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可以哭别认输的读后感

可以哭别认输的读后感

别做那只迷途的候鸟读后感(3)篇。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阅读是人数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作者写的作品中,我沉浸其中非常吸引人的情节中,趁着自己的感触 ,最适合写一篇作品的读书笔记了!如何写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读后感呢?或许你需要"别做那只迷途的候鸟读后感(3)篇"这样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别做那只迷途的候鸟读后感 第(1)篇

最近正处于毕业季或忙碌或迷茫的时候,这本书确实起到了一定积极鼓励作用。

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时刻,走出校门,踏入社会,开启另一种带着烟火气息的生活。工作,结婚,生子,青年,中年,老年,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喜和忧,选择和被选择,在这些些许对人生发展相当重要的时刻,每一步或许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但确实需要果决的勇气和坚定迈向下一步的毅力。用发展的眼光去看,我们总得走出自己内心铸造的围墙,总得突破,才能前进。而这些是没有人能代替得了的,唯有自己是主体,唯有这一份体会是自己深刻感悟到的。

当需要激励时,就该去寻找,我们应该永远保持着积极的心态。可以暂时的丧,但不能永远的丧,人是要活下去的。

进入职场之前,最需要搞清楚的问题不是:“这个工作需要什么样的人?”而是:“我能去做什么类型的工作?”

别做那只迷途的候鸟读后感 第(2)篇

我不相信,世界上有把人生活的明明白白的人。每天都身处迷途,面对抉择,有些人当机立断,勇敢的往前冲;有些人畏葸不前,看似实在权衡,实则已经丧失了最佳的机会,所以在迷途中又在不停地打转,结果就是越转越迷糊。

习惯于自己做决定。因为我始终相信,当有一个问题从我嘴里问出的时候,内心就已经有了对答案的偏向性。

世界上既然没有两片同样的叶子,也就没有成功的路可以复制。别人的经验(排除客观经验),不论成功或失败,终究都是别人的,仅供参考,因人而异。

对自己的每一个选择负责。我不相信,有那么多合适不合适,既然选择了,就要踏踏实实的把工作做好。就像学校转专业的限制:要想转专业,前提是要将成绩做到原本专业的前三。勇敢的去做,弯路自然会变直。

致自己: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要好高骛远,要心无旁骛。

关于选择

不要把别人的决定当作自己的选择,不然你就过了别人的生活,一生都难以找到自己。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的人,只要愿意,一般都能找到工作。只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人,想来想去,往往都很难找到工作。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人,一般都能找到一份离理想不远的工作。一个人找不到自己,才显得找工作有点儿难。

关于成长

“每个人都有惶恐、惊慌的日子,你做不到保护,也不要欺负,谁都不能保证这个世界的话语权永远在自己手上。”有时候,我们很难做成一件事,是因为我们的认知出了问题,还远远没有到谈能力的时候。一切的一切,不在于“我们对你要求高,而是你对自己是否负责”

关于工作

有些人是因为环境好才干一份工作。还有些人,认为自己有能力让环境变得更好才干一份工作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最好放在你擅长且感兴趣的事情上。把一件事认认真真做好,所获得的收益远大于同时做很多事;其次你会明白,有人风风火火做各种事仍未有回报,是因为他们从未投入过。从“做了”到“做”,正如从“知道”到“懂得”的距离。一个在对话时不和你对视的人,很容易让你觉得她是在自言自语,根本没有尊重你的意思。将来面对同事和客户,这几乎是一个天大的问题。”

关于社交

人可以把自己特当回事,但前提是,必须有人会搭理你。否则,就算你一个人演戏演死了,都没人来替你收尸。

关于阅读

看书不是为了找答案,而是通过阅读,让自己能站在更多的角度去看待不一样的世界,能用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自己找到答案。

别做那只迷途的候鸟读后感 第(3)篇

比较适合大学生,或者初入职场的人群,尤其适合传媒相关的朋友看。

书中讲了很多同哥的个人经历,也让初入职场的我在其中找到了一些属于自己的答案。

正如初来北京工作的我,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群,远离家人朋友、远离家乡。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面对,所有的问题都要自己解决。我哭过,也想要放弃过,感谢家人和朋友在背后,一直鼓励我支持我,陪我走过那一个个艰难的日子。

正如同哥所言,人生每一段低谷的出现,都是为了映衬未来的某段高峰。将人生放眼远望,便不会患得患失地觉得自己难堪。因为每一段现在的凄苦,都能成为一枚未来和子女吹嘘的勋章。

慢慢的,我逐渐适应了现在的环境和工作,也开始有了新的朋友圈。会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而学英语、练字、跑步、瑜伽、看书。自律的生活,给了我更多的可能,其实,不论任何事情,坚持的久了就会成为爱好。曾经我会因为跑四百米就难受的嘴唇发青,而现在却可以轻轻松松的跑过一个小时,并且说我爱跑步。

生活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天努力一点点,对自己更好一点,有人爱时拥抱彼此,没人爱时专注自己,你会发现你的能力远超你的想象。

看到自己一步步的成长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有些苦不值得抱怨,因为你知道迟早会变好。

明天会更好,谢谢同哥,也谢谢努力的自己。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论语别裁》读后感3篇


论语别裁读后感(一)

近日偶读书,南华瑾先生一字一句一行一书尽入眼目,咀嚼回味,口齿留香……

人生在世几百年间,能看尽沧海桑田,月缺月圆,参悟其中道理玄机者又有几分?

谈学问,简言“学”,一字好写,秉承几难?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名言,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成为了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论语别裁读后感(二)

《论语别裁》是南怀谨先生对《论语》的解释。整本书都在教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

我不是一个善于总结反思的人,对于《论与别裁》可能理解的不深,只能记下自己一些零星的感受。对于《论语》里经常提到的“君子”“小人”其中有一句对我的感触特别大。“小人之过也必文”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文过饰非”。有些人对于自己的过错,总喜欢给自己找一个借口、理由来掩盖自己的过错。

而一个君子错了,就承认错了,所谓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和太阳、月亮一样,偶尔有一点黑暗阴影,大家都看得见。可是等一会就会过去,仍不失原有的光明。君子不怕有过,不要自己去掩饰,错了就坦诚错了,大家都看得见,这就是君子风度。不过现在明白了,改过来,人们就像对月亮、太阳一样,仰望他的光明。

读到这几句话的时候,我就在反思自己:在这方面我是个君子还是个小人?对于自己的过错我是否能够坦诚?不,我没做到。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当我错怪了某位同学的时候,我曾因为自己是老师而不好意思或是不肯蹲下身子跟孩子说声对不起。现在返回头来想想:我们教师都在教育孩子诚实,不要说谎,但老师自己却不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这叫孩子怎样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当我们面对错误,勇敢地说出“对不起”的时候,我想,因为我们的坦诚,我们依然是孩子敬重的老师。

这些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又能有多少人做到呢?这也就是所谓“执德不弘、信道不笃”。譬如:看见别人做好事,心里一定肃然起敬;看见人家有好画,心里也很欣赏;读书时看到有些道理很对,也很开心,但是我们照着做了吗?没有,这就是“执德不弘”。我们没有这样远大,我们也服从真理,看见别人做好人好事也很钦佩,但是自己做起来,没那么积极,不能发挥。我们人生的体会,有时明明知道这个道理,但到处理事情时,自己的个性、脾气一来,就不管道理了,这就是“信道不笃”不踏实。

“焉能为有,焉能为之”,换句话说,自己没有建立一个人生观,自己没有中心思想,简单一点就是缺少一种目标的动力,这就像我们最近在写的三年规划,开始时,我有些迷茫:我该怎样给自己定位,自己的目标在哪里?偶然间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件事情:法国一家报纸曾经进行刊登过一个问题:“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情况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抢救哪一幅?”据说这家报纸收到数以万计的答案,人们纷纷论证自己的选择,有的甚至写出几万字的论文,阐明为什么应该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而不是凡高的“向日葵”,或者为什么应该是“向日葵”而不是“岩间圣母”。众人相持不下,谁也不服谁,直到法国著名作家贝尔纳说:“我抢离出口最近的那幅。”

道理很简单,在失火的情况下,到处是浓密的烟雾,你根本无法看清哪幅画挂在哪儿,如果你冒险进去找你心中认定的那幅,很可能的结果是在找到那幅画之前,你自己已经葬身火海。

而抢离出口最近的那幅,虽然不是最有价值的,但却是最可行的。再说,一幅画只要能挂在卢浮宫,就说明它怎么都差不到哪儿去,尤其当其它的画都化为灰烬以后,这一幅即使再普通,也会变得不普通不寻常。

这个故事给了我一个启示:给自己订一个目标,并不是一定要价值最大的目标,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目标。给自己确定一个目标,一个前进的方向,尽量做到执德能弘,信道能笃。

读了南怀谨的《论语别裁》让我想到的是瑞典汉内斯。阿尔文的名言:“如果人类要在21实际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论语是我们华夏民族5000年智慧的结晶。对社会,对人,对社会和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作详细而又精炼的透视。《论语》中的每一句话都是经典,为我们明白地讲述了:《论语》讲究做人做事,如何完成做一个人。南怀瑾老先生把《论语》用自己的理解意译了一遍,将孔子为人处世的态度展示出来,教我们懂得一些道理。

论语别裁读后感(三)

从《学而》中,我就能感受到孔子立身处世的态度,“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入则孝”,我明白了,这个学生在家里是个孝子,“出则弟”就是在外面,对朋友,对社会,对一般人就能够友爱,扩而充之爱国家,爱天下……记得有人说过:要看一个人是否能与你交朋友,就先看他在家里是否是一个孝子。这就是“入则孝”,若在家里,连自己的家人都不能做到“入则孝”,何况在外,怎能做到“出则弟”?与别人交朋友呢?在学校同样如此,同事之间也要做到“出则弟”,学校是一个大家庭,老师之间要讲友爱,讲团结,才能把人作好,才能把事作好,才能爱自己的学生,才能教书育人。

“谨而信”也提到做人做事要非常地谨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要言中有信,也要谨慎处世而信,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一切都要言而有信,答应了别人的事要做到,老师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为人师表。同时又“泛爱众”,一个人有了伟大的胸襟,能够爱人,在学校里,彼此之间的友爱,对学生的爱,扩而充之,就能爱天下人就如爱自己一样。

假如一个人对这些都做到了,就能“而亲仁”,就能再亲近那些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就能与他人和睦相处,也就能做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了。

也就是说,学会了做人,做好了人,还有更多更好的心情,更多更好的精力再去“学文”,热爱文学的就做文学家,热爱科学的就做科学家,热爱艺术的就做艺术家等等,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志向所在,兴趣爱好,去以量力而行。

在读到第七篇《述而》中有一句“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进一步我能理解到孔子在当时那个年代对富贵、对金钱的认识。

孔子告诉了我们应该追求富有,这是非常符合我们现实人的思想的,如果都追求贫穷,社会怎么发展呢?以孔子的看法就是如果能挣到钱,干什么活都行,但是我们应该有道德上,甚至法律上的底线。该挣的钱我们理直气壮地挣,心里塌实,当然也不能怕吃苦,怕干累活。现实中,确实有这种现象,可以不费力气,得到一笔钱,可以让我们变得富有,生活上一个层次,在这个时候,一定认识到自己,一定把握住自己,一定守住道德的底线。记得看过一个节目《人与社会》,一个农民在自家房子底下挖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如果卖了的话,那么家里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这几个青铜器可以卖上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经过很长时间的思想斗争最终他把青铜器上交了国家。孔子话和这个小故事中我觉得对富有的认识必须保持一份清醒的,说起来容易,真地做起来很难的。这需要我们每个人有一定的修养。随着对教育事业越来越看重,教师的工资也是不断增长,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正确、清醒地面对自己的职业和金钱的关系,为社会和国家培养真正的人。

人就像一块磁铁,吸引思想相近、志同道合的,排斥其他不同类的。如果你想结交仁慈、慷慨的人,自己也必须先成为这样的人,种什么因,收什么果。这也许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吧。

确切地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文明。一个人真正成为文明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为这是很高很难做到的要求,所以我们目前的社会总是在反复提倡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教育工作者呢,也要把握好这个度,虽然孩子们小,但也要将心比心的为他们想想。当你要求孩子们做某件事时,首先想想,你做到了吗?然后再要求孩子,所以自己要以身示范。正所谓“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到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到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到一个命运;播种一个善行,你会收到一个善果;播种一个恶行,你会收到一个恶果。

《论语别裁》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狮子搏物”,“狮子是百兽之王,狮子何以会是百兽之王?因为他对任何事情都很恭敬,很认真,当狮子要吃人的时候,使出全副的力量,绝不放松,当狮子抓一只小老鼠的时候,也是用全部力量,这种狮子的精神,就是无小大,无敢慢,一件事情到了手上,不管小事大事,不要以为容易,如果以为容易往往出毛病,这就是说怎样可以做到泰而不骄。”这就是狮子,对任何事都是认真对待。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其实,任何事业成功的人大都是从小事做起的,为什么会成功,因为他们从来不把小事当作小事看。所以对于毛躁的我来讲,我要做“狮子”,任何事都当大事来做,竭尽全力做到精益求精,我想我会成功的。

南先生最后说“万事都从做人开始,一个人生,无论做什么事业——做官、经商、做学者、做平民,都是要做人。事业的升沉成败,各有变化不同。但无论如何,总要做人。”

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职业要求我们要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有时,在我们的工作中要把计划落实下去,有时需要做一些说服工作,但是,我们发现,没有哪一位哲学家会叫卖自己的观点,因为这不是说服不说服的问题,哲学的深层次,而是你不得不信服他,所以,我们要学习传统文化,学一些哲学,这也是提高我们工作的能力。

以上是我对《论语别裁》一部分浅薄的看法,虽然未能全部领会,但是,我相信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这都是一种境界,我想这也应该是《论语》的价值和意义吧。

: 《散步》读后感三篇 : 论语别裁的读后感3篇

论语别裁的读后感范文3篇


论语别裁读后感(一)

近日偶读书,南华瑾先生一字一句一行一书尽入眼目,咀嚼回味,口齿留香……

人生在世几百年间,能看尽沧海桑田,月缺月圆,参悟其中道理玄机者又有几分?

谈学问,简言“学”,一字好写,秉承几难?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名言,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成为了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论语别裁读后感(二)

《论语别裁》是南怀谨先生对《论语》的解释。整本书都在教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

我不是一个善于总结反思的人,对于《论与别裁》可能理解的不深,只能记下自己一些零星的感受。对于《论语》里经常提到的“君子”“小人”其中有一句对我的感触特别大。“小人之过也必文”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文过饰非”。有些人对于自己的过错,总喜欢给自己找一个借口、理由来掩盖自己的过错。而一个君子错了,就承认错了,所谓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和太阳、月亮一样,偶尔有一点黑暗阴影,大家都看得见。可是等一会就会过去,仍不失原有的光明。君子不怕有过,不要自己去掩饰,错了就坦诚错了,大家都看得见,这就是君子风度。不过现在明白了,改过来,人们就像对月亮、太阳一样,仰望他的光明。读到这几句话的时候,我就在反思自己:在这方面我是个君子还是个小人?对于自己的过错我是否能够坦诚?不,我没做到。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当我错怪了某位同学的时候,我曾因为自己是老师而不好意思或是不肯蹲下身子跟孩子说声对不起。现在返回头来想想:我们教师都在教育孩子诚实,不要说谎,但老师自己却不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这叫孩子怎样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当我们面对错误,勇敢地说出“对不起”的时候,我想,因为我们的坦诚,我们依然是孩子敬重的老师。

这些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又能有多少人做到呢?这也就是所谓“执德不弘、信道不笃”。譬如:看见别人做好事,心里一定肃然起敬;看见人家有好画,心里也很欣赏;读书时看到有些道理很对,也很开心,但是我们照着做了吗?没有,这就是“执德不弘”。我们没有这样远大,我们也服从真理,看见别人做好人好事也很钦佩,但是自己做起来,没那么积极,不能发挥。我们人生的体会,有时明明知道这个道理,但到处理事情时,自己的个性、脾气一来,就不管道理了,这就是“信道不笃”不踏实。“焉能为有,焉能为之”,换句话说,自己没有建立一个人生观,自己没有中心思想,简单一点就是缺少一种目标的动力,这就像我们最近在写的三年规划,开始时,我有些迷茫:我该怎样给自己定位,自己的目标在哪里?偶然间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件事情:法国一家报纸曾经进行刊登过一个问题:“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情况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抢救哪一幅?”据说这家报纸收到数以万计的答案,人们纷纷论证自己的选择,有的甚至写出几万字的论文,阐明为什么应该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而不是凡高的“向日葵”,或者为什么应该是“向日葵”而不是“岩间圣母”。众人相持不下,谁也不服谁,直到法国著名作家贝尔纳说:“我抢离出口最近的那幅。”

道理很简单,在失火的情况下,到处是浓密的烟雾,你根本无法看清哪幅画挂在哪儿,如果你冒险进去找你心中认定的那幅,很可能的结果是在找到那幅画之前,你自己已经葬身火海。而抢离出口最近的那幅,虽然不是最有价值的,但却是最可行的。再说,一幅画只要能挂在卢浮宫,就说明它怎么都差不到哪儿去,尤其当其它的画都化为灰烬以后,这一幅即使再普通,也会变得不普通不寻常。

这个故事给了我一个启示:给自己订一个目标,并不是一定要价值最大的目标,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目标。给自己确定一个目标,一个前进的方向,尽量做到执德能弘,信道能笃。

读了南怀谨的《论语别裁》让我想到的是瑞典汉内斯。阿尔文的名言:“如果人类要在21实际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论语是我们华夏民族5000年智慧的结晶。对社会,对人,对社会和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作详细而又精炼的透视。《论语》中的每一句话都是经典,为我们明白地讲述了:《论语》讲究做人做事,如何完成做一个人。南怀瑾老先生把《论语》用自己的理解意译了一遍,将孔子为人处世的态度展示出来,教我们懂得一些道理。

论语别裁读后感(三)

从《学而》中,我就能感受到孔子立身处世的态度,“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入则孝”,我明白了,这个学生在家里是个孝子,“出则弟”就是在外面,对朋友,对社会,对一般人就能够友爱,扩而充之爱国家,爱天下……记得有人说过:要看一个人是否能与你交朋友,就先看他在家里是否是一个孝子。这就是“入则孝”,若在家里,连自己的家人都不能做到“入则孝”,何况在外,怎能做到“出则弟”?与别人交朋友呢?在学校同样如此,同事之间也要做到“出则弟”,学校是一个大家庭,老师之间要讲友爱,讲团结,才能把人作好,才能把事作好,才能爱自己的学生,才能教书育人。

“谨而信”也提到做人做事要非常地谨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要言中有信,也要谨慎处世而信,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一切都要言而有信,答应了别人的事要做到,老师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为人师表。同时又“泛爱众”,一个人有了伟大的胸襟,能够爱人,在学校里,彼此之间的友爱,对学生的爱,扩而充之,就能爱天下人就如爱自己一样。假如一个人对这些都做到了,就能“而亲仁”,就能再亲近那些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就能与他人和睦相处,也就能做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了。也就是说,学会了做人,做好了人,还有更多更好的心情,更多更好的精力再去“学文”,热爱文学的就做文学家,热爱科学的就做科学家,热爱艺术的就做艺术家等等,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志向所在,兴趣爱好,去以量力而行。

在读到第七篇《述而》中有一句“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进一步我能理解到孔子在当时那个年代对富贵、对金钱的认识。

孔子告诉了我们应该追求富有,这是非常符合我们现实人的思想的,如果都追求贫穷,社会怎么发展呢?以孔子的看法就是如果能挣到钱,干什么活都行,但是我们应该有道德上,甚至法律上的底线。该挣的钱我们理直气壮地挣,心里塌实,当然也不能怕吃苦,怕干累活。现实中,确实有这种现象,可以不费力气,得到一笔钱,可以让我们变得富有,生活上一个层次,在这个时候,一定认识到自己,一定把握住自己,一定守住道德的底线。记得看过一个节目《人与社会》,一个农民在自家房子底下挖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如果卖了的话,那么家里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这几个青铜器可以卖上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经过很长时间的思想斗争最终他把青铜器上交了国家。孔子话和这个小故事中我觉得对富有的认识必须保持一份清醒的,说起来容易,真地做起来很难的。这需要我们每个人有一定的修养。随着对教育事业越来越看重,教师的工资也是不断增长,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正确、清醒地面对自己的职业和金钱的关系,为社会和国家培养真正的人。

人就像一块磁铁,吸引思想相近、志同道合的,排斥其他不同类的。如果你想结交仁慈、慷慨的人,自己也必须先成为这样的人,种什么因,收什么果。这也许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吧。确切地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文明。一个人真正成为文明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为这是很高很难做到的要求,所以我们目前的社会总是在反复提倡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教育工作者呢,也要把握好这个度,虽然孩子们小,但也要将心比心的为他们想想。当你要求孩子们做某件事时,首先想想,你做到了吗?然后再要求孩子,所以自己要以身示范。正所谓“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到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到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到一个命运;播种一个善行,你会收到一个善果;播种一个恶行,你会收到一个恶果。

《论语别裁》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狮子搏物”,“狮子是百兽之王,狮子何以会是百兽之王?因为他对任何事情都很恭敬,很认真,当狮子要吃人的时候,使出全副的力量,绝不放松,当狮子抓一只小老鼠的时候,也是用全部力量,这种狮子的精神,就是无小大,无敢慢,一件事情到了手上,不管小事大事,不要以为容易,如果以为容易往往出毛病,这就是说怎样可以做到泰而不骄。”这就是狮子,对任何事都是认真对待。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其实,任何事业成功的人大都是从小事做起的,为什么会成功,因为他们从来不把小事当作小事看。所以对于毛躁的我来讲,我要做“狮子”,任何事都当大事来做,竭尽全力做到精益求精,我想我会成功的。

南先生最后说“万事都从做人开始,一个人生,无论做什么事业——做官、经商、做学者、做平民,都是要做人。事业的升沉成败,各有变化不同。但无论如何,总要做人。”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职业要求我们要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有时,在我们的工作中要把计划落实下去,有时需要做一些说服工作,但是,我们发现,没有哪一位哲学家会叫卖自己的观点,因为这不是说服不说服的问题,哲学的深层次,而是你不得不信服他,所以,我们要学习传统文化,学一些哲学,这也是提高我们工作的能力。

以上是我对《论语别裁》一部分浅薄的看法,虽然未能全部领会,但是,我相信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这都是一种境界,我想这也应该是《论语》的价值和意义吧。

: 《论语别裁》读后感3篇 : 《散步》读后感三篇

《候鸟》读后感


西西是一位相当勇于向自己挑战的作家。他的作品不但在体裁上杨括了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读书笔记等多样性,在题材上也一再地推陈出新,更重要的是在表现手法上,西西绝不重复过往,常常让读者耳目一新。

《候鸟》是一部怀旧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一般自传体小说最容易落人浓稠板滞的感伤自怜的案臼,《候鸟》则不然。《候鸟》全文充满了青春活跃的气息,即使叙写最令人难堪的生离死别,笔下也盈溢着对生命的热情;虽然也曾对人生提出惶惑的质疑,却永不放弃希望。它描述在抗日及国共内战时期,一位少女随家庭由上海南迁至香港,因着岁月的推移而逐步成长的诸多心理历程。

虽然西西自谦没有能够带给读者从过去透视未来.从个人或集体的反省里获得智慧的作用,但是,不容否认,透过作者惊人的记忆、敏锐的观察及摇曳生姿的笔调,我们这些年轻读者可从中触摸到虽隔代却不陌生的历史情感,属于中国人特有的山川人情及吃苦耐劳、无怨无尤的生命哲学。西西的文字平淡自然,既不刻意雕琢,也无多余的卖弄.只是娓娓诉说,一径地优游舒徐,自有一种蕴藉风流。

坐爸爸的脚踏车上学,穿珠子、做豆袋、踢毽子,愣坐着看落叶,吃像湿抹布般味道的蒸盒饭,养蚕,在放学途中流连着看店家做烧饼、切面条,偷偷喝一杯摊上买来的冰水,牵着妈妈的手上电影院看戏,在学校做壁报、演话剧,家事课程笨手笨脚学做菜年轻岁月的热闹繁华,谁没有经历过?战乱流离是大人的辛酸,《候鸟》写辛酸里的繁华,成功地带领成人重温泪中带笑的童年。弓}领小孩探触多情神秘的世界。

候鸟读后感精品5篇


阅读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读着作者的作品,体会着作者在写作时的思考,也能让我们有更多感悟。 没有思考和总结,读书就变成了没有头绪的晦涩。我们根据您的实际需求仔细编辑了“候鸟读后感”,欢迎本文为大家提供参考!

候鸟读后感 篇1

候鸟返途指日待,人若离去音罔闻。

岁月更迭,唯有年龄恒久不变的做着加法,曾经以为高山流水的友情、海枯石烂的爱情也都在做着减法,减掉纯真、减掉幽默、减掉期待,换得成熟、换得严肃、换得务实。曾经引以为豪的,如今都弃为敝履。

稚气是少儿的特征,是俗世里的荷花,但人一旦成年后,唯恐稚气会烙在自己身上,吸烟时紧皱的眉头、落笔时强说愁的新词、人际交往时心口不一的话语,它们无不为自己的成熟“添油加醋”。许多人的灵性是在摒弃稚气的过程中丢失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来的是语言同质化。

《候鸟》讲述的是作者西西在抗日战争以及国共战争年代的家族迁移史,她用孩子的视角去描写曾经颠沛流离、妻离子散的沉痛过往,颇有种看破世间万物后的“却道天凉好个秋”。她的文笔像涂在陶瓷上的釉,明亮的、鲜活的,陶瓷被高温锻造后刚出炉时坑坑洼洼的模样被掩盖在了下面。

孩童视角的灵性与稚气将战争的残酷软化了,但这种软化更像是能被轻易压缩的弹簧,稍一懈怠便会弹回来,猝不及防,力道之大。回过神来,肉体已被盖上了紫红的印章。

孩童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对外界的感知也更为敏锐。当西西在上海出生时,岁月静好,无忧无虑,她看到做面条的机器,惊讶于“它怎么会做面条的呢,身体里面有许多手指吗?有一把很长的大梳子吗?我站着看了一遍又一遍,面条是永远流不完的,那是一条多么长的面条河呀。”屋门口有许多法国梧桐,每到秋天树叶就像小船般游了下来,“双脚踏在法国梧桐的落叶上,又好像两只脚都在唱歌。”

战争来临之际,父母交谈时话语中都透露着对未来的担忧。有次,她望着祖父,“祖父有两条很长的白眉毛,走路时要扶一根拐杖,在楼梯上,他一面可口一面慢吞吞地走,连那楼梯也变得很老很老了。”岁月催人老,战争会加速这个过程,时光不能溯往,战争的伤痕会刻在人的记忆里,难以抹去。人在担忧中变老了,景物受到战争的摧残也跟人一样变老了。

“真奇怪,在我的印象中,姑姑那么活生生的一个人,却好像坐在一面镜子里。”西西笔下的姑姑是儒雅的知识分子,是“先生娘”,是富贵人家,但姑姑却将其他人渴望得到的“标签”抛之脑后,“她好像坐在一面镜子里”,她看得见却又不存在,这是战争造成的虚无感,也是姑姑的仰天认命,今天丰衣足食,明天可能就要过上背井离乡的生活,不反抗了吧,就让岁月随意推搡吧。姑姑的生活更像是坂口安吾笔下的“青春”,“她这一生没有目的地可供抵达,在某个地方猝然倒地即勉强算作结束。说什么永不逝去的青春、年届七十仍会追逐着现实的奇迹流浪,她会觉得这些说法很是恶毒、讨厌。因为看似并不轻松之时,其实却是最轻松的,看似深刻之处,其实也是最浅薄的。”这也是战争的残酷之处吧,它将一个人的灵魂抽空,将他的肉体流放到炮火纷飞的土地上。

西西一家为了躲避战争,南下到了香港,过上了寄人篱下的生活。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故乡也是自己的“恋人”吧,想起《半生缘》结尾处翠芝和淑惠,他们看着窗边像长裙的窗帘,“那幅长裙老在半空中徘徊着,仿佛随时要走了,而过门不入,两人看着都若有所失,有此生虚度之感。”没有了亲人的存在,故乡便成了地图上微小的黑点,每当看到它时情绪便会从记忆的缝隙里渗出来,候鸟离开故土有朝一日还会再飞回来,人一旦离开了故乡就再也回不去了吧。

候鸟读后感 篇2

带着对留守在家女儿思念的的情绪我读了网络文章活着《小候鸟》

内容贴切生动地描述了外来务工人员,因对不同目标的追求而使分离的亲情支离最真实的倾诉。为了能攒住钱,把幼小的儿子留给六十多的老母亲。一老一小在家的生活状况如何暂且不谈,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无人知晓。为了生活,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能追求所谓富裕的生活质量,付出的代价是:年迈的老人不能享受晚年之乐,幼小的婴孩被本应休养的老人照料。孩子的世界里只有老人一生对社会的无奈接受。老人的世界里却重复着年轻时育儿的辛苦和不堪。

客车因天气不好耽误了,让二个年轻人担忧了半天,因为这个时刻如果出什么意外的话,每个人都会系心头,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谁知道呢?只有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老母亲知道。失职的父母只用一句:孩子,对不起。那对老母亲的愧疚,只有一句妈妈,孩儿不孝。大人尚可理解为了追求进步,跟上社会的步子。不得已而为之。那小孩呢?他的童年付诸于教育父母一代的老人的所知所解。孩子的成长乐趣只有奶奶知道,父母却无从知晓,只能旁听一言半语。并且所传之事是母亲所解的诠释。

文中一段:有一天奶奶咳嗽得厉害,浩天跟奶奶说,奶奶你不要有事,不要剩下我一个。听了这些话,武胜军内心被重重地刺了一下。这是一个很对小孩子很实际的心理感言。他的世界里只有奶奶疼他,爱他,照顾他;怜惜他;对他的点点滴滴有及时的回应和教育指正。他感受不到父母的存在,更感受不到父母的爱。父母在他的印象里就是:在浩天的记忆里,父母通常只是电话里头的那段声音。父母想念他时,就会跟浩天通电话,但浩天往往说上两句就不耐烦地就走开了。孩子是多无奈啊,父母想念时就打电话给孩子,那孩子想父母时,父母又在哪里。父母不只是失职,最重要的是失了陪伴教育孩子成长的最佳时间啊。

文章里的字字都渗透性地穿透我的心,我每读一句都很沉重,久久地从文章里走不出来。我的女儿三岁了。家公近七十了,基于想回家的打算不想耽误孩子在家的入学时机。也狠心地将孩子留在家里,以前对留守儿童最多只是心里的疼惜,现在是发自内心的感受。孩子,对不起。妈妈的爱因为距离被搁置了;孩子,对不起;妈妈不在你身边,奶奶比妈妈更爱你,请你接受奶奶的爱;孩子,对不起,妈妈,像其它农民工一样,因为追求生活上片面的富裕暂时把你先置放一段时间,只是这期间,爸爸妈妈在你的生活世界里缺席了;孩子,对不起,妈妈现在比任何时间都想和你在一起,因为我想你,想你带给我们家的乐趣和人生繁衍的快乐。孩子,对不起,你虽然小,请你替爸爸和妈妈充实下爷爷和奶奶晚年的生活,尽管在此期间你会觉得有些时候爷爷奶奶不太懂你细微的感受。孩子,对不起,爸爸妈妈不能及时扶正和教育你,除了寄爷爷奶奶外只有寄天赐予你了。因为妈妈知道,你想听妈妈给你讲〈狮子的阴课〉《三只小猪》《拇指姑娘》《丑小鸭》,奶奶不会讲,你只依稀地记着妈妈的声音,和你幼小记忆的领会感觉封存它。

现在对孩子的愧疚大过于对父母。孩子是我们的未来,希望一代更比一代强,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上。父母年迈了,只要健康的,给他提供一个富足的物质条件就好了。其次就是他对我们的期望,让他心安,让他在村里人讲起来不是那么地不值一提。我们理解父母,父母体谅我们,我们让父母放心,父母让我们安心。可孩子呢?他在成长,他需要的是点点滴滴和积存,失职的我们把

候鸟读后感 篇3

1、爱不是候鸟,它没有归期。

2、错了的作业可以改正,时光却没办法倒流,生命中的错误没有修正的机会。

3、“我喜欢的人你也要喜欢”这是我听过最残忍的话。

4、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没有打开的时候,你不会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可即便知道下一颗是苦涩,你还是应该放进嘴里,因为那是青春的味道。

5、不离不弃,是海誓山盟折射于现实的写照。她在灯火阑珊处等了他很久很久,直至东方渐白再不能等下去。

6、他慢慢长大,遗失了少年。她的恋慕则从十四岁生日那天开始,用十五年时间等待着他回头捡起撒落一路的长长相思。

7、黎璃的掌心有一道疤, 切断了事业线、生命线、爱情线。 这是裴尚轩留给她的伤痕, 永不磨灭。 整整十五年,裴尚轩终于爱上了黎璃, 但是,她对他的爱已不能继续。 原来爱情不是候鸟, 它没有归期。

8、人生就像一辆列车,进了站,有人会上车,有人就必须要下车。相伴过一段旅程,该放手时就要放手,这才是对彼此最好的结束。

9、十五年的长久时光,仿佛一部诉说苍凉的老电影,演到了高潮,观众却因为没有耐心走得精光。

10、朝夕相处的同伴,终有一天将各自离散。茫茫人海,未来的人生不断会有新貌替代旧颜,谁能保证一辈子记得身边每一张脸......

11、那些嬉嬉闹闹一同回家的愉悦时光,渐渐沾上了岁月的尘埃。怀念,但已随风而逝。

12、可能从未得到过,也就不会害怕失去吧!

13、做天长地久的朋友,等于拥有一段不分手的感情,但是如果你害怕失去这个人的话,那就宁可不要拥有这段感情。

14、“你是我的好朋友,我喜欢的人,你当然也要喜欢。”

15、她始终拉着他们之间友情的绳索,顽固地不肯放手,无论他回绝多少次。于是他重新拾起想要放弃的往事,连同昔日的人。

16、只要你愿意等 它就一定会回来。

17、世上最无奈的感情莫过于你爱一个人,而他喜欢着别人,你们的时间总也对不上。

18、失而复得的喜悦,让人几乎忘了,即将分别的现实,比起维系,天南地北的友情,也许陪伴,是更难坚持的吧!

19、今年,我不要再喜欢裴尚轩了。

20、“女孩子长得不漂亮就要想办法变聪明一点,否则以后真的没人要了。”

候鸟读后感 篇4

十五年,黎璃与裴尚轩,既相近又相离,两个人似来回迁徙的候鸟,看似每年总有归期,总会相遇,总是相近,然后却一直都在错过。

黎璃每一次告诫自己,不要再喜欢裴尚轩这个笨蛋了,却一次次向着和这句话截然相反的方向走去,而且越走越远,远到已经回不了头。

世界杯四年一次,阿根廷与德国的相遇也在一次次上演着,唯独,那个与裴尚轩打赌的黎璃却再也不会出现了,无论是裴尚轩一如既往地支持德国队,还是转而支持黎璃喜欢的阿根廷队,这一切似乎都变得没有太大意义了。

黎璃是班里的尖子生,而裴尚轩则是典型的“差生”代表,两个人成为同桌,就像所有校园故事的走向一样,他们之间必然会发生一些美好又含蓄的故事,但不同的是,这份“纯粹”的友谊始终让两个人仿佛平行线,明明就在彼此身边,却未能跨越一步的距离。

黎璃的家庭并不完整,她的成绩虽好,可总归不是完全快乐地生活,甚至连母亲也很少留给她温暖的回忆,母亲的眼中似乎只有柳家父子。

黎璃生命中最印象深刻也最无法忘记的温暖是来自于裴尚轩的。虽然后来他们拥有了很多很多的东西,却再也没有能再现当年温馨场景的力气了,那副画面纯真纯净,渐渐沉入记忆的深海。

裴尚轩在学生时代完全没有读懂黎璃的心思,甚至还大大咧咧地对她说,自己喜欢的女生,她也要喜欢。又或许,其实他一直都是懂得的,只是害怕失去这样一个朋友,一个如此亲近的人,所以只有选择装作什么也不知道。

如果说黎璃对自己的样貌缺少信心,那么裴尚轩或许同样认为自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差生,配不上这个姑娘。

多年过去,当年打赌的人已经永久缺席,裴尚轩只能和柳千仁聊上几句,他们之间原本没有什么敌对的立场,只因为黎璃的存在,两个人的心中的芥蒂若要完全消除,只怕这一生都做不到。

柳千仁虽然是黎璃名义上的哥哥,但两个人每次相见,总是令黎璃遍体生寒,的确,在柳千仁眼中,父亲与母亲的感情破裂是拜黎璃的母亲所赐,但事实并非如此,只是他明白得太迟了,以至于自己对黎璃犯下了无法弥补的错误。

只是令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黎璃太冷静了,甚至冷静理智得让人害怕,没有想象中应该出现的哭天抢地,声嘶力竭,歇斯底里,因为她明白,这些全都无济于事。从这件事情过后,黎璃便更加笃定了一点,那就是她再也配不上裴尚轩了,即便他是一个所谓的差生。

裴尚轩和韩以晨的事情,正如青春期众多故事的估计一样,有一个美好的开始,却只留下了一个荒唐的结局。裴尚轩在劳教所度过了三年时光,作文但是他并不后悔,韩以晨是他生命中的第一个女朋友,之后,他的身边出现了数不清的女生,可哪一个人的出现却都不是完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他后来才终于明白,原来那个对的人,其实一直都在自己的身边,只是时间已过去了那么久,黎璃已经累了,她已经没有力气再飞回来了。其实,未必是她累了,也未必是她没有力气了,因为喜欢一个人,爱一个人呢怎么会累呢,怎么会没有力气呢!

只是,她无法走出心中那片巨大的阴影,那是一张无时无刻不笼罩着自己的大网,她摆脱不掉,即便从表面上看不到她内心的活动,但是她一切的冷静也好,强大也罢,也仅仅只是表现而已。

黎璃仍旧是一个脆弱的女孩,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也希望和需要人来陪伴,给予她温暖,可惜那个人却出现得太晚了,她也被迫变成了众人眼中那样坚强而强大的人。

黎璃送醉酒的裴尚轩回家,裴尚轩已经进入了神志恍惚的状态,他只是迷迷糊糊觉得有一个女人在身边,他以为那个人是黎璃,可醒来却发现黎璃并不在床上,他以为是自己错了,而黎璃的表现也更加让他确认了这一点,但事实上,他的记忆并没有错,只是黎璃又一次让他以为她是绝对理智的。

黎璃在体检中心被查出了不治之症,她这一次是真的飞不到自己想去的地方了。即便和裴尚轩最终走进了婚姻殿堂,但这一切终究还是不完整的。

他的青春,她的青春,那一直延续着的赌约,在日记里写下的那些相同的文字,柳千仁的阴影,母亲的离世,一切能被时间遗忘的,一切无法被时光掩埋的,都变得不再重要了。

裴尚轩没有和柳千仁喝酒,他还要去准备捐献骨髓,只是天堂里的黎璃没有了这样的幸运,这一次,她真的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候鸟读后感 篇5

内容简介:黎璃的掌心有一道疤,切断了事业线、生命线、爱情线。这是裴尚轩留给她的伤痕,永不磨灭。整整十五年,裴尚轩终于爱上了黎璃,但是,她对他的爱已经不在。原来爱情不是候鸟,它没有归期。

十五年等待候鸟读后感,来自卓越网上书店的网友:好久没看到这么流畅的文笔和自然的语言了。也有好久没有见到这样足以支撑起整个故事的硬朗的骨骼,那个自卑于外貌的女孩,那个羞于学历的男生,那个不舍得放手和抓起的感情,让他们在15年里顶着“哥们”的名义玩儿“恋爱”。 他知道她的手在冬天是冰冷的,所以他每次看到她都会自然地将手放到自己的口袋里;他陪她配眼镜,陪她过生日......

十五年等待候鸟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半夜三点读完这本书第一反应就是,哈,好像当年许愿树啥么那个系列的文体呢。 暗恋,是一个人的事情。爱他,他不知。对他的好,他欣然接受。怨恨他,埋在心底。头顶上挂上“好朋友”的称号,心无旁骛的在他身边就好。 有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就是这样傻傻的像个雷锋一样的爱着那个人。而更多的时候是不敢说爱的。患得患失的在他的身......

《迷途 归途》读后感


远离毒品,关爱未来,对每一个人而言,这决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无论是出于主观还是客观,有些路,永远不能走;有些错,永远都不能犯

毒品犹如一股浊流,悄然地侵袭每一处角落。不仅如此,毒品,还像可怕的恶魔,是它夺走了我们一切,他不知道让多少人犯下滔天大罪,他不知道让多少人无家可归,他不知道断送了多少的美好前程,他不知道让多少人失去幸福快乐。

看了《迷途归途》,里面的三位主人翁,对毒品一无所知,不知不觉沉迷于中,就永远不能自拔,最终一步一步走向死神,越来越近,越来越近她们吸毒一年,却为此付出了一生的血泪代价。吸毒与犯罪是一对孪生姊妹,一旦被毒品控制,生活的所有目的都是为了获取毒品。她们为了吸毒每天到处招摇撞骗有的卖淫,有的偷东西,为了吸毒,有的假撞车,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来作赌注。无论她们走到哪里,都遭受着人们歧视的眼光,她们的生活,日复一日,没有尽头。不仅如此,毒品是毁灭性的危害,多少的无辜婴儿,因为毒品变成孤儿,因为毒品在刺骨寒风之中饿死的饿死,冻死的冻死。多少无辜的婴儿,本该是一条拥有无限美好前程的绚烂生命,却因毒品送上了一生。

她们曾后悔,她们曾惭愧,她们曾自责,是毒品把他们一步一步推向死亡的深渊,如今行走在死亡边缘的她们发出生命的警告,值得人们深思,远离毒品,一步错,步步错。

回头是岸

毒品虽难戒,但终究能戒。吸毒时间越久了,毒品对人类产生的兴奋也逐渐越来越小,甚至于麻木。吸毒者,往往只是因为逃避毒瘾而吸毒。说起毒瘾,可真令人生不如死,能成功戒毒的仅有百分之一的人,他们都是靠着坚强的意志,度过一次又一次的磨难,曾有一位成功戒毒的人士,诉说起过去的往事。

曾经,他也是戒毒所的一位瘾君子,为了吸毒,不惜绑架一位8岁的小孩,向小孩的父母勒索,对于这个被毒品掩盖住良心的人,如今却能重新走进社会,是因为,他凭着坚强勇敢,永不放弃的心。他走出了戒毒所之后,骑着自行车,环游世界宣传毒品的危害性,并劝阻人们禁止吸毒。

毒海无涯,回头有岸!垂死的蚂蚁,只要一息尚存,都会坚持不懈地和命运做斗争,迷途的人们,相信你们也能步如正道,只要你们和毒品战争到底,生命一定会更加美好光明。让我们永远记住: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论语别裁》读后感范文3篇


《论语别裁》读后感范文3篇

论语别裁读后感(一)

近日偶读书,南华瑾先生一字一句一行一书尽入眼目,咀嚼回味,口齿留香……

人生在世几百年间,能看尽沧海桑田,月缺月圆,参悟其中道理玄机者又有几分?

谈学问,简言“学”,一字好写,秉承几难?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名言,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成为了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论语别裁读后感(二)

《论语别裁》是南怀谨先生对《论语》的解释。整本书都在教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

我不是一个善于总结反思的人,对于《论与别裁》可能理解的不深,只能记下自己一些零星的感受。对于《论语》里经常提到的“君子”“小人”其中有一句对我的感触特别大。“小人之过也必文”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文过饰非”。有些人对于自己的过错,总喜欢给自己找一个借口、理由来掩盖自己的过错。而一个君子错了,就承认错了,所谓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和太阳、月亮一样,偶尔有一点黑暗阴影,大家都看得见。可是等一会就会过去,仍不失原有的光明。君子不怕有过,不要自己去掩饰,错了就坦诚错了,大家都看得见,这就是君子风度。不过现在明白了,改过来,人们就像对月亮、太阳一样,仰望他的光明。读到这几句话的时候,我就在反思自己:在这方面我是个君子还是个小人?对于自己的过错我是否能够坦诚?不,我没做到。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当我错怪了某位同学的时候,我曾因为自己是老师而不好意思或是不肯蹲下身子跟孩子说声对不起。现在返回头来想想:我们教师都在教育孩子诚实,不要说谎,但老师自己却不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这叫孩子怎样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当我们面对错误,勇敢地说出“对不起”的时候,我想,因为我们的坦诚,我们依然是孩子敬重的老师。

这些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又能有多少人做到呢?这也就是所谓“执德不弘、信道不笃”。譬如:看见别人做好事,心里一定肃然起敬;看见人家有好画,心里也很欣赏;读书时看到有些道理很对,也很开心,但是我们照着做了吗?没有,这就是“执德不弘”。我们没有这样远大,我们也服从真理,看见别人做好人好事也很钦佩,但是自己做起来,没那么积极,不能发挥。我们人生的体会,有时明明知道这个道理,但到处理事情时,自己的个性、脾气一来,就不管道理了,这就是“信道不笃”不踏实。“焉能为有,焉能为之”,换句话说,自己没有建立一个人生观,自己没有中心思想,简单一点就是缺少一种目标的动力,这就像我们最近在写的三年规划,开始时,我有些迷茫:我该怎样给自己定位,自己的目标在哪里?偶然间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件事情:法国一家报纸曾经进行刊登过一个问题:“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情况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抢救哪一幅?”据说这家报纸收到数以万计的答案,人们纷纷论证自己的选择,有的甚至写出几万字的论文,阐明为什么应该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而不是凡高的“向日葵”,或者为什么应该是“向日葵”而不是“岩间圣母”。众人相持不下,谁也不服谁,直到法国著名作家贝尔纳说:“我抢离出口最近的那幅。”

道理很简单,在失火的情况下,到处是浓密的烟雾,你根本无法看清哪幅画挂在哪儿,如果你冒险进去找你心中认定的那幅,很可能的结果是在找到那幅画之前,你自己已经葬身火海。而抢离出口最近的那幅,虽然不是最有价值的,但却是最可行的。再说,一幅画只要能挂在卢浮宫,就说明它怎么都差不到哪儿去,尤其当其它的画都化为灰烬以后,这一幅即使再普通,也会变得不普通不寻常。

这个故事给了我一个启示:给自己订一个目标,并不是一定要价值最大的目标,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目标。给自己确定一个目标,一个前进的方向,尽量做到执德能弘,信道能笃。

读了南怀谨的《论语别裁》让我想到的是瑞典汉内斯。阿尔文的名言:“如果人类要在21实际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论语是我们华夏民族5000年智慧的结晶。对社会,对人,对社会和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作详细而又精炼的透视。《论语》中的每一句话都是经典,为我们明白地讲述了:《论语》讲究做人做事,如何完成做一个人。南怀瑾老先生把《论语》用自己的理解意译了一遍,将孔子为人处世的态度展示出来,教我们懂得一些道理。

论语别裁读后感(三)

从《学而》中,我就能感受到孔子立身处世的态度,“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入则孝”,我明白了,这个学生在家里是个孝子,“出则弟”就是在外面,对朋友,对社会,对一般人就能够友爱,扩而充之爱国家,爱天下……记得有人说过:要看一个人是否能与你交朋友,就先看他在家里是否是一个孝子。这就是“入则孝”,若在家里,连自己的家人都不能做到“入则孝”,何况在外,怎能做到“出则弟”?与别人交朋友呢?在学校同样如此,同事之间也要做到“出则弟”,学校是一个大家庭,老师之间要讲友爱,讲团结,才能把人作好,才能把事作好,才能爱自己的学生,才能教书育人。

“谨而信”也提到做人做事要非常地谨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要言中有信,也要谨慎处世而信,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一切都要言而有信,答应了别人的事要做到,老师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为人师表。同时又“泛爱众”,一个人有了伟大的胸襟,能够爱人,在学校里,彼此之间的友爱,对学生的爱,扩而充之,就能爱天下人就如爱自己一样。

假如一个人对这些都做到了,就能“而亲仁”,就能再亲近那些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就能与他人和睦相处,也就能做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了。也就是说,学会了做人,做好了人,还有更多更好的心情,更多更好的精力再去“学文”,热爱文学的就做文学家,热爱科学的就做科学家,热爱艺术的就做艺术家等等,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志向所在,兴趣爱好,去以量力而行。

在读到第七篇《述而》中有一句“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进一步我能理解到孔子在当时那个年代对富贵、对金钱的认识。

孔子告诉了我们应该追求富有,这是非常符合我们现实人的思想的,如果都追求贫穷,社会怎么发展呢?以孔子的看法就是如果能挣到钱,干什么活都行,但是我们应该有道德上,甚至法律上的底线。该挣的钱我们理直气壮地挣,心里塌实,当然也不能怕吃苦,怕干累活。现实中,确实有这种现象,可以不费力气,得到一笔钱,可以让我们变得富有,生活上一个层次,在这个时候,一定认识到自己,一定把握住自己,一定守住道德的底线。记得看过一个节目《人与社会》,一个农民在自家房子底下挖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如果卖了的话,那么家里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这几个青铜器可以卖上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经过很长时间的思想斗争最终他把青铜器上交了国家。孔子话和这个小故事中我觉得对富有的认识必须保持一份清醒的,说起来容易,真地做起来很难的。这需要我们每个人有一定的修养。随着对教育事业越来越看重,教师的工资也是不断增长,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正确、清醒地面对自己的职业和金钱的关系,为社会和国家培养真正的人。

人就像一块磁铁,吸引思想相近、志同道合的,排斥其他不同类的。如果你想结交仁慈、慷慨的人,自己也必须先成为这样的人,种什么因,收什么果。这也许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吧。确切地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文明。一个人真正成为文明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为这是很高很难做到的要求,所以我们目前的社会总是在反复提倡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教育工作者呢,也要把握好这个度,虽然孩子们小,但也要将心比心的为他们想想。当你要求孩子们做某件事时,首先想想,你做到了吗?然后再要求孩子,所以自己要以身示范。正所谓“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到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到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到一个命运;播种一个善行,你会收到一个善果;播种一个恶行,你会收到一个恶果。

《论语别裁》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狮子搏物”,“狮子是百兽之王,狮子何以会是百兽之王?因为他对任何事情都很恭敬,很认真,当狮子要吃人的时候,使出全副的力量,绝不放松,当狮子抓一只小老鼠的时候,也是用全部力量,这种狮子的精神,就是无小大,无敢慢,一件事情到了手上,不管小事大事,不要以为容易,如果以为容易往往出毛病,这就是说怎样可以做到泰而不骄。”这就是狮子,对任何事都是认真对待。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其实,任何事业成功的人大都是从小事做起的,为什么会成功,因为他们从来不把小事当作小事看。所以对于毛躁的我来讲,我要做“狮子”,任何事都当大事来做,竭尽全力做到精益求精,我想我会成功的。

南先生最后说“万事都从做人开始,一个人生,无论做什么事业——做官、经商、做学者、做平民,都是要做人。事业的升沉成败,各有变化不同。但无论如何,总要做人。”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职业要求我们要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有时,在我们的工作中要把计划落实下去,有时需要做一些说服工作,但是,我们发现,没有哪一位哲学家会叫卖自己的观点,因为这不是说服不说服的问题,哲学的深层次,而是你不得不信服他,所以,我们要学习传统文化,学一些哲学,这也是提高我们工作的能力。

以上是我对《论语别裁》一部分浅薄的看法,虽然未能全部领会,但是,我相信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这都是一种境界,我想这也应该是《论语》的价值和意义吧。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别做那只迷途的候鸟读后感(3)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可以哭别认输的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