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目送赏析读后感

目送赏析读后感

放弃的艺术读后感 读书赏析(3)篇。

当我们通过努力终于做到了博览群书,心中的知识便会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的认识,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我们读了作品以后,心中常有许多感想,有了想法和感触,为了不让它遗忘,最好是写一篇读书心得。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与他人呢?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放弃的艺术读后感 读书赏析(3)篇,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放弃的艺术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1)篇

《放弃的艺术》这本书的两位作者佩格·斯特里普和艾伦·伯恩斯坦都是心理学专业人士,他们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向我们阐释了人们不愿意放弃的心理学原因、错误的放弃方式、正确的放弃方式。


一、人们坚持不肯放弃的心理学原因:

1.近在咫尺的胜利

在“坚持”理念的作用下,当人们离达成自己的目标还差一点儿的时候,他们更可能视目标为“近在咫尺的胜利”,而不是将其视为一种失败。

2.可得性启发

这是从最有用和最生动的案例中获得的想法。当我们听多了关于某些人因坚持不懈而成功的案例后,我们对于“坚持就是胜利”这一信念会越发坚定,这种心理现象就叫“可得性启发。

3.间断强化的力量

间断强化,简而言之,就是当人们面对一个总是时不时有好事发生的事件时,人们就被那个没规律的好事给刺激了,于是不停地尝试。间断强化诱使我们坚持下去、继续投入,不断付出。

4.承诺升级

承诺升级是指在操作一件事的过程中,失败的倾向出现时,人们往往更易选择坚持,并将原本的承诺升级。

5.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指人们在决策时往往会考虑到以往在这件事情上的投入,如果放弃,就意味着之前所有投入彻底损失,所以瞻前顾后,甚至明知该放弃,还要硬着头皮继续干。

二、错误的放弃方式:

1.逃避式放弃

这类人已经习惯于放弃,他们似乎对放弃上瘾,一旦事情进展不如意,或情况变得复杂,在坚持和放弃之间,他们总是不假思索直接采取放弃的方案,这就是逃避式放弃,这成为其逃避困难局面的惯性手段。

2.对决式放弃

比如“我放弃是因为诚实对我来说更重要”。对决式放弃所强调的是坚持下去可能会给人带来的损失。

3.假装式放弃

指对配偶不满意却不愿意恢复单身、痛恨工作却喜欢工资以及其他矛盾的或冲突的情感,它能将假装式放弃变成不完全的放弃。

4.威胁式放弃

威胁式放弃的表现形式可以统括为“如果你不做这件事,那我就放弃”。这并不是真的要放弃,而是将放弃当做威胁的手段。

5.无故失踪式放弃

无故失踪式放弃是一种真正的放弃,特点是放弃者偷偷走开,放弃者或离开者对于自己的决定不做任何解释。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放弃。

6.爆发式放弃

这就是所谓“忍无可忍”的爆发那一型。紧接着爆发式放弃而来的是长时间的抑郁、沮丧和情绪激动

7.貌合神离式放弃

指放弃者表面上假装不放弃,甚至还保证要继续努力,但实际上步伐正向着“出口”走去。

三、正确的放弃

正确的放弃称之为目标脱离,它会开辟出一条道路,鼓励我们设定新目标,并舍弃旧目标。

四、目标脱离的四个步骤

目标脱离强调要在认知、情感、动机及行为的四个方面同时做到对旧目标的脱离,具体的操作流程如下:

认知脱离:放弃一件事时,先要有意识地认识到:我想要放弃此事,并且我准备好开启目标脱离的过程了。

情感脱离:在放弃时我们需要感知到难受的情绪,然后去调节这些情绪,而不是压制它情绪。

动机脱离:积极脱离那些要么无法实现的目标,也即有意识地摒弃不源自内心的旧目标,将精力集中到那些能够达成的或源自内心渴望的目标上。

行为脱离:在经历了以上三个步骤之后,我们必须将放弃付诸行动。

如果方向错误,坚持越久离成功越远。只有放弃错误选择,正确规划新的目标,重新开始,才能走向正确的成功之路!

放弃的艺术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2)篇

为了在读书会上有更高质量的分享,我很快地把这本书通篇阅读了。我对这本书依然坚持我摆出的两个看法,第一,这是一本实用型的书,它是一本工具书,但却又不仅限于规则,方法的介绍,作者通过实验,生活素材的收集,各种心理学原理的运用,试图去回答在追求个体生活意义的过程当中,放弃怎样可以做得更有智慧,能够做得离我们想要的目标,想实现的价值有更接近的意义。第二我认为,这本书,还是重在解决放下的问题。在读书会上有人反驳了我这一种概括,我认为在我的思考维度里,这样的概括,应该没有太大的偏差。放弃事实上在生活中,尤其是这样一个词在我们中国人的字典里,它有贬义的意味,我认为在现实生活中,真正需要智慧不断去做到的,是怎样去放下那些心中偏执的目标,想法,不受间断强化的影响,不受近在咫尺的胜利诱惑,如何摆脱沉没成本以及克服损失厌恶心理的本性。这里是因为英文翻译的缘故,无论是放弃还是放下,英文都是give up 。作者已经明确立论,那些半途而废,因为懒惰,逃避,愤怒而引发的行为中止,并不在于他所讨论如何放弃的范畴之中。他也并没有单单地告诉我们,一旦一件事你不能坚持了,你应该放弃,应该换一个目标。事实上,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必然存在一个高原瓶颈期,这不是用改变目标的方式去跨越,恰恰需要锲而不舍的坚持来金诚所致金石为开。他想告诉我们的事,我们应当学会判断目标是否存在可以坚持下去的意义,这样的判断是并非那么容易的,作者也提到了,如果靠感知,靠直觉,人性当中的那种高于均数效应,都会导致我们判断的失误,如果判断就出现失误,去讨论坚持还是放弃的方法论是否有效,根本无法论证。因此,这本实用性的书,给了我们思路,但并不能真正解决它想解决的问题,这不是作者书写得不够好的缘故,我恰恰认为这本书作者写得非常好,因为他的主张我基本上都赞同,只是真正要解决,靠的是阅读者个人智慧的修炼程度,这本书,无疑给了方法,给了思路,是否行之有效,是否能够掌握,取决于阅读完这本书的我……们。

放弃的艺术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3)篇

放弃的艺术给我们一个参考,一个思维的启迪,也许通过放弃可以寻找到幸福。这本书里面的很多思维不错。我们人的自我表征和文化背景下,会做出很多放弃,有逃避式放弃,对决式放弃,假装式放弃,威胁式放弃,无故失踪式放弃,爆发式放弃,貌合神离式放弃。培养放弃的能力,看自己是接近型人格还是回避型人格。是行动导向型还是状态导向型。管理思想和情绪,正确构建目标走出困境。针对后悔的有效行动,自我表征与心理复原力的作用来感觉自己的心流体验。认知幸福的三要素:幸福基准点,人生境遇和意向活动,把握自己能把握的幸福,追求自己能追求的幸福。这本书的理念说 一心一意的坚持从来不是唯一的出路,放弃也不是。能够教会你行所当行,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心意,该坚持时坚持,该放弃时放弃。坚持一件事情,有时恰如顺流而下,惯性使然,在困难的面前,坚持是最为安稳舒适的选择,只要你愿意继续恒久忍耐。而放弃绝非坦途,它会让你左思右想,坐也不是,站也不是,炙烤你的神经和意志。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放弃的艺术读后感(推荐5篇)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纵观世界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是书籍的爱好者,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不禁为作者精湛的笔法所触动,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毕后的想法写下来。一篇优秀作品读后感怎么写呢?为此,小编特意呈上“放弃的艺术读后感(推荐5篇)”,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放弃的艺术读后感(篇1)

《放弃的艺术》读书笔记及读后感3000字:

感觉是一本蛮有意思的书,书中将“放弃”称之为“目标脱离”。

头部讲述了生活中那些不可放弃之重的原因,穿插一些心理学现象和小故事;中部讲述人们习惯于采用的治标不治本的“目标脱离”方法;尾部给出方法如何才是真正意义上一步步“目标脱离”。

假如你心中有忘不掉的人,假如你有想辞去的鸡肋工作,假如你心中有执迷又想戒掉的坏习惯,你可以读读此书,至少能让你明白为何你一直放不下,戒不掉,行动不起来。

苦苦坚持的原因

1、近在咫尺的胜利

我们经常会有不自觉的心理误判,认为自己离设定的目标只有一步之遥,再坚持坚持,再努力努力,再忍一忍,事情总会有转机,目标总会实现。

此时横在我们面前两个矛盾的事实的存在,其一:一个能看得见得胜利的目标,其二:你却始终够不到这个目标。

这时我们会在心底暗示自己我该这样做,我那样做是不是好一些;你会往前迈出第一步,迈出很多步很多步,那那个目标却总是近在眼前却又总也摸不到。

例子:

很多人搓麻时的“赶本”心理,输钱时候总想多搓会能回本,但其实在回本后或者开始赢钱的时候还是会继续坐在麻将桌上,对麻将桌不离不弃。

2、可得性启示

坚持不懈的努力成功又可称为“可得性启示”,生活中过多的的个人英雄主义的题材电影,文章,书籍让我们总以为坚持再坚持,我们习惯说“当坚持到无能为力的时候上帝会帮你开一扇窗”。坚持而成功的案例存在,但仅存在固定人物和场景下,但或许并不适合你的现状,你的智商情商。

就像你身边任何人的成功你都没法原封不动的复制一样,你成为不了你想成为的偶像;你可以复制人家的努力和坚持,但你复制不了人家的性格,思维,情智商,周遭环境。

3、间断强化

间断强化是一种心理学现象,和“近在咫尺的胜利”相互作用,迫使我们继续加大投入,不断付出,貌似永久不知道停下动作,永远不知道放弃一样。

间断强化是在面对一件事或一个人的时候,能获得的反馈一百次的负面的反馈期间中夹杂着偶然几次正面反馈;而你却无法获知啥时候会获得正面反馈,你无法确定自己的行动对得到正面反馈有任何效用。

例子:

就像工作上的一个领导,当你交付任务的时候他总是说你这里做得不好,那里做得不好需要修改,偶然一次领导说你这次工作做得还不错;这时你就会反复修改自己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为求得到领导对你新交付工作的认可;可你后来却发现无论你如何修正,领导却一直对你说不,领导越是说不,你越期望得到领导的认可。

间断强化实则你内心期望得到对方的肯定和认可,对方却一直不给,最终你自己可能就步入一种类似于“习得性无助”的状况。

4、承诺升级

我们都倾向于让自己言行前后保持一致,当我们做下一个承诺,我们之后的言行都会以之前许下的这个承诺为目标导向。追求社会认同感的我们总会告诉自己我们要坚持之前做的决定。

有说销售人员在销售前赠送小礼品的情况下达成产品成交的概率会高得多;因为我们在接受了销售人员的赠品其实间接得对销售人员和产品的认同,我们倾向于承诺的一致性,之后对销售人员及产品说‘不’的几率就会变低,这也是“回馈”心理在作怪。

5、沉没成本和厌恶损失

这个我们听得比较多,一旦我们之前付出过很多但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我们会倾向于加大自己的投入,我们是那么期望得到正向的反馈,那么期望得到承认和认可;而我们又那么害怕之前的付出没有任何结果,害怕失去,我们会认为继续付出,投入能扳回之前的损失。

简单的例子:

炒股中我们都倾向于对已经亏本很多的股票加仓;卖股票的时候我们倾向于去卖那些已经盈利的股票;而已经亏的或者跌停的股票我们会牢牢拽在手中。我们是那么的期望赢,却又那么不懂得及时止损;我们心中固有思考:对已经得到的东西不珍惜,对没有得到的东西保持持续投入,对失去感到恐惧;这也是佛教中说的“求不得苦”。

常见的放弃方式

逃避式放弃

这是一种逃避困难的惯性手段,一旦事情进展不顺利,或者面对的情况变得复杂,困难重重,在坚持和放弃之间,我们会不加思索的直接选择放弃。大脑是懒惰的,我们总倾向于去做阻力最小的事情,做最容易做的决定。

对决式放弃

我们倾向于在自己放弃一件事情的时候给自己编造一个很让自己信服的理由和借口,诸如“是对方不愿意沟通的”“我试过,但大家三观不合”,这让放弃者把自己放在道德的制高点,认为“这不是我的错”,“我是受害者”。

假装式放弃

其实这是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放弃者对外界十分清晰地表达了自己渴望放弃观念,但自己内心没有真正做到,时不时的在心底放放电影;实则没有放弃,内心用“僵持”和“拖延”替代实际的行动方向。

威胁式放弃

这其实是一种对方模式,就想你跟领导谈工资说如果领导工资加不到自己想要的程度,你让领导给你招小弟,领导不满足你就辞职一样。这实则是一种相互伤害的方式,而你心里其实并不想辞职。

无故失踪式放弃

这种放弃方式有点自私自利,放弃之人从此消失不见,给自己和别人留下了沉重的思想包袱。让自己和别人都变得悬而未决。

爆发式放弃

这是一种忍无可忍的放弃,认为自己在以往的隐忍中包容了太多的委屈,是一种情绪崩溃现象,这种情况下往往会伴随着大量的伤害和争吵,你会炒闲饭,你会细数对方的缺点,用尽最恶毒最具杀伤力的言语;而说出一些自己都厌恶的话和付出一些自己都恐怖的行动;而事后你又会自责和后悔。

貌合神离式放弃

这其实是一种欺骗他人的做法,嘴上说着会努力,会改变,但内心其实早有了自己的决断,就是不愿承认自己其实在心里已经放弃了,自己已经在寻找出口了。

目标脱离

书中提到正确的放弃方式是“目标脱离”,这会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鼓励我们设定新目标,并舍弃妨碍新目标的旧目标。个人感觉实施起来还是有点偏理论,有点难,哈哈。

具体有如下几步:

1、认知脱离

书中讲从脑海中清除干扰我们思考的因素的过程叫认知脱离。字面上应该是在意识上认识到自己想放弃某个目标,并准备开始放弃这个目标的行动。

这里提到我们经常是没办法停掉脑子里的幻灯片,意识会不自觉的想起一些事;就像你越强迫自己不要想起某一件事,脑子里的幻灯片却一遍一遍重复播放。

书中还讲了一个小笑话:如果有人跟你说你一定不要在脑子里想到一只粉红的大象,那么你脑子里一定会正想着一只粉红的大象。

这里讲了一个替代法:如果你脑子里正想着这只粉红的大象,尝试让自己把这只粉红的大象变成红色的甲壳虫汽车。书中的观念是:如果我们想抑制一个想法,就需要心里全心全意想着另外一个想法。

2、情感脱离

一般放弃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愁眉苦脸”或者“假装开心”,这里比较讲得比较学术化,让我们学会辨别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情绪,疏导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多感知体会目标丧失后的生活状况。

这里我理解是不是让假装目标已经被自己放弃了,去假装目标已经被自己放弃的新生活,而假装做一个动作时间长了这个动作就变成了自己真正的动作。

3、动机脱离

书中说这第三阶段,要从认知和情感脱离两方面做好调控,似是“重新开始”的意思。

这阶段要求自己积极脱离那些无法实现,无法满足你内心需求的目标,有意识的摒弃不在适合的旧目标,将精力focus 在给自己产生“心流”的新目标上。

4、行动脱离

这个比较好理解,做出放弃的决定后,前面想了那么多,做了那么多思考和准备工作,做了那么多前戏,这里得付出实际的行动,可以在亲朋好友的监督下进行,并在自己动摇的时候坚定地说服自己。

写在最后:

第一次写这种跟心理学如此接近书的读书笔记,还是蛮难的,感觉写不好;就是觉得书中的一些心理学现象蛮有意思,还有就是常见的放弃方式貌似自己几乎全部中枪过,最后讲真正的放弃方法自己也是一知半解,看官凑合看吧。

放弃的艺术读后感(篇2)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在考虑,要不要开启一个自己从未涉猎的崭新领域?

读这本书给了我很大启发。本书作者佩格.斯特里普和心理治疗师艾伦?伯恩斯坦通过这本《放弃的艺术》向我们表明:一味地坚持并不一定能解决问题或取得成功。

或者我们一直对自己存在着一种错觉,似乎我们总是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可是实际呢,有人坚持了一辈子,也没有达到成功的彼岸,这是因为很多人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往往一点好的兆头或起色,就会让我们奋不顾身的继续投入,就像一个赌徒,赢了一点就会加大赌注,希望一次搏回前面全部投入,还能赚个盆满钵满,如果这时候身边有人赢了,就会错误认为自己也可以做到,让别人的成功投射到自己身上,而产生误判。27年来,曾经有过属于自己的瞬间辉煌,但是大多数时间里就这样用过去某一刻的成功来麻痹自己,在一个已经不属于自己的行业里不断的刷存在感,如同这个赌红了眼的家伙,虽然知道输赢的概率早就被人为设定,一直赌下去注定会倾家荡产,但是仍然在错觉的支配下不肯收手。

理性让我们更多关注过去的经历,而忽略未来的机会,曾经的投入很多会变成沉默成本,即便一直亏损也让我们舍不得失去,甚至还会给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看似在激励自己,实际是不懂得止损,没有放弃的勇气。

其实把放弃的勇气称为放弃的艺术似乎更恰当。冲动有时也会给人勇气,而冲动式的放弃和艺术的放弃却有着本质的不同,本书的作者是心理学家,他给了我们几个实用而有效的方法。让放弃的过程更理性,把放弃变成人生成长的一次蜕变,一次选择,一个新世界的起点。

艺术的放弃被称之为“目标脱离”,一切逃避式的放弃、对决式的放弃、假装的放弃、爆发式的放弃以及貌合神离的放弃都不算是艺术的放弃,这些非理性的放弃方式有时甚至会给我们带来持久的伤害,让我们一直无法选择和聚焦下一个目标,无法真正进入行动状态,即使行动也是让我们一直带伤前行。而些消极的放弃,还有可能伤及无辜,让更多人承担你冲动引发的“后遗症”。

“目标脱离”是本书作者总结的一个不错的方法,这个方法首先要训练我们分清接近型目标和回避型目标的差异,接近型目标是实现他会给我们带来成长的快乐,而回避型目标是为了让我们规避风险生存下去。

这和马斯洛的五个需求层次是吻合的,我们追求的自我实现就是接近型目标的真正意义。有了明确目标,是实现“目标脱离”的基础,然后从认知脱离开始放弃过去,接纳和理解当前自己的心情,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进而认真思过考脱离的动机,脱离的理由,排除外部的干扰,跟随内心的方向;最后确定实现新目标行动计划,寻找时机开始行动,实现彻底的一次目标脱离。

未来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也有太多的诱惑,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失去而盲目坚持,也不应过分自信,高估自己能力而去选择遥不可及的目标,正确认知自己内心的方向,跟随自己的内心,不降服于外物,选择好合适的时机,果断放弃,开启一段新的人生历程。

也许未来某一天,我会被问起:

“你对自己的当时选择放弃而后悔了吗?”

我当时的回答也许是

“是的,后悔!”

不过在人生的最后时刻,我一定会觉得,一生之中如果没有过一次这样的放弃才是最大的遗憾!

放弃的艺术读后感(篇3)

人生,从来不会是一条道走到黑。每一次的选择,就是对其它选择的放弃。在放弃面前,大多数人总会心生犹疑——吞下去怕是骨头,吐了担心是肉。

为了让人生的意义得到淋漓尽致的呈现,我们都需要掌握放弃的艺术。

检索各行各业成功人士的奋斗历程不难发现,绝大多数人有过多次放弃的尝试,成功,更像是数次放弃后才有的结晶。阿里巴巴的马云在事业打拼经历中就曾有过多次放弃,有的`是彻底舍弃,有的则是暂时放弃。马云认为,应当“拥抱变化,学会放弃”,“但有三样是不能放弃的,那就是梦想、初恋的感觉,还有思想”。“梦想”是前进的动力,“初恋”是对新鲜事物的第一感觉,“思想”是决定梦想能否成功的基石。

许多人最后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坚守仍是必备的素质。这就涉及到一个关键性问题,即放弃固然重要,但什么时候该放弃,什么时候又当坚守呢?为此,本书在大谈放弃重要性的同时,特别列出掌握放弃时机的九大要诀。

也就是说,九大要诀能否切实起到有效的甄别作用,取决于我们对周边形势的准确判断。问题往往也在这里,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从来都不可能是“一个人在战斗”。在诸多旁观者建言中,既不乏真知灼见,也不乏溜须拍马,还不乏本身认知狭窄……这些话语表达汇聚至我们自己的脑海中时,必定考验我们的认知判断能力。大多数成功者并非一定比常人高出一筹,许多时候只是综合多种信息后,善于做出正确的判断。相反,许多人难以走出父母、亲人以及周边人士的阴影,面对各种信息的混杂无从判断,最终的放弃选择,往往偏离了事物本身,只是基于话语影响力的道德研判——谁德高望重听谁的,谁的影响力大相信谁。

对于许多面临放弃选项者而言,也许并非不想放弃,而是对于放弃后能做什么颇觉迷茫。这有点像我们常说的“前怕狼,后怕虎”。放弃担心更大的失败,不放弃却又正在一步步走向失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往往会陷入所谓的阅历误区更加犹豫不决。这类担心其实颇为不智,因为与其明知将会失败,不如主动放弃,至少可以争取时间,寻找新的尝试。

总之,本书主题是放弃的艺术,但这种艺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随着条件的变化,放弃的标准也有所差异。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经常性地跳出既有环境,变换观察视角,因为正确的放弃必取决于正确的观察方式。

放弃的艺术读后感(篇4)

《放弃的艺术》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籍,作者是美国精神科医师和治疗师丽莎·皮纳。在这本书中,作者阐述了人们放弃某些事情的原因和后果,并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帮助人们克服放弃的困难,重新点燃内心的激情和动力。阅读完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的人生和未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书中作者对“放弃”这个概念进行了深入分析。她指出,放弃是各种各样问题的根源,例如沮丧、失落、恐惧、无能感等,并探讨了人们放弃的原因。作者让我认识到放弃并不容易,它的根源往往来自于过去的经历、环境和人际关系等。

接下来,作者在书中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方法来克服放弃。她鼓励人们积极思考,寻找自己的热情所在,并建立对未来的愿景。这让我想到了自己的生活,我也曾经感到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如何继续前进,但是随着时间的过去,我明白了放弃不是唯一的出路,我们可以通过寻找新的方向和方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另外,作者还呼吁人们学会坚持,并与现实和未来保持紧密的联系。她让我们认识到坚持是实现梦想的关键,虽然这条道路可能会充满曲折和艰难,但只有坚定不移地前行,才会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毕竟,每一个成功的人背后,都有一段不屈不挠的坚持和努力,这也是我们要学习的。

最后,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名人的故事,这些成功者也曾经面临过放弃的困境,但最终积极应对,勇敢面对挑战,最终成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让我更加坚定了从不放弃,从不畏难的信念,成功终将属于那些勇于追梦、坚定不移的人。

总之,《放弃的艺术》是一本让人深思的好书,它引导我们在面对放弃的时候,要积极面对,勇于追寻自己的热情,并坚定不移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只要我们永不放弃,就一定会创造自己更加美好的未来。

放弃的艺术读后感(篇5)

《放弃的艺术》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书中作者在讲述了放弃的意义和价值,对于那些在追求艺术的人来说,更是一份有力的启示。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更加浓烈的感受到放弃的艺术的重要性,并对此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放弃是一种选择。当我们不能做到完美的时候,放弃可能是最好的选择。这不仅为我们节省了时间和精力,还节约了我们的资源。放弃让我们更好地完成我们在生活中的任务,让我们有时间追求我们希望做的事情,如追求艺术。

艺术需要时间和精力。如果我们不放弃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我们不会有时间和精力来追寻艺术。放弃让我们有机会追求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我们需要不断地实践,在实践中,我们会犯错误,但是真正的艺术家会明白,艺术是从错误中创造出来的。

放弃也意味着接受失败。但是我们需要明白,失败是成功的垫脚石。艺术是一种追求完美的过程,但完美不一定是目标,失败也是有价值的。艺术是一种表达我们内心情感的方式,而失败让我们的情感深化和更加丰富。

我们必须要看到放弃的好处。当我们放弃时,我们可以更好地追求我们内心的情感和感觉,让我们更接近艺术的内核。而当我们在追求艺术时,我们需要更多地放弃,放弃那些让我们分心的事情,放弃那些负面情绪,让我们专注于追求艺术。

总之,读完《放弃的艺术》后,我意识到放弃是一种艺术。它是一种为了追求真正的梦想而必须去掌握的技能,同时它也是一种表达和追求艺术的方式。只有不断的放弃,我们才能更接近我们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找到真正的自我。这本书引起了我对于放弃的思考,我相信在未来的追求艺术的过程中,我会在放弃中找到更多的美好。

命运读后感 读书赏析(3)篇


命运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1)篇

人的命运,很多时候都是自己改变的。

有一种改变是无意识的改变,就像买彩票,越是想中奖,压根没戏。无心插柳柳成荫。改变有时候也是运气的一种。

盲目的认命,是对命运的一种臣服。

可能是经历的太多,失败的也太多了,以至于把所有的过错认定为命运在戏弄。就好像信徒们把说不清楚的事情都归根为神的作用力。

本故事虽然短小,但容量很大。设计巧妙,也让故事情节一波三折。

故事说的一对恋人结婚了,结婚的方式是旅游结婚——是太空旅游。这在很多人看来,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但现实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旅游结婚。

两个新婚燕儿,去了某个城市,反正不是地球上的城市。突然因为出现了危机,为了躲避或者化解危机,就义无反顾的做了勇士。结果是大获全胜。

这本应该是欣喜万分,敲锣打鼓喝彩的事情。本想把这大快人心的事情和大家分享一二。可是突然发现“手机没电了”。书中说是与地球失联了。所以,欣喜是两个人的欣喜,忧伤是两个人的忧伤。

如果只有两个人的旅行,整座城市只有一男一女,你觉得快乐真的就像很多人说的那样,乐不思蜀?不,如果你还对地球有所惦记,对人类有所牵挂,你一定要好好的把握好眼前的一切,很多东西在我不经意的瞬间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当我们从旅途中归来,本来应该高高兴兴的才是。可家没了。就像凭空蒸发,消失的不留一点痕迹。这遇上谁都是打击太大了。更别说新婚燕儿了,他们心里要承受多大的悲痛。

屋破又遭连阴雨。仿佛上天故意刁难一样的。刚从虎口脱险,又掉进狼窝。可谓祸不单行。

我们遇到的事未来星球的人,他们却把我们当做玩物。当然了,因为从外貌上可以看出很多的东西来。

最可怕的往往不是我们的本来容貌,很多时候我们的容貌已经成了可怕的事实。那些不看好你的人,总是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这不仅存在于人类,世界上任何的事物都有两面性。

不要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很多表面的东西你能看出来,深入一点的你只能靠猜测。猜测是一种假想。对错只有通过时间来证明。所以这是后面马月的事情。

不要做忘恩负义,过河拆桥的事情。也不要太过贪婪,把别人的功绩拿来给自己镀金。这是可耻的。

这个世界最可恨莫过于自己已经愚蠢到家了,还要把别人也当做一个傻子。这就是自作聪明,最终还是得不偿失。

别拿你那一套陈年理论对正在发生,或者未来的某一天可能发生的事情做太多的评价。当你还没有足够的实力起飞的时候,一定要学会不断地给自己加码,让自己变得更能承担。

苦难造就人才。吃苦是让一个人能更好的胜任一切。不必再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计较。

就说这么些,个人言论,不必效仿。愿在未来有一天,你遇到了对的人,然后一起旅行,一起去发现新的大陆架。开启新生活。

命运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2)篇

改变了世界,最后的命运却是未知的。涉及剧透:“我”和妻子选择了以飞行器的其中一个发动机撞击正向地球冲俯而去的巨石,无意中改变了航行轨道进入了虫洞空间,我们以为我们回到了白垩纪时期,其实我们去的是另一个由恐龙称霸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人类是恐龙的食物和玩具。我们可能成为恐龙的玩具,也可能因为我们是“救世主”而获得不一样的待遇,但谁知道呢?作者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留了一个悬念,因为谁也不能预料结果。救世主,既然有能力救世,是不是意味着也有能力可以摧毁?n这本书还涉及到了几个概念(来自网络):n人择宇宙学原理(简称人择原理)由鲍罗和泰伯拉提出。人择原理其中又分为弱的人择原理和强的人择原理。弱人择原理认为人们生存在众多个宇宙演化模型中一个,假如我们不是身处当前这模型,即宇宙会以不同方式演化,我们也不会在这里。强人择原理就更肯定宇宙一定会生出有智慧生物,不允许宇宙以其他不能够令我们生存之选择出现。当我们出现后,文化将会以一种有智慧的形式存在下去并传遍宇宙,并终会达到极点和其他宇宙进行交流。多数物理学家都不大喜欢强人择原理。[1]这个原理采取的观点同完美宇宙学原理正好相反,宣称人类是在一个特定时期观察着宇宙的,尽管当前的宇宙从空间任何点看去显得一样。假设这个特定时期是因为需要产生那些有利于生命演化的特殊条件,比方说,假设宇宙比当前炽热得多或稠密得多,星系就不能形成;假如引力的强度和我们的观测值大不相同,行星系统就不能形成,或不适合于我们所知的生命形式存在。现已查明,地球的年龄和天文学家发现的最老恒星或星系的年龄相仿(顶多差4倍),这毕竟是一个惊人的符合。人择宇宙学原理用“许可”来解释这种相似性。宇宙本来可以比它实际的情形不规则和无序得多。人择宇宙学原理断言,若是那样的话,各种条件就不能容许生命存在了。因此,作为观察者,我们是生活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宇宙中,并且这个宇宙必须是均匀各向同性的。“人择”是一个非常基本的论据,因为它试图对哥白尼宇宙学原理作出解释,而后者几乎是所有有生命力的宇宙论的核心。蝴蝶效应(TheButterflyEffect)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任何事物发展均存在定数与变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其发展轨迹有规律可循,同时也存在不可测的“变数”,往往还会适得其反,一个微小的变化能影响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的发展具有复杂性。

命运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3)篇

两个主人公以为自己成为了救世主,却发现自己把灭绝恐龙的行星消灭了,因此产生了一连串的蝴蝶效应。宇宙并没有选择人类,在我们的时间里人类文明在地球上达到巅峰,不过是一次偶然的机遇,而我们以人类的自负把偶然当成了必然。现在,大自然掷出的进化硬币翻到了另一面。人类处于地球文明的动物园里,但恐龙是游客。 人被分为观赏人和菜人, 人对其他事物不感兴趣,好奇心只属于巅峰物种,人变得没有任何好奇心,就像在我们的世界里蚂蚁和蜜蜂没有好奇心一样 。人类想提高自己拯救恐龙的证据成为救世主,当人类传递这些信息时,恐龙同时停止了戏耍,一起向人类转过头来,接着,都向人类的大船游过来围观以为是救世主的人类。两个观赏人和恐龙说,嘿,你瞧,是我们拯救了你们恐龙先祖,我们是救世主,并指着一些看不懂的东西说这就是证据。人类试着告诉恐龙这些证据,发现跟石头沟通一样困难。恐龙专家认为这两只小观赏人得了精神病,有可能还会传染给其他观赏人,于是被送进了屠宰场成为餐桌上的佳肴。

正念的奇迹读后感 读书赏析(3)篇


正念的奇迹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1)篇

正念的奇迹 一行禅师

◆ 奇迹就是在大地上行走

轻轻地深吸一口气,觉知到你正在深呼吸这一事实。现在,呼出肺里所有的气,整个呼气过程中保持觉知。

数呼吸与随呼吸 学生背贴地板躺着,然后我请所有的上课的学员围过来,好给他们解说一些简单的要点:1)尽管吸气与呼气都靠肺来运作,并且范围在胸腔一带,但是胃部也发挥一定作用。胃会随着肺的充气鼓起来。刚开始呼吸时,胃会开始往外鼓,但是吸气进行到大约三分之二时,它又开始瘪下去。2)为什么呢?你的胸腔和胃部之间有一层肌肉膜,叫做横膈膜。在你正确地呼吸时,空气会先充满肺的下半部。空气充满肺的上半部前,横膈膜会往下推到胃,使胃部鼓起来。当肺的上半部充满空气时,胸腔会向外扩张,使得胃又瘪下去。3)这就是古人所说:“呼吸始于肚脐终于鼻尖。”对初学者来说,躺下练习呼吸非常有帮助。重要的是防止太过用力:对肺部来说,过度用力是危险的,尤其是在肺部因多年不正确的呼吸而变得虚弱时。开始练习时,修习者应该背枕着一块薄垫子或毯子,双臂轻松地放在身侧。不要垫枕头。专注呼气,看看它有多长,心里默数:1,2,3…缓慢地测量它。这样,数几次之后,就能知道自己的呼吸长度,或许是5。现在,试着延长呼气的长度,多数一或两个数,让呼吸的长度变成6或者7。接下来开始一边呼气,一边从1数到5。数到5的时候,不要像以前一样立刻吸气,试着让呼气延长到6或者7。这样你就能清空肺部里的气。呼气结束时,稍作停顿,让你的肺自发地吸入新鲜空气。让你的肺在不费力的情况下,能吸入多少空气就吸入多少空气。吸气一般要比呼气“短”些。保持在心里计数,测量吸气和呼气的长度。像这样练习几个星期,躺下时,对你所有的呼气和吸气保持觉知。(如果你有一只“嘀嗒”声很响的钟,可以用它来帮助自己测量呼气和吸气的长度。)在行走、坐卧、站立中,尤其在户外时,继续测量你的呼吸。行走时,你可以用脚步来测量呼吸。大约一个月后,你呼气和吸气的长度就会差不多了,会逐渐拉平,最后变得完全相同。如果你呼气的长度是6,那么吸气的长度也会是6。如果练习时觉得有点疲倦,要立刻停下来。即使你丝毫不觉得累,也不要太长时间地练习这种长度均等的深呼吸——10到20次呼吸就够了。当你觉得稍微有点疲劳时,就恢复到平常的呼吸状态。疲劳是一种出色的身体机能,在决定我们是该休息还是继续时,它是最好的顾问。为了测量呼吸的长度,你可以计数,也可以用喜欢的有韵律的话语。假如你呼吸的长度是6,你可用六个字来代替数数:当—下—我—心—平—和。如果长度是7,可以用“我—走—在—绿—草—地—上”。如果你是个佛教徒,可以说:“我—皈—依—于—佛—陀”。如果你是基督徒,可以说:“我—们—天—上—的—父”。当你行走时,一步一字,互相对应。

◆ 三个绝妙的答案

记住,最重要的时刻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现在。现在是我们唯一能主导的时间。最重要的人永远就是那个当下和你在一起、在你面前的人,因为谁也不知道将来你是否还会与他人共处。最重要的事,就是让你身旁的人快乐,因为这就是人生所追求的。”

◆ 32个正念的练习

1﹒早晨醒来时,轻轻地微笑在天花板或者墙上挂一根树枝或其他标示,甚至是“笑”这个字,好让你一张开眼就能看到。这个标示有提醒你的作用。利用起身前的片刻掌握好呼吸,轻轻地吸进并吐出三口气,同时轻轻地微笑,随顺你的呼吸。2﹒闲暇时,轻轻地微笑不管在任何地方坐着或者站着,记得轻轻地微笑。3﹒听音乐时,轻轻地微笑4﹒发怒时,轻轻地微笑 5﹒平躺,全身放松背部平躺,不要用垫子或者枕头支撑。双臂放松,平放在身体两侧,双脚微微张开,向外舒展。轻轻地微笑。轻轻地吸气、吐气。专注于你的呼吸。把自己想成一只猫,全身软绵绵地躺在温暖的炉火前。当猫的筋肉松弛下来,任何人的抚触,它都不会抗拒。持续呼吸十五次。6﹒坐姿放松全跏趺坐或半跏趺坐,或双腿交叉而坐(印第安式坐姿),或跪坐(日式坐姿),甚至坐到椅子上,两脚着地。轻轻地微笑。吸气及呼气,保持微笑。放松。7﹒深呼吸背部平躺。平稳轻柔地呼吸,把注意力集中在胃部的高低起伏。

>> 8﹒用脚步测量呼吸缓慢悠闲地散步,不论是在花园里,或是沿着河或在乡村小路上都好。像平常那样呼吸。用脚步来测量呼吸的长度——呼气和吸气的时间。像这样继续几分钟后,开始借着多数一步来拉长呼吸,试着拉长呼吸时间。不要强迫自己拉长吸气,自然就好。用心观察,看着自己是否会想刻意拉长吸气。 不要练得太久,练习呼吸时间相等十到二十次就好。然后就回复到平常的呼吸。9﹒数呼吸全跏趺坐或半跏趺坐,或散散步。吸气时,要保持正念:我正在吸气,一。呼气时,也要保持正念:我正在呼气,一。记得要从腹部呼吸。10﹒听音乐时,随顺你的呼吸听一段音乐。深长地、轻柔地、平稳地呼吸。随顺你的呼吸,但做它的主人,同时对音乐的旋律与情境保持觉知。不要迷失在音乐中,要继续做你的呼吸和自己的主人。11﹒谈话时,随顺你的呼吸深长地、轻柔地、平稳地呼吸。

>> 12﹒随顺你的呼吸全跏趺坐或半跏趺坐,或散散步。13﹒运用呼吸,静定身心以知喜全跏趺坐或半跏趺坐。轻轻地微笑。随顺你的呼吸。14﹒对身体的姿势保持正念这个方法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练习。先专注在呼吸上,比平常安静且深长地呼吸。15﹒泡茶时,保持正念准备一壶茶款待客人,或泡给自己喝。在正念中,缓缓地进行每个动作。最重要的时刻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现在。现在是我们唯一能主导的时间。最重要的人永远就是那个当下和你在一起、在你面前的人,因为谁也不知道将来你是否还会与他人共处。最重要的事,就是让你身旁的人快乐,因为这就是人生所追求的。”16﹒在正念中洗碗轻松地洗碗,就好像每个碗都是你观照的对象。把每个碗都看做是神圣的。随顺你的呼吸,避免心思散乱。不要想着快快结束这项工作。把洗碗当成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洗碗就是禅修。如果你不能在正念中洗碗,那你也不可能在静坐中禅修。17﹒在正念中洗衣服不要一次洗太多衣服。只要挑出三或四件衣服来洗。用最舒服的姿势站着或坐着,以免背痛。放松地搓洗衣服。注意自己用双手、双臂的每个动18﹒全神贯注地打扫房子将工作分成几个步骤:清理东西;收整书籍;刷洗厕所;擦净浴室;打扫地板;清除灰尘。为每样工作安排好相当充裕的时间。动作要慢,比平常还慢三倍。对每样工作都全神贯注。举例来说,整理架上的书时,看着书,觉知它是哪本书,了知自己正要把它放在哪个位置。了知自己正伸手去够书,并取下它。避免任何突然或粗鲁的动作。对呼吸保持正念,特别是在心神散乱的时候。19﹒慢动作洗个澡给自己三十到四十五分钟洗个澡。一秒也不要急。从一开始准备热水,到最后穿上干净的衣服,每个动作都要保持轻缓。注意每个动作。把注意力放在身体的每个部位上,不要有区别,也不要害怕。对身上每一道水流保持正念。当你洗完时,你的心应该像身体那般轻盈、平和。随顺你的呼吸。想象自己身处于夏日洁净清香的莲花池中。20﹒想象自己是一颗鹅卵石静静地坐着并缓缓地呼吸时,将自己想象成是一颗将沉落在清澈河流的鹅卵石。下沉时,没有任何目的引导你的动作,朝着河床柔软的沙地那完全的休憩处沉落。继续禅观那鹅卵石,直到你的身心得到完全的休息,就如那颗在沙地上休憩的鹅卵石。将这样的平静、喜悦持续半个小时,同时注意自己的呼吸。22﹒观照自己的五蕴找一张你年幼的照片。全跏趺坐或半跏趺坐。开始随顺你的呼吸。呼吸二十次后,开始专注于你眼前的这张照片。回忆并体验拍摄这张照片时,组成你当时的你23﹒观照自己与宇宙独自坐在一间黑暗的房内,或夜里独自坐在河岸边,或任何能够独处的地方。开始觉知自己的呼吸。生起这个念头,我将用手指指着自己,然后指向相反的方向,而非指着自己的身体。照见你自己外于你的色身而存在。照见你的色身就在你的面前——在树间、草地上、叶缝中,在河里。清楚觉照到你就在宇宙中,而宇宙也在你之中,假如宇宙存在,你就存在,假如你存在,宇宙也就存在。既无生,亦无死,既无来,也无去。轻轻地微笑。看好呼吸。观照十到二十分钟。24﹒观照自己的骸骨以你觉得舒服的姿势躺在床上、垫子上或草地上,不要用枕头。开始随顺你的呼吸。想象你全身只剩下一副白森森的骸骨,躺在地面上。轻轻地微笑,继续随顺你的呼吸。 25﹒寻找你出生前的本来面目全跏趺坐或半跏趺坐,随顺你的呼吸。集中注意力在你生命的起点——A。了知到那也是你死亡的起点。26﹒观照一位逝去的挚爱 27﹒了悟五蕴皆空 28﹒慈悲地观照你最恨的人29﹒观照他人的痛苦,生起慈悲 30﹒以无住行的精神工作 31﹒以缘起观来观照人生的成就全跏趺坐或半跏趺坐。随顺你的呼吸。你认为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自己,并因而感到自满和傲慢,检视这两种情绪。以缘起观来观照这整件事,看出你以为的成就并非真属于你自己,而是属于非你所能掌控的各种因缘条件的和合。32﹒不受限于缘起法,也不背离它。运用缘起观的一种练习:观你自己、观你的骸骨,或观逝去的挚爱。了悟一切事物皆无常,没有永恒的实体。了悟虽然事物无常,没有永恒的实体,然后它们却绝妙非凡。当你不再受所有的因缘条件束缚,也就不再受非因缘条件的东西所束缚。

正念的奇迹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2)篇

虽然已经读过纸质版的《正念的奇迹》,但看到新书上架,忍不住再读一遍。从《佛陀传》知道了一行禅师,随后相继读了他的系列书籍,包括这本《正念的奇迹》,他的书让我的内心感到既宁静又欣喜。虽不是学佛之人,但也感受到了佛学在帮助人们找到自我,安抚内心的神奇效果。这也正应了佛陀的话“人人佛性本具”。一行禅师教人们带着正念生活,教人们呼吸,教人们吃橘子,教人们洗碗,并用正念观照自身。在书中他建议每个人都应当在一个礼拜中留出一天,作为正念日,全身心地修习正念,让这种仪式感,把人带到当下,活在当下。不可否认的说,正念和当下,的的确确让人感受到了专注的神奇,免受外界的纷扰,而安守住自己的内心。静坐,冥想,观心都是很好的方式,在对身体的滋养的同时,也是对心灵的滋养。持续的运用,必定受益。忙乱无措的时候,长长的呼吸,焦虑忧愁的时候,想想正念,紧张烦闷的时候,做做冥想,入睡休息之前,反思观照自身,坚持修习,奇迹定会出现。

正念的奇迹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3)篇

——2019年读完的第48本(电子书)

时间: 2019.5.25;时长:3h45/p250

关键词: 正念、禅修、呼吸

阅读原因: 想学习正念

感受: 读完了书中每一个字,却没明白每个字组在一起的意思,可能是我慧根太浅,也可能是我心不静。

最大的感受是,重新认识了呼吸。

活了25年,原以为,呼吸是本能,今天才恍悟,呼吸是技能。

只可惜,教我们真正好好呼吸的人太少,现在生活节奏太快,大多数人都忘了好好呼吸,放慢呼吸。

呼吸慢了,一切都跟着慢了。这或许就是为什么人紧张时,老是被教导深呼吸,慢下来。

而我很笨,也还没学会好好呼吸,紧张时经常忘记用呼吸调节,欣慰的是,我现在意识到了呼吸的问题。

而但凡意识到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祝自己早日学会好好呼吸、放慢呼吸。

优雅读后感 读书赏析(3)篇


优雅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1)篇

客观的说,这本书就是作者的一些生活随笔,很多评论都说这本书当不起“优雅”二字,也许这两个字的帽子是扣得大了点,像作者自己说的这只是小女子的絮絮叨叨,不足以成书。

说实话前半部分一堆教你怎么敷面膜怎么防晒怎么挑选高跟鞋真心让我觉得买了一本美容杂志

教给你的是怎么附庸名牌而已

耐心往下品读才嚼出里面的味道

欣赏的,不过是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对自己的态度,如何更好的爱护自己,皮肤也好,形象也好,举止也好,不过是希望我们变得更为美好,至少是贴近优雅一词。

正如作者说的“完美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有一颗追求完美的心已经足够,能和生活的不完美和自己的不完美泰然处之比完美本身更重要。我更愿意做一个有着丰富阅历的女人,尝试更多的新东西,经历更多失败。”

所以我看到的是一个有智慧的女人,作为一个知名时尚杂志的总编,她告诉我logo本身并不能给人带来快乐,我们的快乐在于自我满足。对于一件奢侈品,如果你心里只有logo,那么你眼里也只有logo;如果你肯关注logo背后的历史、文化、设计,你可以得到比logo本身更丰富也更有价值的东西。

女孩啊,世事繁华,是多容易成为落入网中的一条盲目游从的小鱼儿。如果没有足够的智慧,是多难看懂这人间的茫茫迷雾。

优雅一词,到底不是美丽、从容、自信、岁月的沉淀诸如此类的辞藻可以概括得出来的,也不是姐姐三言两语可以教会的。我将这本书置于桌上较显眼的地方,时刻提醒自己,从外到内,也从内到外,有所进步和提升。

一本书,有这样的意义所在,便值得读一读。

优雅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2)篇

(17)一起读书,从《优雅》开始。

起初有翻看过一些书评,看到有书友评论这本书衬托不起“优雅”二字。其实,我只想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何为优雅?顾名思义:“优,美好;雅,正也。优雅是追求完美的心气和接纳不完美的淡定”。我倒觉得这本书挺好,女性必备修养身心哲理书。我也要努力像晓雪描述的女孩一样做一名敢素面,有风格,有态度,有慧根,拥有爱的女子。

优雅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3)篇

优雅,多么美的字眼,是无数女人心向往之的一种境界吧。也终于知道了,优雅与贫富无关,晓雪姐姐的姥姥也是在艰难困境里优雅依旧。

        当然,并不是每个希望活的优雅的女人都懂得优雅为何物。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女孩,如果不经世事,从不曾富贵过,布衣褴衫,粗茶淡饭。连学也不曾上过,字也不认几个,谈何优雅?只有祖国越来越富强,社会越来越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才会有更多的女人拥有优雅的机会。

         作者晓雪带给我们的是一种高雅吧,虽不是贵族,胜在自强,虽不华丽,却有才华,处处讲究,美在内心,是一种一般女子渴望而不可及的。

       我们看到这护肤的方法,这衣着的考究,这向上的执着,这内心的质朴,女人啊,学着点吧,好好爱自己。你想要的终究可以做到。

春雪读后感 读书赏析(3)篇


春雪这本书很难用言语叙述,你到底感受到了什么。它就像你不经意的怔愣,脑海里许许多多的想法一闪而过,捕捉不到丝毫痕迹。

整本书的文风也是这样,不同于细雪的细腻,是更加令人握不住的东西。我的词汇量简直太匮乏了…整个文章都弥漫这种独特的日本美学的色彩。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但作者的构思显然与旁人不同。清显与聪子明明可以走向美好的结局,但是他们的爱情却最终奔往毁灭。而正是这种趋亡惨烈的爱,于过程,于结果,都透出别样扭曲的美来。

清显的悲剧,更像是一种美学,他是空虚的,但他又是美丽的,而正是在这种最美的年龄,他因爱盛放,又为爱凋零。如同昙花一现,却又永久定格。

交织于虚幻与真实种种梦境,朦胧不定的思绪幻想,本多蕴含感情的理性与清显理智的感性碰撞,飘忽游荡的,幻耶?真耶?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当清显年纪轻轻的死去,一切才似乎大梦初醒。

松枝家所追寻的优雅究竟是什么呢?犯禁与亵渎?历史长河中个人又究竟能起到什么作用呢?英雄与众人?如何判定轮回呢?灵魂与思想?

明明是凄婉彷徨的爱情故事,却硬生生的将你拉入形而上的思考,这或许就是人类的魅力,如同一张网,你无法挣脱感情的枷锁,但你的理智在呼唤你向更未知的远方探索。

最终蓼科的八年前的揭秘,似乎更增添了诡秘的色彩。最后住持尼的因果说似乎也与之对照,永恒转动,犹如激流。聪子的悲剧也许是父亲早年种下的因所结的果,而清显的死也不会是结束。

春雪的种种不经意的铺垫,都会在你想象不到的地方映证,暗线丝丝紧扣。

这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而每个人的人生哲学却从不简单。那你呢?

春雪这本书很难用言语叙述,你到底感受到了什么。它就像你不经意的怔愣,脑海里许许多多的想法一闪而过,捕捉不到丝毫痕迹。

整本书的文风也是这样,不同于细雪的细腻,是更加令人握不住的东西。我的词汇量简直太匮乏了…整个文章都弥漫这种独特的日本美学的色彩。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但作者的构思显然与旁人不同。清显与聪子明明可以走向美好的结局,但是他们的爱情却最终奔往毁灭。而正是这种趋亡惨烈的爱,于过程,于结果,都透出别样扭曲的美来。

清显的悲剧,更像是一种美学,他是空虚的,但他又是美丽的,而正是在这种最美的年龄,他因爱盛放,又为爱凋零。如同昙花一现,却又永久定格。

交织于虚幻与真实种种梦境,朦胧不定的思绪幻想,本多蕴含感情的理性与清显理智的感性碰撞,飘忽游荡的,幻耶?真耶?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当清显年纪轻轻的死去,一切才似乎大梦初醒。

松枝家所追寻的优雅究竟是什么呢?犯禁与亵渎?历史长河中个人又究竟能起到什么作用呢?英雄与众人?如何判定轮回呢?灵魂与思想?

明明是凄婉彷徨的爱情故事,却硬生生的将你拉入形而上的思考,这或许就是人类的魅力,如同一张网,你无法挣脱感情的枷锁,但你的理智在呼唤你向更未知的远方探索。

最终蓼科的八年前的揭秘,似乎更增添了诡秘的色彩。最后住持尼的因果说似乎也与之对照,永恒转动,犹如激流。聪子的悲剧也许是父亲早年种下的因所结的果,而清显的死也不会是结束。

春雪的种种不经意的铺垫,都会在你想象不到的地方映证,暗线丝丝紧扣。

这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而每个人的人生哲学却从不简单。那你呢?

雪漫漫,希望情慢慢 墨轩逸读书心得

是啊,雪这种物体太美了。特别是在日本文学名著中,到处都有这种绚丽的美。《春雪》是三岛由纪夫又一次升华之作。王朝式的恋爱,分分合合,最终一个出家,一个郁郁而终。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人泪眼朦胧。

川端康成说它是《源氏物语》,爱的物语。雪就是两个人之间爱的象征。这个小说写得格外凄美,写出了爱在心头口难开的感觉。

清显与松子,王室之后,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却从未真正向对方表达爱意,即使真的深爱对方。人生苦短,松子被安排相亲,而清显还未意识到真爱的离去。待到松子订婚时才猛然醒悟,他和松子互相表达爱意,却为时已晚。两家人的阻挠,被迫分开。执拗的松子削发为尼,痛苦不堪的清显抑郁而终。一段旷世之恋在凄美的雪落中悄然逝去。

因为陷入梦境太深,梦溢出到现实的领域,终于造成梦的泛滥。三岛由纪夫的文字读着真让人心碎。是啊,自己不读书,可是梦没少做,每天晚上做的梦不计其数,甚至超过了万卷书,自己的的确确是读累了。

日本文学名著不知为何总有一种哀伤,也难怪传统的国度,卑微的历史人文,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淡漠,这是束缚,这是压抑,这是毁灭。唯美主义的三岛由纪夫用悲到极致的文笔控诉那雪花一样的爱情。

我们活着,同时拥有丰富的死。安葬、墓地、墓前那束枯萎的花、死者的记忆、亲眼目睹的亲人们的死,还有对自己的死的预测。

学习的升级读后感 读书赏析(3)篇


又一年高考结束,花几分钟来小结一下湛庐5月力推的新书:学习的升级,作者是苹果第54号员工,苹果教育副总裁John Couch。作者认为,当前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教师在使用一种过时的,非数字时代的语言,试图去教一代完全使用数字化语言的人。因此这本书介绍了许多有用的框架,重点当然是利用技术来改善教育。而这本书又不全是技术使用手册,技术和教育的历史更像是一个背景,在这个背景下,技术本身并不是解决教育问题的灵药。那么,什么是呢?n成功的教育重塑并非始于技术,而是始于心理学。谈及一个学生是否成功,我们都要知道那都只是自己脑中的想法。只有有意识地拒绝这些偏见,并且承认,无论他们成功与否,都不能以我们的期望作为人生目标,这才是真正实现改变的第一步。因为我们对任何一个孩子成功的期望都会直接影响他们潜力的实现。我们应首先把信心放在作为个体的学生身上,相信每个人都能成就非凡,然后才把重心放在学习、教学和正确使用技术上。在大部分情况中,如果孩子们学习某样东西很吃力,并非他们没法开窍,而是我们未能说服他们这样东西值得学习。归根结底,重塑教育意味着将我们想让孩子们学习的知识换一种方式教授给他们。教育不应继续向孩子灌输知识内容,让他们记住毫无意义的事实,而是教孩子将对这些事实的新的理解与批判和创造性思维技能结合起来,最终带领他们去发现、理解和创造事物。Elon Musk在2015年的时候给他的5个孩子办理了退学,开办了自己的学校—星际探索学校Ad Astra。他解释道,假设你正在教人们引擎如何工作,传统教学方式基本上就是“下面我们要教大家使用螺丝刀和扳手了”,但这很不好教。有一种更好的方法是“这是引擎,现在让我们将它拆开。怎么拆呢?哦,你需要一把螺丝刀”,这样一来,就发生了两件重要的事情:第一,工具的相关性变得明显;其二,学生明确了他们学习的目的,所学即所获。通过学习如何使用工具来解决问题,而非仅仅学习工具本身,这个理念就是重塑教育的核心。有趣的一段插曲是,苹果教育团队还去向真人秀节目组请教经验,他们展示了如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尝试来保持学习的相关性、增加学习的挑战性,这些经验影响了苹果之后很多的决定,甚至超出了涉及教育的项目。这也是ipad发布时没有说明书的原因之一,通过自己探索尝试会更加有趣。再说回技术。John总结道,未来学习的三要素会是:访问、建构和编程。而培训和支持会是技术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现在的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技术,一是为了提高效率;二是提升效力,如果仅仅是将技术作为提高传统教学效率的工具是大大低估了技术的作用。这样下去,我们的教育机构只会将乔布斯的“脑力自行车”的想法变成无比枯燥的“健身踏步机”,最终毫无成效。那么,AI时代的教师,他们的角色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精通教材内容已然不再重要,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尽可能使课程内容与学生的世界建立起相关性。这是确保学生发自内心想要学习,并持续在各自的学习中保持积极性的有效方式。在未来,擅长提供背景知识将成为教师的核心竞争力。这些变化并非因为技术本身,而是因为技术所创造的条件。技术本身已经准备就绪。而我想到,乔布斯曾经说过,即便每所学校都只有一台计算机,有些孩子仍会找到这台计算机,从而改变他们的整个人生。

学习需要升级,教育也需要升级,这是毫无疑问的。如今的互联网、视频直播、大数据、AI都能应用于教学,为教育提供助力。

书里举了很多例子说明新技术新方法新教学模式促进了学习,但那只是积极的例子,在学生自身有学习动力,能主动学习时,这些技术方法是工具,能帮助学习。但对其他学生呢。这些技术方法其实和纠错本、荧光笔一样,最终效果还是要看使用者。

其实在科技的进步下,方式方法的改变很容易,并且教育者也已经在不断创新尝试。但是如何让教师从课程主导者到学生引导者,教师如何才能正确调动学生学习动力,如何让学生有毅力地学习才是重点。

当下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教育者仍然在用过时的、非数字时代的方式,去教育伴随数字化长大的孩子。所以,摆在教育者和家长面前最急迫的问题就是:如何利用技术和对学习的研究,去创造个性化学习体验,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在《学习的升级》一书中,苹果公司教育副总裁约翰·库奇分享了自己50多年的“教育+技术”的跨界研究经验,全面论述了为什么要对传统的学习动机、学习模式、学习场景进行升级,以及如何将科技成果和新的教学理念与实践应用到学习的升级中。

《学习的升级》还详细阐述了如何把被动教育升级为主动学习、如何从一对多的老师课堂讲授升级为实践学习、如何从“项目制学习”升级为“挑战式学习”,并且详细介绍了未来学习的3要素“访问、建构、编程”,以及开启学习的未来的9大技术,通过学习的创新和技术的革命,释放每个人的无限潜能。

伟大的博弈读后感 读书赏析(3)篇


五星好评的好书!

《伟大的博弈》是美国经济历史学家约翰•斯蒂尔•戈登在1999年出版的作品。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2005年翻译出版。出版之后就在国内引起了重大反响,已经连续重印了84次。我们现在看到的是2019年刚出版不久的最新版本。书中新增了对2000到2019年不平静的新世纪大事件的分析,包括了互联网泡沫的破裂,2001年发生的“9·11”恐怖袭击事件使得世界意识到恐怖主义时代的来临,2007年7月开始上演的次贷危机成了华尔街最大的噩梦。这场危机不断蔓延,最终演变成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把当今世界复杂交织在一起的金融系统带到了崩溃边缘。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崛起(1653-2019)”,基本概括了本书的核心内容。本书生动描绘了跨越360多年历史的世界金融投机故事、危机故事、政府救市与监管完善的故事,既有动人心魄的大萧条,大倒闭风潮,又有栩栩如生的金融史上关键人物画像,也有大国之间的博弈与协作。

正如译者在书中引用的一位著名的投机家说过的:“世界上不会有任何其他地方的历史像华尔街一样,如此频繁和千篇一律地不断重复自己。当你看到现实生活中上演的起起落落时,最让你震惊的,无论是市场投机还是市场投机者本身,千百年来都几乎没有丝毫改变。这个资本的游戏亘古未变,同样亘古未变的还有人性。”

《伟大的博弈》告诉了我们什么?

跳出华尔街的恩怨情仇,掩卷而思,这个金融投机、危机与政府干预监管的博弈,至少告诉了我们三个道理:

第一,最终成就伟大帝国的,往往不是生产能力,而是资本动员能力。国家如此、企业如此,个人成长发展也不例外。

第二,资本市场的博弈,就是赤裸裸的人性和游戏规则的博弈。

马克思有一句经典的名言:“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大胆起来。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润,他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他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百的利润,他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死的危险。”

这句话来诠释华尔街反复上演的故事,是最恰当的描述。华尔街成长的历程,就是在人性最直接、最彻底的贪婪与恐惧驱动下,一次次大胆的冒险,一次次神奇的辉煌腾达,一次次灾难性的毁灭与规则重建的过程。在这个金融帝国崛起的过程中,永远不缺神奇人物,不缺令人迷思的故事。

而这种博弈的伟大之处,就是在博弈过程中,有一只“无形的手”,让所有参与博弈各方都在为社会进步和各种资源优化配置,做出源源不断的贡献。

第三,我们这一代人,都拥有参与大国崛起中资本伟大博弈的机会。

作为金融资本市场建立的标志,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在1990年才建立,时间不过不到30年。中国发行的第一只股票(深发展)是在1986年,也是刚刚三十年的历史。

中国资本市场从不成熟、不完善走向规范发展的过程,也是中国金融资本市场最大的商业机会。我们有幸都生活在这样一个政局稳定、市场巨大、人口众多、经济增速飞快国度,金融资本市场的商机已经全面打开,让所有的人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博弈。

未来10-15年,应该就是中国全面超越美国的时间表,也是中国金融市场全面超越华尔街的里程碑。我们是其中的传奇故事的旁观者?还是这次伟大博弈的参与者?全看我们自己的选择了。

《伟大的博弈》,第三版,32.2万字,阅读时长21小时

      为数不多的超五星级评价的好书。

      第三版是今年春节后新出版的,可以说是新鲜出炉。第二版读过两遍,算上这次,是第三遍阅读,依旧酣畅淋漓,收获至深。

      至今为止,如果给金融从业人员或管理类人员推荐经济金融类的书籍,这本书依旧力推的第一本。

      这本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给读者展现了过去300多年以来,在美国历史、技术变革、社会发展的背景下,美国金融发展的风起云涌和跌宕起伏,从而系统性地,站在大历史背景下,理解金融业的发展和风控规律及边界。每次阅读,会从不同的角度,有更多的收获。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阶段,亦是如此,会有不同的收获。

      如同本书快结尾时提到的,我们当下正经历的,是08年金融危机的延续。确实如此,具体到中国当下,更像极了美国08年金融危机后。当时中国采取的放水吹泡沫,延缓了中国危机应对的时点,在近十年之后,终于不得不痛苦地面对。

1.看完对李约瑟之问有了更深的理解。即在16世纪科技,经济,文化领域还处于全面领先的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现代化?而华尔街是西方经济的缩影,高效的融资手段,能迅速地完成资金的积聚。反观同时期的中国,还是简单的税收体系,只能通过强大的武力稀释民间的财富,效率低还容易造成社会动荡。华尔街却创新的通过发行国债,用未来的时间来换取当下的空间,迅速筹集资金的同时提高了民众收入,做大了未来的蛋糕来实现共赢。2.不同时期,投资,出口,消费这拉动经济的三架马车对美国的经济贡献不一样,造成了反复的牛熊。而类似苏伊士运河,高铁等基建对城市发展的重要不仅对国家,对个人也有指导意义。当然还有能源,科技。3对于个人来说,用时间换空间。国家,城市,个人的发展和崛起都很类似。在大把时间没有钱的时候,像发国债一样,拿自己未来的现金流来换取当下的投资和消费,来得到固定资产和自己的增值,是最忧的决策。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读书赏析(3)篇


几次想动笔写这篇文章,却又不知道怎么开头。与常规歌颂妈妈的文章不同,李娟的妈妈显得非常特别:除了母性的坚韧,还有她的跳脱与不羁,没错,就是不羁。

我非常喜欢李娟的散文,从2015年看她的《九篇雪》开始,除了她的小说,散文集我基本都收集全了。在她的散文集里,除了草原、奔波的生活外,最重要的一个人物就是她的妈妈。

也许所有的母亲都一样,为了孩子、为了生活,无论到了哪里,都能生根发芽,从苦难里为孩子开出一朵朵温柔之花。李娟的母亲也是一样,她带着李娟在阿勒泰四处辗转,或小镇,或草原;或住在似乎岌岌可危的帐篷里,或住在别人废弃的房子里。一旦在某个地方有了短暂的安稳后,李娟的妈妈就开始不安份起来。在李娟的《阿勒泰的角度》一书里,比较集中地描写了她的那个独特的妈妈。

与南方的森林不同,新疆的森林更是走上一两天都可以看不到人烟。李娟曾经看到一个八岁的男孩赶着几只羊,一个人从森林的另一端回到了人间,这个八岁的孩子在森林里带上干粮独自在森林里走了两天。

正因为是这样,所以李娟的妈妈在夏天去森林玩耍时,如果走热了,就会脱衣服,一直脱到一丝不挂。当我看到这里时,我不禁捂住了自己的嘴,以防自己发出尖叫。别以为李娟的妈妈脑子有问题,她才不呢,当她走到森林的边缘,她就又把衣服迅速穿上,面无异色一身整齐地和远远而来的人打招呼。

“她心里会不停地想到什么呢?那时她也如同空了一般。又由于永远也不会有人看到她这副赤裸样子,她也不会为’有可能会被人看见’而滋生额外的羞耻之心。她脚步自由,神情自由。自由就是自然吧?而她又多么孤独。自由就是孤独吧?而她对这孤独无所谓,自由就是对什么都无所谓吧?”

李娟的妈妈会从森林里带来一些色彩鲜艳欲滴的浆果,引得馋得流口水的李娟一把把瓶子拿过来,吃完后才后知后学地问妈妈:“这是什么果子?”李娟的妈妈平静地说:“我也不知道名字,也没知道能不能吃,只是看着红的好看就摘回来了。”李娟吓坏了,“好在一直到现在都还活着。”“总之她的这个毛病一点也不好,无论什么都敢往嘴里放,无论我们怎么吓唬她都不在乎。”

真是要命的不在乎。

李娟的妈妈非常热爱折腾,我想李娟妈妈应该明白生命就是生生不息的折腾的道理吧。当她们在一片废弃的房屋里找到一个满意的地方后,李娟妈妈就开始四处折腾起房子来。她嫌屋子里光线不够后,于是就自己动手拆墙做窗户。做好后如果不满意,又再拆了重做。

“只知道从外面看,他们家今天这面墙上多出个窗户来,明天那面墙上少了个窗户,后天那个窗户突然变大了,再过几天,所有的窗户又变戏法似的统统升高……”

甚至李娟妈妈为了改造房子想偷根木头,把主意都打到派出门门口的木头堆上:“那么声势浩大,会不会惊动人家?”李娟无奈地说:“原来你也会害怕呀……”

与众多母亲善良有些不同的时,李娟的妈妈有时候比较邪恶:我妈笑呵呵的,说:“金鱼好不好?”我一听这又甜又假的话,就知道会发生什么事了。我们这一带小孩子做的坏事,一半以上都是她教唆的。“唉呀,要是哭也不买,你就躺到地上一个劲儿地打滚儿,然后不吃饭,也不睡觉……”真不知道我小时候是怎么给打发过来的……

我想大概或许只有李娟的妈妈才会这样教唆小孩吧,别人家的妈妈哪里会这样啊?耍赖打滚是会被打的。教唆孩子耍赖打滚是不对滴。纯朴的哈萨克人第二天来到李娟家店里,看着金鱼说:“一定是塑料的!”

“塑料?裁缝奶奶备感污辱,立刻从鱼缸里逮出来一只鱼,放到那人手心让他们看清楚了。谁知那鱼一点儿也不争气,平时在鱼缸里上蹿下跳,没一分钟安静。到了这会儿,怎么就呆傻呆傻的,躺在那人手心里一动也不动地装死。”

看到这里,真是有一种仇都被金鱼报了的感觉!我实在是忍不住就把马甲线都笑出来了。

南方人很是向往广袤无垠的草原,然而在那广袤的草原上生活的人们却是寂寞的,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只是为了排解那些骨子里的孤独感,其实裁缝奶奶和她的女儿李娟在做生意时,也是深受牧民们的喜爱。

面对生活的磨砺,所有的母亲态度都是一样的:

“而我妈却是有力量的。她强大到简直快要随心所欲。她举重若轻——所有艰难的事情,都被她做得像是伸手从树上摘下一颗苹果。她蔑视艰难——无论那颗苹果摘得再艰难,也仅仅只是一件摘苹果这样的事而已。我想,大约所有的吃过苦、受过罪的身体和心灵,从此都不用再害怕什么了。”

2018.5.15

这本书静静地躺在我的书架里很久了,一点都不着急,好像它知道我迟早要光顾似的。好在,电子书架不会发霉或者结蜘蛛网,否则,我看它熬不住,自己就静悄悄地跑了吧。原以为跟川藏的旅游笔记一样,都是装酷,大谈人生感悟,恨不得把你变成一个隐士。这段时间要么看西藏感悟,实在无语,西藏不仅是圣地,还是生理医生,心理医生. 搭上了林芝,拉萨,人生简直超越,身体倍棒,生活不用钱(书里伦家跑几个月从来跟钱的预算无关),爱情更是没有任何难度,只要装酷就行了,甚至公司从来不问你啥时回去上班,假日都不是问题。慧能和金刚经就更有逼格了。我最近悟了很多,所有的一切一切都变得很自然了,坏人得那么自然那么有道理,好人好得那么逻辑那么抒情,六根清净才是道。哎呀,又扯远了,回到这本书。最近被川藏和慧能疲劳了,也巧,家领导推荐这本书,我想领导本来是很西藏的,本不想看,让它呆在书架上自己得瑟去吧,无奈领导交代的事要做的。刚看一会儿才发现,这是随笔,扎一看文笔挺有意思…可是多看一会儿文笔还是特别有意思,[偷笑][偷笑][偷笑]n作者叫李娟,取名字叫着娟,她似乎人就可以娟了,没想到她居然是那么回事儿。以前觉得刘瑜的随便好,现在觉得李娟的也好,还好出风格来了,总是把生活一些个琐碎的事情说得很轻巧,很风趣,好像世上就没啥烦恼,我猜她是不是被折磨得不行了,看开了,自然就这样了。看了几个章节,觉得眼睛很舒服,内心很清凉,觉得想炎热的太阳下冲进空调房一样,再能喝几口冰橙汁,或者是登山路上跳进山间小溪,酥爽得不得了……n阿勒泰我不知道在哪里,至少生活情趣还是很有的,李娟说的,如果没有,几天问她去。阿勒泰,云里雾里,不一定真的要去,真去了,也许很失望呢,你可能会说,李娟,你个骗子……所以看书就好了,不吃猪肉,看看猪跑,也就差不多了。

读这本书之前,断断续续的看过她的散文,就很喜欢。阿勒泰,又是一个我很熟悉的地名,但从未去过,曾经去机场为援疆人员送行。从那后,阿勒泰便心念念。书读三分之一时,进展缓慢,有点读不下去[冷汗]。多亏我有善始善终的好习惯,坚持后爱不释手,越来越喜欢。外婆,妈妈,我,叔叔,妹妹。各个人物形象跃然纸上:都那样勤劳,乐观,不惧困难,对于生活给予的一切都坦然接受,勇敢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外来的汉族家庭。感觉她们具有万般武艺,没有她们做不到的事。盖房子,更主要的是修房子,再就是这开个门,那封扇窗,搭个炉子,做个烟囱,冰天雪地里坐着往返需一天的爬犁进场买东西,补鞋,做衣服,开食杂店,养鸡兔子狗鸭,随着牧场迁徙,漏雨漏风都所谓的房子。如此艰苦,却总是找到乐趣。一家人在一起,看圆形彩虹的兴奋,找到和小动物的感情。作者娓娓道来,读者身临其境,觉得苦,但亦尝到甜。2019年的第一本书,纪念下。话说我读书依然很慢,一年52本,对我只是数字?每本书都薄薄的,也许有希望。

《爱的艺术》读后感3篇


爱的艺术读后感 (一)

一无所知的人儿也就一无所爱,什么都不做的人儿也就什么也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儿是没有价值的。懂得事理的人儿也懂得爱、观察和发现对事物本质了解得越多,也就越钟爱设想所有水果与草莓同时成熟的人儿也就对葡萄一无所知

在本书的开篇,弗洛姆引用了帕拉塞萨斯(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及哲学家)的这句看似与爱情无关的古话,却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他的观点,若想获得爱,则需了解爱。

弗洛姆是著名的德国(后加入美国籍)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试图保存两者的真理,用对方的原理修正进行另一方的理论,得出最后的综合体。他论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问题。这本《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自1956年问世以来已经被译成20多种文字,至今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在本书的开始,弗洛姆即指出,爱是一门艺术,就像生活中的其他艺术一样,要学习如何爱就像学习其他艺术一样,先需了解爱的理论,再探讨爱的实践。弗洛姆所讲的爱的实践,绝非一般畅销书中的夫妻情侣相处之道,而是就个人自身行为进行的探讨。

可是长久以来,为什么多数人认为爱是不需要学习呢?弗洛姆在书中阐述道,大部分人认为爱不需要学习的前提主要为以下三点:第一,多数人宁愿把爱当成被爱的问题,人们不断付出努力获得大众的认可,使自己变的可爱,这样迫使男性取得成就,获得他自己所处的社会条件最大限度的地位和财富,女性通过修饰仪表健美等来吸引男性;第二,把爱的问题设想为一个对象的问题,而不是能力的问题;第三,把最初坠入情网的经历与爱的久恒之间的区别混淆了。这三点真是字字珠玑,就拿第一点来说,现在的八零九零后都是独生子女,多少有些自私,常更渴望被关注被爱,而不愿意付出自己的感情去关心对方,熟不知,握紧拳头,里面什么也没有。张开双手,你就拥有了整个世界。持有被爱比爱更幸福这种言论的人,多数是不成熟的。而提到第二点,强调爱的对象就像在中国强调缘分。不少书中的爱情警句不断地告诉大家,世界上总有一个人在等着你,其实不少任性的年轻人不懂得爱,总是错过了一个又一个对的人。

在本书里,弗洛姆也谈到,在交易盛行和奉物质财富为首要价值的资本主义文明中,人类爱的关系遵循统治商品交换和劳动力市场的相同规律,以互利交换的思想为基础,估计自己和对方在社会中的价值,力图做一个交易,此交易即称之为爱情。

弗洛姆认为,以上提到的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爱。马克思曾强调过知识和成熟在爱情里的重要性,也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你应该考虑在结婚以前成为一个成熟的人。弗洛姆的观点类似,成熟的人格是获得真正爱情的基础,而成熟人格包括有冒险的能力、有勇气,甚至准备迎接厄运和挫折。成熟的爱情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而不成熟的爱情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最重要的是,有成熟人格的人,拥有创造性的爱,具备爱的能力,愿意为被爱者的成长和幸福做积极的奋斗,愿意为赢得他所爱的东西而劳作,真诚地爱一个人,就是关心他的生活,尊重他的潜力和他自身。这样的爱,是一种给予,分享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他的给,丰富了他人。他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通过他的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双方都因此而充满快乐。弗洛姆认将给认为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通过给,个人才能体验到自我的力量,自我的富裕,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

而与之最为相反的是,极端的自私主义。极端的自私主义者,他们不是真诚地爱对方,而是为了爱自我才爱他人,找到爱的对象是为了满足自我的幸福。这种爱,在对象能满足他们需要时,还可以维持平静的生活,而一旦对象无法满足,或者他们自己产生怀疑、动摇,或是自我空虚,他们的爱就会碎裂,熄灭。所以,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弗洛姆在爱的实践部分,主要强调了爱需要具备耐心、专心、勇气、信仰,这些词看似简单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只有身体力行,付出行动,才能收获爱。在实践部分,弗洛姆特意写到,在开始爱别人之前,个人应具备独立的能力,学会与自己相处。这倒是跟我们当下的流行的不少心理学观点相符,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之后,我们才能更好的爱他人。

写到这里,谈论什么是真正的爱及如何获得爱后,那我们为什么需要爱?为什么爱情是人生永远的话题?因为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答案。人最深切的需求即克服分离,从孤独中抽身。而爱情是人类克服孤独的唯一方法,人的爱情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分享彼此的秘密,人与人结合,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但也切记爱情与生活并不是脱离的,爱情依附于生活。鲁迅曾谆谆告诫:不要只为了爱而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意义全盘疏忽了。人生的第一意义便是生活,人必须活着,爱才能有所附丽。

爱的艺术读后感 (二)

这是这个学期马原课上,我读到的第二本书,与第一本《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的风格确实有很大的区别,虽然都是将问题最后总结成一种高度,以全社会,或者是以人类的性格,社会的要求作为探求的对象,但是第一本书就像是一杯陈年老酒,在一个黄昏中,坐在大海边大口喝着,而《爱的艺术》则给人一种在清晨静静坐在花园中,外面阳光明媚的感觉。

这本书要告诉读者: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弗洛姆在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看法其实和我想的是一样的,只不过我的想法平时更加幼稚一些,因为我觉得确实,爱到底是什么,其实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对你爱的人的责任心,是一种可以爱别人,爱社会,爱生活,的能力。从这一点来看,如果具备了爱人之心,具备了爱的能力,那么获得爱情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但是根据作者的观点,社会上很多人对爱情的三个错误看法

其实这些举止都是正常的,毕竟人的认知规律就是先从外在开始,然后随着接触的增加,而彼此互相了解,然后才能将自己内在的一面展现出来,所以我觉得如果是在现实中,衣着,举止,谈吐,是人们展示爱的能力的一种手段,但也仅仅是一种手段了,如果一个男生,衣着糟蹋的走到你面前,谈吐中脏话的次数可能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有多少,那这样一个人即使内涵锦绣,性格谦虚,有着强烈的责任心以及高于他人的能力,那么他也不会吸引到他面前的人。

2.很多人认为在爱这件事上一无可学,他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他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困难在于找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爱情中最大的能力是什么,其实就像是弗洛姆所说,应当是给与,而不是获得,为了自己爱的人去付出,去带给她一种阳光,一种活力,这种给,才是爱情中最美好的一种因素之一。

当然给的目的有所不同,也决定了给予到底是不是真正的,从心里出发的,那种人格成熟的给与,以后很多人想着,这种给与,时应有回报的,而这种回报是对方也应该给与我什么,或者说是要给我以,但这种或许不叫爱情,而是一种很幼稚的生意罢了。真正的爱情的给与是一种,因为我富有活力,我可以是一座大山,让你登到山顶,去看看这个世界有个多么的光明和美好,去感受这山峰是多么的清爽,通过这种给,展示了我的力量。通过这种给,展示了我的这种完全的人格。在生活中,如果你的好朋友请你喝了一杯饮料,即使是小孩子都能感觉得到,他是对我好的,于是下一次他渴了的时候,我也邀请他喝一杯,我们是朋友。这种友爱,可能便是因为一方挨着另一方的行动唤起类另一方给的行为,不是报答,而是真心希望对方也能够好好的,能够和我一样的开开心心的,口渴了也有饮料可以喝,这种单纯的行为,或许也是爱的一种表达。

当代文化是以购买欲以及互利互换的观念为基础。现代人的幸福就是欣赏橱窗,用现金或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他力所能及的物品。爱情的产生往往是以权衡对方及本人的交换价值为前提,我想做一笔交易,那我既要考虑从社会价值的角度出发,对方值不值得我追求,也要考虑基于我的一目了然的实力以及潜在的实力,对方会不会看中我。在这笔交易中,如同购买地皮一样,对方的有发展前途的潜力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在一个商业化占统治地位以及把物质成功看得高于一切的文化中,事实上是没有理由对下列事实抱有吃惊的态度: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关系也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一样的基本原则。但实际情况中,总会有那种看着她的笑脸,我不禁也笑出来的情况,原因并不是说什么我被这种笑容感染了,而是我真的为他的这种小儿感到开心,而感到幸福,希望他多笑一笑,快乐这么你的快乐,幸福着你的幸福与他分享着这个世界上的欢乐与忧愁。

作者提出的第三个错误是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如果我们用fallinginlove和beinginlove这两个英文搭配也许就能更清楚地区分这两个概念。两个相互陌生的人,当他和她突然决定拆除使他和她分隔的那堵高墙,相许对方,融为一体时,他俩相结合的一刹那就成为最幸福、最激动人心的经历。这一经历对那些没有享受过爱情的孤独者来说就更显美好和不可思议。这种男女之间突如其发的奇迹般的亲密之所以容易发生,往往是同异性的吸引力密切相关或者恰恰是由此而引起的。但这种类型的爱情就其本质来说不可能持久。这两个人虽然慢慢熟谙对方,但他俩之间的信任会越来越失去其奇迹般的特点,一直到隔阂、失望和无聊把一息尚存的魅力都抹掉为止。当然一开始双方都不会想到这点。事实是:人们往往把这种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作是强烈爱情的表现,而实际上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是多么地寂寞。

所以,当再也找不出一种行为或一项行动像爱情那样以如此巨大的希望开始,又以如此高比例的失败而告终。如果是别的事,人们会想方设法找出失败的原因,吸取教训,以利再战或者永远洗手不干。但因为人们不可能永远放弃爱情,所以看起来只有一条可行的路,那就是克服爱情的挫折,找到原因并去探究爱情的意义。这一段出现的时候,我在想许多读者都会产生共鸣,到底时遇上了对的人,没有抓住机会,还是在不正确的场合遇上了他,更或者是遇到了错的人,这些问题从古至今,甚至到未来,都会被人们不停地讨论下去,但是,我只是想说,无论如何,坦然的去看待给予,去付出,因为你会真的感觉到很快乐。

爱的艺术读后感 (三)

最近几天看了《爱的艺术》这本书,感受颇多。书中,作者弗洛姆的主要观点是爱是一门艺术,需要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同时,爱的是给予而不是得到。

当今社会所有人都在渴望爱,许多小说、歌曲都在称颂爱,但为什么这个世界有这么多为爱烦恼的人。《爱的艺术》中,弗洛姆就说其实绝多数人没有具备爱的能力,又或者说其实多数人谈的是爱的感觉,谈的是被爱,通过看这本书知道爱其实是一种能力,可以学习,从哪里学起,主要有三个重要元素,说起来简单,但想做好并不容易。

首先,第一个需要学习的能力是给予,你要主动的给予,给予很容易吗?其实不是,很多人会说,哦!我很大方,很慷慨。因为很多人的给予都带有被动,都是因为某个因素促使他在付出,他的付出其实是有一个更大的目标,希望是要有回报的,这本书里讲的付出是不再需求回报,没有被动、没有社会压力或者其他什么方面的压力促使他主动给予,主动给予是想要分享,我们可以检查下自己的给予是主动给予,还是被动给予。如果你不能去有主动给予,而是被动给予,说明你的爱的能力是有限的。

第二个能力是关怀。书中说到真正的关怀是本身要有劳动力在里面的,平时当我们说,我们好爱自己的家人,却从来没见过你关怀、照顾过你的家人。说自己好爱自己的学生,也从来没见过你关心过你的学生,那只能说明你爱的是家人、学生给你来的感觉,所以,真正的爱中,你要有劳动性的关怀。

最后一个需要学习并具备的能力是尊重,真正的爱中必然有尊敬,我们大部分人都觉得尊敬只是想由上到下。这本书就说尊敬其实在拉丁文中得意思是如实的注视对方,你是如何的,我就要如何的对待你,很多的父母以为他们爱孩子,其实他们只是希望他的孩子变成一个他渴望形成的样子,并没有如实的尊重。只有尊重,你才会获得真正的对方。

《爱的艺术》是心理学家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这是是一本可以轻松阅读但又能引起思考的小书,很庆幸遇见了它,弗洛姆的文笔很流畅,思维很连贯,不是那种严肃的说教,也不是牧师般的引导,他不是要教会我们什么,他只是在讲述,就好像一个老者在讲自己人生中关于爱的那一章节,每个听众各取所需即可。

注:精彩知识请关注

《教育的艺术》读后感(3篇)


教育的艺术读后感大全(3篇)

【篇一:教育的艺术读后感】

教育是一门艺术,每个教师都是一个艺术家,学生就是我们教师的精心雕刻的艺术品,这是我读了《教育的艺术》之后的想法。

读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100个教育案例,感触颇深。这100个浸透着苏霍姆林斯基辛勤汗水,闪耀着其智慧光芒的教育案例,不仅让我们能从中发现苏霍姆林斯基独到的教育理念,而且使我们能和苏霍姆林斯基一起去思考如何培养孩子,如何爱他们而又严格要求他们,如何在他们当中寻求优秀的、独到的东西并展示他们的才能。

如何处理好和家长的关系,也是一门艺术。书中特别提到了如何和家长处理好关系令我受益非浅。教育工作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形:老师因学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把家长请到学校进行道德训斥,父母回家就用强硬的手段吓唬甚至打骂孩子,最终的结果是孩子和家庭都对学校产生了不愉快情绪,不但家庭教育成为空谈,学校教育力量也大大削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在巩固家庭的稳定上有重要的使命,学校大多都忽视了让学生把愉快幸福带给家庭,这种美丽的联系是最细微和牢固的纽带。我从这些语言中顿悟出日常家校联系缺少的就是对学生、家长人性的尊重。于是每隔一段时间,就和家长进行沟通,首先把孩子在某方面喜讯告诉家长,和家长分享孩子进步的喜悦,同时与家长交流孩子的心理动向,以便关注孩子成长状况。一段时间后成效显著:家长和孩子共同语言多起来,孩子的抵触情绪渐渐消逝,家长的教育水平也在提高。收到如此令人惊喜的家校合作效果,我由衷感激大师的涓涓叮咛。

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案例,深为感动。非常佩服他的生动性、深刻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生搬硬套,但值得借鉴,从中吸取经验和营养,更好的服务于教学,要想书上说的把自己整个心灵献给学生,我认为这是教师的最高境界。你爱学生,孩子们就会爱你。爱是永恒的!

【篇二:《教育的艺术》读后感】

《教育的艺术》一书里,介绍了一个个生动而深刻的教育案例,蕴含了许多宝贵的教育经验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使我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读着这些案例,读不到那种厌恶、痛恨和无奈,反而能从字里行间感觉到宽容、爱心和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儿童是我们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他认为教育的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热爱儿童,他终生的座右铭就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有教育就要有爱,有了爱才有教育的艺术,爱就是教育的生命线,贯穿与融合于教育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教育的艺术包括品德教育的艺术、情感教育的艺术和学习转化艺术等等。

教师决定要帮助孩子们之前,有否想过应当更加深入地了解孩子?但是要解除孩子们的心理障碍,坦诚地把心里的话告诉你却是一门艺术。本书中怎样才能使格里沙说出心里的话?为了不伤他的自尊心,不使他逃而远之,应该怎样去接近他呢?对他说:什么事使你激动不安呢?那么他就难于分辨一般的好奇、打听跟同情与关心之间的区别。应当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孩子,多跟他在一起。孩子们的内心世界都是十分丰富多彩的,只有和他们多交谈,给多一份关爱,那么师生的心灵之间必然会形成一座沟通彼此的桥梁。

教育,需要信任和尊重,本书中米沙不信任老师,老是跟老师对着干,原因是经常唠叨挑剔的母亲还有永远对他说话时口气里总带有责备和不信任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是创造条件,在活动中发现和发扬孩子的闪光点。激励是孩子成功的基础,没有一个孩子不期盼老师的赏识和激励,在老师的激励下,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尝到了甜头,在这种不断成功,不断进取的自我心理调节中,迈向成功的步伐就会愈来愈快。

寓教育于无形之中更显暗示教育的效果。一个拥有不幸童年的12岁男孩尼古拉鄙视一切优秀的人物,怎样使这个孩子相信世界上存在善与美呢?对心灵受到创伤而未愈合的人说同情的话会更厉害地刺痛伤口。我应该同这个男孩交朋友,让他主动来找我我们一起嫁接果树,也许我们都忘记了相会的真正目的,尼古拉并未感觉出,我要对他进行教育。当我告诉他有一本记述米丘林生平的书时,他请我把这本书拿给他看。后来,他从书上认识到,人的真正的美在于,要对别人施善心。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成功地激发起孩子尼古拉(一个充满偏见、心如死水的儿童)内心的精神活动,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在谈话时能够接近和关心尼古拉,然后是在共同兴趣的谈话中,引出一段英雄人物的谈话仿佛是在无意之中有目的将道德教育的内容潜移默化地被孩子所接受,用这种方式教育孩子。孩子大部分都会在心情舒畅的时候比较乐意地接受而且还能使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就是一门艺术。

【篇三:《教育的艺术怎样做个好老师》读后感作文】

通过学习课程《教育的艺术怎样做个好老师》中的第二讲,让我对教育的本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育的本义就是让孩子拥有美好的人性,教会孩子如何生存,如何做人,如何成功。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现状: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在人们的心目中,分数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标准,是通向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通行证,是打响学校品牌的依据,评价一个教师能力的高低,就看教的学生成绩如何。这一现象尤其是在家长的观念中更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只有对学生统一要求,严格训练,竭尽全力使学生考出好的分数,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从而使学生感到教师不可敬,不可亲,感到学校没有吸引力和相容力,从而拒绝说教,学生的学习也就没有积极性、主动性可言。可见教师的这一教学行为严重违背了教育的本义。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呼唤人性的回归,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让和谐走进课堂。因此裴老师提到的教育的素养对教师来说显得尤其重要,而且我认为师生间的和谐相处是教师所具备的教师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成功教育的基础。成功的教育就是和谐的教育,我很赞同这一观点。

那么我们教师应该如何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呢?我觉得我们首先应该做到裴老师提到的那几点

第一,长辈关系:关爱学生要象关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多点鼓励,少点责骂。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地去发现学生中闪烁的点滴思想的火花,挖掘有价值的东西,加以充分的肯定。

第二,同辈关系:与学生相处要象与自己的兄弟和姊妹一样,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

第三,朋友关系:老师要努力成为学生无话不谈的朋友,学生有困难第一个想到的朋友。我认为朋友关系是最重要的,也是很难做好的。首先教师要具有平等,合作意识的健康心态。在语言上,对学生要尊重,有礼貌。比如要指派学生做某事时,可以用商量的语气:你来帮我的忙,行吗?当学生做完后,不忘说声:谢谢。在行为上,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要起到表率的作用。另外,要把爱洒向每个学生。特别是那些有困难的学生,需要帮助的学生,教师要伸出援助之手,给他们一片蔚蓝的天空,让学生觉得教师就是知识海洋里的一盏明灯,生活中的知心朋友,从而点燃学生心中学习兴趣的火花。

摄影的艺术 读后感(3)篇


强烈推荐!n虽然这本书里面对于摄影技术,绝大部分的章节都在讲胶片摄影和黑白胶片摄影,但是它对于构图光影创意和摄影的意义的阐述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他说,不要迷信与规则,唯一正确的规则是图像能够强烈的表达你所想要表达的思想。赞不赞!n他说,找到你的兴趣所在,做自己,而且不要再三的思考自己的风格。因为思考所得的风格远非是真正的自己的风格,这样所创作的作品也只会是干涩做作的。做自己是最简单轻松的事情,向着心之所向去实践去失败去寻找,这样才能创作出感动人的伟大的作品!n赞不赞!n他说,要将生活的兴趣和其他的艺术形式都融入摄影中。因为真正热爱的东西总会给你灵感,让你拥有别人看不见的独特的视角。作者把waves想象成引力场不得不佩服他的脑洞之大!哈哈n他说,要向真正的大师学习。学习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对光影的运用。他说,要学会分享和交流...n我能在这里列述的仅只是本书的沧海一粟,它真不愧为摄影三圣经之一,它的高度是我所读过的其他摄影书中都没有的,都不曾提到过的。简单的说,普通的书教你如何使用相机,如何拍摄一张好看的照片,这本书告诉你,怎样才能让你的作品变成一件艺术品。

看完了!来用自己的感受概括下:这本书并不像其他摄影入门的那些书教你如何设置光圈快门感光度,而是更深入的讲解了关于摄影的重要元素、分区曝光系统、有关摄影理念的方方面面等等,以至于涉及到胶片摄影的显影和扩印(第八章至第十章,报着对数码摄影没有太大帮助的观点略读了下还是从里面了解到了摄影的历史和暗房大体流程)。

书中作者对摄影的态度和立场也都很有自己的主见,对包括亚当斯在内的世界级大师曾说过的一些观点持否定的立场,都是经过很客观的推论,以及推翻了现代摄影一些所谓神话的条条框框的对大多数人的束缚,比如要按照三分线、九宫格、黄金比例等等的方法构图,最好的风景照片都应该在日出或日落拍摄,所有黑白照片都需要好的黑色、白色及两者之间的影调等等。这些都不是必须的,我得出去遛狗了,先写到这…

「摄影的艺术」笔记n1. 构图:控制照片中的视觉落点;最重要的元素+第二元素+...n2. “观看”时人可以注意很多细节,摄影则必须突出某个/几个特质。3. 照片应以直观的方式呈现统一的思想/主题。4. 高反差会让照片显得“干脆”和刺激;低反差则往往会透露出柔和的氛围。5. 反差取决于邻近颜色的亮度/色差区别,而并非整体色调。6. 亮调积极乐观,暗调阴沉悲观。7. 斜线不稳定性,垂直水平线稳定,曲线动感。8. 简单几何形状产生设计感。9. 平衡构图使人舒适,但可能会乏味;不平衡构图创造紧张感。10. 正/负空间或亮部/暗部比例影响氛围。11. 质感:水的流态,岩石的粗犷,云的柔软等等。12. 弱光可以表现出孤独感和隔离感,而强光可以变现出开放性、亲和力或亲切感。

读后感《放弃的艺术读后感 读书赏析(3)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目送赏析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