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月河读书笔记

月河读书笔记

《童年河》读书笔记。

古语言: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比如经典作品等,它是人类知识的总结。阅读时,我们一般都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收获。这些瞬间即逝的收获,就是我们写读书笔记的基础。你知道读书笔记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写呢?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童年河》读书笔记,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童年就像一条小河,从你生命的河床里流过。”。读完了这本著名的儿童文学家赵丽宏写的《童年河》,我对童年有了更真切的体会。

这本书讲述了在乡村大的孩子洪雪弟初次来到上海这个大城市以后,与他的小伙伴以及祖母的故事。

洪雪弟的家乡是个很美的地方。那里有一望无际的田野,清澈见底的小河,还有疼爱他的祖母。这一切都使他成了一个恋家的孩子。

洪雪弟很爱画画,也画得很好。他画的是他的家乡:家乡的河、家乡的树、家乡的祖母。后来,他还加入了学校的板报小组。之所以他能画得很好,除了他有亲身的体会和感受外,还因为他善于观察。

雪弟一家在过年的时候把祖母接到了上海。天天有亲婆陪伴的日子,多么幸福啊!雪弟与亲婆的感情,甚至战胜了生与死的力量。一天,雪弟上学时,校长跟他说家里的老人出事了,他立刻飞奔回到家。祖母只跟他说了一句话:“雪弟,我在等你呢!”要不是要见亲爱的孙子一面,或许祖母早已支撑不到现在。

雪弟还是一个奋不顾身、见义勇为的好孩子。当吊桥板断裂,桥上8个同学全部掉到水里的时候,他连衣服都顾不得脱,一个猛子扎下水去,与另外两个孩子一起把同学们一个个地救上了岸。但他没有接受奖励,而是请求让参与救人的两个孩子获得了上学的机会。读到这儿,我不禁为雪弟这种为他人着想、乐于奉献的精神而感动。

后记中,作者写了这样一段话:“如果童年的岁月真有一条河陪伴,哪怕只是一条小小的河,那必定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河畔会发生多少故事呢?”童年里,我们会经历许多事,这些事都将成为我们人生路上的启迪和回忆。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扩展阅读

《神奇的河》读书笔记


今日,我读了《神奇的河》。故事里讲的是:小马两次驮货色过河。第1次小马驮的是盐。正因盐切实是太沉了,小马从清晨到中午,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又累又渴。于是到小河边去饮水,可它一不警惕没踩稳,滑到小河里了。小马赶紧爬了起来,当它预备收拾一下背上的几袋盐,再过河的时间忽然它察觉背上的分量轻了好多。走起路来也不觉得吃力了。小马很兴奋,它认为务必是河水有魔力。它想我务必要记住这个奇遇。
未几当前,小马又驮着几大袋棉花,看起来大大的棉花袋子,实在并不重。走起来很简单。当小马又来到这条小河边上的时间,它就想起上次那件开心的事,心里很愉快。它想背上驮着的袋子固然不重,但假如在沾点河里的水,不就能更轻某些了吗?于是它就走到河心,成心一滑,倒在河里了。小马这次但是有筹备的。它慢悠悠地在河里多泡了一会儿,才站起来,但是小马发明背上的棉花一下子变得比上次的盐沉了多少十倍。小马好不轻易才爬上岸。它左思右想,也想不出为什么,最后小马认为必定是河水有魔力,它能让重的变轻,轻的变重。
我读了这个故事之后,感到小马务必是平常时候不多领悟常识。盐跟棉花沾水,当然是轻的变重,重的变轻。我之后做事件务必不会学小马,要多领悟知识,让本人变得聪慧。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


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美得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

看了矛盾的评价,使我很好奇作者萧红笔下的故乡的故事和人们?她的故乡是什么样子使他怀念?很想知道关于作者故乡呼兰河城的人、事、景、也就是所说得风土人情,人情世故。在那个时代,没有通讯设备,信息工具人呼兰河城人们的生活娱乐又是怎么打发的?带着这些问题,怀揣着好奇心我走进了她的故乡。

作者总共用七章篇幅描述呼兰河城里的故事,1、讲述了故乡呼兰河城的大环境、2、故乡呼兰河城的精神面貌,娱乐。3、故乡呼兰河城的自己家里的故事,和祖母祖父亲戚间的故事,4、故乡呼兰河城作者的邻居街坊的故事,5、因为跳大神团圆媳妇的死,6、在城里四处游荡好吃懒做的有二伯,7、工人冯歪嘴子的生活。

通过,第一章介绍的故乡的整体环境,轻轻松松把读者引进故乡呼兰河城,让读者感受到呼兰河城是一个自然,美丽,可爱的地方,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的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着自然的结果。在当时没有出现信息工具,当然他们也有自己的娱乐方式,晚饭后大家(邻居们)围坐在一起,看天上的火烧云,唠唠家常。

每一章读后感受如同矛盾评价的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美得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

读完第五章,因为跳大神团将一个如花的少女活活整死。我的眼角湿润了。因为人们的愚昧和无知,在那个时代女性的地位始终不可以和男人平起平坐,他们的行为举止一定要附和当时人们所认为的规矩,说话小声小气,走路慢油油,一旦不符合标准一传十,十传百,都认为你是外星人来的怪物,没有自我可言,更无法谈论女性自己的想法,要么使用酷刑(暴打)让你顺服。

团圆媳妇因为平时大大咧咧,为了把活做完,走路如风,平实说话口无遮栏,只 有12岁的她,受不住婆婆的暴打,而喊回家,暴打的程度更变本加厉,团圆媳妇受不住,倒下了,本是一场小小的感冒,在左邻右舍的胡乱猜疑下,团圆家给团圆媳妇请来了大神,没病都被整出病来,跳大神里的各种奇怪、病态的动作,吓坏了团圆媳妇,半夜常常被噩梦惊醒,又哭又叫,吓坏了团圆家,不断的请大神,就这样来来去去,跳大神中各种病态的举动,将一个活生生的少女折腾死了。

一个如花的少女,就因为她的言行举止,对于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团圆媳妇的一举一动,她和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一样只是真实的表现自我,一个天真可爱的少女,但在那个封建,迷信,愚昧,无知,偏僻的呼兰河城里 一个如花的少女就在这种无知,不科学的行为活生生的折腾致死,

而左邻右舍,面对团圆媳妇的死表现得麻木不仁,当初跳大神活动各种病态的举动,对于他们是再好不过的大戏,他们以看热闹的角色,在边上添油加醋,事后当成家常便饭后的娱乐新闻,家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着团圆媳妇的进展。

我深深感受到那是一个吃人的社会。在一个平平淡淡的小城里,因为那地方充满愚昧无知,在深处藏着一只吃人的野兽!

《巨流河》读书笔记通用


读一本好书,让我们得以明净如水,尤其是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受益良多。从哪个方面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现在,有请阅读编辑推荐的《《巨流河》读书笔记》。

《巨流河》读书笔记(篇1)

《巨流河》读后感800字:

台湾搞白色恐怖抓间谍,大陆抓反革命,两边高压都无异于牧羊人在对羊群开炮,试图轰死混入其中的狼。

有没有狼混进来不可知,有没有狼披着羊皮混进来也不可知,只可知一件事就是狼几天杀死一只羊,炮远不止。但牧羊人害怕狼能打开栅栏,杀死牧羊人,然后独霸所有的羊。好像这样错了,又没错。

去了台湾的人,好不容易七八十年代放开了回到了大陆探亲,别人问他“你干嘛要去台湾?”此时泫然欲泣,又早就哭过,当事人的口才再好也实在无法娓娓道来。宛如当年中国内部分裂家庭,哥哥教训弟弟:“你为什么要投共?”建国后,弟弟教训哥哥:“你为什么要投国党?”

齐邦媛在《巨流河》中提到父亲欲救国,留学归来后,参加各种大会,听群众、各党派演讲,与各类人交流,仔细阅读宣传手册,认真独立思考后,得出结论:国民党的三民主义更适合救中国——并不是投奔任何人。这没有任何错,但他未来的命运大家也可知了。

讽刺的是中国最近半个多世纪最大的苦难居然来源于,谁都没错,很可悲,因为能吸收的经验埋在人心里,很难放在台面上,也不容易看出来。

所以人只读一本书是很危险的,如果把书传达的思想简单分个类,从0-10,如果说最好,最全面的思想是5,但是世界上并没有5的书,只能在读了很多本,“3.7”、“5.8”、“9.2”、“0.4”后把自己的思想慢慢地往5上面靠,思想比这更复杂,不是直线还是空间能说清楚的,仅作一个例子。

所以能看见有人思想极端或容易变动,全因读书少,而不同的书的水平和其阅读时的理解水平和接受度对其的影响又有各自的因缘际会,但多读,总是没错的。

革命和爱情都是战争,因为都要出生入死,理念主义理想和现实,灵魂和肉体都有剧烈摩擦。而书可以润物无声,遗憾的是上天最大的造化就是,年轻的时候还未读那么多书,却要革命和爱情,老了已经失去了这些后,却才读了很多书。不过也有人老了也不读,但是有识之士挣扎一辈子仅为活的不单薄如纸。

命运谁说得清楚呢?但这也不是不读书的理由。

明明大家都没错,但却有人错了,也是一种人生,写进书里,要是有人读了,希望他不会错。

《巨流河》读书笔记(篇2)

经朋友强烈的推荐,也为自己不久将来的台湾之行作准备,我网购了齐邦媛先生的《巨流河》一书,大概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完。本有兴趣再读,但禁不住源源不断的好书的诱惑(最近在看《南渡北归》三大本)。既是积习使然,更担心初读和粗读之后形成的印象如烟逝去,所以还是在再读之前留下一点文字,算是给自己和给阅读一点交代吧。

此前不知道齐先生为何人,此后也难知道更多,因为她还不算大名人。但这样的身份似乎更容易切近我等。《巨流河》如她的自传,所以读来真实亲近,还有几分别致。

她1924年出生,今天近90岁高龄。其间身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台岛建设。虽然一生主要事业即读书、教书和编书,似乎并不耀眼,但能见证近百年的变迁,人生自然带几分传奇。但她对这样的传奇,无丝毫的夸张、炫耀和突出,她尽量把自己放 “平”,只是以一个亲历其间的女人、学人和教徒,来观察、感受和叙述。这一段历史,有中日之战,有国共之争;有东北的流亡,有大陆的远离;有党内的倾轧,有学理的争持。她以一个敏感女子的心性,以一位虔诚教徒的心境,以一介普通平民的心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这段最近的历史,于我们更真实,更生动,更细腻,稀释了以往它给我们的抽象感、宏大感和倾向感,让我们对战争之痛、乡愁之伤和建业之难有更为深切的体悟。

作者一生,投入地读书,而获丰满的享受;执着地教书,而富有成就感;勇担使命去编书,对台岛文学和教育卓有建设、革新和推广的意义。其间,和张伯苓、朱光潜、吴宓和钱穆等大家亦师亦友的醇厚经历,也让人欣羡不已。同样重要的是,她竟把这一切写成了眼前这本30余万字的《巨流河》,让我直叹斯人不虚此生,不负此生。

《巨流河》读书笔记(篇3)

上学期,刘老师给我们讲了一本名叫《巨流河》中的一段故事,我听得如醉如痴,放学便把这本书买回家了。刚看了两三页,就投入进去了,有时竟忘记了吃饭。仅7天时间便读完这本书了。

《巨流河》这本书是齐邦媛女士写的。描述了当时国家和日本对战,胜利后国共又开始对战的情景。写得淋漓尽致。在这期间,又讲述了去乐山上大学时,先念的哲学系,后又因为朱光潜老师的引导下,转成了外文系。在当时的社会下,朱光潜老师可是名满天下的学者。当我读到这时,不禁羡慕起齐邦媛女士了,羡慕她竟有这样一位老师。而且她的身边还不止一位名师,还有许多名师在她身边。俗话说;“人在什么环境中成长,日后必定成为那样的人。”虽说齐邦媛女士那代人在日本占领东北后,流亡到了关内,又向后方逃难,在西南读书,抗战胜利后又打内战,但又因为许多名师在她身边,她成绩很好,还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从南京逃到汉口在车上的画面,有人掉进河里,摔倒了却没有人去扶。我想,也许因为死亡的逼迫,大家选择了顾自己。

有时候,我在边读《巨流河》这本书时,还在想一个问题,如果当时郭松龄成功度过巨流河,倒张作霖成功,是否东北能够及早现代化,也是否能够避九八一,现实的发生呢?是否就没有其他国家援助中国对抗日本呢,是否打败日本后国共不内抗呢?但后来,我想,如果历史上没有日本和中国这场战争,也许,中国还处在腐败的社会里,中国也就不会从此站起来。唉,历史总是非常神秘,使人难以揣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读完这本书,我也有深深的感受,那就是,珍惜时光,多读好书。齐邦媛女士既然都能在战争时代里那么用功的读书,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做不到呢?

《巨流河》读书笔记(篇4)

《巨流河》一书以河为名,讲的也是作者家中两代人在战争年代飘零流落,从位于辽宁的《巨流河》,落到台湾的哑口海的故事。

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上个世纪的事情似乎离我们很近,但又有一种抹不掉的陌生感。听作者把那个特殊年代的那些事、那些人、那种情谊一一道来,方觉历史书中那些轻巧的小字背后,藏着多么厚重的故事。全书很大篇幅离不开“教育”二字。作者从他父亲志在兴办中国教育写起,到她从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所接触的老师,再到长大后在台湾的教书经历。

教书本算个普普通通的事情,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却有了特殊的意义。厚重的历史责任感,压在他们的心头,这样的一群热血青年,希望以教育兴国。教育的魅力便在于此吧:把自己的理念、自己的爱、自己的`家国情怀,潜移默化的传给学生。虽然师生终有分别一日,但学生却是带着老师的思想理念和人生态度在向前走去。我一直记得自己的初中物理老师的一句话:“人生的路上,可以转弯,不能回头。”起初,我不明白为何为转弯、何为回头。现在只觉得,昂头迈步向前进时多了几分果敢无畏。

什么是一个好老师呢?记得我们在新生研讨课上激烈的讨论过这个问题,在阅读此书时又产生了不一样的感慨。在战乱年代,有人选择参军报国,有人选择学医报国,有人用文章报国。而他们,则励志用教书育人的方式报效祖国。当我读到他们晚上因为日军轰炸而在田野中四处寻找庇护之所,而第二天早上却要继续上课、考试时,心里是动容的。时代不同,环境也不同了,在现代化的教室中教书似乎并没有在时刻准备逃亡的田间教书显得那么伟大了吗?在我看来,不在于时空境地之不同,而在于教育者的心境之不同、目的之不同。什么样的老师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好老师?以前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我总是搜肠刮肚,把自己自上学以来所喜欢的老师列出,一一一总结他们的优点、所长。现在看来,是自己的眼光狭隘了。把老师当成一种职业,养家糊口,无可厚非。但若是能把老师这个职业当成一种责任,为祖国的未来培养人才,又是一种境界。

读此书时,几度为外战争之无情、人民之流离,还有那田野中孩子们的读书声湿了眼眶。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我羡慕极了,虽然时刻会有生命危险,但那种“苟不自强,奚以图存”的纯粹的信念是多么珍贵啊!爱国情怀的共鸣,使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复。只恨自己没能生在那个时代,共赴国难。然而新的时代,新的国家,新的爱国主义,有新的内涵。境遇不同,目的相同,国家大义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

国家有需要老师就该有动力,国家需要人才,老师就应该努力为国家培养人才,这样方算得上是位好老师了。

《巨流河》读书笔记(篇5)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大文豪托尔斯泰的這句名言,至今回响耳边。家庭的不幸,更是个人的悲剧,而在千年之间,人世的悲喜剧交叉上演,“你方唱罢我登潮,好不热闹。

面对宇宙亿万年的沧桑变化,人类文明其实只不过是历史中的一瞬。多少离合,多少聚散,多少挣扎,多少恩怨,都在这一瞬之间闪过,未留下片语唏嘘。我们在渺小的空间与刹那的时间里,为了利益而争相杀戮,为了虚荣而放弃尊严。与大自然的波澜壮阔相较下,人世的狭隘和局限被曝光殆荆

就在这历史洪流的循环往复中,人性光辉的星点闪烁,在后代看来,最是难得和动人。齐邦媛先生走过大半生,她的人生跌宕,不仅反映大时代下卑微生命的艰辛,也令我们对中国残酷的近代历史感到怜悯和哀恸。

齐邦媛是齐世英之女,地地道道的东北人。而时代对他们的捉弄,让齐家在东北三省都没有容身之地,从逃军阀的难,到逃日本的难,再逃共党的难,落脚东南孤岛,了此一生。家乡一词,从他们心中苦涩的回忆,经历大半个中国的颠沛流离,最终消逝,变得麻木。在齐邦媛随全家逃难的半生中,生活的漂泊,亲人的哀叹,爱情的凋零, 友情的瞬变, 都与这个国家和社会的遭遇紧紧相连,成了历史的牺牲品。

我坐在车中,望着香港繁华都市的霓虹初上,眼前闪过一幅幅书中描绘的画面,它近在咫尺,近到我感觉这不仅仅是干枯的历史文字,而是用笔写出的现实与人生。它活在我们心里,我们活在它的当中。

这些天所见所闻,都不顺心。这一切变故虽在预料之中,但当它们扑面而来,还是让人眉头紧锁。但与齐先生一辈子的沧桑比,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有时我真想转过身,离开是非之地,背对着世界,拒绝它的虚伪、它的肮脏、它的沉重、它的无望。可是有时我又不得不对它美好的一面抱有一丝憧憬。生命可贵,不仅因为它的有限,也因为它可以承载世间的许多欢乐和悲凉。

当我们在已知的世界中,奔波又挣扎,几十年后暮然回首,会发现尘埃早已落定,一生的价值在年年岁岁中蹉跎耗荆 含泪读毕《巨流河》,掩卷长叹一声,犹如洗却了俗情,世态炎凉,已看得一清二楚。我收拾好行囊,穿过熙熙攘攘的人流,奔向前途,鼓起勇气去面对这个我宁愿背对的世界。

《巨流河》读书笔记(篇6)

最近在读齐邦媛女士(生于1924年2月)的《巨流河》,我和作者也算是半个同乡,家乡离得不远。书中描述的那种冰天雪地、滴水成冰的情景也留在我对童年的回忆里。这本书是父亲推荐给我的,连同后续出版的《洄澜相逢巨流河》一起隔山隔水的寄到我的手里,但我一直没有时间潜心阅读,这次一捧起来就放不下了。细心的父亲还把书中自己不认识的字查了字典、标了拼音和释义,他甚至还查了一个英文单词的意思(由于作者的职业是台大英文系教授,所以书中会不时出现一些英语的原文)。我在阅读的时候也继续把自己不认识的字和叫不准意思词查好并标注,希望文文有一天再读这本书的时候可以省去查字典的时间。

由于各种琐事缠身,这本书我才读到一半,但作者对自己一生经历的娓娓道来、平实的叙述、朴实的语言却深深打动了我,对战火中的经历能如此平静的讲述,甚至需要无数次回忆整理自己的往事,哪怕它是那样的伤痕累累也无所谓。作者身处乱世仍能安心求学、到台湾后继续严谨治学、不倦教学的精神和人生态度也是打动我的地方。读着读着我的脑海里渐渐浮现出两个字,而且挥之不去,那就是“坚守”。每个人都是有信仰的,信仰是自己选定而且笃信的,靠着这种不变的信仰支持着我们的内心在起起伏伏的凡尘中始终保持坚强和乐观,这就是坚守的力量,更是不忘初心的源泉。

由于特殊的家庭背景,齐邦媛女士的亲身经历或许更能横向的为我们展示那段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没齿难忘的历史,看似平铺直叙的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作者的一种朴实无华和情真意切。作为一个从小接受良好教育的知识女性,她一直坚守自己的信念和本分踏实为人,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才华朴实育人,守住自己的本心一心一意的生活。

其实,一个人从“入世”到“出世”真正能做到不忘初心、洁身自好的并不多。命运总是会不断的向我们抛出各种难题来磨练和考验我们,有的时候也会是各种利益和诱惑,我们也总是要瞻前顾后、权衡利弊后不断的做出各种选择、逃离各种诱惑,每一次的决定和选择都会把我们引向一个不同的方向,就这样走着走着大家就不知不觉的走上了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

书读至此,有几处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小细节,第一处是作者即将就读国立武汉大学的时候,她的父亲给她随身带了一些钱,并叮嘱她如果有男同学请吃饭一定要把饭钱归还,作为女孩子是绝对不能占小便宜的。还有一处是作者的初恋因公殉职,她很难过,这时正巧另一位男同学追求她,心思单纯的作者就把自己对初恋的追思和惋惜之情一股脑儿的倾诉给了这位男生,后来作者自己说这是犯了“交浅不可言深”的错误,但当时的自己并未察觉。

第一个细节让我想起了我的一位班主任老师,她是我初中三年的班主任兼英语老师,初中是一个人的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那个时候的孩子对世间的事物似懂非懂、模模糊糊,但又极力想要挣脱父母的束缚到大千世界里去小试锋芒,急于想要把自己的羽翼磨得更加丰满一些。如果没有家庭和老师的正确引导是很容易出问题的,我们现在称之为青春期或叛逆期。我的班主任老师就像齐邦媛女士的父亲那样教了我们很多女生应该懂的规矩和应该具备的优良品格,让我终生受益。

第二个细节让我联想到自己,我也是这样有些事情回过头看就会觉得如果换做现在的话,应该会处理得更好更明智一些,这就说明人是需要不断经历然后才能成长的,经历越多成长便越快。

还有一处就是作者在恩师朱光潜先生的建议下改系的事情,于是她从哲学系转出改读英文系。这一次的修改和变化使作者的英文才华得到了发挥和升华,也无形中奠定了她终生从事教学事业的基础,齐邦媛女士把台湾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翻译整理并推广到西方世界,可谓功不可没。可见好的老师同时也是识千里马的好伯乐,只有因材施教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这本《巨流河》我还要继续读,路也必须自己走,千帆过后终能遇见令自己心仪和满意的风景,正所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喜欢《《童年河》读书笔记》一文吗?“读后感大全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读书笔记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月河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