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心理学与生活的读后感1500字

心理学与生活的读后感1500字

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读后感1500字(3)篇。

人一生要过得有意义,就需要不断地阅读优秀的作品。在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书籍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在阅读一篇书籍后都会独属自己的感悟,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由此,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读后感1500字(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在结尾看到弗洛伊德本人的小简介,对他表示祟敬。

浅谈一下这本书

主要是从精神分析入手去分析人的行为,你可以理解为绝大多数都是异常行为的追本溯源,当然是在童年时期由于一些环境的因素让其对性的认识好奇等严重压抑后产生神经症,而导致成年后的后发泄。比如小时候的好奇导致偷窥啥的

有些理解不太懂,但还是能理解些表面的意思。从儿童论这里来看,是指婴幼儿时期就都有X(不知道用什么词,自己看吧)的表现,比如吮手指(这个很多小孩很常见吧?)。另外,惩罚小孩不要打pp。一个引起注意的问题,家庭的溺爱,和过多的抚摸,和对父母过分的依赖,(作者有用到原欲一词,不是很解,我理解为本能的爱吧)这些行为过度的满足会影响性取向。

还讲了些成年人在爱情里的一些X的表现分析。

整个看下来,理解的很浅显,但也基本有一点点认识。儿童3-5岁是一个性萌芽且好奇的重要时期,对于儿童的问题我是从哪来的她(他)为什么和我不一样类似这样的问题和他们对身体的好奇行为给予一定的指导和疏导,而不是一味的避免或拒绝,或粗暴的阻止。阻止得了表面的行为却阻止不了内心的好奇欲望,压抑得了一时,但在青春期随着X的发育和X意识的唤醒,总会爆发出来。

当然,多是对有问题的行为进行分析,但并没有给出指导,也不要过于焦虑的认为恐怖,会不会到处都是变态[偷笑]大多数人还是正常的呀。

总之,对整个X发展有一个大概的认识。

无论如何,家长或未来的家长应该看一看,传统观念重的人要看。而且现在是限免[呲牙]

顺便提一下,在爱情部分,讲到由于X发展影响的择偶观念,未婚的人可以看一看。看完这一章后,理解了婚姻很大的程度取决于X,爱情也是X的催动,真正的幸福在于生理和精神的彼此和谐,而不只是在别人眼里看来的外貌或气质的合适与不合适。所以,很多特例也就可以理解了。

每个字都认识,但是理解起来真的非常困难。在我看来这是一本写给相关专业人士看的。作为一个外行只能有限得提取我理解到的知识点。

1本书的所有理论是在精神分析的大前提之下,因此有些观点在医学角度或者生物学角度是有冲突的;

2同性恋在精神分析领域被称为性颠倒患者,从用词上看,同性恋是病理的,不论是先天还是后天;

3儿童甚至是婴儿是具有性意识和性目的的,例如婴儿的吮吸手指;

4所有的人从性学三论的角度都有一定程度的神经症或歇斯底里症,但从医学角度这些病症可能属于癔症范畴;

5如今社会的性道德和性逻辑是使得性压抑的原罪,从而导致多数男人的性无能以及女性的性冷淡,所以作者呼吁性改革;

6人们的心理活动是分心理器官的,这和解剖学上的器官不是一回事;

7人类的大脑存在意识、前意识与无意识几大系统,其中的相互关系与作用很复杂,目前在临床治疗上效果不是很理想,是基于目前对无意识系统的了解甚微。

个人认为如果多举着临床实例会更有助于理解,精神分析的理论知识体系太庞大与专业,好难理解。

85/100 〈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n弗洛伊德对人性了解最具创意、最永恒的贡献之一,其革命性与重要性足与《梦的解析》等量齐观。梦是无意识欲望和儿时欲望的伪装的满足;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通有的心理情结;儿童具有性爱意识和动机。以上三点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三大真理”,填补了我认知的盲区。还有许许多多分散的观点,比如:人类原来是阴阳合体的;性颠倒者其实是囿于自恋;恋童癖属于变态(一百年前就提出了这种观点且被证明是真理,我们国家就该重视起来引进国外一些国家已实施的化学阉割);拯救欲不在少数且他们企盼自己能使浪子回头;所有不正常(或者说是发育不健全以至于变态)的行为都是源于婴幼儿期的影响,溯源解释是本书所采用的方法;体贴、关心、嫉妒等是有关爱情的心理特征……n他的很多观点让我对很多段子居然能有一个科学的解释了,爱情在我眼里本来是神秘的且是粉色的,现在不仅不神秘了还褪色了,真是心痛。话说,这本书的译者水平实在让人不敢恭维,我也没有接触过心理学,读起来磕磕碰碰的[捂脸]n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

应素珍

看了这本书,第一个感受是纠正了我对一些心理学原理的认识。具体地讲,以前关于教学方面的心理学理论自己是知道一点的,但是看书之后发现,有些理论不是自己以前认识的那样,以前的认识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

当前在讨论教学问题时,经常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说法。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一般的说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尊重学生,跟着学生的思维走,等等。这些当然是对的,但显然是不具体的。当今建构主义学习观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教学时应仔细考虑学生带到教学情境中的已有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同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教学责任。在"规则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一节中更是明确指出: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完全由学生独立发现规则的情况较少,更多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这样的观点让我联想到,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的发起者是教师,同时教师也是确保这个"过程"得以顺利通畅的关键因素。

类似地情况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常说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一直以为这种教学论是具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然而事实是这些教学论就是哲学取向的教学论。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在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兴起。还有,如看了"学习心理"部分就会发现,机械学习在学习心理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强化刺激这些手段具有正统的心理学意义。

看了这本书,第二个感受是让我看清了我们平时一些看似"不太好"的做法,其实具有重要的心理学原理。具体地说,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有一些教学方法被"素质教育"或者"新课程"套着一些"帽子",殊不知,在这些"帽子"下面,隐藏着重要的心理学原理。

比如桑代克根据迷箱实验,提出可以把学习看做是刺激与反应的联接,并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三大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这三个定律反应了学习动机、练习、强化和反馈在这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学习的实质是条件反应形成和巩固的过程,其中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动机和强化。虽然这些研究成果与当今建构主义心理学具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习的本质。据此我不得不联想到 朱国荣老师在杭州的那堂《长方形面积》:课中,在学生已经发现"长乘宽"就是"每行几个乘几行"之后,朱老师安排了一系列的关于"每行几个,有几行"的强化练习。当时我觉得这个过程有点死板,或者说给予学生再次去体悟的成分少了一点,感觉"不太好".但从今天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过程,才发现那是符合心理学规律的。

国内外心理学家、学者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学效果同教师的智力水平并无显著的相关,教师的知识水平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无显著相关。但是不经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就成为专家教师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成为专家教师,就必须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我们都身在教学一线,正在进行着大量的教学实践,我们都有成为教学专家的可能性,因为我们具备这样的条件。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


篇一:读学与教的心理学有感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获益匪浅,今后还需要多多阅读这类的好书。相信有丰实的理论来指导自己如今的教育教学实践,我的教育教学实践的路也会走得越来越扎实,越来越宽广。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包括了三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我先谈谈对教与学的心理学的认识,当然这些是来自对书上内容的吸收和思考。学与教的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一方面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我也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教与学的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与学的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

教学条件下教师与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从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使教师队伍具备良好的素质。要更新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技能。2、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目标,又是教育的基本依据。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我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3、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懂得和熟练地运用学习规律。所以我们教师要知道学生认知能力、动作技能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有效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4、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才能使习得的学习论原理转化为教学技能。为我们的教学决策提一供心理学依据。

篇二: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

假日里我阅读了皮连生主编的《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读完后深有感触,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息息相关,《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反省,既不害怕正视自己短处,又要努力探究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更要经常总结自己的或他人的成功经验,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矗

读过这本书后使我对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完美结合。

从《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中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读后感《《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在教学中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2、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阶段。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要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技能。

3、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这样才能为我们的教学决策提一供心理学依据和应用技术。

4、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作指导。教师必须知道并理解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课堂上的任何教学方法或技术的选用必须适合教学目标的需要。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各个环节的任务,必须自始自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

《学与教的心理学》揭示出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且阐述了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的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是最重要的事情。

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分析问题,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一精一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

阅读这本书深有感触,书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关。使我们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完美结合。

篇三: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

古人云:“开卷有益”。日常读书和思考,会使我们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反剩可是生活中的我,一直以这样那样的借口说没时间读书,学校最近发了一本书《学与教的心理学》,找时间翻阅了一部分,读完后深有感触,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关。读后使我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完美结合。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包括了三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

从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使教师队伍具备良好的素质。要更新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技能。

2.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目标,又是教育的基本依据。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我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懂得和熟练地运用学习规律。所以我们教师要知道学生认知能力、动作技能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有效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4.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才能使习得的学习论原理转化为教学技能。为我们的教学决策提一供心理学依据和应用技术。

5.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作指导。教师必须知道并理解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课堂上的任何教学方法或技术的选用必须适合教学目标的需要。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各个环节的任务,必须自始自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范文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

李忠栋

这段时间,我们阅读了皮连生主编的《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感觉这本书的所有内容都与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息息相关,值得细读。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的教育对象是教师或未来的教师,为我们学习教育学和各科教材教法提供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又为我们在以后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实践中运用心理学理论提供必要的基本训练, 并为进一步学习心理学打好基础。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第一章就觉得对我们非常适用。它主要讲的是良好教师的心理特征及其培养, 尤其讲到新教师的成长过程及如何尽快缩小新教师与专家教师的差距, 这对于我们刚加入教师这个行列的学习者来说真的是受益匪浅。

中国有句古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品质,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保证首先自己要有良好的品质。良好教师的心理特征及其培养讲到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所需要的有效的教师特征:机敏,热心, 关心学生及班级活动, 愉快乐观, 能自我控制, 有幽默感等。 上述所讲的教师所应具备的良好品质对于我们刚为人师的人来说的确应该好好学习。 刚一开始就面对正处于青春期的个性强叛逆心理强的孩子, 有很多情况确实都需要有人给我们一些好的指导。对于同一情况处理的方法不同结果可能大相径庭。 要想对于教学中出现的情况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 我们作为教师就必须具备上述一系列的心理特征。 灵活处理教学中的突发事故。要关心学生,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有 时老师一句很简单的体贴问候的话可能会让学生心里感到真的温暖, 你关心他,他自然就会喜欢你, 亲其师信其道,应该就是这个道理。去年是我教学的第一年, 我就碰到过这样的情况。班里的一个小姑娘刚开始英语基础很差,所以对这一科也没什么兴趣。 后来我发现他很喜欢闻问题,成绩也一点一点在提高。后来在有一次的作文里我发现她是这么说的。我挺喜欢英语老师因为有一次我的笔掉在地上老师给我拾起来了。这么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都会对孩子影响这么大, 所以我觉得作为老师首先应该有的就是对学生的爱心。 爱心是我们工作的动力。

我们刚从大学毕业时间不长, 跟学校的一些专家教师存在很大的差距,无论在课时计划,课堂过程还是在课后评价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其中的一点我觉得说的跟我们很多新教师很像。专家教师在制定课时计划时,能根据学生的先前知识来安排教学进度,特们认为实施计划是要靠自己去发挥的。因此他们的计划就有很大的灵活性。而我们很多新教师很多情况下仅仅按照课时计划去做, 并想办法完成它,去不会随着课堂情景的变化来修正计划。这就是我们与专家教师间存在很大差距的一个非常明显的证明。在以后的工作中, 我们要时刻学习从一点一滴学起, 尽量缩小我们新教师与专家教师间的差距。

在接下来的章节里这本书又向我们讲了对我们教师来说非常非常重要的另一个方面:课堂教学过程,方法与技术设计。教师要有爱有爱学生的心, 但如何把学生教好,在同样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东西这才是最重要的。 这就要我们注重教学过程的方法与技巧。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多的缺陷与弊端, 在新的时期, 面对一些思维非常灵活的新时期的学生, 我们必须要探究新的 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新的教学方法。 这对我们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整本书对学生,对教师进行了深入地分析, 从学习心理, 教学心理,课堂管理等各个方面对教师进行了指导。 使我们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有依据可遵循, 有方法可参考。 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学习与思考。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书笔记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书笔记

看了这本书,第一个感受是纠正了我对一些心理学原理的认识。具体地讲,以前关于教学方面的心理学理论自己是知道一点的,但是看书之后发现,有些理论不是自己以前认识的那样,以前的认识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

比如关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自己在写文章的时候好多次用到这个心理学原理。在看杂志上的文章之时,偶尔也能看到作者引用这个心理学原理。然而,殊不知,艾宾浩斯是利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来得出这个遗忘规律的。后来的研究证明,如果学习材料是有意义的概念和原理,一旦学生理解之后,就很难遗忘。这个时候,显然不能用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来描绘概念和原理的学习与遗忘。这段论述对我的冲击是很大的。站在“心理学”面前,我感觉自己真得太渺小了。同时,这段论述也让我联想到了我们平时教学中要多多增加有意义的学习。对此,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例如根据加涅对学习的分类,可知学习有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之分。在言语信息的一个亚类——符号学习中,因为符号学习属于机械学习,故学习者可以在无意义材料中人为地赋予某些意义,使机械学习易于记忆。这种改进记忆的方法被称为记忆术。那么我们可否作这样的推论,对于艾宾浩斯的无意义音节材料,如果记忆者采取记忆术来记忆,那么其遗忘规律就不在是“先快后慢”了。

再如,当前在讨论教学问题时,经常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说法。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一般的说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尊重学生,跟着学生的思维走,等等。这些当然是对的,但显然是不具体的。当今建构主义学习观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教学时应仔细考虑学生带到教学情境中的已有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同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教学责任。在“规则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一节中更是明确指出: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完全由学生独立发现规则的情况较少,更多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这样的观点让我联想到,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的发起者是教师,同时教师也是确保这个“过程”得以顺利通畅的关键因素。

类似地情况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常说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一直以为这种教学论是具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然而事实是这些教学论就是哲学取向的教学论。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在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兴起。还有,如看了“学习心理”部分就会发现,机械学习在学习心理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强化刺激这些手段具有正统的心理学意义。

看了这本书,第二个感受是让我看清了我们平时一些看似“不太好”的做法,其实具有重要的心理学原理。具体地说,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有一些教学方法被“素质教育”或者“新课程”套着一些“帽子”,殊不知,在这些“帽子”下面,隐藏着重要的心理学原理。

比如桑代克根据迷箱实验,提出可以把学习看做是刺激与反应的联接,并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三大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这三个定律反应了学习动机、练习、强化和反馈在这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学习的实质是条件反应形成和巩固的过程,其中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动机和强化。虽然这些研究成果与当今建构主义心理学具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习的本质。据此我不得不联想到朱国荣老师在杭州的那堂《长方形面积》:课中,在学生已经发现“长乘宽”就是“每行几个乘几行”之后,朱老师安排了一系列的关于“每行几个,有几行”的强化练习。当时我觉得这个过程有点死板,或者说给予学生再次去体悟的成分少了一点,感觉“不太好”。但从今天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过程,才发现那是符合心理学规律的。

看了这本书,第三个感受是增加了我对教学与心理学关系的理解。具体地说,以前只知道该这么做,但为什么这么做,有没有什么理论依据,是不知道了,而在看书之后,我找到了教学与心理学的联接。

看了这本书,第四个感受是增加了我做好教学研究的信心。具体地说,以前总认为教学研究是一件非常深奥的事情,是那些非常聪明的人才能有实力去完成的事情,但是现在,我想我也可以去尝试。

比如,国内外心理学家、学者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学效果同教师的智力水平并无显着的相关,教师的知识水平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无显着相关。

再如,调查显示,不经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就成为专家教师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成为专家教师,就必须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我们都身在教学一线,正在进行着大量的教学实践,我们都有成为教学专家的可能性,因为我们具备这样的条件。

读后感1500字《心理学》


自从地球上出现了人类以来,我们就对自身产生了兴趣"我们如何思考,如何感受,如何采取行动?"我们不能肯定其它的动物是不是也如此"关注自己",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对自身的思考让人类更加与众不同。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孔子、印度的佛陀都强调思想的力量和来源,心理学正是起源于这种对自身的关注和思考。全球各地各个时期的人们,为心理学的发展贡献了力量,然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心理学诞生于德国莱比锡大学的一间实验室,如果要全面了解现代心理学,我们就应当从西方世界的论述开始,近日,我有幸拜读了当前纵览心理学发展的最重要的书籍之一,戴维-迈尔斯所著的<心理学>。

这本书已经出到第七版,作为一心理学领域的最著名的导论性书籍之一,它使600多万的读者从中受益。作者还写过一本<社会心理学>,再版了八次。美国心理学会前任主席,菲利普-津巴多说,戴维-迈尔斯的写的教材无一例外都是畅销书籍,因为他有着优雅雄辩的文辞。作者自已说,我希望以一种充满热情的、富有个性的方式来讲述心理学,我的目标始终是,怀着对学生需求和兴趣的敏感性,创作出反映科学发展最高水平的心理学导论。

这本书已经出到第七版,作为一心理学领域的最著名的导论性书籍之一,它使600多万的读者从中受益。作者还写过一本<社会心理学>,再版了八次。美国心理学会前任主席,菲利普-津巴多说,戴维-迈尔斯的写的教材无一例外都是畅销书籍,因为他有着优雅雄辩的文辞。作者自已说,我希望以一种充满热情的、富有个性的方式来讲述心理学,我的目标始终是,怀着对学生需求和兴趣的敏感性,创作出反映科学发展最高水平的心理学导论。这本书语言生动,表达流畅,将历史上重要的心理学事件和人物娓娓道来,体现了优雅而严谨的写作风格。

<心理学>这本书从序幕"心理学的故事"开始,共有十九章,包括了对心理科学的批判性思考\神经科学与行为\行为的天性与教养\人的发展\感觉\知觉\意识状态\学习\记忆\思维和语言\智力\动机与工作\情绪\压力与健康\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心理学等内容。在结构上,本书在每一章都安排了复习和思考,利于读者的自学,还提供了进一步学习的网络资源向导。这些为读者全面了解书中的故事\概念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在婴儿面前直接隐藏二根手指中的一个,为什么婴儿会十分开心,总是充满兴趣?他们可以理解你的手指并没有消失吗?赤脚过火焰可以用心理学来解释吗?感觉到声音就按键和听到声音就按键在时间上为什么有区别?这些生活中有趣的问题,可能有着出乎意料的答案。<心理学>这本书会为我们提供许多的思考和启示。

这是一本受到许多专家和读者推荐的书,当我阅读它的时候,那些生硬\抽象的心理学名词和心理学实验不再是那样的陌生,表现出了生命的活力。也许心理学是世界上涉及面最广的科学了。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它。哲学家罗素说:"绝大多数人还没来得及思考就死了;而实际上,他们根本就没有思考过。",阅读心理学书籍,了解我们自己身处的世界,了解我们的情绪和行为,不仅仅可以让我们摆脱一些无端的困扰,也可以让我们从中感受到自省的乐趣。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范文10篇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假期时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对于这个作品,我们都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怎么才能避免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范文10篇”,敬请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范文(篇1)

李忠栋

这段时间,我们阅读了皮连生主编的《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感觉这本书的所有内容都与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息息相关,值得细读。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的教育对象是教师或未来的教师,为我们学习教育学和各科教材教法提供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又为我们在以后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实践中运用心理学理论提供必要的基本训练,并为进一步学习心理学打好基础。刚开始读这本书的第一章就觉得对我们非常适用。它主要讲的是良好教师的心理特征及其培养,尤其讲到新教师的成长过程及如何尽快缩小新教师与专家教师的差距,这对于我们刚加入教师这个行列的学习者来说真的是受益匪浅。

中国有句古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品质,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保证首先自己要有良好的品质。良好教师的心理特征及其培养讲到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所需要的有效的教师特征:机敏,热心,关心学生及班级活动,愉快乐观,能自我控制,有幽默感等。上述所讲的教师所应具备的良好品质对于我们刚为人师的人来说的确应该好好学习。刚一开始就面对正处于青春期的个性强叛逆心理强的孩子,有很多情况确实都需要有人给我们一些好的指导。对于同一情况处理的方法不同结果可能大相径庭。要想对于教学中出现的情况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我们作为教师就必须具备上述一系列的心理特征。灵活处理教学中的突发事故。要关心学生,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有时老师一句很简单的体贴问候的话可能会让学生心里感到真的温暖,你关心他,他自然就会喜欢你,亲其师信其道,应该就是这个道理。去年是我教学的第一年,我就碰到过这样的情况。班里的一个小姑娘刚开始英语基础很差,所以对这一科也没什么兴趣。后来我发现他很喜欢闻问题,成绩也一点一点在提高。后来在有一次的作文里我发现她是这么说的。我挺喜欢英语老师因为有一次我的笔掉在地上老师给我拾起来了。这么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都会对孩子影响这么大,所以我觉得作为老师首先应该有的就是对学生的爱心。爱心是我们工作的动力。

我们刚从大学毕业时间不长,跟学校的一些专家教师存在很大的差距,无论在课时计划,课堂过程还是在课后评价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其中的一点我觉得说的跟我们很多新教师很像。专家教师在制定课时计划时,能根据学生的先前知识来安排教学进度,特们认为实施计划是要靠自己去发挥的。因此他们的计划就有很大的灵活性。而我们很多新教师很多情况下仅仅按照课时计划去做,并想办法完成它,去不会随着课堂情景的变化来修正计划。这就是我们与专家教师间存在很大差距的一个非常明显的证明。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时刻学习从一点一滴学起,尽量缩小我们新教师与专家教师间的差距。

在接下来的章节里这本书又向我们讲了对我们教师来说非常非常重要的另一个方面:课堂教学过程,方法与技术设计。教师要有爱有爱学生的心,但如何把学生教好,在同样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东西这才是最重要的。这就要我们注重教学过程的方法与技巧。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多的缺陷与弊端,在新的时期,面对一些思维非常灵活的新时期的学生,我们必须要探究新的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新的教学方法。这对我们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整本书对学生,对教师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从学习心理,教学心理,课堂管理等各个方面对教师进行了指导。使我们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有依据可遵循,有方法可参考。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学习与思考。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范文(篇2)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我阅读了《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读完后深有感触,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关。读后使我的业务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完美结合。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包括了三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

从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使教师队伍具备良好的素质。要更新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技能。

2、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目标,又是教育的基本依据。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我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懂得和熟练地运用学习规律。所以我们教师要知道学生认知能力、动作技能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有效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4、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才能使习得的学习论原理转化为教学技能。为我们的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应用技术。

5、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作指导。教师必须知道并理解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课堂上的任何教学方法或技术的选用必须适合教学目标的需要。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各个环节的任务,必须自始自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

个人收获和体会:

《学与教的心理学》揭示出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且阐述了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何种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

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学会将教学置于“共同体”中,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

明白了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我很认同“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化”的观念和模式。在学校,学习的不是死的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学习要伴随着人的一生,要学会学习。没有智慧,知识本身是没有用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中的事,要创造学习化的社会,我们个人也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学习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需要建立灵敏,完善的反馈调节机制,通过对学习评价理论的学习,更新了评价观,评价决不仅仅是考试,老师的评语。同时也要重视自我评价,而它才是学习过程的出发点与归宿,只有更多地进行自我评价,才能形成自我意识,获得自我超越。

整本书比较实用,很好地解释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将心理学知识转化为教师教学能力。学与教心理学的出现是现代学习心理学和教学心理学发展的产物。它首先阐明学生的学习规律,提出系统的课堂学习理论。然后在学习论的基础上阐明教学的一般过程,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学习任务的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课堂管理、学生动机的激发、课堂纪律的维持以及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学与教的心理学的出现把学习论、教学论和教学法统一在一个学科体系之中。有利于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搞清自己的教学的风格与特点。

阅读《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深有感触,书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关。使我们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完美结合。

《学与教的心理学》包括三个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

下面谈谈对教与学的心理学的认识:学与教的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一方面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另一方面,还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

目前来说个人收获和体会是:《学与教的心理学》揭示出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且阐述了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何种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学会将教学置于“共同体”中,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明白了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我很认同“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化”的观念和模式。在学校,学习的不是死的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学习要伴随着人的一生,要学会学习。没有智慧,知识本身是没有用的。

学习不仅是课堂中的事,要创造学习化的社会,我们个人也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让学生更新了本身原有的学习观念,以前只是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情感,态度,方法,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而这些方面是很重要的;注重学习活动的创新性,以前习惯于接受老师或书本的现成知识,懒得思考。因为只要掌握了老师讲的东西就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自己的懒惰情绪,而现在要转变成发现式,创造性学习,探索未知的领域。

学习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需要建立灵敏,完善的反馈调节机制,通过对学习评价理论的学习,更新了评价观,评价决不仅仅是考试,老师的评语。同时也要重视自我评价,而它才是学习过程的出发点与归宿,只有更多地进行自我评价,才能形成自我意识,获得自我超越。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范文(篇3)

我常常思考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个问题,总有些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他们甚至各科全面崩溃,破罐破摔,甚至一些成绩不错的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不够浓烈,家长对后进生往往束手无策。不是我们的教学媒体不先进,不是我们的教师备课不认真,为什么还是出现与新课改不协调的现象呢?阅读本书,心理学家麦克莱伦认为动机是个体原意完成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任务,并力求达到完美程度的一种内在力量。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包括力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动机,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机中,实际上都包含力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动机,只是何者占优势而已。

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催化剂:学习动机强烈的学生,唤醒水平高,注意力集中,容易为学习立即做好准备,从而较易反生学习行为。学习动机的激发,首先取决于个体的内部条件。这些内部条件主要包括学习需要、焦虑水平、学习期待和归因。个体借助于这些内部条件,实现有效的自我调节,从而激发起学习动机。

在课堂中,精心地设计课文的导入环节,采用各种激发兴趣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确实能收到很好效果。然而语文课篇目繁多,语文知识纷繁庞杂,岂可每课如此,方法雷同。激发学生兴趣的长期、最好的方法,还是认真钻研教材,发掘课文深含的意蕴魅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以达到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正如盖茨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而频繁的学习失败容易严重威胁学生的自尊心,产生过度焦距,也容易使学生觉得自己的能力,即使努力也无法获得好的成绩,从而对学习冷漠,自暴自弃,越来越缺乏学习的需要。适中的焦虑能够使学生维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和产生完成任务的心向,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范文(篇4)

这本书有教学理论也有教学技能,我对第108页的阅读的过程论述很有体会,特别是阅读的两种加工过程中的第二种:自上而下的加工方法,此方法与我之间学习到的英语阅读教学中图式教学是同理。在实际教学中,我已应用这种图式阅读教学法几年,发现对学生阅读学习甚为有效。

而学者对图式知识的解释也是各抒己见,有的从时间上说图式是“对过去的反应和经验的积极组织”,有的从平面上范围上说是“人们大脑中所储存的相互关联的各种知识、观点与概念”,有的从纵向面说是“以等级形式储存于记忆里的一组相互作用的知识结构或构成认知能力的建筑砌块”。图式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任何与以往经验类似的活动中起作用,头脑中已有的图式会影响或支配人们对新信息的理解。人们对新知识的理解总是建立在已有知识之上,把新知识与已知知识相联系;而缺乏这种联系就会给阅读带来困难。

我理解为:学生把在阅读新文章之前所具备的知识得到整理并激活这些知识以理解当前所阅读的内容。在2020年毕业考卷的一篇短文里,学生所具备的图式就是学生对自行车这一物体很熟悉,都有骑自行车的经历。那么出题者在中文题目里一开头就问“你骑过自行车吗?你知道自行车的发展史吗?”和文章的开头Doyouhaveabike?Manychildrenliketoridebikes.Butwheredidbikescomefrom?以中英两种问句来激活学生对接下来的短文所讲的主题的背景图式,也给学生阅读下面的短文很大的提示:(1)短文讲的主题是自行车。(2)短文讲的是自行车的发展史方面,而不是自行车的构造、品牌这些其它方面。(3)学生把接下来理解短文的范围缩在自行车变换更替的的历史这一范围内。就该短文来说,出题者不但在中文题目里给出了所要阅读的短文的主要内容的提示,还在正文中的一些生词给出中文意思,降低了整篇阅读难度,平时能读懂书本阅读部分内容并掌握阅读策略的学生在阅读此文时会理解得较好。但学生做后面五道判断题时须反复阅读和校正自己初始理解,如学生在判断Abikeiscalledabicycleithastwowheels.这句话的对错过程中,学生理解这句话后调出because这个关联词,这个词的语意和语用学生学过了,也就是图式知识,学生再去原文扫读找判断依据,抓出AmaninGermany(德国)madeathingwithtwowheels(轮子).Itwascalledabicycle.这两句话,再细读理解。这两句话中amanin,two,Itwas,这些词汇是六年级学生熟悉的图式知识词汇,Germany,wheels有中文解释学生也直接理解,madeathingwith,calledbicycle这些新词汇学生须通过整个句子整体理解或推测,如学生是否能准确推测made的意思就要看学生是否熟练掌握make的过去式,也就是说学生对已学知识中动词过去式这个板块的是否全面掌握。学生学过bike这个词,但学生没学过bicycle,学生纵观全文整体大意可以推测出bicycle就是bike,当生词理解完后,学生基本上能理解两句话的大意了,最后学生就思考这两话是否构成因果关系,作出判断写答案。

学生学习理解这篇短文的方法就是自上而下加工的过程,理清考文里的词汇、句子和整体表达的意思才能完整把握考题,正确做出答案。(韩巧玲)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范文(篇5)

假日里我阅读了皮连生主编的《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读完后深有感触,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息息相关,《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反省,既不害怕正视自己短处,又要努力探究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更要经常总结自己的或他人的成功经验,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读过这本书后使我对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完美结合。

从《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中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读后感《《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在教学中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2、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阶段。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要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技能。

3、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这样才能为我们的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应用技术。

4、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作指导。教师必须知道并理解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课堂上的任何教学方法或技术的选用必须适合教学目标的需要。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各个环节的任务,必须自始自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

《学与教的心理学》揭示出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且阐述了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的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是最重要的事情。

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分析问题,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

阅读这本书深有感触,书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关。使我们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完美结合。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范文(篇6)

古人云:“开卷有益”。日常读书和思考,会使我们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反省。可是生活中的我,一直以这样那样的借口说没时间读书,学校最近发了一本书《学与教的心理学》,找时间翻阅了一部分,读完后深有感触,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关。读后使我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完美结合。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包括了三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

从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使教师队伍具备良好的素质。要更新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技能。

2.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目标,又是教育的基本依据。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我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懂得和熟练地运用学习规律。所以我们教师要知道学生认知能力、动作技能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有效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4.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才能使习得的学习论原理转化为教学技能。为我们的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应用技术。

5.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作指导。教师必须知道并理解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课堂上的任何教学方法或技术的选用必须适合教学目标的需要。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各个环节的任务,必须自始自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范文(篇7)

《学与教的心理学》揭示出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且阐述了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何种影响。

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学会将教学置于共同体中,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

明白了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我很认同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化的观念和模式。在学校,学习的不是死的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学习要伴随着人的一生,要学会学习。没有智慧,知识本身是没有用的。(廖舒蓉)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范文(篇8)

看了这本书,第一个感受是纠正了我对一些心理学原理的认识。 具体地讲,以前关于教学方面的心理学理论自己是知道一点的,但是看书之后发现,有些理论不是自己以前认识的那样,以前的认识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

比如关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自己在写文章的时候好多次用到这个心理学原理。在看杂志上的文章之时,偶尔也能看到作者引用这个心理学原理。然而,殊不知,艾宾浩斯是利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来得出这个遗忘规律的。后来的研究证明,如果学习材料是有意义的概念和原理,一旦学生理解之后,就很难遗忘。这个时候,显然不能用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来描绘概念和原理的学习与遗忘。这段论述对我的冲击是很大的。站在心理学面前,我感觉自己真得太渺小了。同时,这段论述也让我联想到了我们平时教学中要多多增加有意义的学习。对此,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例如根据加涅对学习的分类,可知学习有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之分。在言语信息的一个亚类符号学习中,因为符号学习属于机械学习,故学习者可以在无意义材料中人为地赋予某些意义,使机械学习易于记忆。这种改进记忆的方法被称为记忆术。那么我们可否作这样的推论,对于艾宾浩斯的无意义音节材料,如果记忆者采取记忆术来记忆,那么其遗忘规律就不在是先快后慢了。

再如,当前在讨论教学问题时,经常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说法。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一般的说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尊重学生,跟着学生的思维走,等等。这些当然是对的,但显然是不具体的。当今建构主义学习观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教学时应仔细考虑学生带到教学情境中的已有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同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教学责任。在规则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一节中更是明确指出: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完全由学生独立发现规则的情况较少,更多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这样的观点让我联想到,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的发起者是教师,同时教师也是确保这个过程得以顺利通畅的关键因素。

类似地情况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常说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一直以为这种教学论是具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然而事实是这些教学论就是哲学取向的教学论。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在20 世纪60 年代才开始兴起。还有,如看了学习心理部分就会发现,机械学习在学习心理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强化刺激这些手段具有正统的心理学意义。

看了这本书,第二个感受是让我看清了我们平时一些看似不太好的做法,其实具有重要的心理学原理。 具体地说,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有一些教学方法被素质教育或者新课程套着一些帽子,殊不知,在这些帽子下面,隐藏着重要的心理学原理。

比如桑代克根据迷箱实验,提出可以把学习看做是刺激与反应的联接,并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三大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这三个定律反应了学习动机、练习、强化和反馈在这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学习的实质是条件反应形成和巩固的过程,其中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动机和强化。虽然这些研究成果与当今建构主义心理学具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习的本质。据此我不得不联想到 朱国荣老师在杭州的那堂《长方形面积》:课中,在学生已经发现长乘宽就是每行几个乘几行之后,朱老师安排了一系列的关于每行几个,有几行的强化练习。当时我觉得这个过程有点死板,或者说给予学生再次去体悟的成分少了一点,感觉不太好。但从今天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过程,才发现那是符合心理学规律的。

看了这本书,第三个感受是增加了我对教学与心理学关系的理解。 具体地说,以前只知道该这么做,但为什么这么做,有没有什么理论依据,是不知道了,而在看书之后,我找到了教学与心理学的联接。

比如张兴华老师在《重提数学教学心理学》一文中提到: 南京师大涂荣豹教授在其着作《数学教学认识论》中鲜明地指出,建构主义学习的基本模式就是同化和顺应。郑毓信教授也曾经说:建构主义似乎并不能看成一个全新的主张。张老师据此提出:实现建构的途径无非是传统心理学中同化和顺应的缘故,意义建构的过程无非是同化和顺应。这样的说法有没有道理,当时看到这里时心中打了个问号。这一次,算是对此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比如书中这样说:学习的同化论或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学生利用原有知识结构同化(或建构)新知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同化和建构是同一件事情。因此,说建构主义学习的基本模式就是同化和顺应是完全正确的。换句话说,传统心理学虽然只是研究动物和低级思维,例如机械记忆或反应之类的,但其原理在人的学习过程中是通用的。

再如,我们来思考用圆规画圆属于什么学习?一般认为这是一种动作技能。而从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来看,用圆规画圆是智慧技能。既然是智慧技能,那么在教学时就得按照智慧技能的教学策略展开,而不是去思考动作的问题。

看了这本书,第四个感受是增加了我做好教学研究的信心。 具体地说,以前总认为教学研究是一件非常深奥的事情,是那些非常聪明的人才能有实力去完成的事情,但是现在,我想我也可以去尝试。

比如,国内外心理学家、学者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学效果同教师的智力水平并无显着的相关,教师的知识水平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无显着相关。

再如,调查显示,不经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就成为专家教师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成为专家教师,就必须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我们都身在教学一线,正在进行着大量的教学实践,我们都有成为教学专家的可能性,因为我们具备这样的条件。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范文(篇9)

拿着这本书,慢慢回味,咀嚼,其实教育的智慧就是教师的智慧。他需要教师的因材施教,需要教师广博的知识,更需要教师的师德去感染、去熏陶每一个学生。相信有丰实的理论来指导来指导自己如今的教育教学实践,我的教育教学实践的路也会走得越来越扎实,越来越宽广。

下面谈谈对教与学的心理学的认识:

学与教的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学校放弃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一方面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和过程,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另一方面,还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有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

目前来说个人收获和体会是:

《学与教的心理学》揭示示出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且阐述了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何种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学会将教学置于共同体中,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立于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

明白了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我很认同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化的观念和模式。在学校,学习的不是死的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学习要伴随着人的一生,要学会学习。

没有智慧,知识本身是没有用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中的事,要创造学习化的社会,我们个人也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让学生更新了本身原有的学习观念,以前只是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情感,态度,方法,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而这些方面是很重要的;注重学习活动的创新性,以前习惯于接受老师或书本的现成知识,懒得思考。因为只要掌握了老师讲的东西就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自己的懒惰情绪,而现在要转变成发现式,创造性学习,探索未知的领域。

学习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需要建立灵敏,完善的反馈调节机制,通过对学习评价理论的学习,更新了评价观,评价决不仅仅是考试,老师的评语。同时也要重视自我评价,而它才是学习过程的出发点与归宿,只有更多地进行自我评价,才能形成自我意识,获得自我超越。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范文(篇10)

花东中学聪

眨眼,从事高中英语教学已经六年多了,从一个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懵懂女孩,到一个经过两个教学循环,经历班主任和备课组长的磨练,我对教材更熟悉,对学生的心理更了解了。但是,我还经常反思:为什么学生的成绩还没很大的提高?为什么没有完成预期的计划?一些知识点为什么说了那么多次学生还没记住?诸如此类的问题经常困扰着我。最近,又拿起了皮连生的《学与教的心理学》一书,在如何成为专家型教师和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方面又有新的体会。

一、在专家和新手的对比研究中,柏林纳总结出:根据当时的教学情景与学生的反应和要求来安排教学专长获得的一个标志,也是专家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别。每次备课,我往往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如何达成自己设定的教学目标,让课堂的发展完全按照自己预设的轨道进行。但是,往往我是没有备好学生,很多时候设定的题目太难太多,导致学生没有按预期完成任务,课堂气氛沉闷;往往也没有预测教学中会出现的状况,而对学生出乎意料的情况招架不住,没有作出恰当的引导。然而,一个富有教学机智的老师,善于观察课堂,观察学生的反应,并能根据教学情境和学生的反应随时改变教学内容,最终能达到以直觉的方式对教学活动立即作出反应,并轻松、流畅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和梅尔尼克的过度练习对提高学生记忆效率很有帮助。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保持材料最初减少很快,后来逐渐减慢;两端的材料容易记,中间的材料受到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影响而容易忘。我们的学生往往对每一模块第一单元的单词最熟悉,中间学的单元没有任何印象,后来学的单元有点印象。其实,可以让学生早读时从不同的单元读起,不要每天都从第一单元读起。另外,早上和晚上是一天中记忆力最好的时间,因为它们各自只受到后摄抑制和前摄抑制的影响,也可以让学生利用好早晚的时间进行记忆活动。

梅尔尼克研究了过度练习的量对动作技能学习的影响作用,发现最佳过度练习是50%。在背单词或范文时,学生常常是读到刚刚会背,或者写到正好能记住就不愿意再多读多写。虽然他们暂时掌握了,但一定时间后容易遗忘。而这个研究告诉我们,背书的时候,如果读10遍就能达到背诵的要求,那么最好让学生在读5遍。其实,学过的知识遗忘是很正常的,但如果我们稍微鼓励学生并运用理论知识引导他们如何记忆,遗忘就会减少了。

《学与教的心理学》除了在教学上给了我很大帮助外,在班主任工作方面也让我体会很深,如本书提到的:提高学生自尊的建议中,要避免不利的比较和竞争,鼓励学生与自己以往的成就水平相比较;说服是教师培养学生良好态度与品德的一种重要方法等等。

二〇一四年二月十九日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800字


阅读了《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受到了一定的启发和教育,对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及子女的教育问题,有了更多的想法和感受,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促使我转变思想,优化教学过程,从心理学的科学角度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课堂教学更高效,促教学过程更愉乐。

这本书里面有的内容,对于当前工作在一线的我还是很有启发和指导意义的,比如说”如何尽快缩小的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间的差距“,里面就谈到: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在教学上的差异是由于他们所具有的专业知识的结构不同造成的,而知识又可以通过教学获得,因此缩小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间差距的一个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将专家所具有的知识教给新手。操作方法如下:

(一)教学常规与教学策略的训练

1.每天做一回顾

2.有意义地呈现新材料

3.有效地指导课堂作业

4.布置家庭作业

5.每周、每月都进行回顾。

实验证明,通过教学常规与教学策略的训练,新教师掌握以后,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了,但与专家还有一定的距离。

(二)对教学经验的反思

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他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肤浅的。布鲁巴等人提出四种反思的方法:

1.写反思日记。

2.观摩与分析。

3.职业发展

4.行动研究。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成长,活到老,学到老,从阅读中吸取所需养分,如:专家教师制定的课堂规则明确,并能坚持执行;专家教师有一套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专家在教学时注意回顾先前知识,并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专家教师将练习看作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往往是这样做的:提醒学生在时间内做完练习并帮助他们把握做作业的速度;在教室里来回走动......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我将尝试促理论与工作实践相结合,指导和改进当前的工作问题,在反思与总结中不断进步,不断提升,相信我们的工作会更加扎实有效,我们的课堂教学会更加高效而愉乐。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600字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关。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完美结合。

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他最重要的事情。为此,我认为老师应抓好学生数学学习中“读、听、讲、写、用”的学习。

1.“读”,一是读教材,主要是指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去深入理解课本内容。二是读除读教材外的书刊,学生应广泛阅读课外读物,使学生关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捕捉身边的数学信息。三是读生活,在生活中读到的数学知识有了学生的亲身经历,对他们自身来说往往是印象最深的,而且是最感兴趣的。

2.“听”,主要指听课,不仅指听老师上课,而且包括听同学的发言。

3.讲”,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包括讲体会、讲思路等。

4.写”,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它是对“读”、“听”的检验,对“讲”的深化。

5.用”,让学生从具体的事物中提炼数学问题,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同时,《学与教的心理学》很好地解释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将心理学知识转化为教师教学能力。教师不学心理学,寸步难行。因为不懂心理学,在备课时教师不会写教学目标;在上课时,教师不知道学习的性质是什么,往往会将技能教成知识,或用教知识的方法来教学生态度和行为,也不知道如何用外显行为来检测学生内在的能力和倾向的变化。(杨静梅)

《心理学与沟通技巧》读后感1500字


一 行动起来

初识心理学感觉特别的高深莫测,本能的恐惧,自卑曾一再阻碍了求学之路。随着阅历增长,事业瓶颈又重新审视认知之旅。

在外旅行时我就已经订好了一系列的书籍,昨天刚到家今早迫不及待的看了起来。两个小时看完了每一篇章并且标记好那些触动我的点。

当今社会,一个人的成功,仅仅有15%取决于技术知识 而其余85%则取决于人际关系及有效说话等软本领。

卡耐基

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看到诸多会说话的人事业如鱼得水,情商高的人总是更容易获得成功。

二 浏览框架

这本书一共6章,开头就指出要善于提出问题,通过有效的艺术提问可以让你快速了解一个人。

每个人都会有各自的一些兴趣喜好,色彩、舞蹈、游戏、宠物类型、座驾等去大致分析对方的性格,从交流的话语,说话习惯中看到背后的真相,听出弦外之音。

比如说无论家里家外喜欢要求严格,不接受别人一丁点瑕疵的人往往是对人严格对己宽松;经常说他凭什么的人大多正直而纠结,也就是常说的愤青。跟这两类人做朋友你也会非常累哟。

我觉得这本书除了销售人员必看的,也是想要处理好人际关系人群的必看书之一。

后面两章以心态和情绪告诉读者怎样为人能够助事业一臂之力,其中影响最深的是两个小故事,我把它们称之为两大法宝。

三 感恩与微笑

感恩面包的小女孩告诉我们: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境地,心怀感恩,不求回报最终都会收获更幸福的结果。

当你用爱感恩他人的时候,其他人会因为你的感恩而感恩你。每个人都是生命中的贵人,每一段发生的一切都是有助于你的,你越对生命中发生的事知道感恩,幸运之神就会越来越靠近你。

我们每个人都具备这块幸福的法宝感恩,只是更多的时候我们要将法宝充分的使用起来。

感恩效应就是传递出一种你拥有的信息,它是积极情感的最佳表现,能战胜时间的考验,当它升华时,可以奔流不息,感天动地。

人际交往中,一个微笑就能化解陌生感,拉进距离,这样产生一种亲和力,还会使人在无意中结成一张张人脉网,从而拥有良好人缘。

书中讲到一个家住伦敦的7岁小女孩,在极其偶然的机会下,遇到了陌生人,这个陌生人一下子给了她4万美金。突然收到这么大笔钱,小女孩及家人都摸不着头脑,而且消息很快传开,记者也纷纷找上门,采访她为什么这个人给她那么多钱宝宝,是不是她的远房亲戚,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小女孩微笑着说不,我不认识他,至于为什么给我这么多钱,我其实也不知道为什么尽管记者用一切方法追问,还是无法一探究竟。

后来家里人试着用小女孩熟知的方法引导她,回想一下:哪里遇见他的,为什么给她这么大笔钱。

想了十几分钟

小女孩告诉爸爸:就是那一天我在外面玩,路上碰见那个人,当时我对他笑了笑。

爸爸接着问:那他有没有说什么呢?

小女孩又想了想说:他好像说了一句,你天使般的微笑,化解了我多年的苦闷!

原来这个人是一个富豪,就是一个很不快乐的有钱人,长期以来都是冷酷而严肃的,身边人根本没有人跟对他笑。

当这位富豪遇到小女孩的那一刻,对着他露着真诚的微笑,富豪心中不自觉地温暖起来,就像一束明媚的阳光,甚至足以打开心中纠缠多年的死结。

所以富豪决定给小女孩4万美金,以感谢她天使般的微笑,从中看到无限希望的一个印证。

为什么微笑有如此大魅力呢?

从心理学上说,微笑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情绪语言。

它可以和有声语言及行动互相配合,互补,带给人美好的享受,有着无限的力量,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拒绝这种动人的表情。

两大法宝是我阅读本书最大的收获,我也会在人生中日复一日的运用好,并且怀感恩之心分享给接触我的每一个人,我想看到大家发自内心的快乐,洋溢在脸上幸福的笑容。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1500字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1500字,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本我 可以看做是原始驱动力的储存处。它非理性地运作着,它跟随冲动运动并追求即时的满足感,而不考虑所渴望的行为是否现实可行、被社会认可。本我被快乐原则所支配,无节制的寻找快乐,这种快乐特别指、生理和情感快乐。

超我 是一个人的价值观的储存处,包括从社会习来的道德态度。超我大致上和良心的概念相对应。当儿童开始将父母或者其他成年人对于某些社会禁忌作为他的价值观一部分时,超我便逐步发展起来。超我也包括理想自我,这是一个人想让自己努力成为的样子。这样,超我经常和本我出现矛盾。本我想要做精神上快乐的事情,而超我则强迫本我坚持做那些正确的事情。

自我 是一个基于现实的自我方面,来调整和本我冲动和超我需求之间的冲突。自我代表一个人关于生理和社会现实的观点,是他关于行为的原因和结果的理性认识。自我的一部分工作是选择那些能满足本我冲动的行为,但是这些行为同时又不会带来不愿看到的结果。

自我是受现实原则支配的,这种原则为快乐的需求提供现实的选择。比如,自我会阻止考试作弊的冲动,因为他考虑到被抓住而产生的严重后果,同时,他会用以后更努力的学习行为或者寻求教师同情等方法来代替作弊。本我和超我产生矛盾后,自我会进行折中来尽量满足两者的需要。然而,当本我和超我之间压力非常紧张时,自我很难制定出最优的折中。

引用原文定义

从上面的定义看很好理解本我、超我与自我的概念。其实我们每个人内心的冲突与矛盾都是这三个我之间的思想斗争。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前几天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告诉我她不想上班,而想出国旅游,游山玩水的过一辈子这个想的过程就可以理解为本我欲望的驱动力,也就是内在本我的体现,然而她哀叹了几声后第二天又不得不乖乖的去上班了,为什么呢?哲学上说,物质决定意识,也可以理解为现实决定思想。

在心理学上来讲,又是一个超我与自我的过程,超我可能会说:工作是你的职责,是你应该完成的分内的事,是你该做的事,这个该做是以一定的社会道德观及个人价值观为基准的,超我往往是自己想成为的那个成功的我的样子;自我是什么呢,它是现实的我,理性的我,它会分析,如果不上班会有什么后果,会意识到自己还没有足够多的享受生活所需要的经济基础。

所以一般情况下自我会帮助协调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会做出合理的判断及决定。而且这个倾向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增加会愈加明显,即我们会愈加倾向做出符合现实的正确的事。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总是会做出一些违背社会道德观的事情,譬如打架斗殴,是因为他们本我意识很强烈,甚至超越超我范围,而由于社会经历的缺乏,又不能意识到这些事情所带来的后果,即自我的现实性不强。诸多因素造成的行为。

一句话,本我是感性的我,超我是文明的我,自我是理性的我。

一个人的内心若想没有冲突或把冲突减到最小,就要合理并协调发展这三个我。

个人觉得最佳状态是本我、超我与自我是处于同一个发展方向的,我们的内心会感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与舒适。即本我上想完成的事是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同时又具有现实意义。

由此想到了许三多这个在许多人眼里的笨人,明显看出在他的心中内在的快乐就是奉献,奉献符合社会道德观又具有现实意义,所以虽然在别人看来他很傻,但他的内心却是无比充实和快乐的。相比较那些过于计较得失的人,表面上看他们很精明会算计,但他的内心却是挣扎的,不和谐的,最终会心病缠身,将自己妖魔化,害人又害己。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有工作有钱花却不快乐?两个可能,要么他没有切实的爱他的工作,将其化作一种情感快乐的源泉;要么他很清楚自己的快乐不在工作上只是为了挣工资敷衍了事,他本能的快乐得不到满足,从而导致内心的冲突感和压抑感。

弗洛伊德说,人是带着道德面具的动物。这也看出为什么人的心会那么复杂,人远没有动物单纯,要保证人像个人,就要受到道德思想的束缚这也可能是自尊心的驱使。比如地上有个钱包,你的本能欲望是去捡,归己所有,但若上升到道德层面,是要遭到批评的,所以这个行为就变得不那么单纯了,当然也正因为有这个道德观的束缚,我们的社会才会井然有序。

当然,如果一个人只注重本我和自我而抛弃超我,即以现实的手段来满足个人快乐与欲望而不顾社会道德观,那么短期看,他或许可以得到一些利益,只是他要为这种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付出代价。所以我觉得这种人可以看做短视者。

总之,这三个我最重要的是平衡发展,过分压抑哪一个都是不好的。

相信《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读后感1500字(3)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心理学与生活的读后感15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