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孔子的智慧读后感

孔子的智慧读后感

《智慧的爱》读后感。

古语言: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想要在书籍中学习到新的知识,经典作品书籍非常值得我们去阅读。对于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这时候,我们可以去写下一篇读书笔记来记录自己的感悟,读书笔记你知道怎么写更好呢?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智慧的爱》读后感,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智慧的爱》读后感

暑假读了《智慧的爱》这本书,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智慧,对我的启发非常大。作为教师,需要智慧地教学,作为班主任,需要智慧地管理班级。我担任班主任工作7年了,在班主任工作中经历了很多很多,班主任工作是非常辛苦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不同的孩子们,每个人的心理每个人的习惯都不一样,所以要想很好的管理一个班级,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动向,光靠蛮力是不行的,必须需要班主任的智慧。

每一个优秀的班主任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教育管理方法,这就是他自己创造的智慧,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自己班级的情况想出适合的管理方法,这样的班主任是智慧型的,不是一味的照搬别人的方法经验,不管是不是适合自己的班级情况。所以作为一个班主任要敢于想象,大胆的实践,在不断的摸索实践中才能得到宝贵的经验。

一、因材施教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家庭的影响,孩子的已有知识经验、行为习惯都不同。因此,在教育上必须考虑他们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首先要了解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不能把孩子看成是一样的、相似的,不能用相同的教育要求、方式方法对待不同的孩子。从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抓住教育时机,促进每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不断发展。

二、刚柔并济

好的班主任应该是刚柔并济的。该刚的时候要刚,该柔的时候要柔。可以为维护教师自身的权威而对班级不良风气进行大刀阔斧的处罚,也可以在学生情绪激烈之时审时度势,稍作退让。在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学生犯了错,要尽量原谅他,学生没有取得预期的进步,要有耐心,永远给学生机会。这样的班主任学生自然信服。

三、随机应变

教育过程中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这需要我们灵活机动地处理,尤其是面对班级里的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往往令人恼火,而且处理起来也非常棘手。首先,班主任要理智地控制好即将“发火”的情绪,表现出当怒不怒的自控力。这是处理好偶发事件的前提。然后审时度势的去随机应变。班主任工作与读书一样,有一个从薄到厚又从厚到薄的过程。班主任工作最初看起来没什么事情,但如果没处理好会深陷其中痛苦不堪,每天有做不完的事情理不完的麻烦。也有老师悟透其中真谛,工作很轻松,班级治理得很好,显得游刃有余.。

班主任工作细致而繁重,需要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适时把握教育时机,用自己的智慧去用心地教育好每一个孩子。

m.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小编推荐小编推荐

爱与智慧的教育读书笔记1500字精选


读后感大全主题栏目精选:“智慧教育读书笔记”,敬请访问。

古语有云:一日无书,百事荒芜。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阅读相关作品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那么,就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的写一篇属于自己的读书笔记吧!如何才能将读书笔记写的清晰而有条理呢?编辑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爱与智慧的教育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爱与智慧的教育读书笔记(篇1)

德国著名诗人、思想家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我阅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一好书,使我更深刻地领悟到这句话的真正内涵。这本书是王晓春老师所著,全书分五个部分,分别就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等,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热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深入浅出,入情入理,发人深省。本书节选了100个发生在小学的典型的教育案例,以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使我受益匪浅,深受启发。读完全书,可以说处处让我感动,处处令我深思。我想:教师不仅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友爱每一位学生,而且要依靠每一位学生,保护每一位学生。它告诉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以案例研究为突破口,推动经验积累,我想这就是我们需要的。读了此书,让我真正体会到,教育是真情和爱的事业。仅仅有责任心是不够的,根本的意义是,教师心中要时刻装着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考虑、决定一切。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厚此薄彼。教师的真情付出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的举止言行,无一不对学生产生情感触动,触及学生心灵。“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对于喜爱的老师,往往能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其执教的学科中,爱学,乐学,甚至为博取老师的表扬而努力,而老师也受到学生爱戴和尊敬,而更加倾心于教育工作。我深信:教师的真情投入,必定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那么,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曾记得有一位教育家说道:“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那么,你对学生的鼓励,哪怕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到你对他的爱,并能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读了此书,让我从我书上得到的启示有很多:

一、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位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学生在校内跌伤了,老师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们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们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让我们惊喜。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这并不陌生,却又那么陌生。

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学生,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学生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多彩的心灵世界,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学生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自尊之心人皆有之,学生也是如此。

二、批评不是解决学生问题的唯一方式批评只是一种带有情绪性的管理方式,没有研究的教育,是盲目的、情绪化的教育,是教师素质提高的最大障碍。

往往在没弄清楚学生是怎么回事,自己就大动肝火真是不值。如何正确地批评学生,而且又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当你理解了学生,批评学生肯定能找到非常自然的方法,孩子也自然能够接受,不掩盖问题,才能真正全面地理解学生,才能正确地实施挫折教育与批评。这是我从这本书上得到的启示。

三、教育智慧是一门艺术教育是一门学问很深的艺术,蕴藏着许多智慧。

一直以来,我也是那些忙忙碌碌的愚人,书中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好多就发生在我身边,也曾经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也曾经让我忧心忡忡,也曾让我牢骚满腹,而我机械地做着、忙着、拼搏着。尤其,读到“水彩笔的故事”这一案例,使我想到自己平时也经常的遇到此类问题,但很少去动脑筋思考和观察学生的表现,而是“无研究的教育”,这种简单的教育,没有从根本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而对教师的能力也没有丝毫的提高。非常好的思维习惯是,遇到事情总想问个为什么,猜猜有几种可能的原因,然后,加以验证,有时不妨多转个弯想一想。

面对教育中频频出现的各种问题,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首先慌了手脚,孩子的成长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各种各样的原因左右着他们的行为,我们要有容忍之心,更要具平常之心;我们要有大将风度,不要用我们的急躁表情和过激言语让孩子害怕、叛逆、压抑,而要寻找到合适的“点”,让孩子自我成长。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呢?教育智慧从日常善于捕捉的点滴小事中来,从科学的思维方式中来,从概括反思中来,从良好的心态中来……

只要我们以研究的心态来看待问题,向研究型教师努力,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的问题明了化,你可以发现:原来教育可以如此轻松又愉悦!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我发现了真正开启孩子心灵的钥匙——用爱心启迪学生的智慧,用智慧开启学生的潜质。当然,我知道仅仅看完这本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正确运用该书中的正确理论去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反思和创新,努力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率和质量,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爱与智慧的教育读书笔记(篇2)

读这本书时我给我自己的卷首语是“只有先学会做家长,才能更好的做老师”,这里面有一点换位思考的意思。读了一段以后真是感慨万千,一个教育家以教育自己的女儿为个案,阐述了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这里记录的不仅仅是他和女儿一起成长的本身,而是提供给我们教师的一本必要的参照和范本。

他在书中提到往往有这样的家长,第一天领着孩子入学,便对老师说“我这孩子交给您就放心了!孩子犯了错要打要骂随你,我决不袒护!”家长在说这些话时,表情绝对是真诚的。还有的家长,常常到学校向老师告孩子的状,“控诉”孩子在家的种种“罪行”,末了往往加上一句:您帮帮我吧,我的孩子就听老师的话!”

我想我们当老师的在平时的工作中这样的情况也见的很多,也许你会被他们的真诚信任而感动,但李老师却说他感到不安,为什么呢?因为他认为如果家长仅仅用“托付”与“告状”与我“配合”,我的教育能成功吗?他不怀疑这些家长对老师对学校教育的厚望,但这种“厚望”背后隐藏着一种令人忧虑的东西。这就是——同样作为教育者的家长的失职。

因为,家长也是教育者!

所以每次在家长会上李老师总要给他们朗读教育家马卡连柯给家长的一句话:“你们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上具有决定意义。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或教导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教育着儿童。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怎样穿衣,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你们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所有这一切对儿童都有很大的意义,都会影响你的孩子。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敬,父母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的检点,这是首要的和基本的教育方法。

就现在的教育者身上存在的浮躁,我不以为然,有的老师就爱标榜自己的卓越成就,实际上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对于学生来讲,他的真正成才,教师或者说学校教育的功劳最多占三分之一,还有两个三分之一是家长的教育培养和孩子自身的天资以及勤奋。在我看来,一个孩子以后成就了一番事业,这首先要归功于他的父母。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伴随其终身的老师。

用李老师的一句话:“教育子女的过程也是家长自身成长的过程,成功的家庭教育总是孩子和家长共同成长的教育和自我教育”。再看看我们周围有多少年轻父母,把孩子生下来就交给了自己的父母,高兴了回来看看逗逗玩,在发现孩子在性格中出现问题了,就只会抱怨自己的父母太娇惯,从没想过自己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应该承担的是什么,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真可怜,他没有一对可以和他一起成长,分享成长中快乐和痛苦的父母,虽然物质很富足,但精神却空虚。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老师都会觉得现在孩子难教的一个主要原因。从学校的角度看,家长的教育者的身份也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我呼吁所有的家长一定要做个懂教育的教育者,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与他们一起成长,是责任,是幸福,也是一门艺术。

爱与智慧的教育读书笔记(篇3)

在《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的自序题为《用一生写三本书》,也就是《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教育的艺术与趣味》三卷本教育随笔系列。实际上,肖川老师后来还写了《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形成了四卷本的系列。《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是第二册,这本书对我触动依然很大,读这样的书总是有一种愉悦感,读肖川的随笔总会有一种亲切感。

这本谈教育的智慧与真情的书,读来完全没有已往教育类书籍教条式的说教,就象是一位朋友就坐在我对面,将他对教育的理解和真情向我娓娓道来,既让我沉浸在对教育理论的沉思中,又让我对他独到的教育理解而豁然开朗;既像一个导师一样给我指明教育的方向,又像一个知心朋友一样向我倾诉他对教育的感悟,让我不断地激起对教育的热爱和追求。在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的活泼中更深地去感悟我们的教育,使我对教育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这本书,很想一下看完,又想慢慢回味一段段精妙缜密的美文,是越看越爱不释手,丝毫没有一点倦怠。看完后感觉进入了一个智慧氧吧,使人心旷神怡,心灵得到真诚的洗礼,思想得到朴实的升华,眼界得到至善的开阔。在优美的文字和广博的知识中,我阅读和写作的欲望得到最大的激发。我觉得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思考能力的,但是我们通过智者的思考来更好地认识教育。

在中国教育界,肖川的美文可谓几乎“家喻户晓”,他以一己之力改变了数十万中国一线教师的阅读习惯(刘铁芳语),魅力何在?刘铁芳认为肖川的教育随笔对传统教育学社论体话语模式的突破让人耳目一新,还对传统教育写话语框架的突破拓宽了教育学的视野,积极回应社会问题和时代问题。最重要的是,肖川对教育生活,对教师,对教育中的生命个体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深情眷顾。来看看书中的两个话题。

一、教育的方向由谁决定?

本书的第一篇文章就是谈“教育的方向与方法”,肖川说“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的。”这句话让我很震惊,也不禁产生了质疑:教师真的有那么大的能耐吗?我们能吗?我马上想到了这么多年来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我们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往指挥棒所指的地方努力地挤、冲、拼,尽最大的力让学生考出最高分。作为老师,我们最终的教育目的不是培养出高材生吗?然而,用分数衡量太唯一,一个优秀的学生,其优秀之处除了学习,还有性格,更重要的还有品德。所以,肖川教授讲:作为教师,我们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老师。”正因为他有了这一观点,才敢断言教师决定教育的方向。可我们的老师,难道不知德育为首这一道理吗?可为什么面对分数,还是如此地放不下呢?最关心的还是自己任教课程的成绩,可能认为对学生的教育主要由班主任负责,(当然也有例外的),有了这一观念,不但可以让他把教育的责任分得清楚一点,少惹点麻烦,也可以让他有了向别人炫耀的资本,甚至为了更高的奖学金。在评优评先中、在年度考核中、在职称晋升材料中,我们都常以“任教的班级成绩在同年级中名列前茅”来证明自己的业绩。可曾有过,我们为自己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人,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的人,对人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而作为自己的主要成绩考核自己呢?我们总是怀疑自己的力量,我们总是哀叹身不由己,其实我们可以做到目中有人的,如果我们的眼界放开了,方向也会对了。

二、谁来解放教师?

当社会各界呼吁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时,可谁曾呼吁也为负担过重,劳动强度过大的教师也减轻一下负担?

肖教授在《教师的解放》一节中,就教师负担过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大概有:1、教师的编制过紧,2、社会对教育的期望过高,3、一些职能部门经常对学校指手画脚,吆三喝四,各种接待,检查,考评,应接不暇,简直把学校当成滥施淫威的场所。4、学校人际关系不够单纯,一些“扶持一小摄,打击一大片”的制度,措施,使得教师之间产生了恶性竞争,产生了不应有的内耗,耗费了教师的精气神,毒化了人际关系。5、教师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对学生要求过苛,管得太多,缺乏等待的心情。6、学校生活缺乏挑战性和活力。7、教师的教育素养和能力不够理想,有待提高。

看后同感颇深,肖教授只是列举具有代表性的几点,或许造成中小学教师过重负担的还有其它很多很多的原因。很佩服肖教授仗义执言,也能说出老师们长期憋压在心中无法言表的郁闷,让我们获得一种倾诉后的快感。由于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我们无法改变这一社会现实时,我们只能改变自己。还是文中说得好:世界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当我们以光明、正直、昂扬、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我们就会生活在光明、正直、昂扬、乐观的生活中,这就是所谓的“境由心生”。

我们多少老师被繁重的教学事务压着,只有工作而没有了个人的生活,年轻老师都忙得没时间找朋友,中年教师没时间照顾家人。我们一定要过得如此狼狈不堪吗?

解放教师,首先要有自我的意识和力量。面对种种的负担,只有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大量的工作面前,何不想个“偷懒”的方法,巧干,在无法拉牛上树的情况下何不让牛在树下吃草?在忙碌了一天后,何不让疲惫的身心在音乐中得到舒缓?抑或在书海中忘却?在竞争激烈的制度面前,何不把名利放在一旁?追求一种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境界?非得地名利面前争个头破血流?还是那句话说得好:当我们无法改变社会的时候,只能改变自己。但愿肖教授的话十分灵验,能使这件刻不容缓的事情,马上得到解决。我也相信,教师的解放指日可待。

书中的良言佳句非常多,分享我划出的几句,感受肖川随笔的魅力:

1、所谓民主的性格,就是乐于分享、善于沟通、服膺真理、勤于反思、用于承担、敢于创新的性格。

2、受过教育的人,是这样一个人:他(她)严正而又宽容,深邃而又单纯;执着而又潇洒,真诚而又练达;他(她)勤勉而又从容,刚毅而又柔情;豪放而又儒雅,平实而又不断地追求人生更高的生命境界。

3、正因为人只能由人来建树,心灵只能由心灵来感召,所以,教师将是一个永恒的职业。

爱与智慧的教育读书笔记(篇4)

这些天,我一直在读一本书—《班主任的教育智慧》。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一些一线班主任教师好的育人方法。书中以案例和教育故事的形式向我们呈现了优秀教师朴实的教育智慧。这些案例和故事虽各不相同,却从不同角度透露出一个爱字。正如书中所说“如果说每个孩子都是一颗小星星,老师便是挚爱他们的夜空,让他们都闪烁出最灿烂、最动人的光辉!教师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收获的是一份份沉甸甸的情感。用心去教诲学生,用情去培养学生,把一生矢志教育的心愿化为热爱学生的一团火,将自己最珍贵的爱奉献给孩子们,那么,近日含苞待放的花蕾,定是明日盛开的绚丽花朵。”

书中谈到“身教胜于言教”。这一观点我特别认同,并且一直在教育工作中实践着。书中还说到“学生是人,需要尊重,更需要爱。现在的教育需要教师必须重视自己的位置。教师要成为学生群体中的一员。老师的模范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这比老师一味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事实证明,老师高高在上只能拉大与学生的距离,而转换角色,就会使自己融入集体中,创设一种和谐平等的氛围,使学生心服口服,自然而然的受到熏陶,受到教育。”

是的,小学生善于模仿,在学校里,他们接触最多的人就是班主任老师。班主任的一举一动将成为学生模仿的内容。一些学生甚至把在家长面前模仿老师讲课、发火等当成一种游戏。由此,我想到加里宁说过的一句话“教师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应该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于最严格的监督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种严格的监督。”因此,在工作中,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自已心须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已带头不做。要求学生遵守纪律,我首先遵守纪律;要求学生关爱他人,我首先关爱他人;要求学生值日时积极肯干,我就带头干在前面。班级中有一名学生是白血病患儿(化名冬),休学治病后转入我班。在冬进入我班的前几天,我专门召开了班会,向同学介绍了冬的病情,许多同学伤心地流出了眼泪,我和同学们共同规定了铁的纪律:任何同学不准提冬生病的事,任何同学都要主动和冬交朋友并且保护他。冬初次和同学见面那天,我拉着他的手走进教师,全班同学笑容满面的鼓掌欢迎,并向他致欢迎辞。在后来的日子里,我无微不至地关心他。发现他累了,就让他趴在桌上休息一下;每次病假回来后,耐心地给他补课;冬做完化疗在家修养时,我带着水果和营养品到家里探望。在我的影响下,班级学生纷纷行动起来,有的制作精美的贺卡送给他,有的打电话陪他聊天,有的照了一些搞笑的大头贴送给他,让他开心,有的和家长一起带着礼物去冬的家里看望他等等。这件事让我看到,老师的爱似乎是有魔力的,他能以最快的速度给学生播下爱的种子,使学生成为爱的天使和传播者。记得一年级刚入学时,学生缺乏自理能力,经常发生一些状况,女生头发散了,我就给她扎上漂亮的鞭子;男生腿摔破了,我就给他擦上药水并且安慰他;有的学生饿了,我就给他买一个面包吃;有的学生肚子疼,我就给他揉肚子。有一次,我问学生:“你们觉得我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孩子们有的说:“您是像妈妈一样的老师。”有的说:“您是像朋友一样的老师。”我觉得这是孩子们对我的最高评价,我很欣慰。每当周五放学前,我都要对学生们说:“祝同学们有一个愉快的周末!”孩子们就会张开笑脸纷纷回应“祝老师做一个好梦!”“祝老师周末愉快!”等,时间久了,孩子们已经学会了我的做法,每逢节假日放学前,我都会收到孩子们变着花样的祝福。我觉得对学生的文明礼貌教育并不难,关键在于老师的榜样作用。我要求学生“端端正正写中国字”,那么,我每一次板书都力求工整美观;我要求学生物放有序,所以,我的讲台和办公桌总是收拾的干净、整洁。我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感染着学生,他们效仿着我学会了爱。听到我用沙哑的声音讲课,学生用自己的零花钱去药店买含片送给我;看到我风湿病犯了还抱着胳膊坚持上课,一些孩子给我送来风湿膏,还让自己的家长到处打听治病的方子。

学生就像镜子,反射出老师的影子。只有老师的言谈举止由内而外地散发着美,影子才会美。“身教胜于言教”,“身教”是最好的教材,最好的教学手段。

爱与智慧的教育读书笔记(篇5)

余映潮教育教学智慧40则-教师读书笔记

商丘市一中孙亚琦

【好书简介】

《余映潮教育教学智慧40则》以余映潮老师在全国各地的10个讲座稿为蓝本,结合其积累了几十年的教学实例、评课案例和经验教训,从“成长智慧”、“教学智慧”、“治学智慧”三个方面,提炼了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40项基本素养,包括理念创新、教材研读与处理、教学思路梳理、教案设计、课堂细节应变等内容。事例典型且引人,文笔通俗而意美,倾囊相授的态度,娓娓道来的风格,是语文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素养的优秀读本。

【经典摘录】

有了一种追寻的勇气,生命便永远年轻。

耐力是一种智慧;坚持走难走的路,必定能见到不寻常的美景。

保持追求人生目标的持久性和忍耐性,让自己具备走向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坚强意志。

一个人有了毅力,就能奋斗,就能自信,就能坚强,“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就能在喧嚣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积累人生的美丽。

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苦做”,又能够“巧做”,他就有较大的可能取得成功。

名师都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或自设的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在工作状态中的中小学教师,成功的机会在八小时之外。

事业的构思就像咏物言志散文的构思:托物,蓄势,开掘。

发展自己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大事。

走向成功的基本前提是占有时间,勤奋积累;发展自己的基本要求是钻研教学,突破专题。

一个非常希望成功的人,必须能忍受多方面的磨练。

不同深度的磨炼产生不同高度的水平。

坚持燃烧自己创造的热情,这就是“智慧”。有了这种“智慧”,就有了追求人生目标的持久醒和忍耐性,让自己具备走向成功的坚定意志,让自己赢得创造成果的宝贵时间。

沉浸在自己的事业里,这就是修炼。

成功在于毅力,成功在于方法。

越是有丰富的积累,越是容易看到事物的空白,越是容易触发研究与写作的思绪;没有积累就进行拓展,于生活于学问都是一句空话。

就教师的职业而言,积累决定底蕴。

几十年坚持不懈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专家”。

没有业余时间就没有优秀的成果。

能够在细节做出深度的人,是严谨工作的人,是严谨治学的人,是比别人花费更多时间与精力来做好同一件事的人,同时也是可以将事情做得好上加好的人。教师发展自己的基本要求:钻研教学,探究专题;教师在教学业务提升方面,坚持“专题研究”是成功的秘诀。

追求创新,主要在四个字上下功夫:角度,难度。“角度”好加上“难度”大就是高层次技能,就是创新。

“趁着年轻多做事”的重要意义就是磨炼自己,发展自己,成就自己,提升自己生命的质量。坚持对自己的磨练,就是自设艰苦的环境;坚持自己对自己的训练,就是磨练自己。磨练的深度与广度,决定你的高度。在业务上追求高度的人,就是奋斗方向正确的人。

奋斗的泪泉,牺牲的血雨,突现了奋斗的艰难。

爱与智慧的教育读书笔记(篇6)

关于讲和练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

讲练是一种教学方式。讲和练怎样结合呢 最近我们也一直在探究这个问题。

一种是"精讲多练"强调精讲后要让学生适当地练;另一种是"精讲精练"强调的是精讲后要让学生有示范性代表性地练;再一种就是"讲而泛练"意思指有的内容通过讲述泛泛一练或不练只要明白就行了;还有一种是"精讲不练"只要讲得好讲得精学生不练也能掌握其实质及其要领。

这四种提法来自不同教学内容归纳起来我们称其为"精讲善练讲练结合"。也就是说讲课无论何时都要精讲一个学生学很多门课如果教师都要旁征博引必然喧宾夺主学生听得热闹而收效甚微。精讲有利于记忆;练习多少要看教学内容课程性质不管如何练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实践去思考使他们的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锻炼他们的智力和能力。如果把"多练"理解为"练的越多越好"无限地加码;把"精练"理解为"练得少一点"于是对习题作业不加挑选使学生无法去理解解法程序规范无法起到"解剖麻雀"的作用这都达不到练习应用的目的。

基于上述的观点和认识我想说几点:

1各门学科的练习方式应该不一样的什么都是动笔我想不是太合理。比如说英语可能应该侧重一点口语。

2每一堂课练习的时间强度等应该不一样。可能有的课时不需要太多的练习有的课时可能需要多点练习时间。

3讲和练如何结合什么时候讲什么时候练可能很有讲究就像烧肉什么时候该文火什么时候要焖一下时机很重要。

4总的来说讲和练都要精不是多就是好的。

爱与智慧的教育读书笔记(篇7)

翻开林崇德老师的《教育的智慧》这本书,我很快就被深深地吸引了。作者从他接过老师手中的教鞭开始,把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心得,娓娓道来。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高深的理论,用他朴实无华的语言,用他一生总结出来的实战经验和自己的认真思考,用他严密的逻辑思维告诉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正确认识处理教育、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基本功;成长为一名智慧型的教师。

第一遍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像是在听课,听一名资深教师在谈教师的方向、责任、上进、专业、智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其中那些朴实但深刻的语言,恰如其分的小典故,娓娓道来,令我耳目一新。第二遍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是在考试,边读边用书中的观点来检查、考量自己,不断反思和内省,十几年从教,漫漫求索,犹如同智者谈心,谈理想,他在帮你答疑解惑,教你办法和技巧;第三遍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自己有了一种莫名的冲动,就像一个整装待发的战士,急于奔赴沙场,去领略“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的豪情。

当我读到“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这一章时,激发了我深切的共鸣。作为一名农民工学校的教师,很多教师都在抱怨学生生源差,学习习惯不好,工作压力大,我教过很多遍了可学生还是不会。面对这些问题,我掩卷沉思:我们是否真正的静下心来思考教师自己本身的问题呢?我们是否清晰地了解了学生—————“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的前提”,我们是否“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将灵活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我们的首要目标”?当我们教师自己感到无奈的同时,是否也真正感受到了学生的无奈与不满呢?林崇德老师《教育的智慧》给出了我们清晰的答案:“教师教学要从三个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便于因材施教;从教材实际出发,便于因“教材”制宜;教师还要联系社会发展的实际。”

细细品味林崇德老师的这些话,我觉得一名智慧的教师会首先认真了解学生的心理和认知情况,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教学。他指出:当学习者把教学内容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由于缺乏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造成备课、教学中的针对性不强,导致上了一堂无效的课,这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浪费。同时这也是一个德育的的过程,一个真正爱学生的教师,他的教学一定是紧紧的围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而展开,“爱生教师”的课堂一定是学生喜欢的课堂,一定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一定是有效地教与学的课堂,当我们的课堂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不是学生痛苦的枷锁、而是成为学生愉悦的体验,快乐生活的场所,这才是爱的体现,这才是智慧教师的体现。

而这样的课堂哪里来?来自于我们的教师精心的准备,投入的激情的课堂表现,更来自于教师深刻的反思与研究。

在备课时,我们在备好学生的基础上,我们教师更重要的是“要理解教材的实质和各项知识内容”。因此教师研究教材、研究知识的本质、研究学科素养的意识都是我们的必备的武装。教师是否具有教学的高观点、大视野,教学内容的核心内容及它承载的功能是否弄清了,这会对培养学生的能力产生最终的影响。

上课时教师要重视讲授知识所体现出来的本质,注重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而在我们的一些课堂中,很多时候教师由于担心课时的问题,不会花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去不断地、深入地理解知识背后的东西,往往是得出或者是给出计算公式之后,就马上进入练习、应用阶段了。这样学生成为了运算的机器,而不是具有思维的人。同时我们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和探究,在教学中我们抓住教学内容的主旨,提出最关键的,有意义的,能调动学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他答案。

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催化剂。美国的著名学者波斯纳有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当一个人一边工作一边思考,有一边思考一边工作,思想才能作为一种钻研精神、求知欲、想要知道和认识的有机的精神需要而进入个人的精神生活”。——————苏霍姆林斯基。自我反思——给自己寻找一面“镜子”。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设置哪些教学情境?用了哪些评价方法?哪些是成功的?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等问题?这样的反思也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的缺失,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使自己从经验型教师逐渐转变为反思型教师逐渐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

于是我给自己列出一张任务清单,看着这长长的任务清单,我自己吓了一跳,原来我还有这么多的事情要做呀!当我想到要做一名智慧型教师时,便有了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的豪气,也就有了超越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于是当别人在操场打球时,我在和学生谈心;当别人沉迷电脑游戏时,我在书海遨游;当别人在音乐中享受时,我在一遍一遍观摩优秀课光盘、写教学随笔……

读林崇德老师的《教育的智慧》这本书,如品一杯香茶,余香缭绕。要点亮孩子的智慧人生,点亮每一个孩子希望的灯,让所有的梦,从此不再懵懂;我们需要用书籍的力量,点亮我们的智慧人生,点亮每一位教师智慧的灯,点亮幸福,生活从此不同……

爱与智慧的教育读书笔记(篇8)

父母的教育态度和期望成为影响儿童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主要是因为父母的教育态度和期望会对子女产生两种心理影响,首先影响到子女成就动机的高低;其次,这种成就动机又会因为父母的态度和期望而得到强化或者抑制,从而影响到子女整个的学习和生活计划。

学会寻找孩子身边的榜样,比如邻居、媒体宣传人物等,给孩子讲述这些优秀榜样的故事,让儿子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向上的力量。

做好幼儿教育工作真是大有学问,和孩子的相处是一门有规则的独特艺术,要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女儿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中往往隐藏着她真实的期待、烦恼或者忧虑。对孩子的成长首先应该有合理的期望目标,其次充分认识到孩子在身心状况、动作发展、生活能力等各个方面的成长都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遵循科学的发展规律,绝不能盲目地、急功近利地对孩子进行“填鸭式”教育。

孩子不需要太聪明,关键在于良好习惯的培养。

我们不仅仅要成为父母,更要成为身为父母的人,一切从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角度出发,为她营造一个和谐、宽松、愉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会给予孩子真正需要的关爱,乐于给孩子善意的评价,发现、认可孩子身上的优点,宽容孩子的失败,使孩子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体验性、探究性得到不断发展和提升。

父亲的规则构成了他的养育方式,影响着你的日常行为、伴侣的选择以及事业上的每一件事情。

父亲最重要的角色是“制定规则者”。孩子必须从父亲那里学会事情如何进行、生命自然的局限在哪里。

——斯蒂芬·波尔特:《父亲的因素》

坚持快乐的育儿方法:

和谐是前提,幽默是法宝;

要威不要怒,避免大压小;

规矩不能少,正面管教好;

表扬讲技巧,惩罚也需要;

言传很有效,身教最重要。

在日常处理孩子麻烦的问题上,可尝试以下做法:如果孩子不想刷牙,可以对他(她)说你忘了刷牙的步骤,让他(她)当老师示范给你看。如果孩子不讲卫生,邋里邋遢,可以将计就计,让他(她)监督大家的卫生习惯。如果孩子喜欢读书,可以让他(她)当家庭图书管理员,负责整理书,保护书。如果孩子总是死缠烂打而影响你干家务,可以让他(她)当领导,提醒你不许偷懒。如果孩子挑食,可以请他(她)当膳食专家,负责为全家人制定健康食谱。

生活是五味俱全的,各种滋味早晚都得尝到。太在乎成功和表扬的人往往接受不了失败。

有的时候,大人给孩子讲的一些道理、做的一些示范,就像种子一样在不经意间已被播撒在孩子的意识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在意识深处。表面上似乎看不出什么效果,然而就在你不注意的时候,这些种子正在意识的土壤里慢慢地生根、发芽。条件一旦成熟,就会破土而出,开花、结果,最终表现为一个正确的行为习惯,伴随孩子终身。因此,我会时常提醒自己,作为父母,对孩子讲的一些道理不要期望马上获得反馈,不要苛求孩子马上认同并服从,这是有违孩子好动、叛逆的天性的。任何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有时甚至还适得其反。因此,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尊重孩子的天性,因势利导,将正确的观点传递给孩子,并且时常用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来强化这些观点对他的影响,等到一定时候,孩子就会用他的实际行动给你一个积极的反馈。

美国育儿方面的临床医学家戴维·安德雷格教授将育儿焦虑的源头更多归结于新手的无知:“育儿焦虑的高发群体存在于只有一个孩子,或者第一次做父母的人的身上。更多孩子的出生,会削减父母的忧虑。和多子多孙的前辈人相比,只有一个或者两个孩子的父母会更长久地沉溺于育儿焦虑中。”

未来的人生道路,孩子可以在成长中选择,在选择中成长。

刚生出来的孩子好比一块干干静静的海绵,你给她吸的是墨水,她吐出来的肯定是墨水;你给她吸的是污水,她吐出来的肯定也是污水了。

当孩子遇到困难,向我们求助时,我们家长不要急于直接代替孩子解决,而是应该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尝试着自己去解决问题,那才是真正地帮助孩子。让孩子在自己的亲身体验中学习和成长。

真正爱孩子,就该试着松开你的手,别再为他做那么多。

爱与智慧的教育读书笔记(篇9)

假期,我仔细阅读了《当代教育家教育智慧》一书。书中有大家熟悉的魏书生、李希贵、李镇西、窦桂梅、杨瑞清等名师的智慧魏书生老师的智慧是教育工作者肩负的光荣与责任。老师就是给孩子提供服务,要给不同的孩子提供不同的服务,要以孩子为中心,让孩子们人人有事做,让班级事事有人做,没有人没事做,没有事没人做!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的平常学习生活中,帮助管理班级,班主任可以积极地下放权力给学生。自己则牢固树立服务的观念。李希贵的教育智慧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也是一次心灵的震撼,更重要的是他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带来了更多的启迪和思考。李镇西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非常重要,他们不同的教育人生和共同的教育情怀,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重要财富。读此书感慨颇深,我的读后感言是:一本好书如同一桌色香味俱佳的营养大餐,让人食欲倍增,回味无穷。

感悟之一:树立理想。读几位教育家的故事,虽然他们的经历不同,但他们对教育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和忠诚实践,都是令人佩服的。他们都想做最好的老师!关于做最好的老师,李镇西有着独特的解释,他以为:“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

感悟之二:亲近学生。魏书生老师认为他的长处是对学生的理解,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关于亲近学生,李镇西老师说得好:不是我爱学生,而是学生爱我。学生都是爱老师的,关键是老师能否感知学生的爱。要亲近学生,要多和孩子们接触。首先在感情上和孩子们融为一体,融为一体之后就基本上站在管理的制高点上了。孩子们从心底里佩服你、接受你,这时可以说嬉笑怒骂皆文章,你不用去特意多讲什么东西。而且接触孩子一定要带着一颗童心,以一颗童心走进童心,这里面就包含民主的内涵。不是那种表面上蹲下来说话,李老师强调:蹲下来说话,你的心没有蹲下来,身子蹲下来那只是故作姿态而已。教育无痕,亲近学生,让学生和老师都感受到爱与被爱的力量,方能体现教育的力量。

感悟之三:坚持积累。研究,就需要素材,需要有第一手实践的事实与有关数据。素材、事实、数据都需要积累,而比较好的积累办法之一就是写日记。魏书生老师尽管工作繁忙,但这些年来,他一直坚持记日记。魏老师认为:写日记还有利于研究自己、改变自己。很少有人写日记让自己狭隘、自私、消极、懒惰。神经正常的人,一般都在日记中劝自己、鼓励自己,要宽厚、要助人、要积极、要勤奋。这发自内心的劝说和鼓励,同来自外界的劝说和鼓励相比,作用更大。经常这样劝说自己,自己就能更冷静、更清醒,更能宽厚助人、积极勤奋,更具科学头脑。

总而言之,《当代教育家教育智慧》给我以无数的收获和启发,他们崭新的教育思想、丰富的教育理论和成功的教育教学实践如清泉一般流淌在我的心中,滋润着我的心田,让我受益匪浅。

爱与智慧的教育读书笔记(篇10)

爱书第一步:

喜欢这本书源于它的书名——《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我暗想:读了这本书,多少将提高我的教育智慧。今后,我将利用这点小智慧、小聪明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誓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迎合了我“懒人教育”的心理,便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

爱书第二步:

接着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前言。阅读这本书是从前言开始的,前言中介绍了米小七老师所著的《“阿Q案例”可休矣》。看完之后,心灵深处被它重重一击,惊醒之余不禁为它拍手叫好。曾几何时,我也迷茫于他人描绘的“阿Q案例”中,羡慕他们用“神来之笔”转化一个又一个差生。于是乎,竞相模仿,却也迷茫:为何我无法像他们一样取得彻底的成功呢?米老师和王老师给了我答案:写一两篇成功的案例是很简单的,然而要真正地教育好就算是一个学生都是很难的,其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困难。但不论如何,我想我们首先要敢于面对,敢于正视,敢于承认,然后才有可能去克服、去解决。而且,真正的研究,先要摆脱“只准成功,不准失败”的束缚。

爱书第三步:

最爱书中的100个案例,这些案例成功的也好,失败的也罢,我们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看着看着,不禁咧嘴一笑:有得意;也有自嘲。总会发现:咦!这句话我不是也说过吗?这个方法我不是也用过吗?这也许就是这本书让人爱不释手的原因:它能真正走进一线教师的心里,提出了许多我们平时常犯而不自知的错误及一些疑难杂症,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可用性强。

比如,书中说道:很多老师都是这样,把学生承认错误看作教育的成功,看作处理一件事的结尾,殊不知这常常连开头都算不上。

我曾经也是这“很多老师”中的一员,学生一旦犯了错误,我大多是把他叫过来,请他把事情经过复述一遍,再让他分析:在这件事情上,他哪儿做对了,又错在哪儿?当学生能“认错服软”,表示以后不再犯了,便自认为教育成功。其实许多经验告诉我们,学生犯的大多错误,在犯错之前就明知道这是错误的。如果只承认了不对,不知原因何在,不知以后如何避免这种错误,认错又有多大意义。

所以,我们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时候,应多思考、多研究、多分析,找出原因,对症下药,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爱与智慧的教育读书笔记(篇11)

教育从生产开始,就在教育过程与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下逻辑演进。近代社会科学在科学主义的支配下,片面的、盲目的追求教育效率,学生逐渐失去了生命的自由和欢乐。直到存在主义和进步主义学派的兴起,那种追求终极目的教育思维方式才开始得到逐步的根本的改变。人们的关注逐渐从教育目的转向教育目的和教育过程的有机整合,但我国的教育还在教育终极目的的教育思维方式中彷徨不定,踌躇不前。世界是物的集合体,也是过程的集合体。人类即过程。教育即过程。那到教学方面,教学更是一个动态的、积累知识的和智慧发展的过程,他的目标是多元的而非单一的,智慧的教育应该力求多元目标的均衡达成。教育是发展的生命、生存、生活的进行式。

所以我们说教育即是过程,教育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人的一种生活过程。传统的教育知识论把教育过程看成是一种单纯知识传授的过程,不仅忽略人的智慧开发与挖掘,而且忽视人的道德的培育与养成。应试教育把学生作为纯粹客体和知识存储器,获取的是狭隘的目标结果,并非智慧的过程。世界是物质的,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发展的。世界更是过程的集合体。教育是人与人的对话、沟通和理解的过程。教育活动不过是始终围绕人的生命活动、生存活动和生活活动的进行式而已。所有的教育都分为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阶段。教育无非是自然教育、价值教育、智慧教育、超越教育四位一体、相辅相成、运动发展的过程。自然教育表达的是每一个人的普遍性教育。智慧教育表达的是每一个人的理想教育。超越教育史针对每一个受教育者富有个性的、创造性的教育。教育史人类促进自身发展的自觉的社会活动过程。学校教育活动没有终极目标,只有阶段成果,阶段成果是由教育过程决定的。学校是传递人间真善美的地方,是播撒爱的种子的地方。而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也可以说是“解题教育”,让我们的孩子生在在爱的荒漠中,因此也就只能培养出缺乏同情心、缺乏爱心的下一代。

我认为,学校不仅是增长智慧的地方,更应该是培养能够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有爱心的爱国者的地方。应从现实出发、珍视过程、注重每一节课、每一个活动的过程,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教师的发展过程,这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活动既是智慧生成的过程、事业创新的过程,更是丰富多彩的、完整的生活过程。而以前的应试教育往往把受教育者作为教育的纯粹客体。这样的导致的结果是受教育者成为知识的奴隶,考分的骄子,成为智慧的工具,而不是智慧本身。只知道发现问题而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一次考试成绩判定学生的素质,评价学校的质量,由高考状元来诱导受教育者走进思维的死胡同,这种狭隘的教育理念将受教育者异化为工具,而不是掌握工具的主人。应试教育不但成为经济的工具、文化的工具,还沦为光宗耀祖的工具、谋生吃饭的工具。狭隘的目标教育,往往把目标设置的非常伟大、非常高尚,却严重背离了生活现实和教育现实,游离于人的生命、生存很生活过程之外,这样的目标教育就像水中月、镜中花一般虚幻不真、名实背离。学生往往成为理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甚至成为口是心非的社会“阴阳人”。它完全背离了教育应该使人成为“人”,使人成为智慧的人、有价值的人、使人成为幸福的人的社会活动过程的教育价值观。

教育即生活,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做起,从经验中学习,教育就是给孩子提供保证生长和充分的生活条件。教育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孩子的生活,即孩子的生长,教育的过程是完全的生活过程。学生实践生活过程,实际上也是教育内化过程,受教育者主体活在当下,珍视当下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最终确立、践行“真、善、美”的生活观,追求实现社会个体、群体、家庭、民族、国家以及人类终极幸福生活的教育。教育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发展,以促进生活水平提高为目的,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生活,以“育人”作为核心内涵的生活。教育者以培养社会与生活中的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而受教育者在教育生活中成长。倘若教育不能表现为一种生活,教育离开了生活,那么就是失去其本源所在,就会处于一种无垠状态。因此,我认为,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一种特殊生活经历,点点滴滴的教育生活情境都将影响着人的成长与发展。把教育视为生活,把教育与生活紧密的内在的结合在一起,是教育的本然,也是教育应该的样子。教育史生活的必需,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教育乃是社会生活的延续的工具。生活无时不变,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引导的智慧》读后感


《引导的智慧》读后感

《三字经》和《弟子规》现在的小孩子基本上都会背,可是他们对于书中的内容以及书中所包含的那种对自己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以及自己是否会“遵照”典籍中的教律来规范自己是看不懂更是漠不关心。

读了《引导的智慧》这本书,感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真的不能单纯的靠“管教”这个词了事。虽然说“管”和“教”:父母一方面要对孩子做足监管,一方面要做好教育这两者是不可缺少的,可是我读完了这本书后觉得单靠“管”和“教”这两只手来培养孩子是真的不行的。

我觉得父母培养孩子除了管和教之外还缺了两项,那就是了解和感情,因为父母和孩子两者之间如果说缺失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两代人最基本的感情,那么所谓的“管”和“教”岂不成了赤裸裸的对孩子的侵犯。所以了解孩子,和孩子拥有良好的感情我觉得比单纯的管教更为必要。

了解,就要父母和孩子之间两方面都要互相了解,可是,相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显然处于弱势。你不能让孩子去了解父母,去适应父母,只能是父母去了解孩子,去适应孩子并对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进行“有感”改变。

现在的孩子是什么样子的,我觉得他们有自尊,崇尚个人能力,带有很重的个人主义风采。我觉得这样很不错,这对于一个人长大后的意志力是很有帮助的。唯一的“问题”似乎就是他们的个人主义,只顾自己而不关心他周边的人(包括他的父母和其他的亲人以及客人朋友),喜欢独来独往,性格比较冲动……最后就是生活有点“奢侈”随便花钱而不考虑钱是父母怎么挣来的——或许这是一些父母最为心痛的吧。

父母呢,今天的父母都有一颗让自己的孩子成才的愿望,在教育上是不计成本的。可是,他们总是喜欢属地化管理,总是将自己的思维强加于孩子的身上。就比如孩子花钱,我觉得那样的年龄的孩子是无法感知作为成年人打拼挣钱的辛苦的,反而他们对于外面的世界总是会觉得新奇并且总是想着尝试还带有占有欲望的,如果依照父母的观点,因为血汗的珍惜而剥夺了孩子的感受新鲜事物的权力,其结果可想而知。

我觉得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缺失的还有相互之间的了解和浓厚的感情。虽说住在一座房子里,低头不见抬头见,可是如果两代人之间没有感情没有相互的了解,那么虽然住在一座房子里却又和陌生人有何区别?

在今天这样的时代,人与人之间只依靠血缘关系是维系不了的,即使血缘再接近。

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孩子是弱势。所以为人父母就不能那样属地化的管理对待自己的孩子,不能总是用自己的观念强加于孩子之上,在某些方面父母要多用孩子的方式为自己的孩子考虑一下,当与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要用他们的视角考虑他们的对与错。

现在的孩子不愿和自己的父母交流,其原因就是那个“代沟”吧。我觉得父母完全可以用一颗童心来和自己的孩子交流,因为也只有两者之间通过亲密的交流才能够获得浓厚的情感,也因为只有通过拥有情感才算是真正的一家人。

孩子,由于年龄比较小,在成长的路上错误是再所难免的。孩子犯了错,父母要帮助孩子指正并且要帮助孩子走出错误。现在很多的家长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就会雷霆大发,辱骂孩子,这是不对的。这样的做法不仅不会让孩子走出错误,反而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并且越走越远……

最近虎妈的故事在中国成为热门,虎妈蔡美儿这位来自美国的中国人的教育方法居然在央视财经频道《对手》栏目中获得了很高的支持率。

我觉得父母对孩子,监督,督促甚至有些强制都无可厚非,谁让这就是中国文化呢。有一句话,可能最为表达我们中国式的教育方法,那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

这样的教育文化你翻一翻《三字经》《弟子规》,里面虽然有很多的美德,也有很多的父母教育孩子的好例子,可是你翻开这样的一本书就会觉得它是那样的严肃,冷冰冰的。或许虎妈蔡美儿的教育方式对于美国来说真的是舶来品。

虎妈蔡美儿的教育方式我觉得虽然对于孩子的成才是有帮助的,可是她却忽视了个人的能力。孔子都说因材施教,像蔡美儿这样的教育我觉得对于孩子的教育是有所缺失的。

我的读感开头的《三字经》和《弟子规》文言文生涩难懂,并且有些封建的糟粕和一些过时的内容。它虽说是文化典籍,是我们不可丢失的,可是拿它来教育孩子,我觉得不太合适。既然这些典籍都是古代那个时代来教育孩子的,为什么今天的我们不可以用白话文写出适合我们今天孩子教育的《三字经》《弟子规》呢?希望看到。

最后我摘书中的一段话作为我读感的结束吧:怎样的亲子关系属于良好,甚至优秀的状态?父母养育了孩子,孩子就是否成为父母的附属品?孩子到底是父母的朋友还是对手?

《沙的智慧》读后感


《沙的智慧》读后感

有一条河流,它发源于一个很远的山区,它流经各式各样的乡野,最后它流到了沙漠.就如它跨过了其他每一个障碍,这条河流也试着要去跨超这个沙漠,但是当它进入那些沙子里,它发觉它的水消失了.

然而它被说服说它的命运就是要去横越这个沙漠,但是却无路可走.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来自沙漠本身隐藏的声音在耳语:"风能够横越沙漠,所以河流也能够."

然而河流反对,它继续往沙子里面冲,但是都被吸收了.风可以飞,所以它能够横越沙漠.

"以你惯常的方式向前冲,你无法跨越,你不是会消失就是会变成沼泽,你必须让风带领你到你的目的地.,

"但是这要怎么样才能够发生 "

"藉着让你自己被风所吸收."

这个概念无法被河流所接受,毕竟它以前从来没有被吸收过,它不想失去它的个性.一旦失去了它,河流怎么知道说它能够再度形成一条河流

沙子说,"风可以来执行这项功能.它把水带上来,带着它超过沙漠,然后再让它掉下来.它以雨水的形式掉下来,然后那些雨水再汇集成一条河流."

"我怎么能够知道说它真的会这样呢 "

"它的确如此.如果你不相信,你一定会处于绝境,最多你只能够成为一个沼泽,而即使要成为一个沼泽也必须花上很多很多年的时间,而它绝对跟河流不一样."

"但我是不是能够保持像现在这样的同一条河流呢 "

那个耳语说,"在这两种情况下你都无法保持如此.'"

"你本质的部分会被带走而再度形成一条河流.即使现在,你之所以被称为现在的你,也是因为你不知道哪一个部分的你是本质的部分".

当河流听到这个,有某些回音开始在他的脑海中升起.在朦胧之中,他想起了一个状态,在那个状态下,他或是一部分的他曾经被风的手臂拉着,的确有这么一回事吗河流仍然不敢确定.他似乎同时想到说这是一件他真正要去做的事,虽然它不见得是一件很明显的事. 河流升起他的蒸气,进入了风儿欢迎的手臂,风儿温和地,而且轻易地带着它一起向前走,当它们到达远处山顶的时候,风儿就让它轻轻地落下来.

由于他曾经怀疑过,所以河流在他自己的头脑里能够深刻地记住那个经验的细节.

他想,"是的,现在我已经学到了我真正的认同."

河流在学习,但是沙子耳语,"我们知道,因为我们每天都看到它在发生,因为我们沙子从河边一直延伸到山区."

一如既往的,奥修无论谈论什么都在谈论佛陀,这本书也是,虽以苏菲入题,但讲苏菲的词句并不多,或者说,其实每一句都是在讲苏菲。他无法不讲苏菲,无法在讲佛陀时不讲苏菲,因为佛陀从不谈神,正因如此他是最大的有神论者,而苏菲则称存在为爱人。(小玩笑)人每分每秒都在改变,其实是每分每秒都在死亡,对于死亡我们充满恐惧,于是不愿改变,蜷缩在自己的茧中。我们以为自己惧怕的是未知,而事实上我们惧怕的是失去已知。更可悲的是,我们只是自以为知道何为已知,其实根本不知道。如此而来,我们的畏惧竟是建立在不实的基础上,我们却甘愿臣服于这不真实的恐惧。凡不真实的,并不存在,仅此而已。

生命是由一连串死亡书写而成的。生命的河流要继续走下去的道路就写在沙子上.

《批评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批评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学习的革命》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赏识好似一道阳光,能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赏识犹如一剂良方,能使很多学生收益非浅;赏识是一种爱心教育,是教育的艺术。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尝试运用了赏识的教育艺术,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应。

一、 用心赏识每一个孩子。

古人云:“水不击不跃,人不击不奋。”在日常生活中,我总是坚持用欣赏发展的眼光看每一个孩子,用赏识的语言和情感调动孩子潜在的能力和学习热情。“你又进步了!”“你真是一个爱帮助别人的孩子!”“老师为你喝彩,小书法家!”一句激励的话,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充满爱意的抚摸,不仅给孩子愉悦的心理享受,也激活了孩子的兴奋点,激发了孩子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我班有一名叫小豪的小男孩,性格内向,作业马虎,经常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成绩较差,同学们都不爱跟他玩。但是这个孩子跳绳却很出色。在学校跳绳比赛中,一举夺得了年级第一名,为班级争得了荣誉。我抓住这个机会,在班级为他开了庆功会,让同学们认可他,还在奖给他的本子的第一页这样写道:“祝贺你,跳绳冠军!老师相信,只要肯努力,你一定也能成为作业冠军、学习冠军。”从那以后,潘家豪变了,作业开始认真了,不再拖拉了,性格也变得开朗了,同学们爱跟他接近了,有时他还会将自己的小秘密告诉我。正是由于赏识,才使小豪有了转变,也正是由于赏识,才建立了如此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二、 赏识孩子错中的“美丽”。

每个孩子的身心都处于迅速成长时期,可塑性大,但稳定性差,他们敢想敢说,毫无顾忌,常常会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错事。但是如果我们避重就轻,绕开他的错处忽略不计,而对其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的一面加以肯定和赞赏,就可以满足孩子内心的自我肯定的要求,强化其积极向上的欲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一次在批改学生默写作业时,我意外地发现一张默写纸上没有署名,却画了一个机器人,旁边还用拼音歪歪扭扭地写了“奥特曼”三个字。第二天,我在发默写作业的时候,故意清了清嗓子说:“奥特曼,一百分!”教室里立刻响起了一片哄笑,等了半天,才见一个叫王旭冉的小男孩慢慢地站起来,眼睛里充满了胆怯,低声说:“老师,我……”台下又是一阵哄笑。我没有批评他,而是把他请上讲台,让他说说奥特曼的故事。他大步走上讲台,绘声绘色地讲起来……足足讲了三分多钟,先前还笑话他的孩子此时都被他的讲话吸引住了,眼睛里充满了敬意。我也为口头表达能力这么强的孩子感到惊讶和高兴,要知道他入学还不到三个月。随后,我极力赞扬了他知道得真多,讲得真精彩,他带着胜利的微笑美滋滋地回到了座位上。从那以后,班上看拼音读物的孩子多了,他们知道了白雪公主、小红帽、灰姑娘、海尔兄弟……每每看着他们兴奋、得意地讲起书中的故事,我总会暗自庆幸,如果那次批评了那个孩子,还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吗?

三、教孩子学会赏识别人。

作为班主任,不仅要用赏识的心态看待自己的学生,也应该教孩子学会赏识别人,因为,能够坦荡地赞赏别人,是一个人的美好品质。如果一个孩子以赏识的心态看待自己的同学,就会在与同学的交往中,真诚地关心同学,团结同学,向同学学习,消除嫉妒、敌对、冲动等不良心理品质。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时常让孩子学着我的样赞赏别人。在我的熏陶引导下,孩子们学会了赞赏,赞赏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是一句赞扬的话:“他读得真有感情!”有时是一个动情的手势,有时是一阵热烈的掌声。在评选“每班一星”时,我让孩子选出自己心目中的“明星”,并说说为什么选他。孩子们争先恐后,有的说:“我选周响,因为他学习认真,发言积极,字写得十分漂亮。”有的说:“我选小敏,他学习好,还能为大家服务,每天都为我们发牛奶。”有的说:“我选小雪,她从不违反纪律,生病了还坚持来上学,我们要向她学习。”有一个叫一明的孩子还说:“我上课好讲话,不如周响,应该选他当明星。”孩子们在相互赏识中,不仅正视了别人的优点、长处,找到了榜样,产生了上进之心,还学会了谦让,懂得了精诚团结,大大增强了班级体的凝聚力。

赏识,让孩子感受到了老师的爱;赏识,让孩子确立了自我,变得更积极、更主动、更自信。只要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能用好赏识这一教育艺术,坚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某一方面的天才,我们的学生将永远处于不败之地,成为生活的强者。

《无龄的养生智慧》读后感


《无龄的养生智慧》读后感

《无龄的养生智慧》这本书是给妈妈买的,她回老家后没有带走,我反而读了好几遍,作者庄淑旗是台湾一位女中医,曾被日本皇后美智子聘为健康管理顾问,她的很多思想都源于中医。在这本养生智慧里她主要强调的就是食疗及运动保健。她的饮食观是“一物全食”、“以类补类”等理念,认为这既是对生物的崇敬,更能提供均衡的营养。而另一个饮食观就是“三二一”的进食理念,即早餐三中餐二晚餐一,这应该是大多数人都明白却无法做到的,因为生活习惯的原因。她始终强调“在自然协调中生活的自觉”。晚餐早点吃,就寝前不吃任何宵夜,尽早就寝,隔天早起外出,散步做操然后吃一顿丰富的早餐。健康要靠日积月累的决心。作者特别贴心地分析了日常所见的食物的食疗疗效和禁忌人群,而我记忆比较深刻的则是她推崇的蒸粥,她认为晚上吃蒸粥能够刺激食欲,而且能够让胃肠好好休息,也能将当天的气排出。

蒸粥作法:一千克水对一克的米。内锅放米洗净,加入约七倍的水。外锅将布巾折叠放在锅底,上面放内锅,锅外放水约至内锅的三分之二高,内锅要以干布巾盖着,再放一个盘子,初期用大火,沸腾后用小火蒸一个小时。蒸粥能够促进排气,从而第二天可以神清气爽。

庄先生还给出了很多食疗建议、和预防疾病的食疗方子,感兴趣地可以做一做,他创造的宇宙保健操也适合大家每天做一做,其实不管任何操任何保健秘方,关键都在于坚持,坚持每天花半个小时,健康就会随行。

再推荐一个庄先生的法子:米酒姜汁浸足法。泡脚是古老预防疾病的法子,而以老姜和米酒中和,透过足部由下而上的热原理,增强血脉的流通,并逼出体内的浊废气。米酒2600CC,盐260克,老姜汁260CC,开水适量。浸泡半个小时,可以减轻胀气及全身疲劳,帮助尽早入眠。

庄先生的养生法其实关键就在于食疗加上适量的运动以及时间的掌控,该睡觉的时候睡觉,该吃饭的时候吃饭。

老子的智慧读书笔记


篇一

光阴荏苒,年复一年。繁忙的工作,匆匆的心情难免使人疲惫和麻木。而读书可以明志可以明理可以医治慵懒的思想。今得《老子的智慧》一书,每每读来总会感受到国学经典的魅力,而每有会意,便会欣然一爽。

《道德经》比《易经》好读,若没有注解我根本读不了《易经》,而老子的话则都是通俗又形象的表述。《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易经》八八六十四卦,我认为,从总体上讲,《易经》是一个大系统,严谨周密,无所不容,充满相生相克和辩证,探讨天地人的客观规律,不绝对什么,在无形中提高了我们的认识及预测未来的能力。《道德经》也构建了一个大系统,那就是关于道和德,即天之道、圣人之道、上德、玄德,老子通过大量的辩证、对比、反复、比喻,提出利而不害的天之道、为而不争的圣人之道,提出负阴抱阳、以柔胜刚、清静无为的处事之德,老子是在为世人解答社会生活中诸多的疑惑,进而快乐又自信地为道为德、为圣为人。至于《论语》,从小到大读过的片段也不少,给人的感觉都是些仁义礼的论述,像某某人说的,都是些吃人带血的文字,于我的吸引不大,不过我没有系统地读过《论语》,言多必失。

老子教给我们充分认识客观世界的辩证,包括事物本身和事物之间的辩证,不仅如此,他还说得格外地形象。他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世界有很多美好,当然也有很多丑陋。真善美是我们都喜欢和追求的,那么假丑恶呢?所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知道这一点,一个人就会对凡事有包容。我们总想世上没有坏人,这可能吗?要知道坏人灭不了,也要相信好人会不断涌现。我们总想消灭贫穷和两极分化,可是没有贫穷,哪来所谓的富足?你口袋也是十万块钱,我口袋也是十万块钱,穿一样的衣服,这有意思吗?世界之可爱,在于其多样性,在于其差异性,在于其变化中。

即是如此,老子提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有点像愚民之冶,但说的句句是客观事物的辩证。一个单位喜欢评先进,职工当然就要争斗了;我们在故宫或是博物馆存放了奇世珍宝,当然就会有小偷瞄上了;我们的改革开放大潮,给大家创造了大量的赚钱的机会,欲望横流,民心就乱了。老子从诸方面对此进行了反复认证,既然凡事都有两端,得此必失彼,过于追求则必有所失,他提出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观点,提出了圣人应该有的状态,是为腹不为目,是要去甚、去奢、去泰,这就是我们熟悉的《道德经》。

世界的辩证也不是静止的,而是存在发展之中。老子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意思是说老天爷刮大风下大雨都不会长久,总会有雨后彩虹,何况人呢?你想持而盈之、揣而锐多、金玉满堂,能够守得住吗?物壮则老,极强终衰,老子从来都是反对以一种刚强、圆满的状态,他认为这必定不是长久的状态。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它还能装多少水呢?你若想再攀高一层,那你必定不应该在最顶层,所以在很多时候以退为进是有其中的道理的,我们也可以此辩证地看待发展中的事物。美国很强大,他能一直强大吗;一个人现在很得志洋洋,会不会有落魄的时候呢;表面上你与人无争,但到头来别人能争得过你吗?反之亦然。这就是老子的不争哲学,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说不敢为天下先,而实际上呢,他开启了人们的视野,开创了道家学说,是为一代先师。

上善若水,《道德经》不少章节都是说水之善,都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们又该学习水的哪些品性呢?老子说水善得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是说水滋养了万物,如人体就有大半水,但水却从不争上,生而不有,它从来不说人是她的孩子,草木是她的孩子,她是万物的主宰,相反,所有脏的它都清洗掉,包容掉,净化了,就是符合道的。水至柔,但水滴能穿石;什么都能改变水的形状,但抽刀断水水更流,一切改变都是徒劳的;积少能成多,水汇集江海成为百谷王,是其善为下的结果。这样看来,柔弱是胜于刚强的,老子说刚强是死的特征,柔弱则是生的特征,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生的时候人的肌肉是柔的有弹性的,草木也是柔的,风吹即动,但死了就硬了、枯了,这就是柔以胜刚的道理。

老子阐述的观点也有不少令很多人惊讶。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是呀,为什么我们说要树立荣辱观,因为社会主义大道正在废弃;为什么出现五花八门的骗术,因为人类太聪明,有很多智慧和高科技;为什么我们评选十大孝子,因为社会出现了不少六亲不认的现象;为什么抗日时期有所谓的忠与奸,因为国家昏乱,而国家一帆风顺,一切遵循道在运行的时候,是用不着忠不忠的。关于民,老子说了两句话也让我记忆深刻,他说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是呀,国家和政治虽为阶级统治的工具,但统治者能不能少拿出这些来威胁人,动不动就关人抓人以死来吓唬人,这点在如今的拆迁、计生、严打等问题上是要尤其注意的,所谓国之利器不可示人也。

《老子》为世人倡导的清静无为、为而不争之道并不为众人特别是主流社会认同,这或是老子本身负阴抱阳的定位,也正是它的生命所在。老子在七十章中更是指出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他说知我者希,则我者贵,圣人有时也是孤独的。是呀!道理再明白不过了,但人们能抵制社会的纷繁诱惑吗?还是叶落的时候才归根,人老的时候才还乡,年轻的时候总是要到外面闯一闯的,读到最后终是可以在《易经》中寻得答案,万物由弱而强再到弱,由柔而刚再至柔。上班的时候读《论语》,闲暇的时候读《老子》;得意的时候读《论语》,失意的时候读《老子》;年轻力壮的时候读《论语》,年老力衰的时候读《老子》;在城市读《论语》,在乡下读《老子》;反之亦然也。

篇二

最近学生课程在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我对老子的思想是比较向往与崇拜的,于是读了一本书,林语堂的《老子的智慧》,对老子的思想更加崇拜。老子的智慧是哲人的智慧,可以净化我们的思想和灵魂,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老子的智慧可以开启我们的智能,教人如何处世;老子的智慧有助于我们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感悟一 万事定要顺其自然

人生在世,终止结果皆为一死,万事不能强求,要顺其自然发展才好。名与利皆为过眼云烟,追逐金钱,就会受金钱的束缚;追逐功名,就会受功名的束缚。只有抛开名利,才能超脱于种种名利之外。平平淡淡才是真。淡然的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吧,你会从宁静的心境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妙的。

感悟二 万事要坚持中庸,到了就好,不要过

人生也就60年,万事到一定程度就好了,不要太过,太强求。为什么要把自己搞的那么累呢,现代人,压力太大,抑郁的很多。从懂事那天起,大部分人就要为了生存忙碌奔波,要不然一家人的生活就没有着落。当一家人因为自己的努力而得到全家人的生活改善时,你说这种奋斗的过程难道就没有幸福的感觉吗?在瑞典,就算是最坏的打算,一辈子什么也不干,他的收入也很可观,所以,他们有很多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到底上帝要他降临人间是来干什么的。其实生命中奋斗也是一种幸福。

我们往往要感叹事事的不如意,其实我们都是幸福的,家人的平安,孩子的健康,难道不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吗?做人要乐观,要容易满足才好,这样才会幸福!

孔子的智慧读书笔记


《孔子的智慧》是林语堂先生对孔子思想的系统阐述和全新解读,解开儒家思想历久弥新的根源所在!在儒家经典中悟出适用于自己的处世哲学,用儒家智慧指导现实生活。
没有哪套格言能像儒家在中国这样主导一个国家的历史。孔子的思想不仅是为人处世的指导,更蕴含着古代圣贤理性的思索和对人生意义的终极探求。林语堂先生对儒家经典的全新解读,让我们从中得到更深刻的启示。儒家思想不仅是孔子对人生本质的探究,对人生价值的求索,更为世人提供了为人处世的准则和安顿身心的滋养。在品读儒家智慧的同时,也能找到适用于我们自己的人生哲学,且值得我们每个现代人深思。整本书一共收集了四十一条经典智慧,每一条智慧都可以与我们的生活对照起来,其中最让我感悟深刻的是下面几条,现在和大家一起分享:

01、自身素养: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多替别人考虑。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生活中,一个给予别人方便的人,自己也会得到别人给予的方便,正所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能多为别人着想,为对方设身处地考虑问题,会让你赢得更多的朋友。正如“对别人好就是对自己好,你想别人怎么对你,首先你要怎么对别人。”

02、学习与思考有机结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学习时,倘若只知死记硬背,而不加以思考、消化,那他就将毫无所获。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升华。在学习的基础上思考,思考才能深入;在思考的前提下学习,学习才有效果。每个有求知欲和上进心的人,每个不甘平庸和空虚的人,都会不断地求知,不断的思考。求知与思考,可以疗俗、可以治愚、可以怡情、可以养气,可以把自己的人生以高品质的养料充实起来。当你专注于一本好书时,犹如沐浴智慧的洗礼,犹如和智者进行心灵的对话,犹如跳动的知识精灵带着你遨游寰宇,会让你感到充实、愉悦和慰藉。“思考”是通向成功的一把金钥匙。让博学和思考相结合,那么我们就会可以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立足。我真正感受到,在学习时,一定不能走马观花式的读书,要做到边学边思考,感悟出知识真正要点,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有内涵,越来有能力。

03、需要真诚的交流。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我想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人的生活需要朋友,需要朋友间真挚的感情思想交流,这是生活快乐的源泉之一。反观现代社会,人越来越多,各种交通通讯越来越方便,但人与人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远,我们不敢真诚地与他人交流,我们也始终对他人的言行抱有戒备之心。在工作中,我们越来越强调团队合作,这需要人与人多交流;家庭中,各种矛盾琐事很多,我们也需要经常交流;即使退休生活,我们也需要情感交流;孩子上学的除了吸收知识外主要目的也是培养集体生活,融入社会的锻炼。总之,无论何时,我们都需要真诚的交流,这是我们进化为社会人的内心要求,是天生的。

孔子的智慧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属于过去,也鉴照今天和将来。学习孔子的智慧,做像孔子一样聪慧的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生的智慧读书笔记


最近读了一位哲学家的书,作者叫叔本华。说起哲学家,脑袋里总是会充斥着各种繁奥晦涩的辩证道理,看名字有时候都会让人望而却步。所以叔本华的这本《人生的智慧》就显得那么的亲切了.......叔本华将自己这一辈子的哲思,用最直白的方式告诉人们,什么是幸福,人应该怎么做才会幸福。

痛苦和无聊是幸福的两大死敌,每当我们脱离其中的一个时,我们也就在接近另一个。而让这两大死敌减小影响的方式就是尽量地充实自己,让自己在面对痛苦的时候能看得通透,在面对无聊时有事可做。这样就不会在时间地流逝中慢慢地遗忘了自己真正的初心,徒增无数烦恼。

我们出生到这世上的那一刻起,一直都是在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个人相貌各异,性格迥异,财富地位,身体健康,个性品质都给我们画下了不同的人生。我们或许孤步独行,或许万众瞩目,无一例外,我们还是我们,我们最关注的还是自己。在这一生中,我们会感到忧虑,也会感到快乐,会为自己身上的不幸遭遇而悲伤,也会为得到了什么而感到短暂的幸福。

如果人感到空虚,借以身外之物来填补,或酒精,或感情,这些都只是海市蜃楼,等到下次填补空虚时,只会需要更多,久而久之,就会慢慢地麻木掉,形如行尸走肉一般。正确的解决方法就是充实自己,健康自己的身体,不断的了解自己,正所谓爱自己才能爱别人。我们应该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自己身上,把少部分精力放在外面,尽可能充分利用我们既定的个性,符合这个方向,努力争取适合个性的发展,培养成业余爱好,持久地幸福下去。

锻炼自己的身体自不必多说,一个轻松的身体给你带来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就像我之前的智齿蛀了,牙的神经暴露出来的那一晚上犹如在刀割火烧,一吸气,凉风就会顺着管道冲到我智齿的神经上,在那一刻我可能真正的才明白,当时在抗日年代的英雄们被拷打时,忍受了多少痛苦。第二天医院一上班我就拔掉了它,从此更加爱惜自己的牙齿。现在的工作大都是长期久坐,久而久之对于颈椎和腰都有造成负担,休息的时候多活动活动,放松放松才是正经的。

而另一方面就是要正视自己,因为痛苦和虚无是伴随自己一生的,并没有什么幸福的终点,生活的环境可能就得取决于你的态度。提高自己的获取感,为每一件值得高兴的事而开心愉悦,一辈子的时间很短,应该珍惜当下的时光,认真地对待每一次情绪的变化,开心和悲伤都能创造出珍贵的记忆。

每个人的际遇都是不一样的,从小到大的经历,造就了独一无二的你,而你的每一次选择,每一次行动,都在不断的塑造一个新的自我,就像“忒休斯之船”,反过来也正是这些经历影响着你的下一次的选择,如果想要摆脱现在的痛苦生活,就需要从中做出改变,不断地做出正向的反馈这样才会导致一个好的结果。不过不管好的还是坏的经历,这都是活在这个世界的证明,证明你存在过的烙印,因此不管怎么说都希望你可以保持一颗愉悦平和的心,坚定地走下去。(宋学昊)

《人生的智慧》读书笔记


三个因素决定人的命运具有根本差别。

1.人的自身(个人属性):健康、力量、外貌、气质、品格、智力等。

这是人是否能够获得幸福的关键,它能对人的幸福感产生最根本、最彻底、最直接的影响。

最高级、最丰富多彩的,以及维持最久的乐趣就是精神思想上的乐趣。

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寻求一种没有烦恼和痛苦的状态,追求平静和闲暇;一个人对同他人交往的爱好程度,跟他智力水平的平庸、思想的贫乏程度成正比。

2.人拥有的身外之物:财物及其他占有物。

3.人向他人所显示的样子(别人的看法):名誉、地位、名声。

我们的快乐或忧伤,实际上不来自于客观,真实的事物,而来自于我们对这些事物的理解和把握。

确保自己幸福的内在源泉畅通无阻的条件是闲暇和独处。

虚荣和骄傲

虚荣:把别人的看法看得比自己意识中的活动更为重要,把别人的看法当成了现实,把这种派生的、次要的东西看成了首要的事情。虚荣来自外在,让别人相信自己有某方面的突出价值。

骄傲:自己拥有某方面突出的价值,因此骄傲是来自内在的,是一种直接的自我尊重。

骄傲和虚荣都属于人的本性的愚蠢。

名誉

名誉和良心互为表里,即良心是名誉的内在呈现,而名誉则是良心的外在表达。

名誉和名声不同,名誉会死亡,而名声不会。

名誉包含客观性和主观性两个方面:从客观上来说,名誉是别人对我们的价值的看法;从主观上来说,名誉是我们对别人的看法和顾及。

·若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为你我之间,履行承诺和两性之间,他们对应的名誉关系为:

公民名誉和公职名誉

公民名誉范围最广,其前提在于我们必须无条件尊重每个人的权利。(适用于所有社会阶层,一旦失去难以恢复)

公职名誉指人们对公职有所敬意,它要求担任公职的人也对其职位保持尊敬。

女性名誉和男性名誉

其他还有骑士名誉等

幸福论

判断一个人幸福与否,不是看他享受了多少欢愉,而是看他承受了多少痛苦。因为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而所有的痛苦,其本质都是肯定的。

幸福的生活就是避免了诸多不幸的生活。

获得幸福生活的方法:

1.明确生活的目标——尽最大可能避免痛苦,而不是追求欢愉。

2.降低对幸福的要求。(更好是好的敌人)

过分地为生活做准备,其实都是极大的愚蠢。

1.人们未雨绸缪,却没有考虑这些计划实施所需要的时间。

2.计划会遇到的阻碍是难以预料的。

3.一个人未必有预言时代发展的智慧。

4.自己也会被时间改变。

态度

对自己的态度

宏观上来讲,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生命总体发展的大致脉络有所把握,并且有自己的计划。

微观上来讲,我们每个人既要观照未来,也要对照过去,但人生最重要的是当下。

珍惜当下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过深思熟虑的生活。

对他人的态度(与人相处)

1.学会宽恕(为了达到生存目的,避免各种人事纷争和吵闹)

2.保持礼貌

3.不要驳斥别人的看法(即使出于美德)

大部分人不愿意承认别人精神上的优势,因为大部分人都脱离不了主体的“我”,根本上他们只对自己感兴趣。这一特性产生的结果就是人们总会把别人说的话和自己联系起来。

对大多数人而言,一个人表现出聪明和思想,只会激起人们对他的憎恨和反感。

对命运的态度

人生无论以何种面目出现,构成人生的要素都是相同的。

运气在人的一生中扮演者极其重要的角色(人生是一连串的外来事件和我们不断做出的决定相互作用的结果)。

勇气于人,无比重要(不提倡过犹不及的勇气:冒失),但人不能只有勇气,还要有所畏惧。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


关于讲和练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四

讲练是一种教学方式.讲和练怎样结合呢 最近我们也一直在探究这个问题.

一种是精讲多练强调精讲后要让学生适当地练;另一种是精讲精练强调的是精讲后要让学生有示范性代表性地练;再一种就是讲而泛练意思指有的内容通过讲述泛泛一练或不练只要明白就行了;还有一种是精讲不练只要讲得好讲得精学生不练也能掌握其实质及其要领.

这四种提法来自不同教学内容归纳起来我们称其为精讲善练讲练结合.也就是说讲课无论何时都要精讲一个学生学很多门课如果教师都要旁征博引必然喧宾夺主学生听得热闹而收效甚微.精讲有利于记忆;练习多少要看教学内容课程性质不管如何练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实践去思考使他们的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锻炼他们的智力和能力.如果把多练理解为练的越多越好无限地加码;把精练理解为练得少一点于是对习题作业不加挑选使学生无法去理解解法程序规范无法起到解剖麻雀的作用这都达不到练习应用的目的.

基于上述的观点和认识我想说几点:

1各门学科的练习方式应该不一样的什么都是动笔我想不是太合理.比如说英语可能应该侧重一点口语.

2每一堂课练习的时间强度等应该不一样.可能有的课时不需要太多的练习有的课时可能需要多点练习时间.

3讲和练如何结合什么时候讲什么时候练可能很有讲究就像烧肉什么时候该文火什么时候要焖一下时机很重要.

4总的来说讲和练都要精不是多就是好的.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感谢您阅读“读后感大全网”的《《智慧的爱》读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书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孔子的智慧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