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经济学读后感

经济学读后感

斯坦福极简经济学 读后感(3)篇。

我们常说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获得进步,我们可以经常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作品来丰富自己,我们将阅读后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读书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您抓住了作品的哪些精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斯坦福极简经济学 读后感(3)篇 ”,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果然极简 没一句废话。

经济学不是一套答案,而是追寻答案的架构。

微观经济学关注商品、劳动力及资本的个别市场等。

当经济学家谈到价格时,指的就是交换价值。

评估投资标的时,要衡量四个要项:报酬率、风险、流动性、税负。

历史上,拥有房产的平均报酬率都是正数。但自06年来,美国房价开始下跌。

贵金属是个人可从事的风险最高的投资之一。

宏观经济目标是经济增长,它受到实物资本、人力资本、技术等长期投资因素的影响。宏观经济学的观点是总合的、由上而下,它把整个经济视为一个大型有机体,内容包括经济增长、失业、通胀、贸易差额等。

全世界的收入不均 最大的原因是通信与信息技术升级对劳动力市场的改变。

GDp=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

预测经济体未来增长:pV(1+r)t=FV

凯恩斯理论强调总需求的重要性,它和短期政策更有关联;而新古典经济理论强调总供给的重要性,对长期经济更重要。这大概是当代经济学家的主流观点。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种短期现象,它可以持续一个或数个经济周期,但是长期来看,经济周期与周期性失业起起伏伏,只有根本的自然失业率持续存在,而伴随着自然失业率的是变动的通胀率。

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讨论宏观经济政策的架构称作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但同时追求四个目标可能引起混乱。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两组主要工具。前者是政府税收和支出的政策,包括政府预算和预算赤字;后者是指中央银行的政策,它会影响利率、借款与放款。

使社会的总需求增加或购买力提高的政策,称作扩张性或宽松的财政政策,包括减税与增加支出;反之则为收缩性或紧缩的财政政策,包括增税或减少支出。

合作创业的全球化不可阻挡。

曾在奇葩说中听到这样一个观点:经济学的目的是为了消除贫困,于是对经济学开始非常的好奇。于是从书单中刨出来了这本书。

不过所谓的极简大概是大佬口中的极简,这书是经济学入门书籍不假,但信息量绝对够大。就这样一本不到三百页的书足足用时七个小时,阅读时间跨度一个半月,才勉强啃了下来。不过第一遍依旧读的很粗糙,尤其对自己这种小白来讲需要找时间再啃第二遍。

全书读下来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人们卖弄的经济学原理只有50%是正确的

私以为抱着这样一种观念去学习经济学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看书的时候会发现就算是水平非常之高的经济学家们之间也会有针锋相对截然不同的观点。我们研究经济学的理由之一大概就是“为了避免被经济学家欺骗”(大雾)。

经济学并不擅长改变经济,经济学擅长改变世界观

本书帮助我复习了大学阶段的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很多内容温故而知新,作者结合了更加符合世界经济现状的事例,读起来简单明了。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在谈到美国、中国、日本、印度、巴西等等国家的经济特点和宏观经济政策时,作者是客观的,尤其是面对“倾销”、“贸易保护主义”以及“如何对待重要的资源性商品”等,作者的想法独立而有见解。对于“专利丛林”和“贸易顺差实际上是借钱给对方国家”这两个观点,之前没有深入了解,这次经过作者的点拨,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经济学的观点与洞察方法,是为我们提供有用的语汇系统,我们能够清楚的了解到全球不断演进的经济中一定会发生的事情以及可能的权衡取舍关系。经济学也许并不指向唯一的正确答案,但它可以引导我们找出更条理分明、更深思熟虑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博物经济学——《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牛奶可乐经济学》算是比较出名的一本经济学大众读物了,虽然你不一定看过,但很有可能听说过。在谈读后感之前,先稍微说一点闲话吧。经济学最初的中文命名,也许是取自经事济世的意思吧。同时,经济,在中文中还有一个形容词的意思,指比较高效和快捷的意思。我一直对经济学比较感兴趣,也许是觉得经济学是一种很宏大的科学,涉及面很广,对社会的意义比较大。尤其是读了《激荡三十年》之后,对经济学更加感兴趣了。后来看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的一部分,没有坚持看完。此外,我还得感谢云强曾经对我说过的一句话:其实经济学是一种思想和习惯,即面临一个问题的时候,总会思考怎么处理最高效,最经济,最划算。至今,我仍旧觉得云强的观点很有价值。尤其是看了《牛奶可乐经济学》之后。这本交给我一个新名字:博物经济学。何为博物经济学呢?简言之,就是和很多事物有关的经济学,由于其涉及面很广,因此又不是那种艰深的经济学概念,更多的像是在讲一些通俗的道理。或者说,是一种被通俗化了,庸俗化了的经济学,但是很有趣。正如我很难去读《左传》和《春秋》等严肃的历史,但是通俗化的《东周列国志》我却很容易接受。

全书基本上全是在讨论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或者是用经济学的思维去审视现实生活,下面我简单介绍几个书中的例子吧。

为什么商家要搞限时打折活动?马上双11就要来了,各大商场和网站都在搞促销活动,其实我一直搞不懂为什么要这样子,既然打折他们仍旧赚钱,为什么不直接把价降下来?看了这本书,原来是这样子的:同样一件商品,不同的消费者给出的预期价是不同的,简单地说是收入高的给出的预期价会高于中低收入的消费者,商家当然是想按照不同的价格卖给不同的消费者,只要高于成本价他们都是划算的,但是一件商品只能有一个定价,区别定价是不可能的。但是,限时促销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区别定价的手段,为什么呢?逻辑是,愿意花高价购物的人通常是不会关注限时促销活动的,但是那些中低收入的消费者为了节省开支,他们会关注限时促销信息,并且会花精力进行比较。简言之,限时促销是一种商家区分消费者的手段,成功地使那些平时因为觉得价格太高而不愿意购买某件商品的消费者去购物,只要高于成本价,商家还是有利可图的,而且还可以在其他时间以高价卖给高收入的消费者。这个道理有点绕,慢慢消化吧。

为什么公海里的野生鲸鱼需要保护,而没有人去保护鸡呢?按理说被人吃掉的鸡更多,为什么人们害怕鲸鱼灭绝,却不害怕鸡灭绝呢?这个问题比较好解释,根源在于产权。公海里的鲸鱼没有归属,大家捕捞的时候没有约束,反正日本不捕,朝鲜也会去捕,因此大家就不加限制的去捕捞。但是养鸡场里的鸡归老板个人所有,每当他卖出一百只鸡,他总会尽快地补充100只小鸡,甚至更多。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为什么公园里的樱桃还不等成熟就被摘没了

为什么NBA每年的新秀往往在第二年都表现的不如选秀的时候呢?原因也很简单,因为选秀时候球员的表现往往是优于平时的基础水平的(可以理解为超常发挥),正是因此他才能被选上,但是这种优于基础水平的表现不能被重复,也不可持续,因此很多运动员第二年的表现往往没有第一年那么好。

这本书中还有很多有趣的解释,比如:为什么超市里的牛奶是方盒子,而可乐是圆瓶子;为什么租一件女士的礼服的租金几乎相当于购买一件新的礼服;等等很多有意思的现象。

2015年11月9日

自控力斯坦福读后感范例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具备一些自控力,下面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了一篇“自控力斯坦福读后感1500字”,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最近读了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教授的人气新书《自控力》的中文版,略受启发,想写点想法。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这没什么特殊之处,最初感觉它和以前我读过的一些励志书和自我调整心态的书籍没什么两样,大致上都是通过一些实验研究作为例证,来得出一些关于人群心理发展规律的抽样结论。

我一直对这类实验或者结论都不怎么信服,毕竟现实是复杂的,不可能有那么理想的实验条件,在现实条件下的人群是否会有实验中所统计的行为取向分布,始终是个未知数。而且事实上我看过另一些书,也是有关于人性研究的专业书籍,其中明确提到,用特定实验的方式研究人性或者心理问题,通常都是不可靠的,因为现实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随机因素,各种突发事件都可能严重影响一个人的选择或者决定,而且往往这种随机因素的决定作用是显着的,这种条件是实验室不能制造的。但是,当看到本书内容1/3的时候,我似乎了解了它为什么被称为最受欢迎的心理学教程。它的实验论据与其说是提高本书说服力,不如说是一种心理学上的巧妙手法,其目的是为了提高读者对于本书的兴趣,书中例举的很多实验其实都是理想实验,在心理学研究上的可靠性并不高,但是这些实验的设计都很有创意,趣味性强,容易抓住读者的心,使读者感兴趣,而非为了让他们信服(本书很好地保留了读者质疑的权利,这也是优秀教材必有的特点,只有允许质疑,才能让学生学习时通过质疑来产生交互,从而更加清楚地知道教材所书的内容为什么有道理)。

我想,很多人把这本书看作是一本鼓舞人心并帮助人们实现自我约束的读物,显然是“跑偏”了。本书实质上并不是那些宣扬“自我救赎”的“心灵鸡汤”类的读物,它实质上是一本教材。它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到关于意志力科学的重重科学论断,而非仅仅是一本教你如何减肥的书,它的内容是系统性和理论性的,尽管它的文字形式非常通俗和生动,但说到底它是一本学术专着。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认识人类的自控能力,以及如何去训练和运用它,更重要的是,它在渗透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给学生,即使你不是专业研究心理学的人士,你多少会建立起初步的科研思考模式,在思考和分析每一个问题时,初步地形成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总结结论,思考结论的应用方式,如何有理论指导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如何用理论建立看待世界的新视角等等。

本书与同类心理学书籍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它不是古板的科学书籍,没有充斥第三人称的纯科学性的论述(像法医报告那样),但它的理论架构确实地表明它又不是表面想看起来那样的一本通俗流行读物,它是一本理论专着。用通俗读物的模式来撰写理论专着,虽然不是前无古人,但能够将理论构架保持得如此完好,在同类作品中确实不多见。

下面总结一些我个人的收获:

首先,这本书让我耳目一新的是它提出了意志力损耗极限的理论,这个理论首先包含了损耗意志力的种种条件的论述(其中包括外界诱因、自身心理因素、肌体营养条件,生物钟的影响),然后论述了这些条件如何量化地影响意志力(例如从早到晚意志力是如何衰减的),进而提出了如何减少意志力损耗的理论(例如应该在意志力旺盛期处理繁杂事务,避免在意志力薄弱时处理这类事务大量浪费性损耗意志力,这也是关于如何高效利用我们有限的意志力的理论)。而同类专着通常只包含如何训练意志力的理论,却没有考虑到意志力本身的损耗问题。这使得本书在构建自控力训练模式理论时,覆盖面更加全面。许多人按照传统的自控力训练读物去试图训练自己时,都没有得到过避免意志力损耗这方面的指导,因此大部分人的结果都是以失败告终,原因就是他们的意志力在训练过程中,强化的量远远比不上损耗,尤其是本书所提到的“自我强制心理”对意志力是最大的损耗因素,这一点在同类书籍中都没有得到明确论述和强调。

其次,本书推荐采用的不是强制疗法,恰恰相反,本书反对强制疗法,不提倡自我克制,而是提倡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欲望,将其引导转化成使自己专注于某些事情或者无视诱惑的动力,这与“借债征兵打债主”的思想不谋而合,是一种以战养战的活用,让我们在面对诱惑时,行之有效地利用其他欲望来抵制当前诱惑。这种方法可以算是同类书籍中介绍的最为高明的方法,它考虑到了意志力薄弱者本来就没有意志力去直接对抗诱惑,正如一个本来就欠债的企业没有本钱来扩充规模。这种方法借用了我们对其他诱惑的兴趣,来转化为对抗当前不良诱惑的意志力,相当于为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进行变废为宝的融资,使之自发地利用其在别处浪费的资源来解燃眉之急。

最后,本书不同于同类书籍的第三个亮点是,它指出善待自己的重要性,即很多时候不要强求。这像爱好者常说的“不要越输越赌”。本书指出,善待自己是给自己减压,而很多时候,人们屈从于欲望往往是为了逃避压力。只有行之有效地缓解压力,才能使人们不再为了逃避压力而被诱惑。这可以说是非常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人们意志力崩溃的最重要原因。而大多数同类书籍则要求我们反复提醒自己要自我约束,而几乎不会教我们如何去缓解压力。作者在本书的最后,介绍给我们一种健康的人生心态:那就是要敢于面对挑战,这样才能获得主动的自由自在,而不是为了逃避挑战去选择慵懒,那只是暂时的惬意。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放松。

作为人气读物,本书的座谈式写作风格,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通过近似与读者谈心的方式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与读者产生很好的互动,更加容易让读者融入到书中。

经济学读后感


经济学读后感范文一

在我对经济学有所了解之前,我想象中的经济学应该是枯燥无味、堆砌数字和符号、对于现实生活没有意义的(至少对我来说是的)。正是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其实经济学与其说是一门具体的学科还不如说是一种哲学,这个学科的价值能普遍存在于现在的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对于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每个经济实体、甚至于每个国家都有着非凡的意义和价值。经济学的价值对于我们这些非经济学家的普通人来讲有两个方面:

1. 我们可以直接应用现代经济学的成果来改善我们的生活,简单说就是帮我们获得更多的金钱,经济学最关键的领域是经济领域,比如:当铁矿石进口价格上升时,钢铁企业的股票走势是怎样的?钢铁的下游企业股票走势怎样?;当利率上升时,我们要知道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国家要做出这样的决策?这样的决策影响是什么?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我们应该怎样应对?;当出口市场受挫时,我们为什么要促进消费?为了促进消费国家有什么手段(画外音:高房价)?具体发展什么行业?发展什么区域?怎样发展?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2.经济学的方法论:书中涉及到的经济学方法论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个层次是经济学方法论的基石:以数据说话。书中分析问题都有数据和事实为基础,这也是经济学本身对经济学家最基本的要求。要养成凡事以数据作为分析问题和得出结论的基石。知易行难,比如现在生活中很多问题很难直接拿出数据分析,从而现在有些所谓的传统智慧(书中解释为:通常指哪些没有确凿的证据,但却因为人普遍使用,结果就为公众所接受为真理的说法)就非常值得质疑:金钱并不能帮助人赢得选举 (书中例子),每天喝8杯水不能对健康有帮助(书中例子),一根香烟折寿11分钟,要是现实中的例子就太多了:随便翻出一个电视台就会发现大把的白痴广告:论据和结论完全没有关系,逻辑似是而非,仔细分析这些广告完全可以当成是笑话集锦来看。(这也侧面说明为什么看电视多的人智商都不高)。

第二个层次是甄别数据:每天我们面对的数据都是海量的,这些数据都是真实的么,我们怎样使用。这就涉及到书中的另一个层次的观点:专家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来为自己谋取利益。我们怎样甄别这些专家的数据和信息是真的还是假的?书中也提出了一种利器就是动机分析,书中认为:动机是现代社会的基石,理解动机或者是找出人们真正的动机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有些数据明显就是有问题的,比如前段时间的工资被增长的事件(那明显是统计局要和谐局面)。有些数据就不是那么容易发现,比如房地产中介提供的房屋成交参考价格。书中认为现代社会的专家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为自己谋利,那么他们提供的数据和服务就难免带有利益的烙印,仔细进行动机分析,我们是能够甄别这些数据和信息。

第三个层次:基于正确的数据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部分的内容是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书中提出了若干非主流命题:名字对孩子的未来有影响么?学校老师和相扑运动员有什么相似之处?父母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成功?作者从一个经济学家的角度对这些有趣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这其中使用的方法和智慧真是让人拍案叫绝。我的建议是看到每一章的讨论命题后想想:如果我来研究这些课题,我会需要什么样的数据?怎样获得这些数据?怎样甄别数据?从哪里着手分析数据

经济学读后感范文二

《生活中的经济学》的内容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体制。

《生活中的经济学》作者茅于轼,国内知名经济学家,曾在哈佛大学以访问身份工作一年。他从美国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入手,深入浅出地写出了美国经济如此发达的原因。他的写作风格平易近人,虽有严肃认真的经济理论说明,但又不会长篇大论,让你看得头昏脑胀,不知所云。书中写的都是日常琐事,却往往折射出惊人的启示,可以说这是本大众化的书籍。

记得一位教授讲第一节经济学原理的时候说过:经济学与管理学最大的不同,是它们的学习方法不同。管理学主要从各种各样的案例入手,分析其中的要素和关键,从而提取管理方法的要点;而经济学需要很多的理论支持,一般说来,经济学家阐述的理论都是越简单越好。诚然,学习经济学,都要从理论学起。不过对于刚涉足这一领域的我来说,不来点具体实际的情况扩展说明理论,总是有点抓不着边的感觉。理论总要跟实际相结合嘛。抱着这样的心态,我阅读了这本书。要通读一遍并不难,难的是全部读懂。这是本需要咀嚼的书。老实说,我看了大半,真正理解透的也只有微经的大部分内容。对于宏经,可能我还没有学到有关知识,所以权当了解大概。尽管这样,我已经学到了很多东西。例如从邮政的垄断与民航的竞争谈开去里就从美国的私人办邮政业务谈到垄断的危害和自由竞争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好处。在中国,邮政都是由国家开办的,但在美国,惜时如金的美国人不能容忍大多数邮局的排队等候,于是私人办邮政应运而生。事实说明,此举迫使美国邮政参与市场竞争,迫使它们改变策略提高效率,从而提高了社会的经济效益。这个现实说明,竞争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社会效益。用茅于轼的话来说:一个竞争者比十个物价监督员的力量还要大。如何健康地开展竞争,这是我国政府需要深思的问题。

由于篇幅有限,在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不过这本书对于加深对经济学的理解,的确有着不错的效果。我想在以后的学习里,这本通俗而又深刻经济学读物将对我经济学知识的加深巩固将有着重要的帮助。我同时也希望,在不久后的将来,市场上将会出现专门阐述中国经济理论和现象的类似书籍(而不是全部是美国的)相信那时中国的经济体制,将得到极大的完善。

自控力斯坦福读后感2000字


《自控力》是斯坦福的一本人气新书,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了一篇自控力斯坦福读后感2000字,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常用来形容对客观世界的自我感受。而同时也经常成为面对失望的自我表现结果自我评判的一句牢骚话。

从内心到外部世界,那究竟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行为的最终效果。首先,客观的外部环境是我们我发左右的,这就需要我们心存感恩心,不持偏执念。接受客观世界的无常。使我们的心具备安静下来的外在条件。

除却我们不能预测、评判、又不能毫无偏见认知但处处施加绝对影响的的客观世界。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我们的内心了。

现在人们比过去更关注意志力。所谓意志力就是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情绪和欲望的能力。我们知道,意志力会影响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经济安全,人际关系和事业成败。也知道,应该掌控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吃什么,做什么说什么,买什么。

但这些真的像说起来那么容易吗,如果果真,那就不会有那么多人觉得自己意志力薄弱了-自控力只是一时的行为,而力不从心和失控却是常态。凯利的《自控力》被评为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心理学课程。整本书的写作方法属于实验案例探讨形式,这和国内的书有些却别,看起来感觉枝杈繁茂,声情并茂,但找到主干需要你认真的领会:

作者先从一个讨论议题开始:为了成功自控,你必须知道自己为何失败开始。意识到自己多容易失控,并非意味着你是个失败者。恰恰相反,这将帮助你避开意志力失效的陷阱。他的研究表明,自诩意志坚定的人反而容易在诱惑面前失控。认识到自己的意志力缺陷是人之常情这个现实,是提高自制力的重要开始。

整本书大都在论述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归结起来提升自制力的方法有以下几点:1、设定长远切合实际的目标,最好将目标分解。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激励结合。2、自我形象认知。将一个将来理想中的自己作为这个认知的范畴。提升面对诱惑时的自制力。书中没有对于自我想象进行进一步论述。但这显然是一个更浩大的工程,提升个人修养与境界从来都不是想象画个框框就可以轻松实现的。3、在面对诱惑的时候适当的做出回避短期行为的措施,适当的回避有助于将眼光放到长期目标上。

但意志力也有很容易失控的时候:当我们面对压力时不能认真倾听自己内心的诉求时造成的自我约束的放松。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呢,作者没有回避这样的问题解决方法:

面对诱惑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自己是可以回避解决的。显然实际中我们越想回避什么自己越是往上面放心思。这时候作者提出的作法是:用心感受自我忠于你的感受,但别相信你所有的想法。用对内接受自我,对外控制行动的方法驾驭自我的冲动。作者进一步详细说:你无法控制会出现什么想法,但你不必接受他的内容换言之你可以对自己说好吧,那种想法又来了,有得心烦。不过,这就是思维的运作方式,他并不一定意味着什么但不要对自己说:好吧,我想这是真的。我真是个糟糕的人,糟糕的事会发生在我身上,我想要接受这一点。这真是个想得开的好办法,有什么比放低身段,坦然面对自己的想法更能解决问题的呢。

书中还论述了:自控力的极限,为什么善行之后会有恶行,压力会使人屈服于诱惑为什么我们把渴望当幸福及时享乐为什么我们的决策趋向于短期利益的决策等。但无非都是围绕提升自制力的方法的几个措施进行的不同角度分析。比如为什么我们趋向于短期利益的决策而不是看的更长,就是对长期目标设置模糊造成的结果。而为什么我们把渴望(多巴胺分泌的生理原理)当幸福就是对目标的模糊导致了没有认清结果的假象,但当我们感受到现实状况的时候就又会调整期望值。比如沉溺于游戏、不停地刷新微博、论坛为什么善行之后会有恶行,说的是没有身份的自我认同导致的反复。这些虽然是从各个角度论述的解决问题的一致方法,但无一例外的不是呈现了生活中常见到的种种自我消极表象的深层原因。

怎么样消化这本书呢?认识自我,关心(接受)自我和提醒自己(自我认同下的认知)真正重要的事物(目标)这三种聆听自己内心声音的方法正是自我控制的基石。而自我目标的设置,自我高尚身份的认同感,短期的回避行为将注意力放置于长远目标可以看成是基石上的三棵支撑的柱子,支撑着自求上进者的圣洁灵魂。填充期间的墙体是什么呢,这也是书中没有叙述到的,显然知识、文化、个人修养是联系于身份认同感这些柱子间的墙体。而个人的目标管理、设置、跟踪、阶段性总结激励的方法又是长远目标设置的关键纽带。而短期的回避措施支撑下面的又是自我感知,观察自我心境的种种方法。

当然这少不了一颗追求宁静、恬淡的心。

拖拉一点也无妨:跟斯坦福萌教授学高效拖延术 读后感(3)篇


拖拉一点也无妨:跟斯坦福萌教授学高效拖延术 读后感 第(1)篇

一天一书评 1/30

太懒了,每次看完书都不愿总结写书评,笔记堆了一堆,所以今天立个30天写书评的flag希望不要打脸!!!(要是真的打脸还请大家就当无事发生过)

------------------------

本书适用人群:

被拖延拖到怀疑人生,又无法自救的人。

比如我,平时视DDL(deadline)如无物,DDL前三天依旧快乐似神仙,DDL最后一天开始陷入恐慌,最后一晚顿足捶胸,持续性抓狂,间歇性瘫痪,通宵达旦强撑死扛,最后要是赶完了算逃过一劫,要是没赶完就得想理由编借口自甘堕落深渊。

好了说正事,首先给这个可爱的教授比个心!!!对于我这样的终极拖拉咸鱼,当身边的人都摇头叹气恨铁不成钢的时候,他站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用爱与体谅告诉我拖延的精彩世界。 这也是我认为这本书最重要的价值,没有类似“说你没救让你惭愧把拖延患者逼进一个负罪感的角落督促你迷途知返”的暴力办法,而是告诉我们,拖延其实也并没有那么糟糕,“要抬头挺胸地做人,你仍是个有用的人——尽管爱拖拉,但还是做成了不少事的”。

所以别怕乖乖,来老娘结实的臂弯里,我们一起用拖延大法重新爬向人生巅峰。

-----------------

结构化拖延法:一门关于如何利用拖延这一消极特征、让它为你服务的艺术。

完美主义者自述:“因为我知道自己完全有能力做成那些事,但出于种种原因,我就是不去做。我将此归结于自己对失败的恐惧——如果我不去完成任务,就不必遭受拒绝和面对挫败;而一旦我完成它,其成果就不可避免地要经受我自己个人价值判断的严格把关。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我最大的困扰就是如何通过自己这一关。 ”

因此,要控制住自己那些关于完美的幻想,很多时候正是因为想把一件事情做得完美的心愿导致你没有办法去开始这件事情。唯有拖到最后一刻才开始成了允许我们对自己网开一面的理由。

对此,教授的建议是,接下一件任务时逼着自己分析一下,“把这件事做到完美无缺,有多大意义?不完美的代价有多大?” 其实最后答案往往是“没那么完美”也就够了,因此允许自己哪怕把事情做得比“完美”差一点点,也不要坐等任务过期。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有拖延症,你也一定饱尝无法兑现自己诺言时的那份内疚和煎熬。 为了内心的平静,拖延者尽量不向别人作出承诺,尽量少给自己揽事儿。事情越少,时间越充裕,却越容易把这仅有的一点事儿再往后拖——反正还有时间。结果是,不但平均效率低,还因为最后赶时间而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00草草交差。每一次都对自信心产生了极大的挑战,使得下次更不敢承诺别人。进入一个死循环。

“结构化拖延法”的革命之处在于它敏锐地指出了广大拖延者在战拖中一个南辕北辙的巨大错误:不敢轻易向别人作出承诺。以为手上的事情越少就越不容易拖延。这不但违背了拖延者的天性,还造成了工作动力的缺失。 当我们的to do list 不够长时,我们就很难找到匹配现在状态的任务,而当事件足够多时我们就会有更多的选择——为了拖着不做最不想做的那件事,减少一点内疚,还是把这件比较不太想做的事做了吧,相比较起来它似乎也没有那么面目可憎了。

因为我们这样的拖延患者就是有这样一种神奇能力:“只要某件工作不是某人当时本该做的事,不管工作量多大,他都能够完成。”发挥你结构化拖延的本事,去做一大堆相对没那么重要的事情,那也是非拖延人士绝对不会抽时间做的事。比如我一不想学习的时候就看微信读书,结果一学期也看完了30本。

“结构化拖延者或许算不得世上最有效率的人,但是,如果能让她的想法自由自在地飞翔,自动自发地分配时间,或许她能完成各种各样的事情——若是非得让她按照更有条理的方式做事,她很可能根本做不到这些。”我天生就不会打开那种多层文件筐,抽出一沓做了一半的文档,然后接着做。 要是我建个文件夹,命名为“紧急事项”,那肯定一点用也没有,我永远也抽不出时间来打开它。

因此干净的桌面,整齐堆叠的文件并不一定适用于拖延患者,相反,把手上在做的事情全部都平摊在眼前,可能更有利于召唤你下次继续回来做。

一旦你开始拖延,拿出意志力来停止拖延行为是很难的。预先定个闹钟,或是设置一连串唠唠叨叨的邮件提醒来打断魔咒,停止拖延。这个办法需要的意志力要少得多。

1.等到某件肯定会发生的、能打断你的事情快来了的时候再上网。

2.找个能防止你一事无成的搭档。跟一个不拖延的搭档结伴做事,就跟定了个闹钟差不多,何时该干活用不着你操心。

我在完美理性跟前最显著的失败,就是做事爱拖拉。在1995年,由于没能做成某个我本该去做的项目,我开始觉得自己真是个窝囊废。可随后我领悟到了某些东西。总体而言,我这个人的声誉还不错:干成了不少事,对自己供职的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也算颇有贡献,在哲学领域也稍有建树。这真是个悖论。于是我没有着手去做那几件本该完成的要事,而是琢磨起这个谜题来。临终之际,我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没闲着——尽管拖了一点儿,但还是干了很多事儿的。”

可见,正是对理性境界的完美苛求,造成了许多毫无必要的不快乐。我们很多人压根儿就不是这样过日子的------按照咱们自己的方式做事,结果往往也挺好,实在犯不着陷入惭愧和绝望并因此抬不起头来。

而且说来也怪,人们一旦认识到自己是一名结构化拖延人士,不但自我感觉会变好很多,行动力也会增强。因为当内疚和绝望的阴云消散之后,我们就更容易看清究竟是何因素阻碍了行动。 ”而很多书一上来就告诉你,拖延是多么可怕,希望借此激励你改掉这毛病,但其实这只会让人变得焦虑,厌恶自己,对战胜拖延并没有太多帮助。

最后,拖延并非是世上最糟糕的缺点,你可能有爱拖沓的毛病,但你依然做完了不少事。况且,如果你能用上些不错的自欺本领,再拿出些意志力来“操纵”一下自己,拖延的程度可能会减轻一些。况且有些时候,缺点也有额外的福利~

因此,“要抬头挺胸地做人,你仍是个有用的人——尽管爱拖拉,但还是做成了不少事的”。

拖拉一点也无妨:跟斯坦福萌教授学高效拖延术 读后感 第(2)篇

第一,亲测有效!我才发现为了逃避一件事每天竟然做了那么多事情[偷笑][偷笑]

第二,关于拖延的哲学,时间为真的那一段非常精彩!

第三,对于理性,你认同下面哪一项呢?

拖拉一点也无妨:跟斯坦福萌教授学高效拖延术 读后感 第(3)篇

风趣、幽默。本书从头到尾都让人很happy,里面讲到的很多事会让人有一种很熟悉的感觉。谢谢亚米相赠的书[可爱]

知道了一个新名词,结构化拖延。或许可以调整计划的先后顺序,就能够如期完成一些事情啦

最想说的是,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自己的感觉变得好多了,而且我会发现,尽管我做事有点拖,但我在想方设法多做事。自信感爆棚[捂脸][捂脸]

相信《斯坦福极简经济学 读后感(3)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经济学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