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英语读书笔记

英语读书笔记

英语读书笔记

2022-12-02

[热门]英语读书笔记最新2500字(系列8篇)。

有名人说:“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想要在书籍中学习到新的知识,经典作品书籍非常值得我们去阅读。而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脑中不停的会有新的想法,那么,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将它记录下来也方便了我们以后随时也可以翻看,你现在正在想写一篇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热门]英语读书笔记最新2500字(系列8篇)”,敬请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英语读书笔记最新 篇1

说课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教改深入而产生的带有教育科研性质的教研活动,其理论和实践越来越受到重视。说课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教育教学理念、口头表述自己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程序等进行的创造性设计的一种教研形式。通俗地说,就是阐述“教什么内容,为什么教这些内容,怎么教和为什么这么教”。由于说课能够展现教师在备课中的思维过程,凸显教师对课程标准、教材、学生的理解和把握的水平以及运用有关教育理论和教学原则组织教学的能力,并且时间短、易操作、见效快,因此深受教育行政、科研部门和基层学校的青睐,常被应用于教师招聘、基本功竞赛和教学研究等活动中。

思考一:说课,是背长篇累牍的教育理论,还是谈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

说道理、讲方法是说课的一个显著特征,但绝不是说课的主体。成功的说课应把教学设计和教学理论有机结合在一起,而且要略侧重于说教学设计。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是说课的两个重心。教师一定要紧紧围绕这两个重心说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或任务,以此来展示自己对教育教学理论理解的深度,展示自己对学生学情把握的准确度,展示自己在教学设计上的独到之处。“说”是形式,“课”及“课理”是内容,只有做到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才能达到预期的说课目的。换句话说,说课不是长篇大论地讲教学理论,而是要谈自己如何运用教学理论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思考二:说课,是纸上谈兵,还是上课前的预演?

说课本身的不足之处在于其过程没有学生参与。为了避免教师在说课过程中不切实际的随意发挥,说课活动组织者一定要事先告知说课教师学生的英语水平;说课教师要紧紧围绕学生和教材这两个重心设计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内容的分析、问题的设置、练习的安排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都必须参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进行;否则,再好的说课也只是空中楼阁。

说课教师要在同行或评委面前说出自己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认识,如何处理知识点,打算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授课,学生可能会在什么地方碰到问题,当问题出现时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去解决,以及针对不同的问题和学生将会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等。在这个过程中,同行或评委对说课教师的说课情况加以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用什么方法来帮助说课教师改进和提高。可见,说课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说课者和评课者共同提高的过程。说课教师要在上课之前多发现一些问题,并设计适合的解决方案,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思考三:说课,该采用哪种语言和叙述方式?

用英语还是汉语说课,说课活动的组织者要考虑实际情况,因时、因地、因人而定。

教师说课应尽量脱稿,必要时可浏览说课提纲;注意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手势和眼神表述自己的设计和意图,声情并茂地说课,并与评委进行眼神交流,把评委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预设的情景中,使他们受到感染,产生共鸣。

说课教师面对的是同行或者教学研究者,因而宜采用陈述性语言,有条理地说明自己的设计意图及具体的操作策略。说课教师偶尔还要模拟课堂中将会出现的教学场景,此时可以暂时把自己的身份切换成教师,通过绘声绘色的课堂语言把预设的教学内容或情境展示给评委。

思考四:在英语说课中,还有哪些细节值得注意?

1.不知道如何说教材。说教材就是说明如何依据某一课在全册或整个单元中的地位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主要是介绍该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本课与前后课的联系,还要进行简单的教材分析;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说明自己对教材如何处理以及处理的理论依据。值得注意的是,说教材要做到点到为止,不要过多展开。

2.教学设计缺乏创新。说课是上课的预演,强调从学生和教材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任务,但这并不意味着说课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固步自封,不求创新。

3.主线不突出,语言描述混乱。说课教师要善于用“Step 1,Step 2,Step 3,…”,“Pre-reading,While-reading,Post-reading”等来加以区分。

4.忽视板书的辅助作用。或许由于受说课时间的限制,有些教师在说课时没有板书。其实,适当的板书可以对说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说课前,教师可以用粉笔把黑板一分为二,一半用作书写说课的主要步骤和关键词,另外一半用来呈现虚拟课堂教学的板书设计,帮助评委或同行在听时在大脑中重构教学设计,说明难以言尽的步骤和设计,或凸显自己设计的独特之处。

英语读书笔记最新 篇2

The story includes three parts.They are respectively talking about:Gulliver in Lilliput,in Brobdingnag,and in Houyhnms.

Gulliver travels to the South their way to the East Indies,a strong wind carried them to the wrong of the people died.Some days later,he comes to Lilliput,everything is small there.Three days later,he comes to Brobdingnag.This country is opposite from Lilliput,the thing are huge,very huge!Then he travels to a place called Houyhnms,which is also very interesting.

英语读书笔记最新 篇3

During this term, I have read a novel The Red and the Black. The novel was written by the French writer Stendhal in the 19th century. Marie·Henri Beyle, better known by his pen name Stendhal, was one of the critical realism French writers in the 19th century 。 The military and theatrical worlds of the First French Empire were a revelation to Beyle. Known for his acute analysis of his characters’ psychology and reflection of society, he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earliest and foremost practitioners of realism in his two novels Le Rouge et le Noir (The Red and the Black, 1830) and La Chartreuse de Parme (The Charterhouse of Parma, 1839)。 Stendhal laid down for himself in a diary entry of May 1804:“regard everything I’ve read to date about man as a prediction; believe only what I have seen for myself. Joy, happiness, fame, all is upon it.” Futurity call it realism creation method. In France, Stendhal was the first litterateur to reveal corruption of the bourgeoisie through literature.

The novel marks the beginning of realism. André Gide said that The Red and the Black was a novel ahead of its time, that it was a novel for reader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In Stendhal’s time, prose novels included dialogue and omniscient narrator descriptions; his great contribution to literary technique was describing the psychologies (feelings, thoughts, inner monologues) of the characters, resultantly he is considered the creator of the psychological novel.

英语读书笔记最新 篇4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is a famous British writer Thomas hardy's representative tragic work. Which is a very significant part among his Novels of Character and Environment, but which is also much controversial. The female leading role is a pure, good and beautiful country girl whose name is Tess. Being in a poor family, she has to comply with her mother's persuasion that goes to work in the landlord’ manor. It is here that she is raped by the landlord Alec. Then with pregnancy, she comes back home Unfortunately, not so long after she gives birth to a child, her baby dies of disease. In order to get rid of this terrible shadow, she goes to a milk factory miles away from her home as a milking worker and hopefully lives a complete new life. There, after Tess meets the pastor's son Angel Clare, they weave a romantic and beautiful story.

I think Tess must be a kind-hearted girl.

She endured so much pain, but she never complained about others. When she was young, she missed her best love. Then fate began to play jokes with her. A so-called gentleman cheated her and took away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of an un-married girl. No matter Tess was regretted or not, people around her, contained the church, all of them thought that she was a bad girl. She couldn’t get married. She couldn’t stay home to wait for her parents’ order to get married. She ran away and met her best love. Since she thought that she wasn’t innocence, she stood her deep love of Angel, and put the opportunities to other girls, those who can never compared to her.

At last, she got married to Angel, but the fact of her history made her husband angry and bad-tempered. She tried her best to make her husband happy, but he didn’t care what she had done, how sad she was. Until Angel found that he loved Tess very much, Tess had come back to the disgusted man. True love was a power. Tess killed the man, ran away with Angel, lived in others’ house, and be caught by the police. Although Tess would be in prison and be killed, she wouldn’t regret at last. After all, Angel really loved her at last.

Everybody will day dream sometimes. But we won’t care it any time. Tess’s father was a dreamer. We must think about ourselves. When somebody tells us a thing which is far away from our daily life, we must think about it carefully and investigate the fact. We are not fools. If what they say, what you believe, our world will become a mixture. We all know that we are just citizens of China, and students of Kashgar Teachers’ collage. Life is life. How can we fall into a hole of imagination? This imagination led Tess to death. That was the result.

In the old times of China, people also had a conception of innocence of girls. But did they think about men? Yeah, at that time, men were the host of world. Women just needed to give birth to babies, teach them, and do housework to their husband. That was a duty. Even though at present, we don’t have a judge on men either. We also meet problems on finding jobs. Because those companies think that our women are terrible. We can’t do many things but men can, we will give birth to babies but men don’t, every month we have several days of mental problems but men don’t. That’s unfair. We do so much, so it is right to give more opportunities to us.

At the ball, Tess missed her love. Nowadays, we need to be brave. And when the opportunity is coming, we must catch it in time. If we lose, we can hardly meet it again. The chance is given to the people who get the ready to. So we should prepare and chance will find us. And we need to learn refusing. If Tess refused to made friends with Alec, maybe she could avoid this disaster. In present times, many children kno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men and men earlier. And also many of them don’t know. Actually, our society need to teach them in order to know what will happen or what they should do to protect themselves. Although most parents think that this is a bad thing beyond virtue, but it tends to the young to learn that.

We need forgiveness. We can see that Tess lived in a religion place, but those people didn’t get the thought of kind-hearted and forgiveness. As we are students who have the relief on Marxism, we have learned to be kind-hearted, but how about them? So we should be an atheism. We learn science, not ghosts.

After Tess went to the farm, she met her love again. She was afraid, was under pressure, and was shy on her first feeling of love. Why should we have a crime feeling after making a mistake? Just correct our mistakes, we are good persons too. Of course, we can not make mistakes if we know they are wrong.

We can not avoid problems either. Tess daren’t to tell Angel the truth. When Angel knew that, he couldn’t accept at once. In our daily life, we can meet many difficulties. And we may make mistakes. At that time, we must think highly of it and face it but not to avoid. Fact will come out unless you don’t do it. Most of us can not accept our relatives’ or friends’ betray. So face it earlier, maybe we can get forgiveness earlier.

Another important thing was that Tess’s family had many children. The poor environment made her have to approach to Alec. Should the poor do like this? There are many poor men in our country, but they find jobs for themselves, although the job is very hard to do. They make their own money and endure pains.

I just think of my family. I am the only child of my parents. They love me very much. And most of my life, they had a correct way to teach me. And I have grandparents. When I was young, four of them taught me to do housework. They said that I would be a good girl if I listened to them. And I always listened to them, contained other things, which might be wrong now. This winter vocation I went home. I found that they had many wrong conceptions. So I think that if I was as clever as now when I was young, maybe our family would be a good family. But when I think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 my parents and grandparents did a good job already. So I regret a little that I love them not so much. And sometimes I quarreled with them. I should talk to them, right? That is to be a good daughter and granddaughter. Their thought may not catch up with the society. So it’s necessary to us to tell them the right or advanced thing.

Women’s reputation is higher and higher. It is quite different now. Men become good husbands who always listen to their wives. Maybe we must make this situation fairer. Two persons must respect each other, and then life will be better. My parents quarreled in winter vocation. It was a small thing. I don’t know why they quarreled. It seems that if you think more highly of another, you will have more words to say.

Tess is an excellent and outstanding woman. I am in sympathy with her and even admire her qualities and characters. She is a beautiful and noble resistance, but Tess is in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the capitalist era, interwoven with various social contradictions, so simply relying on her own power can not get rid of the tragic fate. I love and take pity on Tess. Although Tess is dead, but her image has been retained in every reader's heart forever.

??Girls should be hard working, faithful, loyal, intelligent, and virtuous and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was she must be a maiden! If her husband was the first man who touched her then she was a good girl, a good wife no matter how she thought. If she wasn’t, then she would gain a very bad reputation and nobody would dare to go near her. What about men? People did not care whether he was an experienced man or not, nor did they care about his character. They thought man equals power and power equals rights.

Now let’s not be so bitter. Nowadays women’s situations have become much better. Some are because of the change of society and some are because of civilization. Just let those poor painful women like TESS be just a memory.

英语读书笔记最新 篇5

Let me tell what I feel after reading the great work Jane Erye.I was really move by Jane Erye after closing the book.What a kind and good woman!Mrs Eyre had a heart of gold.She really loved everyone around her,and gave others help sincerely.She respected herself and did her best to do everything.I really love her.She are both a great teacher and a good friend of mine.Sometimes when I am confuse,I will think of her.I will imagine what will she do if she is I.Why not read Jane Erye my friends!

让我告诉你们我觉得阅读后,伟大的工作,Jane Erye。我真的把Jane Erye关了这本书之后,什么样的好女人!Eyre夫人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她是真的爱她周围的每一个人,给别人帮助的真诚。她尊重自己,尽力做好一切。我真的很爱她。她是一个伟大的老师和我的好朋友。有时我很困惑,我都会想起她,我会想象她会怎么做如果她是I.为什么不读Jane Erye的书,我的朋友!

英语读书笔记最新 篇6

Several years ago, when I was a little girl I have already read the novel Jane Eyre. At that time, I was attracted by the touching story. But today, after watching the movie, I was moved by Jane, the adamant, independent, brave and honest girl. Why did we say Jane was an adamant and independent girl? Let’s look at her childhood. Her parents died when she was a little girl, so she was brought up by her aunt Mrs. Reed, an acute and ruthless woman. Jane led a very bad life in her house. They treated her as badly as a ragtag. But Jane didn’t surrender. Later, she was sent to Lowood school,an orphan school. In there she didn’t get what she had been expecting——simply being regarded as a common person, just the same as any other girl around. Mr. Brocklehurste even asked Jane to stand on the chair and vilipended her in front of all the students. But Jane didn’t yielded. And her only friend Helen died, Jane was very sad, but she was not depressive all the time. Instead, she studied and worked energetically. At last, she became a teacher of logwood, and later became the family teacher of Adele. From her experience, we could found that Jane was independent; she changed her fate by herself. She suffered more than other girls at her age. She was independent both in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Jane was brave. She dared to say no to Mr. Brocklehurst, cut her beautiful hair with Helen, and pull the horse for Mr. Rochester. What’s more, she dared to accepted Mr. Rochester’s love and pursuit of her own happy life. Though she said:“ Do you think because I am poor, obscure, and little. I am soulless and heartless? You think wrong!—I have as much soul as you—-and full as much heart! And if God had gifted me with some beauty and much wealth, I should have made it was hard for you to leave me, as it is not for me to leave you. I am not talking to you now through the medium of custom, conventionalities, nor even of mortal flesh; it is my spirit that addresses your spirit; just as it both had passed through the grave, and we stood at God’s feet,。 In her opinion, everyone is the same at the God’s feet. God hadn’t given her beauty and wealth, but instead, God gave her a kind mind and a thinking brain. These words expressed complete1y Jane ’s rebellious spirit.She told him her own feeling, and emphasized that they were equal.

As we know, there was strict distinguish in social stratum at that time. Mr. Rochester was in the high society, but Jane was only a family teacher. They were in quite different social stratums. What’s worse, in that society,people’s sense of love was on the basis of money.For the sake of money they could marry anyone even though the husband or the wife was an idiot on their eyes,money was everything,money was marriage. But unfortunately Jane was very poor. That’s to say, Jane should receive much rumor from society. In fact, she didn’t afraid of it. On the contrary, she accepted with no hesitation. When she knew Rochester’s wife was dead and he was blind, she went to look after Rochester determinedly. She didn’t care about anything else. And I still remember at the party, all the people from the high society laughed at Jane, they looked down upon Jane. She kept silent though her heart was very exciting. And to their surprise, Miss Ingrain was proved to be a loser, Jane defeated her though Jane had no property and beauty.Jane’ s plainness, poverty, position and disposition were contrasted to Ingrain obviously.Jane drove away those aristocrats from competitive stage.High position and great wealth showed by noble class was put aside.Jane got glorious victory.

Jane was self-respected and self-love. When she knew Rochester had a mad wife and she was still alive. Jane left. She couldn’t bare an incomplete love. She left her lover Rochester with contradiction and pain. Though she still loved him very much. She chose another road, which was endless. She was kind and strict to the moral concept. She couldn’t accept herself do something against the morality. She was self-respect.

To sum up, Jane was a charming girl 。What she attracted us was not the beautiful face, lovely figure, and sweet voice 。But her brave heart, intelligent brain and adamant character. So we didn’t surprise that Mr. Rochester chose Jane as his bride instead of Miss Ingrain. Because Jane was much mature and richer in soul. As a girl, I should learn from Jane. Especially in the materialistic society we should be in charge of our own fate. Don’t depend on others all the time. We should be independent 。Don’t lead a luxurious life and in hope of marring a rich man, thinking that your husband would change your fate, your social position. That’s silly. We should realize that only depend on your own struggle then you could really charge your fate. What’s more, we need to be self-respect and self-love.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as a girl if you don’t respect and love yourself, so how do you require others to respect you? In short, we need to learn from Jane Eyre.

英语读书笔记最新 篇7

商务英语口语实训已经结束了,通过为期两周的学习,我受益匪浅,口语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同时还学到了许多英语知识。 本实训旨在使学生更加重视英语口语训练并掌握口语表达的有效技巧,使学生进一步强化英语口语能力以适应职业的需要,从而培养较强的商务英语口语实际交际能力。通过本实训,介绍几种有效提高听力和口语的学习方法,力图克服学生开口难的畏惧心理,最终为学生提高商务英语的应用能力、增强商务环境下的英语口头沟通能力提供具有建设性的语言学习启示,从而建立起具有持续性的语言学习能力。

本次商务英语口语实训主要学习了国际音标和情景剧练习。通过这两大部分的训练,培养了我们用英语朗读各种题材书面材料的能力,培养我们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清楚而逻辑的论证自己的观点的能力,培养在特定的商务情境下不借助文字辅助资料进行连贯而得体的交谈的能力。 实训要求我们认真参与、刻苦训练,在准备阶段能运用各种工具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必要时能进行成功地团结合作,在检查中能自如发挥,独立完成所要求的任务。

学习的第一大部分是国际音标。标准英语中共有48个音标,其中20个为元音音标,28个辅音音标。发音时声带振动且气流在通路上不受发音器官阻挡的是元音。发音时气流在通路上受到发音器官阻挡的是辅音。老师首先讲解了基础音标的读法,通过重新学习语音音标,让我对音标有了新的认识,发现了我以前在读音标时存在许多错误。对于口语中常出现的惯例性的特定读法,老师也给与我们及时的改正。让我们的英语口语更流畅,更标准。 在学习了基本音标的基础上,有根据这些音标列举出常见的单词、短语、例句,让我们能更好的消化这一读音,让我们的发音更标准。 通过音标的学习让我认识到准确的学习音标为我的英语口语发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成为我学习英语的优势。通过英语音标记单词是快速记背单词的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如果熟练掌握了英语音标发音的规律,就能很好的背下单词。通过基础语音训练让我确信它确实带给我很大的改变,可以培养我的语感。而英语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语感的形成。这不仅让我们的口语变得更流畅、标准,也会在我们的英语笔试考试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学习的第二大部分是商务英语情景剧练习。第一章《interview》包括的内容主要是能够流利、准确的说出选择一份工作原因,在面试时最重要的是什么,

在面试时应做的准备工作,包括:面试前、面试中、面试后。 通过面试的口语对话练习,让我了解到面试时的常用语。通过把学到的英语知识运用到实际中,锻炼了我们的口语能力。同时面试也是我们步入社会的第一步,对我们的将来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第二章《reception and visit》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如何向外宾致欢迎词,如何与外商进行对话,以及与外商讨论公司合作的有关事宜。 通过学习这一部分的知识,使客人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公司,相信我们的公司,才能更好的进行交流合作。第三章《meeting and organization》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组织会议的流程,包括会议的开始,回顾过去,陈述会议目标,重申会议重点,提醒大家注意时间,评论与反馈,结束会议等等。第四章《negotiation》主要讲的是谈判的一些技巧,比如如何开始谈判,如何理解和赞同对方或反对和不赞同对方,如何进行讨价还价,如何结束谈判等等。第五章《marketing and sales》市场销售是对外贸易也是商务活动中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市场调查、产品介绍、销售产品、售后服务等方面。只有进行良好的市场调查才能更好的销售商品。

确的介绍产品,并安排正确的销售手段、提供最好的售后服务。只有做好这些,才能销售好商品。第六章《advertising and public relations》主要讲了公司怎样去做一些广告宣传,比如如何确定广告的目标和战略,如何制定广告的预算,如何设计广告的信息及如何处理公关关系等等。第七章《business telephone》主要讲的是当你不能亲自前往时,电话可以帮助你实现预定宾馆房间、进行商务预约、寻求商品信息、上午留言等方面的要求。,这样既可以节约时间,又可以不影响到商务活动。同时也学习了如何根据传真的信息进行电话通话,如何在与外国客户的交谈中获取更多的信息。第八章《business dinner》这一课主要学习的是餐桌上如何点餐以及正确的餐桌礼仪。 良好的餐桌礼仪能够给我们的顾客留下良好的印象,获得更多的青睐。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商机。第九章《business presentation》在进行产品介绍前要通过三步选好自己的主题。一是确定为什么要选择这件商品,既要容易表达也要有足够的特点。二是要明确听众是什么类型。如果是同行,就要提供更多的信息。如果只是顾客,就要提出吸引他们的地方。三是明确听众知道些什么关于产品的知识,想知道些什么。通过这些过程,一定可以做出吸引人眼球的产品介绍会。

经过为时两个周的商务英语口语实训,通过主题介绍、情景对话、单词注解、常用句型、阅读材料、听力材料等手段进行训练,让我进一步的掌握了口语表达的有效技巧,提高了商务英语口语实际交际能力。培养了我用英语朗读各种题材

书面材料的能力,培养了我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清楚而用逻辑的论证自己的观点的能力,培养在特定的商务情境下不借助文字辅助资料进行连贯而得体的交谈的能力。使我能够在应聘、接待(访问)、销售、商务电话、商务会餐、产品介绍会等方面熟练地运用学过的知识,提高了商务英语口语实际交际能力。同时语感的培养也极大的提高了我的英语笔试水品,有利于英语成绩的提高。

英语读书笔记最新 篇8

Today, I read "eternal eyes" and "if I give me three days of light" I think that though man is dead cant be reborn. But the perfect organ can be passed down, and our organs can live, and we can experience a new life. In this way, our death is meaningful. Some people say to them, but after the death of the body but to the crematorium. At the end of the day, there was no meaning. Not only missed them, even good organs also wasted. If I die, I will donate my perfect organs to those who need help. As long as they are happy, I will be happy, too.

If you give me three days of light, this article tells me: Helen Kellers concern for health and the desire for a pair of perfect eyes are very strong. Although he was unfortunate to lose sight and hearing, his understanding of life was far more than ordinary people. A blind man and a deaf man have become a famous writer! Helen Kellers life is full of courage and strength. We should learn from him and learn the spirit that he is brave enough to face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and this spirit will be passed on forever. Let the spirit of Helen Keller record a glorious history.

Yes! People tend to be like this: things that have something no longer cherish, things that do not have to pursue. Maybe we should put the external things a little bearish, think now happy wonderfull life, think today is the last day of life, that day will be a wonderful crosssubstantially.

Finally, I would like to answer Helen Kellers question: if I have only three days of light, I will let my eyes look at the beautiful world. The three days of this precious day will be the best memories of my life.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扩展阅读

关于英语读书笔记最新精选


古语言: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不同的作品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这些感触可能瞬间即逝,我们需要记录下来。读书笔记你知道怎么写更好呢?经过收集,读后感大全小编整理了英语读书笔记最新,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英语读书笔记最新(篇1)

全面推荐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作为有“世界通用语”之称的英语,它的使用价值越来越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视.该书以现代英语教学理论为指导,重点介绍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编者多年进行儿童英语教学实践,从事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和研究的经验和体会.

小学生学习外语具有模仿力强,记忆力好,勇于开口等特点和优越条件,对今后进一步学好英语,培养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将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我们的注意力和精力应该放在其语言技能的培养上,而不是放在单纯的语言知识上,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获得英语的一些感性知识;打下较好的语音基础,学习一定量的词汇,接触一定量的日常交际用语,从而具有以听说能力为主的初步交际能力;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要搞好英语的教与学活动,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通过小学教学活动的趣味性,直观性,实践性使小学生爱学,会学,主动学.小学英语教学法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不是会讲英语的人就能教好英语.我们不仅要具有坚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必须学习有关英语教学的理论,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歌谣,充满童趣,合辙压韵,琅琅上口,迎合了少年儿童的心理与口味.简笔画,一种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直观教学手段,它运用最简单的线条和平面形概括地勾画出物象的主要特征,用笔简练,形象简洁,应用简便.它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化解教学难点,变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并能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果.运用歌曲和音乐学习语言也是外语教学的有效

方法之一.用教唱英语歌曲的方法把儿童引入英语的广阔殿堂,无疑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它具有以下作用:激发学习下去;提高学习效益;完善学习品质;充实文化知识等.我们可以从各类儿童英语教科书中选择一些旋律较熟,唱词简单适合的歌曲.如,,等.当然还可以自己编歌.英语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与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一致的,是英语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辅助形式.开展好课外活动可使学生储存一些学好英语的潜在能量,对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它有利于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因材施教,开发智力,拓宽视野,培养合作精神,但在开展英语课外活动的时候要防止随意性和盲目性等.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性格,兴趣和特长,采取不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在具备与其他学科教师共性的素质,如敬业精神,良好的师德,广博的文化知识之外,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心理品质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任何其他教育手段无法代替的.它不仅表现为一种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成败,而且作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同时要具有系统而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几方面的技能和能力和较强的教学能力,包括语言的示范能力,综合教学技能等.还要有改革创新的意识,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重新设计塑造自己的形象.

同的活动方式,常见的活动形式有英语竞赛(小学生的表现欲和荣誉感都比较强,适当地在课外开展一些竞赛活动,既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能对学生的思维,记忆,理解,反应等能力进行综合训练,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英语晚会(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作用和独创精神,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艺术才能),英语角,英语学习园地等.

英语读书笔记最新(篇2)

After a few days of rain, let me read the book "grass house"。 He mainly wrote about the boy's six years of elementary school in yau ma tei. Over the course of six years, he has gone through many seemingly ordinary but tear-jerking stories. In the book, the protagonist, mulberry, makes a lot of strange things, such as: making nets into nets; In the summer, running around in a cotton-padded jacket, etc. It makes him laugh. It also reflects the innocence and purity of mulberry. Grandma qin, because the school was built to open her home, so she and the school, often do something against the school. It is this kind of old and old, after the influence of mulberry and so on, also changed. And saved the drowning child. Unfortunately, he lost his name when saving a pumpkin. It's not easy being an old man.

The fun and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 of mulberry's childhood in "the house of grass" makes me feel how precious the true love between people is in today's society.

英语读书笔记最新(篇3)

一、在教学各个环节体现梯度。

在新授环节,讨论、对话的形式引出新单词—讲述有关星期知识,明白新单词—采用不同形式读学习新单词—同桌认读练习新单词—拍手歌巩固新单词—找规律写单词—歌曲唱出新单词。无不体现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在结束课堂环节,布置的作业体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原则,一是让学生会写七个单词,二是让学生把今天的收获说给父母听。

二、评价体现科学性。

“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学生在英语方面树立的自信心很脆弱,需要老师的细心呵护,不是没有优秀的学生,而是教师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给予鼓励,教师要善待学生的不足,及时给予鼓励,但要注意度的把握在评价性语言方面体现科学性,不要动不动就“very good”,另外要针对问题本身,针对学生回答情况,要“量体裁衣,”不能是good, you did very well。 Best,等简单重复。还有我们要善于利用肢体语言表达情感,一个人心的微笑,一个赞许的大拇指,一个认可的点头,一个鼓励的眼神同样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打好地基,注重单词教学

只要打好坚实的基础,才能盖起摩天大楼,学生只有把单词掌握扎实才能很好地达到运用的高度;只有把基础做实、做厚,才能拓展延伸。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强调听说领先,读写跟上,但往往是读写跟不上。因此教学中,我安排了大量读的练习和写的练习。

四、利用歌谣识记单词,事半功倍。

在单词教学中,我除了运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外,歌谣运用的也很多,歌谣脍炙人口,通过教师自编的歌谣,会让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很容易记住单词,我认为这也是我这节课的一个优点。

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时间上的安排还欠妥当,抽学生说的面还不够广,对学生的评价是注意了,但最后没有落实到位等等,这还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去改进。

英语读书笔记最新(篇4)

I was so touched by the book "charlotte's web",and several times I dropped tears of emotion. The book is about a pig Wilbur who was about to become a delicacy. In the barn he knew the spider charlotte, who had not slept for two days and two nights in order to rescue it, because it had to "write" the words on the Internet. Then Wilbur was saved and famous. Charlotte was dead tired! In the second spring, Wilbur remembered charlotte, a spider who had helped him before. You must shed tears when it comes to this! I believe this story must make you deeply moved! Yeah! The story of spider charlotte and Wilbur, the pig, makes millions of people cry.

英语读书笔记最新(篇5)

Tonight I watched the movie for the third time. I really enjoy this film so much.

So what's your choice between being a common person or a hero with people's reects? Most people will choose the latter. But what will be your choice if the cost is laying your lover among the risks? What will it be if the cost is you can never tell the girl, who you love so much, that you love her? The ider man had this contradiction. But finally he still chose the latter, not in order to be a hero, but to make this word peaceful.

I was so moved by the words the Aunt Mary said:

You will never guess what he wants to be, the ider man. He knows the hero when he sees one, too a few characters out there, flying all around out there, saving old girls like me. Lord knows kids like Henry need hero courageous, sacrificing for people, setting examples for all of us. Everybody loves a hero. People enthrone them, cheer them, scream their names and years later they will tell how they stood in the rain for hours just to get a glimpse the one who taught them to hold on to stand longer. I believe there is a hero in all of us. They keep us be honest, give us strength, make us noble, and finally allow us to die with proud. Ever though sometimes we have to initiatively give up the thing we want most, even our dreams. Spider man did that for Henry, so he wants to know where he is gone. He needs him.

The ider man got much from these words, so did I. And what about you? what's the hero lying in you?

今晚我看了第三遍这部电影。我真的很喜欢这部电影。

那么,在做一个普通人和一个受人尊敬的英雄之间,你有什么选择呢?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但是,如果代价是让你的爱人承担风险,你会选择什么?如果代价是你永远不能告诉你深爱的女孩,你爱她,那会是什么?ider man有这样的矛盾。但最后他还是选择了后者,不是为了做一个英雄,而是为了让这个词和平。

我被玛丽阿姨说的话感动了

你绝对猜不到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当他看到一个英雄的时候他就知道了,外面有几个角色,在外面飞来飞去,拯救像我这样的老女孩。上帝知道像亨利这样的孩子需要勇敢的英雄,为别人牺牲,为我们树立榜样。每个人都喜欢英雄。人们捧起他们,为他们欢呼,叫他们的名字。多年以后,他们会讲述自己是如何在雨中站了几个小时,就为了看一眼那个教会他们坚持更久的人。我相信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英雄。他们让我们诚实,给我们力量,让我们高尚,最后让我们骄傲地死去。尽管有时我们不得不主动放弃我们最想要的东西,甚至是我们的梦想。蜘蛛侠是为了亨利,所以他想知道他去了哪里。他需要他。

他从这些话中得到了很多,我也一样。你呢?你心中的英雄是什么?

英语读书笔记最新(篇6)

读了《英语教学活动设计与应用》一书,很有感触,受益匪浅。

该书包含36个chapter,涉及语法,天文,节日,科技,故事传奇等等。用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向读者展示了有效的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方法,尤其是如何活跃课堂气氛以及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愿望。使我大开眼界。每个chapter由目标(Aims)、活动(Activities)、习得(Acquisition)三个环节组成,这三个环节互为补充,保证一切教学设计的完整,既突出语言活动设计,又兼顾了教学的语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使学生赶兴趣。有儿歌,对抗赛,采访,辩论及调查等。同时,展示给每个教师的用语,使老师可根据自己本班需要进行操作,更有利于教师进入教学工作。

教学活动的延伸不仅限于课堂教学,而更要包含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所以每章拓展活动(Development Activities)就提供这方面的实践。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这部分内容,使学生在课堂内外都有活动可参与,将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而不是枯糙乏味,完全符合语言教学的规律。语言学习需要大量的练习,而不是仅仅做题,在我有限的教学生涯中,我会经常借鉴这本书,从中汲取更好的方法,搞好教学。

读了这本书,对本人以后的教学,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指导作用。使我能够更好地创设各种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一个空间。

作为老师应努力使自己全身心融入于教材、融于课堂、融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和谐气氛之中,以真情教书、以真情待生、以真情赢得学生的信赖,尊重每个学生,把英语教学与课堂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关注学习有困难的或性格内向的学生学习,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语言的机会。

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适用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这也是很重要的。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活动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果学生的情感、动机能够得到充分调动,他们的聪明才智就能充分发挥。只有让学生亲自参与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他们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课堂管理是一门复杂、烦琐的艺术,作为教师,我应该不停地探索下去,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能够更加得以提高。

英语读书笔记最新(篇7)

寒假中,阅读了《细节决定成败——英语教学中的细节》一书,这本书主要从教学设计、策略教学、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教学四个方面以实例结合理论的方法研究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的细节。虽然看的过程对我来说有些吃力,因为它不像小说一样有很强的故事性,但是阅读这本书后使我了解了小学英语的教学过程需要关注的重点和细节,让我的教学理念更加清晰,同时也为我日常的英语教学找到切实的理论依据。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这本书中的内容作介绍。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能力。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始终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实施有效的教学方式。

本书中,详细地介绍了策略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和质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敢于质疑,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做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教学导入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创造思考的环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探究思考,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新语言的产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

2、引导学生参与课内学习活动。文中介绍了几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提问启发式、情景启发式、对比启发式、动作语言启发式、实物投影启发式。

3、引导学生用英语交流。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

4、引导学生积极与他人合作。小组合作学习室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而进行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每个同学不仅确保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还要确保组内其他成员完成任务。因而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合作参与的能力。

(二)分层教学中学习任务的把握。

分层教学即按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实际的层次水平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并针对学生的实际层次提出不同的培养目标:对中上层次的学生要求“鼓励+全面发展”;对中下层次的学生提出“合格+全面发展”。

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全民提高学生素质,激发学生学习与创造的热情,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学有所得,逐步提高。它是基于学生发展差异基础上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分层教学并不容易操作,如果把握不好不仅不能激励中上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反而还会磋商中下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期中的关键要素是必须把握好学生学习任务的难度,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潜能的充分发展。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分层次教学中都要把握好学习任务的难度。

(三)语言知识教学要注重方法的运用。

1、字母教学的注意事项:(1)注意读音的准确性。让学生多读、多听、多模仿标准音使学生在初次接触英语时就养成学习标准读音的习惯。(2)严格要求书写。学生要注意字母书写的格式和方法,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3)适当总结字母在单词中的一般规律性发音,为以后的单词学习打下基础。

2、提高语音教学的效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做好示范。(2)正确的模仿。(3)加强学生的练习。

3、有效进行词汇教学。面对词汇量要求数量的增大,教师和学生的压力也随之增大,许多教师觉得无法处理,学生更是把背单词当成巨大负担。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充分考虑理论和现实的需要,遵循外语教学听说领先、寓教于乐及循序渐进等原则,认真研究词汇教学的有效方法。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拼读规则,其次可以利用构词法或直观教学法讲授生词,最后可以以句子为单位进行词汇教学。

通过这个假期认真仔细地阅读了《细节决定成败——英语教学中的细节》这本书,我将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运用领会到的精神和涵义指导我的教学工作,同时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知识水平等有选择地运用这些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教学水平。

《艾青诗选》读书笔记系列8篇


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艾青诗选》读书笔记”,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一个人在读过每一本书之后都会有一些收获和体会,读完作者写的作品,我们也汲取到了更多的知识。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写进读后感,细细品味,反复阅读。

《艾青诗选》读书笔记 篇1

如同老先生讲的和艾青的诗中所写的,中国的确虚弱至极,甚至外国人一开始都已经认定中国会就此消亡。艾青和其他中国百姓一样,也遭受着打击,更是目睹了多少劳苦民众受多方欺压的场景,但是他始终怀着希望。所以,在他的很多诗中,尽管过程曲折坎坷,或深沉压抑,或孤独迷茫,结尾处却总会把目光转向”阳光”、“光明”,给人“希望就在眼前”的感觉。他有许多描写太阳、光明的诗篇,如:《阳光在远处》、《黎明》、《黎明的通知》等。他多将黎明和阳光比作胜利,或具有美好天性的事物,让光明看上去那么可爱动人,像身着洁白的少女穿过森林,播散着快乐的种子。在《黎明》中,写到“我”和小伙伴提着篾篮,采撷豆荚,泥浆溅满裤管,写得如此亲切,如此贴近生活,就像黎明离他们并不远。而诗中“纵使你像故意折磨我似的延迟着,我永不会绝望”,表达了“我”对光明最终到来的信心和坚定信念。

艾青的诗质朴,热烈而奔放,却也不乏细腻的情感,就像《他死在第二次》中以细腻的环境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动人的伟大的无名战士内心历程。十二节以悲痛、新奇、疑惑、沉重、惊醒、澎湃等许多复杂的感情融入战士,表现了革命战士以后人的幸福为追求,不畏死亡的高尚精神,同时反应出作者对战士的赞美和敬佩,以及想要献身祖国的愿望。

《艾青诗选》读书笔记 篇2

今年暑假,我有幸读到了艾青先生所著的诗选。当我第一次捧起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被他那朴实无华的语言所吸引,他的诗不仅描绘了当时的历史画面,而且歌颂了劳动人民的伟大以及自己对“黎明”的渴望。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都被选入了中学语文课本,如《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抒发了对母亲和故乡的.喜爱和怀念之情,还展现了妇女的悲惨命运和动荡不安的时局。

在这本书中,对我而言,感触最深的便是《光的赞歌》和《我爱这土地》。

《光的赞歌》顾名思义,是一首歌颂光的伟大的诗歌。艾青先生在这首诗歌中赋予了“光”大量的艺术内涵,太阳所照射的耀眼光芒,正义人士所散发的人格光芒,劳动者所迸发的创造光芒,还有未来曙光所放射的光芒。光所拟化的形象无一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模板,当我读完后,一种激情昂扬的情感久久难以释怀。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是一道光,为照耀自己的同时,也帮助他人,照亮自己未知的路途,一步又一步艰难地探索着,最终找到指引黎明的那一道曙光。

《我爱这土地》中,艾青先生把自己比作一只鸟,高兴地歌唱家乡的种种景物,用自己嘶哑的喉咙呐喊着对土地的热爱。而那一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震撼到了我。每个人对于家乡的记忆,绝不是三言两语言就可以概括的。我们对家乡对亲人应当以最真挚的感情去怀念去敬爱,他们哺育我们,让我们得以生存成长。所以家乡这个词,我们理应深埋心底,不能割舍。

合上书,激动的内心久久不能平复。书中的字里行间所抒发的情感,歌颂的伟大品质,不正是我们阅读《艾青诗选》的精髓吗?

《艾青诗选》读书笔记 篇3

艾青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被我们这些后辈永远的歌颂,因为艾青的诗中富有人生的哲理。

《失去的岁月》其中有一句写的很有道理:“失去的岁月甚至不知道丢失在什么地方——有的零零星星地消失的,有的丢失了十年二十年,有的丢失在喧闹的城市,有的丢失在遥远的荒原。”

是啊,过去的岁月都不知道丢失在了哪里,我的时间都丢失在了发愣中,本可以好好的学习,我却在那里发愣,别人的时间安排很充实,还觉得时间不够,而我却在那里浪费时间。

鲁迅有一句名言是:浪费时间是在慢性自杀。我却浪费了多少时间,本来今天的事情可以做,而我要推到明天甚至后天才去做这件事。

“有的是人潮汹涌的车站,有的是冷冷清清的小油灯下面;丢失了的不像是纸片,可以捡起来,倒更像是一碗水泼到地面被晒干了,看不到一点影子;时间是流动的液体——用筛子,用网,都打捞不起;时间不可能是固体,即使过了几万年也能在岩层中找见。时间也像是气体,像急驰的列车头上冒出的烟!”

时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东西,一瞬间就擦肩而过,流逝的时间不能像一块固体一样,即便过了几万年或几千万年,你都可以在地下找到它,时间有如陌生人,擦肩而过,你可能见过它,却想不起来到底在哪里见过,有可能是某一个城市,也有可能在梦中。

时间过去了,就不能再回来了,所以我要好好的珍惜时间,让每一天都过的充实,今天的事情就是要今天来做。

《艾青诗选》读书笔记 篇4

“艾青是一个有自由感的诗人。他不像一些现代诗人标榜的那样唯在纸上自由地栖居,作为一个歌手,他要和大堰河的儿女们一道摆脱枷锁,争取地面的自由和幸福,即使在大众中间,他仍然一如既往地保持他的个体性,保持属于个人的尊严与自由。”这是林贤治对于作者艾青的诗的评价。有幸暑假读了《艾青诗选》,让我在艾青诗风沉重,情调忧郁的笔下,体现出他在抗战期间的爱国主义的思想和感情。

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艾青将自己比喻为一只鸟。鸟儿,我们对它的理解是:自由的飞翔。可它们的寿命限制了这种自由的飞翔,作者的笔下:“打击”“悲愤”“激怒”,这是一只倍受折磨的鸟啊!但它还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是为祖国而歌唱,它无时不刻的牵挂着祖国,祖国已命悬一线,在空中飞翔的它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面对这样的情景,自己无能为力,只能为祖国而歌唱着。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鸟儿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自己的身体被埋在了土地里,就连羽毛也在土地里腐烂了,可见,它一生为祖国服务,为祖国牺牲,对祖国的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省略号的带动,使着我们的情感不断“深沉”,不断地从我们心底涌出一股一股对祖国的深沉的爱!

《艾青诗选》读书笔记 篇5

提到中国的现代爱国诗人,我会第一个想到艾青以及那他那首脍炙人口的《我爱这片土地》,这首诗的后两句每次都能使我为之深受震撼,这首诗也成了他不朽的名篇。

但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艾青的了解不是很多,仅限于这些。当我阅读他的第一首诗《透明的夜》时,我并不是很喜欢他的诗,甚至有一些反感他的诗风——我喜欢昂扬向上的诗风。我甚至想过弃书,但是迫于某种压力,我还是读了。在往下读的过程中,我的态度渐渐发生了改变。

第一个改观出现在《我的父亲》那一篇。作者情感地表达非常自然,刻画的父亲的这一形象非常鲜明。我仿佛看见了他的父亲,那个温和忠厚却又平凡庸碌,进步却又固步自封的地主。紧接着是和《他死在第二次》,我不禁对他竖起了大拇指,也慢慢能欣赏起作者忧郁的诗绪。这种忧郁浸透了诗人的灵魂,是构成他是个艺术特性的要素之一。在这种忧郁里,诗人对祖国人民深沉的爱才更深刻的表现出来。

他的诗大部分创作在建国之前,那时战乱频发,民不聊生。这就让我不禁想到了现在的我们,作者在当时战乱的年代,拿起了笔,激励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为神圣的国土而英勇斗争。而如今战乱年代已离我们远去,身为新时代的中华儿女,可能思考一些远大的问题太过于遥远,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这最美好的年华里,努力奋斗,不辜负自己,拼尽全力,尽可能的为实现自己的梦想,然后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报效祖国!

《艾青诗选》读书笔记 篇6

作为现实主义大师,艾青拥有“太阳与火把的歌手”的美誉。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歌,艾青的诗歌作品大多都镌刻着深深的时代的烙印,我对《春》这首诗印象尤为深刻。

《春》这首诗一开篇便点题,春天来了,“龙华的桃花开了”,接下来写桃花开放的具体时间,是在夜间开放,在那“血点斑斑的夜间”,那样的夜是“没有星光的”、是“刮着风的”、是“听着寡妇的咽泣”的,作者很好的诠释了黑夜。而后,作者将笔锋一转,把龙华“这古老的土地”比作“饥饿的野兽”,突出了龙华这块土地对春天的渴望。诗的后半部分是整首诗的主旨,只有在经过了“悠长的冬日”、“冰雪的季节”和“无限困乏的期待”之后才能“处处是春”,春才真正到来。

作者把烈士的鲜血比喻为桃花,春天是用无数烈士的鲜血换来的。迎来这样的春天的代价是惨重的,这样的春天同样也是悲壮的,是刻骨铭心的。作者通过写春抒发了对烈士的强烈的情感,正是因为烈士的牺牲才让我们拥有了春天,是烈士的鲜血浇灌了万物,才有了如此明媚的春天,这正是《春》要给我们展现的深意。

《艾青诗选》读书笔记 篇7

翻开《艾青诗选》,映入眼帘的是一篇篇精美的小诗,我被艾青那忧郁、感伤的诗风深深吸引了。

跟随艾青的脚步,我曾听到“吹号者”发出的辽远的号声,也曾倾慕“黎明”那无比的温柔与丰美。我穿过暗赫色的“山城”,跃过平静而清潋的“青色池沼”,一切都是如此协调。

艾青的诗,意象独特。吹号者“以原野给他的清新的呼吸与夹带着纤细的血丝来吹号角”呈现出一位战斗的鼓吹者、胜利的召唤者。那些意象是朴素的、自然的,是从心灵里流出来的脉息。

艾青的诗,思想深刻。艾青礼赞太阳,讴歌光明,那个时候的人们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太阳象征着自由和解脱。太阳从黑暗的时代滚来,它将永不泯灭。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中,他以笔伐戈,写下一篇篇高昂、悲壮的诗。通过诗歌,诅咒摧残土地的人,同时激励着广大人民,使土地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他的诗,深深植根于人民和时代的土壤里,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艾青的诗,与人民同悲同乐;艾青的诗,诗歌的生动、凝练,同时又自然朴素;艾青的诗,思想深刻,歌颂光明。

《艾青诗选》读书笔记 篇8

缓缓合上《艾青诗选》,一句话始终回荡在脑畔“为什么我的眼泪常含泪水?因为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每当我读着这首诗,心中总是沉甸甸的,这份爱国之情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的体内。在国难当头、山河沦陷的年代,诗人歌唱“土地”有着格外动人的力量。

我在国庆期间观看了阅兵典礼,你看那松枝绿的陆军方阵、蓝白相间的海军方阵、深绿色的特种兵方队……沿着天安门前的大道,一个个抬头挺胸,大踏步从天安门城楼走过,真是气壮山河。还有那最新型的战斗武器,无不向世界表明中国正在向着强国强军的战略前进,这些都令我心潮澎湃。今天,这片土地不再饱受侵略者的摧残,摆脱了受人欺压的命运,今天,这片土地焕发新的光芒,祖国繁荣富强。

我们铭记历史,不忘先烈,继续向前;让我们为祖国而自豪,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

【热门】论语读书笔记范文(精选8篇)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阅读完以后,我们经常会仔细口味这本书,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书笔记,那么,有哪些可以值得参考的读书笔记呢?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热门】论语读书笔记范文(精选8篇)”,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论语读书笔记范文 篇1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和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首先在做人方面,就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论语》提出做人要正直磊落,重视仁德,重视个人修养和人的的全面发展。在人格塑造方面,第一:孔子提出: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不能像器物一样只具备某一方面的用途,君子应以道义作为人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他,用忠诚来完成它;第二: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第三:孔子认为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第四: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之见的差别还在于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在学习方面,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这对于我国如今的教育改革有很重要的意义。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次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还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在学习目的上,孔子明确指出要学以致用,为国家和人民做实事。

在教育上,孔子的教育指导思想是:有教无类,即受教育不分高低贵贱;在教育的基本方法上,主张:因材施教;在教育的目的上,孔子看来,进行教育的目的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为当时的社会服务。

对于治国之道,孔子的治国的根本在于人伦纲常属于封建社会的产物,对于当今社会发展无多大借鉴意义。孔子还指出治国的前提在于君子要严于律己,端正自己本身,以此来带动下级,使之产生上行下效的效果。孔子认为处理国家大事要处处从大局着眼,重视选拔优秀人才,同时要重视富国富民,教育人民,注重立法规范人们的行为物。

《论语》是古人智慧的体现,其中有不少至理名言值得我们借鉴,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其糟粕,批判的继承和发展。

论语读书笔记范文 篇2

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论语读书笔记范文 篇3

《论语》这本书虽然只是一些只言片语和对话,语录,但却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内容丰富。《论语》中的一些经典名言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鲜矣仁。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比较熟悉,但文言文件精炼的语言中却已经蕴藏着很多的道理在里面,这本书中每句话后面都配上了译文,每篇后面都附上评点,让读者更容易接近孔子从中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去为人处世。

《学而》一篇中孔子谈到孝悌忠信等行为规范和做人的原则。比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孔子看来,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每个人如果对父母不尊敬侍奉;对兄长不听命维护,社会就乱套了。君将不君;国将不国……孝,悌,忠,信,是孔子经常涉及到的命题,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他心中正人君子的美德。用今天的道德标准衡量,这些虽然并不是全都适合,但基本是合理的。必竟跟封建社会不一样了,现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规范,例如我们反对古人的愚忠愚孝。

几千年过去了,孔子在做人与学习的关系问题上,所强调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现在依然受到肯定。

《为政》一篇也谈到了人生的修养。孔子把孝的问题,礼节的问题,忠信的问题,义勇的问题看得很重。认为一个人不具备这些品格,就谈不上有道德,也就无法立足于社会,更无法治理国家。另为孔子对许多日常言行举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止,是知也。孔子像我们强调了做人要实事求是,别不懂装懂。先引其炎而后从之。则交到了我们要有重视实际的求实精神。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轻言重行的倾向。我们可以从这些言论中学到孔子的思想,而对于我们当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

《论语》所带给我们后人的启迪和价值时说不尽的,有空休闲时真该拿出来读一读。

论语读书笔记范文 篇4

《论语学而》另一种理解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李泽厚说:学者,学为人也,论语读书心得。学为人而悦者,因人类即本体所在,认同本体,悦也。友朋来而乐,可以本体乃群居而作个体独存也。人不知而不愠,则虽群却不失个体之尊严,实在与价值也。此三层愈转愈深,乃仁说之根本,乐感文化,实用理性之枢纽。

一切文字,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其意义才能清晰地浮现出来。《论语》,这本子夏留给后世的学习笔记,记录却是如此简单!(子夏在孔子的门徒也确算不得是最好的学生)以这则文字而言,它缺少了具体的语言背景:在什么情况下,对谁,就什么问题而言,等等,这些都不清楚。从文字表面看并不深奥奇僻,似乎确实是谈悦、乐二字,如李泽厚所言: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文化的特征或精神是乐感文化。倘以知人论世的方式以理解这则语录,就一定作如是解么?

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孔子的这段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语意重点并不在学字上,而在习字上。习,实践。这句话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学习如果能经常实践它,那不也是很快乐的么?学固然是快乐的,但实践所学更能让人快乐。

以孔子而言,夫子以行道救世为心,是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哲人,在殷商的废墟上,这位生于野合的父母,起于贫贱的处境的殷宋公孙嫡系,成了儒的复兴者。他说:吾其为东周乎?吾从周!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他想建立一个东方的周帝国,他以几百年来商周文化的混合物--《周礼》作为支柱来建构一个理想的家园。所以他认自己是这种文化的代言人: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然而初不见用于鲁,十四年周游列国,栖栖惶惶一如丧家之犬,喟然长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在如水流年中白了双鬓畴昔之夜,梦里在空寂神殿的两楹之间,抚柱哀哀哭泣: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学何为?习也!学而无所用,才是一种真正的痛苦。学而致用,那只是孔子理想的快乐而已!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九万里的风等待扬起东海的波涛,托举鹏翼扶摇碧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门曰朋,来当然是切磋修养,研讨学问的;又自远方,山高水长,路途迢迢,交通不便,平素难得一见,这实在是可以快乐的事。何时共把盏,重与细论文,这多少古人所临风怀想的美景。

然而细细想来,我们可以有另一种理解:难道朋友都在远方?近处无友?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不也是孔子所欣赏、所向往的么?只是微斯人,吾谁与归?现实生活的周围却往往没有这样志同道合者!

圣人可以光耀千秋,可以光照四海,却照不亮附近凡人们的双眸!凡人们会告诉你:太阳再鲜艳,它也有黑子,像女人脸上的雀斑;西施是美,可是她有心脏病,娶不得!所以圣人是孤独的。所以他期待远方有一双慧眼,能够看到他的光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寂寂的柴门,等待远来的寻芳者扣响,打开一个尘封的春天。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伟大的人,他的痛苦在于,他是清醒的,他比平凡的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他超越了他的时代;还在于他有更远大的抱负。而这一切都是世俗所不需要的,因而他也是不合时宜的,也是不被理解的。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奈何这世上,谓我何求的人远比谓我心忧的人多!更有甚者,人们总是习惯用石块、鸡蛋来迎接启蒙者、先知者。

胆怯一点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而谁以易之,于是避人且避世。

勇敢一点的人,毁誉无动乎中,荣辱在所不计。即使是举身赴清流,也不肖于同流合污。

孔子说:我不生气!因为我是君子,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怎么好和小人计较?也罢,也只好如此了!否则,还有什么能让我宽慰自己呢?

可是当一个君子,真的好难啊!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声无奈的叹息,袅袅了千古!

论语读书笔记范文 篇5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而于丹教授却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对《论语》中孔子的一些为人处事作了经典的`诠释。使我们对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再认识,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们的眼中变得清晰、亲切而温暖。对我们的生活观、为人处事观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说实话,看《于丹论语心得》之前,我是怀着走形式应付的心情。没想到开卷有益,越看越想看,这本书仿佛有一种魔力引人入胜,所以我也就下决心要读好这本书。于是手捧该书,我都觉得自己好像高大了许多,仿佛自己变得有学问了。读后虽不能大彻大悟,但感触颇深,给人一种心灵的触动,心中顿生一份感悟。

感悟之一,比如:“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这是于丹给我们讲述《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如果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后的遗憾,将使你错过弥补遗憾的最好时机。承认现实的不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感悟之二: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你的整个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可以看到他内心的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是好朋友;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是坏朋友。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朋友的人格可以映照、校验你的人格,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可以在你犹豫不决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大多数时候是一种美德,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和批评,都不如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堪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明确了自己的修养,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诱导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论语读书笔记范文 篇6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用口语写成,有着练,晓畅雍容和顺,迁徐含蓄的风格。

《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早在秦汉时期就传入朝鲜和日本。《论语》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惟其已经走向世界,我们中国人才更应该珍视它,用现代人的眼光,好好审视它,自觉地去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让祖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更加发扬光大。

要了解《论语》,首先要了解孔子以及他为代表的儒家学派。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民,殷王室的后裔,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其远祖遂成为宋国贵族,孔子出生于鲁国,地位亦由公卿下降而为士。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学无常师,尤其留意于周代的礼仪制度,以恢复周初的“德政”为自己的理想,并很早便以博学知礼而名闻遐迩。

“儒”在甲骨文中作“ ”,象形字,本义是沐浴儒身,指那些以为人相礼,祭祖祀神为本质的人。因相礼前他们必须沐浴斋戒,故称之为“儒”。

说到了儒家经典,就自然要提到《论语》。“论语”二字的解释有很多。《汉书艺文志》曰:“《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即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说法有很多很多,现代人一般皆从《汉书》之说,将其理解为语言的论纂,用现代汉语说, 就是语录,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对孔子言行的追记,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一部典籍。

《论语》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私人著书的开始,它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潜在我们的生命中,熔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

《论语》一书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此中,“仁”出现过109次,它是一切理论的中心。

说到为人处世,孔子提倡的是自爱和爱人,说到为政治国,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

总之,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仁”统帅着忠恕孝悌宽恭信敏惠智、勇刚毅等诸多道德规范。

当然,《论语》中也有一些思想是与历史的潮流相背离的, 如政治上的复古倾向,对等级秩序的过分强调,对妇女、劳动的轻视等,但瑕不掩瑜,祖先具有的生命智慧是足以让我们为之骄傲的。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用口语写成,有着练,晓畅雍容和顺,迁徐含蓄的风格。

《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早在秦汉时期就传入朝鲜和日本。《论语》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惟其已经走向世界,我们中国人才更应该珍视它,用现代人的眼光,好好审视它,自觉地去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让祖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更加发扬光大。

论语读书笔记范文 篇7

看因讲《论语》所体现出知性气质而被众人所熟知的于丹女士的专访,她这样描述孔子:我不主张从性别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专访在笑声中结束,而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巨大的困惑。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孔子?换言之,孔子及《论语》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古人云:五色令人目盲。五色在现实中的意义重点在于作为诱惑出现。眼睛作为对外界认知的一个通道,似乎更易被现实所乱,从而蒙蔽内心。色彩是斑斓无常的,正如每一种诱惑与欲望,而能够抵之御之的唯一办法即是强大、坚定自己的内心。

而温度,正是内心的良药。

《论语》教与人天地和谐共处之道为先,其意很是明确:一个人可以闭世隐居(而这点确实由许多人难以揣测的社会因素造成),但他必须活在世上——意味必须先学会与自然相处,儒家所讲的类似与道家的“天人合一”便在此有所体现。而第二要务即为心灵之道,我觉得这足以体现孔子这个圣贤对人生把握太到位了,只要心灵足够强壮,那么便可以做到宠辱不惊,在人生的风口浪尖上依然神定气平;同样,是要给心灵找到正确的归途,那么仁、义、礼、智、信自然成为其准则,黑白清浊也就自然分明。国外的情诗中总说:WE SHOULD BE STRONG ENOUGH TO FIGHT FOR THIS LOVE。虽然情感亦属错综复杂,充斥人性境遇的,但一个“足够强壮”也与孔夫子所倡的心灵之道不谋而合。

明白这两点后,理想、交友、人生都已不是问题。“为大事者不拘小节”主要的路径已确定,自然就难堕迷途。我们确实能从《论语》中看到一个真实的孔子,他拥有一个常人应有的率性,也拥有一个圣哲的豁朗与通彻;也会对天发誓,也会“知天命”而慨叹。——这就是孔子所提的人生,严格要求心灵,放松生活状态。

在现代社会纷杂之中,人生需要一个自己心灵的乐土,而《论语》的意义在于“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照耀下踏上归途。”

论语读书笔记范文 篇8

最近一直在看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首先想要说的是,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每每去到书店,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关于教人们“怎样做人、怎样对待人生挫折、怎样处事”的书籍比比皆是,而这些所谓的“心灵鸡汤”迎合了当今复杂社会下处于“心灵冲撞”中的人们所需要的那种必要的理解和必要的心灵慰籍,而这些书籍中,我认为于丹教授关于《论语》的心得体会却是最值得一看的。

想起以前上初中的时候,什么《论语》《庄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奥的东西,虽然在添鸭式的教育中我背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在其位,不某其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问心里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和随意的。或许,没有于丹,我大脑中不会再想起《论语》,不会想到通过读《论语》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也不会理解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当看了于丹教授的书后,我知道了孔夫子的伟大,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可以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

于丹教授说:“《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所以,当这本书被我认认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为于丹教授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通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

对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于我这等凡夫俗子来说,不会也不想做任何评论,对我来讲,读懂、读透、悟到就可以了,所以,在这里就姑且把读到的一些我认为精彩的部分记录下来和大家一同分享吧!或许,迷茫中的你我,会不经意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帮助吧!

【热门】最新《红岩》读书笔记集锦3篇


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最新《红岩》读书笔记”,当我们对作者写的作品产生了新的看法时。写读后感要对文章内容有一定的分析,并写出自己的见解,你寻找到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了吗?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最新《红岩》读书笔记 篇1

这个寒假,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完了《红岩》。

《红岩》这本书中所描述的故事是以1948年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历史背景的。在国民党的白色统治下,无数的革命者被捕,遭受迫害。敌人为了得到口供,妄图用各种酷刑来动摇革命者的意志。但是书中一个个英勇的战士却以自己坚定的信仰,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斗志,粉碎了敌人的阴谋。

龙光华、许云峰、刘思扬、小萝卜头、江姐……书中对一个个英雄人物的描写栩栩如生,作家的妙笔生花让这些英雄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在书中,我最敬佩的人物当属江姐了。江姐对党忠贞不渝,对敌斗争顽强不屈,在危机关头从容镇定,对革命同志又是战友情深。在赴华蓥山途中,她看到城墙上悬挂着丈夫的头颅,虽然悲痛欲绝,但是为了不暴露身份,她依然镇定自若地去与双枪老太婆会面。她不像普通女性,一面对残酷的现实就变得不堪一击。她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她也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她深知党托付给她的任务,她一定要不负使命。当江姐被敌人抓住的时候,受尽了酷刑,但任凭敌人怎样严刑拷打,她都咬紧牙关,绝不透露党的任何秘密。最后,江姐英勇就义。我记得有首《红梅赞》的歌曲就是歌颂江姐和像江姐一样的英雄们。确实,他们就像在冰天雪地里傲然绽放的梅花,压不跨,打不到,越挫越勇,吐蕊芬芳……

除了江姐,《红岩》里还描写了临危不惧的成岗;英勇斗敌、舍己为人的许云峰;放弃豪门毅然投身革命的刘思扬;长期装疯卖傻潜伏在敌人内部的华子良;机智勇敢的小萝卜头……这些革命英雄的形象深深刻印在我的脑海,他们的精神真的伟大!在他们的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忠诚的信仰、坚强的斗志、坚韧不拔的毅力、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繁荣昌盛的年代,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不要忘记他们,要将他们永远铭记在心。同时,我们要好好学习,为祖国的富强作出应有的贡献,同时也让我们的人生过得有价值,有意义!

最新《红岩》读书笔记 篇2

“十一”长假期间,让爸爸去图书馆借了本《红岩》来读,早就想体会一下红色经典,接受一次精神洗礼,这样才会更珍惜现在和平、幸福的生活。

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完了《红岩》,心情如波涛起伏,完全被书中的人物感染了。《红岩》描写的事情发生在1948年到1949年之间,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是,从故事发生的地点重庆来说,这座山城还被国民党反动派盘踞。他们疯狂逮捕、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在渣滓洞和白公馆等地方,反动派疯狂地迫害革命者,每一个革命者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随时可能被敌人杀害。

书中有很多革命英雄:许云峰、成岗、成瑶以及渣滓洞的群体等等。我最钦佩的还是江姐,她对党忠贞,对敌斗争顽强不屈,对革命同志血肉情深,在危急关头从容镇定,她面对城墙门木笼子里丈夫的人头,在这个巨大打击面前,强忍椎心巨痛,全力抑制满怀悲愤,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负担着党托负的任务!由于叛徒出卖,江姐被国民党逮捕,顽强的江姐即使经受严刑拷打,始终宁死不屈:“毒刑拷打,那只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

正是有像《红岩》中那些先烈们的抛头颅、酒热血,才有共和国今天的繁荣昌盛和国泰民安!红岩精神应该像一面鲜红的旗帜,激励着我们为理想和信念奋斗不息!

想到我们当下幸福安宁的生活真是来之不易,衣食无忧的我们早就体会不到当初的血雨腥风,我们在和平的环境下学习着知识,面对求知道路上的挫折很多人往往知难而退,选择放弃。读了《红岩》,我深受震撼,我要像书中那些英雄们一红岩读后感范文700字样,不屈不挠,永不放弃,决定做一件事,就把它做好,绝不半途而废,一定坚持到底!《红岩》里的英雄们之所以能舍身忘死,坚强不屈,是因为他们有着建立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的崇高理想和信念,我们作为未来国家的栋梁,一定要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用我们的努力把我们热爱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强大,无愧于先烈们的牺牲和奉献!

最新《红岩》读书笔记 篇3

这个寒假,我又看了一遍《红岩》,深受感触。

《红岩》讲的是一群共产党员被叛徒甫志高出卖,被关在狱,身经苦刑,依然与殊死搏斗的故事。本书成功地刻画了江雪琴、许云峰等人的性格,让他们在书中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徐腾飞、毛人凤,这些反动派形象也会在你的脑海里闪现。此外,我还从这些共产党员的身上悟出了一种精神。

你想,是什么力量使他们就算受到美国军队的四十八套刑法也毫不求饶,向透露半点共产党的信息?是什么力量使他们在白公馆、渣滓洞等监狱这种环境里仍能乐观地生活下去?是一种精神,一种遇到敌方势力,却仍不服输的精神!这种精神,共产党的党员们几乎个个都有,而的党员们有的很少。这就是之所以共产党会胜利,会失败的主要原因。

谈到这里,我就想起了我看到的一本书上写了一件事:一个13岁的男孩在学校里有两个学生是黑暗社会的,他们看那个好欺负,就连续向他要钱,并威胁他不告诉家长和老师。那个学生怕他们,就按照他们的要求,没告诉家长和老师。此后,他以很多方式向父母要钱,直到老师发现此事后。这个学生,就没有这种精神。如果他很早就告诉老师,他的父母就不会损失如此大的财产了。

像共产党员一样的这种精神,是做事情、事业成功的关键。因此,这种精神是十分值得传诵的,是名族之魂。

最新匆匆读书笔记(系列5篇)


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拜读了作者写的作品,我们的心境会得到升华。只要是对图书原创内容的感受,我们都可以把它写成读后感,写好作品读后感有什么技巧呢?以下“最新匆匆读书笔记”由读后感大全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最新匆匆读书笔记(篇1)

今天,是20xx年的元旦,我怎能不高兴!毕竟自己又比以前长大了一岁。但是,当我在家认真读了朱自清所写的《匆匆》后,又为自己度过得这十一年深感惋惜。

他写的《匆匆》这篇着名散文告诉人们时间是宝贵的,时间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人的一生价值也正体现于对时间的珍惜,我们要珍惜时间。

散文中的每一句话都值得我去体会,去思索。比如: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作者默默的算着八千多日子已从他手中溜去,不禁头岑岑而泪潸潸了。作者深感时间过的是多么匆匆,吃饭、睡觉和思考时,时间都在溜走,留下的只有徘徊和叹息罢了。

仔细品味文章中的每一句话后,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在一年365个日夜中,寒暑假虚度了70多天,节假日是10几天,双休日又休去了70多天。这样我们能真正学习的时间又只有多少呢?在我尽情玩耍时,时间向我挥手告别;当我散步在公园时,时间从我脚下溜走;当我在电脑上聊天时,时间又从我的手指间逃之夭夭。有人说过,人的一生仅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不管是哪位伟人或成功者,他们没有一个是浪费时间,虚度光阴的。正如昨天的阳光怎么也照不到今天的校园,昨天只代表着过去,成为了历史,在无数个明天的背后,也仅仅只有一个今天,古人说的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确,时间就是金钱,时间也是生命,难怪有这样一句话浪费别人的时间就等于图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就是慢性自杀,花有重开时,人无再少年要取得巨大的成就,就只有珍惜时间。

今天不仅是我最快乐的一天,也是我最有收获的一天。因为我懂得了人世间最宝贵的东西是时间。

最新匆匆读书笔记(篇2)

这是朱自清的一篇著名的散文,写的很生动,语言也很美丽,有时候是它提醒了我许多,时间的宝贵人人都知道,但尽管他们都知道,可是他们依然没有好好的珍惜那段美好的时间,时间从来就不等人,它来的匆匆,消逝的也匆匆,让人无奈,我们很想留住时间,但你们认为这可能吗?

想想,我们现在毕业了,还坐在教室的座位上听老师讲课、做错了事情认真地听着老师严肃的批评,那个时候好想快些逃离那里,但现在呢,似乎有些怀念老师的声音,老师对我们做的许许多多的事,那个时候我们的埋怨变成了现在的怀念与不舍,可惜,那段时间早已过去了,还记得我们每个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那种陌生的气息吗?从陌生到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过程你们还记得吗?同学们还记得吗?老师还记得吗?

那时候我们每一个人都催促着大家,那种滋味回忆起来甜吗?每一任同桌还记得对方吗?

我还记得我进入学校的第一个同桌是谁,他有着有些卷卷的头发,胖乎乎的,或许是因为那时候还小,总是因为一些鸡蒜皮的小事斗嘴。还记得那一次我们因为一道男女生的‘’三八线‘’而傻傻的吵架,还因此两人都受到了一点小伤[皮外伤],我妈妈却小题大做的去找老师,不过似乎因祸得福了,我和同桌张洪霖的同桌关系缓和了些,不过我已经满足了,哈哈!当然,我的最后一个同桌我也没有忘记,她既是我的同桌,又是我的好朋友——朱艳茹,她是优等生。虽然我们两个人都是女生但似乎也会有冷战发生,你们一定不敢相信吧,其实我的嗓门比她大,有时候也总爱吓吓她,至于冷战很快就会结束的,再怎么说我们两个人都是女生啊!

好微小的事情啊,但它却已经变成过去了,那段时光也让我成长了,老师的“灌溉”也令我们感动。

要学会好好的利用好每一分每一秒,我们留不住时间,它也不可能来慢慢地等待我们,那么我们只好聪明地好好‘’享受‘’那个来无影去无踪的时间吧!

快,时间又开始奔跑了!

最新匆匆读书笔记(篇3)

今天,我读了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它使我受益匪浅。在这篇文章里,朱自清,用一个设问句——“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引出自己对时间的思考。以多种修辞手法,向我们道出匆匆流逝的时间一去不返的道理,语言生动,寓意深刻。

是呀,时间匆匆流去,是我们无法控制的,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有意义的事情。因此,朱自清在文章中呼吁我们不要白白浪费时间,不要庸庸碌碌、平淡无奇的走过一生。

说起时间,我真感到羞愧。放学回家,我不是玩,就是看电视。别人抓紧时间学习,而我抓紧时间看电视,看动画片。考试成绩不理想,心里不服气。我要是把看电视的时间用在学习上,肯定也能考好。看了这篇文章后,我才明白,其实别人比我多的不光是分数,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珍惜时间,多了一份刻苦学习呀!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抛弃他。时光老人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多的,就看你能不能珍惜它,把握它!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珍惜时间吧!同学们,努力,请从今天开始!

最新匆匆读书笔记(篇4)

虽然我们明白“一寸光阴一寸金,一寸金难买寸光阴。”意义,但我们仍然不知道如何珍惜时间在我们的生活。今天,我读了朱自清的散文《匆匆》,让我感到了时间的飞逝。似乎每一个行动都浪费了一分一秒。

文章《匆忙》表达了作者对浪费时间的遗憾。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用各种修辞手法来表现时间的匆匆流逝。语言生动优美,使我们能够在思考中理解时间的价值。

记得我刚进小学校门,一个无知的孩子;转眼间,十几岁的孩子就要进入中学了。这六年我学到了什么?它是丰富的知识。但是我一点也不满意。我还没有读那么多书。时间过得很快。当我回首往事,一切都回不来了。然而,我又浪费了一次回望的时间!我不知道如何抓住这个时间,虽然老师教“与时间赛跑”。我多写一个字,多读一些书,因为害怕时间不会等我,跑得很快,我跟不上。但是当我回首往事,我发现我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很多,我不禁感到一阵喜悦。正相反,我想:为什么不多写一个字呢?下次一定要跟上。

当太阳升起,夕阳落下,时间匆匆流逝,我们才知道我们是多么后悔。在那之前你在做什么?在墙角默默等待时间的到来,不知不觉时间已经过去,不如早点与时间赛跑。

时间不等我们。我们应该与时间赛跑,永远把时间抛在身后。今天的工作必须完成,才能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最新匆匆读书笔记(篇5)

今天我学完《匆匆》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朱自清对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如果我们用心去读,会有不少感悟的。

是的,时间会悄悄地流逝,就算你伸出手来挽留也毫无作用。如果你觉得时间是无限的,过了今天还有明天的话,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为什么?——

在五一还剩两三天的时候,我弟每天都在玩,但他的作业却动也没动。当妈妈催他快写时,他就有个很合理的理由:写那么快也没什么用的,到最后还不是没事干?到了五七下午两点他才开始写作业,到晚上八点才写完……因此,我们要珍惜时间啊!古罗马的塞内加在《外国名人演讲集》里说过:“所有过去的时间都是消逝了的时间;我们现在过的每一天,是介于本身和死之间的一天。”

回想起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谁有曾去珍惜过时间呢?做事时拖拖拉拉。时间飞过;学习是吊儿郎当,时间飞过;洗澡时慢慢吞吞,时间飞过。难道大家没有察觉到时间的飞逝?要知道,过去的时间是静止不动的,现在的时间是像箭一般飞逝的啊!

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时间就好像在我们的眼前,在我们的身边。珍惜时间,去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吧!

最新读书笔记感悟(通用8篇)


古人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在阅读相关作品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这时候,我们不妨坐下来好好写一篇读书笔记,如何才能将读书笔记写的清晰而有条理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最新读书笔记感悟(通用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新读书笔记感悟 篇1

唐代韩愈、李翱之《论语笔解》曰:“韩曰:‘说者谓忠与恕一贯、无偏执也’;李曰:‘参也鲁,是其忠焉。参至孝,是其恕也。仲尼尝言忠必恕,恕必忠,阙一不可。故曾子闻道一以贯之,便晓忠恕而已’。”

宋代钱时《融堂四书管见·卷二》曰:“参乎者,呼曾子名而语之也。贯,通也。唯者,黙喻而深领之辞。门人者,曾子之门人也”。又谓:“这个不是事事物物上斗合得来。会得后,自然光明洞彻,无所不通,本一贯也。非贯之而后一也。夫子以一贯语曾子,直是指得清切。曾子以忠恕答门人,直是断得清切。不清切,后一‘唯’字如何撰得出?后学不悟本一之旨,直向事物上逐项寻讨,安得曾子者而论忠恕哉?”。他在卷十三又云:“忠恕即道也。于此用力则去道不远,指初学者求道之方而言也。非谓别是一物也。苟忠恕矣,何违之可言哉?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即所以用力于忠恕者。”

宋代朱熹与周公谨的一段对话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孔夫子的一贯之道。周公谨问:“在内为忠,在外为恕,忠即体,恕即用”。曰:“忠恕是如此。夫子曰‘吾道一以贯之’。何故曾子曰‘忠恕而已矣’?”曰:“是曾子晓得一贯之道,故以忠恕名之。”先生曰:“且去一贯上看忠恕,公是以忠恕解一贯。”曰:“一贯只是一理,其体在心。事父即为孝,事君即为敬,交朋友即为信此。只是一贯。”曰:“大概亦是,公更去子细玩味,治国、平天下有许多条目。夫子何故只说‘吾道一以贯之’?”公谨次日复问:“‘吾道一以贯之’,圣人之道见于日用之间,精粗小大,千条万目,未始能同,然其通贯则一。如一气之周乎天地之间,万物散殊虽或不同,而未始离乎气之一。”曰:“别又看得甚意思出。”曰:“夫子之告曾子,直是见他晓得,所以告他。”曰:“是也。所以告曾子时无他,只缘他晓得千条万目。他人连个千条万目尚自晓不得,如何识得一贯?如穿钱,一条索穿得,方可谓之一贯。

如君之于仁,臣之于忠,父之于慈,子之于孝,朋友之于信,皆不离于此。”问:“门人是夫子之门人否?”曰:“是也。夫子说一贯时未有忠恕,及曾子说忠恕时未有体用,是后人推出来。忠恕是大本,达道所以为一贯。”公谨复问:“莫是曾子守约,故能如此?”曰:“不然,却是曾子件件曾做来,所以知。若不曾躬行践履,如何识得?”公谨复问:“是他用心于内,所以如此?”曰:“只是朴实头去做了。夫子告人不是见他不曾识,所以告他。曾子只是曾经历得多,所以告他;子贡是识得多,所以告他。忠如瓶中之水,恕如瓶中泻在盏中之水。忠是洞然明白,无有不尽。恕是知得,为君推其仁以待下,为臣推其敬以事君(泳)。”

最新读书笔记感悟 篇2

《格列佛游记》是一本非常好看的书,是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写的一本童话,通过主人公格列佛一次次奇异的冒险经历,带给我一次次刺激的享受。

格列佛因为航线偏离,他被冲到了利立浦特这个小人国。这是故事的第一站,格列佛在这里力大无穷,他一餐饭能吃掉几十头牛羊,几十桶红酒,一只手能拖动他们国家的整只舰队,一泡尿能浇灭整个皇宫的大火……可是,利立浦特国却是很贪婪的,他们想利用格列佛去打败自己的敌国不来夫斯库,格列佛是个正义善良的人,所以他绝不干这样的恶行,就想方设法逃离了利立浦特。

回到家里,和妻儿团聚后,他又踏上了旅途的征程,结果,一不小心就到了巨人国布罗卜丁奈格,在这里,他小得简直就是一只蚂蚁,随时都有可能被巨人踩扁。但他用他的智慧和彬彬有礼被农夫巨人接纳了,他的孩子成了格列佛的“小保姆”。可是,幸福的生活并不长久,农夫想把格列佛当“摇钱树”和“赚钱宝”使用,每天八小时表演,累垮了格列佛,也让真心爱护格列佛的“小保姆”担心不已。就在格列佛以为自己将被累死的时候,王后要来看他的表演,于是,格列佛使出浑身解数,让自己精神起来,以精湛的表演获得了王后的心,留在了宫里,他终于摆脱了困境,过上了安逸的生活。可是,格列佛待了几年,还是希望回家。

格列佛经历了被鱼鹰叼到空中,又被丢入海里,终于还是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可是,格列佛离奇的经历还没有结束。他又到了飞岛国,看到了很惨的长生不死的人,看到了头长得横七扭八、思维会混乱的人,格列佛实在受不了,就逃走了。

最后格列佛来到了慧骃过,所谓的“慧骃”是高智商、好品行的马,在这个国家里,没有欺骗和谎言,只有真实和友善,在这里,野胡是慧骃的奴隶,也是最令格列佛厌恶的,因为他们丑陋、贪婪,无法调教,可是偏偏长得像人样,这令格列佛感到羞耻,因为从这些野胡身上,他看到了人类的丑陋,所以,他不要回到人类社会中,格列佛宁愿做慧骃的野胡。

听了我的介绍,你一定想去看《格列佛游记》了吧!我敢保证,你看完后还意犹未尽,因为它实在太好看、太引人入胜了。

最新读书笔记感悟 篇3

父母是我们身边最贴近的人,他们时刻关怀着我们,在身边教导着我们。同样是父母,傅聪与傅敏的父母则是用一封封书信来表达对自己孩子们的关怀和热爱。正式这一封封的书信,感动着我们、打动着我们。

傅雷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文学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而母亲朱梅馥是一个极具有东方文化素养、有经理了西方文化洗礼,既温厚善良、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

家书中的家教风格,显现的底色是中西文化的融合,也是父母与孩子的文化中合体。

家书中的底线是先“做人”。关于“做人”,傅雷写道:“我说的做人,是广义的,私德、公德都包括在内,主要是对集体、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而傅聪则是这样理解的:“我父亲说的做人,绝不是世俗概念的“做人”,什么药面面俱到啊,什么在社会上药怎样怎样啊等等。他说的“做人”,恰恰相反……是另一种意思。”傅敏先生正式遵循父母熊掌的意思,既明确“底线”,又铺陈“底色”,编纂了这部家书,让更多的世人明白理解。

傅雷之所以说“先做人”是“底线”,实际上也是傅雷一贯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教育当以人格教育为主,知识其次。”孩子品德高尚为人正直,文门欠缺一些也是没有关系的。而傅聪所说的“做人”则是“底线”加“底色”,在最高意义上做一个精神上有所升华的人。这里的“底色”则是以“全面的文学艺术修养为基础”,健全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断的求索追求,“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拳拳的爱国热情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我更加理解父母了。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了解孩子的书。

最新读书笔记感悟 篇4

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父亲司马谈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临死前嘱托司马迁帮他继续完成史书。然而,司马迁因替一位将军辩护而遭受酷刑,他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身,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最后,一部鸿篇巨著《史记》诞生了。

《史记》是司马迁忍辱负重、呕心沥血,花费一生的精力来创作的。它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曾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大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一代明君唐太宗也感喟: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史记》为我们生动形象的展现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画面,还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让我们从历史中明白道理,揭露丑恶行为,歌颂高尚的品德。

《史记》中那一个个活灵活现、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对人谦恭有礼、和蔼可亲、孝敬父亲的虞禹;令人尊敬、勤政爱民、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受到了大家的`爱戴;还有那残暴、沉迷于酒色、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最终丢失了江山的商纣王;只为博得美人一笑,点起烽火、不惜一切戏弄诸侯的周幽王,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这就是周幽王堕落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忘亡国之耻,卧薪尝胆从而最终战胜吴国的越王勾践。知识渊博、见闻深广、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用发愤以抒情的方式创作的《离骚》而名垂千古。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千古,映射着未来。读完《史记》,让我读出历史的真实,读懂了一点点历史发展的规律。读史使人明智,就是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把理解历史当作把握人生的一把钥匙。

明智的人既要不忘过去、重视将来,更要全力把握现在、创造将来。站在历史的角度上,看到圣贤真正的精神何在?我认为这才是读《史记》的最大意义。

最新读书笔记感悟 篇5

在鲁迅的《故乡》中,鲁迅先生写道:“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母亲说,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杨二嫂发见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这是我们这里养鸡的器具,木盘上面有着栅栏,内盛食料,鸡可以伸进颈子去啄,狗却不能,只能看着气死),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

这看似平凡又啰嗦的文字,其实正恰恰表现了中国人的那种愚昧,又恰恰体现了中国人的那种悲哀。如果我们生活在以前的时代里,我们能否不免俗的对抗这个世界呢?

最后,鲁迅先生说:“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贫穷愚昧无知,这都是当时黑暗社会的封建思想所导致。鲁迅先生敢于剖露出现实世界,实在不容易。通过《故乡》,我深刻体会到旧社会的黑暗与封建,同时也为生活在这个幸福的新时代感到庆幸!

最新读书笔记感悟 篇6

“对了,这个人就是她。现在他已经清楚地看出来那使得每一张脸跟另一张脸截然不同的,独特的,神秘的特点,这是灭一张脸成为一张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不能重复的脸。尽管她的脸容不自然地苍白而且丰满,可是那特点,那可爱的和与众不同的特点,仍就表现在她的脸上,她的嘴唇上,她的微微斜睨的眼睛里,尤其是表现在她那天真而含小的目光里,不但她的脸上而且她的周身都流露出来的依顺的神情里。”作者托尔斯泰高超的艺术才能再这短短的几行字间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在描写玛丝洛娃被申判的第6—9章中,作者将司法界的黑暗内幕暴露给世人看,原来这帮“气度很是威严”的法官,检察官,律师,司祭等,都是一些好色,嗜酒,玩忽职守,勾心斗角,夺人私产,亵渎教义的衣冠禽兽。这里有全景式的描写,各色人等一一“出场”,井然有序,毫无顾此失彼杂草无章的感觉;有细节的精读精彩细绘,如庭长偷税漏税的健身运动,与情人约会前的激动心理,副检察官“那只空着的手甩来甩去”的重复动作,还有玛丝洛娃的外貌描写,聂赫留朵夫的颤动的心理描写等等,都细致入微,挥洒自如。

《复活》讲的聂赫留朵夫在精神上的复活,使他最后开始过全新的生活。他在福音书里找到了五条法则:对上帝要虔诚,不起誓,要忍辱,爱敌人,不反抗。他认为人们如果遵循这五条法则,并不断改过自新,便可以“获得最大的幸福,地上的天国也会建立起来”。他的灵魂得救了。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宣扬“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为核心的“托尔斯泰主义”,《复活》也体现了这一点。《复活》的“种子”是托尔斯泰的朋友科尼的故事,成为感动世界的名著。

在这里,作家目光的犀利、描绘的精确、笔力的雄浑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这与作品内容的严肃性是相符合的。在这里,面对人类的苦难,作家保持了高超的镇静,然而读者却不得不为见到的景象而深受震动。托尔斯泰在这里的挖掘比以往要深。可以说整个俄国都被他翻了出来。他再现的艺术世界已经达到可作为一面镜子的程度。伟大的真实!正因为作品除去了浪漫主义的萎靡因素,因而整个显出了威力,如同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一般。然而这不是一座普通的雕塑,是一座宏伟的纪念碑。它把19世纪末整个俄国的现实熔铸进去,上面刻有穷人、贵族、狱吏、监犯、革命者、医生、学生……里面混合了忏悔、怜悯、宽容、无耻、欺诈、放荡……这里,作者唱出了人类艺术最崇高的歌:我们为不幸者撒一掬泪,人世的悲欢感动我们的心。

最新读书笔记感悟 篇7

我怀着敬佩的心情,一遍又一遍地读《詹天佑》,我国的铁路之父——詹天佑,他是杰出爱国的工程师,不畏帝国主义的嘲笑,毅然接受了修京张铁路这件艰巨的工程。在遇到苦难时,他想:这是我们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修好,否则不但遭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工程师失去信心。

我深深地被詹天佑那种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感动了,这也是他可以成功的原因,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我想,詹天佑这种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精神不正是一些粗心大意、马马虎虎、敷衍了事的人所缺少的吗?

我是一个超级“马大哈”。星期四,一次数学摸拟考试,题目并不难,对我来说是小菜一碟,提起笔,“刷刷刷”的几下就搞定了,余下的时间就要检查了,我反反复复地检查,一道都没有发现错误,我可高兴了:不低于95分应该没问题(这是爸爸给我定的标准)。

星期五,要发试卷了,我好紧张,好怕没考好,我喃喃自语:阿咪陀佛。结果,试卷上的分数让我心惊肉跳:93.5分。哪里错了?我看看错的地方:没化简,抄错数,乘法写成加法,算了算,如果没有粗心大意的地方,有98分啊!98分!啊!气死了!粗心大意怎么像个恶魔一直缠着我不放?为什么这么久了老改不掉呀!

最新读书笔记感悟 篇8

今天,我拿起了去重庆前买的鲁迅先生写的《朝花夕拾.呐喊》,看到了一篇我们家喻户晓的文章——《故乡》。我感觉这篇文章十分的好。

鲁迅冒着严寒,回到了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他觉得这时的故乡和他记忆里的故乡完全不同。回去后,鲁迅他们要把房子卖了。他们提到搬家的事情的时候,母亲提起了闰土,说闰土要来。鲁迅的脑海里浮现出了闰土以前和他玩耍的那些事情,那时的闰土活泼可爱,也很开朗。

后来,斜对门的杨二嫂来找他拿东西,这时的杨二嫂是一个尖酸刻薄、贪财的人,经过母亲的提醒,鲁迅才想起来,那时的杨二嫂和现在的杨二嫂好像完全不是一个人了。

闰土终于来了。成年的闰土给鲁迅一种愚昧麻木的感觉,鲁迅为闰土感到悲哀。闰土被“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压迫着,不仅是闰土,那个年代的农民都被那些条件所压迫。

鲁迅最后说了一句名言“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虽然是在写故乡,但是其中包含着对当时农民的深厚同情,憎恨那时的黑暗的社会对农民的压迫。鲁迅对以前故乡的怀念和对今后故乡的憧憬。

《人性的枷锁》读书笔记系列(8篇)


如何让自己的读后感语言更加清晰呢?读完作品后,可以把读书感悟记录下来。面对书中的人物情节做好推理,认真地写一篇读后感,有关“《人性的枷锁》读书笔记”的内容是栏目小编为您带来的,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性的枷锁》读书笔记【篇1】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1000字:

在写这篇读后感之前,我认认真真的想了想,我是如何开始喜欢上毛姆的。这是无意中我的同事跟我提到了《月亮与六便士》,她说:“月亮是那崇高而不可及的梦想,六便士是为了生存不得不赚取的卑微收入,多少人只是胆怯地抬头看一眼月亮,又继续低头追逐赖以温饱的六便士?”说道这里她突然问我:“如果是你,你选月亮还是六便士?”我并没有立刻回答她的问题,因为我在思考。

正因为我俩无意中谈到的话题让我对毛姆产生了极大地兴趣。于是我买了他三本书回来慢慢看,《人性的枷锁》是我了解毛姆的开始。

一篇关于格非的文章,《文学在读者中寻找认同》,引用里面的一段话:从最根本的意义来说,文学是一项寻求认同的事业——作者通过写作来寻求理解,寻觅知音,而读者则通过阅读(有时候还需要借助文学研究和批评),来发现作者与他们建立认同。我之所以爱上阅读也是因为想要在作品中找到与作者有共鸣的地方,在迷茫的时候在书中寻找答案,然后学会思考,学会反思。小说中的主人公菲利普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真实、纠结;既不安于现状,又没有能力改变未来。我又何尝不是自己想的挺美好,可做起来又是另一回事。但我永远比不上菲利普的一点是,他一直在不断地尝试,不断奔波,他有一颗无处安放的心,他在不断寻找生命的意义,而我却没勇气迈出哪怕是一步,只好不甘心的安于现状。

当菲利普发现自己的跛脚被别人嘲笑的时候,他好像感受到了生命的苦涩。他幼小的心灵模糊的意识到这种不幸与痛苦可能会和自己终生相伴。他开始变得敏感,不合群,在小小的学校里,默默忍受孤独。中学时代,他拥有了他认为最好的朋友罗斯。但他渴望只有他一人拥有罗斯的友谊,所以当他看到罗斯和其他人玩的时候,他会愤怒、不安,好像被抢去了心爱玩具的孩子一样无助,终于因罗斯受不了他歇斯底里的占有欲而离开他。最后就算他可以有机会进入顶端大学,可他还是急于逃离了那片让他发疯的地方。这一时期,菲利普的性格养成对他今后的生活和人走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包括爱情。

他去了德国留学,到法国学画画,然后又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从医,直到他找到生命的意义,最后终于知道自己要什么。

他放弃进入顶端大学的机会,非要这么折腾,哪怕别人说他当画家失败,当学徒失败,但他说他不后悔。对啊,为什么要后悔呢?如果所有的东西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的话,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

《人性的枷锁》读书笔记【篇2】

历时一个月,断断续续读完毛姆的《人性的枷锁》,并没有规定每天投入多少阅读时间,而是在思绪不清、无法继续完成手头比较重要的任务时,翻开读上一会儿。也正是这样毫无计划的间断式阅读,使我有时间在接受下一个情节时思考菲利普人生的各个阶段。坦白说,看到“全文完”时,松了口气,终于结束了,并不是篇幅长短导致的疲倦,而是跟随者菲利普的半生,体会他所体会,感悟穷困潦倒且无希望兜兜转转的生活,太煎熬了,我甚至都惶恐,阅读下一章时,菲利普会不会饿死在他躺过的街头,再也没法品读他糟糕的人生境遇。

事实证明,主人公永远带有主角光环,这倒不是去讽刺最后的结局,当看到菲利普能融入家庭采摘,能顺心顺意的不考虑钱财这般“绅士”所摒弃不谈的身外之物,能确定自己的心意不再困死在那个皮肤发青、身材丝毫没有丰裕触感的“骗子”身边,还是有种乌云撤离,看到久违的阳光的舒畅。

作者塑造的“菲利普”并不是我喜欢的人物形象,怯弱甚至有些许自私,执拗且放不下自尊心,甚至于,当他期待伯伯早点逝世而继承家产以摆脱日复一日设计服装手稿,在七八月份夏日整天浸湿在咸臭的汗水中,看到这里我再不能因其身体缺陷而保留一丝怜悯。期待着不知何时才能改变困境的他人之物,而不是通过自身努力去改变现状,只能做一位凄惨的白日梦想家。

即便如此,菲利普的思考也造成了不小的触动,他对“生命是什么”、“存在的意义”的思考,促使我同样去思考活着的意义与价值。读书笔记m生命是什么,也就是从有到无的过程,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过程。从最初拥有生命的那刻起,到拥有财富、感情、家人以及一切,再到最后两袖清风躺在病床上,记忆里最后只留下亲人的眼泪,再也没有其他。

既然如此,存在或者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当然有,它虽是过程,但对于每一位襁褓中的婴儿甚至是当下的我们来讲,都是未知的过程,我们都无法预测会遇见谁,过着怎样的生活,风餐露宿还是金碧辉煌。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拿着唯一一把钥匙,对应着独一为二的人生之门,打开它,相当于解下你自身的枷锁,拥抱未来。

《人性的枷锁》读书笔记【篇3】

毛姆的小说《人性的枷锁》讲的是主人公菲利普从幼年到三十岁这段时间的成长经历。

这二十多年间他不断打破生活中的枷锁,最终过上一种内心自由的生活。

01

枷锁一:宗教信仰

母亲去世以后,菲利普成了孤儿,被送到当神父的伯伯家寄养。

在伯伯家长大的他,从小就被寄希望于,以后能从事神职工作。加上英国本身就是宗教国家,他也很难不被宗教所影响。

因为天生跛足,受尽屈辱,所以他一心期望上帝能让他痊愈,在做了很多的努力之后,他还是没能如愿。

这件事让他对宗教开始失望,但还没到完全失望的地步。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看到身边的神父并没有过着有意义的生活,反而比普通人还要无聊和堕落。特别是自己的伯伯,他自私愚蠢反而宣称在传播真理,这些都让菲利普决定放弃从事神职的机会,转而前往德国的海德堡学习德语。

在德国,与不同国家,不同信仰的人接触,让他看清:他并不会因为放弃信仰英国国教而遭到上帝的惩罚,实际上他根本不需要信仰任何宗教而使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和充实。

打破宗教信仰的枷锁以后,他感到心神自由,他成了自己的主人,再也不用考虑有没有履行上帝给他的职责,他只需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讽刺的是,当他决定彻底放弃信奉英国国教之后,反而找到了自己真正的行为准则,那就是爱和真诚。

在中国,虽然没有宗教文化,但是我们有父母文化。

我们很多人,从小就被灌输:一定要听父母的话,顺从父母,长大了要报答父母,孝顺父母。因为父母都是为了我们好,也为我们付出了所有。

这种思想就像宗教思想一样,虽然本质上并没有什么错,但是盲从,会让他们变成束缚我们的枷锁。这种枷锁不仅容易让孩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容易让父母不去学习和成长。

希望我们都能像菲利普一样,在生活中不断地经历和思考,找到属于自己的信仰。这种经过察觉和反思的信仰,不仅不会违背社会约定俗成的信仰本质,反而会在更高层次上,与他们达成一致。

02

枷锁二:事业上的定性

在放弃从事神职工作的机会以后,菲利普去海德堡学习了一年德语,然后去伦敦的会计事务所做学徒,准备从事会计工作,最后却因受不了办公室一成不变的生活而中途放弃。

后来又去法国学画画,在认清自己最终也只能是二流画家以后,又毅然放弃学画,这无疑让伯伯对他打击讽刺,说他没有定性。

但他并没有因此自暴自弃,他相信虽然一直在不停换方向,但经历过的事情终将成为自己的一种所得。

最后选择学医,从事父亲生前的工作,也让他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爱好。他喜欢在行医过程中接触不同的人,观察他们,并对世间百态做出自己的判断和思考。

在我们的生活中,因为很多人戴着父母文化的枷锁,所以在事业上也难免会被其禁锢。

虽然我们已经长大到不用靠父母来生活,但因为小时候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家庭,学校和社会也不鼓励个体对自己擅长和喜欢的做更多的探索和尝试,所以长大后的我们,当被社会现实所困时,很难再去做出进一步的试探和选择。

而菲利普的幸运就在,虽然一直面对伯伯的质疑,但因为是寄养,伯伯也不好强迫他做决定。当然菲利普也为自己不断试探付出了很多代价,比如后来在读医学院时,穷到留宿街头,吃不上饱饭。

他这种宁愿不断面对挑战和质疑,也要诚实面对自己内心的态度不仅给了我们希望,也激励我们跟随自己的心去走。无论什么境遇,都会成为丰盈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03

枷锁三:爱情

作者用了几乎一半的篇幅来写菲利普的爱情“遭遇”。

他在学医期间认识了餐馆服务员米尔德里德,并无可救药的爱上了她。

虽然菲利普一直能清醒地看到米尔德里德身上所有的缺点并在后面的相处中不断被她利用然后抛弃,但是菲利普就是很难摆脱爱情的魔咒。

最后的最后,菲利普心还是会痛,但爱的枷锁已经不能将他捆绑。

不是所有人都能和爱的人终成眷属,但几乎所有人都在爱里吃过苦。

这种苦,是爱情的美丽肥皂泡不断破灭过程中,我们喝下的肥皂水。

就像菲利普,他至始至终爱的都不是米尔德里德本人,而是他心中对于美好爱情的最初幻想。

这种幻想让他看不到米尔德里德真实面,而现实逼迫他不得不去看的时候,他就只能不断地痛苦,不断地绝望。

最终现实的苦楚足够多,多到可以让他清醒地看到米尔德里德跟他之间,根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

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不会像菲利普这样“倒霉”遇到一个性格和人品都严重有缺陷的人,但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也都不会找到完全符合我们心意的另一半。

如果我们一直希望通过另一半来过上内心充实而幸福的生活,那无疑是要走向地狱之门的。因为我们会不断地在痛苦中看清现实:没有任何人可以让另一个人内心充实而幸福,除了这个人自己。

04

枷锁四:跛足

从菲利普开始上学起,他就不断因为自己的天生跛足被人笑话,因此跛足也成了他最大的痛处。从小到大,只要别人和他有争执,就一定会拿这个来刺痛他。

菲利普在一次次的被羞辱之后,终于发现自己的跛足不是别人之所以会挖苦他的原因,那些挖苦之人心中的恐慌,不满和没有安全感才是他们之所以会挖坑别人的真正原因。

相比之下,身体天生的残疾并没有比别人心中此时的黑暗更邪恶。

我们也许不会像菲利普这样有身体缺陷,但却可能有不愿被提及的痛楚。可能是某段没有努力的时光,其他家人身上的难处,或是年少无知的某段黑历史。

无论是身体的缺陷或不同之处,还是做过的某件错事,它们都会跟随我们一生,成为我们独一无二生命的证明。当我们苦恼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也许我们可以像菲利普一样问一句,到底是我们本身有什么错,还是评价方自己在跟自己的心魔在抗争。

小说的结尾,菲利普摆脱了宗教,事业和爱情给他的枷锁,过上了一种自我实现的生活。

但是在我看来,人性的枷锁并没有就此完全解开。新的生活里他还会遇到新的枷锁,当然也会有新的解锁过程。

因为我们终其一生都在不断解开枷锁的过程中度过。

《人性的枷锁》读书笔记【篇4】

这本书,他正好给我们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那个样子。它里面的文字,充满魔法,它把我们带到了另一个虚拟的生活圈,好像时光穿越,又好像灵魂互换。在虚拟的世界,我们就是菲利普,我们在经历所有的一切。于是,我们体会了被米尔德丽德鄙视的无地自容,感受到被她利用的心甘情愿,经历到失去她的撕心裂肺。于是,我们触摸到Price上吊自杀后冰冷的尸体,我们感受到胃空荡抽搐,通过抽烟来减轻饥饿的无耐。我们还体会到在绝境中,微弱的控诉:自己总是对他人友善,尽量做好事,最后却事事糟糕透顶;自己乐于助人,却在最困难的时候,不敢期望有人伸出援手。于是,我们体会到了在绝境中,期盼自己的舅舅早些过世,可以利用他的遗产来走完最后学业的无耻和真实。甚至被灵魂拷问。

晚上照顾舅舅时,我们也动了给他多加的念头,希望可以早一些结束他的无意义生命,来逆转自己的有追求人生。最后,我们终于因为害怕终身的悔恨和愧疚,而没有动手,经受了恶魔的诱惑,保住了道德的底线。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这本书带给我们读者的虚拟却真实的体会。菲利普的一生寻找的答案,也是读者曾经想要选择的东西。只不过,大部分读者,有父有母,没有那么勇敢,无法豁出一切去经历去感受。而跛脚的菲利普,却把个中滋味,心酸心苦,一一尝遍。最后,他终于懂得欣赏平淡无奇的生活,以及平凡似水的'美好。

我们跟随主人公,从一种生活到另一种生活,从一群人到另一群人,不停奔波选择,不停挣扎纠结,挣脱种种枷锁,想寻找一种照亮生命的人生,最终发现“人生毫无意义”,最终选择了一种最普通的生活。这是历经艰辛探索后的结果,就像挥洒汗水劳作后,休息时的平静。

他浴火重生后学会了怎么去看待缺陷和苦难,如何用平常心对待生活的不如意。他终于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陷,或身体或心灵。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病房,为什么会这样,根本没有理由。或残缺的肉体,虚弱的心脏,或病态的肺,还有一些更加隐蔽的精神疾病,懦弱的意志,酒精的上瘾。人人都有缺陷,我们要做到就是接受人类的美好,包容人类的错误。原谅他们,因为他们也身不由己。

生活就像是一座空空如也的清水房。把所遭受的一切不幸,看作是对生活煞费苦心的装饰。他开心地接受生活中出现的一切,凄凉和兴奋,开心和痛苦。因为无论什么事情,都让生活这套毛坯房的设计,更加层次丰富。

《人性的枷锁》读书笔记【篇5】

为了省几个Money,我就在手机上阅读书籍,少了纸质书籍随意翻阅,看看插图的便利条件,四五天就把这本书看完了,合上书以后,几天来书中阐述的生活观、价值观久久不能让我平静。

菲利普在人生道路上的困苦和抉择给了我很多启示。

他和米尔德丽德的那段感情,很多人都觉得那并不是爱,而只是在情欲影响下的冲动。但是,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那是爱,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的爱而已。在我看来,他如果不是真正爱她,不可能做到在她和自己的好友勾搭上时还出资让他们一起出去潇洒,不会在她一次次无情地伤害自己之后依然伸出援助之手。若说只是为了情欲,那他后来已经对她的身体完全失去了兴趣,纵然她百般暗示和勾引也不为所动,这显然不是情欲所能解释的。更何况毛姆在《刀锋》里已经明确说过:“爱没有情欲就不是爱,而是别的东西;而且情欲并不是由于得到满足,而是由于阻挠变得强烈。”这是不是也可以解释,菲利普最开始的情欲也是因为爱而建立起来的呢?

菲利普最终在莎莉那里获得了真正的爱情。他为了她而甘愿放弃深植于意识中的环游世界的梦想,为了她而甘愿在一个小村庄里行医终老,虽然他不确定自己到底是不是爱她,但是却知道自己对妻子、爱情、家庭的渴望已经超越了其他,他愿意为了她而停留下来。

小说的结尾比我预想的要好,原以为他也要自杀呢,可见,作家毛姆还是给读者希望,“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人都在思考这一生,当我们身边的生活充满荒谬时,我们该如何抉择?一些人选择了默默忍受,一些人选择了勇敢挣脱。而菲利普恰恰是选择后者的人。虽然他每次的选择单从结果上来看不怎么高明,但我觉的这才真实的人生。不是所有人只要坚定理想,幸福就一定能实现。其实谁能说自己的人生就是最正确的道路?但明明有些人知道了错误却死不悔改,以至堕落沉沦。很多人就像菲利普一样去努力寻找人生的意义,可正如小说中说的:“人生就如同一条绚丽的波斯地毯,外表华丽,其实毫无意义。”是的,谁能告诉人们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们只不过是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给穷苦的穷人看病,走危险的夜路,到阿特尔涅一家的农场中真真切切地去体验生活,享受生活。 我想生活就是如此真实。

小说给我的最大启示是不要惧怕改变和选择,原来可能是金科玉律,现在觉得荒谬时就要勇敢抛弃。人生最重要的是以一个怎样的心态面对未来,无论现在所处的环境是什么样子的。知道往哪里走后,请前行。

《人性的枷锁》读书笔记【篇6】

《人性的枷锁》第一次读毛姆的书,历经21小时21分钟终于看完了,我文笔差试写下自己的读后感,书友们别见笑哈,以为这本书会写完菲利普的一生,中途也曾某些编章枯燥无味想要放弃,还是坚持下来了,不知不觉看到最后一页,感觉美好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发现怎么这么快就结束了呢?意犹未尽,但终归是美好的结局,主人公天生残疾跛足,冷嘲热讽,自卑伴随他的童年到成年,或多或少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他身上找到自己或是你周边熟悉的某个人的影子,年少时那么渴望友谊,也曾得到同学罗斯一段时间的真心陪伴,到后面罗斯放了他鸽子后的万奈沮丧,青年时期的叛逆,人生职业规划,先是会计再是画家再是医生,一次又一次的重头再来,面对爱情的伤害一次又一次犯贱,自己都不宽裕的情况下安顿克朗肖以及穷困潦倒时阿西尔尼一家人对他的救济,一路走来每个人如匆匆过客,都会离自己而去,无论怎样的艰辛,菲利普善良,正义,偶尔有龌龊的想法但最终没有付诸行,无论世间如何刻薄荒芜相欺,你的善良,你的坚持终将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人性的枷锁》读书笔记【篇7】

人性的枷锁据说是毛姆长篇小说中最高的成就,1915年出版。主人公菲利普是个孤儿,寄宿在伯父家里,他从一个胆怯敏感内向的孩子摆脱了种种枷锁,最终成为一个自由的人。

第一个枷锁是身体,菲利普从小腿有残疾,而一个完整的校园故事自然有同学的嘲笑和辱骂,而他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内向,心里也越来越偏激,好在这一枷锁随着他的求学成长慢慢在无形中释怀了。

第二个枷锁是信仰,有一个小细节说,伯父告诉他只要心够真诚就可以治好他的瘸腿,小小的菲利普天真的信了,天天晚上脱光身子极其的的虔诚祷告,他是那么希望可以治好自己的腿。当然了,结果一定让他失望了。

第三个是教育,其实个人还是很喜欢那位年轻的校长,对菲利普也很是照顾,只可惜这样条条框框的架构已经没有办法再束缚他,在他的极力抗争下,他来到了德国,随心所欲的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

第四个是艺术,菲利普从小对画画有兴趣,小有天赋,他充满热情去巴黎学习,却在一次次失败的作品中认识到自己应该放弃这些。世间很多事都是如此,求而不得是人生致苦,罗振宇曾经说过一句话“成长是什么,就是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懂得放弃诱惑”。

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菲利普饱受了爱情的折磨,这个叫米尔德里德的女人一次次调戏他,利用他再抛弃他再利用他。可他竟然不知道反思仍然一次次陷入这种外人看来无法理解的感情中。都说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反过来看好像也是如此。

还有贫穷和死亡的枷锁,菲利普在一次次束缚中解脱,认识到人性的真正意义,在生活中找到了制衡点,平凡接受命运的安排,幸福的走向未来的生活。

菲利普这一生,很像毛姆本人,这也是他迟迟不肯出版发行的原因,他展现了一类人成长的轨迹,放到现在来看仍然有很大共鸣,就像白岩松采访的一位老艺术家提过的一句话“人性的成长是很慢很慢的”。

《人性的枷锁》读书笔记【篇8】

如果让我自己探索人性的枷锁是什么的话?我可能会说是人性本身,是自私,是名利,是愚蠢,是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毛姆大概也这么认为吧,所以才写了菲利普的前半生,试图通过人的每个阶段告诉我们人性的枷锁。简单概括本书的话,可以划为三个阶段,童年,少年,青年。也可以分为三种情感,亲情,友情,爱情。总之,按类型小说划分的话这是本成长小说,从菲利普的童年一直写到了他探索出生命的意义。但我并不喜欢用各种类型或者主义去圈定一部作品,这仅仅是一部小说,是探索了人性,展现了人生的小说。剧情我就不介绍了,只说一下这本小说的亮点和不足,这是毛姆的自传性质小说,同时也是毛姆对自己的解剖和分析,小说中最让人内心痛处和眼前发亮的便是菲利普和米德尔里德的爱情,撕心裂肺令人痛楚,爱情让人卑微,也让人沦丧。我甚至一度没有从菲利普的懦弱中走出去,在小说外想对菲利普大骂,这一段爱情让小说的其他的感情都显得微不足道,也正是如此也恰巧成了小说的不足之处。毛姆自己说自己是位杰出的二流作家,这很中肯,也更客观,就像菲利普跑去巴黎学艺术最终得知只能当一个二流画家一样,或许映照了他自己的影子。小说中不难看出,毛姆试图用尽了力气去描写菲利普的心理,然而这些心理描写若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世界一流作家比显得过于稚嫩。除去心理描写,毛姆对人的形象描写也落入俗套,从衣着和五官去写,小说中出现了许多次这样的描写,有时我会迷惑,难道描写的不是同一个人吗?当然,对于一部大部头小说来说,细腻的人物本身就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鸿沟。当然,小说对主题的把握却恰到好处,人性褪去枷锁之后探索出生命的意义,像那波斯地毯一样,没有意义,但生命还是生命本身,菲利普在风浪冲击和磨尽了所有的急躁之后选择回归,那些所谓的理想和激情不在疯狂的旅行中,而是孕育在平凡中,当菲利普懂得这个道理后,枷锁褪去,人性原来那么简单。如果我能给结尾一个注脚的话,那便是,祝菲利普幸福。

哦对了,毛姆描写菲利普和莎莉的爱情有些过于突兀,缓冲的久一点会更有味道,大概毛姆写到最后也着急了吧。另外再说一句,翻译的还不错,简单的翻译风格让人读起来也颇有兴致。

万历年读书笔记(系列8篇)


进入电子时代,人们可以选择用手机和电脑看书,作品是一部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您知道一篇引人入胜的读后感怎样写吗?以下内容“万历年读书笔记”是由编辑给您提供的。

万历年读书笔记 篇1

历史沧桑,到头来什么也剩不下,永生的愿望随同历史的波涛一起消逝在我们目光尽头。翻开读到孤单的将军——戚继光,读到首辅张居正,读到万历皇帝。曾有人感叹道:“历史竟然可以这么写!”

整本书读起来很有意思,作者黄仁宇先生为了写一个论文从此结缘于明史,而他的著作更是让读者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书中我也看到了一位皇帝的无奈,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是有很多东西去不由他抉择。旁人可能觉得皇帝是一个十全十美的职务,但是在立储这件事上它却无法平自己的意愿行事,这体现出了皇帝的苦恼。由此,万历皇帝走上了怠政的道路,他是在和文官集团怄气,但他应该知道,实际上文官集团的力量是一个皇帝难以约束的。从书中我们不难看出,万历少年曾经励精图治,打算开创一个“万历中兴”,但由于不能决断,而立储之事成了他的爆发点,于是他开始怠政。而一个王朝往往随着君主的怠政而渐渐走向没落的深渊。

1587年,明万历十五年的中国,谈不上风雨飘摇,更不能说是病入膏肓,这个外强中干的大帝国只是患上了慢性病,就如千里之堤上出现了一些无关紧要的蚁穴。这一年,实在是平淡无奇。在这无关紧要的岁月里,有灰心朝政的当朝皇帝;有变法失败的前任首辅;有维持现状的现任阁僚;有无人效仿的模范文官;有知音难觅的优秀将领;还有自相矛盾,言行不一的思想家。天下太平,波澜不惊,庞大的中央帝国已经走过近两千年,此时还远未走到尽头。在西方,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正准备启航,北上征讨联合王国。用不了多久,它就会以自己的消亡开启大英帝国此后数百年的辉煌。中国也因此逐渐被强行推入所谓的现代,用黄仁宇的话来说,犹如让一只走兽,硬生生地变作飞禽。结局当然是落得不会飞也不会走,中国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地。

读到张居正,我更是感到了世态炎凉,生前的荣华和身后的悲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清算张居正的行动中,凡是和他有关的人都受到牵连,不是流放边关就是把官回乡,其中戚继光就是其中之一,戚继光是一个大英雄,但是它也蒙逃脱历史的惯性发展,它便是牺牲品。

从1587年至今,历史已飘过四百多年,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中国经济更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由此带来的社会浮躁心态也被广泛诟病。如何保持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快速崛起的中国没有涌现出一批思想家、哲学家是值得我们警醒的,甚至于哲学这门学科也在走向没落边缘。在关注经济发展、推进机制体制改革的同时,更要创造一些有利条件,让我们的思想界保持活力,真正实现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翼齐飞、哲学发展与制度变革之间的良性互动。

万历年读书笔记 篇2

海瑞是为人民传颂清官,但在黄仁宇眼中,他似乎给人一种极度偏执的印象,其实这也更显得其人格真实而丰满。在明朝,绝大多数官员的正常俸禄都难以维系其生活及交际开销的,所以衍生了不少为整个官僚体系默认的灰色收入项目。但海瑞作为正统的儒家卫道士眼里容易不得一粒沙子,他以极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虽祖上留有不少田地却也过得十分艰难。他的“偏执”似乎也带来了家人生活的艰苦、夫妻关系的不和谐以及同僚的排挤。在那个年代,海瑞是最高的道德标杆,但在一些人眼里他不同于张居正的才能卓越,而是“志大于能”的典型,很难说他的职业生涯给百姓带来了多大的福祉。

李贽是明王朝著名的哲学家,心学的重要代表,属于自由主义的典型。他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崇尚自由。书籍关于他的描述给我一种古希腊哲学家的散漫形象。书籍认为李贽名声大,有不少关于心学的论断说法,但缺少像王阳明那样系统的思想体系,缺少像“知行合一”这样的经典理论成果。

黄仁宇通过一个个人物、历史故事编织其那个年代的历史画卷,政治上,腐朽的官僚体系正在蚕食着这个国家的生命,皇帝在利益群体面前也失去了话语权;经济上,商品经济的抬头始终受限于这个国家落后的法律体系,仍试图以道德伦理来维持国家秩序;军事上,西班牙的无敌战队与英国开战的同时,被文官集团长年打压的武官队伍正上演了一个又一个以多败少的耻辱案例;文化上,高度禁锢的传统儒家文化体系限制了思想的自由,也全方面的压抑着这个社会的活力……

万历十五年,这个节点,不仅仅是明王朝由盛转衰的节点,也是近代华夏文明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方社会的起点。

万历年读书笔记 篇3

最近我把《万历十五年》重看了一遍,当然还没看完。我就看了三章,可是这三章让我明白许多,也让我明白了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里极力想说的观点。

1、道德与法律的位置,也就是儒与法的位置。自从秦朝因重法而灭亡后,自西汉以来,各朝都开始任用儒生。但是治国不能光靠儒家的道德观念,还是需要法家的,于是明儒暗法这一治国之道诞生了。但是一直以来儒都是高于法的,也就是说道德是高于法律的。这一点到了明朝最为显著。明朝的官员遇到法律所不能包括的案件时,是在用道德观念来判定对错,而明朝的道德观念是被朱熹的四书概括的。海瑞的斟酌标准里就非常强有力地表现出这一点:

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以救弊也。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以存体也。

这样就算有一些事依靠道德观得以解决,可是法律上的漏洞一味去用道德观填补,没准有一些没有道德观的官员回去钻法律漏洞,以图私利。但是如果让法律高于一切,就会造成像秦朝的短亡。更何况,无论制定法律的人想得多么面面俱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法律肯定会有漏洞,这个时候又没有道德观,社会将会更加腐败。只有让法律和道德齐头并进,社会才会和谐。可是自秦朝以来,各朝统治者怕蹈秦之覆辙,所以致使儒生目空一切。

2、文官集团的弊端。由于天下所有的事情不可能都让皇帝过目,所以各朝统治者创建了文官集团,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可是久而久之,统治者们发现问题本身就是文官集团。但是这个时候要改是不可能的了,因为文官集团这个制度已被天下有学之士所接纳,如果彻底改变,天下人都会说统治者无道,局部改变又无济于事。文官集团的问题出现在哪里呢?科举制度。

如果想入朝为官、名扬天下,这缺不了祖父的生财致富、父母的辛苦养育、妻子的贤淑达惠、老师的辛勤培养、朋友的鼓励加油、考官的欣赏录取、上级的提拔教导等等等等,所以说一个人当官之后都要回报这些人,可是明朝官员的俸禄仅够温饱,与实际脱节,就算俸禄可以维持小康,但是不够回报帮助他的人。所以要收常例,有良心的人就收一点,没良心的就会造成苛政。这全看当政的人的品行。所以张居正想改革,最后措施全部作废;申时行和稀泥,最后虽然使明帝国苟且残喘,可还是阻止不了帝国的衰亡。

如果真的想改变这一状况,还是需要林达所提出的“平衡与制约”。

当然,《万历十五年》里对封建社会制度的看法远不止这两条,还有许多的侧面描写和一笔带过的东西,如:重文轻武的利与弊,愤青的不顾全局等等等等。这里我就不多说了,如果想全面了解,就去看一下《万历十五年》吧。

万历年读书笔记 篇4

黄仁宇先生以大历史观集中考察明朝历史,通过前期大量阅读史实资料及学术研究资料,综合个人历史研究成果,一举将明朝兴衰的.前因后果摆在一起斟酌,最终将明朝的历史节点聚焦于一个看似无关紧要实则暗藏玄机的万历十五年。

文中一直提到这一年是无关紧要的,却在黄仁宇先生从不同角度对关键历史人物的融会贯通地剖析之下,显示着这一年的不平凡——以各个关键历史人物最终不幸的归宿,暗示着明朝最终历史走向——文官集团以孔孟道德作为立国之本,越来越僵化的政治体系与落后的法制体系,社会发展寻求不到创新的途径,即使有,也总是被大环境所扼杀:

万历皇帝因个人之力无法抵抗固化文官体制而不再热衷于国事的退变、张居正鸿鹄之志以及先明政治手段与策略的落空与死后被反、申时行勉力维持文官之间平衡的无奈、海瑞作为最廉洁最死板清官独自硬抗没有法律支撑的土地纠纷、戚继光有志规整强化军队建设却屡遭文官压制的无力、李贽欲寻求个人自由却始终受限于传统道德的压抑,每个历史人物的不幸都能印证明代的社会思想之僵化,终将终结为努尔哈齐及其儿子所取代。

还有点奇怪当时的传统观念会认为文化与政治与生活不能同时繁荣?有一个很独特的历史观点,“文”与“质”的关系。哲学家李贽发现文极必乱,乱而后治,由重文转重质(“质”保障人民生活质量)。

万历年读书笔记 篇5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2000字:

都说《明朝那些事儿》写的非常好,我下载了好久,看了几页,才疏学浅愣是没看下去,两个月前一朋友推荐纪录片大明王朝1566,也没看,在微信读书APP上有幸看到了美籍华人黄仁宇教授的这本《万历十五年》,下定决心读一读,了解一下这段明史,主要还是因为之前看了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里面提到了好多明史,好奇心让我拾起了这本书。

全书围绕着6个人物展开,分别是皇权代表万历皇帝、大改革家张居正、大学士申时行、模范官僚海瑞、杰出孤独将领戚继光、叛逆纠结的哲学家李贽。所以读起来仿佛在读一段段传记,一点也不觉得乏味,一本书好不好,以个人目前的鉴赏能力就是读几页看能不能继续读下去,而黄教授的这本《万历十五年》确实能让你读下去,虽然里面伴有点文言文性质,但是完全不影响阅读的流畅,推荐给喜欢研究明史的朋友读,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知兴替,可以明智,可以鉴以往,而知未来。大明1587年发生的这几件小事,在当时在普通不过,但是对接下来的王朝兴替造成了深深的影响。

本人才疏学浅,更不敢自视甚高。所以就简单谈谈对6个人物的粗浅理解,用白话文字为描述一下所见所感,如有不当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一、皇权代表万历皇帝

10岁登基称帝,在今天看来不过是一个3年期的小学生罢了,但是在当时可是九五之尊,继承大统。坐在了金字塔尖俯览众生,可都说自古圣贤皆寂寞,万历皇帝也有好多郁郁不得志的事情。例如喜欢郑贵妃不能册封,喜欢郑贵妃生的孩子不能册封太子,连死了葬在一起的愿望都实现不了,被文官集团牵制,被社会制度管束,所以就消极怠工,彻彻底底宅在宫里不出去,懒理朝政了,成为了有名的无为之治,作为一国之君都不喜欢治理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的制度可见还是存在很大问题的。

二、大改革家张居正

个人看完张居正的生平,对他还是正面评价居多,虽然处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种位置上,但是也确实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大明王朝呕心沥血,从辅佐小皇帝到后来一系列运筹帷幄的改革,不得不说放在今天的公司里,张居正也一定会成为非常出色的CEO,只是最后落了个生前风光无限,死后萧索凄凉的情况,不禁唏嘘不已。可以说一将功成万骨枯,也可以说生不逢时,亦或是当时畸形的社会制度下的牺牲品。

三、大学士申时行

作为皇帝的老师,可以这样讲,申时行做得没毛病,中规中矩形容比较恰当。虽没有过硬的能力,但是深谙为官之道,所以练就了圆滑处事、知道审时度势,不跨越雷池半步,虽然最后看是保全自己,但是为官的政绩仍然被看做是一张白纸也就很正常了,因为想创新,做事多,自然出错的机会就多,而我们的申大学士就知道怎么规避出错和风险,就是无过便是功。

四、模范官僚海瑞

太过和不及都不好,而海瑞个人觉得还是清廉太过了,在高官厚禄精英阶级集体腐败的情况下,他能一贫如洗的保持自己高尚的品格实属不易,因为人性有时候是经不起考验的,尤其是面对金银财宝美人诱惑的情况,海瑞的人品是不容置疑的,只是为官在仕途这样清廉确实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导致最后皇帝都下令给安排一个无关紧要的官职即可。所以这里就给我们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到底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自己喜欢的还是别人喜欢的?

五、孤胆将领戚继光

上学的时候学习过戚继光抗倭的故事,当时就觉得这是一个大义凛然的民族英雄,在明朝重文轻武的社会制度下,能灵活变通,打造一只虎狼之师“戚家军”实属不易,要知道做事的人在当时不太讨巧和受到支持,所以全靠一腔热血和强烈的个人信念支撑,很佩服这样的孤胆英雄。只是想如果当时大明重视军制,可能就不会有后来混迹于白山黑水的努尔哈赤皇太极的事了,而历史是非常有意思的,发生的和没发生的都是必然的。

六、叛逆纠结的哲学家李贽

读了好几本西方哲学家的书,罗素、维特根斯坦、尼采、康德等,觉得纠结的人都容易成为哲学家,哈哈,开个玩笑,毕竟深夜写东西需要克服困意。而李贽让我觉得是最纠结的一个。有的时候哗众取宠、有的时候又桀骜不驯、有的时候又一本正经,坚守自身品格。所以一个这样的人,你通过阅读都能感觉到他的纠结拧巴,但是又不得不对他给予同情,因为所处的社会就是畸形拧巴的,他没有言论自由,没有权利,但是骨子里那颗跳动不安的心却又无处安放,换做在今天还能通过写个歌唱出来,在当时的情景下,也只能一个人黯然神伤了。

总结:1587年的这6个人为官处事之道不同,但是最后结局却是一样相同的,这些事件都是当时看似的指端末节,但是却为接下来的历史掀起了惊涛骇浪,所以不是单单个人的问题,而是集体属于社会制度的牺牲品。

关于人性: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一阴一阳之谓道,所以很难做一个道德上的好人,个人觉得努力做一个正直的人就好。

关于制度:怎么样摆脱根深蒂固的潜规则?个人觉得加强制度化建设,减少人为干扰未尝不可一试。

实在才疏学浅,想表达更多,但是确实达不到文思泉涌的境界,所以还在努力提高,如果你有更多有趣的见解,欢迎给我留言。一起读书,一起提升,一起遇见更好的自己吧。

万历年读书笔记 篇6

人生本就不易,无论是哪个年代,无论大人物还是小角色,平凡或伟大,卑微或高尚,最终都会芳华落尽,或许,我们需要的是那多一点点的慈悲。 《芳华》让人回味无穷,今天又翻了一下经典的片段,并且打开电脑重温了一下电影。

第一天看的时候,我说的是:是小说成就电影,还是电影造就小说?现在我想说的是:是小说造就电影,也是电影成就小说。小说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而电影就是生活的剪影。

严歌苓的写作风格着实让我敬佩,从头到尾有一种淡淡的朴实和真诚,那种浸染在文字里,沾染了一身书卷气的平静、宁和掩盖了她本身所经历的的岁月沧桑,可是这种朴实和真诚里又有着一种严歌苓式的犀利。相由心生,大概这也是读她故事给人感觉的热烈与冷静,繁华和苍凉,时而通畅流利,时而曲折揪心般复杂的所在。

看严歌苓讲座视频,她说话的语调总是不急不缓,温和平静,甚至于还有些拖着小女生气息的尾音,这和她的作品又像,又不像。严歌苓的作品会让人上瘾。

万历年读书笔记 篇7

1、所谓大历史观,是将历史放到更长的历史时期内观察,与世界其他国家横向对比

2、宗法制的社会结构传统、广阔的国土、众多的人口,在当时交通信息极不发达的小农社会背景下,自然而然就发展出了以道德为准绳,以士大夫阶层为统治阶级的形式,这是历史的必然。

3、中国是一个道德观念极其盛行的国家。常言道,道德是要求自己的,如果用在了要求别人身上,那多半要出问题。但这种观点,一是很难落实,二是这本身也是一道道德标准本身。其实中国人的道德观念,是分受众的,有些只适合士大夫为代表的的所谓精英阶层;而有些则是针对底层民众的。

4、越是深入历史,越是发现历史的现实性。以前读书时候时候,教科书上赋予的历史观,在万历十五年这类书籍面前,已然全部面目全非。先不说教科书上那些倾向性的表达,即使是客观表达,在你深入了解那些结论背后的事件人物以后,也可能会有全然不同的观感。这就好像一条你认为很有道理的道理,但当你运用到具体事务中的时候,又会碰到诸多问题。当你终于在不断摸索中明白了其真谛以后,虽然你仍然认可这条道理,但那种感悟是截然不同的。

5、最后,这是一本好书,值得对历史有兴趣的人去阅读、思考。

万历年读书笔记 篇8

戚家军大败倭寇,保卫一方平安,其头功当然是戚继光的。戚继光一手创立的戚家军是革命性的,其军纪之严明,战术之先进,在当时都是独一档的存在,是戚继光让军队真正成为一支军队,而非一群散兵游勇。不过有了严明的军纪,先进的战术,是不是还缺少点什么?哦对了,军队战斗力的强大,还离不开强大的武器支持。我们经常吐槽我们发明了火药却只是用来放烟花,发明了指南针却只是用来游玩,然而并不是没有有识之士认识到了火器的价值,戚继光就曾上书陈述火器的重要性,然而他的建议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糟糕的后勤制造出的火器甚至有爆炸的危险。和他有类似遭遇的还有一代名将俞大猷,他提出的是水师的重要性,他曾建议把陆军军费的一半用到水师上,以此来在海上就击退倭寇,可惜这并没有引起重视,俞大猷只能抱憾而终。究其原因,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过错都推到当权者头上,他们固然有鼠目寸光的一面,可是即便他们深谋远虑,赞同俞大猷的提议,那么事情就一定能办成吗?倒也不见得,这些问题已经超越了军事的范畴而涉及到了政治。再次重复一遍那句话:我们的国家是以礼仪道德为治国根本的,法律或者规章制度已经沦为形式,甚至掩饰违法行为还被认为是忠厚识大体,总之一切都是为了安安稳稳过日子,我感觉用讳疾忌医来形容很合适。那既然没有法律规章的约束,就自然也不能期待行政效率有多高了,而效率低下是技术的进步的天敌。松散的组织结构里容不下现代技术,而现代技术一定会推动社会趋于精密,这是两种力量的交锋,可惜的是当时还是旧势力更加强大。

既然现实如此,戚继光也没有因此忿忿不平,而是采取了更加务实的策略,火器不好用那就不用,我用软实力照样横扫倭寇。更能体现他的智慧的地方是他对于政治也是洞若观火,本朝重文轻武,文官们不会容忍武将和文官平起平坐,戚继光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只是把军事技术作为必要的辅助,这让他受益良多。这一点,值得海瑞学习,虽然海瑞是文官,戚继光是武将,然而在性格上海瑞倒更像是一个武将,戚继光更像文官。这对他们的仕途有决定性作用,海瑞被弹劾被迫去职,而戚继光则得到了一个武将所能得到的所有荣誉。并不是说他们做官只是为了虚名,不过有了地位才能大展拳脚不是吗?

可单单凭借这些,亦不足以帮助戚继光建功立业,还要朝中有人。张居正和戚继光可谓黄金搭档,他们都有雄心壮志,都有锐意改革的决心,也都有不世出的才华,因此张居正对于戚继光也是尽力提携,为他创造出了自由发挥的空间,也才有了戚继光的赫赫战功。

前文所述皆为作为一名将领的戚继光,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另一个戚继光。戚继光会写诗,这样的跨界是相当难得的,这也为他赢得了文官们的尊重,看来无论什么时候都是艺多不压身啊。

最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真的是一条铁律,张居正是这样,海瑞是这样,戚继光也没能例外。其实戚继光和张居正关系密切或多或少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他让家人给张居正馈赠礼物就见于张居正的书牍。他娶妾生子,却把他们隐藏起来,他泼悍的夫人对此一无所知。戚继光并不能完美地适配于传统的道德框架,在颂歌里我们可以忽略这些,不过在历史中,我们要直面它。

戚继光最后孤独地死去,其实自张居正去世的那一刻起,戚继光在历史舞台上的表演也快要结束了。在这个道德至上的国度,任何一点瑕疵都可能被大做文章,更何况是一个和张居正关系密切的武将呢?文官们自然不会放过他。戚继光,孤独的将领,可是孤独的又何止戚继光一人?武将们出生入死,保家卫国,还不如文官的笔杆子和嘴皮子管用。这是这个时代武将的悲哀,也是大明王朝的悲哀,因为在东北的白山黑水间,一个名叫努尔哈赤的人正在厉兵秣马,虎视眈眈。

读书笔记《[热门]英语读书笔记最新2500字(系列8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读后感大全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书笔记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英语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