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找到一个好朋友读后感

找到一个好朋友读后感

《爱出一个好宝贝》读后感。

书是人的好朋友,它帮我们打开世界的一扇窗。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不同的作品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这些瞬间即逝的收获,就是我们写读书笔记的基础。怎么写好一份优秀的读书笔记呢?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爱出一个好宝贝》读后感,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爱出一个好宝贝》读后感:爱是教育的法宝

文/崔华芳

拿到《爱出一个好宝贝》,我就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由于女儿格格比桐桐略小,桐桐的许多故事,目前正是格格经常会出现的,比如说谎、口是心非、执拗、淘气、无理取闹等。读着书,眼前飘浮出女儿的种种趣事,这种感觉妙不可言。

通读全书,又细读全书,我的最大感受就是,爱无疑是教育的法定。正如朱永新先生在他的《新教育之梦》中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爱孩子就是帮助孩子心理成长,尊重孩子成长中的需要,爱就是让孩子成为自己。

桐桐妈以她深厚的儿童心理学知识,为我们分析了孩子出现各种问题时的心理状态及应对方法。对于新手父母来说,这不仅是一本了解儿童心理的普及读本,也是一本应对孩子问题的操作手册。更重要的是,这是一本可以消除新手父母育儿焦虑的心灵鸡汤。

同为母亲,我特别理解育儿的艰辛,也特别欣赏桐桐妈在面对孩子 问题时的态度。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普通人家的孩子如此,教师的孩子如此,教育学博士的孩子也是如此。如果认为搞教育的人,孩子是十全十美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在我看来,重要的不是孩子是否出现了问题,而是为人父母面对孩子问题时的态度和方法。

看到桐桐妈处理桐桐出现的令人尴尬的问题时,她总是能够以理解和欣赏的态度去看待。这就是一种真正的爱。真正的爱就是接纳孩子。无论孩子是什么样的,不管孩子身上有多少优点和缺点,父母都无条件接纳孩子,认可孩子并支持孩子。无条件接纳孩子,是孩子心灵更加强大的有力保障。这让我想起女儿小时候的一件小事:

在女儿不到2岁的时候,我每天会和她进行这样的对话:

我: 如果宝宝不听话,妈妈还爱你吗? 女儿: 还爱我。

我: 如果宝宝做了坏事,妈妈还爱你吗? 女儿: 还爱我。

我: 妈妈是不是永远爱宝宝? 女儿: 是的,妈妈永远爱宝宝。

这个对话游戏让女儿非常着迷,当我和她一起说: 是的,妈妈永远爱宝宝!女儿的小脸上洋溢的是自信和幸福。我知道,对女儿来说,真正令她着迷的其实是被爱的感觉。在爱的包围下,女儿对爱的缺失已经具有了免疫力,内心拥有强大的安全感。

果然,有一次,女儿因为与我的母亲闹别扭而大哭,我母亲随口说道: 你总是这么哭,妈妈不喜欢你了! 女儿大声地反驳:妈妈喜欢我的,妈妈永远爱我的!她回头寻找我,当她发现我微笑着看着她时,立刻对我说: 妈妈,我下次不哭了! 我抱住了她,说: 妈妈知道了,妈妈永远爱你!

不接纳必然会带着挑剔的眼光,不接纳必然会滋生埋怨的情绪,不接纳必然会出现否定的态度。当挑剔、埋怨、否定越来越强时,明明是表扬,却渗透着嘲笑;明明是赞赏,却夹杂着讽刺;明明是肯定,却表现出蔑视。这时候,所有的教育名存实亡。

女儿格格的成长过程当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每次,我关注的不仅仅是孩子的问题,而是问题背后的原因。找到了原因,问题就迎刃而解。所有的问题孩子,背后必然有一个问题家长。孩子出现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把问题的责任完全推给孩子。

教育无痕,最需要的就是营造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随机施教。而爱是营造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高尔基说过:爱孩子,连母鸡都会,关键是怎样教育孩子。这实际上就谈到了本能与智慧的问题。桐桐妈提出的大爱,就是一种智慧的爱。既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又让孩子学会适应他人,适应社会。

为人父母,最重要的就是抚育孩子的心灵。爱是教育孩子的法宝,也是让父母成长的法宝。让我们再给孩子多一点爱吧!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扩展阅读

《请至少爱一个像男人的男人》读书笔记


《请至少爱一个像男人的男人》,张小娴新书的书名也跟上了这个浮躁时代臃肿的标题模式,可细读下来,文字内容却并不臃肿,也不空泛。

《请至少爱一个像男人的男人》(以下简称《至少》),开头几篇读来有些坑巴,遣词造句上还有待修饰和提炼。但观点是好的。首章内容是叫女人要“爱自己”。不愧是“全球华人女性的爱情知音”,在接下来的六章内容里,张小娴凭细腻的情感触觉为所有文字注入了熟悉而又温馨的“小娴式观点”。

总体来说,这既是一本自爱之书,又是一本放下之书。自爱,就是不遗余力地爱自己。当感情遭遇滑铁卢,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急着找粗制滥造的“备胎男友”,不是跟闺蜜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泪。三十五岁的张小娴选择的,是一句看似平静实则万鼎千钧的话:“好好过好自己的一生。”嫁人不是最重要的,嫁了什么样的人也不是女人的终极目标,但“过好自己的人生”,为自己负责,却是决定人生质量的关键所在。先学会爱自己,才懂得爱别人。我们不必让自己像垃圾桶里的弃物般,反复叨念失去的男人,也不必假装快乐,假装完美——承认完美只是一种挑剔,原谅自己,也原谅别人。我们该给生活多些色彩,除了爱情,还有工作与休闲。恋爱时候须尽欢,当爱人撇下我们,我们也不必自怨自艾,想想目前拥有的,难道我们还不满足?

自爱,就是站在事情之外,宽容而仁慈地看着别人,也看着自己。拥有一颗爱生活、爱工作的心,又何尝找不到一个爱着这一切,又深爱我们的人?《至少》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应该先爱自己,好好宠爱这个受过太多情伤和苦难的自己。

《至少》也是放下之书。放下,就是不执著,不较劲,不与自己过不去。“我都爱得如此没有尊严了,你若爱我,又何忍让我苦等?”小娴的温柔,总以一针见血、绵里藏针的警悟而令人钦佩。像是眼看那人身在山中,唤了她许多遍,最后还是要用小娴的文字将她丢掉的情魂给叫回来。放下,不是忘记,忘记不了,也可以放下。把你放在某个地方,就像一个旧提箱,可能随着时间推移,也就真的不记得它当初的位置了。这是一个治愈的过程,小娴告我们,“唯有自己能自救。”可不是吗,任旁人劝阻、评说、阻拦,激情是不讲道理的。可是激情总有退潮的一天,那就顺其自然吧,让一切过去,不忘记,也可以放下。错误若不可避免,至少日后能清楚明白自己错在哪里。所谓的执迷不悟,不过是时候未到,再怎样放不下的感情,最终也会因为等待的无望而放下。放不下,无非是付出代价还不够昂贵,等待之心还不够煎熬。

她写,“她是他招之则来挥之则去的附庸,是他的可有可无。她从美国千辛万苦给他带的礼物,他只说一句‘不喜欢’,就看都不看一眼了。”多么像过去的我们,像无数个痴痴傻傻的女孩。大概女人都是经由一个不靠谱的男人才开始成长的吧。我们都不知自爱,也不知放下,一味付出,以为能等到奇迹。可转念一想:“那时你没有看上我,等我变好了,我也不要爱你。”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蜕变,变成一个更好、更完美的自己。当我们追求更高层次更好的生活,也就会与更高层次更好的人相遇。过去那些如同陪衬的日子就要结束了,等待也终将落幕。我们不再年轻,亦不复从前的单纯。但我们可以更聪明,更成熟,因为这本《至少》,因为爱情教母张小娴温柔的残忍与克制的尖锐。

我想,写下这本书的她,也一定有过漫长等待的灰色时期,有过徘徊、犹豫和痛苦。然而,正如她所说,当阴霾被华丽的转身照亮,过去所受的伤,都成了我们成长的养分。

自爱之书,放下之书,汇成一本治愈系的成长之书。爱情让人成长,在女人的一生中,每段刻骨的爱情,也是她们飞翔的翅膀上,一根洁白的羽毛。

《一个孩子的战争》读后感


《一个孩子的战争》读后感

《一个孩子的战争》是我在航妈的空间里贼到的信息,缘于对航妈才貌智慧并存的赞叹和谦虚随和性格的喜爱,我立即当回一本。近500页的篇幅,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确实是一本有份量的书!

翻开便入了迷,几近不能放下。扉页,是一幅作者的半身照像,湛蓝的异国天空下,一位高大英俊的中年作家双手环抱平视前方,给人一种儒雅平和,淡定坚实的感觉。对这类的形象,我有好感。于是手不释卷地读起来。

与市面那些励志的,亲子的,成功成才的书截然不同,本书写的是苦难与黑暗,失误与教训,沉沦与挣扎,拯救与自救,理解与和解,又写到了沦陷之后的浮升,写人和命运及关系,非常的真实,深沉厚重的父母之爱在文中展示得淋漓尽致。令我数次动容。

暗自感叹自己多么幸运,我在儿子青春期之前读到这书。给了我很多的前车之鉴,少走多少弯路啊。

作者以真实记录的形式,回忆儿子从“时尚外衣里包裹着颓废心灵的”桀骜不驯的问题少年到醒悟后自发努力并获得成功的过程,这样的回忆,本身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他痛苦过后,没忘记提醒后来人:此处有危险!这样的利他精神,难能可贵。犹如他自己跌进了窨井里,一身伤痛还不忘站在老井口指示后来者绕道,于是他找来石块将老井口围拦,用木板在老井口竖起一块标识,用手电,烛光在黑暗里亮起一束微光。

主人公徐修远的早慧聪明,来自父母家人的遗传和熏陶,优秀的文化底蕴,帅气的长相以及对音乐的敏锐令我深深喜爱,修远这个来自于屈原诗句的名字也令我喜欢,但他从高一上期开始不断下滑的状态令我随他父亲的文字一同着急揪心,不喜欢为了应试教育而死读书的态度,以及家庭里优裕的物质条件,使徐修远痴迷于电脑游戏,学习成绩自然是一落千丈,让书香门第的父母家人失望至极。

不得已被骗进位于宜昌的号称“魔鬼训练营”的徐向洋工作室。历经106天强制性的军事化训练,于千辛万苦中悔悟并写出97篇日记和6万多字的随记,在反省中定下了人生目标----考中戏。这令父母家人柳暗花明般看到了希望,无数的感动袭向父母亲人,其直接作用是因母爱的泛滥导致提前结束训练归家,回到家里立刻反弹回到原点。

令父母老师头痛欲裂,好在懂他的班主任向老师对他网开一面,实行“一国两制”,准他不上学,同意他呆在家里。修远最终在家人的极度痛心中醒悟并独自进京进行艺术面试,离开了亲人们爱的包围圈,修远在激烈的竞争中过关斩将,惊险但顺利地通过了艺考。再经过三个月的文化恶补,最终以高出录取线183分的成绩考上理想的中央戏剧学院。全家喜极而泣。

读完令我长舒一口气,这真是个非同凡响的孩子,在关键时候总不叫人失望!我坚信徐修远会成长为一位杰出的电影人才。说说行走训练。

我是很赞同对学生实行一定的惩戒教育。我认为这样的行走方式,对于学生,以及将要走上社会的人,是很有必要进行的。(有一种叫做间隔年的说法)现在的学生,甜的吃得太多,苦吃得太少。导致种种烂泥一样的形为习性。需要这样的一种矫正方式。

儿子也粗略地看完了这本书,他的意见是:这样的行走训练可以有,但是也要把学习加进去,把功课搞起走。如果全靠最后的突击,太不妥当了。还有,学校里的学生,还需要让他们接触社会,不能封闭得与世隔绝。

我说你是否愿意参加这样的行走训练?他说不愿意,那样太苦了。他会乖乖的,做优秀学生,不会让我们伤心地送进去。人生的苦是有定数的,早吃比晚吃好,苦吃尽了,就会剩下甜。

再说说什么叫做成功?什么才是幸福?

我认为,遗传很重要,咱爹妈也只有这样样儿,儿子再怎样的优秀,那也是上有封顶的。自知之明很重要。正确估量自己,是一种美德。我希望儿子能够有一个好的身体,好的性格,能够体会生活中的小小幸福,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就是成功成才了。

希望更多的家长可以读到这本书,让更多的家庭和孩子受益,少走弯路。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后感(一)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后感

我有幸拜读了陶继新专家的著作《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我就被陶老师平实却饱含人生哲理的话语所深深吸引,不觉看至深夜,还不忍将书放下。一本好书的确能启迪人的心智。与陶老师平静如水的心境相比,我感觉到自己的浮躁,与陶老师的“取法乎上”对比,我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我第一次意识到教师是幸福的,也从中读懂了怎样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一、感恩生活,享受幸福教育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过:“生活和幸福原来就是一个东西。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以前我曾抱怨过教师职业的无聊乏味,曾因为工作的重复而淡漠了乐趣。其实幸福是一种心态,我们要用感恩的心态对待教学生活,在平凡、琐碎中,寻找快乐的种子。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工作,我们就会觉得有这样一个岗位是幸福的:当我们坐在舒适宽敞的办公室里工作时,我们应该想到还有多少人为了生计正在不辞辛苦的劳作着;当我们抱怨福利待遇差的时候,我们要想着,还有多少人在为找不到工作而愁眉苦脸。在这样一个被誉为天底下最光荣的岗位上工作,我们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出无数有用的人才,这是我们莫大的荣耀,我们应该知足常乐。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来工作,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少一些抱怨,少一些消极,学会享受生活,享受课堂,享受学生带给我们的快乐。拥有了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生命就会充满温馨;长存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收获更多幸福!

回想在教学的生涯里有多少次这样的情景出现:感冒咳嗽时,学生将含片递到我的手中,“老师您嗓子不好,含着它会舒服很多的。”因为批改作业这肩膀不舒服, “老师,我给你捏捏肩膀吧。”多少次,刚准备到处翻找红油笔,给学生批批作业,一只红笔已经出现在我眼前,“老师,给你用!不用再找了。”这样的事例真的是举不胜举,教师的职业幸福是一种感受,它是教师个人价值观的体现。我们不能因为工作的重复而淡漠了激情。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只有懂得感受教育事业的幸福的教师才是真正热爱教育的老师。

二、取法乎上,提升精神质量

陶继新老师特别注重读书,注重读书的质量,“取法乎上”四个字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仔细想想这话多么精辟,以前我也很喜欢看书,可更多的是把书当成一种休闲方式,我喜欢看《知音》《女友》《小小说》之类的书籍,而对于《论语》《压根就从来没想过去读,觉得那样的书籍太枯燥无味了。在陶继新看来,读书是人类生存的必须,是获取文化最关键的途径之一,正像人需要吃饭、休息一样,这是必须且必要的事情。最让我感动的一句话就是“在49岁的时候,我从《论语》选出85%以上的篇章背诵。”多么聪明好学的陶老师,时刻为自己储蓄文化,为心灵增加营养。让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深感惭愧!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只读是不行的,还必须有自己的思考,并把这些思考、想法、感受写下来,日积月累,就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学校经常鼓励老师读好书,然后写读后感,后来我逐步意识到,能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就会对所读书目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不会一本书读过后很快就淡忘,对于书中有启迪意义的话语就应该多读几遍,达到熟读成诵的地步才好,那样的知识才会深入心灵之中,而不是浮于表面。

读了这本书后,我想我们就应该像陶老师那样,及早在自己的精神仓库里储存一些文化食粮,只有这样,在我们年老时,才会发现自己的教学生活里留下了多少幸福的回忆,才能做一个身心都倍感幸福的教师。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读后感(一)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读后感

我有幸读了西方教育名著《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一本书,此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这是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 绝大部分也是世人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我细细的看了一遍,道德主要有敬业,奉献,孝道,诚信四个词语组成。某老师带着与病魔作斗争的精神坚持给学生上课,到最后一刻他还是倒在讲台上的,这种道德叫敬业。某战士为了救一个溺水的小孩而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种道德叫奉献。某某每天背着自己腿脚不便的老母亲去公园听戏,这种道德叫孝道。在这里我提别要提一下书中的一个故事,《别拿诚信开玩笑》。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小伙子,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拿着父母大半生的积蓄来到法国开始半工半读的留学生活。他每天要乘车往返于学校跟打工的地点,慢慢地他发现法国跟国内不一样,车站内很少检票的。于是他找了一个宽慰自己的理由:“我是打工的穷学生,能省就省一点吧,难得检票也不一定就查到我,我可以逃票的。”时间过得很快,留学生涯很快过去了,他要开始找工作了。他频频进入一些跨国公司推销自己,起先人家看了他的简历都很热情,可他得到的结果却是拒绝。他很纳闷,为什么会这样?有一家公司给了他答案。你的才华让人赏识,可你的信用查看后让人失望。因为在几年的逃票中有过两次不良记录,由此我们可以推算你最起码有过上百次的逃票没被发现,我们公司是不收没诚信的员工。留学生听了后悔呀,他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做一个有诚信道德的人是多么的重要,这两次逃票记录差点毁了自己一生。如梦初醒的他后来成了一名小有名气的教授,他给他的学生上的第一节课就是诚信做人。

书中提到一个被勒令退学的孩子--比利,因为他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而被勒令退学了。

其实,教育是一门神秘的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无论古今中外不乏许多大器晚成的伟人,中国就有齐白石,年少时只能以木匠为生,五十岁时开始学习绘画,终成一代国画大师;而外国就有爱因斯坦,年幼时数次不及格甚至零分,也没阻碍他成年以后智力的蓬勃发展,“最伟大的发明家”桂冠无可分非议的属于他。所以,我们要把每一位学生都当成一块玉,一块可雕之玉,对他们一视同仁;并要坚信在爱的滋润下,“另类学生”终有一天都会成就自己,成为社会可用之材。无论进步、落后,都不要让我们的学生经常生活在否定中。一个学生如果很少得到表扬和激励,总是受到副面的评价,就会产生自我的“负驱动”,进而自暴自弃。关注缺点,只会让学生在充满挑剔的眼神下,变的越来越不自信、甚至绝望;关注优点,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殷切希望,体验成功的愉悦,获取前进的动力,奔向成功的彼岸。

教育,自其诞生之始,就注定是一门关于唤醒的艺术。然而,唤醒,离不开对话。对话,不止是语言的勾通,更多的是心灵的交流。或许可以提及“牧师”这一职业。从某种意义上讲,牧师与教师的工作一样,都以净化他人心灵为己任,只不过前者以上帝的名义,后者以知识及技能的名义。在牧师的字典里没有“命令”,只有“对话”。因为在其眼中,教徒、教友或求助者与自己一样,都是上帝的子民--倘若对话,双方永远平等。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勾通与交流,不也正是民主的、平等的对话吗?因为,他们都是真理的子民。教师在课堂内外,不妨以诗歌般温暖的话语、一个眼神、一丝微笑,使学生天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发挥到极致。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

读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让我懂得了很多,我觉得我们要做敬业的人,奉献的人,讲孝道的人,讲诚信的人!长大了要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更要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本书值得一看。

《一个文官的死》读后感


《一个文官的死》读后感

一次聊天中,师傅给我推荐了几本书。于是年前,儿子很乐意去新华书店帮我选购了鲁迅的《朝花夕拾》、契科夫的《短篇小说集》。

我看了契科夫的短篇《一个文官的死》后,感触颇深,那种小官见到大官那种卑躬屈膝的丑恶嘴脸栩栩如生的描写,如我亲眼所见,作者对整篇不到两千字的小说拟用了夸张奇大的手法,把现实中的小官奉承大官的唯唯诺诺情景,卑躬屈膝,脸上堆满了虚假的笑容写的活灵活现,把人和事物描写的淋漓尽致。小说故事很简单,就因切尔维亚科夫一个喷嚏把唾沫星子喷到布里扎洛夫将军的脸上而整日害怕忧虑,胆小怕事的主人公,为了在官场戴稳自己的官帽,且用丧失人格的卑微去讨好上司的宽容。想着法子去给布里扎洛夫将军道歉,并要面对面解释说清楚打喷嚏并不是故意的。从没有在意过'喷嚏'的布里扎洛夫将军,在这个小人物的一次次道歉面前,却狠狠地迁怒了这位大官。最终无法如愿以偿的道歉,使切尔维亚科夫在恐惧中而忧郁致死。

或许现实中并不缺少类似的故事,一个芝麻大的小官员,在大领导面前因一句话或一件事导致自己的仕途失败的小人物大有所在,官不好做,可没一个不愿做的,虽然在官场他们战战兢兢做事情,如履薄冰,心灵的脆弱如此不堪一击。

契科夫的《一个文官的死》,可笑滑稽的描写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中的官场体制,导致了人性扭曲和变异,作者对现实的讽刺,可谓是精华之最。

《成就每一个孩子》读后感


《成就每一个孩子》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陈之华的《成就每一个孩子》这本书,和以往读书的感受不同。最突兀的感受就是作者多次对比芬兰与台湾教育,提到了台湾教育的短处。因为反复看到这样的句子,所以,激起了我爱家乡的情感。我觉得教育教学方面,我们以一种比较好的趋势在发展。

不同的人看问题,会有不同的体会。我们不能以作者的否定,而全面否定。读了作者的文章,以下几点,我觉得触动依然很大。我就摘录这本书中的几句话,谈谈自己的感受吧!

“在芬兰,任何一门课程,不管是一本书的阅读或者是给孩子的作业,都有待孩子去思索与拒绝,所以,芬兰的老师总是重质而不重量。”我担任一、二年级班主任的时候,素质教育改革要求:一、二年级学生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当时,我提高了课堂效率,也能够体会到重质不重量的意义。在课堂上,提高课堂效率,是可以实现的。只是,个别的家长会问:“怎么没有写得作业呢?”当时,我的心里会有一些难于表达的矛盾。我只能通过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孩子们受益,让家长感受到这样不留书写作业的好处。

“奖励不会永远只给最高段的,也会给予扣掉差点后的前三名。”每个孩子都渴望被关注,被奖励,如果总是奖励最好的,那会有多少孩子丧失信心啊!以前,我鼓励孩子关注的面很广,但是这句话,启发我可以用一个更新的角度去奖励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会在奖励的过程中,不断体会到成长的快乐。

“教育的最根本目的,不是要让孩子受到挫折后知难而退,而是协助鼓励他们找出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让具有个别差异的孩子都知道,自己是可以一点一滴办到的。”上学期参与了几次课题比赛活动,让我感受到现在的教育界,日渐关注教师一点一滴积累的过程的重要性。老师有了这样的意识,相信可以让更多的孩子受益。尽管我如今是一位科学教师,我在关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也依然重视孩子的成长过程。

“我们贴上最好的作品,也贴上还可以更好的作品!”对于这句话,在实践中,我是这么做的,那时候,我所考虑的是孩子们内心的想法。如果大多数孩子的作品都贴上了,那么一两个孩子的心会是孤单的。读书,总能让人看到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表达方式。同一件事情,在实施的过程中,会有更多的思考。

“透过经常性的教师培训,帮助老师发展与人沟通的技巧,以面对更多元的社会情况、不同的学生。”这次远程培训,我想可以去感受——

“那种因为发现、领悟后而产生的衷心喜悦,才是驱使孩子乐于主动学习的原动力。”作为老师,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兴趣,会影响到好多的家庭;作为家长,同样也不可忽视小家庭的发展。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影响到的也远不止是他们自己。

“因为照顾婴幼儿和自我管理的各种家庭事务、日常生活等,都是改善效率及增进人际关系的特殊经验,将更为拓展人们对人生的宽阔视野。”从小到大的生活中,虽然参与了很多,我原本以为我曾经辛苦过,原来就是在辛苦的活动中,成长了自我。

另外,书中提到孩子应该多运动,注重沟通、尊重、协作......在今后的工作、育儿过程中,我会细细地去体会。

爱一个,站在他面前,是你自己的人读书笔记


「他对我极好,从来没有轻视过。没有说一句伤人心的说我低贱的话。没有!」

这就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对年轻时候遇到的一个男人,大半生的回忆与追念的因由。

这就是一个被男人伤害至深,对命运心怀不满的老人,在人生的暮年,当被问起为何对一个男人情深一往的时候,她给出的答案。

不需要精雕细琢,玲珑唯美的句式,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爱,简简单单,平平淡淡一句话就足够。

太美的东西总让人感到不真实,就是这种平淡朴实,让人心静下来,嗅到烟火人间的芬芳。

坎坷跌宕,痛不欲生,破碎飘零的生涯里,她遇到过太多太多男人,因为她曾是「慰安妇」,被血流成河的历史推向了不忍触及的苦难的深渊。

但是这个男人是不一样的,他不为她的历史而感到耻辱,或者是肮脏。

他爱她,爱她的一切,接受她的过往,活在此时此刻,走向地老天荒,愿意对她好。

一个字,好。

虽然造化捉弄,人世变迁,他们终究是分离,而这分离也不是为着变心,或者为着回忆的阴霾成为他内心荆棘的缘故,只是因为漂泊,贫穷。

她和他在一起,没有未来的,他们彼此成全。

大家坐下来,静静吃顿饭,然后天各一方,在那个饥寒交迫,苦难深重的年代,他们为了生,是不得不隐忍的。

这一别,就是悠悠几十年。

但是她对他始终念念不忘,人生至此,老眼昏花,却怀着执念,要找到他,无论他境遇如何,要见他一面的。

见了面,或许是为难,不见面,却是死而有憾。

从南到北,跋山涉水,这一趟,非去不可的,否则不能心安。

在李碧华的书里,读到过太少一心一意,情比金坚的故事,所以这本《烟花三月》,异样地惊心。

「异样」,是因为它真实,真人真事,地点都是熟悉的,曾经走过的,所以读着读着会屏住呼吸,仿佛一切的虐待,都在身边发生,血溅到了自己的脸上。

还因为它平淡,质朴,平淡质朴的,是李碧华的文字与语调,她不再挥洒她如巫一般的妙笔,那是她最擅长的,也是她最为人所称道的,别人望尘莫及的,但是她节制,因为那不是主角,不能喧宾夺主,她只是老老实实地揭露一段伤痛的红尘往事,去让大家走近一个女人雾霭沉沉的一生。

用语言去粉饰与标榜,太残忍。

李碧华像是「京城名伶」卸妆,洗尽铅华,但骨子底气犹在。

已经许久没有领略这样沧桑跌宕的爱情故事。

读到这句话时,眼神凝住许久。

这「没有」两个字说得是如此的斩钉截铁,一气呵成的那个感叹号,也是毫无犹疑。

发自内心的爱,才有这样「石破天惊」的坚定。

这种坚定,是电影《水形物语》里的哑女爱丽莎,渴望劝服朋友一起帮助来自南美丛林里的鱼人脱离水深火热的困境时的眼光,每一下在他胸前的捶打,以及咬紧牙关的执着。

她用绵密的手势吐露着心迹。她爱他,因为她从他的眼里看到了「平和」——对她身上的不圆满的接纳,自然而然,而没有厌恶、嘲讽、同情等等掺杂太多心理动机的态度。

站在他面前,她是最真实的自己,无需伪装,刻意逢迎。

她不需要为自己和「正常人」不一样而感到羞愧,她和他都是被社会「推挤遗弃」的孤独生灵——只有这样一个孤独至深的人,才会懂得欣赏公交车上霓虹灯影以及淅沥水珠的美。

这种找寻到「同类」的诱惑寻常人是无法抵抗的。

同类在这里,不是说两个人隶属于同一个群体,有着同样的志向与追求,或者会对同样的事物倾心,而是能够发自内心地互相理解,并且珍惜。

每个人都不是圆满的,无论生来,还是命中,幸运的是,两个不圆满的人在尘世的某一隅相遇,接纳对方的不圆满,和这个世界亲热或者抗争。

从这一点上说,电影里的「男主角」是一个人或者一种「鱼」都没有关系,它的着力点也许只是为了向世界宣言——

没有生来应该被捆绑与唾弃的爱情,爱情最美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只在于,它是爱情,而不是其它。

歌颂爱情,和尘封冷固的世俗锁链针锋相对,重要的不是「真实有力」与否,重要的是有没有。

人鱼和穿着红衣的爱丽莎在水中拥抱在一起,渐渐幻化成一滴泪珠,一粒宝石,或者是一颗心。

那画面的色调虽然是清冷的,流淌的力道却是温柔动人的。

也不必去诧异,或者说质疑,这个女子,为什么偏偏爱上那样一个「异类」。

她「说」的理由,是否具有可信度,这些都是不重要的。

童话,是不应该带着显微镜去琢磨打量的,它只提供部分现实,然后用浪漫的画笔去塑形和润色。

有些童话是读给小孩子听的,让他们怀抱着憧憬安然入睡。

有些童话是给成人看的,让他们无论置身于怎样的境遇,都能够持有一颗爱与希望的心灵。

这部电影显然属于后者,它就是两个孤独患者的墓志铭,一字一句,写着不要灰心沮丧,一个人总会遇到一个人,一个人总会因为一个人的出现,而闪闪发光。

她看到他身上的孤独,觉得自己在他眼中是一个完满的女人,这种惺惺相惜,就是爱情萌芽的土壤。

无须多言。

爱一个对自己好的人,爱一个能够让自己感到舒适妥帖,自然而然的人。

爱一个不必化妆就可以面对的人,爱一个简简单单一个依靠肩膀的动作就能够让喧嚣的世界瞬间化作静谧湖面的人。

爱一个,站在他面前,是你自己的人。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一)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

我想,在我们已知的宇宙里,没有任何事物之间是没有距离的。不同事物间唯一的区别是,这段距离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计量单位去度量?一纳米或是一光年?

前些天的丽水,白天晴朗无霾,夜晚星空璀璨。我抬看寻找夜空中最明亮的星。对于此时此刻的我,它是如此晶莹剔透地悬于天际;可对于这颗星,也许它早就在亿万年前就已怦然陨灭了。这亿万年的两两相望,就是唾手可得又遥不可及距离。这些天,同样让我感慨的,是这一样一段距离——一个年过六旬的老人,用他颤颤巍巍的双脚,度量了87天,627英里的距离。这段距离,度量了一段遗失了20年的亲情、爱情和友情,也度量了一个普通女人,弥留之际,不普通的逝去。度量了人心,也度量了生命。

上网购买《一个人的朝圣》这本小说时,我并未在意。它不过是我为凑满书单满减优惠的一个临时添头。因为这些年的图书市场上,有太多打着“朝圣”旗号的劣质“鸡汤”了。今天是这个大师,明天是那位大姐,后天则摇身国外,变作了某某“上师”。我从来都不觉得,一个灵魂最神圣的部分是外界授予的。它来自于内心的觉醒、来自于痛苦的磨砺,更来自于生命的觉悟。结果,没想到,《一个人的朝圣》用近乎清新而细致的情节,贴切地吻合着我对“神圣”的理解。

故事围绕着一个叫作哈罗德的退休老人讲起,讲到他已分床多年的老伴、名存实亡的婚姻,讲到他曾千般爱怜的儿子、貌合神离的亲情,讲到他已分别多年的同事、随风消散的友谊。讲到一封信、讲到朴素单纯的信念、讲到临时起意的远行、讲到喧嚣嘈杂的媒体……男主人公哈罗德得知一位老同事癌症弥留后,以一份质朴的信念踏上了从英格兰西南角向英格兰东北角的徒步远行。他告诉自己,只要自己用双脚坚持走完这段路,那位久未谋面的老同事、老朋友,就一定会康复起来。

一路上,除了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老人也一次次与脑海中尘封已久的记忆相遇。每一段记忆都是一个离别已久的故人,每一次重逢都让人动容不已。慢慢地,这一个又一个相遇彼此相缀,让这段贯穿英格兰对角线的距离不再是一个关于陡步伤痛、放弃坚持、甚至宗教信仰的俗套故事。

我想,故事告诉我的,正是距离。那些此时此刻看时亲密无间的距离,极有可能被生命的变故、被偶尔的争吵,甚至就被平静的时间所撕裂。就像我看到的那颗明亮的星星,尽管在我们彼此相望的时刻我们光芒汇聚脉脉含情,但那光芒汇聚的焦点却已可能是它亿万年前的一刻光华而已。

可是……对,可是所有被疏远的距离,都不是不能够丈量的。

生命并不害怕距离,甚至距离是生命体现它本质所需要的一部分。那些被疏远的感情,其实有彼此相望的身影;那些被拉开的梦想,其实有彼此相惜的眷恋;那些被撕扯的回忆,其实有彼此重逢的期待。万有引力不是告诉我们,这主观或客观上,看似分离彼此的一段段距离,不正牵着深深的吸引吗?

生命是需要一些距离的。而有一天当我安静地躺在岁月尽头回望时,唯一让我不致感到生命虚度的就是,我有没有用双脚、用身心、用感情、用信念,走近她,亲身丈量过她的距离。

《一个苹果》读书笔记


最近我们学习了《一个苹果》这篇课文,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被文中那种浓浓的战友间的关爱之情深深地感动了。

《一个苹果》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上甘岭战役中发生在一个防空洞里的故事。在防空洞里有八位志愿军战士,在缺水几天的恶劣环境下,得到了一名火线运输员克服艰难险阻捡来的一个苹果。但这颗来之不易的苹果,在极度需要补充水分的战士面前竟然失去了诱惑!连伤病员都不忍心去碰这个苹果!最后在连长的命令下,一人咬一口,当苹果再次传到连长手中时,竟然还有大半个!

一个小小的苹果,连我这个小学生一口气都能吃下两三个。而八个大男人,竟连一个小小的苹果也没吃完!不是他们吃不下,而是他们想把死亡的威胁留给自己,把生存的希望留给战友们,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呀!由此我想起了发生在身边的一些事: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要犹豫半天;在路上,有老人摔倒,还要找人拍照才敢把老人扶起来;在学校,有同学出丑了,大家哈哈大笑,却没人去安慰他;同学间弄丢了玩具和课外书,竟索要三倍、四倍的赔偿;有些人尽情享受着父母的爱,却不曾问过:爸爸、妈妈,你们累了吗?工作很辛苦吧?有些人看到父母年老,不能再帮助他了,就将他们逐出家门,流浪在街头

这就是现在的有些人,对自己的家人,对最亲近的人,竟然是这样的一种冷漠无情,难道他们的心中就没有一丝爱心吗?想想那些上甘岭的战士,在那样的环境下依旧团结互助,这种精神不正是现在的有些人所缺失的吗?

不要再为让座这种小事犹豫不决、大打出手了;不要再对同学不闻不问、冷语相向了;不要再让父母发出父母的心在儿女身上,儿女的心在石头身上的悲伤感慨了。想想《一个苹果》的故事吧,我们应该像这八位战士一样,互相帮助、互相关怀,让世界充满爱,让生活更美好!

教师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一个教师就是一个演员


读书笔记是读者将自己在阅读时获得的资料或者心得体会记录下来的一种文体。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读书笔记栏目的小编精心为您准备的教师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一个教师就是一个演员》,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师真的很值得敬佩,教师的职责很多,教师的事物很杂。一个教师就是一个演员,学校是他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他扮演着众多的角色,诸如:观察者、引导者、合作者、研究者等等。舞台赋予了每一个角色极其重要的意义,这就使得我们教师用心细细琢磨角色的精髓,将角色扮演得淋漓尽致。当然,这绝非一件易事!就拿教师,尤其新教师,要做好一个研究者来说吧。新教师入职之初困惑和问题是比较多的,他们不知所措于课堂教学,繁忙于琐碎繁杂的日常事务,焦头烂额于学生的调皮捣蛋他们也想做个好的研究者,却发现自己原来已经如此身心俱疲,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这不能成为我们不做科研的理由。改变不了环境,改变自己;改变不了事实,改变态度;改变不了过去,改变现在。而我们究竟该怎样改变自己来适应这个社会?我想我们得学会更加聪明的工作而非更加努力的工作,教师事务再繁忙,我们自己也要学会协调好。当然,如果我们的思想还停留在科研是孤立于教学之外或与之平行的第二职业的话,那么,你也许不会扮演好研究者这个重要的角色。听了丁校长的话,至少我有了一种意识,那就是我要把我的研究工作贯穿于我的日常教学中,从孩子中来,用在孩子上。

给大家出个问题:搞科研就是写文章吗?这是丁校长抛给我们的问题,我个人觉得是个很有价值的。如果我们简单的认为搞科研就是写文章,那就大错特错了。写论文并不在于会不会写的问题,更在于教师的观念问题。科研是经验的梳理、提炼,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它是解决宏观问题,解远忧的,而不像写文章那样也许是一些经验的总括。

这几天的讲座听了不少,每一次我都会有一些收获,每一次我都会觉得自己要努力做好的又多了一些。虽然我知道要做好不容易,但是我不会放弃,一件一件努力做好,一步一步踏实地前进,我想就算我是一只龟,我也会赢过兔子的。当然,如果可以做兔子,我不会傻傻的选择做乌龟,而是做一只勤劳的兔子,将兔子的特长充分发挥出来。

舞台有多大,心就有多宽。在这个舞台上,我会从配角演到主角,从一个角色演到多个角色,为了我的观众,我会做一个好演员。

喜欢《《爱出一个好宝贝》读后感》一文吗?“读后感大全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读书笔记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找到一个好朋友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