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读《中国红学概论》有感。

古语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阅读的过程就是大量感触和思考涌现的过程,在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给记录下来,你有了解过读书笔记应该怎么写吗?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中国红学概论》有感”,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读《中国红学概论》有感

“红学”可谓是最具中国传统特色的文化现象。从它诞生之日起便一“红”不可收拾,到如今已是“红”得发紫。红学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体系,是从蔡元培、胡适之先生开始的,后经俞平伯、吴世昌、周汝昌、冯其庸等大师的发展,如今已跃身于三大显学之首。研究《红楼梦》的人更是不计其数,或评、或批、或点、或续、或隐、或考、或咏、或论,形成了浩浩荡荡的研“红”大军。而今的《红楼梦》早已超出单纯文学的范畴而成为一种奇特壮伟的文化景观。

对“百年红学”的研究、梳理,可谓代不乏人,前贤的着作早已林林总总,如1966年潘重规先生的《红学五十年》;1980年郭豫适先生的《红楼研究小史稿》、《红楼研究小史稿续》;刘梦溪先生的《红楼梦与百年中国》;欧阳健等先生的《红学百年风云录》;白盾先生的《红楼梦研究史论》以及2003年陈维昭先生的《红学通史》。我曾想,如此丰富的“红学”史论着,《概论》还要在这个领域“发掘”,能写什么?怎么写?

通读《中国红学概论》,疑云顿释,愧于自己曾经的陋见。别说“中国红学”需要梳理,仅从书中看来,“红学”格局都得重新划分,“红学”路标需得重新标示;“红学”定义也得全面更新!

《中国红学概论》的论述,是建立在什么是“红学”的定义上。《概论》给出了有别于前贤的全新定义:

所谓红学就是研究《红楼梦》本身及其相关课题,从而达到了解、研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人明辨是非、美丑、善恶,启迪人类新思想、新思路、新视角、新方法,最终使人了解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学问。

可以说这样的定义才真正的囊括了红学研究的方方面面,突出了“红学”研究的意义,与“红学”精神。“定义”包含着三个方面的内容,也是《概论》着重论述的范畴:

第一:“《红楼梦》本身研究”。这是以书为论,重点放在了《红楼梦》文本上,这是“红学”研究的起始点。近几年来,“红学”研究千姿百态,无奇不有,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非凡,但细想起来,似乎离题千里,竟有“胡说”的嫌疑。“红学”研究之道,各有不同,这本无可厚非,如果不以《红楼梦》文本为本,恐怕很难寻求到“红学”的真谛,致使“红学”研究也可能失去它应有的意义。《概论》始终把握住了“以本为本”的思想,让“红学”重新回归到正确的途径上。

第二:“相关课题研究”。区区六个字,书中竟用了二十多万字来诠释它的含义。这是《概论》的核心,也是“红学”的主体,更是未来“红学”研究的方向。什么是“相关课题”?用《概论》中的文字来讲就是:以《红楼梦》作为引子来诠释中华文化。目的是要达到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就这一“立意”本身而言,恐怕还没有哪一部红学着作能与之相提并论的。例如书中梳理《红楼梦》与哲学思想的关系,在谈到“生与死”的终极关怀时,《概论》认为,曹雪芹接受并化用了庄子的哲学思想。所谓生命:就是客观事物从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的时间段。这可是对生命的全新定义。因为道家思想认为:没有生命就没有形体,没有形体就没有气息,生命是天地之间,若有若无之际,聚集起来的一股气息,气息逐渐变成形体,形体又孕育出了生命,人就是这样来的,当生命又走向死亡时,随着形体的消失,生命又化成气回归于自然。贾宝玉尊崇的“随风化了”,就是源于道家的哲学思想。

第三:“新思想、新思路、新视角、新方法”。“四新”可谓是《概论》一书的灵魂。新在对“红学”格局的划分——内核篇、内学篇、外学篇、红学流派篇就是最好的说明;新在阐释“红学”的角度——以中华文化为背景,以透析文化为手段,以传承文化为宗旨;新在明确“红学”的意义——寻求文化与社会,与人类,与生命的关系;新在倡扬“红学”的精神——明辨是非、美丑、善恶;新在激发人的潜能——了解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概论》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梳理“红学流派”。为什么要用“梳理”一词,这是基于《概论》的“史学观”。他认为所谓历史不过就是几个重要的人与更多不重要的人的一种存在形式。历史本身无法重现,千丝万缕如同乱麻,对于历史的阐述“梳理”应该多于“议论”。所以在“红学流派篇”中,我们很少看到作者直接的“评论”,但功过是非似乎又在作者的“梳理”的过程中潺潺流淌于字里行间。

《概论》中的“外学篇”,历来被一些“红学泰斗”标榜为“真红学”,致使一些“红学”论着偏执一端。是真是假《概论》中早已阐明。我这里需要提出的是,《概论》在梳理“外学篇”的时候,对于一些读者或研究者鄙视的“红楼文化现象”作了全新的理解。例如曹雪芹的祖籍研究,已经追溯到了十几代!这对于曹雪芹研究有意义吗?“红学”研究需要吗?《概论》在书中阐释道: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不能用一种“实用”的眼光去审视它,在红学史中这样的现象可谓随处可见,怎么去理解它,这需要我们从传统的文化基因当中去寻求“变形”的过程。曹雪芹祖籍的追溯完全是我国“史官文化”的延展,在传统文化中,研究某人的祖籍,追溯得越远,越能显示研究者的功力,越能代表这种文化现象所追求的“终极旨趣”。

陈维昭先生曾经在《红学通史》中说:红学具有超强的现代性,这种“现代性”不是指它具有现代人的思想,而是指对现代人、现代社会、现代文化的一种超强的切入能力。所以“红学”永远处于一种“待释”、“待考”的状态。《概论》拓展了陈先生的观点,他指出:红学的魅力,除了“待释”“待考”以外,还有“待辨”“待续”。“内核篇”待辨;“内学篇”待释;“外学篇”待考;“红楼”待续。可以说“四待”原则才从根本上解决了为什么“红学”流传百年而不衰的原因。

这部《中国红学概论》在文化阐释上强调了两个字:“概”和“论”。所谓“概”,其精神实质在于求“全”,即整理、阐释两百年来,众学者研究“红楼”的方方面面。将前贤的研究分类、归纳、总结,构成框架,为读者展现的是一条流淌在中国传统文化之林的“红流”。所谓“论”,是以梳理为手段,以叙述为基调,以“春秋”为笔法,全面阐述红学史上的“恩恩怨怨”。

对于《中国红学概论》一书的性质,似乎很难确定,因为它既有“学术史”的性质,也有“文学批评”的性质;它既有史学的高度,也兼文学的细腻。这样的写作方法,并不是作者为显示身手而故作姿态,却是由所研究内容的本身决定,换而言之是根据“红学”板块的需要而时时调整叙述方法。例如,对于“内核篇”的分析就得使用文学般的“细腻”;对于“内学篇”的阐释必须兼顾“批评”的手法;对于“外学篇”、“红学流派篇”的梳理,就得站在史学家的高度。

读《中国红学概论》如同驰骋于浩瀚的大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风波迭起;时而高山林立;时而荆棘丛生。一路上美不胜收;一路上叹为观止;一路上惊心动魄……

我一直都敬重研究《红楼梦》的人,因为《红楼梦》是中华文明中的精灵,它上可通茫茫宇宙,下可接浩浩尘世,而研究“红学”的人必是游走于“离恨天之外”,播撒优秀文化的使者。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今天,我们需要《概论》这样的“使者”带着我们“乘物以游心”“与天地精神往来”。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小编推荐小编推荐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和血泪史,以屈辱外交为主线,贯穿了中国近代的经济和政治。

1840年,成为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以鸦片战争标志进入近代史。这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

1840年,英国为打开中国的大门,发动了鸦片战争,古老、落后的中国在西方坚船利炮面前战败了,1842年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南京条约》,此后又签订了中英《武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这一系列的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屈辱与伤痛。

时光倒退到千百年前,回到大唐盛世,那是的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亚洲的日本曾经向中国称臣,周边的国家也都与中国建立友好外交,中国国力可称世界之最。可是,自从清政府上台,闭关锁国等极端错误的政策就这样带着中国走向了一条不归之路。清政府没有友好的外交,没有发达的经济,也没有优良的政策,一味的狂妄,一味的自大,一味的做井底之蛙,注定了中国将会在短短的时间内迅速衰败。果不其然的,中国在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输光了中国政府的财产,也输光了中国人民的血汗钱。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地发展本国经济时,而只有中国政府在火烧眉毛之时还在贪图享乐,中国就是败在了这样的政府手里。

1856年,英法等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大门,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和英法俄又被迫签订《北京条约》,外国侵略势力伸向了中国内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1885年,法国发动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清政府又签订《中法新约》,列强取得了中国修建铁路的权利,1894年中国又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赔款达到两亿白银,帝国主义强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中国的近代史虽然是一段曲折,饱含压迫的历史,但它也是中国走出封建的历史,是中国人民翻身当主人的历史,也是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的历史时期。中国自从辛亥革命后就开始寻找自己的出路,虽有帝国主义国家的阻挠,但在一代先进思想主义青年的不断争取和抗争中,在不断的吸取前人的经验中,中国的热血青年又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中国的未来。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1000字


早在学生时代就听说《红星照耀中国》是本好书。怀着对斯诺的崇敬之情,我拜读了此书。该书从“局外人”的角度去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这段历史。该书是一部从新闻视角记述中国革命的历史书籍。通过了解认识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感受到当年如果没有共产党人那坚如磐石的信仰,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斯诺怀着对中国革命和战争的重重疑问,孤身一人前往被时下的中国当局刻意曲解、严密封锁的革命根据地。在根据地,他将他的所见所闻真实记录,以一个记者的视角,生动丰富地描述了红色革命根据地大大小小的人物与事件,他通过搜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与革命领导人进行谈话,运用文字的形式将这段波澜壮阔、激情燃烧的岁月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斯诺的语言平实,没有过多的修饰性词汇。他不仅记录了一些革命领导者的事迹,如毛泽东、周恩来、贺龙等,而且对主要的历史事件也进行了叙述,如苏区教育、人民抗日剧社、长征、西安事变等。正是通过他的文字,我们对国民党当局的暴行才有了更深的了解,对横亘在漫漫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才有了更形象的把握,对立志救民于水火、避免亡国之祸的革命先驱更加心生敬畏。

文章描写的都是在这片贫瘠生发生的故事。艰苦的生活环境,艰难的生存条件,然而人们却是满怀激情,斗志昂扬!是什么让共产党人如此乐观?是什么在坚强地支撑着他们?答案就是信仰!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国民党举起屠刀屠杀共产党的时候,无数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是信仰的力量让他们前仆后继!当共产党人辗转于被围剿被消灭的各个战场时,是信仰的力量支撑着他们坚持下去!当红军在雪山上、草地上弹尽粮绝时,是信仰的力量让他们战胜一切困难!正是有了这样的信仰,共产党人点燃的星星之火才可以燎原;正是有了这样的信仰,中国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才能最后取得成功;正是有了这样的信仰,社会主义中国才能最终站上了世界的舞台。正是有了这种信仰,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异彩。

阅读红色经典,重温历史记忆,我感受到我们今天的和平和幸福的生活多么来之不易,我们都要倍加珍惜。历史是沉痛的,幸而这种情况不会再次发生,党领导下的中国日益强大。当年的战争硝烟已经散去,但和平发展的天空并非晴空万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新的长征与当年红军长征一样将是山水重重的漫漫征程,也将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考验。在新的征程中,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入党誓言,永远跟党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读《中国智慧》有感范文300字


众所周知《周易》的思想是中国两大学派道家和儒家的思想的核心——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以礼维持秩序,以乐促和谐。它在传承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非常高的地位。

我认为《周易》是既讲究自然事物发展的科学书,又是蕴含着“以不变应万变”思想的哲理书。《易经》告诉我们万物都有阴和阳的属性,而他本身是一个阴阳平衡的个体,正如男人属于阳而女人属于阴,但一个人只有达到阴阳平衡才是健康的。而“易”的思想还在于它认为事件的阴和阳都是等量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的发展阴和阳会此消彼长,进而发展成一个周期,并且循环往复。我想这就是世界的“道”,正如诗中所说的一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也好比是我们物理上学的能量守恒定律,化学中的质量守恒定理。用“变”的方法看世界,用变“的方法找规律,这种智慧一直延续到几千年之后,我们一直用这样的方法探索未知。

读《重读中国女性生命故事》有感


读《重读中国女性生命故事》有感

本书属于海外中国研究系列的论文集成着作,海外学者运用了大量的典籍的记载进行研究讨论,从不同的创新的视角对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一些女性故事进行了分析。分为四个部分:1、学术方法论:倾听沉默,质疑内质;2、传记与教化;3、非传统的传记资料;4、自己的声音。这其中每一篇都让我们从创新的角度了解中国女性的生命故事和当时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正在浮现的中国女子传记领域做出了独一无二的贡献。

“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漆室空怀忧国恨,难将巾帼易兜鍪。”或许秋瑾这样的诗句在她的当世是被人赞颂的,不过于中国古代历史来讲,不该是女子的豪情展露。然而此诗中引用的漆室女的故事却正是出自刘向编纂的《列女传》中的一个关于鲁国漆室邑的女子因“鲁君老,太子幼”而忧伤的故事,在当时人看来,这是“大夫之忧”,而非女子之忧,漆室女则说“······夫鲁国有患者,君臣父子皆被其辱,祸及众庶,妇人独安所避乎?”而秋瑾自己正是使“将巾帼易兜鍪”付诸行动,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她的一生也变成了典范故事为后人称颂。

古代《列女传》是中国女子传记传统的原始文本,在儒家价值标准下促进整个帝国,而这部文集也生成了一大传统,并主导着中国有关女子的着述与思考。其实帝国晚期,许多学者追随刘向,用有德妇女的故事来谴责社会习俗的腐化,在他们自己的时代推行一种有关政治的道德愿景。其实《列女传》也并非是中华女子唯一的道德模板,例如唐代的墓志铭就凸显了女子生活中的私人侧面,比如情感纠葛、虔信佛教这类在更受儒家思想约束的标准传记中不见的侧面。

当然,本书也证明了,中国文化虽然时常因其延续数千年而饱受称颂,但它是不断变化的。事实上,正是这一动态演变使得这种延续成为可能。《列女传》也不是一尘不变的,而那些现状的批评者们,包括革命者秋瑾,就是认可对当代文化及政治权威的挑战,并以这种方式赋予了古代故事以新的涵义。

本书文章的作者们面对历史材料独一无二的挑战,使用了三种既有所重叠又相互包含的阅读策略,每一位作者通常都依赖于不止一种策略。第一种是将各种类型的正式传记定位到语境中阅读,进行精细的阐释。第二种策略找出了关于女子生平新的、非标准的讯息来源,避开了正式传记文本中的沉默与限制。其实丰富的中国传记史料在许多话题上是沉默不语的。比如说,对于有关妇女生活的家居装潢、衣着时尚和个体外貌的细节都鲜有关注。而第二种的策略来源包括小说、个人书信、墓志铭,还有部分自传倾向的诗歌、诗集序言、口头访问等。解读女子生平的第三种策略牵涉到找出女子所写的文本,发掘出了女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我的资料,克服了某些典型的列女式叙事的局限。

中国女子传记构成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传统,为了理解这些中国女子的生平故事,为了切实体会她们所做的选择,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传记传统的文化特征。本书中多数研究文章所揭示的,不是每个人都有各式各样的选择余地。有着宽广选择余地的,根本不可能是一位女子,而历史上儒家的理想女性模式要有限的多,有限的选择范围进一步受到特定的影响。而那些女子传记的主体,也并非浪漫主义意义上的、有着充分能动性和完全自由选择的独立自主的主体。她们的“内在自我”也像“外部自我”一样,都是文化规划的一部分,最终介入到了历史的写作中。

也许古代中国女性在传记记录中并不是有多精彩丰呈,但是每个人都有她自己独到的一面。无论是传记史料中的言与不言,我们也能透过历史来看她们的世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读《英雄中国》有感范文300字


自从读了《英雄中国》这本书后,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有一股强大的力量,也使我重新认识了我们这个美丽、和谐、富强的国家。

1949年前,中国被称为东亚病夫,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了,原先那个贫穷的国家,现在变得繁荣富强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体育事业也大大增长,得到了一系列的巨大前进,一直到了2008年,我国成功终于举办了奥运会。从东亚病夫到举办奥运会,是多么的不可思议!我真为我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但去年的5.12地震使四川省的汶川县受到了强大的自然灾害。汶川的灾难激起了广大人民的爱心,四面八方的志愿者都为灾区献出了一份份爱心......

中华民族有着爱国主义的美好传统,有着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正是有了这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前赴后继,才有了今天这个伟大的中国。

读《中国童话》有感范文300字


暑假里我看了一本书,叫《中国童话》,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小渔夫和公主》。

《小渔夫和公主》讲的是:一个小渔夫救助了大鲤鱼、雕和狐狸,获取了它们的友谊。后来它走到一座城市里,得知该国的公主用一面宝镜,能照到世间任何地方,杀死了许多求婚者。为了阻止这场杀戮,小渔夫决定通过动物朋友们的帮助,制止公主。最后,在狐狸的帮助下,小渔夫获得胜利。在婚礼当天,小渔夫拒绝迎娶公主,并批评了公主,独自回到渔村。公主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穿着普通的布衣,来投奔小渔夫。小渔夫原谅了她,与她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小渔夫帮助别人,也得到别人的帮助,才有了美好的结局。

记得我刚上小学的时候,有节体育课,有位同学把我压在地上,头磕破了皮,我眼泪直流。陈锦轩看到了,跑过来扶我到校医室检查。此时,我感到友谊真的很重要。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帮助别人,别人也会帮助你的。从现在开始,我要珍惜跟同学们的友谊,脚踏实地地学习。

读书笔记《读《中国红学概论》有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读后感大全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书笔记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