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1000字 · 孔子智慧读后感

孔子智慧读后感

孔子的智慧读后感范文1000字8篇。

读后感大全推荐更多专题:“孔子智慧读后感”。

书籍是我们深入认识世界的方式,一篇引人注目的作品,可以让人对真正的作品更感兴趣,读后感写出我们因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你是否能写好作品读后感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孔子的智慧读后感范文"这样的内容,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孔子的智慧读后感范文(篇1)

寒假里看了几本书,其中有一本就是《孔子的智慧》。

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追求理想的政治生活。他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儒家思想对中华五千年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并熔铸成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而孔子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他的地位,以朱熹对他崇拜的话来说,叫"天不生孔子,万古如长夜。"孔子"人能弘道、非常弘人。""躬自厚而薄责干人"的生存智慧里,一以贯之的为"和"字:"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这对于生存问题远未成为昨日话题的当代人类,有效地整合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价值的激烈冲突,并最终促进世界的和谐与进步,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这本书一共收集了孔子的四十一条经典智慧,每一条智慧都可以与我们的生活对照起来。其中最让我喜欢也让我感悟深刻的是这一条:正直是立身之本。不正直的人虽然也可以欺世盗名,侥幸生存,甚至可能福禄双至。正直是人类的脊梁,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根本。

孔子的智慧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属于过去,也鉴照今天和将来。学习孔子的智慧,做像孔子一样聪慧的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孔子的智慧读后感范文(篇2)

我读了《孔子的智慧》后,觉得他老人家虽然生活在一个动乱的年代,但始终有一种处乱不惊的心态,有一种纯粹理想的生活信念。我想,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也是一个转型期,充满嘈杂纷乱,我们能否在社会大潮中保留自己的理想生活,实在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从孔子的一些言论中获得了些许启发。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我们不清楚老人家在何种场合发出这种感慨的。但我想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人的生活需要朋友,需要朋友间真挚的感情思想交流,这是生活快乐的源泉之一。反观现代社会,人越来越多,各种交通通讯越来越方便,但人心距离似乎越来越远,我们不敢真诚地与他人交流,我们也始终对他人的言行抱有戒备之心。在工作中,我们越来越强调团队合作,这需要人与人多交流;家庭中,各种矛盾琐事很多,我们也需要经常交流;即使退休生活,我们也需要情感交流;小孩子上幼儿园的主要目的也是培养集体生活,融入社会的锻炼。总之,无论何时,我们都需要真诚的交流,这是我们进化为社会人的内心要求,是天生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我们通常会认为他说这话的意思是学习方法。我们换个角度,把它理解为我们生活的一方面,需要找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经常练习,这也是生活幸福的源泉之一。对学生而言,学习是主要的工作,我们要经常练习,不断提高,自然能感受到进步的喜悦;对普通员工而言,工作着就是快乐着,即使对多数人而言,工作充满重复单调,我们要经常学习,不断练习,如果是喜欢的工作,肯定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对退休的老年人,他们也需要找点喜欢的事情,学而时习之,有的继续发挥自己工作的特长,有的可以从事自己的业余爱好,有的可以享受家庭子孙的天伦,这当然能使得晚年生活充满快乐。即使整天宅在家里,如果要寻找快乐,还是得发现自己愿意去学而时习之的事情。我想,这是孔子对待工作的态度。

子曰:人不知己不愠,不亦君子乎!人人都有追求名利的权利,但超过一个度可能就麻烦了。尤其是现在功利的社会,我们如何看待名利,这是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的事情。我想,孔子的智慧体现在,他对生活的感悟,生活中有了朋友,有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那就可以了。即使别人不了解你,不理解你,我们都应该平淡看待。我们现在有多少人倒在名利场门口,有多少人千方百计要出名,千方百计要让自己变成权威,让别人听从自己的声音。这种行为是孔子不认同的,自己的很多烦恼从此滋生不断。也许这有些道家不求上进的思想,但孔子前一句学而时习之已经回答了。

孔子的智慧集中了先人的智慧,有哲学的智慧,有历史的智慧。我们还应多读多想,也许能让自己变得更加睿智。

孔子的智慧读后感范文(篇3)

暑假里看了几本书,其中一本是《孔子的智慧》。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追求理想的政治生活。孔子的历史地位,以朱熹对他崇拜的话来说,叫天不生孔子,万古如长夜。孔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生存智慧里,一以贯之的为和字: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这对于生存问题远未成为昨日话题的当代人类,有效地整合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价值的激烈冲突,并最终促进世界的和谐与进步,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开会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孔子的思想影响古今,无远弗界,其影响超出了大陆而及于海外。

当拿到这本时,一翻开来就被吸引住了,接连几个晚上就把这本书看完。整本书一共收集了孔子的四十一条经典智慧,每一条智慧都可以与我们的生活对照起来。其中最让我喜欢也最让我感悟深刻是下面几条:

一、 正直是立身之本。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于免。意思是说:人的生存靠正直,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不过是侥幸免于祸害罢了。不正直的人虽然也可以欺世盗名,侥幸生存,甚至可能福禄双至。但正直的人流芳千古,不正直的人遗臭万年,这就是直与罔的不同。正直是人类的脊梁,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根本。人品不像骨架子,一眼就能看出大小。但它又确实是精神的骨架,支撑着一个人的身躯走东走西。于是就有了形形色色的人,各式各样的披挂和身架。有些人看去很魁伟,与之相处一久就觉得其矮小猥琐;有些人毫不起眼,终让你在他品谈如行云流水中领略到山高海深。看不见的力量才是大力量,这就是人的品格魅力。对很多人来说,正直是一件艰难的事,一种很难的活法。正因为这样,这个社会中说真话的人越来越少,正直的人越来越少。其实只有说真话,才是真正关心你的人,真正忠诚你的人。我是个性格直率的人,看不下去的事会忍不住多管闲事,而且会较真到底。这样常常招来别人对我厌恶,因为这样很容易得罪别人。就我个人而言,我喜欢指出我的不足,说出我的缺点,这样可以让我更好的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改正提高。正直的人可以带来友谊、信任和尊重。正直的人还会成为公众崇拜的偶像。人类之所以拥有充满希望的未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类热爱正直,崇尚正直。学会正直,做一个正直的人。正与直,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处事之基、精神之柱。

二、 多替别人考虑。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就不要

强加在别人身上。生活中,我们应多替别人着想。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利和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一个人终生应该奉行的原则。一位哲学家说过:一个人把自己想像成什么,他就会成为什么。同样,一个给予别人方便的人,自己也会得到别人给予的方便,正所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生活中,能多为别人着想,为对方设身处地考虑问题,会让你赢得更多的朋友。如果你能站在别人的立场多想想,就不难找到妥善处理问题的方法,因为你和别人的思想沟通了,彼此就有了理解的基础。一个人如果只考虑到自己,只为自己着想,那么这个人一辈子也交不到朋友。但只要这个人开始对别人的事情感兴趣,对别人付出爱心,就会形成一种吸引力,就能吸引周围的人与其结交成朋友,原来的相斥就变成了相吸。我想那些只想到自己的人,以及不愿意成人之美、不为他人着想的人,是不会交到好朋友的。看到孔子的这条格言,让我想起母亲说时常对我们兄妹说的一句话对别人好就是对自己好,你想别人怎么对你,首先你要怎么对别人。现在我知道母亲的教育之言来源于孔子的思想。这教导之言将会伴随我终身,也将成为我教育女儿的格言。

三、 学习与思考有机结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学习时,倘若只知死记硬背,而不加以思考、消化,那他就将毫无所获。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升华。在学习的基础上思考,思考才能深入;在思考的前提下学习,学习才有效果。

每个有求知欲和上进心的人,每个不甘平庸和空虚的人,都会不断地求知,不断的思考。求知与思考,可以疗俗、可以治愚、可以怡情、可以养气,可以把自己的人生以高品质的养料充实起来。当你专注于一本好书时,犹如沐浴智慧的洗礼,犹如和智者进行心灵的对话,犹如跳动的知识精灵带着你遨游寰宇,会让你感到充实、愉悦和慰藉。思考是通向成功的一把金钥匙。让博学和思考相结合,那么我们就会可以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立足。我真正感受到,在学习时,一定不能走马观花式的读书,要做到边学边思考,感悟出知识真正要点,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有内涵,越来有能力。

四、 众人划浆开大船。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思是说,君子普遍团结人而不只是和少数几个人亲近,小人只和少数几个人亲近而不普遍团结人。一滴晶莹的水珠虽然美丽,但经不起太阳的暴晒,个人的力量再大,也不能单枪屁马杀出天下,只有团结才会让人生之路更平坦。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团结需要奉献精神,需要团队的整体意识。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发挥它的力量,托起航船,杨帆破浪;一个人只有加入团队,才能体现他的价值,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一个集体只有团结起来,才能产生力量,我们的意志才不会轻易被摧毁。这些简单的语言蕴涵着人们对团结的理解与认识。试想,一个人如果没有他人的合作,能成就事业吗?一个活动,如果没有团队精神,能够目标一致地到达成功的彼岸吗?一个学校,没有团结的氛围,那么这个学校能很好的发展吗?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惟有将团结的力量形成有理想、有目标的团队精神,才能在波澜壮阔的事业中成就未来。一个人认识渺小的 ,然而团结是伟大的。我想在学校这个团体中工作,我们只有团结起来才能让自己获得更大的成功,才能让学校获得更大的成功。

孔子的智慧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属于过去,也鉴照今天和将来。学习孔子的智慧,做像孔子一样聪慧的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孔子的智慧读后感范文(篇4)

刚开始捧起这本书,心中充满着神圣,又充满了疑虑,我能读懂它吗?读过之后仍有不懂,但它却纯净了我的心灵,增长了我的智慧……这,是一本值得我们去读的好书!

孔子是我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中国人极为推崇的文化大师,他的智慧就像钻石一样成为后人最为珍贵的宝物。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一座孔府,实乃国人精神的殿堂。面对孔子,常常令人产生敬畏感,因为他是站在千万人之上的思想巨人,他的智慧好像阳光普照大地一样,沐浴在人们的心上。这是孔子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骄傲。

孔子给后人留下的做人与成事的智慧是多方面的,简直就是一个“智慧之库”,令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无穷的智慧,正是孔子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巨大影响力的主要原因。

夫子和他的学生们经常会进行这样幽默而有趣的交流。我们来到看看他和子路的对话: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当子路听到夫子说出“从我者由与”时,“闻之喜”。呵呵,他怎么能不心头大喜呢?夫子高足七十二人,却只想与他“乘桴浮于海”,这是多么无尚的荣耀啊!为什么让他随行呢,那是因为子路“好勇过我”,看来夫子对子路的评价极高。然而,紧跟着孔子却说了句:“无所取材”。“无所取材”有两种理解,其一,没有为桴的材料;其二,子路无“裁”,不善裁度。我更喜欢后一种解释,这么解,师生间对话的趣味才显现出来。想像着,正当子路心潮起伏,沾沾自喜的时候,孔子给了他当头一棒,那愕然,那满面的窘态,那手足无措的样子是多么有趣啊。在这样的交谈中,看不到噤若寒蝉的学生,看不到板着面孔的老师。学习的过程似乎也不复杂,就是在开启心扉的谈话中渐渐地延展开了。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教学……

孔子给后人留下的做人和成事的智慧是多方面的,这正是孔子能够产生如此巨大影响力的主要原因。“学习孔子的智慧与精神,做一个理智和智慧的人,就不会深陷在牢骚和抱怨中,而是能用自己的毅力和拼搏精神叩开世人尊重的耳膜,并在别人的羡慕与嫉妒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我认为这才是作者告诉我们学习孔子的根本所在。

司马迁说:“《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让我们读《孔子的智慧》,也许可以找到一条文化的脉络,触及圣人的脉搏,引起心灵的悸动……

孔子的智慧读后感范文(篇5)

今年假期我阅读了《孔子的智慧》一书,我觉得我们要学习孔子的智慧:一是真诚,二是学和教。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推行教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甚至是两次面临生命危险也没有停下脚步。孔子其实从不板起面孔说教,而是因材施教,重言教更重身教。

作为教师,我们可以从孔子的智慧中学到很多。书中的这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意思是说:默默地记住所见所闻所学的知识,学习永不满足,耐心地教导别人而不倦怠,这三方面我做到了那些呢?我们知道,孔子之所以能成为最大的教育家,他成功的重要因素就在于他的学不厌,教不倦。后儒思、孟一派学者在所著《学记》中,提出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既是从孔子学不厌,教不倦的精神发展而来的。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要在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只有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为人师表。如果不学习,不注重修养的提升,就会停滞不前,从而失去做教师的资格。

事实上,课改的精神也是倡导教学相长的,教师的成长,学生的成长事实上是同一件事,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面。通过阅读《孔子的智慧》,我将汲取古老的教学智慧,结合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进一步的提高,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孔子的智慧读后感范文(篇6)

在这个暑假中,我和妈妈去了新华书店,我有幸看到了《孔子智慧》这本书。当我拿回家看,我才知道这本书的博大精深,这本书主要写了:孔子一生为追求自己的理想,周游列国,四处奔波。他发奋学习,开创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晚年的孔子专心从事古代文献的整理工作,整理《诗经》、《尚书》等古代典籍,删改《春秋》,并致力于教育事业。在《孔子智慧》中,特别选取古今中外典型事例对孔子的重要着作《论语》思想作进行全面剖析。从不同的角度,将孔子的思想重新归纳、整理,选取其侧重点,将世界着名企业家及其为商之道或战略思想与孔子思想融会贯通。让读者可以通过这些例子,领略精深的儒家哲学。

这本书上的故事数不胜数,有《包拯以身作则拒皇礼》、《贾岛“推敲”》、《请君入瓮的周兴》等古代故事。在我读完以后,我看到了孔子“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的优点。

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孔子智慧》这本书,让我看学到了许多孔子身上的优点,学到了关于孔子身上的知识。

孔子的智慧读后感范文(篇7)

伟大的智慧——《孔子传》读后感1000字:

这几天,我读了朱老师推荐的鲍鹏山的作品——《孔子传》,毫不虚假地说,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这个在世人眼中伟大的人物。

《孔子传》这本书以“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为题,分析六章,为孔子作传。这本书用平实的语言描述了孔子的思想以及孔子对一些事情真正的见解。通过阅读这本书,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这位伟人。他不似人们眼中的那样神奇,在我看来,他只是对于一些道德上的问题更加敏感罢了。无论什么事情,孔子都有自己独到的想法,而这些看似奇怪的想法却总能让我在困惑迷茫时茅塞顿开。如果你不了解孔子,你会说他很伟大,是中国主流思想的创始者。当你真正了解了孔子,就会懂得他的伟大之处不仅仅是开创了儒学思想,他更是一个有温度的人。

人们通常认为孔子是一个道德主义者,这是因为自古以来孔子都是人们眼中对礼的要求最为详细规范的学者,孔子对于不道德的人,不道德的行为,的确是非常痛恨的。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也一直认为孔子是一个道德主义者,但是,在作者鲍鹏山的笔下,孔子并不是一个道德主义者。他觉得孔子并不认为单一的道德可以解决社会问题,更不认为对人做严格的道德要求就可以改变人的品行。同时,孔子坚决拒绝绝对道德主义。我非常赞同作者在这一方面对孔子思想的理解,一个国家不可能仅仅通过道德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否则法律岂不是虚无的存在了么?因此,孔子并非是一个完全的道德主义者,从他对于绝对道德主义所持的反对态度就可以看出。

说到道德,孔子在这方面的突出贡献是世人皆知的。道德,即礼法。鲁国大夫孟僖子曾因在外交时被人嘲笑不懂礼仪而下定决心学习“礼”。他临终时说:“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还嘱咐两个儿子要向孔子学习“礼”,可见,孔子对于“礼”的见解是被世人所肯定的。

孔子对老子的评价也是非常独到。大家都熟知孔子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实际上,这还是老子“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的思想。当孔子的学生问到老师对老子的评价时,孔子这样说:“天上的鸟会飞,地上的兽会跑,水中的鱼会游。飞的鸟,我知道怎么办,用箭射;游的鱼,我知道怎么办,用钩钓;跑的野兽,我也知道怎么办,用网抓。可是对老子,我真的没办法,因为他既不是天上的飞鸟,又不是地上的走兽,还不是水中的游鱼。他是什么呢?他是一条龙。”这还真是颇有味道的评价,也让我从中感受到了孔子对老子的欣赏。

孔子对君子与小人的忧乐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君子享有终生的快乐,而没有一日的忧愁。小人则不然。他在没有得到所求之物时,为不能得到而苦恼;等到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又担心会失去所有,所以,小人有终生的忧愁,却没有一日的快乐。这番言论让我对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差别有了重新的认识。君子从不会因为害怕失去而忧愁,所以君子终生快乐,小人的患得患失让他们永远处在愁苦的困境里,无法得到救赎。不得不说,孔子的言论和思想总能让我对不解的事物豁然开朗。

孔子的眼光总能欣赏到真正有趣的灵魂。孔子欣赏曾皙逍遥自在的情怀,可见孔子并不是一个板正严肃的学者,他崇尚快乐,这让我觉得孔子内心是个有童心的小孩子。

这本书确实让我获益匪浅,或者说,在我心中重塑了孔子的形象。实际上,让我敬佩的,不是孔子的伟大,而是孔子超越凡人的人生智慧。它会让我懂得如何去生,如何去追求。

孔子的智慧读后感范文(篇8)

暑假我读了《孔子的智慧》这本书对我来说感悟挺深的。书的第一章是《对自己不知道的事,坦率地说不知道》。子曰:“由,悔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仲由,我教你的东西你都懂了吗?懂了就是懂了,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真懂。”没错,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有这样一位学问深高的老教授,会五种语言,读过的书很多,语汇丰富,记忆过人,得过的荣誉更是数不胜数。然而,没有一个人听过他卖弄学识或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假称通晓,他从不回避说:“我不知道”。也不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搪塞,而是建议去查阅资料,作以思考,认真钻研。老教授这种诚实的精神,使我无比地崇敬尊重他。

而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人喜欢不懂装懂,答非所问,有这样一个美术评论家,他总是大吹大擂。有一天,他受一名人邀请,去做客,这位名人家里来了许多美术界的元老、精英,他们畅所欲言,高兴极了。主人拿来一张画,说:“这是我刚买的一幅毕加索的画,请各位点评一下。”那个评论家马上站起来说:“色彩华丽,线条鲜明,果然是毕加索的画。你刚拿来的时候我就看出来了。”主任听完,仔细看了看画,说:“抱歉,我刚才介绍错了,这幅画是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众人捧腹大笑,那位评论家羞得无地自容,恨不得挖条缝钻进去。

在大街上,在商场里,在马路上……这些“假洋鬼子”随处可见。我们应该提倡老教授那中诚实的精神品格,千万不要滥竽充数,否则只能被人贻笑大方,最终被社会淘汰。“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聪明而不自以为是,并且善于向别人请教的人才能成材。让我们一起面对不知道,有勇气说“不知道”。

第一章导言一、孔子思想的特性时至今日,还能有人热衷儒家思想吗?若说是有,岂非怪事?其实这全系于人对善念是否还肯执着,而对善念一般人是不会有一股狂热的。更重要的,似乎是今日人是否对儒家思想还存有信心。这对现代的中国人特别重要。这个问题是直接指向现代的中国人,而挥之不去,也无从拒绝的。因为现代甚至有些中国人,曾经留学外国,思想已趋成熟,他们对儒家所持的态度与观点,都显得心悦诚服。由此我认为儒家思想是具有其中心性,也可以说有其普遍性的。儒家思想的中心性与其人道精神之基本的吸引力,其本身即有非凡的力量。任孔子去世后数百年间政治混乱思想分歧的时期,儒家思想战胜了道家、墨家、法家,自然派思想及共-产派思想,以及其他林林总总的学派。在两千五百年内中国人始终奉之为天经地义,虽然有时际遇稍衰,但终必衰而复振,而且声势益拢与儒家思想抗衡者,除道家在纪元后第三至第六世纪盛行之外,其强敌莫过于佛教,佛教多受宋儒所宗仰。佛教虽无玄妙精微,在儒家人道精神及知识论的阐述上,也只能予以修正,然后即将重点移至儒家经典所已有之某些观念上,而予以更充分之重视,但也并不能将儒家思想根本推翻。这也许是纯由于孔子个人多年来的声望地位使然,但是儒家心中非凡的自负,对本门学说精当之信而不移,因而鄙弃佛教理论而侧目视之,或者始予宽容,当时的情形可能正是如此。儒家也以平实的看法否定了庄子的神秘思想,也以此等平实的思想鄙弃了佛教的神秘思想。今天,儒家思想遇到了更大的敌手,但并不是基-督教,而是整套的西方思想与生活,以及西方新的社会思潮,这种西方文明全是工业时代所引起的。儒家思想,若看做是恢复封建社会的一种政治制度,在现代政治经济的发展之前,被人目为陈旧无用,自是;若视之为人道主义文化,若视之为社会生活上基本的观点,我认为儒家思想,仍不失为颠扑不破的真理。儒家思想,在中国人生活上,仍然是一股活的力量,还会影响我们民族的立身处世之道。西方人若研究儒家思想及其基本的信念,他们会了解中国的国情民俗,会受益不浅的。在西方读者看来,孔子只是一位智者,开口不是格言,便是警语,这种看法,自然不足以阐释孔子思想其影响之深而且大。若缺乏思想上更为深奥的统一的信念或系统,纯靠一套格言警语,而支配一个国家,像孔子思想之支配中国一样,是办不到的。孔夫子的威望与影响如此之大,对此一疑难问题之解答,必须另自他处寻求才是。若没有一套使人信而不疑的大道理,纵有格言警语,也会久而陈腐令人生厌的。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1000字小编推荐

阿德勒的智慧读后感1000字(3)篇


阿德勒的智慧读后感1000字 第(1)篇

这本书历时1周,我给了5颗星的评价。因为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带给个人的思考是极其与众不同的。

阿德勒对于精神分析学派的本能理论的不赞同,从而创立了个体心理学。阿德勒原本是一位医生,在看到医学上身体的某一缺陷会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下而修复,那么他同样认为心理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有这样的自愈能力。

阿德勒认个体的心理偏差是因为个人对于社会兴趣和他人兴趣的缺失。无论是青春期,犯罪,神经症,厌学儿童,婚姻问题等都是因为个体的不善合作造成的。同样治愈他们的方法也是根据其缺失社会兴趣而提出的。引导这些人对于社会和他人的兴趣,学会合作。

个人最早期的回忆,对于了解个体往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早期回忆中所发生事件逐渐形成了当下的行为模式。根据人格的统一性,我们了解其早期记忆,同时也是了解当下行为的发生的背景,不能割离整体,而单单片面地认识单个行为本身。当下行为也是由于过去导致,是一个完整的链条。

书中提到人的一生由爱情,工作和社会生活所构成。无论是谁都无法逃离这三件事,独立而存在。凡事总关风月,这便是所说的爱情,生来为了逃避孤独,而不断努力,而爱情是告别孤独,必不可少的事情。没有爱情的一生终将孤独一生。   职业是实现社会价值的手段,通过职业我们靠近社会,认知社会。 社会生活是形成社会关系,友谊对他人感兴趣的途径。因为社会生活便不会对他人和社会失去兴趣,自然就不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同时这本书还让我自己反思了整个童年的经历。孩子包括我在内不断地吸引着所谓大人们的注意力,为了他们的一句鼓励使尽浑身解数。而这恰恰是自卑的表现。

在记忆中有这么一个故事,我年幼之时。成功地骗到了一个大人,妈妈夸奖了我,很开心。结果便一度把我引向一个错误的方向,我便把欺骗大人作为快乐,作为一种成就。 于是在大人们心中形成了一个坏印象,这是个不诚实的孩子。 对于自己的不诚实,我虽然很反感这样的印象,但是依然做着这个行为。这归功于妈妈的“鼓励与夸奖”。孩子简单到纯粹,而这恰恰让他们比较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

童年中不管是学习,假惺惺的做着违心的事情,究其根源都是在于吸引大人的注意,为了大人的赞扬而努力。而这些源于深深的自卑感和孤独感。以至于形成了当下的性格特征。

我们从出生开始便被教育这独立行走,一个人穿衣服,一个人上学,一个人写作业。。。独立人格形成。但是对于婚姻而言,不再是一个人独立完成的事情,而是两个人合作,契合,共同生活。这本身是存在矛盾的,因此婚姻的问题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可以原谅。因为当出生后不久便被教着如何与别人交流,合作。对他人和社会感兴趣,所以说,婚姻也只是社会合作的一小部分。解决婚姻的困局,便在于培养社会兴趣。

被母亲溺爱的孩子。这种孩子大都不擅长合作,因为他们已经形成了错误的关联世界是以自己为中心的。要什么在小家庭中便可以实现,而在一个大的环境中,这种理想往往无法轻易实现。这两者之间形成的矛盾,很可能形成问题儿童。

阿德勒首次提出:性格中过分强调遗传成分的信念只能称之为迷信而已。尤其是在教育中,我们经常说一个孩子比较笨是因为遗传问题,其实不然。大多是因为推卸责任,教师推卸教育不当,孩子推卸完不成学业任务的责任。我们绝不能放大遗传造成的差距,自然的力量是在当你欠缺什么的时候,会通过其他手段和方式弥补回去。因此遗传只能是彻头彻尾的谎言而已。我们的现在只是自己不够努力,存在借口的托辞而已。

即使是那些身体残缺的人,他们也一样。他们因为身体的不便,而强化了身体其他部分的功能。当然,如果因为身体的不完整,而刻意放大。会造成自卑心理,愤恨社会不公。我们解决此类心理问题的手段也是培养其社会兴趣和他人兴趣。

犯罪者大多是懦夫,包括纹身等刻意的行为。只是为了显示自己很强,却克服不了心理的脆弱。错误的优越感导致犯罪,所谓优越感和自卑是一对患难兄弟。本书也是围绕这一对而展开论述的。 犯罪者一般有一种错误的优越感,他们认为自己比普通人更加聪明,更加强大,并且能够战胜警察。这种是一种错误的优越感认知,而导致的错误的行为。阿德勒:罪行是懦夫模仿英雄行为的表现。 处理对策:引导对其社会的兴趣。

爱和赞美的重要意义。无论是谁,都向往美好的东西,这是人类共同的心理倾向。我们大都喜欢夸奖,赞美和微笑。夸奖的意义在于揭开美好的一面,使得阳光和美好人性得以绽放。微笑是一张最美好的名片,如同绽放的花朵,融化冰冷,融化抑郁。

谦逊,没有人喜欢夸夸奇谈的人,没有人喜欢自以为是的人,没有人喜欢说话极其绝对肯定的人。。。。。

阿德勒的智慧读后感1000字 第(2)篇

阿德勒为我们提供了整体人格分析的观念及方法。


        人类作为个体渴望超越,作为群体的成员又必然要遵守社会基本法则,从事社会分工,服从社区需要。


        在达成个人目标和群体目标过程中,会引发一系列挫败感,自卑心理,人格不够健全的问题。追根溯源,是因为成长环境的影响,即人格原型。对目标的追求,成功的渴望,都需要勇气,自信与行动来支撑。当情绪,情感,性格支撑不了这些目的的达成,极容易让人陷入自卑,悲观,厌恶,暴躁,气愤和敏感当中,不能自拔。其实大多是庸人自扰,无病呻吟,跟从小父母的宠溺,娇惯都是一脉相承的。


       另外,人是需要融入社会,实现社会感(主流价值观)与个体人生的紧密结合。无视社会认同,主流趋向,群体合作和人类需要,是无法真正实现自我价值的。这提示我们不要过于主张自我,也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融入体系,建立体系,促进合作,互相探讨会让一切困难变得容易克服。



        在实践策略方面,对家长和学校老师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归结起来就是要培养完整的人格,从整体人格来分析孩子行为,并纠正孩子的人格原型(虽然这很难)。“理想的教师能铸就学生的心灵,并且掌握着人类的未来,因此,她们负有一种神圣的激动人心的使命”,老师应该运用心理学的知识与认识来对特定行为进行评价与评判,不能把特定行为视为孤立的水滴,而要把它视为整片海洋的组成部分,即整体人格的组成部分!


       心理的障碍,轻生的悲剧,无不因为人格的定型,未能保持健全性和适当的弹性,未能给人生流出后路,未能实现对自卑的超越!

阿德勒的智慧读后感1000字 第(3)篇

“百年树人”n《阿德勒的智慧》,以普通的案例、浅显的语言、深奥的道理,从人的成长经历、发展过程、周身环境、教育程度及处理问题方式等入手,逐个分析,为我们讲述个体心理学的适用范围、常见症状、引发问题及病例分析结论。但书中的案例及章节内容稍有重复,加上在排版过程中的疏忽,一定程度上影响本书的质量。个体心理学,主张从人的整体出发,深入分析个人儿时经历,强调个人的社会认知及社会情感;标新立异,主张人性自卑,人性的成长正是凭借一定的目标,以心理行为优势来弥补自卑情节,如何处理职业、社会及爱情,是个体心理学的研究本体。以国人“人性本善”的传统观念来阅读、理解个体心理学时会带来观念上的直接冲突,但不妨暂时将冲突搁置,以周围的人、事来套用个体心理学,你会发现个体心理学所言非虚。

读后感教育智慧1000字6篇


读后感大全相关栏目推荐:“读后感教育智慧”。

读书可以让我们的思想不断进步,不断提升我们自身的文化水平。在认真阅读和品味了作品这部作品后,不禁被他的主人公所感动。是时候将读书时的心得与感悟写成读后感了,如何写出一份合格且有意义的作品读后感呢?栏目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读后感教育智慧,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读后感教育智慧 篇1

通过学习徐校长的《释放你的教育智慧》,对书中很多例子、想法都深有感触,我觉得对于显得枯燥的日复一日的教学教育工作,免除或减少职业倦怠感,促进教师个人成长是很有帮助的。通过这本书,我进一步认识到:“静下心来读书,潜下心来育人”,“鼓励冒尖与容忍落后”,“教育需要智慧”,“认真做事可以把事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好”,“师而有德皆富人”,“上课绝不是简单地把备好的课讲给学生听”,“如果我们养成了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习惯,每天就会自觉写一点教学随笔”,“把常规工作做出新意”,“思维品质,影响你一生的幸福”,“感受学生的感受”,“教学就是教学生如何学”,“用平常心看学生的正常错”,“把家长会开成表彰会”,“原谅比指责更有杀伤力”……其中对我触动最大的有:

一、把常规工作做出新意。

这是徐校长在一次吃饭中对“碗”引发的对教育的思考,徐校长说:“将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放在突出位置,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自主参与意识,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但不管课程怎么改革,学校大部分工作还是常规工作,怎样把常规工作做出新意才是关键。”

对于“教师”这一职业来说,每天面对的都是在不断成长中的个体差异明显的学生,乐趣与无奈兼有,让老师的工作充满了活力。但更多的是每天重复着几乎一成不变的教学与教育工作:在教学上,书本上的知识不变,即使进行教材的改版,也是“换汤不换药”,教师的上课内容几十年来几乎没怎么改变的,每年重复着相同的工作,被戏称为年年“炒冷饭”。在教育上,学生正常的犯错,不外乎就是不交作业或未完成作业,上课开小差或捣乱,下课追逐打闹,未能完成卫生清洁工作,乱丢垃圾,欺负同学或吵嘴打架,顶撞老师等,所以老师们都有或多或少的职业倦怠感,从而影响到工作甚至是身心的健康。

既然我们总是在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工作状态无法改变,我们倒不如像徐校长说的“把常规工作做出新意”,多点读书,多点钻研教学教育思想与方法,研究优秀老师的教育叙事和教育案例,从而寻求教育智慧,改变自己的工作思路,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让自己拥有更多的新思想、新理念、新创意,就如徐校长所举的例子——把家长会开成表彰家长会,这对我们的工作是很有帮助的。家长会是家校沟通的重要纽带,每学年举行1——2次,是常规工作,如果作为班主任,平时就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挖掘、积累素材,收集每个学生的优点,利用家长会的契机,大肆表扬学生,从而使枯燥的家长会变得生动活泼,有新意,有创意,从而将教师的教育效果做足做大,这样还能提升班主任的影响力。

二、养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习惯,每天就会自觉地写一点教学随笔。

徐校长认为,优秀的人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们将平时的灵感不断积淀、不断提升、不断迁移,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

作为教师,我发现在教学教育过程中是经常有“灵光一闪”的,但却很少有人会拿笔记下来,我们总是找借口“我很忙”,“我没有时间”,“我写不出来的”,“我的笔钝了,不会写了”,“没什么好写的”等等。徐校长却认为“君子出书,十年不晚”,“如果我们能坚持一天、一天地记载,一次、一次地修改,一年、一年地积累,到一定的时候腾一点时间整理、修改,就可以出一本书。”徐校长举的例子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很平凡的小学语文老师徐良英,把她自己在平常的工作中所感悟出来的东西,一点、一点地讲出来,一点、一点地写下来,一年、一年地坚持积累,终于写出了一本书《享受语文之美》。对于我来说,我觉得这个做法很触动人心,我们不一定要出一本书,但最重要的是把“灵光一闪”的感悟写下来,逐渐积累一笔属于自己的无形的精神财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地思考,我们会获得很多的感悟,因此我们会拥有很多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我们就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和素养,我们就会更加深入地研究我们怎样教,研究学生怎样学,怎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话我们的教学教育工作会增色不少的。

在瞬息万变的今天,学生的知识和见识也越来越丰富,我们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超越自我,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静下心来读书,潜下心来育人”,处处留心皆学问,释放自己的教育智慧,做一名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的教育工作者。

读后感教育智慧 篇2

莎士比亚说"好在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有了它就为我们指出了一条明朗的道路,《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寒假拜读了王晓春老师所著的《今天怎样做教师》,给我这个在教育岗位苦苦摸索的新教师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这本书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问题、管理问题等方面都给我们做了个专业化的展示:

如"主要不靠"嘴"教育孩子。靠的是情境,靠的是行动。""我们无法改天换地,但是没有人能阻止我们为改天换地贡献一份力量,只要我们不放弃理想。""正是家长的溺爱,教会了孩子自私和不孝。""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大家除了考试分数什么也看不见,本该家庭教育解决的品德问题推到学校,本该幼儿园、中小学解决的品德问题推给大学。难怪我们老得"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因为家庭教育的基础就没打好,学校要不断"补课";因为学校一边"加强"某种教育,一边同时把隐患推给高一级学校,在应试的疯狂中,实际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制造"的问题往往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多,最后压力都加到社会…""热爱生活是热爱学习的前提。""保持好奇式的探究心态,是制怒的最好办法之一""这可能是特点而非缺点。""我不赞成教师做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因为到底什么样的"灵魂"最有利于他将来在社会上发展,你并不一定清楚。再说,你对自己的"灵魂"就那么自信吗?"…像书中这些酣畅淋漓的名言警句,阐述的这些观点,恰恰是我们这些青年教师说欠缺的,让人深思。

人们给予教师许许多多荣耀的称誉。"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读后感《《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尤其是中国儒家将尊师敬孔的思想发挥到极致,"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影响浸润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然而今天教师也不再拥有令人真正崇敬的荣耀和光环。重塑教师形象,还教师与教育最本真的面目,是我们每一个人民教师神圣的职责和不可推卸的义务。那么站在21世纪的今天,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今天,我们理想中的教师应该是怎样的呢?在我们的心中应该建立起什么样的教师形象呢?读了王晓春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师》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长长的句子,艰辛是定语,耐心是状语,热情是补语;又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根号,一叠叠作业本为他的青春无数开平方。"其实这些都只说了一半。因为,对于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我则认为:教育首先是一种服务,教师是一种带有浓厚服务性质的职业。一种为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帮助的服务,一种为社会培养健康健全的人类的服务。也惟有如此,作为教师心怀一种服务思想,才可能从过去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误区中走出来,走进学生,亲近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蹲下来悉心聆听他们的心声,熟悉他们的呼吸,也只有这样才能为他们提供最切合实际的东西,才能为他们铺设好最适合他们的道路,让他们能够在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声中他们张扬个性,茁壮成长。其次,当代的教师还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名好教师,一名爱学生的教师,会将学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视他们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教学相长。再次,作为当代的教师还应该"善思"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思想的芦苇。"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教师应该是个思想者。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做个有心人,去认真总结教育的得与失。

以上就是我读完王晓春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师》后的几点不成熟的感想。最后套用这样一句话作为结尾:"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一定会严格的要求我自己,尽早的做一名智慧型的教师。

读后感教育智慧 篇3

我的教学生涯已经有八年了,还谈不上老教师,但已不再是新教师了。只教了四年半英语,由于身体原因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英语教学中,校领导为了照顾我,减轻了我的教学任务,现在只教三个班的地理。从教地理开始我发现自己逐渐变得懒惰了,没有了上进心,也不像教英语那会儿那么有激情、有干劲了,当然也懒得动脑筋。再加上地理是门副课,学生都不像语、数、外那么重视,很难教出成绩。所以,我渐渐地有了倦怠的心态。

直到这学期学校给我们每位教师发放了《释放你的教育智慧》这本书,校长语重心长地寄予希望:能够静下心来阅读这部教育专著,能够从中受益。

以前我也读过一些教育著作,比如《陶行知文集》、《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爱心与教育》等等,这些教育专家的教育思想境界甚高,由于自己的理解、感悟能力有限,读起来有点吃力,因此都没有认真地读完。徐建平校长的这本书就不一样了,在我看他的自序时,就感觉写得很真诚、很朴实、很亲切,让我产生了喜爱之情,就静下心来读了,在每天课后的业余时间里,我都要翻开认真得读上几页,还把他的真知灼见做了笔记,时刻提醒自己反思、应用,实践在自己的教学当中。读着读着,竟有些爱不释手。在他的作品中我感受到了科学的、先进的、成熟的教育理念,真切的能让人活学活用的教学案例,还有穿插的流行歌曲、热门影视、幽默漫画等时尚元素,都让我倍感亲切,觉得徐校长不仅仅是一位教育管理者,更是一位师者、思者,我对徐先生产生了崇高的敬意。

这本书我很快就读完了,有写得精彩的篇目甚至读了好几遍。徐校长的这部著作,真正搅动了我的内心,让我又一次有了“爱”的冲动。我要爱教育,爱学生、爱自己这份平凡的职业。徐校长说,每个人最初都是混沌、蒙昧的,而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觉悟,醒来也就是“觉醒”,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也是如此,甚至更是如此!所以也就更加需要不断搅动自己的内心。

通过读这本书,我的灵魂和徐校长进行了一次长谈,我觉醒了,我意识到自己再也不能这样倦怠下去了,我要展现全新的自我,变得自信,充满活力,用我的行动,去感染、带动我的学生。觉得自己又回到了刚走上讲台那会儿,充满激情、积极向上、喜欢思考。我要释放出正能量,在不断的思考、反思中释放出我的教育智慧。

在这里,我把自己这学期在教学上的一些反思写出来,作为对徐校长这部著作的感恩吧。

读后感教育智慧 篇4

暑假里拜读了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虽然平时我并不喜欢这一类书籍,至今也还没有看完,但是书中真挚的性情和精心锤炼的语言让人耳目一新,尤其有一种对教育生活、对教师的发自内心的深情眷顾。肖川教授一门心思为教师写作,能从具体的事件中抽象出普通的道理,将为人处世的道理渗透在日常的生活中,将习以为常的生活点缀出诗意的灿烂。

肖川教授认为,做教师要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是变得有思想的不二法门。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教师的重要品质;没有学而不厌,就难以做到诲人不倦。学习的途径很多,每天挤时间学习,可以获得知识的增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总会发现一些问题,一些现象,可以有意识地去做一些探索,自觉实践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并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

做个有思想的教师,会使得我们兴趣广泛,内心鲜活,积极地捕捉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会使我们的人际交流变得更有品味,尤其是精神生活变得丰富。一个人思想丰富,你就能看到思想贫乏的人看不到的东西,处理信息的能力就越强,就能够从更多元的角度、更精细的视角看待问题。这样,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我们会潜移默化地给予学生精神的滋养。

做个有思想的教师,会自觉而自然的地引领学生,使其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新课改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发挥教材这一重要教育资源,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教师要创造性地、批判性地使用教材,就需要有一种文化的眼光,对作品有一种较高的鉴赏力,教师就需要有较深的文化底蕴。对于我们新教师,拿到一篇课文,有的会去网上搜罗教案,有的会用共享的好教案,然后在课堂上照搬。我个人认为要辨证地去模仿,要学习名师教学中的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及精湛的教育艺术,不可全部模仿、不加思索地去运用,要做一位善于思考、有思想的教师。

思想是理论的灵魂。当今我们要做个有思想的教师,就是对教师职业内在尊严的诠释与追求。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生活充满人性的光辉,让我们的心灵荡漾在博大、丰富、温暖的思想之中,希望在我们年华老去的时候,我们的思想还会在足迹中闪光,并照亮前行的路。

读后感教育智慧 篇5

有人说,名师之"名",不在于"名",而在于"明"。"明"就是智慧。有人说智慧是一条通往人生幸福和快乐的心灵之路。教育家的智慧不仅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幸福,更会带来孩子的幸福,教育的春天。

《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一书汇集了国内优秀教育专家的访谈录。这些访谈围绕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改革等展开,展现了教育专家的智慧和研究途径。书本保持了访谈的现场感,读来轻松愉快。

在教育家李振西异想天开的教育生涯中,彰显了教育家的魅力;在教育家李吉林身上让我感受到积极工作的无限动力,40岁才是她教育科研开始的年龄;在教育家顾泠沅的教育专著中,我又一次深刻学习了教育科研的组织原则和实施管理的过程;在教育家张思明身上,看到一位教育者勤学、求索的精神;在教育家张化万"将玩进行到底"的教育理念中,明确了小学教育的真谛;在教育家刘彭芝身上,让我感受到管理的力量和无穷的魅力;在教育家康由岩身上,我们不得不感受到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的忘我精神。

在这些教育家中,杨一清校长可能是距离自己比较近的一位。第一次见到他是在大学的讲堂上,他专程来学校给我们作一场报告。报告的内容虽已模糊,唯一记得的是他亲和的神情。而后,几位好同学进入学军小学,对他更是称赞有佳。第二次见他,是在两位同学的婚礼上,杨校长每次都热情洋溢地发表贺词。就像是她们的家的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据说他现在退休后,还喜欢到学校修剪花草。

45年风雨历程,45年教书育人。这位将一辈子献给学校的教育家,在学军小学发展的路上贡献了智慧和一生。他的生命和学校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书中"校长是这样炼成的"的标题印证了杨一清校长的一生。

《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将智慧家的思想和经验传承给教育岗位上的每一位老师,当我们阅读智慧,用智慧武装自己时,我们也在智慧自己的人生。

"教育需要智慧,智慧需要理智、阅读、实践和思考。只有智慧地化解各种教育问题,创造性地投入工作才能享受教育带来的幸福和欢乐。教师职业不应该仅仅是'奉献',或者说,这个'奉献'本身也是收获,收获成长!教师的成功不应该仅仅建立在学生的成功之上,也应该有自己的成功。

读后感教育智慧 篇6

作为一名理科思维根深蒂固的人,初读书名,说实在的,这本书并不太吸引我,秉承着“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准则,对于纯理论的教育书籍,本人确实不太感冒。不过在后面工作之余翻看这本书以后,才发现它的独特之处,也让我从中获益良多。

犹记得以前读到过这么一句话:“一个人一旦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同时选择了高尚。”诚然,教师是很具有挑战性的职业,同时也是一个对品德要求较高的职业。回想自己当初上学的时候,也曾一度讨厌某些师德欠缺的老师,甚至不愿听他的课,而如今自己走上讲台,角色转换之间,自己会不会也成为了“他”?让我在授业的同时,更加明白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师德,才能向其他人传递正能量。

但具备良好的师德,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同样是一个长期积累成长的过程。就像本书讲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学会做无愧于良知的教育,就是要做真教育,然而现实教育中“假”却屡见不鲜。如在我们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对于实验教学这一块往往敷衍了事。通常以讲实验代替做实验,将实验操作用教师讲解+学生记录操作步骤的形式来代替,忽视了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弃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有阵子,由于实验器材的不足,为了节约时间,我将分组实验变为教师的演示实验,忽视了学生实践操作、探索求证能力培养和关注,当课前学生期盼地问我是不是去实验室上课时,想起整理实验室的麻烦,我几次“狠心”地让他们回教室上课,让他们上科学课的兴趣受到了打压。现在想想,为了自己的方便,而忽视学生们的感受,这何曾不是一种负能量。而当我放开手让他们准备材料,同时自己从中协助指导,原来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也并不是我想的那么难,他们一样可以自己独立完成的很好,这也让我从中反省了自己。

作为老师,更应该是孩子们的榜样和标杆。像书中所讲“身教重于言教,心教重于身教”。作为新教师,我们现在还处在“言教”的阶段,往往靠着自己的“大嗓门”,费时费力的摸索着。想要达到“心教——有情、有义、有度”,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从现在开始改变自己,正确面对自己的不足,养成好习惯。一名优秀的老师,他的优秀已不是一种行为,而是内化成自己的习惯。正如教育家叶圣陶说的:“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学生如此,老师亦是如此。培养习惯,贵在坚持,以前上完课,总是一副完成任务的心态,没有及时去反思这节课的不足和问题,反而让问题扩大化,在期末才去恶补也为时已晚。正如老教师讲的“课上的认真,课后辅导才会轻松”。所以我提醒自己一堂新课上完后,给自己几分钟时间及时反思,完善课程,避免给下一个班级产生同样的问题。长此以往,养成新习惯,既是考验自己,也在磨砺自身的意志。

读完这本书简单,但读透这本书却不容易。反复去读,反复地去回味、去实践,总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因为我觉得只有当自己磨炼、成长为一个正能量的人,才能将它更好地传递给他人。就像酒一样,酝酿的时间越长,拍开封泥后酒香才会更加沉郁绵长……

老子读后感范文1000字(系列8篇)


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观点与看法,这时就有必须要写读后感了!那么作品读后感从什么角度写才恰当呢?编辑现在向你推荐老子读后感范文,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老子读后感范文【篇1】

记得第一次知道老子这个人还是从初中历史课上知道的,当时只知道他是个道士,或者认为他是个得到神仙,后来我才知道自己误解了,我开始从多种情况下去了解他。以前我们学习从不教老子,只是背了一些他的名句,对他的著作还是知之甚少,现在有好几门课老师都经常讲到老子,并强调它的博大精深,我越发有了兴趣而且我也发现了它的思想太有道理了。于是我特地去了趟书店买了一本老子,带着注释我努力地看完了,觉得老子太牛了,老子真是一本充满人生哲理的著作,有点相遇恨晚的感觉。下面我就稍微写下自己对老子中的一些道理的感悟。

老子认为刻意做一件事情,往往会陷入其中,纠缠细节长时间没有进步,而且欲望越强可能越是事倍功半;相反高手往往无为而无不为,一切皆会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到来。他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正是要求我们要顺势而为不要逆势而动,同时有些事要亲身去做而不只是说教。“善上若水”是老子非常经典的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好的人,品行应该像水一样谦卑。换句话说,水往低处流,滋养万物而从不与人争高下;对于我们人而言,就是说我们应该像水一样谦卑不争。善上若水其实是一种做人的道理,过去实用今天依然很重要,水是纯洁的,我们的心应该像水一样明镜。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有广阔的胸怀:“江海之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成百谷王。”谦虚对一个人的确很重要,一个扩大的胸怀更能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正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现在人们很是缺乏诚信,是谁的原因呢?是我们自己。老子说的好:“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如果我对你不诚信,你会对我诚信吗?当然不会,诚信是双方的事,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好自己。言必信,行必果,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与信任。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原因也在于商鞅的诚信获得了百姓的赞同。此外老子还说:“善人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这也是讲为人处事的,还是强调人应该诚信,不管别人怎么待你,你都要善待他,别人就会感受到你的真诚,这样人与人之间就能和谐相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是老子三十三章里的名句,这句话我小时候就知道了,然而却理解甚少,并且我发现自己不仅了解不了别人,反而越来越了解不了自己,当然可能由于生活得茫然让人被外界诱惑迷失了自己,很多人都有我这样的感觉,想去弄明白自己却冷静不下来。这句话强调人贵有自知之明,要经常自省,战胜自我才能成为强者。老子的话很是值得我深省。

我们常常会抱怨这抱怨那,为什么我们会有那么多的坏脾气,说白了我们还是不能坦然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老子就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告诉我们乐极生悲,否极泰来,高兴的时候不要得意忘形,失意痛苦的时候也不要垂头丧气抱怨命运不公。生活就是喜忧参半,才那般丰富多彩,有成语说得好:“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好高骛远是对我们大学生的形容,我们都觉得自己是做大事的人,那些小事和我们没有关系,其实不然,不做小事怎么能做大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老子有言:“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可是我还是发现大家都不喜欢做小事,比如不随地吐痰,不随口污秽……,而且我自己也是这样,是我不想做嘛,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麻木了,无所谓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我想我们应该回归到老子,静下来听听老子的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此外,不仅要从小事做起,打好基础,一步一步的,还要:“慎始慎中,则无败事。”

一个人要成功,一定要克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四种坏毛病,成就再大也要淡定低调。老子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意思是踮起脚无法久站,迈开大步想走得快的人难以远行;好出风头的人名声不大,自以为是的人声誉不高;自我炫耀的人难有成效,自我膨胀的人不能长久。王羲之的三个儿子的故事最能说明这一点。就说一天王羲之带着三个儿子徽之,操之,献之一起去拜访谢安。席间,徽之,操之高谈阔论,滔滔不绝地议论时事,臧否人物,而献之只是寒暄几句,就静静地倾听父兄和谢安的谈话。四人走后,有人问谢安:“王羲之的三位公子谁更优秀?”谢安说:“最小的献之最好。”客人问:“为什么?”谢安说:“易经里说‘善良的人话少,浮躁的人话多。’由这两句话就可以推知。”后来,王献之果然在兄弟中出类拔萃,成为大书法家,与父亲羲之并称“二王”。这也验证了老子的话:“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有很多梦想,并为之奋斗着,有时是为了自己,有时是为了别人。然而社会确实很是复杂,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美好,我们会被各种各样的色彩伤害,被各种各样的虚假诱惑,而有时我们有强迫自己做自己不喜欢的事,被物欲所支配,失去自己本来的面目。但是我们依旧可能纸醉金迷,依旧违背意愿,违背自然规律,让自己活得很累,虽然有的时候是迫不得已。在老子思想中,他宣扬:“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希望人类坚守自然本性,减少私心和欲望,这一点对于我们俗尘中人可能很难做到,欲望是个魔鬼,只有我们看破世界也许才能遏止。他还说:“知常容,蓉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其实就是宣扬一种包容一切公正无私,合于自然合于道的思想。换句话讲就是:“一个人如果心中只有自己一定会被生活所累,被名利所累;反之,若能顺应自然,包容一切,就会收获更多的快乐。”还有:“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也是这样的一种思想,要求人消除各种杂念,用空明澄净的心灵去感受自然规律。在老子的思想中有一条最明显的是认为人应当追求简单朴素的生活,不能纵情于声色,被物欲所支配,失去作为人的真正意义。

以上我通过老子的思想对做人的谦卑,诚信,自我了解,心态和做事的态度,注意的毛病以及生活态度上做了简单的阐述,总体上让我感觉自己的语言苍白无力,老子的思想真是太精辟了。

关于老子的思想真是太多了,

涉及各个方面,读第一遍可能还会有很多疑惑,甚至是费解,但仔细阅读并认真思考一下,会发现他的话句句经典句句有理,而且拿他的思想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情况对应一下,确实是有莫大帮助,看了也是受益匪浅。然而老子对我确实有些难度,可能是我入世不深,故了解的层次很浅,所以只能略述感受,不能尽言,实在有些遗憾,寄下次再读时会有更深的感受。

老子读后感范文【篇2】

余式散文的风格,一如既往的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读过余秋雨先生笔下的中华文化,可谓是如痴如醉,再次感受现代艺术下的古代文化,其著作《老子通释》又给我带来别番韵味。

被称为生命之书的《道德经》,余秋雨《老子通释》用现代文还原其风采

《老子》、《周易》这些书,堪称是中华文化的思维起点,是古代文化的精华,但是对于当代人来说,面对距今已经两千五百多年的《道德经》,那时的语言文字和社会背景已经发生了太大变化,当我们面对那些难懂的古文字时,难免会被吓退。把深奥的古文,用浅显易懂的话语讲述给你听,《老子通释》就是这样一本书。

《道德经》的历代注解者也有很多,如韩非子,苏辙等等。在《老子通释》一书中,余先生融合讲解、翻译、注释于一体,以通达畅快的余式散文方式,对道德经加于解读。有读者表示,余先生的这本新作,是为现代人量身打造的《道德经》读本。

读完这本书,其内容的确令我震撼不已,但读完最大的一个感受还是理解中华古代文化的过程,第一次以一种最舒适,最易懂的方式走进古代文化,体会中华文化的魅力,在我看来,《老子通释》或许是余秋雨为现代人认识古代文化提供的一种捷径。

“这就像天天喝长江水,总要渡一次长江;天天看昆仑山,总要上一次昆仑。”

保持学术上的高度严谨,尽力逼近原文的旨意;呼应《老子》原文哲理散文诗的文学魅力,发挥现代散文在语言节奏上的美学功能;洗去迂腐缠绕的研究风习,使广大读者都能爽利接受。以上是余秋雨先生作此书所遵循的三个原则。他毕生致力于阐述中华文化,为了作此书,前前后后花了近三十年的时间做准备,这是一种态度,更像是一种情结。

在余秋雨先生的指引下,重读《道德经》,感受它独特的魅力,它说尽了做人和成事的秘密;两千五百年来,无数优秀的人为它着迷;无论是面对人生困境,还是思考社会,它都会让你找到豁然开朗的答案。

艺术,同样也是一种文化,在古代文化的知识海洋里,汲取文化的力量,感受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奥秘,这是一种多么奇妙的经历啊!我相信,翻开这本书,我们都可以开启一次美好的阅读与思考体验。

老子读后感范文【篇3】

今年春,忘了是几月几日,先生拿出三个紫砂杯,让我从中选一个,说是在文化城那边买的。我一眼看上其中一个上有“修心养性”字样的杯,盖上还有一个小“太极”。由喜读《道德经》到偏爱与“道”有关的书和物,这就是“爱屋及乌”吧。

《老子》第二十八章我觉得对“修心养性”是有帮助的,他教人顺乎自然、安守清静、无为、不争之心、为天下式。二十八章曰: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如要解释这段话,就是说:

知道要用雄(刚强)的手段保护自己,可却不与人争雄,反而甘心守雌(柔顺),这样,就会如天下溪流归注,得到天下人的归服,最高的不变的德不离散,他更能回返原有的童心(赤子心),达到纯真的境界。所以有“小儿是神的肯定”之说。

知道要显露表现自己,使人知道自己光明的一面,却不与人争表现,而甘愿隐伏,甘居黑暗。这样的人能成为天下人的榜样和典范,其最高的不变的德不会出差错和过失,而能返朴归真,回归于纯天然而与道合一(无极乃太极之母)。

知道光荣和富贵的一面,却不与人争光荣与富贵,而甘居耻辱和平常。这样的人心胸开阔,得天下人的归服,其最高的不变的德是充足的,更能复归于万物的本来,朴是至真至纯的。

朴被破坏,朴散成为具体的器物。圣人在朴被破坏的基础上,以浑朴的原则建立管理和领导,所以,善治和完美的管理是顺天道,使万物各遂其性而行,也就是依从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主张顺乎自然,一切不要勉强。人工有损自然,因为天地也是受大自然的驱迫,而不自主的在那里不停的工作。大自然是什么?便是万能的天道。所以人当服从天道,不能自作主张。庄子说:“吾在天地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也就是看到人与自然的关系。

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为人道之极轨,守不争之德,守住清静、柔弱、抱一、寡欲之心,遵循自然、玄妙的法则修行。我们凡人如照此修心养性,对身心健康是大有好处的。

今天中午听一位医生谈某文章上说,把病人分两组:一组服药,一组学《道德经》,几个月后,学《道德径》这组的疗效好过另一组;我想,这可能就是人们说的,心病(烦恼心)还需心药治。人回归于自然之心,也就无所谓心病了;这也就是佛法讲的清净无染之本性,本性清净无染,何来心病?

老子读后感范文【篇4】

是谁在数千年的历史中悠悠地述说着亘古的智慧?是谁在漫漫的岁月轮回里传递着不变的真理?是谁只留下五千言却给人类带来了无限的哲思?是他,哲学的圣者,生活的智者——老子。他就如一颗璀璨而又古老的恒星,散发出神圣的光芒,透过数千年的时光,照耀在宇宙深处的每一个角落。

老子具有非同一般的智慧,那一双犀利的明眸洞穿了人世间的是是非非,渴望着宁静与恬适的生存方式,力图避开现实的纷纷扰扰,追求那一份纯真的心灵自由,这种超乎其然的生活态度,为后人指明了一条新路,令人神往,令人渴望。倚栏轩文学网

他的思想,他的哲学,总与‘道’息息相关。道是万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通过一个‘道’字把自然创造的根源归于自然本身,从而否定了一切唯心论和宗教主义。在我看来,道的内涵就是一种客观规律,看不见,摸不着,而世间的每个细微之处都存在着道的本真。做人之道,为学之道,谋事之道,道道相关,处处都是智慧,都需要我们去发现和领悟。每个人都必须生活,做人为学谋事之道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颇为重要,道德有无,道德高低,决定着你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方式和成效。《老子》教我们的是修身之法,以来提高精神境界,让我们学会生活。每个人都渴望着自由与快乐,而烦恼无处不在,坎坷接踵而至,若要从中解脱,主动权在自己手上。“有勇气去改变能改变的,有肚量去接受不能改变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有这样,方可身心自由,才能有更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老子读后感范文【篇5】

今天我在龙应台的《目送》里读到了一篇很好的文章,文章的名字叫做《老子》,这篇文章其实主要不是讲述老子生平事迹的文章,而是主要描述龙应台和她儿子的对话。身在中国的龙应台接到了德国儿子的远洋电话,电话里儿子问她老子有什么故事,龙应台给他讲解了《道德经》里的名句。儿子懂了句子的大意后开始“以其人之道换其人之身”。

儿子开始反问妈妈,“喝牛奶了没有,今天你刷牙了吗?功课做了吗?有没有吃维他命?没交什么坏朋友吧?”儿子这么问的缘故是想让作者明白他已经不是一个小孩子了,这些问题对于他来说比较幼稚。而且他不喜欢作者再交他的乳名。作者之后答应儿子会改正这些“错误”。我想挂断了电话的作者一定特别落寞了。

看到了作者略带落寞的文字,我竟也想到了我和我的妈妈。妈妈也像别人家的妈妈一样,喜欢各种唠叨重复,一个问题有时候一天会强调很多遍。每天早晨的话语都差不多,催我起床,督促我把被子叠好,让我刷仔细牙,出门的时候要结伴,不和陌生人说话,上课要多回答问题,放学别到处乱跑早点回家,回家先写作业。从小到大,妈妈不知道说过了多少句类似的话语,以前的我有时候也不服气,总觉得妈妈把我当成小朋友,总是不放心我一个人的独立能力,后来才懂得那是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他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地长大,他们知道怎样叮嘱我才能让我更好。

其实,当父母的都挺辛苦的,我慢慢地学会了不再抱怨父母唠叨,而是体谅他们的苦心了。当他们再次叮嘱的时候,我会对他们微笑,说一声:“我知道了”。

老子读后感范文【篇6】

以前读书的时候有翻过《老子》,没有深读,感觉它是用来背诵,以便和朋友交流时冒出几句里面的章节,显得挺有内涵。挺有幸在我对人生家庭开始有些体验和感悟的时候,可以再读《老子》。感恩关老师和其他老师共同举办这样的读书会,利益大家。

下面我对自己感受最深的两点做个表述:

首先道和德的关系。我理解的德就是道德规范还有自己为人处事的准则。听关老师讲解后明白,原来古人说的德是“道”赋予万事万物的本性和表现。道是啥呢,道是说不清道不明,恍惚朦胧似有似无的,简单说就是一股运作世界的无形力量,就是老天爷那个角色。这股力量在我们每个人身体内。现代人太多外求,内在的“德”,人的本性完全置之不理。一切的表达应该由内及外,如果顺序倒置,只能被外在世界左右,变成傀儡,完全迷失自己。想活的自在吗,内求吧,认清本性守住本心,和我们体内的道连接,跟自己相处好了,内在圆满外面也就顺畅了。

另外,科学家研究人的大脑和情绪的关系,发现爱和恨是共用同一条神经元,就是说当你爱一个人和恨一个人都是大脑的同一个地方在运作,只是它们分处一条神经元的两头。这点和《老子》22章的内容吻合。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直,敝则新。切割去看这些状态似乎是对立的。如果整体来看它们是变化统一的。短短几句话我明白了整体观。当你看到一个人很自私,可能他有大爱的一面没有被看到。你恨一个人,可能爱也一样多。当思维打开后我感觉自己更能接纳自己和身边的人,允许多种形态出现,好和坏只是一时的,用变化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感恩老子感恩老祖宗的智慧,感恩关老师接下来要好好研读老子,毕竟把自己弄明白了才能养育好小孩啊。

老子读后感范文【篇7】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也就是说,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老子说的这句名言,是很有道理的。

老子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关于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历来有争论。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写的一个简单的传记来看,他是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老子”是人们对他的称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他的生卒年月不详。

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所以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不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并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

公元前5xx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刘耿立王子猛为悼王。王子朝杀悼王自立。晋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为敬王。这次内战达5年之久,公元前5xx年,王子朝失败,席卷周室典籍,逃奔楚国;老子所掌握的图书亦被带走。于是,老子遂被罢免而归居。形势的变化,使老子的地位发生变化,使他的思想起了大转变,由守礼转向反礼。

老子由于身受奴隶主贵族当权者的迫-害,为了避免祸害,不得不“自隐无名”,流落四方,后来,他西行去秦国。经过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西南)时,关令尹喜知道老子将远走隐去,便请老子留言。于是老子写下了5000字的《老子》。相传老子出关时,骑着青牛飘然而去。

老子的思想主张,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两篇,共5000多字。因为它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后来人们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老子》一书,并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战国时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却是属于老子的。

《老子》一书,文词简短,艰深难懂,因此后人作了许多注解。最通行的有西汉时道学家河上公(姓名不详)注,三国时魏国哲学家王弼注,还有清朝时魏源的《老子本义》,等等。下面我们就通过《老子》这本书,来了解老子的哲学和政治思想。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国第一个力图从自然本身来解释世界,而不求助于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学家。在老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始了变化。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老子认为,道产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养着万物,万物各成其形,各备其用。所以万物没有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贵重,不是有谁给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产生天地,德畜养万物,长育万物,成熟万物,覆盖万物。他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盖之覆之。”(《第五十一章》)这样,老子遂把自然创造的根源归于自然本身,从而摧毁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论的基矗因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观,在当时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认了鬼神的威灵。当然,老子的“道论”刚从传统的宗教解放出来,还未能完全摆脱宗教的影响;他的自然决定论,使人完全听命于自然,轻视了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后来有的哲学家把它发展为定命论,为害颇大。

老子读后感范文【篇8】

内容简介:一本无法以理性思维去理解的书。书里的话来自宇宙本源,万事万物的根本源头都在这里,因此它就是能打中人心。人们即使看不懂,却无法不崇敬有加且有所感动。受到触动后,内心也隐约感觉到某种信任。宇宙意识允许我们去选择;你想进地狱,它不会拦你,这就是天地不仁真正的意思。宇宙的“不仁”就是如此,它愿意拉你一把,但不会为你的迟疑多停留一秒钟。宇宙意识有自己的计划与步调,它很乐意让你知道它的计划,但不会求你一定要知道。当它将计划告诉了你,你适时跟上,就能躲掉灾难。

老子瑜伽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此书名“老子瑜伽”,初看以为是一处新的瑜伽门派,托老子之名。收到书后,才知道本书是以东西方二种灵性知识,通过作者练习霎哈嘉瑜伽后所提升的洞察力,将二者纵横比对,相互阐释。让人能以一贯通,明晰老子道 的思想与瑜伽梵的思想理念,其实是来源于同一根源:灵量。由些而将二种不同风格语言的文?隔膜撕开,内在体验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难能可贵之处,本书还提供了简单宜行的技法给读者去亲身体验这个本源的力量:灵量。

老子瑜伽读后感,来自卓越网上书店的网友:真是一本好书。之前很喜欢《老子》,前些年还背了下来。但一直没有深入理解。这本书使我第一次读懂《老子》。道——天人合一,即“瑜伽”。最好的是:书中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方法,帮助我们建立天人合一的境界。

孔子论语读后感1000字系列


读后感,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决心和理想。每当读完一部作品,我们内心深处都会有所感动,写读后感才能发挥每一本书的真正作用。怎样的作品读后感才算是优秀的呢?请你阅读读后感大全编辑辑为你编辑整理的《孔子论语读后感》,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孔子论语读后感(篇1)

“经典”虽然看上去年纪一大把,其实火力旺盛的很,他流传了千百年,从“人之初,性本善”到“有朋远方来,不亦说乎?”,由“道,可道,非常道”至“天将降大任与斯也”,从《归去来兮辞》到《兰亭集序》,都熠熠的展示着它博大精深的魅力。

《论语》这本书,主要集中孔子及其弟子所教授给我们的道德。礼仪,做人等方面的知识,是儒家经典,一直深受我的喜爱。

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天天挂在我口中,那就是许多人行走,他们之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这句话让我受益匪浅,出自于儒家的圣贤孔子之口。这句话之所以能让我受益匪浅,是因为它包含着一个哲理:“能者为师,虚心请教。”

你见过高山吧?它是那样雄伟绵延!你见过大海吧?它是那样的壮力无边!山之高,是因为它不排斥每一块小石头;海之阔,是因为它聚集了千万条小溪流。这也是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哲理啊!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告诉我们,对待朋友要真诚,万不可以虚情假意。

真的,人的一生犹如一条长路,有许多岔路,我们有时会走错路,但有人会来提醒你,它就是国学,就是经典诗文,因为他聚集了所有成功人的经验,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历久弥新,我们没有理由不继承和发扬这一民族的瑰宝。

假如说,我们的心田是一块最普通的土地需要阳光、雨露、肥料和辛勤的耕耘,那经典诗文,论语就是那阳光、惠风和细雨。只要你愿意时时刻刻去允吸去领悟去诵咏,那我们的理想之花一定会开得艳,持得很久。

《论语》,一本儒家经典,所传授的知识更是让我大大地受到启示,让我先学会了做人,在学会了学习。我要感谢《论语》,是你,让我重新获得生命之源,让我再为之奋斗!

那我们就继续诵读《论语》吧!好好的拥有它、记住它,让它在净化我们的心灵,让它来耕耘我们心中的土地,提升我们的品味,弘扬中华民族之精髓,更让它引领我们克服种种困难,向成功迈进吧!

孔子论语读后感(篇2)

《论语》是一部年代久远体量博大内涵丰富道理深奥文字怪僻的中国古文化经典。《论语》是"语言的论纂"是一部言行录主要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追记孔子的言行。其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涉及哲学历史社会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宗教等诸多方面。特别是以"仁义"为核心的忠恕孝悌宽信敏惠智勇刚毅温良恭俭让等道德规范或者说从朴素的自然法则中演绎出来的生命的大智慧确实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和水平时至今日仍不乏借鉴意义和实用价值。

孔子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其思想学说是以"仁义"为核心的德政与礼治其天道观是唯物崇尚自然的其人生观是重实践重人伦重内省而积极投身于社会现实其教育思想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循序渐进启发疏导的普及教育其经济理念是"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达以得民安民其军事思路是"足兵""武备"以反对擅灭人国擅灭人祀的战争征伐而不一般地反对所有战事。同时孔子穷其大半生的精力立杏坛以授学开私人教育之先河救典籍于整理弘传统文化之流播。"三千徒弟子七十二贤人"成就了孔子"万代师表"的悠悠英哲名;《诗》《书》《礼》《乐》《易》彰显了圣人"世界先贤"的熠熠赤子情。

孔子仰其忧患心思与情怀诵诸道义仁德文章影响千秋彪炳万里。以"仁义"为内核以"中庸"为准绳的伦理哲学以及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想的儒家学说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霜雪雨而长青犹茂成为中国社会的立国安民思想。传统的儒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理论蕴含着许许多多人生哲学和做人的道理。阅读儒家经典可以使人知识更丰富头脑更清醒更加有智慧更加勇敢和勤劳;还可以提高人们的修养使人们懂得诚信仁义礼让善良谦虚友爱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最基本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它不仅在历史进程中产生过巨大影响而且在现代社会仍能发挥很大作用。当今由于我国近年来对学生人格素质道德品质培养的关注度不够青少年道德品质暴露危机。现在强调少年儿童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尤为必要弥补道德教育的缺憾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

孔子论语读后感(篇3)

我眼中的孔子形象——《论语》读后感800字:

第一次完整地阅读完《论语》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枯燥无味,也没有什么深层次的体会。但对孔子的形象却有了和以前不同的看法。

以前总以为孔子是个圣人,但现在越看这本书越让我感觉孔子并不是一位圣人。“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何?’”看到这一节时立即引起我的反感。此节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孔子已经把自己当成神使,有些狂妄自大。“子罕篇”五节、九节,又一次体现了孔子的自大。“乡党篇”让我觉得孔子是个强迫症,因为里边写了许多琐碎的行为规范,没做好就不行。“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由心理学知识可知梦是大脑皮层潜意识区活动产生的,我怀疑孔子是不是真的想恢复周礼。“述而篇”十一节“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难道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人就不会小心谨慎吗?“好谋而成者也”从这里看得出来孔子并不懂得出谋划策,这本书中也没有什么地方有体现孔子有这方面的才能。“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我猜这就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原因吧。“泰伯篇”二十节“有妇人焉,九人而已”还有“小人与女子难养也”似乎体现出孔子对女子的轻视,我倒好奇孔子是用什么观念看他母亲的?

对于孔子的徒弟们,我觉得他们对孔子是盲目的个人崇拜。《论语》就是由他们编写的,里边记录着一些孔子的生活行为,跟伦理哪怕有一点关系的东西都记上去了。从弟子的言论中可知道他们对孔子是非常尊重和爱戴的,而且不允许他人诋毁孔子。在孔子死后,更是把孔子推向圣人的高度。读后感.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孔子,圣人,真的是这样吗?里边有多少是真的,有多少是假的?

孔子总说着礼,认为君主至上。孔子想恢复周朝的制度,分封制,层层分封,界限严明。孔子是一个没落贵族,恢复分封制意味着孔子可以得到分封。如果孔子出生于一个解放了的奴隶家庭,他还想恢复周礼吗?

当然,每个人都有两面性,既有令人称道的一面,也有让人排斥的一面,没有谁是完美的。我认为孔子也不是。

孔子论语读后感(篇4)

在开篇之前请允许我小小自豪一下,我来自圣贤之乡——曲阜。所以《论语》对我的影响是从小的耳濡目染,根深蒂固。而每当有人问起我是哪里人的时候,总是自豪的说:我家有孔子,从小读《论语》,然后学着古人的样子摇头诵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内有太多的人生真谛,奈何才疏学浅,即使倒背如流,也未能参透其中的内涵。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让我在不同的年龄段对其有了不同的认知。

小时候,经常听刚上小学的哥哥诵读这句圣言,我也跟着诵读,儿时并不知其中含义,只是觉得朗朗上口,说白了就像一句儿歌。等上学才知道其中的含义,却又是觉得毫无道理:为什么我学会的东西,还要回头看,岂不是浪费时间?一直到高考复习,一遍遍的复习知识点,才慢慢懂得:学海无涯苦作舟,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总是追求速度效率,却往往只是走马观花,而当我们再回首这一路的风景,一定会有新的发现!任何事件都有两面性,取优舍短是典型的唯物辩证法思维,而对于此处圣言,却难以找到说服我们不去学而时习之的理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道理简单,要做到不易,需沉心忌躁,方可取!

活在当下,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身为新时代的医务人员,医学知识更是浩瀚无边,边学习边工作更是我们的日常。很幸运能在今年有机会学习《学习强国》,在历时xx个月的学习时间中,我更是深刻理解到《论语》的重要性。当下学习都是通过手机APP学习,没有了书本笔记,更是让许多知识水过地皮湿。想要更好的学习,更要好好的去复习观看过的视频及知识点,这样才能让大脑更好的吸收消化这些知识营养。时代是发展的,科技是进步的,医学同样如此,我们在医学的浩瀚大海中捕鱼,更要学而时习之,才能做到举一反三,下药如神助,为医院为社会作出贡献!

杨伯峻解释道:学习到的知识要运用到实践中。想来也是真理,时至以"实干兴邦"的名义予以诠释再好不过。医务人员以救死扶伤为天职,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后期学习到的知识,纸上谈兵终是无用功,把所学之术应用到实践中才是正道。理论推动实践,实践总结理论,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学是船体,习是扬帆,学而时习之,方可在浩瀚学海,乘风破浪!

孔子论语读后感(篇5)

想找出一本影响了中国的书并不难,从《诗经》到《易经》从《左传》到《史记》都影响了中国,但要找到一本能够长远地影响中国发展进程并且对中国人的精神品性影响深远的书,恐怕也仅有儒家的经典之作——《论语》。

每个星期的星期五午时,最终两节课是信息和《论语》阅读课,我觉得算是最放松的课了吧。信息课上完后,《论语》阅读课并不会让我感到有压力,教师带着我们读论语,释论语,析论语,并且结合日常生活。论语中大多都十分贴近生活,做人也好做事也罢,都适用至今。

李荣浩的一首歌《年少有为》中,有一句歌词是这样的:“假如我年少有为,不自卑,懂得什么是珍贵。”是啊!假如我年少有为…相信有很多和我差不多大的人,关于这句话都有自我深刻的感受吧。在这硕大的宇宙,我什么也算不上,我很平凡,很脆弱也很顽强。《论语》中有一则是孔子对自我人生的规划,“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随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我的规划,可我们一介凡人有几个能做到这样的。但我们在风华正茂的年代应当根据自身情景确立自我的梦想,平凡中亦可活出伟大。

未来好像十分遥远,但作为一名高中生,眼下我们每一天不得不应对繁重的学习任务,正如孔子的那些弟子一样,他们每一天也像我们一样。只是他们是拜孔子为师,主动向学;而我们此刻大多是被动学习,疲于奔命。孔子有很多弟子都十分的勤奋,而颜回是最勤奋的那个,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思是,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每次读到那里,我都会觉得汗颜,那么恶劣的环境,能乐观相学。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有颜回一半刻苦勤奋好学,我相信给我们肯定不会差,我想告诉那些和我一样正在努力的同学们,众生皆苦,你也不能输啊。

《论语》在中国甚至世界都是一本极具影响力的书,教会我们很人生的道理,多期望每个人在闲暇之余都能阅读阅读《论语》,学习学习前人的经验,这样或许就会让你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弯路。

孔子论语读后感(篇6)

孔子,众所周知,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这位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被誉为“天纵之圣”的传奇人物。他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人,更影响全人类。而孔子的代表作《论语》,更是他儒家思想的精髓。

《论语》,这本启迪人们智慧的书籍;书中的每一句话,都精辟到位,见解独特,充分的表现了孔老夫子的思想——礼,智,仁,义,信。让人回味无穷。每每诵读,都好像看见了这位聪明绝顶,睿智无比的伟大人物。

很多人认为,文言文是枯燥的,常常让人读得头昏脑涨,但是论语却不同。它深奥却简单,简单也深奥,里面各种大道理,小认识,都是智慧的结晶,让人受益匪浅。这也是我喜爱《论语》的原因。

《论语》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孔子说过的一句话——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这句话就是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譬如在平地上用土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却是我自己要向前的。

在我第一次读这句话的时候,并不是太理解,但在读了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之后,对这句话的感受与见解就越发深刻。

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形象的比喻,易懂却深刻,让人有更具体的认识与了解。

古今中外,纵观无数名家伟人,他们各自坚持不懈的事迹,都印证和践行了孔子的这句话。

就比如中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他的一生有许多成就,都是因为他持之以恒的不懈精神。而这曾是一个举世震惊的奇迹——这位只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数学家,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六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有一步之遥的辉煌。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摘取这颗世界瞩目的数学明珠,陈景润以惊人的毅力,在数学领域里艰苦卓绝地跋涉。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1965年,陈景润终于找到了一条简单的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当他的成果发表后,立刻轰动世界。在他不懈努力的几十年里,他都没有放弃,终于取得巨大成就。

孔子论语读后感(篇7)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此话虽有夸大之嫌,但是证明了《论语》在我国诸子百家著作中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以及其不可超越的地位,其中至多理论仍被世人视为真理,不但在中国影响深远,而且名扬四海,被誉为东方的圣经。

在《卫灵公》里,他说道面对穷困潦倒的局面时,君子与小人就有了显而易见的不同。孔子认为他的生死观就是将仁作为最高标准的。生命是宝贵的,但是还有比生命更加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仁。杀身成仁自古以来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在《宪问》中,孔子讲到了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孔子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划等号。因此,一个人除了要勇之外,还应该修养其他的各种品德,从而变为有道德的人。孔子鄙视物理和权力,崇尚朴素和道德。所以他周游列国,宣扬自己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可惜并未受各国国君接纳。

在《子路》里,孔子阐述了自己对于士的理解。孔子认为,士首先是有知耻之心、不辱君命的人,偶担负一定的国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至于现在的当政者,都是气量狭小的人根本算不得士。虽然孔子的认识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但是不可否认他敢于质疑统治者的精神。孔子眼里,统治者做到以仁待人待国后才称的上是士。

在《先进》中,孔子极力提倡慎言,不该说的话绝对不说。因为,白玉被玷污了,还可以把它磨去,而说错了的话,则无法挽回,希望人们言语要谨慎。

在《季氏》里孔子谈到,交朋友要结交那些正直、诚信、见闻广博的人,而不要结交那些逢迎献媚、花言巧语的人,要用礼乐调节自己,多多地称道别人的额好处,与君子交往注意不急躁、不隐瞒等等,这些对我们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颜渊》中,孔子谈到了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他希望人们按照忠信、仁义的原则去办事,否则,感情用事,就会陷于迷惑之中。他认为要提高道德修养水平,首先在于踏踏实实地做事,不要过多地考虑物质利益;然后严格要求自己,不要过多地去指责别人;还要注意克服感情冲动的毛病,不要以自身的安危作为代价,这就可以辨别迷惑。

总而言之,孔子及其弟子的箴言警句在近日仍然可以作为我们的行为准则,规范人们的举止,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孔子论语读后感(篇8)

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孔子论语读后感(篇9)

孔子,我从小学时候知道了这个人。后来随着阅历的丰富,对他的了解越来越多。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xx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看了《孔子》这部电影之后,对这位儒学大师更加了解。我带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很安静地看完。

电影的情节是从孔子在鲁国为官开始,是孔子一生比较顺风顺水的时候,一系列的从政治到军事的作为可以看出这哥们确实有才干,胆识过人、政绩突出,被鲁定公非常赏识,却因触犯了作为既得利益者的权势季孙斯的政治利益而被排挤驱逐。孔夫子这一点也被后世很多天真地相信儒家治国的知识分子天真地继承,中国历来的政治一向是一边打一边哄,一边用法家斗你一边用儒家哄你,学而优则仕这种说法一开始就是错的。孔子在一番政治作为之后终于成了悲剧,但这段在鲁国的戏因为符合剧情冲突的的要素,说白了就是有正派有反派,是和胡玫之前拍的宫廷斗争一脉相承的,胡玫拍起来也驾轻就熟,把当时很多名字拗口难记的人物拍成了活人。而到了出鲁国流浪的时候,没有了与孔子直接冲突的反面人物,剧情冲突并不激烈,如同很

本文由赵彬言撰写如果觉得还不错,请评价,谢谢!

孔子论语读后感(篇10)

孔子的快乐哲学——《论语》读后感1500字:

上学时念《论语》,弄清字面意思已苦不堪言,何暇咀嚼字面背后的意义。年岁渐长,闲吟二三句,偶有心得,才体会到读《论语》的乐趣,才知道孔老夫子和普通人一样,要衣食住行,有喜怒哀乐,有自己的一套快乐哲学。

第一种乐,学习得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首章便言“悦”、“乐”、“不愠”,可见快乐于孔子人生的重要。孔子好学,十五岁有志于学,博学于文,学而不厌,学习起来能够废寝忘食。人非生而知之者,学而后知。学习的直接之乐是掌握新知和技能。学问有穷尽吗?没有。因而学习无穷尽,快乐也无穷尽。孔子学无常师,不局限、拘泥于书本知识,他多闻多见,向贤人学,向朋友学,向一切人学,“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的深层之乐是匡正和完善自身。“知者不惑”,有智慧的人不致迷惑,能分辨快乐也有损益之分,“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有益,“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有害。明是非,判得失,于是能取真乐,舍假乐,从容选择快乐的人生。

第二种乐,安贫得乐。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出身贫贱的孔子并不排斥富贵,深知“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然而他推崇“贫而乐”,这种乐不因物质匮乏而损失。于孔子而言,不忧贫,乐尽在礼、在仁、在德、在道等理想信念。追求更富足的物质生活、更高贵的社会地位是人之常情,此间却最易丢失质朴的快乐。“贫而乐”并非教人耽于贫穷,不思进取,而是让人保持对自身欲望的节制和警醒。不乏有人刻意维持贫穷的生活状态,因为贫穷更容易使人保持简单、淳朴、专注、勤勉的生活方式,远离诱惑和虚荣,自然也就离内心的快乐更近。贫也好,富也罢,须知比物质之乐更恒久的是心灵之乐。

第三种乐,求仁得乐。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不仁的人不能长期居于贫困和安乐中,反之,“仁者不忧”,安乐属于有仁德的人。孔子毕生求仁传仁,到底“仁”是什么?不同的学生问仁,得到的答案都不一样。“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爱人”“恭,宽,信,敏,惠”……仁很遥远吗?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为仁由己”。每个人都有一颗仁心,都可以实行仁德。如果不知道如何做一个仁者,那就避免做一个不仁者,仁与不仁,最简单就是看看良心是否安乐!“求仁而得仁,何怨乎?”不要怕仁太高远了,太艰难了,不管最终结果如何,求仁的过程本身都充满了修己为安、与人为善的快乐。

第四种乐,自足得乐。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吃粗粮,喝凉水,弯着胳膊当枕头,其中也有无穷的乐趣。与之相似的情景还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苦的忧愁,孔子的得意弟子颜回也不改变自有的快乐。安贫乐道之外,隐隐有一份自得其乐的达观!要达到自足自得之乐,实非易事,尤其对有济世宏才、匡世抱负的孔子而言。他周游列国,历经穷愁困厄,不为世所用,又有多少快乐呢?在《论语》中孔子多次说不着急别人不了解自己,只着急不了解别人,以及有无为人所知的本领。然而,他也感叹“莫我知也夫”,击磬声硜硜然仿佛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啊!圣人如孔子,也渴望被了解、被认同、被起用,更何况芸芸众生。不过,真正的快乐很难向他人、向外界索求,古今中外亦然。“人不知而不愠”,更像是孔子饱经人事沧桑后的自勉自诫!一个人首要做到的不是被人知,也不是如孔子所说的知人,而是知己——“认识你自己”。不急于为人所知,更重要的是先知道自己和做好自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自身所做之事、所从之业、所求之境为乐,挖掘自身的快乐之井,何愁没有饮水人呢?“有朋自远方来”,乐矣!倘若没有,也不怨天不尤人,从吾所好,自得其乐,直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可谓快乐的最高境界。

人人各得其乐,孔子悦于知、甘于贫、安于仁、乐于道。他的快乐不向外妄求,而从内悟得;不重结果之瞬喜,而取过程之渐乐。他的快乐哲学多么朴实、平常,随时可得,随处可见,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身上发现。

孔子论语读后感(篇11)

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以下是职场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孔子论语读后感500字(精选3篇)20xx范文,希望大家喜爱分享。论语读后感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身为中国人,不但要关注当代文化,更应该回顾由我们的祖先从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于我学识尚浅,只能品读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样受益匪浅。

孔子应该说是中国儒派的创始人了,他的《论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言论,大多关于学习,最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

《论语》中有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体会、新发现。从表面上看,要温故知新很困难,但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去想,总会有新的发现。而我们也从过程中获取了更丰富的经验。孔子的这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现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过细读《论语》,仅阅两句话,就收获了这一学习方法,难道那些对古文不屑一顾的人还不刮目相看吗?

《论语》中有一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讲的是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积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时间长了才能成为一座山,到时风雨自然兴盛了。只有积累一滴滴的水,才能汇聚成深渊,蛟龙自然来了。只有积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长期不断,也就养成了品德,心灵也自然升华了。只有积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积累每一股细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用举例的方法告诉我们,脚踏实地地积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识、经验,最后就拥有了相当庞大的实力,成功自然会尾随而来了吗?

《论语》只是众多经典古文中较优秀的一部,经常品读古文,不仅可以使我们拥有更丰富的知识,还教会我们学习、做人,它们难道不是我们的文化老师吗?

孔子论语读后感(篇12)

说来惭愧,虽为人师,却很少看书。平时上班,不是上课,就是备课、批改,没时间看书。下了班,人已感到很累,回到家还要忙于生活琐事,够烦了。即使有时间,也宁可看看电视剧。偶尔翻翻杂志,看看散文,读读笑话。像我这样的,大概有很多。其实,看书是一种习惯,“忙、没时间、累”只是一种借口,一个人如果喜欢看书,无论多忙,他都会挤出时间来。

曾经对低段老师要求低年级小朋友背《三字经》有不同看法。那些之乎者也的文字,成人都一知半解,要求孩子们一字不漏背下来,有何好处呢?但仔细一想,这些书籍都是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可以先熟记后领悟。当然,不同年段的孩子应该学习不同的版本,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宋代宰相赵普曾说过:“半部>治天下。”论语确实有许多精华供后人学习,关于学习,有两个过程,一是学,二是习,只学不习,仅是书本,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习要由生到熟,熟能生巧,由习到术,进而学术。术指导行动,为了更好地做一件件事。

《论语》是一本博大的书,它包罗万象,总的精神是“正心修身”,讲的是做人的艺术,是成就人生的指南。人生的一切事业功绩,都从做人开始。最终所能达到的成就就是做人的必然结果。《论语》就是人学,是做人处世的经典,既是原则论,又是方法论,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无不包含在论语的思想照耀之下。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我每天再三反省自己:替人家办事没有尽心竭力吗?与朋友交往不讲信用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用心复习吗?

生活中能做到的人实在太少了,如果我们反省我们的人际关系,反省我们的人生道路,教训的背后,大多是对这些话的否定,谁践踏真理,真理就践踏谁。如果能把别人的事像自己的一样重视,别人能不信任你吗?把别人的利益看得像自己的利益一样重要,别人能不推举你吗?真诚地伸出自己的手,毫无私心地帮助朋友,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朋友能不多吗?朋友多了路好走,办事情能不容易吗?老师教的东西,温习了吗,总结了吗,对别人的劳动果实尊重了吗,不尊重别人,别人能尊重你吗?

一连串的问题回荡在耳边,就像警钟让我们清醒,教我们如何正确地对待我们的人生,让生活更踏实,更自信,更从容……

体育读后感范文1000字模板8篇


在读书的过程中,可以阅读不同的人,比如来自不同文化或背景的人,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大家都深受触动,在这个时候,相信很多人愿意将这种情感记录在自己的读书感悟当中。那么从书中得到的一些启迪,该如何在读后感当中得进行记录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体育读后感范文,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体育读后感范文【篇1】

“生命在于运动”,这句名言大家应该不会陌生吧?运动,是生命中并不可少的一部分。

一年一度的体育节缓缓地拉开了序幕,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报名。经过一番严格的筛选,只有出类拔萃的同学留了下来,在经过一两周的艰苦训练下,体育节终于如期而至。

比赛这天,天空一片寂静,灰白灰白色的天空被一片片乌云笼罩着,仿佛是暴风雨的前夕。

比赛开始了,只见一个瘦骨嶙峋的同学抡起棍子,向两个球打去。对了,我忘记介绍比赛规则:要用木棍赶球,不能用脚或手去动。比赛有两条跑道,不能滚出边线,不然就半途而废,失去比赛成绩。话分两头,那个同学把球用力一打,球便像离弦之箭般向终点冲去。那个同学三步并作两步地追上球,用力一击,球又径直往前冲,好似不冲过终点就不罢休。就在这个同学得意扬扬之际,球如断线的风筝一般,向跑道外冲去。好在这个同学眼疾手快,亡羊补牢,为时未晚,那个同学用力的把球赶回跑道,早已吓得惊魂未定。

时间如行云流水般地消逝了,在不知不觉的等待中,终于轮到我了。我在心里给自己打气。因为赛前,妈妈鼓动不烂之舌地催我一定要赶好,不然就会脱层皮。

我深吸了一口气,抡起棍子,小心翼翼地把球赶动。球缓缓地向前滚去。这时,我眼角的余光瞥见了对手的速度,已经超越我有一段的距离。我不甘心,奋起反追,直接超越对手,将他远远地抛在后面。终点近在咫尺了,我紧紧地握了一下棍子,用力将球一赶,球像脱缰的野马一般冲向了终点,等两颗球都冲过终点后,我强忍心中的激动心情,把棍子和球拿回起点。可人外有人,山外有山,我们班的小吴同学以十秒的速度得到了全班第一的宝座,令我们有些羡慕。

体育节在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中圆满结束了,正是因为时间的短暂,才会令人心驰神往。我相信明年的体育节会更加精彩,让我拭目以待吧!

体育读后感范文【篇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采取一定的组织教学形式来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从而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目的。然而,教无定法,任何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变化的。怎样抓好小学体育课的组织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体育课是通过身体的各种练习,使体力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技巧以及室外上课的特点,行之有效地组织教学。

抓好体育课堂常规的组织教学。体育课堂常规是规范体育课的必要条件。教师必须严格认真,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课堂常规教育。尤其是要抓好整队集合、服装、精神状态、礼貌行为、组织纪律、学生守则、场地器材的布置与收拾等常规训练与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使学生变成自觉行动,以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

抓好体育课各阶段的组织教学。体育教学过程是由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组成的,由于四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绪各不相同,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忌出现先紧后松、龙头蛇尾的不良现象。上课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布置好场地器材等,为上课作好准备;上课开始时的组织教学特别重要,教师要抓住学生大都还处在课间休息活动的兴奋状态中的特点,采用趣味游戏,如:请你跟我这样做,或反口令训练法等方法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他们兴奋的情绪稳定下来;基本部分是体育课中的重点部分,教师应力求做到精讲多练,语言生动,并不断改变练习方法,如在练习中引入竞争性游戏,不同形式的分组练习等,提高学习兴趣;结束部分。学生的情绪极易松懈,此时教师的组织教学更不能忽视,应采用一些调节情绪和恢复体力的放松性练习,保持学生兴趣,如舞蹈放松、意念放松,同时作好课堂的小结。如何在体育教学实践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自觉地参与学习呢?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指对学生活动所具有的爱好和追求的心理倾向,它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大脑处于高度兴奋,造成获取知识、探究未知的最佳心态。可见,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如何使课堂教学兴趣化呢?

1、导入课堂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它好比一场戏剧的序幕,要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求知欲,诱发出最佳的心理状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创设最佳的教学情。我在导入课堂时(课的开始准备部分),无论从场地的布置、学生活动的队形、活动的内容以及组织手段的形式等方面,都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时内容,因地制宜的为学生创设一种富有激情、新颖的外界条件。有时的场地采肜的是多方位、或半园形的、梯队形的、五角形的、马蹄形的、梅花形的等不同常规的场境设计,给学生一种好奇、新颖的感觉。热身活动时,有时采取否定上位的自由运动,通过教师的引导,师生一起一会儿自由练习、一会儿小组结伴练习;有时安排在音乐的伴奏下,师生一起自编自舞、或模仿各种动跳跃的随乐活动和无拘无束的唱游等。这种组织方式既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诱发了学生的练习激情,达到热身的效果,又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课能顺利进入运动技能状态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

2、新授教学时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授教学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重要过程。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这个过程。为达到此目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正确的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在新课教学中,要改变班级只是作为制约学生课堂行为的一种静态的集体背景而存在的现象,使班级、小组等学生集体成为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动态的集体力量。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解新授知识的动作要领,而是要创设教学情景,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让学生进行自学积极地思维,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教师则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边整理、边删改、边示范、边讲解的方法,最后很自然地引出了正确的动作要领,使学生在充满热烈探讨的交谈气氛中和积极参与思维的过程中,自然的掌握了新授知识的内容。如我在新授前滚翻内容时,场地安排是把垫子摆设在斜面上,在带着学生来到布置好的场地前时,用直问与曲问相结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进入学习角色;问题有:垫子的用处?为什么要放在斜面上等等?这时学生便围绕着教师的问题提出了一连串的疑问。教师则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再用重问与轻问相互交替的方法,来抓住重点、引出关键问题,使学生能分清主次;最后教师再运用近问与远问的相互配合,把知识和技能进行纵向连贯。

3、安排练习时有趣

练习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优化练习设计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一环。单一的练习乏味,使学生厌学,因此,练习设计要尽量做到多样化,趣味化。在前滚翻练习时,我安排了自练、互练、小组组合练以及互比、互评的交替练等方法,其间教师则运用精讲示范、恰当点拔、分层要求和整体提高等方法进行指导。这样的练习安排既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课堂教学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指导学生会学知识,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能快地获取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知识,从而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信心,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

1、教给学生自觉学习的方法

育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要把体育教学单一的理解为只是直接为增强学生体质服务,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自觉学习、自觉锻炼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和自练通行,自学得之的目的。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要因地制宣的组织学习材料,使教材中的图案,文字表达方式能够符合各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明确原理。掌握方法。如我在教学中很注重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文的工作,根据不同的看做提出不同的要求:低段年级的学生应从明意开始,会用完整的话表达内容的要求、简易的做法等。中段年级学生应学会观图明意,并能对文字部分做到读中有思、思中有意;能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边读边议,逐步认识结论。高段年级学生要求按照教师提供的自学提纲进行独立思考,经过质疑问难,得出结论。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能促使他们在课前去主动了解课文知识、思考课文内容、探讨知识疑点等,经过质疑问难,得出结论。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能促使他们在课前去主动了解课文知识、思考课文内容、探讨知识疑点等。

2、学生练习的方法

体育教学间的知识结构虽然相当复杂,但知识间往往存在着某种类同或相同的成份。在安排练习时既要考虑到学生身体的素质情况,又要考虑到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的差异性,同时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组织不同的练习方式,所以教师在教给学生的练习方法时,应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而定。如引导学生尝试自练;来体会动作的难易点。启发学生通过自由组合的小组练;来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组织表达能力,达到练习的效果。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随时给学生创造一个自我评价、自我检验、以及对知识点的简单分析、对课堂教学中提出一些要求等的活动窨。这种活动既是对学生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评价能力的培养,也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剖析自己、彼此交流、公平竞争、巩固知识的理想场所,后进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总而言之,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才是真正把开启知识的钥匙交给了学生,也是提高学生身心素质、掌握知识的最佳途径。

体育读后感范文【篇3】

简短的开幕式,体现了我们锦厦小学学生团结、奋进、拼搏的风采。

八(1)班,八(3)班……”“6班加油!8班加油”。上周,我们在东区再一次领略了实验健儿们的矫健身姿,校体育节,在同学们的加油声中开始了。

检阅完毕后我就在一边袖手旁观??看同学们精彩的表演。这时我才小心翼翼地掏出我的宝贝??数码相机,不停地拍下比赛的精彩瞬间。

下个节目是我们三、四年级表演的《校园集体舞》,这我可不得不多拍几张,因为我要去参加摄影比赛。第三个节目是五六年级的,不过我没多管,见别人玩了,我也玩。

中午,我扒了几口饭就要上学校,真恨不得在学校吃。

下午,是亲子比赛,就不用讲纪律了,操场上追的追,打的打,直到比赛开始才安静一些。首先,是“传球接力”,也就是用羽毛球拍赶球,赶到终点绕回来。我们的比赛开始了,随着一声哨响,我先出发。我用铲的办法去赶球,真快,可我没球那么快,恨不得在屁股上装上螺旋浆,又恨不得踢球一脚,不过我还是第二个冲到终点的,不算坏。接下来是妈妈接力,拿起羽毛球拍狂铲,可是在回来时和别人撞到了一起,慢了一会儿。最后是爸爸,爸爸象飞的一样“嗖”地一下窜了出去,身上的钥匙“哗哗”响,最后我们取得了第三名的成绩,很不容易了!

然后是“三人四足”比赛,是一家三口将脚合成四只脚赛跑,我十分有把握,因为上届体育节“三人四足”比赛我家得了第二名。随着哨响,比赛开始了。爸爸妈妈使出了杀手锏:拎着我跑,跑出个第一名。可我够惨的了,脚像断了一样,但我想:“只要能有第一,再疼也没关系!”。

这次体育节的开幕式要比上届精彩得多了,真是令人难忘。我还盼着下届体育节快快到来,它一定比这一届更加精彩。

体育读后感范文【篇4】

人者动物也,则动尚矣。人者有理性的动物也,则动必有道。然何贵乎此动邪?何贵乎此有道之动邪?动以营生也,此浅言之也;动以卫国也,此大言之也。皆非本义。动也者,盖养乎吾生乐乎吾心而已。朱子主敬,陆子主静。静,静也;敬,非动也,亦静而已。老子曰无动为大。释氏务求寂静。静坐之法,为朱陆之徒者咸尊之。近有因是子者,言静坐法,自诩其法之神,而鄙运动者之自损其体。是或一道,然予未敢效之也。愚拙之见,天地盖惟有动而已。

动之属于人类而有规则之可言者曰体育。前既言之,体育之效,则强筋骨也。愚昔尝闻,人之官骸肌络,及时而定,不复再可改易,大抵二十五岁以后,即一成无变。今乃知其不然。人之身盖日日变易者:新陈代谢之作用不绝行于各部组织之间,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虽六七十之人犹有改易官骸之效,事盖有必至者。又闻弱者难以转而为强,今亦知其非是。盖生而强者,滥用其强,不戒于种种嗜欲,以渐戕贼其身,自谓天生好身手,得此已足,尚待锻炼?故至强者或终转为至弱。至于弱者,则恒自悯其身之下全,而惧其生之不永,兢业自持。于消极方面,则深戒嗜欲,不敢使有损失。于积极方面,则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遂变而为强矣。故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夭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东西著称之体育家,若美之罗斯福、德之孙棠、日本之嘉纳,皆以至弱之身,而得至强之效。又尝闻之,精神身体,不能并完。用思想之人,每歉于体;而体魄蛮健者,多缺于思。其说亦谬。此盖指薄志弱行之人,非所以概乎君子也。孔子七十二而死,未闻其身体不健;释迹往来传道,死年亦高;邪苏不幸以冤死;至于摩诃末,左持经典,右执利剑,征压一世。此皆古之所谓圣人,而最大之思想家也。今之伍秩庸先生,七十有余岁矣,自谓可至百余岁,彼亦用思想之人也;王湘绮死年七十余,而康健矍铄。为是说者,其何以解邪?总之,勤体育则强筋骨,强筋骨则体质可变,弱可转强,身心可以并完。此盖非天命而全乎人力也。

非第强筋骨也,又足以增知识。近人有言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此言是也。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夫知识之事,认识世间之事物而判断其理也。于此有须于体者焉。直观则赖乎耳目,思索则赖乎脑筋,耳目脑筋之谓体,体全而知识之事以全。故可谓间接从体育以得知识。今世百科之学,无论学校独修,总须力能胜任。力能胜任者,体之强者也。不能胜任者,其弱者也。强弱分,而所任之区域以殊矣。

非第增知识也,又足以调感情。感情之于人,其力极大。古人以理性制之,故曰主人翁常惺惺否,又曰以理制心。然理性出于心,心存乎体。常观罢弱之人,往往为感情所役,而无力以自拔;五官不全及肢体有缺者,多困于一偏之情,而理性不足以救之。故身体健全,感情斯正,可谓不易之理。以例言之:吾人遇某种不快之事,受其刺激,心神震荡,难于制止,苟加以严急之运动,立可汰去陈旧之观念,而复使脑筋清明,效盖可立而待也。

非第调感情也,又足以强意志。体育之大效,盖尤在此矣。夫体育之主旨,武勇也。武勇之目,若猛烈,若不畏,若敢为,若耐久,皆意志之事。取例明之,如冷水浴足以练习猛烈与不畏,又足以练习敢为。凡各种之运动,持续不改,皆有练习耐久之益。若长距离之赛跑,于耐久之练习尤著。夫力拔山气盖世,猛烈而已;不斩楼兰誓不还,不畏而已;化家为国,敢为而已;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耐久而已。要皆可于日常体育之小基之。意志也者,固人生事业之先躯也。

肢体纤小者举止轻浮,肤理缓弛者心意柔钝,身体之影响于心理也如是。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筋骨者,吾人之身;知识、感情、意志者,吾人之心。身心皆适,是谓俱泰。故夫体育非他,养乎吾生、乐乎吾心而已。

体育读后感范文【篇5】

龙虎塘中心小学徐霞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读了新课程,我知道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创新。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观念,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和改进教师教学实践的功能。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学习和认识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注入式”的教学方法的立足点就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在体育课上就是教师先做技术动作示范,然后就是学生不断的重复模仿,机械而枯燥的练习。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很难主动地、活泼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我们要求新的课堂组织形式“围绕学生转”以学生实践为主,师生互动。以《发展身体素质练习》《小篮球》两节课为例,上课时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本节课的预期目标、活动注意事项,然后与学生一起进行游戏活动。《小篮球》一课教师设计了“别碰我~~踩影子”游戏活动;《发展身体素质练习》一课教师设计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猜拳游戏活动。这些活动以学生为主,贴近儿童生活,孩子们积极参与,既玩得快乐又锻炼了身体。上课中教师还要注意关注学生身体的个性差异,着眼于培养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适应社会的能力来设计适合不同学生身体需要的多种游戏活动,如“我是小司机”接力赛、“传球比赛”、“兔跳”、“青蛙蹦”等趣味游戏,关注不同体质学生身体的发展,引导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走向自己喜欢的活动区域,培养学生由“自我兴趣”向“自我志趣”发展。如《小蓝球》一课,教师设计了学生喜爱的球类活动,为学生准备了小篮球、小排球、小足球,活动时让学生自主结伴,自由选择活动项目,并可以随时转向练习,这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特长,让学生从小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达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

体育读后感范文【篇6】

这堂体育课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是课堂氛围很宽松,师生关系非常融洽。整堂课没看到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教师讲解时,大部分学生是坐着,当然还有前面讲的其它姿势;学生可以随时插话,向教师询问或发表自己的观点。练习时,四人一组进行合作学习,有少数学生没有主动参与练习,教师没有干涉。但随着学习的开展,受同组效应和荣誉感的影响,学生最后还是主动的加入学习小组。教师在各组间巡回指导,不时加入到学生的练习中,师生如同学、朋友一般。我想这种氛围和师生关系在国内的课堂上是不多见的,它给教学带来一系列好处:1、课堂教学过程完整,不受其它因素干扰,有利于师生完成教学任务。2、和谐教学环境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发展。3、能更有效的带动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4、为学生能动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体育读后感范文【篇7】

《体育颂》是顾拜旦19xx年4月在瑞士洛桑庆祝奥林匹克运动恢复25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文献,顾拜旦用诗歌般的语言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在简要回顾五年的历史后,顾拜旦说明了奥林匹克精神与纯粹的竞技精神的不同之处。他认为,纯粹的竞技精神只能带给运动员心理上自得其乐的悦乐感,奥林匹克精神带给人们的将是美感、荣誉感。这正是顾拜旦心中崇尚的精神,在《体育颂》中,他也曾热情地讴歌,赞美体育是美丽、艺术、正义、勇敢、荣誉、乐趣、活力、进步与和平的化身。

将奥林匹克精神变成现实,顾拜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念:“大众”参与,即使“地位最底下的公民’’也应该能够“享受”这种精神。顾拜旦的一句名言“参与比取胜更重要”(也有翻译为“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取胜”),同样强调了这一奥林匹克思想的精髓。在另一次演讲中,他曾指出:“先生们,请牢记这铿锵有力的名言。这个论点可以扩展到诸多领域。对人生而言,重要的绝非凯旋而是战斗。传播这些格言,是为了造就更加健壮的人类——从而使人类更加严谨审慎而又勇敢高贵。”可以看出,顾拜旦提倡和复兴奥林匹克运动有着非常广阔的胸怀,是以全人类不断完善自我为出发点,绝非号召人们单纯为夺取桂冠和金牌而拼搏。

在第5段中,顾拜旦作了具体的阐述。他认为,奥林匹克精神是人类吸收古代传统构筑未来的力量之一,这种力量体现在:虽“不足以确保社会和平”,但仍可促进和平;虽“不能更加均衡地为人类分配生产和消费物质必需品的权力”,但仍可促进公平;虽“不能够为青少年提供免费接受智力培训的机会”,但仍可促进教育。和平、公平性、教育性,在他看来就是完整、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

体育读后感范文【篇8】

秋高气爽,凉风习习,我们迎来了校第三届体育节。入场仪式马上就要开始了。我的心中充满了喜悦,等啊,盼啊,我们终于进入赛场!当校长一声令下,体育节伴随着我们的欢声笑语开幕了。

跳远比赛的哨声吹响,我们班的跳远运动员们满怀信心地投入了比赛,运动员们先后进入跑道,他们向后退了几步,摆好姿势后,听从裁判员的口令后,双腿急速向前冲,跑到白线前,脚猛地一下往地上一蹲,手臂往前甩,身体立刻腾地而起,双脚朝前稳稳地落到了地上。我们班的运动员们带着第二和第四的好名次凯旋而归。

400米比赛即将开始,该我上场了,我蹲下做蹲居式起跑。心一下子紧张了起来,我想不管有没有名次,我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跑完全程。“呯”发令枪打响了,我飞快地跑了起来,可就是追不上前面两个,我的体能越来越弱了。“加油,加油,”同学在一旁不住地为我呐喊。我似充电了一般,又加快了步伐,眼看着就要冲次了,我用尽全身的力气,拼命地往前冲,可我的脚却不听使唤,渐渐的开始发颤,最后力使不上身,可我还是跑完了全程。只可惜在预选赛中只获得第七名,一名之差无缘决赛。

不过今年体育节的分数很高,有81分,比去年的分数高50多分,获取了巨大进步。这里面凝聚了不少老师和同学们的汗水。

喜欢《孔子的智慧读后感范文1000字8篇》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孔子智慧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