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水浒传读后感900字

水浒传读后感900字

《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读后感_900字。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作品,才能写出“真材实料”。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以后,相信心中有不少的心得,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读书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读后感_900字”,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读后感900字

我庆幸无意中看到了这本书,比我预想的收获要多的多,没看这本书之前,原本只看到了腾讯的表面,觉得腾讯真厉害,哪个领域都有他的份,领域遍布广泛,而且游戏领域做的已经是很厉害了。但是我却从没有想到过了解它的历史,它为什么会成为今天这个样子,原来小马哥从开始就确定了公司的目标1 让腾讯溶于生活的水电   2 06年决定进入游戏领域 加上“小步快跑,试错迭代”的方式,让腾讯渐渐地长成了今天的样子。

从开始

创立了惠多网站,然后从一个想法开始,集结了一群人,又创立了CICQ,虽然用户很多,但盈利却很少,差一点全部变卖,后因为价格不合理谈判失败,拖关系找到了IDG和香港盈科数码投资入股,占20%的股权,投了近220万美元。

中期

因为移动梦网的出现,腾讯开始出现很大的盈利,发展了QQ空间、QQ钻、QQ秀、QQ音乐、QQ农场等等,2003年腾讯的管理层开始把战略进军到新闻和游戏领域。随后战胜强大的竞争对手,微软在中国的MSN,和庞东升创立的51网站。

后期

著名的3Q大战开始打响,微信时代开始崛起,内部战略重新规划布局。以QQ和微信两条腿支撑着腾讯多元化公司发展。

小步快跑,试错迭代

也同样适用于我们个人,撞墙了才会记住疼痛,学会填补疼痛,很多东西从实践中获得往往比纸上谈兵更有效,特别是做产品,做餐饮,并不是你说它好它就是好的,而是依靠大众的口碑和体验来决定的。从前就看过一个视频,讲得是一个创始人总是在产品还没推广的时候找各种毛病,而且是挠破头皮的想,然后觉得非常完美了,才开始推广,推广比预期的延期了几十天,这几十天里又新出了很多竞争对手,随后产品的市场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的那样,客户出现了很多反馈,还是得更新体验效果。

其实不如让它早点进入市场,根据市场的需求、用户而改变。

亨利·福特曾经说:“成功的秘诀,在于把自己的脚放入他人的鞋子里,进而用他人的角度来考虑事物,服务就是这样的精神。

小马哥的产品哲学不但是这么想的,更是这么做的,并且把它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去做。其实很多道理就是这么简单,这个社会哲学理论泛滥,缺少的却是行动和坚持。

愿大家多思考成功背后的故事!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读后感_1000字


《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读后感1000字

阅读这本书,是与看腾讯内部管理全套资料,和准备腾讯暑期实习生面试同步进行的。

腾讯选在清明假第一天上午进行线上笔试,当天晚上就给了笔试结果回复,并做了下一轮安排,足见其效率与时刻奋战的作风。

这个用了10年时间就制霸互联网界的企业,很多经验都值得借鉴。“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低调务实”是其行事风格,“用户体验至上”是其遵从的信条...

以下是阅读过程中摘录的我觉得腾讯成长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因素,以及值得学习的地方:

“在互联网行业里,所有人的眼睛都盯着未来,昨天一旦过去,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在所有的商业故事里,运气是最神秘的那一部分,几乎有一半的创业者“死”在运气这件事上,而且,你无法解释。

一个人在虚拟世界里对自我身份的认定,也许正是现实生活的倒影。

工程师文化与产品经理制在内在的驱动力上有天然的冲突性,然而,却在腾讯实现了无缝融合。

在紧张的工作中,刘炽平开始慢慢喜欢上了腾讯的这些创始人,他回忆说:“他们都是一些特别较真的人,很单纯,甚至有点书呆子气,与我之前接触过的企业家或职业经理人都不同。

腾讯多元化战略中的一个特征:紧盯市场动态,以最快的方式复制成功者模式,利用QQ用户优势进行后发超越。

在过去的8个年头里,曾李青与马化腾、张志东一起构成腾讯的“铁三角”。他们个性迥异,特长鲜明,马化腾擅长产品,张志东擅长技术,曾李青擅长市场,而这三者几乎是一家创业企业必须拥有的核心能力。而陈一丹总掌公司后方,许晨晔则稳定门户网站,在中国的其他互联网企业中,如此互补的创业组合几乎没有出现过。

以“个性化”“算法推荐”为特点的兴趣类阅读产品迅速兴起

“只要是一个领域前景看好,腾讯就肯定会伺机充当掠食者。它总是默默地布局、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你的背后;它总是在最恰当的时候出来搅局,让同业者心神不定。而一旦时机成熟,它就会毫不留情地划走自己的那块蛋糕,有时它甚至会成为终结者,霸占整个市场。”

不要被“免费”吓倒。拥有“稀缺性”,就拥有了破解免费魔咒的武器。制造稀缺性的方法有三个。第一,要有一个长期的大量品牌投资。第二,要营造一个独特的体验,比如苹果的iphone,通过一种整合方式把很多技术整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非常好的独特体验。其中它的每一个技术在其他的厂商看来都不是什么高精端的技术,关键是把它整合成一个体验,这就是一个稀缺性

《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读后感_2800字


《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读后感2800字

花了18块,用了几天时间,终于把吴晓波先生的《腾讯传》读完了。掩卷细思,吴晓波先生从马化腾的成长史和腾讯的成长史切入,把描述放在中国互联网风云的大背景之下,试图勾勒出马化腾和腾讯成功的本质,读来让人心情激荡,拍手叫绝。有一位哲人说过:知道我们要说什么很容易,知道我们为什么这样说却很难。诚如斯言,腾讯19年,伴随你我,我们或多或少参与了腾讯创造的潮流,至少QQ和微信两座高山是绕不过去的,但为什么是腾讯而不是其他的互联网公司呢?读《腾讯传》或许能知道答案。

但大部分人都不会去想原因,用起来顺手开心就行啦,管那么多呢?这就是腾讯成功的原因,极度注重用户体验。腾讯做产品有一个理念:一秒钟让人变白痴。什么意思?意思是腾讯的产品用起来很顺手,玩起来很开心,完全不用经过大脑,看到就可以用,用了就能入门。比如说我无意中点击了QQ面板上的QQ游戏,它立刻帮你下载,提示你安装,安装完打开,看到棋牌游戏很熟悉,点开又看到升级刚好自己会玩,点开又看到了加入游戏,加入了游戏立刻就可以玩。就是这么简单,完全不用经过注册,腾讯就是用这一招,把曾经不可一世的联众游戏和中国在线游戏中心彻底击败。

腾讯的武器在于它拥有互联网最大的入口QQ,中国人人手一Q,打开电脑第一件事就是登录QQ,马化腾赋予了QQ一个极其重要的功能——连接一切。这个武器太重要了,是腾讯商业帝国的源头,开疆辟土的最大功臣。比如腾讯门户网站,什么叫做门户网站呢?可能有些朋友不知道,但其实大家都很熟悉,比如新浪搜狐网易等这些都叫门户网站,为什么叫做门户网站呢?因为这些网站的首页包罗万有,例如手机、资讯、新闻、电脑、科技、高考等等,你想看的上面都有,就好像一个门户一样,谓之门户网站。

门户网站的流量长期被新浪、搜狐、网易三巨头所垄断,后来者腾讯是怎样突破的呢?用连接一切的QQ来开疆辟土。登录QQ会弹出一个迷你首页,只要你点开,就会链接到腾讯网,就是用这样的方法,腾讯网的流量迅速超过了三巨头。可能有些朋友会问流量是什么?流量简单来说就是访问网站的人数,流量大了人数自然就多,人气旺了广告价值就大,门户网站主要的盈利模式就是广告投放。

疯狂至此,所以当王兴倾尽心血的美团网上线之后,赫然看到市面上不久就出现了QQ团购,破口大骂腾讯和马化腾无耻。上一个无比成功的人人网项目,好像还吸引到了姚明的投资,已经被腾讯的朋友网给做死了,玩社交,在中国谁玩得过腾讯呢?不做社交做团购,想不到腾讯立刻又跟上了,怎能不让王兴气急败环呢?

其实也不是腾讯跟上的项目,其他玩家就无法玩了,比如购物腾讯就没有做成功,比如团购腾讯也只是昙花一现。又比如倾全集团之力全力推广的腾讯微博,虽然号称多少天多少天用户数就已经破亿了,但是只要人家一说起微博,第一时间想到只会是新浪微博,打败新浪微博的绝对不会是另外一款微博,那会是什么呢?雷军第一个找到了答案——米聊,在米聊第一版发布后,雷军时刻关注腾讯深圳大本营的动态,据他的可靠线报,腾讯给了米聊三个月的时间。但是雷军忽略了腾讯放在广州的张小龙团队 ,在米聊发布第一版一个月之后,广州张小龙团队的第一版微信出来了。

互联网时代的QQ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微信,两款连接一切的杀手级产品撑起了腾讯帝国大厦的天空,而明天又将会发生什么故事?也许只有天知道,又或者互联网先知会知道,反正我是不知道。甚至我自己写的文字我也不能把控她的走向,我原本设想从腾讯和马化腾两条线来推进文字,但是结果是你几乎看不到任何关于小马哥的叙述,我想了想原因,那是因为我的才华和能力不够……

连续看了朱元璋和马化腾的发家史,我发现我没有任何成功的可能性,我没有具备任何成功的能力,但是,但是,但是之后的内容往往比较重要,最后一句的内容更是重要

《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读后感_700字


《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读后感700字

用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在读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感慨。笔者从旁观者的角度来陈述腾讯的每一次高潮与低谷,每一个沉浮都能牵动着读者的心。从本书中,似乎能感受到几个创业者的面前青葱的岁月,以及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热情。
领导篇
与读浪潮之巅有着同样的感触,一个公司最后的成败往往决定于它的创始人团队的成员,每一次不离不弃的坚守,每一次不抛弃不放弃的执着,以及背水一战的勇气。最重要的,是领导人的决策,拥有一个有战略眼光的领导人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而在读本书的过程中也切实的感受到了领导者对公司战略的把控,对自己的提升,为了共同的事业,甚至去做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事,这也是对小马哥个人的提升吧。
产品篇
作为一名产品从业者,读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彻底的融入自己的产品,做自己产品的使用者和粉丝。让自己迅速的变为一个白痴用户,不断的去打磨产品的细节,只有这样产品才能够日趋完美。灵感不是一蹴而就的,灵感来源于对行业的了解,以及不断的尝试。作为产品经理应该去坚持做对的事,而不应该对事实妥协,在对的路上坚决执行下去。
竞品篇
每个公司都会有竞争对手,而竞争本身又是创新的源动力,面对竞品或者说竞争的公司,一定要仔细分析时局,发现竞品的闪光点以及自己的不足,充分的考虑用户使用的场景以及用户真正想要的,借助自己已经有的用户及平台的实力去与竞争对手对抗。
结尾篇
在企业成长的路上,在个人成长的路上,要时刻关注互联网最新的动态,以及认清自己所处的形势。不断调整发展的方向,对的事情要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互联网在不断的改变着人的生活方式,未来互联网应该是开放的,连接的,智能的,看似失控却向着最合适的方向生长着。

《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读后感_2500字


《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读后感2500字

未来,我们永远年轻!
——书评《腾讯传》
题目本来想用老梗来调侃:《朋友,充值才能让你更强》。后来一想,这么写格局实在太小了,就作罢。其实从我自己的经历来说,我几乎是和腾讯一起长大的,从QQ(原OICQ)发布开始,包括后来的“X钻”、QQ空间等等,我都有使用或者听说的体验。之前一直是用户的心态,而现在这本《腾讯传》能让我从腾讯自身发展角度来回看这段历史。真的蛮五味杂陈的。
这本书的结构也比较简单:主线以时间顺序,副线以某个具体产品前后为序;其中主要是成功的产品,但也包括了一定的不成功的产品,也有腾讯内部总结和作者的评论。在读的时候,我有几个学习到和感触非常深的点,与大家一起分享。
1.不同发展阶段,遇到问题不同。前期创业很容易死,活下去是王道;后期是发展方向策略问题。特别地,我发现创始人实际上都有着非常丰富的社会公司的经历,也就是说本身的能力已经在市场上得到验证,然后再在不同的机缘巧合下一起创业了,甚至有人在创业的过程中本职工作还没有辞去。这让我想到大学生创业问题,我觉得主要是先有一些经历和能力的验证,知道自己在社会中有没有相应的行业能力,再考虑创业比较好。
2.你是愿意做创始人还是后面来的人。我读完感觉其实无所谓,不过你是原始团队的人还是竞争对手,只要有能力,在市场上有需求,你就会有相应的工作,正常的工作生活没啥问题。你要说有没有的期权原始股最后走上人生巅峰?我觉得慎重吧,其实就本书而言,腾讯的成功,其实就代表着与腾讯竞争的公司很可能99%都死亡了。你能保证你还能加入当初腾讯这样的创业公司吗?所以归根到底,增强自身能力,让自己在有价值。
3.成功不是线性增加,而是累积到一个节点,突然单点突破。我觉着更可能和企业性质不同,腾讯这样的互联网企业属于高新科技,增长点不是按照一单一单抽成的。如果变成了卫龙或者老干妈,情况就成了卖一份挣一份的钱。
4.单点突破形成垄断后,再去寻找别的增长点,不断创新探索,不能固步自封。核心产品,然后其他业务围绕核心产品。这不用我做过多解释了,腾讯的产品几乎都能从QQ登录或微信登录吧(我没有试过所有产品,不敢保证)。纵观腾讯的成长历史,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家企业的转型及迭代驱动力,并非来自既定的战略,而是产品的持续创新。而创新亦非来自于实验室,而是市场的不断变换的需求。腾讯应对流变的策略:随变而变,永无定法。任何产品都有核心功能,其宗旨就是能帮助到用户,解决用户某一方面的需求,如节省时间、解决问题、提升效率等。核心能力要做到极致。要多想如何通过技术实现差异化,让人家做不到,或通过一年半载才能追上。谈到核心的能力,首先就要有技术突破点。我们不能做人家有我也有的东西,否则总是排在第二第三,虽然也有机会,但缺乏第一次出来时的惊喜,会失去用户的认同感。要做大,你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让人家想到也追不上
5.很长时间以来,腾讯核心赚钱业务就是充钱…红钻、蓝钻、金钻、绿钻、皮肤等等。就跟段子上所说的:“朋友,充值才能让你变得更强。”
6.这一代互联网企业的成功不仅仅是对国外优秀互联网企业的暴力模仿,还有因地制宜的微创新,深入的用户体验。这种创新是一种“服务和用户驱动”的概念,美国人和中国人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的不同,衍生出不同角度的需求。美国人认为,所有的互联网创新都应该首先出现在硅谷或波士顿六号公路,而全世界其他地方无非都是对美国式创新的一种回应,这就是布罗代尔所谓的“世界的时间”。现在,腾讯讲了一个美国人从来没有听过的故事,他们也许不愿意为一个中国人的故事买单。这是纳斯达克的悲哀。
7.产品经理制被确定了下来,“谁提出,谁执行”“一旦做大,独立成军”成为了腾讯内部不成文的规定。同时也存在内部赛马机制,可能有好几个团队同时做类似的项目,谁最后能在市场上获胜,企业内部就扶持谁。这一点让我也想到了Valve这个游戏公司,内部跟着具体游戏项目走,项目能自己发展赚钱就自己独立成为一个小团队。这样比机械的划分部门要灵活很多;谁能在是市场上做好,谁就能壮大,这样的逻辑也蛮说的通的。
8.小步快跑,快速迭代!这是我认为对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收获。传统思路是产品都完完全全做好了,才能发布出去。而在互联网思维下,也许每一次产品的更新都不是完美的,但是如果坚持每天发现、修正一两个小问题,不到一年基本就把作品打磨出来了,自己也就很有产品的感觉了。所以,创新的灰度,首先就是要为了实现单点突破允许不完美,但要快速向完美逼近。
9.腾讯的未来——连接与内容。腾讯讯未来的探索空间将“首先是连接一切”。据此,马化腾进而提出“互联网+”,“‘+是什么?传统行业的各行各业……互联网已经在‘+通信、媒体、娱乐、零售、金融等等,互联网是一个工具。微信为腾讯提供了一条通向实体的道路。我们的设想是,微信的公众平台可以成为用户与实体世界的一个连接点,进而搭建一个连接用户与商家的平台。”与他们的美国同行相比,中国人也许没有发明革命性的互联网技术,但是他们在商业模式和用户体验上的努力却是卓越的,这也是所谓的美国式优势与中国式优势的生动展现:美国人发明了推动进步的技术,而中国人找到了盈利的方法论。在一次交流中,马化腾很感慨地讲过一段话,他说:“不管已经出现了多少大公司,人类依然处在互联网时代的黎明时分,微微的晨光还照不亮太远的路。互联网真是个神奇的东西,在它的推动下,整个人类社会都变成了一个妙趣无穷的实验室。我们这一代人,每个人都是这个伟大实验的设计师和参与者,这个实验值得我们屏气凝神,心怀敬畏,全情投入。”
一将功成万骨枯,其实这本书出版并不是一个终止,腾讯才刚刚起步。但是在书中也提到不少倒下的巨头或者消失的过客。读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热血沸腾,搞得我都想申请加入腾讯了。互联网公司一切的一切都是再向未来迈步,昨天一旦过去,就没有任何意义,我们的眼睛只盯着未来。对未来来说,我们永远年轻,我们一直都在路上。向腾讯这些伟大的公司致敬!向探索未来过程中倒下的那些公司致敬!向中国的互联网人致敬!

《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读后感_1400字


《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读后感1400字

《腾讯传》这本书写的还算不错,能看的下去并且看完挑不出什么大毛病的都算好书。

腾讯的成长发展恰好伴随着我们这代人的青春岁月,我们也恰好见证了其商业帝国的扩充过程,见证了诸多项目的传奇典范。所以读起来这本书会很容易被勾起回忆,很多细节都能感同身受。

一开始小马哥跟几个合伙人创建腾讯的时候,还处于迷茫试水期。企图靠互联网跟传呼机之间构架关系来闯出一片天地。那时候的人很难会预料到,一场黑天鹅效应的龙卷风会把传呼机卷入历史的长河,从此成为科技尘埃。而真正为腾讯指明方向,并引入康庄大道的是他们无意间试水的一个产品——OICQ。这款聊天软件不是主要业务,纯粹是几个程序员出于爱好和兴趣,至于做出来投放市场之后的状况,没人抱特别大的期待。

这款产品也是模仿,好像基本上腾讯所有成功的产品,都走的模仿再创新这条道路。其实大多数中国互联网公司也都差不多,模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理念,再中国本土化发展适应,最后垄断市场。往往国外互联网产品进入中国后打不过中国的“山寨版”,确实国情不同,人文环境不同,产品的盈利方向和运营理念差别很大。这本书里最经典一句评价“外国人会花钱为自己点一首歌,中国人会花钱为别人点一首歌”。这就是中国人的消费理念,把握住这种心理,才能真正成功。

很有趣的是,一直以来腾讯的成功的产品总是以意想不到的形式出现的。经历过市场考验的产品才是好产品,而互联网市场上,大众的口味总让人始料未及,难以准确规划。

一开始的OICQ不是主要业务,随后用户量激增,本来是好事,但是腾讯空有一个巨大量级的流量入口,却没有把流量变为盈利的方法。甚至连维持服务器的运营都举步艰难,最后撑不下去了,运营费太大,没有资本输入,到处融资。好歹筹到钱,缓口气,还是得挣钱呀[奋斗],利用qq用户群的庞大群体,总算在移动梦网那里找到一种盈利的方式,但显然依托于别人的盈利方式是站不稳的,腾讯还得找到自己能创收的东西。

谁都没想到,真正让腾讯爆发式盈利的会是“QQ秀”,现在回过头看,确实是符合当时市场环境的。QQ秀也是模仿韩国的,不过确实挣到钱了,也直接启发了腾讯的各种钻石会员模式。再后来,挣钱的是QQ空间,QQ农场,这种市场爆发都不是主流业务,却收到了奇效。没错,就是我们这些当年的初中高中生做的贡献,引爆市场。[微笑][微笑][微笑]

后来,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的一次争端,“3Q大战”爆发。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当时两家公司对pc端的争夺成为所有人街头巷尾的讨论焦点。

直到微信出现,腾讯的品牌价值才算真正有了改观。微信也是模仿,也是小团队做出来的产品,一开始不被人看好到现在成为真正的主流,可以说改变了整个很多行业的架构。微信最大的作用是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平台,互联了用户和商家。而且改观了腾讯一直以来的品牌形象,真正的让腾讯有了品牌价值和品牌效益。

腾讯终于成为了中国互联网界的巨头,但是腾讯的产品一定是最好的吗?书里面一直强调马化腾的精神就是用户体验,那么腾讯产品的用户体验真的有那么完美?并不是,腾讯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这只奔跑的企鹅还要奔跑向何方,奔跑多远,一切未知。但,他每日每时每刻都活跃在我们的电脑手机桌面,活跃在我们和亲朋好友和整个世界的互联。

《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读后感_800字


《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读后感800字

竟不知道怎么开始写?
基本是上下班地铁班车的时间把这本书看完的!了解了整个腾讯的历史,不晓得怎么写书评,就写写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吧!
第一,从腾讯的起步,发展,到互联网巨头,我能感受到的是团队的用心,用心的在把手里的事儿做好!老板的作为,走心的在做产品,不管是为了企业的盈利发展,还是想要改变这世界那么一点点的心,都一直在坚持!
第二,思考,观察!关注周围发生的一切,至少同领域,慢慢扩散到不同的领域,记得《结网》里说过,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现在基本不需要你去发明什么东西了,一来是不太可能,二来是已经存在再创造无任何价值,那么就需要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还需要什么呢?还能带来什么惊喜呢?腾讯的内部机制是有在走心走肾的,创造了相对而言已经很公平的机会,有能力有实力就有机会,允许试错,谁说错误就没有价值呢!
第三,我很欣赏腾讯人的价值观,或许随着企业越来越大,慢慢处于一种“失控”,但是上梁正!pony,陈一丹,张志东,我觉得他们就很了不起,至少他们已经确实在帮助着别人了,有能力有实力!我相信,至少有一部分人的命运是会因为他们而改变的,所以我觉得他们是了不起的!
第四,是写给自己的。我从《腾讯转》中也学习了很多东西,我觉得我的视野可以更宽阔些,工作,不只是谋生,可以是事业,可以更多一些的思考,从设计初衷到成品。但是要学会控制,学会准确表达自己的点儿,比如今天下午我只是想看看故事机内存满后会不会影响正常使用,可是我没有表达清楚,而且故事机内存满不只是拷贝故事儿歌,只要内存大的东西就可以了,拷贝手机也可以,谁说只能U盘呢?所以啊,我觉得大概是思考太少了吧,思维很局限!还有,就是当你提问的时候,想想你要的是什么,别人是否给了你想要的,可以汇总起来再去提问,记不住就拿笔,别人的时间很宝贵!我觉得这是你现在要注重的点儿!
最后,希望自己可以常常看看写过的东西,那些自己的思考,很宝贵,然后走心的去做!

《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读后感_2300字


《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读后感2300字

腾讯成立20年来,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成为了企鹅帝国的客户,腾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工作,缩短了我们沟通的时空距离,延伸了我们向外探寻的视野半径。
因为马化腾及其团队相对务实低调,所以曝光较少。这本书是吴晓波历时五年多、深入调研走访腾讯的心血之作。让我们了解到为什么腾讯这个非一流院校毕业的创始团队在互联网各个产品线上总是能跑赢其他竞争对手?为什么马化腾能够聚集到很多优秀的人才?为什么腾讯总是可以后发而快速超越,立体作战、成为令人尊重和敬畏的“产业公敌”?为什么是腾讯成为了亚洲市值最大的互联网企业?……
全书20余万字,涉及到腾讯众多产品链的崛起、发展、独秀于林,以及期间一众优秀敬业的腾讯人。同时,书中还详细介绍了腾讯在几次重要的战略调整和与之匹配的组织部署后,呈现出跨越式的发展。
看似腼腆文弱书卷气的马化腾其实是个逻辑清晰、有格局、有谋略、杀伐决断、坚毅隐忍的人,同时也非常的认真敬业、追求完美。腾讯的成功并非源于什么外部风口,而是内部强大力量的内圣外王,所以他们即便不成功于此处、想必也会成功于他处。
1. 腾讯向外搜索感知的触觉发达、灵敏。
初期,他们总是有意识地捕捉全球新的热点产品,成为第二或第三家进入者,然后再发挥他极致挖掘客户需求、后发超越的能力,快速成为全球领先者。
后期,腾讯设立CXO岗位、成立X部门,关注基因学、太空学、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前沿学科,并在全球范围内投资了几十家相关企业。
发展过程中,即便在外界看来已经非常成功的那些节点,马化腾及其团队依旧保持着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很少对外高谈阔论产业趋势,而是持续审视自己是否还有约束、瓶颈,时刻提醒自己世界流变迅猛,要保持清醒、敏锐地紧跟技术和市场变化。
2. 非常、非常强调用户体验及反馈改进。
马化腾提出产品经理要把自己当作最苛刻、最挑剔的用户,强调提供“傻瓜、白痴型”简洁、简单、好用的产品。他自己也作为用户参与腾讯诸多产品的一线测试,并给予细致的修改建议。腾讯强调跟踪各论坛中关于产品的吐槽及评论,认真聆听不同的声音,更好地挖掘客户各层次的需求。并成立了“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中心”。
他们每个产品都会开放一个客户反馈平台,鼓励客户提出自己的不满和不满足。虽然公司没有明文要求,但是腾讯的工程师都形成了一个习惯:每两个小时轮流监测、回复网上出现的用户意见。然后腾讯迅速地对产品进行迭代、优化,推出新的版本。
这样的文化使得他们有着良好的心态,欢迎用户找出问题,然后再给予解决。消费者不再是单纯的企业说服对象,而是企业聆听和响应的对象,营销不再是单向的,而是互动的。
3. 勤奋、敬业、追求完美。
所有接受访谈的腾讯人都对马化腾的勤奋感觉不可思议。腾讯以产品线超多著称,但是马化腾竟然几乎能够关注到所有产品线的迭代细节。一位程序员讲述:有一次他们做了一个方案,凌晨两点多发给马化腾,本想洗洗睡了,没料到过了20多分钟,马化腾就发回了修改建议。腾讯内部的决策、反馈机制很快,据说某个产品自下而上再反馈至下改进完成的速度为18个小时。
因为领导人有这样的文化,所以腾讯人整体也展现出专注、敬业的工作作风,内部响应、反馈和互助都较为及时、积极。
此外,腾讯的文化强调小步快跑试错迭代的同时,也追求极致的完美和止于至善。
4. 战略规划和组织匹配能力很强。
马化腾不怎么公开谈战略趋势和企业管理。但每次腾讯的战略调整都比较大胆果断,组织建设和人员需求也迅速地随战略而调整。雷厉风行,不行的项目就散摊、重组。不依赖个人精英,而是依靠体制化的成熟体系。
腾讯的组织架构类似于“大权独揽,小权分散”的模式。各事业群的负责人在业务拓展上被授予了最大的权限,但其命脉始终由最高决策层控制。各项目以独立单元组建专门的工作室,成则报酬丰厚,败则拆散重构,形成内部赛马机制。强调众愚成智、大智若愚的“集群智能”。
此外,对于具体经营过程,马化腾提到:“企业内部要培养数字运营的感觉,这是很重要的。这样大家就不会人浮于事,到最后找各种理由来推托。有什么事应该早知道,要多问。希望靠这种思路能够把我们每一块业务都带动起来。”
6. 强大的团队力量。
因为低调和内省,马化腾及其团队可以较快找到自己的短板,并迅速解决。比如处在转型期的马化腾意识到需要一位懂战略、资本运营以及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时,请来了刘炽平;在成为超级巨无霸、突然受到外部抨击时,选择举行十场腾讯诊断会,直接广泛地听取社会各界的忠告、批评和建议,诊断会的主题就集中在外界批评的焦点问题上:“关于公众责任与美誉度、行业的开放与垄断、以及创新和山寨的难题。” 诊断会后,腾讯提出开放和分享,又进一步扩展成生态系统。
在腾讯最高决策层中,大多数人秉持着低调、沉稳、务实的作风,采取简明直接的沟通方式。这个团队保持了相当长时间的稳定性,与阿里巴巴、百度等诸多互联网公司截然不同。
相较公众英雄,腾讯的管理团队主要为“沉静型领导者”,他们基本上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胆而勇敢的领导形象,因为他们根本上不想那么做。他们缺乏戏剧性人格,没有表演欲望,却能够以坚毅和冷静的风格带领公司走得更远,他们不太相信所谓的奇迹,更重视具体的技术和数据。
马化腾:“不管已经出现了多少大公司,人类依然处在互联网时代的黎明时分,微微的晨光还照不亮太远的路。互联网真是个神奇的东西,在它的推动下,整个人类社会都变成了一个妙趣无穷的实验室。我们这一代人,每个人都是这个伟大实验的设计师和参与者,这个实验值得我们屏气凝神,心怀敬畏,全情投入。”

互联网思维读后感


互联网思维读后感(一)

传统意义的社会资源为劳动力、土地和资本,这三样东西主宰了整个社会发展几千年。到18世纪末,加入了一个元素:技术,工业革命因此引领社会发展二百多年。时至今天,信息成为社会资源的最为重要的元素,人类发展进入了信息时代。

信息能成为社会资源是因为信息是不对称的。信息不对称一直存在,它决定其他社会资源的分配,拥有信息的组织和个人就占据主动和优势。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不对称将不断地被消弱,足不出户,不仅遍览全球信息,也可发布信息至全球。在这个发展变化中,社会将天翻地覆,谁为消弱信息不对称做出贡献,谁就是英雄;谁充分利用消息不对称被弱化的趋势,谁就能成功。当今国外的GOOGLE、AMAZON、FACEBOOK,国内的百度、腾讯、淘宝、京东等因迎一合时代的变化而脱颖而出。

互联网思维这本书描绘了9大思维和22法则,在一定程度上在如何弱化信息不对称和如何利用信息不对称的弱化方面给与了一些参考和建议。

驹于吉峰来说,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解决农户在采购农机时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让农户能方便地找到真正适合的产品和服务,包括透明的价格,将买放心农机,选吉峰连锁落到实处,从而树立吉峰品牌。为实现这个目标,要在战略层、组织层、业务层等方面进行变革,投入全集一团一的力量,才有成功的可能。

互联网思维读后感(二)

【互联网思维】这本书举了一些自互联网诞生之后,近年来依靠互联网成功崛起的大企业,并炼化出了企业创始人在领导企业的壮大和崛起中所总结出来的心得来供我们学习和参考。

今日的互联网变化之快早已让人应接不暇,国际互联网市场上大小企业都在风起云涌。有些产品在开发过程中逐渐走入死胡同,又很快的被另一批产品所替代。在这样更新换代迅猛的时代,如何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我们需要一套新的思想去引导。这本书以雷军的专注、极致、口碑、快七字诀为一精一髓,结合马云的马七条系统化的提炼出互联网12大核心思维:标签思维、简约思维、NO.1思维、产品思维、迭代思维、痛点思维、尖一叫点思维、吊丝思维、粉丝思维、爆点思维、流量思维、整合思维。

书中在阐述所提炼出来的观点的时候,都以现在互联网上的龙头企业作为观点佐证。如Q一Q、京东商城、淘宝天猫等。酒香不怕巷子深为主流的观念传播方式已经离我们远去,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如何利用互联网最好自己的产品推广和营销成为了大多数企业家思考的问题。首先,要转变自己的传统思维,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颠覆传统企业销一售方式。其次,尽量把自己的产品简约化,给客户最需要的,最便捷的,同时考虑给用户带来的自豪感和满足感。最后,企业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错了就改,说干就干。

这里面的很多观点讲得很不错,而且这本书的时效一性一较强,对当下的许多热点分析的比较透彻。无论是【泰囧】创下的高票房,还是【爸爸去哪儿】引发的热潮,之前都没有经过大范围的炒作和宣传。那他们为什么会过获得如此高的人气呢?符合观众心理和接地气是一部分原因,还有就是靠观众之间口碑的自然聚合和传播。所以当你发现无论多么卖力的的广告和策划活动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时,坚持不一定就会胜利,我们就要学会掌握用户的兴奋点和策划的关键点。

要做就做该行业的老大,即便暂时做不到老大的位置也要与第一挂上钩。这是我们老师在上课时给我们讲过的一句话。而这句话以书面的形式出现在【互联网思维】这本书中时是NO.1思维: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确实,世界上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世界上第一高一峰是珠穆朗玛峰,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世界上第二高一峰叫什么名字。众多的数据也说明了,第一的产品和第二的产品之间在市场占有比例上往往存在着绝对的差别。也正是因为第一的重要一性一,让很多企业都加入了争夺的环境中,所以保持自己的第一和争取第一的道路同样艰难。当你的地位无人可撼动时候,你才是真正的王者。

俗话说不疯魔,不成佛,以一个产品经理的身份来说就是将任何一个细节做好,把自己一逼一疯,被别人一逼一死。从细节做起,不管是产品的哪一个部分,都严格要求到了一个苛刻的境界,客户要的是满分产品,而你只做到90分还远远的不够,也还不至于把别人一逼一死。对于日渐同质化的市场,如果不能很好的把握细节,就容易在细节处被打败。

总的来说,这本书很多的观点和我平时所学的东西是相似的,但是尽信书,不如无书。书本可以给我们带来启发和思考,却不能完全照书全搬下来,要充分结合自己企业的特征展开思考。就如别人说的:产品出身的人有他的思维和方法,运营出身的人肯定也会有他的思维和方法。我们更多的是应该将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执行到位。就拿最简单的发放传单来说,不同的人肯定会有不同的结果。广告的目的就是为了销一售。销一售量上去了,你就成功了,无论用了多蠢的方式,肯定会有一些专家认为你是对的。我相信运用现在化网络思维来武装自己,不单单只有乔布斯、雷军能用好饥饿营销,我们也同样可以。

喜欢《《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读后感_9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水浒传读后感9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