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浮生六记有感

读浮生六记有感

浮生六记内容简介和读后感推荐。

当一个人观看了一本书籍之后都会有所感悟,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以后,相信心中有不少的心得,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一篇优秀的这个作品读书笔记是怎么写的呢?经过搜索和整理,读后感大全小编为大家呈现“浮生六记内容简介和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浮生六记内容简介和读后感(篇一)

《浮生六记》我相信淳朴恬适自甘的生活——如芸所说“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的生活,是宇宙间美丽的东西。在我翻阅重读这本小册之时,每每不期然而然想到这安乐的问题——读了沈复的书每使我感到这安乐的奥妙,远超乎尘俗之压迫与人身之痛苦。《浮生六记》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然而我自信这种说法不至于是溢美。想读这书的,必有能辨别的罢。以上这两段话是俞平伯和林语堂对此书写的精彩书评,觉得说的很好,和大家分享下。

我读此书有从书中的感触到,过度教养的影响,不只是教养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现代父母对孩子付出更多的照顾与教导,正面回馈却似乎不如预期,究竟教养出了什么问题?过度的保护、指导与关爱,不仅是个别家庭的教养问题,更是影响整体发展的社会问题,值得反思与警惕。我们都忘了,我们该养出的不是好小孩,而是好大人教养的目标,应该是养出一个心智、情感、能力都与年龄并进相衬的成年人。本书以此为中心思想,希望帮助父母平抚担忧与恐惧,先放下亟欲为孩子铺设成功坦途的急切情绪,而以更稳健的心态、更明智的爱,创造真实永续的教养效果。

在教养孩子之前,父母请先照顾好自己,完成自己的人生。本书打破一般教养思维,除了指陈过度教养的影响并提供解决方案,更聚焦于父母的心理建设与自我关照,恳切提醒父母别为了教养孩子而失去自己的人生。当你能好好生活、工作与爱人,孩子就会以你的身影为榜样,找到自己实践成功、创造幸福的方法。

浮生六记内容简介和读后感(篇二)

《浮生六记》的译文者张佳讳在序言中写到“古来通文辞,善解语的才女,和通情达理,痴情一往的妻子许多时候是相互矛盾的,但在芸身上,浑身璞玉地凑成了一体。”林语堂也曾经评价过芸是“中国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芸,就是沈复所编写的浮生六记中闺房记乐中的重要人物。

沈复自小便有亲事的,但由于对方病逝,也是无可奈何的,同时也让他在一次机遇中结识了芸这个温暖贤良的人。

芸所生长的环境不是那么良好,多年来一直都在除了丈夫疼爱而没有什么地位的家庭里当媳妇儿,虽然有为人妇的许多压力,但她依旧活地潇洒自在。而且温柔冷静,落落大方,总是十分宽容沈复,这做为一个女子,确实是十分可爱的地方。也是芸之所以成为本书的亮点之处。

在文章中我印象很深的便是芸女扮男装同沈复出门去逛庙会,害怕惹了麻烦,大方地承认自己的女人身份。将芸的活泼可爱写的活灵活现。还有一处十分令人动容的故事,便是芸主动帮沈复找妾室,而且十分乐意,并说这样一来便有姐妹同自己一同了,这样便不会孤独。后来认识了憨园,也是十分优秀的女子,便帮丈夫暗示,虽说最后憨园还是因为社会的封建而被嫁到有钱人家里,但这件事却写出了芸的心胸开阔,温婉贤良。

芸是《浮生六记》的一抹美丽的色彩,芸的早逝也无不是一个遗憾,但芸的可爱之处却被众人所颂赞。

浮生六记内容简介和读后感(篇三)

生活本是无趣的,但是和爱的人在一起,因为一些奇怪的由头和共识的信念,去做一些看似无聊可笑的事情,这就是人生最大的乐趣。读这本书前半部分是向往,后半部分是气愤。

这老婆真好。林语堂先生说芸是“中国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读完“闺房记乐”深表认同。生活在一个清贫家庭,芸没有鄙视自己丈夫,反而是和丈夫情趣一致,赏诗作画,无拘畅谈;面对公婆的误会,芸默默承受,事事忍让,不让丈夫为难。这个女子,有才华、有情趣,时而温婉大方,时而调皮可爱。真的是理想的另一半。

古代文人真闲。苦于古代的制度和发展,那时候的书生是真的闲。没有固定的职业,又不种地不经商,整天都是游山玩水,吟诗作画,喝酒逛窑子。所以才会有“闲情记趣”和“浪游记快”。我是不欣赏这种无聊的做作的生活。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看着沈复夫妇琴瑟和鸣、闺中作乐,想着他们的家庭应该是富足和谐的。没想到这么可爱贤惠的媳妇,却不得公婆喜爱。再遇上个软弱的丈夫,事事逃避,最终造就了芸的悲剧,令人惋惜啊。

浮生六记内容简介和读后感(篇四)

我是昨天读完这本书的,其实我的开始也是在昨天,一个上午我经历了自己心灵上的起起伏伏,虽然没有沈三白那样的谈笑笔墨一辈子,可是我所遇到的也是一笔文字债,现在想起来恍若隔日。

今天注定是“坎坷记愁”的,我不喜欢《浮生六记》中的荡开一笔,但也没有办法改变自己所遇到的不尽如人意,生活总是这样的,所谓的变幻莫测,只有我们到了这般境地,才能心有戚戚吧。

我只好来一个书中的“浪游记快”了,我让自己一个上午读完了《浮生六记》,读书也是在读风景,特别是于这样的心境中,我见到了沈三白把夫妻之乐放在第一章的匠心独运,这让一个苦涩而伤感的生命,在执着中有了无限的力量。

就像我们所说的夫妻关系可以决定家庭关系,而家庭关系可以决定生活品质,如此一来沈三白可以忍受后边的风风雨雨,也就有了生活根基,我看到第二章的时候,像是遇到了自己的童年,即使我走进这章开始的那些童趣,已经是中学时代了。

现在是在走了更远以后的一个蓦然回首,我想到了童年,也想到了我的中学时代,想到了那个可爱的沈三白,想到了我们的明察秋毫和庞然大物,我对一个熟悉的景物停留了很久,直到后边的花花草草和诗酒茶话。

谁到了第三章都会流泪的,何况我的泪腺本就发达,而今天的机遇又让我浮想联翩,生活在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沈复是遇到了自己的陈芸,便被夹在了家庭琐事之中,我却是因为碰到了文字,让自己变得患得患失。

在书中寻找作者,生活中寻找自己!

不想细数里边的纠缠和磕绊,说点让每一个人情不自禁的情节吧,也就是陈芸的死,所带来的蝴蝶效应,我是读不下去的,一切都历历在目,一个生死缠绵不离不弃的缓缓道来,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极深的情感深渊。

还是让自己快一点回到第四章吧,虽然这样的补笔,已经无路挽回内心的伤感,但是孔老夫子的古训,总是要有一个峰回路转的疗救的,于是作者也就给了大家一个浪游在外的回旋,可惜依然是郁郁寡欢的。

昨天就好像为我的读后感预留的,没办法不感慨良多啊

我那个遭际啊,一下子就走进作者的世界,两个月的的坚持,昨天差点搁了浅,想一想都有点恍然如梦。

我不想谈这里边的识见,关于风景和摆设,我实在是一个很无情趣的人,而三白又好像在故意挑战我们的审美经验,不,应该是他独出机杼的那些关于美的真知灼见,就像他的文字,在这里是流光溢彩的。

所谓的有始有终,在一个重视养生的国度,在一个想到外面看一看的时代,这是一种预言和一个呼唤,放在这里刚好把人的灵魂给救了出来,虽不美矣然而无憾何乐不为。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合上书的时候,马上遭遇了更多意外,保留文字的那个群消失了,我便开始找,作为一个敝帚自珍的人,我所遇到的内心深处的挣扎和考验,现在想来也就是一个浮生若梦啊。

浮生六记内容简介和读后感(篇五)

读完《浮生六记》,感觉像是无意间获得了一枚质量上乘的温凉好玉,放在手里细细摩挲、端详,熨帖踏实的触感便从掌心一直传达到心底。起初,将作者感情慢慢咀嚼,只觉得口齿缠绵生香,到后来竟也有了微苦的味道。方知,这部颠沛流离了两百年,而仍旧散发芬芳书香的珍贵记录,贵在沉重,贵在悲怆,贵在深情。

谪仙人诗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本书作者沈复,出于此诗及自身经历的感慨,即落笔作文,取书名为“浮生六记”,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与“养生记道”。其中的闺房记乐,道尽了沈复与妻陈芸间动人的爱情,以及难能可贵的知己一般的默契,让读者欢喜赞叹,暗自钦羡;而坎坷记愁,则诉说了作者生活的艰辛与苦涩,字里行间透出的无奈,更是让人不胜唏嘘。

伊始,沈复用清丽温柔的笔墨,勾勒出了一个娇憨清秀的女子形象——“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这女子如此平凡,美得恰到好处,举手投足间尽是知书达理的落落大方;她又如此非凡,你的身影落在她水灵的双眸之中,顿觉清爽,仿佛感受到了一股温柔而坚定的力量。是了,她叫陈芸,是长他十月、会照顾人的好姊姊,他儿童伶俐,每每都亲亲热热唤她一声“淑姊”。时光不紧不慢地滑行,天公将她对他的好、他对她的'情,悉数看在眼里,于是成全一桩美事,让她顺理成章地成了他的妻。从此,二人饮茶论诗,游山玩水,夫妻间的生活趣事,更是俯拾皆是。

他是青衫磊落的书生,他邀她畅谈古今。她浅笑,抬首答:“杜(甫)诗锤炼精绝,李(白)诗潇洒落拓;与其学杜之深严,不如学李之活泼。”全然不是平时小女儿的忸怩姿态,而是自信地、坚定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他欢喜不已。

他是疏朗好玩的夫君,他请她远出郊游。她巧扮男装,见外人便解释说是他的表弟,却哪里藏得住眉间的秀丽风姿?他暗叹,眼前一亮。

他与友人于外观花,发愁饭菜冷热。她“灵机一动,从城中雇来馄饨担子,推来烹茶暖酒热饭。酒肴俱熟,坐地大嚼,各已陶然。”他的朋友由此对她赞不绝口:“非夫人之礼不及此!”他含笑,毫不谦虚地接纳,心道:“好一个秀外慧中的芸娘!”

然而,这命中注定的好姻缘,却被早早地收回。芸娘素怀顽疾,加之沈复家境并不十分宽裕,夫妻二人生活得艰辛,却又因心思单纯而几次三番地被人欺侮。沈复的父亲铁石心肠不肯施援手,而芸娘向来不讨婆婆的喜欢,二人跌跌撞撞,终于无法改变这窘迫的境地。最终,陈芸因病逝世,将沈复留在这反复无常的冷漠人世,从此,悲欢都只能独自下咽。酒,只能自酌,身边没了那个脸色酡红的美好女子,周围的一切人事都成了难以忍受的寂寞。

不禁怆然。

这时候,便想起简嫃的话。“深情即是一桩悲剧,必读已死来句读。”似乎每一场催断人肠的生离,都只能以死别作为结束。生命脆弱如此,哪堪更别离?在历经沧桑之后,沈复浑浊的眼里,也生出了浮生若梦的辛酸悲苦,忆起当年与陈芸相知相伴的点点滴滴,悲伤一如一场暴烈的雨,在春寒料峭的日子里,重重地、直直地砸进心里。自此,阴阳两隔,知交零落,黄昏里燃一封永远寄不出的家书,清明时节拥抱冰冷的墓碑聊以慰藉,仿佛灵魂已随她远去。而在梦里,她缓缓归来的倩影,对着他泣不成声。

他惊觉:用情不胜深。

原约定要踏遍祖国河山,而如今,人世间哪一条路,他都不能与她同行。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一)

在朋友推荐下读过一本叫做《浮生六记》的书,是一个自传性质的散文作品,时隔几年仍令我印象深刻。作者是清朝乾隆时期的人,名叫沈复,字2020三白,是个不红不紫的画师。本书真实记录了沈复平凡而又艰难的一生,以及生活中令人难忘的片段。全书共分为六个篇章,包含了《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篇文章。另外两篇《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说是后人仿写。《浮生六记》中尤其第一篇章《闺房记乐》用深情的笔墨,描写了聪明绝顶而又非常不幸的妻子芸娘。因为这个可爱而又可怜的女人才使《浮生六记》让世人记住,才得以让它永远散发出了人生智慧的无穷芬芳!

可能是年龄渐长的缘故,同一本书,同样的我,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年龄,不同经历过后不一样的心境又读出了不一样的味道,五年前读此书,似懂非懂,然后又找了其白话本看了一遍才透彻明了,对其中描写童趣的部分那时记忆深刻,写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童心幼稚可爱的举动,读后觉得相当有趣,有些场景仿佛自己也曾经如作者一样玩过一样,身临其境,对其后的游山玩水一略而过,如今也忘光了;五年后的现在又重温此书,居然最最喜欢的是第一篇章《闺房记趣》,以《诗经》为模,第一篇章也列闺房趣事为首写开篇,本篇讲与他自己的表姐结为夫妻,可是古代传统封建的父母却对这对恩爱夫妻的行为看不惯,对这儿媳也颇有微词,夫妻俩虽伉俪情深,最后终被赶出家门。两人生活举步维艰,甚至经常要到朋友家借宿,但能够苦中作乐,生活过的很有情趣。可惜后来妻子生病早死,沈复很悲伤,十分怀念妻子,觉得要把这段感情和记忆流传后世,便写了这本书。它是中国古代散文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然而它却被埋没百年之久。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它的光彩才第一次展现于世人眼前。林语堂、俞平伯等新文学家都极为赞誉这部作品。林语堂曾经说过芸,是中国文学和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可爱的女人。他当初把《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也曾说应该叫世界知道,一方面以流传她的芳名,又一方面,因为我在这两小无猜的夫妇简朴生活中,看她们追求美丽,看她们穷困潦倒,遭到不如意的折磨,受奸佞小人的欺负,同时一意追求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清福 我深深的被文中聪慧,娴淑,勤劳而又不失情趣,热爱生活的芸娘所打动,也为很多沈复与芸娘间的夫妻生活小片段流露出来的伉俪情深所感动,因此现在的芳邻二八的我最喜爱的还是第一篇章《闺房记趣》。文中插花摆设的花艺技巧可看出芸娘不落俗套的生活品味,很有自己的眼光和见地;文中芸娘用六个小碟,五围一碟合为一梅花状供陈用不同颜色的小菜待客,可见她蕙质兰心的灵巧创意;文中与其夫君关于腐乳与卤瓜和茉莉与佛手小品对话故事,也让人见识了芸娘的聪明机智过人的头脑;文中她的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词句,以及对唐诗宋词李白杜甫诗型的精辟分析和见解,可见她又不失才气;她对婆家尊老敬爱幼,谦和有礼的美好品德也无一不在书中时有体现,这也是我们现代诸多女子身上缺少的隐忍品格;喜爱《闺房记乐》爱的精华所在就是芸娘一身的智慧,芸娘的一身是短暂的,但回忆绝对是绵长的,这也是我读此书能深受感染的部分,乡间的做菜种花,男耕女织,怡情小钓,逢时休闲,踏青郊游等等这些情调和记事,都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女子不能抵抗的所向往美好浪漫生活;芸娘是可怜的,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幼年丧父,辛苦劳作养母供弟维持一个家,青年丧弟失母;出嫁从夫,公婆的苛刻保守固执,导致其夫妻沦落离家,颠沛流离,家徒四壁,甚至有过身无文银的地步;但芸娘也是幸福的,能够在最适当的时机遇到自己情透意合的人,并嫁给了这个志趣相投,情深义重的不离不弃的痴情男人,即使死也是合目于自己深爱人怀中,他们携手走过的几十载岁月终其一生让沈复无法忘怀,这也是令人所羡慕的。在这个复复杂杂,纷纷扰扰的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社会要想遇到这么一个人,有过这样一段情是何其之难,易得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对芸娘,对《闲情记乐》的欣赏和喜爱,才学浅薄,词枯言寡的我,已到了无以复加,语言不能形容的地步,只能借用林语堂先生的话来作为结语,才不至于毁其形象,沈复与妻子芸娘并没有荣华富贵的生活,并没有挥霍无度的享受,并没有沉湎欢娱的闲情,并没有风流浪漫的传奇。但是,我最欣赏、最钦佩、最注目的是他们的:

一、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坦诚直爽,体恤关爱的夫妻真情。

二、勤俭淳朴,善处忧患;布衣菜食,可乐终身的简朴生活。

三、淡薄名利,与世无争;恬淡自适,知足常乐的旷达胸怀。

四、逆境逢生,善解人意;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优良品德。

这也是我这类感性女子所向往和需学习的精髓所在,无论是夫妻相处之道,还是为人处世之道,抑或是生活持家之道。在何种环境下总能过好简单,质朴又不失情趣的有滋有味生活。无论在人生情感上遭遇爱情、亲情、友情的何种误解和失意,我还是一样一如既往的向前看、向前走,一如既往的笑对人生,笑看爱情,还是那句话时间是最好的良药,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写在这个特殊而又普通的日子,给自己,给你们。


浮生六记读后感(二)

初读沈复的《浮生六记》,竟有许多感动。依然是太容易感动的人。

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不贪屠门之嚼,日子过得轻淡,沈三白应是极随性的人了。卷四浪游记快,与众友共览天下名胜,而山水可怡情。文字2020洋洋洒洒,闲情逸致,字2020里行间皆是。细细读来,让人暂忘尘世间的千丝万缕。于爱妻芸娘,沈三白笔墨却不多,就是浪迹天涯,流连烟花巷之时,心中的那份牵挂,也似不经意的。卷二闲情记趣、卷四浪游记快,写情写景,对芸娘看似不经意,那份平淡而真实的感情,却处处都在了。于是,芸娘的隽秀颖慧,知书达礼,温婉可人,就在沈三白不多的笔墨中,轻轻点出,就这么不经意的丰满和鲜活起来:居乡,芸娘相伴相依,一同品兰插菊玩石置景赏月;会友,芸拔钗沽酒,巧置梅盒;着小帽领袜皆芸自制,也必整必洁;夏荷初开,芸置条叶于荷心取香一点一滴,皆平白叙来,娓娓道出,可羡可叹,夫复何求的感觉,真让人羡煞!

沈三白生性爽直,落拓不羁,既不追名,也不逐利,独对芸娘用情至深,让依然好感动。然而世事无常,终归是恩爱夫妻不到头,卷三中尽诉失妻之恨,又让依然唏嘘不已

不知是友人无心,还是有意,送来的《浮生六记》,是从卷四开始的,然后是卷二,接着是卷三,最后是卷一。依然是先得其闲,写景写物,抒胸畅怀,让人感慨万千;再得其趣,饮食起居、花木虫草、山水风月,引人遐思无限;再感卷三坎坷记愁之哀婉凄凉,真切伤情;读到卷一闺房记乐,又是句句心声,事事真情,竟是卷三中情痴更深处的感觉

整理往日心情,一些感想,随笔记来,随意贴来,让人见笑了。


浮生六记读后感(三)

《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小说。文章写得坦率真实。不论是哪一章,都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浮生六记》,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后两记疑是伪作《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逍》。四记穿插相联,所记所叙虽然都是日常琐事,平淡无奇,然情真意切,一点没有忸怩作态,更无学究之气,惟是灵秀冲淡,读来如一缕嫣然清风徐徐拂面。

沈复,字2020三白,清乾嘉年间苏州人,出生于衣冠之家,父亲幕僚一生,先是生活小康,尔后家道中落。虽是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家计清贫,有段时间甚至是饥寒交迫,他和妻子陈芸却志趣高尚,情投意合,始至不渝。他们吟诗,作画,郊游,聚友,烹肴,兴趣昂然,意兴飞逸。而后来,终于因为封建礼仪家教之害,历尽坎坷,最终天人永隔。芸死后,三白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书中记录着作者一生经历的起伏坎坷,悲欢离合。散发着感性色彩的文字2020,使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社会,体味着世间百态。沈复得双眼始终瞄向自己的妻子芸娘,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她的聪慧,襟怀,气概和痴情,不得不让读者阅而心醉。是看一身素淡何其娴雅,口授成诵,何其颖慧,顾盼神飞,何其缠绵,太湖纵目何其豪迈。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女儿相比,芸娘比黛玉柔和,比宝钗淡雅,比探春体贴,比湘云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间烟火。于当今的时尚女郎相比,芸自是多了一份内涵,淡雅,一份矜持。却不料这样一位佳人中道凄然长逝,空流下两行痛泪。

芸虽思想高超,却在处理人事方面,仍有欠缺。大家庭的弊害尽人皆知,小夫妻的恩爱往往成为遭妒之由。沈家的家教礼仪很严肃的,父母,兄弟媳妇都住在一起。初始,芸娘处处小心翼翼,后来渐渐放松了,在公开场合也和三白并起并坐,当然就有人看不顺眼,慢慢起了闲话。

有一年,三白随父亲在外任职,沈父说芸能笔墨,就代沈母写信。后来家中有了些闲言,沈母以为芸写信不清楚,就不让她写。沈父怒道:想汝妇不屑代笔耳! 芸怕沈母不高兴,便不解释。超然大度的芸娘,独在家事上唯唯诺诺!可见封建家教之害人啊!

就篇幅所占的比例来说,《浮》应该是快乐、幸福、积极的,这些都应和了我曾经的人生观:充满光明的人生。然而就是那只占了六分之一篇幅的坎坷记愁,改变了我的看法。开篇的闺房记乐和闲情记趣所描写的夫妻恩爱,欢乐融洽,使我的心情十分舒畅,也再次让我充分的看到了生活的光明,耳鬓相磨,亲同形影,爱恋之情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这是怎样的幸福生活!也许就是因为这太快乐,太幸福了,所以当我读到妻子芸受责于公、失爱于姑后与作者四处流浪,最终客死异乡时,我的眼泪无可抑制的流了下来。

生活在今天,我不会经历战乱、饥饿、孤苦,但谁能保证,我不会遇到其他的不幸吗?疾病、失去亲人、没有工作这并不遥远,每天都有那么多人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奔波于各类人才市场。显然,我的人生观过于理想化了。对人生中的挫折和困苦,我料想的不够充分,不够深刻。想来这也是我过去多次失败的原因所在一一忽略、轻视了事情的困难面,过分乐观,冒冒失失,失败后又没有及时总结经验,只是一味地将过失归咎于客观原因,从未检查过自己的错误。重新打开《浮生六记》,看到闲情记趣,再看到闺房记乐,沈复在经历了妻死子散后竟然依然能有一份品味生活中精细微妙之美的心,实在令我感慨,快乐是什么?痛苦又是什么?我想也许就是以一份宽容恬淡而又有情趣的心,去接爱生活中将要到来的一切吧。

我想我已经明白了我以前对于生活的过于肤浅的理解。那么我能做什么呢?改变我的人生态度,在做事前全面的考虑,无论是好的情况还是最坏的情况。困难挫折破坏了生活的快乐,但我们可以将它转化成另一种快乐,我们不仅要自己战胜困难,也要尽我们所能帮助他人,为他人创造快乐与幸福。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每当我听到这句诗时,我总会想起《浮生六记》。这本书的作者叫沈复,是一个懦夫,也是一个英雄。

在芸娘病入膏肓的时候,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在芸娘离自己而去的时候,他只能发出两手空拳,寸心欲碎的哀叹。芸娘是因为爱他而死的,若当初芸娘不为让他过得更好而和憨园约定共侍一夫,或许就不会在憨园违约后血疾大发,也不会被公公婆婆认为盟娼结妓而赶出家门了。而这一切,都因为芸娘太爱他了,爱得失去了嫉妒心,爱的为他付出了一切,却不知太高人欲妒,过洁世同嫌。而他,无力保护这个爱他的女人。是啊,因为那是一个处世人情,非钱不行的年代,面对命运,他显得力不从心。

他也是一个英雄,作为丈夫的他无法给芸娘什么物质享受,但他给了荆钗布裙中的芸娘最最丰厚的爱。他如此爱芸娘,在芸娘被赶出家门时选择和芸娘共患难,却没有因芸娘死后在痛泪两行,涔涔溢溢中结束自己的生命。他是坚强的,因为他太爱太爱芸娘了,爱让他站了起来,他把芸娘展现于世,他告诉世人他有一个如此美丽善良的妻子。他用血泪铸就了一本《浮生六记》。我们可以想象,当颤抖的手在纸上写下血泪般的字2024眼时,内心要承受多么大的痛苦啊。但是,只有一碰伤疤就喊疼的人才会疼一辈子,只有掉进坑不爬起来的人才永远不会掉进坑里。我知道,若没有沈复当初揭伤疤时的勇气,今天就会少了一本好书。

只有化悲痛为力量才能走向成功,甜美的水果不仅需要温暖的阳光也需要寒冷的黑夜,只有尽快适应受挫时的环境才有可能走向成功。沈复因为接受了妻梅子鹤的环境才写出了一本《浮生六记》,司马迁因接受了宫刑的现实才写出一本《史记》,孙膑因承受了膑刑的痛苦才有了后来的伟大成就。人生不如意十有xxx,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要适应环境并且化悲痛为力量。毕竟生活像一串珠子,又酸又甜有苦有辣,我们要尽快从悲痛中走出来

《浮生六记》是一本好书,它记录了沈复和芸娘之间发生的悲欢离合,有久违的快乐,也有生离死别的痛苦。在黑暗的封建社会下的伉俪情深,如此珍贵又如此容易破碎。建议大家在课余时间阅读此书,定会有不小的收获。

点评:读得用心,但毕竟是少年人,少时读书若林间窥月。希望若干年后再品味一番,相信会别有滋味是庭中玩月的心情。

《浮生六记》(优秀范文)


《浮生六记》读后感600字小景入画,大景入神。看着卷二,我想到的是,开卷就将自己摆到与自然生灵同等的位置的沈先生,若能与写出《昆虫记》的法布尔先生会面,必定是相谈甚欢。对自然,两位先生都抱着极大的热忱和耐心,尤其体现在观察上——卧于草丛,久久目视,聚精会神,事无巨细必不漏掉。想来能做到这样的人一定是保持着永远的童心的,在他们的眼里,小如蚂蚁蛤蟆都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体魄,纵使是如长得倾斜的植株抑或是尚未变成蝴蝶的毛毛虫那般丑物,也有美的一面。眼光与视角的不同,决定的不只是站的高度,更重要的是能从这个世界获得的快乐有多少。这也是为什么两位先生都属于“苦”中作乐的那类人吧。正如沈复先生提笔:“小景入画,大景入神”。无论何种风景,总有值得观赏的那一面,也总值得去纪念,无论用的是哪种方式,无论保存下来又是以何种形式。佛家有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先生的世界,可能没有多么盛大的美,但是可以肯定,美必然是不胜收的。不只是单单描摹自然事物,先生还将它们与亭台楼阁综观,颇有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的趣处——走势多变,虚实相生,绿意盎然,赏得出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妙义。居于此中,人生也算得圆满吧。此处,我想到了前些年游览苏州园林的场景,于先生所言一对照,着实精妙贴切,只可惜当时只顾着看那些建筑盆景,却没有思考过建筑与自然之间的深层关系,更没有达到先生夫妇为的一盆景唏嘘落泪的境地,实在惭愧,还有学习的地方太多了。

读浮生六记有感


读浮生六记有感

“浮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李太白在一千多年前写下了这飘逸洒脱的诗句。一千多年后,太白早已仙去,但其精神却浸润万物,福泽后世。于是有了清朝沈复的《浮生六记》。

初读《浮生六记》,感受甚是复杂。就好似品尝一道家常菜,本来只为果腹,抱着一颗平淡的心去尝,结果却颇为惊艳,“此味只应天上有”,然后便食髓知味,不忍停箸,品尝的初衷也一下子从生存晋升到生活。也是从阅读《浮生六记》开始,第一次体验到了读书的快感,不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为着本心在读书。夜已深,夏蝉鸣,柔黄灯光下,心里的声音一直在催促着我继续阅读下去。也算是体会了一把柳永“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痴态了。

沈复先生用平淡细腻的笔触描绘着自己的浮生,有和妻子陈芸的风花雪月,闺中情趣;有清雅恬淡的养花布景之趣;也有作者遍访祖国大好河山的山水之趣。书一共有六记,后两记已失传,只剩下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这四记。第一记展示了一个可爱生动的妻子的形象。她端庄贤淑,可与沈复同饮酒煮茶赏月,诗词歌赋亦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又识大体,知进退,既可扮男儿赴宴会,又可同甘共苦,在落魄的时候布衣饭食。第二记写的是沈复关于栽花种花、布置庭院、饮食制香的一些心得。沈复用心地观察着自然万物,用心地体验着生活,用心地感悟着各界的美。第三记则记录的是沈复人生路上的坎坷之愁,在这一记中,沈复夫妇先是被父母驱逐出家门,流离失所,与儿女两地分隔,后是爱妻陈芸和小儿接连病逝,留下沈复孑然一身,熙熙攘攘,不知何时方能梦醒。第四记记录了自己半生游历过的风景名胜。沈复游宦30年来,没到过的地方只有四川、重庆、云南。只可惜四处奔忙,不能去探寻僻远幽深的景致,所游均为人迹旺盛之处。所以才命名为浪游记快。这对于凡事喜欢独出己见的沈复而言,也是件憾事。

不负本心,享受生活,是《浮生六记》给我最大的感受。人生在世短数十年,而岁月却是一条幽幽长河,人不过是沧海一粟,何不随着自己的本心,去感受人生的喜怒哀乐,去体验世间的酸甜苦辣。如沈复,因为真心喜欢妻子陈芸,所以可以不顾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礼数,真心对待。因为真心热爱生活,所以可以睁大眼睛观察太阳,明察秋毫;纤小的东西,也能细细观察其纹理;夏季嗡嗡如雷的蚊子也可变成是空中起舞的鹤群……因为不负本心,所以生活中的每一刻都是有独特意义的,哪怕是坎坷之愁,也有其存在的意义,也值得用心去铭记。

浮生若梦,弹指一挥间,光阴已逝。那么何不在这短短数十、数百年珍惜当下,拥抱自然,热爱生活。在这潺潺流淌的岁月长河中,用心记录平湖岁月中的点点滴滴,用心感受多彩人生赋予我们的每一分色彩。

有关浮生六记读后感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我们沉浸在作者笔下所描述的情节中。读后感要注意要读好原文,排好感点,选准感点,叙述要从简,联想要注意形式。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以下是由读后感大全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浮生六记读后感”,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1)

《浮生六记》里的主人公是一个叫芸娘的人,他是沈复舅舅家的女儿,沈复十三岁随母亲回娘家,看到芸娘静坐窗下,低头刺绣。于是便和母亲说他要结婚非芸娘不娶。于是沈母当即答应下来,取下手上的戒指给了芸娘,定了这门亲事。刚成婚,芸娘不爱说话,但是都笑脸相迎。每天早早起床,操持家务,全家赞不绝口。

沈复的弟弟娶媳妇,发现聘礼少了珠花首饰,大家都很着急,于是芸娘回屋把自己结婚的珠花聘礼拿出来救急。身边佣人替她不值,她却不以为意。他们后来迁居仓米巷,来到一乡下老妇家中,租房子避暑,老夫妇常常摘自家瓜果给他们尝鲜。芸娘体谅他们,要给钱来买被谢绝了。于是她便做了几双新鞋给老夫妇。

她的人品决定了她的气质,待人宽厚,与谁都交好,懂得生活,芸娘没有停止读书,晚上得空就拿起书本读书,不知疲倦。天气炎热停下刺绣,陪丈夫读书,谈古论今。他们一起游玩。她是勇敢的,在过去那个年代,女子是不能随意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的,但是好的生活不是等来的,都是自己去争取的,现实不如意,也要让自己过得舒服。

沈复夫妇后来被公婆误会逐出家族,便借住在萧爽楼里,这时他们生活没有之前富足,但是安稳美好,偶尔还可以赏花游玩,芸娘雇下一个卖云吞的摊子,供赏花时给大家做吃的。还带了一个砂罐给大家煮茶。众人都称赞她心思巧妙,安排妥当。他们虽然生活简朴但是很有生活情趣。他们用白纸糊窗让屋里房间明亮。她会在夏天荷花盛开放一撮茶叶,然后用来泡茶有荷花香气。热爱生活的芸娘总能想到很多点子。

其实芸娘幼时,父亲早逝,他和弟弟跟着母亲过活,家徒四壁非常清苦。芸娘靠刺绣补贴家用,担起家庭重担。嫁给沈复,为了柴米油盐发愁,公婆断了供给,自食其力。即使身在病中也会安慰丈夫振作起来。刚好就开始刺绣补贴家用。芸娘在被生活磨砺之后,内心无比坚强,总是在尽最大的努力去解决眼前困境。她知道寻找解决方法远比自我怜悯更重要。

一辈子坎坷过来,但是过得很有意义,不怨不艾,努力争取幸福生活。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2)

沈复,出生于清朝的一个官宦世家,其父为朝廷官员,对沈复自身的教育也颇为重视;芸娘,沈复的妻子,性格温婉大气,对诗书也颇有了解,被林语堂称作“最可爱的女人”。沈复与芸娘二人自成亲以来就相敬如宾,如同模范夫妻,灵魂伴侣。而《浮生六记》一书也是沈复在芸娘去世后所编写的,主要是对自己的前半生的回忆,但更多的的是与芸娘一起的故事。《浮生六记》写于清朝时期,处于封建社会,自然有一些那个时期的诟病,但在与芸娘一起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隐藏于中的现代意识。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浮生六记》中现代意识的觉醒。

一.崇尚平等宽容的婚姻意识

沈复与其妻芸娘是表亲关系,从小一起长大,可以说是青梅竹马,而沈复也对他的母亲立下“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 ?的誓言。在沈复写的自传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他和芸娘之间的婚姻是处于一个平等地位的,虽然中间也有芸娘执意要帮沈复纳妾的场景,至于这个做法的原因,我们也是不大清楚,可能就是受到那个时期的一些封建思想的影响,但不得不说,沈复与芸娘之间是平等的。他们可以在平时拱手以礼,相敬如宾;也可以在夜晚的时候举杯对月,吟诗论文,风花雪月。对沈复和芸娘来说,他们不仅是大千世界里的一对普通夫妻,更是一对灵魂上的伴侣,他们之间的契合是灵魂上的契合。在沈复的回忆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段剧情:芸娘羡慕庙会的热闹,想出去逛一逛,但在那个朝代,女子应该是“半步不出闺门”,不然会有损“妇德”,但沈复对待芸娘是平等的,所以他就鼓励芸娘扮作男子模样,并穿上蝴蝶履跟他一起去逛庙会。蝴蝶履,是古时男人逛花楼休息时所穿的鞋子,而就沈复对此的了解,我们可以得出花楼这个地方沈复也是没少去了。但芸娘知道后也没说什么,而是高高兴兴地跟沈复一起去逛庙会。这可以说是芸娘对沈复的宽容。宽容与平等,是夫妻之间的相处之道。而沈复与芸娘二人就是熟以此道,将这种婚姻意识贯彻到生活中,所以得到灵魂的契合。

二.追求人格自由的独立意识

在《浮生六记》中,我们可以看到整本书中人物形象最为鲜明的就是芸娘了。就如当沈复因为不耐芸娘过多的客气时,就说芸娘“礼多必诈”,芸娘就当场与沈复争辩,说她只听过“恭而有礼”,而又哪里来的“诈”。这是芸娘人格上的独立,而不是如同那被封建社会的“夫唱妇随”所禁锢的木偶丧失了本性。在对人格的追求方面,芸娘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无论是搬出我取轩后自己对新房子进行装修的事情,还是不顾那个时代人们对女性的.歧视与束缚,敢于在庙会时换上男装与沈复一同出去游玩,都可以看出芸娘对人格自由的追求,更可以看出芸娘意识上的独立,引得沈复发出一句“惜卿雌而伏,苟能化女为男,相与访名山,搜胜迹,遨游天下,不亦快哉”?的感慨。这种意识在如今的21世纪并不是特别的稀奇,但对当时的那个对女性充满歧视与束缚的时代而言,芸娘所追求的独立意识是难能可贵的,更是跨时代的。

三.不予歧视,追求平等的阶级意识

沈复是家中长子,其父在朝为官,社会地位自然是较高;而芸娘在未与沈复成亲前就与沈复是表亲关系,出嫁后又从夫,所以地位自然也随着沈复。然而就是这样的两个人,在这个阶级歧视严重的社会中,他们却在各阶级中都有结识的好友。如沈复与芸娘二人在江边船上与船家女一起酌酒对饮,调笑嬉乐。这种现象虽在当时也算常见,但沈复与芸娘不同的是,他们是把船家女放在平等的地位来对待的,而不是像其他的富家子弟那样将船家女当作玩乐的对象。就如当有人“私告芸曰:‘前日闻若婿挟两妓饮于万年桥舟中,子知之否?’芸曰:‘有之,其一即我也。’”?这便可以看出芸娘不畏世俗眼光,敢于承认与船家女的交往,而不予歧视的表现。所以说沈复与芸娘的阶级意识可以说是薄弱的,他们更加追求的是平等的意识。

平等宽容的婚姻意识、人格自由的独立意识、追求平等的阶级意识,这些都是现代意识的表现,而在《浮生六记》中更是表现出来了这些意识的特点。无论是沈复还是芸娘,他们都是这些意识的代表人。所以在这些前提下,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件事:《浮生六记》中包涵着现代意识的觉醒。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3)

最近读了一本书,是清朝沈复写的《浮生六记》,一部自传体随笔,读完之后有许多感概,记录下来,也算是我人生成长中的一道印记。

其实人生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总是不断有新的认识,新的领悟,一直到老,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路历程,我想如果大家都能将自己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下的心得记录下来,后人读后也会别有一番滋味吧?正如欣赏一次花开,又如看到竹笋在破土而出,一节节地成长,有时甚至能听到生命膨胀时那清脆的声响……

《浮生六记》的第一记是“闺房记乐”,写的是作者和夫人芸的爱情和家居生活。我边读边感叹唏嘘:他们生活在官宦之家,衣食无忧,而且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然后互相倾慕,终成眷属。婚后也是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两人又有共同的爱好和兴趣,于是面对良辰美景,你恩我爱,琴瑟和谐,联诗对句,乐趣多多。斯文风雅的姑苏小城,为他们夫妇的生活平添了几分浪漫,名扬天下的狮子林,沧浪亭,是他们饮酒抒怀的私家园林,而钱塘江,西湖白塔,又好似专为他们而设……我知道,这是真正有过的文人雅士的生活场景,我羡慕,他们夫妇简直是一对不食人间烟火,不知人间苦痛的神仙眷侣,红尘中竟还有如此超凡脱俗完美幸福的人生!老天爷对他们岂不是太眷顾了?!

带着这种有点嫉妒的心情,我继续往下读,第二记是“山水记趣”,无非是沈复在盆景山石方面的情趣爱好,于我来说仍是第一部分的延伸,无他。然而第三部分的"坎坷记愁"使我看到了沈复夫妇完整的人生——原来浪漫幸福只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他们也有贫病交加,穷困潦倒;也有遭人猜忌,左右为难;也有颠沛流离,也有生离死别,让人掩卷叹息,不忍卒读。这段文字不是蘸着血,也是和着泪写成的。读过我也有一种噙过黄连的感觉,满口是苦!

原来,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人人都有享受幸福的权利,人人也都有品尝痛苦的义务,任何人不要抱怨命运,不要哀叹人生,当苦难降临时,坦然接受它吧,这样你会多几分坚强,几分冷静,少几分焦虑和绝望;当幸福到来时,才会懂得珍惜,懂得感恩,学会品味和享受……生活的辩证学也正在于此,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总是有欢乐,也有苦痛;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汹涌;有春暖花开,也有风霜雨雪;有艳阳,也有阴霾;有月圆也有月缺;有离合也有悲欢;有抱憾终生,也有回味无穷;有志得意满,也有穷途末路;有一失足成千古恨,也有绝处逢生;有乐极生悲,也有否极泰来;有爱也有恨,有喜也有痛……

我的人生也是如此,我有过挫折,总是抱怨生活对我不公。其实想想看,自己也有很多顺利的地方。所谓挫折,也跟自己心胸狭窄有关,而顺利之处,也是自己付出的结果。所以一切都是有因果的,当然这种因果跟佛教的因果报应不同。它是客观的,自然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又是另一种辩证。呜呼!辩证真是无所不在,让人不得不折服。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4)

读此书不由感叹古代的三纲五常是如此的顽固与不人性。可笑的是芸做的事是对的,但在父为子纲的背景下,老子就是王法。那个年代,对于男性去逛妓院貌似再正常不过,文人“骚”客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不正社会风气。

对于爱情,?或许沈复和芸是真爱,但芸爱的更深一点。文中闺房记乐,从年代上看写的都是新婚之乐,过了新婚之年,沈三白无了这份兴趣,有的是逛妓院,游上玩水。对妻子,没有尽到做丈夫的责任,让妻子过上好生活,没有和妻子一起分担生活重担;对孩子,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对父母,没有做到孝敬父母;对自己,没有好好鞭策自己,好高骛远,浪荡散漫。而芸的一生,显示出古代女性伟大的一生,为家和孩子操劳一生。

沈复一生过的很潇洒,游山玩水,一生过的很多彩,但身边的亲人过的就很苦了,他这种性格适合做现在所称的“独身主义者”。

短短的《浮生六记》是沈复一生的浓缩,不由感叹时光如白驹过隙。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做人不可太自私,生活中扮演的每个角色的责任都要担负起来。人不可无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共勉!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5)

《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小说。文章写得坦率真实。不论是哪一章,都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浮生六记》,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后两记疑是伪作《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逍》。四记穿插相联,所记所叙虽然都是日常琐事,平淡无奇,然情真意切,一点没有忸怩作态,更无学究之气,惟是灵秀冲淡,读来如一缕嫣然清风徐徐拂面。

沈复,字三白,清乾嘉年间苏州人,出生于衣冠之家,父亲幕僚一生,先是生活小康,尔后家道中落。虽是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家计清贫,有段时间甚至是饥寒交迫,他和妻子陈芸却志趣高尚,情投意合,始至不渝。他们吟诗,作画,郊游,聚友,烹肴,兴趣昂然,意兴飞逸。而后来,终于因为封建礼仪家教之害,历尽坎坷,最终天人永隔。芸死后,三白“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书中记录着作者一生经历的起伏坎坷,悲欢离合。散发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社会,体味着世间百态。沈复得双眼始终瞄向自己的妻子芸娘,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她的聪慧,襟怀,气概和痴情,不得不让读者“阅而心醉”。是看“一身素淡”何其娴雅,口授成诵,何其颖慧,顾盼神飞,何其缠绵,太湖纵目何其豪迈。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女儿相比,芸娘比黛玉柔和,比宝钗淡雅,比探春体贴,比湘云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间烟火。于当今的时尚女郎相比,芸自是多了一份内涵,淡雅,一份矜持。却不料这样一位佳人中道凄然长逝,空流下两行痛泪。

芸虽思想高超,却在处理人事方面,仍有欠缺。大家庭的弊害尽人皆知,小夫妻的恩爱往往成为遭妒之由。沈家的家教礼仪很严肃的,父母,兄弟媳妇都住在一起。初始,芸娘处处小心翼翼,后来渐渐放松了,在公开场合也和三白并起并坐,当然就有人看不顺眼,慢慢起了闲话。

有一年,三白随父亲在外任职,沈父说芸能笔墨,就代沈母写信。后来家中有了些闲言,沈母以为芸写信不清楚,就不让她写。沈父怒道:“想汝妇不屑代笔耳!”芸怕沈母不高兴,便不解释。超然大度的芸娘,独在家事上唯唯诺诺!可见封建家教之害人啊!

就篇幅所占的比例来说,《浮》应该是快乐、幸福、积极的,这些都应和了我曾经的人生观:充满光明的人生。然而就是那只占了六分之一篇幅的“坎坷记愁”,改变了我的看法。开篇的“闺房记乐”和“闲情记趣”所描写的夫妻恩爱,欢乐融洽,使我的心情十分舒畅,也再次让我充分的看到了生活的光明,“耳鬓相磨,亲同形影,爱恋之情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这是怎样的`幸福生活!也许就是因为这太快乐,太幸福了,所以当我读到妻子芸“受责于公”、“失爱于姑”后与作者四处流浪,最终客死异乡时,我的眼泪无可抑制的流了下来。

生活在今天,我不会经历战乱、饥饿、孤苦,但谁能保证,我不会遇到其他的不幸吗?疾病、失去亲人、没有工作……这并不遥远,每天都有那么多人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奔波于各类人才市场。显然,我的人生观过于理想化了。对人生中的挫折和困苦,我料想的不够充分,不够深刻。想来这也是我过去多次失败的原因所在一一忽略、轻视了事情的困难面,过分乐观,冒冒失失,失败后又没有及时总结经验,只是一味地将过失归咎于客观原因,从未检查过自己的错误。重新打开《浮生六记》,看到“闲情记趣”,再看到“闺房记乐”,沈复在经历了妻死子散后竟然依然能有一份品味生活中精细微妙之美的心,实在令我感慨,快乐是什么?痛苦又是什么?我想也许就是以一份宽容恬淡而又有情趣的心,去接爱生活中将要到来的一切吧。

我想我已经明白了我以前对于生活的过于肤浅的理解。那么我能做什么呢?改变我的人生态度,在做事前全面的考虑,无论是好的情况还是最坏的情况。困难挫折破坏了生活的快乐,但我们可以将它转化成另一种快乐,我们不仅要自己战胜困难,也要尽我们所能帮助他人,为他人创造快乐与幸福。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6)

这是一个凄婉动人又十分励志的故事,篇幅不大却道尽人生的沧桑与无奈。沈复就像曹雪芹一样,在人生的过程中沉浮。所谓“浮生”也是源于此意吧,不受控制则为“浮”。

现在的我们,对那个年代的人生观、价值观包括爱情观当然都有各种不理解和不明白;但我还是感受到了一件不受时空限制的事儿,那就是——变故。变故这个话题也是怎么说都不为过,因为它基本上是脱离了所有控制,成为了一个永恒的存在。

失去爱人是变故,家道中落是变故,纳妾不成是变故,颠沛流离更是变故……几乎走遍了全中国、阅尽了人生辛酸的沈复,行文间却没有什么大喜大悲,只是从容的道来这一生之事。是真的看破,还是无奈到了尽头?是想明白了人生,还是出离了命运?我很难揣测,唯有感其心、劳其形,算是一种状态的释放。

话说回来,无论幅度大小,我们的人生也都是沉浮不定的。就跟心电图一样,只有起伏高低的不同,但都在起伏,没几个人希望变成一条线的样子吧?所以我们能不能安心的面对沉浮,真是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状态。

按照目前的科技进步,我们对自己命运的控制力会越来越强,直到最后会有一批长生不死(不老难度太大)的人。这种人你说到了最后是不是也没什么好追求的了,也不能有什么变化了?但是仔细想想他们会成为一批有史以来最害怕变化的人,因为死不了了,所以只要有一点儿生命危险的事儿都是巨大的风险,他们的余生都将在与这种风险的对抗中度过。

这样看来,咱们现在这个活法儿还不错,起码想开了的可以不畏生死,没想开的也顶多想多活几年。总比扛着巨大的压力强,不敢坐车坐船坐飞机,也不敢散步游泳玩儿攀岩,生命变成了漫长的平淡折磨,也算是被拉平了一条线,生命的存在也失去了意义。

所以我就可以说结论了,虽然起起伏伏跌跌宕宕的人生看上去很辛苦,但,这恰恰是生命的本质。无论遭遇多大的变故,前面都有可能峰回路转,即便生活真的局限于平庸,你还可以有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在这里还会有栖息之所,也还有逆转的空间和余地。

越写越像鸡汤了,看上去有点儿像——只要努力了就一定有回报——这样的忽悠。但这不是我的本意,因为我觉得失去了就悲伤,得到了就欢喜,失败了就认怂,成功了就叫嚣。这些都是顺理成章的,天经地义的。但无论你走上的是哪条沉浮之路,成也好,败也罢,你的内心都要清醒自知——成败得失都是过眼云烟,接下来的变故,又会带你到不同境地。

所以沈复的《浮生六记》在我看来就是起于波澜,止于不惊。看的时候——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想的时候——却是从容与安宁。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创作的自传体散文。接下来要给大家推荐的是《浮生六记》的读后感,欢迎阅读以及参考!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篇1

清秋夜雨,灯影映窗红。看完了 浮生六记 也该写点什么很少看这种言情类的货色,但,我感动于沈复与陈芸的爱情。我赞慕着他们的平常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倾心于他们的诚挚恩爱至逝世不渝,我仰望着他们毕生平常却心怀磊落,心无羁绊,超然脱于尘俗。

《浮生六记》,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崎岖记愁》,《浪游记快》,后两记疑是伪作《中山记历》和《摄生记逍》,这个我是百度来的。这是一本自传体散文集,四记交叉相联,所记所叙固然都是日常琐事,平铺直叙,然情真意切,一点不腼腆作态,更无学究之气,惟是灵秀冲淡,读来如一缕嫣然清风渐渐拂面。

打开《闺房记趣》,沈三白刻画了一个清丽灵妙的女儿形象:“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 这是他年少时初见陈芸的情景。 那夜,芸给他吃自制的腌菜暖粥,吃的正香时,芸堂兄挤身而入,戏谑笑道:“我要吃粥你不给,本来是专门给你夫婿筹备的!” 呵呵,当时沈陈二人就酡颜了。读此处我亦莞尔微笑,圆满姻缘一粥引之。

尔后便是两人成亲,一段最幸福美妙的时间。我一遍遍地被他们的真爱打动着。他们的恋情并不惊天动地,也非旷世绝恋,更非千古名唱。我只是为他们最平凡最轻微的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而深深激动。

夫妻饮茶谈诗论词,芸曰:“杜(甫)诗锻炼精绝,李(白)诗洒脱落拓;与其学杜之深严,不如学李之生动。”

春景,三白欲携芸远出远足,芸巧扮男装,见人问则以表弟对之。呵呵,竟无人识辨。

夏日,芸头戴茉莉花,三白戏谑说佛手为香之君子,茉莉为香之小人,何以亲小人而远君子,芸亦笑说:“我笑正人爱小人。” 夫戏妻谑,笑俗为雅。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篇2

初读沈复的《浮生六记》,竟有许多感动。依然是太容易感动的人。

“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不贪屠门之嚼”,日子过得轻淡,沈三白应是极随性的人了。卷四浪游记快,与众友共览天下名胜,而山水可怡情。文字洋洋洒洒,闲情逸致,字里行间皆是。细细读来,让人暂忘尘世间的千丝万缕。于爱妻芸娘,沈三白笔墨却不多,就是浪迹天涯,流连烟花巷之时,心中的那份牵挂,也似不经意的。卷二闲情记趣、卷四浪游记快,写情写景,对芸娘看似不经意,那份平淡而真实的感情,却处处都在了。于是,芸娘的隽秀颖慧,知书达礼,温婉可人,就在沈三白不多的笔墨中,轻轻点出,就这么不经意的丰满和鲜活起来:居乡,芸娘相伴相依,一同品兰插菊玩石置景赏月;会友,“芸拔钗沽酒”,巧置梅盒;着小帽领袜皆芸自制,也必整必洁;夏荷初开,芸置条叶于荷心取香……一点一滴,皆平白叙来,娓娓道出,可羡可叹,夫复何求的感觉,真让人羡煞!

沈三白生性爽直,落拓不羁,既不追名,也不逐利,独对芸娘用情至深,让依然好感动。然而世事无常,终归是“恩爱夫妻不到头”,卷三中尽诉失妻之恨,又让依然唏嘘不已……

不知是友人无心,还是有意,送来的《浮生六记》,是从卷四开始的,然后是卷二,接着是卷三,最后是卷一。依然是先得其闲,写景写物,抒胸畅怀,让人感慨万千;再得其趣,饮食起居、花木虫草、山水风月,引人遐思无限;再感卷三坎坷记愁之哀婉凄凉,真切伤情;读到卷一闺房记乐,又是句句心声,事事真情,竟是卷三中情痴更深处的感觉……

整理往日心情,一些感想,随笔记来,随意贴来,让人见笑了。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篇3

《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小说。文章写得坦率真实。不论是哪一章,都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浮生六记》,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后两记疑是伪作《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逍》。四记穿插相联,所记所叙虽然都是日常琐事,平淡无奇,然情真意切,一点没有忸怩作态,更无学究之气,惟是灵秀冲淡,读来如一缕嫣然清风徐徐拂面。

沈复,字三白,清乾嘉年间苏州人,出生于衣冠之家,父亲幕僚一生,先是生活小康,尔后家道中落。虽是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家计清贫,有段时间甚至是饥寒交迫,他和妻子陈芸却志趣高尚,情投意合,始至不渝。他们吟诗,作画,郊游,聚友,烹肴,兴趣昂然,意兴飞逸。而后来,终于因为封建礼仪家教之害,历尽坎坷,最终天人永隔。芸死后,三白“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书中记录着作者一生经历的起伏坎坷,悲欢离合。散发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社会,体味着世间百态。沈复得双眼始终瞄向自己的妻子芸娘,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她的聪慧,襟怀,气概和痴情,不得不让读者“阅而心醉”。是看“一身素淡”何其娴雅,口授成诵,何其颖慧,顾盼神飞,何其缠绵,太湖纵目何其豪迈。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女儿相比,芸娘比黛玉柔和,比宝钗淡雅,比探春体贴,比湘云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间烟火。于当今的时尚女郎相比,芸自是多了一份内涵,淡雅,一份矜持。却不料这样一位佳人中道凄然长逝,空流下两行痛泪。

芸虽思想高超,却在处理人事方面,仍有欠缺。大家庭的弊害尽人皆知,小夫妻的恩爱往往成为遭妒之由。沈家的家教礼仪很严肃的,父母,兄弟媳妇都住在一起。初始,芸娘处处小心翼翼,后来渐渐放松了,在公开场合也和三白并起并坐,当然就有人看不顺眼,慢慢起了闲话。

有一年,三白随父亲在外任职,沈父说芸能笔墨,就代沈母写信。后来家中有了些闲言,沈母以为芸写信不清楚,就不让她写。沈父怒道:“想汝妇不屑代笔耳!” 芸怕沈母不高兴,便不解释。超然大度的芸娘,独在家事上唯唯诺诺!可见封建家教之害人啊!

就篇幅所占的比例来说,《浮》应该是快乐、幸福、积极的,这些都应和了我曾经的人生观:充满光明的人生。然而就是那只占了六分之一篇幅的“坎坷记愁”,改变了我的看法。开篇的“闺房记乐”和“闲情记趣”所描写的夫妻恩爱,欢乐融洽,使我的心情十分舒畅,也再次让我充分的看到了生活的光明,“耳鬓相磨,亲同形影,爱恋之情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这是怎样的幸福生活!也许就是因为这太快乐,太幸福了,所以当我读到妻子芸“受责于公”、“失爱于姑”后与作者四处流浪,最终客死异乡时,我的眼泪无可抑制的流了下来。

生活在今天,我不会经历战乱、饥饿、孤苦,但谁能保证,我不会遇到其他的不幸吗?疾病、失去亲人、没有工作……这并不遥远,每天都有那么多人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奔波于各类人才市场。显然,我的人生观过于理想化了。对人生中的挫折和困苦,我料想的不够充分,不够深刻。想来这也是我过去多次失败的原因所在一一忽略、轻视了事情的困难面,过分乐观,冒冒失失,失败后又没有及时总结经验,只是一味地将过失归咎于客观原因,从未检查过自己的错误。重新打开《浮生六记》,看到“闲情记趣”,再看到“闺房记乐”,沈复在经历了妻死子散后竟然依然能有一份品味生活中精细微妙之美的心,实在令我感慨,快乐是什么?痛苦又是什么?我想也许就是以一份宽容恬淡而又有情趣的心,去接爱生活中将要到来的一切吧。

我想我已经明白了我以前对于生活的过于肤浅的理解。那么我能做什么呢?改变我的人生态度,在做事前全面的考虑,无论是好的情况还是最坏的情况。困难挫折破坏了生活的快乐,但我们可以将它转化成另一种快乐,我们不仅要自己战胜困难,也要尽我们所能帮助他人,为他人创造快乐与幸福。

《浮生六记》(读后感参考)


《浮生六记》读后感

品《浮生六记》,看沈老爷子的神仙爱情。

林语堂曾经说:“陈芸(游鱼注:该书作者沈复的妻子)是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在生活中,陈芸也是最令人喜爱。她生具慧才,性情洒脱,简直是文人心中理想的妻子。”那时,我记住了陈芸这个名字。后来,我翻看《世界文学》,发现它将《浮生六记》列入传世藏书,不由心生阅读的渴望。读《浮生六记》最大的收获就是享受到幽闲之情趣。古人说过“人非有品不能闲”,而《浮生六记》更在闲情之中浸染了艳情。

书中记录着作者一生经历的起伏坎坷,悲欢离合。散发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社会,体味着世间百态。沈复得双眼始终瞄向自己的妻子芸娘,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她的聪慧,襟怀,气概和痴情,不得不让读者“阅而心醉”。是看“一身素淡”何其娴雅,口授成诵,何其颖慧,顾盼神飞,何其缠绵,太湖纵目何其豪迈。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女儿相比,芸娘比黛玉柔和,比宝钗淡雅,比探春体贴,比湘云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间烟火。于当今的时尚女郎相比,芸自是多了一份内涵,淡雅,一份矜持。却不料这样一位佳人中道凄然长逝,空流下两行痛泪。

“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不贪屠门之嚼”,日子过得轻淡,沈三白应是极随性的人了。卷四浪游记快,与众友共览天下名胜,而山水可怡情。文字洋洋洒洒,闲情逸致,字里行间皆是。细细读来,让人暂忘尘世间的千丝万缕。于爱妻芸娘,沈三白笔墨却不多,就是浪迹天涯,流连烟花巷之时,心中的那份牵挂,也似不经意的。卷二闲情记趣、卷四浪游记快,写情写景,对芸娘看似不经意,那份平淡而真实的感情,却处处都在了。于是,芸娘的隽秀颖慧,知书达礼,温婉可人,就在沈三白不多的笔墨中,轻轻点出,就这么不经意的丰满和鲜活起来:居乡,芸娘相伴相依,一同品兰插菊玩石置景赏月;会友,“芸拔钗沽酒”,巧置梅盒;着小帽领袜皆芸自制,也必整必洁;夏荷初开,芸置条叶于荷心取香……一点一滴,皆平白叙来,娓娓道出,可羡可叹,夫复何求的感觉,真让人羡煞!

《浮生六记》(读后感范文)


《浮生六记》读后感1000字

不知道你们还记得这样一段话不: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记得初中语文课上有学过,那时候老师还要求背诵,现在才知道是出自沈复的《浮生六记》。《浮生六记》这本书也是之前就听过名字,但一直没去看过,初听名字的时候感觉也挺厉害的,浮生和六记二字听起来好像蛮高大上,文艺的那种。这是一部自传体文学的作品,也可以说记录了沈复一生的生活,其中六记指的是,夫妇间平凡的家居生活,沈复的坎坷际遇,和他去各地浪游闻见,还有遗失的两记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道,听说是别人写的,出版的书籍只翻译了前面四记,后面两记都是文言文所以也没怎么看,看不懂。个人比较喜欢看的是他夫妇间的家居生活和浪游两记。两夫妻生活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沈复的老婆芸娘处事很得体,两夫妻也相敬如宾。芸娘没读过书,但是她自己很好学,不仅学会了识字,还经常作诗。沈复也算是个文化人,两个人相处有时候还会一起作诗斗嘴,也经常出去游玩,从现在来讲就是文艺生活。沈复这个人也不怎么会赚钱,就是帮人写写画画来赚点生活费,生活过的算是清贫,芸娘也从来没有抱怨过,一直都是亲密如同形影。但芸娘和她婆婆关系处理的不是很好,想想以前也是有婆媳矛盾也是挺搞笑的。芸娘这个人还挺有趣的,会陪沈复去逛青楼,有一次看到一个女子长得很漂亮,非要帮助沈复纳妾,想想有这样的老婆,也是很开放啊。而有人解说是,芸娘自己喜欢这个女的,她有双性恋倾向,都只是猜测,以前的事谁知道呢。在各地浪游闻见一记历,沈复自己写了一段偷偷去找妓女的一段回忆,那是沈复一个朋友叫他一起去的,那些妓女都聚集在一条河上,河上有许多船,读后感每条船都有不同的风格,比如有苏州的,有广东的,有湖南的,沈复找了一个她自己喜欢的类型的女子,玩过几次后,好像也有点感情的了,但从沈复的描述里,他也只是想玩玩罢了,女子问沈复,愿意带她走不,他想了想果断不理人家,独自离开了。在豆瓣书评里有人说,沈复是个渣男,生活过的苦还不懂的赚钱,只知道游山玩水当做情趣。我觉得其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对于男人来说,穷点没什么,但是自己年纪不小了却还要向往美丽安静的田园生活,还拿不随波逐流来作为自己一事无成的借口,让老婆孩子跟着受苦,这就实在是无耻得很了。

简爱内容简介


简爱简介50字_简爱主要内容简介50字

女主人翁简爱以真挚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东家罗切斯特的尊敬和爱恋,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简爱是个孤女,为了坚持自己的爱与尊严,不懈努力,经历了一系列的不公平对待,以及变故,最后得到了真爱。

简爱简介100字_简爱主要内容简介100字

简爱从令人讨厌的学校毕业,在罗切斯特先生的庄园找了份家教的工作,负责教育罗切斯特先生的女儿,在此过程中两人擦出爱的火花,但在两人结婚当天,意外得知罗切斯特先生的前一位夫人并没有死,而是疯了,并且正关在庄园里,于是简爱离开庄园,并碰到自己的表哥表妹,正当简爱犹豫是否与表哥一起离开英国做传教士的妻子时,罗切斯特的庄园由于疯妻纵火毁于一旦,他本人也受伤致盲,心灵有所感应的简爱赶回庄园,两人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简爱简介200字_简爱主要内容简介200字

自幼父母双亡的简爱从小就受到收养自己的舅母及其子女的虐待和歧视,最后被赶进了孤儿院。在那里,虽然饥饿,体罚,疾病和念不完的圣经使她在精神和肉体上继续受到摧残,幸运的是,她在孤儿院里结识了好友海伦,时时给予简爱安慰劝导,但在不久后,海伦却病逝了,从此简爱更加孤独。长大后,简爱为了追求独立自由的生活,辞去了孤儿院的教师职位,到桑菲尔德府当家庭教师。不久,她被傲慢的男主人罗切斯特吸引,摒除了身份与地位的差异而和对方订婚了,准备结婚时却发现罗切斯特已经有一个发疯的妻子,一直被藏在家里。顿时,简爱跌入痛苦失望的深渊之中,而后带着沉痛的心离开了。突然遭到惊人变故,简爱失意离家,濒临崩溃——流浪、乞讨,几经折磨。然而她仍然思念着罗切斯特,并拒绝了表哥“残酷”的求婚,返回桑菲尔德,并与在大火中失去财产,已残废的罗切斯特终成眷属,获得了自己理想的幸福。

简爱简介300字_简爱主要内容简介300字

简爱父母早亡寄居在舅舅家,舅舅病逝后,舅母把她送进孤儿院,来到桑恩费尔德,当男主人公罗彻司特先生家的家庭教师,罗彻先生脾气古怪,经过几次接触,简爱爱上了他。读书笔记在他们举行婚礼时,梅森闯进来指出古堡顶楼小屋里的疯女人是罗彻司特先生的妻子,简爱不愿作为情妇,离开了桑恩费尔德。来到一个偏远的地方在牧师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个乡村教师的职业。在牧师向简爱提出结婚时,她想起了罗彻司特先生。当赶回桑恩费尔德时古堡已成废墟。简爱赶往罗彻司特先生住的芬丁,扑到了罗彻司特先生的怀里……

简爱从令人讨厌的学校毕业,在罗契斯特先生的庄园找了份家教的工作,负责教育罗契斯特先生的女儿,在此过程中两人擦出爱的火花。但在两人结婚当天,意外得知罗契斯特先生的前一位夫人并没有死,而是疯了。并且正关在庄园里。于是简爱离开庄园,并碰到自己的表哥表妹,正当简爱犹豫是否与表哥一起离开英国做传教士的妻子时,罗契斯特的庄园由于疯妻纵火毁于一旦,他本人也受伤致盲。心灵有所感应的简爱赶回庄园。两人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林语堂《浮生六记》读后感


听说这本《浮生六记》还是林语堂先生的功劳,因为他的翻译,我在学校图书馆借了本,但是相应的版本实在是久远得很,纸张泛黄,中文还是繁体字版。然而即使如此也还是坚持下来了。

我想,对于那时候的人,能够遇到一个像芸一样有趣味又识大体的女子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事(不过据林老在《苏东坡传》里所写的苏轼之夫人,多少也是贤妻良母)。现在的电视剧常常会塑造一位才貌俱佳的女主,但真正到了生活中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并不能从其中细细品味。这里的故事却是那么细小,那么亲切。

如果有一天,我也能遇到这样的女子,我会让自己鼓起勇气去结识如此得体的女子。

如果有一天,我也能和自己的他这样恬淡地生活,我该会是很满足的。

简爱简介_简爱内容简介


简爱简介100字左右_简爱内容简介

通过对孤女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安于现状、不甘受辱、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反映一个平凡心灵的坦诚倾诉呼号和责难,一个小写的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的渴望。

小说讲述的是女主人公简。爱的成长历程,她从小失去父母,寄住在舅妈家,不平等的待遇让她饱受欺凌,小小年纪就承受了别人无法想象的委屈和痛苦。成年后,她成了桑菲尔德贵族庄园的家庭教师,她以真挚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主人的尊敬和爱恋,谁料命运对她如此残忍,她为这段婚姻又付出了难以计算的代价,但自始至终她都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执着自己的理想与追求。

简爱简介800字左右_简爱内容简介

简·爱是个孤女,出生于一个穷牧师家庭,父母由于染上伤寒,在一个月之中相继去世。幼小的简寄养在舅父母家里。舅父里德先生去世后,简过了10年受尽歧视和虐待的生活。一次,由于反抗表哥的殴打,简被关进了红房子。肉体上的痛苦和心灵上的屈辱和恐惧,使她大病了一场。

舅母把她视作眼中钉,并把她和自己的孩子隔离开来,从此,她与舅母的对抗更加公开和坚决了。以后,简被送进了罗沃德孤儿院。

孤儿院教规严厉,生活艰苦,院长是个冷酷的伪君子。简在孤儿院继续受到精神和肉体上的摧残。由于恶劣的生活条件,孤儿院经常有孩子病死。简毕业后留校任教两年,这时,她的好友海伦患肺病去世。简厌倦了孤儿院里的生活,登广告谋求家庭教师的职业。

桑恩费尔德庄园的女管家聘用了她。庄园的男主人罗契斯特经常在外旅行,偌大的宅第只有一个不到10岁的女孩阿戴列·瓦朗,罗契斯特是她的保护人,她就是简的学生。

一天黄昏,简外出散步,邂逅刚从国外归来的主人,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以后她发现她的主人是个性格忧郁、喜怒无常的人,对她的态度时好时坏。整幢房子沉郁空旷,有时还会听到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奇怪笑声。

一天,简在睡梦中被这种笑声惊醒,发现罗契斯待的房间着了火,简叫醒他并帮助他扑灭了火。

罗契斯特回来后经常举行家宴。在一次家宴上向一位名叫布兰契的漂亮小姐大献殷勤,简被召进客厅,却受到布兰契母女的冷遇,她忍受屈辱,离开客厅。此时,她已经爱上了罗契斯特。其实罗契斯特也已爱上简,他只是想试探简对自己的爱情。当他向简求婚时,简答应了他。

婚礼前夜,简在朦胧中看到一个面目可憎的女人在镜前披戴她的婚纱。

第二天,当婚礼在教堂悄然进行时,突然有人出证:罗契斯特先生15年前已经结婚。他的妻子原来就是那个被关在三楼密室里的疯女人。法律阻碍了他们的爱情,读书笔记使两人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在一个凄风苦雨之夜,简离开了罗契斯特。在寻找新的生活出路的途中,简风餐露宿,沿途乞讨,历尽艰难,最后在泽地房被牧师圣·约翰收留,并在当地一所小学校任教。

不久,简得知叔父去世并给她留下一笔遗产,同时还发现圣·约翰是她的表兄,简决定将财产平分。圣·约翰是个狂热的教徒,打算去印度传教。他请求简嫁给他并和他同去印度。简拒绝了他,决定回到罗契斯特身边。

她回到桑恩费尔德庄园,那座宅子已成废墟,疯女人放火后坠楼身亡,罗契斯特也受伤致残。简找到他并和他结了婚,得到了自己理想的幸福生活。

《浮生六记》读后感_1000字


《浮生六记》读后感1000字

“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对于沈复来说,在卷一“闺房记乐”便是说明了“为欢”之事是与妻子陈芸过着平淡而又充满趣味的生活。沈复夫妇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同时又志趣相投,清贫而不乏枯燥,情投意合,爱意绵绵。

在我们看来,沈复夫妇恩爱温馨的生活是令人羡慕的,但也要记得那时候还在清朝的封建统治下,所以这种生活也是极其艰难的。古代文学多写或宫廷艳史,或封建礼教下的爱情悲剧,但夫妻之间的生活却是甚少涉及。所以这本书不仅向我们展现了古代夫妻之间的美好生活,但也指出了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想过清贫而又纯粹从事艺术的生活是不切实际,最终也因陈芸的去世而理想破灭。可以说,《浮生六记》文字练达直率,内容写实,感情丰富细腻,追忆的情感贯穿全本。

全书的主旨人物除了作者沈复,便是沈复的妻子陈芸。陈芸,何为林语堂大师唤作“可爱的女人”?我想可能是她有在当时封建礼教看来叛逆的性格。陈芸善女红,勤俭持家,任劳任怨,拥有中国传统女性贤妻良母的特点;但同时,她也有和沈复相似的叛逆性格——追求个性,追求自由。她自小聪慧伶俐,小时便写出了“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这般优美诗句。她从小培养出来的文化修养使她和其他妇人不同,不喜钱财珠宝,却痴于书画字帖,经常和沈复赏花评月,论诗品文,志趣相投,相谈甚欢,可以说是夫妻生活充满了情趣。

她向往水仙庙的活动,于是沈复便教她女扮男装,一起去游玩。陈芸不为封建礼教所拘束,穿戴完毕后,还“揽镜自照,狂笑不已”。不得不说,陈芸的确是一个可爱的女人。

陈芸从不鼓励沈复参加科举踏入仕途,反而和沈复过起了布衣素食、与世无争的生活。从这里可以看出,陈芸率性由真、崇尚自然。

由此而观之,陈芸是本书的灵魂人物。除了前两卷以外,其他的文章便是写的再好,没了陈芸,也始终缺少了些欢乐;反而会因为陈芸的逝去,多了追忆的悲伤。

《浮生六记》读后感10篇


你会不会寻找一些作品模板来写作呢?每当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脑海中有了新的想法,读后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特地为你收集整理“《浮生六记》读后感”,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浮生六记》读后感 篇1

有些书一直跟着你,一次又一次搬家,几十年过去了也始终没有认真读过。终于有一天你无意中将它拿到了手里,终于开始了你们之间的缘分,便有了相见恨晚的感慨。这才发现其实缘分早就开始了,开始于几十年前,否则你们之间必然不会如此不离不弃,矢志不渝,终相厮守。

这种情况对于我来说居然是大多数藏书都可以一一兑现的,或者当初无感,最多只有蒙眬的直感,越到后来偶然抽出来,越是觉着当初幸亏存下来了。这可以是一本上个世纪五十年黑草纸印刷的《罗马尼亚故事集》,也可以是八十年代朴素的小32开本《浮生六记》。

八十年代的出版空前繁荣之中,的确是出了大量的好书。不是说只有好书才获得了出版的机会,而是在种类繁多的出版中必然会有一定比例存在的好书。好书一定是在出版物丰富的基础上才能被读者逐渐遴选着产生的。这是说远了的话,还是回到这本《浮生六记》上来吧。

沈复的《浮生六记》虽然写了盆景和插花,写了吟诗和作赋,写了臭冬瓜、霉豆腐之类的小吃,写了故意放蚊子进蚊帐然后喷烟进去看鹤舞云端的妙境,甚至还写了诸多爱情的细节,夫妻连理枝上比翼飞的情愫,但绝非什么闲适小品,实在是一部记录了一个中国家庭苦难史的悲情之作。

两百多年前的中国,那样的苦难其实就已经普遍在这块多灾多难的土地上蔓延,其一家的悲惨境遇也是很多家庭的普遍事实,也都是被历史教科书用概念笼统概述的三言五语的僵死文字。沈复将这些看起来总是无动于衷的文字概念还原成了具体可感、即如眼前的细节。他写了当时和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无人着墨的多数人的人生的真实。

很多时候都已经不大喜欢看古人的文字,尽管它们精粹精练,但是另一面却是过于俭省,缺少流畅连贯的细节描写,对于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什么可以多写什么不可以多写又有太多限制。这样的习惯和限制时间太久以后逐渐就在相当意义上丧失了细节的独特记述能力,就没有凝望对视之后沉思的习惯。

留白的后果是所有文字和文字之间巨大的空档都要靠后世的读者自己去猜度和想象,不能酣畅淋漓,不能像外国文学那样对某一个场面、某一个细节、某一种复杂的情感和情愫进行彻底地展开和抒发。而制式化的词句和情绪表达,则很有传统山水画一样的同类复制的嫌疑,像是评书一样,用固定词语表达固定的场景和感受,形成一种套路化的抒发格式,渐失其活人真实情致。

沈复虽然用的依旧是字词俭省的文言,但这记述自己家庭、家人境遇的非功利之作,却在无意之中为传统模式的文学,添加上了丰富细腻的一笔。两百年后的现在,几百年上千年以后的未来,他曾经活过的痕迹,还将以这样为文字记载又为文字复活的情境所传播着吧。比之那些功名利禄、煞有介事、循规蹈矩的文章,这本书留下了他们曾经活过的真实痕迹。而上述所有写那些格式化文章的人,则像是从来没有生活过一样永远地沉没掉了。这就是这位叫作沈复的作者的成功之处,也是其价值所在。

写作还是要说真话,说假话没有意义,也没有意思。哪怕假话当时会迎合了什么。

夫妻之间情投意合,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频率一致、节拍相合,从相恋到结合到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广有情趣,也是他们各自人生中爱与美的幸福巅峰。其后,大家庭的龃龉和谋生的艰难还有病痛的挥之不去,逐渐使一家人走上了末路。凄风苦雨都在那号称人间天堂的江南之地上演,最终爱侣永诀、儿子夭折、女儿只能给人家做了童养媳,自己颠沛流离异地谋生……书中一条主要的线索是作者和妻子的爱情,讲了两个之间情投意合的诸多细节。这在古人著述中实不多有。而其关于盆景插花之类的生活情趣的描摹已经有了相当的技术成分。不是行家里手,不是真爱之人,断难下笔。那些审美的情趣既是本能,也更是要留住生活的美好,抵抗无以抵抗的命运的奋力之举。

现在看到的这本书实际上只是残卷,只有四记,而不是六记,是后人偶然在货市上见到的四卷手抄残稿,刊印之后才得以流布后世。从最初的发现与刊印开始,所有后世的出版都遵从了作者的原创,保留了“六记”的名称,其中应该是有期待以后能发现后两记的可能。据说也的确有后两记出现,可惜皆系伪作。是一代代读者对这部作品广泛肯定,热度始终不减的一种表现。

人们何以喜欢这本书,其中至少有个原因是作者之写作完全发自本心,没有任何外在的企图,死后甚至连手稿也逸散掉了,倘非偶然遇到识者,则隐没如从来不曾存在矣,就像曾经活过但是好像从来不曾活过的千千万万人一样。恰是这样,文字之中的真情和啼饥号寒颠沛流离的悲惨世界的感同身受,才在后人那里不断得到共鸣。大多数普通人的一生都始终是衣食之忧如影随形的'状态,脆弱到禁不起任何变故和灾病,遑论平安宁静地享受生命本身的欢欣。

这本回忆录性质的书里,有很多让人唏嘘感慨之处,尤其是被父亲赶出家门那个凌晨,12岁的儿子和年岁稍长的女儿和父母告别,儿子凭着直感意识到这是永别,大哭。后来果然母亲客死他乡,再没有能回来。父亲虽然日后回来,但是又不得不走,临走儿子再哭,父亲强制让他勿送,谁想到又是此生此世的永诀。离开很久以后,已经做了人家童养媳的女儿辗转捎来的信,带来了儿子已经夭折的消息……

现有的文本到此戛然而止。人间的悲情却一定会在为人父者心中延续。

悲剧源于具体的个人际遇,更源于整体的社会状态,作为这块土地上生活艰辛、苦难不断的一代代人中的读者们,在这样的古人文本中看到太多和自己生息与共的内容,共情使他们在同情之中也获得了一点替代性的抒发的愉快,仿佛是一场哭。

哭是无用的,却也是无法抑制的。唯愿这块土地上一代代生息着的人们,能越来越好,把握住发展的机遇,稳定住安定生活的苗头,拥有正常而健康的环境,不要让历史的悲剧一次次重演吧。

《浮生六记》读后感 篇2

做个有趣的人真好,有趣的人相互陪伴过有趣的日子更是美妙。浮生六记实际上主要描写的是生活的游历,是自传体散文,而作者将自己游历的所见所闻分享给了大家,但其实存稿并不完整。

沈复之所以成为我们熟知的“沈复”,不仅仅依赖于他自身的才华、深情、意趣,很大程度上,还归功于他的妻子芸。

“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此段描述已足见芸的魅力。

在那个时代,芸不仅能打理好家里的事务,还能做女红养家、自学识字,陪沈复赏花赏月、吟诗作对,把清贫的日子过的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她心地善良,心路活泼,感性风雅而不失缄默沉静,难怪林语堂先生说她是“中国文学里最可爱的一个女人”。反倒是沈复,半生游学,却一直碌碌无功,甚至多次意气用事陷家庭于困境,始终未能给芸稳定富足的生活,四十一岁的芸终在深深的遗憾中客死他乡。

沈复遇到芸,是幸运;芸遇到沈复,是幸运,也是不幸。他们相遇,是中国文学的幸运。

《浮生六记》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一个章节是“闲情记趣”,原来日子真的可以过成诗,而这首诗真的可以和钱没多大关系,实为惊艳。

真遗憾,我喜欢画画却不会画画,真想作一本插画版的《浮生六记》,把沈复和芸的才情意趣都画下来。

《浮生六记》读后感 篇3

《浮生六记》是清朝一位不出名的画家沈复的自传体散文集,共包括《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书中所有文字都发自内心抒写,虽然有小情小调,但落笔自然,没有半点矫揉造作的感觉。作者笔下的生活很苦,读来却也自带一种洒脱之感。有不少人因其对封建家庭内部矛盾的描写将《浮生六记》称为“小红楼梦”。对其文学成就做了肯定。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插图]泡之,香韵尤绝。到家述其本末,而家人乃持逐书至,历斥多过,言甚决绝。芸泣曰:“妾固不合妄言,但阿翁当恕妇女无知耳。”越数日,吾父又有手谕至,曰:“我不为已甚!汝携妇别居,勿使我见,免我生气足矣。”是夜先将半肩行李挑下船,令逢森先卧。青君泣于母侧,芸嘱曰:“汝母命苦,兼亦情痴,故遭此颠沛。幸汝父待我厚,此去可无他虑。两三年内,必当布置重圆。汝至汝家须尽妇道,勿似汝母。汝之翁姑以得汝为幸,必善视汝。所留箱笼什物,尽付汝带去。汝弟年幼,故未令知。临行时托言就医,数日即归;俟我去远,告知其故,禀闻祖父可也。”旁有旧妪,即前卷中曾赁其家消暑者,愿送至乡,故是时陪傍在侧,拭泪不已。鸡声三唱,芸含泪扶妪,启后门将出,逢森忽大哭曰:“噫,我母不归矣!”青君恐惊人,急掩其口而慰之。当是时,余两人寸肠已断,不能复作一语,但止以“勿哭”而已。是行也,其母子已成永诀矣!芸谓华夫人曰:“今日真如渔父入桃源矣。”华曰:“妹莫笑,乡人少所见多所怪耳。自此相安度岁。余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即论诗品画,莫不存人珍我弃、人弃我取之意,故名胜所在,贵乎心得,有名胜而不觉其佳者,有非名胜而自以为妙者,聊以平生历历者记之。:人心至灵至动,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惟读书可以养之。闲适无事之人,整日不观书,则起居出入,身心无所栖泊,耳目无所安顿,势必心意颠倒,妄想生嗔,处逆境不乐,处顺境亦不乐也。诚一平心静观,则人间拂意之事,可以涣然冰释。若不读书,则但见我所遭甚苦,而无穷怨尤嗔忿之心,烧灼不静,其苦为何如耶!故读书为颐养第一事也。

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有“小红楼梦”。

将茶放在荷花花心里,天明取出泡茶,想想都觉得定是极好的!红楼梦里妙玉用去年蠲的雨水泡茶给贾母喝,在蟠香寺住时收的梅花上的雪水,煮茶给黛玉宝钗喝,两本书里做法有些相似。

芸是作者的妻子,善良温柔聪慧,那么好的人,怎么就不受家里人待见呢?读到作者父亲为纳妾而讨厌芸时,想到鸳鸯对平儿袭人说,大老爷也太好色了,些微长的平头正脸的,他都不放过。

读到坎坷记愁时,开始还觉得,古人,能活的多艰难,不知道世事无常是不挑时代的。读到芸病重,为儿女安排以后的生活,再到分离,“生人做死别,恨恨那可论”。就觉得,那么好的人,好可怜!

作者白发送黑发,曹雪芹同样,以前从一本很小的书上看过,说《红楼梦》后面的章节被剪做纸钱祭奠曹雪芹的儿子,因为家里太穷了,曹雪芹很伤心,发现时,已经来不及。

“小红楼梦”和《红楼梦》的故事,都是开始的时候,很美好,大家开开心心的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后来遭逢变故,倏忽间,充斥了无限的悲伤。

浮生若梦。

《浮生六记》读后感 篇4

今天看完了《浮生六记》,很是感慨。我看的版本是周公度译注的,共300多页,前一百页是译文,后面200多页是原著(由于是白话文的原因,基本几秒就过——毕竟生活在这个年代,若不是潜心研究,看白话文还真的有点吃力)ps.不过原文有个地方我觉得很好,就是虽然简短吧,但都有一个小标题,所以一眼看过去,至少知道个大概。

来一段科普:《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全书共分为六个篇章,包含了《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篇文章。另外两篇《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说是后人仿写。

初看第一章《闺房记乐》,已然觉得很不可思议,讲的就是沈复与其妻子陈芸的日常琐事,心里想着怎么会有如此痴情、如此趣味相投的夫妻;渐渐往下看《闲情记趣》,主要讲的是沈复与其妻子的裁花取势、园林品鉴等事情,又会觉得,怎么又会有这么悠闲,这么惬意的生活;进入到第三章《坎坷记愁》,心情一下子仿佛跌落谷底,芸娘被误解,家族生活的困扰,生活上的拮据,心想真是造化弄人,后期沈复的生活真是倍感凄凉;但同时特别感慨,尤其是诸事烦身,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时候,也少见(沈复)其怨言;就像书里所说:(沈复)几无怨天尤人之词,多是甘苦自得之语,他这份责己甚严却又如浮云漫卷的文风,使得文字记述的春花秋月显得弥足珍贵。最后一章《浪游记快》主要写的是他的游记,语言之快,仿佛跟随作者一起踏遍大好河山,从另一个角度发现不同新奇的地方。(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踏遍喜爱的地方,发现各个地方的奇特景观)

读本书的第一感觉真的是,主人公为什么如此之闲,按照现在的生活,主人公,就是都市生活的一个普通的小白领,与妻子一起过着温饱有余,但有时候又颇见拮据的生活;及时如此,他们依旧非常讲究生活中的细节,沈复爱好花艺、摆弄景观,芸娘也陪着他一起,还“出谋划策”,可以说是非常享受生活了;

所以才会有所感慨,有所羡慕,因为现在的人,乃至社会都太浮躁了,都在想着如何挣钱,但是无论你如何努力,每天依旧感觉很累;沈复,其实就像是我们的一个缩影,过着很平凡的生活,却又把生活过的很真实。尤其是他乐观的心态,真的很少人能够做到。

最后,感动于他们的爱情,羡慕于他们诗情画意的日常生活,佩服其心胸宽广;毕生平常,却心怀磊落;身处困境,却也甘苦自得;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浮生六记》读后感 篇5

《浮生六记》是由清朝长洲人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的自传体散文。该书描述了一幅作者与妻子陈芸两情相悦,夫唱妇随地追求质朴爱情的理想图画。然而囿于当时的封建礼教,作者与妻子至终未能白头到老,不免让人感慨唏嘘。

在本书中作者把细微的平凡小事,以行云流水般的文风诉诸笔端。细读此书,很容易投入其中,或是日常对话,或是短途游历,亦或是插花品茶,总能从中寻味出人间的恬淡美好,且心向往之。其中最难忘的就是沈复先生与芸娘纯粹的爱情,本书闺房记乐中有云:“情之所钟,虽丑不嫌”,也许这就是钟爱一人到达的极致表现,即使他丑也不会嫌弃。而闺房乐记中另一处的描写也让我颇为感动:“布衣菜饭,可乐终身”。漫漫岁月,若得一人厮守,又何惧外物简陋?夫妻双双日沐人间烟火,夜品一盏素茗;日看窎远云升,暮观明烛华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何等美好,又是何等之幸!

然而,人生在世总有不预之事。作者的一生先后经历了妻与子相继离世的悲伤。与挚爱别离,无论是亲见还是耳闻,都是痛煞人心的,作者也不例外。但难得的是,他没有颓丧不振,而是登山痛饮、乘艇游河,哪怕孤单也选择继续余生。这也许就是沈复先生想告诉我们的:浮生一世,且到最终!

《浮生六记》读后感 篇6

沈复,字三白,号梅逸,江苏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

第一次觉得看古文比翻译后的白话文有意思。虽然看的时间长了一些,需要自己逐字翻译。

六记只剩四记,据说后两记丢失了。

第一记是《闺房记乐》记述了其与妻子陈芸之间的相识相知相爱。陈芸,是他舅舅的女儿,比他大十个月。芸,从小便聪慧,学语时就可背诵《琵琶行》,年长后善女红,靠十指担起家庭的责任,供养弟弟学习。在刺绣之余,还自作了诗句“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沈复十三岁时跟着母亲回家,见到了芸的诗句,便一见钟情,“虽叹其才思隽秀,窃恐其福泽不深,然心注不能释,告母曰:“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后芸为其留粥又互相定情。俩人婚后,生活虽然贫困窘迫,却能乐在其中,靠芸的井井有条的打理,生活也算有滋有味。被林语堂称之为“中国文学上最可爱的女人”的芸,也着实在那个年代打破了传统。见沈复过去,主动挪开身边的位置,让沈复挨着。敢女扮男装和丈夫一同出去看戏,深更半夜和丈夫与另一女子在船头饮酒作乐。丈夫去拜祭时,偷偷跟在一旁,俩人去游太湖。七夕节两人又在亭中喝酒赏月。在那个男女并不公平的年代,在那个对家庭妇女有诸多教条的年代,芸比深闺里的其他女人是幸福的,这也得于丈夫对她的尊重和宠溺。不管在哪个年代,都有婆媳关系的问题。沈复在这个婆媳之间,在父亲与媳妇之间的关系上,未见其有任何处理方法,总是沉默以待。而芸又非能言善辩者,常常宁愿被误会,也不做解释,而自己又郁郁寡欢,所以其最后的病跟她的性格也是有很大关系。所以也能看出其也是矛盾的组合体。既能打破与丈夫相处的传统模式,又遵循着某些教条,比如亲自给丈夫纳妾,而最后不得,也加重了她的心病。

第二记是闲情记趣,学生时代时竟学过,有一句记性深刻:“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这一记作者用妙趣横生的语音、细致入微的观察,描述了其生活中的所见,其想象力也是甚为丰富。看见夏天蚊子在空中嗡嗡嗡,想像成是一群鹤在天空飞舞。如果有蚊子留在蚊帐之中,便喷上烟,想像成是白鹤在云端。

第三记是坎坷记愁,记述了沈复与芸坎坷曲折的人生,读来确实也是让人很难过。开篇便是“人生坎坷何为乎来哉?往往皆自作孽耳”。此篇也详细描述了芸与家里人关系的问题。公公让其代笔写信,而婆婆不信任她,不让她写信,公公没有见到她写的信,以为是她傲慢。沈复弟弟与邻里借钱,她担保,而后邻里追债,弟弟假装不知,而公公又误会是她向外借钱而且还推诿冤枉弟弟。公公要纳妾,她找人推荐,而引得婆婆的不高兴。最后因为公公看了她一封给沈复的书信,因不满信中称谓,故将他们夫妇二人赶出家门三年。芸因为母亲和弟弟去世,而患上了心疾。而后又因为婆家的种种误会,心疾加重,最后因为为丈夫纳憨而不得,觉得憨付了她,郁郁而终。死之前,连儿女都没见着。因为家里贫穷,女儿给人家做了童养媳,儿子也早死,妻子也死在外面,而沈复也是一直在颠沛流离,四处讨钱。贫贱夫妻百事哀,生活的柴米油盐终究是打败了诗情意画,好不为芸感到悲凉。

第四记是浪游记快,此篇又是沈复四处浪游,过着风花雪月的生活,沉迷于某妓半年之久。唉,已不想语。

沧海桑田,人间一粟。乐也,悲也,也就一生几十载。一个人一生又如何,两个人一生又当如何?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浮生六记》读后感 篇7

前几天整理照片,准备部分冲印出来,恰巧看到昔日在沧浪亭中游玩的几张,不禁得看了眼书桌上的《浮生六记》,想着当年要是看过此书,估计会对沧浪亭多几分的流连,大概会边走边设想沈复与芸娘昔日游览时候的景象吧。

我想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男人,应该都会喜欢芸娘这样的女人吧。芸娘虽没有绝世之色,但是“其形削肩长颈,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虽出身困苦之家,但却能创作出“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之句,实属个妙人,怪不得沈复初见已倾心,再见便痴心。而芸娘对沈复的好,有几个小细节便体现的淋漓尽致。成亲时,沈复发现芸娘正值斋期,一算时间,正是从他当年长水痘开始,只为保佑郎君康复,面无痕,便一直遵守到今日。这样的深情,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对待沈复的父母也是孝敬有加,即使被误会也不愿过多解释。郎君不爱官场与仕途,没有半分埋怨,反倒是与其一起布置园子,捡石头苔藓组盆景。怪不得沈复也会感叹:

“其癖好与余同,且能察眼意,懂眉语,—举—动,示之以色,无不头头是道。“

这完全是一个完美的妻子啊!这样的女子,叫人怎么不喜欢呢?怪不得连林语堂先生也丝毫不吝惜赞美之词,称芸娘是“中国文学和历史上最可爱的女人“。

《浮生六记》虽然已经遗失两记,幸记录沈复与芸娘的“闺中记乐“等篇,得以流传,不然我们就会失去了认识这么可爱女人的机会。因为女人身无法去逛庙会,沈复就真的给妻子芸娘伪装成男人,这种女扮男装的情节,当真不是电视剧所伪造的?(友情提示: 卷一有多甜,卷三就有多虐。)除了被很多人喜欢的《闺房记乐》、《坎坷记愁》外,《闲情记趣》读来也颇有意思,可以看到虽然沈复不暗官场之事,但在园艺方面还是非常有自己的想法的,比如插花之术那篇,即便是现在读来,也颇为受益。

《浮生六记》读后感 篇8

最近在看《浮生六记》,为沈复的人生感慨不已。

《浮生六记》记录的是两百年前,一个落魄书生对自己那段纯真少年和忧患中年经历的回忆。

沈复出身于幕僚家庭,幼时也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其妻陈芸,和他亦是青梅竹马。幼时相识,后来顺利结为连理,二人举案齐眉,夫妻生活充满乐趣。

年轻时的生命,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那时不知这世间究竟有多少凄风苦雨,要将这花朵打落?走过温暖的春,热情的夏,逐渐看到秋风萧瑟,冰冻大地。

后来,变故丛生

因为种种琐事,芸娘失欢于婆婆,得罪了公公,甚至被公公怒斥,让沈复休掉妻子。最终并未施行,但也要求夫妇二人搬出家门,自谋生路。

这个小家庭本就经济拮据,搬出后更是入不敷出。又因担保朋友借债事宜,被债主讨债,并骂上门去。夫妇二人不得不投靠亲友,移居乡村。当时,他们的女儿十几岁,匆忙之中许了人家;儿子刚刚十岁,只得留于家中。一家人各处分散,长时难以想见。其间悲苦,不难想象。

芸娘身体也大不如前,如今又要寄居别家,更是苦上加苦,连沈复这个男人都禁不住落泪。人在屋檐下,并非长久之计,沈复也谋划着外出找事做。二人想到多年前资助过的一个远亲,就决定去试试运气。于是,沈复背上行囊,带上干粮,先是步行,后又乘船,前去找寻。路上,缺衣少食,连壶热身的酒都舍不得喝。幸亏遇到一个故人,因为沈复之前帮助过他,一路为沈复提供吃住,带他找到了远亲。远亲资助了他,他也在那里找了份文职工作,终于可以有些许收入。当他觉得暂时稳定,就把芸娘也接了过来。好日子还没开始,他所在的部门又被裁员十五人,而他并无根基人脉,又成无业之人。

看到这里,夜已深,合上书本,心中难以平静。

我仿佛看到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年,一个充满憧憬的青年,和一个颠沛流离的中年人,在人生的大道上,愈走愈荒凉。

后来,芸娘死了,死于疾病,亦死于忧虑,死于贫穷。沈复的父亲也撒手人寰。如果这些悲欢离合,沈复尚能承受,那白发人送黑发人,中年丧子呢?沈复的儿子也在18岁夭亡。不知那时的沈复,是否一边思念着亡妻,一边想念着死去的儿子,涕泪横流呢?

读完此书,让人不禁想到我少时读的《活着》,男主人翁富贵一生坎坷的命运,地主家族的没落,父亲含恨而终;小儿子因为献血过多而死亡;女儿和女婿也相继意外而亡,妻子病逝,就连唯一的外孙也被豆子撑死,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去就留他独自坐在田间回想自己的人生;亦如《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放弃了他念念不忘的田润叶;孙少平也失去他最爱的田晓霞,最后在矿地出事而毁容。少时读了,只觉得义愤难平,不应该是公主和王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吗?后来长大了才发现王子和公主可能会因为异国而分手,柴米油盐、生老病死才是人生常态。

生活的魑魅魍魉蠢蠢欲动,似乎一张口,就会把每个脆弱的心灵吞噬下去。

谁的人生不艰难?我们也只能含着泪,带着笑,纵使满身伤痕,依然摸爬滚打。正如歌中所唱“从前初识这世间,万般流连,看着天边似在眼前,也甘愿赴汤蹈火去走它一遍。如今走过这世间,万般流连,翻过岁月不同侧脸,措不及防闯入你的笑颜.....”

《浮生六记》读后感 篇9

作为一个自传性质的散文作品,《浮生六记》记录了清乾嘉年间一位苏州知识分子,平凡而艰难,磊落而淡然的一生。《浮生六记》原稿六卷缺了两卷,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在那些浓缩的字里行间,感受作者沈复一生的起伏坎坷,悲欢离合。

沈复,字三白,出生于衣冠之家,父亲一生作府邸幕僚,幼年时期家中也是生活小康,尔后家道中落。虽是平民百姓,身无功名,不曾考科举,但受家庭的熏陶和自身的兴趣使然,沈复其人也是一名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精于盆景和园林艺术,有擅长丹青,一支好笔画的花鸟人物,即施然展于白纸之上,有能融得进笔墨当中,端的是一派大隐隐于市的民间艺术家的资深大佬形象。

东坡诗云:“事如春梦了无痕。”沈复与其妻陈芸从青梅竹马到相濡以沫携手一生的爱情,在生活的平淡中,在一路遇见的波折困顿中,如一杯茗茶,细嗅闻醇香,细品知醇厚。感动于他们在苦难面前的携手共进;伤感其深陷不得父母兄弟之亲的家庭隐痛;哀伤于芸年纪轻轻便染重病,两人耳鬓厮磨形影不离,爱恋不过区区几年便阴阳相隔。

沈复其人,是青衫磊落的书生,亦是舒朗温厚的郎君。他会邀请妻子远处郊游,邀其畅谈古今。原本你我共同行,后来路上孤独人。悲伤余后,生活依旧。时间治疗法似乎古今通用,沈也在痛苦之后平静接受现实,选择“不谙世事,不染红尘,远离世间悲苦极乐”的方式,独身一人云游四方。

沈复的一生俨如一块纯美之水晶,只见明莹不见显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其淳朴淡然,恬淡自甘的生活,正如其妻芸所说“布衣菜饭可乐终身”。浮生若梦,往事已矣,无需大喜大悲,大起大落,平淡超然,亦不落俗世。

《浮生六记》读后感 篇10

沈复和芸娘的爱情,或许不是那种浓墨重彩的旷世绝恋,就是这样的有着茶饭滋味的烟火气息,会不经意间触及我们心底深处的柔软。从怦然心动到举案齐眉,本就是一个随遇而安的过程,也是我们希望在日常中遇见的幸福。我们看过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太多,作为人群里的一员,我们依然会发现芸娘的可爱,直至之后的家庭变故,夫妻间的相扶相依依然令我们动容。

本书的作者周公度说:“沈复之文,有着落花流水的时光散漫,庭园梦境的从容静寂,与布衣蔬食的晨光之美。”生活的真味,在其字里行间之中就可尽收眼底,有一种市井流俗的大美。

大千世界里,能够有幸和一个人相携渡过余生,彼此灵魂守望,一边前行一边求索,从此言笑清浅,不离不弃,怎能称不上是一大幸事呢。

沈复的这“浮生六记”四个字取自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一诗的“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读来古韵悠长,应用于如今的日常也并不觉得违和,唯余怅惘。

《浮生六记》被誉为“晚清小红楼梦”,文中涉及的领域很广,包括对地方风物、植物山石、古代典籍、寺庙礼仪等方面的叙述,可以一窥那时的社会风貌。六记指的是闺情、闲趣、愁心、浪游和佚失的“琉球”“养生”六部分,自称格局。从沈复的质朴的语言中看到一位布衣文人的日常。

古文的简笔勾勒,太过惊心。一句“余幼聘金沙于氏,八岁而夭;娶陈氏。”就注定了沈复和陈芸两人一辈子的纠葛。段末总会出现一两句闲笔,却更能感受到时空的苍茫。比如“这一日,是乾隆乙未年(1775 年)七月十六日。” 和“殊不知,芸短寿之征兆已经隐藏于内了。”这种上帝视角,有一种惊人的壮阔感觉。

沈复对于妻子陈芸的外貌描述有一种称得上可爱的诚实,“身形秀美,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两只眼睛顾盼神飞。唯有两颗牙齿浅浅外露,似乎不是上佳的容貌。但她那种缠绵娇美的仪态,令人为之心动不已。”

仔细想来我们某个时刻的愉悦,都是在大片的平淡与困顿中体会时某一刻的幸福,爱与信念的回归是最美好的场景,怡然的生活源于恬淡的心境。多年之后,一些点滴就是爱过的证明,连同生命里的所有光景。这才是真实的人生吧,平淡如水,在多年后回首,依然能掀起惊涛骇浪。

鲁滨逊漂流记内容简介


1.第一部分:

第一次航海经历:1651年鲁滨逊瞒着父母去航海,船遇风而沉没,从旱路回伦敦。

第二次航海经历:结识几内亚船主,第二次出海到非洲。进行商品交易,获取暴利

第三次航海遇强盗,被俘虏,幸逃被葡萄牙船解救,平安抵达巴西,经营种植园,开始庄园生活

2.第二部分:

第四次航海受人哄诱到非洲贩运黑奴,遇到风暴,漂到荒无人烟的小岛。鲁滨逊开始独处荒岛,挑战自然的28年2个月19天的生活。

3.第三部分:

叙述他从荒岛回来以后的事情,主要经历是由陆路从葡萄牙回英国途中遇狼群的故事

鲁滨逊漂流记内容简介

英国水手鲁滨逊遭遇船难,漂流到了一个无人的荒岛上。在这种极度与世隔绝的地方,时刻需要与大自然进行搏斗,必须让自己保持理智。他在岛上将一个当地土著由食人族手中救出。而当他在面对不同种族、宗教、文化的人时,第一个反应是要取得优势的地位。因此,他将土著取名为“星期五”,叫他称呼自己“主人”。在这段朝夕相处的日子里,鲁滨逊因这个土著而改变了自己。也由于他们之间的友谊,他才得以存活下去。不幸的是“星期五”后来被奴隶贩子射杀。鲁滨逊在两年的流浪生涯之后,带着这段友谊的怀念,以及全新的自己,回到了家乡。

鲁滨逊漂流记内容简介

英国青年鲁滨逊从小喜欢航海,曾三次离家到南美各地旅行。一日他怀着云游四海的高远志向,告别家人,越过大西洋和太平洋,在惊心动魄的航海中经历无数险情,后来整条船在太平洋上不幸罹难,船上的人都葬身海底,惟有他一人得以奇迹般地活下来,并只身来到一座荒无人烟岛上。他从绝望的缝隙中得到了生命的启示,性格坚强的鲁滨逊在岛上独立生活了28年。他在孤岛上劳作生息,开拓荒地,圈养牲畜,生产水稻和小麦,年复一年与孤独为伴,克服了种种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

《圣经》成为他的精神支柱,凭着惊人的毅力和顽强不息的劳动,他盖起了房子,收获谷物,驯养山羊,用兽皮制作衣物。他曾与野兽斗智,也曾与吃人肉的野人斗勇。后来他搭救了一个土人,称他为“星期五”,把他收作仆人。他以非同寻常的毅力和勇气,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用勤劳的双手,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生存的家园。

一直到第28个年头一艘英国船来到该岛附近,鲁滨逊帮助船长制服了叛乱的水手,才返回英国。这时他父母双亡,鲁滨逊收回他巴西庄园的全部受益,并把一部分赠给那些帮助过他的人们。

鲁滨孙漂流记内容简介

鲁滨逊在青年时代不安于平庸的小康生活,违背父亲的劝告,逃到海外经商,被摩尔人掳去做了几年奴隶。后来,他逃往巴西,成了种植园主,到非洲购买奴隶途中遇上风暴,飘流到南美附近的无人荒岛。他很快战胜了忧郁失望的心情,从沉船上搬来枪械和工具,依靠劳动猎取食物、修建住所,制造工具,种植谷类,驯养山羊,改善了环境,表现出不知疲倦、百折不挠的毅力。

他独自生活了多年以后,遇见一些土人到岛上来举行人肉宴。他从中救出一个土人,收为自己的奴隶,取名“星期五”。他在岛上生活了28年,最后帮一名舰长制服叛变的水手,乘船返回。他得到了冒险积累的财物,成为巨富,并派人到他经营的岛上继续垦殖。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浮生六记内容简介和读后感推荐”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读浮生六记有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