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3000字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3000字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_700字。

一本好书就像沙漠中的一捧清泉,滋润我们的心灵,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_700字”,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700字

最近看了毛姆的随笔,刚好这句话足以匹配《月亮与六便士》里的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培养阅读的习惯能够为你筑造一座避难所,让你几乎逃脱人世间的所有悲哀],虽然这里面讲述的是阅读,对斯克里克兰而言就是画画了。

满篇的字里行间赞扬歌颂他追求天上的月亮,追求崇高的理想和美妙的精神境界,而不在意蔑视六便士这样随处可见的蝇头小利。在他伟大地抛弃一切,眼露热光的昂首追求心中的月亮的时候,无疑结果是成功的,他达到了自己梦想的境界,他创造了一个世界。

关于书里直面斯特里克兰的描写不多,多是从侧面人们描述来讲述他的故事,那是些只低头看着地上六便士的人,从他们的描述里多了世俗还有现实。斯特里克兰一直昂首追逐明月的时候,全然没有在意地上原有或者没有的路径,他撞破了自己家的房门,弄塌了热心给他取暖的壁炉室,砸破了甘愿为他作羹汤的女人的饭碗……

他全然不顾没有执拗地向前,日复一日地挽笔画画,累了就去收容所,饿了就去码头打工,他冷眼看着周边的一切,只有热爱才能激起他眼中的热度,他不为六便士低头,最后却还是为了天上的冷月和一个拥有六便士的人相绑,我觉得可笑,却也同作者一般,觉得斯特里克兰是个可恶的人,但我也认为他很伟大。

看完这本书后,可能有所激励,甚至也有抛弃一切追求热爱的人,但就像毛姆所说[我们不知道自己何以会来到人世,也不知道死后将会去往何方。我们必须保持非常卑微的心态,我们必须懂得安详的美好。]

不必一昧追求天上的明月,有的时候弯腰捡起六便士也是一种平凡的美好。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


多彩人生——《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

阅读毛姆的这部世界文学著作《月亮与六便士》,每一次的感觉与收获都不相同。小说中通过主人公查理斯·斯特里克兰德先生在中年时期,放弃了稳定的收入、放弃家庭和儿女,走入寻求绘画梦想而坎坷一生的故事,留给我们关于人生与理想、婚姻与爱情、生活与艺术的思考,回味无穷!

首先,我称这部小说是一部“学习鉴赏艺术手册”。

出生在70年代的我们,对艺术的了解知之甚少。每次当我站在美术馆展览的艺术品前,“彷徨”二字油然而生。虽然站的很近,但又是那么的遥远!我仅仅感觉到好看还是不好看,但对它真正的美和创造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却不知道应该作何描述和欣赏。我曾向很多人提出过诸如此类的问题,但是一直没有寻找到答案。直到在毛姆的这本小说中,看到了答案:美是一种美妙、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只有通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来。在美被创造出以后,它也不是为了叫每个人都能认出来的。要想认识它,一个人必须重复艺术家经历过的一番冒险。他唱给你的是一个美的旋律,要是想在自己心里重新唱一遍就必须有知识、有敏锐的感觉和想象力。多么一针见血的语言!想要欣赏到艺术的美,我需要学习和积累的还有很多很多。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的简介,当我看到毛姆是以法国画家高更的生平为原型,写下的这部小说时,我找出高更的油画。在没有读这本小说前,看到高更的画,感觉整个视觉是被扭曲的,所有的东西都不成比例,而强烈的颜色冲击着我的视线。他的画有一种原生态的感觉,似乎开天辟地时混沌着。我不知道为什么这样表达意境?难道真实的写实不好吗?

在一次又一次阅读这本小说时候,我才似乎朦胧的理解到高更绘画中所表达的美。精神上的追求如同大自然的美一般魔幻,稍纵即逝,但是抓住即永恒了。

其次,这部小说也堪称“爱情指导手册”。

爱情对于物质极其丰富而精神空虚的现在来讲,受到的考验更为严峻。婚姻无法为爱情保驾护航,有时候反而带来的是加速爱情的消亡。妇人往往把家庭布置的温馨、孩子教育的得体、照顾好家庭成员的饮食起居作为的首要任务,男人把事业、地位、金钱作为身份的象征。大家却都忽略了爱人之间的精神沟通。毛姆在小说中指导我们“在冲动的热情前面,这种感情是毫无防卫能力的。”

如果做的都是正确的事情,也就不会出现斯特里克兰德夫人在结婚十七年后,才知道斯特里克兰德先生要的是什么;而勃朗什·施特略夫就不会被斯特里克兰德先生所抛弃。而恰恰懂得他的是爱玛。没有精美屋舍、没有锦衣玉食,有的只是茅草屋、简单食物,而查理斯·斯特里克兰德先生却生活的比什么时候都幸福。请有时间问问自己,做的东西是他/她要的吗?

最后,我把这部小说定义为“理想与生活指导手册”。

在这本小说中,能让我钦佩的不是查理斯·斯特里克兰德。虽然每个人选择生活的方式是自由的,我无需去评论,只能说查理斯·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位让我敬佩其坚忍不拔、追求理想的人,但是没有办法尊重的人。而使我真正钦佩的是布吕诺船长。“我在自己的身上也深深感到激励着他的那种渴望。但是他的手段是绘画,我的却是生活。” 布吕诺船长和妻子共同用双手创造出自己的人生理想。

我们都清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创造好的物质基础,也是想让自己和家人能幸福。只是我们在匆匆忙忙工作中,别忘记曾经小时候的我们也想成为“这个家、那个家”!别忘记自己也曾经想学习的兴趣爱好!别忘记孩子需要我们更多的陪伴、指导,别让他们的精神世界也变成一片沙漠!

理想和生活并非是一对矛盾体。他们就如同“月亮和六便士”一样,月亮挂在天上,六便士就在地下。没有六便士,又怎能触摸到月亮呢?只是在地上捡起六便士的时候,不要忘记抬头看看月亮在那里。人生匆匆几十年,上帝创造我们,就是让我们在这世间生活的丰富多彩。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祝大家活的精彩!

读《月亮和六便士》有感


窥圆见心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

我始终相信这世界上有一种人,活着只为追求真理,而这真理就是那些自己认可并喜欢的事情。而心心念念做喜欢的事情,什么时候启程都不晚,也许某时像有人指引一般,让你靠近,明白自己来到这世上真正的意义。所谓"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大抵也不过这么个意思。

记得大学的时候读过一本书,毛姆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书中的主人公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斯特里克兰德,在达成中国人眼中的"安居乐业"后,但却疯狂地迷恋上绘画,现实的种种已经留不下他,于是突然弃家出走前往巴黎。

天才,大部分都是孤寂的。他在巴黎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贫病交加,躺在小阁楼里奄奄一息,若不是朋友相救,几乎一命呜呼。而且为了寻找表现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他最后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他终于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他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在他染上麻风病双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却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

那熊熊烈火里包含的不仅仅是一幅巨作,而是承载世人的梦,一颗纯粹的心,一阵永不停顿的脚步。

在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带有一些困惑。这样的困惑可以是先吃糖还是先吃饼干?先完成功课还是先玩耍?亦或者是选择留下还是离开?选择前行还是退却?

也许在那样的岁月里我们只会盯着"月亮"看,不会注意到地面上的"便士",要么选择月亮,要么选择便士,这对无法掌控命运的自己而言,百感交集。也可能在那段时光里,既无暇看月亮,也做不到捡便士的梦。天上的月亮再大,看不到。路上的硬币也消失了,只剩下凄冷的深夜路灯,把失意人的影子越拉越长。

我很佩服斯特里克兰德的勇气,面对现实生活的物欲横流,人们在惊慌中四处逃窜,逃向功名,或者利禄,或者求功名利禄而不得的怨恨。但是他拒绝成为"人们"里面的那个"们".当别人的人生是在不断做加法,他却在做减法。减去周遭的包袱,减去内心束缚的功名,减去捆绑灵魂的身份。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正像毛姆说的那样,如果你忙于在地上寻找那六便士,你便不会抬头看天,也便错失了那月亮。而当你睁开双眼的时候,你究竟能看到什么?(西区核医学科 王涛)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1000字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1000字

前几天生病,恰好就把毛姆的这部小说看完,情节相当曲折,一拿起来就放不下了。《月亮和六便士》,现在好多文艺青年喜欢推崇的一部小说,也常居小说阅读的前列。“《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小说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1919年。

作品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素材,描述了一个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妻弃子,绝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圆笔谱写出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的画布的故事。

贫穷的纠缠,病魔的折磨他毫不在意,只是后悔从来没有光顾过他的意识。作品表现了天才、个性与物质文明以及现代婚姻、家庭生活之间的矛盾,有着广阔的生命视角,用散发着消毒水味道的手术刀对皮囊包裹下的人性进行了犀利地解剖,混合着看客讪笑的幽默和残忍的目光。”——引用自百度相关词条

通书看完,最让我不可思议的不是艺术家思特里克兰德突然的离家出走去寻找自己的理想,也不是他最后在荒岛上用自己的画笔谱写出的绚烂的画作,而是当思特里克兰德在巴黎重病的时候,看护他的勃朗什(施特略夫太太)从对病人的不自觉的厌恶到最终的爱上画家的那一段情节故事。

关于勃朗什,书中有一段话是这么写的:“女人可以原谅男人对她的伤害,但是永远不能原谅他对她作出的牺牲。”

读了这一段话,相当的颠覆三观,有人说,女人的心思你永远不要猜。

都说女人是用情感来思考的,而男人多半是用下半身来思考的动物。这句话很形象,但是感觉不像是男人说出的话,也许是出自哪个女子的手笔也未为可知。

而勃朗什,自从委身于思特里克兰德之后,坚决的站在了自己的感情一侧,与可怜的荷兰画家施特略夫斩钉截铁的诀别。

后面的情节发展更是让人不可思议,当思特里克兰德发现自己陷入了勃朗什的温柔情爱陷阱中,想要解脱出来的时候。勃朗什接受不了这样残酷的现实,饮毒自尽。从普通人的观点,从一般的道德角度,勃朗什对于施特略夫的背叛是不能让人接受的,而施特略夫的懦弱与迁就也是他自己最终酿成这场悲剧的直接原因。很难想象,当勃朗什和思特里克兰德要求离开他的家时,施特略夫居然退避到要拱手将妻子让出自己净身出户的境地。

没有了施特略夫的懦弱,也就没有了勃朗什对于思特里克兰德的爱恨情仇。

但是,这不是一部简单的伦理小说,这部小说描述的是一位天才画家的故事,因此,我们不能从常人的角度去判断这一切的对错,只能对于勃朗什这一鲜活生命的逝去表示惋惜。

果然,西方世界的思维还是不同于东方人,哪怕上古世界也是有着相同的历史背景。几千年来,东方人的坚韧与西方人的冒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关于月亮和六便士,要细细探究的东西很多,比如艺术,比如哲学,还有爱情。

最后,用一段书中的话来结尾:爱情是一种疾病。作者:归一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_800字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800字

月亮,皎洁纯净,高高在上。便士,衣食住行,生活写照。这个题目可以理解为理想与现实。这是毛姆的扛鼎之作,确实非常的现实啊,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曾经一度相信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而不仅仅是小说,主人公斯特里克兰是生活在毛姆身边的一位真实存在的画家吗?尤其是当尼克尔斯船长登场的时候,这个角色曾经出现在毛姆的另一部作品里《偏僻的角落》,在两部作品中,出现了同样的一个人,想必是毛姆的朋友,如果是虚构的小说,又何必如此呢?然而我在百度里并没有找到“斯特里克兰”这位画家,也一定有人像我一样,去搜寻斯特里克兰的真实信息,也像我一样心存疑问,没关系,即便这一切都是毛姆虚拟的情景,我也在阅读的过程中,把它们信以为真。这就是“现实主义作家”的妙笔生花。
如果要是概览一下这个故事,又有太多不现实的地方,甚至是在描写一群神经病。斯特里克兰,平淡无奇的普通人,四十岁,股票经纪人,有一天,突然离家出走,抛妻弃子,再无联系,原因是为了学画画!可是他并不会画画!(我要把这个本推荐给那些画画的人!)他媳妇很快就坦然接受了,没去找过他。斯特里克兰遇到了另一个神经病斯特罗夫,也画画,斯特罗夫可以把钱给他,把自己的画室给他,最后连自己的老婆也跟斯特里克兰跑了。斯特罗夫虽然懊恼,但没有丝毫的反抗!之后斯特罗夫的老婆自杀了。后来斯特里克兰去了一个小岛,娶了一个土著人,在深山里继续画画,直到病死。在病入膏肓之际,他依然在画画,他只在意他的理想和实现理想的过程,其他一切(亲人,朋友,钱财,生命)都与他无关。是不是神经病一样的剧情!不服不行!
这是一种非常极端的对比,月亮和便士,理想和现实。在现实主义作家的阵营里,毛姆虽然算不上一流,但他确实是一个讲故事的绝顶高手,令我印象深刻。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2500字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2500字:

今天是我参加扇贝读书营的第63天,读完了《月亮和六便士》的英文版原著。随便记录一下读书心情,三言两语零星散落,反正想哪儿写哪儿吧。

因为之前已经写了中译本的读后感,所以情节在此不赘述,主要说说读英文版的一些体会。

这本书在扇贝的难度分级是考研,读书营介绍的词汇量大约是1.2万以上,而之前我自己阅读的书籍难度分级都是四级,所以读这本书可以说跨了挺大的一个台阶。说句老实话,报名高阶读书营的时候心里很忐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读懂,能不能跟上读书营的节奏。

不幸的是,这本书的开头部分恰恰是最难的,整篇不知所云。第一天开营我在外地出差,整整读了四十分钟才把当天的内容囫囵吞枣读完。此时的感觉是当头一棒,一下打蒙了。当时很后悔高估了自己的智商,报了高阶读书营。但是既然已经入营了,也不能轻易放弃。于是紧急百度了这本书的背景资料,了解大致内容,以便于第二天继续连蒙带猜完成任务。

这样咬牙坚持了几天后,情节渐渐铺展开来,作者的白描分析总算结束了,阅读难度降低了很多。同时我也抓紧读完了中译本,辅助自己的英文阅读,加深理解。加上读书营赠送的柯林斯字典包,每天的读书讲义辅导,阅读感受越来越轻松有趣,到最后居然有些期待每天的推送。

后来入营的很多群友也有类似感受,前几天读晕了,之前积累的阅读能力似乎荡然无存,智商严重被碾压。幸好有我做急先锋,及时安慰了他们受伤的小心脏。如今回头再看,如果不是因为交了读书营的钱,如果没有读书营的讲义辅导,如果没有营地老师提前告知,肯定第一天就弃读了。从此以后我都没机会跟别人说:“我读过《月亮和六便士》的原版书。”

作家们也不知道是怎么考虑的,把书的开端写得那么晦涩难懂,生生挡住了一大批读者。大约就是要通过最初的屏障过滤掉那些没有毅力不能咬牙坚持的人吗?如此这般,坚持读完的人才有资本引以为荣?而实际上,忍过前面三四天,就柳暗花明了。

高更的作品,百度来的。

读书营价值含量最高的环节自然是每天的讲义。因为讲义挑出了难点和重点进行讲解,不懂的地方能读懂,读懂的部分更清晰。之前我在读书营的入营初体验里说了,讲义的主要内容是熟词僻义、复杂长难句结构分析、背景介绍和其他知识点讲解。这其中我觉得收获最大的是长难句结构分析,其次是熟词僻义。

长难句分析采用分层结构解剖,基本方法是去掉修饰看主干。最近在学的流利阅读其实也用这么个方法,采用的是语音讲解。读书营讲义的图解更清晰,有的句子复杂到有四层结构,通过图解一下子就清晰了。个人感觉读完这本书后,对长难句的阅读理解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毛姆的长难句据说是很有名的)。

熟词僻义技术上倒不难,只要有耐心查字典就行。要多查几部字典,而且要查最全面的字典,看英英解释和例句。难就难在一般人没有这个耐心去查,也没有那么权威的字典。讲义节约了这部分时间,一目了然,“哦,原来这个词还有这样的意思。”

除了讲义,我最喜欢的环节是午间加餐。午间加餐是百科知识拓展,内容和英文无关,而是英语文化的历史背景。月亮这本书说的是印象派画家斯特里克兰的传奇一生,其人物原形是高更。因此午间加餐的内容有很多是关于印象派画家和作品的介绍,读书笔记另外还有关于英国社交礼仪、伦敦城市环境、法国巴黎以及塔西堤岛的介绍。作为对艺术抱有兴趣而知识匮乏的门外汉,读这些相关知识觉得受益匪浅。除了文字介绍更有图片辅助,可以看出来,午间加餐内容也是精心准备的。

作为一名从小不爱读书看报的女汉纸,英语基础薄弱又很希望拓展眼界的七零后,人到中年居然爱上了英文阅读,不得不说是一个小小奇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我这样的感受,读英文书时不仅可以欣赏精彩情节,更可以学到另一种语言的表达方式,有种一石二鸟一箭双雕的快感,分明是赚了一个亿的大便宜。所以很多英文著作读中译本可能没那么大兴趣,英文原著反而有耐心读完。比如月亮这本书,如果不是为了读英文版,中译本我也是看一个开头就弃书了。原版书读来有双重乐趣,比读中译本的兴趣更浓厚些。

有不少同学问我读书营如何选择级别,每天学习时间大约有多久。我觉得这都没有一个定论,因为书可以读厚,也可以读薄;读名著有收获,读儿童文学一样有收获,这些都因人而异。因为有讲义的支撑,选择难度偏大的书也没问题。如果想读起来轻快一些,细致一些,就选难度和自己水平相当的级别。至于读书时间,更是可长可短。

我读月亮这本书,应该是超过我自身水平的,最困难的部分每天要读四十多分钟,比较顺畅的部分也有十几分钟就读完的,大部分耗时在20-30分钟。午间加餐五分钟即可读完,讲义大约10-15分钟。我看评论区里有的同学只需几分钟就能读完一天的阅读任务,简直崇拜到怀疑人生。即使是中文,我也不可能几分钟就读完,别说是英文了。我的方法是一次读懂,有困难的句子会反复看,再加上我本身阅读速度偏慢,所以耗时应该算比较长的。读书营本身设计的学习时间大约是15分钟左右,如果选择和自己水平相当的书目,每天阅读时间应该在15分钟以内。

读书营每天晚间有个答疑环节,如果觉得讲义的内容还不能满足求知欲,可以在线提问。但是很少有同学去提问,因为提问也需要技术支持,也就是说,要非常仔细的阅读和做笔记,才能提出问题。最开始有几个同学提问,基本是关于语法方面的问题。如果是作为精读材料,那么每天的学习时间可能长达几个小时。但是有老师可以答疑,其实是个很好的资源,对语法有钻研精神、有学习能力和充足时间的同学,可以把读书营当做阅读课,而不是像我这样只是浮于表面满足于读懂而已。

无论采取怎样的学习方式,都以自己感到愉悦为基础,这就是我喜欢的“佛系阅读法”。尤其是对于单纯的英语爱好者来说,没有升学和考试压力,学习更应以愉悦自己为前提。有升学和考试压力的同学,读书营可能不是最佳选择,各种考前培训班见效最快。我始终觉得像扇贝读书营这样的产品,是为自学者设计的,为英语爱好者提供自娱自乐的平台,其最终目的是热爱英文,使用英文。语言学习本身就是潜移默化的积累过程,有条件的话,课堂面授学习系统教材,再配合大量阅读,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方式。作者:安琪和萝拉

喜欢《《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_7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3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