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渔家傲读后感

渔家傲读后感

《卢学士诗酒傲王侯》读后感。

古语言: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阅读的过程,也是情感不趣起伏的过程,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将自己的想法一笔一划的记录下来,那么,有哪些可以值得参考的读书笔记呢?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卢学士诗酒傲王侯》读后感,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卢学士诗酒傲王侯》读后感

我很喜欢这篇小说,因为读完它给我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虽然有点长但并不难读,情节衔接也很紧凑,每一个情节都是有它存在的意义的。

小说开篇用很长的篇幅叙写了卢柟家宅的精致景色,以及他的名士傲气、文人才气和潇洒纵情的性格,为小说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正是因为卢柟的这种放荡不羁,才会使他一步步走向牢狱之灾。

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接着以汪县令数次预赴卢柟的游园酒会而不得,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每一次的爽约都是有理由的,令人不禁惋惜却又觉得情有可原,前面几次爽约使得小说具有渐进的结构,累积到最后一次便自然地引向了矛盾的顶点,以一句通报之人误传的“绝早就来”作为导火线,继而使卢柟认为汪岑又要爽约,戏弄自己。

于是怒火攻心,喝个酩酊大醉不省人事,待到汪岑前来时那还有什么酒宴,只剩杯盘狼藉和一个醉汉在园中,这又形成了汪县令对卢柟的误会,两种误会相互对冲,也没有解释的机会,而卢柟又自有傲骨,醒来之后不但没有担忧,反而怪自己没有关好门,好让知县吃个闭门羹,由此可看出其傲视权贵的气骨,也体现出他有些恃才傲物的嚣张,这在之后公堂之上的反抗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而我最喜欢的情节还是最后陆光祖与卢柟相交继而将他救出的情节,虽然知道这是此类小说惯用的伎俩,但又有谁不喜欢大团圆结局呢,而且又是充满着正义的,感人的甚至带着点文人诗意的逆转。

在经历十余年的牢狱生活后,即使是傲骨铮铮的卢柟也已放弃了出狱的想法,却被新上任的郑光祖救出,两人趣味相投,惺惺相惜,从卢柟上门谢恩的情节便可看出这一点,卢柟不会送金钱而贬低了郑光祖的一番好意,郑光祖也没有怪罪卢柟长揖不拜,还奉为上座,表现出自己希望与其相交的一番诚意,文人之间的默契便是如此,委婉有礼却具有温润的感人力量,这也是我读这篇小说所汲取到的正能量。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书笔记阅读

《酒公墓》读书笔记


最近看了本书,叫《 文化苦旅》。
有人说,酒公张先生是中国式的浮士德,学究天人可终究悔恨一生。我们读完这些悲剧,总得思考,它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才能不愧于历尽万世淘洗而仍旧能流传至今的文学作品,而这也就是悲剧流传的意义了。
张先生是失败的,
其一在于胆怯。在上海文化圈与人结交时,因其三句不离逻辑而被人耻笑,就开始毫无自信自我否定了,不仅否定了自己几年之学的努力,也否定了中国逻辑学的未来。倘若对于自己所选择的逻辑学有偌大的热爱,这种热爱能战胜尴尬、战胜暂时的卑微带来的窘迫的话,他就不会轻易放弃他当初攻读逻辑学的主旨:理一理中国人随意的思绪。在县城中学教英语时,因讲到love这个敏感的单词并补充了一些解释,全班同学哄堂而笑,导致无法讲课。此时的他也胆怯了,竟造谎逃回家作罢。或许我们真的无法理解在一个信息闭塞的不开放的时代里,跟一群青涩懵懂的孩子谈及敏感的话题时被嘲笑后是一种怎么样的窘迫,但是如果无法让孩子们正视这正常之物,无法让自己的尊严和威信得以建立起来的话,我想这不算是一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我很佩服我初中的生物老师,她上课既风趣幽默又不失严厉,她曾信誓旦旦地跟我们解释她讲到人体生理结构时毫不羞涩的原因:这种东西,哪位生物老师讲到都会不好意思,但自己用一种正确的心态面对,久而久之,自己便会不脸红,学生也不会因自己的脸红而跟着有太大的情绪变化了。我不知道她用了多大勇气去克服这种羞赧,我只知道,她是自称自己为笨鸟的,而通常一名校长、一位女强人,绝对是那只先飞的笨鸟。
张先生缺的,正是那么一种我走我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坦然勇敢的精神,总是畏惧着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总是用别人参差不一的评论来形成自己片面的社会存在感和价值作用,而这种被胆怯一次次击败了的却又不懂得爬起来的人,是很难成功的。
其二在于压抑自我,意识不到与外界的冲突。他很懂得融入社会,到师范学院寻工作,不缺逻辑教授,只缺英语教师。虽说他作为留学生也擅长于英语,但我们知道,他内心真实的想法是把逻辑发扬光大,这由他费心向师范校长阐述逻辑课的重要性可得知。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学校不需要逻辑课,也不需要你来教逻辑学。这可就使张先生木然了,在坚守理想和屈服现实间的艰难抉择中,他选择了欣然接受后者。可有人会说,这两个选择并不冲突,我也同意你的说法,因为我知道有很多人是在屈服于残酷的现实的同时不忘坚守自己的理想的,从古时越王勾践到今日钢琴王子刘伟,从拿破仑到熊素琼,成功的人不乏少数。而张先生呢,是作为一个屈服了的失败者被铭记的,他对自我的压抑,导致了一世一事无成。而且,他的一手好字,也空只能用来给人写墓碑,赚取些许的酒钱用以买酒浇愁罢了。
其三在于对自我要求太高,不懂得释怀。张先生一出生便背负了兴盛家族的重担,一世扛着状元后代的龟壳。稍有不如意便视己为永不翻身的败者,不懂得给自己以适当鼓励重出江湖。如此容易被困境折服,如此容易颓靡不前,又如此看重家族的名声,稍微活得穷酸一点,便是对不住祖宗,也对不住自己了。看人家陶潜活得多自在,重要的是学会放下名利的枷锁,寻找本心,笑看荣辱,不折不挠啊! 悲矣,酒公!吾等必不重蹈汝之覆辙,以骁勇之心、坚持之心、坦然之心面对形色世界,完吾等之梦想,无悔于吾等之青春。
如何才能算是不虚度青春?这是大家都知道考虑的问题了。


教师之《教育诗》


教师读书笔记之《教育诗》心得感悟范文:

最近一段时间读了苏联早期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的最著名的一部代表作《教育诗》。马卡连柯在书中叙述了教养院的流浪儿童,从不遵守纪律的一群乌合之众,在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指导下,改造成为社会新人的故事,其文笔娴熟而幽默,叙述充满激情,更由于在创作中表达出的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使本书影响深远。

读了这本书,结合平时的教育实践,我对“尊重”、“师范”、“集体”这三个词有了新的体会。

“尊重”,既尊重学生。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国家要在沙皇俄国的废墟上建立,处在百废待兴的局面。流浪儿童和青少年罪犯成群,教育和改造他们成了新政权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把他们培养成有政治觉悟,有高度责任感和荣誉感,遵守纪律,朝气蓬勃的社会主义社会成员?马卡连柯认为重要的一条就是热爱、尊重和信任他们。因为在马卡连柯看来,学员本来都是好的,是“普通的孩子”、“没有违法的儿童,而有的只是那些和我一样充分享有幸福生活权利的人”。在改造这些青少年犯罪者的过程中,他对工学团的学员不但不厌恶,而是欢迎他们,一开始就和他们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彼此信赖的友谊。同时,马卡连柯极力不让犯罪的青少年回忆痛苦的过去,鼓励他们 “应该忘记过去,应该不断地前进”。当他发现学员稍有一点进步时,就积极地加以表扬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马卡连柯的这一思想和我们现在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要肯定学生的闪光点”的教育理论不谋而合,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班级管理,我们也都应该热爱、尊重学生,要善于从学生身上发掘积极的因素,以正面教育的方法情真意切地去感染学生,引导他们前进。总之,就像马卡连柯说的那样:“人是可以教育好的,对人应该采取既严格要求,又充满乐观的态度,要发掘人身上的力量和美,使他认清前途和远景。”

“师范”,既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要以身作则并倾注自己的心血去塑造儿童的灵魂。马卡连柯在《教育诗》第一部第27章 “攻取共青团”中写道:“我们认为单单‘改造’一个人还不够,我们应该用新的方法教育他,就是说,应该把他教育成不仅是社会上没有危险的或是无害的一员,而且应该把他教育成新时代的积极分子。”以此为目的,马卡连柯欢迎来到工学团的犯有抢劫、偷盗罪的学员。有的学员来到工学团时,身一上脏得要命,骨瘦如柴,生着疥癣。可是,助理医生兼护士葛利高里叶芙娜总是从生活上关怀他们,不辞劳苦地替他们收拾,像“亲娘”一样对待他们,表现了工学团的教师对学员的爱。为了教育好学员,工学团的教师针对学生的各个特点,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为了把学员培养成苏维埃新人,教师在劳动中总是以身作则,在农田和工场里与学员们一起干活。教师们的以身作则是工学团改造与培养流浪儿童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工学团的教师用肝胆照人的模范行动完成了对学员的道德影响。我们现今的教育教学活动同样离不开教师的示范作用。从上师范学校开始,我们就被教育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融入血液、刻入骨髓的一种潜意识的行为。所有的老师在小学生的心中大都有着偶像的地位,孩子们会下意识的去模仿他们的老师,这种现象在我们小学教育阶段尤为突出。做了近十年的班主任,我发现很多道理你和学生讲十遍他不一定能记住,可如果学生是亲眼目睹老师做了,哪怕只有一次,他也会印象深刻,并且会有意的去模仿。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某些行为意识上你总能看到他们班主任老师的影子。所以我们要善用这一现象,以自身的言语和行动引领我们的学生走向成功。

“集体”, 让学生在集体中自我教育。

书中叙述了马卡连柯建立和锻炼学生集体的经过。马卡连柯通过让学员参加农业生产,修房子等工作逐渐地组织了儿童集体。他认为:每一个学员都是人,要唤起他们的人格的力量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把学员的集体组织起来。他指出,组织儿童集体的第一个步骤是要引导学员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并且通过说理教育而逐步形成集体的舆论。他对学生的性格、脾气、优缺点看得细致、准确。把学生分成几个连队,指派队长,有意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每个人也逐渐养成热爱集体生活的习惯。马卡连柯认为,学生的成长必须有良好的集体。使学生有归属性和纪律性,这是教育工作得以开展的前提。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影响是非常关键的,但是教师的影响也是有限的。建立学生集体,通过集体的规章制度和大家的互相影响,它有教师不可取代的作用。学生有集体组织,他们就会在集体活动中得到自我教育,这叫做 “平行影响”。

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都是在集体中完成的,因此我们决不能忽视集体内部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如何发挥集体的作用,是我们每位教师都要面对的问题。马卡连柯的理论提醒了我在班级管理中的两点,一是选拔班干部,培养小助手。俗话说“群雁高飞头雁领。”班干部的素质与能力,对班级工作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小领袖”式的学生干部,作为同龄人,在班级学生中的作用往往是班主任不可替代的。二是要着手创立良好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象“水”,学生象“鱼”;学生在民主、平等、健康的班级文化氛围中,会表现出一种愉快的心情、积极进取的精神,会促进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马卡连柯认为,教育是像诗一样美好的科学,尤其是教育新人的过程更加如同诗歌创作一样,其间充满着艰难困苦的探索,同时也极富浪漫传奇的色彩。而这本《教育诗》充满着马卡连柯的智慧和他作为灵魂工程师的匠心。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他们是一个个思想独立、精神独立、个性独立的人。我们要做的,就是伴着他们、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并在这过程中,用我们的心灵悉心享受这美丽的“教育诗”。

读读《今日诗》有感


昨天带着回忆默默地逝去,今天携着希望悄悄地来临,而明天,又闪烁着光辉等待着人们。有的人沉浸在回忆中,他们依恋昨天,有的人迷醉在梦幻中,他们企盼着明天。这两种人,都忘记了最应当珍惜的是宝贵的今天。

今天不就是短短的一天吗?不就是短暂的24小时吗?不就是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分之一吗?今天就算了,我要玩个痛快!从明天开始抓紧时间,从明天开始好好学习,从明天开始认真工作。有些人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岁月匆匆,待到了明天,明天又变成了今天,而每个今天之后都有许许多多的明天,那么,你的决心和理想,哪一天才能变为行动、成为现实呢?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这几句诗,是先辈千折百曲,历经磨难生活体验的结晶啊!古人有感于时光之短暂,便有了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和凿壁偷光的典故。现在我们的条件优越,不是更应该珍惜、抓紧今天的分分秒秒吗?

抓住了今天,就是抓住了掌握运用知识的机会,就是抓住了发明创造的希望。聪明、勤奋、有志的人,他们深深懂得时间就是生命,甚至比生命还宝贵。他们决不把今天的宝贵时光虚掷给明天。

虚度光阴,在折损着生命的光。及时努力,在开辟着理想的路。朋友,不要沉湎于昨天,不要观望明天,一切从现在开始,从今天开始。

今天,是生命的开端,是奋斗的起点。

高中生阅读《鱼家傲》读书笔记600字


读《鱼家傲》_高中读书笔记600字

今天我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阅读了范仲淹的《渔家傲》,我的心被一股巨大的力量打动着,使我感到十分悲痛:宋代战火纷飞,战士们在荒漠打战,久戍边陲的将士心情沉重,边喝酒解闷,边思念遥远家乡,可是敌人还没打败,不能归去,在夜晚,将士们都不能入睡,将军因战事劳苦而白发满头,战士们因怀念家乡而流泪。

战争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灾难,给人们生活带来了麻烦。无论远古还是现代。远古的秦皇扫六合中,就给人民、军人带来灾难,只要被秦王捉到的人,无论老少,都会被活埋,就这样人死伤无数。到了现代,美伊之战,这是一场刚刚结束不久的战争,美国在这次战争中出动了先进武器,把伊拉克整个城市都踏平了,使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一听到报警声,就马上跑,军人奋战在前线,可武器不够美国先进,军人死的人数不计其数。

虽然现在战争少了,可我听一位老人家说他以前在越南战争中前线,他说我们打战时吃的是压缩饼干,到了晚上听到鸟叫声和水流声他就倍感思念家乡,可是有家也不能归,因为战争还未结束,每当他想到这,泪水就会夺眶而出。

读着,读着,我想战争为什么会发生呢?如果没有战争,人民不是就不会这样了吗?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战士们,看到了战士们在哭泣,哭喊着“我们要回家”,并告诉我要阻止战争发生,这样人民才会生活的更幸福,祖国的建设才会更好。

《渔家傲》一文,像丰碑,像明灯:告诉我们要阻止战争的爆发,战争一旦爆发,奋战在前线的军人会思念亲人;人民生活会提心吊胆,

祖国建设会遭受到严重破坏。

读海子的诗有感


“我叫查海生,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

我不敢长时间的阅读海子的诗歌,会让我感觉到四面八方涌来的孤寂、无力,以及深深的绝望。但海子的诗歌,爱的能量其实是远大于绝望的,但绝望有时候,虽然能量不如爱大,却比爱更锋利,容易将人割伤,海子自己就是一个例子。在我心中,海子仍旧是一个很纯粹的诗人。过分的纯粹,过分的孤独。




当我初次读到“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内心阳光明媚。他祈愿别人有灿烂的前程,他衷愿别人能终成眷属,他祝愿别人能在人世间获得幸福,而自己却只想找个无人的海边,等待时光流逝,等待春暖花开。

然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1989年1月13日。十日后,他便在《黎明.之二》中写道,“我把天空和大地打扫干干净净/归还给一个陌不相识的人”。同年3月26日,海子在山海关的一条铁轨上,告别了污浊的尘世。他带了四本书与他一同离去,分别是《圣经》、《瓦尔登湖》、《孤筏重洋》与《康拉得小说选》。这一天,是他的忌日,也是他的生日。这一年,他仅仅25岁。

海子在农村长大,15岁就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可他走出了封闭的小山村,却没有找到封闭的心的出口。他曾在诗歌王国里自由地、尽情地变幻着自己的身份:骄傲的国王、朴素的农民、悲伤的缅怀者、痛苦的思想者、幸福的歌唱者、痴情的遥望者、绝望的遁世者,和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的智者、众人皆恨我独爱的自然生灵的守护神。为了专心写作,他常常一个人待在安静的环境里,因为安静的环境适合诗人思考、想象,然而也会积累越来越多的孤独感,正如“孤独不可言说”。这种孤独感成就了他的诗歌,但最终却将他吞噬。

他的绝笔诗篇《春天,十个海子》第一句便是“春天,十个海子将全部复活”。或许他还有所希翼,正如他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有限绝望,无限热爱”;或许他不是对这个世界失望,而是去寻找梦想中的大海。海子,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是春天里的桃花。但桃花已逝,时节未了。

北岛的诗读书笔记


以前就知道北岛,只是一直没多少看他的诗。在这之前,我很讨厌抽象诗,认为那只是神经病在那儿叫喊的东西而已,毫无艺术性而言。直至,我看到北岛的诗。

北岛的诗,早期,也是以优美派居多。像《微笑;雪花;星星》:一切都在飞快地旋转,只有你静静地微笑。从微笑的红玫瑰上,我采下了冬天的歌谣。蓝幽幽的雪花呀,他们在喳喳地诉说什么?回答我,星星永远是星星吗?

优美的旋律,却令有一种深层的含义,而不单单是歌词。这是北岛的作品。

诗中,诗人问星星,我为你倾倒,我为你付出,只是,你能不能永远是我的星星,永远照亮我的灰暗?

这是一首情诗,但一样的富含哲理。

到了后期,应该是抽象诗兴起吧,北岛的诗开始转向抽象。

如这首《恶梦》:在方向不定的风上/我画了一只眼睛/于是凝滞的时刻过去了/却没有人醒来/恶梦依旧在阳光下泛滥/漫过河床,在鹅卵石上爬行/催动着新的磨擦和角逐/在枝头,在房檐上/鸟儿惊恐的目光凝成了冰/垂向大地/道路上的车辙/又结起一层薄霜/没有人醒来

这诗大概描述一个黑暗的时期,前途未明,诗人想寻找光明,只是,周遭的人未曾清醒,天空还是沉沉的黑夜,恶梦萦绕在每个人的心上。

说真的,这首诗我不喜欢。不过,北岛比起很多光乱抽象的人,诗歌语言还是有一定优美性。

不过,如这首稍抽象的哲理诗,我却很喜欢--《明天,不》:这不是告别/因为我们并没有相见/尽管影子和影子/曾在路上叠在一起/象一个孤零零的逃犯/明天,不/明天不在夜的那边/谁期待,谁就是罪人/而夜里发生的故事/就让它在夜里结束吧

怎么说呢,这首诗我真的不想解释,多美好的一首诗,有着不同的想像空间,越解释越显得我的说白无力。明天,我们为什么要期待明天?已经发生的故事,要结束,就在今夜结束!诗人的语气平和,只是,一种对感情坚决的态度,跃然纸上。

简单的一首诗,鲜明的生活态度,这诗我很喜欢。

而我认为北岛极经典的一首抽象诗,我居然也会喜欢,尽管我从来不喜欢抽象诗,可是北岛的确写得太好了。

《履历》:我曾正步走过广场/剃光脑袋/为了更好地寻找太阳/却在疯狂的季节里/转了向,隔着栅栏/会见那些表情冷漠的山羊/直到从盐碱地似的/白纸上看到理想/我弓起了脊背/自以为找到了表达真理的/唯一方式,如同/烘烤着的鱼梦见海洋/万岁!我只他妈喊了一声/胡子就长出了/纠缠着,象无数个世纪/我不得不和历史作战/并用刀子与偶像们/结成亲眷,倒不是为了应付/那从蝇眼中分裂的世界/在争吵不休的书堆里/我们安然平分了/倒卖每一颗星星的小钱/一夜之间/我赌输了/腰带,又赤条条地回到世上/点着无声的烟卷/是给这午夜致命的一枪/当天地翻转过来/我被倒在/一棵墩布似的老树上/眺望

很长的一首诗,然而我还是完整的重打一遍,为的是教人欣赏。

我昨夜,特意从房间跑出来,我对小虫说,诗人都是神经病,北岛比我还疯。小虫问我为什么,我于是念这诗给他听,他说,你能否把这一些小细节都以诗表现出来?我说,目前还不能,人家北岛是大家了,我的新诗,目前正想由感情诗转向理性哲理兼容的。他说,对呀,你的诗,感情居多,应该学学人家的。我点头以示赞同。

北岛的诗,不像徐志摩的,徐的诗,我看一遍就读懂,深深感动,以北岛的诗,我往往要研究两三遍,深深思考。

读我读懂了这首诗


诗歌是诗人表达自己的感情一种方式,透过诗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内心的世界,可以懂得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每一首诗其实都是经典,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回味,去感悟,当你读懂了一首诗,你会发现原来诗人要告诉我们的有这么多!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这是孟郊的《游子吟》,也是我最喜欢的诗。

每每吟诵它,我的脑海中仿佛就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英气勃发的儿子坐在简陋的茅屋里读书。不远处,满头银发的老母亲正埋着头,弓着背,在一盏微弱的豆油灯下,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补衣服。那密密麻麻的每一针,都蕴含着母亲对儿子无比深沉的爱。每一线,都代表着母亲对儿子的的真挚的情。这浓浓的母爱,全都倾注在这一针一线间。母亲与儿女情深似海,而母亲那无私的爱,作为儿子何时才能报答呢?正所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母爱不仅是无私的,母爱更是伟大的!母爱如水,是那么清凉;母爱如雪,是那么洁白;母爱如雨,滋润着颗颗幼小的心灵;母爱如阳,用自己最朴实的爱把幼小的生命照耀;母爱如风,轻轻抚摸着个个可爱的小脸蛋。母爱如四个季节,在春天把爱播种,在夏天把爱培育,在秋天把爱收获,在冬天把爱贮存。母爱是春天里的太阳,照耀祖国的花朵;母爱是夏天里的雨,浇灭了炎热,带来了凉爽;母爱是秋天里的大树,结满了丰硕的果实;母爱是冬天里的一把火,点燃了冬天里的激情!

我读懂了这首诗,从中得到了感悟,让我回味无穷。希望你们也能用心去读这首诗,从中获得自己的感悟,懂得更多道理!

喜欢《《卢学士诗酒傲王侯》读后感》一文吗?“读后感大全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读书笔记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渔家傲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