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往事依依读后感600字

往事依依读后感600字

帝国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实录(全新修订典藏版)读后感600字(3)篇。

读着书,诗意的生命被开垦出最丰美的田园,人类的进步,都是与读书相伴而行的。人们在阅读了一篇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帝国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实录(全新修订典藏版)读后感600字(3)篇,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帝国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实录(全新修订典藏版)读后感600字 第(1)篇

本书的副标题为《公元1127年大宋实录》,但事实上讲述的内容覆盖了北宋建国、熙宁变法、靖康之难以及南宋初年的全部历史,应该说是一部北宋至南宋的简史。

书中大部分观点、史料于我大多是之前已经触及过的,没有太多新鲜之处,读完之后的收获感觉不多。倒是近日有一本名为《宋徽宗》的书籍,读了个开头,其间内容仿佛大有为宋徽宗“翻案”的意思,可以和本书对照着读。

不可否认,宋代是中华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因为我认知中,经过唐末的五代十国以及宋与辽、金的数百年对峙,长江以北的所谓“汉人”早就不纯,而长江以南的地区实际上长期以来都是被定义为“南蛮”的,也不是纯“汉”。因此,自宋之后的“汉族”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而更应以“中华民族”指称之。

作者同系列还有明清二朝的作品,虽其中内容估计大多都已读过,但希望还是读完,保持对系列书籍阅读的完整性。

帝国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实录(全新修订典藏版)读后感600字 第(2)篇

“明君扩土以强国,贤君尊礼而安民,是谓先王后圣。”然则整个大宋王朝,只有宋太祖一个明君。其他的君主,在弱肉强食的环境下,能保住江山社稷已属不易了。

这本书讲述了关于帝国暴力均衡的残酷方程式:自身暴力=异己暴力,这是维持既有秩序的常规条件。运用这条公式,可以理解宋高宗赵构不北伐、岳飞必须死,所有历史拐点及不寻常均可以解释。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崖山之后,再无中国,令人唏嘘。

帝国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实录(全新修订典藏版)读后感600字 第(3)篇

一条鱼问乌龟:“为什么你遇事就躲,缩在壳中?”

乌龟慢悠悠地伸展四肢说:“别人的评论重要吗?那不是逃避,只是求一个安静的环境而已。”

鱼:“可是,被骂了也不在乎么?”

乌龟看了鱼一眼,慢慢转身:“这就是为什么我活得比你久的原因!生活中做好我们自己很重要,别人愿意怎么说,就怎么说吧!”

传统儒家道德的价值观,岳飞是民族大英雄,岳飞不该被政治愚弄!可是结果相反,而且是惨死。秦桧是乱世奸臣,秦桧欺上媚下不该善权,可是结果也相反,而且是入宰十九年寿终正寝。是儒家传统教育欺世了人们?还是历史厚黑了传统教育?也许“木秀于林”的努力是对“无为而治”的作死!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苏东坡传(纪念典藏版)》读后感_900字


《苏东坡传(纪念典藏版)》读后感900字

全书读完一周时间,一直想好好写一下读后感,但迟迟没下笔——实在不知道该如何用一篇小小的文章来解读苏东坡。

后来一想,林老的这部作品已经囊括了苏东坡的一生,史料翔实、立场中立、刻画细腻、评价客观,已经完美地诠释了苏东坡的一生,其人其性跃然眼前。我妄图再行蛇足之举,纯粹就是班门弄斧不自量力了。

所以还是简单说说自己的想法吧。

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无论是当世还是后世,社会各阶层对他的评价都很高,被世人尊为苏仙、词圣。他与诗仙李白,都是我最喜欢的古代文人,因其二人之才华横溢、笔力纵横、热情奔放。

作为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苏东坡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未读本书之前,我对他的感官印象也只是停留在“文学成就斐然,政治命运多舛”的认识层面。

读完全书可见,苏东坡为官,显赫之时虽未位列宰辅之尊,但其所获尊崇亦是旁人无法企及的;而其数次被贬乃至远窜琼崖,其落魄动荡也是旁人未曾承受的。之所以导致苏东坡政治生涯的大起大落,固然有权臣当道政见不合的因素,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因为人性——一方面是苏东坡自己嫉恶如仇为民请命的为官本性使然,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初期皇家褒扬过甚招致小人嫉妒,他们终不希望如此一个与自己不对路的政治新星崛起从而损伤自己的政治权益。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就其动荡的政治生涯让人不得不感叹他的生不逢时;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那个时代恰恰又是最适合他的时代。正是这种堪称绝无仅有的人生经历,让他的文学大家形象越发璀璨夺目、光耀万古。

通过本书,对于王安石变法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王安石主政期间,虽称不上奸佞当道,但其刚愎自用固执己见确实对宋朝的根基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损害。对所变之法的危害的清醒认识和批判,直接导致了苏轼与当政者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

但林老对于在苏轼政治生涯中始终充任不光彩角色的沈括,几未提及,则未免有些耐人寻味了。

最后,因为本书是林老用英文写就,很多情节内容需要照顾国外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认知。再行翻译回中文,总觉得有些表述怪怪的。如果原版便是中文版的话,相信本书定会更加精彩吧。

2017.9.14,于无锡至杭州途中。

《终身成长(全新修订版)》读后感_1200字


《终身成长(全新修订版)》读后感1200字

圈与圆,有什么异同呐?可能有人会说,能有什么不同,不就是一个图形嘛?是啊,如果都能表示一个图形难道就没差异了吗?别急,容我细细道来。汉语词典中对圈有种解释是划界、围住;而对圆的解释中则有完备、周全之意。这下看出区别了吧,一个是缩小范围压制,一个是聚拢空间扩充,两者代表了完全相反的意思。

就像是今天想说的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与圈和圆之意有异曲同工之妙。

没读本书之前,我从来没想过思维竟然还有型号(戏言,开个玩笑放松下),更别说区探究自己属于哪种型号了。在阅读过程中,大量的阐述分析和事例都让我不禁一怔,因为那明明就是我啊,感觉好像是把自己一直不敢明说的缺点不足统统被赤裸裸的揭露,让自己的缺点完全暴露出来,真是种难言的感觉。人人都会兼有以上两种思维模式,可于我,固定型思维模式占了很大比例,几乎都要把成长型思维模式给挤走了,讲真,最初认识到这个问题我慌张了,所幸我坚持读下去并有所收获了。

我一度非常注重结果,我更看重聪明才智而不是刻苦的努力,我总会不自觉的拿自己和周围人比,某某上课睡觉下课不复习,可她成绩依旧名列前茅,我比她努力可依旧不如她,是不是我很笨?我如果努力却还不如她,那么不是很糟糕吗?长久下来这种思维模式越来越像是一个圈,圈住我,一点点收紧让我束手束脚再也不敢轻易放手努力,因为害怕自己不聪明,害怕结果很糟糕,自然的,这就成了恶性循环。读完本书了解了成长性思维模式后的我现在感觉格外自在,好像是挣脱了那个圈,成败不在于聪明或愚笨,而在于勤学苦练,我根本就是立错了意,走错了方向啊。

若成绩不如意,我会说我不聪明,所以没能取得好成绩,可现在回想,真正有些可笑。其实,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智力水平,只要你想,那么就去努力,就一定可以。不过,是真努力,努力二字,可不是说着玩的!现在每当我不自觉的又拿自己和别人比时,我会赶紧转移注意力,读读书写写字或看看电影,有那闲时间给臆想中的小魔鬼还不如给自己带来点实质的欢乐。多多提醒自己,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的,请减少关心别人如何看待你的时间,增加关心自己是否得到了提高的时间,毕竟,我不要虚无的聪明,我要真实的努力!

我会时刻记着作者说的通往成长型思维的旅程:一、接受并去拥抱你的固定思维模式;二、观察,明确是什么激发了你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三、给固定型思维模式起个名字;四、让他(她)和你一起走过这段旅程。越了解触发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原因,就越能在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出现前保持警惕,当你马上就要迈出自己的舒适区时,请做好准备,在他(她)出现并阻止你时,要欢迎他(她)的到来。最后,借作者的话勉励自己和看到这篇感想并受固定思维侵害的你,请有勇气敞开心扉去欢迎新的变化和想法,不管他们来自何方。

《京华烟云(全集)(纪念典藏版)》读后感_1300字


《京华烟云(全集)(纪念典藏版)》读后感1300字

《京华烟云》——儿女情长背后的民族大义

文/君向何兮

01.

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福建漳州人,出生于一个贫穷的牧师家庭。早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1966年定居台湾,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八十二岁。

林语堂既有扎实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又有很高的英文造诣,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

代表作品有《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老子的智慧》等。

02.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仿照《红楼梦》的结构用英文写的长篇小说,并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观离合和恩怨情仇,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03.

全文伊始,林老就写到“全书写罢泪涔涔”,而我亦全书读罢泪涔涔。

小说以战乱开始又以战乱结尾,不同的是,书中人物的生活状态、思想境界一直在发生变化。

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从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到二战爆发,现代中国风雨飘摇,人、家、国皆不能安。

茫茫乱世,世人对人生只有两个态度:入世,出世。可全书在最后一章达到高潮,当家族中的青年都奔赴战场,为国,为家,为亲人而战斗,那个故事也该结尾了,未来适合人们去想象。

很多人拿《京华烟云》和《红楼梦》相比,将《京华烟云》誉为现代版《红楼梦》,我却觉得两点并无实质可比性。虽然《京华烟云》是由林老翻译《红缕梦》不成创作而来,但两者的时代背景俨然不同。

《红楼梦》是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着重描写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与贾、林、薛的爱情悲剧;《京华烟云》则是近代中国的风云变幻,着重描写了姚、曾、牛三大家族在时代洪流中的变更,爱情为次要,但是传统文化与新文化的冲击、交融,新时代青年男女的形象,家国战乱、国家动荡的描写应为文之主旨。更以“男儿一副好身手,拼将热血洒神州”,以个人情怀上升为民族大义作尾。

林语堂先生的大女儿林如斯说:“《京华烟云》是一本可以随时翻看的小说,并不是一定要有闲时才看,最好是夜阑人静时自个儿看;困倦时,起来喝口清茶自问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想必一本能感动作者自己、感动作者家人、感动千千万万读者的书一定会是一本好书。

第一次接触《京华烟云》是在小学图书馆的书架,那个时候,那些书,只能摆在书架上,管理员不准学生阅读,第一次错过这本书。

第二次接触《京华烟云》是看到电视剧,记忆中木兰是由赵薇扮演,可由于自己不爱追剧,第二次错过这本书。

第三次接触《京华烟云》是看施建伟写的《林语堂传》,这时才发现《京华烟云》的作者竟然是林语堂,结果当时由于时间原因,只看了百度百科的词条,又一次错过了这本书。

第四次,我已经步入大二,在图书馆静静看着这本书,前面的篇章以为都是描写家族存亡儿女情长,最后结尾才知道林老写的是民族大义!

还好,我没有错过这本书,还好,我愿意再读这本书,希望有人和我一起,共看儿女情长背后的民族大义,你愿意吗?

《苏东坡传(纪念典藏版)》读后感_1500字


《苏东坡传(纪念典藏版)》读后感1500字

《苏东坡传》 读后感

------林稍柳笛(孝笑)

认识苏东坡,是从诗词开始的。

第一次读到:“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便被他的博大气魄所震慑。

后来 ,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那首千古绝唱:“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禁不住热泪盈眶,一下子就折服于诗人那款款深情之中了。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能如此褒扬女性、讴歌爱情之人,想必有着他与众不同、惊神泣鬼之处吧。

这次,有幸读得林语堂先生的这本《苏东坡传》,终于使我认识了一个不朽的精魂。

作为生命,或许只是细胞的偶然;而作为人,谁又能说不是生命的偶然呢?人名雁声,无疑应该是人所必然会孜孜以求的目标。通过《苏东坡传》,我们无疑发现了一个伟大的心灵,人生的楷模。

苏东坡的性格与品德的形成是有其深厚的历史与家学渊源的:作为小康之家的祖父,以三四万石稻谷开仓散粮,对他“三观”的形成无疑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东坡的母亲愿为“范滂之母”,“润雨细无声”般的言传身教浸润着小东坡的点点滴滴;父亲苏洵对思想观念的重视更甚于艺术的雅趣,以及其作品措辞的精巧工稳,必然影响着他的成长之路;而他与弟弟苏辙兄弟之间的友爱以及后来顺逆荣枯过程中深厚的手足之情,给予了苏东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另外,堂妹与他两小无猜的情感,还有他对堂妹倾其一生至死不忘的凄美爱情,无疑熏染着他温文儒雅、感情至深的诗人气质。还有他的家庭气氛,各种图书插列满架,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另外,钟灵毓秀的四川富地,带给他的俊雅、聪慧、豪爽、飘逸……

随着画卷的徐徐展开,我们似乎看到苏东坡一路向我们款款走来:

宫中图书馆的孜孜不倦;

与王安石论辩时的机智幽默;

上神宗皇帝万言书的酣畅淋漓;

为妓女赋诗的自然真诚;

随手便把判词写成小调的诙谐风趣;

与名儒、和尚、道士交往的名人轶事;

贬黜途中一路抗暴诗的酣畅淋漓;

密州“超然台”上的把酒问月;

兴建家庭孤儿院的古道热肠;

做菜、炖肉、煲汤的怡然自得;

拯救溺毙婴儿陋俗的奔走呼号;

买房结果却钱房两空的不计后果;

誓与官员腐败不两立的单枪匹马;

上表宽免公债为民请命的名士本色;

修建公立医院的丹心热血;

国画《西园雅集》的精美绝伦;

《凌虚台记》的戏谑调侃;

百尺“黄楼”的巍峨挺拔;

“乌台诗案”的血雨腥风;

“炼丹”修行的虔诚不辍;

苏堤春晓的依依垂柳;

为民祈雨的拳拳赤城;

徐州抗洪的临危不惧;

监狱设医的仁爱关怀;

罢官为农的田园诗话;

赤壁夜游的幽幽萧声;

瑜伽养生的冥坐清心;

赈灾放米的坦直无畏;

疏浚运河的高瞻远瞩;

引水入杭的百年大计;

平抑米价的大刀阔斧……

诚然,有人说林语堂先生基于对苏东坡的万般喜爱,无形中夸大了他的优点,塑造了一个完美无缺的艺术形象。不过,我要说的是,即使真有着些许的泡沫,那也是因为苏东坡臻于完人的所作所为而造成的涟漪,不能怪文章本身。我们看到的是林语堂先生满怀敬仰的一颗真心。

正如林语堂对他的评价那样:“苏东坡这个人,快乐时很难说不快乐,不快乐时也难做快乐状。”的确,苏东坡一生的幸与不幸都在这寥寥数语之中。他那遗世独立的风骨,悲天悯人的情怀,傲视天下的气魄,独领风骚的才华,都将和他的千古诗文一样,永远彪炳史册,为后人世代传唱。

《终身成长(全新修订版)》读后感_1600字


《终身成长(全新修订版)》读后感1600字

为什么我们过着不一样的人生?
大学毕业,甲同学远赴边疆。乙同学到家里,工作稳定,结婚生子。5年之后,甲同学年薪百万,乙同学忙于带孩子去各种补习班。
那英有首歌里说:你以为一切都是没选好,得到和想要的对不上号。我想大部分人都有过这种经历。走着走着就发现,别人过着自己想要的人生。
可是,今天上班的时候,坐在你对面的和你一起抱怨的同事,辞职去了南方,你心情有些低落,打开电脑,继续着昨天没有完成的表格。人生不是由一个选择组成的。是由很多个选择决定的。可是为什么选着选着别人就过上了你想过的人生呢?
我想《终身成长》这本书会没带给你答案。这本书讲述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以及他们是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的。这本书的作者叫卡罗尔.德位克博士,他是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公认的杰出学者之一。这本书中作者主要阐述了如下几个方面。
1.固定型思维模式与成长型思维模式。
2.思维模式与成绩的关系。
3.各个行业的杰出者们的成长型思维。
4.思维模式与亲密关系——爱人、子女。
5.以及如何改变思维模式。
这其中最让我触动的便是第一部分。他让我彻底的明白了我们为什么过着不一样的人生。
一、思维模式上的不同。大脑是思维的载体。如果把大脑比作罐子的话。那么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就好比是一个密封的罐子,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就好比是一个永远敞开口的罐子。密封的罐子里面装的东西永远不会改变——就如固定思维模式者眼中,自己的能力永远不会改变一样;相反的,成长型思维模式者认为,自己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而改变,就像敞开的罐子一样,你可以给他装进新的东西。
二、行为上的不同。不同的思维模式,会导致不同的行为。仔细的观察一下你周围的人们。
如果,你还在上学,你身边一定有这样的同学,考试一结束,就会和你抱怨,出题老师出的题偏,是不是零花钱都被老婆扣了。说着回到寝室就开一把LOL,不顾明天还有没考完的科目。
如果,你身处职场,身边一定有这样的同事,明明能力出色,争取任务的时候却犹豫不决,一直焦躁的问你,如果我争取到了却做不好,老板和同事会怎么看我?
如果,你已经进去婚姻的殿堂,身边的闺蜜们一定有这样的“老公”,特别要面子,听不进半点建议,把你的良言当成对他能力的质疑。
这些都是固定型思维模式所导致的行为。他们觉得自己的能力是固定的,时时刻刻的想要证明自己的能力,害怕失败,更害怕,因此得到别人的取笑。
同样的你身边肯定还会有这样的同学;情绪基本稳定,不管今天的考试的科目考的多糟糕,晚上肯定背着书包进了图书馆;
你身边也一定有这样的同事:虽然出身不高,却踏实努力,自信而乐观。
你身边也一定有这样的伴侣:夫妻相互扶持,共同成长。
这些就是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们”。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而改变的.他们自信、乐观的一步一步实现自己。
三、拉开差距的原因——对待学习的不同态度。
固定型思维模式限制了人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过度关注自己的能力。而对于成长型思维模式者来说,学习是最大的兴趣。
“你觉得有人喜欢学习吗?”固定式思维模式者通常认为没有人愿意学习,与此同时他认为,人的才智是与生具来的。
可是观察你身边刚出生的孩子,他们对身边未知的东西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他们会吃的时候,就会把身边的东西都拿来尝一尝。也不会因为觉得走路或者说话太难,而放弃学学习它。我们之所以长大、走路、说话。因为学习是我们的一项本能。我们依赖于这项本能完成了生存必须技能的学习。
可是为什么长大了的人们,有些就不愿意学习呢?因为“固定思维模式”让他们给自己贴上了标签。他们觉得聪明与否是天生的,无论我是否努力,是否学习,仍然改变不了出生时就定下的“天赋”。更甚至他们害怕自己的天生的无法改变的天赋暴露在别人面前,让他们显得不那么聪明。可是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完全不同。他们像海绵一样吸收着身边的知识,并且乐此不疲。学习与成长是他们最大的乐趣。
或许你也不曾正真的了解过你。这便是我读终身成长最大的收获。

《终身成长(全新修订版)》读后感_2800字


《终身成长(全新修订版)》读后感2800字

2017年已经过去,总结一下自己的2017年:这一年虽然过得比较艰难,但总体来说收获得却比2016年多,自己一直都在努力学习,可总是进步很慢看不到什么效果。有一句话说:当你感觉日子过得很艰难的时候,那说明你是在走上坡路,其实也可能是你方法不对,走错了路!认真想一想,自己很多事情做了看不到效果,都是因为遇到一点困难和挫折就放弃,坚持不下来,如果我不能及时反思,那么2018年依旧还是老样子,看不到什么大的进步。

每当情绪低落,陷入困境和迷茫的时候,就喜欢在网上找一些文章和书籍来开导自己,最近看了终身成长这本书。才终于发现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我总是很难做成功一件事情呢?为什么我总是在受挫的时候怀疑否定自己呢,为什么我总是进步很慢呢?

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这一切都归因于我错误的思维方式。本该用成长型思维模式去解决问题,我却用的固定思维模式去阻挡着自己能力的提升。这本书主要讲了两种思维模式对我们个人能力提升,情感,生活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接下来就为大家分享我在书中所收获的精髓: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两种思维模式下的定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会急于反复证明自己的能力。成长型思维的人相信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和个人经历来改变和成长。

大家看了这两种定义,觉得自己是什么样思维模式下的人呢?很多人可能会说:我相信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来提升的,所以我是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

可是请大家认真想一想,如果你真的相信能力是用来提升的,可每当提升自己能力的机会来临时,你都抓住了吗?是不是很多时候你抱着想尝试的心态去努力,可一旦遇到什么困难挫折就放弃了,觉得自己真的做不到,能力不够,这时候你就已经困在了固定型思维模式中。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遇到困难挫折就不会这么想,他会理智的去想,这正是考验自己的时候到了,如果我能够完成它,我的能力就会提升,接下来他们就会去认真想接下来我该怎么做。

定义中还说到固定型思维的人喜欢反复证明自己的能力,为什么他们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还需要反复去证明呢?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能力评估很不准确,经常夸大或者低估。比如做了一件有成就感的事情,就很有优越感,对自己的才能非常自信,而当下次遇到一件棘手的事情没有成功,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是我的能力不够,我比别人差?又对自己的能力又没有信心了,反反复复总是摸不清自己的能力到底是高是低,如果你有这种类似的经历,就是时候应该反问自己一句:你真的了解你自己吗?如果你相信自己的能力,为什么还要反复证明呢?

不要再纠结你的能力是高是低的问题了,如果你用成长型思维模式来看,相信能力是可以发展的,你对自己的能力就会持有比较开放的态度,不会炫耀自己的才能,也不会因为看到自己的不足就否定自己。而我们最终的目标就是学习更多的知识,以提升能力为目标,成为更好的自己!

固定型思维模式阻碍了我们能力的提升,他还给我们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呢?

1.过度注重错误和失败

把错误和失败看得太重,我们前进的步伐就会变得很沉重,因为每一次失败都需要我们花很长的时间站起来,甚至有可能站不起来。伯纳德.卢瓦索是世界上最出色的厨师之一,在法国只有少数几家餐厅被《米其林指南》这部欧洲最受重视的餐厅指南评为最高级别三星,他的餐厅就是其中之一。在2003年《米其林指南》出版前,伯纳德卢瓦索选择了自杀。因为他在另一部指南中失掉了两分,被《高勒米罗美食指南》从19分扣到17分,之后谣言大肆传播,说他会在新的《米其林指南》中被摘掉三星评级,虽然他的餐厅并没有被降级,但是这个失败的念头击垮了他。

一个这么有天赋和创造力的人,原本可以拥有一个非常不错的未来,却因为失掉了两分丢了性命。很多人觉得可能不值得,但是以固定型思维模式来看,失败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风光不再的人,他们把失败看得太重。

人的一生很长,不可能一直都是一帆风顺,总会遇到错误和失败,如果我们每一次都把错误和失败看得那么严重,那么我们还谈何成长呢?终身成长的定义也就是告诉我们,在每一次失败和错误中更好的提升自己,而不是被打败!

2.给自己找很多借口

经历失败后,还有一部分人习惯给自己找诸多借口。认为失败不是自己的错,更不是自己能力不足,让他们承认自己能力不足,比登天还难,因为这伤害了他们的自尊!

一群学生考试之后,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会选择去看那些考得比他还差的人,这会让他们自我感觉良好,避免看到自己的不足,还有的人则喜欢把这次考试差劲归因于自己生病,晚上没睡好,天气太热了等等各种借口。

经常给自己的失败找借口的人,他们的能力是永远都得不到提升的,因为自欺欺人让他们自我感觉良好,永远都发现不了自己的能力不足和处错误,怎么才会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呢?

所以每当你失败和犯错要为自己找借口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给自己敲一个警钟!

3.严重的还会导致抑郁症

不要觉得抑郁症离我们很远,这几年因为抑郁症自杀的新闻非常多,这不得不让我们重视起来,而拥有固定性思维模式的人抑郁程度更高,因为他们总是反复思考自己的问题和遭遇的挫折,觉得自己无能,没有价值,他们总是用这些想法来折磨自己。

抑郁程度越深,他们就越是破罐子破摔,越不会采取行动来解救自己。你是否曾经也有这样的时候呢?因为一点事情受挫,原本安排的事情也不再坚持做下去,一些好习惯也被打断了,越想越糟糕,越觉得自己无能,非常痛苦,越陷越深,就更难改变。任何事情刚开始发生的时候都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糟!只是我们把它夸大了,觉得无法挽回,做更多后悔的事情,一直恶性循环下去。

4.不愿努力综合症

第二点说了,大家为了维护自尊,就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就会给自己找很多借口。而不愿努力综合症,则是选择不努力,直接放弃了!因为他们怕努力后还是会失败,让自己找不到借口。这种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更严重,因为他们连做都不敢做,这也是很多人都会有的毛病。

这些人自己不愿努力,还会去嘲笑别人的努力,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那时候觉得英语六级很难,觉得自己肯定考不过,就没有看书学习,而当结果出来的时候,看到身边那些努力学习的人都没有考过,心里就暗自庆幸。

现在想想以前的自己真是太蠢了!那时候觉得如果花了很多时间,努力学习都没有考过,那自己真的是太差劲了,还不如直接放弃,那样考不过也很理所当然。这完完全全的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如果很多事情都用这种思维模式去想,那么我还想做成什么事情呢?

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不应该还没上战场就认输了,不是你不想去获得那样东西,而是你怕付出努力却没有得到它,自己的努力就白费了,显得自己像个傻瓜,其实人生很多事情都不是付出了努力就能得到的,但是如果我们不付出努力就肯定得不到!只有去做了,你才会问心无愧,而不是找各种借口来维护自己廉价的自尊。如果你真的想变得更好,一定要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终身成长(全新修订版)》读后感_900字


《终身成长(全新修订版)》读后感900字

在婴儿时期,我们学习着此生最困难的技能:走路、说话,一次次地跌倒一次次地爬起,我们关注的不是最终能否学会,而是就要学习它。这种生机勃勃的学习热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
成年的世界,有许多约定俗成,比如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孩童提早两年上学,并且出类拔萃,就会被认为是天才儿童。比如,一个学生一旦成绩名列前茅,他就需要不断地用靠前的排名来证明自己的优秀,哪怕某一次考试完成的很糟糕,只要其他人更糟糕。再比如,35岁成了一个职场分水岭,如果此前还没能进入中高管理层,那这很可能是他的职场天花板。
发现问题的所在了吗?
以上都是固定型思维画地为牢。
为了证明自己杰出的人过分在意结果,而无暇享受做事本身,认为自己不行的人,被大众的普世规则禁锢而放弃了自我改变。
固定型思维的人所做的努力是为了证明自己,而非为了自我实现。这也是在与人辩论时时常发生的状况,为了支持自己的正确性而不断寻找论据,为了压倒对方而压倒对方,却忽略了对问题本身的思考。
这让我想起了乔布斯,曾一度被赶出了自己一手创办的公司,如果他是固定型思维的人,就不会坚持让所有股东都反对的提议而被炒了鱿鱼,也不会在苹果濒临绝境之时,临危受命,拯救苹果于水火。因为他所做一直是因为自己热爱,而不是我要证明自己很杰出。
如果事情具有挑战性,成长型思维者在拓展自己的过程中兴奋不已,固定型思维者因为感觉到自己聪明且富有天赋而产生兴趣。如果不能够证明他们有多聪明,他们从中获得的乐趣骤减。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夸奖及肯定一个人是多么重要,不是以利诱之取得什么样的成绩,那样他的关注点很可能只停留在奖赏,也不是一味地赞扬其努力的过程,那样他如果选择了错误的方向,很可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重点在于“做了对的事”。
为了证明自己的天赋、能力、地位,这种先验性,就成了人生的天花板,而成长型思维者把“做对的事情”练就成一种行为本能,会走得更远,并且真正地享受为自我实现所做的每一件事。

喜欢《帝国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实录(全新修订典藏版)读后感600字(3)篇》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往事依依读后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