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教师的教育素养读后感

教师的教育素养读后感

《关于教师的教育素养》读后感。

“一个家庭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子。”读书有助于我们成长,而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在阅读相关作品后可以学到很多,扩充自己的知识库,那些收获瞬时涌现,需要即时把它记录下来。你有了解过读书笔记应该怎么写吗?也许下面的“《关于教师的教育素养》读后感”正合你意!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关于教师的教育素养》读后感

教师的教育素养,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所具有的素质与修养。教育素养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的教育素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下面三个方面:

一、比较精深和渊博的知识

教师应具有比较精深和渊博的知识,即学科知识素养。教师对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要扎实,同时还要对这个学科最前沿的知识或动态有清楚的了解。教学大纲或课标中要求的知识对于学科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视野中的起码常识。只有教师的知识比教学大纲有更宽的范围和更深的深度,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的注意力,主要投放到学生的思维过程以及思维中遇到的困难上,而不是集中在所讲授的知识本身;才能做到把握全局,唤起兴趣,使教学不再是生硬的知识灌输,而诉诸于学生的理智和心灵。学科基础知识对老师与学生来说是“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关系;学科前沿知识对老师与学生来说是“一桶清澈的、流动的水”与“一碗水”的关系。“教师在他所教的学科基础学科方面,如果没有深刻的科学知识,就谈不上教育学素养。”如何提升教育素养呢?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方法有三:一是读书,二是读书,三是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

同时教师还须有其它学科的一般知识。特别是在人类知识量飞快增长,各学科互相渗透的现代社会,大众化的知识媒体日渐普及,学生知识面宽,思维灵活,他们随时都可能向教师提出各种有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问题。如果教师总是不能回答这些问题,这不仅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失望,而且降低自己的威信。如果一个教师的学识渊博,才能出众,学生就会崇敬他,也容易接受他的教导。教育调查表明,“知识渊博,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在“中学生所喜欢的教师”中占了最高的品位。

二、良好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素养

教师要认真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丰富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的技能技巧,也就是教育科学素养。教育学、生理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应当成为一个善于思考的、创造性工作的教师的必备书。没有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基础,也谈不上教师的教育素养。教师要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任务、方法;了解教育的基本原理;了解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了解教学的规律;了解班主任工作的规律;懂得各种研究学生的方法;懂得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个别差异了解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以及如何满足这些需要;了解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这些环境对他的知识和道德水平的影响,等等。教育工作中所遇到的很多问题,如果缺乏丰富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是无法理解和正确解决的。

三、良好的语言修养

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是教师的教育素养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教师有别于其他职业的重要方面。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 语言是教师传递知识信息和道德观念的主要工具。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如果教师的语言修养好,那么他上起课来会非常轻松,学生听的也非常明白,课堂效率怎能不高?相反,语言能力差,就会耽误许多时间。

教师的语言应当是“一江春水”,不仅可以浮船载舟,还应蕴含着丰富的能源,用物理学的术语讲,叫做既有动能又有势能,见之于外的为“动能”,含之于内的为“势能”,即要有丰富的内涵。因此,教师语言的应具有以下特点:

(一)准确性

这是教学语言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低标准。它的基础是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这一点在理科的教学中体现的最为明显,这就要求教师对概念的引入、公式法则的推导必须准确无误,清楚明白,言简意赅,而不能含混不清,模棱两可。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够像春雨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同时把美好的思想和科学的知识一道带进去。

(二)纯洁性

教师的语言要纯洁、文明、健康。语言纯洁,就是要讲普通话。语言文明,就是用语要文雅、优美,语调要和谐、悦耳,语气要亲切、和蔼,使学生听后能产生愉快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语言健康,就是在使用语言时,要切忌一切低级、粗俗的污言秽语。语言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表露。教师的语言修养是其为人师表的重要因素,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和审美修养产生极大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因此,要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就要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纯洁、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

(三)激励性

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拨动他们的心弦,振奋他们的精神,使他们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它既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又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因此,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使“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从而“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

“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的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当我们很有必要使事物、现象和概念在教师的语言里找到鲜明的、能够为儿童所理解的语言外壳的时候,我们却无数次的复习上浪费了多少时间啊!”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书笔记阅读

《现代小学英语教师素养》读书心得


《现代小学英语教师素养》这是一本集小学英语教师综合教学技能指导的教材,课堂用语篇针对英语教师语言基本功要求,编写了英语课堂常用语,如:课前准备,课中提问,教师指令、演示、评价语言等,指导教师准确并流利地运用英语组织教学。在附录部分还为教师提供了几百条与教学有关的校园用语,以便教师查阅。不失为教师的好帮手。

教学技能篇重点讲述英语课堂教学的设计方法,同时以案例为载体,帮助教师分析和反思教学中的问题。

文化素养篇以教师文化素养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为目的,在篇中为学习者提供了大量语言学习的文化背景知识及中西方价值观、文化习俗的差异比较,从而加深教师对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了解,在语言教学中更加重视文化教学。

资源运用篇以演示操作的方式介绍英语教学中常用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资源及方法。

通过阅读,我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仅具备专业方面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小学英语教育的重点是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学习英语的机会,打下较好的英语基础,这包括了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正确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要掌握儿童教育心理方面的知识;要研究和掌握英语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教学原则,熟悉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方法,能以教学原则和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对英语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有了兴趣就有了一个自主学习英语的动机,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一旦被激发,就会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对英语进行学习和探索,兴趣也就越浓.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会更有意志力。

教师不仅要有综合的教学技能,还要有语言的示范能力。

教学技能是评价教师的核心技能,它是指教师如何教的技能,具体地说就是指教师对教学设计,课堂活动实践,课堂教学组织和在课内外充分展示英语在交流中的工具性的能力。目前小学英语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密切联系,主要是以趣味性最强的情景会话为主。为了使学生能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实践,克服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干忧,教师就必须具备,能唱、会画、会制作、善表演、能组织课外活动,能操作,使用现代教学设备等技能。

教学生唱他们喜欢的英语歌曲,会画形象的简笔画,会制作美丽多样的幻灯片,会以丰富的表情,协调的动作表达意义或有感情,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能熟练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才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有了兴趣才会积极,只有积极了才会动口,才能摆脱哑巴英语的外号。、

在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既是英语教学的目的,又是英语教学手段。要对学生进行这几方面的基本训练,教师要有过硬的基本功:(1)教师的语音语调要标准,纯正,流利;(2)有一定的口语能力,能用简练、准确的语言组织课堂教学;(3)书设计合理,字迹工整规范。

一个小学英语教师应在教学工作中充满生机和活力,富有创新意识和超前意识,对待教学实践中所遇到问题应经常反思,并保持探索的习惯。创新在本质上是一种超越,要越过传统和现实以及自我的障碍。教师如果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

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要求小学英语教师进行反思。上完一节课后,静静地坐在办公桌前,从容地整理自己的教学思路,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捕捉课堂教学的某个细节,及时记下课堂中精彩的插曲或悠忽而至的灵感。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


读《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此书受益良多,特别是文中一段话使我感触颇深,原文如下:赞美和期待具有一种超常的能量,能够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激发人的潜能。我理解的是幼儿同样需要正面的激励,受到别人、尤其是老师的赞扬和信任后,可以获取正能量,积极向上,甚至获得超越期待的表现。

可能有人会说,现在的幼儿都是家庭的宠儿,缺的不是表扬的赞美而是挫折的磨砺。而我认为,正是目前幼儿相对脆弱的心理,更需要正面的合理引导,使其在幼儿园的大家庭里认识到什么是正确的,做了正确的事情是可以得到肯定的,并通过持续的引导不断坚定幼儿的感受,就能使其心智日渐成熟、行为日渐规范。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正好论证了我的观感,其认为人类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可见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对尊重的需求是更高层次的需求,人们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幼儿也同理。

读完本书,我也学到赞美也是需要讲究技巧和艺术的,正确的方法才能发挥作用,使其成为有效的处理教幼关系的良器;如果使用不当,则也有可能妨碍与幼儿的沟通。使用赞美的学习心得如下:

一、赞美需要一个明确的标准,并坚持不变。这样就能使幼儿明确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可以的,不会迷惑。

二、赞美需要随时发掘、需要发自内心。就是需要教师在日常的相处中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火眼金睛,对好的表现要及时提出,同时要让幼儿知道对他的表扬是老师真心的赞美,老师看到了他的好表现。

三、赞美的语言需要艺术。也就是赞美的语言需要丰富和具体化,使幼儿清楚是哪个表现获得了肯定,同时也要注意和幼儿的双向沟通,就是表扬后需要引导幼儿有所回应,这样就更能增加表扬的效果。

赞美使人快乐,愿我们的花朵都能在快乐中健康的成长!

喜欢《《关于教师的教育素养》读后感》一文吗?“读后感大全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读书笔记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师的教育素养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