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每一个善举读后感

每一个善举读后感

读《擦亮每一个日子》有感。

古语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而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为自己所看的书籍写一份读书笔记,你是否为此为写一篇读书笔记而苦恼了。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读《擦亮每一个日子》有感”,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读《擦亮每一个日子》有感

“漫天的碎片、冲天的火光、阵阵的欢呼”这一高考后的狂欢,在长期受压制的学子们看来可谓是冲破枷锁后一场激情四溢的盛典。究竟是谁给他们带上了枷锁?究竟是谁让他们在漫漫的求学道路上不堪重负,伤痕累累?

我想是如今的考试制度和屈服于考试制度的“我们”——这个被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每年两次的期末考试,在我们看来就是一次生理和心理的挑战,每次的考试排队更令我们烦躁不安,诚惶诚恐!有时感觉自己很自私,可能在有的学生和家长心中,每次的成绩并不那么重要,只要达到相应的标准就可以了,并非得尽善尽美去博取高分。经常会问扪心自问:这么强调成绩是不是存有很大的私心?是不是在拿学生的快乐和成长换取自己那点可怜的荣誉?毕竟我不能像薛瑞平老师那么有魄力——可以忽视成绩对自己和学生的影响!

快乐是相互传递的,我们如负重担,孩子们怎能感到快乐;我们不能放平心态、轻松面对,孩子们怎能感到快乐?而快乐这一人类最美好的情感,这一童年最重要的体验,在孩子们中间越来越少。

上一星期,连续几天,太阳炙烤着大地,温度都在三十度以上,天地之间似乎下了火,热浪滚滚,星期四中午天气转阴,四周像一个大蒸笼,闷得透不过起来!预备时,突然狂风大作,大雨倾盆而下,怎一个“痛快”了得!走到教室门口,几个调皮的男生在走廊里边戏水边说笑,自己也很想加入他们的队伍!因为毕竟这几天太压抑了!

这场雨下得真是酣畅淋漓!转眼看见班里的几个踏实好学的孩子还在教室里无动于衷,晕晕乎乎地写作业、改作业!就招呼他们一块儿出来放松放松、凉快凉快。可他们竟像木头人一样毫不理会,依旧干着他们自己的事。那一刻,我感到特别的悲哀!因为在长期的压制下,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劳逸结合,对周围的事、物都有点麻木了,有怎么会有创造的灵感和快乐?可悲!

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能体验到求知的快乐、思考的快乐,而且还能充分体验到来自野外嬉戏的快乐、来自少年天性被纵情释放的快乐,后者会是他们幸福生活的源泉!如果因为外力的干扰得不到释放,难免会出现诸如高考后看似病态的景象!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小编推荐小编推荐

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有感


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有感

学生的课余时间是怎么度过的这个问题是每个老师都思考过的问题,他们的课余时间使用得是否合理更是我们所关心的。那么如何正确利用课余时间呢?苏霍姆林斯基在文章中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

在每一个班级中都应该有这样一个独立的图书角,这个图书角里陈列的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图书,学生在这样的图书角里可以找到他们想要找到的东西,学生们下了课之后去的最多的地方是这个图书角。在这个图书角里承载着学生的快乐,他们从里面知道了许多书本中没有的知识,满足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求。

教师的作用应该是引导他们去选择自己喜爱、需要的图书。苏霍姆林斯基说他并不主张让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去学校图书馆借书,教师是最了解自己的学生的,知道他们最需要什么样的书籍,在我看来,对于比较小的孩子,应该由老师带领着去选择自己图书,而在班上的图书角不失为一个最好的选择。

学生对书籍的爱,归根结底是对知识的爱,每个学生可能会对不同的知识发生兴趣,有人喜欢文学,有人喜欢生物,有人喜欢科技等等,这些不同的爱好并不防碍他们对书籍的爱。所以不管是教什么科目的教师,都要设法使学生保持喜爱读书的好习惯,使这种爱好成为他一生的好习惯。

“书籍是一所好的学校,应当教会每一个学生怎样在书籍的世界里遨游。”对于每年成百上千甚至已经达到上万的数量的书籍种类的增加,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之内根本没有时间把其中的哪怕是一小半书籍读完,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还有,天下书籍之多,种类之复杂,适合学生读的书却并不是有很明确规定的,有些是学生看不懂甚至是不能看的书;另外学生需要的书籍在哪儿可以找到。这些基本的问题都在于教师的引导,而不是盲目的推荐。

我的爱人教小学时曾经给很学生推荐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好书,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在学生的日记中明显的发现学生懂得了许多的道理,他们知道了如何更加珍惜自己的美好的环境,以自立、自强的态度去对待学习。这是一个很好的连锁反映,学生们因为一本好书而改变一种看法,或者某中对事物的态度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而看看有些学生,在没有教师的引导下,却在私下里流传着这样那样的鬼故事小丛书,他们被那种荒诞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有些甚至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就是教师引导与不引导的区别所在。苏霍姆林斯基建议首先应该建立班级图书角再逐步教给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的方法,并且要向学生推荐些借阅哪些书。

对于书籍的爱,能够进一步促进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教师应该引导每一个学生去接近爱好的发源地。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在求学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只有具备这个条件,才可能特别喜欢一门学科,才可能发挥智力的积极性。”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学生的课外时间是比较少的,从星期一到星期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度过,而学校又给学生安排了合理的学习时间计划,表面上看学生似乎没有自己的自由时间,这是不对的,学生的课外时间在我看来应该包括许多的方面,如下了课,放了学等都可以称为课外时间,对这些时间的合理运用则是对知识的一个有益补充和智力的进一步发挥。有些学生可能爱好电玩;有些学生可能就爱好看书,他们可能什么书都看;而有的学生可能爱好运动,成天就喜欢打球之类的;还有的甚至什么特殊的爱好都没有,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教师的作用还在于如何把一些不积极的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东西,让他们在知识里寻找到快乐!

对于新时期的教师和苏霍姆林斯基时期的某些做法可能不是完全一样了,过去获取知识的途径可能要算是书本是最好的,然而现在,书本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在某些学生看来书本已经没有网络重要了。对于网络是一个新兴的问题,很多人对他如洪水猛兽,我却不这样认为。现在的孩子之所以喜欢网络自然有其魅力,然而不正确的使用方法就如不健康的书本一样,同样不可以读,而且网络对于书本更具有隐蔽性和不确定性,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有人曾经说过,“谁能解决学生对于网络的问题谁就是中国的英雄。”这句话是有深刻的道理的。当然,一切的问题不管存在与否,教会学生怎样合理支配自由时间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让他们形成合理的爱好!

读《如何成为一个怪物》有感


读《如何成为一个怪物》有感

文马颖

《如何成为一个怪物》是冯唐应李银河之邀自选的随笔集,由冯唐重新润色并排序后编撰成集。全书分耕读、琴鹤、饮食、男女四部分,从文学谈到收藏,从酒色谈到人生,包罗万象而又细致入微,让读者充分领略冯唐眼中的尘世风景。

最开始接触冯唐是在学校的图书馆看到他的一本叫《活着活着就老了》的散文集,当时是被他的名字吸引,我一直很喜欢《滕王阁序》里“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话,所以就把那本书借回来看,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

要评论冯唐的文章,必须先要介绍一下冯唐这个人。冯唐,71年生,北京人,十几岁的时候写了一本小说《欢喜》,没出版,学医,成为妇科肿瘤专业临床医学博士,然后跑到美国读工商管理,重拾文字,连着出了三本小说,称“北京三部曲”,分别是《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万物生长》、《北京,北京》,讲爱情,成长,内心肿胀。另有“子不语”三部曲计划,已出了《不二》、《天下卵》。

如果你在搜索引擎里搜他的名字,可以看到一张略经沧桑的饱满的老男人脸,那就是冯唐。

其实,上面说到的那些小说,我都没看过,唯2011年《不二》在香港出版前曾受到圈内人热捧,说文字好,汁液四溅,无法形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把黄色小说写到了新高度,于是我跑到书店看了几页,不知道为什么,没有看完。

唯一看完的就是《活着活着就老了》和正在看的《如何成为一个怪物》,这两部散文集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重复的,所以可以放到一起来说。

随便翻两页这两本书,你都可以马上感受到冯唐文字的特点,干脆,有节奏感,劈头盖脸,比如这一段:我从小就很拧。认定文字是用来言志的,不是用来糊口的,就像不能花间喝道、煮鹤焚琴、吃西施馅的人肉包子。逻辑清楚的用处也有限,只能做一个好学生。

另外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文字中被人称道亦被人诟病的汁液感,也就是那种经常拿性和姑娘说事的部分。比如这一段:卖椅子的行家说,这种椅子要出彩儿,出灵气,一定要时不时让黄花姑娘光了屁股在上面摩挲。

第三个特点:自恋自大并且瞧不起别人。比如这一段:欧美人拿出Mont Blanc、Tiffany、Leica M6、BMW Z8,我们还能拿出祖宗的景泰蓝、景德镇、故宫、长城。他们拿出荷马、莎士比亚,我们还能拿出唐诗、宋词、李渔。他们拿出伍迪艾伦、《通俗小说》、《美国往事》,我能拿出什么?张艺谋吗?《英雄》吗?

很多人都管冯唐叫流氓,他自己也乐于承认这一点。他喜欢亨利·米勒,并且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难能的是当一辈子“流氓”》。他认为亨利·米勒元气很充沛,他的书可以从任意一页开始读起,任何一页都是杂花生树、群英乱飞,好像“陌上花开,君可徐徐扫”,他的文字简单深刻,像是一碗豆汁儿和刀削面一样有实在的温度和味道,触手可及。亨利·米勒讲起过圣弗朗西斯,说他在思考圣徒的特性,Anais Nin问为什么,他对Anais Nin说:“因为我觉得我是地球上最后一个圣徒。”

之所以写冯唐对于亨利·米勒的看法和对他文字的一些评论,是因为我想表达我自己对于冯唐和他文字的同样的感受。毫不掩饰的说,我喜欢冯唐写的东西,感觉很充盈很饱满,东打一枪西指一棒,无论是内容还是文字,都急赶赶的快要溢出来。

而很多人所诟病谩骂的所谓冯唐的“黄书”,我不否认他写得很直接,但我只觉得那染了艳色的文字,读来还是觉着熟悉和煽情,字里行间流露的,还是对时间的那点执着和不舍,冯唐的《不二》,冯唐的文字,不是哗众取宠,不是乘机捞财,他只是痛痛快快,风风光光的说了很多人想说却不敢说的话,做了很多人想做却不敢做的事。

说他是老流氓也好,性情中人也好,你都无法否认他的真实,至少他是用自己的眼睛和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并且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用笔记录下来,而不是借用大多数人的眼光去看,而大多数人的眼光好似是想要以此来掩饰自己的道貌岸然却不知道恰恰把它凸显了出来。

读《做一个聪明的老师》有感


读《做一个聪明的老师》有感

学校为了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开展读书漂流活动。当我搜索完书架上所有有关教育类的书籍最终挑选了《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只是希望从案例中找到自己工作中的雏形。从而找到解决的方法!

虽然此书没有华丽的词藻和专业性的话语,但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和王老师充满智慧的指点,一点都不感到枯燥。虽然我未能从中找到一模一样的事例,但却收获的远远不仅解决一个事例的方法!

好习惯不光是管出来的,它更是有好习惯的人带出来的,这就叫熏陶,熏陶比管理和训练更接近教育的本质,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回顾自己短短的两年多的教育生涯,正如王老师所说我也仅仅只是一个管理者,根本称不上教育者。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他学会自己管住自己。而我似乎也只是为了自己的业绩,并为真正为学生成长着想。不管大错小错,甚至不管错不错,只要看着不顺眼,上去就管,不准学生课间跑跳,怕有危险,自己管不过瘾,要求家长在家配合老师管理学生,不准学生看电视,上网,同学间打电话,看着她做作业,阅读书籍,逼迫学生做摘抄,默写来检测学生的阅读量。

对家长千叮咛万嘱咐要时刻管住学生,把他们看出个好习惯以后就好了。不幸的是,今天读了王晓春的书才发现自认为的法宝原来是多么荒唐,习惯是靠熏陶的哪里是管出来的,如果他们的老师是个真正爱读书的人,每天与学生交流阅读兴趣,培养他们非读不可的冲动,诱导学生喜欢。学生为何普遍厌学,重要原因之一是老师家长也是厌学者!不要把精力用在督促别人读书上,不然将起反作用!

“教师的情感和理智是相互支撑的”,教师必须爱学生,爱是教育的根基,是理智的发动机,有了爱,教师才会千方百计调动自己的智慧去教育学生。教师必须理智,才能准确判断学生情况,才能拿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不知何时老师爱在教育界成了灵丹妙药。我也沉迷在师爱的颂歌中,班上有位学生作业老是不能按时完成,表扬,鼓励,闪光点挖掘的不少,但作业还是老样子。和他商量后我每晚留他下来陪他完成一部分,可他动作慢的习惯还是改不了。当我明白除了爱,我还得理智思考原因何在后,我查阅资料,才知道孩子是属于“蜗牛族”,需要教育专业知识才能找出治疗方法。我们不能要求师爱完成本不属于它的任务,就好像我们不能要求医生光用爱就能把病人治好一样!

“不要急于管,而要急于研究”,回顾自己在与学生冲突或者交流时,发现自己总是没有耐心的去解决问题根本,甚至不愿多花时间去听学生讲事因,曾不只一次的粗鲁的呵责学生“你没有任何理由,老师的话就该去听去做”!这正印证了王老师的你必须服从的管理冲动,道德冲动。而应该更多具备的是“他为什么这样”的认知冲动。作为老师,首先要有探究意识,要突破现象深入本质,其次,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社会经验,有正确的思维方式。王老师希望老师走专业化道路,做研究型老师,他提出的研究型公式:凡事先不问怎么办,先问为什么,然后对症下药,再问面对这样的状况的原因。这个公式将知道我以后的教育工作,运用到实践中!

王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给了我很多收获,告诉我学会面对学生冲突时,要适时妥协,撤退!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想做智慧型的老师,我想光掌握规律不行,还得有专业知识,所以下阶段我继续拜读王老师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和《教育智慧从哪里来》!

感谢您阅读“读后感大全网”的《读《擦亮每一个日子》有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书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每一个善举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