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
余梦梦
当你四十岁时,会有抛下一切去追求自己也难以名状的幻梦与理想的勇气吗?
《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便选择了这样一条道路。在某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日子,抛下在他人看来完美的家庭、稳定的工作、优渥的生活、不错的社会地位,独自前往巴黎,并再也不曾回去。
世人难以理解,规劝、嘲讽、谩骂,说他不通人情,说他没有人性,说他着了魔乱了心智……思特里克兰德却从未在乎过这些。他心中的月亮是那么的明亮,吸引着他不断追寻,使他忘记社会,忘记环境,忘记自己。
他就这样像蛰伏于一间昏暗的阁楼,靠着零工和借钱度日,却从未忘记画画——哪怕他的画在世人眼里不名一文,甚至被嗤之以鼻。他有着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令人生厌的品性,却不曾屈服改变;他过着饥饱不定的破屋褴褛的生活,却不曾在意抱怨;他做过伤害至亲挚友的让人无法原谅的事情,却不曾愧疚,反而冷漠讥嘲。
他发现了隐藏于自己生命之中的真正想要去追求的东西。有神秘、原始、超乎人世的力量使他毅然选择抛弃一切慷慨赴身。而后辗转到达塔希提,他终于找到了自己所向往的生活,创造出了令世人称奇不已的划时代的作品,在病痛中完成了对自己问心无愧的交代。
有人说思特里克兰德是值得怜悯的,他为了梦想不得不承受着痛苦和失去的代价。而我,对思特里克兰德的怜悯远不及对他的艳羡之情。
当一个人知道了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东西,并有勇气义无反顾地去完成它,这本身就是一场令人向往的富有浪漫色彩的冒险。至于代价,六便士远不及月亮的明亮与独特。
或许这么说过于理想主义,但是,为了现实而屈服于普世的价值标准,活成茫茫人海中按部就班的亿万分之一——成长、学习、工作、结婚、生子、养育、赡养、老去……真的甘心吗?
未知,真的是很吸引人的东西,也许下一秒生活就变得天翻地覆。会害怕吗?会恐惧吗?会有所顾忌吗?会退却吗?会……后悔吗?
大多数人的回答应该是,会。
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地大无畏呢?
会突然害怕,怕自己不甘于平庸却囿于平庸。
不少人在说,平凡可贵。然后让你找一份稳定的工作,组建一个还算不错的的家庭,祝你一生无事烦扰、岁月静好。然后呢?不知不觉地过完这一生,成为为人类繁衍前进而有所贡献的一粒尘土。
无可厚非。
大可以干着毫无波澜的事业,过着无悲无喜的生活,然后享受平淡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幸福小美好,几十年后带着这副苍老的躯体和安详的精神回到泥土。
也不算太糟糕。
可是,为什么呢?总是会有所不甘。
夜深人静时会不会向往塔希提的海水与阳光呢?会不会梦见椰子树下未油漆的木屋里思特里克兰德舞动画笔的身影呢?会不会羡慕爱塔对自己选择的坚定与忠贞呢?
我想会的。那种自己没有勇气选择和面对的生活,总是充满着让人无法抗拒的魔力。
没有抛弃一切的决心,那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呢?
我想应该是在赚取那六个便士的让人或安逸或喘不过气的道路上,别忘了抬头看看那个照亮过自己的月亮。
读《月亮和六便士》有感700字
第五本读完的书为《月亮和六便士》,作者为:威廉·萨默赛特·毛姆。该部小说的原型为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
为什么会读这本小说呢?一是,朋友推荐说这部小说不错,二是,无意中看到网上评价不错。其实,刚开始读这本小说的时候,我根本没有读进去,一直到第三章,才开始进入状态,直到我读完整本书,我又回过头去重新读了第一章和第二章。这部小说描述了斯特里克兰不顾世俗的眼光、贫穷的纠缠、疾病的折磨;坚定、顽强、执着追求艺术道路的过程。读完这本小说,我认为作者描述了一个追求心中月亮(或者可以理解为理想)的画家,放弃了六便士(或者可以理解为安稳的生活),铸造了不凡的人生和不朽的作品的故事。
从刚开始的不太懂,到后来的一口气读完,我的读书心得为:一、作者的写作手法很奇特,他以旁观者的视角描述了画家斯特里克兰的一生,并且语言很朴实;二、在画家斯特里克兰追求其艺术的道路上,贫穷,嘲笑,捷,疾病一切一切的困难都显得微不足道,对于他来说,只要能画画,一切足以,可以感觉到内心的宁静满足。画家斯特里克兰或者是画家高更给予我的启发是:要找到心灵中真正热爱的事物,然后用尽全力去追求,遵从内心。
我还特意搜索了保罗·高更的画作。保罗·高更(PaulGauguin,1848—1903)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与凡高、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三大巨匠,对现当代绘画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当然,作为一个外行人,我自然也是读不懂这些传世作品,但是,通过《月亮与六便士》,我从侧面了解了高更追求心中月亮的那份坚毅铸造了这些作品。
最后,我记得在小说结尾描述:在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斯特里克兰将一幅画送给库特拉斯医生的水果画,我在网上找到了高更的这张水果画,不知道是否对应小说里描述的那张水果画。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一)
看过【月亮和六便士】后,我一直笃信作者一毛一姆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而且也是一位很伟大的心里学家。尽管在此之前,同时在此之后,我并没有看过有关一毛一姆的简介,我的这份笃信我是很坚定的。这本书对人的心里的细节描写及为何会产生这种心里的分析,让我十分震撼,以至于我到现在心中翻起的那份波一浪一还没有得到平静,甚至是连语言这个我最为熟悉的东西我都不知道如何说了。尽管这本书给我带来这么强大的震撼,以至于我都不能好好的说话,但是我还是觉得应该写一下自己的感受。
看完整本书后,我最大的感触是我认为查尔斯。思里特克兰德寻找到的不是自己,而是一个新的灵魂。对这句话,感触颇深。一直以来,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告诉我要做自己,要做真正的自己。于是我以为只要我做到了自己,显示出自己独特的个一性一与才华,我便可以一鸣惊人,成为万众瞩目、名留史册的人物。可是当我看见这句话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事情似乎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我亲身经历与感受到了斯特里克兰德的事迹与存在,我看着他抛弃妻子,看着他又如何伤害对自己最真的朋友,这样一个未被社会传统价值观的人为何能够取得这么伟大的成就?心中很震撼!
通过作者不断的记述并且引起潜意识的问题,我突然意识到一个伟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伟人,他在成长中必须要做一些违背社会道德的事情,他们抛弃以前的生活基础,被人们认为是个不折不扣的疯子及社会道德败坏的人。但是他们在做这些时候,早就已经忘却了社会道德对他们的审判,他们心中有的只是一个新的灵魂。但是这个新的灵魂在他们刚抛弃以前生活基础的时候,还没有成行,还不足以让这个新的灵魂发挥到让世界为之震撼的地步。于是他们需要继续磨练,需要在社会里面辗转,寻找一处真正适合他们新灵魂居住的地方。这样他们才能创作出不朽的价值。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二)
我们好像住在异国的人,对于这个国家的语言懂得非常少,虽然我们有各种美妙的、深奥的事情要说,却只能局限于会话上手册上那几句陈腐平庸的话。我们的脑子里充满了各种思想,而我们能说的只不过是像园丁的姑母有一把伞在屋子里这类话。他的这种孤独很有幻觉的成分,虚幻不可触一摸。他的生活有些超然物外,无法想象一个在现实社会生活了四十多年,过着正常生活的人,能够一一夜之间就放弃一切。他对一爱一情的评价体现了他的价值观:我不需要一爱一情。我没有时间搞恋一爱一。这是人一性一的弱点。我是个男人,有时候我需要一个女一性一。但是一旦我的情一欲得到了满足,我就准备做别的事了。我无法克服自己的欲一望,我恨它,它囚禁着我的一精一神。我希望将来能有一天,我会不再受欲一望的支配,不再受任何阻碍地全心投到我的工作上去。因为女人除了谈情说一爱一不会干别的,所以她们把一爱一情看得非常重要,简直到了可笑的地步。她们还想说服我们,叫我们也相信人的全部生活就是一爱一情。实际上一爱一情是生活中无足轻重的一部分。我只懂得情一欲。这是正常的,健康的。一爱一情是一种疾病。女人是我享乐的工具,我对她们提出什么事业的助手、生活的伴侣这些要求非常讨厌。
这些话离经叛道,这样的人被作为异端。一性一的饥一渴在思特里克兰德身上占的地位很小,很不重要,或毋宁说,叫他感到嫌恶。他的灵魂追求的是另外一种东西。有时欲念把他抓住,一逼一得他纵一情狂欢一阵,但对这种剥夺了他宁静自持的本能他是非常厌恶的,他甚至厌恶他在一一婬一一逸放纵中那必不可少的伴侣,在他重新控制住自己以后,看到那个他发泄情一欲的女人,他甚至会不寒而栗。他的思想这时会平静地飘浮在九天之上,对那个女人感到又嫌恶又可怕,也许那感觉就像一只翩翩飞舞于花丛中的蝴蝶,见到它胜利地蜕身出来的肮脏蛹壳一样。所以他可以抛妻子,待他遇到第二个女人的时候有弃如敝屣。
他格格不入,寻找梦幻岛,我认为有些人诞生在某一个地方可以说未得其所。机缘把他们随便抛掷到一个环境中,而他们却一直思念着一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处的家乡。在出生的地方他们好象是过客;从孩提时代就非常熟悉的浓荫郁郁的小巷,同小伙伴游戏其中的人烟稠密的街衢,对他们说来都不过是旅途中的一个宿站。这种人在自己亲友中可能终生落落寡台,在他们唯一熟悉的环境里也始终孑身独处。也许正是在本乡本土的这种陌生感才一逼一着他们远游异乡,寻找一处永恒定居的寓所。说不定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隐伏着多少世代前祖先的习一性一和癖好,叫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们祖先在远古就已离开的土地。有时候一个人偶然到了一个地方,会神秘地感觉到这正是自己栖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于是他就在这些从未寓目的景物里,从不相识的人群中定居下来,倒好象这里的一切都是他从小就熟稔的一样。他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宁静。
这部小说,对于想要追求一精一神自一由但又无勇力去实践的人,或安慰或被击中,总之能收获些什么。
最后说说书名的由来。按照译者的解释,月亮,高高在上,如理想;便士,是最小的货币单位,就如现实。现实和理想的冲突,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三)
我们好像住在异国的人,对于这个国家的语言懂得非常少,虽然我们有各种美妙的、深奥的事情要说,却只能局限于会话上手册上那几句陈腐平庸的话。我们的脑子里充满了各种思想,而我们能说的只不过是像园丁的姑母有一把伞在屋子里这类话。他的这种孤独很有幻觉的成分,虚幻不可触一摸。他的生活有些超然物外,无法想象一个在现实社会生活了四十多年,过着正常生活的人,能够一一夜之间就放弃一切。他对一爱一情的评价体现了他的价值观:我不需要一爱一情。我没有时间搞恋一爱一。这是人一性一的弱点。我是个男人,有时候我需要一个女一性一。但是一旦我的情一欲得到了满足,我就准备做别的事了。我无法克服自己的欲一望,我恨它,它囚禁着我的一精一神。我希望将来能有一天,我会不再受欲一望的支配,不再受任何阻碍地全心投到我的工作上去。因为女人除了谈情说一爱一不会干别的,所以她们把一爱一情看得非常重要,简直到了可笑的地步。她们还想说服我们,叫我们也相信人的全部生活就是一爱一情。实际上一爱一情是生活中无足轻重的一部分。我只懂得情一欲。这是正常的,健康的。一爱一情是一种疾病。女人是我享乐的工具,我对她们提出什么事业的助手、生活的伴侣这些要求非常讨厌。
这些话离经叛道,这样的人被作为异端。一性一的饥一渴在思特里克兰德身上占的地位很小,很不重要,或毋宁说,叫他感到嫌恶。他的灵魂追求的是另外一种东西。有时欲念把他抓住,一逼一得他纵一情狂欢一阵,但对这种剥夺了他宁静自持的本能他是非常厌恶的,他甚至厌恶他在一一婬一一逸放纵中那必不可少的伴侣,在他重新控制住自己以后,看到那个他发泄情一欲的女人,他甚至会不寒而栗。他的思想这时会平静地飘浮在九天之上,对那个女人感到又嫌恶又可怕,也许那感觉就像一只翩翩飞舞于花丛中的蝴蝶,见到它胜利地蜕身出来的肮脏蛹壳一样。所以他可以抛妻子,待他遇到第二个女人的时候有弃如敝屣。
他格格不入,寻找梦幻岛,我认为有些人诞生在某一个地方可以说未得其所。机缘把他们随便抛掷到一个环境中,而他们却一直思念着一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处的家乡。在出生的地方他们好象是过客;从孩提时代就非常熟悉的浓荫郁郁的小巷,同小伙伴游戏其中的人烟稠密的街衢,对他们说来都不过是旅途中的一个宿站。这种人在自己亲友中可能终生落落寡台,在他们唯一熟悉的环境里也始终孑身独处。也许正是在本乡本土的这种陌生感才一逼一着他们远游异乡,寻找一处永恒定居的寓所。说不定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隐伏着多少世代前祖先的习一性一和癖好,叫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们祖先在远古就已离开的土地。有时候一个人偶然到了一个地方,会神秘地感觉到这正是自己栖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于是他就在这些从未寓目的景物里,从不相识的人群中定居下来,倒好象这里的一切都是他从小就熟稔的一样。他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宁静。
这部小说,对于想要追求一精一神自一由但又无勇力去实践的人,或安慰或被击中,总之能收获些什么。
最后说说书名的由来。按照译者的解释,月亮,高高在上,如理想;便士,是最小的货币单位,就如现实。现实和理想的冲突,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初中生就像学习飞翔的小鸟,总有一天将展翅高飞。一叶一世界,书籍就包含了整个宇宙,就算没有完全明白书籍的内容,哪怕有一丝感悟也是有所值的。只有使自己自卑的心灵自信起来,弯曲的身躯才能挺直。那么,一篇优秀作品读后感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24推荐:读《月亮和六便士》有感(1230字)”,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人生漫长得转瞬即逝,有人见尘埃,有人见星辰。查尔斯就是那个一生在追逐星辰的人。
初识毛姆,在我大四的时候,不是因为《月亮与六便士》,而是他的《面纱》,慢慢才对作者有所了解,包括这本耳熟能详的著作,还是去年加入读书打卡活动才真正读下来。
毛姆真是一个好啰嗦的人,看到一半仍然不知道想表达什么,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的粗鲁、孤傲、自私无情、嘲弄简直让我可恨,而对遭抛弃的热爱艺术的斯特里克兰太太产生好感。不过,越读下去越为他的那股为无以名状的激情追求所打动,尽管他冷酷无情,尽管他摒弃所有道德,然而与之相比,我们都是俗世之人,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看似无关紧要的很多配角人物,画家迪尔柯·斯特曼伊夫、布兰奇·斯特曼伊夫、尼克尔斯船长、鲜花宾馆的约翰逊太太、布鲁诺船长、库特拉斯医生、他的土著妻子爱塔,一个个虽然笔墨不多,但毫无疑问的一点,每个人的故事都能成为独立的故事,形象令人深刻。
一直觉得人生行走于天地间,犹如逆旅。最让人恼恨的是,世界之大,道路万千,但我们只有一个身体,一次只能走一条道路。选择了A,就不能拥有B;选择了B,就得放弃A。就像《月亮与六便士》的书名一样,选择了月亮,就捡不到六便士;要想得到六便士,就得低头不见月。也正因为人生的这种妙不可言,才能在每个人的选择上看出人本身的属性。
有的人选择了月亮,比如斯特里克兰。人到中年放弃优渥的生活,抛弃妻子,跟随了自己的梦想,开始学习画画,矢志不渝,更多的人选择了六便士,以获得金钱和名誉为荣。人不怕做选择,选择从来没有优劣之分,好的选择就是做完选择能坚定走下去的选择。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得失得失,有得就有失。大部分人的痛苦根源都在于选了A,念念不忘B;选了B,又觉得A更好。放不下对当下无意义的质疑,却又舍不得当下生活的稳定和安全,不敢做出实际行动去改变。心态的左右摇摆,对生活的愤愤不平,对眼前人的不珍惜,对未来的空想主义,造就了各种不甘又不敢的拧巴人生。
人永远只能走一条道路。喜欢月亮,就放下六便士,专心看月亮;低头捡着六便士,便放下对月亮的空想,专心来捡六便士。什么都想要,往往什么都得不到。最后感谢这本书给我的勇气让我相信当你下定决心想去做一件事,那么它的价值就无关才能、无关前途、无关一切,只与你去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做你想做的事有关,愿我们都能有勇气做出自己的选择,活出自己的人生。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1000字:
这篇文章是来源于《左书向上》读书群里的书友分享和书友们的讨论,觉得很有价值,所以整理成篇,分享给各位广大的爱读书的书友们。
一位家庭美满、事业成功的证券经纪人,突然有一天给妻子写了一封告别信,抛弃了妻子和家庭,他的妻子觉得他爱上了别的女人,然而他是去巴黎画画,他有自己的人生理想。
然后他又勾引朋友的妻子,还害得她自杀,他不觉得是他的原因。他对关心他的朋友,爱他的人,世俗的一切表现的冷嘲热讽,但却对艺术有着独特的追求。
最后他来到了南太平洋的一座美丽的小岛,娶到了他心爱的阿塔(因为她不打扰他,不占有他,照顾他,这也许就是他爱她的原因),生了孩子,也创作了伟大的作品。
月亮代表理想,六便士代表现实,这就是这本书所要表达的,斯特里克兰放弃六便士,追求月亮,代表了他对理想和艺术的追求,这也让我们现在的人深刻反思,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我们该如何选择。
内容叙述过程写了主人公的一生,写了很多人对主人公的看法,我觉得这就代表了,当你做出选择后,旁人对你的看法和意见,同时也包含一些鼓励与嘲讽,此时,做出自己的选择,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这很重要,这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这本书很出名,书名看着就很有意境,书名是内容的象征。理想和现实对许多人来说,是矛盾体,要如何面对生活不易。为了理想不顾现实的人,周围的人会评价自私,但生活是自己的,别人都无法为你负责。
真正可以为了理想去放弃一切的人,还是很难的,因为会有爱,会有牵挂,所以就出现了矛盾,而主人公在里面所作所为,在读的过程中,真是对其恨的咬牙切齿。
但是我想我不是一个艺术家,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上班族,站在他的立场去决定的话,有可能我也会努力追求理想。
其实,大部分普通人更像是作者或者那个收藏家,可能主人公如此感性以及对理想的热爱追求,让他的作品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但行为方式很极端,可以说是因为他追求热爱的是艺术,所以人们还能够比较宽松的看待,因为最终结果也是造就了美好的事物,创造了艺术,如果主人公追求的是金钱或者权利,那他的行为方式就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就是另一个版本的故事了。
对于我们每个人,要是能找到自己的月亮就好了,如果很明确自己的月亮是什么,相信很大部分人应该都有勇气去追求,只是大多数人的月亮不那么突出,不那么明显罢了,月亮就是自己本身的天赋,这本书的主角是幸运的,他追到自己的月亮了,对于没有追到自己月亮的人,结局会很悲催的。
听说读完这本书的人,都辞职了。对于“当我们在做出自己的选择时,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这一思维观点,其实,现实生活中N多的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人,是很容易被身边的事、人、环境所影响的,然后,就会有情绪,情绪产生之后,近而会影响自己的判断。所以,凡是追求自己理想的人,都是很能去屏蔽掉TA人带给自己的【情绪】左右,理性去分析对待。追求理想,并不仅仅是感性地去追求,而更应该是理性去追求。
中国人最喜欢干的一件事就是“管别人”,但是,这些人其实没搞明白一点,别人的决定,之后产生的后果,只有当事人自己承担,而那些“管别人”的人却不承担任何风险,这不是很有问题么。所以,只要有逻辑思维能力的人,好好思考一下就能想明白了的。
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一部分人为了“月亮”放弃“便士”,一部分为了“便士”而选择放弃“月亮”,而没有那么坚定的人,就会揣着“便士”望着“月亮”。
不论怎样,只要你能遵循自己的内心而活,那么,也是一种活法。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800字:
《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小说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创作的长篇小说。描述了一个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妻弃子,绝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圆笔谱写出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的画布的故事。
贫穷的纠缠,病魔的折磨他毫不在意,只是后悔从来没有光顾过他的意识。作品表现了天才、个性与物质文明以及现代婚姻、家庭生活之间的矛盾,有着广阔的生命视角,用散发着消毒水味道的手术刀对皮囊包裹下的人性进行了犀利地解剖,混合着看客讪笑的幽默和残忍的目光。
30年前,我读过此书,不知为什么,最近又读了一遍,感悟几乎没变。除了对思特里克兰德那种对艺术,对美的追求至死不渝的精神仍有敬畏之外。可能是因为思特里克兰德离家出走时的年龄和我这个年龄差不多,在我看来,理想是二十几岁之前的年轻人的事,我们今天这个年龄已经不敢有什么损失了,因为已经伤不起了。但思特里克兰德却不顾一切抛开世俗、亲人、安逸的生活现状只为了心中的那个月亮。我除了对他的那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悲壮感到敬畏之外,还有对他的理解和同情。
同情的是,他离家时并没有带走家里的分文,在巴黎他住在最简陋的旅店,过着饥饿潦倒的生活。画的画几乎没人买。有时靠在酒吧和别人下棋赢得了一杯饮料。当他生病奄奄一息的时候,遇到了一个荷兰画家斯特罗伊夫,一个老好人,老实人,他也是一个画家。他能识别思特里克兰德的画,他认为思特里克兰德是个了不起的画家。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出名。他,他是思特里克兰德的伯乐,他认为如果思特里克兰德死掉的话,那才是艺术界的损失。他不顾一切的把他带回家里,和妻子精心照料他。然而病愈后的思特里克兰德却绿了自己的“救命恩人”,最后又抛弃了布兰奇,使之自杀。
当我看到这些时,我对思特里克兰德的做法是理解和同情的,因为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画家。他没有钱,靠别人救济。哪有钱请模特呢,而布兰奇的身体完美得正是他想找的模特。
在人性的欲望与艺术的矛盾中。人性软弱的一面,自私的一面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控制的。他画了布兰奇的裸体,而布兰奇却爱上了他。说什么也要和他一同离开,斯特罗伊夫不忍心看到妻子跟着他流浪,于是自己搬了出来,把房子、画室留给他。这是对亲人的爱和对朋友的宽容。心襟宽阔,美的一种表现。我们又来看看思特里克兰德又是怎样的呢?他把那幅裸画放在画室,留给斯特罗伊夫,因为他觉得斯特罗伊夫能欣赏那幅画的美。这是艺术家之间的一种共鸣,无言之中的一种感激。对于生活的种种迹象,有时候我们是无法说清楚它的真相的。只是两心相知的知己才能明白彼此的做法。思特里克兰德是孤独的,他在往后流浪到太平洋的塔希提岛后和一个土著女人结了婚,后来染上麻风病。双眼失明,仍然在地上,墙上制作了一生中最后的一幅巨画,伊甸园。并嘱咐他的女人,在他死后把他和那间画房一同烧掉。
在艺术家的灵魂深处,他知道自己的孤独,另类,和不被世俗的理解及认可。生命意义不是被世俗之人认同,而在与自己为寻找美创造美。对自己的肉体、灵魂进行一次可怕的折腾,饱受折磨拼力寻找的一种表达的释放。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800字:
首先在我写之前我首先要承认自己不是一个文艺青年。但因为这本书的知名度以及莫名的缘分,让我有机会阅读此书。
这本书总体篇幅不长,内容却十分丰富.本书中的我以主人公的口吻讲述整个故事,对主要人物的描写一小部分来自于自己,大部分来自于别人的讲述。故事的主角斯特里克兰,是在伦敦一个证券公司做经纪人,过着安稳舒适的生活,但突然有一天他抛妻弃子,当“我”去帮其妻子一探究竟时却发现斯特里克兰只想画画。而从这开始,有关这位画家的一系列的故事才算真正展开。
斯特里克兰在巴黎困苦不堪的时候接受了斯特罗夫的帮助,在此期间却和斯特罗夫妻子布兰奇暗通款曲,而后又把她抛弃,最后布兰奇自杀未遂但抑郁而终。在巴黎经历了这些之后他又去了马赛而后远赴南太平洋塔希提岛。在这个岛上斯特里克兰靠救济维生,后经介绍与一个土著人结婚。他们生活在一个偏远的岛屿上过着自给自足,与世隔绝的日子,最后斯特里克兰死于麻风病,临死前他已双目失明,最后他在自己住的房间里画了满墙的壁画,并告诉妻子,他死后要把房子烧了,最后他倾其一生所画出来的杰作就这样被烧得一干二净。
通过斯特里克兰的一生可以发现他就是一个为绘画而生的人,这一生,他过得贫困潦倒,但他毫不在乎,他一步步摆脱生活的桎梏,精神的枷锁,终于他最后把毕生所悟表现在临终前的壁画上,而他的梦想实现了就让妻子把它毁了,至始至终他都是一个思想特立独行的人,从来不会为别人做些什么,也不会在乎别人的看法。这也许就是天才的独特之处。
斯特里克兰一生都在做减法,他甩掉身上所有的负担,专心做好一件事而终有所成。而现实中,好像大部分人的人生都是在做加法,我们被越来越多的身份困住,也许有些时候适当的放弃反而能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
文中斯特里克兰的原型是高更,通过这部小说,让我们也更深刻的了解了这位伟大的画家。同时也引发作为人们的思考。一个人是追求位高权重,衣食无忧?还是淡泊宁静,与世无争的生活,这都取决于个人的志向,而只要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都不应该被否定。与此同时,“特立独行”的天才不应该被指指点点,而是需要大家更多的包容心和爱心。而天才所留下的作品也作为我们的食粮引领我们向更高的精神世界探索。
在谈到读后感之前,原谅我的才疏学浅与见识浅薄:我在接触《月亮与六便士》之前,我连六便士一词都没有见过。很久没有这么开心地笑出声了,感觉自己忽然就成了一座孤岛,慢慢与世隔绝,尝试不断让自己的生活闹腾起来,却总差点什么。今天,仿佛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块地,那块土。
一本具有可读性的书必定是意味着书中某些事物与你有所关联,这只是它所拥有的许多特质之一,但这种特质正与读者的兴趣成正比。这是我看着笑,读着哭,画着思的一本书。有些人年轻的时候只看到天上的月亮,却从来看不到那六便士。只是我们谈起我们的生活曾有多么快乐的时候,却忘了当时却从来都不曾觉得快乐:在新的生活中,要懂得让自己快乐!
读《月亮与六便士》真的就像一头撞在了高耸的冰山上,令平庸的生活彻底解体!
斯特里克兰,终生跋涉的苦行僧,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不会厚此薄彼的无情人,又是最伟大的人。抛妻弃子,一个人来到法国,只因我必须画画!他,从不回忆过去,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是永恒的现在。最后死于美丽的岛,那地方的美是海天一线的那种美,头顶蔚蓝的天,四周是郁郁苍苍的树,无穷无尽的色彩,清新凉爽的空气,油腻的颜料和泛黄的画板。
爱的主要内容是温柔,爱情会带来一种柔弱的感受,导致对人的体贴爱护,有取悦对方,是对方快乐的渴望。一心一意去爱一个人,即使是最理性的人,即使是懂得爱情终会有尽头,但也没法拒绝,像斯特里克兰,也遇见了三个女人。
斯特里克兰太太,面对生活十七年的丈夫的背叛,足以让善良得她变得满怀怨恨,也是失败的婚姻成就了十年后的优雅。有人说不幸可以使人性变得高贵,这句话并不总对;使人变得高尚的有时候反而是幸福,不幸在大多数情况下只会让人心胸狭窄,报复心强。她,便是最好的诠释。
如果他是为了一个女人离开你,你可以宽恕他的。如果他是为了一个理想离开你,你就不能了,因为和理想较量,你会无能为力。他如此,你亦如此。
施特勒夫,一个看似懦弱又在爱情面前百折不挠的男人。妻子爱上了看似冷漠又充满肉欲感的斯特里克兰,那个自己引狼入室,最后葬送了自己妻子生命的斯特里克兰。但是,施特勒夫从未责怪妻子,因为爱她超过了爱自己,甚至没有了自尊。最后,只有归于故土,才从质朴回到无华。
不得不赞叹,斯特里克兰是一位伟人,是一位艺术家,但是从某种角度上看,我们都是艺术家。我在自己身上也深深感受到激励他的那种热情,他的手段是绘画,我的却是生活。也许我是甲,也许我乙,也许我是丙。
当一个人拥有了六便士,他是想要另外一个六便士,还是要仰望一下月亮呢?你觉得呢?我觉得,你可以看看今晚似乎有月亮,再谈六便士。
读完《月亮和六便士》的最后一页,我最先想到的是这句话。就好像这句话本来就在那里,就等着这本书唤它出来一样。
当然,取决于真正爱的是月亮,还是六便士。
月亮,代表心中崇高无尚的理想,而六便士,代指金钱,地位,代表世俗所重视的东西。
这本书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就是一位为了心中的月亮放弃了六便士的人。这样说也并不太恰当,因为他并没有经过权衡,心中的月亮便成了他的一切追求。
从一名中产阶级的股票经纪人,一个普通魁梧的中年人,一对儿女的父亲,一名乐于应酬的女人的丈夫,突然间逃离了现有的一切,从伦敦辗转到巴黎,又辗转流离到了塔希提岛,最后在如画的岛上找到了他所追求的真谛,接近生命的尾声时,他将他的感悟画在居住的小木屋里,然后用剩下的生命对着他的画作体悟,临终前又嘱咐妻子将小屋付之一炬,只留下他平时的一些画作供世人惊艳。他临终前是安详的,正是因为他追逐到了心中的月亮,有限的生命也就变得充满意义。
对于世人来说,他是个普通,其貌不扬,说起话来又尖酸刻薄,丝毫不会圆润的人,就如同圆孔里的方塞子。对于周围的世界,他显得格格不入。对于绘画艺术的追求,他也不追求赞赏,而是遵从自己的内心,追寻真正有价值的艺术。
绘画对于他而言,是必须要去做的事情,没有任何理由,有的人没有出生在正确的地方他们始终把亲友视如陌路,对生平仅见的环境毫无感情,也许正是这种疏离感推动他们远走高飞,去寻找某种永恒的东西,某片能让他们眷恋的土地,这土地也适用于精神领域。这种追寻是冥冥中的指引,像隧道中的唯一光束,让人不得不靠近。
以致于,打零工也是为了画画,赚够了一段时间的钱,就去画画。
两名医生可以做一个很好的类比,一名特别出色,年纪轻轻就被选为医院的管理层,他却由于偶然地旅行,喜欢上一方土地,当了当地一名普通的检查员,而稍微逊色的一个医生,接替了他的位置,名利双收。在后者评判前者糟蹋自己时,作者进行了灵魂拷问:难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生活在感到舒服的环境里,让内心得到安宁市糟践自己吗?难道成为年入上万英镑的外科医生,去的如花美眷就算是成功吗?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你认为你应该对社会做出什么贡献,应该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取决于自身如何定义安宁。
让我想起电影《海上钢琴师》的一句话,一个人的界限究竟在哪里?他究竟需要多大的空间?
如今已经是20xx年,再过一个月,就到了月亮与六便士成书一百年的20xx年,这样的心灵拷问仍然不过时;非但不过时,又更加深刻了些。现代人所面临的世界正在比以往已更快的速度迭加,更加多元化更加纷杂,如何去追寻内心的月亮,答案连同问题都被埋没在了寻常的热闹中,让人身不由己地随波逐流。
人们往往能看到众人所喜欢的东西,却常常忘了自己的真正所爱。
灯光隐藏了星空,雾霾遮住了月光。
多元化触手可得,设置界限反而是难题。
人们热衷于形成统一的观念,然后利用这种观念对他人加以评论,对于格格不入的人鲜有宽容。在这种潮流中,不但忘记了自己来时的路,也忘记了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梦想。忘记了世界本来就有不同的方向。
忘记了要追求月光,就要靠近原野。
在这个嘈杂的世界里,如果静下心来,不妨想想,对于自己而言,真正的月亮是什么,能否为了它,赴汤蹈火,如果不能,请不要用自己的六便士去衡量别人的月亮。毕竟在接近事情本质的过程中,伴随的也是大多数人的不理解。然而没有什么美,是无限接近于事情的本质。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600字:
【有关“月亮”与“六便士”】“月亮是那崇高而不可企及的梦想,六便士是为了生存不得不赚取的卑微收入,多少人只是胆怯地抬头看一眼月亮,又继续低头追逐赖以温饱的六便士。”
我觉得《月亮和六便士》是这样一个故事:全世界都在追逐着梦想和成功,思特里克兰德却在追逐着他的噩运。所谓噩运,就是说思特里克兰德被梦想击中、被梦想胁迫。这里所说的梦想是真正的梦想,不是父母、老师、舆论绘制出那个蓝图。
于是他疾步如飞,如愿以偿地追上了他的噩运。他在巴黎贫病交加,躺在小阁楼里奄奄一息,若不是朋友相救,几乎一命呜呼。后来他又沦落街头成了码头工人。又过了几年,他自我流放到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身患麻风病,双目失明,临死之前叫妻子把他的作品付之一炬。15年之内,这个伦敦的股票交易员风驰电掣,越过城市、越过大洋、越过文明、越过阶级,越过人性,终于追上了命运这匹烈马。
《月亮与六便士》并不单纯是一个勇敢追梦的故事;也并非批判现实,仿佛大多数人心中都有一个崇高的的梦想,是那遥不可及的月亮;可还是要穿梭于高楼大厦之间,穿梭于灯红酒绿的夜色里,为了养家糊口,卑躬屈膝地捡拾散落地面的六便士。因为思特里克兰德所做的一切都是他自己的选择。
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像思特里克兰德那样与世俗一刀两断,不管不顾,再不回头。也不是所有的梦想都要以现实为代价,也就是说,月亮与六便士并不矛盾。每个人都应该也都有权力选择自己理想的生活,不管是不可企及的月亮,还是卑微平凡的六便士,它都应该是能照亮我们内心的追寻之路。
未来我们会面对太多这样那样的选择,会站在合适各式各样的十字路口。相信只要是心之所向,不管我们追求的梦想是高雅还是庸俗,不管是月亮还是六便士,都可以光芒万丈。
愿我们明心知往,力行求至。好比思特里克兰德拿起画笔时,却觉得自己是一个君王。作者:吴辰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1500字
铁扇关门凌先生
跟随麦家理想谷读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想起话题"理想与现实",如果月亮代表理想,那么六便士就喻指世俗的追求~金钱和功成名就。不同的人自然会作出不一样的选择。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的确会徘徊在月亮与六便士之间,难以决择,或者说很难两全。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六便士:或许是无法忍受因为自己追求时旁人的冷嘲热讽,也不想父母为自己担惊受怕,或者不想旁人用看待异类或疯子的眼神来评判,所以在现实世界中慢慢磨平了自己的棱角,把自己塑造成和其他人一样,从而完成社会的责任,这本也无可厚非。
当大家都低头捡六便士的时候,小说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却抬头看到了天上的月亮。并为了追求理想燃烧自身---放弃原来舒适的家庭和普通人的快乐生活,舍弃拥有的一切现世的安稳。他的妻子自然无法理解他的疯狂,原来忠厚老实呆板的丈夫不见了,变成了刻薄、自私无道徳的怪人,外人也觉得他是疯了,无情无义,这么决绝的不回头。弘一法师和书中的主人公一样,也是在人生的中年四十岁左右,经历过人生的富贵和风花雪月之后,抛弃妻子儿女决然离开家庭,一个决定画画,一个一心修佛,眼里再无其他。世俗再无法打扰到他,固执地甚至有些偏激地放下所有,不顾他身后的妻子儿女父母的痛苦。
康德曾说"凡人立身行事,务使其行为堪为万人楷模",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无法完全做自己,人是社会中的人,做文明人,必须承担责任,这就意味着做别人要你成为的人,并非是他们自己想成为的人,而是不得不成为的人。
而作为独立个体的斯特里克兰以和世俗的责任决裂的姿态做自己喜欢的事,忠诚地做自己,冲破满是枷锁的人世,最后在一个远离喧嚣的隔世小岛上生活。"那里完全没有声音,那个夜晚是如此美好,乃至于你的灵魂似乎再也忍受不了身体的束缚".或许正是因为绘画对斯特里克兰来说,是一种创造美的过程,他不仅不以为苦,甚至在灵魂深处感到快乐和自在,不求回报,只是付出,就像献身于魔鬼一样,无怨无悔。甚至于弘一法师圆寂之时都没有多余的一件物品。
"幸福"两字的定义在每个人看来都不一样,你称之为蜜糖的东西他可能觉得是砒霜,谁能说物质上的成功是成功的惟一方式呢?斯特里克兰是一个受本能引导而逐渐剥离社会规则逐渐接近自然的人,或者是一个理想状态下的"野蛮"人。从这点上看,仰望月亮的人比好好过日子的人更需要有一份勇气。
人生快乐有三个层次,初级的快乐是肉体的快乐,那是饱、暖、物、欲,中级的快乐是精神的快乐,那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游走天下,高级的快乐是灵魂的快乐,那是付出、奉献,让他人因为你的存在而快乐。
平庸的人只有一条命,叫性命;优秀的人有两条命,即性命和生命;卓越的人则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它们分别代表着生存、生活和使命。斯特里克兰和弘一大师无疑是灵魂快乐之人,我们常人无法企及。
那么作为常人又不甘平庸的人有没有可行的中间道路?兼顾平衡理想与现实。做一个不只是生存而拥有生活和情趣的人。胡适在致毕业生的一封信里给出的建议可供参考,或者也叫做中国文人的中庸哲学。
第一个方子只有一句话: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如果你有了一个真有趣的问题天天逗你去想它,天天引诱你去解决它,天天对你挑衅笑你无可奈何它——这时候,你就会同恋爱一个女子发了疯一样,坐也坐不下,睡也睡不安,没工夫也得偷出工夫去陪她,没钱也得撙衣节食去巴结她。没有书,你自会变卖家私去买书;没有仪器,你自会典押衣服去置办仪器;没有师友,你自会不远千里去寻师访友。你只要能时时有疑难问题来逼你用脑子,你自会保持发展你对学问的兴趣,即使在最贫乏的知识环境中,你也会慢慢地聚起一个小图书馆来,或者设置起一所小试验室来。
第二个方子最为紧要,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离开学校之后,大家总得寻个吃饭的职业。可是你寻得的职业未必就是你所学的,或者未必是你所心喜的,或者是你所学而实在和你的性情不相近的。在这种状况之下,工作就往往成了苦工,就不感觉兴趣了。为糊口而做那种非"性之所近而力之所能勉"的工作,就很难保持求知的兴趣和生活的理想主义。最好的救济方法只有多多发展职业以外的正当兴趣与活动,一个人应该有他的职业,又应该有他的非职业的玩意儿,可以叫作业余活动。凡一个人用他的闲暇来做的事业,都是他的业余活动。往往他的业余活动比他的职业还更重要,因为一个人的前程往往全靠他怎样用他的闲暇时间。他用他的闲暇来打麻将,他就成个赌徒;你用你的闲暇来做社会服务,你也许成个社会改革者;或者你用你的闲暇去研究历史,你也许成个史学家,你的闲暇往往定你的终身。
第三个方子"你总得有一点信心。"古人说:"信心可以移山。"又说:"只要功夫深,生铁磨成绣花针。"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
这本书让我太喜欢了。
对于斯特里克兰,我先是好奇,然后厌恶,继续好奇,继续厌恶,最后羡慕,震撼。
我最初也觉着他没有人性,自私,不负责任的抛妻弃子,之后又破坏了别人的家庭。他什么都不在乎,所以谁都拿他没办法。我甚至一度觉着他活着或者死了又有什么区别,他活着也只是他自己,他又什么都不在乎。
可是后来,我开始羡慕他,该有怎样的力量才能支撑一个人完全不在乎别人,他不仅不在乎别人,他也不在乎自己,他不在乎是不是能成为有名的画家,他不在乎他的画是不是被别人接受,他活着什么都不为,他甚至活着也不是为了画画,他只是画画而已,就是画画。
读这本书我反复的去想,到底为什么,他为什么这样子,人是不是应该不在乎别人,是不是应该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到底怎么活着才有意义?我想读完这本书我有一些想法了,所有的都取决于你自己。
你自己人生的意义取决于你自己,我甚至不认为斯特里克兰有梦想,我觉着画画对他来说不是爱好,也不是理想,更不是工作,画画对他来说什么都不是,又什么都是。他只是画画,画画也只是画画。如果非要给斯特里克兰画画安排一些意义或者目的,那就太俗气了,太低级了。
月亮不是六便士,六便士也不是庸俗的生活。
月亮只是月亮,六便士也只是六便士而已。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1000字
前几天生病,恰好就把毛姆的这部小说看完,情节相当曲折,一拿起来就放不下了。《月亮和六便士》,现在好多文艺青年喜欢推崇的一部小说,也常居小说阅读的前列。“《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小说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1919年。
作品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素材,描述了一个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妻弃子,绝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圆笔谱写出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的画布的故事。
贫穷的纠缠,病魔的折磨他毫不在意,只是后悔从来没有光顾过他的意识。作品表现了天才、个性与物质文明以及现代婚姻、家庭生活之间的矛盾,有着广阔的生命视角,用散发着消毒水味道的手术刀对皮囊包裹下的人性进行了犀利地解剖,混合着看客讪笑的幽默和残忍的目光。”——引用自百度相关词条
通书看完,最让我不可思议的不是艺术家思特里克兰德突然的离家出走去寻找自己的理想,也不是他最后在荒岛上用自己的画笔谱写出的绚烂的画作,而是当思特里克兰德在巴黎重病的时候,看护他的勃朗什(施特略夫太太)从对病人的不自觉的厌恶到最终的爱上画家的那一段情节故事。
关于勃朗什,书中有一段话是这么写的:“女人可以原谅男人对她的伤害,但是永远不能原谅他对她作出的牺牲。”
读了这一段话,相当的颠覆三观,有人说,女人的心思你永远不要猜。
都说女人是用情感来思考的,而男人多半是用下半身来思考的动物。这句话很形象,但是感觉不像是男人说出的话,也许是出自哪个女子的手笔也未为可知。
而勃朗什,自从委身于思特里克兰德之后,坚决的站在了自己的感情一侧,与可怜的荷兰画家施特略夫斩钉截铁的诀别。
后面的情节发展更是让人不可思议,当思特里克兰德发现自己陷入了勃朗什的温柔情爱陷阱中,想要解脱出来的时候。勃朗什接受不了这样残酷的现实,饮毒自尽。从普通人的观点,从一般的道德角度,勃朗什对于施特略夫的背叛是不能让人接受的,而施特略夫的懦弱与迁就也是他自己最终酿成这场悲剧的直接原因。很难想象,当勃朗什和思特里克兰德要求离开他的家时,施特略夫居然退避到要拱手将妻子让出自己净身出户的境地。
没有了施特略夫的懦弱,也就没有了勃朗什对于思特里克兰德的爱恨情仇。
但是,这不是一部简单的伦理小说,这部小说描述的是一位天才画家的故事,因此,我们不能从常人的角度去判断这一切的对错,只能对于勃朗什这一鲜活生命的逝去表示惋惜。
果然,西方世界的思维还是不同于东方人,哪怕上古世界也是有着相同的历史背景。几千年来,东方人的坚韧与西方人的冒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关于月亮和六便士,要细细探究的东西很多,比如艺术,比如哲学,还有爱情。
最后,用一段书中的话来结尾:爱情是一种疾病。作者:归一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800字
月亮,皎洁纯净,高高在上。便士,衣食住行,生活写照。这个题目可以理解为理想与现实。这是毛姆的扛鼎之作,确实非常的现实啊,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曾经一度相信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而不仅仅是小说,主人公斯特里克兰是生活在毛姆身边的一位真实存在的画家吗?尤其是当尼克尔斯船长登场的时候,这个角色曾经出现在毛姆的另一部作品里《偏僻的角落》,在两部作品中,出现了同样的一个人,想必是毛姆的朋友,如果是虚构的小说,又何必如此呢?然而我在百度里并没有找到“斯特里克兰”这位画家,也一定有人像我一样,去搜寻斯特里克兰的真实信息,也像我一样心存疑问,没关系,即便这一切都是毛姆虚拟的情景,我也在阅读的过程中,把它们信以为真。这就是“现实主义作家”的妙笔生花。
如果要是概览一下这个故事,又有太多不现实的地方,甚至是在描写一群神经病。斯特里克兰,平淡无奇的普通人,四十岁,股票经纪人,有一天,突然离家出走,抛妻弃子,再无联系,原因是为了学画画!可是他并不会画画!(我要把这个本推荐给那些画画的人!)他媳妇很快就坦然接受了,没去找过他。斯特里克兰遇到了另一个神经病斯特罗夫,也画画,斯特罗夫可以把钱给他,把自己的画室给他,最后连自己的老婆也跟斯特里克兰跑了。斯特罗夫虽然懊恼,但没有丝毫的反抗!之后斯特罗夫的老婆自杀了。后来斯特里克兰去了一个小岛,娶了一个土著人,在深山里继续画画,直到病死。在病入膏肓之际,他依然在画画,他只在意他的理想和实现理想的过程,其他一切(亲人,朋友,钱财,生命)都与他无关。是不是神经病一样的剧情!不服不行!
这是一种非常极端的对比,月亮和便士,理想和现实。在现实主义作家的阵营里,毛姆虽然算不上一流,但他确实是一个讲故事的绝顶高手,令我印象深刻。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2500字:
今天是我参加扇贝读书营的第63天,读完了《月亮和六便士》的英文版原著。随便记录一下读书心情,三言两语零星散落,反正想哪儿写哪儿吧。
因为之前已经写了中译本的读后感,所以情节在此不赘述,主要说说读英文版的一些体会。
这本书在扇贝的难度分级是考研,读书营介绍的词汇量大约是1.2万以上,而之前我自己阅读的书籍难度分级都是四级,所以读这本书可以说跨了挺大的一个台阶。说句老实话,报名高阶读书营的时候心里很忐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读懂,能不能跟上读书营的节奏。
不幸的是,这本书的开头部分恰恰是最难的,整篇不知所云。第一天开营我在外地出差,整整读了四十分钟才把当天的内容囫囵吞枣读完。此时的感觉是当头一棒,一下打蒙了。当时很后悔高估了自己的智商,报了高阶读书营。但是既然已经入营了,也不能轻易放弃。于是紧急百度了这本书的背景资料,了解大致内容,以便于第二天继续连蒙带猜完成任务。
这样咬牙坚持了几天后,情节渐渐铺展开来,作者的白描分析总算结束了,阅读难度降低了很多。同时我也抓紧读完了中译本,辅助自己的英文阅读,加深理解。加上读书营赠送的柯林斯字典包,每天的读书讲义辅导,阅读感受越来越轻松有趣,到最后居然有些期待每天的推送。
后来入营的很多群友也有类似感受,前几天读晕了,之前积累的阅读能力似乎荡然无存,智商严重被碾压。幸好有我做急先锋,及时安慰了他们受伤的小心脏。如今回头再看,如果不是因为交了读书营的钱,如果没有读书营的讲义辅导,如果没有营地老师提前告知,肯定第一天就弃读了。从此以后我都没机会跟别人说:“我读过《月亮和六便士》的原版书。”
作家们也不知道是怎么考虑的,把书的开端写得那么晦涩难懂,生生挡住了一大批读者。大约就是要通过最初的屏障过滤掉那些没有毅力不能咬牙坚持的人吗?如此这般,坚持读完的人才有资本引以为荣?而实际上,忍过前面三四天,就柳暗花明了。
高更的作品,百度来的。
读书营价值含量最高的环节自然是每天的讲义。因为讲义挑出了难点和重点进行讲解,不懂的地方能读懂,读懂的部分更清晰。之前我在读书营的入营初体验里说了,讲义的主要内容是熟词僻义、复杂长难句结构分析、背景介绍和其他知识点讲解。这其中我觉得收获最大的是长难句结构分析,其次是熟词僻义。
长难句分析采用分层结构解剖,基本方法是去掉修饰看主干。最近在学的流利阅读其实也用这么个方法,采用的是语音讲解。读书营讲义的图解更清晰,有的句子复杂到有四层结构,通过图解一下子就清晰了。个人感觉读完这本书后,对长难句的阅读理解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毛姆的长难句据说是很有名的)。
熟词僻义技术上倒不难,只要有耐心查字典就行。要多查几部字典,而且要查最全面的字典,看英英解释和例句。难就难在一般人没有这个耐心去查,也没有那么权威的字典。讲义节约了这部分时间,一目了然,“哦,原来这个词还有这样的意思。”
除了讲义,我最喜欢的环节是午间加餐。午间加餐是百科知识拓展,内容和英文无关,而是英语文化的历史背景。月亮这本书说的是印象派画家斯特里克兰的传奇一生,其人物原形是高更。因此午间加餐的内容有很多是关于印象派画家和作品的介绍,读书笔记另外还有关于英国社交礼仪、伦敦城市环境、法国巴黎以及塔西堤岛的介绍。作为对艺术抱有兴趣而知识匮乏的门外汉,读这些相关知识觉得受益匪浅。除了文字介绍更有图片辅助,可以看出来,午间加餐内容也是精心准备的。
作为一名从小不爱读书看报的女汉纸,英语基础薄弱又很希望拓展眼界的七零后,人到中年居然爱上了英文阅读,不得不说是一个小小奇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我这样的感受,读英文书时不仅可以欣赏精彩情节,更可以学到另一种语言的表达方式,有种一石二鸟一箭双雕的快感,分明是赚了一个亿的大便宜。所以很多英文著作读中译本可能没那么大兴趣,英文原著反而有耐心读完。比如月亮这本书,如果不是为了读英文版,中译本我也是看一个开头就弃书了。原版书读来有双重乐趣,比读中译本的兴趣更浓厚些。
有不少同学问我读书营如何选择级别,每天学习时间大约有多久。我觉得这都没有一个定论,因为书可以读厚,也可以读薄;读名著有收获,读儿童文学一样有收获,这些都因人而异。因为有讲义的支撑,选择难度偏大的书也没问题。如果想读起来轻快一些,细致一些,就选难度和自己水平相当的级别。至于读书时间,更是可长可短。
我读月亮这本书,应该是超过我自身水平的,最困难的部分每天要读四十多分钟,比较顺畅的部分也有十几分钟就读完的,大部分耗时在20-30分钟。午间加餐五分钟即可读完,讲义大约10-15分钟。我看评论区里有的同学只需几分钟就能读完一天的阅读任务,简直崇拜到怀疑人生。即使是中文,我也不可能几分钟就读完,别说是英文了。我的方法是一次读懂,有困难的句子会反复看,再加上我本身阅读速度偏慢,所以耗时应该算比较长的。读书营本身设计的学习时间大约是15分钟左右,如果选择和自己水平相当的书目,每天阅读时间应该在15分钟以内。
读书营每天晚间有个答疑环节,如果觉得讲义的内容还不能满足求知欲,可以在线提问。但是很少有同学去提问,因为提问也需要技术支持,也就是说,要非常仔细的阅读和做笔记,才能提出问题。最开始有几个同学提问,基本是关于语法方面的问题。如果是作为精读材料,那么每天的学习时间可能长达几个小时。但是有老师可以答疑,其实是个很好的资源,对语法有钻研精神、有学习能力和充足时间的同学,可以把读书营当做阅读课,而不是像我这样只是浮于表面满足于读懂而已。
无论采取怎样的学习方式,都以自己感到愉悦为基础,这就是我喜欢的“佛系阅读法”。尤其是对于单纯的英语爱好者来说,没有升学和考试压力,学习更应以愉悦自己为前提。有升学和考试压力的同学,读书营可能不是最佳选择,各种考前培训班见效最快。我始终觉得像扇贝读书营这样的产品,是为自学者设计的,为英语爱好者提供自娱自乐的平台,其最终目的是热爱英文,使用英文。语言学习本身就是潜移默化的积累过程,有条件的话,课堂面授学习系统教材,再配合大量阅读,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方式。作者:安琪和萝拉
《月亮和六便士》这本听闻已久,很多次在书店中拿起又放下,以为应该不会有兴趣看的书,在一次当当网的打折销售中,曾与人约定一起看,买下了一本。书不厚,比起那些动辄大几百页文字的书,这本原本以为可以很轻易看完的,过程却着实经历了一番坎坷。
一直摆在书桌上待看书籍中第一位置,每一次想要看的时候,翻起几页,也尝试很耐心的阅读,却总也进入不了状态,说实话里面的内容从开头来看,并不让我感兴趣。但,自己买的书,含着泪也得看完最终还是在断断续续中,坚持看完。经典书籍的确有它的吸引人之处,挺庆幸自己没有放弃阅读。
读后的第一感觉,单从故事情节层面来看,不会很吸引我。不过还是觉得这本书很不错,主要的原因是里面的语言读起来给人很舒服的感觉。看开头甚至一半的时候,觉得很不可思议,居然会有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这样的人,为了所谓的理想抛妻弃子,破坏别人家庭却一副理所当然,毫无过错的态度,甚至那个人还是他的救命恩人。但看到后面,又会让人觉得其实他本没有错,只是从我们常规的道德观念来判断认知,他是不道德的。我们不提倡也不喜欢不赞同他的处世价值观。同时,也是印证了那句话,有时候天才与疯子的界限往往是一线之间,可以认为他既是天才,也是疯子。说实话,虽然看完了这本书,但是感觉没有真正理解这本书所要表述的主旨。或许,需要下一次有兴趣再一次阅读才能够理解更多。
以上的这一段话,就是对于这本书读完之后第一时间所能够写出的读后感,书中关于艺术的表达、对画家原型高更的记叙,以及这本书在世界文学界的价值与意义,我想我是无法真正体会与理解的。也许,这就是一直以来,我看国外的书籍比较少的原因,总觉得,除了那些功能性的书籍或者传记类的文学可以比较好的入手之外,很多书籍所写的内容都是与当地历史文化有联系的,不了解的人很难真正去读懂它们。这也或许是我们国家的很多优秀文学作品无法在世界上广为流传的原因之一吧。毕竟,要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学,就必然得先去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史不分家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再说回这本书,《月亮和六便士》,一个代表着夜空中的美好,一个是类似于人民币一角面值的硬币,两者的象征意义,分别代表着理想与现实。人们总说:生活不仅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现实总会告诉我们,绝大多数的人们,并没有勇气与机会去追寻最初的理想,或者也可以说,社会生活的现实让绝大多数的人们忘记了理想,并不是有那么多的人,清晰的知道自己的真正理想是什么。
所以,这也是现实社会与文明可以有条不紊的向前推进与发展的原因,这个世界并不需要那么多的天才与为了理想不顾一切的人,更需要的是那些不断在现实与理想面前不断平衡与妥协的大众群体。作者毛姆对成功的定义前提:取决于你对生活赋予了什么意义,取决于你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取决于你对自己有什么要求。理想与现实往往总是处于矛盾的两边,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去追寻,我们需要明白自己人生的价值意义何在,而这是有存在很多维度的,于父母家人、于亲人朋友、于领导同事等等,我们扮演着不同的身份,,这些不同的身份赋予了我们不同的责任,成长的路上,我们需要在不同的身份中不断切换与不断适应,也因此,人生的目标与追求就会在不断的修正、平衡与妥协。往往平衡与妥协后的结果,就会使得人们心中的月亮与六便士之间的差距不会那么明显。
从那一刻起,人们将相信,潦倒与伟大、卑微与善良、仇恨与热爱是可以毫无排斥、共存于一颗心里的,那就是永恒的月亮和六便士。----就像生活中的很多看似对立的选择是可以共存的关乎理想,关乎现实!
个性强烈,惹人讨厌又招人喜欢,强烈要求自我表达,要证明自己的价值,你永远都搞不懂艺术家的生活。很有故事性和画面感的记叙描写,很过瘾。主人公原型是高更。这版翻译有些小瑕疵,但整体不错。
你会永远记得你初次感受到的这个世界的恶意,只不过麦克尤恩总是能用一种诙谐的方式把黑暗带出来,好像彼时还有着阳光洒落四周。
凌晨四点,作拨通沙罗的电话,对她说我是真的喜欢你,打心底想得到你。一切过去的痛苦、疑惑、误会甚至是残酷的被孤立,都可以在当下努力追逐爱的那一刻化解,但“并不是一切都消失在了时间的长河里”。
在一个人的周末,打扫完卫生,收了三件快递,做了饭,准备下周末的考试,听了Atlas:SpaceII,读完了这册单行本。喜欢,是因为它让我隐约看到了我自己。
细腻真挚中略带一丝自虐的爱恋,即使你并不为同性erectio,仍会被感动。三岛桑70年自尽之后便流出他生前书信,他坦承这部作品是对他"亲身体验的忠实详述",自己有无法"朝一般常态的方向走感到苦恼",此前他一直对外强调此书是虚构。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2300字
月亮是精神 而六便士是物质
本书精华就是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昨晚熬夜看完了这部小说。《月亮和六便士》是一部完美的现实主义小说,用有着极为崇高的艺术成就来形容毛姆这部小说一点也不为过。虽第一次看毛姆的小说,也是大概简单粗犷的从这部小说了解了毛姆的写作风格,就像所有喜欢毛姆的读者所说:他的文字没有一句多余的废话,多一句不好,少一句不行,而这才是恰恰刚刚好。
作者的语言犀利,思想深刻,尤其写人物,作者是个天才,翻译李继宏也是个天才,而这部小说主人公斯特里克兰也是一个天才!他们也都是艺术家,只有天才才能翻译天才的作品,只有天才的艺术作家才能写出天才艺术画家一生的故事经历。
之前看过另外一个版本,翻译的内容真的差强人意让我产生了反感,然而自己又找来了这个版本。翻译确实很厉害,好多四字成语和好词语句修饰的恰当完美,阅读这一本书,真的是一个非常完美的体验。
虽然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天才画家离经叛道的故事,却蕴含着许多深层次的道理和寓意。小说中的叙事者从读者的角度第一人称“我”——作者毛姆本身出发,讲述主人公斯特里克兰人到中年时,放弃妻子儿女以及优渥的生活,追求自己的理想,成为一个画家的故事。
这本书不敢写太多书评,知识浅陋,我只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本书看了很久,有些语段仔细揣摩过好几遍,感觉不过瘾,真的写的好极了,划线和评论大概也有一百多条,在这里我只表达这本书的寓意 主要人物和经典语段。
小说主要刻画了四五个人物的性格,其中包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他在伦敦的妻子艾美·斯特里克兰,他的朋友斯特罗夫,斯特罗夫的妻子布兰琪.斯特罗夫,以及斯特里克兰在塔希提的妻子爱塔。
斯特里克兰注重精神自由高于物质满足的人,是一个不在乎任何人看法的人,也是一个勇敢的人,他注重精神满足,不希望被自己的妻子完全掌控,他内心永远是无爱的状态,不爱自己也不爱任何人,自私自我,自由自在,一心只想画画,但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追求自己的月亮,和妻子艾美.斯特里克兰是两个人生观价值观和自身性格都完全相反的两个人,艾美注重自己声誉高于自己幸福的人,她世俗虚荣,活在别人的眼光里,也因此他们也注定不能白头到老。
斯特罗夫可以说是一个深情的人,也是一个喜欢以助人为乐的人,他爱所有人,唯独不爱自己,为了爱情丧失了男人的尊严,为了艺术,又最终不能挽救妻子的颜面,最终人财两失,两头空,什么都没有得到。他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失败者,也是文中的牺牲者,牺牲了自己,成全了所有人。
布兰琪.斯特罗夫,或许因为感激、物质基础等因素而和斯特罗夫成婚的人,对于斯特罗夫只有深深的怨恨,没有爱;而后可能因为她本身一贯的作风,又爱上斯特里克兰,走上了悲剧的道路。
爱塔是一个温顺的女人,是一个对丈夫言听计从的女人,她是斯特里克兰第二任妻子,也是斯特里克兰理想中的女人。
寓意:
发人深省的两个问题:
关于上面两个问题的答案: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你认为你应该对社会做出什么贡献,应该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经典语句:
6.我不能希望她像我爱她那样爱我。我是滑稽角色。她允许我爱她,这样我就觉得幸福了
8. 人们随随便便谈论美,却不知美为何物,这个词已被用滥了,失去了它原有的力量;所有的鸡零狗碎都以美为名,使美本身的含义荡然无存。
我们是不是在为自己而活,又是不是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还是活成了别人希望你成为的样子,都取决于自己。别人总是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生活,身边总是布满华丽的影子,好像看到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然而在洗净浮华之后发现赤裸的灵魂竟得不到一丝慰藉。总在为了什么而耗竭仅有的灵感,总在为了什么而消亡短暂的思考。然而,我们终其一生也没有想通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追寻梦想,实现自我价值,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爱想爱的人…无论如何都得不到自己真正想要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是什么?是无所顾忌,是脱离现实,是自私,是追寻的月亮,是斯特里克兰。
月亮重要,六便士也重要,不管选择了什么,我们在抬头仰望月亮时,别忘了地上六便士。
相信《读《月亮和六便士》有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4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