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整容日记观后感

整容日记观后感

《整容日记》观后感。

好的影响也是人进步的阶梯,在观看过程,会不断的各种想法迸发出来,观看完的以后,你会被作品描绘的情景吸引,印象深刻,写写观后感,可以更好地训练我们的写作思维。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观后感分享与他人呢?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整容日记》观后感”,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整容日记》观后感

电影《整容日记》是一部既轻快又惊险的都市爱情片。说轻快,是本片作为职场爱情题材,故事新颖,情节轻松;说惊险,则是因为影片内容紧紧围绕整容这一社会现象展开,毕竟是在脸面上动刀,充满了未可知的状况。所以,这是一次关乎美丽的冒险之旅,尽管故事大多发生在办公室,但其惊险程度,不外乎在原始森林的探寻,小妞电影的代言人白百何此次毁容出镜,不仅勇气可嘉,而且用演技担当起整部电影的灵魂,上演了一次内地版的丑女大变身。

在多年来的内地电影中,《整容日记》首次将故事直指如今异常火爆的整容业,片中不仅有眼睛眉毛的小修小补,也有隆胸抽脂的大动干戈,乍看下来噱头十足,但随着剧情推进的细究,其实在剧中白百何的求职晋升追爱过程中,我们可以感知到导演对整容这一事物的纠结,一方面,基于这个社会以貌取人及女为悦己者容的糟粕传统,丑女在工作和爱情中,会遭遇到更多的挫折和拒绝,另一方面,整容又并非完全安全的万全之策,总有这样那样的生理和心理问题,所以,或许是为了避开两个话题走向的发散,导演将影片的故事设定为充满戏谑搞笑桥段的都市爱情喜剧,偶尔的一惊一乍之后,是轻松欢快的笑声。

白百何在片中扮演了刚毕业的名牌大学学生郭晶,从来只知道埋头读书的她,在踏入社会后才发现,有时候容貌也能立大功,被逼无奈之下,她开始走上了漫漫的整容之路,先从双眼皮开始,陆续对鼻梁、下巴甚至胸部,都进行了由内到外的调整,随着她陆续进阶的美貌而来的,是工作的升职,爱情的焕新,当然,看过电影之后我们发现,影片并没有给观众灌输容貌改变一切的说法,而是通过对白百何扮演角色从学生到职场人再到爱情圣手的一系列的人生经历,阐述了人生的成长,不仅仅是容貌的变化,更倚重的是内心的成熟而已,整容,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为白百何增加了自信,但绝非是一起的来源。

白百何首次扮丑,效果非常劲爆,一个向来在观众眼中和心目中是青春无敌的小美妞,突然变成了又肥又搓又丑的傻大姐,确实较以往的形象对比强烈,而值得一提的是,白百何的表演也与外形紧密相联,出场时不仅外貌犹如车祸般惨烈,而且动作语言也多显呆滞,几乎完全颠覆了她既往给观众留下的青春亮丽的形象,如果不知道到主演是谁,一定不会猜到这个就是在小妞电影中走出的大花旦白百何。

接下来故事的走向,很像好莱坞的《魔法保姆迈克菲》,那个片中是丑陋的保姆待孩子变好一点自己就变美一点,而《整容日记》中,白百何则是主动了为自己进行一部又一部的修理,务求完美,直至最后,容光焕发。但脱离开电影而言,此类电影的手法基本是把美艳的演员进行丑化的化妆,然后再一步步恢复其本来的面目,所以,当影片最后,白百何完全先露真容之后,又再一次加深了观众对真实的她的记忆。

对白百何而言,此次的出演是一次突破,一次颠覆,对观众而言,此次观影则明显成为了一次在梦幻中走向星途的历程,让内心那份平凡却不羁的的梦想,伴随影片主人公郭晶的成长,一步步从女小人物幻化成女神,收获了爱情和事业的双丰收,这其实是每个翘首以待的大众的内心渴望,而电影,就是造梦的艺术,通过电影的造梦功能,让观众在一个多小时的观影中,体会到梦想的快乐,也是一件非常放松的事情,而白百何甜美的清新的笑,将会成为心中的美好瞬间。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整容日记电影影评


整容日记电影影评(一)

文/赵猪

在根红顶白的演艺圈里,一直有一条不成文的潜规则,偶像女星不得过早结婚,更不能有孩子,否则立马掉价,重则从此销声匿迹,轻则也三五年缓不过元气。但是不知道是近两年社会形态改变,观众的包容心更强,还是别的什么原因,近年来有大批偶像女星不仅不避讳谈情、结婚,甚至都迫不及待地早早产子,却还依然能够大红大紫,星运不衰。白百何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早早结婚,早早生子,却依然能大器晚成,短短三年时间,从电视剧里的二线一跃成为大银幕上的一线红星,一肩扛起国产小妞电影的大旗,屡屡成为电影票房救世主,活生生把原本小众的小妞电影,拉抬成近两年国产电影票房重仓,引领时尚潮流!

从《失恋33天》到《分手合约》、《被偷走的那五年》,2011到2013年,白百何在大银幕上都交出了不错的答卷。2013年底,冯小刚导演的《私人订制》尽管口碑不佳,但是对于白百何的表现,大众基本还是持肯定态度。2014年暮春时节,白百何再次带来话题电影《整容日记》,依旧延续她一贯的小妞电影路线,依旧是轻松、搞笑又不乏温情的轻喜剧路线,正面对撼来势汹汹的好莱坞大片《美国队长2》,却丝毫不露怯意。这位辣妈俨然要以自己娇弱的身躯,活生生扛起四月国产电影票房的GDp。

在这部由陈可辛监制,林爱华执导的电影中,白百何不惜扮丑,饰演一位因为长相“像车祸现场”,甚至因此被男友劈腿、被用工单位嫌弃的女孩,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整容”的不归路。但是在她品尝到整容的成果之后,同时也必须接受因此而带来的种种考验,来自家庭的压力,来自爱慕男子的异样目光,最终她究竟将何去何从呢?

虽然与白百何之前的戏路相差仿佛,但是白百何还是努力在郭晶这个角色身上寻找独特的闪光点。依旧傻憨的性格背后,她抓住了女人因为自身不完美而导致的不自信,以及如何找回自信的全过程,倔强而又深情,独立而又患得患失,大概正是这种贴近当下女性现实的性格特质,才让白百何更加受到电影观众的喜爱!

作为国产影片中首部以整容为题材的电影,《整容日记》直面当下社会许多怪现象,为工作整容,职场潜规则,女人爱美的心态等等,不一而足。作为影片女主角,白百何显然不需要像故事里的郭晶那样,为了一份工作,为了一段已经逝去的爱情而拿自己动刀!在现实生活中,白百何因为自信和豁达,而拥有出色的事业,幸福的家庭,同时也因为幸福的家庭和不错的事业,使得她浑身散发着一种更加自信的光芒。

所谓自信的女人最美丽,在影片中,郭晶最终明白了这个道理,也靠着自己的自信,重新找回了失去的爱情和事业。而在现实生活中,白百何也靠着她可爱、机智,带着亲和力的表现,成为一位自信的辣妈,一位出色的演员,一位能够扛起一部电影票房的明星!

整容日记电影影评(二)

网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女性人生四大事,即“穿一套绝无仅有的服装,从头到脚全套的整容手术,一段刻骨铭心的热恋,活逮情郎送进洞房。” 而《整容日记》就以社会热点“整容”为话题,上演一出“丑小鸭变天鹅”加冷幽默的“往死里整”的都市喜剧爱情故事,并将“女性人生四大事”赤裸裸地诠释。

片中女主角扮演者白百何从影十余年,在一系列“小妞电影”中演绎爱幻想和略带点虚荣心的女性。从《失恋33天》的大红大紫,到《私人订制》、《被偷走的那五年》、《分手合约》的不断成长,白百何早已褪去昔日稚嫩的表演容貌,如今的她,更多了一份熟女人的韵味。而新作《整容日记》则是一改之前小清新女王的角色,深入“丑女”角色心灵,以“重口味”的整容题材,演绎一个爆炸头、单眼皮、宽下巴、大鼻头的“史上最丑白百何”,以此,来展现这一群体的生命力和情感。

“丑角色”的演绎,早已在大银幕中呈现,比如:《东成西就》中反串周伯通的刘嘉玲,《食神》中“双刀火鸡”的莫文蔚,《丽在望》中大眼镜、假哨牙和大黑痣的容祖儿,以及《求爱上上签》中龅牙横眉的张柏芝,等等。在这些“丑女”带给了观众无数的欢乐之中时,也将心底自卑与自信的对比变化淋漓尽致地演绎。《整容日记》也是如此,通过“整容”将自己从“丑小鸭”变“天鹅”,然后用女性的柔情上演一场美丽“公主梦”的戏。

这部从“名牌大学女生打工为整容”新闻启发而成的《整容日记》,由陈可辛监制,林爱华导演,白百何、郑中基和张瑶主演。影片讲述了白百何饰演的郭晶面对着“车祸现场”的容貌而导致分手,面对着面试屡屡地受挫的“囧”事,开始一路疯狂整容之路的故事。影片中,白百何在手术室中被“刀光剑影”,一张娇嫩如水的脸庞便惊现眼前。而后,靠着“丑小鸭变白天鹅”清纯靓丽的形象,白百何很快找到了工作,并赢得了爱情。

“商业+喜剧”的模式,使影片《整容日记》更加传神地将“整容”话题强化,而又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面对着整形医院中的各大“流派”,也让人莞尔一笑。比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印象派”、“野兽派”等等的整容风格。影片冷幽默的突袭,简直让观众防不胜防,比如“医生,我想做一个安吉莉娜朱莉的嘴”、“男为知己者死 女为悦己者整容”、“丑用来干嘛,用来辟邪”等等。这些看似不着边际的融入,实则是导演一个喜剧性的诠释。

《整容日记》中的白百何饰演的郭晶通过整容的方式,来赢得“美女”所拥有的事业与爱情。其实,这一切的改变,只是现实生活中“白百何”一个不坚强,不自信,甚至自卑的外化,也是对这一类“丑女”的一次全面的演绎。虽说,美是通行的门票,但可以追求内心之美,或者如《整容日记》所传递的一般,以“整容”来追求美。因为追求美,追求更好的自己,或许有一天,你也可以“最美”,也可以得到这样的赞叹:“baby 这次动了情/彷徨失措我不后悔/你在我眼中是最美/每一个微笑都让我沉醉……”

《整容日记》合家欢的结局,让观众在冷幽默的调料品下看到了“丑小鸭变天鹅”似真似幻的美梦。

整容日记电影影评(三)

俗话说的好“女为悦己者容”,这句话来概括《整容日记》本片的中心在合适不过。本片大概讲述的是一位即将毕业的女大学生郭晶,因长相过于“车祸现场”,相恋三年的男友和其分手。随之,下定决心的她,动起了整容改变自身形象的决心。接下来就展开了一场“笑”剧。

其实这是一部能够反映整容业泛滥,很现实的一部都市喜剧。随着现实的残酷,多少女性为了加入外貌协会,得到更好的工作岗位和薪酬。但她们却不明白电影里面的一句潜台词:电器还是原装好。这句台词告诉很多女性朋友,虽然容貌可以给你带来财富或者爱情,但你也许会失去更宝贵的亲情及用金钱无法换来的健康。

好了,再说说本部影片的剧情和细微的情节,笔者觉得这部影片只能勉强及格得到60.1分,反正让我在品鉴下剧情中为某化妆品牌和隆胸、整形医院做宣传外,我更加觉得这或许可以算得上一部专门为“某女子整形医院”打的广告宣传片。片中什么代孕,捐卵这都不说啥了,单说郭晶带的那副假胸,擦,这不是明摆着在为某女子医院做丰胸广告。

其实,借着一部电影推出一系列的新产品,这个可以理解,毕竟影迷又不是第一天看这样的商业化电影,只不过能不能换一种方式推广引荐。如:小人物男士中推广的那么多品牌,通过无厘头的搞怪方式为《整容日记》做宣传。说实话,看这部电影我并非是奔着白百何和剧情来的,而是大鹏小人物男士指引我来看的。但看过之后,虽然有点小后悔,但我觉得很值,因为我看到了网络剧日渐地为萧条的电影市场分担忧愁。我敢打赌接下来的**产影片若想做好宣传,那就要和网络剧及网络自制节目相互扶持,才能够稳住如今萧条的电影市场。

《整容日记》观感心得


《整容日记》观感心得

电影《整容日记》中,女主人公整成“大眼睛高鼻梁尖下巴大乳房”。别说,运气来了。她终于找到了好工作,与喜欢她的男人结婚。电影最后画面,左边与右边坐着美貌的夫妻俩,中间的儿子传承父母原本的丑样。大人的美与小孩的丑对比明显,观众大笑。

一笑过后,我想,电影到底在宣传什么否定什么昭示什么?

电影中,高材生的她因为外貌丑而找不到工作,屡屡碰壁。她不甘于受歧视,怎么办?整容。这是生存的需要。而她的同窗好友也如此。是不是身体也需要美来衡量?是的,电影反映社会现实中,身体的丑不仅会造成限制,还剥夺了求职的希望。她们意识到,没有美貌等于没有被录用的可能。即使有才干与学识也不行。要问何苦呢?让自己身体器官挨刀受罪?剧中人开始是被形势或者社会所迫,最后变成自个主动去做的行为。也是虚荣心作怪,经历变容,地位荣誉金钱等会随之而来。

我们的社会,似乎更注重于外在形式,对于人自身的素质与精神的追求根本不看重。什么人格、品行、学问、道德,似乎都屈居其次。人们习惯了用自己的眼睛来判断。想起多年前,翁虹主演的《整容》,那部电影,翁虹整容以失败告终,电影似乎说,不要整容,看看后果是什么。而本剧,女主人公的父老乡村倒是将整过容的她当成明星看待,纷纷要求签名。人们似乎接受了整容,喜欢了改变后不真实的美。我们处于病态虚伪的时代,人没完没了的折腾追求美,其实就像一个竞争中的产品,生怕被淘汰。我想,剧本创作者实际是要批评此类现象的,以女二号为例,她将心思与精力用在整容上,结果晕倒街头,是不是从另外一个侧面说着整容的风险或者本身做法不可取?

确实,整容,不可取。

首先,整容失去自我,扼杀个性。将每一个有个性有特色的人整成同一类人,缺少了个性。整容后,鼻子只是别人眼光中的高鼻梁甲,下巴只是那个瘦削的明星乙,最后外貌变成那个除你之外的某某丁,反正没有了你自己,丧失了个性。

而统一的高鼻梁尖下巴等,看上去一定有审美疲劳。某一天,我在火车站接父亲,等待的两个小时里,看到出站口经过的女人,双腿大都都是裹着丝袜,曲线分明。我当时就觉得乏味,难道女性的打扮就是如此同一类吗?相反,我看到走过出站口的一身黄衣,原来是位道士。她一脸的清纯透明样,才觉得此人最美。如果人人都去整容,恐怕像作家陈村写的《美女岛》里的情节。小说中,一丑女出游,突然变美人了。人们追寻答案,原来在美女岛的美女潭一番出水之后,变成的。美是可以复制的,人们纷纷前往,美女第二,美女第三,美女第五……没几天,美女如林。所有更容后的女子,美度是一致的,面貌体型音色全都一种规格。美女成批泡制。麻烦也来了,美与美相互抵消了。渐渐的,男人说:“我看够了!”结果,变成粗八圈假腰、站得稳第三腿流行。人们早不知道美丑究竟为何物了。作家讽刺了整容的现实,是在提醒人们,从娘胎里出来的模样,最具个性与特色,真实最美。

其次,整容折磨了身心。请看剧中,女主人公不小心摔了一跤,下巴歪了,生活中处处小心谨慎,女二号割双眼皮,三天三夜不睡觉,不能流泪,不能闭眼。表面光鲜下,隐藏在背后的是烦恼、抑郁、失眠和不幸。

整容后,换取了工作金钱,似乎得到了一丝丝满足。丧失了自己,取悦了别人以外,没有鲜活的生命,本真的自我,唯有供人瞻仰的漂亮外壳,自己真正得到了幸福了吗?

梭纶说:“神往往不过是叫许多人看到幸福的影子,随后便把他们推上了毁灭的道路。”他们对自己的样子始终不满意的,他越是对自己不满意,就越希望他人的赞许,越是害怕他人不满意。但他越是如此,他自己的良心就越要起作用,于是他就越是对自己不满意,越要整形。这是一个精神怪圈。整了还要整,最后都不知道完美的美是什么了。记得上次看中央台“心理访谈”节目,有一个人整了多次,依然不满意,最后要继续整回原样的。为什么要如此?

心理学家分析说,此人始终对自己身体模样的自卑,对自己不满意,怪自己的不是,为何自己被出生成丑样,不接受自己。即使整容了,依然内心空虚感觉自己不幸福。即使她的外貌变了,强烈的自卑感与不接受自己的心依然没有改变。我们要修正整改的,不过是自己的心。而我们不去改变自己的认识,而仅仅去迎合别人的需求,改变容颜,本质上并没有改变自己。依然活在自身自卑的心理状态中,即使整容后,又怎么能够舒服的过活呢?怎么会接受自己满意自己呢?怎样搞清楚生命的应然呢?

总之,整容带来的欢愉重生是一时的,受罪情景是可笑的,身心代价是昂贵的。不过,没有好处的事,人们是不会去做的。电影中现实里人们纷纷整容,原因何在?

首先,原因在于社会文化的要求。文化是人的生存方式,是一种过日子的哲学。如英国戴维·钱尼在《文化转向·当代文化史概览》一文中说:“对现代文明社会的每一个人来说,身体成为一个根据美学标准来评估或者判断的东西。身体不再仅仅是感官参与的媒介,而且进一步要求成为一个形象,因此成为道德话语的对象。”作者说,在乎身体的形象源自审美的需求,社会的需求。戴维·钱尼又认为:“我们习惯认为惩罚的历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包含一系列对身体的展开性侮辱,在随后而来的第二个阶段中身体离开社会,被隐藏起来,成为许多规训制度的承载者。”整容的现实,说明身体依然经历着惩罚,社会文化要求身体有所承载,变得更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

第二,整容源自如今的生活方式。弗洛姆认为,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一大特征就是消费,消费构成了人的动因,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都成为消费和交换的东西。每个人都是“一包东西”,一包由他的价值交换,例如他的外貌、学历、地位、收入、社会关系、混合而成的包裹。人人都想使自己的包裹买上好价钱,同时又希望和那些价格稍高的“包裹”打交道,以便通过接触,寻找获利的机会。这样,消费和交换显然大大加速了物化。如果买了好价钱,他就成功了。如果卖不出去,就没有指望了。整容无疑提升自我的消费价值。整容后,接踵而来的自然是赞美之言与上等的回报。

第三,人的生存心理导致。现代人处于竞争的社会,他需要他人的肯定。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不同于他人的自我,长得丑,不被别人接手时,孤独焦虑等不良心理就会乘虚而入。因为丑,女二号恨自己生错了娘胎,不认同自己,自尊水平低,孤立无援之感、自卑感产生。如何解决自我认同?她们以为,外貌变了,就可以与他人一样。她们口口声声说,身体是自己的。于是极力变为“我就是你需要的”。而不再坚持“我就是我”。随大流别人的看法去改变自己,在别人的赞许中,消除对自己的不满。一种虚假的认同与价值取向,丧失了自我的尊严,屈从于那不管人格只顾外在的非理性的美的权威。弗洛姆指出,顺从源于人的天性,逃避自由的倾向深深根植于人的生存环境中。电影中,女主人公就职于韩国老板之下,而老板喜爱美貌。面对这种情况,个人没有讨价还价的自由,个人只有顺从,变成供他人判断的东西,变成美貌是人生的追求。

第四,自然本性的丧失。原来,削足适履是一种愚人的残酷,现在,整容的人们不也是愚蠢的行为吗?叶圣陶说:“无论做什么事情,到只成为一种形式一种报销的时候,都是精力的浪费。”生命的本质不是自然而然的活着吗?为什么我们的时代如此残忍,自愿也好,被逼也罢,为什么非要整容,通过所谓的美貌,才可换得自己的需求呢?庄子曾经讲,古代的人,处在天性自然的状态中,一辈子都自由自在、恬静淡然的生活着。而今世道不同了,寄托自己生命的外物失去了,便像丢了魂似的,魂不守舍。弗洛姆认为,真正健康的人是热爱生命、与自然与他人和谐相处的人。他顺从自己的本性生活。不会让贪欲毁了自己的身家性命。现代人虽然快乐,却恰恰是自然本性的丧失。整容的人,将真实丧失在世俗中,也就是本末倒置的人,即病态的人。我们的社会怎么造就了一群病态的整容者的呢?

第五,审美的潮流决定。这是一个转型的时代,到处洋溢着追新求美的潮流。招聘的公司,那些象征审美评判的人,以美貌决定升迁。剧中女主人非要把自身的美整在脸上身体中,仿佛只有外貌的美才可以拯救自我。连学历也不行。我们的时代如苏珊·布朗米勒所说:“它向女性慢慢地灌输深深的不安全感,由于她身体有与生俱来的丑陋的部分,应该采取一些极端的矫正措施。”而我们需要对美,特别是女性美的标准重新定义。而“观念形态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的民族,一味哈韩流西方化,一度失去汉民族自我的审美趣味。我们何时向上追溯几千年的文化传统,重新拾取以人的内在道德为美的古老观念呢?

那么,我们如何面对外貌丑呢?非要整容才可以与社会环境相妥协吗?没有其他可以生存的途径吗?

既然外貌的遗憾无法避免,我们就应该以豁达的心胸包容它,用自己的智慧去驾驭它,笑对容颜的不美,就像贝多芬一样,用失聪的耳朵去谱写生命的交响曲。而不像剧中二号女,整容落得活不了的下场的。出路不是整容一条道,我们有别的更好的选择。可是观照我们周围的世界,浅尝辄止,急功近利的人多,敢于正视自己,从容面对缺陷的少。我们要做的,无非的是接受自己的本来面目,追求自由的心灵,独立的人格,创新的精神与和谐的生命。

无论何时,自然,才是最美。

《子宫日记》观后感


《子宫日记》观后感

12教本2班 潘洁蕾

《子宫日记》是美国国家地理频道2005年10月7日首映的第一部透过最新一代4-D动态立体扫描科技,为子宫开了一扇窗,首度呈现暗无天日的子宫内从未被人得知的世界的电影。它从人体最大的细胞“卵子”与最小的细胞“精虫”相遇的那刻起,从新生命创造的第一天直到破茧而出的第三十八周,完整纪录生命神奇的发展历程,见识到心脏第一次跳动、肌肉如何抽搐、胎儿何时有感觉、何时张开双眼等画面,以图文并茂、立体互动的方式完整呈现在民众眼前。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在人体内看到一个婴儿是如何从一个单细胞逐渐分裂演化成为人。不得不赞一句:人类进化的过程,真是太伟大了,太奇妙了!

科学家说,在胚胎6-8周大的时候,他们还无法准确判断,那是人类的还是动物类的。人类和黑猩猩的DNA居然只有1.5%的不同,其余98.5%都是一摸一样的,正因为这细微的差别,一个单细胞才能转化成为高智商的人,而不是灵长类的动物。而人与鸟类、狗狗类的区别也只有50%不到的基因密码,那一条条链子般的染色体链条,经过严密的配对,构成人类的基因密码,再一天天分裂组成构成各个器官、细胞和血液的密码,通过38周左右的时间,演化成一个真正的人。

当胚胎植入子宫内膜后,就开始了分化的过程,3周左右,一个肉团似的细胞,以每分钟40-50下开始跳动,行程了单心室的心脏,奇怪的是,它居然位于体外,通过它的跳动,输送妈妈体内的血液和营养给胎宝宝。

一般到了5周的样子,就能看到胎心搏动和细微的胎芽了,那个胎芽原来就是宝宝四肢最初的雏形。

6-8周,是胚胎各个器官快速分类形成的重要阶段,宝宝的样子就像小鱼,身体是全透明的,能看到细微的血管,眼睛还只是分布的两边的黑点,没有形成晶状体,脸部肌肉也还没有形成,中间的凹槽,最终会演变成为嘴唇上的接缝口,如果在这个阶段没有演化好,也就是会出现兔唇了。

9-12周,也就是整个孕期的第一个里程碑,这个阶段是宝宝所有的器官全部演化到位的过程,它的身体也会从生物的胚胎演化成人类的胚胎,大大的头开始形成头颅,晶状体出现,虽然还看不到任何东西。胎芽形成了耳朵,手臂,尾巴消失了,逐渐形成2条腿,卵黄素萎缩(胎盘没有形成时期,提供胚胎营养的类似鸡蛋黄的物质,不过其内部是空的)胎盘形成!这个时间的胚胎可以被称作“胎儿”,也就是人类的雏形了!

看过之后唯一的感受就是:叹为观止,受精形成受精卵,在输卵管中分裂最终在子宫壁上着床,细胞分化形成胚胎,进而分化形成生命维持系统,形成器官等等。每一步都是这么的完美精确,让人不禁怀疑人类究竟是上帝的创造还是进化的奇迹。

《死亡日记》观后感


看完陆幼青的《死亡日记》,感慨良久,自己想不明白的关于生命的命题,此时似有些了悟。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死亡日记》观后感,欢迎阅读。

篇一:《死亡日记》观后感

冯薇死了。一个美丽的生命就那样在瞬间像流星一样消失了。她本不该死的。为了维护叶晶晶的安全,她在那一刻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让出了自己的爱情,甚至是自己的生命。仅仅这一个决定就使得中国女性的成熟以及人性的善良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其实,她完全可以不作出如此大的牺牲的。装作不知,任由事情发展,不但不用丢掉性命,还可以借陈俊伟之手,除掉自己的情敌——叶晶晶,从而得回周马。一箭双雕的美事。然而,她——冯薇非但没有这样做,而且在最后的时间还在尽力促成自己的爱人——周马和另外一个女人的爱情。尽管她是如此的爱周马!多么的宏伟的胸怀啊!有谁能不佩服她呢?非但如此,即使在临死前还在赴全力尽一个警察的责任——留下罪犯的证据,将其绳之以法。

她的死让人肃然起敬,一个伟大的女性!一名优秀的警察!

篇二:《死亡日记》观后感

看完陆幼青的《死亡日记》,感慨良久,自己想不明白的关于生命的命题,此时似有些了悟。一直认为,大凡写出来给别人看的文字,应尽量的积极健康,每个人生活中已或多或少的面对无奈,如果再没有一些鼓舞人心的信念,明日将如何继续?

陆幼青的日记,是在一步步走向死亡预约前,真实的,坦诚的,没有掩饰的自白,因为在这个时候他已没有掩饰的必要。我喜欢看如是真实的文字,既便他被病痛折磨得昏昏醒醒,在思维清晰的时候仍能理性的对待身边的人事,调侃自己的同时,于时庄时谐的字里行间,给人以警醒与思考,你活明白了么,你尽力了么,你确定么?在读者面前展现的是一个顽强面对黑暗的勇者,尽管几乎他所有的疑问,也许没有人能够回答。

我曾问过一个朋友,你害怕死亡么?他说是的,热爱生活的人都会害怕,但害怕不等于低头,狭路相逢勇者胜。虽然我们并不能预知结局,但态度决定一切,至少你不会因没努力而后悔。

就我所看到过不多的书籍,八成以上是积极向上、理性的或幽默的,先人们是否已了然领悟,人生只是个过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继承与传承的基础上,尽可能的绽放自我呢。

不要总在做完一堆计划后,便掷之脑后,从现在起,喜欢旅游的旅游,喜欢读书的读书,喜欢歌唱的歌唱,只要能让你从中收获快乐。

篇三:《死亡日记》观后感

陆幼青,一个以去世多年的人,看了他的〈〈死亡日记〉〉,我有许多许多的感触,是什么在支撑他在生命的末班车给他的女儿留下生命的留言,是出于一个父亲的责任?是出于自己的遗憾?或是出于自己对世间的眷恋?不管出于何种感情,他的留言却是他自己在生命的最后遗留下来的话。

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相信陆幼青的感情是真挚的,永恒的,诚恳的。

我不敢相信一个得了癌症的人,在身体被癌症折磨,精神受锤击的情况下,有如此的坚强毅力去完成生命的留言,而且写的内容,却出乎我的意料。起初在拿到那本书时,看到“生命留言之死亡日记”几个字,引起了我对一个即将死亡的人将给世间留下什么样的话的好奇心,同时我猜测他写的内容肯定很伤感消极,但看完了以后,我的猜测是不成立的,滑稽的,可鄙的。

看完了了他的留言,我对这位将死之人敬佩不已,在他的〈〈死亡日记〉〉里,呈现给世人的是一种坚毅,一种崇敬,一种力量。陆幼青在生命的最后,还是那么的坚定,那么的沉稳,那么的自若。他的文字没多带着像一个垂死之人的哀伤悲痛的情感,反之他的文字却是那么的和蔼,那么的幽默风趣,那么的通俗易明。有如诸葛孔明在兵临城下,还那么的沉稳自若,城门敞开,拉弦弹奏,演绎的空城计。

陆幼青,平凡之人,大智之人。他的留言朴实无华,平常而无做作,风趣幽默而无消极。在临死之前,还如此坦然处之,无不折射出他的为人啊。

自古人生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我们何不洒脱来人间走一回!

篇四:《死亡日记》观后感

我是一名医生,每天面对的就是生老病死,对于“死亡”可以说是很平淡,几乎每天都能经历,但是读了陆幼青的《死亡日记》,我还是无限的感慨与震撼,因为这是他自身的亲切体会,所以很感人,很真诚。我是值夜班时一个晚上读完的,而且是泪流满面,日记里充满了一个年轻人对生命的渴望,对死亡的无奈。

这本书收录了80多篇日记,本来他打算完成100篇,但是还没有实现,就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陆先生病前是从商的,每天就是无尽的应酬,直至37岁得了胃癌,同病魔一斗争就是6年,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摇身一变成了作家。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为自己挑选墓地那一篇,还有对中国癌症治疗上的抨击。

陆幼青无疑是坚强的。他的书名虽然悲凉,可在他的文章中,你却能感受到他顽强的生命力。他一边掐指算着那个“太阳不再升起的某个早晨”,一边却始终关心着这个世界。他用几近戏谑的笔法和独特的视角,谈到了港台文化、中国足球,他不断地思考,安排了自己走后妻子的生活和女儿的教育问题,他花很多时间考虑如何提高生存的质量,降低死亡的伤害,他认为凡事都需有度。

陆幼青也是“脆弱”的。尽管他能坦然直面死亡,但是在字里行间,我还是感受到了他深入骨髓的对生的渴望,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无限眷恋,那种渴望足可以震撼每个人的心灵!

生活,是一种感性的东西,快乐和忧伤原来只在你的闪念之间。让我们好好生活、好好体会生命的乐趣吧,因为这是上天给我们的最丰厚的礼物。金钱与名利都是身外之物,不要等到最后才知道生命的可贵。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陆幼青先生在书中所写的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是啊,让我们慢慢欣赏我们绚丽而充满诱惑力的人生吧!

《警察日记》观后感


《警察日记》观后感

2013年11月29日东胜公安分局组织观看了根据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公安局长郝万忠同志事迹改编的电影《局长日记》。电影以郝万忠同志从警十七年的事迹为素材,选取他侦破的经典案件以及他心系人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对自己和家人严格要求的事例,全面展现了郝万忠同志从入警到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人民警察,最后成为一名优秀公安局长的经历。

郝万忠同志当伊金霍洛旗公安局时,当地鞋店发生一起命案,女营业员被刺十几刀身亡。面对浩如烟海的视频资料,他几天几夜不眠不休和民警一起奋战,最终靠从事邢警工作十几年的丰富经验,锁定犯罪嫌疑人。当得知犯罪嫌疑人的消息时,郝万忠同志在除夕夜亲自带队抓捕,连夜驱车几千公里上路,几次险些掉入悬崖。铁汉也有柔情,嫌疑人抓捕后,面对嫌疑人年迈的老母亲,破败的家,他几近落泪,最后他把身上仅有的钱都留了下来。这让我感到面对工作时要认真、细心,不放过一丝一毫可疑的线索。时间就是警察的生命,第一时间排除危险,第一时间抓捕嫌疑人,警察总是在和时间赛跑。

郝万忠同志升任准格尔旗公安局长时,准格尔旗是全国的产煤大县,但在西营子煤炭集装站长期盘踞着一伙不法之徒,他们欺行霸市,干扰正常的经营和运输秩序,并对举报的群众打击报复。郝万忠同志不畏困难接到举报后立即部署,经过几个月细致的调查取证,逐渐掌握了犯罪团伙的犯罪事实。他不顾危险,亲自带队参与抓捕,消灭了盘踞在西营子煤炭集装站的黑恶势力团伙,有效的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当警察就要有一颗嫉恶如仇的心,迎难而上,不惧危险,办理案件要注重证据,铁证如山,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

郝万忠同志从警17年来,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不贪污,不腐败,不办人情案。他小时候家里很穷,全靠姑姑一家救济,但当他姑父酒驾被抓时,面对亲人的说情,他直言拒绝,并要求亲属不得以他的名义求情。遇到有困难的民警,郝万忠同志却主动帮助,多方筹措资金为两个生活困难的烈属家庭盖起了新房。对于家人,他可能没有尽到责任,但对于人民群众他饱含感情,他为农民工讨薪,为村里修路四处筹钱,这都让我们看到了一名有责任,有担当,始终心怀人民群众的优秀公安局长。当他因公牺牲后,同事和亲属打开他的保险柜,只有厚厚的几十本日记和一封留给家人的信。

看完电影,我不禁思考,今后应该如何工作,如何更好的履行人民警察的职责,如何真正做到为人民群众服务。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勇于担当,不怕困难;要善于总结经验、完善不足;要细心谨慎,任劳任怨。对自己要严格,自觉遵守“五条禁令”,“三项纪律”和“十项规定”的要求。接待群众要热心、主动,回答群众问题要耐心、细致,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郝万忠同志常说:“没有破不了的案子,只有破不了案的警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始终以郝万忠同志为榜样,做一名优秀的人民警察。

青涩日记观后感


青涩日记观后感(一):成长的痛苦,心灵的轨迹

章柏青

《青涩日记》是一部近距离反映现实生活的少儿电影。它与多数少儿影片一样,选择校园与家庭为背景,来展现少男、少女成长中的欢乐与痛苦,透视社会对少儿的教育与责任。但是,这部影片中由于编导者采取一种心理学的视角,影片达到了多数同类影片未能企及的思想与艺术力度,属上乘之作。

影片刻画了一个颇为典型的问题少年曲曲形象。他外表孤僻,冷傲,甚至敢于自残,而内心软弱、温柔、敏感,渴望友谊与爱。曲曲有一个暴虐、动不动对他施之以棍棒,离家与他人同居的父亲,而他既讨厌、愤怒于这个父亲,但又宁可挨打,也盼着他来看自己。对于这种看似矛盾的性格,由于渗入了某种心理分析便使这个人物变得非常真实与合理。对另一个好学生形象由由的设计,更体现了创作者对作品主题表达的匠心。由由是学校的“学霸”,门门功课都是优秀,但她在父母要“保持年级最优”的压力下,内心寂寞、孤独而惶恐,在积极向上的外表遮掩下,同样犯有不轻的心理疾患。心理学的介入,使影片摒弃了少儿影片最易犯的说教与灌输的毛病,影片的主题也不再停留在对人与事物对与不对的简单化的理性判断上,而是成为一种少儿问题的科学的分析。影片被称为一部“问题电影”,它提出的少年学生厌学、网瘾、叛逆等问题其实是一种表象,创作者的用意并不在以展示的方式引起人们的注意,而是引导人们透过这种表象,让我们认识其产生的原因,引导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去认识要承担的义务与责任,从而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任何孩子的问题,其实根子都在家庭、老师、社会身上”这一真谛。

《青涩日记》的观赏动力来自于编导者对情感世界细腻、真切的描绘。影片展示了两个情感世界:成人的情感世界与少男少女的情感世界,展示了他们之间的依恋与碰撞。影片中的几位家长的个性与当今社会的文化与价值观的急剧变化与滑坡有关。编导者努力不把成人的情感世界简单化。曲曲的爸爸固然粗暴、任性,但内心世界中仍有温情的一面,当曲曲妈妈同意离婚,并搬到另一城市开面店谋生时,他每星期都会驱车几小时去看她们,咽下那一碗象征着生活百味的汤面。由由的爸爸,一直以“对抗激烈竞争”为借口控制着由由的时间及与同学的交往,但他也并非固执到底,在最后当由由哭诉着“我不帮他会后悔一辈子”时,他心有所动,同意她下车去帮助曲曲。这部影片的确展示了我们社会生活与校园生活沉重的一面,展示了环境对于少男少女的影响与重压,展示了部分少男少女在环境影响、重压下性格、心理的变异,但同时也展示了社会、学校总体向上的气氛。即使像曲曲、由由这样受到环境重压的少男、少女而言,他们对爱、尊重、友谊的向往及本质上的善良并没有变。这种分寸感的掌握尤其表现在对他们青涩、懵懂的爱情描写上。少男少女的爱情自然带有早恋的性质,但创作者不再像某些影片一样一味地去批评、指责,而是写出了这份情感的温暖、纯真与美好。它展示的不是欲望与性的骚动,而是一份纯净,一份对少儿情感处理上的启示,也平添了影片中的青春、朝气与诗情。

这部影片改编自作家裴蓓的小说《青涩》,导演保留了原作深厚的文学气息与生活的质感,又进行了恰如其分的电影化处理。曲曲的日记成了电影的切入点,它与不断插入的梦境一起,支撑起影片结构,也平添了影片的情感冲击力,而影片中心理师这个人物的设置与她对曲曲心态的分析大大强化了影片的理性含量。影片注重细节,讲究台词的精炼与哲理,镜头动静结合,音乐具有校园情调与青春感怀。创作者毫无功利之心的创作心态成就了这部难得一见的纯净而发人深思的青春校园电影。

青涩日记观后感(二):痛感青春,需要你我的关爱

如果你是学校教育工作者,你是否关注过学生的内心需求?还是片面的将学生划分为好差两个群体?如果你是家长,你是否在打骂孩子的同时反思过自己的行为?是否了解过自己孩子沉默之下的隐忍和脆弱?在观摩了《青涩日记》电影之后,作为一个老师,不禁扪心自问,电影中的场景和人设是否似曾相识,是否就在我们周围,是否就是你和我。

此次电影活动作为2014杭州城市电影惠民工程中的一项,由杭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以及杭州市西湖区教育局主办,早早的影院里就挤满了西湖区的教师群体,电影的情节真实而感人,开场由一位心理辅导老师和一位学生的对话而起,学生不断自责自己杀了母亲,抖动的镜头犹如孩子纤细敏感的神经一样,杂乱无章,事情还得从转校第一天开始说起,影片通过转校生这样一个设定,将一个整天沉溺于网吧、不思进取、课堂上睡觉,和其他学生打架斗殴的学生形象展现在教师面前,但渐渐地,电影牵扯出该生背后的故事,沉溺于网吧是因为缺少父母的关爱(母亲整天麻将,父亲却有着另一个不为人知的家庭),课堂上睡觉是因为缺乏动力,和其他不了少年打架也仅仅是因为儿时父亲送的手表被其他同学扔了出去,虽然表面上,他是一个不断制造麻烦,不断给家长添乱的孩子,但事实上,他却是一个细心脆弱,需要保护,渴望父爱的孩子,而这些他都无处说,只能写在日记里,所以他的日记就是一本尘封的内心独白和疗伤之地。

本片中还有一个角色,可以说和男主角的境遇完全相反,一个品学兼优的班长形象,但是她却是在家里人殷切的希望中成长,学习压力大,处处做到完美,高标准,严要求的束缚,成为女孩想逃离的原因,虽然女主人公由由和男主人公曲曲看似像两条平行线,但都有着青春期的叛逆和来自家庭、学校的压力。

最后,家庭的矛盾、旁人的不理解、在学校里被冤枉的事件都让少年的忍受力达到了一个峰值,成为击垮他内心的最后导火索,在与母亲争抢刀具的过程中,无意刺伤了母亲,却自责到是自己杀了母亲,最后,少年在与父亲的交流中,获得了平静与解脱。父亲也从这件事情中,体会到自己错误的行为才是导致孩子走向边缘的根本原因。

谁的青春无痛?但我们要会疗伤,只有结合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三方力量才能构筑一道保护学生的屏障,未必棍棒之下出孝子,未必疾言厉色才是教导学生的唯一方法,从这本电影中,你或多或少都会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许是曾经叛逆的自己,或许是站在道德制高点,自以为是的家长,又或者是独断,带有成见的老师,电影毕竟不是现实,但他又高于现实,希望美好的结局会在现实中上演,让我们从电影中得到反思,获得真谛,带着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孩子,走过一段无痛的青春!

雷锋日记观后感


雷锋日记观后感(一):

永恒的奉献精神,留下的

雷锋之名,如雷贯耳。自从五十年前毛主席亲自挥毫: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之后,这个名字就永远镌刻在每个中国人心中。他的故事广为传颂,几代小学生在此影响下走向街头,寻找步履蹒跚的老奶奶。也正是因为自小对这些太过熟悉,反而一直没有读过一些真正关于他的书文

直至如今,我才偶然找到了这本雷锋日记,再度翻阅这熟稔的故事。

然而掩卷时分心情却意外难以平静。

并非完全仅仅是为其崇高到难以复加的奉献所折服,更多的是另一种思考。

雷锋同志他确实伟大。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民子弟兵,却心怀对所有人民的与生俱来的责任感。他一心要报答党和人民,要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人民,直到生命尽头;完全听从党和领袖的指挥,多少个无月的夜儿看见了他苦读毛主席的著作,多少支用竭的笔懂得他对马列主义的憧憬。还有那件件广为流传的事迹……这一切,都毫无疑问地使他成为党的好儿子,人民的好儿子。

他,如此超凡脱俗隐约可见几分禅宗普度众生的大仁博爱。

但我想说的却不是他本人的高贵,使他的高贵所留下的。

在读完雷锋日记,怔怔无地体味感动。那一刻,我曾那般狂热,想成为一个似雷锋一般的人。但下一刻袭来,我又再次陷入沉静:我愿意在年初一到敬老院掏厕所而放下与阔别已久家人的聚首团圆吗;我愿意在十月一日到火车站为往来络绎的行人志愿提箱而无视那一日独坐家中品香茗阅金经的闲暇吗;我愿意在火车站做乘务员替他人送水,愿意将自己仅有的,引以为傲的新衣赠与旁人吗?

我不愿,这是真话。相信现世上不有几人真心愿意。顿时,那种片刻前还在燃烧的向往与热情火焰黯淡。说句公道话,大多数人少时痴迷雷锋的情怀均止于此。

归根结底,是雷锋这根道德标杆竖得太高。

《吕氏春秋·察微》有载云:"鲁之法,鲁人为妻妾与诸侯,又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子贡义举如雷锋一样高尚。可孔子却说:"赐失之矣"为什么?只因此举无形中将道德标杆推高了。反而决断来日后落难鲁人被救的可能。在义举的成本提高,人们便只剩下两种选择:沉默或虚伪。

对于一个社会,有一个两个道德模范自然是好的,但高道德成为道德标杆衡量所有人,绝非社稷之福。当打破道德标杆成为社会新风尚并借舆论东风吹遍时,此终会不可思议的浊化社会风气。

目前的华夏便是处在了极高的道德标杆的阴影笼罩下。不妨翻看中美两国小学生行为规范手册,美国版的尽是:按时交作业,不与同学打架之类"低标准"规范,简直是小瞧孩子们智商?反是中国版的:热爱祖国,忠于人民。崇高而神圣的任务"被赋予"每一个小学生。每念及此,无不惊心骇目:基础教育中已有如此重标杆轻实践的影子,更何况其余?

雷锋这样的精神,只能是用来置于青天山上供万人瞻仰的无上境界。切记不能用来做标准大肆"鞭策"日常的生活品行,成为道德的标杆。否则背负着它前行,天长地久的艰辛终促人练成虚伪二字,成为每年三月五日市长局长例行走秀罢了。然而很不幸,我所不愿却是现实。

永恒的奉献精神留下的只能是感动。不是每件事都能从中"联系自我,学到认识",否则只是学生笔下成套的新八股,干部们口中虚伪干瘪的誓词。

告别虚伪浮夸,不方放低心中的道德标杆。也许我们无法改变社会主流认识,但至少自己能解下它,深深地喘几口气。

雷锋日记观后感(二)

文/汪亚豪

"向雷锋同志学习!"这句话一直伴随我走过了九年,在这九年里,这句话一直萦绕着我的耳畔。惭愧的说,每次当我听到这句话时,它就像风一样,从我左耳进,右耳出。一直到我看了雷锋日记,雷锋深深地打动了我,我终于明白了学习雷锋的意义。

学习雷锋,首先要了解雷锋,更要了解雷锋的精神和品德,读了雷锋日记后,我情不自禁地到处查找资料来了解雷锋。雷锋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共产主义战士。他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却帮人无数,把有限的生命 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与一九六三年三月五日亲笔为他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并把三月五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一部可歌可泣的《雷锋日记》令无数读者无不为之动容。"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学习。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雷锋日记》中有一段话深深地打动了我。雷锋同志就像那钉子一样,牢牢地守在他生活的岗位上。雷锋同志提倡"钉子"精神,只要愿挤,时间总会有的。就像钉子,靠它的钻劲和挤劲,使自己善于钻也善于挤。

"世界上最光荣的事——劳动。世界上最体面的人——劳动者。"这句名言雷锋一直挂在嘴边。在雷锋心里,劳动就最光荣的事,世界上最体面的人世劳动者。这无不体现了雷锋对劳动的热爱,劳动在我眼中又累又脏,而雷锋却认为,最体面地人是劳动者,这难道不是我最应该学习的事吗?

我认为,要向雷锋学习的事还有很多很多,这些是我从前未有过的优点。啊,"向雷锋叔叔学习!"

《雷锋日记》读后感(三)

雷锋,一个多么熟悉的字眼啊!

他,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学习他的无私奉献,学习他的刻苦,学习他的善良,学习他的一切一切。

当今社会,我们十分需要像雷锋的人,为人民服务,宁可牺牲自己也愿帮助别人。如:当雷锋放假时,他也不收分文去帮助工人干活且不留姓名做好事。又如,他在下雨天,帮助大姐背小孩走山路回家。

这舍己为人的精神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如果每一个人都像雷锋。这将是一个"大同社会".毫无纷争,只有人民生活幸福,安居乐业的样子。

雷锋年轻就因功而逝,可他的精神却永远的刻在我们心中,一代一代的流传百世。

在平时的学习中,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应该想起雷锋,咬紧牙挺过去,不向困难低头。在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学习雷锋的勤俭节约,让这些钱发挥最大的作用,帮助一些有需要的人,让他们与我们共享人间的快乐,人间的温馨。

让我们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以雷锋为榜样,造福人类,永远为人民服务!

雷锋日记读后感(四)

"向雷锋同志学习!"这句话一直伴随我走过了小学、初中、大学、直至现在,在这十几年里,这句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耳畔。惭愧的说,每次当我听到这句话时,它就像风一样,从我左耳进,右耳出。一直到我看了雷锋日记,雷锋深深地打动了我,我终于明白了学习雷锋的意义。

雷锋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共产主义战士;他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却助人无数。一部可歌可泣的《雷锋日记》令读者无不为之动容,"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学习。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雷锋日记中的一段话深深地打动了我。雷锋同志就像那钉子一样,牢牢地守在他生活的岗位上。雷锋同志提倡"钉子"精神。只要愿挤,时间总会是有的。就像钉子,靠它的钻劲和挤劲,在一块没有一个眼的木板上钻出眼。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要学习钉子的钻劲和挤劲,使自己善于钻也善于挤。

"世界上最光荣的事是劳动,世界上最体面的人是劳动者。"这句名言雷锋一直挂在嘴边。在雷锋心里,劳动就是最光荣的事,世界上最体面的人是劳动者。这无不体现了雷锋对劳动的热爱。劳动在我眼中又累又脏,而雷锋却认为,最体面的人是劳动者,这难道不是我最应该学习的事吗?向雷锋同志学习,就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

警察日记观后感


篇一:《警察日记》观后感

下午,当《警察日记》里飞雪轻飘到王景春的脸上,最后一个空镜头倾斜在银幕上时,心里莫名一股冲动让人鼻头和眼眶有点热,这是感动?NO,更多的是难过。我记得上次因此类影片难过,乃是高群书充满负能量、让人憋得慌的《神探亨特张》,而宁瀛导演的《警察日记》里,虽说是极类似的题材,警察、真实事件、各种非职业演员,不同的是,《警察日记》满满的正能量,但一点也不高大全,让人感觉到:其实有良心的基层警察很多,我们的社会还有救。

当然两片的风格截然不同,高群书擅长伪纪录的手法增强真实感,同样作为一位善于执导写实风格影片的先锋导演,宁瀛此次出手《警察日记》,用的却是忆中忆,以师父、同事、兄弟、爱妻等人的口吻回忆警察郝万忠的14年经历,导演偏在他们的回忆中再用倒叙和闪回的手法,使得这场场记忆变得重重叠叠娓娓道来,略带浪漫却并不迷幻,只更觉莫名得撩动人心。故事分作郝万忠对待事业、友情和亲情三条线索,有发散也有交织。而这些并不美妙甚至说有点残酷的点滴回忆让人不由感动,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实话说,我是那种看了美国大片都要吐槽的白眼狼,所以不可能花钱去电影院看国产主旋律,在我眼里,多数主旋律乃是中国电影的畸胎,你看看官方说明:《警察日记》由宁瀛执导,以原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公安局局长郝万忠生前先进事迹为故事背景,讲述郝万忠兢兢业业、敬忠职守,不贪污、不腐败,一心为人民做事的好警察……但《警察日记》,却是不一样,你可能会发现,当我们身边环境恶化的无以复加之时,原来我们还有资格去感叹,我们曾经的自然和人,原来这么样的美。我推荐,就像推荐以前喜欢的《马背上的法庭》、《神探亨特张》等一样。

以往拍此类主旋律,那些先于我们而去的光荣烈士们,似乎生来就是为了成为没有票房的电影主角或官员周游各地“巡回事迹报告”的幌子,我们观众看在眼里的是他们身上满当当的政治赋予的光环,什么政治必须、政治正确、政治关怀等,所作所为很难看出是人性所为,这回《警察日记》让我看到是活生生的人!王景春很朴实,东京影帝名至实归。

只是,既然是国产主旋律,就算影片再牛再美都难逃多桀的命运,就算有档期,也不可能挂在黄金时段;就算有电影院上映,也很难有好场次安排;就算电影好看,也难有观众捧场。眼下,两会进行时,我记得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去吃了次包子,就引得万千人争相捧场,《警察日记》这样棒的主旋律,我打心眼里期望:习近平总书记,你应该看看《警察日记》,你应该让共产党们看看《警察日记》,没有陈词滥调,依然打动人心。

最后,看完电影发了一条微博:“或许《警察日记》作为电影娱乐性并不强,但作为一个电影人的良心,打满分。宁瀛不回避社会阴暗面,王景春演绎活生生的人打动了观众。习近平总书记,你应该让共产党看看《警察日记》。”

篇二:《警察日记》观后感

2013年的11月29日晚,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影剧院播放了关于纪念因公殉职的英雄人物------准旗公安局局长郝万忠同志先进事迹的电影《警察日记》。前来观看的是鄂尔多斯的民警以及他们的家属。

我也是观众席中在座的一名民警,我是含着泪认真而感慨的看完这部感人的电影的。该电影主要围绕郝万忠2011年因公殉职,生前留下68本工作日记的内容而演的。1997年,28岁的郝万忠当上了刑警。因为表现出色和高度敬业,他很快被一步步提升为准格尔旗公安局局长。2011年,41岁的郝万忠在体能训练时,突发心脏病殉职。郝万忠从当刑警到去世的14年间,成功破获了两千多例刑事案件,解决了民工讨薪等社会难题,留下了68本工作日记,其中写满了他对每个案件的详细分析、记录,对工作和人生的感悟。《警察日记》以郝万忠的日记贯穿全片,并通过一系列精心编织的采访和事件,让观众走进公安局长郝万忠复杂且挣扎的内心世界。观众跟随片中记者的走访,从怀疑到感知,再到相信、认同,直到最终被主人公感动。影片带有很强的纪实风格,郝万忠的扮演者王景春,表演上准确、丰富、生动,在不经意间表达人物复杂矛盾的情感层次,没有丝毫的刻意。演员对人物惟妙惟肖的表演,为中国电影画廊又增添了一个真实感人的公安局长形象。

作为一名人民警察,我们要向郝万忠同志学习,做一名不怕苦不怕累的人民的好警察,最后我们要向郝万忠同志致敬!

篇三:《警察日记》观后感

9月24日,内蒙古科协组织所有党员观看了电影《警察日记》,电影是通过郝万忠生前侦破的多起凶杀案、合理解决群众上访问题、为农民工讨债、打击车匪路霸、为百姓修路及郝万忠牺牲前的最后时刻等多个经典的镜头,讲述他如何从一名小民警成长为全国一级英模,将郝万忠短暂、辉煌的一生进行真实的还原和呈现。

郝万忠,准格尔旗公安局局长。2011年5月14日清晨,过度劳累的郝万忠突发心脏病,迎着初升的太阳倒在集训场上,年仅41岁。1994年,24岁的郝万忠从中学教师的队伍中被选招入警,开始了他的职业警察生涯。他热爱警察这个职业,他更把这个职业当作一生的事业而为之拼搏、为之奋斗、为之努力、为之奉献着,在短暂的17年的警察生涯中,郝万忠参与打掉犯罪团伙800多个,破获刑事案件2200多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000多人。他先后被自治区人民政府评为“全区十大破案标兵”、“自治区劳动模范”、“自治区优秀人民警察”、“自治区十大北疆卫士”、“内蒙古杰出青年卫士”等荣誉称号……

看了电影,让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一位英雄警察的点点滴滴,更感动于他的行为和人品。学习郝万忠的英雄事迹,是每位党员的必修课。

胸怀大志,不畏艰辛,勇往直前。

人们都说,郝万忠胸有大志。他留下70多个笔记本,写满了对各种案件和难题的分析、设想、创见。他最关心的是如何保护百姓安居乐业,维护国家稳定,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社会稳定,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和人身自由,预防、制止和打击违法犯罪,保证党和国家的利益不受侵犯,保证社会长治久安,保卫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保证人民安居乐业。他还嫉恶如仇,他顶住了种种压力,拒绝了无数诱惑,而百姓找上门来,他却有求必应。群众无小事,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警察,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安机关执法为民的承诺。当群众有困难的时候,因难而上,体现出了作为一名优秀人民警察的优秀品格。

保护好自己,才能为人民和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

面对日益复杂和更趋繁重的工作,郝万忠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警察,没能保护好自己。正值青春美好时光的郝万忠还有许多梦想未实现,对亲人的责任还未履行完毕,就这样仓促地结束了生命的旅程。他的一生是光荣的,但也是遗憾的,他本可以为人民付出更多的真情和,他本可以为国家奉献更多的青春和热血,但是这一切都停止在了2011年5月14日清晨,没有了这样一位好警察,是人民的损失,没有了这样一位好父亲,是儿子的遗憾,没有了这样一位好丈夫,是妻子的痛楚……所以,无论是谁,只要想为家人,为社会做出贡献,就必须学会保护好自己!

郝万忠为内蒙古,为中国抒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用自己的铮铮铁骨、血肉身躯为英雄塑造了一座永恒的丰碑。而丰碑如同指路的明灯,鞭策与鼓励着我们与郝万忠并肩作战,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

篇四:《警察日记》观后感

《警察日记》以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原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公安局局长郝万忠的先进事迹为创作原型,生动讲述了郝万忠同志在17年的警察生涯中英勇善战、惩恶扬善、心系百姓、勤政廉洁的故事,彰显了公安基层领导干部的公仆情怀,树立了优秀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影片主题突出、情节感人、人物丰满,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秀影视作品。

通过一个半小时的观影,让我全面的了解了郝万忠局长的生平事迹。他践行忠诚、爱岗敬业,他牢记责任、履行使命,他无私奉献、坚定信念,他廉洁奉公、崇尚荣誉。他的事迹无时不鞭策着我。每一位公安民警和党员干部,都要象郝万忠同志一样,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想人民群众所想,急人民群众所急,办人民群众所需,凡是人民群众需要办的事情,都要努力去办;凡是对于人民群众有益的事情,都要尽力办好。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群众观,明确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问题,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永远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教师日记》观后感


《教师日记》观后感

彭蒙蒙

渴望看电影《教师日记》已经很久了,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目睹它的精彩。今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又是下载软件,又是注册账号(可能自己有点笨吧!)终于观看到了这部电影。这是有史以来最让我投入的一部电影,可能里面的细节描写有点细腻吧!在观看的过程中,我真的达到了忘我的境界。直到看完半小时,我才回到了现实当中。真的是一部不错的电影,如果你有时间,可以看看这部电影,真的会让你受益匪浅。

这部电影主要反映了两个主题:一是教育;二是爱情。有人把它当成爱情片去膜拜,有人把它当成教学素材去欣赏。其实,看成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从中收获些什么,去反思自己的生活。

电影讲述了两个老师,Ann和Song在一所水上学校、不同时空教书的故事。这所学校是一所被遗忘的学校,很多老师不愿来这。可想而知,这所学校的条件是多么的差。没电、没水、没信号,这对一位年轻老师来说是多么大的挑战。但看完影片,你会由衷感慨:一名真正优秀的老师,心里最放不下的,永远是他/她的学生!

起初,Ann是为了向校长证明自己的才华才到这所水上"孤岛"学校的,但渐渐地她喜欢上了这里,喜欢上了孩子。一年之后,由于男朋友对自己的付出,Ann不得已辞去了这个工作,跟着男朋友到了一所条件好的学校。而Song老师被校长派到了这里教书,由于遭到了女朋友的不满,最终两人分手了。就在Song决定去留的时候,发现了Ann老师留下的一本日记。从此,这本日记成了使Song老师留下的动力,成了Song老师的心灵寄托,成了两人情感交流的媒介。Song老师开始学着Ann老师做一些事,比如跳水、家访等等,渐渐地感觉到在在这里教书是一件幸福的事。当日记中提到Chon因为要帮爸爸捕鱼,而放弃上学时,Song老师为了完成Ann老师的心愿,主动找到Chon探明究竟。为了让Chon上学,Song老师承诺星期天帮Chon爸爸捕鱼。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老师啊!在现实当中,又有几个人能做得到呢?

一年之后,由于Ann厌倦学校的教学方式,再加上男友的外遇,她再次回到了水上学校。而这时,Song由于感到自己知识匮乏,去进修了。当Ann找到自己的日记时,看到了Song老师的留言和评语。感到特别欣慰,世上还有这么一个人懂她。又过一年之后,Song老师回来了。两个老师终于相见了。一本日记,让两个未曾见过面的人相守了3年。当然故事的结局是好的,两人最终相遇了。在这部影片中,我们不光看到了爱情的美好,更感受了教育事业的唯美。

在影片当中,校长和Ann男友是坚持传统教学观念的代表,而Song和Ann老师是坚持先进教学理念的代表。Song在教数学题相遇问题时,学生不知道火车,Song就用小汽艇拉着房屋,让学生体验坐火车的感觉。这一做法,遭到了Song男友的反对,他认为这种做法并不可行,无法保证学生的安全。这也反映了在现实当中,在面对先进教学理念与现实冲突时,一个老师该如何抉择的问题。

这让我回想了今年暑假办辅导班的事。我主张"在玩中学,学中玩",比如上阅读课

,我会带着孩子们到小树林里,边欣赏风景,边看书,也可以与同伴交流。我只是想让他们知道,世上不是只有在教室里"哇哇"读书这样一种学习方式。可是这一做法,遭到了家长的反对,他们说,这是在带着孩子们玩,没有学到知识。还有我开设了一些美术课,

书法课、舞蹈课等,在家长们看来,这些都是不学无术。家人都劝我,别搞这些乱七八糟的,只要教他们知识就行了。为此,我和家人闹了不少矛盾,我很高兴,我坚持了我该坚持的。最让我欣慰的是,辅导班结束的时候,有学生给我写信说,"老师,谢谢你让我们

学了这么做,我现在越来越喜欢画画了。""这个暑期,我很快乐,我们一起拍照、一起唱歌、一起玩耍,这是我过的最快乐的暑假。"……我真的很高兴,看到学生有这样的感受。这也是我的教育目的所在。我想让他们体验不同的教学方式,让他们知道世界很大,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让他们知道老师也会犯错,也很喜欢玩耍……

最后,我想说,也许影片的内容都是编造的,但请你相信真的有很多人在为教育事业默默付出着;也请你相信教师是世界上最神圣的职业,而做这件事的人是最伟大的人。

电影《边缘日记》观后感


电影《边缘日记》观后感

《边缘日记》是一部美国剧情片,只要讲述了一个高中生迷茫、堕落、沉沦到最终觉醒的故事。故事。Jim和Mickey等人是McNulty神父的五名最坏的学生,涂鸦墙壁,四处偷钱,对世事不公的愤怒变成他们生活的动力。Jim的母亲虽然尝试把他引回正路,可她越是关心,Jim便越是反叛,把自己的精神全都投入自己的日记与一名街头流浪者身上,但从他身上,Jim反而更体会到人生的困苦。

《边缘日记》中的几位男主角都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即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最后一个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的具体年龄是从1115岁,处于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可以进行抽象思维和纯符号思维、出现了应对假设情境的能力、能接受明显的与事实相反的情形、能够运用系统化的实验来解决问题。如果家长和社会不对此阶段的孩子多家关注和关爱,所引发的后果将会是不堪设想的。

在我看来,《边缘日记》中的几位男主角都面临着青少年的心理社会问题。青少年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指的是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符合或违反社会准则与行为规范,或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或自身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害的问题,青少年心理社会问题分为成瘾行为、内部失调和外部失调等方面。成瘾行为主要涉及吸烟成瘾、游戏成瘾和网络成瘾等;内部失调主要是指向个体内部问题,具体表现为认知或情绪上的烦恼、压力,如抑郁、焦虑、青春期精神分裂、自杀倾向等;外部失调主要是指向外部的问题,表现在行为方面,如反社会行为、青少年犯罪等。剧中的Jim起初只是抱着尝试的心态去接触了一下毒品,到后来却发现越陷越深无法自拔。因为吸毒,他毁了自己的篮球梦,更因此开始在大街上抢劫、偷车,干尽了种种恶行。在6个月的牢狱生活中,他反思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并最终觉悟。在我看来,这和我们中国的一句老话十分吻合,浪子回头金不换。

从《边缘日记》该剧中,我还意识到了家庭环境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从剧中我们可以知道,Jim生长在一个单亲家庭里,并很少与其母亲进行交流。久而久之,当其母亲试图去关心他,而他也正处于叛逆期,这时候所有的关心的意义都变得相反了。因此,家长应该多与孩子沟通,多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带着他们在正途上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是等到他们误入歧途后才来后悔莫及。

《拉贝日记》观后感


《拉贝日记》观后感

编者按:看过《南京!南京!》,很有必要再看看《拉贝日记》。

今天看完“拉贝日记”。一个人看片子,好像很怪僻,影院全场算上我只有三个人,如果不是有我,那一对儿算是包场,从影院出来,天还没全黑,都快七点半了,空气很暖和,香香的,是槐花开了,可是看不到槐树,它们都藏在小区里,马路两旁是高大的杨树和银杏,我对这条街很有情感,走过也快十年了,马路不很宽,银杏树长得很大了,到了秋天,金黄的色彩很浓郁,把一条街打扮的满满的,从天空到地面。良久没有薄暮在街上逛逛了,一个人。街上人来人往,谁都不留神谁。

“拉贝的日记”,看完后,第一的感觉是“拉贝”的导演输了,输在平淡。但在平庸之下,却是故事的完全跟整体的可托。并且最凸起的一点是将杀害的罪恶本源清明白楚的告诉,并用了许多的篇幅重复强调:那就是――战役的祸首罪魁是政府,日本的天皇直接参加(向参演天皇他“大爷”的日本演员致敬),仅仅展示个体日军的残暴是薄弱的,是避重就轻,擒贼一定要擒王,这是“拉贝日记”的一个立足点;另一个立足点是从德国人的角度在看待希特勒的问题上要有一个立场,说大一点是态度,此片给出的是反法西斯的破场(固然我们应用纳粹的影响救命了战斗中的人,但并不能因而感谢纳粹),导演刻意用了必定的篇幅分不同的场景展现此观点;最后的立足点当然是人性主义,亦即本片的重中之重,从个体好汉到其他国际友人逐一描绘,只是那演大夫的演员似乎是演吸血鬼出生,很跳戏。观影中对仁慈的本国人是有激动的,然而当看到咱们的运气须要外国人开圆桌会议举腕表决并由外国的圣母玛利亚来操办的时候,仍是有辱没的感到。至此,用这三根线穿成一根连起全部故事,顺水行舟。只是人物塑造的很失败,不个性,平庸是很致命的,由于平庸可能使人损失观看的兴致,并在看过之后没有回想,当初想想拉贝就是一光头戴眼镜的老头儿,可是看拉贝自己的照片,得到的印象就比整个影片给我的印象深良多。所以“夏伯阳”不会被遗忘,而“拉贝日记”会。另外对于屠杀的镜头并未几,但那段在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砍头比赛被突出表示,并且竞赛的过程逐日在报纸上登载,屠城的来源在日本本土再一次被提示。其余印象还有张静初的角色,基础就能够没这个角色;还有拉贝夫人上的那艘大船,有点挪亚方舟的感觉,鬼子连方舟都给炸了,人神共愤。

陆川的“南京南京”赢了,赢在一个一个独立的镜头。如果将镜头离开,每一个片断都有很强的冲击力,很奇特,历史的质感强烈,塑造的人物影像刻骨铭心,仅仅是影像;一个一个的镜头语言,就是他们历经四年将粒粒顽石磨制成的宝物,只等着用红线穿起,只是切实是功力不够,穿乱了套;那日本处男纯挚善良的眼线就是一根稻草,处处都可断裂。至于我们的圣母玛利亚高圆圆,坚定不演被强横的戏,现在看来很对,陆川说如果演了影片会很不同,我也没看出有什么不同,“南京南京”里强暴的戏份儿太多了,足够了。只是对高玛丽亚塑造的单薄了些,印象不足。对网上很有争议的那一段日军祭奠的十多少分钟,我感到很棒,不可或缺的一局部,想想国家的人被杀,国都被占,还要在你们的国都里祭祀杀人者的亡灵,是什么样的羞辱吗!况且日本人的团结纪律和睦势也由此展示得很充足,我们好好想想,那么大的国家为什么被杀的那么惨?重要还是男人们尖勤谗滑,奴颜卑祈的太多,精英太少,一个国家假如男人们精力上被摧垮,精神上被毁灭,国度根本就亡了,所以,陆川虽然本作品不算胜利,但这样玩命工作的男人就是国家的盼望。

《帝企鹅日记》观后感


《帝企鹅日记》观后感

生命的努力

周末的晚上,很流畅、很动情地看完了这部搁在CD架上已有一段时间的《帝企鹅日记》。

一部如史诗般的记录片。真的钦佩法国人的执著,能够花一年多时间在零下40 度的恶劣环境下去捕捉帝企鹅为了延续生命与自然搏斗的动人镜头。于是,在以亲情日记形式串联的完美画面中,我们看到了这群天才演员们荡气回肠的演出。

片头,一只帝企鹅灵巧地跃出水面,随后越来越多,白雪皑皑的南极大陆上,成千上万的帝企鹅冒着昏天黑地的冰风暴,用蹒跚的双脚在冰面上整齐地行走着,它们保持着一行“一字”,没有一只离队。每年的三月,帝企鹅都会离开舒适的海洋家园,开始一个艰难而漫长的旅程,只是为了寻找一个安全的环境,以便繁衍后代,延续种族。

奥默克,广袤无际的冰雪世界,却是它们的圣地,这是它们出生的地方,四面的地平线上,好像有一股冥冥力量在无声指挥,无数排着队的帝企鹅,就这么憨态可鞠地,从“五湖四海”,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来了。

帝企鹅只有一个伴侣,它们在“人群”中,准确无误地找到了彼此,再一次演绎爱情的舞蹈,举行庄重的婚礼。这应该是动物世界里最盛大的集体婚礼。

婚礼上,情投意合的伴侣低下头喃喃自语,此情此景与人类的两情相悦又有何异?

此后,满足的雌企鹅在冰面上三五成群地昂首挺胸,原来,生命,已经在她们腹中的温水里,悄悄萌生。

又过了一些时日,雌企鹅低头掀开足上的皮毛,露出了梨子形状的蛋。“亲爱的,我必须离开,孩子就交给你了。”因为产蛋而筋疲力尽的雌企鹅必须要返回大海寻找食物补充能量。

于是我们看到年轻的帝企鹅夫妇凝神对立,许久,雌企鹅才下定了决心一样,笨拙地从足下拨出那个需要时刻用自己的体温包围的小宝贝。

或许是由于紧张和没有经验,雄企鹅扑上前,却怎么也拢不住蛋。于是就在这短短的几秒内,蛋,在酷寒中裂开,冻结。定格的画面让人的心揪紧。

成功抱住蛋的雄企鹅,则要把身体调整到一个刚刚好的角度,又可以包住宝贝蛋,又还可以走动,还要使小宝贝不会接触冰冷的地面。

整整九十天,他们就用这样的姿势孵蛋。期间他们将面临着肆无忌惮的冰雪风暴的鞭打,还要忍受几个月没有进食的肉体痛苦。为了保护他们的小宝贝,大家在风雪中簇拥成一团,围墙般地坚持着……

而在漫漫冰野中,雌企鹅们挺着肥硕不便的身躯困难而优雅的挥着前鳍,滑步前行。为了那可爱的小生命,怎能停止跋涉?

广袤宽阔下的背景,一只落单的雌企鹅悲哀不屈的鸣叫,镜头没有进一步述说她的命运,可我分明看见,天尽头,有一抹淡红的美美的斜阳。

终于,看到了狭小的冰洞。雌企鹅像箭一样射入大海,有两只企鹅都争着要与海水相拥,冰洞卡住了她们的身体,还好,挣扎了一番,都通过了。

海水,冰蓝无际,深邃广垠。海底穿行着无际的鱼群,那将是孩子们血,孩子们的温。雌企鹅开始开心的为襁褓们觅食。在她们看来,一条小鱼都可能化作孩子的微笑。

阴影迅捷无声的逼近,一只雌企鹅的头已探出冰洞,但柔软而毫无保护的身体却被利齿刺中,随即它便被天敌海狮拖入了可怕的黑暗中。当它最后一眼看到蓝天时,它一定在想,没有我,孩子他爸和我的孩子,他们能否安好?

而在奥默克,无休止的等待已令很多雄企鹅再也支撑不住,他们绝望地倒下,倒下时还抱着妻子的托付和他们未出世的孩子。

望眼欲穿的丈夫终于等来了疲惫的妻子。

但更多的,是妻子无助的哀鸣,它再也找不到几个月前一起共舞的爱人。

更多的,是丈夫焦急切切的张望,他再也望不到他的爱人。

幸运的家庭有的也只是短暂的团聚,新一轮的交接又要开始。雄企鹅出去觅食,轮到妈妈留下来带着孩子经历冬天最后的严寒。临走前,他们会让小企鹅记住自己的声音和气味,他们也会努力记住小企鹅的声音和气味,他们会把喉咙里最后的一点食物留给小企鹅。然后离开,奔向大海。而其实,很多企鹅爸爸根本就再也到不了大海了……

小朋友们出场了。活泼可爱,扇着短短的小翅膀到处扑腾。

严寒过去,却有不少小企鹅夭折。悲痛欲绝的母亲凄厉地喊叫。过去所有的努力,如今都成一场空。

悲伤的母亲,做出了疯狂的举动,她们要抢回母亲的身份,那怕是别人家的孩子。混战,以孩子的名义。

孩子们终于上“幼儿园”了。它们一堆堆地聚在一起,在母亲离开捕食的时候,玩得不亦乐乎。

天上有阴影掠过,一只扁嘴鸟来了。它贪婪地向一只落单的小企鹅扑去。快跑到母亲的庇护下,可有冰缝挡了去路。

一个孤独的母亲竭尽全力保护着一群孩子。而弱小的他们也懂得挤成毛茸茸的一团,相互扶持与依靠。

但冰缝处有几只小企鹅瑟瑟发抖,他们掉进去,还爬得上来么?镜头残忍地捕捉到他们黑漆漆的眸子,惹人心疼的无助。

还是有一只小企鹅遭遇不幸,他还没有触摸到温暖的海水,便被这可恶的大鸟带离了这个世界。

终于,孩子们长大,他们优美地滑行,黑黑的背光滑,雪白的腹闪亮,头侧有鹅黄色样的带。

我看得恍然如梦,生命的循环在这里完美地画了一个圈。

不是很好吗?

生命永不灭,无论是母亲,父亲,还是孩子,为了生存,都在用生命去努力。

喜欢《《整容日记》观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整容日记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