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80后有感

观80后有感

观电影《80后》有感。

我们往往低估了观影响对人的影响,思维与故事情节不断地“互动”,产生很多的感触,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观后感,写观后感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提升自己的过程。那么观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观电影《80后》有感”,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电影《80后》观后感

电影《80后》演绎了一段精彩的80后的爱情故事。

80后是个特殊的群体,其特殊性就不多说了,因为80后都知道。

故事开篇,1992年女主角沈星辰11岁(应该是81年生,和我一样大),在打陀螺(80后儿时的玩具,我对此记忆犹新,自己上树砍树枝削制大大小小的陀螺很多个,还学着用不同的方法缠鞭子),还和男孩子争着玩儿;就在此时目睹了妈妈跟人跑了,爸爸当时被撞身亡的惨痛情景,于是她成了无家的人。(她是不幸的)

在舅舅家,看着舅妈对表弟的关爱,沈星辰的内心的心酸痛苦与寄人篱下的那种触痛是无法被其他孩子所能理解的。在这里遇到了和他同岁的,和她开始一段80后的真挚的,清纯的,刻骨铭心的爱的男主角明远。随后她经历了舅舅的离婚,表弟陈默成了和他最亲的人。

1997年,沈星辰16岁(我当时上初三,正经历着我人生的第一个转折期和家庭的困难期)去电子游戏厅(那个年代我只是知道有这样的地方,但是从不进去,也不会玩儿,以致后来大学同学说我不会打魂斗罗。。。)寻找王胖子为弟弟陈默出气,此时明远多年后第一次又出现在她面前,并为她出气将王胖子踢下楼梯。在后来再次躲避王胖子追打后在桥上知道了明远的家况(父母因为走私,父替母坐牢20年,母亲改嫁富豪,父亲知道后狱中自杀)。

2000年,沈星辰19岁,高中毕业(我也高中毕业,看着她们手中的高中毕业证,感觉好熟悉,和我的一模一样,只是我的已经找不到了);考上了大学。

2001年7月,在莫斯科宣布北京申奥成功,大学生们欢呼雀跃。(当晚我在家里平房顶上乘凉,用收音机知道的这个消息)

2003年4月,张国荣去世,画面上大学生在祈祷(我虽然当时也知道这事儿,但是对此不感冒)。同年,全国非典,男主角明远被隔离,手机没有带,沈星辰联系不上他,两个人一个在北京一个在杭州,在非常时期联系不少对方的那种焦躁与不安是两人纯洁真挚爱情的完美表现。沈星辰因为晚上在阳台上打电话联系明远而感冒发烧,在宿舍给同学解释不是非典,不能被隔离,在得知自己喝的鸡汤是某部长的孙子送的的时候,自己抠喉咙硬是给吐出来所有的这些都是因为他心中有个明远。而在明远被隔离时期,一个叫闻嘉姑娘的冒着被传染的风险跑到隔离医院看望明远;出院后,沈星辰找到明远时看到他和闻嘉在一起时,她被眼前的景象迷惑了,其实是明远在给闻嘉说我和星辰从小就认识了,你真的很好,你会找到更好的男生他和星辰是割舍不断的,他爱着她,他在给闻嘉说明,想说他还爱着沈星辰。一切都是误会。就在这个时候发生的转折,明远和张默因为各自的问题入狱。

张默知道姐姐沈星辰和明远的关系,在狱中救了明远而被箱子砸死。而沈星辰也一直凭着自己的能力打拼着,但是他的内心容不下任何人,除了明远。后来自己开了个茶庄,东西都和当初明远送给她的模型房子一样;明远出狱后,来到这个茶庄,当他看到这个设计和墙上的照片的时候,他什么都明白了!!

这个片子演的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80后的成长与爱情故事,同时也穿插了部分80后的家庭环境。也许他代表不了全部80后,也许还有很多80后的重要特征没能表达出来,但是至少是某个方面的缩影。很贴切。也许是因为时代的原因或者其他什么愿意,我认为故事的场景和那个年代并不是很接近,片子比那个年代更现代,不像是80年代处的中国;再或许是因为在那个年代我生活在中原农村,当时的杭州确实是那个样子吧!!但这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故事的主线是两个80后的爱情故事。

感人至深的一句话沈星辰说我一直在想,我们在进入爱情之前,都带着伤疤,但是所有的方法都试过了,吵过,放弃过,分开过,都是那么令人难过,可不可以,不分开了?

沈星辰:我绝望地渴望被爱,却不知道如何去爱。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电影80后观后感1600字


《80后》是一部由刘冬、黄明和史可等主演的青春爱情电影,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个失去亲人的少女为了事业和爱情而努力打拼的故事,剧情丰富,扣人心弦,网友们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首先就我个人来说我,属于挎着80后的末尾,迎着90的初生。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一般大多已经享受在父辈努力的成绩下,享受着不算太好但也不算太坏的生活。成为了时下一部分人嘴巴里说的最累的90后。

电影《80后》讲述的是沈星辰和明远爱与失的故事,以及伴随着人生的种种。

大时代上说,他们属于改革开放后的一代,拥有着经济等等最实际良好政策的第一代人,享受着生活的变迁以及方方面面的改变带来的实际利益,电影里,沈星辰的爸爸,妈妈,以及沈星辰的后妈和舅舅,其实在我看来属于都系属于时代以及家庭所造就的一种悲情患者。从开片的沈星辰妈妈因为外遇离开了她和爸爸,到爸爸去追着妈妈离开的那台车被路上的车辆当场撞死,整部片子的基调一开始就非常高,并且一直抓着人往下看,就电影整体来讲我不喜欢类似某评不着调来说这部电影,并非一路高歌的片子就不是好片子,平面的东西不会动,但是电影是生活,放大版的生活,亲情爱情和人生的凝聚,在这里,也对李芳芳导演所诉说的爱与失表示尊重与敬意。对于我们90的人来讲,这是一部融情警钟式的片子。真的很好。

说说这部片子带给了我什么吧,仅以愚见,希望帮助一些或者与看过这个的朋友有一些共鸣。

现实的我们,对于很多东西都进行了选择性遗忘,不喜欢的人,不交了,讨厌的事情,不想了,任何与自己意向不顺的事情,都选择了主动屏蔽。对于这部电影来说,想到这样,我总会想起沈星辰的那句绝望的渴望被爱,但却永远不懂如何去爱别人。对于经历,我认为,每个人应该有的态度是尊重,尊重自己的,也尊重别人的。在尊重后,选择认识它,明白它,并且慢慢放下它。

可能真的很多人会说,你不是我,如何感同身受,的确。我们不能主观臆断别人的很多事情。时代也会赋予我们很多很多不同的添加因素在自己身上,致使我们总是与当初的想法事与愿违,或许,这是一种时代留下的悲情感吧。

我喜欢这片子整体贯穿的不断失去,留下,留下,失去所有的感觉,喻意人生中我们所遇到的种种,只不过浓缩成为了爱情。我羡慕明远沈星辰的坚持。也感念沈星辰当历尽千帆后看到自己老板的妻子原来正是当年抢走明远的闻嘉,第二天转眼就选择了辞职的果绝。这一点,可能真的不一定会那么容易做的到,不论对任何人。

人生中,我们总是希望没有离别,没有改变,哪怕是海枯石烂,都不会离开那些熟悉的一切,又或许只是俩俩相望,那些转瞬即逝的华光异彩,其实都是为了离别而来,每一天我们都会努力睁开双眼,去享受那份阳光的早餐;也会努力的去留住每一个夕阳的离别,那是因为,不舍得失去我们眼里的温暖之情;

每个人灿烂外表里,却住着一颗孤独的心,这使得我们渴望夜里的来临,来装载那颗希望受保护的心;

对于我们这代人,最能接受的放下的感受教育,应该是你见过跟羊叫唤自己很凶的狼吗?。给人的第一感觉总是放下了,面子还不想一并也放下,一种不甘心的感觉油然而生。其实小时候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大人的脸上看到的更多的永远是笑容,随后一直没有在一过,第一次看《80后》的时候,我只是个大学生,觉得那份爱情的执着跟真挚,是真的很美并且很好也值得我们羡慕的,渴望自己也可以拥有那样的爱情,这一次再看的时候,我已然是一名8个月多大孩子的父亲,慢慢的在学着感受那份大人身上的坚实,与坚持,慢慢的在学着把那份对于生活的无奈都放在外面,回到家里看到最多的尽可能保持永远是笑容。

爱而不得并非遗憾,生而为人,谁都不愿意委屈了自己,殊不知,这一路长大,有太多属于我们的无奈和经历不了感受感触,最终造就了我们,也造就了今天。并非所有人都能够拥有闻嘉那样的心胸,去赞许沈星辰,历尽千帆初心不变的宽宏。当然了,更难得的是沈星辰明远的那份坚持,对于一切的坚持。

真想离开的人,走了,连关门,都会轻声细语。很多人一直不太明白这些东西。终归也只能是走了。因为很多。也而非不爱。

每个我们都在经历的,一定是那句把生活慢慢调成静音的过程,这一路,也许真的失去太多,也要付出太多,才会拥有放下后的那一抹微笑。

愿每位朋友,都能够历尽千帆,初心不改,时光荏苒,再见,依然。

谢谢你,沈星辰,明远。

观80后有感


80后观后感

看《80后》,沈星辰和明远最后相拥,感动落泪。

沈星辰说:我们在进入爱情之前,都带着伤疤。我们试过了所有方法,吵过、分开过、放弃过。可是都那么的难受,那么可不可以,不分开了。

初看电影名字,觉得这是一部可能将关于80后生活的影片,好久都没有提起兴趣去看。可是看过才知道,真的是一部不错的片子,关于亲情、关于爱情、关于生活、关于迷茫。闻嘉在的得知星辰辞职后,给星辰写信说道:少年的我们,都是热烈而坚持的,那是一种光芒,引人入胜。我羡慕那些时光流逝却没改变他们的人。闻嘉少年时是爱着明远的,默默遥望,静静相守,是持久的,也是热烈的。在她不顾一切来到隔离的明远面前时,我相信,明远心中那道对爱情竖起的高墙轰然倒塌。闻嘉说:那天看烟火的时候你说过,再美再好的东西只要变了就会令你难过。我来是想告诉你,不管你是健康还是疾病,我对你都不会变的。

明远在毕业典礼上,对自己的母亲说:我看着自己心爱的女孩,却不知道以后她会不会对我做出什么可怕的事情。沈星辰说:我记得那一天,妈妈的眼睛,那眼里,是爱情。我绝望的渴望被爱,却不懂得如何去爱人,明远,我会学着去爱你的。星辰迟迟无法联系上明远,终于不顾一切,来到杭州找他,可是入目的却是被闻嘉挽着的满目笑意的明远,不是那个只看着她笑的明远了。

那一天,明远打电话,告诉星辰:星辰,我给你建了座房子。

那一天,明远出狱,找到了那座房子,那是他为星辰建造的,也是星辰为他建造的。在对方看不见的地方,彼此相守,默默。

星辰是敏感而刚烈的,明远是敏感却细腻的。

80后的爱情,和且行且思的生活。

精选《80后》电影观后感通用


每当我们找到自己喜爱的电影,总是迫不及待的想要去观看,思维与故事情节不断地“互动”,产生很多的感触,观后感顾名思义就是把自己的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写观后感可以提高写作能力还可以提高认识能力。写作品观后感要注意什么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80后》电影观后感,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80后》电影观后感 篇1

遇见,就不再错过!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播着这个广告。只知道这是苏打红茶的广告。但是是哪个品牌的东东就搞不清楚了。看了电影后,场景原来是熟悉中的杭州西湖,一下子就恍然明了。原来在给农夫山泉打广告。

可能是中午的原因,电影院的人很少。只有最后两排稀稀疏疏坐着清一色的女生。我是最后一排,只有我一个。在后来看到伤感情节时正好可以尽情让眼泪发挥。刚刚坐下,就听到一首非常熟悉的音乐。淡淡忧伤,这么近又那么远。原来是哥哥的《有谁共鸣》。电影一开始就让人有回到了那个年代的感觉。1992年,小星辰在跳橡皮筋,玩陀螺,勾起了我们不少回忆。但是,小明远手里拿着的玩具是奥特曼!!!片中明远父母搞走私,难道就是走私的奥特曼?他家的玩具好超前啊!应该是变形金刚才对吧?小时候我弟弟很喜欢变形金钢。可能年代太久,道具师找不到这些玩具了。片中的校服好漂亮啊!男生外套西装,内穿立领衬衣,女生西装短裙。时间是1997年。记忆中我们的校服是面料是棉的,又肥又大,颜色艳丽,款式老套。有点假了哈!最假最大的败笔校园交谊舞。片中情节也是在1997年。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校园交谊舞是教育部xx年下发的通知,要求在全国中学推广的。杭州不愧是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江南城市啊!原来早在十年前的1997年的杭州,就已经在全国率先试点校园交谊舞了?呵呵,不过电影嘛,需要点这些华丽的东西来装点吧。毕竟他是一部偶象剧嘛~~~

故事从三个破碎的家庭开始,最终,成全了一对从伤痛中脱胎换骨的男女。影片的主人公明远和沈星辰,都出自不完整的家庭,都遭遇了母亲对父亲的背叛。在感情的认知上面,他们有伤痕,害怕被辜负,害怕受欺骗。而这也是80后这一代,普遍的对感情缺乏安全感的共性。

80后是矛盾且灿烂的一代。这一代人身上有若干的特质,耐人寻味。

80后一代是仗义的一代。弟弟被地痞欺负,沈星辰手拿砍刀满街跑,为的就是要给弟弟讨个公道。明远拼死也要帮沈星辰一起报仇,心里看重的也就是这一份仗义。80后最痛恨的是仗势凌人,路见不平吼一吼,那是起码的原则。沈星辰的弟弟因明远而死。但80后们不会把家族仇恨代代累积,沈星辰选择了原凉。仇恨到此结束、痛苦也就随之结束。80后普遍不大记仇,吵完之后照样可以做朋友。大概这就是80后一代,特有的豁达。年轻,当然就意味着会有莽撞。但80后的莽撞却无处不在。沈星辰的弟弟陈墨,可爱却也莽撞,常常好心办了坏事,想要助人却也总是无心的伤了人。最终,陈墨因自己的鲁莽行为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乖孩子,但他眼里的单纯和嘴角的笑容,却能感动每一个人,为他深深一叹息。

眼当今80后的姑娘们,人生正朝着两个不同方向在进行中。

女孩疯狂的爱过追求过,为了自己爱的男孩做尽一切傻事,但最终,她嫁的是另外那个更爱她的男人。她说,这是长大了,成熟了,也失去了追梦的力气了。但少数女孩子还一直在疯狂的爱着追求着,从最初的任性,到后来的坚持,始终着她的执着。她说,这是她的人生永远不变的方式。

80后们,不外乎这两类,对于前者,你得佩服她们的沉稳,她们少年老成,过早的看破了一些人生的规则,于是不再强求更多。对于后者,你得佩服她们的勇气,因为,不是所有见识过伤害的人,都还敢义无反顾的去直面伤害!

总希望80后能永远有这样的勇气,这份担当,不是任何年龄段都可以拥有。

身边,我们这些80后的女孩们总是在问:如何才能更成熟?不必问不必问。总有一天,你会在不知不觉中遇到它。岁月总会留下若干的遗憾,其中一类,就叫成熟。

电影在陈楚生的《天长地久》中结束了

流浪是天生的梦想

《80后》电影观后感 篇2

电影80后观后感1

一瓶可乐,一张纸巾,昆明多雨,关键词:“青春、家庭问题、成长记忆、西湖、死亡、梦想、青春期的叛逆、激情、欢笑、泪水、陈香普洱。”

那是每个80后都曾经或多或少经历过的。那些记忆里面的陀螺旋转走了我们的青春年华。一个关于青春里面的爱情故事,折射了社会、折射了青春的影子,我们当时是那么的年轻,青春的圆舞曲、家庭生活的懵懂教育、我们叛逆、我们神采飞扬,我们在这蓝色的星球在某个角落演绎我们的故事,属于青春的故事。电影故事一波三折,我们在被社会的主流推动着、我们那么肆无忌惮,我们那么单纯的执着我们的梦想,我们那么憧憬美好的一切事物。但是,只是有了但是,我们总是遇到了那些我们可能无法承受的痛楚,我们注定要在生命的长河里面去洗礼,当多少年以后我们在回头看那些我们曾经走过的青春岁月,留下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呢?。

男女主人最终走到一起,如同陈香普洱的漂亮一样,经过岁月的沉淀才显现出漂亮的人生,又是一段新生活的开始,使我们更欣赏得到的弥足珍贵。没有太多的语言的来形容影片的东西,每个人心理面都会有哪些曾经、它藏在我们的记忆。西湖的水,血液般的茶,张国荣的歌,那些会变黄的白色,哪些有点发黄的照片,屋顶的玻璃房子,里面住着爱。

电影80后观后感2

看《80后》,沈星辰和明远最后相拥,感动落泪。

沈星辰说:我们在进入爱情之前,都带着伤疤。我们试过了所有方法,吵过、分开过、放弃过。可是都那么的难受,那么可不可以,不分开了。

初看电影名字,觉得这是一部可能将关于80后生活的影片,好久都没有提起兴趣去看。可是看过才知道,真的是一部不错的片子,关于亲情、关于爱情、关于生活、关于迷茫。闻嘉在的得知星辰辞职后,给星辰写信说道:少年的我们,都是热烈而坚持的,那是一种光芒,引人入胜。我羡慕那些时光流逝却没改变他们的人。闻嘉少年时是爱着明远的,默默遥望,静静相守,是持久的,也是热烈的。在她不顾一切来到隔离的明远面前时,我相信,明远心中那道对爱情竖起的高墙轰然倒塌。闻嘉说:那天看烟火的时候你说过,再美再好的东西只要变了就会令你难过。我来是想告诉你,不管你是健康还是疾病,我对你都不会变的。

明远在毕业典礼上,对自己的母亲说:我看着自己心爱的女孩,却不知道以后她会不会对我做出什么可怕的事情。沈星辰说:我记得那一天,妈妈的眼睛,那眼里,是爱情。我绝望的渴望被爱,却不懂得如何去爱人,明远,我会学着去爱你的。星辰迟迟无法联系上明远,终于不顾一切,来到杭州找他,可是入目的却是被闻嘉挽着的满目笑意的明远,不是那个只看着她笑的明远了。

那一天,明远打电话,告诉星辰:星辰,我给你建了座房子。

那一天,明远出狱,找到了那座房子,那是他为星辰建造的,也是星辰为他建造的。在对方看不见的地方,彼此相守,默默。

星辰是敏感而刚烈的,明远是敏感却细腻的。

80后的爱情,和且行且思的生活。

电影80后观后感3

上午看了一部《80后》的小制作电影,电影讲述了一对青年的情侣从小经历过很多种的感情伤害,包括来自父母、来自家庭、朋友的伤害、背叛,他们都拥有一棵不算完整的心,但是依然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保持着自己的一份本真,他们最后选择了,如果我们没有办法分开,那我们就好好的在一起。

这部电影的现实而纯真的故事情节打动了我,在看电影的时候一度落泪。我有时也在想,我们年龄大了,我们经历了所谓的感情伤害,经历了动荡的婚姻,是否还能拥有一颗纯真而期待美好未来的心。

这可不是我“有色”眼镜给人下所谓的定义,也许这就是成熟的代价,我们看了太多的故事,经历了太多的感受,也许很容易被下定义,但是我坚信,人们还是需要一丝纯真的坚持。

今天跳完舞出了一身的大汗,我感觉很舒服,其实人就是这样在付出的时候,得到某种收获的时候才能感到单纯的快乐。

生活也许就是这样,需要一丝坚持,需要一丝简单的快乐。

电影80后观后感4

走出电影院,没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可能是太强的画面感让总看电视剧的我有些不习惯。看电视剧,我的脑子是死的,因为几十小时的片长,所以我只需要接受信息,就可以得知一个完整的故事。但电影不同,它只有很短的时间,却要讲述人生,所以要真正用感受的方式去看。一串画面也许不足以讲述一段故事,于是它可以唤起记忆,记忆不一定是自己的回忆,因为它不一定要自己经历,可以是别人的生活,时代的情感,自己曾今想做而不敢做的若干个一闪而过的念头。虽然我不是80后,但在电影过程中的很多时候,都有一种被唤起记忆的感觉,导演李芳芳用几个画面表达一种情感,用几个故事描述一个人生阶段。干净而真实。

电影的90分钟讲述了沈星辰的xx年。似乎,不幸的童年,两小无猜,倔强要强的性格,北京大学等等,沈星辰具备了她作为女主角应该具备的`一切。但即便如此典型,我很喜欢这部电影,喜欢她描述的年代,喜欢主人公对人生的认识,挣扎,释怀。看着那个其实不属于我的年代一幕幕从我眼前流走,更多的不是感慨,而是感动和懂得。

这是一部很适合看第二遍的电影。

电影80后观后感5

朋友推荐看了电影《80后》这部电影,虽然我是90后,但这部电影深深打动了我。对80后的思考,对90后未来的人生进行探索。

我常常想。80后与90后有什么本质区别?现在,走在时尚潮流的不缺少80后,他们不落后,他们很时尚,走在时尚的前沿。他们也是有梦想的一代,目前处于三十而立的男人们他们也属于80后,他们这一代正处于事业的巅峰,婚姻的殿堂,人生的风口浪尖。

正如电影里的一样,星辰与明远小时候,社会还是纯正的,某些时尚,流行正处于萌芽期,他们之间的友谊也是纯正,无暇的。他们经历了非典,北京申奥,奥运会,生离死别,激动,感动,动容,这些要比我们这些90后要体会的深,非典的时候我才上小学三年级,没什么映像,他们,这群正值青春的80后,经历了亲情,爱情的离别,割舍,所以他们更懂的珍惜吧。

他们刻苦,星辰通过努力考取了北大,但她仍是个淡然,努力,感恩的人,这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她属于那种古典的女子,而现在大多数90后仿佛只活在时尚里,流行里,活着忘了本,盲目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想问还有几个喜欢古典文学,追求一种淡然的?很少了,都活的太轻浮,我想现在的的北大比起以前学生的素质应该更低了吧。

星辰与明远的爱情也刻骨铭心,因为他们经历生死,一起努力,他们都很努力,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对,他们进入爱情前都带着伤疤,现在他们不分开了。

对,我要学的是星辰与明远对生活的热爱,淡然,坚持,不盲目的态度与从容。

《80后》电影观后感 篇3

电影《80后》演绎了一段精彩的80后的爱情故事。

80后是个特殊的群体,其特殊性就不多说了,因为80后都知道。

故事开篇,1992年女主角沈星辰11岁(应该是81年生,和我一样大),在打陀螺(80后儿时的玩具,我对此记忆犹新,自己上树砍树枝削制大大小小的陀螺很多个,还学着用不同的方法缠鞭子),还和男孩子争着玩儿;就在此时目睹了妈妈跟人跑了,爸爸当时被撞身亡的惨痛情景,于是她成了无家的人。(她是不幸的)

在舅舅家,看着舅妈对表弟的关爱,沈星辰的内心的心酸痛苦与寄人篱下的那种触痛是无法被其他孩子所能理解的。在这里遇到了和他同岁的,和她开始一段80后的真挚的,清纯的,刻骨铭心的爱的男主角明远。随后她经历了舅舅的离婚,表弟陈默成了和他最亲的人。

1997年,沈星辰16岁(我当时上初三,正经历着我人生的第一个转折期和家庭的困难期)去电子游戏厅(那个年代我只是知道有这样的地方,但是从不进去,也不会玩儿,以致后来大学同学说我不会打魂斗罗。。。)寻找王胖子为弟弟陈默出气,此时明远多年后第一次又出现在她面前,并为她出气将王胖子踢下楼梯。在后来再次躲避王胖子追打后在桥上知道了明远的家况(父母因为走私,父替母坐牢20年,母亲改嫁富豪,父亲知道后狱中自杀)。

2000年,沈星辰19岁,高中毕业(我也高中毕业,看着她们手中的高中毕业证,感觉好熟悉,和我的一模一样,只是我的已经找不到了);考上了大学。

2001年7月,在莫斯科宣布北京申奥成功,大学生们欢呼雀跃。(当晚我在家里平房顶上乘凉,用收音机知道的这个消息)

2003年4月,张国荣去世,画面上大学生在祈祷(我虽然当时也知道这事儿,但是对此不感冒)。同年,全国非典,男主角明远被隔离,手机没有带,沈星辰联系不上他,两个人一个在北京一个在杭州,在非常时期联系不少对方的那种焦躁与不安是两人纯洁真挚爱情的完美表现。沈星辰因为晚上在阳台上打电话联系明远而感冒发烧,在宿舍给同学解释不是非典,不能被隔离,在得知自己喝的鸡汤是某部长的孙子送的的时候,自己抠喉咙硬是给吐出来所有的这些都是因为他心中有个明远。而在明远被隔离时期,一个叫闻嘉姑娘的冒着被传染的风险跑到隔离医院看望明远;出院后,沈星辰找到明远时看到他和闻嘉在一起时,她被眼前的景象迷惑了,其实是明远在给闻嘉说我和星辰从小就认识了,你真的很好,你会找到更好的男生他和星辰是割舍不断的,他爱着她,他在给闻嘉说明,想说他还爱着沈星辰。一切都是误会。就在这个时候发生的转折,明远和张默因为各自的问题入狱。

张默知道姐姐沈星辰和明远的关系,在狱中救了明远而被箱子砸死。而沈星辰也一直凭着自己的能力打拼着,但是他的内心容不下任何人,除了明远。后来自己开了个茶庄,东西都和当初明远送给她的模型房子一样;明远出狱后,来到这个茶庄,当他看到这个设计和墙上的照片的时候,他什么都明白了!!

这个片子演的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80后的成长与爱情故事,同时也穿插了部分80后的家庭环境。也许他代表不了全部80后,也许还有很多80后的重要特征没能表达出来,但是至少是某个方面的缩影。很贴切。也许是因为时代的原因或者其他什么愿意,我认为故事的场景和那个年代并不是很接近,片子比那个年代更现代,不像是80年代处的中国;再或许是因为在那个年代我生活在中原农村,当时的杭州确实是那个样子吧!!但这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故事的主线是两个80后的爱情故事。

感人至深的一句话沈星辰说我一直在想,我们在进入爱情之前,都带着伤疤,但是所有的方法都试过了,吵过,放弃过,分开过,都是那么令人难过,可不可以,不分开了?

沈星辰:我绝望地渴望被爱,却不知道如何去爱。

关于《80后》电影观后感汇集


除了读书让我们成长,观影也是一种成长方式,观赏作品的同时也是与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共鸣,所讲的情节观看后让人不断地回味!写观后感是一种提升我们作文能力的捷径。该如何才能将一篇观后感写好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关于《80后》电影观后感汇集》,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80后》电影观后感(篇1)

早在我幼时的记忆里,80后这个群体就总是扮演着一个负面的、接受批判的丑角儿,甚至被大肆奚落为“垮掉的一代”。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我也曾经对这些前辈摇头叹气,失望透顶。而观看了《80后》这部影片后,我却对这些问题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这部影片曾被广泛定义为青春爱情大片,但是我对这一普遍的说法不得不提出异议。片中虽然以星辰和明远的爱情纠葛为主线,但是一些较为次要的人物和情节却起着关键性和启示性的作用。通过这部影片,我感悟出了有关80后的两个代表词语——“爱”与“伤害”。

80后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出生的第一代人。那是一个新旧事物激烈碰撞,物质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思想飞速蜕变的时代。夸张些说,那是一个混乱和进步并存的时代。和主人公星辰、明远一样,许多80后在懵懂无知的童年,就被迫卷入了错综复杂的成人世界。星辰亲眼目睹了因为拜金主义,而引起的父母离异;舅舅,舅妈因为第三者的介入,瞬间爆发的婚姻危机;表弟缺少母爱,无人管教,自甘堕落;表妹没有快乐,只有学习和练琴的乏味童年;明远的经历则更为坎坷,父母走私犯罪,父亲坐牢,母亲对父亲的叛离和冷漠,都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投下了深深的阴影,为他今后波折凄苦的人生埋下了隐患。

80后,在稚嫩单纯的童年,他们看到了太多曾经相爱的人,反目成仇,互相伤害;看到了有一些亲情、爱情、友情在诱惑下,渐渐发黄变质。众多的80后,他们绝望得渴望被爱,却没有机会被教会如何爱人!这一对鲜明的矛盾,是多么巨大的悲哀!“这世界上究竟有没有永恒的爱,如同有没有纯粹的白”这一句台词,倒出了80后太多不可言说的辛酸、迷茫和无奈。

作为90后,我并没有亲身经历过80后的心路历程,也曾经对他们的堕落和平庸感到气愤和唾弃。但是,看完了影片,我却要热切地呼吁:社会舆论能否为众多的80后,留下一方理解和宽慰的天空?你们看到的,也许仅仅是,他们在肉体上感受到的物质满足;从而忽视了他们精神上的伤痕累累。

时光荏苒,如今的他们,或已三十而立,或已事业有成。备受伤害的他们,终于在短暂的迷茫后,抚平创伤,在心灵的废墟上勇敢地站了起来。他们正视这个社会,在逐渐深厚的阅历中自力更生,不断成长,铸造了美好成熟的精神家园。他们那一副曾经承受了太多惶惑和挫折的肩膀,终于稳健地挑起了建设祖国,奉献社会的重担,默默无闻地抛洒着激情和热血:刘翔、林丹、程菲在体育竞技场上,挥汗如雨,为国争光;孙靖涵、胡蝶、杜悦在央视的舞台上,大方主持,服务大众;宋美遐、李想在商业场上如鱼得水,投身慈善,卓有成就……

即使曾游走在爱与伤害的边缘,也无法阻挡住他们前进的步伐。

80后,不是一个无能的群体,他们是最最坚强的勇士。

他们隐忍,刚强,战胜挫折的勇士气概,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将引领着90后的我们,飞得更高更远……

《80后》电影观后感(篇2)

朋友推荐看了电影《80后》这部电影,虽然我是90后,但这部电影深深打动了我。对80后的思考,对90后未来的人生进行探索。

我常常想。80后与90后有什么本质区别?现在,走在时尚潮流的不缺少80后,他们不落后,他们很时尚,走在时尚的前沿。他们也是有梦想的一代,目前处于三十而立的男人们他们也属于80后,他们这一代正处于事业的巅峰,婚姻的殿堂,人生的风口浪尖。

正如电影里的一样,星辰与明远小时候,社会还是纯正的,某些时尚,流行正处于萌芽期,他们之间的友谊也是纯正,无暇的。他们经历了非典,北京申奥,奥运会,生离死别,激动,感动,动容,这些要比我们这些90后要体会的深,非典的时候我才上小学三年级,没什么映像,他们,这群正值青春的80后,经历了亲情,爱情的离别,割舍,所以他们更懂的珍惜吧。

他们刻苦,星辰通过努力考取了北大,但她仍是个淡然,努力,感恩的人,这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她属于那种古典的女子,而现在大多数90后仿佛只活在时尚里,流行里,活着忘了本,盲目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想问还有几个喜欢古典文学,追求一种淡然的?很少了,都活的太轻浮,我想现在的的北大比起以前学生的素质应该更低了吧。

星辰与明远的爱情也刻骨铭心,因为他们经历生死,一起努力,他们都很努力,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对,他们进入爱情前都带着伤疤,现在他们不分开了。

对,我要学的是星辰与明远对生活的热爱,淡然,坚持,不盲目的态度与从容!

《80后》电影观后感(篇3)

遇见,就不再错过!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播着这个广告。只知道这是苏打红茶的广告。但是是哪个品牌的东东就搞不清楚了。看了电影后,场景原来是熟悉中的杭州西湖,一下子就恍然明了。原来在给农夫山泉打广告。

可能是中午的原因,电影院的人很少。只有最后两排稀稀疏疏坐着清一色的女生。我是最后一排,只有我一个。在后来看到伤感情节时正好可以尽情让眼泪发挥。刚刚坐下,就听到一首非常熟悉的音乐。淡淡忧伤,这么近又那么远。原来是哥哥的《有谁共鸣》。电影一开始就让人有回到了那个年代的感觉。1992年,小星辰在跳橡皮筋,玩陀螺,勾起了我们不少回忆。但是,小明远手里拿着的玩具是奥特曼!!!片中明远父母搞走私,难道就是走私的奥特曼?他家的玩具好超前啊!应该是变形金刚才对吧?小时候我弟弟很喜欢变形金钢。可能年代太久,道具师找不到这些玩具了。片中的校服好漂亮啊!男生外套西装,内穿立领衬衣,女生西装短裙。时间是1997年。记忆中我们的校服是面料是棉的,又肥又大,颜色艳丽,款式老套。有点假了哈!最假最大的败笔校园交谊舞。片中情节也是在1997年。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校园交谊舞是教育部xx年下发的通知,要求在全国中学推广的。杭州不愧是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江南城市啊!原来早在十年前的1997年的杭州,就已经在全国率先试点校园交谊舞了?呵呵,不过电影嘛,需要点这些华丽的东西来装点吧。毕竟他是一部偶象剧嘛~~~

故事从三个破碎的家庭开始,最终,成全了一对从伤痛中脱胎换骨的男女。影片的主人公明远和沈星辰,都出自不完整的家庭,都遭遇了母亲对父亲的背叛。在感情的认知上面,他们有伤痕,害怕被辜负,害怕受欺骗。而这也是80后这一代,普遍的对感情缺乏安全感的共性。

80后是矛盾且灿烂的一代。这一代人身上有若干的特质,耐人寻味。

80后一代是仗义的一代。弟弟被地痞欺负,沈星辰手拿砍刀满街跑,为的就是要给弟弟讨个公道。明远拼死也要帮沈星辰一起报仇,心里看重的也就是这一份仗义。80后最痛恨的是仗势凌人,路见不平吼一吼,那是起码的原则。沈星辰的弟弟因明远而死。但80后们不会把家族仇恨代代累积,沈星辰选择了原凉。仇恨到此结束、痛苦也就随之结束。80后普遍不大记仇,吵完之后照样可以做朋友。大概这就是80后一代,特有的豁达。年轻,当然就意味着会有莽撞。但80后的莽撞却无处不在。沈星辰的弟弟陈墨,可爱却也莽撞,常常好心办了坏事,想要助人却也总是无心的伤了人。最终,陈墨因自己的鲁莽行为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乖孩子,但他眼里的单纯和嘴角的笑容,却能感动每一个人,为他深深一叹息。

眼当今80后的姑娘们,人生正朝着两个不同方向在进行中。

女孩疯狂的爱过追求过,为了自己爱的男孩做尽一切傻事,但最终,她嫁的是另外那个更爱她的男人。她说,这是长大了,成熟了,也失去了追梦的力气了。但少数女孩子还一直在疯狂的爱着追求着,从最初的任性,到后来的坚持,始终着她的执着。她说,这是她的人生永远不变的方式。

80后们,不外乎这两类,对于前者,你得佩服她们的沉稳,她们少年老成,过早的看破了一些人生的规则,于是不再强求更多。对于后者,你得佩服她们的勇气,因为,不是所有见识过伤害的人,都还敢义无反顾的去直面伤害!

总希望80后能永远有这样的勇气,这份担当,不是任何年龄段都可以拥有。

身边,我们这些80后的女孩们总是在问:如何才能更成熟?不必问不必问。总有一天,你会在不知不觉中遇到它。岁月总会留下若干的遗憾,其中一类,就叫成熟。

电影在陈楚生的《天长地久》中结束了

流浪是天生的梦想

《80后》电影观后感(篇4)

电影80后观后感1

一瓶可乐,一张纸巾,昆明多雨,关键词:“青春、家庭问题、成长记忆、西湖、死亡、梦想、青春期的叛逆、激情、欢笑、泪水、陈香普洱。”

那是每个80后都曾经或多或少经历过的。那些记忆里面的陀螺旋转走了我们的青春年华。一个关于青春里面的爱情故事,折射了社会、折射了青春的影子,我们当时是那么的年轻,青春的圆舞曲、家庭生活的懵懂教育、我们叛逆、我们神采飞扬,我们在这蓝色的星球在某个角落演绎我们的故事,属于青春的故事。电影故事一波三折,我们在被社会的主流推动着、我们那么肆无忌惮,我们那么单纯的执着我们的梦想,我们那么憧憬美好的一切事物。但是,只是有了但是,我们总是遇到了那些我们可能无法承受的痛楚,我们注定要在生命的长河里面去洗礼,当多少年以后我们在回头看那些我们曾经走过的青春岁月,留下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呢?。

男女主人最终走到一起,如同陈香普洱的漂亮一样,经过岁月的沉淀才显现出漂亮的人生,又是一段新生活的开始,使我们更欣赏得到的弥足珍贵。没有太多的语言的来形容影片的东西,每个人心理面都会有哪些曾经、它藏在我们的记忆。西湖的水,血液般的茶,张国荣的歌,那些会变黄的白色,哪些有点发黄的照片,屋顶的玻璃房子,里面住着爱。

电影80后观后感2

看《80后》,沈星辰和明远最后相拥,感动落泪。

沈星辰说:我们在进入爱情之前,都带着伤疤。我们试过了所有方法,吵过、分开过、放弃过。可是都那么的难受,那么可不可以,不分开了。

初看电影名字,觉得这是一部可能将关于80后生活的影片,好久都没有提起兴趣去看。可是看过才知道,真的是一部不错的片子,关于亲情、关于爱情、关于生活、关于迷茫。闻嘉在的得知星辰辞职后,给星辰写信说道:少年的我们,都是热烈而坚持的,那是一种光芒,引人入胜。我羡慕那些时光流逝却没改变他们的人。闻嘉少年时是爱着明远的,默默遥望,静静相守,是持久的,也是热烈的。在她不顾一切来到隔离的明远面前时,我相信,明远心中那道对爱情竖起的高墙轰然倒塌。闻嘉说:那天看烟火的时候你说过,再美再好的东西只要变了就会令你难过。我来是想告诉你,不管你是健康还是疾病,我对你都不会变的。

明远在毕业典礼上,对自己的母亲说:我看着自己心爱的女孩,却不知道以后她会不会对我做出什么可怕的事情。沈星辰说:我记得那一天,妈妈的眼睛,那眼里,是爱情。我绝望的渴望被爱,却不懂得如何去爱人,明远,我会学着去爱你的。星辰迟迟无法联系上明远,终于不顾一切,来到杭州找他,可是入目的却是被闻嘉挽着的满目笑意的明远,不是那个只看着她笑的明远了。

那一天,明远打电话,告诉星辰:星辰,我给你建了座房子。

那一天,明远出狱,找到了那座房子,那是他为星辰建造的,也是星辰为他建造的。在对方看不见的地方,彼此相守,默默。

星辰是敏感而刚烈的,明远是敏感却细腻的。

80后的爱情,和且行且思的生活。

电影80后观后感3

上午看了一部《80后》的小制作电影,电影讲述了一对青年的情侣从小经历过很多种的感情伤害,包括来自父母、来自家庭、朋友的伤害、背叛,他们都拥有一棵不算完整的心,但是依然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保持着自己的一份本真,他们最后选择了,如果我们没有办法分开,那我们就好好的在一起。

这部电影的现实而纯真的故事情节打动了我,在看电影的时候一度落泪。我有时也在想,我们年龄大了,我们经历了所谓的感情伤害,经历了动荡的婚姻,是否还能拥有一颗纯真而期待美好未来的心。

这可不是我“有色”眼镜给人下所谓的定义,也许这就是成熟的代价,我们看了太多的故事,经历了太多的感受,也许很容易被下定义,但是我坚信,人们还是需要一丝纯真的坚持。

今天跳完舞出了一身的大汗,我感觉很舒服,其实人就是这样在付出的时候,得到某种收获的时候才能感到单纯的快乐。

生活也许就是这样,需要一丝坚持,需要一丝简单的快乐。

电影80后观后感4

走出电影院,没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可能是太强的画面感让总看电视剧的我有些不习惯。看电视剧,我的脑子是死的,因为几十小时的片长,所以我只需要接受信息,就可以得知一个完整的故事。但电影不同,它只有很短的时间,却要讲述人生,所以要真正用感受的方式去看。一串画面也许不足以讲述一段故事,于是它可以唤起记忆,记忆不一定是自己的回忆,因为它不一定要自己经历,可以是别人的生活,时代的情感,自己曾今想做而不敢做的若干个一闪而过的念头。虽然我不是80后,但在电影过程中的很多时候,都有一种被唤起记忆的感觉,导演李芳芳用几个画面表达一种情感,用几个故事描述一个人生阶段。干净而真实。

电影的90分钟讲述了沈星辰的xx年。似乎,不幸的童年,两小无猜,倔强要强的性格,北京大学等等,沈星辰具备了她作为女主角应该具备的`一切。但即便如此典型,我很喜欢这部电影,喜欢她描述的年代,喜欢主人公对人生的认识,挣扎,释怀。看着那个其实不属于我的年代一幕幕从我眼前流走,更多的不是感慨,而是感动和懂得。

这是一部很适合看第二遍的电影。

电影80后观后感5

朋友推荐看了电影《80后》这部电影,虽然我是90后,但这部电影深深打动了我。对80后的思考,对90后未来的人生进行探索。

我常常想。80后与90后有什么本质区别?现在,走在时尚潮流的不缺少80后,他们不落后,他们很时尚,走在时尚的前沿。他们也是有梦想的一代,目前处于三十而立的男人们他们也属于80后,他们这一代正处于事业的巅峰,婚姻的殿堂,人生的风口浪尖。

正如电影里的一样,星辰与明远小时候,社会还是纯正的,某些时尚,流行正处于萌芽期,他们之间的友谊也是纯正,无暇的。他们经历了非典,北京申奥,奥运会,生离死别,激动,感动,动容,这些要比我们这些90后要体会的深,非典的时候我才上小学三年级,没什么映像,他们,这群正值青春的80后,经历了亲情,爱情的离别,割舍,所以他们更懂的珍惜吧。

他们刻苦,星辰通过努力考取了北大,但她仍是个淡然,努力,感恩的人,这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她属于那种古典的女子,而现在大多数90后仿佛只活在时尚里,流行里,活着忘了本,盲目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想问还有几个喜欢古典文学,追求一种淡然的?很少了,都活的太轻浮,我想现在的的北大比起以前学生的素质应该更低了吧。

星辰与明远的爱情也刻骨铭心,因为他们经历生死,一起努力,他们都很努力,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对,他们进入爱情前都带着伤疤,现在他们不分开了。

对,我要学的是星辰与明远对生活的热爱,淡然,坚持,不盲目的态度与从容。

《80后》电影观后感(篇5)

电影《80后》演绎了一段精彩的80后的爱情故事。

80后是个特殊的群体,其特殊性就不多说了,因为80后都知道。

故事开篇,1992年女主角沈星辰11岁(应该是81年生,和我一样大),在打陀螺(80后儿时的玩具,我对此记忆犹新,自己上树砍树枝削制大大小小的陀螺很多个,还学着用不同的方法缠鞭子),还和男孩子争着玩儿;就在此时目睹了妈妈跟人跑了,爸爸当时被撞身亡的惨痛情景,于是她成了无家的人。(她是不幸的)

在舅舅家,看着舅妈对表弟的关爱,沈星辰的内心的心酸痛苦与寄人篱下的那种触痛是无法被其他孩子所能理解的。在这里遇到了和他同岁的,和她开始一段80后的真挚的,清纯的,刻骨铭心的爱的男主角明远。随后她经历了舅舅的离婚,表弟陈默成了和他最亲的人。

1997年,沈星辰16岁(我当时上初三,正经历着我人生的第一个转折期和家庭的困难期)去电子游戏厅(那个年代我只是知道有这样的地方,但是从不进去,也不会玩儿,以致后来大学同学说我不会打魂斗罗。。。)寻找王胖子为弟弟陈默出气,此时明远多年后第一次又出现在她面前,并为她出气将王胖子踢下楼梯。在后来再次躲避王胖子追打后在桥上知道了明远的家况(父母因为走私,父替母坐牢20年,母亲改嫁富豪,父亲知道后狱中自杀)。

2000年,沈星辰19岁,高中毕业(我也高中毕业,看着她们手中的高中毕业证,感觉好熟悉,和我的一模一样,只是我的已经找不到了);考上了大学。

2001年7月,在莫斯科宣布北京申奥成功,大学生们欢呼雀跃。(当晚我在家里平房顶上乘凉,用收音机知道的这个消息)

2003年4月,张国荣去世,画面上大学生在祈祷(我虽然当时也知道这事儿,但是对此不感冒)。同年,全国非典,男主角明远被隔离,手机没有带,沈星辰联系不上他,两个人一个在北京一个在杭州,在非常时期联系不少对方的那种焦躁与不安是两人纯洁真挚爱情的完美表现。沈星辰因为晚上在阳台上打电话联系明远而感冒发烧,在宿舍给同学解释不是非典,不能被隔离,在得知自己喝的鸡汤是某部长的孙子送的的时候,自己抠喉咙硬是给吐出来所有的这些都是因为他心中有个明远。而在明远被隔离时期,一个叫闻嘉姑娘的冒着被传染的风险跑到隔离医院看望明远;出院后,沈星辰找到明远时看到他和闻嘉在一起时,她被眼前的景象迷惑了,其实是明远在给闻嘉说我和星辰从小就认识了,你真的很好,你会找到更好的男生他和星辰是割舍不断的,他爱着她,他在给闻嘉说明,想说他还爱着沈星辰。一切都是误会。就在这个时候发生的转折,明远和张默因为各自的问题入狱。

张默知道姐姐沈星辰和明远的关系,在狱中救了明远而被箱子砸死。而沈星辰也一直凭着自己的能力打拼着,但是他的内心容不下任何人,除了明远。后来自己开了个茶庄,东西都和当初明远送给她的模型房子一样;明远出狱后,来到这个茶庄,当他看到这个设计和墙上的照片的时候,他什么都明白了!!

这个片子演的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80后的成长与爱情故事,同时也穿插了部分80后的家庭环境。也许他代表不了全部80后,也许还有很多80后的重要特征没能表达出来,但是至少是某个方面的缩影。很贴切。也许是因为时代的原因或者其他什么愿意,我认为故事的场景和那个年代并不是很接近,片子比那个年代更现代,不像是80年代处的中国;再或许是因为在那个年代我生活在中原农村,当时的杭州确实是那个样子吧!!但这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故事的主线是两个80后的爱情故事。

感人至深的一句话沈星辰说我一直在想,我们在进入爱情之前,都带着伤疤,但是所有的方法都试过了,吵过,放弃过,分开过,都是那么令人难过,可不可以,不分开了?

沈星辰:我绝望地渴望被爱,却不知道如何去爱。

《80后》电影观后感(篇6)

看《80后》,沈星辰和明远最后相拥,感动落泪。

沈星辰说:我们在进入爱情之前,都带着伤疤。我们试过了所有方法,吵过、分开过、放弃过。可是都那么的难受,那么可不可以,不分开了。

初看电影名字,觉得这是一部可能将关于80后生活的影片,好久都没有提起兴趣去看。可是看过才知道,真的是一部不错的片子,关于亲情、关于爱情、关于生活、关于迷茫。闻嘉在的得知星辰辞职后,给星辰写信说道:少年的我们,都是热烈而坚持的,那是一种光芒,引人入胜。我羡慕那些时光流逝却没改变他们的人。闻嘉少年时是爱着明远的,默默遥望,静静相守,是持久的,也是热烈的。在她不顾一切来到隔离的明远面前时,我相信,明远心中那道对爱情竖起的高墙轰然倒塌。闻嘉说:那天看烟火的时候你说过,再美再好的东西只要变了就会令你难过。我来是想告诉你,不管你是健康还是疾病,我对你都不会变的。

明远在毕业典礼上,对自己的母亲说:我看着自己心爱的女孩,却不知道以后她会不会对我做出什么可怕的事情。沈星辰说:我记得那一天,妈妈的眼睛,那眼里,是爱情。我绝望的渴望被爱,却不懂得如何去爱人,明远,我会学着去爱你的。星辰迟迟无法联系上明远,终于不顾一切,来到杭州找他,可是入目的却是被闻嘉挽着的满目笑意的明远,不是那个只看着她笑的明远了。

那一天,明远打电话,告诉星辰:星辰,我给你建了座房子。

那一天,明远出狱,找到了那座房子,那是他为星辰建造的,也是星辰为他建造的。在对方看不见的地方,彼此相守,默默。

星辰是敏感而刚烈的,明远是敏感却细腻的。

80后的爱情,和且行且思的生活。

《80后》电影观后感(篇7)

欣赏这部电影不是由于它表现了什么而是它传达了什么!

这部电影传达了一种信念,一种80后的成长和成熟。实在这是一部成长篇,我们随着主人公经历了成长、骄狂走向成熟。

下面的影评不是本人的,但是么感到文笔不错所以本着替人宣传原则就copy过来了。呵呵,至于作者么就不提了。在这想说说一句:“片中

舅妈问:“这么多颜色,你最喜欢哪种?”

幼年沈星辰答:“白色”

舅妈道:“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真正的白色,所有白色的东西,最后都会变黄,你找出一个不会变黄的白色给我看看!”

之所以对它印象深刻,是由于通过这句话折射出这个女人的一个心理,她不断强迫她女儿也正是这句话的写照。

实在这是一根主线,贯串影片男女主人公和所有职员。它表达了一种彷徨,但是电影结尾导演给了一份坚持,对这种坚持给出了赞赏。

成长不是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而是领悟到了什么,用一种什么样的眼光往看待题目和这个世界。导演用影片告诉我们世界上有真正的白色,它就在我们的梦里、在我们的成长经历中。

不能不说,电影一开始的基调就是悲伤的。从小星辰目睹家庭变故开始,伤痕从此种下。xx年,电影用一种很奇妙的影像,让时光的流转显得自然又让人觉得无奈。

“少年的我们都是热烈而坚持的,那是一种光芒。引人进胜”,我们都曾有过这种光芒,而且,在回忆的时候,还会被年轻而凛冽的自己感动或者惊奇:那个时候的自己,怎么会那么刚强又纯粹?可是,有多少人,能把这种光芒,持续那么久呢?

“我羡慕那些时光流逝,却没能改变他们的人。”显然,沈星辰就属于这一类。那么多年过往了,他和她的爱情,一直一直没有变,吵过、放弃过、分开过,所有的方法都试过了,都是那么令人难过,可是,那么难过,那么难熬,他和她始终都彼此把对方放在心尖上,一点都容不下别人。这样纯粹的爱,要多纯粹的心才能坚持得下往?

看了一点简评,有的人不喜欢电影的色调。可我非常喜欢那影片中的色彩,像水洗过的画面,朦胧带有记忆的色彩。有点昏暗的背景,使人物凸显出来,从视觉上,我们会更关注人物的表演。

我喜欢电影里演员说话的声音,非常清澈动听。我喜欢电影中的配乐,很恰当,表达情绪,让影片的节奏感一直维持得很稳定。片尾曲也很好听。

尽管影片结尾给人的感觉总算是没有错过。可是,我看了还是有种感觉:难受!欲哭无泪的难受。特别是,看到小的沈星辰眼看着母亲离家,父亲惨死、眼看着弟弟被带走、眼看着弟弟的尸体被推出来;明远沉默而倔强的眼神、对母亲的爱恨交加、对星辰的感情既深沉又因内心的伤口而不敢靠近、看着陈默为救自己而死往;陈默对母亲又渴看又布满着愤怒……这些,一切,加起来,盖过了片中仅有的浪漫,那每一次的牵手,我很想哭,可是,那种难受劲就是堵着眼泪流不出来。欲哭无泪,才是真正的悲痛。我想,这也是电影色彩整体偏暗的缘故吧。

电影80后悟

观电影《阿甘正传》后赏析范本合集


    《阿甘正传》是由罗伯特·泽米吉斯执导的电影,由汤姆·汉克斯,罗宾·怀特等人主演。描绘了先天智障的小镇男孩福瑞斯特·甘自强不息,最终“傻人有傻福”地得到上天眷顾,在多个领域创造奇迹的励志故事。那么怎样写关于《阿甘正传》的观后感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电影《阿甘正传》后赏析范本合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观电影《阿甘正传》后赏析范本合集(一)

    “人生就像各种各样的朱古力,你永远不会知道那一块属于你。”阿甘母亲的这一句话,向我们阐明了:每一个人的生命轨迹都是存在,而且是独一无二的。阿甘,就正是听着这样的教诲,一步一个脚印地踩出了属于自己生活的奇迹。

    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会看到:在广阔的蓝天下,一根轻盈而洁白的羽毛从天而降,缓缓地降落在阿甘的脚下。我想,这其实正是影片在暗示我们:这个世界上,如果有人把生命看得像羽毛般纯洁、平淡而美丽,那么,这个人,一定是阿甘。

    幼年的阿甘曾经腿有残疾,于是,阿甘的母亲就不得不为她心爱的儿子套上一个笨重的铁架,以辅助其行走。于是,每每放学后,同伴们就会在路上讥笑阿甘、玩弄阿甘,甚至追赶着阿甘扔石头。往往这时,那位女同学珍妮喊道:“阿甘,快跑。”然后,阿甘惊慌,拔腿就想跑,跌倒了挣扎着爬起……渐渐地,铁架子便不在束缚着他,最后他奔跑如飞了。同伴们追不上他,只能眼睁睁的巴望着而束手无策。这,应该说是阿甘人生中的第一个奇迹。

    凭着惊人的奔跑速度,阿甘进了橄榄球队,以后又进了大学并最终顺利毕业。不久,他参加了一场战争。在越南战场上,阿甘的部队中了埋伏,一声撤退令下,阿甘记起珍妮的嘱咐:“打不过,就跑。”阿甘于是转头就跑。他成了唯一幸免的人。看到这里,观众大概都会发笑。阿甘如果不是跑得快,就不可能后来返回去救出负伤的战友;阿甘如果不回去拯救战友,那么阿甘也就不是阿甘了。

    也许,曾经,有的人常常会感觉到生活的负担过重,就因为面前的困难重重,而整天垂头丧气、郁郁寡欢。阿甘呢,信念是这样的单纯,目标又是这样的清晰,即使先天不足,甚至是面前有穷山恶水,可爱的阿甘也绝对能够以一颗绝对平常的心视之,并最终一一跨过。从而达到生命之巅、获得自己最终的辉煌。

    阿甘一生中只有一种爱支撑人生,那就是母爱;阿甘一生只爱一个女孩珍妮,除此他永远心如止水;他可以为了纪念死去的战友巴布,而干起自己并不熟悉的捕虾业(仅仅是由于巴布的一句话)……

    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阿甘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在指引着他,他也只为此而踏实地、不懈地、坚定地奋斗,直到这一目标的完成,又或是新的目标的出现。没有单纯的抉择就不会没有心灵的杂念;而没有心灵杂念的人,大概才能够在人生中举重苦轻。

    阿甘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诚实、守信、认真、勇敢而重视感情,对人只懂付出不求回报,也从不介意别人拒绝,他只是豁达、坦荡地面对生活。他把自己仅有的智慧、信念、勇气集中在一点,他什么都不顾,只知道凭着直觉在路上不停地跑,他跑过了儿时同学的歧视、跑过了大学的足球场、跑过了炮火纷飞的泥潭、跑过了乒乓外交的战场、跑遍了全美国,并且最终跑到了他的终点。

    每个看过《阿甘正传》的人都会从中得到些许感悟:生命就像那空中白色的羽毛,或迎风搏击,或随风飘荡,或翱翔蓝天,或堕入深渊……

    观电影《阿甘正传》后赏析范本合集(二)

    其实我看过很多遍《阿甘正传》这部影片了,每一次看总能或多或少有点收获。但是,在X月X日晚上在教学楼X再一次观看这部电影后,我感觉收获的东西更多了。

    电影以一片羽毛的飘落为电影的开始,以前我不太懂,但这次我感觉到了,这片羽毛的飘落不正是如同一个降落人间的生命,当这片羽毛在天空中飞行,经过高楼、树、汽车等,你不知道它要去哪里,会落在哪里,这不恰恰说明了人这一生如同羽毛的飘落一样都是未知数吗?最后这片羽毛飘落到了阿甘的脚下,开始了阿甘着传奇的一生。

    阿甘生下来智商只有75,但他的母亲为了他以后的生活,于是想办法把他送进了正常人的学校。如同小时候的我们一样,总有坏孩子欺负人,阿甘也是常常受欺负,这时一辈子他喜欢的珍妮告诉他,跑。于是,他跑了起来,甩掉了追赶他的人,越跑越快,跑进了大学,跑成了橄榄明星,民族英雄,国会勋章获得者,乒乓球明星,百万富翁。

    有人常会说,老天不公平,他什么也没得到过。而为何,老天对阿甘却是如此眷恋呢?我猜想,可能是不太聪明的阿甘有的常人没有的最初的单纯思想、最执着的追求,于是他成功了。反观而看珍妮穿大学校服为《花花公子》拍照,被学校开除,成了酒吧歌手。再后来,她迷上了迷幻药,漫无目的地在各州流浪,结交各色的陌生人,尽管她打扮得越来越艳丽,但对生活却越来越绝望。最后,患上不治之症的她终于决定和阿甘以及他们的孩子一起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看到过一篇影评说道:“和阿甘相比,珍妮有着雄心勃勃的青春,但却迷失在沉沦的精神世界里,幸福对她而言来得太晚,也太短暂了。”的确如此,我们大多数人就像是珍妮一样,想追求成功,但却不务实,最后很少成功。所以,我认为生活本质其实就是务实、平淡,如平静的水一样慢慢的流向大海,获得成功。

    同样和阿甘命运(阿甘的智商缺陷)差不多的丹上尉(战争中失去了双腿)却总是抱怨生活,抱怨老天,甚至抱怨阿甘救了他,没有和他祖辈一样成为烈士,而是一个没有双腿的怪人。但是抱怨了半天,他改变了什么?没有,一点都没改变,丹上尉依旧过得天天喝酒买醉的生活,可见生活不会因为你无休止的抱怨改变。但是,后来他看见执着的阿甘为了完成好朋友巴布成为捕虾船长遗愿而忙碌的时候,他第一次被阿甘深深地感染了,决定和阿甘一起捕虾,正是这个改变,成就了丹上尉成为了百万富翁、娶了个漂亮老婆。我想,丹上尉如果仍然像以前一样抱怨生活的话,他永远不会成功。

    "我妈妈常说,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打开之前你无法知道会吃到什么味道。"这是电影中阿甘的一句台词,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台词,这说出了阿甘一种信念,对待生活永远是一种期待,一种美好的期待。因为巧克力是好吃的,所以生活在阿甘心中也变成了美好的啦。这个或许不是阿甘成就传奇人生的主要原因,但是我想这个说出了阿甘对待一种生活态度。

    影片又以一片羽毛结束,这或许是一种结束吧,对阿甘传奇人生画上了一个句点,但我猜想,它未尝不是一个开始,一个小阿甘的开始。

    以上就是我对这部电影的个人看法,由于本人实力有限,肯定有写的不恰当、不完整的地方,还望老师给与指教。

    观电影《阿甘正传》后赏析范本合集(三)

    人的一生多少会经历一些酸、甜、苦、辣、咸。人生就像是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海时而激荡时而平静;就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就像一棵树会经历破土的苦痛,结果的欢心,人生便是如此。

    阿甘也便如此。在《阿甘正传》中,阿甘是个智商低但正直,善良而有责任心的人。也许他的许多做法都让正常人无法理解或别人取笑但他依然坚持自我,让我们在他身上看见了人性最初的光彩。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我们永远都会知道会迟到哪一种口味的。“阿甘的妈妈在临终前讲到。人生的滋味、百态只有子啊自己琴在品尝过后才会知道那是一种什么味道。”毕竟我们自己并不会知道以后的生活回事怎么样。所以,现在我们只能好好把握和珍惜现在所拥有的。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经历,但我们要凭上帝给予的做好一切。”当死亡来临时,应不以虚度年华而羞愧,不以碌碌无为而懊悔。这样。我们才可以说我们不枉此生来一趟。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由快乐、伤心、后悔所充满着,没有什么所谓完美一生,只是说充实。每个人都会带着淡淡的遗憾。而这小遗憾也是出自人本身的情、爱。我想如果再来一次我们也会如此选择。

    “虽然我不聪明,但我懂什么是爱。”当珍妮拒绝阿甘的求婚时,甘所得一句话。是,甘并不聪明升值苦役说是傻,但是爱是每个人的基本功能,他当然也会拥有这平时的感情。但爱是既常见有昂贵的,每个人的爱都是无价的,没有一个人会轻易爱上一个人,爱是有经得起考验的,爱,不一定轰轰烈烈,也许是平平淡淡;爱,不一定是你死我会的羁绊,也许是潇洒自若的放手;爱,不一定是甜言蜜语,也许是一个简单的问候。我记得,有一次我问爸爸妈妈;“你们现在还是爱情吗?”他们的答案出乎意料的相似:“是亲情,把他(她)看作成为亲人一样,互相扶持,我想应该在就不是爱情了。”但我觉得那却是爱情的升华。但,我们现在的爱又有多少不是建立在金钱,势力之上呢?

    看了这部电影,最让人感动的是主人翁的细腻的感情,现在在人们也缺乏了有些爱与责任感。是谁让我们在这座冰冷之城变成感情白痴?有是谁把我们温暖世界变冷寂?

    观电影《阿甘正传》后赏析范本合集(四)

    生命就像空中那片白色的羽毛,或迎风搏击,或随风飘荡,或翱翔太空,或坠入深渊,阿甘的人生正是如此,虽然他是一个弱智儿,但他却拥有一颗纯洁而善良的心,他永远记得的是妈妈的叮嘱: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可能事先知道你将会尝到的是什么味道。”

    “你必须明白,你和你身边的人一样,你和他们没有什么不同,一点也没有!”

    阿甘看起来总是莽莽撞撞,傻里傻气,说起话来也是痴痴呆呆的,因而总是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和忽视。可是人生并没有放弃他,赐给了他一双天生的“飞毛腿”,并且在珍妮的鼓励下,他勇敢地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他把自己仅有的智慧、信念、勇气集中在一起,他抛弃了所有的杂念,凭着直觉在路上不停地跑,他跑过了儿时同学们的歧视,跑过了大学的足球场,跑过了炮火纷飞的越战泥潭,跑过了乒乓球外交的战场,跑遍了全美国,最后跑到了人生中属于自己的辉煌。

    阿甘的一生可以说有太多的巧合,但那仅仅是巧合吗?是他用诚实、守信、认真、勇敢换来的,他得到的东西让太多的人羡慕和嫉妒,但他失去了多少又有多少人能够明白呢?

    他唯一的好友在战斗中不幸身亡,为了完成好友的遗愿,阿甘竟然真的去买了一艘渔船,就像好友生前说的那样,要捕好多好多的虾,就在别人看来是不能做到的事,阿甘凭着自己的执着做到了,还因此赚了大钱,办起了企业。为了纪念自己的好友,他把这个企业叫做吉布.甘企业,可是阿甘却并不想享受这么多的财富,他把企业的一半股份给了好友的母亲,自己去做了一份除草的工作。

    阿甘就是这么一个诚实守信,重情轻财的人,虽然好友、亲人、女友一个个离他而去,但他仍然带着小阿甘坚强地活着,在常人看来,阿甘真的很笨,但他的人生是那么的纯洁无瑕,他那颗金子般的心,折射出了人性最耀眼的光芒!

    那片洁白的羽毛又从阿甘的手中飞走了,它要去寻找一片新的天地,也许还会遭到风雨的袭击,可能会再次掉入万丈深渊,但他总是坚信,不幸的背后一定是一片蔚蓝的天空,那片美丽的羽毛将永远在阿甘心里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飞翔。

观电影《魔兽》有感


观电影《魔兽》有感

李浩宇

6月8日深夜,全国各大影院被一群身穿红蓝T恤的人们占领。他们以中青年男性为主,口中嚷嚷着一些让人听不懂的英语,分成两派,甚有决斗之势。不过,请不要惊慌,他们仅仅是来自于一个叫作"魔兽玩家"的群体,而我也是其中之一。

在这个讲情怀的时代里,《魔兽:崛起》这部由经典游戏改编的影片,勾起了许多80、90后的青春记忆。

记得我上高中时,《魔兽》电影的拍摄计划就已在网上流传,谁知由于导演更迭、剧情重塑等众多原因,竟让众多粉丝苦苦等待了整整十年,很多玩家已从青葱少年变成了成熟大叔。

要说将《魔兽》系列游戏拍成电影,可以说是"易又不易".容易的是,《魔兽》游戏题材众多,随便拎出一段都会是一部令人震撼的"史诗巨作".不易的是,游戏中剧情脉络复杂,且粉丝众多,每个粉丝心中各有一段难以忘却的剧情,可以说是众口难调,拍摄方向不易把控。

电影上映之前,网络上的讨论就已铺天盖地,在诸多的讨论话题中,影片的导演——邓肯·琼斯是热度较高的讨论点。

邓肯·琼斯,是一名热衷拍摄科幻惊悚电影的导演,由他拍摄《魔兽》,是诸多粉丝始料未及的。虽然他的电影作品《月球》《源代码》等也曾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过较高的评价和认可,但因为他从未涉足过魔幻电影题材,很多粉丝担心他不能很好地掌控魔幻风格,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广大粉丝心目中的那个神奇的艾泽拉斯大陆。

然而大家可能有所不知,邓肯·琼斯也是一名忠实的魔兽玩家,他热爱魔兽,通宵游戏是常有的事,在他的内心世界里,拍摄电影《魔兽》是他一直以来的心愿。

对于电影拍摄,邓肯·琼斯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而且他非常善于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影像风格,他的影片不但在视觉上有迷人的特质,而且发人深思,令人回味悠长,这便是暴雪公司找他拍摄《魔兽》的主要原因。

暴雪公司与邓肯·琼斯经过多次研讨,共同确立了电影剧情的大致方向及内容——人兽之战,这段故事可以说是《魔兽》系列电影的开篇之作。

叙述剧情时,邓肯·琼斯巧妙地将这段故事从繁杂的背景中剥离出来,十分清晰、流畅,让很多不是游戏玩家的观众也能看得明白。兄弟、战争、家庭、爱情,剧情紧紧围绕这四个关键词逐步展开,条理清晰,感人肺腑。

不是所有的兽人都心怀恶念,也不是所有的人类都正义善良。电影中,人物性格迥异,有的暴力,有的善良,有的狡诈,有的睿智,但每个人物都有独具一格的闪光点。例如半兽人迦罗娜,她身世悲惨,内心坚韧,为了对抗邪能力量游走在部落与联盟之间,尤其是她出于无奈刺死联盟国王莱恩的时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责任与担当,同时也让我的眼中充满热泪。

在视觉方面,电影大量地展现近景和战斗的场面,造成了强烈的代入感。这些动作场景很写实,动感十足,让人热血沸腾。魔法场景的特效也做得非常好,比很多奇幻大片更强调"施法过程",尤其是在麦迪文施法保护国王的那段戏中,闪电特效的运用让我甚为震撼,令人记忆犹新。

不过,对于游戏忠实玩家的我来说,电影中有一处让我略感遗憾。电影重点叙述了人与兽之间的矛盾,而真正的幕后黑手——燃烧军团首领萨格拉斯却只字未提,即使是麦迪文被邪能完全操控时,萨格拉斯的身影已部分显现,但依旧未对这部分进行具体的交代,让很多观众对邪能的来源有点儿摸不着头脑,这或许是导演为续集埋下的伏笔吧。

首映结束后,已是凌晨3点,我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脑海中依然不停地回放着电影的一些情节,不由生出诸多感想。

我觉得看一部电影,不单只是从影片的开头看到结尾,我们更应结合电影中故事、情节以及背景等,去揣摩电影试图传达给我们的信息。

《魔兽》这部电影,看似是一部打打杀杀的魔幻电影,但实际上我认为它所展示的是一种勇于拼搏、坚韧不拔、永不服输的一种品格,是我们无论在工作中、在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时都不要轻言放弃的一种精神。

看一部好的电影,其实就是与"高人"的一次思想交流与碰撞。平日里,大家不妨忙里偷闲,走进影院,享受视听盛宴,交流观影感受,这其实也是一种不错的放松方式吧!

观电影《the piano》有感


电影《the piano》观后感

我不喜欢这样的爱情,因为它开始于一个赤裸裸的交易。Ada用身体换她的钢琴的时候我是有点不理解的,对于一个失去爱人的哑巴来说,钢琴和她的女儿或是她的全部,她是用琴键代替她的声音,但是她这么做,又是把钢琴当成什么了?

可想了想,这部电影里没有对错,爱情就这样发生了。只是我不喜欢而已。

好吧,看了众多影评,我还是觉得我的看法过于表面。Ada的感情,其实我是懂的,只是很朦胧,我总是抓不住这个女人的感情线,放佛她的生命伊始就在抗争,用她的静默,用她的手指和她的钢琴。她无疑是勇敢的,对自己应该拥有的,应该追求的东西赋予了最大的激情和勇气,虽然她伤害了那个深爱着她的挂名丈夫和她深爱的女儿。

有人说Ada就像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嗯,像,但是,看电影的时候,我只希望把它当单纯的电影来看。所以最直观的观后感,就只是我不喜欢这样的感情,我甚至觉得有点卑鄙,我不谙世事也好,我不解风情也罢,ada用她一根食指换来的幸福结局,仍是为这部电影划下句点。

我觉得Ada和钢琴沉入海底的那一幕是我最喜欢的,凄美,撼动人心,我以为,这样才是Ada最美的归宿,只是似乎导演并不那么认为,她赋予了Ada重生的美,失了钢琴,失了食指,她用自己追求到的爱情,斩断了过去的束缚,开始了她的重生。

观电影《今天》有感


《今天》观后感

《今天》是来自韩国的一部电影,本片讲述了宋慧乔饰演的纪录片导演多惠在生日当天获悉噩耗,自己的未婚夫在一场交通事故中身亡,而肇事者是一个年仅17岁的男孩,泰浩。多惠并没有过多地责备他,而是用一种近乎不可思议的力量原谅了对方。在多惠看来,宽容可以救赎所有受伤的灵魂,包括那些伤害自己的人。一年后,多惠准备做一部关于宽容的纪录片,讲述那些同自己有相同经历的受害者与加害者之间的情感现状。在这一过程中,她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见证多种人性的展现,令她倍感意外的是,这个当初被宽恕的少年却并没有像多惠预想的那样生活,而是再次杀人,进了少年院。

多惠完全没有原则地原谅了杀人犯,并不断劝诫被害者宽恕加害者,带来的却是更大的恶果。片中被泰浩杀死的同学而是间接死于多惠手中,如果当初没有轻易原谅,或许也不会有更多的被害者。这样的原谅反而会伤害更多的人,是毫无意义的原谅。

多惠的未婚夫翔宇在一年前被一个未成年学生骑摩托车连撞两次导致死亡,多惠在教父和修女的指引下很快原谅了那个未成年学生,并且还帮他写了请愿书,翔宇的姐姐不能理解多惠的行为,但还是在一年后的今天翔宇的忌日同样也是多惠的生日送了一份礼物给多惠,并且对她说:当你能理解我现在的感受的时候,就打开它吧。

多惠生日当天晚上,池敏离家出走来到了多惠家,她没有告诉多惠她脸上的伤是怎么弄的,也没说出她来的真正目的。多惠和池敏躺在沙发上聊天的时候,池敏说自己的头很硬,但是因为老被父亲打同一个地方所以头骨有一块地方都凹进去了,多惠却以为池敏是因为叛逆心理才污蔑自己父母的。池敏只好开玩笑地扯开话题:我十岁的时候,在村子里的撞头比赛中,打败了所有男生,得了第一。姐姐要不也来试试。然后池敏就开心的笑了起来,这个镜头大概持续了有8秒钟,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故事后面的情节,但莫名地就是能感觉到这个笑容里的痛苦。

多惠和池敏的关系是影片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说是池敏带领着多惠看清了自己内心真正的痛苦和懂得了不应该不明不白地去原谅,而多惠则给予了池敏仅有的疼爱。

多惠辞了电视台的工作,去给教堂拍纪录片,在采访受害者家庭的过程中慢慢发现了一些自己意料之外的事情,最终就像她对修女说的,我觉得自己一路都是被蒙着眼睛走来的。

宽恕和原谅需要发自内心,而非没有任何深刻反省就给予的原谅;那不叫原谅,那叫懦弱。

另外,片中也讲到了家庭暴力事件。父母对儿女的爱是不可否认的,可是当这份爱的表达方式出现错误的时候,儿女是否还能体会到这份爱呢?遭受了这么严重的家庭暴力,池敏恨她的父母,可是没有杀害他们,这是作为子女对父母的爱,也是道德的约束。这样的家庭在现实生活中应该也有不少。

总而言之,主不是万能的。发自内心的原谅才是对别人的宽恕,对于自己来说,也是一种解脱。

影片导演采用的是插叙的手法,镜头一直在一年前多惠生日的前一天晚上和一年之后多惠现在的生活之间穿插。

故事的前半段给人的感觉是疑惑、不理解和隐隐的愤怒。这种情绪一直持续到最后多惠理解了池敏的痛苦,理解了其他受害人家庭的痛苦,以及终于能正视自己的痛苦之后才得以摆脱。

这部影片里的修女和教父的角色是我最讨厌的,比池敏的父母哥哥更令人讨厌。后者至少可以光明正大得憎恨,甚至总有一天可以惩罚。而前者却是打着上帝的名义,打着正义的名义,既没有真正感受受害人家人的痛苦,也没有了解施害人是否真正对自己的过错忏悔,却只是一味地要求受害人家庭的原谅。(观后感 )苏菲亚女士对修女说:这里的气氛太冷了,你让我感受这么冷的气氛,却让我温暖地对待他们。池敏对多惠说:原谅这件事是自觉性发自内心的,周围人凭什么逼着原谅凶手。

影片还有一个令人喜欢的地方就是细节,比如翔宇送给多惠的黄色雨伞;比如池敏在公交车碰到一个讨厌的学生,但还是把他拉下的手机还给了他;比如翔宇的死池敏的哥哥池锡也有一定责任,但是他却隐瞒了真想等等,这些细节不会影响主要内容,但是又被恰当地安排了。

其实影片本身的内容要比我讲的更深刻,我知道我不能够把导演想表达的全都说出来,可我就是想写一些,即使杂乱无章也好。

面对那些伤害我们的人以及它们给予的伤害,我们除了原谅,应该怎样才能抹干净它们在我们身上心上留下的印痕,一句对不起吗,但至少这是最起码的。


观电影《弱点》有感


电影《弱点》观后感

黑人奥赫自幼父母离异,无家可归。不过,木讷的他却因为极强的身体条件和运动天赋,幸运地进入了一家孤儿院。虽然,他科科零分,但是一些细节却让他显得与众不同。一次排球比赛后,他主动收拾垃圾的行为,引起了陶西一家的注意。于是,陶西太太决定收养奥赫,并把他培养成橄榄球选手。陶西太太让他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同时,陶西的儿子还帮助奥赫训练,使他很快地融入了橄榄球队的生活,不断激发运动的潜能。终于,在一次比赛中,他因出色的表现崭露头角,开始获得了球探的关注,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的甜蜜和麻烦。

看完《弱点》有一下几点感受

1. 快捷有效的教育方法。陶西收养奥赫后,观看他的第一场橄榄球赛,非常失望,内心很着急。赛后,肖恩用调料瓶当作队员来和奥赫一起商量战略和战术,这样直观形象进行引导他,他进步很快。这是的一种很快捷有效的教育方法。

2. 用爱和智慧引导孩子进步。奥赫参加训练的时候,教练总训斥他,越训斥他,他表现得越不好。这时,陶西太太走近奥赫,引导的大概内容为,你把队员看成我们陶西一家,保护其中A队员像保护肖恩一样;保护B队员像保护陶西一样,。简短的指导后,奥赫表现很好,进步非常快。陶西太太用爱和智慧来引导奥赫,这是他进步最快的原因。而教练伯特只知要成绩,一味的训斥,结果适得其反。如今,很多家长面对孩子不佳的学习成绩,你是怎么做的呢?又取得什么样的效果呢?

3. 自己的决定,自己的人生。当奥赫有机会申请去名校读大学时,奥赫经过一番思考决定去密西西比大学。面试的时候,面试官列出一系列陶西一家利用他证据,如陶西夫妇毕业于密西西比大学,陶西一家向陶西西比捐款等等。此时,奥赫一时接受不了,痛苦后离家出走。陶西内心无比难受,静下来后内心十分担心奥赫,到处寻找他。找到奥赫后,心平气和与奥赫谈,谈话内容是这样的,帮他分析上哪所学校的利弊。经典对话内容:我想让你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这是你的决定,奥赫,这是你的人生。 奥赫说:如果我想做低贱的工作呢?陶西回答:这是你的决定,这是你的人生。

初高中学生处于逆反期,不想上学,想出去打工。作为孩子的父母,你又是怎么做的呢?自己的决定,自己的人生这是最好的回答。

每个人都有弱点,这是我们难以避免的,我们不必为此惭愧而逃避,打开自己的心扉,接纳自己的弱点,坦然的面对弱点,才终有一天能把它放下,去做我们自己。我们没有必要为了别人的价值观而活,给自己一个信念,告诉自己什么是最重要的?发挥自己的长处,走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


观电影《云图》有感


电影《云图》观后感

《云图》是一部很特别的电影,看完后让人很有倾诉欲,一时却又受制于言语的匮乏,不知从何说起。坐在电脑前思绪混乱,慢慢地把想要说的话敲出来。

影片《云图》中六个世界六个故事被剪碎,以马赛克的形式再拼凑到一起。这就是这部电影和其他的影像化作品相比显得很与众不同之处,这种不同也是成为它遭受诸多口诛笔伐的理由原因。无非是批评它叙事混乱,结构奇怪,内容晦涩。但是只要认真看,就能发现电影的叙事方式其实杂而不乱,六个故事讲得清清楚楚,彼此之间又相互呼应,场景的转换非常流畅自然,毫不突兀,波波叠加累积的小高潮也使得电影虽然时间长节奏却并不拖沓。分解原有的结构之后重组产生类似交响乐的通感,恰好契合《云图六重奏》的idea。电影的剪辑花了很多心思,虽然并非每个观众都能接受这样讲故事的方式,却不能否认导演在这方面出色的能力。

观后产生了些语无伦次的杂乱想法:

1.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是紧密联系的,这种联系甚至可以穿越不同的时空。个体的善行和恶行都会产生或大或小的相应影响和后果,这些后果和影响又通过诸多途经反过来作用到我们自身。

2.对奴隶制的反抗,对命运的反抗,对世界阴暗面的反抗,对敬老院独裁的反抗,对公司制的反抗,对野蛮的反抗。不论在什么时代,压迫和弱肉强食总是存在。但与此同时,反抗也永不止歇。

3.对命运表象的怀疑,对爱、自由和真理的追求,是永不过时的主题。

4.一个角色是自己故事的主角,也可能是其他故事的重要配角,还会是另外故事的龙套。

5.轮回并非线状的,基于当下的时间点梦见未来和过去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在这个时空过完一生,又去到另外的时空。可能是久远的过去,可能是杳渺的未来。要经历多少轮回才能遇见之前人生里遇见的人?在循环的轮回中当一个灵魂再一次回到之前的时空,有没有可能以另一个身份遇见之前的另一个自己?灵魂的轮回是没有完整的记忆的,却又被各个时空的因缘绑在一起,很类似佛家的观点。

6.文明是电影中的一个谜团,也是诸多科幻题材作品的一个巨大谜团。它匍匐在一个莫比乌斯圈上,不断前进,却也不知道终点。未知变为已知,已知又隐藏到未知的阴影中。人类的进化,是下一个轮回的结束和开始。死亡不过是一道门,当另一扇门打开的时候,那个人在下一个时空里等你。

观电影《服从》有感


电影《服从》观后感

《服从》由安唐德、德瑞玛沃克、帕特希利、马特索维托领衔主演Becky和Sandra并不是最好的朋友。Sandra是一家快餐店的经理,而Becky是一个希望得到收银员工作的年轻女孩。一个忙碌的日子,一个警察来电,指控Becky从一个顾客那里偷了钱,但是Becky强烈的否认。Sandra以她作为经理的责任感,遵从警察的指使拘留了Becky。这个选择开始演变成一场噩梦,通过电话操纵,Becky由被搜身直到遭受了Sandra男友伊万的性侵害。

不评论电影本身,只就事件本身收集了观后感。

1.电影改编自04年肯塔基州麦当劳假警察电话遥控性侵案。此类案件在美国30多个州发生了70多起。不用替美国人民的智商捉急,也不要认为这种事情不会在你的周围发生。就好像我们中国的电话诈骗,说你非法洗钱,得把你银行卡里的钱都转到公安局的安全账户;说你的家人被撞了/受伤了,需要你给医院汇款等等。

犯罪的目标不同,但是这些案件的性质是完全一样的。这不在于被害人的智商高低,而是人性的丑即你面对诱惑的能力,和发生巨大变故时的承受能力,以及面对强权的承压能力。

2.案件都发生在快餐便利店之类的场所,长期机械化劳作,形成思维惯性;虚构的权力,很快让角色失去了正常思维能力;不断加深对个人的侵犯。人和环境,权力和服从,耐人寻味。

电影中伊万最终对Becky实施了性侵犯。一个好人是怎样变成犯罪者的?其实,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好人也会犯下暴行。这种人的性格的变化,就是路西法效应。

美国的菲利普津巴多曾在1971年主持了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当年的实验是让招募的志愿者在一所模拟监狱中扮演囚犯和狱警,原定为期两周的实验,不到一半时间就因为发生流血暴力形势失控而中止了。不到一周的时间,这个实验便让9名身心健康、遵纪守法、毫无犯罪前科,具有大学文化知识的年轻人,变成了冷酷无情的虐囚的看守警察。到底什么原因呢?

津巴多教授认为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实验开始时,拥有绝对权力的实验指导者就指定了好人与坏人的界限看守警察与囚犯。坏人是社会的败类、是人渣、不配被当作人来看待, 他们的名字不仅被剥夺,由数字取而代之,而且对待他们可以像动物一样被铁链束缚相反,好人则被授予了武器和权力。一旦你穿上制服,就好像开始扮演一个角色,你不再是你自己,你的所作所为要与这身制服所代表的职责相匹配。其中一个看守如此说道。

作为无权势者的囚犯面对权势者所建立的监狱与狱规(可以延伸至类似监狱情境的社会结构),囚犯们只能回应这种回应只能遭致两种选择:反抗或是顺从。前者,带来的是惩罚;后者导致的是自主性和尊严的丧失。就在试验的第三天,罪犯们竟然开始相信看守经常对他们说的,他们真的低人一等、无法改变现状。

3.电影大致呈现了一种人在有限选择下渐渐判断力失调,容易被洗脑的过程。对Sandra的心理转变和事件发生后的内心描摹不够,在心理学上的探讨有所局限,但确实呈现出了事件的荒谬。很多真实案件改编的电影都尤其压抑,因为你以前不知道人能愚昧残暴无知至此。但这种行为并不仅止于此。

在风俗尤重的国内,你可以看见的更多的愚昧无知的服从者和残暴无知的权威,以及类似监狱情境的社会结构。

你可以看见中学生为求得体面的学校复读数年。你可以看见毕业生为考公务员一宅在家多年。你可以看见文革中妻子亲人间相互揭发批斗。你可以看见不孕不育的夫妇为了延续香火借种、包养小三乃至乱伦。你可以看见同性恋服从家长或者社会环境而结婚、假婚乃至骗婚。

服从。这个词指个体在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意志的压力下,被迫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

在这些现象中,权威用来指摘、指导他人的行为准则是自己肤浅的社会认知?还是认真思辨过的?抑或是蓄意?

这种对人的诱骗迫害,放大百倍千倍就是法西斯。法西斯主义可以视为是极端形式的集体主义。受过正常教育的人都知道法西斯主义的危害性,但是那些形形色色的服从者,却忍受了他人或规范要求对自身的迫害。自我意识已经缺失,或者自我意识变态,服从即犯罪。

而服从者让人警醒却并不值得同情。失去了独立思考和判断,人就是一坨屎,不论你依附的理由多么崇高。


观电影《狂怒》有感


观电影《狂怒》有感

尊敬的大家长赖老师、亲爱的育心家人们,大家早上好!

我是来自广州的广州菲妈。很高兴,在这个高能量的平台跟家人们一起交流,一起分享,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观电影狂怒有感》。

对于战争片,没学经典前的菲妈,一直对它是敬而远之。特别是国外的英文战争片、科幻片,更让人云里雾里,看后不知所以然。

学习了经典,有了明师的点拨,能在杂草丛生的影片中找出有意义的电影去欣赏,去看世界。

虽然还是谈不上特别喜欢,但不再是看情节,不仅仅是娱乐消遣,为了看而看。

而是有意识让自己去接触去感悟每个影片所蕴含的内在,并能用《易经》的阴阳、看象思维去审视,去格物致知,有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会发现电影是有形的,无形的是通过看带来的思考、感悟、剖析。

一、天道与人道

老子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只有遵循天道的善人才会被保佑,才能遂心愿。

当时二战硝烟即将消散,但同盟国军队准备在欧洲战场发动最后一轮猛烈攻击,这个最后的攻击战争还是无法避免的。

虽然大多人不愿意战争,但当时的形势,战是为了不战,必须要走这样的天道才能换来长久的和平。

影片中的新兵诺曼一开始由于迟疑与懦弱三番四次将战友置于生死边缘。在追击中,诺曼发现开枪的敌人有孩子时,诺曼无法狠心开枪。

唐怒斥他要突破内心的人情防线,战争不是讲仁爱、讲底线,为了正义的事业和使命,该舍弃时要舍弃。

因为他知道要想存活,一位军人必须成长成这样,是要走这样的天道,而不是任由他做着他不敢想,不敢做的正确的事。

后来经过炮火洗礼和多次的血腥教训,诺曼有所成长,一次次改变战胜突破了自己。

很多时候,看到身边的亲人突破不了人情防线,比如当孩子摔跤时,很多人不忍心看到孩子受伤,赶紧去扶,这就是人道上的情感设障。

但在天道上孩子有他自己天然生发的内在,他会自己重新站起来,在一次次挫折中学会了怎么去站立,去生存,去自强不息。

所以当我们看清了天道,明于天之道,人道上才能更好地养育好孩子。

如同猴子想变成人一样,它知道变成人要砍掉尾巴,但决定砍掉尾巴时猴子被困住了,尾巴一直以来就和它一起,猴子不忍抛弃它。

所以,今天的猴子也没有变成人!改变在情感上会有些许难受,但不改变,就可能痛苦一辈子!要成就一些事就必须舍弃另一些事!舍不得你所拥有的,就得不到更好的!事业与情感都是如此。

走天道,天道圆满了,人道自然圆满。由此我想到先有了大家,才有小家,家是小小国,国是大大家,有国才有家,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我们都生活在同一天空下,倾巢之下岂有完卵。

二、明师的指引

影片中唐就是明师,他把诺曼从一个单纯简单的大男孩训练成一个敢杀敢拼的合格士兵。能让性格迥异的其他4人各司其职、各定其位,认清使命、责任跟随它完成使命。即使死,也死得其所,死得有价值。

那我们的人生、孩子的人生需不需要明师的引领呢?当前的体制教育,孩子都是按老师的要求来做,大家放心把孩子交给老师吗?

我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人生路上的明师,孩子效仿的就是父母。每个孩子都是天才,但天才的种子,没有天才种子成长的土壤、环境,也会被扼杀。

如果父母都是糊涂迷茫地过其一生,我们的未来,孩子的未来又在哪儿呢?

当前的体制教育,都是走术的路线。我们家菲菲快6岁了,很爱画画,但前几天我发现幼儿园老师的模式,把手机打开,找到一个图片,让孩子照着画,颜色还要求色彩鲜艳的。

想想看老师用这样的模式、理念、规正的方式要求孩子完成画,孩子有想象的空间吗?

如果我们不明白教育的真谛,把孩子交给所谓的画画名师,孩子画画的兴趣会保持长久吗?

体制下学习的内容我们无从选择,但家庭我们可以永远做好自己,把握手中的"魔法棒",成为孩子成长最肥沃的土壤。

另外,前段时间新闻播道,一些怀孕的或哺乳期的妇人20-50岁集体偷盗行骗,受人教唆愚弄,以至于玩火上身,更不甚者,很多竟然是惯犯,不惜代价通过怀孕、带孩子这种方式掩耳遮目

孩子生在这样的家庭中该是多么可怕啊!有这样的父母带着,在这样邪恶的环境下成长,以后还有未来吗?跟着所谓的这样的领头人去赚钱,只能是因小失大,引火自焚。

在育心,我们是幸运的,我们跟对了人,赖老师带我们走过泥泞,拨开迷雾,我们终于明白了该成长的是我们大人,孩子努力学习,成就的是他个人,但父母成长了,幸福的是几代人。

而作为孩子的终身老师,我们的成长也需要明师的指引,明师一指,地动山摇。跟着明师,我们才能不断补充正能量,剥之无咎地修复自己,才能华丽转身蜕变。

而正因为有了明师,我们有了责任,明白了使命,定会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自己的生命慧命也能得以延长。所以我们育心人都是充实着、幸福的活着。

三、使命、信念和意志

在敌强我弱,殊死一战的情况下,是什么支撑着这支5人队伍一直坚持到最后?我想,因为他们身上有着强烈的使命,要打倒法西斯,拥护和平正义的事业。

最后的一博,死也死在狂怒里,要回到坦克里,这又是多么大的信念啊!他们对坦克的笃诚热爱如同我们育心家人对经典一样,有形的是经典、坦克这个物质本身,无形的是我们都有着对正义事业的笃信笃诚,也坚信在正确的道上前进,一定会成功。

记得影片中唐说过这样一句话,若一个男人他爱天下,爱整个世界,就会得到天父的佑爱。也印证了我们的经典常说的,人有善念,天必佑之。

虽然他看不到、等不到和平的这一天,但他一直笃信黎明前的黑暗会很快过去,幸福美好的生活一定会来临。这是正确的向善的道,所以能很快打倒了法西斯,美好的新生活也会来临。

在《易经》里也有一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当大家的信念在同一个方向时,这个能量场是超强的。

如同我们一样,当内在的声音告诉我们要早起,就能做到早起;当内在的声音告诉我们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我们就会主动,哪怕再忙再累也会见缝插针找时间学习经典。

我想是因为我们有共同的信念,我们想真正地成长自己,也想给孩子创造蔚蓝的天空,大家这种正向的思维信念也会感染带动更多的人成长,小到孩子、家庭,大到社会、国家、世界,相信若干年后一定会实现世界大同。

四、乾坤定位

在影片中,唐是一位领导者、组织者。在平时不紧张的相处中,可以看出他对部下的关爱有加,他可以和战友打成一片,嘻嘻哈哈,不会高高在上,以百姓心为心。

但在关键危急时刻,他总能定好位,角色转换非常到位、及时,很有魄力去发号施令。比如在最后一搏中,跟大家探讨是留是退时,能够考虑大家的意见,但最后拍板决策的是自己,而队友们是执行者、服从者。

《易经》的乾坤两卦就是教我们定位,系辞开篇也明确告诉我们: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这两句话中有两个动词就是"定位",如何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系辞上传第一章的最后一段已告知我们答案: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人生难就难在定位,在生活中,大多人经常会为了这个定位而争吵。有时我们会抱怨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管,就是这个位没定好,天地定位,山泽通气。

最高能量的《易经》说"乾以君之,坤以藏之",妈妈们要学会应用二八定律在某些事情上我们可以先做八分,慢慢影响对方做他该做的2分,利牝马之贞,用我们的厚德助对方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当我们把握住乾坤定位,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家庭会渐趋和谐。

同样的,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是引领者、协助者。有时位居乾位,有时也要居坤位,定位是要根据特定的事情及时转换。

比如做作业、读经典这件事孩子是乾位,但妈妈要通过自己坤道的位置做好自己。

慢慢协助引领孩子要回到乾道上,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读经典都是为自己,在这把天平的称上,慢慢要引领孩子多几分,激发她内在的学习渴望,童蒙求我。

凡事定位好了利人利己,定位欠妥遗憾无穷。看看《易经》乾坤两卦已告诉我们战略了,其它62卦是实现这个战略的战术。

定位如同战略,战略对了,按照这个战略制定细微的战术,成功也就不远矣!亲爱的家人们,学《易经》重要不重要?我们要不要学《易经》呢?

五、自强不息的精神

经典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始终贯穿在领导者唐的身上,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他有智慧、有勇有谋、随时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时行则行,时止则止。

在敌众我寡最后一搏中,一起抗战的五人只剩下2人时,诺曼哭了,但唐却说,仗还没打完,不允许哭。可以想象,这是多么强大的内心和精神世界啊!

在最后一搏坦克里只剩两人时,唐选择让诺曼走,自己与坦克共存亡,这样的格局和高度,又是多么的大爱!

从影片中唐的身上我们很容易会想到大家长赖老师,十年如一日含辛茹苦一字一句校对教材、分段录音,用生命谱写着经典的精神,传经送道、行于百姓、正本清源、回归经典本来的面貌。经典的精神始终流淌在血液里,这样大格局的明师又何尝不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跟随呢!

我们学经典也一样,学在经典,行在生活。学是为了用,只读《弟子规》《论语》是无法给到我们自强不息,而一根六经系统学经的孩子,才能领悟到经典的精髓,做一个真正的响当当的中国人!

试想想,读《弟子规》《论语》或没读过经典的孩子,跟我们系统读经的孩子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对孩子来说短期内是不明显的,但最大的不同在于引领的父母不同,这是两种格局,两种生命状态的人。

在育心我们大人不仅要学经,还要明经行经,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我们做到了早起学习,不治已病治未病,一切都是我们家长在前行了,而大多其他机构都是教育孩子,育心经典首先是教育成长家长,是根的滋养,不仅育孩子的心,更是育家长的心,并让经典的精神作为家风世代传承下去。

六、团队的力量

在这场冒着敌人强大火力的战争中,坦克连的5人始终都在一起,没有一人临阵脱逃。

在没有子弹需向坦克外取弹药时,掩护配合得让人震憾和感动。由此我想到我们育心人学经典抱团成长的必要性,闭门造车、单打独斗走得能长久吗?

坚持不容易,遇到状况更不知如何处理。

而育心的团队是扶着大家过河,一步一个脚印,直达幸福的彼岸。彼岸的人呐喊助威,河中的人互相搀扶。

读经如此,运动养生也是如此,需要一群人一起坚持,才会更有动力,走得更长远更幸福。

七、影片也反映出人们渴望和平,对战争的厌恶与无奈,对生命的渴望、留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战斗过后侥幸活下来的幸福感。

在最后一个小细节,敌军扫荡清查坦克时,最终发现了坦克下唯一存活的诺曼。

当时我屏住呼吸,但让人意料之外的是,这位德国士兵放过了诺曼,当做是没看见。从这里,我看到即使是凶恶的敌人,他也有人性向善的一面。

所以我体会到我们要做太阳照亮自己,温暖别人,我们要先让自己身体温暖起来,不管盖什么被子都会暖和,当我们有了自转的能力时,再冰冷的敌人也会被捂热、被融化掉。

《狂怒》这部影片虽早已看完,但一个个片断却记忆犹新,学习了经典,走进育心这辆"坦克"后,用《易经》的思维透过电影本身更容易领会它内在的精神。

也期待更多的"步兵"走进育心这辆高能量的"坦克"中,我们将载着您育已育心,知行合一,在生活中演绎经典的魅力,不寻常的人生路我们一起同行

我的分享到此结束,感恩家人们的聆听和陪伴。感恩天地、感恩圣贤。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观电影《80后》有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80后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