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人间有味汪曾祺读后感600字

人间有味汪曾祺读后感600字

《有味》读后感_500字。

一本好书就像一艘帆船,可以帮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为作者精妙的文笔所叹服,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毕后的想法写下来。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作品心得更好的记录下来呢?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有味》读后感_500字。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有味》读后感500字

起初读这本书,只是因为汪涵,

他在我的心目中是 儒雅,风趣,博学的象征,

他的文字就是文学中的民谣,

朴实无华,却又让人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有味这本书,写的都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通,最简单,最平凡的 食物,物品,职业, 我们总是去忽略身边的,而去追求虚无缥缈的东西,其实往往最珍贵的或许就是你曾经认为最普通的。

 他从童年写起,一个糖粑,一支冰棍,或者一碗豆花,

总是令他回味无穷, 这个时候我总是会想起自己的童年,我们当初不正是因为这些简单的东西而喜笑颜开的吗?

 而现在,我想大部分的人看到这些东西都不会有所触动了,因为我们都已忘记了我们曾经最初的最简单的笑容,

书里写了很多美食和制作方法和来源,或许他想让更多的人回忆起我们的曾经,我们儿时一起玩耍的玩伴你还记得吗?那些小时候给我们零食和零花钱的长辈你们还联系吗?那些我们曾经最喜欢的食物你们还回味吗?

我想如果你忘记了,那么你就该看这本书了,这些美好的东西,我想我不能等到我老了再去回忆,

那些我们曾经深深喜欢过的人或事物

趁着年轻,趁着年华正好,趁着风止树静,多去看看。

有味·汪涵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有味》读后感_800字


《有味》读后感800字

《有味》确实有种神奇的魔力可以让你不那么紧张和浮躁,让我很是我愿意花时间写下这些话来记住读这本书的感觉。

先前看过不少主持人的书,大多数是讲述自己的人生境遇,比如从底层逐渐打拼的励志故事,孟非的《随遇而安》;或者是是用自己的职业习惯,站在独特的视角来揭露社会,譬如柴静的《看见》,等等。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以为这本书讲的是他如何成名的奋斗史,或者至少有他成名后的影子。但是从头看到尾,200多页展现的,我看到的都是最纯真的记忆,和最朴实的年华。我和他不属于一个年代,没有很多共同的记忆,很多他介绍的东西我甚至没见过,但他可以轻易地让你会对那些东西、老手艺、手艺人产生从心底而发的敬佩,也会感叹惋惜时代的飞速发展终将把这些文化给掩埋,更会钦佩汪涵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可以回归朴实的生活。他的文字能让你产生了一些共鸣。在他的笔下,所有东西都不小,所有东西都那么值得被注意和被记录,它们是美好的,却也是最被人忽略的。这些真真切切的有历史厚重感的东西早已与时代格格不入,却最能洗去人心的浮躁。

它将一个男人最深沉的情感显露无疑,却张弛有度,不会让你瞬间情感泛滥,觉得烦腻;也不会让你觉得枯燥乏味,适时的把抽象的语言,安置在具体的事物上,让你突然一阵感动。

其实从文字的拿捏上,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做事情很有把握,很有尺度的人。汪涵不精通电脑,在现代人看来算是一个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的异类,这个时代居然还有名人不玩微博?不跟粉丝互动?不努力的保持高高在上,无法匹及的形象?但他就是做到了,他的高,高在修身养性上,玩物,但不丧志。

湖南台很多主持人的幽默与欢乐体现在闹腾上,恶搞或是自我矮化,博取观众一笑;汪涵的幽默却总是内敛,不阿谀奉承嘉宾,也不自我贬低,一手执话筒,一手执折扇,尽显的是翩翩风度。

《有味》读后感_900字


《有味》读后感900字

涵哥的书,读着就是一个字,静,言语词藻间透露着一股简单与美。“掌灯时分,岁月在微黄的灯光里漂洗”“刨花像浪头散开,消失在海天尽头,木纹像波动的诗行,带来岁月的问候……”“雨水之所以愿意落下,是因为它在天上,把满地盛开的雨伞,看作莲花。”…看书时画面随文字呼之欲出,于爹公鸭子似的走路,树上黄丝带随风婀娜,老艾叼着烟斗羞涩的笑等等,这些文字透过眼睛扎进了我的脑海里。

卡莱尔说“任何一本书的影响莫过于使读者开始作内心的反省”,或许会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博学多识,双商齐高的人第一本书是讲手工艺,或者说是一堆“木头”,但细想,这当属7080后的珍贵回忆,隐隐的也感受到涵哥对手工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继承发扬重视的呼吁。香干糍粑小木盆,伞箭琴墨秤掸子,哪一样不是往日平凡用物,又哪一样不是如今渐少工艺。

穿插的回忆,与手工艺传承者的故事,手工艺的制作程序,与之相关的故事经典,基础在引,重点在做。

很难想,一个在娱乐界主持界名声显赫的人,不仅仅只是“了解”手工艺,会如此亲力亲为的学习,感悟。或许,在他站的位置有太多我们看不到的美景,有太多我们无法体会到的愉悦。

我曾想缕清这些小章节之间与他的关系,但终不得所以然。或许是按吃的,用的,赏的分吧,又或许是离靖港远近来分。再者,谈“有味”,“手工的东西吸引我的是它身上的时间。真正的奢侈在于等待,一把椅子、一个木桶,需要你慢慢地把精神注入其中,背后则是你对这个行业几十年的爱。”“假如你们能够从中看到当一个小工匠的有味生活,更加安心地过有味的日子,偶尔会感觉到我的存在,只希望你们能够会心地一笑,哪怕是面对在电视节目中的我也行,而不必努力去作那些不可说的阐释。”专注于一个木桶是有味,专注于一把琴是有味,专注于我们手里的工作是有味,专注于我们的心对活计的投入是有味。有味,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人生哲学,我只专注于当下所有,我不闻运动不想外界,我只知道我要把他做好,做精。

有味,值得品尝。

有味 读后感(3)篇


《有味》这本书的作者汪涵,是一位我很欣赏的综艺节目主持人。其实,之前对于汪涵的了解并不多,仅限于《天天向上》这一综艺节目,以及《我是歌手》中的那段力挽狂澜、引来喝彩的救场故事。尽管如此,在他主持的节目中,我看到了他的睿智、幽默,以及博学。我想,一个人当有足够的积累,方能在主持时表现得如此从容。这样的积累,可能是书籍的熏陶,可能是用心思考,也可能是岁月的沉淀,亦或者皆有之。这样的人,令人折服。于是,带着试图更深入了解他背后故事的想法,我打开了这本书。果真,并未让我失望。“有味”是一个很抽象的词。什么样算有味?n习惯清淡饮食的人,盐稍微加多一点都会觉得难以入口。而对于口味重的人来说,最怕的却是饭菜没有盐味。酸甜苦辣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标准。而对于汪涵而言,两片香干、一口糍粑、一只木盆、一把油布伞、一支箭、一把古琴、一团墨、一杆秤、一把鸡毛掸子、一把扇子,这些普通又平常的小物件,都是极其有味的。因为,这些小物件背后的制作人,一直沿袭着千百年前的传统,采用忠于原味的制作方法,仔细雕琢着手中的这些物件。时光在流逝,现代科技改变了世界的模样,而这些或精细、或古老的物件以及它的制作人却固守着自己原来的味道。如,制琴的朴云子,做豆腐干的老李,做木匠的于爹。时光老了容颜,记忆早已泛黄,然而他们手中流淌出的味道,却从不曾被改变。书中看似在写这一个又一个简单的物件,其实却是汪涵对寻找原味、回归简单生活的一种向往。他说,愿意做个烟火神仙。一边身处繁华,一边寻求宁静。其实,又有几个人不向往这种生活呢。但是,活在世俗中的我们,往往是一不小心就沾染了世俗的尘埃。书中写到,“于爹不管那么多,就这样一直搞下来,后来好多年都没有碰到过一个同行。那些人都被风雨散去了,他们坐不住,对外面的世界向往着,也别扭着。只有于爹不关心外面的世界,那些大的概念他都没有接触过,也没有人和他说过,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理想,什么是人生哲学,什么是时光流逝,也不知道他其实是天底下最快乐的木匠。”n禁不住世俗诱惑的人,都被时代的洪流湮没了。反倒是,从不关心外面世界的于爹,成了天底下最快乐的木匠。有时候,见得越多,反而欲望越多,焦虑越多,更不易感受到快乐。相反,越是单纯简单的人,越容易收获快乐。我想,世上有两种人最易获得快乐,一种人就如“于爹”这样,完全不关心外面的世界,所以不会被外界打扰。另一种人,向往外面的世界,也见识了更多有趣的世界,但从未迷失过自己方向,他懂得自己的快乐在何处。最怕的是,见得太多,想要的更多,得到的却寥寥无几。这种人最不易快乐,反倒是焦虑忧愁常伴左右。然而,怕是多数人都不是这两种人。所以,烟火神仙也不是谁都可以当的。书中说,所谓看破红尘,红尘不看也就破了。多么有禅意的一句话。越是刻意去放下,心中越是多出牵挂。反倒是,当对一切淡然处之时,心开始变得平静柔和。关于童年的记忆。书中,各篇章里反复多次提到过对童年生活的记忆。童年时,香干松脂般的味道。童年里,烤糍粑的焦香味。坐在大木盆里,在氤氲的蒸气中,母亲为其洗掉满身污泥时,手在书中划来划去的声音。奶奶在油布伞下,为其撑起的无忧无虑的童年。童年时,关于墨的畅想。妈妈牵着其上街去买新鲜椿芽时,卖春芽的大娘给的带有人情味的笑脸秤。童年里,关于鸡毛掸子和父亲、母亲的故事。汪涵说,童年生活仍是他灵感的养分,走得再远,那段日子也不曾放下。相信,每个人都有一段独属于自己的童年记忆。那段日子,虽短暂却美好。即使后来我们长大,离开家乡去远方,成为期待的大人模样,童年里的那些人、那些事却不曾远去,它会在记忆中一直伴随着我们。那时的我们单纯、美好,没有建功立业的压力,没有尔虞我诈的心机,不用在乎世俗眼光的看法。我们,只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快乐的味道。可能是两片香干,一口糍粑,也可能是一个木盆、一把油布伞。这些快乐的味道,都是由快乐的手艺人,采用亘古不变的多年古法,一点点传承下来的。这样的味道,方才称得上真正的有味吧。

2017/12/25

抱着了解策神汪涵的心态读这本书,一直觉得荧幕上的他是与一众主持人、明星不同的,于我而言,有莫名吸引力。湖南台很多主持人的幽默与欢乐体现在闹腾、恶搞或是自我矮化,博取观众一笑(以至于家里父母奶奶外公外婆和一批七大姑八大姨很排斥我们一众小辈调到这些频道);汪涵的幽默却总是内敛,不阿谀奉承嘉宾,也不自我贬低,一手执话筒,一手执折扇,尽显的是从容淡定与风度。 

读完这本书,不失望,觉着他应该就是这样,才情不浅、涵养够深,或调侃或平实叙述的语言都很有吸引力,无论如何,让我感受到了,美好真是藏在生活无数的小细节。比如以下

「“因为香干,这一种食物的渺小存在,作坊里的每个夜晚都是温暖的,掌灯时分,岁月在微黄的灯光里漂洗,一百年让墙壁淡了下去,门框也在不经意间松动,用木檩一次又一次钉紧,人的影子却还是一样的长。”」

对靖港香干的描述融入了更多人情味。

还有

「执著于原味的生活,我固执地守候生活的起点,不管以后走多么远,那个起点其实也是我的终点。我顺着它的味道,抵达那些温暖的文字。记得汪曾祺先生对香椿拌豆腐这样写道:“嫩香椿头,芽叶未舒,颜色紫赤,嗅之香气扑鼻,入开水稍烫,梗叶转为碧绿,捞出,揉以细盐,候冷,切为碎末,与豆腐同拌(以南豆腐为佳),下香油数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文字的细腻拿捏和到位地引用。

他说每个人都应该有要寄情的东西,确实,他爱书画、扇子、茶道、香道、古玩、弓箭等等一系列传统民俗色彩很重的物品。他对这些爱好是深入骨子里的烙印。很感动的是,他多次说过,希望更年轻一代不要丢了这些东西,这些才是中华文化的根。他甚至不用电脑,据说有味一书也是一字一句写下来的。

印象很深的还有他提到的吴昌硕先生的一句话,“奔放处要不离法度,神微处要照顾到气魄”,颇有持节而中的智慧与通达。

以城市画报对汪涵采访中的一段话做总结,期待并努力成为眉眼之间散发着从容淡定和自信的人。

「Q:城市画报:看这些书对你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帮助?

A:汪涵:它可以让你有一些理论的支撑,去化解之前化解不了的一些情绪。所有的人生病也好,不开心也好,都源自一个字:浓。你浓于情就会生出痴,浓于利就会生出贪,浓于名就会嗔。贪嗔痴是最可怕的。不开心的东西浓在心里就会淤结成气,气结不化就会生出病,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对付这个“浓”字最好的办法就是淡。老庄也好,佛经也好,都是最好的一些方法,它教你淡然。」

任何人想要快乐首先是要做神,神是有职责的,是要打卡上班的,做得好了就受人供奉,我每天在五光十色的灯光下面对成千上万观众,那就是做神,我做得好了,大家叫我“策神”,给我荣誉、鲜花、掌声,给我挣钱的机会,这满足了我极大的虚荣心。神是群居动物,很多事情一个人搞不定,天兵天将、哪吒、托塔李天王,整个一大部队,我也是在灯光师、化妆师、摄影师、导演所有人的帮助之下成就了自己。仙就不一样了,仙是独处的,是自由飘逸的。他讲究个人的修行,用五百年、八百年修炼自己。仙很快乐,喝酒吃肉,吟风弄鹤,抚琴下棋,要不就在天上飘着,男男女女没事就漂洋过海去了。关门即是深山,山人即是仙人,我下了班之后就飘然而逝了,我就干自己的活儿。所以“神仙”这俩字特别符合我这种张弛有度的生活,一边身处繁华,一边寻求宁静。

我的如皋何时有味?——汪涵《有味》读后感


很羡慕汪涵有靖港这个地方可以安放灵魂。让他可以开门即是闹市,关门即是深山。我环顾自己的如皋,仿佛没有那种美感的节奏,这里只有学生和教书匠每天会在同一个时间起床,叫醒并不愿那么早就开始啼叫的鸟儿们。

我遇不到有木匠会在同一个时间摆开自己的工具,打开他的窗户;闻不到安静的豆腐作坊里,开磨的豆香蔓延哪一条水泥新街;也很少看见一大团墨由浓而淡,无边地蔓延,丝丝缕缕流淌于水中;更听不到在安静的雨天会有油纸伞吧嗒吧嗒任水滴轻弹。

如皋越来越像一座空城,这里除了喧腾的超市和堵车的窄路,便是挂着琴棋书画招牌的培训门店,除了价格不菲的蟹包早餐店香气扑鼻,便是打过鸡血的学校门房外步履匆匆。然后就什么也没有了,没有百年以上的老屋,没有青苔满布的老街,没有粗糙遒劲的老树。甚至没有名至而归的学子。

如皋的家长常常拿来津津乐道的,是这座小城的教育。因为如皋连一所三流生源的中学都可以考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本科率。如果学校是一座工厂,不得不说这年复一年的高效益是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如皋学子以学成离家,扎根异地为荣,没有人愿意做一个安静的手艺人,主动留在家乡,为古老的如皋小城积淀一份醇静和韵味。

而一座小城的韵味和底色是一条修缮过的东大街装不出来的,也不能依靠坚硬的权柄冷不丁脑门儿一热的策划和干预。如皋不会因为曾经有过李渔、冒辟疆这样的文人就会永远气自华,如皋也不会因为拥有美好的传说,便拥有美好的以后。

数十年,一批又一批最优秀的人儿从如皋离开,除了逢年过节和叶落归根,再也不回来。小城的血脉一点点在稀释,小城的灵魂何去?小城的光阴何往?

至今,路边的新枝上,刚安好家的鸟儿,也不得不早起。沸沸扬扬的晨读,除了叫醒了鸟儿,也读落了月,读醒了太阳。

羡慕虞逸夫教给汪涵的那句话中的境界:静而后能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为什么羡慕?因为我的如皋静不下来。有人说,一个人的成熟,在于不会轻易去羡慕。可是一座城却因为羡慕外面的世界,变成了一座空城,空城里的我,如何去成熟?

这本靖港的《有味》,读来全是羡慕。最可惜,它没有让我的心灵静谧下来,或许只有如皋的《有味》可以安放我的灵魂。

《人间有味》读后感600字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民以食为天”,吃,作为我们日常最离不开的一件事,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变得如此鲜活,每一篇文章都很朴实,没有华丽的词藻,娓娓道来每个城市里的代表食物。虽然记录的是食物,但食物与人是分不开的。在每一道让人垂涎欲滴的食物背后,也映射出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态度。

汪曾祺先生的一生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顺风顺水,而是充满了艰险坎坷。查阅了一些资料得知,他曾被划为“右”派分子,贬配到农村劳动;他还受到“文革”的迫害,被关进“牛棚”。他受尽磨难与不公,却依然乐观旷达,热爱生活。倘若单读汪先生的文章,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历经世事沧桑,受尽迫害的人写出的。汪曾祺先生文章的魅力,就在于看淡人生后所透出的积极乐观、从容自然,令人心生敬佩。

《人间有味》中不乏有写美食的片段,类似小巴掌菜谱,既介绍它的特点,又教人如何制作。汪先生讲“至味在人间”,如他所言,美食是能治愈心灵的。在生活中,自己亲自下厨做一顿饭。不论是摆脱烦恼也好,或是犒劳自己也好,自有一份宁静和自在。汪老先生认为:“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甜,都要去尝一尝。”对这我是极为赞同的。读书亦为如此。读书首先要挑一本好书,这本书里的文字能让你感动,从中感受到心灵的共鸣。特别是名著,在这些作品里,到处都是生活,到处都有伟大的灵魂。人们要靠吃来维持生命,靠读书和阅读来充实灵魂。一直以来我都只在读自己感兴趣的书,但我的世界是片面窄仄的,而当我开始尝试阅读那些我之前并不喜欢的书籍之后,我才感觉到心灵之窗打开,我走入了一个广袤的世界。

美味藏在街巷和普通人的厨房里。书里写亲情、友情、街巷之情和乡情,充满着浓浓的回忆。那种淡泊、洒脱、释然的心境透过纸被,直抵人心深处。吃,毕竟是人生一大乐事!愿你我都能在生活的烟火气中感受点滴美好与幸福,以一颗玲珑的心去体察生命中的那些小确幸!(黄亚囡)

《人间有味》(优质读后感)


《人间有味》读后感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民以食为天”,吃,作为对每个老百姓而言最日常、也是最离不开的一件事,汪曾祺如何来描述的呢?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很朴实,没有至高的道理,也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是娓娓的说着关于不同城市的不一样的食物。人如其食,食物总是与人联系在一起。纪录片里那些生动鲜活、令人垂涎的影像背后,是反映了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活态度的亲身经历。脑海里关于上小学的那段儿记忆中,最持久、最深刻、最能让我信手拈来的,莫过于上学的日子里,不论刮风下雨,每天必来一客的煎饼果子。记得那时每天上学都要路过一个早点摊儿,摊儿上那个不知名姓儿的妇女,却用一双粗糙发红的手,娴熟地在烧热的铁盘上,用一柄木工用的胶水刷似的小刷子,往上头刷上一层白色的面糊,那面糊不薄不厚,恰到好处。待到面皮边缘微微翘起,再用一只手伸进炉子旁边的菜篮里,依旧娴熟地掏出两枚鸡子,朝着铁盘边上轻轻一磕,黄澄澄的黄儿、亮晶晶的蛋清,瞬时溢满在整张面皮上。这时另一只手上来了,涂面糊的刷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把手柄已经褪去最初时的鲜亮、被时间覆上沧桑的油烟泥垢的三角形扁平铲子,那铲子在摊贩儿的手里被耍的,让人看着简直眼花缭乱。也不知怎么的,覆着一层“金缕衣”的蛋饼竟已经摊好了。要是你以为鸡蛋煎饼果子是随到随拿、随拿随走的,那只能说明你没吃过鸡蛋煎饼果子,至少,你肯定没吃过好的鸡蛋煎饼果子。好的鸡蛋煎饼果子可撩人呢!就在你刚起床,胃里头刚刚有点儿饿的那点儿意思的时候,就这么在你的眼前晃悠,晃得你直追着摊贩儿问:“要好了吗?要好了吗?”摊贩儿永远带着心知肚明的笑,轻轻地说上一句:“要好了。”勾得你馋虫子在五脏六腑来回钻了个遍,才终于操起最后的一只沾满了甜面酱的刷子,在你叫的菜啊、肉啊、肠啊上头粗粗的打个滚儿,撒上一把翠绿的葱花儿和香菜碎,把它们全包进那件“金缕衣”里头,终于再塞进一个薄薄的白色塑料袋里,抠出那个可供你,或提或抓的圆圈儿,此时,方可慢慢欣赏鸡蛋煎饼果子摊儿前,那张等急了的小脸儿。那还是在物质条件远不及当今社会富足的上世纪末,我还记得那会儿的超市里,一块长条形的德芙牛奶巧克力都算得上是小学生口袋里的奢侈品。而今,不过是20年的光景,舟山到上海的鲍鱼,珠海到成都的石斑,广西到北京的蔬菜,昆明到新疆的菌类,今天的物流和今人的胃口,大大加快了食材迁徙的速度,路途之上,行色匆匆的已经不止是人,食物也在传播流转,聚散之间,衍化出不同的形态和风味。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都走得更快。中国人对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乡,是怀旧,是留恋童年的味道。所以人大约多是喜欢怀旧的,就像我从来不肯忘记二十年前的那一客鸡蛋煎饼果子,从触及牙齿开始,直到滑进我的胃,那停留在我口腔里短短的数十秒,带给我的身心愉悦,那是我这种贪嘴的孩子永远不会褪色的回忆。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人间有味》(精选)


《人间有味》读后感

初识《人间有味》是在掌阅电子书上,现在是信息时代,电脑、手机成了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我的手机上有一个阅读APP,就是掌阅。我被掌阅上电子书所吸引,它上面很多书都是免费,由于它用起来十分方便,它的VIP有很多很多免费阅读的书,而且都是名著和新书,排版有非常漂亮,字体还可以调节,我渐渐的变成了它的VIP,习惯用它来进行阅读。《人间有味》扉页上的一句话: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一尝。——汪曾祺。这立刻吸引我翻开书页,慢慢研读,很少有一本如此诱人的书,在短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毕竟我也是个没大有时间读书的人。

于是在不着急赶路的公交车上,在吃完晚餐后的闲暇时光,除了看看新闻,学习一下强国,然后就开始《人间有味》的阅读。后来,学校又专门为我们读书团队购买了纸质新书,我就更加如视珍宝,随身携带,一有空闲便沉浸其中。

汪曾祺先生在书的开头介绍了许多四方美食,其特殊点、做法及不解之缘,每一道菜什么来头,又是什么烹饪方法,尝起来是何种滋味,娓娓道来,平添了些生活情趣,从他写作出版过去了这么多年,现在读起来还是很接近我们的生活,很多食物和风俗还能有些影子,能勾起了我们的想象。像那些个油滋滋作响,菜冒出腾腾热气,香味扑面而来的画面浮现在眼前,挥之不去。像那些“格炸炸,格炸炸”、“起火升到天上,哧——,灭了”犹在耳畔。然而无论在外面吃到多美味的食物,对美食的记忆却永远停留在母亲忙碌的背影里。汪曾祺先生怕是感触到我的心思,他随后写道许多家乡美食,汪先生是高邮人,特别对高邮咸鸭蛋进行了详细描写,真想吃端午的鸭蛋了。对于其他美食的描述有详有略,虽然语言简洁幽默,却丝毫没有减弱他的思乡之情,愈是简略,这种感情愈发浓重,一切尽在不言中。我也有些思念家乡的煎饼、糁(sa)汤和炒鸡了,等新冠肺炎疫情散去,可要出去大吃一通。

引人入胜的,除各色美食外,正是这些幽默有趣的人和故事。现代社会,我们大多人都象被鞭子抽打的陀螺,高速地旋转,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喘息压抑。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明白,我们之所以为人,离不开这一生烟火气,所谓食色性也。我甘愿做个俗人,让生活慢下来,享受这美好时光,爱我所拥有的一切。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从生活出发,诙谐的语言背后藏有对人生、对生活的态度和智慧,善于留心,你也会发现生活的乐趣和美。人,若能春赏百花,夏听蝉鸣,秋享枫月,冬遇浩雪,如此周而复始,长久轮回,该是何等幸运!我们若能在四季轮回里穿行回往,听溪声流水潺潺、望青山松涛阵阵,不枉此生,且听风吟且漫行,此等人生怎能无趣?

愿我们不枉来此生,放下迷茫,治愈心灵,在不知所往的芸芸众生实现自己的价值。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有味》读后感_5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人间有味汪曾祺读后感6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