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1400字

读后感1400字

《永恒的边缘(全集)》读后感_1400字。

我们常说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获得进步,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假期时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读书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作品中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永恒的边缘(全集)》读后感_1400字”,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永恒的边缘(全集)》读后感1400字

依然是围绕几个家族他们的第三代年轻人身边的历史故事。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下一代在更美好的环境下生活而努力,在自己的岗位上竭尽全力,向着目标与梦想前进,尽管在实现梦想的同时也在失去爱情与亲情,可他们仍然不放弃与家里能随时团聚而做出努力。一二部主要讲述残酷的战争使人们渴望和平,而这一部讲述的是冷战时期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的时代里。有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和1981年团结工会的惨遇。最不能容忍的是美国的种族主义的歧视,为此,学生时代的乔治和同学们去阿拉巴马州的伯明翰捍卫民权平等而游行。作者栩栩如生地描绘了残忍至极的反游行暴力,道出了美国种族主义者的社会现状。黑人要求同工同酬,白人尤其强调他们的特权和成功,高工资职位总是提供给白人,黑人只能干打扫之类的低薪职业。只要有教养的上等人觉得黑人理应得到非人的对待,那些无知的歹徒就会认为自己也拥有杀戮孩童的权力。他们肆意殴打,折磨,杀戮广大黑人群众。马丁•路德•金说:"我们这代人,不仅会为坏人的罪恶言行而后悔,也会为好人的沉默而后悔。"乔治也一直在政治舞台上坚持民权法案与自由平等而做了许多努力。

前两部的世界大战刚过,即将面临的是否会发生第三次战争跃跃欲试而激烈争论。这将是又一轮的考验。德国被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分裂成东德与西德。身在东德的人们犹如地狱,西德却近似天堂,中间隔着柏林墙,不但隔离成两个世界也隔离了人们向往的民主与自由。在西德的人拥有宽敞的轿车,时髦的衣服和舒适的住宅,政府会经常遭到报纸甚至电视的公开批评。但是在东德所有的一切恰恰相反没有民主言论自由,总是心神不定且恐慌担心。于是,人们纷纷的想尽一切办法跨过隔离墙与铁丝网,有幸运的能安全偷渡,不幸的丢掉性命是常事,被人痛恨的柏林墙使瓦利不再清白,从他手里夺走了卡罗琳,夺走了女儿爱丽丝的童年时代,夺走了与家人见面和相聚的时光,这道可恨的墙弄瘫了丽贝卡所爱的男人,毁了她的人生。有首歌这样写到:闭上眼睛,生活就会容易些,别去理解你所看到的一切。生活在这个时代,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生怕秘密警察找上门,他们无所不在。秘密警察不可言传的暴虐,斯大林对几百万条生命的屠杀,让红军士兵像野兽一样虐待、屠戮德国民众的暴力宣传,这些都使人们对相信社会主义准则产生了疑问。

故事的主线围绕着,民权运动的开始, 肯尼迪总统被政见不同者刺杀,古巴导弹危机,苏联是否入侵黎巴嫩,等等政治局面的两翼争端相博弈。他们的生活中也有摇滚、披头士、跨种族婚恋与性解放。戏剧冲突和真实的历史被如此的展现,引人入胜。结局完美落幕,柏林墙终于开放,东西两边的民众欢歌庆祝,他们期盼的德国统一终于实现。剧作家埃斯库罗斯在书中说到:在死之前,没有人能被定义为幸福。我想,此刻对德国与他们下一代人们来说无疑是幸福的。

这一部比起前两部来说人物更多,时间跨度更大,没有深刻的含意值得人思考的亮点,草率快速的塑造人物,只是让我们见证了历史事件,因此,我只给了三星。用莎士比亚的诗句来结束评论。

帝王息争,及时光之风采,

将谎言揭穿,让真相大白,

将岁月印记,给往事封印,

将黑暗守望,唤黎明醒来,

将恶人惩治,直至其悔改,

将傲然大厦以光蚀毁,

尘封它们那金色的光辉。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永恒的边缘(全集)》读后感_2100字


《永恒的边缘(全集)》读后感2100字

以高墙始,以拆墙终。

1961年8月13日建起的柏林墙,拉开了两次热战之后的冷战序幕。这“高墙”,将德国一分为二——东为民主德国(东德),苏共当权,象征共产主义战线;西为联邦德国(西德),象征资本主义阵线。东西德的对立,也影射or映射世界北约华约两大组织的对抗。在如此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肯叔让《巨人的陨落》里的第三代站到了历史前台,以他们之眼见证冷战期各国百态,借他们之手推动美苏两大阵营的内政外交,构思之精,叹为观止!

在书中,美国种族隔离、苏联西伯利亚劳改营、东德柏林墙、古巴导弹危机、肯尼迪遇刺、苏联十月政变、马丁路德金遇刺、水门事件、东欧剧变等历史事件,历历在目;约翰·肯尼迪、罗伯特·肯尼迪、马丁·路德·金、林登·约翰逊、理查德·尼克松、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历史人物,栩栩眼前。在描写冷战的同时,还描述了同一时期的大众心理状态。或者说叙述冷战只是我们给第三部的界定,肯叔的世纪三部曲本身就是要反映那一历史时期的All——包括冷战,包括嬉皮士文化、毒品文化、性解放运动等等。磅礴百年的世纪史浓缩于此,不妨掩卷沉思。

首先,在政治上,一切都是息息相关的。拿差点导致世界热核战争的古巴导弹危机来说,让我们捋一下脉络:古巴革命——美古关系恶化 断交制裁——猪湾事件——古向苏求援——赫鲁晓夫在古部署导弹(美在土耳其部署,美苏平衡战略制衡)——苏否认,美发现——美海上封锁——苏寻求妥协撤导——结束。每一个事件环环相扣,息息相关,如果赫鲁晓夫或者肯尼迪哪个脑子一热,或者任一环节出现偏差,那么蝴蝶翅膀扇起的飓风将刮遍整个世界。大小事无不如此。

其二,不同的立场决定不同的思维方式,陷入其中,自己再荒诞都会觉察不到,唯愿我兼听则明,多读多看以启智。每个人都会由于自身的心智模式,去选择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譬如叙述美国的种族骚乱,我们会一起跟着批判美国的民权;叙述美国明里定义伊朗为恐怖主义(真主党)支持者予以打击而背地里里根政府资助疯狂进行杀戮和绑架的尼加拉瓜反政府游击队,我们司空见惯;而叙述东德的秘密警察时,因为一直是东德指代了共产主义,一些人就心里会不痛快(这很正常)。从作者的叙述来看,共产主义是残暴的、高压的,只有特权和秘密警察。或许北约组织或者更多都认为共产主义是这样的,因为历史的原因。可以说,苏共没开个好头。(这本书的销量也间接反映了西方的一种共情。东西方的意识形态斗争这么尖锐,也能间接管窥一斑。)好比一方水土一方人,一个宗教多个派别,同一个政党在不同的历史环境和土壤下发展结果千差万别。中共和苏共在初始纲领趋向一致,现在我们更多的趋向于“中国特色”。之前不太理解,现在渐渐有些理解。从当权者的角度,以某一思想为纲,在适应不同环境不同阶段的过程中淡化一些方面强调一些方面是必要的。中共现在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虽然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在我看来要比之前好多了。真希望也有一个肯叔这样的大师,把东方的观点也能融入这样宏大的历史背景相对客观地描述,让更多的西方人了解真实的东方。套用主角之一德米卡的话说:“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时代。我们面临着很多问题,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应该帮忙解决问题,而不是四处煽风点火。”“许多人正在认真工作以期改变苏联的面貌。再给我们更多时间吧。” 主人公之一卡拉也说:留下来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是的,不积跬步何以致千里呢?让我们也如众多主人公一样,致力于让我们的下一代生活更美好吧。

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国政府宣布允许公民申请访问联邦德国以及西柏林,柏林墙被迫开放。1990年6月,民主德国政府正式决定拆除柏林墙。冷战闭幕。尾声以奥巴马上台结局,相当于宣告美国的民权运动画上了完美的句号。不过肯叔没料到吧,近几年美国大规模种族骚乱频起,是不是“永恒的边缘”一语成谶?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愿“边缘”不再“永恒”!

(╹◡╹)ノ~朴素的分割线(╹◡╹)ノ

本书叙述方式和前两部有些不同,分了10 pART,摘录部分做简要回顾(基本无剧透,只涉及部分历史事件):

高墙:美国自由之行运动,苏联劳动营,1961柏林“高墙”始建。

缺陷:美种族隔离,1961古巴猪湾事件,肯尼迪私情,东德逃往西德致残(“缺陷”?)

孤岛:古巴导弹危机(古巴777公里长,美国不认为古巴是个国家,而是个岛,“孤岛”)

枪声:1963年约翰·肯尼迪遇刺的“枪声”

高歌:约翰逊1964通过《民权法案》1965年通过《选举权法案》,苏联十月政变,美对越战争。嬉皮士文化摇滚“高歌”。所谓“音乐里只有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各个音符,没有奸细,没有叛国者,没有警察,更没有墙。”

花朵:1968年4月美国民运领袖马丁·路德·金被枪暗杀,1968春节攻势,布拉格之春运动(春?“花朵”?),毒品文化,性解放运动。

监听:1972年水门事件,美总统“监听”民主党

围场:华约北约组织,波兰团结公会(“围场”?),黎巴嫩真主党

爆炸:真主党轰炸海军陆战队贝鲁特兵营(为报复美国第六舰队对苏克埃尔格拉布村无辜穆斯林平民的轰炸),1985贝鲁特汽车炸弹“爆炸”。“一起爆炸总会带来另一起爆炸”。

墙:柏林墙开放,东德人和西德人聚在了一起。

《永恒的边缘(全集)》读后感_700字


《永恒的边缘(全集)》读后感700字

一战,二战,冷战。从纳粹主义到柏林墙倒塌,从盖世太保到克格勃,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从珍珠港事件到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从肯尼迪遇刺到水门事件,从种族隔离到马丁路德金的演讲到黑人当上总统。平安夜敌对阵营里暂时忘记战争举杯交谈的士兵,运送士兵上前线的出租车队…尘封的历史如大幕徐徐展开,详实生动的记录,强烈的画面感,悬疑剧般的吸引力。

跋涉在历史长河中的人物,从英国到德国,从苏联到美国。艾瑟尔,从伯爵的女仆到女议员。茉黛,从女勋爵到为爱情抛弃一切的政治家,钢琴老师,家庭主妇。卡拉,裸体洗碗的原子弹女科学家。玛丽亚,白宫的黑人女秘书,肯尼迪的情人。集战士,指挥官,参谋,间谍一身的格雷戈里,沃尔特,格斯杜瓦,沃洛佳,乔治。以及作家瓦西里,商人列夫,歌手戴夫、瓦利,演星依维。所有这些人物,色彩艳丽,鲜活,传奇。他们是热血沸腾的理想主义者,是不屈不挠的斗士,他们的爱情各有千秋,他们的性…成了被作家巧妙安排的缓解读者长时间阅读疲劳的良药,普洱,甜点,咖啡,甚至大麻。

看这部书的过程中,我哭了三次。一次为茉黛与沃尔特四年后在开满苹果花的院子里重逢而哭,一次为马丁路德金的演讲而哭,一次为柏林墙的终于倒塌而哭。历史的进程曲折漫长,太多人付出了生命,活着的人勇敢前行,为实现民主,和平,平等,自由,公正的理想而抗争而奋斗。因为他们的努力,如我一般胸无大志的平凡的大多数人才有了今天和今后的可能:在充满爱与善意中长大,有稳定收入,衣食无忧,读世界各国任何想读的书,看任何想看的电影,说想说的话,不必担心会被洗头死,拆迁死,在蓝天下呼吸着自由的空气,看孩子长大成人,过完也许是深情矫情甚至滥情的幸福的美好的一生。

《永恒的边缘(全集)》读后感_800字


《永恒的边缘(全集)》读后感800字

在看《永恒的边缘》之前,我在想一个问题,我要以怎么样的角度去读这本书,我要找一个点,一个让我学习到新知识并且感兴趣的点。本书的part1高墙1961年中的第一章就出现了我所想要了解并感兴趣的点,“斯塔西”。首先,我先说说“斯塔西”的由来与意义吧(百度科补)。
二战结束,四大国出兵占领战败的纳粹帝国。德国从此分为东西两部,苏联一手打造出民主德国,与西方支持的联邦德国抗衡。1950年2月8日,民主德国领导人拍板成立“斯塔西”。斯塔西,前东德国家安全部,曾经是世界上比较强大的情报机构,其正式名称为国家安全部,全称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家安全部,总部设在东柏林。斯塔西被认作当时世界上最有效率的情报和秘密警察机构之一。斯塔西成立宗旨是担任东德的政治警察,负责搜集情报、监听监视、反情报等业务。MY GOD,这不就是传说中的“粘杆处”、血滴子吗!不,这个机构的性质和明朝时期的东厂,民国时期的军统局也有点异曲同工的意思,政权高度集中,清除异己。好像有点跑题了,说一下我从书中看到的分裂的德国吧。
此时的东德在盟友苏联的统治下,人们几乎生活在斯塔西的监视眼之下。这样的制度,不人心惶惶才怪。所以作为一名忠诚的共产党人,一名学校的教导主任的安塞姆•韦伯才会违背“原则”,奔向自由繁荣的西德。东德也好,西德也罢,毕竟曾经在希特勒的统治下是一个完整的德国,如今的局面,让亲情离散,友情反目,我想这不是德国人民希望的生活。那么对于由苏联占领的高压政策的东德,还有美英法占据的自由繁荣的西德,到底哪一方人民活的更好,单从物质条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不用说大家肯定会选择西德。苏联一直提倡民主,但又洗脑般地培植“特务”,搜刮反对势力的情报,大有你不顺从我,我就灭了你之感。但从一个国家、人民的角度来看,我倒觉得这四国最好的政策就是退出德国,还德国人民一个完整的国家。

《巨人的陨落(全集)》读后感_1400字


《巨人的陨落(全集)》读后感1400字

若有巨人之陨落,必有英雄之崛起

本以为这就是个普通的故事,未想这是本描写战争与人性的恢弘史诗。从小比利入手,人物一个接着一个,看似分别独立、没有什么交集,但最后却总是恰到好处的相遇在一起。战争的形势令人担忧痛心,战争中诞生、被破坏的伟大爱情也令人扼腕。战争面前,人性被光天化日暴露在阳光下,有人畏缩不前,有人自私自利,有人愿不惜一切为了和平与平等而抗争。无数的人因战争而死去,无数的人在战争中崛起。战争让无数人妻离子散,战争也让无数爱情得到见证,无数对和平的呼唤得到伸张。旧的、没落的一切惶恐不安,新的、先进的东西蓄势待发。最终,这场几近波及全世界的旷世战争结束了,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一夜陨落,所谓的正义得到伸张,权利逐渐被人们争取到,坚守、背叛的爱情都迎来各自的结局。这时候我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本书的格局已经被放的如此之大,它说的不仅仅再是个人的、部分人的东西,它说的是人根本的、多数人的东西。

一战是历史上第一次爆发的波及范围之大、涉及国家之多的世界性的战争。战争本身无需过多谈论,精彩的是,处于战争状态下的形形色色的人。他们贪生怕死、汲汲于利益、无视国家但求自保的形象暴露无遗。但也有人,依然在执着地为国家而奋斗,依然没有被残酷的战争打毁心目中的美好与道德,依然坚守爱情,最终得到了属于自己的结局。而这场战争最终带来了什么?巨人陨落了。它再也无法长久的矗立在那里,阻挡着艰难跋涉的后来者们。而踏着巨人尸体走过去的人们,都成了英雄。

在这本书精彩叙述之余,我也进行着思考。战争来临时,我们究竟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诚然,思索再多,真到那个时候,这一切反而都是我们不能决定的。我们的观点、行动必然被我们自身的阶级、身份而局限,我们无法做到绝对的道德正确与行为自由,尽管我们知道所谓应该呼唤和平,抵抗战争,但世上没有那么多简单的非此即彼,有时候,如菲茨说的一般,结束战争的最好方式不是呼吁和平,而是赢得胜利。

很难再说我们处于一个和平的年代。现在的进攻与压迫都被形形色色伪装了起来,人们学会用堂而皇之的借口掩饰赤裸裸的无耻行动,并凭借自身的强大实力迫使那些弱者不敢伸张正义。所有的进攻入驻都带着帮助此国家解决问题的理由,美国声称中国华为种种不妥之处,最终提出制裁,根本原因也不是华为对它造成了损害,只是因为它要制裁中国华为,阻碍中国科技崛起。当今时代,大的战争没有了,但恐怖主义、经济压迫却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各种社会上的阴暗事件人性的丑恶行径令人毛骨悚然,我们明明已经身处相对和平的年代了,为何依然忧虑,依然为自己的明天而担忧?

强国强大,他们要的不是和平相处,是在绝对力量的压制下相处;如果人们有资本,那真正的社会主义就路漫漫其修远兮。人性的本质就是这样的嗯。强大的,总会凭借此强大获得更多权力。我钦佩中国,正是由于它在不断强大的同时,一如既往的坚持和平、不称霸。

然而,和平、无称霸固然是一个世界性的很好的目标,但离我们依然很远很远。可能我们这一代人无法看到结果了,但我们依旧在为这个目标努力,我们都是历史的推动人。巨人陨落了,时代需要新的英雄,总要有人扛起大旗,肩负着一整个时代的重任。我们踏过了巨人的尸体,正在成为新英雄、新“巨人”的道路上。

《三体(全集)》读后感_1400字


《三体(全集)》读后感1400字

终于看完了,我还没有去看任何书评,凭感觉说一说自己的观后感吧。

书真的太厚了,花了我好多时间,而且还是建立在有很多地方我扫一眼感觉就不能理解的时候越过的基础上。情节是引人入胜的,毫无疑问,毕竟我已经很久没有看小说看到夜里三点的经历了。小说里主要人物的命运时刻牵动我的神经,毕竟人类生存与毁灭的关口就是这几个人决定的呀。

线埋得很深,一段一段的,就在我以为没有什么意义的对话被遗忘时,它突然又对全世界起了决定作用。还有人也是。

稍微离开一点小说开展的预设,这个预设就是地球以外所有文明都敌视自己以外的文明,并且高维度文明甚至想重塑宇宙。难道只有人类才配讲爱嘛?尽管宇宙的物质的定量的,就是说你多一点我就少一点,但是每种文明对物质的消耗都会因为各自的系统循环而保持相对稳定,这点消耗对宇宙来说,相当于无。可是当我们把自己以外的所有都当成对手,不断打击毁灭彼此,到最后变成了不可控的局面,又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呢?

这一系列看下来,每一部都有绝望和希望的交织。第一部的内容我几乎都不记得了,因为一开始被书的厚度吓跑了,因为前几天看《星际迷航》,又对这个类型的小说和电影来了兴致,所以又回来看。不过第一部的叶文洁、丁仪等人的名字倒是在太阳系二维化之前都不停被人提起。三体的入侵带来过绝望,罗辑给人类带来了希望,程心毁灭了人类的希望,逃离的那两艘飞船又给了人类希望,三体撤了。但新的绝望又来了,黑暗打击随时会到。程心给人类又带来了希望,她和云天明的会面带来三个应对计划,在这一切都在进行的时候,绝望又来了,整个太阳系被二维化,大宇宙坍缩在即,希望在于程心和关一凡把载有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的信息的盒子留在了宇宙,等待新宇宙。不过这最后一个希望算什么希望呢,新宇宙再破解其中的信息的时候,还有人类这东西嘛?

三体文明到底是个怎样的文明呢?我不知道是我忘记了小说对三体物种的描述,还是小说根本没有描述过三体生物的具体形态。我只记得智子和水滴了。之前说到的亚里士多德等都是在模拟游戏出现的。我隐约觉得三体文明最后还是完胜了人类文明,毕竟人家最后已经可以造小宇宙了,而人类就剩俩了。

要用批判科技的异化这个观点来评论这个小说嘛?我不怎么想这样说。哪怕我们不去认识规律,不去利用规律,但是该发生的还是会发生。况且无知会让人恐慌,多知道一点不是会好一点嘛?哪怕结局是一样的黑暗。

书评不能绕开程心不谈。看书的过程中,每次看到因为程心的“以爱之名”而陷地球和人类于绝望之中时,我都很生气,甚至想骂活该她绝望到失明。可是我很认可关一凡说的,她是对的,把爱贯彻到底,最后的毁灭是整个物种的事情,在这过程中无法直接选择先灭谁。

促使人类繁衍生息的爱,时刻在被反爱的东西包围着,伺机想消灭爱。不只是恨才是爱的反义词,嫉妒、自私、争权夺利等等都是会毁灭爱的东西。小说里的大低谷、第一次虚假预警的逃跑,都能把这些提现出来。有人为了全体人类把自己牺牲掉,也有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所有人,这才是人。我突然很好奇三体世界最后以光速撤离的那部分生物是怎么选出来的,他们又经历了怎样的讨论决定放谁走呢?

刘慈欣的想象力太丰富了。对科技可以带来的人类生活的变化的描述,简直让人无比激动。比如随心情变化带来的图景的变化的衣服,还有像一棵树一样的城市,。可能在其它科幻小说有提到过类似的,我没有看到,但是我还是很震撼。《三体》值得一看。

《世界的凛冬(全集)》读后感_1400字


《世界的凛冬(全集)》读后感1400字

《巨人的陨落》是一部历史书般的小说。《世界的凛冬》则是一部小说般的历史书。
是因为喜欢并且读完了《巨人的陨落》才满怀期待地去读《世界的凛冬》的。读之前,我是这样想的:历史年轮在不停转动,时间在无情推进,上一部的主角们肯定会老去,他们的孩子们会长大成人,必然担当起见证历史和改变历史的使命,这些孩子们也必然是这部书的主角。我只要和第一部那样抓住人物线索,跟随主角们的经历,和他们一起步入社会,一起懵懂热恋,一起历经伤离别,一起有情人终成眷属,一起生儿育女,一起春归人老、剑老无芒,就能轻松惬意地了解这段历史了,起码能和上一部那样,了解历史真相,不累也不无聊。并且还能小有成就地读完人生第二部长篇巨著。真是期待满满而来啊!
可是,读了很少一部就发现我的想法只对了一部分,越读越感觉不顺我心,直到整篇读完依然很失望。整个读书过程简直可以称得上吐槽和唏嘘的过程。和想象的正好相反,本书不是故事跟着人物走,而是人物跟着故事走。很多人物是硬生生地被生出来的,很多故事也是硬生生地被发生的。为了某件事才会出现某个人,因为历史有发生过某件事才会让某个主角去做某件事,而且为了故事进程,谁该死了那就必须死,哪怕是一次酷刑之后。谁不能死就怎么折腾都没啥危险,杀人抛尸都能遇上车祸现场化险为夷。需要谁和谁生孩子就会一个接一个地生,不能一起有孩子的就只能流产了而且还男性不育。主角们的爱情不浪漫,生活不幸福,美丽不可爱,帅气不潇洒,酷刑、惨杀、清洗、枪毙这些词语总是围绕着他们,最遗憾的是,作者竟然给自己笔下最聪明最勇敢最善良最正义最会化险为夷的圣母安排了一场轮奸!我的天哪,这本书真是太难看了!眼泪流过,心痛过,甚至心都滴过血!这是一个备受煎熬的过程,是一个自己劝自己读下去的过程!
还有很多想吐槽的没说完,但我不想再继续了,说了这么多之后突然有了新感悟:二战本来就是人类的一部血泪史啊!他本来就是一部悲剧,他本来就是冰冷的,残忍的,无情的,泯灭人性、不堪回首的!作者怎么可能把他写成轻松欢快、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呢?让人读完后流泪了、心痛了、厌恶了、受够了、留下伤疤了、不想再看了,这不正是一个好结果吗?只有了解了战争真相,知道了战争的黑暗和残酷从而讨厌他、痛恨他才能避而远之啊!是的,我真的不打算再多看一眼这本书了,这里面没有什么让我留恋的,很多都是不想再看到的。
谢谢作者的良苦用心,真让人体会到了世界的凛冬,给我们展现了这些画面,不管有多可怕、多残忍我们都要正眼面对,借此为前车之鉴,避免历史重蹈覆辙!眼前的和平来之不易,国家的繁荣昌盛更需要自强不息,相比书中的恶劣环境,我们应该更有信心克服生活中的挫折、困难、疑惑,做个有理想、有报复、有责任、能担当、爱国家、爱家人、爱自己的当代中国人,我们要知足常乐地、勤勤恳恳地、不卑不亢地、目标远大地生活下去!
我的天哪!评到最后我竟然让自己把自己说服了,本来打算三颗星的,现在给了四颗星。剩下的一颗星是留给未来的,我读的书实在是太有限了,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能把真实的历史以小说的形式还原地更和我胃口,或许这就是最高分,或许还有更高分,期待……
(关于前面的吐槽:我读书少不会书评更不会写书,不应该对作者的表达方式指手画脚。但那确实是本人读书过程中的真是想法,谨代表个人观点,所以最后也就没有删除)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全集)》读后感_1400字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全集)》读后感1400字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之前没有系统的读过红楼梦,只在课本上和影视剧中对本书的故事框架有一个粗略的了解,此番读本书,又加深了对红楼梦的理解。

红楼梦中,曾经最最吸引我的就是宝黛的爱情了,年纪小的时候,也只能看懂一些最基本的情情爱爱的,曾经为了最终没成正果而惋惜,看到家人偷梁换柱用宝钗代替黛玉而讨厌这些大家长的做法,不喜欢宝钗这个人物。如今年岁大了一些,虽然最吸引我的还是他们两个的爱情,但是又多了些对命运人生的感悟。

四大家族,尤其写贾家,由大盛到大衰,这种强烈的对比让人感到人生的无常,虽然这种衰亡是早有预兆的,但是看到凤姐死的那个地方,曾经那么叱诧风云的一个人,竟然最后变成了这个样子,真的是极大的反差,更能带给人深刻印象。出世,入世,有人说红楼梦也叫石头记,就是讲贾宝玉这块顽石在人间经历了这么多风风雨雨最终看破世俗的事情。那么好的大观园,大家一起吟诗作对,到最后一个个死的死走的走,让人惋惜啊。看到黛玉去世的那个地方真的很让人心痛,全书中最打动我的地方应该也是这个部分了,哭出了声。然后又去看了87版红楼这一情节,陈晓旭扮演的林妹妹,那种感觉更加让人心痛~很多人认为陈晓旭就是林黛玉,她就是为林黛玉而生的,我也是这么认为,所以在看到黛玉死的这个地方然后又去看了87版主演重聚大家一起哀悼晓旭那个地方更是忍不住眼泪,真的是可怜的人儿啊~好在林妹妹是因为把眼泪还完了去当仙子了,这个说法也给了人些许宽慰。

红楼梦真的是一本奇书,而且需要反复的读,每个人在不同年龄段读起来会有不同见解,每个人读起来也会感受不同,经过白老的讲解,觉得很多看不到的地方也就说明白了。觉得曹雪芹真的是一个神人,诗词歌赋,医学什么都会,所以以前听人家说有人通过本书研究建筑学,研究美食什么的,真的太厉害了,而且感觉每句话都不是白写的,前后的铺垫做的太好了,尤其是太虚幻境中十二金钗的描写,每个人的命运,真的很强。

最后说说关于这本书中的两个大家一直争论的问题,一是庚辰本和程乙本的问题。才疏学浅的我,在没有开启看读者评语的功能时是一直跟着白老走的,虽觉得白先勇一直在贬低庚辰本,但是想来也可能是确实有错误。开启后,竟发现是白老说错了,可能白老也是不太了解一些本土文化,所以就按照自己的见解提出来修正,但是我发现每次贬低庚辰本的时候都有人来纠正,甚至还有人说自己可以出本白先勇误读红楼梦了。。。我是比较相信读者的评语的,因为不止一个人说他讲错了。不过整本书下来其实不影响我的观看,但是作为学术研究还是要严谨一点的好,不过白老也不容易,而且很多东西讲的确实很不错,所以还是可以一看的。二是后四十回到底是不是曹雪芹所著,白老认为是,而每次加深自己的观点时点开评论总有人在不断反驳。依我看来,这个问题谁也没有搞清楚目前,所以也没有谁对谁错,我觉得,不管是高鄂自己写的还是整理的曹雪芹的手稿,后面写的都挺好的,尤其是黛玉死的那个地方,真的很精彩了,虽然有一些地方有些说不通,但是总体来说把十二金钗的命运也算是说完全了,给本书也画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

红楼梦是一本奇书,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每次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需多读才是,相信下一次我捧起这本书又会有了不同的人生感悟。

《京华烟云(全集)(纪念典藏版)》读后感_1400字


《京华烟云(全集)(纪念典藏版)》读后感1400字

昨夜十一点零三分,我终于读完了林语堂先生的《京华烟云》,内心顿感满足。这又是为了完成一次任务(毕业论文)读的一本著作,诚然,收货颇多。这是林语堂先生于1938年旅居巴黎时写下的一本书,用道学家的平静如水倾诉着对国家危亡的关切,姚思安,可以说是作者的心情寄托,用那样一位贤人——包含着道学家对自然无为的崇尚,又寄托着儒家肩负家国重担的理想,同时又以佛家子弟的胸怀云游四海,寻求自我的解脱,这同时也是作者的理念。姚木兰是作者对《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之宝钗并湘云的合体——集女人贤才于一身而又不乏叛逆,一生的理想(确切来说是她中晚年的理想)是回归自然,过农家人的生活,但在日寇侵袭我山河的情形下,不得已万里逃亡,晚期的经历让她明白,只有儿孙的万代延续,才能获得人类的永生,这是作者有意对传统道学长生不老的再度审视。

《京华烟云》全书分三大部,分别为“道家女儿”、“庭院悲剧”、“秋季歌声”,以木兰及其同辈的成长为主线讲述曾姚牛三家的兴衰,又以北京城的政权更迭为切入口,向读者反馈当时整个中国的局面,可谓以小现大。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向西方翻译《红楼梦》不成而成的大作。我在阅读的过程中,面对男男女女的各类姻缘,不由得想到了宝钗黛三角关系之恋爱,也发现了好几对宝黛、宝钗之同组关系而结成的命运走向。阿非、红玉可谓是宝黛第一组,红玉正是再现着黛玉的命运,性格体态,无不相同,与阿非的姻缘自然也同宝黛一样了,不过林语堂为阿非安排了更合适的姻缘,即让他预见了宝芬,正应验了红玉的签“芬芳过后总成空”一句,而这“空”即是红玉的空,也是时代的空,任凭你作威作福还是大慈大悲,也许人心会记得,但时间总无情,往事随风,过眼云烟。荪亚与宝玉也是较为相似的,而与木兰的结合是林语堂心中的“宝钗、宝湘”的合体,都说湘云即脂砚斋,而脂砚斋是曹雪芹之妻(周汝昌之观点),这样一来荪亚与木兰的结合是万分“合适的”,至少,林语堂心中,这样很合适,因为木兰的形象塑造决定了她做为妻子是完全可以驾驭任何男人的(后为就立夫孤身一人入大帅府可印证),这样林语堂便了解了自己对《红楼梦》的想法。但,木兰,她终究是一个理想女子。

初读本书,也许会有些许不适,毕竟是翻译本(英文译本),除了佩服林语堂先生惊人的语言功底,似乎无所得,对其中人物情节更是不知所云;越往后看,却越能体会其中心情,民国离我们并不遥远,比起甲骨文来说,可谓近在咫尺,当初发生的件件大事,从我们的小学课本开始就已经清楚地记载了,其中真伪无人清楚,作者正经历过那个年代的纷纭,对桩桩件件自然体味深刻,如此而来的《京华烟云》必定是呕心沥血之作,用文人敏感的神经感触时代剧变之中平凡人的生活。

本书最大的优点是向读者传递出深刻的哲学意味,而这一哲学的传递者就在姚思安和木兰身上。全书受庄子影响很深,庄子犹如上帝。三大部中令我感想颇多的当属第三部分“秋季歌声”,这秋季是木兰的秋季,也是中国的秋季,这部分中,作者说到夏天与冬天起始的问题,认为冬天乃夏天之始,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起,北半球便正进入着夏天,冬天的到来亦然。庄周的“臭腐化为神奇,神奇化为臭腐”,生死循环便已成定理;秋天树叶衰落,春天已经开始。第三卷中的战争正是旧中国的衰老之际,同时孕育着新中国。姑书中有“晚秋落叶声中,可听出新春的调子,及将来夏季的强壮曲拍。”

阅读此书,真可谓“幸之何如?快之何如”

永恒的丰碑读后感


永恒的丰碑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永恒的丰碑》。书中介绍了许多抗战时期的英雄故事,虽然这些故事的发生时间距离现在很遥远,但仍带给我许多感动,我对他们的英勇事迹非常佩服。比如第一个驾驶飞机轰炸日本本土的飞行员徐焕昇、带领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的谢晋元、领导上海妇女界抗日救亡的巾帼豪杰茅丽瑛他们大都是最普通的上海民众,但他们以无所畏惧的精神和无穷的智慧,在面临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筑起了民族自尊自立自强的最坚实的基矗他们中的很多人在牺牲时还很年轻,他们在参加抗日活动时就知道他们很可能会牺牲,但是,他们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怕牺牲。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我非常热爱我的祖国,每当在新闻中听到我们中国人被其他国家欺负时,我就感到非常愤怒。我知道这都是因为我们中国还不够强大,我们国家在某些领域还不能完全自立,常常会受制于人。我希望在将来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长大成人时,我们中国能够成为一个强国,不仅能受到其他国家的尊重,还能够帮助弱小的国家强大起来。这是我的理想,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树立起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不断奋斗,中华民族终将会成为一个令十几亿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民族!

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永恒的边缘(全集)》读后感_14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读后感14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