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我们怎样读书读后感800字

我们怎样读书读后感800字

我们怎样读书读后感(3)篇。

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经典书籍。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会经常要求我们会写读后感。最好的心得其实是自己“产出”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读后感记录下呢?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我们怎样读书读后感(3)篇”,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我们怎样读书读后感 第(1)篇

读书本身便是学问

一本较为经典实用的,关于如何读书的书。值得一看。

如书简介,作者范寿康,曾任浙江春晖中学校长。在职时主持编修此书。许多理论较为经典,当然,相对的,也有比较落后的。其中有梁启超、胡适等人关于读书的见解与方法。是否适用于个人,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本书共计分为八个章节,除却前三章为编辑者言、序等内容外,我重点推荐第四章“为学的目的与方法”、第五章“我们怎么学习国文”。第六、七、八章依次为历史地理数学等等学科。本书成书时间约为1927年-1930年之间,过去近百年,我国部分学科的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较大进步。所以个人认为,本书关于国文的学习方法,是较为经典的,其余应多加斟酌。

怎么读书,是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之前的问题,应该是读什么书。我很赞同下面的观点:

 学者、出版家傅璇琮说:“我觉得读冷僻书,犹如吃青皮橄榄,或喝毛尖绿茶,初似生涩,终有一种回味。不像赶时髦,趋热门,热闹一阵子,脑子里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剩下。冷能避俗。”——本书第一章编辑者言

过去两年,有时候读一些畅销书,或者是新书,体验和观感都不大好。我很难说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是有背后的推手,商业炒作,又或者是其他。从众心理是普遍存在的,如果一本书很多人说好,那么刚读完的人,也许就很难真实表达自己的体验。我举个不大恰当的例子《摆渡人》,这本号称全球畅销的书,在微信读书中评分颇高(8.0 数据截止2019.2.9)。我读了两遍,依然没读懂,我没能读懂这本书到底是表达什么,也读不懂评论中的治愈和感动乃至于灵魂升华到底是怎么读出来的。

好书未必是最热的,但我想,总会被发现的。

本书介绍很多名人对于如何读书的解读,例如下文斜体系原文摘录,梁启超对于读书的分步理解。

梁启超对于读书的分步理解

对于书籍,要有一种求得的兴趣,固然是了;但更要有一种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方法,我以为可分作五步:

第一步预备。当我们未去翻读那一本书之先,应有一种预备。将那本书中所要讲的,想像一过,不论所想像的与书中对不对,经过一层想像,便容易发生映像。这就与画图画的先打轮廓一样。

第二步吸收。预备既好,翻看书本从事吸收。这时要将所论的大体概括起来,一齐吸收到眼底。所用的精神,要像蜜蜂在花蕊上吸蜜一样;并且还要注意规则与条理。

第三步疑辨。既吸收了,对于所得要设疑辨难。辨清楚重要不重要,正确不正确,那重要而正确的便将他记录下来。

第四步记录。记录(Take Notes)不一定记录在纸上,有只须印证在脑子里的。然记录原所以帮助记忆,故很有益。不过那一种受用的学问,不但徒望其记得,还以能完全领会而实行为是。朱晦庵说得好:看书不可仅过目而止,必时复玩味,庶几忽然感悟,得到义理与践履处融会,乃为自得。 即指受用的学问说。

第五步运用。学得之后,当求所以运用。运用就是一种复证。或以其所学为朋友谈说,或用文字系统地写出,这都是运用之妙法。待运用之后,所学才真是他的了。

 陈文恭《豫章书院学约》

——凡读《通鉴》及《紫阳纲目》,读某帝毕,即须从头检点,记其大因革,大得失,宰相何人,几人贤而忠,几人奸而佞。统计一朝盛衰得失之故,如在目前,然后看第二代。阅二十二史,如看本传,须看其何时出仕,居何等官,有何功业,殁于何年。统计一人之始终,如在目前,然后再看他传。如此则读史,虽不能全记,而规模总在胸中矣。

本书也可作为工具书使用,文中介绍了各式各样的书目,不止百余本。

 《四书》、《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左传》、《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宋元明史纪事本末》、《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

关于如何读书,这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我这个人比较懒,一般不愿意去向这些。引用一句,作为结尾。

 “读书如人饮酒相似,若是爱饮酒人,一盏了又一盏吃;若不爱吃,勉强一盏便休”。

2019年02月09日

于福建泉州

2019年读的第13本书

我们怎样读书读后感 第(2)篇

整本书的逻辑结构非常清晰:先讲述总的学习方法,然后再根据不同的学科阐述对应的学习方法:历史、地理、数理化、绘画、音乐均有涉及。

这本书中我比较喜欢的文章是:

1. 陈东原《为什么要学,怎样学》——如何用研究的方法读书?

2. 林世望《学习中不可少的步骤》——如何学习?

3. 何仲英《中等学生的国文学习法》——国文学习的步骤?(立程限;做札记——讲得特别详细;读书会)

4. 夏丏尊 《作文的基本的态度》——“六W”写作法

5. 朱经农《我们为什么要学历史》——如何学习历史?

6. 何炳松《历史研究法》——如何研究(学习)历史?

7. 王伯祥《我们怎样去研究地理》——如何学习地理?

我们怎样读书读后感 第(3)篇

201821《我们怎样读书》(范寿康1896-1983):此书最早刊行于1934年,是一本指导青少年如何读书学习的书,涉及到国文、历史、音乐、美术等学科,作者都是很有名的人物:梁启超、胡适、丰子恺等,是名副其实的“大手笔写小文章”!虽然已过80多年,其中道理却不因而落伍,反历久弥新,尽显“民国范儿”。
1,非你自己抖擞精神想办法自救,没有人能救你。
2,读书的事,不合时宜,未必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冷能避俗“。
3,书籍是人类最高级的精神活动的文字记录,关乎心智、成长和品味。
4,看书不可过目而止,必时复玩味,庶几忽然感悟。
5,聪慧的青年,若不愿勤苦,漫无目的,往往一事无成,倒不如鲁钝之人。
6,读书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7,观书如交友,久与之习,必有熏染。
8,国人一面喜欢武断,一面又不肯怀疑。
9,中国研究历史的人常常野心太大,人人都想编一个中国通史。
10,学画最重要的因素:谦恭的态度,忠实的观察和描写。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我们读后感(3)篇


我们读后感 第(1)篇

读完反乌托邦三部曲中的《我们》没有想象中的那种颠覆感般的震撼,可能是我断断续续阅读的原因,但总体来说《1984》明显比《我们》的可读性更高。《我们》里面写的一个一切均按照规则严格自律的未来时代,每个人在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同一个同时间,一个动作,相同的表情,各司其职。每个人都没有了名字,名字就是号码,我这个概念被摘除了,只剩下了我们。整个世界是个整体,所有的一切都在监控之下。此时的我们可能会想,那不是毫无自由可言吗?但对于本书的主人公来说,将一切都变成直线,按规则行事就是自由。文章的后半部分写的很精彩,一本小说少不了爱恨情仇,主人公爱上了一个女子,他用了这个我,我爱上她了。表明了这是个个体的行为,同时他觉得自己生病了,得了灵魂病,理想和感性相互碰撞,矛盾且快乐。而那个女子对于他,我读不懂是爱还是利用,如果没有看到作者描写女子被抓后看向主人公的表情,我会觉得是利用,但是加上的描述,我会认为,她可能只是在选择,在大义和爱情前选择了利用一切达到目标,同时也包括她自己的感情。文中的最后篇幅是作者的点睛之笔,借助全知全能者的话,让一切变的合理,你实在很难反驳这样的一个世界是不可行的。我在这儿做摘抄:“怎么?你为什么不说话?我是刽子手?这是真的,还是假的?”

    “是的。”我顺从地答道。突然我又能听清楚他的话了。

    “很好!那又如何?你以为我害怕这个词吗?难道你不曾去撕下这个词的外壳,看一看它究竟意味着什么吗?让我来告诉你……你记得这个场景吧:在黄昏时分,一座小山上,竖着一个十字架,还有一群人。他们浑身是血,正忙着将一个人钉在十字架上,而山下的另一些人,正泪流满面地朝上面看着。你是否觉得,山丘上面的那些人所扮演的角色才是最困难的,最重要的!如果没有他们,那么这幕伟大庄严的悲剧将如何上演呢?愚昧的人群向他们喝倒彩。然而,这场悲剧的创造者,正是上帝本人!他更应该慷慨地犒劳他们。所谓最仁慈的上帝自己,不也是将一切不顺从的异教徒投入地狱之火慢慢烧死吗?难道他就不是刽子手?被基督徒烧死的人难道会比烧死的基督徒更少吗?你要清楚,这位上帝,就是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人们赞颂,称他为仁慈的上帝。这是不是很荒唐?不,这并不荒唐。这就是一个用鲜血写就的证明。它证明人难移的本性,即理智。即使在当人还是野蛮的、满身披毛的时候,他们也意识到:对人类真正的、符合几何原理的爱,必然是反人性的,真理的必然特征就是残酷。正如火的必然特征就是灼烧一样!你能找到一种不会烧人的火吗?好吧,你来论证一下,来反驳我吧!”好一句真理的必然特征就是残酷,让整本书都丰满了起来。让文后那个切除幻想的手术显得也没有那么不能接受了。

我很难在读完后评价这样的一个世界是不是优于我们现在的世界,但我读完后突然有了个念想,我觉得不管是哪种制度,做到了极致且让世界只留下一个声音,那就是合理的制度吧。就像得民心者得天下,那如果一个人能控制所有的民心呢,那是不是这个世界也就是稳定的。其实民主自由是引导,而专制是强制,过程是痛苦的,但结果是相同的:统治者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

我们读后感 第(2)篇

“一共有两个乐园,人们有权做出选择:没有自由的幸福,或者没有幸福的自由。非此即彼,没有别的可能。”

“您的情况不妙,看来,您已经有了灵魂。”

对《我们》的关注,一直是弱于《1984》和《美丽新世界》的。大洋国,一个“畸形工人国家/法西斯主义/修正主义”,早已经不是乌托邦,而是事实上发生了的历史。美丽新世界,技术的“保护”下,于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中堕落,当下也早已出现。看,无论是绝对的支配还是绝对的放弃,对于我们,都不是陌生之物。

不再迷信老大哥的温斯顿尚且能在伦敦的贫民窟中想出“未来在无产者身上”,想到大洋国的贫困、铁腕与好战终究会引来反抗,不会长久。在美丽新世界中,生活本身并未被加以决定,被决定的是人的禀赋,美丽新世界的安排只不过是把自然的不平等极化和固化,但仍然存在着“自由感”和一定的选择权,因此,美丽新世界中的“人”纵然是很不自由的,但这不是被一致化、被拘束,而是形成了自发的放弃,不是由制度去强制而是由人自身去认同,既然如此,就绝不能说,这种认同就会永远存在,这种放弃会永久自发下去。而《我们》中的未来,在这个绝对理性、机械、集体的玻璃牢笼中,物质极大富裕,没有战争、饥饿、贫困,同时以苛刻的集体主义和时间表替代个人选择,连“自由感”也剥夺了。人不再是自为的存在,而仅仅是自在的存在,就失去了为人的资格,这才是最大的悲哀吧。

当然了,美丽新世界那是“自由民主国家”人民才能享受的烦恼,有些国家的人民,只能老老实实停留在1984年了。

我们读后感 第(3)篇

扎米亚金的《我们》、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乔治奥威尔的《1984》被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我们》是三部著作中成书最早的,赫胥黎和乔治奥维尔创作的后两部作品很明显是受到扎米亚金的影响。这三部作品中以《1984》名气最响,我是顺着《1984》《美丽新世界》《我们》这个顺序读完的,三本书都是讲今后的世界人们被极权控制,失去自由和独立思想。但是,在一片看似和谐完美的世界下依然有反抗的思想存在。我认为社会永远不会存在终极形态,历史也不会终结(福山在苏联解体后曾出过一本书《历史的终结》他认为自由、民主制度已经胜出,历史已经终结)。现在看美国的民主在倒退,保守思想沉渣泛起,世界上独裁势力卷土重来,贫富悬殊越来越大,英国脱欧,欧洲右翼势力再次崛起,重新爆发革命并非不可能。就像《我们》中的i330与D503的对话。“无法想象!太荒唐了!你难道没有意识到你们是在革命吗?”n“是的,革命!这有什么荒唐的?”n“荒唐是因为,不能有革命。因为我们的革命——是我说的革命,不是你说的革命——我们的革命已经是最后一次了。不能再有其他革命了。每个人都知道这一点……”n她的眉毛蹙成了一个嘲讽的三角形。“我亲爱的,你是一个数学家。不仅如此,你还是一个哲学家,一个数学家出身的哲学家。好吧,那么,请你说出最后一个数吧。”n“你什么意思?我……我不明白,什么最后一个数?”n“就是最后的、终极的、最大的数。”n“可那是不合理的!数字是无限的,怎么会有最后的数呢?”n“那么,怎么会有最后的革命?没有最后的革命,革命是无穷无尽的……”n

怎样教育孩子读后感3篇


导语:教育孩子从来就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或许每个家长都带着一颗功利心,尽管心里也很清楚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怎样教育孩子读后感3篇,欢迎借鉴!

篇一:怎样教育孩子读后感

孩子是每个父母的手中宝,心头肉,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那么如何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如何给孩子创造一个一人积极上进的学习环境,如何当好这终生老师,如何培育孩子的良好习惯,这是令每个家长都头疼的问题。

在一个很巧然的机会下,得到了一本《名人是怎样教育孩子的》一本书,带着好奇的心情读了几页,感觉真的是受益匪浅,感触良多。从智慧妈妈杨澜到放任教育的潘长江,从霸气慈爱的陈道明到言传身教的徐子健,从以柔克刚的梁晓声到狠心爸爸李嘉诚,他们的育儿经验各有千秋,但都值得做妈妈的你去欣赏与感悟。

杨澜的教子经:可以不成功,但不可以不成长。大家都知道杨澜是著名节目主持人,每天的工作非常忙碌非常累,但她每天回家都能要求自己细心地听孩子为她讲学校里发生的每件微乎其微的小事,这就是身为一个智慧妈妈应该给予孩子的尊重。其实做妈妈的都一样,没有谁是天生的智慧妈妈,所谓智慧妈妈也是通过不断学习成长的。只要你不断学习,让自己的视野更广阔更深邃,让自己的心再细一点,你就会成为一个智慧妈妈,你的孩子会向着你期望的道路越走越顺。

梁晓声:以柔克刚,和风细雨润子心。顺其自然,物尽所能,是梁晓声对孩子成长的期望。这种辩证的观点不仅来自于他对事物认识的深刻性,更鲜明地反映了一位名作家的人生观和人才观。在一般人眼中,望子成龙是被家长们认为天经地义的事;以学分高低论英雄更为普通大众司空见惯。由此推断,一些人也会认为梁晓声是名人,他对孩子的期望值一定更高,会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一定更会看重高分、名校。梁晓声却不这样认为。他曾对孩子谈过:“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对人的一生很重要,但不是绝对的,丘吉尔、巴尔扎克上中学时都不是成绩好的学生。关键是根据个人的条件选准人生的坐标,定好位,发挥自己所长。”

梁晓声的教子方法,使我们不仅联想到鲁迅先生的一段话“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但中国父母又有多少能真的做到呢?

在这本书中还讲了很多名人的教子经,不管你现在是不是一个妈妈,都值得仔细阅读。

篇二:怎样教育孩子读后感

我是一名小学老师,我很想教育好我的学生。工作上我勤勤恳恳,在教育学生方面付出了很多心血,但总觉得学生的发展离自己的目标还差很远,对自己教育学生的做法也有诸多困惑。《教师怎样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本书中的许多观点和做法令我茅塞顿开,明白了许多。

其实教育学生,并没有现成的一成不变的法则。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要有选择地学习别人的好的做法,更要针对自己的学生的个性采取有效的方法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教育自己的孩子时要放平心态。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思想,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而不顾他们的感受,最终受伤害的会是我们自己。因此,教师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首先应该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孩子。给自己一种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心态,将会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扑救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学生也将收获幸福美满的人生!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回想自己的童年时,往往会有很多的乐趣。踢毽子、扔沙包、跳皮筋、抓石子、捉迷藏……说来一大串,当时玩耍的乐趣至今记忆犹新。可是看看我们现在的学生,他们又是多么的可怜。每天除了必须的作业外,玩的内容很少,更甭提有多少花样了。我们在批评学生的同时,也应该想一想,其实现在的学生已经很可怜了,他们的童年在已经失去了很多的乐趣。童年的痛苦几乎就是一生的痛苦。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努力给学生创设一个快乐的童年。

其实,在教育学生时,许多的难题和不解只要我们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了。作为教师,我要努力为学生的成长营造宽松的环境,更要客观地看待学生的长处和短处,要科学地引领他们不断成长,要多关注学生,要拿出爱心和耐心来,为学生的成长奠基。

篇三:怎样教育好孩子读后感

学会学习,学习爱做家长的不仅要学会提高自己的修养,自身努力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怎样给孩子正确的爱,只有爱的对了,才能给孩子好的成长环境……

一本能改变你的家庭的书。第一次我如饥似渴的读完这本书,感觉这么多年来我心灵的指导师终于出现了,书中提到的许多家长所犯的错误我几乎全犯过,同样的问题王老师处理的结果令我茅塞顿开,于是我第二次读的时候认真的做了笔记,把书中的案例及解决方法都整理出来,然后照着实施,效果果然不错,和孩子的沟通愉快了,孩子学习劲头也变高了,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感谢王老师的书,希望各位家长都能拜读一下,你会受益匪浅的!

学会沟通

以前我也很羡慕那些和孩子们打成一片的爸爸妈妈,也许是我个人的原因,总有做长辈的威严,所以对孩子总是要求很严格,尽量以一个严父的角色来对待儿子,搞得我们之间的话题越来越少,孩子看见我就犯怵,有什么事情也是直接跟他妈妈说。前一段时间经朋友介绍,我才认识了王金战老师的教育方法,不得不承认,在教育孩子这个方面,我还真的做的很差劲。我现在也在按照王老师所说的这些告诉我们家长的招数里面来调整自己的心态,尽量去多表扬孩子,不再那么严肃地去和孩子交流,现在我们的父子关系也在慢慢改善,昨天晚饭的时候,儿子还竟然给我讲起了在学校里的趣事,说真的,我很感动。在找自己的缺点的同时我也在尝试慢慢改进,就想王老师说的那样,我们既然把孩子带到了人间,就有责任有义务把他教育好,给他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希望有一天我们也可以成为人人羡慕的父子兄弟。

从这本书我已经知道孩子学习教育方应该从什么地方着手

王老师真是一位懂得孩子心里的好老师,不知道未来我的孩子能否有幸也碰上这样的好老师,起码现在在幼儿园她的老师可不咋地,对孩子们凶神恶煞般,孩子老跟我要说不想去幼儿园了,觉得没意思,幼儿园没意思那意味着什么?可见孩子们是多么没有自由,多么受拘束。

看了这本书,我觉得未来在孩子学习教育方面应该从什么地方着手了。孩子没有所谓的好坏与优差之分,人为的划分,只会扼杀一个个有潜质的孩子,了解孩子,欣赏孩子,从孩子的角度和立场与孩子沟通,就可以跨越隔代之间的鸿沟。就可以将“差”生在短时间内转变为优等生。

《我们怎样教育孩子》读后感1000字


我们为什么会发胖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我们为什么会发胖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我们为什么会发胖

读后感

快消化时代,本书确实不适合慢读。前面十章节均为论证节食减肥是无效果的。采用了大量的例子,也许部分并不能说明事实。其实自己本身不胖也不是为了减肥而看这本书,所以也就不会那么想要急切寻找减肥的答案。单纯好奇人为什么会胖,还好在第十一章节及之后章节找到了答案。

肥胖是多方面因素影响:基因-基因天生对于胰岛素有抵抗及相关激素,脂肪组织的调节,生长环境,以及饮食种类-所摄取的糖类。一直坚信的表面的观点其实是错误的:1.肥胖不是多吃与懒惰的结果,实际多吃与懒惰才是肥胖的结果。所以传统的节食减肥多半不会成功,一直以来减肥失败就习惯怪罪于人的意志,都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毅力,都是你多吃了或者是没有坚持性锻炼。实际在节食过程中,人由于没有足够的脂肪获取,就会迫使身体作出补偿反应即减少能量消耗。当你一昧节食,体内由于本能的饥饿感又会再次袭击你的大脑,这时身体本身的脂肪组织的调节,就会主动去使用大脑及肌肉相关的能量来补充身体必需组织的消耗,久而久之你的大脑由于能量不足也会变笨。2.减肥需要通过能量守恒定律即保持所吸入的卡路里要小于所消耗的卡路里才会成功。实际人长胖和卡路里并无绝对关系。也并不是长胖就是你的脂肪吸入过多。胰岛素是脂肪新陈代谢的主要调节器,胰岛素影响体内的激素:脂蛋白脂肪酶LpL及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而胰岛素的分泌又受摄入的糖类影响。糖类最终决定了我们累积的脂肪量。也就是糖类使我们发胖。

少吃糖类并不代表多吃的脂肪就会影响人的身体,心脏病的其中影响因素是脂肪,但这里的脂肪是血液循环中脂肪,而提升血液内脂肪水平的是我们吃下去的糖类,并不是我们吃下去的脂肪。

摘抄:

雌激素对老鼠所起的作用之一,就是影响到一种称为脂蛋白脂肪酶的酶——简称LpL。这里先说一句,LpL对人类的作用和对小白鼠也是差不多的。

雌激素恰好可以抑制或“禁止”LpL对脂肪细胞的活性。也就是说,细胞周边的雌激素越多,LpL从血液循环中拉进细胞的脂肪就越少,这些细胞累积的脂肪就越少

LpL又和食欲大增有什么关系呢?动物会有狂吃的冲动,是因为它们体内的其他组织需要这些血液循环中的能量,来维持身体机能的运转。脂肪细胞抢走的卡路里越多,人体必须摄入去补偿的也更多。事实上,脂肪细胞在拼命攫取卡路里,就没有足够的卡路里能去到其他细胞那里

假如条件不允许——比如你想节食减肥——因为可消耗的能量所剩无几,此时的身体甚至可能会让大脑、肌肉和其他器官做出妥协,让出能量来积累脂肪。即使让动物半饿着,它们仍然能找到方法把卡路里作为脂肪储存起来,因为它们的脂肪组织此时被基因编排着,非要这样做不可。

我们体内的脂肪以两种不同的形式存在,其目的完全不同。得以进出细胞的脂肪被称为脂肪酸,我们就是燃烧这种形式的脂肪作为燃料的。不得不被储存的脂肪被称为甘油三酯,由甘油链接三个脂肪酸组成。

由于血液中的胰岛素水平主要是由摄入的糖类决定的,所以,是这些糖类最终决定了我们累积的脂肪量。以下是一系列事件的连锁反应。1.你想吃一顿含有糖类的饭。

2.你开始分泌胰岛素。

3.胰岛素向脂肪细胞发出信号,停止释放脂肪酸(通过HSL),开始从血液循环中摄取更多的脂肪酸(通过LpL)。

4.你感到饿,或者变得更饿。

5.你开始吃饭。

6.你分泌了更多的胰岛素。

7.糖类被消化,作为葡萄糖进入血液循环,导致血糖含量增加。

8.你分泌了更多的胰岛素。

9.食物中的脂肪作为甘油三酯储存到脂肪细胞内,其中一些糖类转化为肝脏内的脂肪。

10.脂肪细胞发胖,你也是如此。

11.脂肪停留在脂肪细胞内,直至胰岛素水平下降。

总结一下,当饮食中使人发胖的糖类被削减时,减肥就会成功;如果没有,就会失败。单纯的限制卡路里和脂肪肯定会使你营养不良,强烈的饥饿和不适感就会导致减肥彻底失败。

肉类含有人类必需的所有氨基酸、全部必需的脂肪酸以及13种必需维生素中的12种。肉类是维生素A和维生素E的集中来源,也含有人体合成多种B族维生素的必要物质。维生素B12和维生素D更是只存在于动物制品中,尽管你也可以说我们可以通过晒太阳来合成足够的维生素D。维生素C是动物制品中相对缺乏的维生素。但维生素C进入细胞的机制和葡萄糖进入细胞的差不多,在同一个细胞上会产生竞争关系。这样,我们的血糖含量越高,进入细胞的葡萄糖就越多,而能让维生素C通过的位置就越少。胰岛素的分泌还会通过肾脏调节来抑制细胞摄取维生素C。这意味着,当我们摄入越多糖类,越多维生素C就会随着尿液排出体外,被利用的维生素C就越少。当糖类的摄入被大大削减,在动物制品中少量的维生素C就能更好地被人体利用,最终也能满足人类所需。

脂肪是心脏病的一种风险因素,血液循环中脂肪的水平越高,你患心脏病的可能性就越大。这点毋庸置疑。但是,提升血液内脂肪水平的是我们吃下去的糖类,并不是我们吃下去的脂肪。

不是所有低密度脂蛋白粒子都同样有害,都会导致动脉血管粥样病变。人体的血液循环中,某些低密度脂蛋白大而活跃,某些则小而密集,另一些处于中间状态。小而密集的低密度脂蛋白粒子已被证明确实会引发动脉粥样化,它是我们力求避免增加的低密度脂蛋白。它们集结在我们的动脉壁上,形成斑块。其他如大而活跃的低密度脂蛋白粒子通常却是无害的。

因为富含糖类的饮食不仅会减低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提高甘油三酯的含量,还会使低密度脂蛋白趋向于小而密集。这三者都会增加我们患心脏病的风险。当我们食用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并且避免摄入糖类时,情况恰恰相反:高密度脂蛋白含量上升,甘油三酯含量下降,血液循环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趋向于变得大而活跃。这三种改变都会降低我们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低糖类减肥法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更高,甘油三酯浓度更低。低糖类减肥法让人体的甘油三酯水平降低,导致低密度脂蛋白粒子的尺寸增加,继而也降低了患动脉粥样化的风险。

我们远离癌症的建议。第一个建议是,尽可能保持身材清瘦,避免体重增加。成年后,保持腰围不要增长。第二个建议是,把运动当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锻炼能防止体重增加,避免肥胖,这样做也能预防癌症。第三个建议是,限制能量密集型食物的摄入,避免含糖饮料,这也能有效控制体重增加。

我们为什么会发胖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不得不说,这本书颠覆了我对肥胖的认识。谢谢作者[美]盖里·陶比斯。“高卡路里使我们发胖”、“吃得少动的多自然会瘦”?“要想减肥就得少吃肉尤其是少吃肥肉”“吃土豆、水果不会胖”...都是假的,是的,这些我曾经信以为真的都特么是假的。作者开篇就说出了本书的核心观点:糖的摄入才是我们发胖的根本原因。然后利用虽略显(very)枯燥但有理有据非常严谨的很长篇幅论证了为什么被医学界视为颠扑不破的“热量守恒定律”是错误的,并解释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们变胖,同时也论述了多吃肉少吃糖会不会影响健康。越往后读的越过瘾。依本书观点(有实验支撑),脂肪分为脂肪酸和甘油三酯,前者可以自由进出脂肪细胞,也是可以被燃烧的脂肪;后者是大块脂肪,储存在脂肪细胞里,以备不时之需,也就是它才使我们发胖。所谓减肥,就是使脂肪细胞尽可能少地吸入脂肪后形成甘油三酯。说糖是肥胖的罪魁祸首,是因为胰岛素的作用。以前认为胰岛素只是与糖尿病有关的一种激素,读了这本书才知道胰岛素简直太重要。可能是如果血液中的糖过高会对动物(以人为例)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当我们摄入糖时,人体就会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来降低血糖。但胰岛素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可以激活脂肪细胞上的LpL(一种酶,作用是使细胞从血液中吸收脂肪),抑制肌肉细胞上的LpL,使从血液中转到脂肪细胞储存的脂肪变多,而使肌肉细胞没有许多可供燃烧的脂肪酸(说白了就是胰岛素使转为甘油三酯变多,同时又减少了可以燃烧的脂肪)。通过节食+运动的方法是无法真正实现减肥的目的的,或者说难以坚持(因为必须长久保持半饥饿状态,并未极易反弹)。并不是我们吃的越多越胖,而是越胖才吃的越多。我们越胖,人体需要的能量就越多,多吃的这部分因为胰岛素和LpL的作用将大部分能量都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储存在了脂肪细胞里,所以过了一段时间后,大脑仍旧会发出饥饿--进食的信号,这就成了恶性循环。那么为什么说锻炼不能达到减肥的效果?一般来说,脂肪细胞上的LpL活性略低,肌肉细胞上的略高,从而在运动消耗能量时使脂肪从脂肪细胞中转到肌肉细胞里作为燃料予以消耗(没毛病),但缺德就缺德在在我们锻炼时,肌肉细胞上的LpL的活性会减弱,脂肪细胞上的LpL活性会增强,脂肪细胞就需要重新储存任何在锻炼时减少的脂肪,结果就是运动完我们会感觉到很饿,食欲增强...n以上说的可能比较乱,因为很难把作者的精华原封不动地复述过来。阅读过程中,我看到很多读者在抱怨作者写的很啰嗦,但我觉得只有这样,才会让读者更信服。回想起我的变胖史,那段时间因为服用鼻炎药(富含激素,但什么激素我就不知道了),然后天真地以为不吃饭有利于减肥,就每天喝很多果汁,晚餐吃很多玉米,妈蛋都特么是糖,这不胖才出鬼了。作者还论证了多吃肉少吃糖会不会加重心脏病等,结果显然是no,而且,还会降低患痛风、癌症等等疾病的几率。这本书刷新了我对这个领域的一切认知,同时让我第一次认识到原来生物学科是这么的迷人,非常开心,也非常想把此书推荐给大家。下个阶段会尽可能地少摄入糖分(包括面包、土豆、玉米等一切含有淀粉的食物以及水果、酒精等),瘦不瘦的下来就再说吧,至少又给不运动增加了一个看似不错的理由。

我们为什么会发胖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这本书是关于糖类(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与肥胖关系的论证。前段时间在2017FIBO健身大会上,一个讲课的老师有介绍到并推荐大家阅读。书的前半部分都在举例,运动和大量体力劳动并没有使人避免肥胖、肥胖并不是营养过剩、热量平衡未必是真理、节食和少吃多动并不能使人减肥。现代人肥胖越来越多,实际上和现代人的饮食结构有密切关系。作者的主要观点是:n1.现代大量含糖食物的摄入,是引起肥胖的根本原因,包括米面、面包、谷类、牛奶、越来越甜的水果、果汁、酒水、含糖的蔬菜。他们都会引起胰岛素升高较快,而胰岛素升高一点,就会使我们身体将更多的能量储存在脂肪细胞里,而不是作为肌肉的燃料;同时还会使我们减少脂肪的消耗,而以糖原消耗为主,从而使我们想摄入更多的糖。2.没有确切的研究证明脂肪有害。原始人和因纽特人的饮食中,肉类占绝大部分,且优先食用较肥的部分。脂肪甚至还可以改善胆固醇水平,可以让我们更饱腹,限制热量或脂肪摄入会让我们更无法控制食欲,人工合成类脂肪除外。高蛋白质的低脂饮食实际上更有害。3.因此在日常饮食中应限制含糖食物的摄入,以肉类、健康植物油和蔬菜为主,配以少量的糖类,不吃淀粉类零食。对于作者的观点,从糖类对胰岛素的影响这一点来看,完全可以采纳。只是我想这里指的不肥胖,并不是健壮紧实的不肥胖。而要想拥有结实强健的体魄,碳水过少是绝对不行的,对于像我这样经常运动喜欢健身的人而言,碳水一少,就会缺乏运动动力,运动表现就会变差。因为肌肉做功首先要消耗的是糖原。因此,更确切的是,我们应当避免高升糖指数的事物摄入,饮食中不以大量碳水为主要结构,正常摄入油脂,根据自己的脑力及体力需求调节糖类的摄入。

《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读后感


这本书借了很长时间了,今天终于拿起读了,天天让它躺在桌上,也太对不起它了。这几天我总是四处乱窜,装作很忙的样子,好像没有让自己有静下来坐下的时候,浮躁的心该停下来宁静一下了,于是翻开了这本书。

下面是我进行的摘录:

1、美国哈佛校门口的那几句话:“为增长智慧而来,为服务祖国同胞而出去!”这里所提出的德育与智育两大培养目标,是对学校教育目标最简单、最通俗的界定。

2、教育的第一目标就是为受教育者带来对未来的希望。同样的生活际遇,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态度。而不同的态度,会产生截然相反的结局。心理脆弱的人得了感冒就觉得快要死了,性格坚强的人面对癌症也能谈笑自如。这就是教育的目的,绝不轻言失败,绝不轻易放弃,哪怕只有十万分之一的希望。最浪费时间的事情莫过于太早放弃。人们往往在做了99%的努力后,放弃了最后的1%。这不但让他们输掉了开始的投资,更无缘享受由最后的努力而产生的成功喜悦。

3、现代医学认为善恶会影响人的寿命。美国密歇根非大学调查研究中心对3000人进行了长达14年的调查,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共同就这个问题调查了加州阿拉米达州县7000人,得出的结论完全相同:乐于做好事者长寿。

4、中国的教师是世界上最自信的教师,他们中的许多人都相信教材是用来“教”的,而不是教学生学会使用和自学的。

这位老师所提的是如何“教”完他,而我所说的是如何教学生“学”完它。

5、师生情感交流的三大妙方是爱心、激情和微笑。

6、人一来到这世上,最需要的就是爱,可惜许多人在临终告别世界时才意识到这一点。

7、课堂是学生个体表现体验成功的地方。课堂应该是学生体验成功、自信、快乐的地方,是满足学生欲望的地方,仅此而已。

8、课堂上多给学生几个分数,社会上就可能多几位成功人士。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学习上长期处于失败状态的学生,今后走上社会往往会对自己缺乏信心。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阶段的教育,用些专家的话说,是制造失败的教育。既然如此,我们的学校教育就要变称造就成功者而不是失败者的教育。

9、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快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让学生体验成功,诞生自信,产生快乐;二是创造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受快乐。前者主要通过坚持多发现学生微笑的进步,坚持正面鼓励的手段为学生创造成功机会的办法。后者主要是通过教师坚持多微笑少生气、多鼓励少批评的教育原则。

10、教师的教育艺术就在于把学生“骗成”自信的人、快乐的人、成功的人。最好的教师就是最大的“骗子”,同时也是伟大的“骗子”。

读后感我们的父亲模板3篇


在读了作者的作品后我被深深的感动了。将这些认知记录进自己的读后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该如何写作品读后感才能让阅读的人感同身受呢?读后感大全编辑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读后感我们的父亲,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读后感我们的父亲 篇1

内容简介:本书作者周海滨系资深媒体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面对面采访了黄维、李济深、张治中、杨虎城、蒋光鼐、蔡廷锴、张自忠、郝梦龄、覃异之等国民党后人,并将这些精彩的采访故事结集成书。本书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写作,以飨读者。国民党后人记忆中的父亲:作者通过寻找、探访隐藏在北京城宁静小院里的国民党后人,让他们评述父辈的人生历程。国民党在抗日正面战场上的贡献:听国民党名将之后亲口回忆父辈的在抗战中的烽火。国民党后人的生活现状:?过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名将之后在大陆的人生起伏。

我们的父亲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本书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写作,以飨读者。国民党后人记忆中的父亲:作者通过寻找、探访隐藏在北京城宁静小院里的国民党后人,让他们评述父辈的人生历程。国民党在抗日正面战场上的贡献:听国民党名将之后亲口回忆父辈的在抗战中的烽火。国民党后人的生活现状:通过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名将之后在大陆的人生起伏。

我们的父亲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口述历史专栏作家周海滨的又一巨作,潜心多年寻访国民党高级将领在大陆的后人,一个时代的强音,一个民族的脊梁。当革命时代远去,让历史回眸那些曾经为民族奋起国家富强而辛勤劳作的人们,揭开封尘六十年的记忆,让刻骨铭心的教诲成为一个民族的成人礼和人生信条。

读后感我们的父亲 篇2

暑假里我看了一本动人的书,名叫《我们的父亲》。这本书里面讲了一个父亲一边建造学校一边帮助家庭的故事。

他虽然是一个校长,但是他从小没有上过学堂。只读过寒学,后来到上海打工,靠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力自学成才的。

这个父亲不但意志力超强而且还很勇敢有才华,整个学校建在李家人的家祠旁,关于这个有着许多可怕的传说,很多人都不敢进去特别是有些老师晚上去放东西时都是胆战心惊的。而父亲好像并不害怕,一大清早就去祠堂看书,八点钟才回来吃早饭,下午又捧着书去了到大半夜才回来。祠堂外的那幅浮雕油画―《江山如此多娇》,是他在一个酷热的暑假里,坐在架高的木桌上,用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在不到半米高的墙壁上用泥沙粘贴、小刀雕刻,刻出的作品。

他还是一个慈爱的父亲。儿子生病时他不惜一切代价,踏遍千山万水带他去看病。为了让自己的女儿能够穿上裙子,他花了半个月的工资买了块兰花绸布,当时商店里没有卖裙子的,庄子上的裁缝也不会做,他自己就冥思苦想认真琢磨着裁了一条出来。他宁愿让自己提前退休也不愿意让女儿没工作做。

看完这本书我已被感动地泪流满面。一想到我的爸爸,他又何尝不是如此照顾着我们。为了生活他常年在外地打工一年只能回家两三次,而且每次回家都呆不到一个星期就得走,我就会更加珍惜我跟爸爸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读后感我们的父亲 篇3

鲁迅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大概有将近一百岁的年纪了,现在看来其中还是有很多地方给人思考。今天课堂上的讨论发言用了整整一大节课,看来同学们都有很多话要说,有很多收获,下面是一些我的体会。

一是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孩子尽管产生于父母,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意识。许多父母一直都为他们的孩子做着求学、职业、婚姻、育儿等方面的决定,似乎父母天生就有这样的权利一样。父母们在有的时候总是会下意识地把他们认为好的东西给孩子们。实际上,父母无权为孩子做孩子应当做的决定。小时,因为个人能力不足,父母帮孩子的饮食、穿衣、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不过孩子在有了明确的自主意识和足够的个人能力时,会自己想要做出自己的决定,此时的决定权就应当在孩子的手中。父母这是唯一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选择,并且支持孩子。

二是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并不仅仅只是需要那一晌的贪欢,父母承担的责任是相当重要的。父母应该让生命存在、得到延续和进化,鲁迅文中的大意是“为人父母肩上担有重大责任,让孩子学会生活,让孩子有谋生方式,让孩子得到自我的发展”。在文中,有提到立于世的三种东西,究竟要不要把那汲汲营营的方法教给孩子呢?要不要教会孩子如何做懒工呢?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会影响到孩子很多,父母教给孩子的,不应当是那不良的习惯、不良的生活态度。

三是父母也曾是孩子,孩子也将是父母。这是一个自然的循环过程。有人认为自己当了父母就好像是升了官,似乎自己有了不得的权力。作文要知道这只是一个自然过程,自己只不过是那个过程中的一个小部分而已。父母的孩子将来也会长大成人,成为父母,都是自然的进程罢了。

以上三点是关于如何做父母的看法,在今天上完课听完同学们的发言以后,我对于做孩子有了自己的认知。课上集中讨论了“父母养育孩子是否索取回报”,作为一个孩子,我对于父母没有“报恩”的意思,但是有爱。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的爸爸会举着我在头顶转圈圈,只有我的妈妈会细心地照料生病的自己,他们对我的好,不能够用恩来形容,只有他们愿意全心全意毫无保留地对我,我会好好爱他们,无关回报。

《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读后感


《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读后感

暑假期间,我读了《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这本书,读完以后,感觉收获很大,这本书上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都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下面联系自己以前的班主任工作来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打开这本书的引言部分:今天的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班主任?书上明确地告诉我们,在今天,学生需要的是有真爱心,有亲和力的班主任。因为我们都知道,爱学生是班主任必备的修养。学生和家长对教师最主要的期望是在情感方面,是希望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师生情感。对教师而言,是否把对学生的爱注入到教育工作之中,是衡量教育成效的试金石。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然而,《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告诉我:班主任仅仅有爱心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把对学生的爱定位在合适的位置上。我们爱学生,但更重要的是爱的方式。我们不能以爱为理由,让学生背负沉重的负担;不能以爱为筹码,让学生感觉到天平的失衡;不能以爱为条件,让学生陷入功利的误区。

正如李镇西所说:以厚此薄彼的态度对待学生,并不是真心爱学生。所爱的一部分学生实际上成了班主任的私有物,因而这种爱是自私的。真正的爱是爱所有的学生,爱身边所有的人。所以让我们真诚地爱学生吧!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爱。

21世纪,学生需要有亲和力的班主任,一谈到亲和力,一直以为自己很有亲和力。现在才明白我那只是表象的亲和力,真正的亲和力,是和学生有着共同语言,容易走进学生的世界。这种有亲和力的教师也被称为时尚教师。所谓时尚,不是看你是否年轻,而是看你是否有一颗年轻的心,是否能够与时代融合在一起。时尚不是看你是否追得上潮流,而是看你对潮流能否接受,是否有一种与时俱进的状态,是一种接受新生事物的学习精神。时尚是一种美的感受,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都希望自己的老师是最美的,而这种美不仅仅是外在的,更来自内心。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与学生多沟通,多了解他们,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接近你,从而就会更加喜欢你。

这本书的第二章:班级管理中的主要问题。通过各种案例,向我们生动地介绍了,在遇到一些突发问题时应该怎样处理。下面,我就围绕第四节中民主管理把学生推向前台来谈谈。

在班主任扮演的诸多角色中,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便是学生行为、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者。班主任要成功地扮演好这个角色,就要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合理把握班主任权威的度,不能滥用权威;二是发扬教学民主,适当放权。这里有一则案例《班长人选谁决定》。主要讲的是:在一次班委改选中,要求学生推荐新班长。班里有一半人推荐徐蕾,一半人推荐李飞。于是这位老师就让两位学生都写了发言稿,并准备看了他们的文章后再做决定。课间有两位班委找到了老师,要求老师让他们投票选举。这位老师想来想去决定投票选举。事后,有学生在周记本上写了一段话:就在我们都以为老师要决定班长人选的时候,老班却让我们再投票选举。我很感动,因为这是老班对我们的信任,我认真比较了两位候选人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我们需要负责的班长将这个集体带好,共同发展。我们的老班真不错。

通过这个案例,让我想到了我们班上次班委改选的事情。那次改选,我也是让学生进行了民主选举,在选劳动委时,我们班学生没有选原来的劳动委,原因是那位劳动委做事很认真负责,有些学生不喜欢他,觉得他管的太多了,太严格了。而我却跟他们的想法相反,于是,我就自作主张,一手包办,还是让那位学生继续当劳动委。事后,也有学生跟我谈了这件事,他们认为老师这样做很不公平,没有发挥他们的民主权利。现在,联系这个案例来看,自己当时做的是有点不对,并没有从民主、平等的观点来处理这个问题。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把自己放在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权,这样,学生在参与到班级的活动中时才更有积极性。

这本书中给我们介绍了班主任在管理班级中的很多事情,我也就不再一一列举了,总之,读完了这本书,我想这对我在以后的班主任工作中肯定会有一定的帮助的。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我们怎样读书读后感(3)篇”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我们怎样读书读后感8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