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敢死队2有感

观敢死队2有感

影人影事:《敢死队》。

好的影响也是人进步的阶梯,在观看过程,会不断的各种想法迸发出来,观看完的以后,你会被作品描绘的情景吸引,印象深刻,写写观后感,可以更好地训练我们的写作思维。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观后感分享与他人呢?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影人影事:《敢死队》”,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我敢说,这是我看过的最男人的一部片子。

一群平均年龄四十岁以上的肌肉男,如今又聚首,重振当年雄风,上演了只属于硬汉的神话。《第一滴血》中见神杀神、遇佛杀佛的史泰龙虽然已年过六旬,但那一份硬汉的气质依旧,那冷酷的神情依旧。施瓦辛格虽然只在片中打了一回酱油,但能见到州长已是一份隐隐的激动。再有李连杰的加盟,这部片子足够震撼每一根神经。

按说这样类型的影片本没有什么情节,即便有,也是简单至极的。这部片子同样如此。史泰龙手下的肌肉男小分队接到命令准备刺杀一座小岛上的军政府头目,由此便展开一段惊心动魄的枪战,其间不乏英雄救美之类的小插曲,但整部戏依旧是十分连贯,激烈的肉搏、枪战仍是主体,真让人应接不暇。各种爆炸、枪击、飞刀,轮番轰炸你的眼球,还有精彩的肉搏战,一拳一掌间的力量是那样的实在,不免令人有些窒息。六个人,已然打得岛上的武装溃不成军。

片中还穿插着典型的美国式幽默。史泰龙祝福前来打酱油的施瓦辛格早日当上总统,李连杰总向史泰龙吵吵着要钱用……这应该是属于一帮老男人特有的风趣与幽默了吧。的确,幽默能将一个冷冰冰的硬汉塑造得有血有肉。

其实,最令人感慨的是,现在电影的宠儿,早已不属于影响了一代人的他们。人们逐渐追捧长相英俊的奶油小生,迷恋起略带忧郁的诗人气质。人们不会在看到那些激烈的打斗场面时心生激动,也渐渐淡忘了他们曾经是自己的偶像。由此,便映射到整个世界。男人不再需要强壮的体魄,纤细的手指、修长的双腿,似乎成了时代的主流;男人不再需要承担责任的气魄,耍耍娘娘腔、撒撒娇竟也成了可爱的一种表现。我不敢说这是审美的一种畸形,只联想到东晋那些风雅名士们。他们放浪形骸,颇具有几分潦倒诗人的潇洒。也许你会认为他们是一群骨瘦如柴、时而癫狂的知识分子,但事实上,他们个个都具有强健的体格,远不是想象中的手无缚鸡之力。所以,相貌与体格是可以两全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体魄是否强健对于男性而言更为重要,因为男性生来便是要担负起巨大的责任,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就是这个道理。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不必追求令人惊羡的容貌,但不可不追求健康的体魄。我想,史泰龙的这部《敢死队》要传达给我们的正是这样一个讯息:一个时代,可以有另类,但不可没有那种尊贵的使命感、责任感,不可没有战胜一切的勇气与决心。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观敢死队2有感


敢死队2观后感

今天约同学出来看电影,原本想看《生化危机5》,但是到了影院我才发现,原来所谓的《生化危机5》9月14日上映是在美国!!!唉没办法,正当我心灰意冷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敢死队2》这部影片,因为我看过《敢死队1》,并且对里面的枪械甚是喜欢!所以我带着一丝侥幸心理,进入了影院,但是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敢死队2》延续了《敢死队1》的风格依旧是一群老将。但是俗话说得好:老将出马,一个顶俩!这一群自称老的都快能进博物馆的老将,果然不负众望!!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段激烈的打斗,讲述的是敢死队队员们拯救一位中国富豪的故事,几位敢死队队员冲进一个位于尼泊尔的军事基地,展开了屠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完成了任务,并且,敢死队中又加入了一位新成员年轻的比利,他是一名出色的狙击手!他随身携带一把巴雷特m107重型狙击步枪,但依旧跑得飞快!其枪法也是几近完美!

但是,在这个任务完成之后,教堂出现了,他威胁敢死队队员去执行一个简单的任务从一家失事的飞机上的一个盒子。但是这次的任务却遇到了麻烦,一个叫维莱恩的人带着一些手下抢走了小盒子,比利也为此而牺牲了

等到维莱恩等人走之后,敢死队队员和一位教堂派来的新女队员一起把比利埋葬了,紧接着就是一场血腥的复仇

这部影片的剧情还不错,但是最吸引我的还是里面的枪械,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强壮凯撒手中的AA-12和比利手中的巴雷特m107狙击步枪,虽然影片中把AA-12的威力夸张了,但是我们仍旧可以看出这把枪的威力之大,而巴雷特m107这把枪的威力更是不用我多说,这把枪把一个活人达成两节还是绰绰有余的。不光如此影片中还有经典枪支m4a1和ak47,ak47这把枪在影片中只不过打打酱油而已,只是很久以前的老枪,但是m4a1却被改装成了现代化步枪红外瞄准镜,m26枪管下挂式散弹枪,那在斯坦森的手中煞是威风,而威力和精度更是惊艳!不光如此,孤狼手中拿的枪也是把好枪,但我没看清是什么,好像是g36k,后来上网上一查,原来是g36c,这是德国的一把步枪,的国人以严谨著称,所以这把枪也是毫不逊色于其他同类别的枪械!!我本人也很喜欢这一系列!

不光是步枪,手枪也是一个令人震撼,一把m1911在史泰龙的手里俨然像是一把机枪!不过史泰龙打枪时用左手去拍右手这个动作我一直没搞懂是怎么回事,我猜是他想缓解连射带来的后坐力吧。

总的来说,这部影片很好看,不过内容有些血腥,年龄太小的小孩子的确不适合去看这部影片。

影人影事:《预见未来》


一口气看完了《预见未来》这部08年上映的片子,电影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令人心生感触,尤其是最后当主角骤然发现自己所能预见的未来早已超越原来的2分钟,而已到了2天之后那个毁灭的结局时,我不禁为这部片子的编剧喝彩。他有意将之前的一切描绘的有如现实,当观众已然为影片的“结局”唏嘘不已的时候,再笔锋一转,揭示了这一切不过是主角超越了自己的预见而已。细细想来,当影片进行到中段,已经有了许多伏笔,甚至从一开始就有所交待。既不失严谨,又显得那样的一带而过,这也就是我对这名编剧心存敬意的原因。

既然是观影,自然少不了对剧中的演员有所评论。这部戏的主演对我来说应该是老面孔了:尼古拉斯 凯奇。虽然我已看过他的好几部影片,诸如《国家宝藏》、《风语者》、《异教徒》,但对他的赞美之词依旧。他对人物的心理刻画得十分生动,从一个细微的表情、一个简单的动作,就能让观众很好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不产生突兀、做作的感觉。由于至今没有见过尼古拉斯 凯奇饰演过反派角色,所以影帝的形象在我眼中一直是个敢担当、有情义的英雄,即便是在愚氓灭美的悲剧《异教徒》中饰演被骗去生命的警察这样一个悲情的角色,但那种捍卫真理与正义的气质一直让我倍觉敬仰。

另一个观影的感受,便是对“情”这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片中能预见未来的主角等到了生命中冥冥注定的真爱,并为之放弃自由和生命,正是因为这,他拥有了超越自己的能力。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变得像他一样拥有超能力,但我们可以做自己的真情英雄。这情不光包括亲情、友情,也能引申为一种博爱。爱身边的人,爱一草一木,爱生活,爱世界。神奇的地球上,最美丽的感情便是爱,有了爱就能找寻到生命的意义。方大同的歌中这样唱到:没什么比Love更美。鲁迅先生也曾经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做一只为爱栖息的候鸟,不正是一种最大的幸福吗?


影人影事:《建党伟业》


没看这部电影之前,总会向人询问,《建党伟业》与《建国大业》哪个更精彩。看完之后才真正觉得,这两部电影其实并不存在高下之分。《建党伟业》所展现的,是从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段起伏不定的历史,而《建国大业》所展现的,是从解放战争到新中国建立的筹划。表现的内容不同,自然也难分伯仲。

《建党伟业》的内容其实补全了我所了解的近代史中的一些盲点。各种暗杀,各种叛变,各种启蒙,各种运动,足可谓风起云涌、波澜壮阔,详尽地介绍了中共诞生的背景和原因。那些爱国人士的热血,那些权欲熏心的复辟,都揭示了中国近代的出路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不过,那样的流血牺牲在如今这样相对和平的中国,精神的激励永存,但现实意义已经有所淡化。我觉得,最值得欣赏的,还是片中北大校园内思潮的涌动。

那时的学子是多么值得钦羡啊。他们有胡适、李大钊、陈独秀等一批学术大师为引导,有着自由探讨、辩论,甚至启发社会的空间,有着一心向学的良好氛围,有着胸怀天下的情怀,有着敢于直面一切困难的豪情,最可贵的是对所做事的无限赤诚。他们单纯地对待一切包括丑恶,他们有着博大的世界观,敢于闯荡与斗争,他们并不愿做只追求所谓知识而整日忙碌的人,他们更注重内心人格的完整与品行的铸就。而如今,这些可贵的品质留下多少,茫茫然的大学生,真能做到如此?虽然我才是一个准高中生,但我已清楚,获得多少加分,拿多少奖,并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考上一所好大学,也并不能保证人生的成功。生活是一个纷繁复杂的过程,不是单靠几个冷冰冰的分数就能概括。即便这个社会是如此,我们也要有足够的心理认知,决不能被这个社会同化,不能被已同化了的人同化。要知道,那些修身养性的事情绝不是浪费时间,他们恰恰是为以后的人生做着重要铺垫。它们让你快乐,让你充实,让你在芸芸众生中提升出自己的境界,让自己的身体不会透支,不会崩溃,更重要的是给自己一个完整的精神,让自己在世界上独立且有证明地活过。当然,这也不能与不食人间烟火完全等同,人民大众也有其可爱的一面,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出世与入世的平衡,也许最肤浅的做法便是真心地对待每一个人,而当独处时,默默地完善自己的精神。

明明是讲《建党伟业》,却偏偏扯出这么多话来,但我想,在阅读别人的思想的同时,自己提炼的感悟似乎更为珍贵。向革命先烈们致敬,没有他们便没有现在的中国。向一切思想纯正的人致敬,向那些湮没于人潮中萌发的思想致敬,没有他们,便没有中国的未来,世界的未来。


敢死队观后感200字


星期天,我在民光电影院看了一场《敢死队》的电影。这部电影的主演是西尔维斯特.史泰龙,里面还有我认识的李连杰、布鲁斯.威利斯。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电影,主要讲一支队伍为了完成特殊而又艰巨的任务而把目标杀掉,但是他们随时有生命危险。他们还有很多计谋,比如:把地道的监控头转方向;假装中弹,其实穿着防弹衣;用自己的飞机人工降雨,其实是人工降油,然后扔个炸弹就把码头弹飞。他们有很多武器:有每分钟250发的机关枪,有小李飞刀,还有微小的定时炸弹,更酷的是,他们还有私人飞机,对驾驶飞机更是得心应手。这部电影里还有爱情,史泰龙都快被目标打死了,还要救火海里的女朋友,幸好最后受了一点点小小的轻伤,真是英雄难过美人关啊!电影虽然有些暴力,但是我觉得这些队伍里的人蛮勇敢,我喜欢看这部电影!

《美女敢死队》观后感200字


《美女敢死队》观后感

王咏导演的一部比较低成本的剧本,故事主线围绕着一个驼鸟厂的厂长因为要不到钱而上吊自杀后展开;员工们集体讨论后决定要帐给自己发工资开始。

但惨的就是拿着欠条多数时候还要不到帐,还得用要债圣经里的招。

片子讲述了最典型的欠条式债务关系,一层追一层的债务关系。

饲料厂驼鸟厂皮具厂制衣厂
由于这个上下链的负责人都是欠条式的债务关系,导致驼鸟厂的老板跟员工也成了债务关系,最惨的是员工还没有欠条可依。

片中演绎出了:美人计、喝毒药要账之认错人、债务移交、要账诀窍、要账之釜底抽薪等看点。

这片拍的不算惊艳,但基本片风比较写实。如果对国产片没有过分要求的朋友们,可以一观!

米道
2015.05.28

《敢死队3》观后感400字


自9月1日上映以来,不惧周一效应轻松破亿,随着首个周末迎来中秋节档期,《敢死队3》票房快速迫近3亿元大关,单日票房及排片完胜同档期所有影片。假期过后首日,影片继续以排片第一之势破3亿票房,片方即时重磅公布两位好莱坞传奇硬汉史泰龙+施瓦辛格双雄视频特辑,为《敢死队3》所掀起的新一轮传统动作片复苏浪潮再添一把火。

作为好莱坞电影史上两位举足轻重的动作片大腕,史泰龙与施瓦辛格是内地80后、70后甚至60后群体的大片导师级偶像。作为最早一批走进中国银幕的好莱坞硬汉,二人在内地乃至全球动作片领域有着极高的人气和地位。而凭借《敢死队》系列电影,昔日的银幕对手终究走到一起,并携手对抗用特效科技打造的科幻片浪潮,为濒临审美疲劳的全球电影市场带来传统而经典的好莱坞血性。本次的视频特辑中,不仅包含了史泰龙与施瓦辛格黄金时代下的经典作品,更融合了两人在历集《敢死队》影片中的精彩对手戏,无论是卖萌斗嘴还是炫酷耍狠都深受粉丝的喜爱。随着双雄视频特辑的发布,将立即引发网络及社交媒体的点击热潮,火爆趋势凸显二人在内地影迷心中的崇高地位。

影片《敢死队3》于9月1日登录内地2D/IMAX/中国巨幕影厅以来,不惧小长假前的周一效应影响,票房破亿。随着《敢死队3》迎来上映后首个周末及中秋假期,影片更是当仁不让的迫近3亿元大关,并在节后迅速破3亿,借此傲人成绩领跑整个9月内地院线大盘。

影人影事:《达芬奇密码》和《天使与魔鬼》


隔了一天才写下这个题目,并不是因为这两部电影有多么的耐人寻味,只是因为它们在我心中产生了些许矛盾与纠结。

说实话,在看这两部电影之前,我的确是心潮澎湃,毕竟丹 布朗的这两部经典小说已不知被我读过几遍了,就算是微小的细节,也早已烂熟于胸。其精彩的推理与追逐真让人有种拿起就放不下的感觉。但这两部电影都没有原汁原味地还原书中的情景,而是做了大胆的改编。考虑到真实地还原丹 布朗笔下的每一个细节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以及时间,这样的改编是有必要的,二来对于没有看过原著的观众而言,这样的简化反而能使影片的脉络更加清晰,情节更加连贯。从这点上讲,这样的创新是成功的,只可惜对于像我这样丹 布朗的铁杆粉丝,影片的跌宕起伏就略显乏味,那种无数次在脑海中呈现的不断变换的空间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就显得粗糙了许多,所以对于这两部姊妹篇,我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态度。

再有一个纠结的原因,就是主人公罗伯特 兰登的扮演者汤姆 汉克斯。这是我第一次在银幕上见到汤姆 汉克斯,在他刚出现的时候,我心中不觉五味杂陈。在我的心目中,兰登这个人物形象是个儒雅、充满智慧,同时又身体强健的中年学者。戴不戴眼镜其实无所谓,最关键的是要表现他的执着与一种永不放弃的勇敢。从这点上讲,汤姆 汉克斯对人物的表现是值得称赞的。也许是由于太过笃信原著,我一直认为他的饰演总缺乏亮点,对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得不够,总给人一种兰登似乎早已通晓一切的感觉,情节处理得太快,而事实上在原著中,兰登思考的过程其实是在无数交织的紧急情况中体现的,这两部电影都注意到了情节变换的紧凑,却忽略了兰登这个人物的思考所带给观众的另一种震撼。

还是忍不住要提到科学与宗教。宗教是人们一直以来的信仰,而科学是人类发现的新上帝。古往今来,这两者似乎是矛盾的。教会曾经疯狂地压制过新科学的发展,科学也曾将历史悠长的宗教打入过万丈深渊。但就我个人观点,人类需要信仰,信仰是人类生活的原动力,由此人们创造了宗教,让自己的心灵有寄托。但时代的发展让人们意识到,这样的意识形态并不能代替一切,于是人们又发现了科学。这两者其实并不存在着水火不相容的关系,只是领域不同。宗教令人的精神虔诚,而科学则在人类的物质生活方面做出贡献。大千世界,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与独特的内心感受,但无论如何,和平地相处才是地球应有的未来。丹 布朗书中描写的一切,启迪着我们,人类不应为了某些原因而自相残杀,真理永远引领着我们向前迈进。


英国病人影评


英国病人影评(一)

美丽和伤害似乎总是共生,在一个故事中彼此纠缠,同样,影片中没有任何一个情节是“唯”美的。我认为,我们如果真的愿意倾听和理解这部电影,就不能只看自己希望看到的而故意无视导演明白地希望我们看到东西;也不应该对片中各主要元素所占的地位蛮不讲理地妄断。这部电影表达的是否是歌颂“唯美超越世俗”的爱情,我倾向持否定态度,个中原因有很多,其中不仅在道德上最无法回避,也是导演用电影语言相当明确地传达给我的:Katherine和Almasy热恋是以背叛婚姻和友谊为基础的。

在很多中文评论中对此都有这样的看法:爱情至上,其他外在的批评和规则在真爱面前都要让路。我认为这个道德相对主义意味的观点和影片中所表现的细节矛盾,Katherine曾经明显地表现并直接地表达:她爱自己的丈夫,并为她自己的不忠而感到不安痛苦。

不可否认,从知识和品位上,Almasy 比Katherine的丈夫跟她更接近;而且从他们见面的一刻起二人之间的吸引,对于电影观众来说就是一览无余的;沙漠景色震慑人心的美丽、风暴历险的离奇,如此浪漫的环境也让人很难怀疑他们不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但是——不管我们这些观众如何看待Katherine的婚姻(甚至还祈祷它的结束)——至少Katherine珍视,她在婚外恋情中的痛苦挣扎,绝不是单纯因为外部条件不允许她和Almasy在一起,折磨她的是来自她自己心灵的悔恨和难舍相交织的复杂情绪,以及道义和乐趣的激烈矛盾——在这方面露天电影院那场戏里其实包含了不少信息,她的坐立不安惊惶的样子,还有准备扭头离去时不慎撞在铁架上,都表现出她在一如既往的平静端庄下已经失去了我们最初见到她时的坦然、潇洒和平静。话说回来,Katherine是一个很难演绎的角色,因为她是一个非常聪明、举止优雅的女人,优雅不允许她把全部的感情表现在脸上和言语上,而聪明又使得她完全有能力巧妙地掩饰自己。所以虽然她心里的感情丰厚而汹涌,甚至是了她和Almasy的故事的起承转合的主要动力,我们想要捕捉她的想法,却也只能从偶尔的情感爆发和前后心情微妙的变化中体会。不仅仅是婚姻,还有她的丈夫的感受,这从一个细节可略见一斑:在Almasy枕畔缱绻之际,在坠机受伤、以及被安置在山洞后,她总是不停地切切地询问Jeff,她的丈夫。虽然是出自歉疚,却也恰恰体现了K是重情重义,心地善良的。女人的美丽说到底在于“情痴”两个字,其他的诸如才华横溢、敏捷善感,都是锦上添花的品质,如果她仅仅是一个精灵似的存在,对自己青梅竹马的好朋友、深爱自己的丈夫都没有一点顾念之心,且眼里只有almasy和爱情,她就不能算是一个太美好的女人,反而更接近一个冷血的黑寡妇了。K之所以美得令我动容,正是因为她在一个两难的感情漩涡里没有麻木过,良心和知觉一直在轮番拍打她,她为此而痛苦,这种痛苦向人们诉说着K心中两种最可爱的秉性--女孩子的单纯热情,母性的善良恩慈。

即便只看Katherine和Almasy二人之间,最美好的似乎还是他们成为情人之前的那一段时光,谨慎又充满了小聪明,含蓄的示好,得到抗拒后婉转的嗔怒,给人一种纯真好像初恋似的感觉。但是之后,他们的关系就被嫉妒、狭隘、自私、纵欲不断侵蚀。在宴会上的相互刺伤,在圣诞节带有报复性的占有,流露出爱恨相生的错杂心情,记得有人曾经很精辟地说,爱情是一场战争,没有经历过情欲的人就很难体会。那在沙漠上空飞翔的,灵肉交织、不计后果的恋爱,天生孕育着某种命运,狠狠地刺伤了Jeff,重重地摔下Katherine,无情地烤炙煎熬了Almasy的心。在这里争论谁对谁错永远不会有结论,每个美丽柔弱的人身上都被戴了重枷,而尤以K受到的折磨最多,也许因为她是女人。

也是在梦幻般美妙与阴间般残忍的交织下,两个故事线索在分别地推进(这两个故事的不同步处理真的很有诗意,假如真的做成两边“齐头并进”的话就意蕴尽失)从前Almasy害怕占有和被占有,喜欢自由地流浪;却在katherine死后不惜自杀和假装失忆以防别人分享和打扰他爱的回忆,他和自己的回忆互相占有了,无法释怀的心只能困守在残破的躯壳中。而Hana执意自己一人留在废弃的修道院护理Almasy,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只想“一个人”孤独地呆着,既是好友亲人丧生的悲痛一时难以恢复,也是害怕再与别人有纠葛,害怕自己是不是真的命带诅咒。两个想要独处的人,在一处离世的碉堡,但一切却在悄悄地转变:李子的滋味调动起他的退化知觉,Hana跳房子的声音让他联想起沙漠上听过的阿拉伯鼓点和那个读故事的Katherine,他大胆地向前迈步——让Hana来读相同的故事,因为虽然Hana需要他指导才念对故事里的人名,但足以帮他开始在更真实的意义上寻回爱人的和痕迹;

Hana也在和Almasy的不仅是护理的相濡以沫中开始认识博览群书的他,思维敏捷幽默的他,而不只是一名时日无多的可怜的失忆的病人。拆弹排雷小队的队长锡克族印度人Kip和他的英国白人下属的来到彻底结束了他们的“隐居生活”,而两人竟不约而同对此暗暗欢迎。Kip给Hana带来了浪漫美好的爱情,成了Almasy高级幽默的谈话的好伙伴。Hana向Almasy吐露自己对Kip倾慕之情那个场景,弥漫着脉脉亲情的味道,很容易让人想到《这个杀手不太冷》里Leon和Martilta坐在餐桌边闲聊的感觉。两部电影的确有点相像:都是两个寻求休克的心灵,却一同复苏了的故事。

如果一部电影的内容只是主角在回忆,也就是一个绝望的人讲一个已经结束的故事。这样的故事除了腐烂以外还能有什么结局呢?恐怕还没有讲完我就要作呕了。但《英国病人》不是一部死气沉沉的电影,它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并且呈渐强的趋势,在影片的结尾,Hana对着小女孩微微一笑然后镜头越拉越快,直到上面散落了跳动阳光时达到了顶峰。

其实Hana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生命力的放射源,气质中有一点乡土,有军人的顽强自立,同时不乏女儿家心灵手巧的小趣味,她曾经半自嘲地说自己文化程度不高;这和Almasy的博览群书学贯古今、语带玄机的才情四溢刚好形成了有趣的对照。hana剥李子、开垦小菜园,想尽各种办法赶走来捣乱的鸟、边咝咝地吸气边用水管里流出的山泉水洗澡、搬来散落的经典修楼梯……这里没有什么精致的才华,但却诉说着她天性里那种美好质朴的智慧,它能够安慰焦灼、惶惑和愤怒的心。用北京话来说,Hana可能算是个不太着调的女孩,她在Kip检查炸弹时仍然嘻嘻哈哈说着不好笑的笑话并被自己逗得前仰后合;她不去好奇Almasy向她讲什么深奥的历史学,只是把自己剥好的李子果肉递到他嘴里,短暂的停顿后Almasy开启疤痕覆盖的嘴唇说:很有李子味的一枚李子。Almasy是这样的病人:烧毁了全身大部分皮肤,内脏器官损坏严重,可能真的像他自己说的像一块烤焦的面包,感受能力已经极弱和极不可靠了,李子的天然清新滋味在这时可谓是一种恩惠,虽然微小,足以提醒一个人自己和世界一起活着。

结果Almasy发现,他的记忆不仅没有因为和人分享而磨灭,反而自己头脑中的Katherine愈发鲜活了。当他把Katherine的日记交给Hana时,即是毫无保留地邀请她参观他的回忆。此刻,心灵敞开的他终于不再被什么东西占有了,这时候他才是真的做好了准备,可以飞到他挚爱的所在。而在影片最后,K在她的日记里描写的天堂,是一片没有隐瞒和羞愧的自由之地,包裹k的一袭白练被风高高吹起,仿佛是一双安慰的翅膀,扶起她焦灼疲惫的灵魂,也抚慰了我们。

而Kip也已经接到调遣,两个年轻人得告别了。再次面对着遥遥无期的再会,Hana没有躲避,没有前两次失去至爱时的大恸或木然。走进过Almasy的往事,走进过Kip的现在,走过这段没有医生的治疗,她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支持她挥手看他的背影渐渐远去。在原地,Hana静默地尽情体味爱带来的心痛和失落,而当Almasy请求她为他注射过量止痛剂以求离世时她终没有忍住痛哭,但短暂的哭泣后,她在为Almasy最后的睡前朗读中平静下来。Katherine的日记读毕,看到他已经无声地离开了。这时我和Hana同时微笑了。

《英国病人》的立意可谓深远,对生命的悲悯之情,绝不仅是两段爱情故事那么简单。生命之美远比爱情要丰富得多,影片告诉我们,即使是受伤的心灵,在一个受伤的时代、受伤的地点,也在互相扶持着进行自我和相互的疗治。

这是一部让人看完会微笑的电影。

英国病人影评(二)

本片改编自加拿大着名作家迈克尔翁达杰的同名小说。曾获69届奥斯卡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9项大奖,成为了影史上不朽的经典。

二战即将结束的时候,一辆英国飞机沿着壮丽的沙漠,在夕阳里静静的划过空中。德军发现了,于是将飞机击落,机上的飞行员全身皮肤被烧毁,成了重伤,被路过的阿拉伯人救活,送到了英军的军中。他忘记了自己是谁,在军中孤独的接受治疗,已经濒死的他,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煎熬着,因为人们对他一无所知,于是称其为“英国病人”。

军中的护士汉娜因为战争已经失去了爱人和好友,心地善良的她看到这个全身烧伤的病人在旅途中饱受颠簸之苦,于是毅然决定将其安置在一个废弃的修道院里,并孤身留下来照顾他。

宁静的修道院阻挡了外界的战火的喧嚣,时光静静流淌,一本病人随身携带的《历史》勾起了他往日无限的回忆。

病人是匈牙利人艾玛殊伯爵,他跟随马铎进入撒哈拉科学考察的时候,结识了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的飞机师杰佛和其美丽的妻子嘉芙莲。他发现自己无法抵抗美丽而聪慧的嘉芙莲的魅力而深深爱上了这个有夫之妇,他跟踪她,留心她,追求她,终于在丈夫离开她单独去办事时也得到了嘉芙莲的芳心。

然后,这段恋情从一开始就注定没有什么好的结局,嘉芙莲是有丈夫的,而她也同样深爱着自己的丈夫,于是她徘徊在两个男人之间难以抉择。天然的道德屏障注定了艾玛殊要以失败告终,嘉芙莲最终离开了艾玛殊,而他则继续独自留在沙漠里考察,怀着一颗破碎的心。

杰佛也发现了两人的奸情,可是他一直隐忍着,一边是自己的挚友,一边是自己的妻子,终于在最后离开之前,他痛苦万分,架机来接艾玛殊的时候,他毅然开足马力冲了下去,艾玛殊及时发现躲开了,但是猛烈的冲击使得杰佛当场死亡,而飞机上的嘉芙莲也身受重伤。

茫茫的大漠深处,没有人烟,艾玛殊抱着垂危的爱人狂奔,来到了考察的洞穴,他将她孤独的留在那里,回城去找援助。三天三夜的沙漠徒步,几乎摧毁了这个痴情的男人,但是回到城里的他,却因为名字奇怪被英军当做了德国人抓捕了起来。在关押的列车上,他好不容易逃了出来,焦急万分只想见到梦中的情人。于是,走投无路的他来到了德军的营地,交出了英国皇家地理协会测绘的机密地图,换来了德国的帮助,驾机回到了洞穴,可是已经太晚了,嘉芙莲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

悲恸不已的艾玛殊带着死去的爱人在夕阳里翱翔于天际,直到被德军的炮火击中……另一方面,德国得到了地图,于是就势如破竹的攻取了英军的几个要塞,英军损失惨重,知道了艾玛殊是间谍之后,其伯乐马铎吞枪自尽,而另一个会友则被英军认为是出卖者,切去了手指,报仇心切的他花费数年终于来到了这个修道院,但是听完艾玛殊的故事后,却深受感动,无法下手。

在照顾艾玛殊的岁月里,善良的汉娜与印度的拆弹军官产生了恋情,他们的爱情在战火的威胁下显得渺小而纯洁,一次次拆弹,汉娜都无比担心悲剧重演,爱上自己的人都会死去,她也倍加珍惜两人相处的不长的时间。德国投降后,人们都在欢庆,而此时艾玛殊的故事也讲完了,最终,他选择死,去赎罪,也去追随自己触不到的恋人,汉娜理解了病人的痛苦,于是替他注射了过量的吗啡……

汉娜最终离开了修道院,经历了如此多的故事,她已经成长了许多,内心无比平静,无比幸福……

我很佩服导演驾驭故事的能力,如此多的人物和故事,他能够有条不紊的展开,几条主线相互交织,几个不同主人公的爱情互相阐述,绵绵不绝,时光交错,十分动人。爱情、战火、友情、沙漠多个元素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气势磅礴而又细腻感人,跨越时光和地理的追忆,个人与社会的有机融合,一个病人对沧桑往事和凄美爱情的回忆,绘就了这一副壮丽的爱与历史的长卷。

艾玛殊、嘉芙莲和杰佛的三角恋,虽然违背了伦理道德的要求,可是在导演的表现下,也如此凄美动人。尤其费因斯的演出,他的双眼里那种天热的脆弱传神的刻画了这样一个痴情的男人,他跟踪她,和她讲幽默的故事,用自己的勇气与智慧打动她的芳心。尤其从飞机里抢救她出来的时候,他抱着她在苍凉的荒漠里奔跑,她白色的长裙随风飘舞,广袤荒芜的大漠和娇美俊秀的嘉芙莲形成的对比,太美了!他们不能在一起,那是无法逾越的伦理道德的大山,短暂的厮守中,他问过她:你什么时候最快乐,什么时候最难过,她的回答都是现在。一份痛苦的爱情,同时扎伤了三个关系亲密的人。嘉芙莲在黑暗里等待爱人的归来,灯光慢慢耗尽,自己的希望也慢慢耗尽;杰佛无法抑制自己的妻子与挚友通奸,万般苦闷想要一撞了之;艾玛殊为了爱人苦苦奔走历经磨难,却只抓到一具早已冰冷的尸体……没有什么比上天把一份最珍贵的爱情摆在你面前,你却无法享用,只能在痛苦中煎熬更加难受了。人世的准则和战火的现实实在太残酷了,在这些巨大沉重的山面前,谁也无法抗争,最终,只能变成美丽的故事和传说,留给后人回味。汉娜带着那本书离开的时候,正是她从病人的经历中找到了自己爱情的感悟,她越发理解了爱的意义,所以,她毅然帮助这个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病人前往天国与爱人相聚,自己则拿着他们爱的信物——《历史》前去珍惜自己美好的生活。

悲剧,就是对美好事物的毁灭。战争是这部电影最宏伟和广阔的背景。汉娜失去挚爱是悲剧,所以之后多次她都难以面对新的感情,因为她害怕。而看着挚友与妻子苟合,杰佛也是悲剧,两人的爱像一只荆棘冠套在了自己头上,他选择玉石俱焚。而最痛心的则是艾玛殊和嘉芙莲了,他因为名字而失去了她,无情的战争在伦理的困境上又撒了一把盐。明明得不到而失去的不算什么大悲剧,明明可以得到只差一点点而彻底粉碎,那才是最大的痛苦,一个名字毁掉了两个人的生活,只是因为一场战争。躺在床上早已麻木的艾玛殊,尝到李子的时候,他发自内心的说这真甜美,如此多的无情与摧残,使得一个李子也变得如此甜蜜,那种痛苦,是我们难以想象的。这场电影,就是这样在甜美的生活慢慢撕裂,让伤口慢慢扩张,跨越时空,跨越记忆。

汉娜在战火中失去了两个最亲密的人,她才选择孤独的留下来照顾病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自我的一个疗伤,在孤独里,她以为只要一门心思的照顾病人,就会渐渐忘却往事的痛楚,可是她发现在孤独的时候,痛楚更加深了,只是她表面上故作镇静。所以,她把病床上的人当做了自己死去的挚爱,用心服侍。会有出现的时候,她的表现就很好的说明了自己对外人侵扰隐私的不快。排雷兵出现的时候,她曾经说过,在我印象里,你更加高大,当时她意乱神昏的时候,差点踩到地雷,被排雷兵救了,所以排雷兵成了她潜意识里的一种依靠,这为后面那个军官走入她的生活埋下了很好的伏笔,但是怎样去面对这段感情,则是从艾玛殊口中学到的。

影片的背景音乐也十分壮美,那充满了神秘、哀伤、婉转、悠长的歌曲,极大的充实了影片的情感与代入感。还有对沙漠壮丽的表现,广袤、哀婉,金色的沙漠和碧蓝的天空形成的对比十分强烈,也许是劳伦斯以来对沙漠最美的表现。

英国病人影评(三)

有一种电影,它能让你回味并且思考生存的意义与爱情的真谛,它的斑驳光影能封存在记忆里永远不会褪色;有一种爱情,他能把生命中曾经失去的美丽转化为一卷无影无形的胶片珍藏在心中,如酒一般越存越醇。有一部叫《英国病人》的影片,它让我们在流畅大气的影象里见证了烽火年代的点滴印记。当这些承载着情感与回忆的胶片在闪烁的记录中被复活时,爱情与人性的美好得到了最完美的呈现,并让我们在这段超越了国界与道德的战火爱情中,享受到心灵回归自我的宁静,品味到生存与命运的变幻莫测,并带着永远无法企及的爱情梦幻奔向永恒。

影片《英国病人》改编自着名作家迈克尔·翁达吉曾获普立兹等各项文学奖的同名爱情巨着。小说讲述了两个哀宛感人的爱情故事,虽然两段故事的结局完全不同,却又意想不到的纠葛在一起。并把爱情这个人类永恒的主题放置在残酷的战火年代,悲叹出命运与情感的无常,形成一部关于爱、关于人性的史诗画卷。如果说作家迈克尔·翁达吉用挥洒的笔触描绘出一幅烽火岁月的人性浮雕,那么英国着名导演安东尼·明格拉则用深沉细腻的光影释放出爱情的光辉,并用时空交错的手法展现出心灵渴望超越的深层意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名在沙漠中意外坠机导致全身烧伤的男子被救起,身处意大利的加拿大籍护士在荒废的修道院中看养了他。这名如迷一般的英国病人开始每天向善良的护士诉说一段迷样的爱情故事。这段爱情将两个生命紧紧的连接在一起,超越了信仰与伦理,冲破了国界与道德。似乎世间的一切在这样的爱情面前都是苍白而软弱的,但这份执着的爱却在残酷的现实下也如玻璃玫瑰一样脆弱的不堪一击。然而,难以控制的战火却毁灭了英国病人和他的恋人,他们死于战争,更死于爱情,死于难以控制的“拥有和被拥有”。为了爱情挺而走险的欧洲贵族,擅离职守的英军护士,内心充满矛盾的锡克族士兵,被砍掉两根手指的双重间谍,这些受到战争重创的人们都有一种超越的渴望。这种渴望潜藏在被制约、被规范了的人性底层,就犹如那被掩埋在荒漠之中的古老壁画。

在回忆与现实互相交错的时空下,影片中的所有人都成为了战争的受害者,他们在人性,国界与战争的面前都显得是那么软弱与渺小。虽然他们自身的爱是具有毁灭性的,但却无法与战争所带来的灾难相比。也许在战火中脆弱的生命只有超越战争,回归到爱,回归人性才能得到心灵的平静。于是,英国病人的爱情在影片中被演化为某种符号,象征着个体在战争中的精神创伤,传递着关于忘却与记忆、伤痛与疯狂、精神与欲望的种种信息。身受战争重创的人们,渴想着用爱来呵护与滋润自身;“英国病人”,就成为了一种走向文明的人性象征。而战争在影片当中,就如同那漫漫大漠,蛮野又空秃,凌人而酷吏,宛若是一抹罪恶的荒沙。

或许乱世中无法把握的爱情,都透着一种悲凉,因战争失落的情感也让人无奈。而在战火中演绎的爱情故事,蕴涵了太多的深情与无奈。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情只有在乱世中才显得夺目和珍贵,战争也只有在爱情的叹息面前才显得既残酷又无力。影片中的英国病人在面对死亡时是无悔的,正象他的情人临死时在日记中写到的那样:我们虽死,但却饱含着爱与经历。他们在生活上、情感上的纠葛与冲突全来源于自我身心的迷惘与彷徨。经历战火的洗劫后,英国病人也似乎只能生活在对往事的回忆当中,希望能从思索中重新找回人生的方向,逃避着思想与情感的痛苦与折磨,也许他那颗充满遗憾的心灵永远也找不到心灵在战争后的归宿与宁静。当道德的大厦倒塌后,当信仰的天平失去指针后,这些从战争暴力的漩涡中幸存下来的人,将要受着比战争本身还要沉痛的创痛。

这部耗资仅两千七百万美元的《英国病人》一举获得了第69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电影配乐等9项大奖。评论界更是对这部由英、美、法多个国家参与制作的电影格外珍爱,盛赞它是一部“多年不见的佳作”,是自《日瓦戈医生》以来最浪漫的史诗片,堪与《阿拉伯的劳伦斯》相媲美。一位欧洲的评论家甚至把它看作是对经典文学进行改编的一座新里程碑,并让银幕重新返回到产生《乱世佳人》、《永垂不朽》等电影的黄金时代。而影片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功,也让导演安东尼·明格拉,彻底成为了继英国着名电影大师大卫·里恩之后,又一位善于驾御浪漫史诗的国际型大导演。

作为独立制作的一个颠峰,《英国病人》不但在找寻着电影史上的诗意传统,也充满着对精神自救的无限隐喻。作为影像的财富,《英国病人》给世界影坛留下了简约而凝重的一笔;作为历史的记忆,《英国病人》更让我们缅怀着那些散落在时间深处的爱情故事。也许这个世界上能存留于人们记忆之中的惟有战争与爱情,前者带来无法忘却的痛苦,后者带来不可磨灭的幸福。而战争中的爱情,就宛如生长在痛苦悬崖之上的小小幸福,总能为人吟唱。

霍比特人影评


霍比特人影评(一)

和魔戒三部曲比起来,这个电影更想是童话;或者说的更客观一点,是以一个童话的形式开头。

内容是中土最后一座矮人王国埃尔波尔,巍峨壮丽,庄严雄伟。老国王索尔积聚大量财富,却引来恶龙史茅革的觊觎和荼毒,最终导致这座城池陷落。许多年后,灰袍巫师甘道夫(伊恩·麦凯伦 Ian McKellen 饰)找到弗罗多(《魔戒》的主人公)的舅舅——霍比特人比尔博·巴金斯(马丁·弗里曼 Martin John C. Freeman 饰),邀请他加入由13名矮人组成的远征队伍。原来史茅革已多年不见声息,背负家国仇恨的矮人王子索林(理查德·阿米蒂奇 Richard Armitage 饰)希望借此机会收复故土。经过一番考虑,巴金斯决定加入。令他想不到的是,远征旅途多灾多难,与索林结下深仇大恨的苍白半兽人及其爪牙阴魂不散,更有食人鬼和石人制造的无数艰险。而在旅途中,巴金斯也意外得到了日后影响整个中土的重要宝物——魔戒。

看看,这是个多么完美的童话,有可爱的小矮人族,有凶残的恶龙(而且它也没怎么样,只是占了人家的房子),还有满地乱跑的小兔子,美丽的精灵仙子。也许不要本片和魔戒的故事太多联系起来是导演或者说制片的希望,为什么,因为如美国大选一样,死忠的选民没必要花多大精力,游说的不过是中间选民的心。那么这部霍比特人的任务必然是要让那些对魔戒没什么了解的人也愿意花钱看一场还不错的电影。这样可以更加扩大票房呀。

所以,影评我觉得就不要说什么第一纪元 第二纪元 胡林的儿女 等等的故事,导演又不想现在就把观众区分、部分排斥开来,在这个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时间,导演在保住艺术执着的同时也要保证自己还有机会继续拍戏不是,所以就算他也是魔戒的铁杆粉丝,也要最大限度的忠实原著,要充分展现原著的黑暗气息,现在也不到时候,再黑暗的故事,只要有机会继续讲下去,从童话讲起也不无妨吧。再说讲着、讲着,观众就从小朋友变成了青少年,这点《哈利波特》已经做出了榜样。当他们长大了,黑暗点也够资格进电影院了,消费整个幼年和青春期,这真是长线策略呀。

所以,故事内容没有任何可说的,因为作为一个新故事开场它讲的还不烂(当然,为了满足一下魔戒迷,老故事还是蜻蜓点水地提了下),不过我稍微吐糟一下现在的电影,难道都是不以突出主人公为原则的吗?从《一代宗师》到《西游降魔》看名字不是应该是叶问、孙悟空和这次的巴斯金吗?干吗主角每次都提不起个来,被抢戏呢?哎,难道现在导演就喜欢让影片的名字误导我们?还是说,都憋着要在续集里展现主人公吗?

另外,要把一个故事拍出很多部电影,一定要一直保持一个风格吗?导演要像冯小刚、张艺谋学习,敢于开始拍喜剧起家,最后接手悲剧。或者开始拍文艺片起家,然后接手烂俗商业片。所以,就这次的《霍比特人》来说,还是值得称赞的,它没说非要保持一贯风格,一上来就给你的暗黑情节看看,而选了童话基调,整部电影人家还就从头至尾了。这点比《西游降魔篇》强,星爷让《西游记》变成恐怖片,特别是猪八戒的黑店,完全阴森笼罩,很有感觉,没想到西游记有这等境界,但干吗非要加上搞笑的空虚公子等情节,鱼与熊掌的故事没听过吗,结果一场电影下来,一会浪漫 一会恐怖 一会看见白痴 简直把观众弄的人格分裂,出戏、入戏再到完全麻木,不知所以。

霍比特人影评(二)

作为魔戒老缠粉,怎么都等不到2月中了,于是跑HK先睹为快。

虽然原着啃过好几次了,幸好忍着没看过多的TV版预告片之类的宣传呢,因为彼得大胖纸还是一如既往的成功改编了托尔金民谣似慢悠悠的故事,热血点一个接一个,你的心跳完全脱离了自己的控制。

因为是观后感,剧透肯定有的啦,我可是一手原着一手百度写完这篇的呢。

所以请慎重选择是否看下哟——尤其是第三部分! 总结下霍比特人1:意外之旅观后感。

霍比特人作为魔戒的前传,却有着不同的目的和主题,而作者更是在《孤山任务》里才舍得告诉我们他如何在这60年间布了一局好棋。

就是这么一个比三部曲轻松明快,主角并没有肩负救世主重任的故事,比尔博在漫长的征途中,需要克服的是自己过的岁月里安逸过头的细胞,培养与矮人们同生共死的友谊,像一颗原石,逐渐发出光芒……而魔戒这个金手指设定,也没有对他的身心造成那么大的伤害,拍成魔幻大片的因素似乎不够。还有甘道夫在远征队结束任务后对梅里他们解释孤山任务前因后续中提到的情节(根本就是老头在日西自己聪萌嘛XD),又要如何融入到霍比特人的故事中呢?

我抱着一颗期待好奇又不安的心情走进了电影院,然后在接下来的160分钟里,这些心情完全被激动和震撼所代替。

无论是哈比囤的田园风光,曾经金碧辉煌的孤山城堡,半兽人简陋深邃的地道,飘渺如仙境的瑞文戴尔,还是绵延的雪山,辽阔的草原,染血的废墟……而且因为今年亲身到新西兰走了一趟的缘故,许多外景场面既熟悉又陌生,如梦一般妙不可言。

霍比特人影评(三)

《霍比特人》几乎是完美的,如梦幻般美丽、让人流连忘返的银幕景色,震撼雄浑并且已经成为经典的的背景音乐,天衣无缝的定妆和模型,再加上马丁。弗里曼等符合角色神韵的演员,都提示你我,这是一部不容错过的好片。

《霍比特人》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流离的矮人企图夺回被恶龙霸占的昔日王国,在巫师的帮助下,他们找到了一位运动悄无声息的霍比特人作为他们团队的一员。然而这名霍比特人却是对冒险的事情一窍不通,仅凭一脑门子的热情参与了进来。于是,一幅壮丽的魔幻世界绮丽画卷在我们面前缓缓展开:宁静祥和的霍比特屯,高大优雅的精灵,凶残暴戾的半兽人,又脏又蠢的食人妖,地底深处的哥布林……

然而《霍比特人》又可以扩充成最复杂的故事,它涉及到剧中人物蜘蛛网般复杂的关系,涉及到几大势力千百年的斗争和妥协,涉及到堪比世界地图般复杂的地理环境。解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可能就会牵涉出很大一串背景,比如,很多人都纳闷的霍比特人与矮人到底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就需要上溯到这个神话体系的创世纪篇章去。甚至还有些细节我们都难以发现,比如,哥布林与半兽人有什么区别(国内版本统一翻译成了半兽人)。

这就导致出一个问题,一位习惯了好莱坞快餐文化的观众,把《霍比特人》作为一个简单的故事来理解,但是他就会很厌烦电影如此慢节奏的铺叙。《霍比特人》大陆上映的第一天,笔者第一时间关注了网上的评论,就发现有媒体发文评论这部电影剧情拖沓,近三个小时仅仅给观众们展示了一个序言,恶龙竟然只在片尾露了一个脸。于是不少观众不过瘾地离去,暗暗抱怨这部电影的拖沓……

其实,《指环王》以及《霍比特人》在西方世界都是知名度很高的文学作品。十年前上映的《指环王》三部曲更是为这个系列积攒了不少人气。彼得。杰克逊在执导这部电影的时候,更多地,是考虑了西方观众的意见。他们或多或少了解这个故事的背景,渴望一个电影展示出一个更加翔实的中土世界(即《霍比特人》设定的架空世界)。然而大多数国内观众,一方面对这个故事不了解,认为很多情节没有必要;另一方面,他们预期的是一个轰轰烈烈的冒险故事,实际情况给了他们心灵上的落差。

史诗都力求叙事简明扼要,《霍比特人》这么一部典型的史诗电影在真正意义上是绝对不可能拖沓的。然而要领会它每个细节的神韵,通常魔戒死忠们都会建议您详细地了解一下整个中土世界的历史和人文,这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显然是不可能的。笔者的建议是,看《霍比特人》,应当拿出我们小的时候,听爷爷奶奶他们在火炉边给我们讲故事一样的态度,认认真真地去欣赏每一个细节。小时候的故事都显得特别长,当我们听的故事突然中断的时候,我们一定会很好奇很好奇接下来那个世界会发生什么。《霍比特人》想要带给大家的感觉也是这样的。这部电影,不是一顿快餐,而是一桌丰盛的英式晚餐。它要求我们能够仿佛置身于那个世界一般,它也的的确确给了我们一个置身于那个世界的机会。我们的世界运转得那么快,为什么我们不停一停,就三个小时,去感受一个陌生而恢宏的世界!

最后,我再一次强烈地向大家推荐《霍比特人:意外之旅》。世界不可能有第二个《指环王》系列,也不可能有第二个彼得。杰克逊。《霍比特人》之后,彼得大帝回归恐怖片,《精灵宝钻》实难拍摄,恐怕此时尚在争议的漩涡中的《霍比特人》,会成为日后魔幻电影历史的那座“孤山”,高高耸立,无人能及。

出轨的女人影评


出轨的女人影评(一)

一部小成本的文艺片,曾入选35届香港国际电影节。讲几个富婆肉体与心灵的出轨故事,光怪陆离、莫名其妙。

一开始看这片子的风格,还以为是上个世纪的电影,或是一部一集的电视剧,没想到是2011年3月才上映的新片。讲述的是三个女人,或寂寞、或老公出轨、或生活和谐问题,北上寻欢,迷恋于一名叫bill的舞男,看到这觉得好俗呀,后面发现bill还有个双胞胎兄弟叫做ben,再后来竟然在他们之间雷人的出现了女同、男同……全篇很难讲是对女性情感经历的描绘。导演的妄图表现的深刻,被时时刻刻的奇情畸恋所冲淡,是整个片子变得面目可憎起来。

作为编剧和导演的潘源良是位女性,依然没有逃脱用男性看待女人的眼光讲述了整个故事。女性或需要解放,要男女平等,但并不意味着男人做什么,女人也做什么。比如,也用男人骂女人的脏话来骂人、男人不穿上衣女人也不穿、男人去嫖妓女人就去找舞男……这种意义上的认识和做法,是肤浅的,甚至是更迎合男人的眼光,以至更大的不平等。其实,女人要平等,首先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作为广义上的人的平等之外,更重要的是保持自己做女人的个性,因为男女毕竟有别。只要坚持做自己,才不会伤害到自己。这样,你慢慢会发现,现实中有些男人,竟然也越来越像女人了。

出轨的女人影评(二)

可能是之前对《出轨的女人》太过期待,看到成片生生把眼镜跌穿。无论从编、导、演、制作来看,都像三十年前香港电影的借尸还魂。“魂”还了没暂且不说,先来看看这“尸”如何。

剧本。编剧杨漪珊是社会学者出身,《性工作者十日谈》因为有她做的性工作者研究报告打底,人物较为生动可信。但一旦失去丰富的研究资料为基础,她就会在凭空想象的大路上一去不回,《得闲炒饭》如此,《出轨的女人》也如此。看得出来她非常努力地去制造戏剧性,制造扭转,但已经到了为狗血而狗血的地步。出发点是想探讨一些问题,但是触不到戏肉,导致最后轻飘飘的无力。最可怕的是,作为一个女性,杨漪珊几乎不懂女人。女人的诉求、欲望,一切都靠对白讲出来,真真正正的“得把口讲”。看着几个阔太太搔首弄姿地高呼“我也要去滚,我要玩男人”,只觉幼稚可笑,毫无传统性别角色对女人之压抑的深度体现。送小津的一句话给杨漪珊──“高兴则又跑又跳,悲伤则又哭又喊,那是上野动物园猴子干的事。说出心里相反的言语,做出心里相反的脸色,这才叫人哪!”

导演。潘源良在音乐方面的才华无庸置疑,但是在电影方面,理解力与判断力就像一个未毕业的电影学生。不懂电影语言,不知道一场戏如何开始和怎么结束,不会场面调度,加上几乎没帮上什么忙的摄影,很多镜头都如同电视剧。唯有配音乐的部分较有feel,吴家丽在车上唱《放纵》那段令人精神一振,证明了潘源良始终还是个音乐人。最可怕的还是那句,他也不懂女人,不懂何为女人的性感(喂,你身边那位可是李丽珍啊喂!)。穿着暴露就是性感了?低胸秀事业线就是性感了?看着频频让女演员们脱衣服只戴个bra的镜头,只想为这种所谓的性感深深地叹口气先。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对性的描写相当幼稚,我也不敢要求你能达到《色戒》的水准,但拍这种没有point的情爱场面有什么意义呢?Ben要万太爱他而近似强暴她的那场戏,是男人用性完成对女人的征服,女人因性圆满对男人的爱情,但是我只看到了夏文汐的渐入高潮,是物理的、生物的,而非化学的、人性的。难为演员尽心尽力,但是因为导演的能力,全部都是嘥气。

演员。《出轨》最大的亮点便是演员。女神夏文汐的复出赚足眼球,令人满脑子都是唐朝豪放女。但不得不说,女神老了。人都会老,不要紧。但我真的很难忍受这粗劣的摄影,将岁月的一切痕迹暴露无遗:面色黯淡、两颊黄斑、皮肤松弛、青筋突起、骨瘦如柴。但好在夏文汐演戏一向低调,淡淡的收敛三十年如一日也比较稳妥,相反风情万种的吴家丽却只懂放不懂收,整个大而化之的表演方法仍然停留在八十年代,如今看来便有些哭笑不得。

意识。阔太寻欢的故事,你可以说是女版《大丈夫》。同期在上映王晶的《猛男滚死队》,《出轨》改名《猛女滚死队》也未尝不可。看惯了男人召妓,看女人叫鸭的确新鲜,好像女人翻身做主人了,似乎有了点女性主义的意思。实际上呢?电影的性别研究(GenderStudy)里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凝视(gaze)。gaze并非普通的观看(look)或者看见(see),它是一种性别化的权力。在父权体制中,电影是一种malegaze(男性凝视),将女性客体化,把女性作为奇观来呈现,而男人从凝视中得到快感。电影学者E.AnnKaplan认为,男性凝视透过控制女性的话语和欲望来压迫女性,但随着近代女性运动的成果,女性也被允许在再现时被定义为“男性的”位置,而男性也乖乖地采取“女性的”位置,来使这个结构完整;然而只要男性凝视存在,这样的交换并没有真正改变什么──《出轨的女人》正是如此,看上去女人翻身成为“嫖客”(扮演了传统意义上男人的角色),男人则被购买他们的性(扮演了传统意义上的女性角色),从而女人可以控制、主导男人,但实际上,无论吴家丽还是夏文汐,在性面前仍然陷落于男人(叶璇是个例外,但是对这个角色,老子无力吐槽)。电影里,女人臣服于男人的性;电影外,观众仍然通过镜头凝视这些女人的身体,消费她们的身体奇观,甚至女嫖男也成为一种奇观。《出》的意识形态到底是开放还是保守,从吴家丽被儿子当场撞破叫鸭后哭着喊出的那句对白便可得见,“我错了,对不起!”当事人对这场轰轰烈烈追求正常欲求的性解放运动下了定义,恭喜《出轨》又回归了社会主流价值的轨道。

出轨的女人影评(三)

如果说,女人有多种,那么我不得不承认,《出轨的女人》将所有的女人的类型都集中展示给我们看了。虽然不尽完全,但是,也包囊了大多数女性的心理特征。一直以来,大家的电影影评都不会写一些偏情色的电影,可是,不能因为那些而埋没了一部部好电影!让他们被庞大的电影市场里那些大量的电影所掩埋!所以,不论是出于自身对电影的喜爱还是对于写作的热诚,我都下定决心,要写下这篇影评!哪怕,会被封掉,也在所不惜!

当你已经结婚,有了家庭,却得不到自己心里想要的幸福,你会怎么做?假如你老公有外遇,又恰好被你的朋友拍下并无意中被你发现照片,你会怎么样?当你老公挂掉你问责的电话,你的同事又鼓励你出去“滚”(召男妓),你会怎么样?

也许,你的生活没有那么刺激,没有那么多的选择。你平淡的活着,没有要好的朋友怂恿你做一些你从不敢的事,一生淡然无疑。可是,即便你不说,他人不知,你自己也是知道的。其实,你不甘心!不甘心这么淡而无味的生活,不甘心这么平淡的活着!所以,Alice、JoJo、pinky和同事一起去了,去“滚”了。

婚后的性福,在这部电影里是一条很好的主线。故事几乎是由这条线扯起的,又围绕着它展开并延伸。她们,为了达到自己的欲望,放纵了自己。就像她们在车里唱的那样“放纵,谁愿放纵?来换取你的心痛,心中冰冻为什么你不懂?我空虚、我寂寞、我冻”!欲望压过了理智,你便不再是你。

内地的欢乐今宵近来迎来了一个新人,Bill。Bill是个男妓,从小就很会哄女人开心,并且以哄女人开心为自己的乐趣。他不爱女人,不爱男人,不爱任何人,甚至,不爱钱。他唯一爱的,就只有他自己!他觉得,他是万人迷,不论是男人女人都会爱上他。他骄傲但有他骄傲的资本。

她们与他,遇上了。

男人出去“滚”,女人也可以“滚”啊!男人外遇,就是女人出轨的最好借口。老公不行,婚后生活不性福,老公出轨,这三个家庭里的女性面临的同一个问题,就是欲望的满足。因为不满足,因为有欲望,所以才要学男人那样去“滚”。所以,才会听从身体的命令。直至最后,身体终究出轨了。

当Alice打算和同事一起出去滚,坐在车里的时候,她不理车内混杂的喧闹,平静地看着窗外不停走过的风景,那些在车窗上映出倒影的风景,起伏不停,就像她不安的心。这,并不是她真正决定出轨的理由。

继女的恋爱更让Alice感到心里的寂寞孤单,她收到Bill发来的短信,又突然想其那晚在欢乐今宵包间里那种靡靡的氛围,有些意乱情迷了,不自觉的开始抚摸自己。这夜终于点燃了她的情欲,放下一切去出轨,不止从身体,还从心,真真正正的出轨。

偶然的一次出轨,Alice发现了一直陪着她的那个人,不是Bill而是他的弟弟Ben。同时,她也发现了另一件事,就是她自己的身体在不停地告诉她,放纵吧,听从欲望的吩咐,满足自己,只有这样才可以得到她自己想要的。

于是,她彻底地放纵了,带着Ben一起离开。她终于肯妥协,对自己,让深层的那个人出来,却不是像JoJo所想的那样。Alice始终还是Alice,却不是那个敢和她说爱的人。

也许对她来说,Ben的那个一戴上就知道怎么回家的橡皮筋,能给她的就不只情欲的满足,更是一种心理上的重视,让她心安的感觉。所以她才会在最后决定,等Ben回来,和他一起生活。那时的她,已经算不上是出轨了。

这是Alice想要的,然后是JoJo。

很多人都说,出轨的女人都不会是好女人,可是,又有哪个女人在结婚并且有个幸福的婚姻生活之后还愿意出轨的?每个出轨的女人的背后,都藏有一段不为人知的秘密,只是,那秘密只能以出归来掩埋。就像JoJo……

有时候,当你不经意间就能发现,潜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个自己,她挣扎着想要爬出来,拼命地爬,也被本体拼命地压制着,害怕她会代替本体的位置。

“那就让她爬出来好了。”

“可能就像毛毛虫变蝴蝶那样,更加美丽呢?”

破茧成蝶。JoJo鼓励Alice这么做,让她放出自己一直压抑的那个人。她知道,也猜到了,Alice心里的那个潜藏者,是一个大胆的自主的女性,一个敢于把自己的真实公之于众的人。这些都是Alice不敢做的,甚至是不曾想过的。

JoJo之所以这么做,有一部分的原因是为了她自己。她爱上了Alice,很久很久以前就是。她不告诉Alice,但是这并不代表Alice不知道。只是,Alice不敢承认,强迫自己把这种感情忽视、淡化掉。所以,JoJo希望那个深层的Alice能够坦然的面对这份情感。她抱有希望,却说得那么平淡,就像是一句玩笑话一样,轻易地过去了。“就算我是花蝴蝶,我也会先吸光你的蜜。”“那好啊!你来吸啊!吸啊!”我爱你,你知也不知,你喜欢我,我知也不知。于是,两个女人,把这些都藏在笑话里,一笑了之。

终于,一通电话,让我们知道了许多在电影里不曾表达出的信息。原来,Bill能和她们的生命有交叉,完全是因为JoJo。是JoJo打电话给Bill,让Bill接近Alice,让Bill追Alice。一切,不过是因为JoJo想和Alice在一起的欲望。她无时无刻不想着同Alice在一起,分享她的感情和思想,成为她身体和心理的一部分。然后,就有了然后。

当JoJo得知Alice和Ben一起出走之后,她失望了。那个自己一直爱着的女人,变了。确实是按着她想的那样去变的,但是却不是变成她想的那样。这个女人,自始至终,都不会属于她。

所以,当她接到那个通风报信的电话时,她的心似乎再也不会跳动了。她走进那间房,一步一步慢慢靠近,平淡地脱下外套,扔到一旁。“我起初以为你不跟我们一起出来嫖。没想到你一眼就看上Bill。”听不出一丝一毫的情绪起伏,似湖镜一般光洁平整的语气。

“你可以出轨,但不可以爱上男妓。他们怎么配的上你。”那一刻的她,已经在下最后通牒了。JoJo早已看穿,Alice对Ben动了心,行为已经不是单单只停留在身体出轨的层面了。

终于忍不住了,JoJo知道,现在的Alice已经改变了,她尝试着表达自己的情感,尝试着亲吻她的爱人,却吻得绝望,浓郁的悲伤。一个又一个,一寸又一寸,JoJo知道,即使现在自己再怎么努力,她们都回不去曾经了。

那现在的她,或许只能选择离开。一开始的软弱和退让,就注定她得不到她想要的。被自己封印在内心深处的那个人,也永远不会舍得将她释放,所以就算是再怎么爱,也不会有结果。连自己都不愿做出改变,又何必强求要改变他人呢?

JoJo的丈夫,黑白哥,是个性无能患者,但是这不妨碍他深爱他的妻子JoJo。小龙打电话给他,告诉他有关JoJo在外招妓的事。他不想信,却仍然答应了小龙的条件。黑白哥回到家,先是扔掉手机,再洗了个澡,出来之后很平静地说我已经搞定了,他的船已经开往泰国了。这是一个深爱着妻子的男人的胸襟,他知道自己的缺点,知道自己没有办法让妻子得到性福,于是选择了让步。

然而,也是这个男人,在圣诞节的夜里,为了找到JoJo而四处求人,却不得已发现无人帮忙,情急之下,只得拿出自己的枪,赶到JoJo所在的地方。只可惜,一切已经太迟了。

眼前的JoJo倒在血泊之中,黑白哥不住地嘶吼,却再也唤不回妻子的灵魂。那句“圣诞快乐”便成了JoJo对他说的最后一句话。逐渐暗淡的场景就像生命中的灰色,无法躲避却又时常有之。

黑白哥要的,并不是那一句“圣诞快乐”,而是JoJo发自内心的那声“老公,我爱你”。就算知道JoJo出轨,就算知道JoJo真正喜欢的是Alice那个女人,他都不介意。他只是想要她幸福快乐,想要他们两个人一起过一生的幸福时光。不过,天不遂人愿,付出那么多,还是没有得到她亲口说出那句话的机会。

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得到的,在心里深埋的渴望,涌动不安的灵魂,发出躁动的声音,不停地嘶吼道:“放纵,让我带你重生!”我们每个人都在拼命抵制,不让它冲破那层禁制,不让掌控我们的身体,到最后却发现,一切都是徒劳。

就像电影里那样,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付出了坚持,付出了生命,付出了家庭,到最后,一无所得。世界并不是像我们想的那样公平,他拿走你的一些,并不代表他就一定要补偿你别的东西。这世界本就不公。

画面最后的那幅画,很好地升华了这部电影的主题,出轨的女人,有时候并不一定要做什么出轨的事情,但是,倘若心已经变了,即使身体还守着,那也不能算是未出轨了。变心,也不过是想要找到那个自己爱的也会好好爱自己的人罢了。慢节奏的音乐,缓缓流入心中,带着那些遗憾与感叹,悄悄走过我们的心扉。

那是你想要的,是他想要的,是大家想要的,不是幸福,是你心中的迫切。

出轨的女人影评(四)

如果这部戏,你错过什么,因为不懂的人会觉得闷。部戏拍成点,我无权评价,但部戏拍得点,我有权发表我的想法。

我很喜欢部戏女的女主角同男主角,因为演得好,每个人都拿捏得好好,就连我不看好的陈伟霆,他都有好好的发挥,讲真,我觉得佢真人比部系更造作。在戏内他很真(如果他平时唔好甘造作其实他几好)。

这部戏比我的感觉其实系不错的,抛开它又乱又断的剧情同分支。它其实系一部诚意之作。起码它教会我如果不想做出轨女人背后的男人,该做什么。or 如果想做出轨女人面前的男人,可做什么。答案好明显。我的确想谈谈《出轨的女人》入面对男人。主要都系围绕三个女人身边的男人。

先讲下叶璇的男人,杜汶泽。叶璇其实系全部女人中最少男人的女人。但她系最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女人,同时又系最悲惨的女人(毕竟她最后瓜咗了)。如果稳老公要稳灰太郎,这是错的,灰太郎会唔会忍受到自己女人比自己绿帽戴而无反抗,还默默支持自己的老婆继续比绿帽他戴,杜汶泽做到,因为他太爱自己老婆,爱到会不惜一切保护这段关系,哪怕个老婆不爱自己。其实叶璇之所以出轨,并唔系因为她太开放,反而系因为她定位出错,叶璇系lesbian,而且系1号,甘她又点会甘心做女人。作为叶璇的男人,杜汶泽其实系最好的,他不求回报只付出,他只为了眼前这个女人,男人要成大事最需要的系要有大肚量,而大肚量的表现就系在于他在婚姻中的忍受能耐,如果一种一对一的关系都无法维持,又如何去谈同社会同外界的关系。

讲完叶璇应该讲下夏汶汐,她有三个男人,严格来讲她还有个女人,又严格来讲,她得两个男人,毕竟陈伟霆一人饰演两角。先讲她老公,林子祥。同大部分有钱老公一样,爱滚爱嫖,冷落老婆,这男人如果有个出轨的老婆系抵死,因为你都唔重视那关系,你又点会有资格话自己系受害者,而且,林子祥有个正常男人的正常情绪,就系自尊受到侮辱,哪怕他最后说可以原谅夏汶汐的一切,但当他见到那幅画,心中那条刺还是会存在,男人就系甘,如果你知道自己爱人背叛你,但如果你只是知道你还可以继续同爱人生活下去,但如果你唔单纯系知道,你曾经见过或者你间接见过,你系点都无法骗自己,这就系点解,男人出轨可以被视为符合道德或者唔需要受到道德规范,而女人出轨却系离经叛道,因为男人有自尊。陈伟霆应该用哥哥和弟弟来区分,哥哥系个自恋自负自大自信的家伙,他系gay,而且系1号,所以他系一个好有控制欲的人,同时他又系一个男妓,你可以话他系bisexual,但他对女人其实系冇爱的,他对男人同样唔爱,他爱自己,这才是真,他控制欲强,强到他可以控制他身边的男女,但他也是自负的,他系戏内第二个死的人,死在自负,当然也可以说他死得几无辜,如果唔系,谭俊彦搅局,他可能唔会被人毁容这样叶璇也唔会死,其实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他的行为才是导致他失败的原因。弟弟则相反,他被哥哥欺负,他有点智力低下,他只是个哥哥的替身,哥哥做咩他就做咩,他其实几可怜,但他对夏汶汐的爱系真,夏汶汐也被他这真挚打动,因为夏汶汐系一个需要被爱的人,性对她来说其实不太重要,他最后也收获到他的幸福。当然还有一个人要讲,冇她就唔会有所有事,就系叶璇,夏汶汐的伪男人,在夏汶汐失去老公关怀时,系她去关怀她,她系爱夏汶汐,可惜夏汶汐爱的系男人的爱,对于叶璇的爱,她只作为一种失去老公爱的替代品,一旦稳到了必须品还需要替代品吗,所以才有叶璇最后的一系列过激行为。

最后都要讲下吴家丽的男人,好多人都会忽略吴家丽,但其实我觉得导演安排她系别有用心,吴家丽比其他人认为系戏中可有可无,但在我看来,她系必须的存在。她有两个男人,郑丹瑞同谭俊彦,如果要严格来说他还有陈伟霆。先讲谭俊彦,他系她的司机也系守护她的男人,但可惜吴家丽要的唔系这,吴家丽要的只有他老公而唔系他司机,因为她要钱,她知道咩人可以满足他的生活需要,咩人可以满足她的生理需要,吴家丽就系现实女人的写照,既想有人满足他的生活,也要人满足他的生理。所以他眼里只有两个男人,郑丹瑞和陈伟霆,一个系生活,一个系生理,对于真正的爱,她并不需要甚至有些抗拒,所以她唔会选谭俊彦。而戏剧就系戏剧 ,所以它可以荒诞,吴家丽的故事系最荒诞的,荒诞在她的两个男人各自又系情人关系,由这一关系就奠定咗她的结局会如此荒诞。郑丹瑞系在故事最后先道明身份的男人,前期一直以陈伟霆男友而存在,他的婚姻可以话系最离谱的婚姻,出身名门的身份令到他只可以先满足家族需要后才可面对真正的自己,他唔系林子祥果类男人,毕竟林子祥在未结婚时肯定都有爱过吴家丽,他反而同叶璇有部分相似,相似在他们都不怎喜欢自己的伴侣,因为他们都系有同性性取向,他们的婚姻都奠基在各自的利益关系上,都系出于某目的而去结婚,不同的是,叶璇有一个爱她的老公,而他冇一个爱他的老婆,因为她老婆同样处于利益而同他结婚。所以,她老婆出轨对他来说其实根本不是问题,因为他觉得吴家丽冇对他不起,反而他自己会有内疚,一方面对老婆的内疚,一方面对儿子的内疚,当然还有对自己的愧疚。如果话林子祥的老婆出轨系他自己咎由自取,郑丹瑞的老婆出轨则系双方共同造成的结果。

因此,如期说每个女人各自的结局,倒不如说系女人同身边男人共同造就咗这一切结局。夏汶汐的结局系一个女人对自己男人最理想的结果,有个她爱的男人,而这男人也爱她,虽然,她也有个肯原谅她的老公,但与其和一个存在芥蒂的人生活,倒不如同一个新的人过全新的生活,当然这是需要很大的勇气,而且唔现实同不负责,但却系最理想的结果,(这一结局,令我想系列一部韩国电影《婚外初夜》)。叶璇的结果就系极端的结果,极端得有点离谱,可能导演志在告诉我们,太强大的占有欲最终只会导致不幸的发生。的确在最后两个有着强大占有欲的一男一女各自都死了,她的死系间接又自己造成,当然直接就系另一个男人呢造成。吴家丽的结局其实系最现实的结局,好多人都会忽略,也有好多人觉得荒诞,但其实导演最想话比人知的可能就系吴家丽的结局,一个为了利益放弃爱情的女人,一个为了家族放弃自己的男人,这就注定他们唔会离婚,但这婚姻不单只唔健康而且仲唔完整,所以如果要这婚姻要完整,就必定会有吴家丽的结局,虽然系畸形关系,但系完整,那怕它系病态的关系,但能维持到完整又点会理会是否病态,何况,现实的关系其实都系一种病态的关系,所以,这一结局应该系最符合现实。

观后感《影人影事:《敢死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敢死队2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