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人生》读后感

《人生》读后感

MacTalk·人生元编程 读后感(3)篇。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书籍,当一个人观看了一本书籍之后都会有所感悟,是时候把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了。我们该如何去写作品的读后感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MacTalk·人生元编程 读后感(3)篇"这样的内容,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MacTalk·人生元编程 读后感 第(1)篇

目的

本文是对池建强的《MacTalk·人生元编程》的阶段总结。读这本书我是奔着两个目的来的:一是很多影视会有被编程的人,我也想过如果自己是可以被自编程的会是怎样,这本书的标题吸引了我;二是作者是程序大牛,对照作者的建议对自己的编程学习进行归纳总结。

人生员

编程语言成百上千,作者推荐学习Ruby、python、Lisp、Objective-C等元编程的语言。所谓元编程,是指能够操作代码的代码,元数据是能够描述数据的数据。元编程的语言可以自省、反射、动态改变、控制自己。具备人生元编程能力的人可以随时检查和控制自身的情绪和行为,思考自己的想法,改变大脑的动机。如果说人类与动物的区别在于理智,我们应该成为自己的人生的程序员,我们都是人生员。

学习编程

无论职业发展与编程有无关系,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学习什么语言,达到什么程度,用多长时间。之前也试过Ruby、Objective-C、C++等,目前我正在学习python,之前写过爬虫,目前在学Flask,不至于磨练人生意志吧,算是进入婵模式,学习编程对我来说算是一种休息。关于系统,作者推荐Mac,我也很推荐,这样可以少踩很多坑。

关于学习资料,作者推荐的从豆瓣找书的练习方式,我建议以书作为参考,找个腾讯课堂或其他的有后续答疑服务的视频课作为主学习资料。主要原因是,很多编程的书当翻译成中文时已经过时了,上面的一些练习可能已经做不成了。书中推荐的stackoverflow、github、也是不错的学习资源,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

初学每天花需要1到2个小时,需要尽量保证学与习的时间。我更相信刻意练习,更相信按时间。每次学习需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需要Master的帮助,需要反复多次的用心练习,每次都有成长。

每一门编程都会涉及基础运行环境、数据类型(数字、字符串、数组、集合、字典等)、表达式、函数、流程控制、类、方法等。尽早通过大量练习掌握它们,然后再去深入了解面向对象、并发、异常、文件与目录、网络、标准库等内容。

编程工具分为三种,部分程序语言自带的Shell、文本编辑器、集成开发环境(IDE),推荐:

Shell:单步执行你的编程语句并给出即时反馈。如果在学习python,推荐python Shell、bpython、Ipython。

文本编辑器:我用Sublime Text,跨平台,比Vim容易上手;

IDE:图形化的集成开发工具,我用JetBrains系列;

辅助工具:

笔记:有道云笔记、Bitcron、Github;

pocket:以后读;

Dash:代码检索;(这个工具没有用过,需要后期学习)

如何提问

遇到问题,通过以下步骤进行提问:

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看是否自己能够解决;

选择提问对象,确保他是你所知道的最佳解决人选;

用清晰、简明的语言描述问题:用清晰的短句写标题;软件环境,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等相关软件及其版本号;问题是否可以重现,采用什么方式重现;采用了什么措施解决问题;相关的可分析的文件,包括日志、截图和Core dump等;

不要忘了说“请”和“谢谢”,我遇到过不懂礼貌的人,这样的人什么也学不到;

MacTalk·人生元编程 读后感 第(2)篇

可以说Mac在我本科生活中是女神般的存在,甚至在赚到一点外快后萌生出购买二手Mac设备的幻想,不过这一切都被家人否定了;后来还把精力花在黑苹果上,到AMD虚拟机成功运行Lion为止。第一次用Mac是在今年年初,最初的体验是和Linux大同小异,第一印象就是retina屏太细腻,细节太贴心。辗辗转转到了年末,终于下定决心放弃联想YOGA改用MacBook pro,希望能找到一些有关MacOS教程、技巧的内容读读,加深我对Mac的认识。可惜微信读书的资源不多,其他的也比较旧了,所以碰到池老师的这一本书。

这本书主要围绕了Mac和MacOS背景展开,讲述了自己的从业经历、读书心得,穿插了自己的人生选择观、道德观、金钱观和职业观看法。且不评论这本书内容广泛会不会导致太泛且没有干货(要考虑到这是他个人所写文章的集合),这本书对我而言最大的价值是给我提供了不少思考问题的新方向:“自己困难一些,别人容易一些”;“财富和金钱是两个不同概念”;“黑客与画家有相似之处”;“考虑沉没成本,为自己的选择站台”;“月薪与时薪的区别”;“本科加入职9年重新规划会如何?”等等。

喜欢这本书的原因除了上述观点有启发以外,池老师还通过一系列经历来坚定我主用Mac的信念,也让我在使用Mac来学设计、试开发的路上增强了一定自信。

最后,我想成为一个有产出的人。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MacTalk·人生元编程 读后感 第(3)篇

介绍了Mac操作系统,推荐了一些实用的应用软件,说到了元编程,提及了Linux与shell,还分享了自己作为一名程序员的历程。此书看到一般,自己毫不犹豫删了MBp15里的Windows双系统,装了Linux虚拟机,按书中Mac tips里面一条接着一条尝试,第一次感受到Mac的方便与快捷,也第一次感受到自己会的东西太少,我想熟练掌握一些Linux编程技巧,学习python编程,SQL以及NoSQL语言,高阶算法,计算机网络架构。。。一步步来,相信自己,坚持下去,时间会说明一切,但到那时,估计想学的东西又更多了。。。
在社会大众看来,“程序猿”,“攻城狮”往往代表着一群不善于交际的nerd,但其实他们不仅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非比寻常的作用,也有着自己的丰富多彩的人生。有人总说做管理的看不起做技术的,但我想问,有几个做管理的人不是从技术人员一步步上来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很佩服那些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做好自己本职工作,求知进取的人,不浮夸不奉承,尊重他人更尊重自己。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季羡林谈人生 读后感(3)篇


季羡林谈人生 读后感 第(1)篇

季老

   

    在北大只要一提起季老,所有人都会知道是季羡林先生。季老不仅在北大人人皆知,就是在国内的知识界、文化界、舆论界,只要说起季老的大名,几乎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和季老同时代的老一辈学者中,虽然不乏一批大师级人物,但能够有季老这样的知名度,得到季老这种政治礼遇的,几乎找不出第二个人。

    季老有这么大的名气,首先应该和他的资历、背景有关。1952年院系调整之后,北大集中了全国人文社科界最多的著名学者,而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评定的北大一级教授中,季老是最年轻的一位。其他人大都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先后去世,1997年陈岱孙先生去世后,北大的老一级教授就只有季老一人了,全国范围内有这种资历的学者也属凤毛麟角;其次,许多大学者一辈子从事的都是高深的学问,普通人自然不懂,无从了解。季老的专业研究如梵文、巴利文虽然没多少人懂,吐火罗文更是全世界也没几个人能懂的文字,但季老又善于写散文,很多人读过他的散文作品。他还写过《牛棚杂忆》、《留德十年》这样颇有些影响的书,一般人都可以通过这些文字了解季老;再有,季老受到的政治礼遇极高,他去世前几年住在301医院,温家宝总理几乎每年都去探望,前后去了五次;还有季老的家事,如他和儿子的关系,关于他遗产的纠纷等等,多次成为舆论的热点,无形中也使得季老名气大增。

    我是1981年考入北大的,那时候北大的前辈学者还有不少,季老只是其中之一。印象中我也听到过季老的一些逸闻趣事,例如说有新生看到一位衣着朴素的老人,以为是学校的老工友,就委托他照看一下行李,开学典礼上才知道他是时任副校长的季老。1985年我大学毕业后到校党委当秘书,季老那时已不担任副校长了,我也极少能看见他,但我经常会在办公楼看到李玉洁女士,听人说她是季老的秘书。我心里还有些不解,当时王力、冯友兰这些老学者还在,但没听说他们有专职的秘书,另外我以为秘书应该是像我这样年轻的,而李玉洁看起来差不多是退休年龄了,因此对季老的特别之处留下了一些印象。不过在我参加工作的头些年里,一直没有和季老有直接的接触,也不知道多少关于他的事情。

    大约在1990年代初期,有一段时间我早晨上班时经常会在图书馆北边的路口遇到季老,后来看到有报道说季老为了写书,每天都要去图书馆查资料。我不记得季老的夫人是哪一年去世的,就在我时常遇到季老的那段时间里,有一天早上似乎天气不好,好像还点下了点雪,但我仍然在路上遇到了季老。我记得那天到办公室后,听同事说季老的夫人去世了。我当时很有些纳闷,为什么季老在夫人刚刚去世时还照常外出呢?后来也看到有报道以敬佩的口气说季老一心扑在研究上,夫人去世时仍然坚持工作。我是在过了很长时间以后,才了解了一些季老的家庭背景,特别是季老去世后看到他儿子季承的说法,才算解开了当年的疑惑。

    我直接和季老的接触大约只有两三次。1998年是北大建校100周年,不知出于什么考虑,最高领导人忽然对北大的百年校庆异常热心起来,先是于4月29日来北大“暖寿”,又于5月4日出席纪念大会并发表讲话。我私下里曾有一种看法,当时朱镕基刚刚出任总理,又是要闯“地雷阵”、“万丈深渊”,又是要“准备一百口棺材”,一时风头正盛。最高领导人有意为北大造势,是否还有更深层的考虑?毕竟朱镕基和最高领导层的几位清华校友都颇为引人瞩目。当然我只是妄加猜测,不过有人以朱镕基出席校庆大会看起来似乎不愉快,对我的看法表示了一定认可。

    “暖寿”当天在勺园举行了一次座谈会,由北大老中青三代教师和学生代表参加。以季老的资历和名望,自然要躬逢其盛。有关这次座谈会的报道说最高领导人一见季老,即说了“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今日一见,三生有幸”的客气话,足见季老的分量之重、名望之高。季老当然要在会上重点发言,不过我听一位参加座谈会的人说,季老那天的发言比较一般。我后来专门查了一下有关报道,季老大概说了两个意思:一是人才培养要注意文理并重,二是要采取措施避免人才流失。季老是座谈会上辈分最高的“一老”,其发言确实未见出彩之处;反倒是参加座谈会的“一小”——法律系女生李岭的发言令我印象深刻。她将北大学生的状态概括为三句话:学习上勤奋努力,生活上丰富多彩,政治上积极上进。并表示爱祖国、爱北大,是我们的口号。我们要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北大的命运联在一起,要努力努力再努力,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实际行动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实在是佩服这位小女生对北大当局和最高领导人意图的把握能力,果然她发言结束后,“江泽民同志带头鼓掌”。

    最高领导人亲临北大是一件大事,按照惯例要马上报送北大师生的反映,上面也迫不及待地开始催问了。我当时在党委研究室工作,和几位同事分头收集各方面的反映,季老的看法自然是首先需要了解的。当天晚上我打电话到季老家,记得是李玉洁接的电话,她听明白意思后说季老已经睡下了,不便再让他起来。当时在场的领导们也只好作罢。但过了不长时间,季老的电话就打回来了,季老还没有睡着,询问了来电情况后亲自回了电话。我做记录时感觉季老很激动,他说这是历史上最高领导人第一次到北大,意义十分重大,其他的话我记不起来了,基本上都是这类意思。通话过程中季老激动、兴奋之情始终溢于言表。

    我还有一次和季老直接接触是在1999年底。当时我的大学同学曾楚风在湖北主编《今日名流》杂志,因为马上要进入21世纪了,他们想请一些名人发表对新世纪的看法、展望。季老是北大辈分、名望最高的学者,于是找到我希望能请季老谈一谈。我和李玉洁联系后征得季老同意,于是陪杂志社的几个人到朗润园季老家中拜访。我是第一次进季老家,看到季老家里的摆设十分简朴,家具都比较老旧。季老应该是刚吃过午饭,桌子上还摆着一些没吃完的白菜豆腐之类的家常饭菜。我们还未坐定,就在一个比较显眼的位置上看到电影明星许晴的照片,季老爱猫是很有名的,照片一看就是许晴抱着季老的猫拍的。我们都有些好奇,我感觉季老似乎也在等着我们询问,果然曾楚风刚一开口,季老马上就用十分愉悦的口气说:噢,那是许晴。进一步解释说是他的学生刘波正在和许晴恋爱,是刘波和许晴来家里时拍的。

    刘波其人此前我见过,但不知道他正在和许晴恋爱,只知道他是诚成文化公司的董事长,在北大读研究生期间可能也受过季老的指教,所以对外说他是季老的学生。刘波曾策划出版过一套影响不小、售价很高的《传世藏书》,并请季老任主编,不过季老自己说他那个主编是“挂名的”。刘波还出资200万美元设立了以季羡林为名的研究基金,我参加了在友谊宾馆举行基金成立仪式。经季老解释后我们才明白了,一位是才子、富商,一位是当红女明星,更有一位名满天下的前辈学者,他们之间的交往对任何一方而言都是锦上添花的事情,季老当然也可以为女明星的崇拜而感到几分自得。至于听说刘波和许晴分手,破了产并跑到国外,这些已经是后话了。

    但是当问及季老对21世纪的看法和展望时,我却不禁有些失望。作为一位享有盛誉的大学者,又是一位饱经风霜、年近九旬的世纪老人,我以为季老理应对新世纪谈出一些深邃、独到的见解。但季老似乎没有多少想说的话,经曾楚风他们一再恳请,也只是简单地谈了一点看法。或许是这些看法太平常了,我已经想不起来季老都说了些什么,总之感觉是像我这样学识、阅历都非常浅的人也能认识到的。后来我从季老的文章里看到他对21世纪做过一些展望,例如季老在《梦游21世纪》一文中就写到:“我梦到,我们的国家继续安定团结,繁荣昌盛下去、、、、、、56个民族团结得像一个人。南方不再洪水泛滥,北方没有森林火灾、、、、、、”;“我梦到,在每一个家庭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相敬相爱,相忍相让、、、、、、对待爱情坚贞真实,谁也不做露水夫妻,把离婚当作家常便饭、、、、、、”。诸如此类的一些梦想和期待,作为一种愿望也许是好的,但是在中国社会还充满着各种问题和冲突,人性在可预期的未来不可能有太大改变的前提下,季老的想法只能是一种“梦游”。

    如果和一些真正的大家相比,季老的思想深度的确比较有限。例如爱因斯坦虽然是一位大科学家,但他对人类社会的问题也有深刻的洞见;陈独秀、鲁迅、胡适等北大前辈学者,无不以思想的深度和力度而贡献卓著、影响至今。相比之下,季老的见解恐怕就太简单、太理想化了一些。我不是苛求季老,不要求他一定达到大思想家的境界。但季老毕竟是这个时代年龄最长、辈分最高、名气最大的学者之一,以他的阅历、身份、影响力,完全可以对这个时代及国家民族的未来发表更深入一些的见解,他也应该有这个责任和义务。但是季老显然离这样的期待相距较远。

    对季老的专业研究我是一窍不通的,他的散文我看过一些,不是太多。我认为季老的散文是写得不错的,例如写胡适的,写胡乔木的,虽然不见得全面,但写出了很多真情实感,文笔也比较质朴。我曾听王学珍说季老在“文革”中所受的迫害远不是最重的,《牛棚杂忆》真实地记录了这段历史,但是这本书最大的不足,还是对“文革”这样一场空前浩劫发生发展的深层原因缺乏分析;《留德十年》我感到也有类似缺憾,对于德意志这样一个科学和文化素养很高的民族为什么会走上法西斯道路,季老似乎也没有多少涉及。

    前些年季老发表了一些观点,例如他讲过“21世纪必将是东方的世纪,将迎来东方文化的全面繁荣与复兴”;还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他是指西方文化虽然长期占据主流,但将会逐渐让位于东方文化;他尤其推崇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观念。这些观点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对于博大精深的东西方文化都所知甚少,不过总觉得在中国这样一个还没有经过深入的思想启蒙,民主、自由、法治等人类公认的普遍原则还远没有深入人心的国度里,是否急于期待东方文化的复兴?我曾听汤一介先生明确讲过不同意季老“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看法,认为我们现在主要还是要学习西方文化。我对季老的见解比较认可、印象深刻的是他积多年阅历的一些经验之谈,例如他讲坏人不知道自己是坏人,坏人是不会改好的,倒是很让人信服的名言。

    2005年前后我因为要编写北大统战史略,偶然在统战部的档案里看见一份1950年代有关季老的材料。当时季老40多岁,任东语系主任。材料里有两点评价我还有印象:一是说季老比较好名誉,什么荣誉都要争,如果西语系受了表扬,他就会比较介意;二是说季老一个人在北京生活,长期把妻子留在山东老家不接过来,想和妻子离婚,又不好意思提出来,毕竟是妻子多年承担了家庭责任。季老和夫人的关系从季承的说法里得到了证实,虽然材料带有那个年代的特点,但这两点评价应该是大体不差的。季老去世前几年,忽然提出要辞去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顶桂冠,博得了舆论的不少好评。但北大有学者认为这也是季老获取名誉的一种方式。我不知道季老的想法,也不敢完全苟同这种看法,不过季老好名誉的特点看来北大有一些人还是了解的。

    季老去世前后还出现了一些戏剧性事件,不断形成热点新闻,直到现在也没有完全平息下来。先是钱文忠以季老的“关门弟子”自居,给季老行跪拜大礼,着实炒作了一番;然后又传出季老收藏的书画“失窃”,时任秘书杨锐被停职,此事甚至惊动了温家宝总理;再有季老13年未见面的儿子季承回到他身边,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后续情节。2009年季老逝世后,围绕季老的遗产季承和北大发生了持续纠纷;季承出版了《我和父亲季羡林》一书,全面披露了季老特殊的家庭生活。中间还穿插了季老故居被盗等事件,整个过程颇似一部跌宕起伏的电视连续剧。

    对这些事情我了解的有限,谈不了多少看法,不过在季老的遗产问题上倒是有些话想说。据说季老早就表态将他收藏的字画等文物捐给北大,季老毕竟是耄耋之年,生前最后几年一直住在301医院。北大校方早就可以根据季老的愿望,请季老立下有效遗嘱,将文物移交给学校妥善保管起来,其实北大图书馆就有季老的工作室。但是北大校方却一直不作为,似乎季老可以长生不老下去。在季承回家之后,虽然季老和儿子之间有过很深的隔阂,但面对的毕竟是血浓于水的亲生儿子,季老不再明确表态将文物捐赠给北大,也是可以理解的人之常情。只是季老去世后其遗产纠纷愈演愈烈,对北大和季老的名誉都有不小损害,这种情况恐怕也不是季老愿意看到的。另外季承的书我没有看,不过主要内容也有所了解。虽然季承的做法让很多人难以接受,认为他损害了季老的形象,但也有不少人赞许季承不为亲者讳的勇气,是讲了真话的。

    季老愈到晚年名气愈大、影响愈大,所谓树大招风,可利用的价值自然也大。刘波、钱文忠等人可能都听过季老的课,但是“亲授弟子”、“关门弟子”之类恐怕是谈不上的。季老的秘书中我只认识李玉洁女士,有一年我和李玉洁一起去机场接从韩国访问归来的季老和郝斌副校长,一路上李女士十分健谈,感觉是一位干练、直爽、风风火火的老太太。李玉洁长年照顾季老,早就被很多人视为是季老的家庭成员,那一次我带《今日名流》杂志社的人去季老家,他们都以为李玉洁是季老的夫人。2003年底我所在的党委统战部搬到燕南园53号办公,紧邻54号李玉洁家,但我只见她回来过一次。为了翻建53号小楼,施工部门在54号东侧搭了几间临时建筑,没有及时拆除。李玉洁看到后大为不满,不仅骂施工单位,也高喊着让统战部长出来,后来干脆找来一帮人把临时建筑拆了。我不禁感慨老太太跟着季老见了很多世面,口气、脾气都大了许多。我不了解李玉洁等人对季老的作用,但是季老受到身边一批人的包围、影响恐怕是难以避免的。

    季老生前和身后,各种宣传、介绍、回忆、评价他的文章都非常多。我和季老的接触十分有限,本来是没有必要再写这些文字的。不过季老毕竟名气极大、影响极大,是一位非常有代表性的北大前辈学者,我也不能不对季老有所关注。尽管我没有能力对季老做全面评价,也不妨把我知道的一点季老的事情,把我对季老的一些看法告诉世人,或许能对人们了解季老起到一点拾遗补缺的作用。

    我想季老作为一位大学问家应该是没有什么异议的,他在梵文等领域的造诣、贡献、成就是得到公认的,他对待学问的认真、刻苦、勤奋早就被奉为学界的典范;季老还是一位不错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很有影响,不乏许多对真、善、美的追求。但季老又是有局限的,首先他不是一位深刻的思想家,以他的身份、阅历、影响,他没有对时代、社会发出多少令人警醒、发人深思的声音,而是比较顺从、配合,充当了某种适应体制需要的角色;其次季老应该是一个公认的好人,虽然他在家庭中未必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但他远不能称得上是伟人,尽管很多人希望他成为伟人,甚至有人认为他已经是伟人了。在季老去世前的若干年里,他一直是北大资格最老、名望最高的教授,是最能代表北大形象的一位前辈学者。但是季老的局限也是比较明显的,有些“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同样是盛名之下,被许多社会公众还寄予厚望的北大,其实早就彻底依附于体制,整体上失去了为社会贡献有价值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何况在今天的北大,能够达到季老做人、做学问境界的学者,恐怕也已经不多了。

季羡林谈人生 读后感 第(2)篇

长大了,才慢慢明白,有一种帅,跟脸没有一点点关系啊,他是什么呢,他是历经岁月变化后的豁达,历经风云变换后的坚守和面对困难时所展现的刚毅。这是一个人慢慢的在岁月磨练中通过读书和阅历沉淀出来的气质。所以他跟脸没有任何关系,任何人的容颜终有一天会老去的,这是不可抗拒的结果。有一种美也跟脸没有任何关系,他是洋溢在眉间的书香,沉淀在内心的修养和面对困难所展现的自信,这个也跟脸没有关系,这个东西是什么给予的,是书给的。这就像余秋雨先生所说的: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一个人如果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平庸,那么今后要摆脱平庸就十分困难。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凭什么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如此好事,如果等到成年后再来匆匆弥补就有点可惜了,最好在青年时就进入。所以在阅读中人对自我素质的提升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一直在跟你们强调一句话就是阅读,阅读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能力。你说一个人书没读多少,他的思想很深刻,开什么玩笑,你不读书你连表达都表达不了,甚至你连自己的想法都不知道怎样清楚地表达。有一个儿子问他爸爸。我为什么要去读书的时候,他爸爸是个鉴定玉的专家,随手拿起一颗玉说了这样一句话:儿子,你读过书了,你就会说此玉通体圆润、色泽透亮、晶莹剔透,持此玉之人必得品行端庄嗒嗒嗒说了一大堆,如果你没有读过书呢,拿起石头你就会说:卧槽,你看这石头,卧槽,你能说什么,说不了嘛(注意这里的卧槽不是骂人的意思,这是个语气助词,就跟古时候的之乎者也一样,加重感叹的意思)。所以中国古人表达难受是怎么说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可是现在我们怎么说:蓝瘦,有多难受,香菇,为啥想哭,难受。

季羡林谈人生 读后感 第(3)篇

这本书是季羡林写有关人生的文章选集,季羡林98年人生中可谓是波澜壮阔,虽然他不是时代的弄潮儿,但是他的存在和他留下的书籍给这个时代留下了不少的笔墨。

   什么叫人生?这个课题太大了,连季老也不能清楚,自古以来,无论是哲学家,历史学家,谈人生的人很多,也有很多阐述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的文章,但是都是正确的吗?适用于每个时代每个人民吗?或许连他们自己都越谈越糊涂。季老觉得我们人的生都是被动的,被动的出生,糊里糊涂下或许有所成就,但成就取决于自己的反省能力,正如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结合到我现在面临的实际,我觉得自己每天去反省自己,或许又活的更累,有句话叫做“难得糊涂”(或许这就是我的不思上进吧,难得糊涂我觉得是适合老年人的,我这个年纪是需要越活越明白,老了所有明白了才要难得糊涂)。其次谈到的是人性到底是本善还是本恶的?个人认为人性的善和恶都不能简单去评判。 

人生的做人与处世,在里面写得我也是颇受益的。首先我们是礼仪之邦最基本的是要懂礼,在生活中,从我每次出行坐公交车中这点让我深有感触,但是礼绝对不是繁文缛节,也不是一种义务,而是发自内心的,就如同在公交车上,如果把让座变成一种负担,那就远远违背了我们的初衷。“满招损,谦受益”。谦虚是一种人生的涵养,不是虚伪的谦虚,是那种荣辱不惊的态度,在我看来,不谦虚也同时是一种无礼的表现形式。容忍,时常听别人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但同样有个成语叫“得寸进尺”。怎么解释容忍二字,忍是别人侵犯了你,而你将刀刃放在心上,把心削平,而容就是一个界限了,在界限内,你可以容忍,界限外,如何忍?知足,最耐人寻味的是冰心老人提的座右铭“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到底什么是知足?如果简单的像高中作文一样,定义知足与不知足,或许我思想就永远停留在应试教育。

人生读后感600字(3)篇


人生读后感600字 第(1)篇

看完人生最大的感触就是人的一生中有很多岔道口,选择很重要,有时候一个选择就会影响一生!做好生活中的每一道选择题,是对自己人生的负责。小说中高加林为了自己的理想选择了黄亚萍,放弃了真正爱他的巧珍,这个错误的选择最终让他失去了工作,还失去了最爱的巧珍。

他当然想和黄亚萍结合在一起。他现在觉得黄亚萍和他各方面都合适。她有文化,聪敏,家庭条件也好,又是一个漂亮的南方姑娘。在她身上弥漫着一种对他来说是非常神秘的魅力。像巧珍这样的本地姑娘,尤其是农村姑娘,他非常熟悉,一眼就能看到底。他认为她们是单纯的,也往往是单调


年轻人有理想有追求是好事,但是不要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别人身上,要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去实现去奋斗!

现实是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谁如果要离开自己的现实,就等于要离开地球。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是对于刚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最重要的认识。

可是,社会也不能回避自己的责任。我们应该真正廓清生活中无数不合理的东西,让阳光照亮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使那些正徘徊在生活十字路口的年轻人走向正轨,让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让他们的理想得以实现。祖国的未来属于年轻的一代,祖国的未来也得指靠他们!

当然,作为青年人自己来说,重要的是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生活。哪怕你的追求是正当的,也不能通过邪门歪道去实现啊!而且一旦摔了跤,反过来会给人造成一种多大的痛苦;甚至能毁掉人的一生!

其实高加林最爱的是他自己,他所作出的选择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前程,其次才是巧珍,他喜欢巧珍也是因为巧珍对他百依百顺,对他好,考虑的也是自己的感受。

最懂爱的人应该是巧珍,她对加林的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在加林为了自己的理想和她提出分手时,作为一个农村的不识字的姑娘既没闹也没死缠烂打,而是默默地流着泪成全他。真正的爱不是拥有而是成全!像电视剧《如果可以这样爱》中祁树礼对白考儿的爱一样,为了自己心爱的人选择提前结束生命用自己的心脏去救耿墨池,因为他知道白考儿爱的是耿墨池,所以他选择成全她!

扯远了,言归正传,说说黄亚萍,她对加林的爱另人窒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变他,最后高加林也说了她爱的是另一个人,我想他说的应该是黄亚萍爱的只是一个自己想象出来的理想中的爱情对象!

还值得一提的就是文中的德顺老汉了,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曲曲折折,看透了很多事,明白了很多道理。说的话很朴实又不失哲理性。

我虽然没有妻室儿女,但觉得活着总还是有意思的。我爱过,也痛苦过;我用这两只手劳动过,种过五谷,栽过树,修过路……这些难道也不是活得有意思吗?——拿你们年轻人的词说叫幸福。幸福!你小子不知道,我把我树上的果子摘了分给村里的娃娃们,我心里可有多……幸福!不是么,你小时候也吃过我的多少果子啊!你小子还不知道,我栽下一拨树,心里就想,我死了,后世人在那树上摘着吃果子,他们就会说,这是以前村里的光棍老汉德顺栽下的……”

加林听了德顺老汉的这些话似乎也明白了什么…

严峻的现实生活最能教育人,它使高加林此刻减少了一些狂热,而增强了一些自我反省的力量。他进一步想:假如他跟黄亚萍去了南京,他这一辈子就会真的幸福吗?他能不能就和他幻想的那样在生活中平步青云?亚萍会不会永远爱他?南京比他出色的人谁知有多少,以后根本无法保证她不再去爱其他男人,而把他甩到一边,就像甩张克南一样。可是,如果他和巧珍结了婚,他就敢保证巧珍永远会爱他。他们一辈子在农村生活苦一点儿,但会活得很幸福的……现在,他把生活中最宝贵的东西轻易地丢弃了!他做了昧良心的事!爸爸和德顺爷的话应验了,他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他搅乱了许多人的生活,也把自己的生活搅了个一塌糊涂……

有了这一次教训,相信加林在以后的岔道口会作出正确的选择!

全文读完意犹未尽,尤其喜欢文中那个年代的感觉,淳朴、善良,羞涩、真挚,纯真…抽空再看一遍,感受或许又不一样了。读完后接着又把平凡的世界加入书架,继续沉浸在路遥的世界里~

人生读后感600字 第(2)篇

人生路遥18个笔记◆ 引言>>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別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 第二章>> 从绞得乱翻翻的被褥看来,这种痛苦的休息简直等于活受罪。◆ 第三章卖东西吆喝一声没那么丢人吧?死要面子活受罪!>> 高加林感到整个大地都在敛声屏气地等待他那一声“白蒸馍哎——”!啊呀,这是那么的难人!他感到就像要在大庭广众面前学一声狗叫唤一样受辱。他用手背擦了一下额头的汗水,决心下一声非喊出来不可!他狠狠地咽了一口唾沫,把眼一闭,张开嘴怪叫一声:“白蒸馍哎——”>> 他和黄亚萍相比,有难以克服的自卑感。这不是说他个人比她差,而是指家庭、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这些方面而言。>> 生活的变化使他们很快就隔开很远了,尽管他们相距只有十来里路,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已经是在两个世界了。◆ 第七章>> 奥勃洛摩夫>> 高加林渐渐开始正常地对待劳动,再不像刚开始的几天,以一种压抑变态的心理,用毁灭性的劳动来折磨肉体,以转移精神上的苦闷。◆ 第八章>> 谣言经过众人嘴巴的加工,变得越来越恶毒。>> 乖人不常恼,恼了不得了。◆ 第九章>> 哈呀!值钱东西是哪里来的?还不是人挣的?只要人立得住,什么东西也会有!◆ 第十一章>> 娶个不称心的老婆,就像喝凉水一样,寡淡无味……◆ 第十二章>> 生活的变化真如同春夏秋冬,一寒一暑>> 劳动啊,它是艰苦的,但也有它本身的欢乐!◆ 第十四章>>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当今的现实生活中有马占胜和高明楼这样的人。他们为了个人的利益,有时毫不顾忌地给这些徘徊在生活十字路口的人当头一棒,使他们对生活更加悲观;有时,还是出于个人目的,他们又一下子把这些人推到生活的顺风船上。转眼时来运转,使得这些人在高兴的同时,也感到自己顺利得有点茫然。>> 西斜的阳光从大玻璃窗户射进来,洒在淡黄色的写字台上,一片明光灿烂,和他的心境形成了完美和谐的映照。>> 西边的太阳正在下沉,落日的红晖抹在一片瓦蓝色的建筑物上。城市在这一刻给人一种异常辉煌的景象。◆ 第二十章>> 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方面不满意,就灰心。◆ 第二十三章>> 一个男子汉,不怕跌跤,就怕跌倒了不往起爬,那就变成个死狗了……”

人生读后感600字 第(3)篇

“他的悲剧是他自己造成的!他为了虚荣而抛弃了生活的原则,落了今天这个下场!他渐渐明白,如果他就这样下去,他躲过了生活的这一次惩罚,也躲不过去下一次惩罚。那时候,他也许就被彻底毁灭了……严峻的现实生活最能教育人,它使高加林此刻减少了一些狂热,而增强了一些自我反省的力量。他进一步想:假如他跟黄亚萍去了南京,他这一辈子就会真的幸福吗?他能不能就和他幻想的那样在生活中平步青云?亚萍会不会永远爱地?南京比他出色的人谁知有多少,以后根本无法保证她不再去爱其他男人,而把他甩到一边,就像甩张克南一样。可是,如果他和巧珍结了婚,她就敢保证巧珍永远会爱他。他们一辈子在农村生活苦一点,但会活得很幸福的……”“现在,他把生活中最宝贵的东西轻易地丢弃了!他做了味良心的事!爸爸和德顺爷的话应验了,他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他搅乱了许多人的生活,也把自己的生活搅了个一塌糊涂……”人的一生,关键就那么几步。一步错,步步都是错。在读到巧珍与加林第一次在村头约会时我隐约觉得这可能是一对悲剧恋人,这才像我了解的路遥,他深刻地认识到在黄土地上劳作的人在面对生活时的艰难与困苦。冲破阶级而当我此刻读完时,虽然做好了悲剧收场的心理准备,不免还是唏嘘。什么叫命运?这就叫命运。生活有一点残酷,也还算有一点希望。路遥算是用了下面这段写景的话来收场这个故事。“黎明不知什么时候已经静悄悄地来临了。县城的灯光先后熄灭,大地万物在一种自然柔和的光亮中脱去了夜的黑衣裳,显出了它们各自的面目。时令已进入初秋,山头和川道里的庄稼、树木,绿色中已夹杂了点点斑黄。”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3篇


导语:哲学的原意是爱智。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哲学与人生》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1】

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说,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因此,看此书与其说是学点哲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它来审视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髓提炼了出来,并贯之以自己的思想,给我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精深的课;在这里,我们不但会看到历史哲学大师的思想,而且会感悟到许多以前从未想过的东西。相信看过此书的人肯定能看透人生许多事情,看淡人生许多哲学课。在这里,我们得到的不仅是哲学的全部精华,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本质和名利和挫折。

人的经验有时候需要概念才能展现内涵。 一个人假设碰到一种情况或一种经验,但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他不知道这种情况和经验是什么,也无法去处理,没有体会也没有心得,更没有感知力,不久以后就忘了。即使再有相同的遭遇,也缺少先前的心得作为对照,几十年的人生虽然经历很多,但用言语表达出来却很少,对自己的一生很漠然,很无视,仿佛一生都是很苍白的,生命力的乏弱使他感受不到生命的快乐和痛苦。

人类的典范,应该是那些让你我这般平凡的,有着许多烦恼的人都能效法的。他们让我们懂得:烦恼不值得担心,因为能磨练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为何而死。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人们多把拥有大量金钱和物质的人当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许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其实拥有越多并不见得就越快乐,傅先生在介绍存在主义时说,一个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为拥有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在介绍道家时又说,一个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乐,因为欲望没有满足会痛苦,一旦满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没有丰富的物质享受,可以没有良好的制度,却不能没有正确的理念。物质的提高和科学的迅速发展是否能证明社会的进步?即使在寝食无忧的生活里,人们是否就能快乐呢?有了一千万想两千万,有了两千万想五千万,人的欲望用无止境,追求不到时就永远在没有边界的痛苦里轮回。而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不堪其优,也不改其乐也能更好地证明了即使在物质极为匮乏的社会里,人也是可以快乐的。显然,人是否快乐和物质没有关系。经济和科学属于器物层次,器物不能代表文化。制度也是一样。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的人就比生活在社会主义下的人快乐,社会主义的人一定比封建社会的人快乐,我看不一定。

对于作者的某些观点或许我不尽赞同,但由于此书谈论的是人生,对于人生,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可提供,正如作者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一个人对于宇宙和人生,一定要存在敬畏的心。因为其中充满了许多奥秘,而这些奥秘永远不能被解释清楚。既然是奥秘,那最重要的就是思想的互动,更何况傅先生说的许多东西又是那么正确呢?

书中有一段话我是我最喜欢的,也在此摘录下来,做为对自己的勉励,也作为文章的结尾吧!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2】

学生问:人生有什么意义?

老师答: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你可以不断地询问人生有什么意义?

开篇这个对话勾起了我对此书的兴趣,这样的回答真是有意思,不是确切的从正面来回答学生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而是侧面回答了这个问题,其实这个回答等于没有回答,可正是这个回答,显示出老师的智慧所在。

翻开此书前,一直觉得哲学这门学科永远和我沾不上边际,觉得这种书中充满着奥妙和深不可测的智慧。可是翻阅完后,我的思想有了180度大转弯。原来,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套哲学理念,和哲学家们的区别在于,他们将他们的所思所为系统的呈现给了众人,让大家明白他的做人道理;而我,盲目的在成长中成长着,此刻,借助一张张纸上的字,来认识自己,分析自己,从而做好自己。

哲学源自希腊的爱智,不是拥有智慧,而是热爱智慧。通过此书认识了柏拉图、苏格拉底、孔子、老子等哲学家及他们的哲学思想,说真的,傅佩荣老师的文字很吸引人,觉得句句都很有必要读下去,对应着他的分析,将自己的行为与之对应比较,让我发现原来自己的人生理念是偏向孔子的儒家风格,原来自己和哲学的关系这么密切。

阅读时感受颇深,还不时告诉自己,这么一本充满着哲学知识和智慧的书,只读一遍是没法消化的,以后有时间就应该翻开看看,慢慢的彻底将里面的内容吸收消化掉。也许远大的人生目标还没有在心中成形,可是具体的生活态度应该很明确,就是让自己每一天都过的很踏实,也让亲人和朋友对自己感到踏实,坚实走好每一步,人生就会迈一大步。

这本书包含的内容太多,以至于翻到最后一页,我就将书中的一切忘得干干净净,可是,它明明影响着我。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3】

西方有句谚语:哲学不能烘面包,但是哲学能使面包增加甜味。哲学就好比蜂蜜,可以调味人生。我觉得,人生数十载,若没有哲学,充其量只能是生存。而有了哲学,我们才能像海德格尔说的那样诗意的栖居。傅佩荣老师说:如果不谈哲学,则人生不限于盲目瞎闯或随俗沉浮者不多啊!确实,哲学使我们活的有意义,活的有方向。

读了《哲学与人生》,受益匪浅,现从三个方面浅谈下自己的读后感悟。

哲学教给我的那些事

傅佩荣老师说哲学是必需的。我们人类天性之中都有哲学的倾向,每个人内心都希望自由,能够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与压力,越来越感受到作为一个人的喜悦。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需要爱好智慧。爱好智慧就需要我们超越感性限制,发现真理,并积极印证,而这些的首要基础就是培养思考习惯。我在这本书中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明白了培养思考习惯的重要性。

一个人如果没有思考的习惯是绝对不可能具有独立的个性。遇到事情都喜欢凭着本能的感觉立即反应,而且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我以前就是一个极不爱思考的人,懒惰喜欢依赖别人。从小就按部就班地十分自然的接受父母安排好的一切。知道高一的时候,同学问我为什么我如此努力第学习,我才醒悟我学习只是因为我习惯地认为努力学习考上好大学就是我应该走的路,但是从来没思考我能用学到的去做什么。其他事情也是一样,发生了事情总是潜意识里看被别人的反应,读书时也总是立刻信以为真。而现在我明白没有思考的人生是空洞而盲目的。只有学会思考,遇事冷静下来想清楚并在无疑处有疑才能有所发现和收获。

只是会思考也是不够的,人生的问题是需要我们去印证的。正如傅佩荣老师所言,人生是需要体验的。如果光是叙述各种道理与格言,而没有自己去体验的话,到了最后还是只能在知识的迷雾中打转。

一元钱读后感


一元钱读后感(一)

一个星期天,我翻开我的读者读了《一元钱的故事》,让我很有启发。

故事的内容让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吧,就是有一个人,要坐公共汽车回家,可是他一摸口袋没带钱,就四处去借。先去借的是一个大婶,大婶却说:这种骗钱的人我见得太多啦,快走开。他只好去找别人借。他又看见了一位小姐,就走上去向她借一元钱,那个小姐还以为他是拐小孩的,一下退了好几步。最后他去借的是一个小男孩,小男孩便二话不说的把一元钱给了他,他不明白小男孩为什么这样就把一元钱借给了他,小男孩却说:老师说要互相帮助。

读了这篇文章,我认为大人之间缺乏互相信任,互相帮助的精神,还是我们小孩子纯真,人们都应该向小男孩这样互相信任、互相帮助。


一元钱读后感(二)

在你的心目中,一元钱能够干什么?买两粒泡泡糖,买两个馒头吃,还是但是本文中的主人公,却可以用一元钱换成了13家公司和12个店铺,并成就了上亿的业绩。也许你会奇怪地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做生意的人。可是很不幸,几年后,他在深圳破产了。最后只剩下了一元钱和一张回家的火车票。可在他就要踏上火车的一刹那,他改变了主意。他不想就此宣告自己已经失败了。于是,他用仅有的一元钱买了一支彩笔和四个香烟盒子。他在香烟盒的反面写上字2020,做成了接站牌,用来出租(每个一元)。五个月后,四个再普通不过的接站牌换成了四十个用锰钢打造的高强度的接站牌,并且拥有了一间豪华的房子和一个得力的助手。当他苦心经营,又赚了一万元后,他瞄准了当地的人们爱吃新鲜草莓这个商机。于是,他买了三万只花盆,在里面种上了草莓。等草莓成熟后,他就带到市场上去卖。由于他的草莓可以现吃现摘,不会霉烂,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就这样,他一下子又用草莓换来了三十万的巨额现金。由于他善于观察,不断发现新的商机,在他的努力下,最终使自己成为了一个实力雄厚的着名企业家。试想,如果他墨守成规,没有打破普通的思维方式,不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也不愿意付出辛勤的劳动,那么他还有可能成就今日的万众瞩目、蒸蒸日上的业绩吗?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记得在《苹果里的五角星》这篇课文里,文中的小男孩,不就是打破循规蹈矩的思维方式,充分发挥他的想象力,用横切的方式,让苹果神奇地显现出了五角星吗? 同样,在生活中,如果你能打破普通的思维方式,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情,把握好每一个细节,刻苦钻研,不断努力,相信再平凡的你一定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事情来!


一元钱读后感(三)

《一元钱,两份暖》是我在不经意间在《儿童文学》上看的,这篇文章让我深受感动。

文章主要讲了:在将近考试的时候,一位朴素的小女孩到叔叔那买包子,这位叔叔看出来小女孩是个家境平凡的女孩,因为每个同学都是车接车送,只有女孩是跑过来的,每次都是汗流浃背。不久,物价涨了,一元6个改成4个,可是叔叔还是让女孩吃6个。叔叔只是想帮帮那个跟自己一样的小女孩。一元钱,就让两个人的心温暖了。

是啊!有爱心的人很多,在本书上我见过这样得篇文章:一位5岁的小女孩,大早上跑到车站,人们都说:大人们怎么放心小女孩自己来乘车?可是,他们错了。小女孩拎个塑料袋子,走到一个角落,说:叔叔叔叔!我来看你啦!你看,有好多好吃的呢!那个叔叔其实就是一位乞丐当叔叔吃的时候,小女孩开心地笑了,不远处,一位夫妇也灿烂的笑了。这不正是《一元钱,两份暖》的意义一样吗?

我朋友说:一天,一位小男孩与他的妈妈去玩,回来遇见了一位双目失明在路边乞讨的老大爷!小男孩说:妈妈,我们把爷爷的旧衣服给老爷爷好么?他的妈妈答应了,不到五分钟,小男孩拿了几件衣服给老大爷,老大爷不停的说谢谢,小男孩的笑容像花一样的开放了。

我很佩服那个小男孩,他的爱心不仅仅给予了老大爷,也让他自己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温暖。

是呀!《一元钱,两份暖》暗示了一位叔叔的爱心,也同时呼吁了我们需要用爱心来面对世界!你给予他人时,也会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温暖!这就是《一元钱,两份暖》带给我最大的启示!

人生书的读后感(精选3篇)


你最近是否在准备作品读后感的撰写呢?阅读了作品后,我们能感觉到自己的想法在和作者进行交流。如果我们想表达自己,我们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请阅读由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你编辑的人生书的读后感。

人生书的读后感【篇1】

其实很早就想读一下这本书了,但是现在才翻开。我是一个有些拖延症的人,通常事情不急的话不到最后一步我肯定不会做的,如果现在我不是因为考研工作还有出去看世界等等事情追着、拖累着,我想我也不会如此坚定的打开并看完它。

我其实很羡慕安德烈,有一个好妈妈,愿意用这种走心的方式去和他交流,他的妈妈有耐心、有学问、有见识,可以在任何时候给他提供建议和帮助,对他们年轻人的文化试着理解和接受,儿子有做的不对的地方也毫不回避地指出……一句话,对我来说她是个时髦的妈妈,是个过分开明的母亲。不像我自己的母亲,受了文化和能力的限制,在我人生的发展方面给不了我任何建议,通常她会说的话是:这些我们也不懂,你自己看着办吧。以至于我现在特别享受一个人在外求学的时光,因为每当我想和他们谈点什么的时候,往往听不到我期待的回答。当然,我并没有觉得我自己的爸妈有什么不好,我尊重他们,爱他们,理解他们。只是缺少灵魂和内心的交流,让我觉得我们的距离似乎渐渐有些远了。

简单的几十封书信,其实也是两代人,甚至是两种文化背景的人的集中表现。我没有权利去评价他们,我只能去感受每一个母子间犀利问题的现实价值、每一次回答的良苦用心。倾诉、隐忍、坦白、怀疑、质问、挣脱、探讨、告白……大概这就是最真实的亲情。

人生书的读后感【篇2】

以前的我,没有阅读的习惯,看专业以外的书纯粹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因而整个人显得无趣呆板。但幸运的是,外在环境的影响,比如说董卿朗读者节目中小说散文的真情表白、身边同学朋友的热烈推荐等都推着我去广泛读书。最近一段时间读了几本书,语言平实,道理真切,让我开始初尝到了阅读的喜悦。也正是因为这段经历,我终于体会到了董卿老师所说的一日不读书就跟没有洗澡一样,或是跟没有健身一样,总感觉缺了点什么,让人不舒服,不自在。读书,广泛的阅读,让人体会个体所不能体会到的,影响其三观、认知的形成,从而影响其实践,导致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各不相同。因此,想要进步,必须先改变认知!阅读的影响不止于阅读者本身,而是会影响到一片人,进而会影响到整个社会!就这本书来说,作为母亲的龙应台学识渊博,通晓古今中外的历史,塑造着她的认知,从而影响她的处事方式,尤其是子女教育(很羡慕能跟自己的母亲如朋友般的交谈)。这样的教育方式,与正面呵斥训责相比,可能花了更多的时间,却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比如说与孩子建立朋友般的关系、母亲心性的塑造以及教育目的的达成。写到这里,想到自己活了23年,没能从小培养一种阅读习惯,没能不断修正自己的认知,感到非常的惭愧。但是,我又能怎么办呢?时光不会倒流,不会回到我六岁或是十二岁的时候,让我能将阅读融进我的体液,从而拥有不一样的人生。但是,人生不就是那样吗?正是因为差异而有了生活,我的生活开始的比别人迟了很多,但那是我的,现在还一样来得及!

人生书的读后感【篇3】

龙应台的三部曲都看完了,目送是大学的时候买的,我一直觉得他最好看,不过亲爱的安德烈也许更加适合我们这一代人看。那天和我妈聊天,聊到我上学的时候每天早上五六点都是自然醒,没有人叫,还有她不厌其烦每天早上都给我做早饭,她却说还是你小时候好,我说我现在多好呀,知冷知热的。她说小时候天天在身边呀,长大了就不怎么在家。所以这句话让我难受了好几天,我的矛盾点也一直在这里,年轻的时候真的不知道怎么样的日子才算好,自己二十几岁是不是很小,父母五十多是不是老了,该怎么去平衡这些才不会在以后的时光里有遗憾,也许没有人能知道。中国人不喜欢表达,特别是对父母,所以很多时候会不知道父母的想法,有的时候我姐特别宠爱孩子,我总说你的孩子有的是时间宠,你应该宠你爸妈,也许因为我还没有孩子,只知道每一个当父母的都不容易,一代代前半生努力为了父母,后半生努力为了孩子,我以后一定会是这样,希望父母懂,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人生有很多可能,爱也有很多表达方式。

相信《MacTalk·人生元编程 读后感(3)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人生》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