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最新自卑与超越的学生读后感范文6篇。

静下心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就好像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般。在认真品味阿德勒写的《自卑与超越》后,相信您收获一定不少,写关于《自卑与超越》的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本书籍。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自卑与超越》心得更好的记录下来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最新自卑与超越的学生读后感范文”,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最新自卑与超越的学生读后感范文 篇1

今天阅读家庭的影响章节中关于父亲和母亲作用的陈述。虽然前述章节对于心理的分析,作为一个读书不多的人看来足够振聋发聩了,但是这一章节就完全暴露了他的逻辑不严密以及偏见,非常遗憾。

作者对于母亲职能的理解和武志红老师观点中常用的“承接”“看见“有一些相似,不过他过分夸大了母亲对于孩子心理的作用,其他因素也是通过影响母亲来影响孩子。

这里还有一些明显有偏颇的预设观点和无法成立的推论。预设养育以及一切附带条件都是女性的责任,预设女性就应该做家务,并且通过“潜能是通过社会责任感得到发挥的”来美化之。

“母亲常常将孩子看作自己的一部分,有了孩子,她才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整体,才会感受到主宰生命的力量。”诸如此类。

我没有孩子,和父母谈过,将来生育也不是必选项,对这个发表观点未免有些外行指挥内行,但是仍然要说一句,母亲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需要孩子才能够完整人生?为什么需要家务才能够体现“社会责任”?如果是一个经济基础与社会职能都健全的女性,作者的观点根本立不住脚。

他的确强调了女性地位平等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但是这个目的是为了让女性更好地心平气和地履行职责,做家务抚养孩子,而没有提到二人的分担。实际职务的不平等,那么口头平等就是空谈,不过是哄骗罢了。

倘若我这样说是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平等,那么从作者当时社会环境来考虑,几十年前女性的社会地位尚不如现在,将女主内男主外作为一种平等,那他是否像认为女性应该承担家务一样,认为父亲应该负起家庭的经济责任呢?不,他是这样说的:“妻子没有理由强迫丈夫承担家庭中的全部开支。”可见一斑。

作者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象误认为本质,在根本性的概念错误上,是无法建立真正平等的观点的,顶多提供表面上的平等名头罢了。

我建议这一章应当把对父亲的期待作为对家庭双方的期待,作者认为父亲应当“走出家庭过自己的生活“,应当“将人生的三大问题——事业、友情、爱情处理得当”,实际上这才是对一个完整的人应有的期待,他对母亲的期待不过是如何更好地成为家庭附属物,一个“第二性”。

不得不说这一章让我对作者相当失望。

又及:另外,作者这里有一个用词,“遗传性格”。遗传对基因与解剖结构的影响显然存在,基因与解剖结构与人的性格乃至病理征的相关性也是现代医学已经证实了的,那么遗传和性格就可以放在一起了吗?“遗传性格”这个词儿就可以成立吗?

而且相关性的证实方法也存疑。这是我的知识盲区,无法讨论了。

最新自卑与超越的学生读后感范文 篇2

读到这个标题,您先别疑惑,请先跟随我体验一场别样的人生:假如你从小可以“听见”别人听不见的声音,“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你想同别人分享这小小的奇特能力,可他们都认为你是怪物,纷纷惊恐地远离你,你会怎样?

会孤独?会自卑?会消沉?

从出生起,草间弥生一直扮演着“你”的角色。少见的幻听、幻视病症让她被迫远离人群,独自承受多种压力。她的世界很少有与普通人重合的时候,这少之又少的机会,便是她凝视、创作波点的时候。穿波点的衣服,创作布满波点的《南瓜》,时而在高雅的艺术展出展,时而在精神病院中挣扎。旁人爱她的作品,更爱她艺术家背面精神病患者的身份。

心理学家阿德勒著有一作——《自卑与超越》,此书内容详实丰富,尤其是其中专业的心理学分析对生活十分具有指导意义。同样不得不注意的还有作者的自身情况和创作历程。虽然笔者对书中写的生命意义、宗教等方面内容也有兴趣,但是为了避免出现“追二兔者,不得一兔”的问题,选择只分享一点。

阿德勒自幼羸弱,患有佝偻症,行动笨拙,喉部也有毛病。和草间弥生一样,可以说是不幸之人,想必因自身缺陷也有过不愉快的经历。在书中他分析很多消极情绪的产生时,都有提到人体缺陷的原因,但是我们明显能感受到他释怀了,接纳了自己的“与众不同”。

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心理或者生理上有缺陷的人,我愿称这类群体为“维纳斯”。鲁迅先生认为:“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一定程度上是这样的,当我们对探讨“爱情、生命、梦想”等人类避不开的母题感到厌烦时,殊不知对残障人士而言这些词分量有多重。看过一场盲人足球赛,几乎热泪盈眶。场上共十位运动员,只允许两位守门员有部分视力,其余八人公平起见,一律带上眼罩。传球、抢球、射门,普通球场上普通发生着的动作在这里表现得有些怪异,甚至丑陋扭曲。可是冲破自体缺陷,他们坚韧拼搏的身资着实令人动容。

我曾以为盲人的梦想无非是看见彩色的世界,普通平静地过完一生而已。但肤浅的思想境界实在无法揣测精彩的灵魂。听到盲足运动员回答央视记者自己的梦想是“拿盲足世界杯冠军!”时,我才发现自己过于傲慢和愚昧。

应该把“依米花”献给每个不屈的“维纳斯”,它生长在戈壁,状似野草,乍看下平平无奇。为了两天的花期,需要五年时间来完成向下扎根汲水的准备工作,然后在第六年春天的某一个清晨绽放出美丽的四色花瓣。

“维纳斯”们渴望灿烂的精神和依米花一样强烈,异于常人,他们勇往直前的蛰伏岁月都更漫长,一生美丽一次更需要努力与坚持。生物界还在争论依米花是否为杜撰出的植物,但是就算是一场梦,只要足够美丽,在困顿时做一做又何妨?

标题选词时笔者纠结过要用“成为”还是“亲吻”,细思后选了后者。用“成为”的话,内容是要写给“维纳斯”们的,而我有什么权利去要求他们,没有深刻了解和体验,以一个健康者的身份指手画脚难免显得傲慢无礼。而用“亲吻”的话,内容就是写给普通人的,当渺小试图要证明自己的伟大的时候,挫折就已经注定了。

对于那些饱受困难挑战的人,我们除了了解、帮助但不过分关注外,还应有一份敬畏心存在。就像面对断臂的维纳斯——美与残缺完美共存的神明,会有亲吻以示尊敬的冲动一样。

最新自卑与超越的学生读后感范文 篇3

自卑与超越读完有快半年了,一直计划写一篇读后感,但是一直也没有下笔。今天感谢马校长定的“正面管教学校讲师课程”的报名要求,让自己定下心来把读后感写下来。

网上看过很多人的评价,我发现评价并不高,与我自己对这本书的评价严重不符。我细想了原因,人生处在不同的阶段,读这本书能领悟到的知识点可能会完全不同。

当今社会太过于浮躁,阿德勒在开篇提到人生目标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世界更美好,奉献与合作是人生的真谛,可能是让很多人觉得不合胃口的原因之一吧。我个人是非常喜欢《自卑和超越》这本书的,首先,他开篇明确了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人生的真谛,有的人可能认为这是老生常谈。

但我认为,阿德勒在这里有两点与他人不同:首先开篇明确目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接下来,阿德勒用了很多的心理分析案例,论证了这一论题:正确的人生目标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世界更美好;合作与奉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备要素。

接下来,阿德勒开始向我们讲述,家庭、学校在一个人的发展中扮演者何等重要的角色。为人父母,分别应该给予孩子哪些方面的合作机会。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书中阿德勒认为的母亲角色,与现代社会女性解放的的思想不太契合,但是我觉得这本身并没有问题。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母亲操持家务并不代表地位卑微,应该受到同样的尊重。很多的全职母亲对于经营家庭做的不好,原因不在于她们自身,而在于她们没有受到该有的训练,她们对于成为全职妈妈会面临什么,完全没有概念,没人提供知识的普及,更没有提供科学的训练。

对于学校,阿德勒还是从办学的目的入手,很快就揭开了各种办学乱象的面纱。接着阿德勒描述了他认为的理想的办学目标: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为人类的发展争取共同利益的伙伴。以这一目标为导向,阿德勒开始梳理教师的角色,师生关系的处理,如何培养孩子的合作与奉献精神。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能,因材施教,发掘潜能,教师将能收获教学带来的巨大的乐趣。

不恰当的评价与负面标签可能会对孩子的发展设限。接着阿德勒对青春期这一人生重要时期进行的分析,这一时期不应是父母逐渐退席的时候。早期养育的不当留下的性格缺陷,有待于在青春期逐步发现并进行修补。

关于择业、社交和建立家庭,阿德勒也给出了建议。关于宗教,阿德勒的理解也很有启示。因此,我认为,《自卑与超越》是为人父母必读的一本书。

最新自卑与超越的学生读后感范文 篇4

好久没有静心读书了,当《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跳入我的眼,竟感到有一种莫名的力量涌起。阿德勒通俗地从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写起,尊重个体心理学观点,向读者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

曾经,我以为老爸重男轻女,因为自己是女孩而自卑;曾经,看到同窗被高等学府录取而自卑;曾经,因为自己出生在乡村而自卑;曾经,因为自己身材矮小而自卑。尽管我外在乐观,但骨子里的自卑,一直困扰着我……

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有些自卑能被我正确认识、正确对待了。比如,我能成为老爸老有所养的依靠;比如,我通过努力每天都在超越昨天的自己,比如,我因为有了在农村的生活经历而更加珍惜生活,比如,当我看到身体有缺陷的生命。阿德勒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正确认识自卑,用适当的方式超越自卑。每每找到一处自卑的根源,你就会有一次超越。

当你为自己的不优秀而自卑时,你就会开始有了努力的斗志。在努力的过程中,你首先会把让你产生自卑的人或事当做你的奋斗目标,在追求这个目标蜕变的过程中,必然经历无限痛苦与折磨,就像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老鹰。它一生的年龄可达七十岁。当老鹰活到四十岁时,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它的啄变得又长又弯,羽毛长得又浓又厚,它必须做出困难却重要的决定!

历经一个十分痛苦的蜕变过程——一百五十天漫长的磨炼。如果老鹰不进行蜕变,只是一味自卑,不超越自我,不超越自卑,就不会有后来神鹰一般的三十年岁月!鸟类都能如此,伟大的人类应该更勇敢!“人生就像激流,不遇着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波浪!”只有经历蜕变,才能展现更优秀的自己。

自卑可以有,超越自卑必须有!能够超越自卑的你,会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最新自卑与超越的学生读后感范文 篇5

这两天在读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著的《自卑与超越》,快读完了,感触颇深,引人深思,怕边读边忘,速速记下,日后勉之!

我们一生都走在自我追求路上,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尤其那些被自己定义为失败者的人们,皆是在这个追逐的过程中没有得到良好的自我修缮。

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是问题“儿童”,我自己也不例外,我已经在逐渐地了解到自身从原生家庭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延伸到后来的校园生涯,再延伸到社会,接着又延伸到婚姻……有了这种渐渐深入的自我了解,可谓是细思极恐!我渴望自我修缮,在自我修缮的过程中重新找到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想想在这之前我是多么的幼稚,拿婚姻举例,我不断试图改变丈夫来适应我自己,并认为这样我的生活才会不那么糟糕,我的失落,我的伤心,我一切不好的情绪都与那个让我不满意的丈夫脱不了干系。事实证明这是错误的,在没有得到自我修缮的前提下,可能我的观点都是有误的,无论我怎样从外界改变生活也不会走向正轨,就算我换一位丈夫,或者不婚,我想生活也依然不会让我满意。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沟通和合作都是双向的,只有自身是健康的,那反馈回来的才有可能是正确的。反之将是一个恶性循环。

想要改变身边人、改变生活,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想要改变自己就要认识自我,个人认为“认识自我”是人生塔楼的基石,它会影响人对事物的看法和判断,影响整个人生道路的方向,它会指引我们走向救赎或是灭亡。

最新自卑与超越的学生读后感范文 篇6

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终于把《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给看完了。《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但通俗中包含着极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学术价值。在本书中,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本书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阶段。

首先,作者阿德勒的成长并非是一帆风顺的。阿德勒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外一个米谷商人的家庭中,排行第二。他的家庭富裕,全家都热爱音乐,但是他却认为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快乐,不快乐的原因来自他的哥哥,他觉得自己不管怎样努力都赶不上哥哥的成就。他自小患有驼背,行动不便,因此他哥哥的蹦跳活跃使他自形惭愧,而觉得自己又小又丑,事事都比不上他的哥哥。尽管如此,他却是个友善而又随和的孩子。五岁那年,他患了一场几乎使他致命的病,痊愈之后,他便决心要当医师。长大后阿德勒进了维也纳大学,1895年得到了医药学位,两年后,他和来自俄国的留学生蒂诺菲佳娃娜结了婚。蒂诺菲佳娃娜是个飞扬跋扈、能言善辩的女性,最关心她祖国的社会革命。她特立独行和阿德勒所处阶级的保守风气并不十分协和,阿德勒在他的回忆录里说:男女平等这件事,说比做容易得多。由此可见,他们的婚姻生活最初可能有些小磨擦,不过后来两人倒也能相敬如宾,白首偕老。

阿德勒曾经熟读弗洛伊德所着的《梦的解析》一书,他认为它对于了解人性有莫大的贡献。有一度,他曾在维也纳一本著名的刊物上,写文章辩护弗洛伊德的观点,结果弗氏写信给他,邀请他加入弗氏所主持的讨论会――有人因此认为阿德勒是弗氏的学生,其实大谬不然,他们是并驾齐驱,等量齐观的。虽然他的观点与弗氏迥然不同,但是,他仍然在1902年加入了弗氏的集团。此后,他即成为这一集团的领导人之一,饱受弗氏的赞誉,并继承弗氏之后,成为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的主席,及心理分析学刊的编辑。1907年,阿德勒发表了《由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偿》,而使其名声大噪。他认为:由身体缺陷或其它原因所引起的自卑,虽然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但是在另一方面,它还能使人发奋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例如:古代希腊的戴蒙斯赛因斯原先患有口吃,经过数年苦练竟成为著名演说家;美罗斯福总统,患有小儿麻痹症,其奋斗事迹,更是家喻户晓之事。有时候,一方面的缺陷也会使人在另一方面求取补偿,例如:尼采身体羸弱,可是他却弃剑就笔,写下了不朽的权力哲学;宴婴身材矮小却成为齐国宰相。诸如此类的例子,在历史上或文学上真是多得不胜枚举。这些人都曾经有过自卑,并超越了自卑,他们所获得成就弥补了他们生理的缺陷,这就是阿德勒的补偿心理理论。

那么他们是怎样克服自卑超越自我的呢?从他的理论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自卑,是个人对自己的不恰当的认识,是一种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遇到困难、挫折时往往会出现焦虑、泄气、失望、颓丧的情感反应。一个人如果做了自卑的俘虏,不但会影响身心健康,而且会使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得不到发挥,使人觉得自己难有作为,生活没有意义。所以,克服自卑心理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健康问题。

2、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心理特点,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夸大自己的缺点,也不抹杀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确立恰当的追求目标。特别要注意对缺陷的弥补和优点的发扬,将自卑的压力变为发挥优势的动力。

3、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学会在各种活动中自我提示:我并非弱者,我并不比别人差,别人能做到的我经过努力也能做到。认准了的事就要坚持干下去,争取成功;不断的成功又能使你看到自己的力量。

4、不要总认为别人看不起你而离群索居。你自己瞧得起自己,别人也不会轻易小看你。能不能从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得到激励,关键还在自己。要有意识地在与周围人的交往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发挥自己的优点,多从群体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这样可预防因孤陋寡闻而产生的畏缩躲闪的自卑感。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自卑与超越》(优秀范文)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在学校推荐的书中有《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认真拜读了后感受颇深.《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但通俗中包含着极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学术价值。在本书中,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本书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阶段。生的意义在于奋斗,我赞成这一观点。多少次生命处于低潮,是这一信念解救了我。于是埋头苦干,当我无意间抬起头时,却发现周围的人渐离自己远去了,自己竟到了形影相吊的地步,同学越来越疏远,舍友越来越隔阂。回顾三年前刚刚踏入大学校门时,我们以何等的热情要建筑一个温暖的大家啊!结果与愿望竟有如此差距,只因我们把奋斗的目标定格为个人成就了,各自作自己的茧,而非大家共筑一个巢。当朝夕相处的同学处于困境之中时,我们熟视无睹或轻描淡写的宽慰几句;当同学取得一点点成绩时,我们置若罔闻或冷嘲热讽。没有周围人的关怀认可,我们感到孤独迷茫,无所适从了,即而对生活的意义提出质疑。没有归属感,没有安全感怎么可能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对生活充满信心呢?大家都渴求温暖的集体,融洽的关系,但有几人为建筑这气氛而努力过呢?只想索取不肯付出,终究是行不通的。阿德勒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与他人的团结合作之中获得满足。奉献的意义是广泛的,在班级之中,我们与同学团结合作,为建筑一个温暖的集体奉献力量;在单位之中,我们与同事团结合作,为单位的生存发展奉献力量;作为一国公民,我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青春;作为人类一员,我们为人类的进步发展奉献生活。奉献就意味着牺牲,这牺牲换取的是大家的团结合作,从而产生更加巨大的力量。人其实是很软弱的,如果人类不合作,那么自然界中许多生物可以轻易的置人于死地,人却成了世界的主宰,因为人是群居且懂得合作。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不再需要团结合作来维持基本生存,但团结合作依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人是社会的人,需要精神支柱,没有团体社会的认可,人会失去一切支柱和自尊,只有融入集体之中,融入社会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当然,阿德勒对生活意义的诠释,只是从精神分析家的角度作出的,为的是使他的病人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从而走出空虚孤独的旋涡。人活着仅靠积极的态度是不够的,还应有正确的目标,远大的理想,但从构建健康人生的角度讲,阿德勒的观点是科学的。这本书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引导我们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能更好的把握自己,超越自卑,树立信心,取得成功

学生读本《自卑与超越》读后感最新模板 (精选5篇)


一本好书就像一艘帆船,可以帮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阅读《自卑与超越》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请您阅读读后感大全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学生读本《自卑与超越》读后感最新模板》,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生读本《自卑与超越》读后感最新模板【篇一】

很久之前就想读这本书,但怕太专业,迟迟没能翻来。走读派却偏偏在国庆大假期间,开了这本书的压力读书班,对于我这种一到周末和假期就完不成阅读任务的人来说,着实有些为难。老毛说,试试?经过一番思想斗争,还是交了30元的押金,开始新一轮的读书之旅。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的代表作,作者阿勒泰,他和弗洛伊德、荣格并成为心理学三巨头。大学时选修了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的选修课,以为学了以后会给人解解梦,可当时也听得云山雾绕,理解不了到底讲的什么,只记得授课老师患有腿疾,在轮椅上讲授这门课。

后来慢慢了解到心理学也分了几种流派,想着有机会可以深入了解一些,于是听书时听到了《自卑与超越》,就在搞活动时囤了这本书。

最近几年,总有一些观点,把人成年后的不当行为归咎于童年时期的某个问题,而且让人感觉这些问题是不可逆的。阿勒泰倒也赞成部分观点,但他更赞同的是,可以通过分析产生自卑的原因,通过训练,实现自我超越。

第一章里,告诉我们,人生的真谛在于奉献与合作。只有抱有开放态度的人生,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与人合作,实现自我价值。第二章则告诉我们,要帮助和教育人,就要对他所处的环境以及他在这个环境下,对人生进行选择时的思想和做法进行解读。虽然这本书是大约一百年前所著,但合作共赢、服务社会的观点在今天看来,仍然受用。

很庆幸能够在这个时间读这本书。开学时,孩子的班主任老师给家长开出的书单中就有《自卑与超越》,今天读的。两章,更让我感到生命初期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恰巧也是今年,因为一些事,让我回想起自己的少年时代,开始考虑优越感和自卑感这两个看似相对的概念。自卑有多种表现形式,感到自卑的人,也会以各种形式呈现出来,有害怕,有紧张,也有些许高傲和冷漠。只有认识到自身自卑感深处原因的人,才能正视自己的自卑,以及因为自卑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而早期记忆更是会陪伴我们一生的记忆,从书中的各种案例中,提醒我作为一个母亲,该用怎样的态度和心境去对待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他们表现出的各种情绪反应,而作为最亲近的人,我的方式方法或许会影响他们的一生。育人育己,共同成长!

 

学生读本《自卑与超越》读后感最新模板【篇二】

《自卑与超越》的作者是阿德勒,他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的小镇,家庭富裕,在维也纳长大。他的父亲是一名做谷物生意的犹太商人。在六个孩子中他排行老三,他的哥哥Sigmund是个典型的模范儿童。

三岁时,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他幼年有两次被车撞的经历,使他十分畏惧死亡。五岁时,因得了肺炎,痊愈后决定当医生。求学时成绩平平,数学成绩极差,在父亲支持鼓励下,他终成班上数学最好生。

看到书名我们又会想到什么呢?首先我们来聊一下什么是自卑情结。是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对付的问题时,他表示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出现的就是自卑情结。由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愤怒和眼泪以及道歉一样,都可能是自卑情结的表现。由于自卑感总是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但是其目的却不在于解决问题。

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自卑情结呢?一是与童年经历有关,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两性之间的链接。我们都知道当我们被朋友,家人,同事,老师等所忽视所冷落的时候,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当我们急需想要引起别人的注意时,本质上也是一种自卑的表现,不断地想要从别人那里获得存在感,其实在我看来安全感是自己给自己的,当你内心充盈的时候其实你就是自信的,就是独一无二的。你不需要说太多,别人就会感觉到你强大的气场,当然,气场的修炼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本由法国作家西恩·德玛译者马晓佳共同出版的《气场修习术》。

当我们的朋友或者家人产生自卑情结时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想要一个人赋予生命真正意义的最好方法就是聊过去的事情。聊一聊他们觉得自信的时刻,觉得美好的时光,其实生命本该就这么美好,只不过我们常常把自己禁锢在自己的思想里,从来没有去跟自己好好的谈一谈,也从来没有学会与自己和平相处。我们要接受我们的不完美,更要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乾坤朗朗,每一株小草都有它非凡的庄严。

接下来我们该如何克服自卑呢?克服自卑其实就是要求我们学会处理自己和同伴的关系,学会合作,一句话说得好:人的一生一定要具备三种能力——终生学习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身体素质的能力。

当我们迷茫,自卑时应该重新解读自己的过去,经历是不可以改变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对经历的看法。很多时候我们换个维度去思考问题,会发现其实事情本来就很简单,只是我们太纠结于过去。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什么不闪闪发光一次呢?超越自己,我们一起前行。

学生读本《自卑与超越》读后感最新模板【篇三】

在《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的最开始讲到的是生命的意义,在社会情感这一小节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只有当一个人的生命被其他人认为是举足轻重的时候,他才有可能被称为“天才”。在这样的生命中所传达出的意义总是告诉人们:“生命,就意味着做出贡献”......但凡能够处理好人生问题的人,其所做所为无不传达着这样一个信号,即他们仿佛已经透彻地、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生命的意义,懂得最根本的东西在于对他人的关注以及集体协作。他们所做的任何一件事看起来都符合人类的群居本性,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努力寻找不损害他人的方式来加以解决。

我非常认同这样的观点,在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帮助他人不求回报会让自己快乐,其实付出了一定是会有收获的,不管是同事的一句谢谢,或是一个微笑,都是对我们自己的一次肯定,而其他人的肯定会增加我们自己的自信心,减少我们的自卑感。在我们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努力寻求不损害他人的方式来加以解决,而不是以损人利己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学校这个相对简单、纯净的环境里,老师天天和纯真无邪的学生在一起,我们的人际关系本身就简单了很多,我们必须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我们是自己行为的主宰,如果有什么需要除旧布新的,那也只有我们自己能够完成,无需他人。

学生读本《自卑与超越》读后感最新模板【篇四】

我有时候是很鸵鸟心理的。有些我不想知道的事,我是不会问不会理的,我觉得这样过得开心点。而人生那么长这么短,开心是多么重要啊!

所以《自卑与超越》这本书断断续续的看了很久,因为开了头我觉得必须要看完的,嗯我是有点强迫症的。

没有做过调查研究,自然也不好评判书中的观点是对还是不对,但是作者很细心很详细的观察我们作为社会的人最重要的事情是要学会合作。

作者认为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上的每一段关系,都是自己选择的影响。从孩童开始,一个人的心理就决定了他这一生的态度。比如一个宠坏的孩子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很难跟别人合作,因为被宠坏的孩子自尊心都比较强,心里一直停留在那段作为孩子被大人围绕满足任何愿望的时间,觉得就算出来社会大家也应该这么对待他。

这个确实是一个被宠坏的孩子的故事。但是被宠爱的孩子不一定都都是被宠坏的孩子。尤其是现在社会,有哪个孩子不是被宠着长大的呢,但是性情的培养还是最主要看家庭氛围和家人的引导。如果一个每天争吵的父母来跟孩子说要好好跟其他小朋友玩不要争吵,那么这个小孩子不一定能做到。为什么呢因为孩子最大的天赋是什么呢,模仿。他们会模仿大人的做法说法,尤其是最亲近的人。

所以一个网上的段子说,如果一个人善解人意处处为别人着想,那是因为没人疼没人爱。其实是因为这是人家的修养。

老勒还阐述了社会上主要的人际关系,比如家庭,工作等等,其实大部分观点还是很感同身受的,印象很深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合作,也可能是因为反复出现的次数太多了。

确实是需要合作的,这本来就是一个互联的社会,怎么可能单靠一个人的努力就能做出大事情呢。合作是提高效率的最有效途径了,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过一个诸葛亮嘛!这个也是我需要学习的.部分了,因为肥宅能有什么合作嘛,就是吃鸡的时候咯……

 

学生读本《自卑与超越》读后感最新模板【篇五】

初次看到书名就是吸引我翻开此书的动力和理由,相反而又递进式的书名让我有十分有兴趣去阅读并且学习怎么克服自卑情绪,从而进行自我超越,自我成长。

毫无疑问,本书主要通过分章节阐述两部分的内容:认识自卑以及超越自卑,找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本书作者将理论与例子相结合,以自卑和超越这两个核心词组贯穿全书。第一章和第二章引领读者去认识和思考生命生活的意义,身——心——灵的简单探讨,第三章对本书核心词组自卑和超越进行细化剖析,第四章到第十二章分领域分阶段将个体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学术词语融入进实际例子和实物中探究深化阐述。

本书虽然存在心理学科理论,相对于外行人的我而言也许会有一点难度,但由于自身对心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平时也会涉猎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因此基本能够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阅读完本书后,我不得不被作者活灵活现,生动有趣的写作功底和形式深深折服,每当看完一章都会有所启发,是一本真正能不断地进行自我探索自我修正自我成长的好书。

自卑感其实每个人都会存在且不可消除,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当面对自我的不足与他人的优点相比较时必然会产生落差感,从而形成自卑情绪。自卑本身而言是没有好坏之分的,至于自卑带来的影响在于个人和环境,尤其在于个人。于心态乐观积极的人,自卑让其认识自身的短板从而激发其潜力,挖掘局限的潜能,从而完善自身,扬长避短,更好地展示自己的长处;而于消极彷徨的人,自卑自然会使其加深自我不足的事实承认,意识形态不利于个人和家庭社会的发展。

本书对我的另一个启发便是,个人与社会的联系和合作的重要性。个人追求发展,横向的联系是交际圈行业圈的发展,纵向的联系便是个人身心灵的自我修正和自我发展,而无论两者中的哪一方面的发展,终究离不开社会,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社会人,具有社会性,通过社会联结人脉,资源,大自然也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因此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社会,而两者的关系则可细化到合作,我与世界,我与社会,我与他的联系。

总体而言,本书成为我认识自我不足和寻求人生意义的明灯,并且学习发挥自我潜能,超越自我,转化意识态度,能够读懂作者的作品已经是一种幸福,而能够于己而言有启发有共鸣有学习和反思更是一种莫大的幸运。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发现幸福,理解幸福,学习幸福,感谢作者的作品《自卑与超越》。

最新的学生《自卑与超越》的读书笔记范文值得借鉴 (通用5篇)


我们在一生的阅读中,一些经典自然而然地在岁月中沉淀下来。好的作品会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在看《自卑与超越》之后一定会触动内心,为了充分回味《自卑与超越》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您从《自卑与超越》中有哪些领悟呢?下面的内容是读后感大全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的学生《自卑与超越》的读书笔记范文值得借鉴,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最新的学生《自卑与超越》的读书笔记范文值得借鉴(篇一)

阿德勒教授对他的这本著作的定义是立足于社会的个人心理学,在这本书中,深入探讨了社会关系和个人心理形成之间的关系,其中尤其注重早期记忆对后来的社会行为的影响,特别是在社会合作方面的能力的形成。认为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和处事方式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定型,很难在后期改变,在很大程度上认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观点。

阿德勒首先提出,人类是群居动物,所以合作就成为一个避无可避的问题,因为个人无法脱离群里而活,那就势必导致个人与社会之间必须达成一定的妥协以换取更好的生活环境。性别是天生的一种对人类的制约因素,性别的存在是客观而合理的,他着重强调男女两性之间的平等观点。正是由于社会传统观念对两性认识的偏差,导致了心理学上的"男性钦羡”现象。

在社会中,男女是同等重要的,没有谁依附谁,谁占优势或劣势地位之分,如果这一观念出现了偏差,必将导致社会和家庭的诸多问题。所以,阿德勒着重分析了家庭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认为家庭是一个人观念长成和行为处事的最开始的地方,如果家庭加诸了不良的因素,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影响儿童日后的正常生活。在家庭之中,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之间将观念输入了儿童的脑海里。如果—个家庭不能正确认识到父亲形象和母亲形象的同等重要,就会对儿童对两性的认识出现偏差,如女孩产生“男性钦羡”或对自身性别的不认同。其次,如果一方在教育中缺席,那么就会对儿童的合作能力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会在日后融入社会产生各种问题和困难。

论述了家庭的影响之后又着重讨论了学校的在一个人成长轨迹中的重要性。认为现有的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度存在很大的缺失。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专业的心理指导的干涉都微乎其微,特别是在一些存在家庭教育问题的家庭之中,对于专业的心理指导避如蛇蝎。

我认为,这都是因为社会对儿童成长的认识度存在很大的盲区。没有认识到,一个人最重要的观念的形成需要家庭和社会的精心呵护,甚至在必要的时候需要求助专业的指导。在中国社会,这—问题存在更大的隐患,特别是中国传统的重男轻女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错误观念,会在一个人的早期留下严重的心理创伤,更可能对后期的社会生活产生不利。

作为一一个社会人,应该对性格的产生和行为背后的含义有所学习和了解,这将更加有利于处理自身的人际关系。从本书中,我们就可以明确一点,家庭确实会对一个人的性格产生根本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潜在骨子里的,虽然有可能通过一些方式改变,但对于普通人的我们来说,不能抱有盲目的自信。特别是对于在恋爱关系中,要明白性格的顽固,通过个人心理学的帮助,无论是从家庭还是个人的行为,都可以更敏锐的了解一个人的性格组成,帮助我们规避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同时,本书还对恋爱和婚姻做出论述,明确了坦诚的平等合作的重要性,两个人的合作绝对不是一次简单的尝试,这之中的复杂程度包括了两个人的所有的因素,每个人都应该对此有详细而明确的认识,才能逐渐磨合,这绝不是一—次想退就提的游戏。

每一个人,无论学习什么专业,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对心理学,起码是在社会心理学和个人心理学方面有—定的了解和认识,这将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更加学会如何去合作,如何对待一些人表现出来的性格,能够更好的学会换位思考,在友善处理人际关系的同时,帮助别人感受生活的美好,最起码,不会成为那个在别人伤口上撒盐的人。

我们都是普通人,没有去改变别人的能力,但有改变自己和选择生活的能力。

最新的学生《自卑与超越》的读书笔记范文值得借鉴(篇二)

一年以前遇到过这本书,当时读了几页便放弃了。一年以后再重新拿起来,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可见,读书也是要靠缘分的,然书可再读,人难再遇。

我对心理学方面的书读之甚少,也知之甚少。很早以前,通过某本书了解过弗洛伊德,到底也没有用心记过相关理论。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中主要阐述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关于自卑——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优越感则是自卑感的补偿。但自卑感的存在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它激励了人不断追求卓越,克服自身的障碍,在有限的生命空间内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可以说,正是由于人类会有自卑感,才会有不断取得发展和进步的不竭动力。记得之前在某篇文章里就看过类似“我们之所以自卑,是因为我们想要变得更好”。如果我们勇往直前,便能通过直接、实际的方法改变我们的生活,逐渐摆脱自卑感。没有人能一生被自卑感折磨,人们可以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来释放自卑感。

我最喜欢他关于婚姻的态度,对于婚姻,阿德勒也持有一种平等合作的态度,他反对传统要求的妻子对丈夫的顺从,认为婚姻的和谐以夫妻双方的平等互惠为基础,夫妻二人都应该关心对方胜过关心自己,从而建立一种友好的伙伴关系。虽然这个“伙伴关系”听起来似乎有点不近人情。但其实婚姻真的是一种长达一生的合作,是两个平等的人在人生路上的陪伴和结合,在家庭地位上并没有高低之分。

“个人意义没有任何价值,真正的生命意义存在于个体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突然想起,“奇葩说”关于social的一个辩题,人怎么可以不social呢?即使名声地位到达一定高度的人,在未成名时也是需要social的,否则哪能存活于世。毕竟我们存在于与他人的联系的社会中,如果我们选择孤独,便等于选择了死亡。

“我们感知到的事物从来不是事物原本的样子,带着我们的经验认知去感知事物,得到的是经过我们的思维处理后的事物。世界即如此。所以,我们感知的不是世界本身,而是我们主观解释后的世界。”这个观点似乎和马原中,“唯物”“唯心”还是“存在”的关系时相似的。每个人对于生活意义的解读在其生活行为上都或多或少有所映射,一个人的精神思想是与其人生态度相一致的。

里面有个没有注明出处的调查说,教师的孩子往往学习并不优秀,医生的孩子常常产生精神问题。后者不知道,前者根据我的经验倒是有一定的事实依据似的。至少我是这样,在脱离父母监督的高中,便走向了不归路,大学简直放飞了自我。虽然没有太差的结果,但是明显自己应该可以做的更好。三水同学应该也算吧,只是他比我幸运一点,高中还是有监督的,到了大学也是浑浑噩噩。

关于梦境,人的人格在梦中和清醒时都是一致的。只是梦境中,人比清醒时更为放松,人格受到的障碍和防御减=少,能够更真实地表现出来。一个人在梦中的表现也是他人生态度的体现。不管是梦中还是现实中,一个人处理问题的方式总是一致的,但是梦对我们的生活模式提供了支持和维护。梦是我们生命意义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同时也有利于我们生命意义的塑造和达成。

关于教育,阿德勒也着重强调一种“合作”的教育观,主张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学会更好地合作。还有孩子的成长问题,从环境和基因方面,从心理和生理方面来讲述的;还有工作方面,任何工作都是有价值的,还有犯罪问题等等。我感觉这本书适合多个年龄段的人看,少年可以从中改善自己的情绪;青年人可以树立正确的婚姻观;中年人可以在有适合自己的育儿观。

最后以这句结尾,“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人生,我需要过好自己的人生,这是我的责任。我应该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宰”。

最新的学生《自卑与超越》的读书笔记范文值得借鉴(篇三)

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心理学类的书籍。读起来有很多的道理。从生命的意义到心灵与身体,又或是自卑与优越。而需要了解一个人,一定要去了解他的早期记忆。梦境于我们而言也许并不像弗洛伊德那样的与现实相反或相关。

人类的各种行为会受到家庭、学校、青春期、工作、个体与社会、爱情与婚姻等多方面的影响。在作者的观点里,被宠坏的孩子总是更容易犯错或性格难以同别人合作。又或是那些从小没有被培养如何同他人协作的人,更难以适应社会生活。这两类人更容易抑郁或犯罪,心里的承受能力特别的弱。但我以为内向与外向是很早以前就决定在基因当中了的,作者告诉我们,在家中的排位也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性格也会完全不一样,两个孩子的年龄差也是会有影响的,最好的状况是3岁的差距,既不会因为第二个孩子的出生感到失去宠爱,也不会过于独立不懂得与别人合作。

当看了这本书以后,感觉更加喜欢心理学了。我想以后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但又不想成为一个销售,是真的很想治愈人们的内心。

最新的学生《自卑与超越》的读书笔记范文值得借鉴(篇四)

可能我对好多事物的理解都是错误的,比如“自卑”这个词,本来我觉得这就是一个贬义词呀,可当我看了《自卑与超越》这本书后,它告诉我,这只是一个状态,它本身并没有错,而为什么被很多人认为不好,是因为无数的人无法用正确的方法去面对它,以至于造成了很多不好的影响。比如很多自卑的人,会用某方面的优越感来遮掩自卑感,而不是努力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

自卑的确是一个不太好的状态,但是这本书告诉我,自卑的状态是可以改变的,而且自卑的人如果能超越自我,那么甚至可以获得比常人更大的成就,因为他们常常需要思考,在一个更低的状态下进行提升,他们常常需要给自己打气,不断得从失败中爬起来,这会让他们拥有常人难以拥有的坚韧品质,我想这也是这本书的名字里为什么会“超越”两个字吧。

我曾经也是一个自卑者,在沟通这个方面。我一直不知道如何与别人交流,会因为自己的话无法逗笑别人而感到沮丧,也会因为找不到话题而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拥有有趣灵魂的人。曾经我一度认为这辈子就这样了,可是常常觉得不甘心,好不容易来世间走一遭,怎么能这样算了呢?于是我疯狂的查资料,看书,我不相信还有用心学不会的东西,事实上正是如此,我慢慢得学会了如何沟通,如何正常的聊天,虽然有的时候还是会找不到话题,但已经好多了。

小时候,身边的人都说“这小子很聪明”,那时的我觉得,我只要稍微努力一点,就能把这件事做好,要么是觉得刚刚懂了一点就不再深入学习了,觉得这知识太简单了,可后来我错了,我才发现,我的聪明也仅仅是和大家一样,我刚刚学就能明白的,他们也都明白,而我不明白的,他们也明白。我明白了不要光想着“我以前不会只是因为我懒,只要我学就一定能学好”这样的话,这是最无用的,若是我们懒人可以靠这个,那对于那些十分努力的人是极其不公平的,就如同一个漂亮的女孩子已经不希望别人再告诉她“你很漂亮了”,就如一个本来很努力的孩子,你却告诉他你是因为天赋好才成功的,而忽视了他的努力,也许他本身并不比别人聪明,只是他比别人努力很多很多。我们更需要重视努力,而不应该总是盯着天生的东西,这东西本来就已经无法改变了,从出生的那一刻起。

有一句话不是挺好的么,成功是99%的汗水加上1%的天赋,99%的汗水其实比1%的天赋要重要得多,毕竟天赋改不了,而汗水可以自己打拼,大家都是平凡人,谁也不比谁聪明多少,而且天赋这东西,我个人感觉也分为天生的天赋,和后天的天赋,我们要多找找学习的方法,比如背个英语单词,你强行记忆和我联想记忆,肯定不一样,可能有的人就觉得我天赋好,其实不然,我只是用对了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后天可以形成的天赋。主观上,我是认可大部分的东西都可以形成后天天赋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去寻找这样的方法。

今天是假期第四天,我在家看书,可以说只有一点点收获,有一点沮丧的同时,我也很高兴,这说明了,我正在做一件不是那么容易被别人超过的事情,也许一开始会很难,很慢,但只要坚持做下去,一定能有所改变的,我还有一个想法,我希望从自己从一个小白到最后的聊天能手的过程,整理出一套天赋模型,可以教给以后有同样困惑的人。

最新的学生《自卑与超越》的读书笔记范文值得借鉴(篇五)

嗯,我自卑过,也将一直自卑下去,仿佛一种习惯,没有他,反而不知道去哪里。

我知道我自卑已经很久了,但是真正的去了解自己的状况,还是从读了阿尔弗雷德的《自卑与超越》开始的。怎么讲呢,很多学心理的不是想弄清楚整个人类的心理状况是怎样的,也不是想纠结于感觉知觉记忆这些实验内容,而是想解决自己的问题。

书中讲,人自卑的一个因素是生理缺陷。我想我是有的。小时候,我比较好强,认为别人有的,我也应该拥有,但是别人都长得很高,而我不是。身高的问题困扰了我很久很久,以至于我觉得大学特别滑稽的是全模拟队个头1米92的大懋和我一个宿舍。这样的心理路程你们不懂,为了上课能和他们一样快,我简直就是在跑。究其原因,自卑来自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比较的标准又都来自于社会的共识,所以啦,有社会就有自卑。虽然文中讲的是个体心理学,但是怎么能逃脱社会的污。

社会这个污妖王产生了太多的坏水。比如贫穷,曾今有一年春节,家里都买不起取暖的煤炭了。那时候感觉无助到极点,自卑到骨子,也发奋的去努力,只为改变。所以说,自卑也是人们超越的一种动力来源。有人会说,你因自卑而做的努力是为了追赶,而不是超越。我想说的是,我们所想要超越的是曾经不堪的自己。每个人的发展,都需要原始积累,有人有钱,有人有知识,有人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资源,对于没有伞的孩子,只能是努力奔跑。

是啊,不向前奔跑,哪还有退路。有时候,最简单的不去自卑的方法就是不去比较,有人选择避开众人,两耳不闻式的读书、封闭自己的交际圈,寻求短暂的平静,但这就像毒瘾,一次一次的将你吞噬,有人从人根本的心理上去解决,超脱自然,别人所谓的出世吧!我有时候选择阿Q精神胜利法,哄哄自己的内心,让他安静,有时候直面现实——我虽然个头矮,可我身上的担子重啊。磨练的就是一种心境,这种时候,最可怕的不是程度有多深,而是触底没?大家都知道否极泰来。幸好,在这种心境的腾挪辗转的时候,我看到了自己内心的自卑根源,我开始学着去解决他。

《自卑与超越》课外读物最新感想范文 【收藏】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在阅读了《自卑与超越》后,我想您对于这个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自卑与超越》心得更好的记录下来呢?下面是读后感大全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自卑与超越》课外读物最新感想范文》,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自卑与超越》课外读物最新感想范文【篇一】

《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每个人因为对其现实地位的不满意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生活。家长和教师应培养儿童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与职业、社交和爱情这三个主要问题有关。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作反应时,都表现了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真正的生活意义在于对别人和社会发生兴趣以及能与人合作。

家庭对人类的影响很大,儿童时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给他留下的印象不可磨灭。母亲不仅应该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会与其他人平等合作,发展自己的独立性。而父亲必须以平等的立场和妻子合作,以良好和积极的方式处理好职业、友谊和爱情三大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是家庭的延续。注意儿童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是学校教师的任务。教师应该对儿童有真正兴趣;同时也训练他们对别人发生兴趣,使他们走上独立而又与人合作的生活道路。

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与他人的团结合作之中获得满足,更体现了自己的价值。奉献的意义是广泛的,在职业之中,我们与同事团结合作,为单位的生存发展奉献力量;在社交之中,我们与同学、朋友团结合作,为建筑一个温暖的集体奉献力量;在家庭之中,我们与妻子、父母、孩子团结合作,为建筑一个温暖的家庭奉献力量;这牺牲换取的是大家的团结合作,从而产生更加巨大的力量。

《自卑与超越》课外读物最新感想范文【篇二】

在《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的最开始讲到的是生命的意义,在社会情感这一小节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只有当一个人的生命被其他人认为是举足轻重的时候,他才有可能被称为“天才”。在这样的生命中所传达出的意义总是告诉人们:“生命,就意味着做出贡献”......但凡能够处理好人生问题的人,其所做所为无不传达着这样一个信号,即他们仿佛已经透彻地、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生命的意义,懂得最根本的东西在于对他人的关注以及集体协作。他们所做的任何一件事看起来都符合人类的群居本性,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努力寻找不损害他人的方式来加以解决。

我非常认同这样的观点,在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帮助他人不求回报会让自己快乐,其实付出了一定是会有收获的,不管是同事的一句谢谢,或是一个微笑,都是对我们自己的一次肯定,而其他人的肯定会增加我们自己的自信心,减少我们的自卑感。在我们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努力寻求不损害他人的方式来加以解决,而不是以损人利己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学校这个相对简单、纯净的环境里,老师天天和纯真无邪的学生在一起,我们的人际关系本身就简单了很多,我们必须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我们是自己行为的主宰,如果有什么需要除旧布新的,那也只有我们自己能够完成,无需他人。

《自卑与超越》课外读物最新感想范文【篇三】

阿德勒阿弗雷德.阿德勒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在他写的《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提到: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或多或少存在自卑情结。如果说全人类都感觉我们特别棒、特别优秀,那就不会出现各种发明创造,也不会有人类的进步。

美好的生活是一件完整的毛衣,无论你多热爱,都不能把自己编织进去,否则就会是个多余的线头,会被无情的剪掉。关键是超越的方法是什么呢?如果用错了方法,结果会很糟糕。

有一类人,小时候受过伤害,自卑过,那他就特别想出人头地。所以,当长大后,他会拼命赚钱,为了赚钱不择手段,甚至会伤害与周围人关系。因此,社会中有很多不愉快的富人,或生活很痛苦的高官。

曾经热播的电视剧中,我们看到,赵德汉被抓时,满屋子都是钱。他认为只要有了钱,才能弥补曾经的自卑。

还有一类人,被人欺负后很自卑,为了让别人害怕他,他会去欺负别人,虐待别人,严重者甚至暴力犯罪。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所有暴力犯罪者,都是懦夫。暴力是自卑者已没有有效方法去解决自卑问题时所选择最简单易行的超越办法。

还有一类人,他认为自己做不好,所以总是让自己得各种“病”,比如广场恐惧症、精神分裂症、人格分裂等。例如:有一个小伙子20多岁还尿床,检查身体没有问题,但就是克服不了,因为他认为自己没有长大,用这种方法去逃避对自卑的感受。

所以,用错了抗拒自卑的方法,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心理疾病。阿德勒说,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将自身的价值与社会的价值联系在一起,为社会解决问题、合作、关爱他人,来实现自身价值的增长。让自己感觉到对社会是有用的,提升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降低自卑感,如此才能过上安定与幸福的生活。

阿德勒给年轻的我们指明了一条人生之路,无论我们是上班族、创业者,还是自由职业者,我们都要时刻感受到与社会的连接。这样我们才过得更有价值、更充满幸福感。否则,赚得再多,升职再快,住房再大,内心永远感觉空虚、寂寞。

《自卑与超越》课外读物最新感想范文【篇四】

1927年心理学奠基之作。经典自有让人沉下心的力量,在作者阿德勒对于生活的脉络逻辑中,层层剥开了自我的真相。尽管书中一些观念对于现代社会已有所偏差,但阅读经典的意义也在于此,更多融入自己的思考,而不是一味被内容讨好。

比起译名《自卑与超越》,其实我更喜欢原名《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正如作者阿德勒所写,“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卑情结,因为,我们常常会发现自己所处的位置是有待改进的。”超越自卑或许难以做到,也无法通过一本书就立刻得到答案,但此书能让人对自身生活和行为有更多的审视。以下是我读完后印象比较深的感悟:

一、“生活意义”贯穿于我们的各种“行为”之中,行为即是现象,生活意义即是本质。

在幼年的早期,我们受周身环境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意义”和“目标”,而之后我们所作出的各种行为,都是以此为导向进行的。故一些人作出一些常人看似难以理解的行为,归根结底都是其“生活意义”出现了偏差,而我们一旦推测透其行为背后的生活意义,一切疑问也就都迎刃而解。

此外,作者还进一步阐释了对“优越感”的理解。一方面,优越感是促进人类进步发展的强大力量;另一方面,基于“错误”(按作者所言)生活意义的人们往往由于“自卑感”促使自己作出各种行为,为的是在别的方面寻找“优越感”,而这种优越感却是自我催眠式的,是无法促进自我进步和发展的。

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仅适用于看别人,更有效地用于自我的审视。一旦看清自己行为背后的意义和目标,以及对不当的优越感的索取,心好像也渐渐变得平静。

二、合作对于生活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可以说全文都围绕着“正确”的生活意义展开,作者阿德勒认为正确的生活意义即是对外界的付出,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

而在人的家庭生活、婚姻生活、同伴相处中,都是要成员间相互合作才能长久巩固。同时,作者也从家庭成员关系、父母婚姻关系和社会关系指出在孩子幼年时期就要培养其合作意识的重要性。

而前文所说的“错误”的生活意义,也与孩子幼年时期没有被引导形成合作意识有关。作者着重提到了被溺爱的孩子,他们从小就不懂得合作和付出,只是轻而易举地得到和索取。他(她)们认为自己是“王子”,“公主”,这使得他们在外界社会中总是感到受挫,从而产生了自卑感。

作者提到,家庭是社会的一部分,在还没真正进入外界社会之前,家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能力,以便之后更好地去适应外界社会。所以,基于这本书的教育意义,其实更适合为人父母去阅读。

而对于成年人,要如何超越自卑,作者也通过接触的各种案例去表明,要从一个人的行为中推测其错误的生活意义,判断其形成错误目标的原因,最后再去培养其与人合作和为人付出的能力。

最后,在这里放上文中弗洛姆的一句话,

“他对自己的价值的理解就在于占有的多少,而他如果想成为最好的,就不得不成为占有最多的。这种恶性循环产生消极、嫉妒、贪心;最终导致人内心的虚弱和自卑。他对于自己的估价是基于他有什么,而不是他是什么。”

没有一本书可以一次性解决所有的生活问题,但它至少能带给人一种意识的充盈。

他对于自己的估价是基于他有什么,而不是他是什么。

生活,带着疑问,且行且思。

《自卑与超越》课外读物最新感想范文【篇五】

好久了,都不知道要写什么,因为根本就没有读懂,只是在王湖的提醒下,才了解了阿德勒的一些理论,说说对这些理论的理解吧。

1、合作与竞争:

阿德勒认为人的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合作上的竞争,首先是合作,对于孩子来说,也是要先体会合作。

合作,我理解的,就像是拼图,每一块都有缺口,也有优势,但是每一块都可以发挥作用。每个人既可以在合作中实现自我价值,也可以在合作中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我们所受的传统教育无疑与阿德勒是相违背的,是建立在竞争基础上的。从小孩子们就在各种“比”中生活,妈妈们在一起的讨论是哪个孩子说话早、哪个孩子长的高、哪个孩子学习努力……到了学校,更是显而易见的竞争状态。

竞争,如果不是基于合作的,带给有优势的人的,是一种觉得我比别人好的成就感,用这种方法来认同自己,这种感觉不是发自内心的,是来源于外部的;而对于没有优势的人,也是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的感受,是一种否定的,我没有别人好的自卑感。

这种否定的感觉从我们小的时候就带给我们很深的感觉,以致影响到我们的成长,我们的婚姻。很多时候,在婚姻中,我们在找一种强势的地位,“我需要他爱我比我爱他多”“我需要我说的话他能照做”“我做了这么多,他怎么做的那么少?”……

我们忘记了我们应该是一种共同生活的状态,我们应该是合作的。如果丈夫擅长的不是细心的做家务,那么放手让他在工作中一展身手就是最大的支持;如果妻子擅长的不是与人交流,那么给她一个安静稳定的家庭来料理,就是给她一个最好的平台。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在争夺权力,而没有思考我们该怎样分担婚姻中的各种事务。

对于孩子来说,在成长阶段,无条件的接纳,帮助他们成为他们本身的样子,就是一种合作,“顺”着他们成长,让他们强烈的感受到自己,他们就具有了一种内心的力量,拥有这种力量后,就更容易接受竞争了,并且不容易在竞争中迷失。

2、着眼于未来:

一种心理学的观点是,人在童年时期受到的伤害、忽视会影响到他的未来,如果想要未来不受影响,必须进行弥补。而阿德勒认为应该着眼于未来,不用回头舔舐自己的伤口,只需要大步前行,让自己更强壮。这也是《正面管教》中“关注于解决问题”的来源。

修复伤口的过程,也许对成长是有用的,但是追寻伤口的过程,却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因为毕竟事情已经过去,不能重头来过,即使找到原因,要么是无法更改,要么已经造成影响,都是一个否定自己的过程。何不积极关注于怎样改善,改善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建立自信的过程,是充满希望的。

自卑与超越的最新读后感1000字9篇


读后感大全精选栏目推选:“自卑与超越的读后感”。

自卑与超越的最新读后感(篇1)

一年以前遇到过这本书,当时读了几页便放弃了。一年以后再重新拿起来,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可见,读书也是要靠缘分的,然书可再读,人难再遇。

我对心理学方面的书读之甚少,也知之甚少。很早以前,通过某本书了解过弗洛伊德,到底也没有用心记过相关理论。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中主要阐述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关于自卑——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优越感则是自卑感的补偿。但自卑感的存在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它激励了人不断追求卓越,克服自身的障碍,在有限的生命空间内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可以说,正是由于人类会有自卑感,才会有不断取得发展和进步的不竭动力。记得之前在某篇文章里就看过类似“我们之所以自卑,是因为我们想要变得更好”。如果我们勇往直前,便能通过直接、实际的方法改变我们的生活,逐渐摆脱自卑感。没有人能一生被自卑感折磨,人们可以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来释放自卑感。

我最喜欢他关于婚姻的态度,对于婚姻,阿德勒也持有一种平等合作的态度,他反对传统要求的妻子对丈夫的顺从,认为婚姻的和谐以夫妻双方的平等互惠为基础,夫妻二人都应该关心对方胜过关心自己,从而建立一种友好的伙伴关系。虽然这个“伙伴关系”听起来似乎有点不近人情。但其实婚姻真的是一种长达一生的合作,是两个平等的人在人生路上的陪伴和结合,在家庭地位上并没有高低之分。

“个人意义没有任何价值,真正的生命意义存在于个体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突然想起,“奇葩说”关于social的一个辩题,人怎么可以不social呢?即使名声地位到达一定高度的人,在未成名时也是需要social的,否则哪能存活于世。毕竟我们存在于与他人的联系的社会中,如果我们选择孤独,便等于选择了死亡。

“我们感知到的事物从来不是事物原本的样子,带着我们的经验认知去感知事物,得到的是经过我们的思维处理后的事物。世界即如此。所以,我们感知的不是世界本身,而是我们主观解释后的世界。”这个观点似乎和马原中,“唯物”“唯心”还是“存在”的关系时相似的。每个人对于生活意义的解读在其生活行为上都或多或少有所映射,一个人的精神思想是与其人生态度相一致的。

里面有个没有注明出处的调查说,教师的孩子往往学习并不优秀,医生的孩子常常产生精神问题。后者不知道,前者根据我的经验倒是有一定的事实依据似的。至少我是这样,在脱离父母监督的高中,便走向了不归路,大学简直放飞了自我。虽然没有太差的结果,但是明显自己应该可以做的更好。三水同学应该也算吧,只是他比我幸运一点,高中还是有监督的,到了大学也是浑浑噩噩。

关于梦境,人的人格在梦中和清醒时都是一致的。只是梦境中,人比清醒时更为放松,人格受到的障碍和防御减=少,能够更真实地表现出来。一个人在梦中的表现也是他人生态度的体现。不管是梦中还是现实中,一个人处理问题的方式总是一致的,但是梦对我们的生活模式提供了支持和维护。梦是我们生命意义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同时也有利于我们生命意义的塑造和达成。

关于教育,阿德勒也着重强调一种“合作”的教育观,主张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学会更好地合作。还有孩子的成长问题,从环境和基因方面,从心理和生理方面来讲述的;还有工作方面,任何工作都是有价值的,还有犯罪问题等等。我感觉这本书适合多个年龄段的人看,少年可以从中改善自己的情绪;青年人可以树立正确的婚姻观;中年人可以在有适合自己的育儿观。

最后以这句结尾,“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人生,我需要过好自己的人生,这是我的责任。我应该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宰”。

自卑与超越的最新读后感(篇2)

这本书在我读大一的时候,老师曾向我们推荐,我尝试阅读了很多次,但却由于其文字枯涩难懂而逐渐失去了阅读的兴趣。通过线上聆听该书的解读,我愈发冷静的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本质,自己的成长历程。

每个人心里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自卑情结,难以启齿。这些自卑的心理存在我们的生活中,体现在每个言行举止里。也许这会变成一种苦难压垮和摧毁一个人,也许这也会成为一种升华和造就。关键之处就在于个体如何对待自卑情结,寻求超越的'方法,合理化自己的自卑情结。

这本书是阿德勒所著,他曾追随弗洛伊德,但二者在理论上的分歧却十分明显,纵使他们一并被划入经典精神分析流派。精神分析流派强调于人成长的背景,儿童时期的创伤容易导致性格的缺陷。在自卑的时候,我们会感到无助,没有安全感,无法准确的认识自己。这种种都可倒推回我们潜藏于内心深处的记忆。只有清晰的认识了自己,理解到自卑的根本原因所在,才能够超越自卑。

日常生活中,自卑的体现往往可见于为人处世之际,拼命寻求优越感,合作能力很差,无法与他人和谐共进。超越自卑,就需要改变,重新认识世界,解读问题,与社会连结,努力创造自己的价值,建立信心才会给自己带来安全感,从而建立自卑的屏障,超越自卑。

自卑与超越的最新读后感(篇3)

《自卑与超越》的作者阿德勒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外一个米谷商人的家庭中,排行第二。他的家庭富裕,全家都热爱音乐,但是他却认为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快乐,不快乐的原因来自他的哥哥,他觉得自己不管怎样努力都赶不上哥哥的成就。他自小患有驼背,行动不便,因此他哥哥的蹦跳活跃使他自形惭愧,而觉得自己又小又丑,事事都比不上他的哥哥。尽管如此,他却是个友善而又随和的孩子。五岁那年,他患了一场几乎使他致命的病,痊愈之后,他便决心要当医师。

长大后阿德勒进了维也纳大学,1895年得到了医药学位,两年后,他和来自俄国的留学生蒂诺菲佳娃娜结了婚。蒂诺菲佳娃娜是个飞扬跋扈、能言善辩的女性,最关心她祖国的社会革命。她特立独行和阿德勒所处阶级的保守风气并不十分协和,阿德勒在他的回忆录里说:男女平等这件事,说比做容易得多。由此可见,他们的婚姻生活最初可能有些小磨擦,不过后来两人倒也能相敬如宾,白首偕老。

阿德勒曾经熟读弗洛伊德所着的《梦的解析》一书,他认为它对于了解人性有莫大的贡献。有一度,他曾在维也纳一本着名的刊物上,写文章辩护弗洛伊德的观点,结果弗氏写信给他,邀请他加入弗氏所主持的讨论会――有人因此认为阿德勒是弗氏的学生,其实大谬不然,他们是并驾齐驱,等量齐观的。虽然他的观点与弗氏迥然不同,但是,他仍然在1902年加入了弗氏的集团。此后,他即成为这一集团的领导人之一,饱受弗氏的赞誉,并继承弗氏之后,成为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的主席,及心理分析学刊的编辑。

1907年,阿德勒发表了《由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偿》,而使其名声大噪。他认为:由身体缺陷或其它原因所引起的自卑,虽然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但是在另一方面,它还能使人发奋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例如:古代希腊的戴蒙斯赛因斯原先患有口吃,经过数年苦练竟成为着名演说家;美罗斯福总统,患有小儿麻痹症,其奋斗事迹,更是家喻户晓之事。有时候,一方面的缺陷也会使人在另一方面求取补偿,例如:尼采身体羸弱,可是他却弃剑就笔,写下了不朽的权力哲学;宴婴身材矮小却成为齐国宰相。诸如此类的例子,在历史上或文学上真是多得不胜枚举。这些人都曾经有过自卑,并超越了自卑,他们所获得成就弥补了他们生理的缺陷,这就是阿德勒的补偿心理理论。

那么他们是怎样克服自卑超越自我的呢?从他的理论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1、自卑,是个人对自己的不恰当的认识,是一种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遇到困难、挫折时往往会出现焦虑、泄气、失望、颓丧的情感反应。一个人如果做了自卑的俘虏,不但会影响身心健康,而且会使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得不到发挥,使人觉得自己难有作为,生活没有意义。所以,克服自卑心理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健康问题。

2、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心理特点,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夸大自己的缺点,也不抹杀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确立恰当的追求目标。特别要注意对缺陷的弥补和优点的发扬,将自卑的压力变为发挥优势的动力。

3、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学会在各种活动中自我提示:我并非弱者,我并不比别人差,别人能做到的我经过努力也能做到。认准了的事就要坚持干下去,争取成功;不断的成功又能使你看到自己的力量。

4、不要总认为别人看不起你而离群索居。你自己瞧得起自己,别人也不会轻易小看你。能不能从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得到激励,关键还在自己。要有意识地在与周围人的交往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发挥自己的优点,多从群体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这样可预防因孤陋寡闻而产生的畏缩躲闪的自卑感。

你对整个世界的态度,决定了整个世界对你的态度。超越了自卑,也就获得了成功的基石---自信。也就因此与成功的康庄大道越来越近。希望此书能够让广大的教师、家长们完整地认识自卑,并从其中获得对人生新的理解。

自卑与超越的最新读后感(篇4)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类型:实用型为主兼具理论性

试图解决的问题:通过自卑情结为中心的精神分析,帮助读者更好的认识自我,并以此来指导生活。

生命意义:阿德勒通过对生命意义的探讨,认为真正有价值的生命意义,必须建立在与他人合作,并对人类做出贡献的基础上,这也正是阿德勒最为核心的观点。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我一开始,并不认同他的观点,当时我认为,人的生命意义是由自己去界定的。万事万物本没有价值,都是人为进行归因赋予其价值,它才拥有意义,同样的事物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存在不同的意义,同样的一件事情,内倾或是外倾,情感功能为主导或是以思维功能为主导的人都会有不同的价值判断。佛教早就有诸法无我的观点,即生命本身便是毫无意义的。放到整个宇宙尺度上,似乎的确如此,甚至这个世界本身是否真实,我们都无从知晓!有一个著名的数学上的悖论,假定虚拟世界的确存在,而真实世界只有一个,虚拟世界可以有无数个,那么我们所现在所处的这个世界为真实世界可能性几乎为零!既然如此,我何不不去在意他人的价值判断,追寻属于自己的意义呢?

然而,现在的我认为我原来的看法有失偏颐,诚然,上述的人中不乏闪耀炫目的人,但更多的却是自私自利的茫然追逐着,挣扎在自己封闭的内心世界中,名为幸福的口袋,却依然空空如也,身为人却拥有神的视角,这很好,只是这条路艰难险阻,且不被他人理解,人自私的只关注自身,则毫无疑问是个错误,马克思曾对人下过这样的定义:“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真是一针见血,人是一种群居性动物,我们的祖先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下,善于合作,愿意为集体做出贡献的个体,才能活下来,这种将个体奉献于整个人类集体与他人合作,并在为人类做出贡献的同时,得到个人价值的实现这种生活方深深地根植在了我们人类的基因,如果你学过动物行为学的话就会发现,许多动物都会有利他行为,这种利他行为其实只是一种延续物种基因库的机制,即,这是一种自然规律的体现,这也难怪,神经官能症患者大多缺乏合作,极度自我。我想,那种为了别人而奋斗,追逐的生活一定是幸福的吧!

灵与肉

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身体与灵魂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认知影响感知,感知塑造认知。这很容易理解,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万物皆着我颜色。阿德勒将其运用于精神分析之中,并把它作为这本书的重要原则之一,这里的认知则主要指的便是上面的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上,由于这个理论,阿德勒认为,对于患有神经官能症的患者,光通过说理来使其恢复正常是极其没有效率的,因为他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会影响他们的感知,即使你向其灌输观点,也必然会遭到抵触,即使有效果,也多半是暂时的,而且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神经官能症患者多半是不懂合作,不愿意为其他人做出贡献的,所以治疗神经官能症的关键,在于使他们养成与他人合作,为集体做出贡献的人生意义,这种方法虽然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在实际实施中有巨大困难,一个人对世界的认知,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往往在生命的早期早已形成,(这点阿德勒与荣格有分歧,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在出生后不久便已形成,而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在儿童时期最终形成)相比而言,森田正马的禅疗法,操作起来,相对而言简单,但对患者的悟性有所要求,森田正马对神经官能症的治疗总结起来是八个字:顺其自然,为所当为,让患者在症状来时不去理会,顺其自然,自然能够摆脱苦恼,感知会影响认知这点也相当重要,神经官能症患者,若是将自己限制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中,不去与外界接触就更不可能养成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而将心理能更多的分配到关注自身中,让病情加重。

自卑感与优越感,也是阿德勒精神分析的重要原则,他认为所有人都有着与生俱来的自卑感,而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追求优越感,并引入一个重要名词,自卑情节:自卑感或缺陷感引起的应激状态,心理逃避,和对虚构的优越感的代偿性驱动力,每个人都存在自卑情结,每个人对生命意义的不同理解,往往会使人对其产生不同的应激,错误的应激背后往往是为了达到患者所期望达到的目的,而本人往往没有自觉,举例来说,神经症患者往往通过使自己陷入某种症状来逃避竞争,并通过与自己内心的对抗中取得优越感。(比较阅读:森田正马认为神经官能症是有疑病素质的人在杂念的产生后误认为是病态并产生精神固执!)

阿德勒之后分别从学校、家庭、犯罪、工作、个体与社会、爱情与婚姻等多个方面对我们的生活进行指导,中最主要的要义还是培养具有合作精神的人,也启示了家庭教育与早期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最好的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形成对世界人生的积极的认知的方法,而当前的教育方式无疑是令人揪心的,学校重点培养的不是孩子的合作精神,反而是把重点放在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竞争意识,这对孩子未来心理健康的发展,有潜在的危险。我认为对教师与家长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

自卑与超越的最新读后感(篇5)

关于本书,少有人读到最后,不知是否这本书太过浅显,书中总绕来绕去讲着几个点,相比于弗洛伊德长篇大论的晦涩难懂,阿德勒深入浅出地阐述个体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和研究的问题,源于对自身生活的经历与对生活的理解。但不可否认,他为我们阐明了正确对待职业,正确理解生活,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阿德勒认为应该赋予生活“真正的”意义,这里的意义不是绝对的,是基于人类的存在和目的特定范畴下的“相对真理”。从而摆脱自身缺陷或心理所带来的自卑感和毫无意义的优越感,为追求自身的幸福生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追求个人利益的优越感是毫无价值的,然而为他人、为社会的贡献努力奋斗的人才能真正主宰自己的生活。

社交,职业,婚恋这三大问题影响着我们的现实生活,在处理这几个问题时,阿德勒一再强调,关心他人,与人合作的重要性。人生中的三大问题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只要解决其中任何一个问题,另外两个就会容易的多。

关于早期记忆和犯罪预防,作者认为人总会选择记住一些对他的处境影响较大的事件,儿时就会形成对生活的理解认知,从而决定着日后的个人生活风格,如果发现孩子的问题,父母和老师应加以引导和纠正。

关于职业,作者认为首先解决好人际交往问题,积极结交朋友,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并学会与人合作共存。母亲及其学校应尽快让孩子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培养个人兴趣,为日后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那些在工作上屡屡失败,难以找到满意工作的年轻人,应先弄清楚自己的真正的兴趣所在,进而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职业。

关于婚姻,作者认为应严肃地正确对待婚姻问题。在婚姻中,忠诚、真实、可靠以及毫无保留、无条件的爱不可缺少。夫妻双方关系是建立在互爱平等尊重的基础上的。没有哪一方是高高在上,哪一方是卑躬屈膝的。互相体谅,互相包容,全心全意为对方付出,共同承担家庭中的责任和义务。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夫妻双方的合作为了彼此的幸福,也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读这本书,也在一边学习一边自省,因家庭环境的影响和父母错误观念的误导,以金钱的利益去看待职业问题确实是不可取的,幼时因母亲忙于工作,与母亲第一条关系纽带也没建立。导致自身合作能力难以得到充分发展。前阵子还在优越感的路上举棋不定,差点又要走向错误的方向。深感自己的无知与认识水平有限,这就是一直寻寻觅觅追求无果的原因。在这条赛场上,我选择了重头开始,一切都会是新的体验,已不想逃避任何事情,审视自己的内心,直面自己的缺陷,寻找自己的兴趣点,作出这一步并不容易,付出了很大的勇气,是的,我要迈出这一步了。

自卑与超越的最新读后感(篇6)

初次看到书名就是吸引我翻开此书的动力和理由,相反而又递进式的书名让我有十分有兴趣去阅读并且学习怎么克服自卑情绪,从而进行自我超越,自我成长。

毫无疑问,本书主要通过分章节阐述两部分的内容:认识自卑以及超越自卑,找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本书作者将理论与例子相结合,以自卑和超越这两个核心词组贯穿全书。第一章和第二章引领读者去认识和思考生命生活的意义,身——心——灵的简单探讨,第三章对本书核心词组自卑和超越进行细化剖析,第四章到第十二章分领域分阶段将个体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学术词语融入进实际例子和实物中探究深化阐述。

本书虽然存在心理学科理论,相对于外行人的我而言也许会有一点难度,但由于自身对心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平时也会涉猎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因此基本能够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阅读完本书后,我不得不被作者活灵活现,生动有趣的写作功底和形式深深折服,每当看完一章都会有所启发,是一本真正能不断地进行自我探索自我修正自我成长的好书。

自卑感其实每个人都会存在且不可消除,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当面对自我的不足与他人的优点相比较时必然会产生落差感,从而形成自卑情绪。自卑本身而言是没有好坏之分的,至于自卑带来的影响在于个人和环境,尤其在于个人。于心态乐观积极的人,自卑让其认识自身的短板从而激发其潜力,挖掘局限的潜能,从而完善自身,扬长避短,更好地展示自己的长处;而于消极彷徨的人,自卑自然会使其加深自我不足的事实承认,意识形态不利于个人和家庭社会的发展。

本书对我的另一个启发便是,个人与社会的联系和合作的重要性。个人追求发展,横向的联系是交际圈行业圈的发展,纵向的联系便是个人身心灵的自我修正和自我发展,而无论两者中的哪一方面的发展,终究离不开社会,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社会人,具有社会性,通过社会联结人脉,资源,大自然也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因此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社会,而两者的关系则可细化到合作,我与世界,我与社会,我与他的联系。

总体而言,本书成为我认识自我不足和寻求人生意义的明灯,并且学习发挥自我潜能,超越自我,转化意识态度,能够读懂作者的作品已经是一种幸福,而能够于己而言有启发有共鸣有学习和反思更是一种莫大的幸运。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发现幸福,理解幸福,学习幸福,感谢作者的作品《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的最新读后感(篇7)

接触到的大多数朋友都说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学科,在翻看了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后,我才发现心理学的另外一面,它也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自卑与超越》一书中,阿德勒以平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的成就。

阿德勒说,当一个人面对他无法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自卑,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的情绪。

书中作者提到童年对人的影响,如果童年时期常常被父母忽略,得不到应有的爱与关心,长大后会很内向,很自卑,想要避免这种情况父母必须做出改变,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关心,并鼓励他,增强他的自信心。

相反,过于宠爱孩子则会让孩子依赖父母,以自我为中心,当然别说与其他人合作了,离开了父母,当他发现自己并不是所有人的中心,他便会接受不了,产生自卑心理,不愿再与别人交往,在以后的生活与工作中他们没有合作意识,所以很难获得很大的成就。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这就决定了每个人潜意识中都有自卑感的存在,消除自卑最好的方法,便是建立优越感,优越感来源于自卑,建立优越感便能培养自己超越自卑的能力。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在理想的情况下,我们能通过这种自卑心态的驱使改造环境、改善自己,从而获得安全感、建立优越感,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为了摆脱自卑而选择错误的方式和错误的目标,最后,自卑就会演变成为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心理学类书籍在教会大家不断认知自己的同时,也在不断鼓励大家改善自己。

自卑与超越,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角逐,是一次与自己内心的真实对话,是一个自己向自己学习的过程,更是另外一种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生。

自卑与超越的最新读后感(篇8)

最近看到了《自卑与超越》的中间部分,是讲关于自卑者的心理以及如何援助,反观现在遇到的几个特殊儿童以及自卑儿童的现状,我发现非常具有指导意义。

在身体器官或者智力有缺陷的儿童中,我们往往会陷入教育难题,怎么去帮助这些儿童克服其先天缺陷带来的心理障碍,走向不一样的状态?

在与这样有较为严重的自卑情绪的儿童接触中我们会发现他们会有以下几个特点:

1、社会感觉能力较低。常常不能很好的感觉到别人想表达的意思,比如听讲困难,注意力不集中,迟钝等。

2、合作能力较低。在群体中与同伴合作会出现问题。比如,很少融入同伴合作,或者在小组合作任务中不知道该如何完成,甚至会走神,很容易游离于小组与任务之外。

3、常常对他人的行为非常敏感。

我们往往很想把他们从对先天缺陷的阴霾里捞出来,想用学习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想给他们补课,但是我们发现,补课无用。他们根本不把注意力放在这里。有时候,我们吓吓他们,他们便动一动,不管他们便不动,我们很奇怪他们的注意力与精力都放在哪里,去吃喝玩乐?可是哪一个方面他们可能都不是班里最突出的学生。

自卑与超越的最新读后感(篇9)

自卑与超越读完有快半年了,一直计划写一篇读后感,但是一直也没有下笔。今天感谢马校长定的“正面管教学校讲师课程”的报名要求,让自己定下心来把读后感写下来。

网上看过很多人的评价,我发现评价并不高,与我自己对这本书的评价严重不符。我细想了原因,人生处在不同的阶段,读这本书能领悟到的知识点可能会完全不同。

当今社会太过于浮躁,阿德勒在开篇提到人生目标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世界更美好,奉献与合作是人生的真谛,可能是让很多人觉得不合胃口的原因之一吧。我个人是非常喜欢《自卑和超越》这本书的,首先,他开篇明确了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人生的真谛,有的人可能认为这是老生常谈。

但我认为,阿德勒在这里有两点与他人不同:首先开篇明确目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接下来,阿德勒用了很多的心理分析案例,论证了这一论题:正确的人生目标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世界更美好;合作与奉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备要素。

接下来,阿德勒开始向我们讲述,家庭、学校在一个人的发展中扮演者何等重要的角色。为人父母,分别应该给予孩子哪些方面的合作机会。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书中阿德勒认为的母亲角色,与现代社会女性解放的的思想不太契合,但是我觉得这本身并没有问题。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母亲操持家务并不代表地位卑微,应该受到同样的尊重。很多的全职母亲对于经营家庭做的不好,原因不在于她们自身,而在于她们没有受到该有的训练,她们对于成为全职妈妈会面临什么,完全没有概念,没人提供知识的普及,更没有提供科学的训练。

对于学校,阿德勒还是从办学的目的入手,很快就揭开了各种办学乱象的面纱。接着阿德勒描述了他认为的理想的办学目标: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为人类的发展争取共同利益的伙伴。以这一目标为导向,阿德勒开始梳理教师的角色,师生关系的处理,如何培养孩子的合作与奉献精神。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能,因材施教,发掘潜能,教师将能收获教学带来的巨大的乐趣。

不恰当的评价与负面标签可能会对孩子的发展设限。接着阿德勒对青春期这一人生重要时期进行的分析,这一时期不应是父母逐渐退席的时候。早期养育的不当留下的性格缺陷,有待于在青春期逐步发现并进行修补。

关于择业、社交和建立家庭,阿德勒也给出了建议。关于宗教,阿德勒的理解也很有启示。因此,我认为,《自卑与超越》是为人父母必读的一本书。

《自卑与超越》 (精选)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700字

好久,没有静心读书。当《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跳入我的眼,竟感到有一种莫名的力量涌起。阿德勒通俗地从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写起,尊重个体心理学观点,向读者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

曾经,我以为老爸重男轻女,因为自己是女孩而自卑;曾经,看到同窗被高等学府录取而自卑;曾经,因为自己出生在乡村而自卑;曾经,因为自己身材矮小而自卑。

尽管我外在乐观,但骨子里的自卑,一直困扰着我……

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有些自卑能被我正确认识、正确对待了。比如,我能成为老爸老有所养的依靠,比如,我通过努力每天都在超越昨天的自己,比如,我因为有了在农村的生活经历而更加珍惜生活,比如,当我看到身体有缺陷的生命。

阿德勒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正确认识自卑,用适当的方式超越自卑。每每找到一处自卑的根源,你就会有一次超越。

当你为自己的不优秀而自卑时,你就会开始有了努力的斗志。在努力的过程中,你首先会把让你产生自卑的人或事当做你的奋斗目标,在追求这个目标蜕变的过程中,必然经历无限痛苦与折磨,就像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老鹰。它一生的年龄可达七十岁。当老鹰活到四十岁时,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它的啄变得又长又弯,羽毛长得又浓又厚,它必须做出困难却重要的决定!

历经一个十分痛苦的蜕变过程——一百五十天漫长的磨炼。如果老鹰不进行蜕变,只是一味自卑,不超越自我,不超越自卑,就不会有后来神鹰一般的三十年岁月!鸟类都能如此,伟大的人类应该更勇敢!“人生就像激流,不遇着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波浪!”只有经历蜕变,才能展现更优秀的自己。

自卑可以有,超越自卑必须有!能够超越自卑的你,会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自卑与超越》的作者阿德勒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外一个米谷商人的家庭中,排行第二。他的家庭富裕,全家都热爱音乐,但是他却认为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快乐,不快乐的原因来自他的哥哥,他觉得自己不管怎样努力都赶不上哥哥的成就。他自小患有驼背,行动不便,因此他哥哥的蹦跳活跃使他自形惭愧,而觉得自己又小又丑,事事都比不上他的哥哥。尽管如此,他却是个友善而又随和的孩子。五岁那年,他患了一场几乎使他致命的病,痊愈之后,他便决心要当医师。长大后阿德勒进了维也纳大学,1895年得到了医药学位,两年后,他和来自俄国的留学生蒂诺菲佳娃娜结了婚。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人类的一切文化成果都是基于自卑感。每个人因为对其现时地位的不满意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生活。家长和教师应培养儿童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在个人心理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缺欠,这就决定了人们的潜意识中都存在自卑感。每个人解决其自卑感的方式影响他的行为模式。许多精神病理现象的发生与对自卑感处理不当有关。自卑感产生于人类先天的缺陷,而从小形成的错误生活意义会不断使自己使用错误的方法追求优越感以妄求克服自卑感,而这正是失败者痛苦的所在:努力能短暂的给予自己欺骗式的自信,而本质上自卑感是增加的。

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与职业、社交和爱情这三个主要问题有关。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作反应时,都表现了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真正的生活意义在于对别人和社会发家庭对人类的影响也很大,儿童时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给他留下的印象不可磨灭。母亲不仅应该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会与其他人平等合作,发展自己的独立性。而父亲必须以平等的立场和妻子合作,以良好和积极的方式处理好职业、友谊和爱情三大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是家庭的延续。注意儿童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是学校教师的任务。教师应该对儿童有真正兴趣;同时也训练他们对别人发生兴趣,使他们走上独立而又与人在《自卑与超越》里,作者以平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的成就。任何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初都是以感觉来判断是非好恶。刚出生的婴儿到幼年阶段,接收到任何负面的信息,印象都会特别深刻。容貌、身材的高矮胖瘦、课业成绩的好坏、家庭背景的差异等等,都有可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种下自卑的因子。因此应该以坦然的态度面对自我内心中的自卑情结,使自己在生活、工作、处事上,避免走入自暴自弃或是骄傲自大的偏锋,能够超越自己。

如果自卑心理一旦产生,而得不到及时纠正,对人的危害是严重的。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第一,澄清学生不正确的认识,消除自卑心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同时也都有自己的优点。我们不能总拿自己的短处跟别人的长处相比,这样就很容易产生自卑。相反,我们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要看到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克服不足,发挥优势,找回自信。

第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勇气和胆量,让学生经常对自己说:我能行!和我能够做好!,不断给自己增加勇气,树立对自己、对人生的自信心,以这种自信与自卑对抗,战胜自卑。在学生能够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帮助学生,让学生达到跳起来能摘到桃子的目标,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在适当的时候给他们一点特权,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第三,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让学生知道人无完人,谁都会犯错误,有了错误就要正确的面对批评,让学生知道父母和老师说你不对和比别人差,其实并不是说你真的很差,而是为了给你一种鼓励和鞭策;或者只是一时的气话,并不代表他们的本意,我们应该分析他们当时说话的场合和情境,不能捡起话来就往自己身上套。如果真是他们的不对,你也可以事后与他们评理,为自己辩护。对同学们的评价也应该采取这种态度。总之,我们不能消极地对待别人的批评和评价。

虽然,我们无法培养一个没有缺点的完人,但可以培养一个身心健全的人。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心理教育,防止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有了自卑也应当正确对待。帮助学生树立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这样学生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0篇)


写好作品读后感有什么技巧呢?不少人读完作者的作品,书中引人入胜的描写带给他们许多感悟。在阅读时,我们的思维会和作者的想法碰撞产生出新的火花,需要及时写读后感,希望这份“自卑与超越读后感”能够达到您的期望,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1】

家庭环境:

父母经验不足,无法让孩子与他们进行合作;父母表现的仿佛一切都万无一失,拒不接受别人提供的帮助;父母本身就不具备合作能力。

家庭中的手足不平等;缺乏合作精神的孩子上学后,进校第一天,这一个缺点就会在他们的行为上显示出来。他们无法与其他孩子交朋友。他们不喜欢老师,上课不认真,也不听讲。

如果得不到细心的理解对待,他们可能会再次遭受打击。他们经常受到批评和责备,得不到鼓励或是有关合作的教导。他们会觉得上课越来越让人讨厌真是一点都不奇怪!

贫穷:

贫穷也给错误解读生活提供了借口。贫富差距的原因,那些孩子可能遭遇社会偏见。

生理缺陷:

生理缺陷可能引发自卑感。只要采取正确的方式,有生理缺陷的孩子也能对他人、对自己都发生兴趣。只有在身边没人帮助他们拓展对他人的兴趣的情况下,身有残疾的儿童才会变得以自我为中心。

社会缺陷:

社会未能关注孤儿身上的合作意识培养,同样,私生子占的比重也很大。没人在乎他们的感情,也没人教他们将它转移到其他人身上去。

出现的青春期问题:

对他人不感兴趣,他们的合作止步在一定程度上,当合作精神消耗殆尽时,就会出现青春期的问题。

在三大约束上的体现:

与他人的关系;他们的朋友只限于自己的同类,无法与社会大众、与其他人交朋友。他们表现得如同一群身处异乡的陌生人,不知道如何与他人轻松相处。

与所有工作相关的问题;合作精神的缺失,导致面对工作的要求时都措手不及。与所有爱情相关的问题;常常可以看到,他们以为爱情可以买到。对于这些人来说,性只与征服和获取有关,他们寻求的是占有他人,而不是终生伴侣。

犯罪分子:

他们几乎对社会失去了兴趣,对人类伙伴的命运毫不关心。他们不能明白社会生活的需要,不关心人类幸福才会走上错误路径。他们具备一定的合作能力,却不足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解决办法:

我们改造罪犯的唯一方法,是研究他们在童年时期的遭遇,找出事什么事情阻碍了他们学会与人合作。

我们所需考虑的,只有他们的处境可能造成的后果,以及他们的应对方式。如果我们能让犯罪分子关心人类幸福,如果我们能让他们对他人感兴趣,如果我们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如果我们引领他们找到通过合作解决人生问题的途径,就肯定能够改造成功。这一任务并不像听起来那么直截了当。仅仅指出他们犯了错,或是与之争吵也不能说服他们。他们的意志早已坚定,多年来一直都再用自己的眼光打量世界。

要改变他们,我么必须找出他们思考方式的根源,必须发现他们的失败开始于何处,以及促使他们犯罪的环境。

四五岁时,他们的主要性格特征就已经定型。从那时起,他们犯下的错误皆起因于对自身、世界的错误评估,和后来我们在他们的犯罪生涯中看到的并没什么不同。

需要我们了解和纠正的,正是这些早期的错误,我么必须追溯到他们生活态度形成的源头去。

预防措施:

大多数犯罪分子的犯罪生涯都开始于早年,通常是青春期。如果孩子受到了正确的教育,对整个家庭生活也会产生影响。独立、进取、乐观并健康成长的孩子对自己的'父母也是助力和安慰。

合作精神将遍布全世界,人类的社会发展也会提升到一个新阶段。我们在影响儿童的同时,同样也应当关注对父母和教师的影响。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2】

提醒我们:

必须认识到三项事实:

一,我们都在地球上生存,受着地球环境的制约;

二,每个人都不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人类,要和其他人产生关联;

三,人类有不同的性别。

所以牵涉到三个范畴:职业,社会和性。从以上三个“制约”直接引出个体心理学名词“自卑”,所以书名也译作“超越自卑”,是指有很多无法做到的事情的意思。

从时代背景来看,探月,火星之旅当时一概没有,工业革命如火如荼,流水线作业前所未有地需要人们合作,战争的爆发需要更多的人口。

但不影响其观点:认为人的社会兴趣最初是由儿童同其父母间的早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因此父母的重要任务之一乃是唤起和培养儿童的社会兴趣,对儿童的溺爱和漠视则是影响儿童社会兴趣发展的两个重要原因。社会功能是心理健康很重要的指标,因此仍然有价值。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3】

一个人只有认识到了自己的性格错误,才会试图去改变。

每个人生来以弱小的躯体去对抗整个世界,肉体的脆弱和对世界的未知都是自卑的来源。我们常常陷入在和别人的比较中建立优越感和自信,但我们不能总比别人强,所以自卑总会存在。

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定义生存意义的方式,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更清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生存环境和自己个性的形成原因,和对他人的影响以及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可以用两个公式来概括书中的思想。

如下:一、自卑—>挣扎—>外力的内作用—>无行动—>苟且偷生式自杀二、自卑—>认识到不足—>找根源—>化为行动—>强化意识—>取得成绩—>自信正如《异类》里第二章,“一万小时法则”说的那样,通过刻意训练可以弥补我们的不足。

杰出之人所具有的并非超出常人的基因,而是永不停歇的兴趣和努力。

永远不要因为自己有自卑而自卑,也永远不要因为自己追求优越感而羞愧。

佛家说人生有三毒:贪、嗔、痴。

有法:施舍、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4】

一个人只有认识到了自己的性格错误,才会试图去改变。

每个人生来以弱小的躯体去对抗整个世界,肉体的脆弱和对世界的未知都是自卑的来源。我们常常陷入在和别人的比较中建立优越感和自信,但我们不能总比别人强,所以自卑总会存在。

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定义生存意义的方式,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更清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生存环境和自己个性的形成原因,和对他人的影响以及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可以用两个公式来概括书中的思想。如下:

一、自卑―>挣扎―>外力的内作用―>无行动―>苟且偷生式自杀

二、自卑―>认识到不足―>找根源―>化为行动―>强化意识―>取得成绩―>自信

正如《异类》里第二章,“一万小时法则”说的那样,通过刻意训练可以弥补我们的不足。

杰出之人所具有的并非超出常人的基因,而是永不停歇的兴趣和努力。

永远不要因为自己有自卑而自卑,也永远不要因为自己追求优越感而羞愧。

佛家说人生有三毒:贪、嗔、痴。

有法: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5】

《超越自卑》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A。阿德勒博士的代表作品。此书被西方人视为了解自我和他人的教科书,起到了《圣经》起不到的作用。

本书第一章《生活的意义》是全书的纲领,也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提出了人们生活中的三大问题:职业、社会(既与他人的关系)和性(既为爱情和婚姻)。每个人都要面对这三大问题,而由此做出的反应表现出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他分析了人们各种错误“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缺乏从属感和社会兴趣,过度关注自我,和正确“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有从属感和社会兴趣,作为团体的一份子,愿为人类幸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阿德勒在书中认为“自卑感”在生活中时刻都有可能产生,像先天的生理缺陷、人在面对现实社会产生的不完满、不得志、比别人差时的情绪。他认为有这种情感是很正常的,并不是病态的,关键是如何对待这种自卑。是利用自卑来逃避现实还是克服并超越自卑,由此而形成截然不同的生活风格。

小学时我认为自己是自卑的,优柔寡断、临阵退缩的事在我身上都发生过。我害怕失败,害怕当众讲话,所以越发沉默,越发犹疑。朋友说我谨慎,我却知道这是没自信没激情,恶性循环。尽管我努力改变,想用变得更开朗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自卑总是让我一次又一次地错失机会。但根据阿德勒的看法,培养对外界而非自身的兴趣、

合作和社会化的能力,确实是超越自卑的好方法。

阿德勒说自卑有三个最主要的来源:身体缺陷、娇纵和忽略。虽然阿德勒提出这三个原因也与他自身的经历有关,但无可否认,这三点至少是造成自卑的原因的一部分。后两个对我来说不符合,但是第一个有可能。我在学习说话时,我的一位堂兄故意教我“口吃”,以致一直也改不掉。在小学时,即使我个人成绩很好,在班里名列前茅仍遭到大家的嘲讽和否定。这就应该是我自卑的最主要的原因了吧,是我没有自信吧。

阿德勒曾说自己的生活目标就是要克服儿童时期对死亡的恐惧。他还说,在面临困难时,退缩的最彻底表现就是自杀。我是不会自杀的,我明白我对父母的重要和自己的责任,自杀在我心中是最不负责任的行为。

我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从来没有否定过我什么,不断在教我做人的道理,互帮互助且不因外在原因歧视别人等等,还培养我的兴趣,比如围棋、国画等等。我还要感谢后来转学之后遇到的同学,他们和之前的同学完全不一样,真的是大家团结友爱,一起学习一起玩。和新同学的交流融合也验证了阿德勒的一句话,“ 如果一个儿童未曾学会合作之道,他必然会走向悲观之途,并发展出牢固的自卑情结。”真的是父母和新同学让我对外界有了兴趣,让我重新认识这个世界,重新认识自己,我是可以做好自己,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和每一个人都相处的很好。我完全可以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

一次,看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一段话,使我受益匪浅:生

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是的,我不应该在执迷不悟了。我开始对以前的行为反思了,觉得我那丧失很久的自信又渐渐回到了身上,我觉得自己的心脏跳动有了力量。我把“不要自卑”当做座右铭,虽然没写在座位右上方,却把他刻在了心里。

从书中,我感受到,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与这种自卑感做斗争的过程,这也可以解释为人的社会性形成的过程。战胜自卑,就是战胜自我,不断摆脱自卑的身影有如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尊,我非常赞同大师的一个观点:一个在某方面有缺陷的人,会比优越的同伴更渴望超越自我。而接受太多宠爱的那一个,是内心最具有优越感的,在自我陶醉于优越感的同时,麻木、消沉、逃避,逐渐形成更大的自卑,以至于一事无成,并且极易产生病态心理。

一句话,生的意义在于奋斗!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6】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自卑与超越》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阶段。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提出:不管有无器官上的缺陷,儿童的自卑感总是一种普通存在的事实,这是因为他们常仰赖成年人的生活,且一举一动受到成年人的控制。当儿童利用这种自卑感作为逃避行动的借口时,便发展成神经性的倾向。如果这种自卑感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存在下去,它便会形成“自卑情结”。

从书中,我感受到,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与这种自卑感做斗争的过程,这也可以解释为人的社会性形成的过程。战胜自卑,就是战胜自我,不断摆脱自卑的身影有如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尊,我非常赞同大师的一个观点:一个在某方面有缺陷的人,会比优越的同伴更渴望超越自我。而接受太多宠爱的那一个,是内心最具有优越感的,一个人一般并不了解他的生活目标的真实意义,它常常是潜意识的,但个人却能借此产生一种动力和优越感。在自我陶醉于优越感的同时,麻木、消沉、逃避,逐渐形成更大的自卑,以至于一事无成,并且极易产生病态心理。

对于这种心理我们要做的是第一,澄清不正确的认识,消除自卑心理。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缺陷,人无完人,不能只看见自己的不足,也要发现自己的优点,不能一味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比较,这样容易产生自卑感。第二,培养自信心。要有意识的去培养自己的自信和勇气,树立对人生的自信心,以这种自信对抗自卑,战胜自卑。第三,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有了别人的点评我们才会更好的了解自己,才能够不断改正,不断进取,使自己变的更加优秀。虽然,我们无法培养一个没有缺点的“完人”,但可以培养一个身心健全的人。

对于自卑这一心理,虽然对于每一种心里我们都应该有肯定的态度,但这是一种消极的心态。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许多挫折,会经历无数次的失败,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是不优秀的,所以我们应该正视这一心态,调整好心态去克服。但同时作者也提出了每个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意都呈现了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每个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很好的克服自卑感,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生活。所以特别是培养儿童时,我们要正确引导他们认识生活,从而使他们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10电商王珊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7】

自卑是进步的动力——《自卑与超越》读后感2000字:

阿德勒观点:“自卑情结”是个体心理学的重大发现。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在意识到他要面对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表现出的无所适从。哭鼻子和抱怨的软弱其实暗藏超越他人、好高骛远的目标,而自吹自擂也是有自卑情结的作祟。

以我自身为例,我是个比较自卑的人,自卑的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不同:小时候因为幼年时几次受外伤后脑、脑门上都留下伤疤,觉得自己不完美,感到自卑;初中前后,因为哥哥姐姐都比我长相好看,他们总是被夸,而我却总是被忽略的那个,因而感到自卑;因为早恋高中复读,所以大学全班我年纪最大,感到自卑;工作后,因为自己情商较低、不屑逢迎而受到搁置、排挤,感到自卑。

可是,我的自卑表现出来的是骄傲。

多年前,一个闺蜜曾当面跟我说:“开始认识你的时候,感觉你特别高冷,骄傲得不正眼看任何人。”另一个妹妹也很坦诚:“姐,你的气场太强大,有时甚至会压过你的某些上级。上级被下级比下去了,你想他们心里能舒服吗?”

其实,我一直是在用自信掩盖自卑,用表面的强大来遮掩内心的脆弱。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8】

阿德勒观点:人生命的意义不同,追求优越感也便是自己独有的。生命的意义像一首诗,超出了表面的文字意义,是一种追求,一种动力。

面对误入歧途的人,我们应该引导他们:追求优越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但是,只有为了他人的利益而前进,为了社会的发展而奋斗,才能够超越生活,顺利获得优越感。

我的“空虚”与“充实”:四十六岁之前的十年里,我的生活一片迷茫:除了像驴子拉磨一样的工作之外,我的精神贫瘠、内心空虚,完全不知道我的眼睛该看向哪里、我的注意力该往哪儿放、我的大脑该思索些什么......空虚与迷茫打垮了我的精神和身体,我如行尸走肉般,活动在这世上。直到2107年初突然觉醒。从那时开始整整两年的时间,我在努力工作的同时,坚持锻炼身体、坚持读书、写公众号,不断充实自己。累,并快乐着。

2018年底,我加入十点成长计划、邂逅写作训练营,经过21天的摸爬滚打,不仅学到了“万能写作法”,还深受训练营优秀同学们的影响,他们聪明且勤奋,活泼又热心,相互鼓励着一起前行。我愿意同他们有更多的交流,因为我深知:跟优秀的人在一起,自然而然就向优秀靠拢。

这两天,为了参加1月7日开始的阅读训练营,我又在拼命看书、储备知识。《记事本·圆梦计划》、《活用一辈子的笔记术》、《番茄工作法图解》,让我很懵很累的同时,受益匪浅:我建造了自己的《梦想·人生金字塔》,列出想做的事清单,把三年的长计划分解年计划、月计划,并立下“终生学习”的宏愿。

我曾极度自卑,也因此空虚、迷茫、痛苦不堪过。但现在,我没有时间烦恼,被那么多未知的领域吸引着,如一块海绵,我贪婪地吸吮着其中的营养。我能想象有一天,我微笑地回头看向自己走过的路,一步一个脚印,深沉又笃定。

正如《记事本·圆梦计划》的作者熊谷正寿所说:“我仍然大胆地描绘着远大的梦想,也许会有人笑我太不懂得谦虚,光会画大饼,但对于我而言,这绝对不是一场白日梦,我深切相信美梦将会成真。”

也许,追求卓越感正是我自卑的外在表现吧。

结语:自卑与优越,是相辅相成的一对,自卑并非难以启齿的弱点。在面对更加优秀、美好的事物,自惭形秽并不丢人。自卑是固有的,是需要去超越的,而寻求优越感是所有人的目标!

相关:自卑与超越读后感800字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9】

《自卑与超越》的作者是阿弗雷德·阿德勒。书中作者从探寻人生的意义出发,启迪我们去理解真实的生命意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一)

最初知道《自卑与超越》这本书是因为一篇公众号文章,文章作者在文中推荐大家去看。当时我看到这个书名,特别好奇,对于一个深知自己有自卑情结的人需要如何超越呢?于是,我翻开了这厚厚的200多页。

整体看下来,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本书的内容不复杂,但是思想还是到了一定的高度,认真读下来,心胸会变得豁然开朗起来,不会再纠结于一点不放。这于我的确是有帮助的。

但要说超越,我也说不上来。因为整本书并没有什么体系可言,它包含了很多方面,比较松散。我在读每一个方面的时候会将书中的理论往自己或身边的人身上套,似乎如书中所说,似乎又不完全是这样。

比如说童年记忆,我想来想去也想不到很多有分析意义的童年记忆。或许有部分人童年记忆深刻,很有参考意义,可是对于记忆没那么深刻的人又该如何解析呢?

书中还列举了很多被惯坏的孩子的例子,我也想到了亲戚家不愿读书不愿出门的孩子。父母的娇惯和放纵,学校老师的忽视,使得孩子的社会兴趣和合作精神极度缺乏,从而变得不那么正常。当然,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并不仅仅只有这些,阿德勒还列举了青春期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等。

由于年代久远,阿德勒的一些思想与现代的思想必定存在差异,但是把这本书当成现代某些鸡汤文的集锦是万万不可取的。就拿他提出的男女在婚姻中需合作,互助互爱的观点来说,这在现代也是不过时的。

其实总体看来,阿德勒是想把自卑当作一个核心,然后用设法去补偿,但书中提到自卑的地方并不多,对一些个体的分析也不是那么严谨。不过整本书的思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很多观点都具有启发性,方法论也总是积极向上的,应当算得上是一本好书。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二)

每个人其实都会自卑,因为每个人都对自己不满,而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的原因就是,自卑之后,你是否会努力去改变现状提升自己的满意度还是,为了避免受挫折的感觉拒绝尝试任何改变。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先驱阿德勒的代表作。书中作者他告诉我们,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而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则是与他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超越自我。作者从每个人的童年不同的经历和成长环境去分析个体心理的变化以及对生活的看法。

本书主要由两部分来叙述,认识自卑和超越自卑,找到生命的最终意义。“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对优越感的追求是人的通性,作者将理论与例子结合,把自卑与超越自卑进行深度的剖析。

其实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有自己的不足和弱点,与他人的优点进行比较时自然就会有自卑的情绪。但是自卑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自卑给人带来影响也是根据个人的认知来决定。对于心态乐观的人来说,自卑会让他认清自己的缺点,从而激励他去克服自己的短板挖掘自己的潜能。对于消极的人来说,会在意识形态上造成打击,让其失去对个人和家庭的希望,不利于发展。

书中还有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奉献。阿德勒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与他人的团队合作之中获得满足。人只有融入集体之中,融入社会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引导我们在人生的旅途的道路上更好的把握自己,超越自卑,树立自信。这本书详细分析了自卑这一情感,同时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观念和看法。自卑与超越相互影响相互转换,构成生活意义的理解。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三)

好久没有静心读书了,当《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跳入我的眼,竟感到有一种莫名的力量涌起。阿德勒通俗地从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写起,尊重个体心理学观点,向读者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

曾经,我以为老爸重男轻女,因为自己是女孩而自卑;曾经,看到同窗被高等学府录取而自卑;曾经,因为自己出生在乡村而自卑;曾经,因为自己身材矮小而自卑。尽管我外在乐观,但骨子里的自卑,一直困扰着我……

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有些自卑能被我正确认识、正确对待了。比如,我能成为老爸老有所养的依靠;比如,我通过努力每天都在超越昨天的自己,比如,我因为有了在农村的生活经历而更加珍惜生活,比如,当我看到身体有缺陷的生命。阿德勒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正确认识自卑,用适当的方式超越自卑。每每找到一处自卑的根源,你就会有一次超越。

当你为自己的不优秀而自卑时,你就会开始有了努力的斗志。在努力的过程中,你首先会把让你产生自卑的人或事当做你的奋斗目标,在追求这个目标蜕变的过程中,必然经历无限痛苦与折磨,就像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老鹰。它一生的年龄可达七十岁。当老鹰活到四十岁时,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它的啄变得又长又弯,羽毛长得又浓又厚,它必须做出困难却重要的决定!

历经一个十分痛苦的蜕变过程——一百五十天漫长的磨炼。如果老鹰不进行蜕变,只是一味自卑,不超越自我,不超越自卑,就不会有后来神鹰一般的三十年岁月!鸟类都能如此,伟大的人类应该更勇敢!“人生就像激流,不遇着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波浪!”只有经历蜕变,才能展现更优秀的自己。

自卑可以有,超越自卑必须有!能够超越自卑的你,会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四)

这本书所提出的一些观点我认为很有趣,作者和我的想法有所不同因此开阔了我的视野。

我最开始对作者所提到的合作的重要性嗤之以鼻。后来我了解到,这里的合作,是比较广义的。我对此的理解是,比如我现在点了一份外卖,那其中至少牵扯了我、送外卖人员、厨师、程序员等人的合作。因此也可以说,在社会中扮演好自己的职责,就是合作。

后来作者提到了自卑情结与优越感的概念。我认同人类的不少目标,其本质就是追寻优越感。根据我个人的经验,优越感不足或缺失的时候,就会开始自卑,开始怀疑。书中提到,我们需要了解到人采取的方法(原文其实是选用某种病症,但我不是很认可)与优越感目标的关联。作者随后提出,方法无可厚非,需要改变的是目标。目标改变后,心灵的习惯和态度也会随之改变。他不必再用他旧有的习惯和态度,适于他的新目标的态度会取代它们。

作者很强调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奉献,要合作,这令我感到自己是个极其格格不入的人,读这样的文字,让我觉得特别扯淡。后来我觉得作者渐渐自圆其说了,不过我还是觉得与我的观念有冲突,只不过是知道了作者的思路。他有提到个人的目标与社会的目标,当两者不一致时,就会有不良影响;比如当事人变得狭隘,走向反社会道路等。我觉得这个是挺真实的,与社会主流不一致,确实会活的艰难。目标不与大众一致,也会很累。

作者还提到了早期记忆对人后期的影响,举了一些例子,有些看着还挺触动的,好像有所感,但又不知怎么表达。我比较认可作者的一点是,家庭之中的关系要平等。我想做到这一点的中国家庭很少吧?当然啊,这一点的实现,听上去很理想化,也着实让人羡慕。

读完这本书还是花了很多天,导致对一些内容有所遗忘,难以进行整体的理解。这也是本挖煤的个人阅读理解能力不足的体现,以后还需继续努力。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五)

初次看到书名就是吸引我翻开此书的动力和理由,相反而又递进式的书名让我有十分有兴趣去阅读并且学习怎么克服自卑情绪,从而进行自我超越,自我成长。

毫无疑问,本书主要通过分章节阐述两部分的内容:认识自卑以及超越自卑,找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本书作者将理论与例子相结合,以自卑和超越这两个核心词组贯穿全书。第一章和第二章引领读者去认识和思考生命生活的意义,身——心——灵的简单探讨,第三章对本书核心词组自卑和超越进行细化剖析,第四章到第十二章分领域分阶段将个体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学术词语融入进实际例子和实物中探究深化阐述。

本书虽然存在心理学科理论,相对于外行人的我而言也许会有一点难度,但由于自身对心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平时也会涉猎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因此基本能够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阅读完本书后,我不得不被作者活灵活现,生动有趣的写作功底和形式深深折服,每当看完一章都会有所启发,是一本真正能不断地进行自我探索自我修正自我成长的好书。

自卑感其实每个人都会存在且不可消除,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当面对自我的不足与他人的优点相比较时必然会产生落差感,从而形成自卑情绪。自卑本身而言是没有好坏之分的,至于自卑带来的影响在于个人和环境,尤其在于个人。于心态乐观积极的人,自卑让其认识自身的短板从而激发其潜力,挖掘局限的潜能,从而完善自身,扬长避短,更好地展示自己的长处;而于消极彷徨的人,自卑自然会使其加深自我不足的事实承认,意识形态不利于个人和家庭社会的发展。

本书对我的另一个启发便是,个人与社会的联系和合作的重要性。个人追求发展,横向的联系是交际圈行业圈的发展,纵向的联系便是个人身心灵的自我修正和自我发展,而无论两者中的哪一方面的发展,终究离不开社会,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社会人,具有社会性,通过社会联结人脉,资源,大自然也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因此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社会,而两者的关系则可细化到合作,我与世界,我与社会,我与他的联系。

总体而言,本书成为我认识自我不足和寻求人生意义的明灯,并且学习发挥自我潜能,超越自我,转化意识态度,能够读懂作者的作品已经是一种幸福,而能够于己而言有启发有共鸣有学习和反思更是一种莫大的幸运。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发现幸福,理解幸福,学习幸福,感谢作者的作品《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10】

阿德勒认为,我们一直都是以自己赋予现实的意义来感受现实的,但我们所感受的并非现实本身,而是被我们赋予了意义的现实,或者说我们的感受其实是我们个人对于现实的解释。因此,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说:每个人感受到的生活的意义多多少少总是不完全的,甚至是不正确的,因为“意义”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谬误的领域。

一般情况下,人类会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诠释生活的意义,几乎每个人都只是把这个问题和它的答案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来。如果我们观察一个人的行为,而完全不顾他的言论,我们将会发现:他的姿势、态度、动作、表情、礼貌、野心、习惯、特征等,无不体现出他本人对于“生活的意义”的理解。他的行为让我们相信,他似乎对某种与生活有关的解释深信不疑,他的一举一动都蕴含着他对这个世界和他自身的看法。他似乎是在用自己的行为来向世人宣告“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而世界就是那样的形态”,这便是他赋予自己以及生活的意义。

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真实”是指对人类的`真实,对人类目标和计划的真实。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所谓的“真实”。如果还有其他“真实”的存在,它也和我们没有关系,我们无法知道这种“真实”,这种“真实”因此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三个重要的现实,这也是他必须随时牵挂于怀的。一个人在生活中不得不受这三个现实的制约,他所面临的问题也都是这些现实造成的。由于这些现实无所不在地缠绕着人类,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地去回答因此而产生的问题,一个人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能够体现出他本人对于生活意义的理解。

第一个现实是,我们居住在地球这个贫瘠星球的表面上,我们没有办法脱离地球的表面去讨生活。换句话说,我们无处可逃,我们必须在这一现实的制约之下,依靠我们居住的这个地球提供给我们的资源来繁衍生息。我们必须保障身体和心灵的健康发展,以保证人类的未来得以延续。这是一个每个人都必须解答的问题,没有人能够逃过它的挑战。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我们的行为都是我们对人类生活情境的解答:它们显现出我们心目中认为哪些事情是必要的、合适的、可能的、有价值的。但是这些解答又都被“我们属于人类”以及“人类居住在这个地球上”的事实所限制。

第二个要考虑的现实是,个人自身并非人类种族的唯一成员,在我们的四周,还有其他人,只要我们活着,就必然要和他们发生联系。单个的人是非常脆弱的,他要受到种种限制,这使得个人在多数情况下无法单独地完成自己的目标。假如一个人孤零零地活着,并且只想凭借一个人的力量来应对一切问题,那他只能面对失败和灭亡。单个的人是无法保全自己的生命的,人类的生命也因而无法延续下去。个体必须和他人发生联系,因为个体的人是脆弱的、无能的、受到种种限制的。

我们无法避开的第三个现实是人类有两种性别,个体和集体生命的存续都必须依赖于这一现实。由于这一现实的存在,人类社会才产生了爱情和婚姻这两种联系,这是每一个男人或女人都无法回避的。人类面对这一现实时的所作所为,体现了他对生活做出的某种解答。人们可以用很多不同的方式来解决这一现实所带来的问题,他们的行为能够表现出他们认为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法。

个体心理学给我的启示意义不仅在于对自卑问题的解答,更多的是对我长久以来的困惑给出了一个最为科学的思考。我看宇宙和早茶餐厅,看被雾霾遮掩的气层,看朋友写的短诗和墓志铭,看脑神经系统的种种谜团,看漆黑的夜里失眠憔悴的脸,看中年男女逐渐消失的活力,然而我不明白我存在的意义。我总是迷惑和恍惚,陷入某种悲伤然后用现实的芝麻绿豆事搪塞过去所有困惑,我承认他所说的现实,承认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幸会阿德勒。

最新读物《自卑与超越》个人感慨 【精】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作品,才能写出“真材实料”。阅读《自卑与超越》的过程中,我们沉浸在阿德勒笔下所描述的情节中。很多思维的火花在阅读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读后感的素材。《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读后感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最新读物《自卑与超越》个人感慨”,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最新读物《自卑与超越》个人感慨(篇一)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总地来说,是一本实用类书籍,书中从头到尾都在叙述自卑产生的原因以及告诉人们如何帮助人们(尤其是儿童)克服自卑情绪的方法。

在作者看来,生命的意义就是:自我的提升;与社会的合作;两性关系的和谐,即:职业;社交和两性。这三个方面只要有一个方面出问题了,那我们就很难认定他是一名成功人士,他也很难感觉到幸福。

由三项中有两项都是明显关于和他人合作的项目可以看出来,生命的意义其实是对社会的贡献,甚至自我提升一项都是要和他人合作我们才能真正地取得成功。

人类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够称之为人,由此来看,这个观点并不有失偏颇。

接下来便是自卑感和优越感的问题了,其实这都是源于童年时期家长或者教师对于孩子的态度所导致的',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就容易成长为一个优越感大于一般程度的人,就容易骄横跋扈,控制欲会强于一般人,对于自己想要的东西会用一切手手段来达到目的,这也就是很多熊孩子之所以产生的原因。

而要是从小缺少父母的关注,或者父母过于强势,孩子就会往自卑的方向发展,其特点就是犹豫不决,难以担任领导职务。过于自卑的人和过于自负的人对于社会来说,都不是特别好的存在。

接下来作者还论述了青春期孩子出现的叛逆现象的原因和如何预防犯罪的原因。青春期孩子的身体趋于成熟,第二性特征日趋明显,大部分儿童对于自己的未来还没有规划好,会出现对于未来的焦虑,除此之外还有成年之后想要独立的愿望。两种情感混杂在一起就出现了焦虑,因而会出现攻击性强,情绪不稳定的情况。

因此一切的一切在书中都认为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人类的童年对人类的人格塑造要比任何一个时期都要有效果。

说了这么多,个人认为本书的最基础的知识便是你的经历不是你之所以成为现在的你的原因,通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进行底层价值观方面的改进,失控的行为会恢复到正轨。也就是说:

反思日常生活适当的加以修正有助于我们过上幸福的生活或许叫正常的生活?

就像富兰克林一样,富兰克林的童年也是非常不受重视的,他的父亲由于经济原因不让他上大学,在哥哥的印刷工棚上班还不受待见(老板老给他找一些麻烦),而且年轻时候的富兰克林言辞犀利,经常侮辱他的对手,因此也给他带来了许多麻烦。

在这可以看出来,富兰克林这种言辞犀利,不顾一切都要激怒对手的行为方式,很可能和他小时候在家庭中的经历有关,由于缺少关注(其实这样有失偏颇,在他匿名在报纸上发表的时候,他的文章倍受当时各大家的称赞,不过这也是他去工作去的事了,富兰克林也许是用这种方式来获取关注,不过这也侧面印证了富兰克林激怒对手也可能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他的言辞犀利,差点丢失了性命。

不过有一些年岁的时候,富兰克林给自己制订了《13美德检视本》(我这么叫),就是上面有十三种好习惯的本子,每天对比自己的行为,最后,富兰克林成为了美国的开国元勋,美国宪法的制定人之一以及一百美金上的老爷爷。

我认为富兰克林就是一个由童年的不幸经历走向卓越的一个人,我猜测,富兰克林童年时期的过于自负也是一种自卑的表现,因而说他完成了超越自卑的过程。

我们有很多人,由于童年时期家庭的原因,导致了性格上或多或少有些不如意,不过这并不构成你要如此对待你下一代的理由,我们无法控制他人,只能专注于自己。

因而,走向超越的方法就是贡献他人,通过构建良好的两性关系,社会关系以及自我提升,身边的人会给予你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因为多一个敌人不去多一个朋友啦,我推测多数人都是这么想的。

 

最新读物《自卑与超越》个人感慨(篇二)

自卑与超越读完有快半年了,一直计划写一篇读后感,但是一直也没有下笔。今天感谢马校长定的“正面管教学校讲师课程”的报名要求,让自己定下心来把读后感写下来。

网上看过很多人的评价,我发现评价并不高,与我自己对这本书的评价严重不符。我细想了原因,人生处在不同的阶段,读这本书能领悟到的知识点可能会完全不同。

当今社会太过于浮躁,阿德勒在开篇提到人生目标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世界更美好,奉献与合作是人生的真谛,可能是让很多人觉得不合胃口的原因之一吧。我个人是非常喜欢《自卑和超越》这本书的,首先,他开篇明确了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人生的真谛,有的人可能认为这是老生常谈。

但我认为,阿德勒在这里有两点与他人不同:首先开篇明确目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接下来,阿德勒用了很多的心理分析案例,论证了这一论题:正确的人生目标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世界更美好;合作与奉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备要素。

接下来,阿德勒开始向我们讲述,家庭、学校在一个人的发展中扮演者何等重要的角色。为人父母,分别应该给予孩子哪些方面的合作机会。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书中阿德勒认为的母亲角色,与现代社会女性解放的的思想不太契合,但是我觉得这本身并没有问题。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母亲操持家务并不代表地位卑微,应该受到同样的尊重。很多的全职母亲对于经营家庭做的不好,原因不在于她们自身,而在于她们没有受到该有的训练,她们对于成为全职妈妈会面临什么,完全没有概念,没人提供知识的普及,更没有提供科学的训练。

对于学校,阿德勒还是从办学的目的入手,很快就揭开了各种办学乱象的面纱。接着阿德勒描述了他认为的理想的办学目标: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为人类的发展争取共同利益的伙伴。以这一目标为导向,阿德勒开始梳理教师的角色,师生关系的处理,如何培养孩子的合作与奉献精神。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能,因材施教,发掘潜能,教师将能收获教学带来的巨大的乐趣。

不恰当的评价与负面标签可能会对孩子的发展设限。接着阿德勒对青春期这一人生重要时期进行的分析,这一时期不应是父母逐渐退席的时候。早期养育的不当留下的性格缺陷,有待于在青春期逐步发现并进行修补。

关于择业、社交和建立家庭,阿德勒也给出了建议。关于宗教,阿德勒的理解也很有启示。因此,我认为,《自卑与超越》是为人父母必读的一本书。

最新读物《自卑与超越》个人感慨(篇三)

阿德勒教授对他的这本著作的定义是立足于社会的个人心理学,在这本书中,深入探讨了社会关系和个人心理形成之间的关系,其中尤其注重早期记忆对后来的社会行为的影响,特别是在社会合作方面的能力的形成。认为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和处事方式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定型,很难在后期改变,在很大程度上认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观点。

阿德勒首先提出,人类是群居动物,所以合作就成为一个避无可避的问题,因为个人无法脱离群里而活,那就势必导致个人与社会之间必须达成一定的妥协以换取更好的生活环境。性别是天生的一种对人类的制约因素,性别的存在是客观而合理的,他着重强调男女两性之间的平等观点。正是由于社会传统观念对两性认识的偏差,导致了心理学上的"男性钦羡”现象。

在社会中,男女是同等重要的,没有谁依附谁,谁占优势或劣势地位之分,如果这一观念出现了偏差,必将导致社会和家庭的诸多问题。所以,阿德勒着重分析了家庭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认为家庭是一个人观念长成和行为处事的最开始的地方,如果家庭加诸了不良的因素,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影响儿童日后的正常生活。在家庭之中,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之间将观念输入了儿童的脑海里。如果—个家庭不能正确认识到父亲形象和母亲形象的同等重要,就会对儿童对两性的认识出现偏差,如女孩产生“男性钦羡”或对自身性别的不认同。其次,如果一方在教育中缺席,那么就会对儿童的合作能力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会在日后融入社会产生各种问题和困难。

论述了家庭的影响之后又着重讨论了学校的在一个人成长轨迹中的重要性。认为现有的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度存在很大的缺失。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专业的心理指导的干涉都微乎其微,特别是在一些存在家庭教育问题的家庭之中,对于专业的心理指导避如蛇蝎。

我认为,这都是因为社会对儿童成长的认识度存在很大的盲区。没有认识到,一个人最重要的观念的形成需要家庭和社会的精心呵护,甚至在必要的时候需要求助专业的指导。在中国社会,这—问题存在更大的隐患,特别是中国传统的重男轻女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错误观念,会在一个人的早期留下严重的心理创伤,更可能对后期的社会生活产生不利。

作为一一个社会人,应该对性格的产生和行为背后的含义有所学习和了解,这将更加有利于处理自身的人际关系。从本书中,我们就可以明确一点,家庭确实会对一个人的性格产生根本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潜在骨子里的,虽然有可能通过一些方式改变,但对于普通人的我们来说,不能抱有盲目的自信。特别是对于在恋爱关系中,要明白性格的顽固,通过个人心理学的帮助,无论是从家庭还是个人的行为,都可以更敏锐的了解一个人的性格组成,帮助我们规避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同时,本书还对恋爱和婚姻做出论述,明确了坦诚的平等合作的重要性,两个人的合作绝对不是一次简单的尝试,这之中的复杂程度包括了两个人的所有的因素,每个人都应该对此有详细而明确的认识,才能逐渐磨合,这绝不是一—次想退就提的游戏。

每一个人,无论学习什么专业,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对心理学,起码是在社会心理学和个人心理学方面有—定的了解和认识,这将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更加学会如何去合作,如何对待一些人表现出来的性格,能够更好的学会换位思考,在友善处理人际关系的同时,帮助别人感受生活的美好,最起码,不会成为那个在别人伤口上撒盐的人。

我们都是普通人,没有去改变别人的能力,但有改变自己和选择生活的能力。

自卑与超越 读后感(3)篇


自卑与超越 读后感 第(1)篇

这本书已经放在书架好几年时间了,偶尔翻个一两页总是没有耐心读下去,这次拿出来读大概是觉得好歹也算是心理学入门经典的书,居然从来没好好的看过,以后怎么跟人吹牛。于是耐着性子一口气读完,略有所获。

自卑情节由自卑感或缺陷感引起的应激状态、心理逃避和对虚构的优越感的代偿性驱动力。

深以为然,优越感的背后是自卑情节在作祟,比如流传已久的“一个人炫耀什么,内心就缺少什么。”然而越缺少什么,就会越去追求什么。这大概就是对虚构的优越感的代偿性驱动力。

作者的主张是:个体心理学:一种将个人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个统一体、目标导向的自我,在正常健康状态下是社会的完整一员和人类关系的参与者的研究。也是该学说的开山鼻祖,师从弗洛伊德,后因观点不同而与之决裂。这大概就是西方文化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完美解释。从梦境的章节就能看出他对于老师弗洛伊德的学说表示超出科学的范畴,而自己的学说更科学,其实这俩人对于梦境的解释都不够科学,毕竟不能证伪。不过我还是觉的做梦的人只是希望能够在睡梦中轻松解决问题的说法。也是我们对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一种潜意识里感受。

本书中更多的是强调儿童成长过程中环境对于其人格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成年人的心理问题要从儿童时期的经历中寻找答案。

开卷有益。

自卑与超越 读后感 第(2)篇

其中最核心的是合作,其次就是从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来分析个人性格形成的原因,以及应对措施,有些概念挺不错的,但是太多的极端例子看得我很难受~

对于自卑情结和优越感之间的关系也写的很透彻,让我对一些曾经感到莫名其妙的行为也有了认知,可以理解那背后的心理活动了~摘几段话

1.爱情,以及它在婚姻中的圆满,是对伴侣最亲密的奉献,是生理上的吸引,相濡以沫的陪伴,以及生儿育女的共同愿望~爱情和婚姻是人类合作的精华~

2-我们对人类的所有要求以及能给予他们的最高赞美就是一位好同事,好伙伴,以及一位在爱情和婚姻中的真正伴侣~一句话他要向人类证明自己~

3,所有的家庭生活中最不需要的是权威~任何不平等的或者引起不平等感的事情都应当避免~

4-在很多人陷入爱情时许多人会感到软弱,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是对的~当我们爱上一个人的时候会不自觉的的变得温柔~大概就这些,前边的没记住

最后就是,对让我自信一点,好像效果特别不是很好~

自卑与超越 读后感 第(3)篇

很值得一读。 nn人的经历并没有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你的期望是什么 这会直接决定对于同样经历你会有怎样的解读。值得反思和审视自我,明白问题在哪才能去改善或者修正,其它盲目的苛责、掩饰和自我安慰都无济于事。关于“童年成长、教育里父母和社会的责任、犯罪心理和缘由”,也很值得深思。无论是心理健康,是有残缺,甚至罪犯,本质都是作为人,一生原始的动力都是追寻优越感。只是因为个人合作能力的限度和社会兴趣的丧失,导致他们以一种病态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来得到顺应自我的情感和慰藉。没有认清界限分明的社会规则,或者说干脆不在乎。为了某种意义上的优越感和自我认可,不惜一切代价,用一种明显错误的方式。个体心理学的一些观点,相较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可能更容易接受,不把一切归咎于性。可以再多找相关的书来学习下。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范文一

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我赞成这一观点。多少次生命处于低潮,是这一信念解救了我。我来到北京边检总站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无数次的章起章落,无数声的你好和再见,也曾为此感到厌倦,但是旅客的热情和同事的团结合作让我感到温暖,于是继续埋头苦干。

阿德勒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与他人的团结合作之中得到满足。奉献的意义是广泛的,在单位之中,我们与同事团结合作,为建筑一个温暖的集体奉献力量;作为一国公民,我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青春;作为人类一员,我们为人类的进步发展奉献生活。奉献就意味着牺牲,这牺牲换取的是大家的团结合作,从而产生更加巨大的力量。人其实是很软弱的,如果人类不合作,那么自然界里很多生物都会轻易的置人于死地。如今,人成为了世界的主宰,归其根本是由于人是群居且懂得合作。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不再需要团结合作来维持基本生存,但团结合作依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人是社会的人,需要精神支柱,没有团体社会的认可,人会失去一切支柱和尊严,只有融入集体之中,融入社会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

将《自卑与超越》推荐给将作茧自缚和已经作茧自缚的朋友。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范文二

《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作者提出:每个人因为对其现时地位的不满意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生活。家长和教师应培养儿童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自卑与超越》主要有生活的意义、心灵与肉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的记忆、梦、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职业、人及同伴和爱情与婚姻等十二个主要论点,共十二章。原书名为《生活对你的意义》。这是阿德勒思想最为成熟的时期。

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与职业、社交和爱情这三个主要问题有关。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作反应时,读后感范文300都表现了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真正的生活意义在于对别人和社会发生兴趣以及能与人合作。

阿德勒认为对于人类来说,肉体和心灵二者是生活的表现,它们都是整体生活的一部分。心灵正是指挥肉体朝着一种能使我们获得安全和优越地位努力的。只有那些对他人产生兴趣而又决心要为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心灵才有了克服困难的正确技术,使肉体正确行动,从而超越自卑,使自己鼓起勇气前进。

自卑感实际上是人类不断发展的动因。科学的兴起就是因为人类感到他们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需要而努力奋斗的结果。优越感的目标取决于每个人所赋予生活的意义,是建立在他的生活方式之中。人类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我们所有文化贡献的源泉。而超越力量的大小,端视自卑心的强弱,以及个性、企图心等。自卑与超越的相对强弱不同,在不同的人身上,人性管理 读后感衍生出许多种不同的性格与行为来。正因这股力量相当强大,若能够妥善运用,则可以成为一股不断突破的动力,否则,将成为另一个失败的开始。

在人的所有心灵现象中,最能显示着其中秘密的是个人的记忆。早期记忆又特别重要,因为它显示了人生活方式的根源及其简单的表现方式。梦是是人类心灵创造活动的一部分。梦的目的是在支持生活方式,并引起适合于生活方法的感觉。每个人做梦时都好像他在梦中必须努力追求优越感一般。

家庭对人类的影响也很大,儿童时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给他留下的印象不可磨灭。母亲不仅应该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会与其他人平等合作,发展自己的独立性。而父亲必须以平等的立场和妻子合作,以良好和积极的方式处理好职业、友谊和爱情三大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是家庭的延续史湘云。注意儿童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是学校教师的任务。教师应该对儿童有真正兴趣;同时也训练他们对别人发生兴趣,使他们走上独立而又与人合作的生活道路。

青春期的所有危险,都是由于对生活的三个问题(职业、社交和爱情)缺乏适当的训练和准备所造成的。青春期给人的只是个机会,是开始对成年人的生活问题做出独立的而有创造性的解答。

罪犯也是追求优越感。然而,由于罪犯追求的是属于他们私人的优越感,结果他们在生活的道路上全部失败。我们应该指出他们的错误所在,并鼓励他们对别人发生兴趣,学会与别人合作,同时采取其它有关社会措施。这样,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由自卑走向超越,社会犯罪的数目也会大大减少。

作为生活三大问题之一的职业,与其它两个问题紧密相关。童年时期的经历和人后来职业的选择大有关系,家庭和学校对儿童只有一个地球读后感未来职业的影响也非常重要。爱情和婚姻都是对异性伴侣最亲密的奉献。每个人在爱情和婚姻中的表现都与他的生活方式相一致,都与反映出他是自私自利的还是充满合作精神的。

在《自卑与超越》里,作者以平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的成就。任何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初都是以感觉来判断是非好恶。刚出生的婴儿到幼年阶段,接收到任何负面的信息,印象都会特别深刻。容貌、身材的高矮胖瘦、课业成绩的好坏、家庭背景的差异等等,都有可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种下自卑的因子。因此应该以坦然的态度面对自我内心中的自卑情结,使自己在生活、工作、处事上,避免走入自暴自弃或是骄傲自大的偏锋,能够超越自己。

2024最新自卑与超越读后感范文汇编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在阅读一篇书籍后都会独属自己的感悟,网络上有很多关于《自卑与超越》的阅读分析,想信您在阅读后也有所得,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来把《自卑与超越》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优秀的《自卑与超越》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4最新自卑与超越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4最新自卑与超越读后感范文【篇1】

嗯,我自卑过,也将一直自卑下去,仿佛一种习惯,没有他,反而不知道去哪里。

我知道我自卑已经很久了,但是真正的去了解自己的状况,还是从读了阿尔弗雷德的《自卑与超越》开始的。怎么讲呢,很多学心理的不是想弄清楚整个人类的心理状况是怎样的,也不是想纠结于感觉知觉记忆这些实验内容,而是想解决自己的问题。

书中讲,人自卑的一个因素是生理缺陷。我想我是有的。小时候,我比较好强,认为别人有的,我也应该拥有,但是别人都长得很高,而我不是。身高的问题困扰了我很久很久,以至于我觉得大学特别滑稽的是全模拟队个头1米92的大懋和我一个宿舍。这样的心理路程你们不懂,为了上课能和他们一样快,我简直就是在跑。究其原因,自卑来自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比较的标准又都来自于社会的共识,所以啦,有社会就有自卑。虽然文中讲的是个体心理学,但是怎么能逃脱社会的污。

社会这个污妖王产生了太多的坏水。比如贫穷,曾今有一年春节,家里都买不起取暖的煤炭了。那时候感觉无助到极点,自卑到骨子,也发奋的去努力,只为改变。所以说,自卑也是人们超越的一种动力来源。有人会说,你因自卑而做的努力是为了追赶,而不是超越。我想说的是,我们所想要超越的是曾经不堪的自己。每个人的发展,都需要原始积累,有人有钱,有人有知识,有人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资源,对于没有伞的孩子,只能是努力奔跑。

是啊,不向前奔跑,哪还有退路。有时候,最简单的不去自卑的方法就是不去比较,有人选择避开众人,两耳不闻式的读书、封闭自己的交际圈,寻求短暂的平静,但这就像毒瘾,一次一次的将你吞噬,有人从人根本的心理上去解决,超脱自然,别人所谓的出世吧!我有时候选择阿Q精神胜利法,哄哄自己的内心,让他安静,有时候直面现实——我虽然个头矮,可我身上的担子重啊。磨练的就是一种心境,这种时候,最可怕的不是程度有多深,而是触底没?大家都知道否极泰来。幸好,在这种心境的腾挪辗转的时候,我看到了自己内心的自卑根源,我开始学着去解决他。

2024最新自卑与超越读后感范文【篇2】

读到这个标题,您先别疑惑,请先跟随我体验一场别样的人生:假如你从小可以“听见”别人听不见的声音,“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你想同别人分享这小小的奇特能力,可他们都认为你是怪物,纷纷惊恐地远离你,你会怎样?

会孤独?会自卑?会消沉?

从出生起,草间弥生一直扮演着“你”的角色。少见的幻听、幻视病症让她被迫远离人群,独自承受多种压力。她的世界很少有与普通人重合的时候,这少之又少的机会,便是她凝视、创作波点的时候。穿波点的衣服,创作布满波点的《南瓜》,时而在高雅的艺术展出展,时而在精神病院中挣扎。旁人爱她的作品,更爱她艺术家背面精神病患者的身份。

心理学家阿德勒著有一作——《自卑与超越》,此书内容详实丰富,尤其是其中专业的心理学分析对生活十分具有指导意义。同样不得不注意的还有作者的自身情况和创作历程。虽然笔者对书中写的生命意义、宗教等方面内容也有兴趣,但是为了避免出现“追二兔者,不得一兔”的问题,选择只分享一点。

阿德勒自幼羸弱,患有佝偻症,行动笨拙,喉部也有毛病。和草间弥生一样,可以说是不幸之人,想必因自身缺陷也有过不愉快的经历。在书中他分析很多消极情绪的产生时,都有提到人体缺陷的原因,但是我们明显能感受到他释怀了,接纳了自己的“与众不同”。

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心理或者生理上有缺陷的人,我愿称这类群体为“维纳斯”。鲁迅先生认为:“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一定程度上是这样的,当我们对探讨“爱情、生命、梦想”等人类避不开的母题感到厌烦时,殊不知对残障人士而言这些词分量有多重。看过一场盲人足球赛,几乎热泪盈眶。场上共十位运动员,只允许两位守门员有部分视力,其余八人公平起见,一律带上眼罩。传球、抢球、射门,普通球场上普通发生着的动作在这里表现得有些怪异,甚至丑陋扭曲。可是冲破自体缺陷,他们坚韧拼搏的身资着实令人动容。

我曾以为盲人的梦想无非是看见彩色的世界,普通平静地过完一生而已。但肤浅的思想境界实在无法揣测精彩的灵魂。听到盲足运动员回答央视记者自己的梦想是“拿盲足世界杯冠军!”时,我才发现自己过于傲慢和愚昧。

应该把“依米花”献给每个不屈的“维纳斯”,它生长在戈壁,状似野草,乍看下平平无奇。为了两天的花期,需要五年时间来完成向下扎根汲水的准备工作,然后在第六年春天的某一个清晨绽放出美丽的四色花瓣。

“维纳斯”们渴望灿烂的精神和依米花一样强烈,异于常人,他们勇往直前的蛰伏岁月都更漫长,一生美丽一次更需要努力与坚持。生物界还在争论依米花是否为杜撰出的植物,但是就算是一场梦,只要足够美丽,在困顿时做一做又何妨?

标题选词时笔者纠结过要用“成为”还是“亲吻”,细思后选了后者。用“成为”的话,内容是要写给“维纳斯”们的,而我有什么权利去要求他们,没有深刻了解和体验,以一个健康者的身份指手画脚难免显得傲慢无礼。而用“亲吻”的话,内容就是写给普通人的,当渺小试图要证明自己的伟大的时候,挫折就已经注定了。

对于那些饱受困难挑战的人,我们除了了解、帮助但不过分关注外,还应有一份敬畏心存在。就像面对断臂的维纳斯——美与残缺完美共存的神明,会有亲吻以示尊敬的冲动一样。

2024最新自卑与超越读后感范文【篇3】

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心理学类的书籍。读起来有很多的道理。从生命的意义到心灵与身体,又或是自卑与优越。而需要了解一个人,一定要去了解他的早期记忆。梦境于我们而言也许并不像弗洛伊德那样的与现实相反或相关。

人类的各种行为会受到家庭、学校、青春期、工作、个体与社会、爱情与婚姻等多方面的影响。在作者的观点里,被宠坏的孩子总是更容易犯错或性格难以同别人合作。又或是那些从小没有被培养如何同他人协作的人,更难以适应社会生活。这两类人更容易抑郁或犯罪,心里的承受能力特别的弱。但我以为内向与外向是很早以前就决定在基因当中了的,作者告诉我们,在家中的排位也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性格也会完全不一样,两个孩子的年龄差也是会有影响的,最好的状况是3岁的差距,既不会因为第二个孩子的出生感到失去宠爱,也不会过于独立不懂得与别人合作。

当看了这本书以后,感觉更加喜欢心理学了。我想以后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但又不想成为一个销售,是真的很想治愈人们的内心。

2024最新自卑与超越读后感范文【篇4】

这本书在我读大一的时候,老师曾向我们推荐,我尝试阅读了很多次,但却由于其文字枯涩难懂而逐渐失去了阅读的兴趣。通过线上聆听该书的解读,我愈发冷静的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本质,自己的成长历程。

每个人心里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自卑情结,难以启齿。这些自卑的心理存在我们的生活中,体现在每个言行举止里。也许这会变成一种苦难压垮和摧毁一个人,也许这也会成为一种升华和造就。关键之处就在于个体如何对待自卑情结,寻求超越的'方法,合理化自己的自卑情结。

这本书是阿德勒所著,他曾追随弗洛伊德,但二者在理论上的分歧却十分明显,纵使他们一并被划入经典精神分析流派。精神分析流派强调于人成长的背景,儿童时期的创伤容易导致性格的缺陷。在自卑的时候,我们会感到无助,没有安全感,无法准确的认识自己。这种种都可倒推回我们潜藏于内心深处的记忆。只有清晰的认识了自己,理解到自卑的根本原因所在,才能够超越自卑。

日常生活中,自卑的体现往往可见于为人处世之际,拼命寻求优越感,合作能力很差,无法与他人和谐共进。超越自卑,就需要改变,重新认识世界,解读问题,与社会连结,努力创造自己的价值,建立信心才会给自己带来安全感,从而建立自卑的屏障,超越自卑。

2024最新自卑与超越读后感范文【篇5】

每个人其实都会自卑,因为每个人都对自己不满,而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的原因就是,自卑之后,你是否会努力去改变现状提升自己的满意度还是,为了避免受挫折的感觉拒绝尝试任何改变。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先驱阿德勒的代表作。书中作者他告诉我们,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而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则是与他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超越自我。作者从每个人的童年不同的经历和成长环境去分析个体心理的变化以及对生活的看法。

本书主要由两部分来叙述,认识自卑和超越自卑,找到生命的最终意义。“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对优越感的追求是人的通性,作者将理论与例子结合,把自卑与超越自卑进行深度的剖析。

其实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有自己的不足和弱点,与他人的优点进行比较时自然就会有自卑的情绪。但是自卑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自卑给人带来影响也是根据个人的认知来决定。对于心态乐观的人来说,自卑会让他认清自己的缺点,从而激励他去克服自己的短板挖掘自己的潜能。对于消极的人来说,会在意识形态上造成打击,让其失去对个人和家庭的希望,不利于发展。

书中还有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奉献。阿德勒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与他人的团队合作之中获得满足。人只有融入集体之中,融入社会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引导我们在人生的旅途的道路上更好的把握自己,超越自卑,树立自信。这本书详细分析了自卑这一情感,同时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观念和看法。自卑与超越相互影响相互转换,构成生活意义的理解。

2024最新自卑与超越读后感范文【篇6】

刚刚读完这本书《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真的是用心去读了,把一些想法和感受在还没有忘记之前,写下来,这就和灵感一样,如果不及时记录,过后一定会忘,进入正题。

个体心理学发现,生命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划归为三大类:职业问题、同伴问题、两性问题。这本书的所有讨论,也是基于这三大问题展开和讨论的。贯穿整本书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合作。童年早期生活的记忆尤为重要,之前在大学的课堂常常听老师们讲,童年对一个人来说有多么多么的重要,尤其是很多的成功人士,还有很多艺术家,他们的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他们的童年。那个时候,只知道原来童年如此重要,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么重要,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童年早期生活的记忆尤为重要,能表明个体对生活的独特解读已经存续了多久,并提供他最早确定生活态度时的背景。所有记忆中最早的记忆,地位非常重要,原因有二:第一,他包含一个人对自己在世界中的基本定位,这是他第一次总结所看到的世界,第一次用某个模糊或是清晰的东西来象征自己和约束自己。第二,这是他精神成长的起点,是他为自己谱写的自传的开篇。所以,我们常能在这里找到根源,他感觉自己哪方面有 不足或是缺陷,他认为理想中的有力量、安全的自己是什么样的,以及两者之间的落差。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讲,他认为的原初记忆是否真是最早的记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只是因为他们被当作了什么,以及他们的解读对现在和未来生活产生了或者会产生何种影响。早期记忆有特殊的意义。首先,他们提供了生活风格的起源和最直白的表现形式。正是因为这个事实,早期记忆才对职业指导具有极大的价值。至于记忆是否准确,相对来说并不重要。其最大的价值在于个体做出了什么判断:“我从小就是这样的人”或“我从小就知道世界是这样的”。从而揭示其生命的意义、人际关系,以及他看待世界的方式。

只要发现并理解了一个人赋予生命的意义,我们就找到了打开这个人整个人格的钥匙。最重要的是培养和鼓励儿童参与合作,让他们在与同龄儿童一起游戏、学习中找到自己的方式。和儿童对抗一般只会失败,你永远打不赢孩子,更无法通过对抗培养其合作精神。孩子第一次感受到的他人之间的合作就是父母的互动,如果家长都无法良性合作,那孩子怎么能学会?而且,儿童会从父母的婚姻中得到最初的婚姻观念和两性合作观念。父亲的义务可以总结成一句话:他必须证明自己是妻子、孩子、所有人的好朋友。他必须正确处理生命的三大问题(职业、友谊、爱情),与妻子平等合作,照顾和保护家庭。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十分重大,所以很多孩子一生都把父亲当作偶像或是最大的敌人。惩罚,尤其是体罚,一定对孩子有害。父母必须一起努力商量下一代教育方面的一切问题。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月度范文精选


多读书,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在观看了优秀的书籍之后,心中都会感触颇多。我们就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读书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读后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一些决心和理想。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一篇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月度范文精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嗯,我自卑过,也将一直自卑下去,仿佛一种习惯,没有他,反而不知道去哪里。

我知道我自卑已经很久了,但是真正的去了解自己的状况,还是从读了阿尔弗雷德的《自卑与超越》开始的。怎么讲呢,很多学心理的不是想弄清楚整个人类的心理状况是怎样的,也不是想纠结于感觉知觉记忆这些实验内容,而是想解决自己的问题。

书中讲,人自卑的一个因素是生理缺陷。我想我是有的。小时候,我比较好强,认为别人有的,我也应该拥有,但是别人都长得很高,而我不是。身高的问题困扰了我很久很久,以至于我觉得大学特别滑稽的是全模拟队个头1米92的大懋和我一个宿舍。这样的心理路程你们不懂,为了上课能和他们一样快,我简直就是在跑。究其原因,自卑来自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比较的标准又都来自于社会的共识,所以啦,有社会就有自卑。虽然文中讲的是个体心理学,但是怎么能逃脱社会的污。

社会这个污妖王产生了太多的坏水。比如贫穷,曾今有一年春节,家里都买不起取暖的煤炭了。那时候感觉无助到极点,自卑到骨子,也发奋的去努力,只为改变。所以说,自卑也是人们超越的一种动力来源。有人会说,你因自卑而做的努力是为了追赶,而不是超越。我想说的是,我们所想要超越的是曾经不堪的自己。每个人的发展,都需要原始积累,有人有钱,有人有知识,有人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资源,对于没有伞的孩子,只能是努力奔跑。

是啊,不向前奔跑,哪还有退路。有时候,最简单的不去自卑的方法就是不去比较,有人选择避开众人,两耳不闻式的读书、封闭自己的交际圈,寻求短暂的平静,但这就像毒瘾,一次一次的将你吞噬,有人从人根本的心理上去解决,超脱自然,别人所谓的出世吧!我有时候选择阿Q精神胜利法,哄哄自己的内心,让他安静,有时候直面现实——我虽然个头矮,可我身上的担子重啊。磨练的就是一种心境,这种时候,最可怕的不是程度有多深,而是触底没?大家都知道否极泰来。幸好,在这种心境的腾挪辗转的时候,我看到了自己内心的自卑根源,我开始学着去解决他。

好范文推荐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二)


读书,读好书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每个人对于优秀的书籍,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为了充分领悟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读后感就是将读书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那么,写读后感范文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好范文推荐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二)”,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书里提到大部分女孩子在青春期时期就对自身的女性身份感到自卑,由于对自己身份的由衷不满,进而展现对男性的由衷敬佩。

她们会用很多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男性的这种仰慕:有时她们会表现出对男性的厌恶和逃避;有时,虽然她们喜欢男性,却会在男性面前表现的异常羞涩,甚至连话都说不出来。她们无法面对有男性参与的集会,遇到这种情况时也会非常尴尬。当她们年纪增大时,虽然也会口头表达出想结婚的意思,但却迟迟没有任何行动,她们不和异性接触,也不去交异性朋友。

看到这一段给我非常大的感触,因为这些特征,在我青春时期的各个阶段都有体现,但我却从未想过自己是否是对自身女性身份的厌恶。

我自认为是一个新时代的独立女性,从小就有独立的性别平等意识。但当我真正开始反思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发现我在很多问题上,都表现出过对“自身女性身份的厌恶”。

比如,在我小的时候会认为女孩子必须得成绩好,否则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比如,以前我会认为,在异性相处方面一定要男生主动才行,虽然这个想法早就被我摒弃掉了,但当真实和异性相处时,我还是希望他们是主动的,上前的,在感情方面,我还是希望他们是热情主动,并且是他喜欢我是先于我喜欢他的。我还是很难承认主动喜欢男生的事实。

但我一边又觉得这样不好,但一边又做不到,就陷入了一种非常变扭的模式,我也从未探究过这类想法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对自身女性身份的厌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是在家庭关系中妈妈总是依靠爸爸开始的吗?还是从无法接受父亲的强势开始的?还是从电视剧里?又或者是那些女性被不公对待的新闻里?

我不知道,这些我从未怀疑过,我只觉得自己很变扭,并且一直处在这种别扭当中。

所以当我遇见异性,和异性相处,想要进入一段感情的时候,我也会开始纠结,既希望对方热情主动但却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不敢对对方的喜欢,甚至不敢相信自己被人喜欢过。

这么一想,或许用对性别身份的自卑解释起来更相符一点,既然找到了这么一点,那么原本纠结和之后的烦恼,就更容易知道该如何用更好的心态去面对,重拾对性别的自信以及对自身的自信,用更好的方式去解决类似的情况。挺好的,一条探索自己的方向。

自卑与超越的最新读后感1000字模板


当一个人观看了一本书籍之后都会有所感悟,作品便是一本带给人快乐的书。这些人生阅历只有记录下来才能让人印象深刻,你知道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吗?为此,读后感大全编辑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自卑与超越的最新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自卑与超越的最新读后感 篇1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线都有三个重要的联系,这些联系是每个人必须铭记于心的。他们的现实由这些联系构成,他们所面临的问题都是这些联系造成的。由于这些问题总是不停的缠绕着人类,人类就必须不断地回答这些问题,并表现出每个人对生命意义的个人概念。第一:我们并非人类种族的唯一成员,必然要和他人发生了关系。为自己的幸福,为人类的福利,每个人都要和别人发生关联。个人的脆弱性和种种限制,使得他无法单独达到自己的目标。只凭个人的力量来应付自己的问题,它必然无法保持自己的生命,也无法将人类的生命延续下去。因此,生活问题的每一种答案都必须把这种联系考虑在内,即必须虑及“我们生活于和他人的联系之中,假使我们变得孤独,我们必将灭亡”这件事实。

我们的最大目标就是: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上,和我们的同类合作,以延续我们的生命。第二:我们居住于地球这个贫瘠星球的表面,并借其所提供的资源而得以成长。因此,我们如何发展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以保证人类的未来得以延续?这是一个向每个人索取答案的问题,没有人能够逃避它的挑战。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我们的行为都是对人类生活情境的解答:他们显现出我们的心目中认为那些事情是必要的,合适的,可能的,有价值的。而所有的解答又都被“我们属于人类”以及“人类居住于地球”等事实限制。当我们虑及人类肉体的脆弱性以及居住环境的不安全性时,为了我们的生命和全人类的幸福,我们必须拿出毅力来确定答案,这就像面对一个数学问题而必须努力解答一样。我们不能单凭猜测,也不能希图侥幸,而必须用尽各种方法,坚定地探寻答案。我们虽然不能发现绝对完美的永恒答案,但是却能竭尽所能来找出近似的答案,并通过不停的奋斗,以求更为完善的解答。这个解答能针对“我们被束缚于地球这个贫瘠星球的表面上”这个事实,以及环境所带来的种种利害关系。第三:我们还被另一种联系所束缚。人类有两种性别,爱情和婚姻即属于这种关系。个人和团体共同生命的保存都必须顾及到这个事实,每一个男人和女人都不能对此问题避而不答。人类面临这些问题的所作所为就是答案。上述三种联系构成三个问题:如何谋求一种职业,使我们在地球的天然限制之下得以生存?

如何在我们的同类之中获得地位,以便我们能相互合作并享受合作的利益?如何调整我们的自卑,以适应“人类存在有两种性别”和“人类的延续扩展,有赖于我们的爱情生活”等事实。个体心理学发现,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可以归纳在职业、社会和性这三个主要问题之下。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的反应,都明白的表现出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举例来说,假如有一人他的爱情生活很不完美,他对职业也不尽心竭力,他的朋友很少,他又发现和同伴接触是件痛苦的事,那么,凭他的生活中的这些约束和限制,我们可以断定:他一定会感到“活下去”是件艰苦而危险的事,他拥有的机会太少,而承受的挫折太多。他的活动范围狭窄,可以用他的判断来加以解释,即“生活的意义是保护我自己以免受到伤害,把自己圈围起来,避免别人接触”。反过来说,假如有一个人,他的爱情、生活的各方面都非常甜蜜而融洽,他的工作获得可喜的成就,他的朋友很多,他交游广阔而且成果丰硕,那么我们能断定:这个人必然感到生活是属于创造性的历程,它提供了许多机会,并克服各种困难。凭他应付生活的多种问题的勇气,即可作出如下断言:生活的意义是对同伴发生兴趣,作为团体的一份子,要对人类幸福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自卑与超越的最新读后感 篇2

我一直都觉得自己是一个自卑的人,虽人我在人前会表现的大大方方,但其实就是为了掩饰自己的自卑。

我曾以为优秀的人是不会自卑的,但后来慢慢的发现身边一些我认为比我厉害很多的人,他们都会有自卑的时候,毕竟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也许只有井底之蛙不会自卑吧。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里面也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

所以自卑不全是无益的,反而可以促使我们进步。

但并不是越多越好,太过于自卑的话,会对生活失去信心,凡事都不敢做,这样的话是很难进步的。而且可能也会导致产生自卑情结,从而通过错误的方式来获取优越感。

什么是自卑情结?

阿德勒说:“如果在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时,一个人感觉自己无能为力,由此产生的情绪就叫作自卑情结。”

我曾经有一个同事,总是喜欢在我们面前夸耀自己拥有的东西,比如去哪里旅行了,买了什么好东西,去哪个高档餐厅吃饭了等等。我们听后其实并不羡慕,反而觉得她挺悲哀的,通过炫耀来获得优越感和存在感。这是这种优越感是虚的,并不能减少她的自卑感。

阿德勒说:“因为自卑感会让一个人感到焦虑,因此,他就会寻找优越感来补偿自己的情绪,但是,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将真正的问题掩藏起来。于是,他的活动受到了限制,他会致力于如何避免失败,而不是努力解决问题。困难所带给他的只剩下彷徨、犹豫和退却了。”

所以,还是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知道自己有哪些不足,但并不因此而自卑,而是努力去改善。比如最近挺火的视频号集结来一群来自全球各地,各行各业优秀的人,真的感觉每时每刻都在被碾压,他们真的是太优秀了,分享的很多东西,我之前连听都没有听过,差距实在太大。但是如果因此因此而裹足不前的话,那么这一辈子就注定是平庸的了。所以我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努力在自己的领域精进,不盲目和别人攀比,而是和昨天的自己比,只要自己在不断进步就好。

最后引用杨绛先生的一句话:“无论人生上到哪一层台阶,阶下有人在仰望你,阶上亦有人在俯视你,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实的自己。”

自卑与超越的最新读后感 篇3

书里提到大部分女孩子在青春期时期就对自身的女性身份感到自卑,由于对自己身份的由衷不满,进而展现对男性的由衷敬佩。

她们会用很多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男性的这种仰慕:有时她们会表现出对男性的厌恶和逃避;有时,虽然她们喜欢男性,却会在男性面前表现的异常羞涩,甚至连话都说不出来。她们无法面对有男性参与的集会,遇到这种情况时也会非常尴尬。当她们年纪增大时,虽然也会口头表达出想结婚的意思,但却迟迟没有任何行动,她们不和异性接触,也不去交异性朋友。

看到这一段给我非常大的感触,因为这些特征,在我青春时期的各个阶段都有体现,但我却从未想过自己是否是对自身女性身份的厌恶。

我自认为是一个新时代的独立女性,从小就有独立的性别平等意识。但当我真正开始反思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发现我在很多问题上,都表现出过对“自身女性身份的厌恶”。

比如,在我小的时候会认为女孩子必须得成绩好,否则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比如,以前我会认为,在异性相处方面一定要男生主动才行,虽然这个想法早就被我摒弃掉了,但当真实和异性相处时,我还是希望他们是主动的,上前的,在感情方面,我还是希望他们是热情主动,并且是他喜欢我是先于我喜欢他的。我还是很难承认主动喜欢男生的事实。

但我一边又觉得这样不好,但一边又做不到,就陷入了一种非常变扭的模式,我也从未探究过这类想法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对自身女性身份的厌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是在家庭关系中妈妈总是依靠爸爸开始的吗?还是从无法接受父亲的强势开始的?还是从电视剧里?又或者是那些女性被不公对待的新闻里?

我不知道,这些我从未怀疑过,我只觉得自己很变扭,并且一直处在这种别扭当中。

所以当我遇见异性,和异性相处,想要进入一段感情的时候,我也会开始纠结,既希望对方热情主动但却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不敢对对方的喜欢,甚至不敢相信自己被人喜欢过。

这么一想,或许用对性别身份的自卑解释起来更相符一点,既然找到了这么一点,那么原本纠结和之后的烦恼,就更容易知道该如何用更好的心态去面对,重拾对性别的自信以及对自身的自信,用更好的方式去解决类似的情况。挺好的,一条探索自己的方向。

自卑与超越的最新读后感 篇4

《自卑与超越》是奥地利作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关于个体心理学的著作。作家从《生活的意义》《心灵与肉体》《自卑感和优越感》……等十二个方面为我们分析了人的存在、成长、生活、工作、社交等个体心理特征,提供了解决以上各方面问题的科学方案。阅读该书后,我受益匪浅,不仅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对自己的工作也有了新的认识。

《自卑与超越》中《学校的影响》一文告诉我们:“教师要成为心理学家,要学会了解学生人格的整体,以及它各种表现的一惯性,才能更好的走进学生,帮助学生。”“成为心理学家”,乍听起来十分高大上,其实,我们做的所有教学工作无不与人的心理有关。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的教育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性格和行为方式,在听课、作业、游戏、劳动、与人相处等过程中心理不同,行为自然迥异。这为老师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挑战。因此,教师想要顺利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必须让自己的教育教学符合学生心理的发展。为此,教师必须对自己所教学生的情况有非常清楚、客观的认识,并依据其特点“对症下药”。

《学校的影响》一文还为我们列举了几种典型的问题学生,其中对“懒惰”学生的分析让我对本班几位长期不完成家庭作业的学生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说到:“懒惰的孩子从未尝过被击败的滋味,因为他们从没有面临真正的考验。他对眼前的问题总是尽量逃避,不肯轻易和人一较长短”。当他们失败时,他们会自我解嘲:我只是懒,不是无能。当他有一点点进步,老师鼓励他时,他会觉得自己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了老师的关注关爱,何必努力去冒失去被重视的险呢?回想自己对本班那几位“特殊同志”的教育,和作者的分析完全吻合。看来,我所谓的严厉批评、温情陪伴、耐心讲解虽能解决一时之事,但都未触及他们那已经深入骨髓的懒惰心理。未来该何去何从,这真是一件“路漫漫兮其修远”的事。

自卑与超越的最新读后感 篇5

假期里,每周听樊登老师讲书已成习惯。《自卑与超越》也是听完书后感觉到全身经脉被打通一般,赶紧去图书城找纸质版的“武功秘籍”。在写这些文字时,我还只是第一次粗略地看完它。《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读物。其中,本书主要论述了自卑感的形成,自卑感对人的影响,以及人们如何消除自卑感以达到自我超越的目的。

生活中大部分人对自己所处地位或从事的工作有所不满,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此,我们想要追求更加优越的待遇或地位,以此获得优越感,也是很正常的现象。

从心理学角度看,童年对人的影响极其深远。如果童年时期常常被父母忽略,得不到应有的爱与关心,这些孩子长大后会很内向,很自卑。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父母必须有所改变,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关心,欣赏他鼓励他,从而增强他的自信心。相反,过于宠爱孩子会让孩子十分依赖父母或其他最亲密的照顾他日常生活的人。我们都知道,溺爱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更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父母不是随便当的,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在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

作者在书中用大量的篇幅讲述了家庭、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孩子的巨大影响。一个母亲如果不合格,那么她的孩子也不大可能心理健康地成长。作为一名母亲,我还要更加深入地学习儿童心理,分析自己当下的各种行为以及面对儿子的行为所作出的反馈,以便更好地教育孩子。例如:我一直认为小孩子睡不好,是缺钙或身体不舒服导致的结果,却从来不知道过渡的关注和溺爱也会导致孩子用这些不良行为来绑架成人的关爱!“爱"是一门深奥而又漫长的课程,不是所有的“爱”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除去父母亲的影响、家庭的影响,老师们也在孩子的生命道路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无孔不入的媒体也时常报道出一件又一件令人震惊或惋惜的校园事件:因学业压力大而轻生的;因老师的责罚而做出过激行为的;甚至还有学生与老师大打出手的现象。媒体每次报道这样的新闻,无论过错在谁,都将老师推至风口浪尖。然而,我们应该知道,走向极端的过程必然积压着大量的负面情绪。

如果我们不能从根本上了解孩子不良行为背后隐藏着的动机或者说心理需求,那么“爱”与“责任心”在他们的眼里可能一文不值,甚至成为催化他们与老师、与学校、与社会对抗的增强剂。书中的几个例子很鲜明地表现了部分“懒孩子”与“捣蛋分子”的心理。我回想了自己的学生,也有几个经常被我以责任心的名义加以“关照”的,而自己上学年对他们的教育方式可能会让他们走向“更懒”、“更捣蛋”,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找到特有的优越感,而寻找这种变质优越感的本源正是他们某一方面引起的深深自卑感。因此,目前此书对我最大的帮助是:从心理上找到学困生的问题所在,再去解决学习问题,或许能事半功倍。

自卑与超越的最新读后感 篇6

好久了,都不知道要写什么,因为根本就没有读懂,只是在王湖的提醒下,才了解了阿德勒的一些理论,说说对这些理论的理解吧。

1、合作与竞争:

阿德勒认为人的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合作上的竞争,首先是合作,对于孩子来说,也是要先体会合作。

合作,我理解的,就像是拼图,每一块都有缺口,也有优势,但是每一块都可以发挥作用。每个人既可以在合作中实现自我价值,也可以在合作中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我们所受的传统教育无疑与阿德勒是相违背的,是建立在竞争基础上的。从小孩子们就在各种“比”中生活,妈妈们在一起的讨论是哪个孩子说话早、哪个孩子长的高、哪个孩子学习努力……到了学校,更是显而易见的竞争状态。

竞争,如果不是基于合作的,带给有优势的人的,是一种觉得我比别人好的成就感,用这种方法来认同自己,这种感觉不是发自内心的,是来源于外部的;而对于没有优势的人,也是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的感受,是一种否定的,我没有别人好的自卑感。

这种否定的感觉从我们小的时候就带给我们很深的感觉,以致影响到我们的成长,我们的婚姻。很多时候,在婚姻中,我们在找一种强势的地位,“我需要他爱我比我爱他多”“我需要我说的话他能照做”“我做了这么多,他怎么做的那么少?”……

我们忘记了我们应该是一种共同生活的状态,我们应该是合作的。如果丈夫擅长的不是细心的做家务,那么放手让他在工作中一展身手就是最大的支持;如果妻子擅长的不是与人交流,那么给她一个安静稳定的家庭来料理,就是给她一个最好的平台。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在争夺权力,而没有思考我们该怎样分担婚姻中的各种事务。

对于孩子来说,在成长阶段,无条件的接纳,帮助他们成为他们本身的样子,就是一种合作,“顺”着他们成长,让他们强烈的感受到自己,他们就具有了一种内心的力量,拥有这种力量后,就更容易接受竞争了,并且不容易在竞争中迷失。

2、着眼于未来:

一种心理学的观点是,人在童年时期受到的伤害、忽视会影响到他的未来,如果想要未来不受影响,必须进行弥补。而阿德勒认为应该着眼于未来,不用回头舔舐自己的伤口,只需要大步前行,让自己更强壮。这也是《正面管教》中“关注于解决问题”的来源。

修复伤口的过程,也许对成长是有用的,但是追寻伤口的过程,却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因为毕竟事情已经过去,不能重头来过,即使找到原因,要么是无法更改,要么已经造成影响,都是一个否定自己的过程。何不积极关注于怎样改善,改善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建立自信的过程,是充满希望的。

自卑与超越的最新读后感 篇7

听过樊登老师读的《自卑与超越》这本书后,我坐下来静静地思考回顾了我这些年的生活,工作,所遇到的挫折和做出的选择,发现自卑感一直存在,它没有变成我个人趋向优越的原动力,却在一些时候变成了生活中的麻烦和桎梏。它让我对待工作不再有热情,变得消极;它让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中有了不好的影响,带给孩子一些悲观和不自信。

我的人生还有好长一段路要走,我要我的人生之旅充满秀美的山河景色,充满快乐,幸福,我要和家人,小伙伴们一起带着希望不断前行。我要把自卑抛诸脑后,看清它、理解它、

放下它。

自卑情结(inferioritycomplex)是指由自卑感或缺陷感引起的应激状态、心理逃避和对虚构的优越感的代偿性驱动力。即如何超越那些因为自卑而出现的不好的心理反应,化腐朽为神奇!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是背负着三大约束而生:

为了与地球资源更好地共存而必须进行工作;

为了以自己孱弱的躯体对抗生存环境中各种危险而必须与其他人类配合、相处;

为了繁衍后代而必须面对和处理两性关系。

一切人类问题都可以归结到这三个主题中:职业、社会与性。通过面对这三类问题的反应,就能看出一个人对自己生命意义的解读是什么样的。而自卑情结的产生,也往往因为解读出了问题。

而超越自卑的原则则是:

1.寻找真正的生命意义

有多少种人类,就会有多少种他们解读出的生命的意义。然而真正的生命意义绝不是完全个人化的,对他人无所裨益的。

所有真正的“生命的意义”都有一个共同标志,那就是它们都具有普遍意义——能够为众人所分享,为他人所接受。它可以成为解决他人问题的一种样本,它将个人意义建立在对他

人生命的贡献之上,一想到我所做的一切于他人有益,我就真的'很难再自卑下去。

2.学会合作

面对人生的三大任务:职业、社会和性,我们都需要与其他人类进行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它们。学习合作本应是儿童时期要做的事,但我们不能因年幼时错过的,就来认定自己的一生不可再更改,我们再也学不会如何与人合作了——并不是这样!

如果过往的经历,为我们总结的惯用经验是错误的合作方式,或者是根本无法与人合作的方式,在我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就能看清自己曾经是如何解读它们,并将之化为经验的。

那么我们也可以回到经历本身,重新从中提取经验和解读,改变现有的处事模式,学会与人恰当合作,从而将自己拖出自卑的丛林,实现更美好的人生。在生活里,每个人几乎都有机会认识到存在于自己身上的自卑感,或多,或少,它在你的一生里总有出场机会。

阿德勒告诉我们生活本身不足以使人自卑,令人低着头无法前行的,是自己画地为牢。擦掉自己设下的圈套,抬头看看敞亮的天空,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比自卑更重要的事等着你去做。

是要化自卑腐朽为神奇还是在自卑的路上走到黑,也得看自己有没有遇到点化,而今我遇到了!

是的,这本书点化了,让我正确的认识了自己,知道怎样才能克服自卑,超越自我,努力前行!

自卑与超越的最新读后感 篇8

断断续续总算是把《自卑与超越》看完了。我没办法记得书里说的每一个细节,只能记一个大概。

这本书首先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概念: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这里的“生活方式”,不单单是指生活习惯,而是包括了一个人对以往经验的总结,以及他从小就奠定的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和应对方式。

而我们活在世上的目的,从个人心理的角度来说,都是为了获得自身的优越感,不论以什么方式,自己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获得优越感。我们关注一个人的时候,要看他的行为模式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当然了,这个“好处”是要从他的角度出发,而不能以我们普通人的角度去思考。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换位思考仍然是一个很重要的技能。

虽然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在四五岁的时候已经基本成型,但这也并不是无法改变的,儿童无法意识到“他的心灵已经为他建立起了一个生活方式”这一点,所以即使是一个外人看来无药可救的人,只要能弄清楚他的行为模式,或者说,找到令他变成这样的原因,那么他仍然是一个有救的人。

我只能说,一个人童年的时候,学校和家庭对他的教育真的极其重要,这直接影响到他的一生中,将以什么样的方式来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逃避,还是勇敢面对?而人是社会动物,所以人一定要学会合作,而合作的基础就在于对他人产生兴趣,这个人不能只关心自己,不然就会变成一个对社会无用的人。

结合之前看的《少有人走的路》,里面说,逃避问题是邪恶的来源,而如果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不会与人合作,那么就会丧失解决问题的勇气,但又想改变自己的处境,想尽快摆脱自己的窘境,得到自己心理上的优越感,所以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可能会走上一条不正确的道路,严重的话会导致犯罪问题

我感觉书里有一句话说得很好:“犯罪行径是懦夫在模仿英雄的行为。”所有的罪犯都没有勇气去正面解决自己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也许是他觉得这世界对他充满敌意,也许是他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了,什么都解决不了,也许单纯是因为他想得到其他人的关注,但他的所作所为只是在逃避问题。

关于梦:作者说,既然做梦的人和清醒的人都是同一个人格,那么梦境都是为了维护做梦者的生活方式而由大脑产生的保护机制。梦是想要找出问题解决方法的企图,它们显露出个人勇气的丧失。换个说法来说,我们即使是在做梦的时候,都想要获得心理上的优越感。梦是个人所造出的感觉,而且必须和他的生活方式保持一致,当现实问题对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提出挑战,甚至在否定现在的生活方式的时候,梦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总结一下吧,这本书是建立在个体心理学上的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我个人强烈推荐大家都去读一读,它真的为普通人提供了很不一样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生活,去找出自己的问题,然后找到正确的方法去应对。

至于我,我也真的意识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现在看来还后患无穷呢,所以我也会努力改变自己的。

未来的路还很长,我要以一个正确的态度走下去。

自卑与超越的最新读后感 篇9

“当一个人遇到他无法解决的问题却深信自己能够解决时,就会表现出自卑情结。”——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忘了是哪儿听到的,自己却深有体会的一句话:

“一个自卑的人,必定也是一个自恋的人。”

初时听到这句话是嗤之以鼻的,我在很多方面都不如别人,怎么会是自恋的人呢?但是,不断地思考之后,却发现这就实情。正如阿德勒在他的《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所说的。“当一个人遇到他无法解决的问题却深信自己能够解决时,就会表现出自卑情结。”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自己无法解决的,但为了让自己“争口气”,不想让自己显得很没有价值,于是强行要求自己去做,却发现自己做不来。接着,便会羡慕,甚至嫉妒那些会做的人。久而久之,便开始对自己失去信心,却又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行要求自己去完成本不能完成之事。

如果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会产生自卑,大概就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了。

大概也是因为“我无法解决,却相信自己能够解决”这样的一个信念,才会有“自卑的人,必定是自恋,甚至是自大的人”这样的说法吧。

生活在这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我们自己本身无法完成的。我们要学会的,就是去接受自己“无法完成”这样的一个事实。一旦接受了这样的一个事实,那么很多内心冲突就会缓解下来,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也会缩小。我们也就会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且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去获得自身的存在感、价值感等。

当你去接受了这样的一个事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懂得了“自卑”所赋予你自身的涵义,那个时候,才能实现真正的“超越”,而且这种超越,绝对像开了挂一样,让你“扶摇直上九万里”。

读后感《最新自卑与超越的学生读后感范文6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