓尽致,理不需要太多,只要做好简单的几条,足以使我们受益终身。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曾国藩家书》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一部家书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值得每个人一读。尤其在这个喧嚣、浮杂的年代,拾遗传统,奉扬经典,从经典中汲取人性之美德,更显示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修身读后感【篇3】

最近阅读了季羡林先生写的一本书,名字叫《修身与治学》,感概良多。

一本好熟,是留给后人多么大的一笔财富。《修身与治学》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里面包含了作家的思想精髓。

在季先生的书中,融合中西,学贯古今。感觉到心胸宽广,与人为善,严于律己,勤奋刻苦。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

青年人的重担,在于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只有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联系起来,个人的追求才有意义和价值。

感动于一句话:今天的所作、所为、所想、所思、所感,要经的起历史的考验。

确实。从时间的高度俯瞰走过来的路,很多当时觉得及其重要的事情,都变得不值一提。那现在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为一时的落魄而耿耿于怀?

文化如大海。越是深入了解越是无边无际。有时候感觉一个人,在茫茫的海上漂着,没有方向,没有同伴,没有希望。这倒不要紧。只要有了自我意识,意识到自己真实的存在,做着想要做的事,去更多的的地方,认识各种各样的人。充实而又乐观,就是读书最大的功德。

看了季先生的书,看见了希望。文化对社会和人民的影响是长远而深刻的。大浪淘沙,好的东西,会得到应有的尊重;不好的东西,自会销声匿迹。所有身体的艰辛与困苦,心灵的困惑和挣扎,是人类社会向前迈进必须付出的代价。

修身读后感【篇4】

《修身要旨》读后感1000字:

利和义是兄弟俩,天天在一起玩耍,也经常打架。一般情况下,利都会把义打败。义感到很委屈,为什么利天天大鱼大肉,我却有时连粗茶淡饭都难以保障,以至于营养不足?义想去跟爸爸说理,看见爸爸正在和利吃山珍海味,走过去的时候被爸爸骂了回来,说不应该总欺负利。偶尔利不在的时候,爸爸会很交心的跟义聊天,义以为爸爸改变了,可是利一出现,爸爸马上就变了回去。利很会花言巧语,总是把爸爸逗得喜笑颜开。义憨厚老实,不讨喜欢。时间一天天过去,利和义都长大了,利的生活丰富多彩,抽烟、喝酒、打麻将、泡妞、跳舞、看录像。义就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有一天利吃了大亏,什么都没了,来找义帮忙一起报仇。义没有奚落利,也没有落井下石,没说帮,也没说不帮,先让利住了下来。义的生活太贫苦了,利非常不适应,可是又无处可去。每天面对粗茶淡饭难以下咽。想着以前的时光,终日叹气。

有一天,义给利讲了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一把非常锋利的宝剑,它一面剑刃是情,一面剑刃是利,它要打败一切挡在它路上的人。可是它太锋利了,击败敌人的时候,经常自己也很受伤,形成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局面。有一天,它碰见一位老人,老人告诉他,胜利的诀窍在于该出手时才出手。不是凡事一定要动手才能解决。你太锋利了,别人看见你也会退避三舍。不会和你打交道,所以你要找一把剑鞘。剑鞘会帮助你得到你想要的一切。但是你一定要先听剑鞘的话,不要随意的伤人。

宝剑找了好久好久,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剑鞘,它伤心地回到它的出生地,发现它有一个孪生的哥哥就是一个剑鞘。哥哥说,我一直在等待着你回来。如果你想明白了,我们就一起闯天下。宝剑终于点了点头,从此兄弟合心。它们没有百战百胜,因为宝剑发现,有剑鞘在的时候都是不战而胜的,交战双方都是胜利者,因为大家都高兴。

利听完了若有所思,第二天问义,我要是选择和你一起闯天下,会不会变得很穷。义笑了笑问,什么是穷?百万富翁在亿万富翁的眼里是穷,亿万富翁在国君的眼里是穷,暴戾的国君在老百姓眼里是穷,你说的穷指的是什么?利突然领悟,跪谢。

结局是利的生活比以前更好了,不仅仅是财富变得更多,抽烟、喝酒、打麻将等恶习也都没有了。利最后对义说,以后我都听你的!

人的一生很奇怪,我们都在走一个怪圈,这个怪圈就是情和利组成的。我们不停的奔跑,就像老鼠跑滚圈一样。尽管你很努力,却还是徒劳无功。当你跑累了跑不动的时候,才发一直在你心底的东西。你把这个东西看明白的时候,禁锢你的老鼠圈就突然不见了。真是应了那句“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个东西就是义。

修身读后感【篇5】

《廉洁修身》读后感

这个学期,我读了《廉洁修身》这一本书后,让我深受教育,更使我懂得做一名好少年必需具备的基本品质:诚实守信、勤劳节俭、谦虚礼让、自省自律、遵纪守法……其中,最让我感到深刻的是: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因为我觉得这两点对于青少年很重要。

在“诚实守信”这一单元,它里面讲述了要如何做人,为什么要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有什么好处。例如:成功“通行证”,一个读名牌大学的博士要出来找工作了,便到各家招聘人的公司去。他去了很多家,每家公司的老板都对他的学历很满意,不过,最后还是选择了放弃他。看到这里时,我就觉得很奇怪,他学历既然那么好,为什么要放弃他呢?为了知道为什么,我便继续往下看。那是因为他有两次“逃票”的记录,所以多家公司才放弃他。这看上去只不过是区区一件小事,但却毁了他的大好前途。我更明白了这句名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在“遵纪守法”这一单元,它里面最令我感悟的是“铁面包公”——包拯,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有名的清官。他在公堂上公平公正,绝不以包大人这个身份来滥用职权谋取私利。该打就打,该罚就罚。对亲人也不偏私,帮理不帮亲,都是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去对待,永远公平公正,从而赢得大家的赞赏。

谎言再美丽,总是害人害己,终究也被人识破,诚实是做人的根本,这种美德好比盛开的花朵,以权谋私,总是害人害己,不如遵纪守法,从而还能够赢得大家的赞赏。

修身读后感【篇6】

义利之辨——《修身要旨》读后感2000字:

怎样去除后天对心的蒙蔽?

首先我们要知道蒙蔽我们心的因素是哪些。简单说,蒙蔽“明德”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人的私欲,二是社会的负面影响。前面谈到的念上三大病,贪欲、傲慢、歹猜,基本都是来自于人的私欲,而上文讲的错误的理念、错误的思维方式,则基本都是社会对人的负面影响了。儒家本着“反求诸己”的精神,更重视去除人的私欲对心的蒙蔽,因此宋代以来的各位大儒都提倡“存天理、灭人欲”,只有去除人欲、私欲,才能存养天理,也才能达到“明明德”。

源自人的私欲,蒙蔽人的美好素质的因素主要是两个,一是欲,就是获利之心,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一是情,就是情绪和情感。所以俗话才讲,利令智昏、意乱情迷。智慧被蒙蔽主要是因为利,是利欲熏心,心意的混乱主要是为情所迷。

因为宋明大儒们往往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给后世留下一种误解,以为儒家不允许人追求物质利益,儒家的修行就是要彻底消除人的欲望。这种误解直到当下仍旧存在。我觉得,对这句口号中“灭人欲”的正确理解应该是克制人的欲望,也就是儒家另一经典《礼记》中所说的“欲不可纵”,不可以放纵欲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格言联璧》讲“贪如火,不遏将燎原;欲如水,不遏将滔天”。

正是因为利、欲是蒙蔽人心的首要因素,所以儒家历来非常重视讨论应该如何对待义与利,这就是非常有名的“义利之辨”。

实际上,孔孟都不曾否定物质利益、禁止人追求物质利益。孔子是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不义的方法获得富贵,对孔子来说,就像天边的浮云那样的遥远,那样的不切实际,但如果是用符合义的方法获取富贵呢?孟子说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鱼与熊掌不能兼得的情况下,人应该选择熊掌,在生与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人应该选择义,但如果二者可以兼得呢?

儒家对义与利关系的看法,我认为,战国时期与孟子齐名的另一位儒家学者荀子,已经说得十分清楚了:“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荀子认为,义与利任何一个都是无法消除的,就是尧舜那样的圣王也不可能让百姓抛弃欲和利,关键在于,不要让对利的追求妨碍到义。从修身的角度说,不放纵欲望,使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不达到对心产生蒙蔽的程度,就符合“义”了。

汉代大儒董仲舒说过这样一句话,“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关键是端正义而不是谋利,关键是明道而不是求有功。朱熹认为:“仲舒说得不是。只怕不是义,是义必有利;只怕不是疲乏,是道必有功”。朱熹这句话代表着儒家义利之辨的另一方面的内容,将义与利、道与功对立起来就是不对的,实际上恰恰相反,遵循义才容易获得利,遵循道才容易成就功。

如果仅仅以追求物质利益为出发点,你会发现,利益永远在你的正前方,不论你怎样努力奔跑,永远也追不上它;如果你将追求道义为出发点,你会发现,利益就在你的脚下,垂手可得。所以荀子才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将义放在前面、将利放在后面的人一定会获得荣耀,反过来,将利放在前面、将义放在后面的人,就是自取其辱了。

放纵欲望最终的结局必然是“心为物役”。比如说,对住房的需求,也是一种物质利益吧,对房子的欲望要加以控制,才不会使你的心受到蒙蔽。我想大家都会认同这样的理念:房子不必太大,够住就行。但是,如果不遏制自己的欲望而是放纵自己的欲望,那么,多大的房子才算够住呢?再加上攀比心和虚荣心作祟,就会永远觉得房子不够住,两室换三室,三室换错层,错层换越层,越层换别墅,放纵欲望就会永不知足,结果这一辈子就一直在为换更大的房子而奔波,显然他的心就被房子这件外在事情控制了、奴役了,就是“心为物役”。

儒家提倡的八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合称“八德”,其中的廉,就是对物质的追求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也是为了不让对物质的追求蒙蔽自己的心、磨灭自己先天的美好素质。

《老子》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意思是,没有比放纵欲望更大的罪恶了,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灾祸了,没有比贪得更大的错误了。放纵欲望、贪得、不知足,在老子看来,这些都是错误、罪恶,是人生的灾难。物质利益在给我们带来享受的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灾难,这是我应该注意的。

因此,修“明明德”的第一件事,是将自己对物质利益的追求限制在一定程度之内,不要让其左右你的心。用当下的话来说,就是追求简单的生活。

修身读后感【篇7】

内容简介:曾国藩区别于其他政客最显著之处在于,他非常注重完善自己人格的修炼,以及娴熟掌握用人的智慧,此即“修身与用人之道”。“修身”修身以诚、敬、静、谨、恒为要,最高境界是“慎独”,一直贯穿曾国藩的后半生。可以说,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用人”曾国藩一生驰骋疆场,徘徊官场,谙熟人场,精于揣摩人性、把握人心。无论是识人、择人、用人,还是管人、防人、制人,都用心研究,能够将各种人牢牢控制于掌股之上,为他成就大事打下坚实的人力基础,从而功成名就,进退自如。曾国藩,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以并不出色的资质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后来者推崇他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是什么成就他如此事功呢?

曾国藩修身与用人之道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曾国藩何以“成大事”?他的僚属以及近百年的大人物,有各种不同视角的解读,他私下谈话时,偶尔也袒露心迹,或见诸他公开的文字。个人以为,还是他自己总结的两个字,即“诚”和“拙”,最能道出本真。“诚”与其说是一种态度,一种执著的精神,莫如说是一种原则,因此成为他的修身之本。他特别提出:“是真龙必有云,是真虎必有风。凡修业之大人,必有景从之徒党。二者其几甚微,其效甚著,非实有诸己,乌可幸致哉。”我们检视古往今来的大人物,他们与众生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有众多的追随者,而这又是成大事的关键因素。

曾国藩修身与用人之道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曾国藩非常注重完善自己人格的修炼,促进事功的建立,以及娴熟掌握用人的智慧,此即修身与用人之道。修身以诚、敬、静、谨、恒为要。最高境界是“慎独”,一直贯穿他的后半生,可以说,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用人则体现在他在官场与战场的磨练中。曾国藩的一生,不是在险恶的官场中搏斗,就是同太平军和捻军厮杀,他驰骋疆场,徘徊官场,谙熟人场,之所以能够左右逢源,功成名就,全在于其用心之深,殚精竭虑。其一生周旋于各色人等之间,精于揣摩人性,把握人心。无论是识人、择人、用人,还是管人、防人、制人,都用心研究,能够将各种人牢牢控制在掌股之上,为他成就大事打下坚实的人力基础,从而对人生的各种变局了然于心,能屈能伸,可方可圆,进退自如。

修身读后感【篇8】

近日偶读荀子的《修身》(节选)一文,颇有感触,荀子和孔子都是我国古代着名的大思想家,但他们在看待人性善与恶的观点上有很大区别。孔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则主张性恶论,在这儿,我不想讨论他们两位大思想家的观点谁是谁非,但我认为在如今物欲横流的时代,学习和借鉴一下古代哲学家荀子的性恶论,更有他的现实价值。既然人性本恶,那么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观、价值观,形成自己的一种工作、学习、生活态度将至关重要。

荀子认为人生下来都是恶的,只有通过加强自身修养,才能成为有德之人,修身其实就是保持一个人善良的心态,而善良的心态其实就是明辨是非,要严以律己,善以待人,总之,人要有道德,否则那又与禽兽有什么区别呢?然而,具备良好的道德不是与生俱来的,荀子认为,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们自己不断努力的产物,必需经过修身、养性。也就是说必需通过不断的教育、学习才能具备的。

我认为,一个人的思想取向、道德水准和精神追求,决定着其价值和行为取向,我们财税部门是国家的政府重要职能部门,管钱、管物、管事是财税部门的重要职责,财税人在管理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好责、权、利的关系,不为世俗所扰,不为物欲所动,关键在于一个人的德字,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身作则、依法办事,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才能做到为官清廉、为政清廉、为税清廉,才能保持财税干部的本色。

当然,一个人在一生的为人处事中,除了有良好的德性这一内在因素外,也离不开各项制度的约束和监督这一外在因素,按照哲学观点是内因决定外因,内因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虽然有些体制上的东西凭我们个人的意志是无法改变的,但自身的修养是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努力来达到的,年青人在这方面更具有可塑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如果从小就培养一个人的德行;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那社会上诸如贪污、腐败行为将无立足之地,就能形成人人和谐的社会。

其实大思想家荀子早就给我们开具了治气养心之良方: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

古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今后的财税工作中,我们要积极践行四个好好,即好好工作,好好学习,好好做人,好好生活。以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树立财税的良好形象。

修身与治学读后感


最近阅读了季羡林先生写的一本书,名字叫《修身与治学》,感概良多。

一本好熟,是留给后人多么大的一笔财富。《修身与治学》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里面包含了作家的思想精髓。

在季先生的书中,融合中西,学贯古今。感觉到心胸宽广,与人为善,严于律己,勤奋刻苦。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

青年人的重担,在于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只有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联系起来,个人的追求才有意义和价值。

感动于一句话:今天的所作、所为、所想、所思、所感,要经的起历史的考验。

确实。从时间的高度俯瞰走过来的路,很多当时觉得及其重要的事情,都变得不值一提。那现在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为一时的落魄而耿耿于怀?

文化如大海。越是深入了解越是无边无际。有时候感觉一个人,在茫茫的海上漂着,没有方向,没有同伴,没有希望。这倒不要紧。只要有了自我意识,意识到自己真实的存在,做着想要做的事,去更多的的地方,认识各种各样的人。充实而又乐观,就是读书最大的功德。

看了季先生的书,看见了希望。文化对社会和人民的影响是长远而深刻的。大浪淘沙,好的东西,会得到应有的尊重;不好的东西,自会销声匿迹。所有身体的艰辛与困苦,心灵的困惑和挣扎,是人类社会向前迈进必须付出的代价。

关于荀子《修身》读后感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孔子核心思想仁,孟子核心思想义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礼、法的思想,被后世尊称为后圣。

然而,荀子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他的两个弟子,李斯和韩非,提出了与儒家思想背道而驰的法家思想,李斯还通过运用法家思想帮助秦王嬴政平定了天下。可以说在战国时期,荀子提倡的儒家思想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可是在汉朝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被抬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地位,孔子被尊为帝王之师。当今,许多国家开设孔子学院,以儒家为旗号介绍中国文化。同样的思想,为什么不同时代受到的待遇落差如此之大呢?

我个人认为,时代的背景不同是造成同一种思想受不同待遇的主要因素。在春秋战国时代,群雄争霸,战乱不断。此时各国统治者为了使本国不被吞并,将主要精力投入在修明内政与修治军事方面。而各国统治者迫于战争的压力,需要拥有一个快速而有效的使百姓归顺、人民各司其职的办法。儒家思想提倡感化百姓,但是感化百姓所耗费的时间过长。而法家思想提倡严格按照法律治国,赏罚分明,正好符合统治者的需求。所以在春秋战国时代,法家及兵家思想得到重用,而儒家思想则被统治者拒之门外。

到了汉朝,国家基本安定,人们之前被秦朝严苛的法令压迫得无法喘气,此时需要的是一种相对和谐松弛的社会环境。因此统治者采取儒家思想治理国家,注重礼乐,提倡人们修身养性,增加学识,以儒家思想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由此可见,统治的思想与政策因时因地而改变,荀子的思想在他有生之年不被采用,并不代表他提出的说法没有可取之处,而在于不适应时代需求;他的两个弟子在当时能够得到重用,并不是因为学识超越了老师,而在于他们能迎合统治者的心理,提出符合时代需求的思想。要感叹也只能感叹荀子的生不逢时了。

《修身》讲述的是使内心充盈、理气养生之道。它倡导君子仁德、谦恭、遵从道义与法度,去做使内心安适之事,批判了追求名利、不讲究礼义之人。

荀子《修身》一篇中围绕礼文和法度展开讨论。礼,指的是人们所应具备的道德素质与礼节;文指的是知识,法度是人们应该遵循的法律法规。荀子认为:做人不讲礼文,就不能生存;做事不讲礼文,就没有成就;国家不讲礼文,就不得安宁。人没有法度,行动就狂妄;有法度,而没有见识,心情就惶窘不安;依从法度,而又深明事理,然后才态度温和可亲。

荀子还特殊强调了导师的重要性。他认为:礼文,是所以端正身心的;导师,是所以正确地阐述礼文的。没有导师,我们就无法知道礼文是否正确。导师怎么说就怎么做,这就是理智顺从导师。情感安于礼文,理智顺从导师,这就是圣人。在战乱的时代,统治者都在鼓励人民耕战时,荀子却在提倡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得不说荀子还是很有先见之明的。

实现修身,在礼文方面要做到:体貌恭敬,内心忠信,仁民爱物,注重自我反省;在法度方面要做到:遵守法度,用善行来理气养生,顺从导师,增加自身知识,成为知识渊博之人。

荀子这一篇言论不仅在当时社会具有一定的作用,对于当今社会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如今,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可是精神世界却在不断缩小。我们所需要的,正是荀子所提倡的修身,通过修身来填补精神世界的空白。

这就是我对荀子《修身》的一点看法。

孔子论修身读后感


孔子论修身读后感(一)

这个假期,我读了一本国学经典名著,名字2020叫论语,读完以后,我有了许多的感受。

相信大家对《论语》了解的还不是很透彻吧,下面,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论语》这本书吧: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着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 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 原则等。一共二十卷,11705个汉字2020,是流传下来的语录体的汇编。可谓汉语文章的典范。

其中,我最欣赏的几句话是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君子思念道德,小人思念乡土;君子关心法令制度 ,小人关心恩惠。

这句话就写出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之处。君子,时时刻刻都在考虑着自己的道德,自己的修养,而不在乎财富,所以君子为人正直,品德高尚。而小人时时刻刻都在想念家乡,说明他们就没有雄图大志。君子关心的是国家的法律,在觉得不合适的时候会进谏。而小人则关心的是别人给了他多少好处和恩惠,这样的人必成不了大器。所以我们一定要往君子的方向发展。


孔子论修身读后感(二)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他一生不懈地教化民众,要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修身为第一要。孔子说: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而修身的先决条件是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要努力观察和研究事物,探究事物的发展规律,不断获取高深的知识和智慧。有了高深的学问和智慧,就能心诚意实,言行一致,即使无人在时,也照常遵守道德准则,保持情绪平稳,平常心,没有忧患,很好地修身。

孔子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都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当这些情绪未发泄时,人的情绪就处于心平气静,中庸平稳;但有时因发生了事故,我们会有上述情绪的发泄,只要是适当、有节制,不过度与激烈的发泄,就是温和、平和。中庸是天下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平和是获得事物客观规律、道德和行为标准的道路。追求实现中庸平和,能使天和地处于融洽的位置,阴阳能调和,天下万物就能生育成长。

随遇而安是较好的修身方法。孔子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穷,行乎贫穷;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人而不自得焉!君子是根据他所处在的地位和环境泰然生活行事,不愿有非分的额外的要求和行为。当你富贵时,就要多行善事。取之于社会,用诸于社会。当你贫穷时,也不能挺而走险,做非法害人的事。当你处在未开发的部落时,就要入乡随俗。当你处于患难的境地时,要泰然忍受患难。这样的君子,没有人会生活的不自我满足和快乐。

孔夫子所说的修身,就是学习做人的道理,就是教化和教育,做有文化涵养的文明人。

孔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学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学是修身的前提和基础。好学的人是不讲究吃和穿的。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也是孔子树立的修身典范,孔子曾多次大加赞赏。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他还向鲁哀公推举颜回,说不迁怒,不贰过称颜回是最好学之人。当然也是修养最好之人。

孔子要求他的弟子都能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做到每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帮别人出谋和做事都要尽心尽力,和朋友交往要诚实守信,老师的传授要时常温习。这样才能很好地修身养性。

孔子说的修身是以仁为本,以于已所不欲,勿施之于人为最高原则。孔子说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不论是皇帝还是普通老百姓,一切都要以修身作为根本的要求。孔子说,其本乱,而末治否矣。其意是说,人都不修身,没有教养、涵养。没有做好社会德行教育,社会就不能很好地安治。只有全社会都重视道德教育,有教无类,以修身为教育之本来达到国家的治安和强盛。

论语修身篇读后感


在孔子身上,随地随地自然流露的仁爱之心、君子风度、修己反省品质、待人交友之道以及平时的言辞等等,无不体现着社会的良知和天地间的正气。下面是小编整理分享的论语修身篇读后感,欢迎阅读!

论语修身篇读后感篇一

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是仁义道德,一部《论语》,除了孔子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之外,剩下的就是这个了。综观孔子的一生,他游说诸侯,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儒家学说,虽屡受挫折却还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在混乱动荡的春秋乱世,他的思想和实践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昭示着个人人格的伟大魅力。《礼记·大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孔子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很好地践行了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价值观。

在孔子身上,随地随地自然流露的仁爱之心、君子风度、修己反省品质、待人交友之道以及平时的言辞等等,无不体现着社会的良知和天地间的正气。他以其言其行向人们昭示:“仁者爱人”是人间正道,是做人的基准,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是君子的标准。所谓君子,必须能志道、据德、依仁,还要有义、有礼、有逊、有信,再学习一定的“六艺经传”。在孔子的心目中,“君子”一词的份量极重,因为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德的学说,其终极目标就是要让每个人都能成为谦谦君子,这样的社会才能有德有礼——人人周而不比、群而不党、和而不同。可见,修身对于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主题阅读】

仁者爱人

“仁”的思想是儒家思想中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是社会基本伦理的准则。孔子一生周游列国,积极入仁,明“知其不可”,却仍然坚定地“而为之”,他提出的“德治”“礼治”包括这一课讲的“仁义”思想,其终极目标就是要恢复周礼,使人各安其分,从而达到他向往的理想社会——大同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人有仁有爱,有礼有义,且君臣有分,父子有别。而周朝,则是这种大同社会的理想目标,孔子多次赞叹周代的礼制完美丰富,“郁郁乎文哉!”也表达了内心的无限崇拜之情“吾从周”。而要达到有礼,有仁是最根本的,它是民众团结、社会和谐的基石。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认为,做到“克己”就是仁,做到“仁”就能“复礼”,做到“复礼”则实现了其孜孜以求之的理想境界。因此,“仁”是一切问题的基础,有了“仁”的“仁者”天下人都会称赞他。孔子又进一步指出,行仁践仁要靠自己,要自己亲自行动,亲自实践,别人是帮不了忙的。一旦具备了仁,心中就有“博爱”之心——“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能问人,礼丧,导盲,爱物,最终做到两个字——“忠恕”。“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在这一课中,孔子说他的道是有一个基本思想一以贯之的,并且具体解释了什么是“忠恕”的问题。因此,正确理解孔子“忠恕”思想的含义,对于把握孔子的“仁爱观”,是非常要紧的。

孔子喜欢在平时和弟子各自言志,交流个人道德修养及人为处世的态度等问题。作为仁者,孔子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了真正的“爱人”——问人,礼丧,导盲,爱物,这是夫子身先垂范,身体力行。孔子对于周礼十分熟悉,他知道遇到什么人该行什么礼,对于尊贵者、家有丧事者和盲者,都应礼貌待之,并且由人及物。孔子之所以这样做,也说明他极其尊崇“礼”,并尽量身体力行,是要“克已复礼为仁”,以恢复礼治的理想社会。

君子之风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是仁者,首先必须是君子。他具体提出了成为君子的标准与条件是: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就是说,一个人要想成为君子,要做到追求正道,坚守道德,心中有爱,游习六艺。孔子进一步指出,君子应“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即要有义有礼有谦逊的态度和诚信的品质,做到了这些,才是“君子哉!”

有君子必有小人,《论语》中,孔子多次将“君子”与“小人”进行了对比阐述。君子能喻于义,志于道,甚至能舍生取义;小人却喻于利,志于衣食,并且患得患失。孔子对这种小人是很讨厌的,他把那些一心想当官的人斥为鄙夫,这种人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一旦得到又怕失去。为此,他就会不择手段去做任何事情,以至于不惜危害群体,危害他人。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司空见惯的。当然,这种人是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的。他认为,君子当喻义弃利,舍生取义。这是君子的风度之一。相反,孔子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所以,孔子才会大加赞赏自己的学生——颜回的安贫乐道精神。

要成为君子,孔子开出的条件还有许多,重要的有三个方面:仁、智、勇。一个人成为了“智者”和“仁者”,那就不是一般的人了,而是有修养的“君子”了。孔子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有具备了这些品德,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另外,孔子还认为,君子还要心胸开阔、意志坚毅,表里如一。具备了这些风度,才能成为谦谦君子,才会“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才是真正的君子风度。

周而不比

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提出的标准是:“周而不比”、“群而不党”、“和而不同”,并且要善于识人,正确对待别人缺点,正确认识朋友,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等。这是君子待人处世的原则。

“周”和“比”,都有与他人亲近交往的意思。二者的区别在于:“周”有广泛、普遍的意思,“比”有亲密、狭小的意思;“周”是以一种大公无私之心进行交往,“比”是以一种结党营私之心进行交往。“比”,原指社会保障体系中最基础的一环,故有紧密、狭小义。孔子这里所说的“周”和“比”主要是针对道德差异。在兴趣上,每个人都应该各投所好,但在是非善恶上,人则不应该以自己的标准为标准,以自己的私心好恶为标准来衡量人、选择人。这才是孔子这句话的本意。从这个意义上讲“周而不比”其实是一种不断拓展自我胸怀、跳出自我牢笼的修德过程。

【文化知识】

儒家学说中的君子观

“仁”是儒家思想伦理道德的最高境界,但是,落实到个人的具体修养上,“君子”则是其理想的人格典范。曾参强调“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试图以君子的成立来辅助仁的修养的实现或者是将仁的高标准落实到具体的实践——君子人格上。要成为君子,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修养:一方面是“仁”,是“质”;另一方面是“礼”,是“文”。“仁”和“质”是内在情感或品质,属于个人的、自然的层面,“礼”是外在体制或风俗,属于社会的、文化的层面。理想的儒家人格就是既要尊重个体的真情实感,又要符合一般的社会体制。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儒家的修身思想体系

儒家文化中的“修身”思想作为一种底蕴深厚的文化现象,自身便具有完备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以“人性论”为思想基础,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判断标准,以“修己”为基本模式,以“博学”、“正己”、“尚义”、“中和”、“多思”、“慎独”、“重节”、“重行”为主要内容,以立“圣人之德”为最高精神境界,形成了既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又有丰富的实际内容的文化体系。

【名人解读】

儒家修身思想的核心和判断标准

儒家的修身思想主要是围绕“仁”来展开的,所谓“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中庸》)孔子就强调:“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可谓仁乎?”(《论语·雍也》)“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博施济众,行恭、宽、信、敏、惠五者于天下,这就是仁德,也是修身思想的核心内容。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以仁义核心的修身思想。他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人心是仁,人路是义,内心修养达到了仁义境界,仁就会充塞于心中。

进入宋元明清时期,张载、程颢、朱熹、王夫之等人在孔孟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向前发展了以“仁”为核心的修身思想。张载提出了“民胞物与”的泛道德主义,强调以人心之“仁”泛爱天地万物。程颢认为先秦儒家的仁学强调博施济众、克己复礼的道德修养,这还不是“仁”之体,而只是“仁”之用,道德修养应以“仁”之根本为重。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说:“‘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在人之天道也。” (《思问录·内篇》)仁义是圣人之德,人之修身主要是行仁义,不违天道,与天合德。

“仁”是一种主观的道德修养,是一种内在的道德自觉,为仁由己不由人。但是这种主观的道德修养何以可能?孔子认为要达到“为仁”的自觉性,必须把“礼”这种外在的约制,通过“仁”的德性修养,完全变成一种内在的、自觉的道德规范。“礼器,是故大备;”“制礼以节事。”(《礼记·礼器》)礼的功用是用来调节人的行为,使人修养成器,使人完备。要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人们的一切行为都要度于礼,立于礼,约之以礼,节之以礼,齐之以礼。这便是达到了仁。孔子要求治理国家是不但要“导之以德,”同时也要“齐之以理。”(《论语·为政》)孔子在教育弟子学习时,虽然首先要“博学于文,”但也要“约之以理。”(《论语·雍也》)在孔子看来,任何修养都必须以“礼”为规范,才能真正修成恰倒好处的德性,不然,这种德性就会转化为偏执的过错了。所以他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荀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将礼看作人们言行的标准,“礼者,节之准也”(《荀子·致士》),礼是“法之大分,类之纲纪”(《荀子·劝学》),礼也是治国之根本,“隆礼重法则过有常”,“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

儒家认为“礼”是衡量一个人修养好坏的唯一标准。“人藏于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心中,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礼记·礼运》)一个人修养的好坏、内心的善恶,都只能以“礼”来衡量,除了“礼”,还能用什么呢?《礼记》中还指出夏禹等六君子,“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常,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礼记·礼运》)这是说夏禹等六位国君无不谨慎地以礼行事,按照礼来彰明大义,考察诚信,明察过失,提倡仁爱,讲求辞让,向人们显示做人的常道。

——陈曙光《儒家的修身思想体系探微》

论语修身篇读后感篇二

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的一句话深刻地概括了人生七十载各个阶段应达到的境界,其实人生有生理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让我们也许在二三十年就能够提前感悟到四五十岁的境界,要达到这一境界我们该如何做呢?

年轻时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修养,要做到“我注六经”当我们年轻时一定要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学习上,因为这个年龄阶段没什么牵挂和负担,最主要的是学习,所以就尽量多学点有用的资源,当我们过了这个年龄阶段时,我们要顾及和承担的方面有很多,比如家庭,孩子,父母等等,这些几乎要占去我们打部分的精力,就算想去学习更多的知识,也会感觉力不从心,会很累效果也不佳,所以趁年轻时刻苦学习,这个过程很痛苦,但如果勇敢的走下来,你会发现你有无限大的力量去面对社会及以后的生活,很多人为了年轻时的享受,不愿去学习,那他的未来永远在痛苦与劳累中度过。

要做到六经注我,就是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融入自己的生命,也就是要懂得学以致用,因为现在信息时代,要学的东西有很多,很多年轻妈妈吧自己的孩子送去学校培训各种各样的技能,认为孩子学的越多就越好,却忽略了孩子是否真正的在运用,学到的知识能够成为自己的知识而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能够运用于自身工作和生活,这才是学习的目的,但很多时候,我们却做不到这点,像我们平时的各类培训,这些知识对我们的管理工作有很大的用途,而我却很少运用甚至忽略所学的知识,如果一味的靠自己的思维定式去管理,导致的结果是原地踏步,不会有进展,所以我们要更加用心把所学的真正成为自己的能源要不断的去运用。

通过学习,自身的修养不断提高,内心会变得很强大,自己面对事情会更加有自信,对于社会上的一些事物有自己的判断,坚定自己的内心,并且懂得如何取舍,从而能做到内心的坦然与淡定。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修身的最新读后感系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修身的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