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心理学读后感1000字

心理学读后感1000字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读后感_1100字。

一本好书就像沙漠中的一捧清泉,滋润我们的心灵,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在阅读这程中,书中的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的浓浓兴趣,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您从作品中有哪些领悟呢?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读后感_1100字”,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读后感1100字

个人觉得,这本书不仅仅只是“积极心理学”的经典著作,也是一本引导人思考“生命,意义,幸福”等等这些底层概念的哲学著作。与一般的学术书籍不同,本书写得很科普、很有趣、很有温度。

(1)作者米哈里借用统计物理的概念“熵”,提出了“精神熵”的概念,用以描述心理或精神秩序的程度。我们知道,对孤立的物理系统,熵永不减少,即“熵增加原理”。与此类似,人的身体和精神,如果不与外界相联系,不消耗外界的能量,也会向着熵增加的方向前进——即混乱程度增加的方向。

其实,关于人的身体,或者说一切生命体的存在、生长、进化,早在七十多年前,薛定谔就在《生命是什么》这本书中,用“熵”的概念进行了解释——“生命以负熵为生”。话说,一个叫克里克的年轻人,读完此书后,果断放弃了粒子物理学的研究计划,转向了生物学。十年后,他和沃森共同发现了生命的遗传结构——DNA双螺旋结构,开启了分子生物学的时代。

不知道米哈里是否也受到了薛定谔的启发,把“负熵”的概念也用到了人的心理和精神。

不管怎样,米哈里开创了“积极心理学”,提出了“心流”的心理学概念,对于提升人的幸福感,无疑意义重大。

(2)对书中的一个例子,记忆深刻。米哈里思考了从无机物到植物,再到动物的三层食物链,组成相应物质的结构,其复杂度无疑越来越高,有序性也越来越高。这就是典型的“负熵”。

继续细想,物质具有四大状态,而我们平常接触较多的是气态、液态、固态。还是考虑生命体本身,固态是其基本骨架,跟着食物链的步伐一路想来,非晶、准晶、晶体等无机物,到复杂度较高的植物蛋白,再到复杂度更高的动物蛋白,这不就是一幅清晰的“生命进化图谱”?

只是,我们目前还不知道,生命是如何从复杂度较低的无机物进化而来?更不知道思维意识,又是如何从那些复杂度更高的有机物(比如生命蛋白)中衍生而来?

(3)作为一本心理科普的经典著作,书中还有很多的事例、概念、话题值得继续深思,无法一一列举。

本书之所以还能当做哲学著作来读,就是在最后一章,米哈里讨论的话题上升到了更深的层次“追寻生命的意义”。

依靠“复杂度”“有序度”“负熵”“心流”等等这些概念,米哈里给出了自己的解答:赋予自我生命以意义,培养方向感,建立心理或者精神的秩序(也就是最大限度的减少精神熵),从而重获内心的和谐,那么生命的大多数时间,都在体验着“心流”,这就是“最优体验心理学”,就是“幸福”,也就是“生命的意义”。

总之,本书用“博大精深,深入浅出”来点评,一点也不为过。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读后感1500字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作者是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本书的出发点是如何获得内心的最佳的体验即心流,分析人如何才能幸福的方法论,引出精神熵这一构建内心秩序的平衡式。

01、什么是幸福?

本书中提到的幸福的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的秩序和安宁的状态。幸福的瞬间很容易回想起来,如第一次考试拿了满分,陌生人的一次帮助,,内心的愉悦瞬间到达心底,如流水般沁入心脾。

但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人在陌生的环境或境遇中,发现幸福居然还要去学习才能得到。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寻找幸福的道路如此坎坷呢?

文中有一句话说的很是贴切掌控生命殊非易事,有时根本就是一种痛苦,但日积月累的最优体验会汇集成一种掌控感说得更贴切些,是一种能自行决定生命内涵的参与感这就是我们所能想象的最接近所谓幸福的状态。可以说心流的状态是我们最接近幸福的途径,它就像一个开关或者路径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寻找幸福的最优解。

02、什么是心流?

本书采用心理体验抽样法(简称ESM)收集资料。该方法是为每位受测者佩戴一个电子呼叫器,为期一周,每当呼叫器一响,受测者就要写下当时的感觉或心情。通过分析收集到超过10万份人生体验的剖面分析记录,米哈里提出心流这一描述人最优体验状态的名词。

心流:一股洪流带领着我们。

生活中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屏蔽外界的干扰全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会发觉自己的脑处理速度直线上升,时间的流逝速度很快或者很慢。如打游戏的时候,打球的时候。

要达到这中心流的状态我们需要留意几点:

(1)注意力

(2)有一个你愿意为之付出的目标

(3)有即时的回馈

(4)因全神贯注于此,日常恼人的琐事被屏蔽和忘却

(5)达到忘我的状态

首先第一点很重要,我们需要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将注意力集中到当下最重要的事情上)将内心的思绪由混乱转为清明整齐,学会控制自己的心流,将有限的注意力集中在当下很重要的事上。

为什么有些人刷抖音会停不下来,就是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容易被抖音上的刺激点牵着鼻子走。跟随基因的反应,享受自然的乐趣,并没什么不好,但我们应该认清事实真相。认清自身的行为和反应是我们终身的命题,我们最难理解的依旧是自己和这个社会,但历史洪流和方法论中有一定的道理存在。

热力学第三定律:不告诉你

03、关于精神熵?

无序的度量称为熵,负熵:就是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这就不得不提到热力学的三大定律了,第一定律为能量守恒定律,第二定律有三种表述方式:1.克劳修斯表述:不可能把能量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2.开尔文表述:不可能制成一种循环动作的热机,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3.熵增加原理:孤立的熵永不自动减少,熵在可逆过程中不变,在不可逆过程中增加。

(1)凉的物体不可能向热的物体传递热量

(2)能量转化过程中必有损耗

(3)在自发过程中,浓度趋于扩散,结构趋于消失,有序趋于无序。

文中有一句这样的话:生命现象是个奇迹,它将太阳能转化成生物能,并从无序中发展出有序从熵的发展角度或者说物理学家的眼中从新看待生命现象,这确实是个有趣的事情。

我们要走进心流的世界,即将内心的秩序维持稳定,由无序向有序进发,构成熵减的趋势。精神熵便可理解为内心世界的混乱程度,将精神熵减小即将内心的混乱度减少,构建内心的秩序与安宁。

04、寻找心流的方法

1.明确的目标

2.即时的反馈

3.匹配的难度

明确的目标:从开始到终点的道路有千万条,不过在开始时给自己定个前进的目标,如北斗星般照亮前进的方向。

即时的反馈:然而道路艰险曲折,到达目标的旅途必将充满坎坷和艰辛,此时你需要不断调整步伐和呼吸,使之适应环境。

匹配的难度:当我们到达一定的数量时,量变如何渐变的产生质变呢?此时便需要我们像打游戏闯关一样,加深难度,不断挑战新的hard模式,如此方能突破自我,渡劫成功!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读后感_1400字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读后感1400字

这是米哈里关于最优体验的论文,文中案例样本详实,作者怀着崇高的目标,希望人类能尽快受领这幸福的方程式。我审慎地阅读,怕又是一本毒鸡汤。
书中试图阐述\\生命的意义\\\\怎样才是最好的活法\\,作者认为,无疑,在心流主导下的生活才是最值得过的,即\\有秩序\\的生活。与之相对应的反义词则是空虚、寂寞、漫无目的、无所事事、紧张、慌乱…一切不好的体验。
世间真有这样的\\忘忧药\\吗?其实你我皆有体验过这样的时刻:沉浸在自己喜爱得事物中,忘乎所以,满心狂喜,时间停止,岁月无痕,倏忽联通了宇宙。米哈里建议的是不该使这样的时刻成为偶然,而应使其成为自我意识控制下产物,这种控制是可以通过努力而习得的。
其关键在于拥有一个目标、一个方向。读完这边书我忍不住想到的是史铁生的《命若琴弦》,老瞎子带着小瞎子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弹琴演奏,祖师爷告诉他只要弹断一千根琴弦,就能打开药方治好眼疾,他充满激情和希望,在生命最后一刻终于弹断了一千根,打开药方却是一张空白纸。当小瞎子问他,他告诉小瞎子是他记错了,要弹断一千二百根才行。
目标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甚至本毫无意义。在老庄道看来,无为更胜于有为。但目标引导下的人生,所有力道因汇聚在了一处而激起的水花,灿烂而炫美,不然你只是漫漫湖面一朵激不起的涟漪,甚至是一潭死水。目标只是一种路径。不然你让失去情感寄托的小瞎子,如何笃定、执着、自信、坚韧地去翻过下一座山,他若知道眼疾永不可愈,我想山不再亲切、水不再叮咚、花不再香逸、小女孩的声音不再动人……
这是米哈里强调的心流源自坚定的目标和方向。要想活好这一生,让它充满秩序感,离不开一个大的方向和无数的小目标。甚至本书的核心观点用一句通俗得不能再烂耳朵的话来总结:人生要有目标感。这对最近充满怀疑论和陷入无为论的我不失为一个警醒。
道理谁都懂,也只是一句我懂。作者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试图去阐释路径。他不和你争辩人生意义何在,他只反复提醒你那些幸福的体验和记忆,以及那些痛苦和不堪。他告诉你假使你愿意,他可以让你的人生幸福体验的无限极最大,痛苦、烦恼最少,人生不管有无意义,你这辈子是最优体验过来的。保持觉醒,你并能时时乘上那快速、舒适的列车,无知无觉,你乘坐拖拉机坑坑洼洼颠簸的体验不会少。有人嗜恋痛苦吗?我想有的。但更多人受不了的是空虚,伸手什么也抓不到的恐慌。如果你害怕,这本书的意义并显然。
又想到一句通俗话\\人只要有事做,就会觉得活着有意义\\,其实是本书的另一个核心观点:你一旦置身于心流之中,并充实得不会再去思考人生的意义——这就是活着的最大意义。除了你本身的兴趣自然而起的心流,作者认为工作和人际关系,是你可以去发挥创意去创造心流的地方,而不是逃避,因为这时常构成你人生的两极。从这点而言,本书是一本非常积极入世的书,所以我推荐大家读,因为有人日夜思索绞尽脑汁为你的幸福出主意,你听下会有什么损失呢?
此外,作者认为该研究还有助于产品设计呢,是人类的发展方向无疑。
即便仍有鸡汤的嫌疑,但我这个久病的人喝了有点劲,活血化瘀,思考了自己是不是需要一个最优体验的人生,以及如何去面对一些自己不愿意去面对的人和事,从中发现美的玄机,你看,我变积极了吧!
最后,对米哈里的研究致以诚挚的感谢和敬意。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读后感2500字


发掘人生的心流体验——《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读后感2500字:

最近读过的最有价值的一本书是《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作者是MihalyCsikszentmihalyi,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奠基人。

“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做游戏的人都知道“心流理论”,这也是以前我们做游戏时的理论基础。

心流的特征全都是游戏设计的必备要素:

集中注意力:通常游戏中是那个由你操控的行走的小人儿;有一个人愿意为之付出的目标:个人升级、打败boss等。

投入到竞争性的环境:pVp、pVE。有即时的回馈,乐趣通常出现在挑战和行动能力恰好平衡的时刻:各种冒出的数字、NpC的回复等。因全神贯注于此,日常恼人的琐事被忘却和屏蔽:玩起游戏来忘记了吃饭。

达到了忘我的状态:别人叫也不理。

我觉得所有做产品、做游戏策划的人,都需要读《心流》这本书。但这并不是一本讲产品设计方法论的书,而是讲幸福人生的方法论的书。

Mihaly提出: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秩序和安宁时的状态。

作为一个经常能够在工作中和生活中体验到心流、以及自己觉得幸福指数比较高的人,非常赞同Mihaly的观点。通过发掘人生的心流体验,能更容易体验到幸福的人生。总结起来有四种途径:

一、享受与自我独处的时光

人生有1/3的时间是自己度过的,需要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

阅读、写作都是能过帮助自己达到心流状态的活动;

二、从事能体验到心流的工作

脑力劳动者:选择一份与你自己智商相匹配的工作,要不干了十年后发现你已经穷尽了这份工作中的全部奥秘,索然无味了。

体力劳动者:并不只有脑力劳动才能体验到心流,刻意练习的体力劳动也能达到心流的状态。

三、培养能体验到心流的爱好

钓鱼、游泳、滑雪、爬山、书法等运动都能体验到心流

打游戏、打麻将、打牌是大多数人体验到心流的途径,并不是坏事,不沉迷而荒废正事就好

四、建设高质量的社交关系

和家庭的关系:设置家庭可以参与的心流活动,比如全家一起钓鱼、爬山;帮助孩子探索心流体验;

和朋友的关系:交心的谈话、深入的探讨都有助于体验心流

【心流理论的实战案例】

案例1:心流理论如何帮助克服对工作的不满

实际生活中,对工作不满的三个理由通常是:

缺乏变化与挑战:原因是挑战低而技巧要求高。我能保持工作热情的秘诀之一是:做一个产品几年后就换产品,到现在我已经跨了社交、视频、游戏、移动应用分发、信息流推荐等几个互联网产品领域,因为总能学习到新东西,所以不会觉得厌烦;

工作中的人际关系难处理:原因是工作中太多低水平的撕逼和扯皮,损耗了自己对工作的热情。我首先极少跟别人撕逼,因此也就减少了工作中低水平的人际关系对自己工作热情的损耗;更重要的是,我会贯彻“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原则,列出自己需要提升的几个技能点,找到工作中的牛人(比自己牛即可)作为标杆,跟他们交流、学习。

压力大,没有时间思考or陪伴家人:原因是自己的技能低或者精力顾不上,应对不了工作的高挑战,因此焦虑。针对技能低的对策是提升自己的能力,去应对挑战;如果短期很难提升,那么选择做自己能力胜任的工作;如果是精力实在顾不上,那么可以减少工作量,或者找能人来帮自己。

案例2:心流理论如何帮助克服跟人比较的烦恼

做社交和游戏,有一个核心词“比”。比是人类的一种下意识的动作。老是跟人比较,会让自己痛苦、恐惧、愤怒、嫉妒、焦虑等等。这会让人进入到内在失序的状态,注意力转移到了错误的方向,使我们分心,无法为实现意图而努力。

内在失序是心流的反面,是需要克服的心流状态。

善于创造心流的人,并不是佛系,不比较,无烦恼。而是善于把这种比,通过注意力引导到激发自己的意图上去,然后集中注意力思考该如何达到这个目标。比如,我们比竞争对手落后,那就设定一个能超越竞争对手的目标。如果竞争对手的确非常难以超越,那就换个别的能产生心流体验的目标呗。

案例3:心流理论如何帮助缓解人生的无聊

昨天豆豆看了一会动画片,爸爸就不让她看了,她立马哇哇的哭了:“不让看动画片好无聊啊”。我跟她说:“豆豆,你跟我描述下无聊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好嘛?”豆豆:“就是不知道干什么好”。我说:你不看动画片,还有很多玩具可以玩呀,还可以下楼去找小朋友玩呀,你怎么会无聊呢?”然后豆豆不闹着看动画片了,下楼去找小朋友玩了。

我现在教育豆豆,有运用心流理论的基本理念,并不帮她设定了目标ABC,帮她安排好todo,让她学这个,学那个。更多的是,我帮助她学会与自我相处,体会到心流,这样,在未来漫长的没有人帮助她设定目标的日子里,她会自己想办法去排解无聊。家里有很多玩具,她可以自己一个人玩乐高,拼出各种形状;也可以讲海底小纵队大战蜘蛛侠的故事;还能自己设计一个飞机,再用珍珠彩泥做出来;或者是拿着一本书,翻来覆去的看。

最近一年在做推荐产品,发现人生抉择和推荐产品本质上是一样的:满足约束的多目标序列优化问题。以人生为例:

多目标:幸福、健康、内在和谐、成就、家庭、财富、自由、情感、经济保障、创新、权力、名望等等

约束:个人天赋、家庭出身、经济条件、社会环境、公司核心竞争力等

序列:小时,天,月,年,十年,漫长的一生

目标不同、约束条件不同、所处的时间阶段不同,都会让人做出不同的选择。

别笑,真的,我们做产品都是在思考哲学题的。产品经理最理想的状态是产品哲学和人生哲学一致。而不是心中想着诗和远方,实际干着无节操坑钱的事儿。

有的人选择工作的理由是升职、加薪、或者权力、名望。对于我来说,选择工作的标准很简单:就是这份工作能不能让我体验到心流。

在心流之下工作是发挥人类潜能的最好方法。能通过一年时间,把一个当初我自己不屑用的产品,打磨到我自己用得停不下来,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快乐的事情了。作者:郭湘琰maggieguo

最近读过的最有价值的一本书是《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作者是MihalyCsikszentmihalyi,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奠基人。

“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

做游戏的人都知道“心流理论”,这也是以前我们做游戏时的理论基础。

心流的特征全都是游戏设计的必备要素:

集中注意力:通常游戏中是那个由你操控的行走的小人儿

有一个人愿意为之付出的目标:个人升级、打败boss等

投入到竞争性的环境:pVp、pVE

有即时的回馈,乐趣通常出现在挑战和行动能力恰好平衡的时刻:各种冒出的数字、NpC的回复等

因全神贯注于此,日常恼人的琐事被忘却和屏蔽:玩起游戏来忘记了吃饭

达到了忘我的状态:别人叫也不理

我觉得所有做产品、做游戏策划的人,都需要读《心流》这本书。但这并不是一本讲产品设计方法论的书,而是讲幸福人生的方法论的书。

Mihaly提出: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秩序和安宁时的状态。

作为一个经常能够在工作中和生活中体验到心流、以及自己觉得幸福指数比较高的人,非常赞同Mihaly的观点。通过发掘人生的心流体验,能更容易体验到幸福的人生。总结起来有四种途径:

一、享受与自我独处的时光

人生有1/3的时间是自己度过的,需要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

阅读、写作都是能过帮助自己达到心流状态的活动;

二、从事能体验到心流的工作

脑力劳动者:选择一份与你自己智商相匹配的工作,要不干了十年后发现你已经穷尽了这份工作中的全部奥秘,索然无味了。

体力劳动者:并不只有脑力劳动才能体验到心流,刻意练习的体力劳动也能达到心流的状态。

三、培养能体验到心流的爱好

钓鱼、游泳、滑雪、爬山、书法等运动都能体验到心流

打游戏、打麻将、打牌是大多数人体验到心流的途径,并不是坏事,不沉迷而荒废正事就好

四、建设高质量的社交关系

和家庭的关系:设置家庭可以参与的心流活动,比如全家一起钓鱼、爬山;帮助孩子探索心流体验;

和朋友的关系:交心的谈话、深入的探讨都有助于体验心流

【心流理论的实战案例】

案例1:心流理论如何帮助克服对工作的不满

实际生活中,对工作不满的三个理由通常是:

缺乏变化与挑战:原因是挑战低而技巧要求高。我能保持工作热情的秘诀之一是:做一个产品几年后就换产品,到现在我已经跨了社交、视频、游戏、移动应用分发、信息流推荐等几个互联网产品领域,因为总能学习到新东西,所以不会觉得厌烦;

工作中的人际关系难处理:原因是工作中太多低水平的撕逼和扯皮,损耗了自己对工作的热情。我首先极少跟别人撕逼,因此也就减少了工作中低水平的人际关系对自己工作热情的损耗;更重要的是,我会贯彻“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原则,列出自己需要提升的几个技能点,找到工作中的牛人(比自己牛即可)作为标杆,跟他们交流、学习。

压力大,没有时间思考or陪伴家人:原因是自己的技能低或者精力顾不上,应对不了工作的高挑战,因此焦虑。针对技能低的对策是提升自己的能力,读书笔记去应对挑战;如果短期很难提升,那么选择做自己能力胜任的工作;如果是精力实在顾不上,那么可以减少工作量,或者找能人来帮自己。

案例2:心流理论如何帮助克服跟人比较的烦恼

做社交和游戏,有一个核心词“比”。比是人类的一种下意识的动作。老是跟人比较,会让自己痛苦、恐惧、愤怒、嫉妒、焦虑等等。这会让人进入到内在失序的状态,注意力转移到了错误的方向,使我们分心,无法为实现意图而努力。

内在失序是心流的反面,是需要克服的心流状态。

善于创造心流的人,并不是佛系,不比较,无烦恼。而是善于把这种比,通过注意力引导到激发自己的意图上去,然后集中注意力思考该如何达到这个目标。比如,我们比竞争对手落后,那就设定一个能超越竞争对手的目标。如果竞争对手的确非常难以超越,那就换个别的能产生心流体验的目标呗。

案例3:心流理论如何帮助缓解人生的无聊

昨天豆豆看了一会动画片,爸爸就不让她看了,她立马哇哇的哭了:“不让看动画片好无聊啊”。我跟她说:“豆豆,你跟我描述下无聊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好嘛?”豆豆:“就是不知道干什么好”。我说:你不看动画片,还有很多玩具可以玩呀,还可以下楼去找小朋友玩呀,你怎么会无聊呢?”然后豆豆不闹着看动画片了,下楼去找小朋友玩了。

我现在教育豆豆,有运用心流理论的基本理念,并不帮她设定了目标ABC,帮她安排好todo,让她学这个,学那个。更多的是,我帮助她学会与自我相处,体会到心流,这样,在未来漫长的没有人帮助她设定目标的日子里,她会自己想办法去排解无聊。家里有很多玩具,她可以自己一个人玩乐高,拼出各种形状;也可以讲海底小纵队大战蜘蛛侠的故事;还能自己设计一个飞机,再用珍珠彩泥做出来;或者是拿着一本书,翻来覆去的看。

最近一年在做推荐产品,发现人生抉择和推荐产品本质上是一样的:满足约束的多目标序列优化问题。以人生为例:

多目标:幸福、健康、内在和谐、成就、家庭、财富、自由、情感、经济保障、创新、权力、名望等等

约束:个人天赋、家庭出身、经济条件、社会环境、公司核心竞争力等

序列:小时,天,月,年,十年,漫长的一生

目标不同、约束条件不同、所处的时间阶段不同,都会让人做出不同的选择。

别笑,真的,我们做产品都是在思考哲学题的。产品经理最理想的状态是产品哲学和人生哲学一致。而不是心中想着诗和远方,实际干着无节操坑钱的事儿。

有的人选择工作的理由是升职、加薪、或者权力、名望。对于我来说,选择工作的标准很简单:就是这份工作能不能让我体验到心流。

在心流之下工作是发挥人类潜能的最好方法。能通过一年时间,把一个当初我自己不屑用的产品,打磨到我自己用得停不下来,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快乐的事情了。作者:郭湘琰maggieguo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1100字: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一向以来我都对心理学充满了好奇与兴趣,但却很少有机会接触与之相关的知识,这次有幸拜读了《心理学与生活》。

拿到它时我抱着怀疑的态度,毕竟自我是个心理学的门外汉,但让人欣慰的是,对于一个对心理学感兴趣,但是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心理学的人来说,这本教材是十分适宜的一本入门书籍。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取。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资料。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潜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先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真切地感受到心理学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资料。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00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中个性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明白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好处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先,你每一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也很好,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域。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能够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能够自我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我明白自我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取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想多点了解一些关于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深入学习现代心理学,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史,学习一些团体活动的知识,透过在参加活动课的过程中体会人生的知识。我想掌握更多的心理学方法,认识自我和他人,提高自我和帮忙他人的潜力。期望老师能在心理学与生活的课程中多讲一些关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知识。当今社会,在物质得到满足的状况下,如何让自我浮躁的心态,归于平静,如何放松自我,寻找心理的健康与和谐,已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新课题。

心理学读后感


心理学读后感范文一

心理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心理学。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许多人来说是一门既熟悉又陌生的学科,但人的生活主要是由人的心理与行为支撑的。无论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还是工作中的为人处世,都离不开心理学,我们都需要心理学知识的帮助。所以,认真学习心理学非常重要。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00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大学里除了课堂上老师教授知识以外,还会有很多专家、名家的各种讲座、报告,还有学生社团等各种的实践活动等等。这些资源要充分的利用,选择适合自己的积极参与,从中培养和锻炼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了解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必要的知识,加强体育锻炼。学会了解自我和接纳自我,进而认知别人、尊重别人,与人互助合作,从而给自己创建一个良好、健康的生活氛围。在学习中健康成长,从求知中获取快乐。

心理学读后感范文二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科学,是一门关于社会的科学。它运用非常广泛,医学、政治、哲理等等。它阐述的就是类似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互动原因。也就是说是基于社会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个体基于环境和社会中的发展过程的剖析。社会心理学最基本的是阐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个人或者国家世界环境的影响互动等。分析一种群体,就必然要先知道哪国的,哪省的,说什么话,有什么风土人情。这一群体都有些什么人,做什么事等。 群体内部的关系错综复杂,这里主要简单地说下大概。群体关系不管友情爱情亲情为基础,都以利益为中心。当然好听的说多了有时候会否认这种观点,但是超过了限度,最基本和最自然的本能就会显现出来的。在群体关系中各种不同阶层,其利益中心不一样,最大的限度也不一样的。

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直接来源:民族心理学、群众心理学、本能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直接来源于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和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它们构成了现代社会心理学的最初形态。 早在1807年,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一书中就曾论及不同于个体精神的绝对精神,此后哲学家拉扎勒斯和语言学家斯泰因塔尔提出,历史的主要力量是民族精神,并由此成为民族心理学的直接缔造者,现代心理学之父冯特深受黑格的影响,他历时二十年写出了《民族心理学》,他认为民族心理学的较为合适的研究领域涉及到由共同的人类生活所创造的那些精神产品,因此仅凭个体意识是无法对它加以说明的,它为创设现代社会心理学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群众心理学是法国早期社会学的直接产物,塔德的思想构成了它的主干,他用模仿理论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认为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连犯罪也是通过暗示,模仿和欲望等社会原因产生的,他认为对群体行为最为成功的说明应该是个体的或心理学的,而不是社会学的。另一位学者迪尔恺姆的看法则恰恰相反,他认为社会的事情是无法还原到个人水平的,群体是一种结构形式,一种能够以不同于组成它的个人的方式进行思考,感受和行动的整体,因此社会心理学只能从群体开始并终至于群体。古斯塔夫的群众心理学是这两者折中的产物,他的观点在美国社会学家罗斯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并最终形成《社会心理学》一书。

本能心理学的创始人是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表现出从遗传因素而不是社会因素出发解释社会行为的倾向,而且体现出了浓厚的个体主义色彩。他沿着达尔文的进化论线索,探讨个体行为的动力问题,并将这种动力毫不犹豫地归为人的本能,他列举了求食,逃避,性与生殖,母爱等12种本能,并认为其中衍生出全部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上述便是社会心理学理论的三大来源。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理论观点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谓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在解释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不同理论观点,并不妨碍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


【篇一:积极心理学读后感】

近期,我在图书馆借来了本关于心理学的书《积极心理学》。在读这本《积极心理学》之前,我觉得心理学的书,往往会联想到心理疾病、障碍等问题!看完这本书后,我才知道原来心理学包括还包括许多另外的方面的,其中的一些面对人生、社会的态度以及对人对己是很有道理!

本书主要描述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况以及内化动机。第一是介绍人们获得积极体验的方法。第二是指导人们如何增强这种积极体验以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第三是如何运用到建设积极的人性化的社会制度上,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积极心理学,顾名思义,是教人如何积极面对人生,如何获得幸福感与满足感。这才是现代社会的芸芸众生日益荒漠化的心灵最需要的甘露。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取向,研究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发展,试图以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诠释与实践心理学。正如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发起者、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马丁赛里格曼说:当代心理学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心理学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

在学习了积极心理学之后,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第一、认识自己方面。人们总是要面对恐惧、悲伤、焦虑等各种积极或负面的情绪。因此,在遇到这些负面的情绪要积极地面对!第二、活动方面。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在参与的活动时要积极做好本分,这才能体现活动时既愉快又有意义。第三、态度方面。快乐与否在大多数情况下取决于主观意识。态度不同,心情自然也不同。要努力纠正自己身上所出现的各类情绪和行为问题,来改变错误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往正确的方向努力,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第四、做事方面。人们往往希望在越来越短的时间里完成越来越多的事务,却忽视了数量会影响质量,人们可能会因参与过多活动而牺牲掉快乐。因此我们必须实行小步走的方法,不能急于求成,做完一件再一件!第五、身体方面。身心需要和谐发展,因而坚持锻炼、充足睡眠、健康饮食习惯都会对身体和精神健康大有益处。没有键康身体就不能积极地去面对生活,因此要改正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因而,学习、研究积极心理学,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大有很大的益处的。有健康的心灵,才会有真正健康的人生,所以学习和研究积极心理学,是我们每个人必需做的事。

【篇二:积极心理学读后感】

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最大弊病在于过分关注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然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只是消除症状,修补缺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着重于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上。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优势,意味着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积极向上的自我力量,自身的性格优势。借助这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对抗心理困扰、消除问题行为、建立抵御挫折、心理创伤和障碍的预防机制。个人优势概念的提出将让教师和学生都习惯去发现优势,而不是刻意寻找缺点。学校育人环境中不再是注重克服人的缺点,而是鼓励人人都精彩、人人都自信的人文精神。

在《积极心理学团队活动课操作指南》第一章中,主要围绕如何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两方面来设计班队活动,从中可以看出设计活动的老师处心积虑的要学生认识自我,不仅要自我挖掘,还要让同伴挖掘。在学生对自己优势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去认识这些优势发挥的余地和控制不好的后果。最后还以模拟招聘的方式让学生把自己的优势和社会职业联系起来,从实际出发分析和鼓励学生如何正确的运用自己的优势立足社会。这一系列的活动设计不得不让我佩服这位老师,如此用心良苦的为学生树立心目中的微小自信。

回顾自己开学以来在七1班的活动设计,自己也一直在努力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自信心。贴标语、做战旗、标榜样等,只是形式多停留在浅层次,没有太多的深化作用。记得在开学初分小组时,让每一位同学写一下我能为小组做什么?大多数学生们的答案十分空洞,有的说:我可以为小组争光。我可以为小组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能为小组加分。回答中丝毫看不到学生对于自己优势长处的描述。最让我感到欣慰的一个回答就是我能给小组人员提出他们想不到的阴谋诡计,我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最新的信息,还能为大家创造出一些好玩的东西。至少我能从这个学生的回答中看出他很自信自己的鬼点子和鬼把戏。

第一次阶段考试后,我觉着学生们彼此之间应该有更多地认识了,就重新规划他们书写小组的档案表,同样的列出了一项必填栏目:你的优势。结果仍然让我觉得孩子们意识不到自己在集体中的特殊性。很多学生甚至将自己的优势直接就表达成学科优势,我数学好。当然我不能否定他的这方面优势,可是总觉得我们的孩子缺乏对自己性格优势的判定和肯定。我想也许我们老师和家长也是有很大责任的,因为在他们的成长路途中也许受到过老师的压制、也许受到过家长的谴责,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某些特性到底是优势还是劣势,长久之后,他们就失去了对自己这份特性的认同和骄傲,他们慢慢地变得都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我班的何先文学生,先天的乐天派,无论何时都是咧着嘴乐呵呵的,哪怕批评他,它具备一般学生没有的抗打击能力,也许会被一般人看成是傻乎乎的,但是我觉得这就是他的优势。他喜欢笑,我鼓励他学会各种类型的笑,告诉他要找机会在班里为他开一次个人表演会;他喜欢古代历史故事,我鼓励他看《三十六计》,告诉他要让他在班里搞一次三十六计的故事会;我不知道自己这样做到底会换来他多大的变化,但是我觉得这样做还是有必要的,毕竟这些都是他乐意去做的,这是他的个人优势。在我个人的教育理念中,我不拒绝个性,我更不会拒绝一些有特殊优点的学生,我的目标就是想通过自己的方式最大程度的挖掘和发挥他们的这种优势,同时也让他们明白自己具有这样的优势,相信自己可以出色。

【篇三:积极心理学读后感作文】

认真读了《积极心理学》的总序和第一、第二章内容,现将我的阶段性的读书心得小结以下

总序主要讲了当代心理学的困境以及心理学的多元化趋势。主要从现代心理学的困境,困境的归因,科学观的转变,以及多元化的现代心理学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在讲到多元化的现代心理学时就谈到了积极心理学的产生以及它的影响

第一章主要讲了积极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以及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第二章讲了积极心理学的性质,主要从它产生的社会背景,哲学基础和与传统心理学的区别与联系等来进行阐述。读了这两章后我主要收获了三点

第一、积极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末的美国,它是当代心理学的一股力量。与传统的心理学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强调对心理生活中积极因素的研究,如主观幸福感、美德、力量等,而不是把注意的重心放在消极、障碍、病态心理方面的探讨。它的主要研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幸福感、满足感、幽默、愉悦、欢乐、希望、好奇心、谦虚、审慎等,利用各种现有的方法探讨这些积极情感体验机制和影响;二是积极的人格和人格品质,如自尊、努力、下创造、宽恕、勇敢、坚持、热情、善良、爱、正直、领导能力、合作能力、自制、感恩、虔诚等,探讨这些特征和品质的形成过程;三是积极的社会制度系统,如积极的工作制度怎样促进和谐的工作环境,积极的家庭关系怎样促进个人的成长等。

第二、积极心理学中讲到的积极它既包括人外显的积极,也包括人潜在的积极。它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种整天拍手称好的喝彩,更不是一种充满希望的良好祝愿,或是一种光说好话的自我欺骗,它更主要的是寻找并研究社会或社会成员存在的各种积极力量(包括外显的和潜在的),并在社会实践中对这些积极力量进行扩大和培育。

第三、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强调心理学要着力于研究每一个普通人具有的积极力量。

书中在讲到积极一词时,给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说著名的电子专家陈之藩教授有一套友人赠送的非常精美的茶具,当他举家搬迁到香港之前,在收拾整理行装时不慎把这套茶具中的一只茶杯打破了。当时在场的许多人都为陈教授感到惋惜:如此精美而又心爱的一套茶具,现在破碎了一只杯子,又没有地方可以配到同样型号的,这是多么令人伤心的事。谁知陈教授却坦然地笑道:真不错,我又多了一只碟子。面对同样的事实破碎了一只杯子,当你分别用少了一只杯子和多了一只碟子来进行描述时,你的心态显然就不同,前一种是消极的,而后一种是积极的。联想到生活中我们若能处处看到多了一只碟子那我们的生活就会处处充满乐观、开心。幸福感就会增强。作为老师我们平时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常常会碰到一些不守纪律的调皮的成绩不好的学生。我们如果只是一味用少了一只杯子的理论来看待问题,我们就会沮丧,就会烦恼。而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以多了一只碟子来看待学生,我们不仅自己会快乐,会高兴,而且你的积极情绪也会传染给学生,学生身上的积极力量也会被挖掘。那么师生关系就会更和谐。

读了两章只能说只得到了一些浅显的心得体会,积极心理学的内容很丰富,也很奥妙。还有待我继续认真学习,深刻体会,反复研读。我要把《积极心理学》这本书读懂,读透。到那时再谈体会我相信会比现在要深刻得多。

【篇四:《积极心理学》读后感】

近期,我在图书馆借来了本关于心理学的书《积极心理学》。在读这本《积极心理学》之前,我觉得心理学的书,往往会联想到心理疾病、障碍等问题!看完这本书后,我才知道原来心理学包括还包括许多另外的方面的,其中的一些面对人生、社会的态度以及对人对己是很有道理!

本书主要描述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况以及内化动机。第一是介绍人们获得积极体验的方法。第二是指导人们如何增强这种积极体验以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第三是如何运用到建设积极的人性化的社会制度上,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积极心理学,顾名思义,是教人如何积极面对人生,如何获得幸福感与满足感。这才是现代社会的芸芸众生日益荒漠化的心灵最需要的甘露。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取向,研究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发展,试图以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诠释与实践心理学。正如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发起者、美国当代着名心理学家马丁赛里格曼说:当代心理学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心理学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

在学习了积极心理学之后,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第一、认识自己方面。人们总是要面对恐惧、悲伤、焦虑等各种积极或负面的情绪。因此,在遇到这些负面的情绪要积极地面对!第二、活动方面。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在参与的活动时要积极做好本分,这才能体现活动时既愉快又有意义。第三、态度方面。快乐与否在大多数情况下取决于主观意识。态度不同,心情自然也不同。要努力纠正自己身上所出现的各类情绪和行为问题,来改变错误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往正确的方向努力,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第四、做事方面。人们往往希望在越来越短的时间里完成越来越多的事务,却忽视了数量会影响质量,人们可能会因参与过多活动而牺牲掉快乐。因此我们必须实行小步走的方法,不能急于求成,做完一件再一件!第五、身体方面。身心需要和谐发展,因而坚持锻炼、充足睡眠、健康饮食习惯都会对身体和精神健康大有益处。没有键康身体就不能积极地去面对生活,因此要改正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因而,学习、研究积极心理学,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大有很大的益处的。有健康的心灵,才会有真正健康的人生,所以学习和研究积极心理学,是我们每个人必需做的事。

【篇五:《积极心理学》读后感】

闲来无事,捧一本书,煮一杯茶,这算是生活中最惬意的活动之一。最近我在京东书城浏览到一本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的作品《积极心理学》,掩卷沉思、感悟良多。下面我就给大家谈谈自己对积极心理学的一些感受。

无论是学生时代,还是工作之中,积极乐观的心态似乎都是最经常被提及的话题。积极,说起来简单,就是一种主动性强的、主观努力奋发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它往往朝着正向发挥助推作用,被不少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认定为文化建设与个性培养的重要内容。

生活永远不可能一帆风顺,工作也可能历尽波折,积极乐观的心态才是让人们在各种情形下保持奋斗精神和前进动力的必要元素。不过我们应该如何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呢?这或许就要从我们自身的心态调节来谈。在《积极心理学》中谈到了要通过愉悦和酣畅的情绪体验来调节积极的心态,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追求愉悦和愉快是人的天性和本能,无论是衣食住行的基础需求,还是更高的精神文化行为,在其本质上都是追求一种愉快的体验。放到实际工作中来,我们如果能发现其中的乐趣,能够乐在其中,也必然会产生积极的心态。也许有人会说,千篇一律的工作太枯燥,这是事实。不过如果我们能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发现缺陷和不足,尝试改进和提升,让每天都有新的收获和成绩,那难道不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吗?在咱们青银收费站的厚德文化体系中将厚德载道止于至善作为核心价值观,这所提倡的其实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观念。

厚德载道,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在技能和经验达到一定的水平,还要在道德水准上达到新的高度,将道德理念、道德行为灌注到收费站管理和服务行为中。作为收费班长来说,就是要以德服人、以德服务,让班组成员尽心尽力工作,让广大司乘享受良好的服务。

止于至善,这更是对积极心态的直接要求。止于至善,可以理解为到十全十美的境界方为终点。这表明我们目前所达到的程度依然有待改进和完善,我们不能安于现状,而是要再求创新、再上新高。如果让我以止于至善的价值观念来衡量自己的工作,我认为还应当在班组凝聚力、班组工作效率、班组服务能力、班组成员的道德水准和业务素养等方面有所突破,从而达到至善至美的终极目标。

积极心理学不是个体情绪心理的指南,而是团体学习和氛围构建的导向。我深知应该透彻领悟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和主张,将积极心态作为一种工作氛围来营造,从而在全班组、全收费站、全行业内掀起一场积极心态学习热潮。在今后的班组工作中,我将逐步落实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念,以求得团队工作有质的飞跃。

【篇六:《积极心理学》读后感】

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最大弊病在于过分关注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然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只是消除症状,修补缺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着重于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上。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优势,意味着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积极向上的自我力量,自身的性格优势。借助这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对抗心理困扰、消除问题行为、建立抵御挫折、心理创伤和障碍的预防机制。个人优势概念的提出将让教师和学生都习惯去发现优势,而不是刻意寻找缺点。学校育人环境中不再是注重克服人的缺点,而是鼓励人人都精彩、人人都自信的人文精神。

在《积极心理学团队活动课操作指南》第一章中,主要围绕如何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两方面来设计班队活动,从中可以看出设计活动的老师处心积虑的要学生认识自我,不仅要自我挖掘,还要让同伴挖掘。在学生对自己优势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去认识这些优势发挥的余地和控制不好的后果。最后还以模拟招聘的方式让学生把自己的优势和社会职业联系起来,从实际出发分析和鼓励学生如何正确的运用自己的优势立足社会。这一系列的活动设计不得不让我佩服这位老师,如此用心良苦的为学生树立心目中的微小自信。

回顾自己开学以来在七1班的活动设计,自己也一直在努力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自信心。贴标语、做战旗、标榜样等,只是形式多停留在浅层次,没有太多的深化作用。记得在开学初分小组时,让每一位同学写一下我能为小组做什么?大多数学生们的答案十分空洞,有的说:我可以为小组争光。我可以为小组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能为小组加分。回答中丝毫看不到学生对于自己优势长处的描述。最让我感到欣慰的一个回答就是我能给小组人员提出他们想不到的阴谋诡计,我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最新的信息,还能为大家创造出一些好玩的东西。至少我能从这个学生的回答中看出他很自信自己的鬼点子和鬼把戏。

第一次阶段考试后,我觉着学生们彼此之间应该有更多地认识了,就重新规划他们书写小组的档案表,同样的列出了一项必填栏目:你的优势。结果仍然让我觉得孩子们意识不到自己在集体中的特殊性。很多学生甚至将自己的优势直接就表达成学科优势,我数学好。当然我不能否定他的这方面优势,可是总觉得我们的孩子缺乏对自己性格优势的判定和肯定。我想也许我们老师和家长也是有很大责任的,因为在他们的成长路途中也许受到过老师的压制、也许受到过家长的谴责,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某些特性到底是优势还是劣势,长久之后,他们就失去了对自己这份特性的认同和骄傲,他们慢慢地变得都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我班的何先文学生,先天的乐天派,无论何时都是咧着嘴乐呵呵的,哪怕批评他,它具备一般学生没有的抗打击能力,也许会被一般人看成是傻乎乎的,但是我觉得这就是他的优势。他喜欢笑,我鼓励他学会各种类型的笑,告诉他要找机会在班里为他开一次个人表演会;他喜欢古代历史故事,我鼓励他看《三十六计》,告诉他要让他在班里搞一次三十六计的故事会;我不知道自己这样做到底会换来他多大的变化,但是我觉得这样做还是有必要的,毕竟这些都是他乐意去做的,这是他的个人优势。在我个人的教育理念中,我不拒绝个性,我更不会拒绝一些有特殊优点的学生,我的目标就是想通过自己的方式最大程度的挖掘和发挥他们的这种优势,同时也让他们明白自己具有这样的优势,相信自己可以出色。

【篇七:《积极心理学》读后感】

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究竟怎么样才算幸福?每个人都想要快乐,但真正快乐的人又有多少?生活一直忙碌,到头来感受最深的却是空虚和苍白,这是怎么回事?生活中不断遇到的矛盾与挫折,我们应该怎样面对?《积极心理学》一书揭示了与传统心理学完全不一样的心灵世界,它将帮助我们克服狭隘、愤怒、嫉妒、恐惧、焦虑等等消极心态,以更积极的、建设性的情绪来面对生活的挑战。

有一种关心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叫做积极心理学。它是由著名心理学家赛利格曼提出并倡导的。积极的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它关心人的积极主观体验,探讨人类的幸福感;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提供积极的心理特征和积极的心理品质。它让我们看到,一个人若是拥有了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就能够使自己感受到幸福和快乐。

作为心理辅导老师,对于积极心理学一词,虽不陌生,但在读了此书之后,对积极心理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积极心理学不仅对个人心理状态调节和健康心理塑造有很大帮助,对于营造积极的教育环境以及课堂教学行为也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感受到的过重的学习压力、时常出现的焦虑情绪,习得性无助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的效果。而积极心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教育者改善学习环境,使学生感受课堂学习的快乐,体验学习中的主观幸福感,重建学习信心,激发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并进一步挖掘潜能,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在班级教育过程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一些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上的问题学生。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如此突出,随意插嘴、不受约束、过度表现、影响课堂纪律,甚至影响到正常的课堂教学进度。尤其是对于没有太多学习压力的小学科而言,这些在课堂中过分活跃的学生,实在让老师觉得很头疼。往往一贯的教育方法就是在课堂中对其进行点名批评、课后教育谈心,而实践效果却非常不理想,甚至有的学生屡教不改,更有愈演愈烈之势。

当某些学生在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常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嘲笑时,便产生焦虑情绪,对于探求事物和参加活动产生了恐惧心理。经历了一系列失败后,他们开始相信自身缺少取得成功的能力,失败是永久的,是能力不是努力,一旦这样的习得性无助形成,学生就不愿意为完成任务而付出认真的努力。那么,这些学生很难改变的课堂行为表现是否也是因为这样的习得性无助感的结果呢。或许,他们一开始的表现只是因为对学科有一定的兴趣,急于表现和参与其中,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但是这种不符合课堂要求的行为,往往会被视为影响课堂纪律的表现,批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久而久之,一次次的参与热情被泼了冷水,慢慢地,这些学生心中也许会认为老师并不欣赏他们的参与,这些举动会遭致批评,原本的学习兴趣也随之丧失,故意破坏课堂纪律成了目的。

积极心理教育技术告诉我们,作为教师要避免和控制学生习得性无助的发生,就要在对学生内心想法的分析关注、对批评教育的技巧上多花一分心思。要多想一想学生如此表现的可能原因是什么,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根据规则和标准进行对错的判断和教育批评。积极心理教育技术所倡导的赞美式教学的力量就

是最好证明。对于学生的称赞虽然是无形的,但这股无形的力量却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就像经典的教育格言所说的那样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充满信心,批评中长大的孩子感到自卑。每个人都希望获得赞扬与鼓励,不希望听到的总是批评与指责。在成长过程中的学生更是需要获得称赞的力量,需要成功体验,以及对学习的自信心。因为他们需要来自教师的肯定和期望,需要发现自身更多的闪光点,而不能被淹没在缺点中。真诚的称赞,才能真正改变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让他们获得认错的勇气、改进的信心和前进的动力。一句鼓励和称赞的话语远胜过数句批评和讲道理,让学生发掘自己的优点,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点燃上进的火花。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篇一:有关教育心理学书籍读后感

读《学习这回事》有感

专业:行政管理 姓名:田子威 学号:1434001267899 我选择的有关教育心理学的书籍是《学习这回事》,之所以选择这本书不仅仅是因为涉及心理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因为这本书的作者莱特纳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提出了一个“学习卡片”学习系统。该系统的目的在于给人们提供一套有系统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习者在系统学习中复习、牢记所学知识。我相信在我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通过系统的学习,将会大大提高我的学习质量。

《学习这回事》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塞巴斯蒂安莱特纳所著。全书分为十个章节,通过心理学、教育学、生物学各种角度,让我们克服那些深植于人心、大脑中的对学习的偏见,还详细介绍了风靡世界的一场记忆革命。只要你不停止学习,一切皆有可能改变,一切皆不会太迟。

那首先来了解一下这本书的作者塞巴斯蒂安莱特纳。他出生于1919年,在维也纳及法兰克福学习并研究法律。曾任记者最初探讨的问题是社会及法律问题,随后逐渐对医学及心理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

此书主要是以“记忆”这个词为主线开始介绍的。其中有一句话另我印象深刻“绝大多数健忘的愚笨的人,都只是以我太笨,学不来”为借口而缺乏勇气去学习,这些人认为聪明才智与愚笨

是与身俱来的,遗传的。并且不会改变的性格特征,为怀疑自己的能力找借口。而其中最糟糕的借口是“我太老了”。因为一个十分精确的实验让事实争相大白。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越聪明。每增长一岁,智商就增长一份。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从一个报童做起,70岁还开了一家水泥工厂,并且还发明了许多东西,譬如说灌浆程序。举世闻名的意大利画家提香,在85岁时创造了著名作品《圣殇》。德国文学家歌德创作出《浮士德》的第二部时,已经超过80岁了。所以,永远不要以年龄太大为借口放弃学习。只要一个人不停止学习,一切永远不会太迟。智力衰退的原因不在于年龄的增长,而是归结于大脑缺乏练习于太过懒惰。

我想也许在读完这一本书后,不会将它所有的内容都牢牢记住,但通过这本书,我至少能够确信,或者是说坚信了一点,那就是“学习永远不会晚”。并且总以智力为借口的话也不会再出现。学习不好的问题关键所在是,放弃学习,嫌自己年龄太大才是真真正正的愚蠢。虽然书中的观点我也并不全部赞同,而且有些内容让我毫无阅读的欲望,但是整本书还是给人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我相信没有一本书能够做到任何一点都让人人信服,让人读的还不心烦抑或是厌倦。能做到这一点的那就太可怕了,或者是让人觉得不真实。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叫“不够完美,才是最可爱,美丽的吗”。所以,我们可以追求完美,但永远不要想着完美,那样太过强求。也许是我不够达到那种超脱的境界,

我从来不认为学习是一件多么开心、快乐、容易并让人忘记一切的事情,也许我的兴趣让我很有激情,兴奋不已,但我相信那只是内分泌麻醉了我,让我暂时忘记痛苦,抛开烦恼。尽管如此,我还是要声明一点,那就是我一直坚信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尽管有痛苦,尽管有不易。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从各方面找到兴奋点,那些让我们忘记痛苦,烦恼的东西,让我们在学习之路上走的并不要那样坎坷,也许还会很快乐。

由此,我不由得对我今后的学习之路进行了思考。

纵观现在各大城市、区县、乡镇对教师的要求,我突然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也许,也许这种感觉一直就存在,只是我以为他离我还太遥远,一直一直没有去在意他,或是刻意回避他,但现在是箭在弓上——不得不发。所以,我很无力,很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做,该去哪儿,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更加不知道我该如何努力,努力的方向。现在的我就像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的人,有着对生命的渴望,但无力,很无力,甚至有点绝望了。这让我很挫败,我想努力,但是没有明确的方向,没有指引我的路标。我知道,我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不仅仅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还有即将面临的社会。应付那个对我来说熟悉又陌生的社会,该怎样是我的人生道路不至于偏离我预计的轨道太遥远,该怎样是我处之泰然,荣辱不惊。想了想,也许答案很简单,经验、时间,他们能让我更完善。我该怎么形容现在的感觉喃,挫败,无语,烦躁,失落?都不能形容,无尽的复杂。有人说追寻梦想

的过程是最美好的,我想也许是我太过偏激,太过执著,我不这样认为,我不认为追寻梦想的过程很美好。这的的确确是我内心的真实想法。我一点也不喜欢,甚至说是厌恶这种陌生带给事物我的局促不安、恐慌以及那所谓动力的压力所给与我的紧迫与痛苦。也许,正因为最初的恐慌,不安与过程的痛苦才存托出结局或是你成功后的珍贵与不已,那,我只能说,我无话可说。只能说你的认同是换一种形式的站着说话不腰疼。当我在冥思苦心一道数学题而最后还毫无办法时,这一切过程是美好的说法都是放屁。我想大多数成功的人,再回首自己艰辛的奋斗之路时都会加以美好,加以在美。那是他们现在成功了,他们站在了另外的角度了,如要真的剥夺他们现在的一切,将他们送回到那段他们念念不忘的奋斗时光,那看看他们是否还觉得那是美好的。所以,每一个不在经历别人生活的人都没有资格去要求、批判别人。 正因为如此,我才觉得我们需要学习,给予自己力量,去减少恐慌、不安,减少痛苦,更加快速,平安的到达我们所追寻的梦想的尽头。而我们能够做的也只有这些,既然不能够确信自己是否能够有多大潜能,那就让自己做到更进一步,再进一步,我想这样也就可以了吧。也许无还不够有学识,也许我还不够有勇气,也许我还不够有经验。但是,我一直在追寻一颗强大的心脏,去尽量学习、完成,我所想要的一切。

篇二:《每天学点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每天读点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根据学校的要求,我在暑假里阅读了《每天学点教育心理学》。现在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谈论甚至研究教育心理学,每次师德培训时也总是少不了“心理学”这三个字,它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也日渐深入。 本书从用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去发现学生、呵护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同时用教育心理学塑造自己和打造日常教学亮点,从而能够全方面的培养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在本书中,作者从一个个经典而真实的小故事、小案例入手,以简明而深刻的手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学分的分析,从多角度、多方面总结教师怎样在日常教学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做到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同时教师也能利用教育心理学能够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更加要了解自己的心理,才能成为新教育的开拓者。

对于教师来说,教育心理学是一块很好的敲门砖,可以敲开学生的心的大门,从而使教育真正成为涓涓细流,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田。这主要表现在通过教育心理学我们可以去发现学生、呵护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

学生身上都是有闪光点的。为了学生的进步,我们需要用教育心理学来寻找学生的这些闪光点。人们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却不常有;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的角度。书上的例子用的很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颗夺目的‘珍珠’,只是有些学生的优点直接露在了海滩的表面,而有些‘珍珠’不幸被埋在了下面。而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去掉这些“珍珠”上面的沙土,让他们像别的珍珠一样光彩夺目。而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也强调: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智力组合,我们必须承认并开发各式各样的智力和智力组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都给予充分的理解并使之得到最好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总盯住学生的缺点和不足,而是应该学会发现学生身上的“亮点”。人的内心都有被别人欣赏的渴望。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任何学生都值得我们教师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发现者和挖掘者,

小学阶段是他们心理慢慢成长的阶段,这关系着他们的身心是否健康。学生毕竟还是孩子,他们的心理是不成熟的,他们就像风雨中的小草,是易受伤的。作为教师,我们要为学生们营造一个更好的外部环境,从而更好地呵护他们脆弱的心灵。教师除了人生阅历、知识、年龄等之外,与学生没有多少区别。为了醋精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尽量减少自己的教育行为对学生心理的伤害。“蹲下身来看看孩子的世界。”我们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以共情心理去看待学生;同时教师的批评也要把握住学生的心理,以最平和的心态和最宽容的心胸面对学生,慢慢地将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进行到底。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贯彻以激励为主的原则。教师外在的激励,

会对学生起到积极地催化作用,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渐发展。教师一定要对学生采取信任的态度,利用信任的力量使孩子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作为一名教师,要合理而充分地运用赞赏的艺术,让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在日常教学中启发和唤醒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道德良心,使学生树立学习目标、道德理想,领悟人生意义。另外,教师应该对学生充满期待,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和长处,改正缺点和错误,从而让学生明白老师对每一位学生都充满了期待。而这种期待,往往是让学生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也许我们对其有了期待,很奇怪,期待往往会变成了现实。当学生遇到很困难的事情而教师也无能为力的时候,我们要给他们以安慰,让他们要保持着一个勇敢自信的态度。当他们有了一定的成功体验时,我们要给予他们一定的奖励,但是在这期间,我们要合理利用变化的间隔强化方法,给学生们喜欢的不同种类的奖励。

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的言行对于学生具有权威性,学生会不加选择的对其进行模仿。因此,教师在仪表、语言、行为等各方面都要为学生做好一个好的榜样。教师要发挥好这个作用,这样将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会使学生的学校生活多彩而规律。其次,我们要用良好的环境对学生进行引导。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而且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再次,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面对困境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决心。文化知识可以让学生变得不再无知,而挫折教育却能教给学生怎样在以后的社会中面对

困难和挫折,使他们具备基本的生存技能。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具备应对挫折的正确态度,这比教给他们无数的文化知识更加重要。另外,教育工作应变“灌”为“诱”,变“堵”为“疏”,遍限制型为引导型。教师在教育中只有变堵为疏,才能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作为教师,我们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心理宣泄,化解他们的学习压力。像这样能够多方面地去把握学生,从多角度地去引导学生。

学生需要教师各方面的引导,因此教师本身应该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要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错误的心理,要把握好各种教学因素的度。首先,教师在面对全体学生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多方面地评价学生,要采取恰当的方式合理地照顾学生的自尊,千万不要戴上“有色眼镜”来对待学生。其次,教师要注意调整自己的状态,因为教学并不是简单地重复,教师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然后,教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做一个善于倾听的教师,要克服偏袒心理,要避免权威心理,更不要刻意去雕刻学生,要把握好教育中的各种“度”,以平常心对待教育教学,这样才能使使教育真正成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最后,为了使日常教学不再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教师还要运用多种教育心理学知识打造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新亮点,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了解了学生的心理,又了解了自己的心理后,教师要利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健康的竞争心理、合作心理、集体心理、责任心

理,并让学生克服依赖心理、远离嫉妒心理、战胜自卑心理和受挫心理、正确处理恋爱心理,从而多角度地把握学生的心理,把五星的教育化为有形的表现。

篇三:《教育心理学》理论摘要及读后感

[《教育心理学》理论摘要及读后感]

作为一个小学教师,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是必要的,但是单凭专业知识是不能够完全胜任这份工作的,自己知识渊博并不等于能够把这些知识都传授给学生,自己专业本领过硬并不代表能够保证学生也能达到同样的程度,这其中还需要一定的行业技能技巧的辅助支持,《教育心理学》理论摘要及读后感。而教育心理学作为教师这一行业的技能技巧之一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并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不是我们学过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的简单结合,而是探究学校里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其知识体系为:学习的过程、影响学习的内部因素、影响学习的外部因素和测量评价。这些知识,可能枯燥无味,但只要我们深入研究下去,了解了这些基本的理论骨架和体系,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要给别人一碗水,我们必须拥有一眼活的泉水;否则,我们只能是一位平庸的教书匠,永远劳心劳力地做着事倍功半的教学。

一、《教育心理学》理论摘要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教育理论家梅伊曼(e.meumann)首次提出了教育心理学的概念。对于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作出突出贡献的则是桑代克(e.l.thorndike)。他立志于用准确、精密的数量化的方法研究和解决有关学习的问题。1903年,他写成《教育心理学》一书。在桑代克看来,人类的本性,是先天形成的情境与反应之间的结合。这些先天的结合即是一切教育和人类其他控制作用的起点。教育的目的在于将其中的某些结合加以保持,将某些结合加以清除,并将某些结合加以改变或引导。

1、学习的目的是要实现正面的学习迁移。

近百年教育心理学研究史表明,对学习造成重要影响的学生自身因素(亦称个人因素或内因)是原有认知结构、学习动机、个体心理发展水平和智商水平。由于正规学校教学一般是按年龄分班教学,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大体相同,所以,在这样的条件下可以用如下的公式大致概括学生自身的因素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学习成绩=f(动机,iq,原有认知结构)

由这一公式可见,学习成绩是学生个人动机水平、iq水平和原有认知结构的增函数。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的学习的影响也就是先前的学习对新学习的影响,即学习的迁移。

人们常说,学校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在当前新知识激增的时代,“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口号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如果说“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是学校教学的最重要目标,那么,学习的迁移就是检验教学是否达到这个目标的最可靠的指标。如何让这种迁移成为正面的迁移,并最终达到知识与技能的成功转移是教师教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优秀的教材有利于塑造良好的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教学含义是很明显的。奥苏伯尔认为,“为迁移而教”,实际上是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问题。为此,必须从教材内容的选择和教材的呈现方式两方面确保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形成。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是决定新的学

习与保持的重要因素。为了促进迁移,教材中必须有那种具有较高概括性、包容性和强有力的解释效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布鲁纳认为,这样的概念和原理应放在教材的中心。好的教材结构可以简化知识,可以产生新知识,有利于知识的运用。这种结构必须适合学习者的能力。

认知心理学认为,当人们在接触一个完全不熟悉的知识领域时,从已知的较一般的整体中分化细节,要比从已知的细节中概括整体容易一些。认知心理学还认为,人们关于某一学科的知识在头脑中组成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最具有包容性的观念处于这个层次结构的顶点,它下面是包容范围较小和越来越分化的命题、概念和具体知识。

3、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至关重要。

不论何种具体技能的教学,都必须注重概念和原理的教学。如小学生学习读、写、算基本技能,必须注重读、写、算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则的教学。这样学生容易从一种技能的学习向另一种技能的学习迁移。从练习的设计来看,有研究表明,先前学习的内容,必须有充分的练习,才易于迁移,否则先后两项任务因有共同成分而会导致混淆。也就是说,学生可能没有掌握他们的共同的产生式规则,只注意了表面上的相似而未发现实质上的差异。

要实现“为迁移而教”,除了要重视陈述性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迁移之外,更应重视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和迁移。在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前,教育家认为,“学会学习”与“学会思维”的能力可以通过形式训练实现。科学心理学在否定了形式训练说之后,经过近100年百折不挠的努力,终于找到了可以替代形式训练说的认知策略迁移说,为教学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读后感《《教育心理学》理论摘要及读后感》。但认知策略迁移研究的实验结果要转化为学校的教学实践,仍有许多路要走。根据知识分类学习论和策略性知识的学习与迁移研究结果,我们应把策略性知识教学作为重要教学目标之一。

二、《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概述,说简单一点,教育心理学就是学与教这个过程的方方面面规律的科学,具体说来,作为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就应该特别注意以下两个环节:

1、了解教师特征,力求达到正面迁移式教学。

教育心理学首先就要求必须要了解教育过程的执行者。教师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什么影响。不管你是否意识到,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学观念和方法,有些老师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因而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有些老师则认为应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张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学习和提高。另外,研究还发现,教师的性格特征也会影响教学过程,严厉的老师更倾向于采用传统教学法,课堂气氛也不很活跃,而民主活泼的老师则更愿意采用新式教学法,更愿意多作尝试,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在老师目前也能够更自由的表现自己。另一方面,教师对教材的选择和解读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好的教材能够对知识体系有科学、全面的总结、陈述,便于老师讲解和扩展。不好的教材知识点凌乱,叙述冗长而缺乏重点,这直接导致老师的教学事倍功半,学生更是一知半解。对于教材的选择是一名教师能否顺利实施教学过程很重要的起点。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近几年来蓬勃发展起来的一种办学形式,它直接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

地区经济为指导思想,要求教材必须能够跟得上时代社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目前,作为高职教育的日语教材还没有非常合适的,要么过难,要么过易,这也是目前高职日语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

2、了解学生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实现因材施教。

作为学生,他们之间存在差异也是必然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一套“读书哲学”,有的孩子坚信学习靠积累,坚信“笨鸟先飞早入林”,相信一份汗水自然会有一份收获;而有些孩子则坚信“聪明有种”,天生愚笨的人再怎么努力也是白搭,“越勤越显其拙”,因而根本不愿意多下功夫,还看不惯别人下苦功。持这两种不同观念的孩子在学习上可就不一样了,对于自己学得好,有成绩的科目,可能还没有明显的区别,可一遇到难度大,学不好,不感兴趣的科目,前者可能还会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学下去,后者则可能很快就放弃了,结果当然也会很不一样。教育上提倡“因材施教”,主张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提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才能有的放矢的实施教育,教育也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功效。

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也不能千篇一律、一概而论。不同教学方法对于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有什么影响,以及教师如何与教学方法进行匹配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等等,也是教育心理学所要求的内容。动手操作的教学方法,对于物理、化学等操作性强的科目可能很有用,但对于历史、语文等科目却可能没什么效果。对同一门学科,不同的内容来说,同一种教学方法的作用也可能相差很远。

我是一名日语教师,语言教学具有理论实践紧密结合、包容性强、贴近生活、强调实用性等特点。而且外语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教授学生语言的发音、语法、句型等语言学知识,还同时需要老师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用的教学方法,比如有基础的学生就应该多以学生的练习为主,没有基础的学生就应该侧重于教师的讲解。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引入对象国家的地理、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知识来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也可以使学生能够掌握生动、实用的外语,有利于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教育心理学》是在师大里必修的一门课程,工作之后,再次拿起这本书,细细品读,别是一般感觉。

一谈起“教育心理学”,很多人似乎都知道,但是让他们细说,又说不清楚。专业的规定: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在年前几个难得的和风煦煦的午后,乘着早春的暖意,我读完了整本书,第一感觉是这一次的阅读自己的感受更深刻。整本书里,我最感兴趣的是“学习的基本理论”这一章节。

前人对教育心理的研究可谓是执着与艰辛,因为他们要把我们平常司空见惯的心理活动外化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而且这种高度还要具备科学性,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在“学习的基本理论”这一章里,对“学习”的定义就有两个。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的过程中,有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狭义的学习即指人类的学习。紧接着,对于学习是怎么产生的,不同的专家经过他们的研究得出了几种不同的结论,也就是现在的几种关于学习的理论。桑代克的试误学习论、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论和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被归纳为联结学习理论,苛勒的顿悟学习、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论被归纳为认知学习理论,还有在当代产生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纵观近现代,关于学习的理论可谓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

当然在这些理论的背后都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心酸故事。他们的理论研究来源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成百上千次的实验,而且大多数都是在动物身上的实验。桑代克为了其学说的成立,整天与兔子为伴;苛勒则为了否定桑代克等人的学说,孤独地与大猩猩共处……面对着这么多的故事,看着这么多人的付出与坚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就为了一己学说得到世人的认可,就为了能为教育心理学贡献自己的一己之力,就为了探索教育心理的规律并更好地为教育实践服务。看完这本书,我不禁联想到了自身,想到自己时不时地抱怨这抱怨那,与这些大师们的奉献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

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每一个学习的个体只能经历一次心理成长发展的过程,教师对其的影响是一生的。因此,我认识到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教育影响未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我想这也许就是每个老师的心声。

读后感《《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读后感_11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心理学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