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消失地平线读后感

消失地平线读后感

值得收藏!《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精选五篇。

多读书,能使人精神焕发,充满自信,充满魅力。在阅读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会有一些独到见解。可以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读后感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写读后感应该抓住书籍的哪些精髓来写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值得收藏!《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精选五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篇一】

《消失的地平线》是由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于1933年发表的一部离奇的、带有神秘主义和谜一般的幻灭色彩的作品。

书里描绘的是一段很不寻常但似乎又不太完整的历险故事。在巴斯库这个虚构之地,四个不同背景不同个性的西方人,即主人公英国外交官康维和他的助手--年轻气盛的马林逊,女传教士布琳罗小姐以及一个潜逃中的美国经济诈骗犯巴纳德,为逃避印度革命风暴,他们不约而同地乘上了一架用来撤离的小型飞机,准备经巴基斯坦回国,然而,飞机却出人意料地被劫持到西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带的一个神秘之地--一个深藏在崇山峻岭中的世外桃源。这个被作者称为香格里拉的神奇美丽的地方处在一条长长的被称为蓝月亮的山谷中,山谷被巧妙地用小小的草地和精巧的花园点缀着,谷中有一条小溪,溪边是一排涂过油漆的茶馆和玩具似的房屋,还有山谷两边连绵不绝的低矮山峰,及视野前方的纯洁无比的雪山,有人说住在雪上下面的人,也会是纯洁善良的,于是,这儿住着无比善良可爱的人。在这里,故事中的主人公开始了他们的旅程,我一直很疑惑为什么书的名称要被称为消失的地平线,但是看到最后,故事中的人物逃离了这块梦幻之地时,我想我大概明白了,其实,消失的何止是地平线,还有人们的精神家园啊!

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那么一片梦一般的园林,只是,大多人的园林大门已经被尘埃惹上了一层层,生活太忙,奔波劳累,看惯了城市的灯红酒绿,听惯了那嘈杂的人声、车声,习惯了住在一个被钢筋水泥所包裹的铁匣子,我们,渐渐忘记了生命最初的地平线,我们的灵魂深处被一种命名为权利、财富的东西填充完整,我们,渐渐迷失了最初的目标,我们在薄雾遮蔽的道路上,不停地徘徊却不得前进。我们总感觉自己的速度太慢,拼了命的加快前行的脚步,却不知失去了方向的我们,是无论如何也到达不了原定的目标的,有时候,我们确实该休息下,打开那扇惹上了太多尘埃的大门,去往那片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当心灵在喧嚣的尘世中独享着一片宁静时,你会发现,很多被遗忘的东西居然又奇迹般地回来了

我不管香格里拉是否如书中所描绘的那样,也不管它是否会消失,我只知道,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独一无二的香格里拉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篇二】

内容简介:这里有神圣的雪山,幽深的峡谷,飞舞的瀑布,被森林环绕的宁静的湖泊,徜徉在美丽草原上的成群的牛羊,净如明镜的天空,金碧辉煌的庙宇,这些都有着让人窒息的美丽。纯洁、好客的人们热情欢迎着远道而来的客人。这咀是宗教的圣土,人间的天堂。在这里,太阳和月亮就停泊在你心中。这就是传说中的一香格里拉。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这里有雪峰峡谷、金碧辉煌的庙宇,被森里环绕的湖泊,美丽的草原,净如明镜的天空,让人窒息的美丽、纯洁、好客的人们热情欢迎着远道的客人;这里是宗教的圣土,人间的天堂。在这里,太阳和月亮就停泊在你心中。她就是香格里拉。《消失的地平线》一部讲述香格里拉的神奇事,它的宁静与高雅深深吸引着我......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来自卓越网上书店的网友:消失的地平线,让香格里拉成为现代人的桃源。那里没有战争,没有嫉妒仇恨,只有真理,只有恬静。没有岁月的衰老,只有如红酒般沉淀的智慧和知识。真因为这样,才会有这么多人踏上前往中甸的道路,去寻找心中的香格里拉。 3年前的那次旅行,似乎还历历在目,在悬崖峭壁的盘旋和突然山路一转,一片美景的经历;在高原寻找最纯......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篇三】

想起买这本书来读,是在去完香格里拉以后。我说的香格里拉,不是中甸,而是稻城往西南110公里的日瓦亚丁。这里风景如画,只能如此形容,因为我想不出其他更好的描述方式。藏区的文化,骤然不同于汉地,虽是有些艰苦,却对自己同样有着吸引力。这座小小的村落,被冠名“最后一片香格里拉”。这个时候才开始去想,为什么,美的如此的地方,就该被称作香格里拉,这个由一个外国人创造出来的名词。

书本的故事,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小社会,为了保持足够的居民,不停地从外界找寻并增加成员。这是一个唯美的空间,无论是从自然环境,居住条件,人与人的关系,还有那长生不老的秘方,都是世间人想要追寻的。

小说最终只是小说,这样一个具体的香格里拉,只会是在小说中。可是如果我们只是去找寻自己心中的香格里拉,那么,她可以存在于任何地方。所以我总认为,香格里拉,只是一个代名词,代表着一个属于自己的时空。给一个自己的定义就足够了。真正的香格里拉,就是可以让自己躲过所有烦恼,躲过所有喧嚣,可以静心停留的地方。至于是否长寿,其实并非就是那么重要。

如果要去亚丁,十分简易,读完小说再动身。那个时候,亚丁不会让你失望,会让你明显感觉,香格里拉,就是这里,我找到了。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篇四】

香格里拉,厌世者的天堂

快节奏的生活,时间愈发的稀缺,跟着社会发展而随波逐流,当这一切都厌倦的时候,如果有那么一个地方让人逐渐放下尘世喧嚣的生活,余下的慢慢悠悠岁月中淡漠名利、追求兴趣、感悟生命并彻悟智慧,你愿意吗?

香格里拉,是一个历经尘世浮华并在迷途不知中等待救赎之人的归宿。

曾经有很多的地方,很长的时间里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可能并非当下如此这般极速、刺激与焦灼,而是像香格里拉的人秉持着“适度”原则,让自己活得天性使然。无奈,世界变得越来越大但越来越单一,社会在单向度的发展,人也在单向度的变化,最终形成当下的生活。对此,有人爱之,亦有人恨之。

书中留下一个悬念,香格里拉是否存在。若从抽象的理念看待,香格里拉存在于书中,也存在于尘世间。因为我们都为之触动,那么我们也将为之倾倒。

一本好书同样具备这样的魅力,使人拿起便放不下,深深地被吸引住。故事创造了一个香格里拉的奇妙而美丽的地方,也阐发了另一种生活方式的魅力所在。

可能有许多人在努力着配合这个世界的运行,忍受着自己的内心痛苦,拒抗过麻木与焦虑。他们渴望着另一种可能性,香格里拉或许更具代表性。

那是1933年,香格里拉已经在近乎完美的西藏某地历经了几个世纪。在此期间,世界文明集聚于此,等待着毁天灭地的战争结束后给予人类文明复兴的希望。活佛即将圆寂之际,四个外国人偶然的被劫持于此,为世人揭秘了香格里拉的奇妙世界。人生际遇不同,应付突如其来的变化以及最终抉择各有不同。

主人公之一的康维性格淡漠且具慧根,被活佛相中,并被告知了香格里拉的过往历史,充满了神秘色彩。康维也为此痴迷,落地于此,潜心修行。

故事并未这样发展下去,就当一切归于清晰时,事情急转直下,并在神秘中嘎然而止。悬念似乎成了故事的高潮,短暂而余味无穷……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篇五】

香格里拉是一个美好而神圣的名字,她似乎有着神奇的魔力,每一次听到或说起这四个字心中不自觉的美好。早已不记得第一次接触香格里拉是什么时候在哪里?但这不影响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香格里拉。

第一次听到这本书是在去香格里拉的路上,洛桑导游说香格里拉是“心中的日月。”它的名字是从消失的地平线中而来的。从那一刻开始我就想早点翻开这本书,了解作者是怎么描写这个神圣而美丽的天堂。

说实在刚开始看的时候,开篇的冗长和繁琐真有点让人失去的原有的期待和热情。不过好在我长期阅读养成了这个独特的小习惯,总觉得每一本书都有其智慧之光,没准再看多一会就会被光照耀,本着这态度就揭开了神秘的面纱。看着这本书你会闪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它和桃花源一样民风淳朴,平静安宁,风景美如画,山谷神圣而静谧,人们生活幸福快乐。不同的是香格里拉比桃花源更入世,它不但与外界保持着自己独有的联系,而且保持着自己特有的个性和魅力,有着自己的适度原则和信仰。香格里拉的宗教色彩很浓,但它的包容性很强,一切源自适度。

四个不同性格的人由于一次绑架来到了这个圣地,他们对一切一无所知。他们每个人对香格里拉有不同的感受,有人想永久停留在这里,有人想逃离,回到自己原有的轨迹。不管地方再好,不同的人依旧会有不同的选择。只要开心幸福,哪里就是你追寻的香格里拉。从他们的所观所感中一点点解开所有谜团。

学者康维从哲学心灵的世界来认识了这个“世外桃源”,在他多次与活佛和张的谈话中,他了解了这里的处世哲学----中庸,也就是小说中提到的“适度的美德”。在这里人的寿命非常长,时间根本不成问题。正因为有了这个前提,他们可以充分的思考人生,将人生培养成一种完美品质,面对任何事情都采取一种安宁,享受。

对于这种人生态度,此时的我还无法达到这种境界。对于我的生活,我的追求,我知道要适度,可是很多时候不知那个度在哪里?我也需要像他们一样,一点点来探求,一点点的揭开成长的面纱,或许有一天我也可以做到“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之必然、顺其自然!”的这个适度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范文一

一位风尘仆仆的年轻学者自信地走向人民政府台前,向全世界宣布地球在五天后能源完全释放,末日来临。世界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这个短片出自《消失的地平线》这本书。作者用世界末日这个背景诉说了一个位母亲在危机时刻仍无私地保护儿子的伟大,虽然这只是一本科幻小说,但是他给我的启示无穷无尽。我们现在不知道还有多长时间,却虚度年华。在放学回到家中心不在焉地做完了那些简单而稀少的作业就无所事事,妈妈布置给我的试卷从没翻开看过,这下可把它惹火了,马上叫我做试卷,我还居然和她顶撞起来,独自在花园散步,憋了一肚子的火气:我作业做得快就让我继续做?那我以后就做慢点,看你早我怎么办!甚至还赌气,让父母为我操心,听到他们叫声后仍赌气:现在后悔了吧,太迟了。但我不知道他们完全可以不管我,任我为所欲为,难怪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当我被找到是甚至想逃之夭夭,但被父亲强劲有力的手给死死地抓住了,回去之后以为一顿打是免不了的,才发现妈妈在家中流眼泪,爸爸在一旁劝,又一边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教,当时我的眼泪也快流了下来,不过男儿有泪不轻弹才忍着。平时怕尴尬,一直没道歉,所以我想对你们说对不起。母爱是伟大的,是她在危险时挺身而出;是她在困难时舍己为人;是她在绝望时充实信心。任何时间的酸甜苦辣对我们只是一时的,真如果人所说的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就算是再长的时光对神秘莫测的宇宙来说也只是冰山一角,但唯有爱在让时光停留,成为永恒。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范文二

每一个认真解读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的人都应该为香格里拉那块梦想中的净土所深深感动。1934年4月英国伦敦麦克米出版公司出版该小说后,所有拜读该小说的读者都进入了那神奇的心灵旅行。在小说中所描写的整个香格里拉,各种信仰和平共存,四处遍布着基督教堂、佛教寺庙、道观和儒教祠堂。人们奉行适度的原则,对任何事情都保持一种适度的原则,即使对待欢迎也不例外。香格里拉就是一个自然景色雪山、冰川、峡谷、森林、草甸、湖泊,财富那里富含金矿和纯净空气的汇萃地,是美丽、明朗、安然、闲逸、悠远、知足、宁静、和谐等一切人类美好理想的归宿。

读完《消失的地平线》后我为香格里拉那神奇的魅力所吸引:净如明镜的天空,让人窒息的美丽,诚实、纯洁、好客的人们热情地欢迎着远道的客人。这里是宗教的圣土,是人间的天堂。这里山顶有雪帽,山下有野花,成群的牛羊徜徉,湍急的瀑布跳舞,在这里,太阳和月亮就停泊在你的心中。

在21世纪的今天,我坐在房间爬格子听见外面客厅看电视的女朋友在罗嗦着:咳!咳!楼下的那户人家真没素质。天天闷在家炒辣椒,厨房的排气扇还舍不得开。辣得够呛的气味直叫人打喷嚏。几辈子没吃辣的了吗?也不知道照顾别人的感受。对于这样的事我已经没办法表示我自己的立场了。不是我有心干涉别人的饮食喜好,或者偏袒女朋友高贵而敏感的鼻子,而是我知道在白纸上写下自己的看法比跟谁沟通都要来得容易得多。我没有搭理女朋友的抱怨,只轻轻喝了口水转过头看着窗户外面,陷入了沉思。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

许久没读小说了,因为现在很多快餐作品实在读之无趣。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发现了这本小说。

《消失的地平线》是英国作家希尔顿在上世纪30年代写的一部小说。主人公康维是二战时期英国的驻印度大使,在完成使命,乘坐飞机回国时,飞机遭到劫持,和他同乘一架飞机的有两名英国人,一名美国人,一个法国人。飞机把他们载到风景绮丽,山势巍峨,人迹罕至的西藏高原。这时,飞机没油,突然地迫降使劫持飞机的飞行员丧生。五个人中,只有康维最有生存能力,因为他经历过残酷的战争,在战争中生存下来,他练就了一身本事。然而即使再有野外生存的能力,在这无人之境也是一筹莫展。正在五人发愁时,却发现远处的雪山丘上迤逦过来一行人。最前面的有四个人抬一顶小轿,走到近前,轿中下来一位面容清秀的老者,老者是汉人,却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老者把五人带到一座喇嘛寺。小说重点描述的是五人,尤其是主人公康维在喇嘛寺的所见,所感。

小说语言优美,意境神秘,针砭时弊。尤其是寺中的大喇嘛对人类的预测更是切中要害,与现实相符。大喇嘛感觉“似乎所有最可爱动人的事物都那么变幻无常,稍纵即逝,而且很不经久。战争,贪欲和野蛮的暴行不知哪天把他们毁得一干二净。他所亲眼目睹的那些情景还历历在目,他的头脑中又浮现出许多其他的情景:他看到那些国家在不断强大,但不是以明智的方式,而是凭粗俗疯狂的激情,这将会带来毁灭,他看到机械的威力在不断膨胀,已到了一个人只拿一件武器就足以与整个法王路易十四的军队相匹敌的地步。他也预感到当他们把大地和海洋都填满人类文明的废墟之时,他们就开始转向进攻天空,宇宙。”

但这还不是全部,他还预卜到将要来临的一个时代,人类为杀人技术而疯狂地兴高采烈,同时它就要在全世界狂热地猖獗起来。所有珍贵的东西将会处在危险之中,所有的书籍和艺术,一切和谐的,美好的事物,还将波及每一件保存了两千年的奇珍异宝,这些小巧的,精美的物品将在毫无防备之中像郎维的着作那样散失殆尽。“

在大喇嘛心中,书籍,音乐,绘画等艺术是救赎人类心灵的灵丹妙药,只有守住香格里拉这片净土,人类才会守住最后的根。难道不是这样吗?当人类冷却自己的欲望-----一切罪恶的源泉,一心去研究书籍,音乐等艺术门类时,那整个世界将是一片祥和、安宁的景象,处处四季如春,阳光明媚,每个人的心灵都是那么纯洁,每个人都是得道高人,世界处处是香格里拉,没有贫穷,没有饥饿。

然而,这只不过是作者的理想。现实却是:自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整个世界的发展正在践行大喇嘛的预言,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不断提高,人类几千年的文明,人类所引以为豪的高科技在这种极端天气下无计可施。

如果能留在香格里拉,康维也会像那些喇嘛一样修行,去研究一门艺术,然后忘记自己的年龄,直到死去的那一天仍然保持年轻的面容,这是香格里拉的神秘所在。如果康维成为大喇嘛,他又会怎样治理喇嘛寺呢?然而康维却禁不住朋友的劝说离开了香格里拉。小说到这里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尽遐想。

《消失的地平线》内容简介


1、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

每一个认真解读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的人都应该为香格里拉那块梦想中的净土所深深感动。1934年4月英国伦敦麦克米出版公司出版该小说后,所有拜读该小说的读者都进入了那神奇的心灵旅行。在小说中所描写的整个香格里拉,各种信仰和平共存,四处遍布着基督教堂、佛教寺庙、道观和儒教祠堂。人们奉行适度的原则,对任何事情都保持一种适度的原则,即使对待欢迎也不例外。香格里拉就是一个自然景色——雪山、冰川、峡谷、森林、草甸、湖泊,财富——那里富含金矿和纯净空气的汇萃地,是美丽、明朗、安然、闲逸、悠远、知足、宁静、和谐等一切人类美好理想的归宿。

读完《消失的地平线》后我为香格里拉那神奇的魅力所吸引:净如明镜的天空,让人窒息的美丽,诚实、纯洁、好客的人们热情地欢迎着远道的客人。这里是宗教的圣土,是人间的天堂。这里山顶有雪帽,山下有野花,成群的牛羊徜徉,湍急的瀑布跳舞,在这里,太阳和月亮就停泊在你的心中。……

在21世纪的今天,我坐在房间“爬格子”听见外面客厅看电视的女朋友在罗嗦着:“咳!咳!楼下的那户人家真没素质。天天闷在家炒辣椒,厨房的排气扇还舍不得开。辣得够呛的气味直叫人打喷嚏。几辈子没吃辣的了吗?……也不知道照顾别人的感受。”对于这样的事我已经没办法表示我自己的立场了。不是我有心干涉别人的饮食喜好,或者偏袒女朋友高贵而敏感的鼻子,而是我知道在白纸上写下自己的看法比跟谁沟通都要来得容易得多。我没有搭理女朋友的抱怨,只轻轻喝了口水转过头看着窗户外面,陷入了沉思。

2、消失的地平线简介

一位风尘仆仆的年轻学者自信地走向人民政府台前,向全世界宣布“地球在五天后能源完全释放,末日来临。”世界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这个短片出自《消失的地平线》这本书。作者用世界末日这个背景诉说了一个位母亲在危机时刻仍无私地保护儿子的伟大,虽然这只是一本科幻小说,但是“他”给我的启示无穷无尽。我们现在不知道还有多长时间,却虚度年华。在放学回到家中心不在焉地做完了那些简单而稀少的作业就无所事事,妈妈布置给我的试卷从没翻开看过,这下可把它惹火了,马上叫我做试卷,我还居然和她顶撞起来,独自在花园散步,憋了一肚子的火气:我作业做得快就让我继续做?那我以后就做慢点,看你早我怎么办!甚至还赌气,让父母为我操心,听到他们叫声后仍赌气:现在后悔了吧,太迟了。但我不知道他们完全可以不管我,任我为所欲为,难怪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当我被找到是甚至想逃之夭夭,但被父亲强劲有力的手给死死地抓住了,回去之后以为一顿打是免不了的,才发现妈妈在家中流眼泪,爸爸在一旁劝,又一边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教,当时我的眼泪也快流了下来,不过“男儿有泪不轻弹”才忍着。平时怕尴尬,一直没道歉,所以我想对你们说“对不起“。母爱是伟大的,是她在危险时挺身而出;是她在困难时”舍己为人“;是她在绝望时充实信心。任何时间的酸甜苦辣对我们只是一时的,真如果人所说的”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就算是再长的时光对神秘莫测的宇宙来说也只是冰山一角,但唯有爱在让时光停留,成为永恒。

读后感1500字《消失的地平线》


第一次翻开《消失的地平线》就被里面那些美轮美奂的图片吸引了,在希尔顿笔下,我看到了雪域高原细致的美景,孤傲的雪山、葱葱郁郁的山林、婉转的河流、宁静湖泊,神秘的故事让我不得不相信,当在距离天空最近的地方,或者说建在天上的神奇国度中,真的有一个隐匿的国中之国,那就是香格里拉。

故事主要讲述本世纪30年代初,英国驻南亚领事馆的领事威廉、曼宁森、美国人伯纳德和传教士布林科洛在由南亚次大陆的巴斯库乘机前往丝绸之路上东西方交流的重镇白沙瓦时,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被一个东方人劫机,神秘地被安排来到了神秘的香格里拉,一个安逸惬意的生活环境,令人着迷的世外桃源。

希尔顿说,这里还一个希望:当风暴来临,每一朵文明之花都遭受蹂躏,人类的一切都被摧毁,史无前例的大黑暗带来之时,香格里拉将拯救一切文明。大萧条时代,他多么希望自己能够逃到香格里拉这样的世界,做一个时间的盗贼。

然而,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浮躁的生活,喧嚣的不夜城,处于锦年之外的我们也好像不能免俗,无处遁逃。很多人在追逐梦想的路途上迷失了自己最初的方向,不知不觉,好像全世界的人都在为了生活追名逐利,空气里弥漫着冷漠的衍生品的味道,人们嗅觉失灵我们才知道我们用自己无法赎回的东西典当了名利和金钱这两把双刃剑。

希尔顿用唯美的语言造建了西方世界的桃花源,那是一个虚静的玄妙的世界,像梦一样的谜,那里有无尽的黄金、现代化的器具、永远长寿的秘诀,在那里,永远不再是一个词和两个充满幻想、空洞、可怕的字符,那里是人类最为理想的天国。

然而,那确实是一个一次性的异度空间,驻足于彼岸,好像一切都充实了、饱满了,有了寄托,有了希望。书中主人公康威之谜,卡拉卡尔山之谜,蓝月谷之谜,香格里拉喇嘛寺之谜和满族姑娘之谜无处不显示香格里拉的神秘魅力,深深地感动着、吸引着读者。

其实,文字是空灵的,只是那些神秘具有了诺亚方舟的力量,我们不自觉的就会想要接近她。作者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经济大萧条、全球探险热等现实的事件融入到书中的人物环境中,恰到好处的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心理努力地追求自己心中的香格里拉。小说惊险、刺激、离奇、富于戏剧性,阅读她就好像是一次身体、心智和灵魂的体验。

读者深深地领悟这个世外桃源宁静祥和、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去世外桃源寻找美好的生活,去香格里拉遁逃喧嚣,掀起了半个多世纪的寻找香格里拉热,然而,他们从来没有问问枯萎的灵魂,香格里拉到底在哪里?

东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有这样一句:既自以心为形役。没错,我们现在找不到那个属于我们自己的香格里拉就是因为身体成为了心灵的主人,他去奴役我们的心灵,让心灵受了好多委屈。在大好的青春里做着那些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甚至不得不去低三下四,阿谀奉承,为了所谓的成功我们孜孜不倦,实际上,为的无非就是让自己吃点好的,穿点好的,最好一劳永逸。

可是,没有人去在意我的灵魂愿不愿意,这一切将会让自己的让心灵受了多大的委屈。当《消失的地平线》成为一种潮流,我们应该从精神上去寻找我们自己的香格里拉,香格里拉就在我们自己的心里,我们失去,是因为盲目的忙碌,我们总是奔走劳碌,好像连灵魂丢了都不知道。

记得给自己的心灵放一个长假,那样就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看清,其实,香格里拉,就在你心里。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_1900字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1900字

刚刚去了云南,路途导游央金讲述香格里拉的来历时我恍惚觉得我在哪里看到过此描述,噢!原来是这里前早看过的《消失的地平线》…没想到我会真的在不久去了那么迷离、深邃的高原~香格里拉——寺院…我在观赏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细心观察小说里的每一个细节,想与之吻合。香格里拉因此书变得神奇、奥秘…那里环境人文清新悦目、纯净无比,特别是高原上的藏民热情、淳朴、善良为之振奋,或许,是他们有信仰~佛教……
高原反应至今让我后怕不已…香格里拉海拔平均3600米,最好可以到达3800米,内地来的我无法忍受空气稀薄严重缺氧,身体不适一系列反应出现~疼痛、恶心、呕吐、晕厥、胸闷、气短、乏力、烦躁、心跳加快(每分钟140)。央金跟我们讲述近两年因为高原反应死亡人数高达60多人,让我记忆最深的是一个山东大汉一米八五,而且在西藏当兵近十年,身体素质相当好,女儿高考完了一起来香格里拉游玩,他自己不怎么吸氧以为身体好无碍,把氧气都留给女儿,晚上他感觉身体不适头疼恶心呕吐,导游让他去医院他不肯说睡一觉就没事了。第二天早上,导游发现就他们一家没有出来集合,马上赶到他酒店房间,傻眼了,他嘴唇、两只手指尖发紫,几乎没有呼吸,女儿在旁边哭泣。导游紧急拔打120电话,几分钟后救护车赶到导游和其他人员艰难地把他几乎是拖到救护车上,医生在车上救护二十三分钟后大汉死去…还有一个女孩在古城游玩高原反应坐在路边,其他同伴让她去医院她不去,不过二分钟她昏迷倒下,等医生赶到她已经没有呼吸。在玉龙雪山海拔4506米(此处我也登上去了)一个浙江男人在索道到达山顶中途因缺氧而感到身体不舒服,他拿起氧气瓶打开吸氧发现是空的,接连打开三个都不是氧气,是当地黑心小贩拿废弃的氧气瓶灌满汽车修理厂充轮胎的气体,导致那浙江男人死亡。
在高原死亡随时面临,不是危言耸听,我那天晚上在藏民家做客回来到酒店感觉身体非常不好,心跳的厉害,心慌气短乏力,打开窗子想跳下去,那种无力的感觉不知如何表达,在屋里转来转去后来静静地躺下,拼命吸氧,说句实话那么一点点氧气真的是杯水车薪,100元一瓶氧气尽管吸了十几瓶一点作用不管。难受的我似乎等待死亡的来临,一点挣扎反抗的能力都没有,我想哭,可是我哭不出来,一滴眼泪都没有。心想在死亡之前留下一点香格里拉纪念吧!于是我艰难的拿起手机发了两条朋友圈,半个小时发了两条…然后喃喃自语:不想死去,不想离开家人…
我的亲人在高原反应下为我拨打了120,可是说来不了有事去拿血,小地方的医疗条件就是差,120竟然无法到达,我们打个车半小时后到达医院。那晚我冷的紧缩一团,虽然穿着羽绒服,一点抵抗能力都没有,在医生面前几乎是瘫软在那里,有气无力…医生检测完后说缺氧,心跳140,血压100/140,马上打针、吸氧、输液,折腾到凌晨四点才从医院回来,回到酒店我一分钟都没睡,盼望天亮,盼望马上离开…
一分一秒、度日如年……七点钟导游来了,深夜怕打扰她,所以没有通知,说明情况想提前离团结束旅行,央金说好不容易来一趟,去一次寺院吧!不然多遗憾,昨夜反正也去医院治疗了,午饭过后就离开香格里拉,你现在离开也就差几个小时又增加很多不必要开销,看你脸色还行,估计问题不大,可以坚持到寺院完成,其他景点就不要去了,你休息等我们,我接受了央金的建议…
一点终于离开香格里拉,奔往丽江,丽江海拔3400,感觉舒服些,第二天到达昆明,海拔1800--2000,晚上飞机两个小时到达深圳,海拔几十米。我大口大口呼吸,仿佛把亏欠的氧全部补回来,原来氧气充足是那么的幸福,渐渐的高原反应症状消除,身体恢复正常…感叹:在大自然面前我们是多么的渺小,微不足道,随时会被吞没……
这次云南之旅让我终身难忘,与死神擦肩而过,从死亡线上挣拖出来…云南的景美,少数民族占总人口90%,昆明~楚雄接触彝族导游沙玛爱杨;大理~丽江纳西族导游阿牛;香格里拉藏族导游央金卓玛;一路上介绍那里特色产品,缅甸翡翠、普洱茶、黄龙玉、各种各样雪花银器、冬虫夏草、藏红花、三七、铁皮石斛、忙牛肉干…沙玛一路让购物,谩骂侮辱言辞不断,素质极低,在不情愿中购买了几万翡翠、玉、银器、特色产品,让我生厌,心想:我报的是纯玩团,凭什么还强迫购物?为什么云南整顿后还这样?为什么云南导游素质极低?为什么游客都渐渐远离云南不再重来?终于明白——原来是他们自己玩死自己的……
阿牛性情直率,有些暴躁,但人很好,没有强迫人们购物,反而我情愿买了不少。央金从头到尾一句重话都没有说,只是介绍讲解藏族风土人情,素质极高,我知道他们导游是没有工资的只靠游客购物提成,带着感激之情刷爆了信用卡……感念在藏区她给予的帮助、照顾、即使一句温暖善意提醒,也让我心里暖暖的……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800字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800字

阮泳雅

《消失的地平线》描述了四位偶然乘坐从巴斯库尔到白沙瓦飞机的四位乘客康维、马林森、巴纳德(实为布莱恩特)及布林克洛修女被一名带有左轮手枪冒充飞行员的中国男子强行带到香格里拉。

由于各自的背景不同,对于这不可思议、完全摸不着头脑的经历,四位有不同的表现。

康维在第一次看到壮观迷人的卡拉卡尔雪山就被其深深吸引,成为后来他对永远留在香格里拉坦然接受的开始或说伏笔。

而巴纳德与布林克洛都找到留下来的理由。

只有马林森从一开始到之后都没有改变过离开的想法,最后成功说服罗珍(另一早于四人来到香格里拉的满族女子)与康维与他一起离开。

在书中,香格里拉是一处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无论是建筑、还是日常设施,都体现东方文化与西方科技的圆满结合。

这里居民组成虽然主要是藏人与汉人,但在喇嘛寺中有着不同国家的人共同生活,他们大多都是偶然踏足西藏,受到香格里拉的热情接待,最后留在香格里拉。

在香格里拉推崇适度的原则,适度的开明,适度的严苛,任何规矩都有一定的灵活与弹性。由于地理优势,香格里拉得天独厚地不受外界“污染”,人们因为足够的金矿而生活无忧,因为有特殊的药草而延缓衰老。

在书的接近尾声处,香格里拉的首领圆寂,将整个香格里拉及其命运交到康维手里。在康维心里,从见到卡拉卡尔山开始,就埋下香格里拉的美好种子,加上经过几年战争心理上对“外面”的疲惫、无所谓,才在与香格里拉首领第一次见面就相信香格里拉的美好、宁静安详。

而在马林森的心中,从非自愿来到香格里拉开始,就认定香格里拉是黑暗邪恶势力掌控之地。

诚然,马林森说服康维一同离开的话不无道理,确有可能。康维确实没有经过实证,仅凭香格里拉首领与张的话就全部相信了。正如人们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

在香格里拉首领与康维的最后一次谈话中,首领有谈及自己对世界未来的预言,“一场暴风雨”将要来临,是世界范围的文明的“暴风雨”,但他相信香格里拉会度过,相信康维能带领香格里拉度过。

我认为,这番预言不无根据,全球化与世界不同文化的交融碰撞,一个文明的暴风雨势必影响其他文明,只有极为偏僻不为人知的文明能不受影响。

我宁愿相信,真有这么一个香格里拉,它在等着康维…

喜欢《值得收藏!《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精选五篇》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消失地平线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