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童年第2章读后感

童年第2章读后感

浪潮之巅(第2版)(套装共2册)读后感心得体会(3)篇。

静下心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就好像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般。人类的进步,都是与读书相伴而行的。有些作品让人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我们就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那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浪潮之巅(第2版)(套装共2册)读后感心得体会(3)篇,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浪潮之巅(第2版)(套装共2册)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1)篇

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了一个观点“基因决定公司命运”(看到后面发现作者也自嘲有人说他是宿命论)。最开始看到这句话时,脑袋里立即映射出另一句经常听到的话“性格决定命运”。其实直觉来说对这两句话是比较反感的,从心底里不喜欢“结果已定”“束手无策”的无力感。但抛开作者书中可能带有主观想法的描述,结合自身经历以及前几天在知乎上看到的一个问题“阿里的弱点在哪里”,发现作者的观点好像真的有点对(此处表达无奈的sigh)。虽然后来作者专门又讲了一章“转基因”成功的公司例子,似乎想告诉读者“其实还是存在特例”,但我的理解还是:这些成功转型的公司,不是因为他们改变了基因,而是他们的基因本身就有“创新”,从而能够割舍掉现有业务,去追求新的发展(就像书中说的很多人,创业成功后会选择离开继续创业,这些人从骨子里说就是“创业者”而不是“大老板”)。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何去阻止上一代科技公司成为悲剧呢?虽然作者不认为这是完全悲观的一件事,毕竟老的巨头的灭亡,才能让新人拥有机会。但还是有解决办法,那就是“并购”,使自家的业务横向扩展,例如谷歌的youtube和android。或者努力突出自己的优势部份尽可能使自己的弱点不表现出来,并不断地向外界去学习,并改革自己的公司,我认为也算一个不错的方法,IBM在这点上就做的不错。作者还反复强调了技术在互联网公司的重要性——不少公司在信息浪潮中没及时转型所以gg。让我想起之前不知道在哪里看到的一句话“产品才是互联网公司中最重要的,因为现在技术都差不多了,重点是产品怎么定位blabla”不知道这两句话微微有点矛盾是不是因为一个是技术写的,一个是产品写的。但这两句话又让我有了新的想法:产品决定了公司在胜世活得怎么样,技术决定了公司在乱世活得怎么样。但无论多太平胜世,哪个发达国家没有高科技军事武器和军队的?所以技术可以代表这个公司的态度和远见力。而且互联网的乱世来的越来越快了。估计AI时代来得比我想的更快,流程猜测又是:高潮爆发→泡沫破碎→逐渐平稳。【后期批注:这段没改之前的评语,但发现了自己当时的一个漏洞:作者讲述的是科技公司,但自己一直将这些公司当互联网企业来看,评判事物的范围出了问题——互联网的角度比科技圈小太多了。从互联网的角度来说,创新的产品确实是最重要的,包括后来提到的web2.0,技术没太多进步,但却依旧是一场了不起的革命。其实这样类似的革命,近年来都在发生:直播、共享、新零售……但这些其实与AI、技术发展不属于一个交集。前者属于产品革命,后者属于科技革命,我认为两者的区别在于产品革命中浮躁的投机者更多,毕竟科学技术不是那么容易套个名词就能出结果的(比如,做共享单车的就比做VR眼镜的多?)。我们更应该把视角放在科技圈而不是互联网,毕竟互联网的红利终将过去,但科技的红利会一直存在(不过这几十年,离最易商用的新科技最近的确实是大型互联网公司)。而对科技公司而言,最重要的当然是科技了】n很喜欢作者从金融的角度讲了很多巨头公司的成长与发展,作者有一个观点:科技公司像大脑,金融像血液。其实不仅仅是对科技公司而言,金融对整个社会,所有公司都极为重要。曾经也有过“用户体验比挣钱重要”的观念,到后来才慢慢反思:一个公司一款产品光谈用户、需求,是否太理想化且不切合实际?而且事实上当你没有办法明白金融对一个公司的重要性时,你做事的出发点很有可能就是与公司、老板相悖的,这样自然也不利于工作。会比较建议国内的一些书籍可以多从商业的角度去看一些产品,虽然这个角度并不感性,无法引发小白想通过产品改变世界的梦想,但却是真实而实际的角度:产品其实说到底就是挣钱的工具,关键在于如何利用产品去挣更多的钱?n作者花了很大篇幅去讲创业,并鼓励读者创业。其实一开始不是很理解创业的意义所在,因为在学校我们就有创新创业课,我们要写自己的创业计划书,但最开始我还是觉得鼓励创业不过是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而做的把戏而已。但在作者的观点里,创业代表着创新,代表着寻找机遇,代表着创造价值…这些是我之前无法去理解到的,不知道这算不算中国人和美国人在思想观念上的差异,或者说,更像学生和社会人士之间的差距?关于学校象牙塔和社会之间的差异,作者通过对斯坦福大学描述的一章让我们更为了解:即便在我们看来美国大学生都非常的开放、非常的有自己的观点了,但事实上,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和其它重点高校(如mit、哈佛等等)还是有很大差距。为什么斯坦福的学生出来是当CEO,而其他大学的同学出来却是做主管?因为在学校里面学数学、软件的学生,没有人去告诉他除了专业知识,商业常识、沟通技巧也很重要,但斯坦福的学生在硅谷的实践中早早明白了这些道理,从而他们更能多方面发展,更能找到机遇。在今年的“社会历练”中,我也逐渐明白了这个道理:在学校里,成绩是唯一判断你好坏的标准,但出了社会,判别的标准就变得复杂多样了(相貌,情商,人脉,家庭背景等等都有影响)。这本书让我最感慨的一句话,是书皮上那句“对一个人来说,一生赶上一次这样的浪潮就足够了”。也因为如此吧,世界上大把大把优秀的年轻人向往着华尔街,硅谷,BAT。反过来说,当你不清楚未来的方向时,看看同领域最优秀的年轻人在哪里,就明白了(觉得书中这句话也算侧面印证了一句古话“时势造英雄”)。此外作者还有一个观点我也很喜欢:一个领域的兴起,一定会有投机者(泡沫)出现,但随着势态趋于冷静,泡沫会破碎,并给予其领域的中坚力量一定的好处(google的服务器,web2.0后的youtube)。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成为浪潮里的中坚力量,不能成炮灰呀~并且在商业气息浮燥的天朝,分清泡沫和真正的机遇。这本书唯一有点遗憾的地方是移动互联网相关的东西讲的比较少(不太清楚这方面是否中国的发展高于美国),在未来发展的预测上没能提及到现在最火的人工智能。可能也是因为两年前的书了吧,写书的笔再快也快不过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这其实也是很多其他互联网书籍的通病,所以也不怪作者。还有一点让我比较疑虑的地方在于书中提到的中国公司非常少,即便是AT也夸赞的不多。不知道是不是在作者看来,我们认为很牛逼的batjtmd其实都还不算是跨国大公司。虽然据我知晓,很多国内互联网公司都有国际化的“口号”,但如何落实和发展(尤其是在欧美国家)我还是心存疑虑的。毕竟你都不让人家进来,人家干嘛还……而且在国内而言,也管控的很严吧,所以从个人较为狭隘的角度,我不太看好国际化发展= =不过像华为大疆这种硬件公司在国外已经发展的较为不错了,应该国家都有相应政策吧。其实看完书也会发现自己之前所了解的都是国内的公司,而且也是从非常小的产品的角度去看的。当作者从一个很宏观的角度去为我们分析大型的科技公司是如何运作,商业模式是怎样时,才开始反思自己以前的想法和角度真的非常小: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互联网”而是整个“科技圈”;不仅仅是国内的产品,有必要去了解下国际公司的产品、商业,甚至是政策。之所以这么做,也是为了当浪潮来临时,能做一朵顺势而上的浪花吧。

浪潮之巅(第2版)(套装共2册)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2)篇


2017年最后一天读完的购于2013年5月25日(当当),同时是2012年12月第12次印刷的电子工业出版社版本,估计吴军博士是2010年完稿的。

四星半,还有半颗星是因为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就好像引导时代每一个阶段的浪潮儿,鼎到巅峰的往往独出无三,埋汰到浪沙里的不计其数。历史没有对错,只看时代选择了谁。忙迭不及的文字印证了生长中的认知与看法,然而成长总会导致变化。


2016年5月人民邮电出版社(第三版-上下册)是最新版本。

从目录上看到新增了这些节和一章(当然,内容调整想必也有):

     — 欧债危机

     — 为什么看好G2

      — 云计算时代的企业级软件和服务

      — 中国云计算的泡沫和机会

1 硅谷老兵新传—埃里森其人

2 钻了IBM的空子

3 天堂下的帝国


吴军博士用宏观、人性化的视角,系统性综述+分解式叙述了科技工业世界起源、发展、展望的来龙去脉。

个人逻辑框架区分了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对科技公司的溯源与牵引性讲述,这些公司是:

AT&T、IBM、苹果、英特尔、微软、思科、雅虎、惠普、摩托罗拉、Google、诺基亚& 3M & GE、(太阳、Novell、网、RealNetworks)

在人类命运降临的伟大瞬间,市民的一切美德 —— 小心、顺从、勤勉、谨慎,都无济于事,它始终只要求天才人物,并且将他造就成不朽的形象。命运鄙视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门外。命运—这世上的另一位神,只愿意用热烈的双臂把勇敢者高高举起,送上英雄们的天堂。—— 斯蒂芬·茨威格《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第二方面,科技业界的土壤、根连茎事件与主干&分枝发展方向:

硅谷的另一面 | 硅谷的摇篮—斯坦福大学 | 互联网 2.0 | 金融风暴的冲击 | 云计算 | 下一个 Google


第三方面,框架定律、经济角度、商业模式,(是出了电子版后个人可以重点再读的部分)。

第 4 章 计算机工业的生态链
一个IT公司如果今天和18个月前卖掉同样多的、同样的产品,它的营业额就要降一半。
1     摩尔定律
2 安迪–比尔定律
3    反摩尔定律第 13 章 幕后的英雄—风险投资
对于想找投资的新创业公司,红杉资本有一些基本要求—公司的业务要能几句话就讲得清楚。红杉资本的投资人会给你一张名片,看你能不能在名片背面的一点点地方把你想做的事情写清楚。
1 风投的起源
2 风投的结构
3 风投的过程
4 投资的决策和公司的估价
5 风投的角色
6 著名的风投公司第 14 章 信息产业的规律性
人类的文明和技术是不断进步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只有清除掉阻碍我们进步的那些庞大的恐龙,才能为人类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从这个角度讲,一个昔日跨国公司的衰亡,也许是它为我们这个社会做的最后一次贡献。
1     70–20–10 律
2 诺威格定律
3 基因决定定律第 16 章 科技公司的吹鼓手—投资银行
华尔街的贪婪既会捧起,也会扼杀一个科技新星。
1 华尔街和美国的金融体系
2 著名的投资公司
3 科技公司的上市过程
4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5 华尔街与微软、雅虎和 Google 的三国演义第 19 章 印钞机—最佳的商业模式
所有成功的大公司都有好的商业模式,很多大公司的兴起,不是靠技术的革新而是靠商业模式的转变。
1 Google 的广告系统
2 eBay 和亚马逊的在线市场
3 戴尔的虚拟工厂
4 腾讯的虚拟物品和服务

2017年,虽然晚了四年才读这本书,但挺肯定今年终于能够静下心来,读完书架上有价值的所有纸质书和微信读书客户端有选择性的一些电子书。

只要想要开始,任何时候都不晚。

目标-方法-行动

btw,今年的“罗辑思维”跨年演讲会看来已经锁定了哪些用户是具体的朋友,进入了成熟发展期。

成熟以后的选择往往变得简单了。

浪潮之巅(第2版)(套装共2册)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3)篇

浪潮之巅

吴军系列的第二本书。在这本书里用了一个更加宏观的视角去俯视了整个IT行业的发展史,我们从中可以发现4条定律。

1摩尔定律,电子器件的性能每18个月就会翻一倍,价格则会降一半。摩尔定律里说的产品性能主要指3个方面,一方面是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另一方面是计算机的内存,还有就是上网的速度。

2安迪-比尔定律,软件会不断的吃掉硬件的性能,“比尔要拿走安迪所给的”。安迪是英特尔公司CEO安迪.格鲁夫,比尔就是比尔.盖茨了。安迪-比尔定律把本来属于耐用消费品的硬件设备变成了消耗型商品,一直在刺激整个IT产业的增长。

如果硬件更新不了了,软件的复杂性也就有了一个终极限制。到时候一定会有新技术突破整个瓶颈。宏观来说,比如就拿其他的新材料代替硅,或者用忆阻器,把缓存,内存和硬盘融为了一体。微观来说,要延缓摩尔定律,减少电路中的发热和损耗即可。摩尔定律和安迪-比尔定律是从产业的角度看的,科技公司的发展要遵循诺维格定律和基因定律。

3诺维格定律,当一家公司在某个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超过百分之50后,将无法再使市场占有率翻翻,就必须寻找新的市场。诺维格是Google研究院的主任。

它包含2层意思,第1层意思:一家公司的市场份额总是有限的。但不扩张就得死,一是反摩尔定律在起作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一家公司必须不断的满足大众的增长预期,他的股票才能保证不下跌。

4基因决定定律,公司的基因是限制一家公司转型和发展的源头。转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特别难,因为基因定律,就是说一家在某一个领域特别成功的公司,当开拓新领域时,会不自觉的用原来的做事方法,思维方式去应对新市场。新的领域是年轻公司唯一的机会,自然会全力以赴。而成熟的公司一旦新业务和传统业务有冲突,通常的策略是牺牲新业务,让转型又多了一个隐形的障碍。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浪潮之巅》有感 《浪潮之巅》读后感


读《浪潮之巅》有感 《浪潮之巅》读后感

胡炜

吴军博士的《浪潮之巅》(上、下)对我来说可谓来得正当其时,之前在朋友圈里看到有朋友在看这本书,但没有特别关注。最近有个想法,把之前、有的甚至是十几年前看过的《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谁说大象不能跳舞》、《惠普之道》、《杰克?韦尔奇自传》、《赢》、《FACEBOOK:关于性、金钱、天才和背叛》、《再造宏碁》、《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史蒂夫?乔布斯传》这些书找出来重新看看,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现在出的书可看的、想看的实在不多,如一本被炒得很热的《从0到1》压根就没看(对炒得太热的书总是不太提得起兴趣),《大数据时代》看了两章也是看不下去。

正好,就在这个时候,老友之柏在微信里对我说:“推荐一套书:吴军写的《文明之光》,一套四册。假如喜欢的话,可以看他所有别的著作。我非常佩服这位作者,虽然是大科学家,却能把人文学科总结得那么精彩。另外他的《智能时代》,薄薄一本书却把最新的科技走向总结的非常精彩到位,别的人写《大数据》、写《AI》、写《搜索、导航》,作者不是玩金融的忽悠蛋,就是只知皮毛的假科学家,他却是自己撸起袖子做过具体工作的,所以讲得很到位,言简意赅。以他的才气,我觉得他并不乱显摆,很踏实的学者。”

于是赶快去kindle里搜索,遗憾还没有电子版,只得到亚马逊去买纸质书,先买了他的《文明之光》(4册)、《浪潮之巅》(上、下)、《智能时代》。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买纸质书,一是贵,最主要还是房子太小,家里4个书柜已经里三层、外三层的堆满了,再没地方可以放了。本来还想买《数学之美》(上、下)的,我虽然读的是工科,但从小到大最怕的就是数学,更体会不到数学之美,只能体会到数学之难,因此很想看看数学究竟有多美,可朋友说这套书太难,暂时先放弃。看完这三套之后,估计还会把他的《大学之路》(上、下)和《硅谷之道》(《浪潮之巅》的续篇)再买回来。

先看的是《浪潮之巅》,因为之前看过关于微软、IBM、因特尔、惠普、苹果、谷歌、GE的书,加上之前在通信行业混了11年,对ATT、思科、北电、诺基亚、摩托罗拉这些公司也都大体知道,不会觉得陌生。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仅仅是讲述这些企业是如何成长和发展的,更为重要的是,他抽丝剥茧的给你讲清楚他们的兴衰荣辱,以及为什么会这样。虽有事后诸葛亮之嫌,但能在事后把这些事情想清楚、讲明白其实也很不容易。作者坦承:“每当我们回过头去评价一家公司的兴衰时,往往并不难找到原因。但是,作为决策当事人,在当时的环境中往往很难做出完全正确的判断。即使看清了方向,也常常难以执行自己的意图。”

作者之所以能做到,有如李开复在序言中所说:“首先,作为一位曾每天与程序、算法、科研打交道的Google最优秀的研究员,势必能更客观地描述那些科技公司的兴衰得失,不会人云亦云,更不至于离题万里;第二,作为一位拥有写作天赋的工程师,吴军能够确保文章的有趣与可读,不会容忍自己的作品成为一本呆板的教科书式读物。”吴军自己在后记中也提到:“我用心去了解商业规律,本意是为了投资;不仅仅是为了让我管理的基金投资有好的回报,更重要的是让我一生的时间投资有效。对我而言,时间才是最大的财富,我要把它投到最有意义、最有影响的地方去。经过我的学习、思考和实践,我认定这样一个规律:科技的发展不是均匀的,而是以浪潮的形式出现。对个人来讲,看清楚浪潮,赶上浪潮,便不枉此生。”

而之所以能形成这样的写作风格,作者说要感谢两个人:一个是他高中的语文老师,教会他“让我关注内容,用朴实的文风表达自己的体会”;另一个是他在美国的导师,“他训练了我讲话和写作的逻辑,比如怎么立论,并用论据支持观点。他是一位细节大师,要求我做到在公众场合讲话时,不多说哪怕是一句废话,也不落掉任何一句关键的话。”因此,作者认为,“要想写得好,首先要说得清楚。然后,再用大家喜欢的语言,把要说的话描述出来,就形成了好的作品。”

在这套书中,作者不仅仅是列举了在这轮浪潮中发展起来的公司,同时还告诉大家IT和互联网领域的一些不可逾越的发展规律,如摩尔定律、安迪-比尔定律、反摩尔定律、70-20-10律、诺威格定律、基因决定定律,以及与这类企业发展紧密相关的风险投资、投资银行、金融风暴、商业模式、互联网2.0、云计算。

关于这本书,要说得其实就是这些,但它触动了我的一些思考:

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在书的封面印有两段话:“近一百多年来,总有一些公司很幸运地、有意无意地站在技术革命的浪尖之上。一旦处在那个位置,即使不做任何事,也可以随着波浪顺顺当当向前漂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这十几年到几十年间,它们代表着科技的浪潮,直到下一波浪潮的来临。”“这些公司里的人,无论职位高低,在外人看来,都是时代的幸运儿。因为,虽然对一个公司来说,赶上一次浪潮不能保证其长盛不衰;但是,对于个人来说,一生赶上一次这样的浪潮就足够了。一个弄潮的年轻人,最幸运的,莫过于赶上一波大潮。”这也是全书核心的观点,所以才叫《浪潮之巅》。

那么,究竟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我以为还是时势造英雄,英雄只是在这个时候把握住了机会、顺势而为,再加上幸运。因此所谓的成功人士也不要认为自己真的就有多么牛逼、多么了不起,如果你有幸成功了,首先要感谢的就是这个时代,感谢你爹你妈让你生逢其时。前言中提到,“加拿大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介绍了这样一个事实:在人类历史上最富有的75人中,有1/5出生在1830-1840年的美国,其中包括大家熟知的钢铁大王卡内基和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这一不符合规律的现象的背后有着必然性,他们都在自己年富力强(30-40岁)时,赶上了美国内战后的工业革命浪潮。这是人类历史上产生实业巨子的高峰年代。而第二个高峰年代就是从上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20年间,出现了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太阳公司的创始人安迪?贝托谢姆和比尔?乔伊、戴尔公司的创始人迈克尔?戴尔、谷歌的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等,因为他们在自己年富力强是幸运地赶上了信息革命的大潮。”

说到阿里巴巴的成功,“很多人归结为其创始人马云的天赋和能力。这一点确实不容忽视,马云算得上是当今中国互联网行业最有头脑、远见和执行力的人。很多人,包括马云自己,都认为是阿里巴巴开创了中国电子商务的市场。从效果上看这一点并不错,但是有些因果倒置。事实上,是中国非常糟糕的批发和零售商业环境,要求必须出现一家阿里巴巴这样让商业变得容易的公司。”同时,作者在书中还反复强调一个观点:“这些公司的领导人,在公司收入从一个亿增长到100亿时,能力显然没有增加一百倍,但是‘谱’却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CEO对于企业究竟有多重要?真的是非常重要!不一定是企业的创始人,事实上,绝大部分发展得好的企业的创始人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退到了幕后,把企业交给职业经理人去管理和经营,无论是微软的比尔?盖茨,还是IBM的沃森家族,以及谷歌的两位创始人,像史蒂夫?乔布斯、埃里森这样的牛人毕竟是少之又少。许多CEO拯救了企业,而不是企业的创始人,如英特尔的葛洛夫、IBM的郭士纳、GE的杰克?韦尔奇,或者将企业从刚起步的小公司,真正变成国际化的大公司,如思科的钱伯斯、谷歌的施密特。当然也有不少CEO把好好的一个企业给弄死了的,如雅虎5年间的8任CEO,以及惠普曾经的那个女CEO卡莉?菲奥莉娜,若不是后面及时调整换人,被股东轰走,差点就把惠普给废了。遗憾的是在这本书中作者没有总结伟大的CEO应该是什么样的?他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有哪些共性?

但是作者有总结什么样的公司才能称之为伟大的公司。在国内或业内,动不动看见有人称某公司为伟大的公司,实在是无知者无畏、更无耻。中国今天的企业能称之为优秀的就算是很不错的了,卓越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有一本书叫《从优秀到卓越》),伟大的公司有吗?是谁?华为?还是阿里巴巴?作者认为真正伟大的公司必须让“世界因之而不同”,具体来说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它们都是全球性的跨国公司,并在各自领域处于主导地位。”“其次,它们代表了或代表过一个时代,形成并且带动了一个产业链。”“再次,它们不能仅仅是‘以后可能前途无量’,二是必须有非常强的盈利能力,在不太长的时间里证明自己,达到每年数百亿美元的营业额,几十亿美元的纯利润,并且能有十年以上的持续增长后劲。”“最后,伟大的公司需要在财务上能够回报投资人。”作者还设置了一个“50亿美元利润或者1000亿美元市值”作为门槛。“要做到这些很不容易,即使一家公司满足了上述条件之后,还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在一个新兴的、商业潜力巨大的行业,通常会出现短期的泡沫,一些很幸运的公司碰到合适的时机,在这个行业拔得头筹,也会风光一时,但最终只是昙花一现。”

对照以上几条,中国有伟大的公司吗?作者说:“从改变中国人生活的角度讲,阿里巴巴也堪称一家伟大的公司,因为它不仅方便了几亿人的购物,并且在中国第一次做到了为广大小商家提供了低利率的贷款,在此之前,小商家们获得银行贷款的可能性近乎为零。”

那么,中国什么时候才能有伟大的公司呢?“中国的现实问题是,人们似乎不需要靠科技的进步和实业就可以取得财富。看看中国财富榜的构成,有几个是贝尔、福特这样的发明家,又有几个是洛克菲勒和卡内基这样的实业家。几乎所有富豪的财富,或者来自于股市,或者来自于房市。当人们不再把房市、股市作为最快的挣钱手段时,就是中国可以诞生下一个Google的时候了。”“从经济的发展来看,中国诞生许多世界品牌和跨国公司是历史的必然。这个任务将落到年轻人身上。”

最后还想说说的就是关于中国企业发展史、企业以及企业家传记的事情,应该说这在中国是非常欠缺的。关于企业发展史,有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跌荡100年》以及他早年的成名之作《大败局》(1、2),其他的还有吗?中国今天已经有一批像华为、阿里、腾讯这样优秀的企业,以及任正非、柳传志、马云、王石这样一些优秀的企业家,但是关于这些企业发展的记录和企业家的传记,能看的真是少之又少,垃圾倒是非常非常多。譬如关于华为的书很多,但可看的几乎一本都没有,我曾经尝试买了一本,一开篇就完全看不下去,之前看的《以奋斗者为本》也只是将任正非的讲话和华为一些内部文件进行断章取义的分割组合。因此,关于华为,我只看任正非本人的讲话,在我的电脑里有一个文件夹就是“任正非讲话”。过去写IT人物的有个叫刘韧的记者很不错,看过他的《知识英雄》和《企业方法》,可惜后来出了事情。

企业家自己动手写的就更少,一来在中国要讲求低调,二来估计也是没有时间,再者,真正能写好的也确实不多。看过王石的《道路与梦想》、史玉柱的《史玉柱自述:我的营销心得》、周鸿祎的《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以及号称商业思想家的冯仑的《野蛮生长》,印象最深就是他告诫男人千万不能碰30岁以上名字里带“芳”字的女人,因为不少高官就是死在这样的女人手里。总之,不仅要有创造历史的企业家,还要有记录历史的史家,若是企业家自己操刀写出来的就更好,如杰克?韦尔奇的自传以及他的《赢》。

阿特拉斯耸耸肩(套装共2册)读后感400字(3)篇


阿特拉斯耸耸肩(套装共2册)读后感400字 第(1)篇

这是本好书,尽管有些观点我保留自己的争议。阅读中能够而引发价值观的再思考,以理智和冷静重新审视已认知的观念,愿意接受某些认知的改变。先从书名琢磨一下——《阿特拉斯耸耸肩》,谁是阿特拉斯?阿特拉斯是希腊神话里的擎天神,是泰坦巨神一族,他的父亲家族因与宙斯作战失败,胜者便降罪对手最强大的儿子阿特拉斯用双肩支撑苍天。(随便八卦一句:他四兄弟中还有一个人所尽知的,即,为人类盗下火种的普罗米修斯)。这是要讲天神的故事?不,这只是借喻和隐喻,同这位擎天巨神一样,人类社会也需要能力者去支撑。而这能力者是处于意愿,还是多少出于责任感,做着这擎天的工作。耸肩?多少有些不屑…对于什么?除了书名,文中从无提及神话传故事。小说开首提了个问:“谁是约翰·高尔特?”这就是读者们探索小说故事的线索。当小说主线人物中第一位“阿特拉斯”在同阶层的一次社交聚会中,向社会位置等同但绝不同类的人,宣告亲手废弃了百年的家族产业时,我仿佛看到了耸肩的理由,在此有一段他关于“金钱”的诠释,搅动了我以往对这个概念约定俗成的认知。这是小说第二章排中律最精彩的部分。这位废弃家产的人不是纨绔之人,而是 “阿特拉斯” 中一位。因为他比绝大多数人都聪明勤奋、肯学习钻研、认真自律。他比很多聪明能干的人更看得清事实的真相,他是一个能够刺破成规的能人。下一个出场的“阿特拉斯”是唯一的女主角,她是主线人物,她的活动贯穿带动了整个故事的发展,她的出场最先带出的是两个重要主题:什么是道德?谁是约翰·高尔特?n“什么是道德?”她问。“分辨是非的判断,看清真理的眼光,以此行动的勇气,对善的奉献,不惜一切恪守善行的正直。”n小说的四分之一处,勾画了一个传说中的人物,n谁是约翰·高尔特?n“一个探险家,”流浪汉说着,“是目前为止最了不起的探险家,是发现了青春之泉的那个人。”n……n“约翰·高尔特花了很多年找它,他穿过海洋和沙漠,还下到很深的、被人忘却的矿井里。不过,他在一座山顶上发现了它。他用了十年的时间才爬上去,浑身的骨头都散了,手被磨掉了皮。为这个,他舍弃了他的家庭、名望和他的爱情。但他爬上去了,找到了他想带回去给人们的青春之泉,只是,他再也没有回来。”n“为什么没回来?”她问。“因为他发现,那根本带不回来。”n我因此把这个名字理解成这样,约翰·高尔特——勇气、探索未知、可以让人期待希望的代名词。而小说最终让约翰·高尔特以智慧革命者姿态登场,读者发现他其实一直都在,以一种不张扬、不造事的态度活在故事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在所有人(包括读者)对自己的社会价值观自信满满的时候,他只是沉默、认真、负责地做着很具体的,为社会真正创造价值的工作。只不过他秉持一个态度,决不向社会寄生者低头,也不允许自己被这样的群体利用。我想这是本书最有意义的地方。他是“阿特拉斯们”觉醒的兄弟普罗米修斯。小说中第一位“阿特拉斯”,全名叫塞巴斯帝安·德安孔尼亚,解释说“约翰.高尔特——普罗米修斯,改变了想法的,不再无谓牺牲,而是让懵懂众生明白:创造了劳动价值的人没有被享受劳动价值成果的人伤害的义务。”n原文是这样的:n“约翰·高尔特是改变了想法的普罗米修斯。作为对他把神火带给人类的惩罚,他一直饱受着兀鹰啄食的折磨,数百年后,他挣脱了锁链——并且从人们手里收回了神火,直到人们撤走他们的兀鹰为止。”n小说主张在个人价值没有被善意诚恳地被认可的时候,定愿选择放弃作为,也决不妥协被利用,我个是同意这观点的。明白所有放弃的人们所放弃的是怎样一种爱,这是更高层次的精神品质。约翰·高尔特引发了小说中的“阿特拉斯”们重新思考自己一贯坚持的道德原则和追求是不是真的有价值和意义,因此他可以说是他们的精神领袖,因此他必将接受被兀鹰啄食的考验。同样地,使读者们也重新对自己一直以来坚持的行为做事准则——那些原本是以有利大众、有利社会为前提而制定的,然而最后是否真的服务于应该服务的对象了?还是被什么社会群体利用为寄生的工具?仅此一点就能把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提到社会哲学的高度!事实上,读完小说后,我才掉头读了此书开头的《三十五周再版序言》,才发现作者安.兰德本人也自称是哲学家的小说家。在此我想插入一个观点:我读书的习惯,跳过出版前言、简介简评,最理想的是先读原版。我不愿因为任何可能的主观理解影响到我对于作品的感受。对作品充分全面了解、形成自己的理解之后,再考证其写作背景动机等,综合成一个对作品比较客观的看法,这才是科学理智的读书方法。小说中一直强调人应该保持个体的独立意识,和自我价值的肯定。我相信作者在小说中构建的乌托邦世界,是很多读者都也认可的世界良善运作模式。这个模式中能强烈感受到作为人的自主、独立、平等、尊严。这是本好的书。我以为小说让我联想到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经济危机爆发前后世界范围内工商业萧条给人们生存带来的影响,而实际上她创作的背景是基于更早年代的社会现象。由此看,她视角犀利地提炼到工业社会生活的共性,直陈人们在此背景下生存活动中产生的价值观问题,成功地通过小说引导读者抽丝剥茧般看清事实的真相,道出人们看出却说不清的心声。最后我想说,安兰德这篇小说将清醒或觉醒人士对良好社会形态中人们应呈现的品质强化出来,也是对社会的有益提示。

阿特拉斯耸耸肩(套装共2册)读后感400字 第(2)篇

《阿特拉斯耸耸肩》是一本好书,第一次看到那句足以改变人一生的至理名言:n我以我的生命以及我对它的热爱发誓,我永远不会为别人而活,也不会要求别人为我而活。深深地被震撼了。简单的字句,要明白并做到是多么不容易。就连故事中堂堂的叱咤风云的成功企业家汉克·里尔登都被家里游手好闲的弟弟和一味袒护“弱者”弟弟的妈妈道德绑架很多年。如读者“风筝”的评论:不要做一个寄生者,也要有勇气拒绝掠夺者,哪怕被他们咒骂,说成冷血、自私,用他们的道德标准绑架你。如果他人对你的要求超过了他对你的意义,果断拒绝。书中说:我结交的是能够给予生命的人,不是那些食人者。他们尊重我的时间、知晓我的价值、能够延长我的生命,并要求我等同地回馈。他们拥有理性、热爱思考,从不索要我的信任、希望和怜悯、牺牲。通过安·兰德精心设计的、看上去甚至有些荒唐的故事情节,还明白一个关于价值的道理,直指内心,戳中痛点,激励我们努力去创造价值:n生命中没有任何东西是重要的——除了你把你的工作能够干得多好。除了这个,没有别的。它决定了你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人的价值的唯一衡量标准。他们灌进你喉咙中的所有道义准则,只是骗子们用来榨取人们美德的一堆纸钱。能力的准则才是道德体系的黄金标准。在小说中、现实中不理性的道德标准之所以可以大行其道,我想,大概是因为我们大部分都只是普通人,内心深处不敢正视这种带有绝对的评价标准。正好连叔今天的文章提到,对于一个好强的人来说,总有人比你更强,甚至自己人生奋斗的终点,不过是他人人生的起点,这是比较难接受的真相。然而,无论承认与否,这个标准都是一个客观现实。存在即是存在着的,A即是A。你不能既想吃掉蛋糕,又想留着它。不能一边好吃懒做,又一边想获得好生活。要想驾驭自然,就必须尊重自然。人要体面生存就必须遵守这样的思想和行为的抽象原则:人是一个英雄一样的存在,他的幸福便是他生活的道德目标,创作和生产便是他最高尚的行动,理性便是他唯一的绝对标准。连叔说,你的理智,不允许你否认他们(那些比你优秀的人),你只好否定自己,你否定了自己,就一并否定了比你更强的人。学会欣赏自己的强大。承认自己的成就。也要承认自己的能力极限,尽力了,得不到,那就得不到。这世上,就是有许多人比自己更强,要学会欣赏他们。普通的我们没有像小说主人公们一样杰出的才能,没有能力拯救世界也无法逃离世界,我们能做的,也就是像艾迪一样地坚持吧,他是我心里的那个英雄。一个人必须付出,才能有权利去把他生命的价值具体地表现出来。

阿特拉斯耸耸肩(套装共2册)读后感400字 第(3)篇

尽管书中那大段大段冗长的思辩性论述常常令人心生厌烦,但也幸好有其语言本身的魅力为其保驾护航,如此才能延续了这本书存于世间和每一位读者的生命时间。籍着她文字本身的吸引力,让我们不忍心对它弃之不顾,终于让它的价值被发掘被认可了起来。作者的那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真是令人叹服,有如此能力再加上她又喜欢和善于去“哲思”,再给她按个桌子,那要是一开口发言,没完没了也就顺理成章了。

如果,她把书中的“哲思”部份精简了,保持住她那诗一般的语言“意境”,其实也不失为 一部很好的小说的。也可以向中国的一些出版商参考一下给这本书取个新名字,比如就叫《一个女人和五个男人的故事》,那就更加雅俗共赏了你们觉得好不好(一笑)

好,给五颗星,这是必须滴。

读浪潮之巅有感


浪潮涌动,ARE YOU IN

——《浪潮之巅》读后感

作者:张轶

展开正文前首先感谢团支部组织的图书活动,有这样一个契机读一本好书,做一些思考,也为2013年留下些记录思想的文字。

浪潮之巅,On Top of Tides.凭此书名,便联想到许多。古人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浪潮更替之间,便是兴亡转折之时。只见浪潮捧出新一批弄潮儿,镁光灯下舞台中央接受大众膜拜,不见旧人黯然转身,随旧时代远去留下落寞背影。

对此类公司商业案例一向有执著的个人偏好,关注郎咸平、时寒冰,也曾读过吴晓波的《大败局》而深省。如果说《大败局》提到的公司因年代偏早而有距离感,那么这本《浪潮之巅》所讲述的公司,恰恰是我们这一代人极为熟悉的。从小接触DOS系统,经历486、586年代,旁观过互联网的兴起与泡沫破裂,身边不少同学去了谷歌、苹果、百度、IBM、思科、华为,手边用着的IBM电脑,苹果手机,hp打印机,微软操作系统,用google或者百度搜索,上雅虎淘宝,写博客微博,聊着qq/msn.我们都是信息革命浪潮的亲历者,是与这些公司共同成长的一代人,那些实体或虚拟的产物或多或少承载着我们的青春和记忆。当msn space消失,当雅虎邮箱关闭,当诺基亚手机被收购……熟悉的东西正在逐渐消失,我们的情感也愈发快餐化。

新技术取代旧技术从来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你必须接受大势变化。应时而变,顺势而为,最幸运莫过于发现和顺应潮流,站上浪潮之巅。当科技和信息以大爆炸般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伴随一大批公司兴起和没落,也颠覆了传统产业链、商业逻辑和商业模式。

互联网时代之前的商业模式属于电视广告。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亏损10多亿美元,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花费90亿美元且分文未赚。洛杉矶奥组委主席尤伯罗斯上任伊始就面临巨大财政压力,但是谁也没想到,奥林匹克和电视的结合能够开创一个伟大的商业模式,将数千万公司联结在一起,成为短短20天时间内聚集上千亿美元和数十亿人目光的大生意。

这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商业模式创新,然而,正当我们津津乐道于电视广告收益屡创天价时,信息产业科技浪潮已暗流涌动。每一次产业革命都会加速推进历史进程,这一次尤为汹涌。科技成果商品化周期大幅缩短,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进程急速提升,"摩尔定律"带来行业颠覆,累积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传统经典模式在短短十年间就可能难以为继。

新技术、卫星转播和电视普及曾经开创了一个时代,然而就在三十年后的今天,电视媒体正受到极大冲击。受众获取奥运会信息的途径不再仅仅通过电视频道,而是pC、平板和智能手机这类新的传播终端。正如"人们开着电视但更愿意在微博上看各种关于春晚节目的吐槽"所描绘的场景,媒体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碎片化,电视作为单向度的传播方式所能发挥的营销空间已经有限,而新的传播渠道,尤其是社交媒体,更能加深品牌与受众的沟通。

创新造就新的奥运商业模式,创新也同样会摧毁它,pC和互联网携第三次产业革命浪潮席卷并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我们是随着这波浪潮成长的一代人,是信息科技加速发展的见证者,更是创新带来民主化和全球化的亲历者。

但凡重大产业革命,必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依托于重大技术革命,第二阶段注重新技术快速发展并在主要领域广泛应用,第三阶段是拓展期,在技术基础上发掘潜力和创新应用。信息技术浪潮始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及商业化,微软和英特尔的)"——IBM给了我们一个可能的答案。smarter ideas for smarter cities,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以及与之对应的物联网、云计算必将是未来发展大趋势,"更透彻地感应和度量世界的本质和变化,促进世界更全面地互联互通,在此基础上,所有事物、流程、运行方式都将实现更深入的智能化,企业也因此获得更智能的洞察".无论哪个行业,无论是否认同,大势就在那里,世界正在变得更小、更扁平、而且更智能,任何垄断模式都不会持久,唯有植根于开放、合作共生,提前布局、应势创新,才能占据主动、有所作为。

下一波浪潮已经在涌动,ARE YOU IN?

浪潮之巅读后感


篇一:《浪潮之巅》读后感

篇二:《浪潮之巅》读后感

篇三:浪潮之巅读后感

篇四:《浪潮之巅》读后感

篇五:《浪潮之巅》读后感

篇六:浪潮之巅读后感

《浪潮之巅》读后感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浪潮之巅》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除了读小说之外我就没有那么认真的去看一本书,而且看完了意犹未尽,想着尽快看完再翻看一遍细细品味,这本书就是《浪潮之巅》。《浪潮之巅》是一本难得的关于IT行业的好书,重点讲述的是硅谷IT企业的发展历程和变迁,分析了一些曾经辉煌的公司走向衰落的过程和原因,并讲了关于风投的有关知识,里面披露了很多知名IT企业的很多发展过程中的细节。其中有科技巨人微软、苹果、惠普、IBM、AT&T等大公司的兴衰历程,也有对整个世界IT发展史的宏观叙述,还讲述了几个重要的商业模式、国际金融机构和世界经济操盘手。全书观点宏观而不空洞,跨时绵长而不累赘,故事传奇而不虚浮,评论精彩而不偏颇,是一部难得的IT业巨作。对于非IT从业人员来说,这本书读起来几乎没有什么阅读门槛,只要当作一本小说来读就可以了,就跟看《故事会》似的。对于IT从业人员来说,从这些传奇故事中吸取教训,开拓视野,无疑对于今后的事业会有很大的帮助。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IT行业的发展历史知之甚少,基本上是从无到有的感觉,这也算是一本“相见恨晚”的好书。看完这本书我感觉我们不去改变世界,世界将会改变你,即使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是也不要坐以待毙。IT行业的发展有自己的规律,同样适用于我们的生活、工作。

首先,创新精神是企业发展的源泉,这一点在IT企业中表现得格外明显。在美国,IT业的灵魂就是创新,没有创新就不会在他们那里生存下来,就会被淘汰掉。而我们国内的IT行业几乎看不到什么创新,而且还有很大一部分软件公司靠着政府活着。大部分原因在于,传统行业的创新往往是“微小”的,而且大多是在产品层面进行。而IT行业的创新则是革命性的,大多数需要在思想层面产生变革。“胜不骄,败不馁”,在发展的高处时要放眼未来,不能固守着自己的地盘,不去创新,安心享受,最终断送了前程。有很多企业不是死于忧患,而是死于安乐。

其次,要保证创新,公司的体制非常重要。这就如同一个国家,它的体制决定了它的发展。作者在阐述企业的这个“神经网络”时,分析透彻,洞察了企业长期健康生存动力,企业就是靠着创新和体制这两部马车的拉动。Google的崛起,苹果对移动互联网行业的重新定义,以及当下以Facebook和Twitter为代表的社交网络的流行,无一不是巨大的创新。而创新背后的人才体制、分配体制、管理体制的变化,是创新能够成功,并且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钱不是万能的,技术不是万能的,如果没有良好的体制保障,赚钱的生意有可能做成赔钱的,再好的技术也无法转化成生产力。

最后,敏察质变契机的能力。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来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以,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我们就要果断地不失时机地突破其范围和限度,积极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质变的契机需要决策者敏锐的察觉能力并付之行动才能发挥出的效能。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能力,这种能力也不是与生俱来,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这个就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当我们专注于某件事的时候总能发现它存在某种规律或者问题,从中我们能找出改变它的办法。当然量变积累到质变也有外因的影响,这种外因真是社会的需要。手机的发展就是这个例子,手机从开始的模拟手机发展到数字手机,再从数字手机发展到智能手机。每一次的质变都是为了迎合社会的需要,这种需要正是一种质变的外因。这样的契机往往只是在脑海闪现,能不能把握,这是取决于一个决策者的阅历、智慧。

说了那么多,总结起来我觉得一个企业要想能够长久生存,必须具备不断的创新、完善的体制以及敏察质变契机的能力,三者互相关联,互相促进。突然感觉我们是不是太关注自己的生活,却忘了抬起头来看一看剧烈变化的天空。即使我们不能在IT行业的浪潮之巅,也不需要去感慨,毕竟能在IT行业浪潮之巅的人是少数。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在自己现有的工作岗位上开辟出属于自己的浪潮之巅。我相信浪潮也是事后总结的结果,没有人能百分百确定自己的航向就是下一浪潮。以史为鉴,方知兴替。

喜欢《浪潮之巅(第2版)(套装共2册)读后感心得体会(3)篇》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童年第2章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