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600字 ·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600字。

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我们每个人心里都知道,读书对我们是有非常大的影响的。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为自己感受到的想法写一篇读后感。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600字,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关。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完美结合。

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他最重要的事情。为此,我认为老师应抓好学生数学学习中“读、听、讲、写、用”的学习。

1.“读”,一是读教材,主要是指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去深入理解课本内容。二是读除读教材外的书刊,学生应广泛阅读课外读物,使学生关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捕捉身边的数学信息。三是读生活,在生活中读到的数学知识有了学生的亲身经历,对他们自身来说往往是印象最深的,而且是最感兴趣的。

2.“听”,主要指听课,不仅指听老师上课,而且包括听同学的发言。

3.讲”,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包括讲体会、讲思路等。

4.写”,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它是对“读”、“听”的检验,对“讲”的深化。

5.用”,让学生从具体的事物中提炼数学问题,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同时,《学与教的心理学》很好地解释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将心理学知识转化为教师教学能力。教师不学心理学,寸步难行。因为不懂心理学,在备课时教师不会写教学目标;在上课时,教师不知道学习的性质是什么,往往会将技能教成知识,或用教知识的方法来教学生态度和行为,也不知道如何用外显行为来检测学生内在的能力和倾向的变化。(杨静梅)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600字编辑推荐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自从小宝出生后,我总是希望有人或者有一本书能教我处理两个孩子之间的矛盾,虽然相隔5岁,但他两真可以用“相爱相杀”来形容。好的时候,一个温柔一个听话;吵起来的时候,一个霸道另一个更霸道,总是以其中一个人哭来结束争吵。

大概是吵的次数多了,我也“麻木”了:让他们自己吵去,不再为他两吵架而抓狂。这样反而清静了许多,不需要充当裁判。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无论处理的多么公平,总有人觉得不公平,即便孩子们觉得公平,大人们还经常为其中一个打抱不平(当然更多的时候是对小宝)。

我就发现一个问题,大宝本身比较爱哭,再加上经常无缘无故挨小宝打,又迫于“姐姐”这个身份不好还手,总是被打哭,然后跑来找我诉说委屈。有时候我也懒得讲道理,直接回一句:你打回去。(此处有风险,请勿模仿)

母亲大人发话了,肯定是“打回去了”,但一般下手都不重。我就一直在想,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感觉受了天大委屈的大宝下手有所保留呢?仅仅是怕我说,还是面对手足之情不忍心?

后来看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提到追求卓越与自卑的关系:在每个人身上,追求卓越感和自卑感是并存的。因为自卑我们才会去追求优越感,我们企图通过努力追逐来获得成就以消弭自卑感。

大宝的自卑在于,父母把部分关注转移到了弟弟妹妹身上,ta不会理解这是因为小宝需要更多的照顾。在大宝眼中,小宝带走了一部分父母的关注,这会让大宝认为是“自己不够好”,而在行为上,他又会采取一些方式去获取父母的关注。

对于满意姐而言,哭是其中一种方式,而当我把处理事情的主动权还给她时,她的需求得到了关注,也不会因为父母的“处理不当”引发反抗情绪,反而化解了矛盾,不得不说是一种意外的收获。

《正面管教 ——儿童行为心理学》读后感


教育意味着什么呢?有一位德国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世界上最好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刚开始读完这句话,不是特别理解,通过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些,原来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有相对应的心理原因在里面。

记得有一个小男孩,上课不注意听讲,还喜欢做一些小动作,我一直不明白是什么原因,心里很苦恼,脸上还起了几个青春痘,成天焦头烂额的。当我看到了这本书时才明白,要走入孩子的内心才可以,而且书中把原因和解决的方法也说的很清楚,那孩子们会因为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问题呢?有以下五点:

1、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

2、过分溺爱的教育方式;

3、放任不管的教育方式;

4、严格管教的教育方式。

5、误食人工染料,摄入铅量过多导致的。

于是,我通过这几点观察这个学生,才了解到,原来是这个孩子很早就自己跟着妈妈,在父母这方面有所缺失导致的,而且还发现这个孩子很喜欢咬铅笔头,也有可能导致孩子食铅过多。于是,我采取了以下几个方法:

1、跟孩子勤沟通和交流,告诉孩子用正确的方式交流。

2、因材施教,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

3、避免让这个孩子使用残缺的铅笔。

通过这几次的交流和谈心,发现了不一样的一面,其实这个孩子的内心是很细致的,只不过是孩子的自制力差,需要成人的督促,平时上课回答问题非常的积极踊跃,是可以训练出来的,只要多一些耐心,一定会成功。

等我全部读完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眼光是多么的窄。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有爱表达的孩子,有内向的孩子,有爱发脾气的孩子,有爱哭泣的孩子·······

这本书都会一一指出来,让我们明白孩子们无厘头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方式,真是让我受益颇多。现在,我想把这本书推荐给已经做父母的朋友们,希望这本书可以帮助大家,也许这会成为打开孩子心灵的一把钥匙也说不定哦。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500字读书感悟


自尊就是感到自己的人生过的有价值、有意义,而价值和意义则来源于每个人与众不同的文化世界观。

这节读书会刚好读到了物质世界观与文化世界观。在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假如未来生命时光中,你还剩余100份精力,你会怎样分配?其中列举了具体的物质世界观中的部分:谋生、享受财富;抽象的文化世界观中的部分:亲人、审美、服务社会民众、求知和政治理想。

让我最想说、最有感触的是文化世界观中“服务社会民众”这一部分。最近河南郑州的水灾尤为使人忧心,每个人都在尽自己所能去帮助河南同胞。据有关报道:其中一些老牌企业,如,鸿星尔克每年都是负收益,还是拿出五千万捐给灾区、汇源果汁濒临破产,负债累累的情况下,凑出一百万捐给灾区,还有总部位于河南的蜜雪冰城也捐出巨资,当然不止这些企业,也不止这些人,还有很多网络博主也捐出各种物资来帮助河南同胞度过这次灾情。还有很多消防救灾人员,就算脚被水泡的浮肿发白,也没想过放弃,有很多消防员和我们一样大,很多大学生志愿者也尽自己所能去参与救援。所以我也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哪怕只能起到一点点作用,我找到了微信的捐助平台,捐助了300元,虽然很少,至少也是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觉得我们既然出生在这个和平、互帮互助的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有“社会责任感”。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回馈于社会。投身于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精选优质读后感)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后感600字《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这是朱永新推荐的一本书,在美国相当有名。作者戴维?珀金斯用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我们的传统教育,让孩子学习对未来有生活价值的知识,灌输式的学习是无效的。在全书的第一章里,作者首先剖析了现在传统的学校教育教的内容存在的三大问题分别是:过分重视考试分数,过于关注“了解性知识”,过于强求专业知识。接下来两章,作者直接提出了自己心目中值得学习的知识是对学习者的生活和未来有关和有用的知识,有助于解决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好奇心和持续学习的能力。作为一名教育者,应该像作者所说在教育中既关注已知,也关注未知。我们需要一种更具有“未来智慧”的教育视角,在复杂而多变的世界努力培养人的好奇心、启发人的智慧、增进人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地、广泛地、有远见地追寻有意义的学习。教育思考的角度从切入生活的实际入手,促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教育者在过程中又不断提出武装自己的全局性理解,一口气往下走,思考的范围不断在扩大,当然最后我们还是应该回归到行动和改变上来。可以想象,一个世界,人们在接受基础教育之后,对基本的政治活动、个人健康护理、经济行为、生态责任、人际社会交往,以及其它许多概念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并以此为发展方向。如果走在大街上的芸芸众生都能够灵活而敏捷地处理问题,那么,我们的社会该多么不一样!读完整本书,作为一名教育者,我懂得了基础教育所教授的知识要符合生活化才能有更持久的生命力。我们应该经常审视自己,审视我们的教育,静下心来认真读书,读一些关乎身心成长的书,修心,养心,正心。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600字


著名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等人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在实验中,先让两组人从事重复乏味的任务1小时,然后让他们告诉别人任务是有趣的。这两组人的唯一差别是,第一组的得到1元钱的报酬,第二组人得到20元钱的报酬。最后问这两组人对任务的真实感受。

结果发现,第一组报告说任务有趣、有意义,第二组则报告说任务乏味无意义。

这种结果中第一组的结果就是认知和想法协调,第二组认知和想法不协调。

当得到1元报酬的人,中间有情绪的时候,就选择用改变行为,从中找到有趣的事情来做,符合了自己的想法,最后觉得任务有趣、有意义。

这就是第一点:改变行为,使行为符合想法。我刚接手一个新班的时候,那个班级有个非常优秀的家委会,尤其是在给孩子买礼物这里特别的大方,那个文具盒都是市面上最好的,华丽的水壶,可是孩子并不觉得怎样,因为每个人都有。我接手之后,就果断把礼物这点给卡掉了,换成了奖状,不换物质,用表现积分兑换奖状,最后以奖状的数量来兑换礼物,所以在角色上让孩子成为了主动申请礼物的人,那么自己的想法就会改变,行为也会有所改变。

第二点:改变想法,使想法符合行为。在给孩子奖状的时候,就已经备注了,几张奖状可以换什么奖品,而奖品从一开始的昂贵的奖品,变成了最普通的小橡皮,铅笔之类的,但是孩子们已经不再关注奖品是什么了,更多的关注是自己要努力做好获得奖状以此来标榜自己是可以的。

在这本书中看得策略,正好和我之前做过的类似,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彭子彤)

孔子学琴读后感600字系列


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由此可知读书是多么重要,一本好的书可能还会影响我们的价值观。读过许多书籍的人都知道,每个人在读完文章后都会产生不同的心得体会,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为自己所看的书籍写一份读书笔记。那么,现在你是否对写读后感而一筹莫展呢?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孔子学琴读后感600字系列,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孔子学琴读后感 篇1

我读了孔子学琴这篇文章,深深被他的学习精神振奋了。

故事内容:古时候师襄子以抚琴名扬天下,孔子也想学琴,于是前去求教。

师襄子就教孔子一支乐曲,却没告诉他是什么曲名。孔子每天从清晨练到深夜,手指尖都沁出了血珠,一连10天就练这支曲子,直至完全娴熟,但他还是不满足。

孔子仍每天坚持不懈地练习这支曲子。过了些日子,师襄子听孔子弹凑的曲子越来越圆润,想让他换其他曲子,孔子却说:“老师,我还没领会曲子里的思想呢!”

孔子继续不停的练,琴声激扬而又深沉,意境有宇宙太空之浩大。孔子终于领会了曲子的神韵了。

孔子连练首曲子越来越投入,他终于看见了他要寻找的东西。他兴奋极了,他不就是周文王吗?除了他之外还有谁能普出这样的曲子啊!

他的师傅听了他的这番话,也兴奋的叫起来:“这曲子就叫《文王操》呀!”

读后感想:孔子不愧是中国古代的圣贤,是我们后人做人做事的典范。他学而不厌的精神教育我们,学习知识要精益求精,不怕辛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真本领。

孔子学琴读后感 篇2

当我读到孔子好学不倦地学琴这个故事时,令我深感启发,令我非常得感动。就让我来跟大家说说他的故事。

这个故事是赞扬孔子好学的精神,孔子都六十岁了,还拜师学艺,真令人佩服。他学琴跟别人大不一样。此话怎讲?就听我慢慢道来。别人学一首曲子,往往只学一两天,就学好一首曲子,迫不及待地学另外一首新曲子。而孔子学一首曲子,埋头苦练就是十多天,明明已经练熟后,却不肯学另一首新曲子,还是要练已学会的曲子。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孔子不仅要学会曲子,把它练熟,还要以曲子的旋律揣磨出创作人的姓名、人品、性格,甚至他的精神。孔子好学,孜孜不倦的精神令孔子的老师都非常感动,最终,孔子终于成功了,完成了他的目标。

唉,我跟孔子简直是一个鲜明的对比呐!我深感惭愧。有一次,我遇到了一道难题,我左思右想,绞尽脑汁,怎么也想不出这道题目的答案。突然,我想起在参考书上有这道题目的答案。我心里似乎有两个小精灵,争吵不停。善良的小精灵说:不行,好孩子要不耻下问。哼!才不是呢!还是看参考书吧!这样快一些。邪恶的小精灵说。说着说着,便打了起来最终,是邪恶的小精灵获得了胜利。于是,我快速翻开参考书,连忙把答案抄了上去。作业批好发下来后,我得了个优秀,还被老师重重地表扬了一番。可是,当我再次翻开作业本时那个大大的优字,它好像在问我:你真的懂了吗?嗯?我现在越想越难受,今天,孔子学琴的故事提醒了我,作为副班长,在班级里应该起带头作用,对待学习不能不懂装懂,碰到难题要向人请教。

读了《孔子学琴》这个故事后,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好学,是进步的阶梯,也是成功的基础,只有勤奋好学,才能成功。

孔子学琴读后感 篇3

今天,我读了一篇好文章题目叫《孔子学琴》。

这个故事主要讲:师襄子以抚琴而闻名于世,孔子想要学琴,于是决定前去求教。

师襄子教了孔子一支乐曲,却没告诉他曲名。孔子每天从清晨练到深夜,手指尖沁出血珠了也不放弃,一连十天练这支曲子,直到完全娴熟,却还不满足。

孔子仍每日坚持不懈地练曲子。渐渐地,孔子弹这支曲子越来越投入,神思随着曲子的旋律走向了历史深处……他终于看到了他要寻找的。孔子兴奋地告诉老师:“他皮肤黝黑,身材修长,他似乎在眺高远望,志在统一四方,这不就是周文王吗?”师襄子听了,佩服得五体投地,兴奋地叫起来:“这就是《文王操》呀!”

读了这篇文章,使我明白:只有不满足,我们才能在学习的道路上不知疲倦,不怕辛苦、不怕麻烦,才能做到更好。

读后感《《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6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