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燃灯者读后感800字

燃灯者读后感800字

《燃灯者》读后感。

“一个家庭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子。”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比如经典作品等,它是人类知识的总结。而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你知道怎么写更好呢?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燃灯者》读后感,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燃灯者》读后感

《燃灯者》全书170页,此书于我,并不能端坐书房,一气读完,而是每每读完十余页,则需停下仔细品味,体其深意。合上书本,或追随先哲遨游哲学神殿,或佩服辅成先生暗夜独守之气魄,或感动于两人交往感人至深的师生情谊,或流连于作者清丽细腻,字字精彩所描绘出的场景画面……

《燃灯者》是作者赵越胜回忆恩师周辅成先生的著作,它亲切、简明地为我们还原了一个布衣中的贵族、凡人里的大师。让我们深刻地了解与领悟辅成先生的治学为人,让我们于历史的尘埃之下看到了一位心灵孤独而高贵的伦理学大师。

“燃灯者”在佛家是指片语可开悟人的觉者。作者将恩师喻为燃灯者,表达对恩师虔诚的景仰以及深深的感激之情。辅成先生于作者,既是师长,又是知己。他指引和支持着作者穿越黑暗,使得孱弱、卑微的生命有了光明和暖意。遇见恩师之前,作者心中的渴望冀求,只能晦暗不明地蜷曲蛰伏心中,而经先生的智慧和学识点亮烛火,通浚阻塞,作者精神生活得以唤醒,他懵懂的内心世界变得舒朗清明起来。

《燃灯者》的作者赵越胜人格精神都深受辅成先生影响,他以文修身,以心观世,下笔谨严,思力深切。而我涉猎哲学较少,看作者与先生对话哲学,不懂的地方诸多,只是囫囵吞枣,不得要领,很多都只能记下,等待某一日自己的哲学基础有一定进益才能反刍。

一、周辅成先生暗夜独守之气魄

作为中国伦理学界泰山人物的辅成先生,亲切平和,以穷通学理为己任,对于天下苍生和国家存亡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道德感。让我对其纯真而高贵的人格肃然起敬,对他身上体现出的一代中国知识人出于中西古典文化熏陶的价值情怀身怀敬意。先生是守望普世价值的哲人,是我仰之弥高的人物,先生读书,读的不只是文字,而是注重人格的提升,不是为了求知识,而是要求成为善人。先生觉得克鲁泡特金的《自传》对他影响最大,因为他从克氏的自传中,看到一个洁白、无私、坦诚,而为人类牺牲的灵魂。在先生看来,做奴隶并不可怕,人因不可抗拒的原因而沦为奴隶的情况时常会有,但记住不要自愿做奴隶。读书人不为世用并不可耻,倒是读书人当了权势的帮凶,才不光彩。先生书房门上挂着的手泽,为文天祥在元兵狱中所作: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他用超越的纯思贡献学术,又以入世的关注体察民生。邦有道,先生闻鸡起舞,邦无道,先生鹤衣散影。在外敌入侵,国脉危急之时,他高呼精神价值,专心研究歌德:“那会儿人心惶惶,谁会在意歌德,我们几个青年人却觉得越是在危机时才越要像歌德致敬。那时知道日本人也纪念歌德,我们便想表现一下中国人的能力。”他就是这样一位内心死守善道,终不忘循善取义的哲人。

于先生,能与先哲对话,能有成果惠及后人便达初衷,其余世间名利皆淡然处之。这种淡泊雍容,来自浩然之气的涵养,来自古卷青灯的陶冶,来自“大道如砥”、“德不孤,必有邻”的信念。

可是先生这代读书人时运不济,身处于这样一个只爱金钱和权力的时代,先生对时下的风气近乎绝望,他说:“现在的时代似乎不是做学问的时代,做学问的人没市场,没有学问的人满天飞。这不是出人才的时代,而是毁人才的时代。”当下的士林已远不是先生那一代人在青灯独守、古卷常翻中凝练出的沉静深邃。知识人高迈的风骨、超拔的心性,已为现世所遗忘、权贵所鄙薄,先生知其辱而保其尊,守其弱而砺其志,独自在黑夜中守候。

先生语:“朝霞纵然绚丽,但那要待晓雾四散,而并非人人都能等到清晓莅临的一天。因此不管天光大开还是烛光掩映,清醒的灵魂总守候着,只要有人守候,就总有破晓的可能。怕我们都沉睡了。守候于幽夜是一种幸福,正如西西弗斯是幸福的一样。”

先生的智慧、寂寞、笃定,连同他与时代肝胆相照之时的呐喊,昭示出的乃是黑暗中的光亮,寒夜里的暖意。作者为燃灯者立传,为思想找寻薪火相传者,也为这个价值与情操全面失守的世界留下了一声沉重的叹息。

二、感人至深之师生情谊

先生与作者之间跨越年龄和层次的那种惺惺相惜,那种伯牙子期琴瑟相合彼此珍重的知己情谊让人感动。从最初周先生朴实无华的授课出场,到初春寒夜师徒徐行漫步的愉悦,再到最后作者几次涌出泪水的深沉。作者记忆犹新,让我也觉身临其境,这些亦得益于作者文学功底深厚,将周先生的形象刻画得如此生动丰满。

初见先生时。片刻,进来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先生,先生中等身材,微胖,身着一件四兜蓝制服棉袄,已洗褪了色儿,有点儿发白。脚穿五眼灯芯绒黑棉鞋,头戴一顶深棕红色栽绒双耳棉帽,步履轻捷,无丝毫老态。先生走上讲坛,摘下棉帽放在讲台上,露出短发皆白。白发不甚服帖,有几簇支立着,先生也不去管它。我好奇,以往心目中的“权威”,大半和“高帽儿”、“挂牌”、“喷气式”有关,但见眼前这位老人温文尔雅,便仔细观察。先生长圆脸,肤白皙,丰颊阔额,眉间开,目光澄澈,鼻梁高,鼻尖略收,唇稍厚,下颔浑圆,表情开朗安详。

先生每要擦掉前面的板书,总会停下来问,同学们都记下了吗?然后用力抹黑板,板擦上的粉笔灰沾满双手,先生便不时地轻拍双手,但总也拍不净,有时想轻轻弹掉身上的白粉,反在蓝棉袄上又添白印,额头上渐渐有了汗意,先生不经意间用手去擦,不觉在自己的额头上留下一道淡淡的白痕。

先生用英文念出巴门尼德的名字,重音放在第一和第三个音节上。在第一个音节上还带上点儿化音,听起来很特别,我一下子就记住了这种读法。

周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温文尔雅的哲学大师,其在作者心中留下的印象可见一斑,先生的穿着、相貌、及一举一动都被细心的作者仔细描绘了出来。对先生地描绘栩栩如生,随着该叙述,先生的音容相貌好似浮现眼前。

之后与先生熟识,便经常与先生交往、交谈,就是这些时候,让作者与先生建立了深深的感情。在这静谧的雪夜,我伴着先生行走在玉洁冰清的世界里,不再理会四围黑暗的逼迫。已记不清具体谈了什么了,但肯定不是哲学,多半是交换对国事的看法,对未来的估测。不知不觉已走出两站多地,到了鼓楼墙下。怕再晚了耽误动物园的32路车,我硬让先生上了车。电车开动之后,先生举起手杖向我晃了晃,就坐下,随着电车启动的呜咽声远去了。

先生于作者,既是恩师,更是知己,恩师的举动,时常牵动着作者的心,好几次令作者涌出泪水。送先生回国时,先生过安全门后回过身来,举起手杖,双手作一揖,便转身去了。我一下子忆起一九七六年初,寒冬雪夜,在鼓楼送先生上7路无轨的情景,一晃二十年了,此一别,与先生远隔重洋,不知几时才能相见。一下子眼泪夺眶。

先生耳朵有些聋,说话怕我听不清,便声高起来,话筒中竟觉得有些震耳。先生最后感慨说,过年我就98岁了,还想去法国看你们啊,就是不知航空公司肯不肯买票给我这个“九八病叟”啊。说到“病叟”两字,先生有点自嘲的大笑起来。在先生的朗声大笑中,我却不由泪水涌出。

三、场景画面之再现

作者对对场景描绘,字字斟酌,文笔优美,甚值仔细欣赏品味。

登慕田峪长城,清晨出发,踏着朝露,沿崎岖小径登山。道旁杂花缭乱,野香醉人,青紫相间,织成满眼的斑斓。古城墙大半坍塌毁损,一身岁月苍凉,静卧在褐榻翠衾之间。登山顶烽火台眺望,远天紫纱轻幔,若沧海浩渺。峰峦间雾霭纠缠,如群岛隐没波涛间。长城随之起伏,分割关山一线。

与先生傍晚时分离开北图,沿文津街老路往景山西街,三月春浅,太液西岸新柳初黄,和风轻拂,柔条依依。上得北海大桥,天上飘起绵绵雨丝,北京春雨后特有的那股土腥味扑鼻而来。蒙蒙雨雾中,见左手琼华岛上朱墙金瓦掩映绿丛。不远处,故宫角楼黄昏独立,寂寂似有幽怨。

步行访三叠泉,返回时已是暮色四合,山风渐起。向晚的天空蓝水晶般纯净,几颗早到的晚星倚着绮云,平添几痕绚丽。远山云雾缭绕,影影绰绰……

不经意间,眼前豁然一亮,庐林湖已飞临身旁。润玉般的湖水静卧秋夜,岚气幽幽,摩挲秋水。湖畔烟雾飘渺,修竹袅立,伴微风簌簌纤歌。凉夜已深,皎月破云,寒星数点,清辉散落……

四、真儒学之精髓

读本书,纠正了我对儒家思想的看法,始觉以前接触的并非都是真儒学,以前觉儒家强调忠君,而现在才知儒家是从道不从君。

先生如是说:儒者绝非皆是唯唯诺诺,汲汲势力之徒,循善而行才是儒学真义。在先秦儒家眼中,君可以变,国可以去,而善的理念绝不能依权势者的意志而转变。先秦儒家以道事君的理想,包含着读书人的人格尊严和自由选择。高扬此一理想,读书人乃一自由之士,无此理想,便不过是策士、谋臣、奴才而已。先生指出了先秦儒家理想主义的光辉,自“定于一尊”,便暗淡无光,经董之手,成为维护统治集团的护法之说。先生指出,董仲舒隐去了先秦儒家的“从道不从君”、“以道事君,不可则止”的自由高蹈。以“大一统”和不可僭越的君臣之礼将社会各阶层禁锢起来,铸就一套僵死残酷的统治之道。董仲舒以为“所谓正义,就是维护军权与政权,一切反抗君主和现实政权的行为,都是非正义的”。

读罢《燃灯者》,感动敬佩之余,深感自己经受了文学的洗礼,跟着辅成先生和越胜先生遨游于哲学和文学的殿堂,期间,细细体会辅成先生深刻的哲学思想,感受他们之间浓浓的师生情谊,品味其中优美的文字段落,收获颇多,感想颇丰!“是知灯者,破愚暗以明斯道”。感谢以往和现在那些教我知识,教我做人道理的老师们,深深的感谢他们辛勤无私的付出!

辅成先生果然是名副其实的燃灯者,不仅照亮了越胜先生那代的莘莘学子,也照亮了我们千千万万的后生,使越来越多的读书人能向着正道前进,与先生一起守住读书人应有的气节!

向辅成先生致敬!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扩展阅读

漂泊者们读书笔记(读后感大全)


漂泊者们读书笔记

漂泊者们(余秋雨写的)的问题:

1.你如何看待老中医这份根叶相脉的“血脉情”

2.试对本文的写法做一些简要的评价

3.为什么说.没有比站在中药店更能自觉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的了?

1、老中医的情感,融会了对祖国的思念,而中药是祖国的一个象征,老中医是把中药与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

2、本文是记叙文,又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使的对祖国的爱得到了深化。

3、因为中药是我国的国粹,是祖国的重要象征。

漂泊——《文化苦旅》读后感

漂泊——《文化苦旅》读后感

对于余秋雨先生及他的作品是有所闻,但一直没有接触过。我很少看电视,这次去河北与同去的大姐住一间,她一直在看青歌赛的节目,因此我也一起看了好几期的比赛节目,比赛中有文化知识的考试,评委正是余秋雨先生,其中的考题都是一些常识、专业性的知识,考题本身并不复杂,而与考题有关的相关知识的连接,余秋雨先生解读的非常到位,可见他渊博的知识,他对中华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评判,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我正好手头有他的《文化苦旅》一书,利用双休日的时间翻阅了一遍,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静静体味的书,他从风景秀丽的江南到大漠孤烟的大西北,从冰天雪地的北国到充满民族风情西南边陲,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也是他在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里的苦苦求索,莫高窟的色彩、线条令他着迷:北魏色彩的浑厚沉着,隋朝的畅快柔美,唐代的喷射和舒展,五代的精细、温煦,...,这是一条色彩的河流,也是文化的河流,一直汹涌地向我们奔泻而来。天一阁的藏书曾令他迷惑,而终于有一天显现了藏书的社会意义。而西湖终究是文人们心中的一个飘渺的梦境,只能意会,无法用文字解读。

中国文化如奔腾不息的黄河、长江,流经祖国大地,流向浩瀚的太平洋。文化是内化于心的一种精神财富,在有华人的世界里,就有中国文化的延传,漂泊海外的华人们可以把原始的巨树当成神庙,供奉着“大公伯”,然后进化成“拿督大公伯”,希望庇佑着他们。这是典型的宗族文化,一辈子也无法挥去。

960万及其海域的神州大地,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化,有如一朵朵奇葩绽放着,包容和开放的海派文化,亲新婉约的江南文化,浓郁思乡情结的华人文化......我无法用语言表达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深刻解读,我只能用心去细细体味。

漂泊者们读后感

《漂泊者们》这篇散文讲述了作者到一个住在很多华侨却人迹罕见的小岛上,得到“岛主”的热情款待,并且还去了一家中药店和一位海外华侨进行了交谈,感受到了海外华侨们对祖国深深地思念和对家乡物是人非的慨叹。旧时的回忆已然不在,可生活的希望还要继续下去。最后,作者还见了沈老,和他一番高谈阔论后,明白了很多。

《颠覆者:周鸿祎自传》读后感


周鸿祎成长的过程,伴随了整个中国互联网的成长。通过这本自传,他将自己奋斗的过程和背后的故事展现在公众面前。
90年代上大学,在学校销售反病毒卡。知道创业不易,进入方正工作;离开北大方正,创立3721。为了生存,与NIC的战斗,之后3721卖给雅虎,成为中国雅虎的总裁;体会到在给别人打工的滋味儿,体会到外企的文化。后来的互联网第一口水战,3Q大战。最终360成功在美国上市,再后来的退市回国。

这段时间看完了《颠覆者:周鸿祎自传》这本书,有一些思考。

1、周鸿祎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赚钱。目的之一,他给出比较多的信息,让人们可以比较充分的认识他,他不只是一个斗士,他还敢于直面问题,勇于反思和自省。

2、他从小就开始接触计算机。他应该算是全中国,最早的一批接触计算机的孩子。同时兴趣是非常好的老师,能让你想尽一切办法去接触和学习电脑。

3、有一股江湖味儿。路见不平一声吼。如大学阶段与那个蹭吃的同学打架。这个也是很多男人,或多或少都有的武侠情节。

4、牛的人很早就开始牛了。他30多岁就当上方正的领导,后来开始创业3721。为何早的一批互联网、计算机人员能在如此小的年纪,就能获得比较高的成就,在我看来这与历史时间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当时中国处于整个计算机、互联网的起步时期,而这种时期,规则还没有形成,因此给了普通大众一定的机会可以脱颖而出。同时,在这些普通大众中,为何又是这些人能够站起来,还是有很值得回味和分析的。

5、有股不服输的劲儿,面对强者也不退让。只要是自己认准的事情,再艰难也不退让。比如与cnnic抗挣,3Q大战等。但是不服输,不退让这一件事有利有弊。利在于短期内你能生存下去,不被大的角色搞死。弊端则是你给人留下争强好胜的印象。周鸿祎在做这些抗争的时候,也就30多岁,而我们30多岁的时候都在做些什么,思考些什么呢?我想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好好反思。

6、为达目标,全力以赴。比如360非常快的修复问题,他逼着员工发现问题马上就要解决,不准拖延。这个是很多人不一定能承受的。

7、人生其实不能规划你每个年纪要做成哪些事情。从学校毕业之后,人生有非常多的可能性,创业,工作,研究等。工作又有非常多的分类。就像周鸿祎目前为人所知的把360做大了,做强了,也是他尝试的很多条路中的一条。走上了这条路,有很多损失,错过了搜索,不断地思考怎样做好做大,怎样活下来,不断努力付出。

8、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坚持做,努力做,不断思考。想办法活下去,你可能需要做非常多改变和斗争。

9、专注也有两面:做病毒卡、做软件,做邮件都表现出“不专注”。做3721因为专注(或者说自己的偏执)又和“搜索失之交臂”。这个度怎么把握,想起了一句话“一流的智慧,头脑能包容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并行不悖”。最后做360,也是他在做众多天使投资,选择的一个方向。

10、创业不易,解决公司内部的困难,技术难题,团队管理,产品优化。还要面对市场和外部的压力,时长面临公司关闭的凶险。怎样学习面对这些压力,也是一门不得不面对的必修课。

舞者读书笔记


《舞者》的故事是非常的感人的,特别是昨天看到的最后几页,我泪流满面,为主人公不幸的人生道路而痛惜
热爱舞蹈的高纯作为一名私生子生活道路曲折,虽然热爱舞蹈,也受过专业的训练,却因为经济拮据不能进一步深造,为了生存只能把舞蹈扔在了一边。一个陌生人的到访改变了他的人生,也使他的人生更加的不幸。为了寻找父亲,他和逃婚的金葵来到了北京,他们租用了一个仓库作为栖生之地,之所以选择仓库,除了租金便宜外,还因为仓库地方大,高纯和金葵可以用它作为练舞的地方。高纯和金葵在一起跳冰火之恋,在朝夕相处中,他们相爱了。为了筹措资金能让自己心爱的人去舞蹈学院读书,高纯同时打两份工,还做起了危险的跟踪职业。在和原是自己的跟踪对象周欣共同追查逃税漏税的企业主时高纯受了很严重的伤。
书中让我又爱又恨的那个人是周欣,一个勇敢善良却又自私的人,为了维护正义,不惜冒着自身安全深入虎穴;为了挽救高纯的生命,不惜牺牲自己的感情和瘫痪在床、随时可能死去的高纯结婚;但又是因为她的嫉妒和自私害得高纯失去了生命,还狠心地伤害了和高纯深深相爱的金葵的心,受害最深的我觉得应该是金葵,一个美丽单纯善良的姑娘,为了爱高纯,为了能和自己深爱的人在一起,经受了无比巨大的挫折和痛苦。违抗了父母和有钱人结婚的意愿;被骗拐卖到了农村,历尽种种磨难回到北京;通过种种努力,终于回到了心爱的男人身边,而此时的高纯已经重病在身,而且成为了别人的丈夫。但是她不在乎,她成了高纯的保姆,可以照顾高纯这是她此时最大的幸福。在周欣去欧洲的三个月内,她和高纯共同度过了相濡以沫的三个月。周欣回来了,她的身份被暴露了,她被赶出了高纯和周欣的家,从此她失去了高纯。因为被算计她还失去了高纯遗嘱中给她的房子和金钱。但是这一切她无怨无悔,但最终的结果却是连心爱男人的葬礼都不能参加。
最可恨的人是李师傅,一个唯利是图的人,一个小市民。为了能让女儿上大学,为了能让女儿能实现理想,为了金钱,伤害了许多关心他家的人。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虽然有许多值得同情的地方,但是他的所作所为是不可原谅的。就因为他的背叛和两面三刀,使大家都遭遇了不幸。
故事里有许多的欺骗,虽然是善意的欺骗,但就因为这些欺骗这些隐瞒,也使大家互相不信任,引起了许多的误会。
死的人已经在底下不知,而活着的人却要一辈子痛苦的活着。
此书的作者是海岩,真佩服作者能写出这样的故事。不过真希望故事不要以这样悲剧式的结局结束太悲了.


读后感 |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最大的感受是要有贡献意识、成果意识。每一名管理者都应该思考自己能够给单位带来什么,给上级、下级带来什么,这就是贡献和成果意识。

帮助别人理清思路是一种贡献。在对下安排工作时,要提前做好准备功课,要求要明确,要对下属有帮助,对促进工作有帮助。让大家知道该干什么,该怎么干,这与管理者超前的思维、清晰的思路、明确的要求有关系,能够提高管理的效率。

帮助别人提高认识是一种贡献。要开展形势任务教育,俗话说,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不把形势任务和要求讲清楚,就无法让人理解上级要求的目的背景,就无法提高认识。

读书笔记《《燃灯者》读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读后感大全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书笔记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燃灯者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