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陈果读后感600字

陈果读后感600字

《好的爱情:陈果的爱情哲学课》读后感_1100字。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可以学到很多,扩充自己的知识库,其实最好的阅读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读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有关作品的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也许"《好的爱情:陈果的爱情哲学课》读后感_1100字"就是你要找的,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好的爱情:陈果的爱情哲学课》读后感1100字

18岁之前脑子里只有读书,奔跑问题也是为了多学,后来发现与人相处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哲学,这本书更好理解爱情与其中种种沟通问题方法,爱情是两个灵魂彼此吸引,而真正婚姻不是所谓合适利弊权衡下的将近,而是真正的适合两者有爱的吸引顺其自然的情到桥头自然直,愿最后嫁给的是爱情,而不是利弊权衡下的将就。最近看到一句话,一个人不知道怎么选择二个女生,要和你爱的人谈恋爱,与爱你的人结婚,我觉得并不是这样,应该是和你爱的人并也爱你的人谈恋爱最后再顺其自然的结婚,其实很多时候最重要的是感觉,两性相处的基础在于双方信任,其次是共情,达到共情的基础就是沟通上的恰到好处,就如灵魂上的神交,言语中三观的顺其自然投合,可以比较不同但必须有自己看法与价值观,当然女性单身居多,并不是不想恋爱或者步入婚姻,是很多女性不太相信自己会遇到,爱自己和自己也爱的人,往往最后也是利弊权衡下选择爱自己的,这样比较靠谱,爱他人多爱自己少的人,往往很难具有真正确认恋爱后的归属感,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有恃无恐,只要你相信你能遇到爱自己和他也爱你的,愿意沟通付出信任会慢慢识人,相信最终双方都会幸福,而不是步入婚姻后不安与沟通渐渐少,另外,爱情甚至步入婚姻以后,我们是不是不应该理所应当认为,双方必须对我们怎样怎样,为什么一定要求一方更多的陪伴或者其他要求,我觉得最重要的沟通与理解这种想法大概是相处中没有安全感的做法,安全感是自己给的,安全感的基础来源于对这段关系的信任与对自己的自信,其次我觉得性格也是很重要的原因,还有双方把你当做什么样的人,内向的性格与外向的人更加互补,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说,余生那么长要和有趣的人共度此生,其次二者都为内向,沟通上很难达到共鸣,需要找切合点,把话说明,真正愿意沟通去解决问题,多一些理解,其实双方当做什么样角度的人,就像女汉子并不是什么都让他放心不担心,内心也渴望爱与呵护,只是不太想麻烦别人很多事自己承担而已,胡杏儿说,就像有的男人教你温柔,善解人意,大方,如何更女人味,最后都是分开的结果,最后她却嫁给了让她做小孩的人,这说明,前任都在教她如何更好取悦他人作为,一个模范的人,而现任教她做回自己,其次爱一个人不能只是喜欢他的好,他的其它方面接受不了,而爱不一样,爱的坏的都接受理解,而是他的光明与其它样子,别人看不见的样子都爱,都能包容,真正把他当普通人平常人看待,因为没有人是完美的,谁都会犯错,都人看不见的方面,学会以平常心去对待他看待他,因为这样双方才能更加了解彼此。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好的爱情:陈果的爱情哲学课》读后感_1900字


《好的爱情:陈果的爱情哲学课》读后感1900字

世界杯刚刚火热结束,我的眼睛却被这位最美超模吸引的转不过来弯。

俗话说“只有请到超模,世界杯才够逼格”,今年的世界杯自然也少不了超模,今年在开幕式上娜塔莉的亮相就惊艳了全场,穿着一席LV2019年早春的白色套装,和西班牙球星Iker Casillas一起携大力神杯出现在大家面前,气场十足。

这位超模,来头不小,19岁嫁给英国皇室贵族,29岁带着三个孩子离婚,35岁嫁给LVMH集团成为太子妃,又生了两个孩子,如今依然能够貌美如花活跃在台前,底气十足又任性自若的样子,我以为这是个超级富二代。

但没想到,娜塔莉的身世却平凡的不能再平凡,是标准的灰姑娘!

从小家境贫寒的娜塔莉2岁就被父亲遗弃,只能跟一贫如洗的母亲和患有脑癌的妹妹相依为命,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年幼的娜塔莉每天都早出晚归摆水果摊,也许是因为命运总是会优待努力的人,14岁那年幸运降临到了她头上,她在自家水果摊前被星探发现,从此才开启了她逆风翻盘的人生。

那位经纪人对娜塔莉说:

“你该去巴黎,你在那里可以做得更好,但前提条件是,你必须三个月内学会英语。”

那颗向上的走被点燃,娜塔莉花了三个时间从完全不会英语到掌握流利英语,然后跟随经纪人登上了飞往巴黎的飞机。

做模特,并不是仅仅简简单单的对着镜头笑那么简单,娜塔莉工作中从不迟到,且非常有自己的想法,每次拍摄之前都会跟摄影师沟通,确定自己要表达的情感、角色,再去演绎出自己思考后带有灵魂的自己,因此,她2年内就火速走红与巴黎,成为了各大品牌追捧的对象。

她凭借着高辨识度的外表,一跃成为00年代娃娃脸超模代表

19岁那年她在晚宴上遇到了英国王室的后羿贾斯汀,同年,她穿着Tom Ford为她量身定制的婚纱,在圣彼得堡举办了盛大的婚礼,并且生下了三个孩子。

在整个生产、怀孕期间,她也没有放弃过工作和T台,怀孕7个月依然活跃在T台上,她说过,“强大和美丽好不冲突,强大才是美丽的来源”,嫁入皇室,拥有儿女,但内心的渴望依然让娜塔莉走的更远。

模特当的风生水起时,她又跨界学起服装设计,成立了自己的品牌。

当所有人都在羡慕娜塔莉的时候,29岁的那一年她宣布离婚,带着三个孩子离开了家,成为了单亲妈妈。

媒体们开始唱衰灰姑娘童话故事幻灭,并且幸灾乐祸的采访娜塔莉,是否还期待爱情,娜塔莉带着一如既往的优雅告诉记者

“女人,爱情可以等,爱美不能停”。

毫不夸张的说她和自己孩子走在一起真的很像同龄人

谁说美就没用?能够随时随地保持优雅和美貌,证明了这个女人有足够的自信、自我管理和情绪控制的能力,永远保持最好的状态,就有资格随时迎来最好的生活。

离婚的这一年,娜塔莉被曝与LV集团继承人陷入热恋中,31岁带着三个孩子再次嫁入豪门,并且又生了两个孩子。

从水果摊姑娘一路成为LV太子妃,娜塔莉身上有哪些值得普通女孩借鉴的意义?

1、在低谷里抬头看天的能力

我相信很多姑娘,都是平凡的姑娘,当平凡的我们有颗向上之心到底该如何突围呢,我的回答永远是:停止所有的抱怨,做好当下的事情。

试想一下,如果娜塔莉愁眉苦脸地摆水果摊,会有经纪人发现她吗,不难想象,贫穷年少的日子里,娜塔莉应该也是笑着面对生活的,这不是鸡汤,而是生活态度,当你不管身处任何生活的窘状,都能对着镜子笑出来的时候,你就一定有走出这困境的一天。

在低谷里抬头看天,把自己眼前的事情做好、做到更好、做到再好一点,然后等待机会来临,来的时候用力抓住,你才能有能力接住。

2、 面对机会果断做决策的能力

当有人问年少的娜塔莉去不去巴黎时,她没有太多纠结,就如同今天的你,纠结去不去北上广一样,那里打工累不累,孤不孤单,这些问题统统扔到脑后,果断做决定,果断迈出这一步,你只有尝试过,才会知道到底哪条路是最适合自己的。

踟蹰不前,浪费时间,只会蹉跎岁月,你总担心闯出去会后悔,但后来我才明白,你走过每一条路,都是你的积累与财富,年轻人,敢尝试,快速做决定,才不会让机会从眼前溜走。

3、追求事业,保持自我

不管你承不承认,当女人拥有事业的时候,她就是可以抵御时间的侵袭变得异常迷人,两次嫁入豪门,却屡次在孕期和产后走上T台,大胆跨界合作与学习,娜塔莉从不会因为丈夫的有钱而成为男人的附庸品,享受事业,保持自我,才让她随时有离开的底气。

爱的时候轰轰烈烈,不爱的时候安静离场,不被财富束缚,不为名利弯腰,热烈追求自己想要的方向,这样的女人当然可以拥有最好的爱情。

最好的爱情,只配给自己好的自己。

4、永远保持美貌的能力

一个女人30岁后要保持美貌,考验的绝对是综合实力,自律让你保持身材,情绪管理让你不会深夜哭泣,能终生保持美貌的女人,绝对是人生的狠角色。

我们天生就热爱美好的事物,变美吧,让每天照着镜子的自己笑起来!

《好的爱情:陈果的爱情哲学课》读后感_1000字


《好的爱情:陈果的爱情哲学课》读后感1000字

读完这本书,我安静下来,变得沉默,是想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陈果老师用自己的智慧升华了这本书。从认识好的爱情,再了解成熟和自由,然后更深入的启发“人啊,认识你自己”的思考,最后合为个人信仰和国家哲学。谈及爱情,人为什么要有爱情?老去,就是离死亡越来越近,是痛苦的,但爱可以使人忘却痛苦和孤独,特别是陪伴我们大半生的爱人。好的爱情,是携手并进,诶你咋没跟上我的脚步哇,拉你一把。好的爱情,是把爱人当成自己人或另一个我,只担心我给你的是不是不够。像苏东坡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刻在骨子里的相思和深爱。而深爱又来自于深知,深知基于同等能量的吸引,如果我是一条鱼,就不可能深知一只鸟。既然要深知,肯定需要时间。这样看来,好的爱情会让你一次又一次地爱上同一个人,身心融为一体。谈及自由,我也曾说,新的一年我要活得自由自在。人容易变成欲望的奴隶,想要的太多,被束缚的太多,当然不自由了。可是到头来我还是会把自己套进大公式,唉毕业了要找份好工作,唉不小了怎么还没有对象,于是我想要份自己喜欢又体面的工作,我想要对的对象,我想要的真的不少,所以我不是真的自由自在。当然,我也总是问自己想要什么,原来,我只是在问自己想要什么,却从来没问过为了这个我想要的东西,我要付出什么代价?我愿意支付吗?我支付得起吗?我只是在想当然,没有所以然。我不是真的自由,好在及时发现,我会偷偷反思。谈及认识自己,这个过程我用了一年时间找到自己节奏。由于每个人有多面性,独处是一面,在学校是一面,在家里是一面,工作上是一面,朋友前又一面,了解起来也是相当复杂。但我知道,我在从向外求到向内求改变,无论切换成哪个面,那个能始终平静且坚定的我是我的终极目标。我相信,慢慢会走进更多有趣的人的世界,发现许多美好,也会吸引别人走进我的世界,我们一起变好。人生得一知己是多么幸运,最后若是爱人也美好了。对待你就像对待另一个我,该是多么轻松自在。对于其他朋友,我会希望你过得好,谁的生活都不容易,能互相鼓励为何还要互相伤害呢?现在,谈到一个人最好的状态,我真的太喜欢“她和自己是一种和平”这句话了,是一种“活在闹市,心在深林”或是如鱼得水地在“出世”和“入世”里穿梭着的生活方式。我爱这个烟火世界,也爱能把尘灰抖落在世外的我,属于我的我。

《好的爱情:陈果的爱情哲学课》读后感_8000字


《好的爱情:陈果的爱情哲学课》读后感8000字

◆ 第2章 关于爱情


一个人“自信”的力量只能来自于自我清醒的自知之明和由此而来的自我内在坚定的信念,与他人无关。所以真正的“自信者”从容淡定,无需哗众取宠;他不追求旁人的娇宠溺爱,而安于自我的宠辱不惊。


闲钉铁屑


情是流动的、荡漾的、飘逸的、轻盈的,像羽毛般随风辗转,如微风般四处悠游。与之相反,爱是稳定的、持久的、坚韧的、厚重的,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不可须臾远离的精神家园,就像《圣经》所说的“骨中骨,肉中肉”。爱是一团精神与另一团精神的亲密拥抱,是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的彼此共生、相互归属。在爱中,世界就是你,我也是你,全然融为一体。在爱中,我们紧闭的心门被另一个人的眼神悄悄叩开,从此我们向月光,向音乐,向天空,向太阳,向万物,向一切彻底地打开了自己,我们的内心像世界一样宏伟,像自然一样富有创造力。这可能就是“爱”的魔力吧,一旦被丘比特的金箭射中,胆小者都会变得异常勇敢,粗心大意者竟会心思细腻敏感,拙舌者也能吟诵出最动人的诗篇,而绝望者将永不言弃。看看诗人里尔克写给他深爱的莎乐美的诗吧:

弄瞎我的眼睛,我依然会看见你。

塞住我的耳朵,我依然会听见你。

即使没有脚,我也能找到路走向你。

即使没有嘴,我也能苦苦地哀求你。

卸下我的手臂,我也会抓住你。

我将用我的心抓住你,就像用我自己的手掏出我的心。

我的脑筋会围着你转动不停,

如果你把一支火炬扔进我的脑海,

我也会用血液把你负载。


对于一段美好的爱情而言,除了“love(爱)”,恐怕同时绝对不能缺少的就是这个“admire(仰慕)”。换言之,真正的爱情,不单是“我爱你”,也是我们常说的“我爱慕你”——“爱慕”与“爱”相比,多了一层倾倒,多了一种无可救药的怦然心动,多了一份近乎崇拜的“天命难违”。

“爱慕”二字比单独一个“爱”字更完整地诠释了“爱情”的真意——我对你的爱,不是因为你对我好,不是因为你长得美丽,不是因为你聪明过人,而是因为我无可奈何地就是被你吸引,就是莫名地觉得你充满魅力,就是想见到你,禁不住爱你。


“爱”在不由自主的吸引中形成,在情难自已的牵挂中发展,一旦我们在爱中糅进了任何目的,即使这个目的饱含善意,这爱业已成了一种刻意之举,而背离了其自然流露的真性情。


“我爱你”时我是永不衰竭的源泉;“你爱我”时我是不劳而获的寄生虫。


伟大的歌德对爱的解读是:“我爱你,但那与你无关。”


只要“我爱”过,我都比很多人幸运,“我的骄傲仅在于我曾爱过,仅此而已”。


什么叫作深情?你了解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你爱的就是这样一个他;你了解他最真实的样子,你爱这个真实的他。你见过他最美丽的时候,也见过他最糟糕、最丑陋的时候;你见过他最能干、最得意的时候,也见过他最失落、最狼狈的时候。在他最失落、最狼狈的时候,你还是想拥抱他,还是想吻他,这个才叫作深情。你见过他最光明的样子,也见过他最黑暗的样子,当你见到他最黑暗的样子,你还是愿意接受这样一个他,并且去爱他,这个才叫作深情。你真的懂他,懂他是个怎样的人,懂他的好与不好,懂他那些和你不一样的地方,懂他很不完美,但你还是爱这样一个不完美的他,爱他这个真实的不完美的人,这个才是真正的深情。


“我爱他们,因为他们是人;而我爱你,因为你是你。”


两个原本相爱的人,为什么到后来就越走越远了呢?之前是那样浓情密意,为什么在生活中历经世事之后,慢慢就相互不爱了呢?我们可以尝试用这个理论来解释一下。

第一种可能,这两个人之所以相爱,本就是因为不了解,爱的就是对方的表象——你觉得他好看,你看到了他的美丽与光明,于是你爱上了他。然后为什么不爱了呢?因为真实生活中,他并不总是光明美丽的,有一天你看到了他的黑暗,看到了他的丑陋,你就不爱了。因为你爱的是表象,所以表象散去了,你也就不爱了。

还有第二种可能,这两个人刚开始时,确实是互知互懂、相互理解、惺惺相惜的。但是渐渐地,伴随着时间的流逝,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此起彼伏的诱惑和日常生活琐事的消磨,两个人精神世界的成长开始不再同步了。或许他们的生活作息、饮食习惯都是同步的,但精神上却越走越远,距离远到一定程度,就没话说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有共同语言”了。当两个人的精神成长开始不同步,一个走得快,一个走得慢,所思所想都不一样,自然就没话可讲了。就算讲了,也是不懂,反倒有可能引来不必要的误会,所以不如不讲。不讲的时间长了,精神上的距离就更大了。慢慢地,吃着同样的饭菜却各做各的梦,居住在同一个屋檐下,却我看不懂你,你看不懂我。当两个人互相不懂,还要在一起生活,是很难有热情的,剩下的往往是冷感,凉凉的冷感,成为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


“自爱基于自知”


据说有人做过实验,人死去之后,体重会减轻21克,所以有人就说人灵魂的重量是21克。


据说有人做过实验,人死去之后,体重会减轻21克,所以有人就说人灵魂的重量是21克。


什么是爱?《说文解字》对“爱”的解释是“行貌”,是一路同行。什么是一路同行?就是不离不弃,可离可弃的都不是深爱。什么叫作不离不弃?他就是另一个你,你要像对待自己那样对待他,直到死亡将你们分开。


爱情是全身心的,激情、理解、践行——“激情”意味着我爱上了你,“理解”意味着我懂你,“践行”意味着我愿意陪你一路同行,不离不弃。只有当这三者合并在一起,才叫全身心,只有这三个要素都存在的时候,才有了“我爱你”。


D·H·劳伦斯的书,他是这样形容爱情的:“之前,你是一条河,我是一条河,当我们认识之后,两条河交汇到了一起,从此以后,分不清哪条河是你,哪条河是我,因为我们汇成了一条河,叫作我们。”


西方有一个传说,上帝造人时,每一种材质只制造了两个人,从此人类就用尽自己的一生,去寻找与自己同种材质的那个人。


在西方的传说中,女人是男人的一根肋骨,是男人身体的一部分。如果没有这根肋骨,男人即使看起来再强大,仍是不完整的,生命仍有缺憾。同样地,女人若没有找到那个化生出自己这根肋骨的男人,即使再美丽灿烂,也很难获得真正欢乐幸福的生活。爱情中的双方,就像一对天造地设的齿轮,无论是精神还是身体,无论在时间这条履带上转动多久,彼此总能凹凸相应、长短互补、紧密咬合。


《致D情史》,作者是法国的哲学家安德烈·高兹,D是指他的妻子多莉娜。多莉娜患了癌症,将不久于人世,于是84岁的高兹,为自己心爱的、将不久于人世的妻子多莉娜,写了这封长长的情书,这封情书就是《致D情史》。全书大概有六七万字,记述了两个人在长达60年的感情经历中的一切。当他写完这本书后,他们就打开了煤气,共赴黄泉。在平静、理性和深情的叙述之后,他决定用这种方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他全书的最后一段话,也是他生命的最后一段话:

多莉娜,很快你就82岁了,身高缩短了6厘米,体重只有45公斤,但是你一如既往的美丽、优雅,令我动心。我们已经在一起度过了58个年头,而我对你的爱,只是愈发浓烈了。我的胸口又出现了这恼人的空盲,只有你灼热的身体依偎在我的怀里时,这种空盲才能被填满。在夜晚的时候,我有时会看见一个男人的影子,在空旷的道路和荒漠中,他走在一辆灵车后面——我就是这个男人,灵车里装的就是你。我不要参加你的火化葬礼,我不要收到装有你骨灰的大口瓶,我专注于你的存在,就像专注于我们的开始,我希望你能够感受到这一点。多莉娜,你给了我你的生命,你的一切,在剩下的日子里,我希望我能给你我的生命和我的一切。我听到凯瑟琳在唱世界是空的,我不想长寿,于是我醒了,我守着你的呼吸,我的手轻轻掠过你的身体,我们都不愿意在对方去了以后,一个人继续孤独地活下去。我们经常对彼此说,万一有来生,我们仍然愿意共同度过。

这就是《致D情史》——没有你的世界,我不想要;没有你的未来,我受不了。


《致D情史》,作者是法国的哲学家安德烈·高兹,D是指他的妻子多莉娜。多莉娜患了癌症,将不久于人世,于是84岁的高兹,为自己心爱的、将不久于人世的妻子多莉娜,写了这封长长的情书,这封情书就是《致D情史》。全书大概有六七万字,记述了两个人在长达60年的感情经历中的一切。当他写完这本书后,他们就打开了煤气,共赴黄泉。在平静、理性和深情的叙述之后,他决定用这种方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他全书的最后一段话,也是他生命的最后一段话:

多莉娜,很快你就82岁了,身高缩短了6厘米,体重只有45公斤,但是你一如既往的美丽、优雅,令我动心。我们已经在一起度过了58个年头,而我对你的爱,只是愈发浓烈了。我的胸口又出现了这恼人的空盲,只有你灼热的身体依偎在我的怀里时,这种空盲才能被填满。在夜晚的时候,我有时会看见一个男人的影子,在空旷的道路和荒漠中,他走在一辆灵车后面——我就是这个男人,灵车里装的就是你。我不要参加你的火化葬礼,我不要收到装有你骨灰的大口瓶,我专注于你的存在,就像专注于我们的开始,我希望你能够感受到这一点。多莉娜,你给了我你的生命,你的一切,在剩下的日子里,我希望我能给你我的生命和我的一切。我听到凯瑟琳在唱世界是空的,我不想长寿,于是我醒了,我守着你的呼吸,我的手轻轻掠过你的身体,我们都不愿意在对方去了以后,一个人继续孤独地活下去。我们经常对彼此说,万一有来生,我们仍然愿意共同度过。

这就是《致D情史》——没有你的世界,我不想要;没有你的未来,我受不了。


激情令人振奋,痴情令人沉醉,但是激情和痴情有一个特征,它就是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人在激情和痴情中,是处于癫狂状态的,活得不真切,看得不真切,处在半醉半醒之间。所以,当你处于热恋阶段,内心激情澎湃,你喜欢的这个人很可能不是真实的他,而是你虚构出来的他,你把所有优点都集中在了他的身上。很多时候,尤其当一个人单身的时间太长,积压了太多爱的能量,好不容易盼到了某一个人出现,你就会一下子爱上他。但这个时候,当你蓄积已久的爱的能量全然倾泻到他身上的时候,你很可能没有把他当成一个真实的人,而是把他当成了你心目中的某个理想对象,所以这时你不是爱上了他,而是爱上了自己的感觉,爱上了自己的梦。


“I love you as who you are”——我爱你,如你所是。


真正完美的爱情,应该是一个椭圆,它有两个圆心,一个是你,一个是我。我们会为对方着想,而且不只是从自己的角度为对方着想,也会站在对方的角度为对方着想。


这其实是很浪漫很浪漫的事情——一次又一次地爱上同一个人。不要以为浪漫是花钱的事情,那是浪费。浪漫不需要用钱,而需要用心——用心地了解他,用心地发现他不同的美,然后爱上每个不同的他,这样你等于每一次都在跟一个不同的人谈恋爱。


爱情肯定是要吵架的,但吵架不一定就是一件坏事,所谓“吵架”其实就是一种疯狂的交流——这种非常状态的对话模式能够帮助你看到非常状态的他,更好地理解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平时我们都被理智操控,表现得各种得体,各种“端着”,一吵架面具掉了一地,真性情就暴露了。所以,在爱情关系中,吵架有它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很多时候它能帮你全面了解一个人。


◆ 第3章 成熟与自由


精神之自由、人格之独立、责任之担当——我觉得唯其如此,才能算得上是一个真正完整的、纯正的、成熟的“大人”。


一个自由者都是一个精神的自洽者。


我们经常说一个词——衰老,其实这两个字不应该放在一起,“衰”指的是人精神的沉沦和堕落,而“老”指的是人身体的退步和退化,它们是不同的东西。


“礼乐射御书数”就是我们古代所说的“六艺”,是指对我们身心有益的六种技能。礼,礼节;乐,音乐;射,投射,也可以泛化为体育;御,会驾驶马车,要有驾照;书,书法;数,算术——这六种技能。


简言之,“大学”就是“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穷理正心,修己治人”,是事关生命的大学问,所以叫“大学”。我很喜欢法国作家夏尔·波德莱尔,他有句话让我印象很深,他说,这世界上只有两件有价值的事:第一件是你深感惊喜;第二件是你使人惊喜。延伸开去,我觉得这世界上只有两件有价值的事:第一,你要好好活着;第二,请你在自己好好活着的同时,帮助别人好好活着。再有:第一,你要尽一切努力,让自己活得幸福;第二,在你获得幸福的同时,要给别人幸福。


孔子在73岁离开这个世界时,说他自己“大节无亏,可以安然去也”。什么叫大节无亏?就是这辈子你没有一个必须要说的谢谢,因为你没有亏欠谁;这辈子你也没有一个必须要说的对不起,因为你没有伤害谁。大节无亏,可以安然去也,我觉得这真的是顶天立地的大人。


很多年以前,在古典文学课的开学第一堂课里,我的老师曾对我们说:“你们来大学要学一些有用的东西,要学一些无用的东西。有用的东西能帮助你们谋生,无用的东西能使你们终身快乐。”


有用的东西滋养我们的身体,但只有那些无用的东西才滋养我们灵魂的自由。


◆ 第4章 人啊,认识你自己


西方有一则故事,说的是犹太人问他们的神:“Who are you(你是谁)?”他们的神给出的回答是:“I am who I am.(我就是我)”——换句话说就是,我知道我是谁,我成为我所是。

所以,神之为神,就是因为他始终知道他是谁,他始终成为他所是,他始终有清醒的自知,他始终活成他真实的样子。他不像人类那样,容易被世人的舆论所左右,从而看不清自己;也不像人类那样,总是掉入各种闹剧当中,被这个人支配,被那个人操控,始终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神明之为神明,是因为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自知;而兽之为兽,是因为它始终保持着不自知。


《小王子》里面有这么一个故事,某个星球上的国王对小王子说:“审判自己比审判别人难多了,一个人若能够审判自己,他一定是一个真正的聪明人。”


净极光通达。池塘的水,当它很静的时候,往往污泥什么的都沉淀了,你能够一眼看到底。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内心很沉静的时候,就会心无杂念,你的内心就会很纯洁,用纯洁的心看东西,往往一目了然。所以保持内心的沉静,就会“净极光通达”。


人对黑暗一定是格外恐惧的。人为什么害怕孤独?因为孤独就是内心的黑暗。人为什么害怕死亡?因为死亡就是永恒的黑暗。”


罗素说过,西方文化能够带来世界的进步,但是东方思想才能够滋养人心。


西方文化将目光与思想指向人心以外的这个大千世界,它向外求索,追问世界的根源,追问人作为世界的一部分,具有怎样的属性。而东方文化将它的目光与思想转向了人心以内的那一片精神世界,它向内求索。西方文化看世界,看天空,看土地,看高山和大海;东方文化看自己,看自己的心,看自己的本色与天性,看悲欢离合中人心如何受困与解脱。我曾经读到过一句有趣的话,说人为什么会睁眼与闭眼,人睁眼是为了看这个世界,而人闭眼是为了看自己。东方文化追问世界的方式、追问存在的途径,不是问天问地,而是扪心自问,所以我们长久生活于其中的东方文化,格外注重反躬自省,格外注重明心见性。

这就是为什么西方文化发达的是物理学、化学、科学、解剖学;而东方文化发达的是玄学,它的哲学、物理学、艺术、医学都只是玄学的各个分支。不过也是,还有什么东西能比人更玄呢?


我们传统哲学中的儒家、释家、道家,关注的焦点,一言以蔽之,就是人生与人心,最终追求的都是一份明心见性的自知之明——看清自己的心,看清自己的本性,然后在这个明心见性的基础之上,修心养性,把自己的心性修养好了,关键时候就能自己给自己制造一种精神的力量,为自己找到一套自我疗伤、自我解脱的办法,然后当别人需要的时候,还能够治人。这就是东方思想的逻辑,借精神之光向内求索,反观自身,看清自己,明见自己的心性,然后修心养性,自助助人、自度度人、自安安人,在帮助自己的同时尽力去帮助别人。由内而外,由近及远,推己及人,一切从“心”开始。


“我所知便是我无知”


其实人的一生中所做的任何一件事、学的任何一门学问、遇见的每一个朋友、每一个敌人,都是一条路,都通向自我认识。所以世界上最后只剩下了两件事:第一,know who I am,认识我自己;第二,be who I am,尽力成为我所是。人生的所有事件都指向这两件事:认识我是谁,然后努力成为我所是——知我所是,如我所是。有朝一日当别人问你“who are you”,你是谁?你的回答也会是“I am who I am”,我就是我。而当一个人敢说“I am who I am”的时候,你已是半神,你已然成为了与老、庄、孔、孟平级的人,与他们同等能量的人。就像我们中国文化对“神明”一词的解释——神,是精神;明,是明澈。所以,当你活到精神明澈,你已然美若神明。


其实人的一生中所做的任何一件事、学的任何一门学问、遇见的每一个朋友、每一个敌人,都是一条路,都通向自我认识。所以世界上最后只剩下了两件事:第一,know who I am,认识我自己;第二,be who I am,尽力成为我所是。人生的所有事件都指向这两件事:认识我是谁,然后努力成为我所是——知我所是,如我所是。有朝一日当别人问你“who are you”,你是谁?你的回答也会是“I am who I am”,我就是我。而当一个人敢说“I am who I am”的时候,你已是半神,你已然成为了与老、庄、孔、孟平级的人,与他们同等能量的人。就像我们中国文化对“神明”一词的解释——神,是精神;明,是明澈。所以,当你活到精神明澈,你已然美若神明。


卡夫卡有这么一段话:“当你站在我的面前看着我时,你知道我心里的悲伤吗?你知道你自己心里的悲伤吗?”


你觉得是你自己作的决定吗?不,是你前面的很多人和后面的很多人推动着你作了你自以为独立的决定。很多时候,我们作出一个决定,并不因为那是我们深爱的,或是我们热切期待的,恰恰相反,我们作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爱什么,不知道自己期待什么,所以我们才作了一个大多数人都会作的决定。我们之所以走这条路,并不是因为那是我想要的路,而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的路在哪里,所以就走了一条很多人走过的路。


很喜欢哲学家萨特的一句话:“他人是我,是另一个我,是不是我的我,是我所不是的人。”


这世界上有很多一次性产品,而其中最珍贵的一次性产品,就是你的生命,用完了就没了,所以要慎重地使用,要郑重地决定。


◆ 第5章 自我人生的实现


哲学家尼采,他不是一位被他的时代所认可的人。你知道尼采活着的时候说过什么?他说:“我的话是说给两百年后的耳朵听的。”


真正最难的,是以出世之心,经营入世的生活;入世地做事,出世地处世。真正最难的,是以这样的方式在出世和入世之间找到一条中道,保持一种平衡。


“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真正对一个人好,就要对他好得看不出来;要对他好得让他没有心理负担,不必心心念念总惦记着要回报你;要对他好到他还能和你平等相处,不会感到自惭形秽,对你有所亏欠。


你是谁,不在于你说了什么,你说话的时候,你在表达你是谁,你不说话的时候,其实你表达得更多,连静默也是一种表达。你说或不说,都在表达你自己。


真正的贵族,就是精神的强者。他们就像诗人波德莱尔所说的,“会将其他一切强者视同自己的兄弟,欣赏他,钦佩他,向他学习;同时,他会将世上一切弱者视同自己的孩子,同情他,关照他,尽力为他们服务。”


知我所能,我所能者,尽善尽美;知我所不能,我所不能者,虚怀若谷”


“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搞清楚你自己是酸甜苦辣中的哪一种,然后做你自己,走你的路,不需要去争去抢。因为别人只能“成为他自己”,只有你能成为你,所以在“成为你自己”这件事上,你没有竞争者,没人比得上你。


◆ 第6章 信仰与文化


《六祖坛经》中所说的那样:“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我对这话的理解是,人与人的差别本质上是心灵的差别,精神觉醒就是成佛,心怀公正就能明辨是非曲直,内心常有清明安和便是出家人。


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就懂得怡心以补运,宽心以安生,“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迎之;天劳我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厄我遇,吾亨吾道以通之”。


自我沉潜之识、卓越之见、慷慨之节、笃实之心、文雅之学。


◆ 第7章 附:把我说给你听


你知道香奈儿的创始人是怎么定义优雅的吗?她说:“言行自如,即是优雅。”

《好的爱情:陈果的爱情哲学课》读后感_700字


《好的爱情:陈果的爱情哲学课》读后感700字

自信自洽自由。对书中说的许多人生哲理严重共鸣,而且一直在当下践行。

“可能每个人对人生都有不同的定义,我对自己人生的第一个定义是:我就是海上的一叶扁舟,随风而行。我觉得,命运可以把我带到任何地方去。我很少对命运有很高的要求,要它把我这一生变成一个怎样的人,一定要带我到达多高的一个山峰。无所谓!命运——你随意!但是不管你把我带到哪里,不管你让我到哪个港口,我都会在那个港口好好地安家落户,做好我自己,然后按照我自己的节奏,过我认为幸福的生活,就是这样。

很多时候,命运让我很忙。很多朋友在忙的时候会比较焦虑,我不大焦虑的。我就觉得所谓的忙,就是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其实,当你真的很忙的时候,你哪有时间去抱怨,你应该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的,所以不要留时间去抱怨。当命运让我很忙的时候,我就好好地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地做。当命运让我变得很闲的时候,我就做点不那么讲效率的事情,比如花几个小时抄一本书。我以前抄过《道德经》,抄过《金刚经》,抄的时候真的是每一个字都专心致志,我才不管要花多少时间,我只觉得非常值得,非常快乐。

当命运让我跟朋友们在一起的时候,我就好好地对待他们。我跟大家说过,我的朋友就是另一个我,好好地对待他们,就是好好地对待我自己。

当命运让我一个人待着的时候,我也很会跟自己玩,自己跟自己玩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当我自己跟自己在一起的时候,是真的自由。所以当命运让我一个人独处的时候,那我就好好地跟自己玩。

所以我对生活、对命运没有很高的期待,或者很大的目标,不指望它一定要对我怎么样,它随意。当它自由的时候,我会用我的方式,按照它的节奏来自由。”

《复旦名师陈果:好的孤独》读后感_1200字


《复旦名师陈果:好的孤独》读后感1200字

复旦大学陈果老师,在网络上是红人,而这个红人,不是现在红极一时的网红,而是一个真正有内在力量的思想红人。能够读到她的书,真是荣幸之至。
这本书名叫《好的孤独》,其实本书收纳的不光是陈老师对孤独,独处概念的定义和生活思想的分享。也收纳了陈果老师对于亲情,友情,爱情,乃至对于成熟,生命,死亡,知识,感恩,忏悔,好奇心等一系列问题的思想碰撞和探讨。
现在我将对几个我深有感触的词语进行简单的总结和引用。
对于孤独,陈老师认为,孤独”源于精神的自由自在,即使身处闹市、被人群包围,也依旧如急流中的一块浮木、沙漠中的一位托钵僧,穿行人世,心无纤尘。
当你沉入自我并享受孤独时,人群在你眼中自动隐退,因为喧嚣业已从你心中淡退,或者说,你业已从喧嚣中淡退。
而“寂寞”是一种病,源于心灵的饥饿、精神的营养不良,它需要用人群与喧闹来治疗,像病人一样需要身边常有人陪伴,它需要用迎来送往来遗忘内心的狂躁不安。
对于独处时阅读,老师认为,独处是最佳的读书时光,我们可以贪婪地饮用智者用一生总结出来的智慧,与他们发生超越时空的精神共振。
有时,我们内心某个晦暗的角落会因为一句话而被瞬间照亮;有时,他无声地说出了我们的想法,他看我们比我们看自己更通透,那一刻,我们感觉到的是一种“理解”的美妙,一种豁然开朗的安宁。
独处使思想的流淌更为畅通。我们暂别了生活的人流,却结识了心灵的知己,他们跟我们永远在一起。
对于生命,老师认为,如果生命注定伴随着枷锁,那么一个人的自由就体现在他面对不同的“枷锁”时做了何种选择:如果他选择心灵的“轻歌妙舞”,那么他也就选择了给冲动的“欲望”套上枷锁;如果他选择的是在纵欲的享乐中尽情舞蹈,那么他不得不给自己的理性戴上了镣铐。前者在理性的“自律”中实现了内心的自由——安宁,后者在激情的“放纵”中满足了欲望的自由——快感。
对于成熟和纯真,她认为, 人的成长何尝不像山泉水一样。每个人都有一个纯净无杂质的人生起点,如那清淙欢快的涓涓细流。然后必要经历一段沉浮不定、渐趋纷杂的成长过程,如那遭受污染、浑浊不堪的河道。最终,总会回归于一个清净自在的人生终点,如那容纳百川而自成一体的汪洋大海。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成熟,看似越来越远离儿时的“单纯”,事实上却是越来越趋近淳厚而圆满的“天真”。
对于感恩心。她认为,“恩惠”二字植根于“心”,与之相对应的“感恩”二字底下也是“心”,这就在暗示着我们,真正的恩惠是他人发自内心的善意,所以真正的感恩也当以自我发乎于心的诚挚感激相回馈。
而我,真的很幸运能够读到这本书,从而和作者的思想发生了很多的碰撞,由此沉淀为自己的生活处世哲学。
心存感恩,并在书籍的海洋里努力践行着!
“感恩”二字内涵丰富、意味深沉,它需要我们学会接受温情与关爱,同时需要我们学会传递温情,奉献我们的爱。

《复旦名师陈果:好的孤独》读后感_1500字


《复旦名师陈果:好的孤独》读后感1500字

“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出自现在风靡网络的复旦名师陈果之口,这是集美貌智慧于一身的她的形象的真实写照。读完她写的《好的孤独》一书,我更是见识了她深刻的思想、博大的情怀、过人的智慧、丰厚的积累、独特的理解、酣畅淋漓文采斐然的表达无不流露着她的风情万种,如此卓尔不群的的人也确实完全能做到“与世无争”。读罢全书,令我回味无穷,常常去回看其中那些让我拍案叫绝、醍醐灌顶的章节。
一、关于成功
陈果认为“成功当属于真正的有功者,唯有真正下功夫的人,才配得上享受成功”。这样定义成功并不是一味强调结果,而更注重有没有去尽力,赋予成功崭新的定义,抛弃“成王败寇”的狭隘理念,让越努力越成功的意识深入人心。接着她又把成功分为“功利之功”和“修养之功”,并归两者为“成就外功”一类,还详细说解说了这类成功对于人们来说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因为它们最终都会被时间带走。最后她进一步提出“最高的成功,莫过于内心的幸福”的观点。她认为人们的“心灵、精神、灵魂、人格”才是“常驻而不流逝”,是真正属于人类的,而且也是可以流芳千古的。这一类她归于“成就内功”。有理有据,娓娓道来,鼓励人们内外兼修,成就“幸福”这一人类最高的利益。很有说服力。
二、关于道德
“道德不以‘利他利己’来衡量”,这一观点颠覆了我过去的认识。我一直认为道德是为他人做善事、谋福利,应该是无私的行为。陈果认为“践行‘道德’,不单纯是为了‘利他’,更是通过这样的‘利他’实现最高境界‘利己’——问心无愧,心安理得”。她更进一步认为“不要把道德误以为是人心的束缚,它不压抑人性,它内在于人性,归属于人性,是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善端”。这应该是对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发扬光大。最精彩的对道德的解读是“真正的道德从来是在’利他’ 中实现‘精神的’利己‘、在‘立人’中完成真正的‘自立’,是‘利己’与‘利他’的和谐统一”。可谓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三、成熟与天真
“成熟,就是不断变得天真”;“‘成熟’并不意味着眼神中的‘世故’‘沧桑’,而是指向内心始终如一的天真纯洁;‘成熟’不是人格上的‘皱纹’,而是用不起皱的灵魂”;“成熟的开心,则接近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从容淡定”;“精神的‘成熟’成就了精神精神的最高自由——‘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样精彩纷呈的论述,这样理性、自信、曼妙无限的成熟、天真怎不令人无限神往?!
四、向死而生
这一节里作者借用歌德和雨果对待死亡的态度的事例给我留下无比难忘的印象。歌德认为死亡是让生命从肉体的束缚中解脱,是一种更自由更无处不在的生活状态和存在感。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生死观呀!雨果则更是洒脱地认为死亡就是到坟墓里去造访先于他而失去的老友。陈果的生死观则是“生命装在身体这个皮囊中的一团精气,死亡就是精神离开了这个皮囊,飘散到皮囊之外的无限时空之中”。能这样大彻大悟地看待生死的人都认为人的灵魂是永存的,死亡是在另外一种时空中开始崭新的人生。这样的人一定是不贪生不惧死的人。
风情万种的陈果用自己渊博的学识、深刻的感悟、独特的见解、激情流畅的表达展示了自己强大的内心世界,书中的精彩妙语富有哲理、耐人寻味、俯拾皆是、随处可见,正如她在后记里所说她有“熟悉的哲学的理性思维方式以及信仰的超越情怀”,给无数人在“迷境之中更多一份直面迷境的勇气、更多一点与迷境和解的安适与平静、更多一些超越迷境的希望”,才是她赢得了大众的赞赏,而她的风情万种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期待见识更多她的风情万种。

《复旦名师陈果:好的孤独》读后感_2400字


《复旦名师陈果:好的孤独》读后感2400字

哲学真得很哲学,既理性又温情,思想混沌时读不透它的理性,思路清晰时又被这温情吸引,以至于我读读停停,舍不得放手,花了很长时间来慢慢读,也是有趣的经历。今天终于读完了,想起作者陈果,萦绕在脑海里最清晰的画面依旧是她在三尺讲台上挥斥方遒犀利地讲述人生哲学课—朋友,好不快意洒脱!就是被她的课所吸引而来。
什么是好的孤独?好的孤独,不是坏的,孤独≠寂寞。愿你明白,愿你能够享受好的孤独。
1. 事实上,只有无法接受真实自我的人,才会用虚构的美丽自己骗自己,那是一种直面真相的瘫软无力。如果一个人无可避免地生而有弱点,那么不能接受自己有弱点,恐怕才是他最无可救药的“弱点”。
2. 我们大可以活成我们自己,活得更本色一点、更真实一些,这才是对自己的真诚与善待。
3. 只有无法接受真实自我的人,才会用虚构的美丽自己骗自己,那是一种直面真相的瘫软无力。
4. 我们发现那些人性的不足之处,比如怯懦、自私、贪婪、虚伪、无知……归根到底,殊途同归,症结在于“弱”——怯懦在于面对强者时勇气羸弱,自私在于受功利诱惑时人情薄弱,贪婪在于应对欲望时理性软弱,虚伪在于外强中干、底气贫弱,无知则毫无疑问源于知识的匮乏,即弱于“智”。
5. 意志源于心智坚定、不可动摇;勇气源于内心无所畏惧;谦逊源于心存敬畏;豁达源于心胸宽广。
6. 自我完善,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看清真实的自己。
7. 为了活在社会的主流内,我们选择了活在自我的边缘外。
8. 我们大可以活成我们自己,活得更本色一点、更真实一些,反正还是会有人喜欢你、有人不喜欢你。但至少你会更喜欢你自己。
9. 善意,根基上乃是有情有义,它起于一片赤诚,最终往往体现为一种生活的智慧。
10. 或许死亡本身包含着这样一种自然所赋予的、不易察觉的温柔美意——这块令你耗尽一生而难以摆脱的“巨石”,恐怕唯有死亡才能使你彻底放下;这一条忧心忡忡的人生道路,唯有走到尽头,你才有机会无所顾忌、心安理得地沉入一个永久的无梦之眠,享受完全的清静。
11. 殊不知,生活之为生活,苦与乐皆是她的真味,谁要是拒绝接受生活之苦,注定也会被剥夺生活之乐;两者之间往往不存在取舍,要么全要,要么一样也没有。
12. “孤独”是由自我思想的丰富性而带来的对独处的近乎贪婪的偏好与享受,那是一种对自我充实饱满的精神生活的不紧不慢的消化、悠然自得的回味,娴静而从容。
13. 而“寂寞”是由自我内心的荒凉、思想的贫乏而引起的对独处的恐慌,精神的空洞使我们直觉到生命的虚无,情感的真空使我们怀疑自我的存在,那是一种灵魂中空的干瘪,是绚烂的烟花在高空瞬间绽放、又坠回广漠低沉的黑暗中的无望,焦灼却疲乏。
14. 适度的距离还原每个人的完整性,它使每个人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因其独特而互生欣赏与敬意。更因为这距离有时超越了我们的肉眼视力所及的范围,于是我们产生了精神的凝望——思念。
15. 人总是对最亲密的人最残忍”,恐怕就是因为当我们距离太近了,对方身上的缺点就被放大了,那些远观时曾引起我们赞叹不已的优点却成了近看时的盲点,人们就此遗忘了尊重与爱,于是不再包容、不再心存感恩。
16. 这些东西看似属于我们,其实是我们从时间那里借来的,只有一定年限的使用权,却从来没有所有权。
17. 与朋友在一起,我们不期待得到任何东西,仅那份彼此无需设防的内心松弛、不刻意的流畅自如,已然使我们心满意足。
18. “朋友”往往不是哄来哄去的一个群体,也不是扎堆出现的一个圈子;“朋友”不是对你的主意或见解都抱以赞同、迎合的人,也不是对你事事妥协、盲目跟从的人;“朋友”不是跟班,不是附庸,也不是陪衬人,而是在人格和精神上彼此对等的人;“朋友”很少是一见如故者,因为心灵的亲近、精神的契合往往需要在时间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19. 朋友是“无用”的。我们之所以交朋友、之所以需要朋友、之所以爱我们的朋友,不是因为他们“有用”。朋友不是为了“利用”,不是为了找一个安全的情绪宣泄渠道,不是为了索取安慰,不是为了陪衬自己的优越,不是为了多一个“帮手”或“同谋”,而是为了奉献我们的爱与关怀,为了与之分享心灵的丰富和生活的美好,为了那种相互理解所带来的默契,为了“不时常想起,却无处不在”的空气般的同在感和信赖感。与朋友在一起,我们不期待得到任何东西,仅那份彼此无需设防的内心松弛、不刻意的流畅自如,已然使我们心满意足。
20. 在出现实际的困难时,我们反倒不找朋友帮忙,不向朋友借钱,不要求朋友为我们找工作,不愿意让朋友出面为我们捋平麻烦。
21. 朋友之间能始终信任就因为彼此纯真,友情毁于虚伪。
22. 一个人主观上“利己”也不能等同于自私。“利己”不论是对动物还是对人类而言,都是与生俱来的天性,是最本真的需要,无可厚非。
23. 还有“人性”,那么他的内心就必然存有这样一些“道德”的种子——“恻隐之心”(仁慈)、“羞恶之心”(正义)、“辞让之心”(谦逊)、“是非之心”(理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与生俱来的“良心”。
24. 不要把道德误以为是人性的束缚,它不压抑人性,恰恰相反,它内在于人性,归属于人性,是人性最古老、最原始的“善端”(善的种子)。
25. 也就是说,“道德”不应为了自身的“胜利”而诋毁“金钱”、攻击“物质”、贬低“功利”来标榜自己的清高、烘托自身的高尚。
26. “我们应当努力挣钱,因为它重要;而我们挣钱,最终只是为了——有一天它对我们而言不再那么重要。”
27. “我们能做些什么来促进世界和平?”她的回答是:“回家,并且爱你的家庭。”
28. “干扰我们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我深感认同。或许死亡原本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真正使我们惶恐不安的是我们对死亡的无知及由此带来的恐惧。
2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当我们知道什么是对的,知道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我们便不再会纠结。
30.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当我们不去争,不去计较,我们便不再有幽怨。

《复旦名师陈果:好的孤独》读后感_800字


《复旦名师陈果:好的孤独》读后感800字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由于性格有些“孤僻”,总不爱与人交流,初中毕业那年,有同学留言说:感觉你就像个“隐士”…“孤僻”是有些隔离感的词汇,于社会所不容,许多年来,在享受孤独的同时,还要面临别人的眼光和评论,以至于,我一直都为“孤僻”的性格所困扰。

可是,尽管这样,我还是喜欢独处。独处时使我心安,头脑活跃,思想通彻,连同阳光空气,似乎也比平时美丽香甜。

随着社会阅历的增加,我逐渐的明白了生活是自己的,人生是自己的,评判问题的好坏,常常不是客观的。每个人是我理解的生活不一样,对于别人的评价,往往出自于个人的生活惯性。他们的评价,并非出于恶意,而往往是从自身出发的善意提醒:你这个人,为什么和我不一样,和许多人不一样?

于是,明白了,通达了,思维舒畅了许多。但长久的惯性,在群体狂欢时,总给我一点折磨,让我想离开人群独处。

直到现在:我最喜欢的,还是一个人的绿皮火车,慢悠悠的,被车带往远方,望着群山绿树、枯草农田,在阳光倾泻着的窗边,让思绪随风飘扬。

陈果老师的这本书,让我的孤独也获得了定论:孤独不是寂寞,不是孤单,是灵魂的万籁俱寂、思想的策马狂欢。正如陈老师所说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人类中的承上启下者,在孤独中,我们享受现在、联接过去、畅想未来,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交织中,突破时空的限制,和前人交谈,同未来对话,进一步的,更加的了解现在,认识自己。

小时候非常喜欢一首小诗,时常默念背诵,就用这首诗,作为评论的结尾吧:

《我常常享受一种孤独》刘湛秋

我常常享受一种孤独

对着沉默的自然思索

无论是阳光下的花朵

或是朦胧月色中的星星

都给我自由的宽容

我常常享受一种孤独

无言的踱步或默对书桌

缸里的金鱼不问水仙花

断臂的维纳斯和我对视

没有谁干扰我想象的飞行

这时,我不感到凄苦和寂寞

我能听到清泉的流水

和圆舞曲滑过夏夜的草丛

我又想马上跑到大街

去拥抱热烈而多彩的人生

陈果老师,很高兴认识你…!

《复旦名师陈果:好的孤独》读后感_1000字


《复旦名师陈果:好的孤独》读后感1000字

当然我自认为是一个本我认知很深刻的人,所以说到网红,放以前我会漠视,然后遗忘。

对于陈果,复旦名师,有趣而身材高挑的人,自媒体宣传甚至把她比拟为模特,这多少有作秀的成分,以至于看轻她的时间拉很长。现在想来,任何人都没有资格看轻任何人。

无疑陈果可谓才华横溢,深度有礼。最近我逢人便推荐这本书,好的孤独,是人一生的幸运。

关于好的孤独,陈果有从哲学心理学层面论证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的最高层次,自我价值实现。我认为每一章节都在非常严肃的教你如何做到这一点,无论什么关系,亲人爱人或朋友同事,都有浅尝辄止的维度,都有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平凡。

我一直在尝试论证平凡才是最大的幸福,近几年也有深刻的理解这样的平凡尺度,从而感受到,一个人思考的时候,才是最幸福的时刻,可以更多的关注自我。这是一种体验,所谓爱他人及利他主义,其实也是最高层次的利己,人在世间,总归求个心安理得,道德平静,这一点只有通过完整坚定的执行利他主义方才能实现,同时也论证了爱自己才能更好的爱别人的道理。

你在世界里有很多角色,最不可忽视的应是你自己的原本,期间夹杂了你的原生家庭和自你出生至今遇到的所有有意无意的影响者,这里面五味杂陈,不能去对抗,接受且理解这部分不足,然后放下,不需苦苦的在你扮演的父母子女妻子丈夫上司下属朋友的角色里经营完美,这是跟心灵的对抗,让你十分痛苦,因此,真正的心灵解脱,是热爱平凡,追求平凡。

当然,此处所说的平凡,不是放弃热爱生活追求卓越的态度,更多的是一种热爱自己放弃对抗从而更好的爱他人的态度。这种思考,会让你变得真诚而珍贵,命运里的成功几率也会大幅提升,这是并行的,违背自己的心性去追求成功,是很痛苦的过程,而成功定义在每个人心中均不一样,这就决定人生的幸福度,宽度与深度。身价百亿的富翁,他也可以很平凡,因为物质驾驭不了他的世界,只是他把伟大的事业当做平凡的事情在经营,没有与个性与心性冲突。

话至此处,我觉得一部分逻辑终于可以闭合。很喜欢陈果,这本书我要推荐,让我感受到在她身上有宗萨钦哲仁波切的深度理智和实践生活体验,无疑这是一个值得尊重且优雅可爱的女性,智慧与幽默在她身上,是自然的流露。

我突然想到龙宇,很喜欢的一位女性。她们属于一类人。

感谢成果,让我触摸到了卢梭孤独者的漫步。

毫无疑问,本书五颗星。

复旦名师陈果:人生哲学课(共2册) 读后感(3)篇


复旦名师陈果:人生哲学课(共2册) 读后感 第(1)篇

人注定要承受属于自己的一切,在这一点上无人能够分担,无人能够代劳,再爱你的人也束手无策。我们的命运只能自己承担,我们的孤单终须自己面对。我们对孤单的惧怕很多时候不亚于我们对死亡的惶恐,或许两者一脉相承,因为对我们很多人而言,死亡意味着永远的孤单。我们像逃避死亡一样逃避孤单,对于死亡,我们选择“忘却”,对于孤单,我们选择相似的方式——“掩盖”。于是我们想方设法呼朋唤友,以虚假的繁荣来掩饰内心的怯懦。但是如果我们拿出一些勇气来问问我们自己:当我孤单的时候,我就让自己这么孤单着,不躲也不藏,又能怎样?我承认孤单,迎向孤单,顺从孤单,把自己托付给孤单,结果又会怎样?我倒想看看,孤单究竟能把我怎么样?n当人不再惧怕直面孤单,而是坦然地安于孤单,那么他也就懂得了尊重孤单,学会了将孤单视为生活之友,而当他在善意地感受孤单的同时,他已然成长为享受孤独的思想者。寂寞与孤独确是同父异母的兄弟,都是孤单的嫡传,只不过,寂寞是面黄肌瘦的孤单,孤独是体态丰盈的孤单;寂寞是冷僻的孤单,孤独是温情的孤单;寂寞是轻贱的孤单,孤独是高贵的孤单;寂寞是残缺的孤单,孤独是完满的孤单。其差异源于他们从不同的母亲那里沿袭了不同的品性:寂寞是空虚与孤单的孩子,而孤独则脱胎于思想与孤单的结合。

复旦名师陈果:人生哲学课(共2册) 读后感 第(2)篇

把所有有意义的事情变得有意思,把所有有意思的事情变得有意义

复旦名师陈果:人生哲学课(共2册) 读后感 第(3)篇

翻书的时候,发现了一本叫《卡罗尔》的书,被封面上的凯特·布兰切特吸引,打开看了看。这一看不要紧,竟然几乎确定了我后半辈子的努力方向!我突然就明白了,我是一个中国人,我应该去中国国学经典里面找寻我自己的根。然后又再翻书时,突然就想看看陈果老师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可以一下子这么火。然后就在陈果老师的书里更加强化了我的认知,文化认同是多么的重要,一个人只有找到了自己的根,并努力向下扎下去,才能够茁壮成长。没有根的繁荣,终究是虚假的繁荣,不可能长久。想到黄庭禅创始人张庆祥讲师曾说过,中国历史上的国学经典里面有浩如烟海的璀璨瑰宝,在散落在蒙尘 ,甚至是被误解,他想以一己之力去弘扬我们的文化瑰宝。惭愧地想起,我曾经还想过要做弘扬国学经典的一份子。昨天看了《经典咏流传》,主持人撒贝宁说: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档。我一下子泪如雨下。我们总是期待有人做这样的事,那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去做呢?

陈果《好的孤独》读后感300字-重负之下必有恩赐


泰戈尔说,人若不经历黑暗,无以通达光明。生活固然是西西弗斯肩头得巨石,可是重负之下,何尝不是埋藏着恩赐?

爱与责任比肩而立,自由与命运比肩而立,人道与人性比肩而立。若责任不是沉重得,又怎见爱得深沉?若命运不圈定其边界,生命不存在死亡,我们又有谁会在乎有生之年是否虚度,又有谁会关心,在有限的人生中,灵魂何以能无限自由?若生活没有重负,我们又该拿什么来对人性的顽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使之越来越具有德性的温润,散发人道的柔光。

事实上,有多少人的刚毅坚强,是由挫折磨砺而成。又有多少人的成熟练达,脱胎于深沉的受难,有多少人的纯真,恰恰是双脚深陷淤泥中,不忘仰望星空。一个人肩头扛下了多少沉重的苦难,胸中就承载着多伟大的情感。

让我们笑对人生风雨,品味人生苦难,感悟人生恩赐,收获充实一生,一路馨香一路歌。

《好的爱情》读后感2000字-自爱者,人爱之


没有爱的生命,是没有花的春天,爱是生命的开启,爱也是生命的延续,一个人心中没有爱,那是一颗空着的心,一颗空着的心是多么的寂寞!

爱,可以是两情相悦的爱情,可以是感情深厚的亲情与友情,还可以是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在所有的爱中,最重要却又常被人忽略的一种爱,便是自爱。试想想,一个不会自爱的人,自已都不知道怎样爱自已,他(她)又如何去爱别人?一个懂得自爱的人,就算没有人爱自已,至少还有自已爱自已,自已懂得爱惜自已,人就不再孤单,心就不再寂寞。

自爱就是爱自已,爱自已就是热爱生活,热爱生活就是全然的活好当下的你,活好你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

每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一、关于爱与情

爱情是一个词,爱是爱,情是情,爱不等于情,两者不是一回事。情是由心和青组成的,心里的青葱意味着不稳定、善变、惆怅,情是停留的一种感觉、感触,来得快去也快,旧情还没记住就已被新情所取代,也许这就是人常说的负情汉、多情郎,情最大的特点是多而快、浅而短、浮而变,这类的情感一般都是出于感情的空虚与寂寞,这类人努力想为自已的心寻找一处住所,而往往那颗空着的心总是漂泊不定,无家可归。爱的繁体字是愛,就是用心去爱,愛字如果没有心就是受,心不见了爱就没了,爱就是你心安放的地方。

爱是一团精神与另一团精神的亲密拥抱,是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的彼此共生、相互归属,所谓心灵相通就是我的心门只为你而开,也唯有你才能进到我的心里,而你的到来让我的心能真实感受得到你的存在,真爱无法不专注,难以不忠诚,因为人只有一个灵魂,我的灵魂给了你,就无法再给别人了。

二、爱情三大元素:激情、理解、践行

激情就是怦然心动的感觉。因为你的出现,我会情不自禁被你吸引,我对你的魅力无法抗拒,我会心跳脸红,从此我的心被你带走,魂也跟着心走了。激情是非理智的,没有逻辑与法则,也许让我怦然心动的那个你落在旁人眼里普通得象路人甲,就是如此普通的你,在我眼里和心里,你就是如此玉树临风般俊美,就这样我无可药救地爱上你这个路人甲,也许这就是人常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

理解就是我懂你。爱是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的彼此共生、相互归属,而理解是灵魂之间唯一的桥梁,理解源于了解,一个让我怦然心动的人会让我对他产生浓浓的兴趣,我会想靠近他,了解他,读懂他。有时候你喜欢一个人是因为你不了解他,真正了解后就可能不喜欢了,这种人只宜远观不宜近看,看清了是一种伤害 ;有些人你越了解他就越为他着迷,你会发现他身上有很多不为知人的美好,会不断为你带来惊喜,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你注入了情感与生命,你从一个心怀好奇的旁观者变成一个深情款款的爱慕者,因了解而理解,越了解越理解,彼此理解让两个人的灵魂相连,心意相通,因为有你,我的心被填满,因为有你,我的灵魂丰盈,因为有你,我不再孤独。

践行就是爱的行动。没有实际行动的爱,不是真爱,我爱你只是爱情的开始,爱是需要行动来验证,只有行动才能让对方感受到爱,所以爱是一个动词,只要你需要,只要我能给,我都愿意为你毫无保留的奉献我的所有,我愿意跟你同甘共苦,我愿意对你不离不弃,直到我生命的结束。

激情意味着我爱上了你,理解意味着我懂你,践行意味我愿意与你一路同行,不离不弃,只有三者并在才叫全身心的我爱你。

三、爱情何能长久

爱情就是心与魂的结合,心若远了,情就淡了,魂若不存,爱则不在,长久的爱情就是心的共振,魂的共鸣。真爱一个人不要把他当神来爱,真爱一个人就把他当成一个真实的平常人来爱,爱一个人的前提是懂他,在懂他的基础上更好的爱他,我用心读懂你,然后尽我能所帮助你成为你自已,真挚美好的爱情中,没有非常鲜明的我也没有非常鲜明的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爱中的两个人是两颗跳动的心里装着相同的灵魂,与你相爱,我的心跳动得更强劲,与你相爱,我的灵魂变得更强大,爱情是两个不完美的人,共同创造一个完美的关系,这段完美关系蕴藏着无穷的力量。我本不完美,我因与你相爱而更趋于完美,由不完美到趋于完美,我和你同频共振,不离不弃,长久的爱情是一次又一次爱上同一个人,最好的爱情是我们既是爱人更是知己,永恒的爱情是我与你共同渡过一次又一次的阴晴圆缺,爱的最高境界是我为你而死,我为你而生。

四、爱情与婚姻

其实,我在阅读《好的爱情》关于爱情篇中一直有一个疑问:如果按陈果的爱情观标准来衡量,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现实的婚姻生活,婚后还能保持怦然心动的真爱状态,可能并不多,甚至我都开始怀疑我的婚姻爱情是否一直在怦然心动?爱情三大元素:激情、理解、践行,三者并存才是真爱,如果爱情里没有了激情,剩下理解与践行,没有激情的爱情不是爱情,这种情更象亲情与友情,这种关系是危险的,每个人心中都渴望有激情,那是生命能量的绽放,没有激情的爱情就像燃烧失去了火种,面对的将是冷却与危机四伏。

在婚姻生活里,如果爱情大于婚姻,那就是爱情太理想,婚姻不现实;如果婚姻大于爱情,那就是爱情太遥远,婚姻太现实,我个人理解,爱情与婚姻最好的状态是保持两者的平衡:爱情等于婚姻,对待你的婚姻就像对待你的爱情一样,充满激情,用心理解,然后一起践行,用爱经营婚姻。

五、自知自爱,所以被爱

在古希腊雅典德尔菲神庙门前的石柱上刻着人啊,认识你自已!认识你自已,其实是一切学习和修行的起点与原点,都说人生是一场修行,何谓修行?修行就是在行动中不断修正自已,以什么标准来修正自已?其实这是一个让很多人迷茫的问题,所以啊!认识你自已是多么的重要,那是你人生的航标。

人生的所有事情都指向两件事:认识我是谁,然后努力成为我所是。当我知道自已是一只柠檬,我会努力让自己变得更酸;当我知道自己是一只鸟,我会努力做一个鸟人,让自已展翅高飞;当我知道自已是一条鱼,我会安于在水里畅游。一个人只有真正了解自已,才有可能真正地去爱自已,一个人只有真正了解自已,他的灵魂才是自由的,正真的自由是清醒的自知、勇敢的选择、坦然的担当。

当一个人真爱自已才能活成真实的自已,这个真实的自已不管有没有人爱,至少还有自已爱自已,一个人能喜欢自已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当你喜欢自已的时候,会由内而外散发出一种自信和自由的气息,那是一种无法抗拒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就是正能量,这种气息就是魅力与风情,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当你活成一束光,你就成了光源,谁接近你,谁就接近了光,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都能照亮他,温暖他。

爱情不是你和一个完美的人相爱,而是他爱了你之后,他才更趋完美。为什么是他爱上你而不是你爱上他?我想也许你就是一个自爱之人,自爱者必是对生活充满热爱,自爱者自带风情与魅力,你的风情与魅力让爱慕者闻香而来,寻光而至。

自爱者,人爱之!

爱情在霍乱蔓延时——《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霍乱时期的爱情》讲述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史诗,穷尽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忠贞的、隐秘的、粗暴的、羞怯的、柏拉图式的、放荡的、转瞬即逝的、生死相依的……霍乱会随时间而消逝,但爱情不会。下面是小编带给大家的《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几篇,希望大家能喜欢~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篇一)

读着《霍乱时期的爱情》,尽管作者在其中以乌尔比诺、费尔米娜。达萨和阿里萨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给我们描述了很多种爱情,但是在我看来,这本书里描述的不仅仅是爱情,还包括历史和人在老年。

关于爱情,从总体来看,书中描述的爱情包括幸福的爱情,贫穷的爱情,高尚的爱情,庸俗的爱情,粗暴的爱情,柏拉图式的爱情,放荡的爱情,羞怯的爱情……甚至,“连霍乱本身也是一种爱情病”,如此种种,几乎囊括了所有的类型,而且每一种都描写得透彻,描写得一针见血。但只有主人公费尔米娜、达萨、乌尔比诺的爱情故事是主线,就如同一条河流,贯穿于小说的始终,如河流一样涓涓而流。其他的爱情,有阿里萨像捕猎似的获得的各种类型的爱情,也包括乌尔比诺与林奇的短暂爱情,这些就像河流中偶尔突出的一块块石头,即使在河流中也会形成小小的漩涡,但是却不能阻止河流继续向前流淌。就如同我们的婚姻生活,也许中间会出现一些影响其顺利进行的因素,比如现在最常见的所谓第三者插足,但是只要婚姻的双方,爱依然存在,那么我相信婚姻仍然可以像河流一样一直流淌下去,那些小小的漩涡,终将会被河流丢在历史中,而真爱永恒。就像阿里萨对费尔米娜一样,爱一直在,也终究陪伴他们到生命的尽头,一直到“永生永世”。

关于历史,在所有爱情的描述过程中,作者也展现了哥伦比亚的历史。内河的容颜的改变与阿里萨爱情心理的变化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关系。在他年轻的时候,为了忘却被费尔米娜拒绝的痛苦,他踏上了内河航行,当时的河岸随处可见的短嘴鳄、河牛、河里丰茂的水草,茂密的热带雨林都喷发着勃勃生机,而那时的阿里萨却是已经痛苦不堪,心灰意冷;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革新,人类的贪婪,到阿拉萨老年以后,为了费尔米娜再次踏上内河航行时,河岸两旁存留的只是光秃的树桩、零星的仅存活于动物园的动物,轰鸣的飞机、冒烟的汽车,大批的捕猎者,污染的河水……可是这也没有能让他有任何心情不快,相反,由于能和费尔米娜一起旅行,阿里萨的心情很是高兴,在因霍乱而不能上岸时,他仍然没有感到沮丧,而是告诉船长一直航行下去。

关于老年,小说开头就讲了乌尔比诺好朋友的死亡,死亡原因是对老年的各种征兆的恐惧和不安,无法面对老年的各种不堪,以至于用死亡来拒绝这种不堪,维持所谓的一生的尊严。再到后面,乌尔比诺在年龄已经很大的情况下还爬高捉鸟而不幸摔死;阿里萨其中一个情人说,我们都有一股秃鹫的味道,正如作者说描述的,那是人年老的时候所发出的一种酸腐的味道;还有阿里萨自己因不想承认自己老了的事实,而在医病的时候拒绝相信医生的话,而自欺欺人地说自己很快就好了,绝对要不了医生所说的三个月等等,都展现出了人对老年在心理上的拒绝。但同时,我们又看到了老年人热爱生命、回归青春的希望。在小说最后,费尔米纳早已枯萎的爱情又被激活,且渐渐灼热起来,费尔米纳与阿里萨在半个世纪后终于走到了一起。在内河航行的日子里,两位老人如患上“霍乱”一般迷醉,他们的爱情似乎冒出了腾腾的蒸汽。这简直就是爱情挑战死亡、青春活力冲击生命极限的神话。这让我们感到老年并不可怕,只要仍然有所坚持,老年依然可以有爱情,而且这种感情没有期限,如果非要给它一个期限的话,那就是阿里萨“在五十三年零十一个日日夜夜前就准备好的答案”——“永生永世!”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篇二)

我从未见过这样一场爱情,热烈而炽热,燃烧了整整一生。

有初遇。不过是朝窗子里匆匆的一瞥,从此便梦绕魂牵。如同许多初坠情网的小伙子一样,阿里萨也不可克制地每日在费尔明娜上至圣童贞奉献日学校的路上假装看书,终于得到了她的注意。二人在姑妈的帮助下互相通信,甚至私定终身。然而阿里萨不过是一个邮局的小职员,不可避免的不被费尔明娜那位一心想将女儿嫁入名门望族的父亲接受。在费尔明娜一天上课时被校长发现正在写一封将要给阿里萨的情书,此事决计再也瞒不住了。面对女儿对爱情的坚决,无计可施的父亲将她送去旅行,以图用旅途使女儿忘却这一段过于年轻,宛如海市蜃楼的感情。

这段旅行简直是全书中最让我潸然泪下的地方了。费尔明娜踏上了旅程,路途艰险,几乎让她无力思考其他。然而本来旅途将会使热恋中的两人分隔两地,无法通信,然而阿里萨电报局工作的性质,却使他有一群万里之外的朋友——各分局的电报员们。长长的旅途,被一条看不见的线串联着。费尔明娜的一切,都被一双急切而充满爱慕的眼睛默默注视。无数各地的电报员无不为了这一段爱情做出贡献,将远在万里的爱人的话语遥遥传递过去。此外,阿里萨租下了一整栋房子,还想起了那个传说中的满载珍宝的巴比伦沉船。和别人不同,他所想到的不是得到财宝的疯狂,而是希望通过这样一笔财富能让费尔明娜更加幸福。海市蜃楼一般的传说,茫茫的开阔无边的大海。都没有让阿里萨的信念减少分毫。他找了一个小水手下海了。多次探寻无果之后,阿里萨最终将探寻财宝的事告诉小水手,终于叫水手找到了海底一些“宝物”。阿里萨激动万分,只是阿里萨的母亲却一眼便看穿了那些所谓的宝物,不过是劣质的假货罢了。读至此处,我几乎泪下,出海之时,那样的盼望,我感受到了,最终被骗所得到的落寞,我也读出了。那个小水手也许只是看他傻的可笑,居然会去相信一个传说,于是拿了劣质的珠宝骗他水底看见了沉船和宝物,好骗取他更多的钱罢了。但是我却觉得,这个骗局简直是亵渎了一份爱情。

阿里萨真是一个最浪漫的人。沉船传说虚无缥缈,但他还是愿意去相信。爱情所隔千山。不仅是距离,还有阶级,但这一切都不曾让阿里萨退缩。

对费尔明娜的爱,在入驻心房的那一刻起,便成了他的信仰。

费尔明娜最终是嫁给了一个名望极高的贵族,正合她父亲的心意。饱受打击的阿里萨重新振作起来之后,还是没有放弃心中的信仰。

所谓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不过如此。几十年来,阿里萨的身边总有各式各样的女人,但阿里萨的心灵,妻子的位置,以及年轻时为迎娶费尔明娜而买下的一套打理得宽敞明亮的房子,都只为费尔明娜完整的保留着。

他是个孤独的人,尽管也和形形色色的女人有过或长或短的不为人知的恋情。但那毕竟是阿里萨漫长生活中排遣孤独的一种方式罢了。有人说这本书说的是各色各样的爱情,但各种所谓的感情,只不过是支撑阿里萨坚持信仰的工具罢了,又怎么能够和他对于费尔明娜的感情相提并论呢?他不是为了生活而爱,而是为了爱而生活。费尔明娜从来都是他生活的目标。

一个人也只拥有一生,从青年到老年,不过短短几十载。在不远处默默关注费尔明娜,不仅令阿里萨欣慰,也让他感到无力一般的痛苦。他为了她奋斗,成为举足轻重的公司负责人;也为了她参加花会诗歌大赛,只为了她宣读获奖名单的时候,会为了出现在名单上的他的名字感到意外。他看着她一身青涩地成了别人的新娘,又随着光阴流失,变得成熟,或者老迈。

然而不曾发现,一生就快要走到尽头。阿里萨已经不再是一个年轻小伙子了,他的一生都在一个名叫费尔明娜的身后耗尽。逐渐感到了身体上的衰老,让他痛苦,因为他害怕老去,便不能等到费尔明娜回心转意。

德高望重的乌尔比诺医生意外去世,阿里萨心爱的女人成了寡妇。不再年轻貌美,而是被岁月吸干了琼脂却依旧高傲的女子。为了散心,费尔明娜答应外出旅游,乘坐阿里萨公司的航船,阿里萨在那艘船上的总统舱里亲吻到了这个想念了半个世纪的女子,虽然嗅到了她身上属于老人的酸味。

“我们走,一直走,一直走,重回黄金港!”

就在船遇阻的时候,就在费尔明娜也十分迷恋这样生活的时候,阿里萨说道。回去吧,不再回到原来的地方,随便去哪儿都好,黄金港自然也不错。世俗的眼光太偏执,不如不去看好了。至于这份爱情,已经等待的够久了不是吗?

“见鬼,那您认为我们这样来来回回的究竟走到什么时候?”船长问。

“一生一世。”他说。

一生一世,他真的做到了。文章在这里戛然而止。这个阿里萨准备了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的日日夜夜的答案,终于在这一刻宣之于口。

我也曾觉得这样的结局太过于仓促,然而书是那样厚厚的一本,不必细看,都知道一页页,全都是阿里萨挣扎坚持爱情的漫长一生。我也觉得这样的爱情太不可思议,毕竟本来二人就没有在一起,乌尔比诺医生也算是享了晚年,竟然在这样的年岁里最终走在了一起,实在是出人意料。可是也在情理之中。这是阿里萨的坚持,守候到的美丽果实,这是真正的爱情,只不过在书中饱受波折,来之不易罢了。

乌尔比诺医生的婚姻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阿里萨生活的全部则是对费尔明娜的爱情。这是一种信仰,是前进的希望,是心底的密境,藏着喜怒哀乐,无边的思念。在这里,爱情已经不再有理由。无关乎容貌,也超脱时间,更跳出空间之外。不在乎地位,藐视了世俗,只为了那一个人。

我想,这是那些为了所谓苦衷便闹得误会重重的恋人们所无法想象的吧。半个世纪,一辈子,阿里萨将守候等到了尽头,将爱情酿成美酒。两个鹤发鸡皮的老者,终于于“忠诚号”上牵起了对方的手。这不存在相守恨晚,无关乎虚度了前面的时光。此时的他们,已经经历过了人间的浮华和无奈,剩下的只有最简单的爱。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篇三)

爱在霍乱蔓延时——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

“是毫无疑问的,苦扁桃的气息总勾起他对情场失意的结局的回忆……”

开篇短短一句话,就为这半世纪的绝恋埋下了伏笔。初读已觉惊艳,再阅更觉回味悠长。那种被爱情击倒而自杀的人们用氰化金自杀后遗留的气味,像苦扁桃味一般刺鼻,细细回味起来却包裹着丝丝甜味儿,这像极了爱情,尤其是不幸的爱情。全书漫长时间的轻轻诉说,平淡却引发无穷的共振。

“穷光蛋爱上了公主,公主却嫁给了王子,穷光蛋求而不得,黯然神伤。”这是很多爱情故事的套路。可马尔克斯却让这个穷光蛋从公主嫁人的那天起拼尽全力奋斗,只为能让他的所有配上她的节奏,最后成为王子。后来他身边,一个个女人走过,可是他内心仍在为公主守候。五十一年后王子的那场葬礼,肃穆而庄重,公主没有眼泪却满脸哀愁;人群中,他却全身颤动,热泪潸然。这眼泪,不是像他自认为的那样,自半夜一直强忍着的眼泪,而且从五十一年九个月零四天起就强咽的眼泪。

霍乱时期的那场爱恋,如朝露般璀璨却短暂,它真的像极了霍乱,不知所起,却疯狂蔓延,无法治愈。五十几年来,阿里萨带着对费尔米娜无穷无尽的思念,经历了无数次逢场作戏的爱恋,参透了各式各样的爱情,这也是能引起很多读者共鸣的原因之一。可是我曾经一度怀疑,他在大半生中经历了肤浅羞怯的、柏拉图式的、放荡卑劣的、隐秘不伦的多场情爱纠葛,这究竟是为了排解思念费尔米娜痛苦,还是打着爱她的幌子自我安慰,事实上却是为了寻欢作乐呢?如果真的是为了排解对费尔米娜爱而不得的痛苦,那这种爱情到底有没有变质呢?可我也相信,最后在那远离尘嚣、驶向永恒的巨轮上,阿里萨说出那句五十几年前就准备好的台词“永生永世”时,他是绝对炽热真诚的。

其实换个角度,费尔米娜未必不是一直爱着阿里萨的。只是这种爱藏的更深,深沉到她自己都察觉不到。它被深埋在费尔米娜和乌尔比诺医生世俗而无比圣洁的婚姻生活之下。他们有初见的美好,有新婚的甜蜜,有婚后的背叛,也有过争吵和误会,不过乌尔比诺医生的理性和呵护解救了费尔米娜,维护了他们的婚姻。在他那句“稳定比幸福更重要”的箴言引领下,他们的生活不失为舒适安定,甚至也可以说幸福快乐。可是这种模式下,我觉得与其说他们是因为爱情而缔结婚姻,不是说是为了生活而需要有爱情。记得最后在轮船上费尔米娜回忆起丈夫时说:"“真是无法相信,经历了那么多的吵闹与厌烦,这许多年竟还能感到幸福,见鬼,我都不知道那到底是不是爱情。”是啊,也许稳定、和谐与幸福等因素一想加,几乎等于爱情,可它终究不是。几十年的岁月里,当费尔米娜站在窗台回忆从前,看到满目凄凉的小公园,嗅见栀子花散发的潮湿饿香气,想起在杏树下面的笑靥,她会不会遗憾这一生再也等不到花冠的爱恋?

爱情究竟是什么样子?是阿里萨长达半世纪的痴痴追寻,是费尔米娜深藏内心的未熄灭的火种,还是乌尔比诺医生长久的陪伴?我无法描绘出爱情真正的样子,但是似乎没有人规定过爱情必须是纯洁无暇的。阿里萨的爱情,疯狂,扭曲,混乱,无法为常人所理解,可是却能够穿越这五十几年的岁月,走过各色风流韵事,情爱纠缠。即使他已经苍老,然而那热情却依旧涌动如豆蔻,真诚而动人。

多年以后,阿里萨手持鲜花,期待日落黄昏时,费尔米娜的心还能再次为她绽放,在荒野里燃烧如昼。他们在黑暗中相拥,他们在长河里共游,这条爱情的航船定能长行到永久。通过这场近乎史诗般的爱情,马尔克斯似乎在告诉我们,只要爱得够深,坚持得够久,最后我们都能牵起梦中人的手,像阿里萨一样,说出深藏心底多年的倾慕与思念。

霍乱席卷的时代,人们一旦感染上,就无可幸免,无可救药,越接近死亡,它的威力就越大。爱情亦是如此,距离死亡越近,爱就越浓郁。阿里萨苦等了一个霍乱时代,终于等来了一个与费尔米纳重逢的机会,等来了从五十几年前蔓延至今的那场爱情的美丽结局。

爱情像霍乱,可不同的是,霍乱会随着生命死去,可爱情不会。它可以超越时间,超越生命,超越一切概念,无论何时何地,爱情永远是爱情。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篇四)

《霍乱时期的爱情》这部小说讲述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史诗,这部小说涵盖了爱情面目的多个可能性,飞蛾扑火的,忠贞不渝的,蔑伦悖理的,隐秘羞怯的,粗暴放荡的,更有柏拉图式的,转瞬即逝的,生死相依的。却也没给人纷繁错杂的感觉,故事的脉络很清晰,我只是对于文章的开头对摄影师的描述有点摸不着头脑,只是单纯的引出乌尔比诺医生走向死亡的前奏吗,不得而知。

小说中,三个人物贯穿始终。

费尔明娜,传统与反叛,理性和浪漫特质交织,在她身上看到了女性性格中包含的美好与缺陷,她永远保持着高傲的姿态,一生不被侵犯,高傲似渗入骨血之中,与生俱来一般。我不禁想,她一直这样端着,人前人后不曾放下,不曾觉得累,厌倦吗?后来渐渐明白,那件缀满高傲的华裳一经费尔明娜体温的熨烫,便犹如千山万水走遍终见归宿般自然与她融为一体,成为她身体的一部分,让她在平凡中开出花来,又哪来“累倦”一说,着实愚钝。她身上的这种特质是现代很多女性所缺失的,也是所向往的,个人觉得女人本就该这般,不委曲求全,不将就怜悯,为自己而活,对自己负责,坚决果断,这是一种态度亦是一种选择。

对于费尔明娜,我觉得作者给予她太多偏爱,她就像被命运之神眷顾一般,佛罗伦蒂诺用一生去爱她,终身未娶,一直将她放在心里妥善保管。乌尔比诺医生给了她地位和一个家,免她惊,免她苦,除了婚姻中的一些小插曲,也算给了她一世安稳。如此一生,她应该是知足的吧。对于费尔明娜,我钦佩,当她发觉让一个幻影在自己心间占据那么长时间,坠入失望的深渊后,坚定利落抽身而出,断绝一切关系,不留一丝退路,全身而退,简直是女性的楷模,但我也惊讶她能这般决绝洒脱的放下一个曾让她不惜违抗父命,孤身搏斗的人,理性的让人觉得薄凉,她是那么自我,她的爱太过骄傲,她的爱缺乏仁慈,缺乏怜悯。

乌尔比诺医生光鲜的外表,理性的思考都不能掩盖他骨子里的懦弱,一个被家庭观念和社会地位禁锢了一生的可怜虫。他做什么事都必定瞻前顾后,畏手畏脚,从来不会随心所欲去做一件自己喜欢却有失身份的事,一切有损他声誉的事都束之高阁,就连婚外恋与她人做爱,都掐准和静脉注射药物一样的时间,匆匆完成,如公务一般,了无情趣。多么可怜可悲可笑。这也说明一个问题,一旦一个人得到的越多,地位越高,那么他承担的风险也愈大,顾及的也愈多,因为高处不胜寒,站的高,一旦失足,摔的就惨。恰恰那些孜然一身,不名一文的人才活的率真随性,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可以失去,所以对一切都有恃无恐。纠结分裂的现状,多少让人觉得无奈。

佛罗伦蒂诺用一生去爱一个人,把对爱的所有偏执都给了费尔明娜,这样的偏执让人觉得心力交瘁,费之于他,犹如非病毒性霍乱在他身上肆虐一般,寝食难安,神思枯竭。当他确定自己和费尔明娜真的结束了,母亲送他远走的前一晚,他在费的阳台下拉响为她创作的爱的华尔兹,没有得到任何回应后,头也不回地在死一般寂静的街道上渐行渐远时,心里感到的并不是明天即将远行,而是仿佛多年前就已抱定永不回来的决心,离开此地,足见爱得深切。但是最后并未远行成功,而是怀着对费尔明娜的爱,等待了多半个世纪。后来他尝过女人身体带来的快感后,便一直与多个女人保持这种肉体关系,他没有对费守身如玉,却也是守心如一。最后在乌尔比诺医生死后,他终于有机会为自己的等待画上一个完美的句点。他与费尔明娜在一艘为避人耳目而升起霍乱之旗的船上过着新的却也带有欺骗性的生活,他用“一生一世”来回答船长究竟要走到什么时候的问题,不禁让人泪目。他用一生诠释一段爱,不知是可敬还是可怜呢。他如此执着也许有求而不得的原因吧,渐渐,想她变成了他的习惯,爱她变成了他的宿命,它所要的幸福就是陪着她一起见证岁月老去的模样,一起倾听时光流逝的声音。我觉得书中的佛罗伦蒂诺是一个偏理想化的人设,为爱而生,逐爱而活,为了爱散发出向死而生的魄力,他的爱是乌托邦式,像火焰,激情澎湃但也会灼伤自己,与当下的现状格格不入。注定不被接受认可。

我深知我写的每个字每句话都含有我的感情观,有自己对爱情的想法,成熟不足,稚嫩有余,却也饱含赤诚真心。

诠释爱情的真谛_《1980年代的爱情》读后感400字


诠释爱情的真谛_《1980年代的爱情》读后感400字:

爱情是什么?恐怕很难用只言片语说清,但爱情绝不是只有一种模样,1980年的爱情就跟现在的爱情不一样。

这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悟,爱情身为一种美好的情感,却因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给相爱的人完全不同的感受。美好的爱情是极难得的,在野夫那个年代,爱情是一种奢侈品。不不!一点也不奢侈,相反,它应该是最廉价的东西,廉价到其他任何事都比爱情重要。

这是那个时代给爱情的烙印。常常听人说一句话:我从来不关心正直,因为那离我很远。可从野夫的书里,所有人的命运都和正直息息相关,何况是一点小小的个人情感。那种本该幸福的人生,被某种外力生生扭曲的痛苦是我们这代人体会不到的,或许将来还会体会到,这都不好说。书里也能看到野夫的克制和释然,对命运的无常已经看透,便不在纠结,说多了也只能成为又一本禁书。

那个年代的过来人,如果你问他们爱情是什么?其中很多人大概都会说:爱,就是放弃。那这个时代的爱情又是什么呢?高高在上的房价又斩断了多少情愫?作者:辛巴吼吼

《1980年代的爱情》书籍图

爱上爱情的什么-读《爱上爱情》有感


这本书是《我为歌狂》的续集,作者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爱一次痛一次、忧伤的悲情故事。这写的就是爱情了,音乐、爱情好像都是现在我们中学生比较注意的字眼,当然我也不除外。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管你是青春年少,还是老年迟暮,这是我们怎么都躲不过的宿命。

然而,现代的我们爱上了爱情的什么?

梁山伯与祝英台羽化成蝶,在山水与繁花间流连飞舞,许仙和白娘子共一把油纸伞,携手于断桥庭院,善良的七仙女抛却天宫的安逸,甘愿于董永织布耕作,《西厢记》里的崔莺莺不做嫌贫爱富的人,将终身托付于张生。这些沉积着浓重历史的爱情佳话演绎出一场场荡气回肠、婉转凄美的故事。

也许,应该说这些只能做心头久远的故事吧。因为在红尘的纷杂中,爱情似乎已经远远脱离了这样的纯真。与门当户对,金钱地位,容颜美丑丝丝相连。“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可你却总是笑我,一无所有。”歌里已经唱得明白,一无所有叩不开爱情的柴扉,“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的表白言不出爱情的浪漫。

现代爱情在丢掉它的粉饰之后,逐渐枯萎而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

面对爱情的左挑右选,物质终究占了第一位。爱情背后附加了条件,还能算是爱情吗?

虽然书中的主人公经过诸多的曲折和磨难,最终走在了一起,读后,除了感动,却有一丝疑惑,如果他们真的生活在现实中,还会如此地不顾一切,如此的付出吗?

你爱上爱情的什么。

爱情在附加上若干条件后,已然不能称其为爱情,只能算做一种交换,这样的交换,注定忏悔无门。

也许,我太过悲观了,也许,爱情,有一天真的会降临?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好的爱情:陈果的爱情哲学课》读后感_11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陈果读后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