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信》读后感800字

《信》读后感800字

《信》读后感_2300字。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思维的火花一闪而过以至不再出现,所以写一篇读后感尤为必要!我们该如何去写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信》读后感_2300字,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信》读后感2300字

东野圭吾

◆ 第2章

东野圭吾通过《信》告诉了我们关于歧视的两个“真理”:一、歧视是本来存在且威力巨大的;二、歧视是理所当然必需存在的。

◆ 第6章

今后不管是说穷,还是说父母双亡,谁也不会同情的。只要知道是武岛刚志的弟弟,大家都会回避的,不愿意沾上边儿。

◆ 第15章

那个唯一的亲属还在拖后腿,包括这次——直贵想说,又忍住了。

◆ 第18章

别有事没事地来信就好了!这就是强盗杀人犯弟弟的想法。不写回信正是想疏远的意思,你怎么就没有意识到呢?自己写的信,对弟弟来讲,是把他束缚在厌恶的过去的枷锁,怎么就不明白呢!

◆ 第22章

门关上以后,直贵还是那样坐着。一天中发生了各种各样的事情,来了各种各样的人,又都走了,最终还是独自一人。

只是得到了本应得到的结果,他自言自语道。放弃,对于自己已经习惯了,今后一定还会继续,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自己的人生。

◆ 第26章

我自己的人生啊。我这一辈子再也不可能站到前台来了,就跟乐队不能登上舞台一样,在电器店上班却不能在店里工作。”

◆ 第27章

正是这样。人都有着各种关联,有爱情,有友情,谁也不能擅自将它切断。所以绝对不能认可杀人。从这个意义上讲,自杀也是不好的。所谓自杀,是杀掉自己。即便自己认为可以这样做,他身边的人不一定愿意这样。你哥哥可以说像是自杀一样,他选择了社会性的死亡。但是,他没有考虑留下来的你会因此多么痛苦。靠冲动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包括你现在受到的苦难,都是对你哥哥所犯罪行的惩罚。”

“方法只有一个,孜孜不倦地一点一点恢复他与社会的相容性。一根一根地增加与他人联系的线。等形成了以你为中心的像是蜘蛛网一样的联系,就没有人无视你的存在。这样迈出第一步的地方就是这里。”说着,他用手指指着脚下

◆ 第35章 尾声

我是不应该写信的!哥哥认为。

你想错了,哥哥。正因为有了那些信,才有了我的今天。如果没有信大概痛苦会少些,可也没有了人生道路上的奋斗和摸索。

每次看东野圭吾的书都是受益良多。这本堪称东野圭吾集大成的作品,不重推理,却在不断进行对人性的探索和把握。主人公从一次次陷入低谷,慢慢失去自我失去本心到后来幡然醒悟,作者可谓是虐了主角与读者一路才在最后在书中注入爱与希望。

其实整本书的剧情很简单,因为身体原因而失去工作的哥哥志刚为了供弟弟读大学,决定铤而走险进入一位富贵老人的家中盗窃,却因为回头拿那一袋弟弟“爱吃的”栗子而被老人发现,极度慌张之下杀害老人后被捕入狱。一夜之间,弟弟直贵从一个优秀的三好学生变成杀人犯的弟弟,同学的冷漠疏远,房东的咄咄逼人,无处着落的生活费让他无所适从,他也由此失去了进入大学的机会。此后,他的工作,他的音乐梦想,他的恋情,皆因哥哥的事情被曝光后而遭遇破灭。他也从一个正直善良,努力拼搏的少年变得圆滑世故,变得怨天尤人,变得不择手段。但是直贵终究是幸运的,他遇到了由实子,那个从一开始就喜欢他,一直对他不离不弃的傻姑娘。正是因为这一个傻姑娘,公司的社长注意到了直贵并开导他。而直贵自己也想不到,他的人生因着自己的努力,因着两位贵人的出现,居然真的在一步一步变好。

而“哥哥的信”便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因为哥哥的身份而在人生路上回环曲折的直贵越来越厌恶那一封封每月不断的嗦言碎语的与他而言毫无意义的信。他想逃避过去的一切,他想撕掉“杀人犯弟弟”的标签,可是我们都知道,“你越害怕什么,它就越会发生”。可是直贵不懂,他变得自卑而愤懑,固执地认为这是身边那些歧视他的人的错。

于我而言,第一,尽管我不赞成,我很痛心直贵一步一步变成自己不想要的模样。可是我却能理解直贵,我也忍不住替他感到愤懑不平。直贵是无辜的,杀人的是他的哥哥,大家凭什么疏远他或者是瞧不起他?直至听了社长的话后才恍然大悟。虽然直贵是无辜的,可是他的哥哥毕竟杀了人,所以直贵所受的苦难,便是对哥哥所犯罪行的惩罚。哥哥是判罪入狱就没事了,可是作为家人却平白遭受他人的疏远与歧视。所以犯罪怎么可以说是一个人的事情呢,它不仅仅赔上犯罪者自己的一生,还可以轻易毁掉两个家庭甚至更多。这时候我们所看重的“血脉亲情”,却让我们在人生的路上曲折万分,甚至终生潦倒。因此永远都不要去做那些让自己后悔的事情,指不定哪天你和你最爱的人都会由此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第二,当我看到直贵因为一次次因为自己特殊的“身份”而遭遇不公正待遇,渐渐失去那一份善良时。我忍不住痛心疾首,去谴责直贵为什么要变成这样。可是当我又看到许多评论不断地责怪直贵,说他为什么不能保持本心时,我突然醒悟,我们凭什么去指责直贵呢?对于直贵的遭遇,我们很同情,我们很为他不平,颇有几分“感同身受”的意味。可是我们终究不是直贵,他的一切我们都没有遭遇过。我自己也是前不久才想明白,这世上没有所谓的感同身受,没有经历过就没有权利去谴责他人,因为换你在那个位置上,你未必能做到像他那样。看过一篇文章,不随意评价他人便是最好的修养,人人心中都有不为人知的故事,不要说我们不知道,即便知道,我们也不懂。也因为如此,真正懂直贵的只有由实子,因为有相似的经历,因为不想看着心爱的人也像自己当初一样挣扎痛苦逃避,所以由实子才会自始至终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着直贵。而作为读者的我们,作为局外人的我们,倘若都多一份理性和宽容,那么这个社会,是否会变得好一点呢?我最喜欢文中尾声的写一段话“你想错了,哥哥。正因为有了那些信,才有了我的今天。如果没有信大概痛苦会少些,可也没有了人生道路上的奋斗和摸索。”希望同在人生路上探索的我们,终能苦尽甘来。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斯通纳》读后感_2300字


《斯通纳》读后感2300字

首先,这本书的封面是我见过设计最新颖的封面,这个封面是将五部英国文学史上历久弥新的著作上下排列,然后抽取其中的单字母组成了Stoner的名字,名字最后的r,取自斯通纳作者约翰·威廉斯的学术文集《文艺复兴时期的英语诗歌》。

封面的下方有两行小字,第一行是: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

就感觉人的一生就是这样的,需要苦苦挣扎,舒心与快乐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人的一生,总要去经历很多。

第二行也有这样的小字:

第一眼故事,第二眼经典,第三眼生活,第四眼自己。也许,通过这本小说真的可以了解或者知道点什么。

威廉·斯通纳,一个来自乡下农场的普通男人,青年时代步入大学学习农学,希望有一天可以帮助到父母,却在一堂选修文学课上,因为莎士比亚的一首诗而唤醒了他的兴趣,以此为转折点,最终成为一名大学老师。

他是一个爱书爱阅读的人。

他成为了一位知识分子,他的一生也如很多人那般平淡无奇,但他有教育情怀,学问高超,对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坚决捍卫正义与良知,是一位难得的好教师。在放弃奔赴前线之后,他选择继续读博士研究生,这样选择的原因是

一、他认为文化的承袭与国家和平同等珍贵。

二、在他做出选择时,他的朋友告诉他:

斯通纳极看重教师的职业操守。面对懒惰、自大、不学无术且不诚实的学生沃尔克,斯通纳不惜得罪行政领导也不愿意在论文答辩中通融妥协。他说:对他来说,要是当上教师,那将是一场——灾难。显然,一个品行有缺损的人担任教师,可能会功利地对待学生,只受利益驱动而不知敬畏讲台。

他是理想的主人,却也是剧情的奴隶,他在事业上的顺利并不代表在家庭中的顺心,可以这样说,他的婚姻是不幸的,没有一丁点的甜蜜,也没有一丝的期望。不要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他们的爱情本身就是坟墓伊迪丝是因为想要拜托家庭的束缚而选择和斯通纳在一起,不是真爱斯通纳,这样的初衷必定会出现不完美的结局。

也正是这样失败的婚姻,使他选择了出轨,也只有那样短暂的时光,才滋润了他的一生,以致于他死前的念念不忘。那个比他小很多的女孩,使他几乎是决定性地领悟到,自己从未怀着任何亲密或者信任,乃至人类托付的温暖去了解过另一个人。这种传统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告诉他们,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是分离的,而且事实上也是互相为敌的。

你最初爱的那个人并不是你最终爱的那个人,爱不是最终目标而是一个过程,借助这个过程,一个人想去了解另一个人。

不管你愿不愿意,世界从未停止它以旧换新的脚步。家庭的悲剧在他的女儿身上重演,女儿的意外怀孕,女儿的婚礼,都是女儿为拜托母亲的束缚而选择的路,女儿的丈夫在战争中牺牲,她只能一个人带孩子,回家看望父亲时也会遭到母亲的冷眼冷语,她因为逃离而失去了很多东西,却没有其他的方法获得自由。

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海德格曾说:“人是走向死亡的存在者”。人活着似乎就是为了死。死亡替生命注入了悲观及恐惧的成分;因此,死亡俨然成为人生中最必要、也是最困难的生命问题。每个人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无可避免地要认真思想死亡的问题。

然而,斯通纳的生命最终还是结束了,无论经历了多少不幸,他都没有力量去改变了,只有一本书陪着他走到了生命的终点,他最喜欢的职业与女儿,都已经成为过去的或者不得不放弃的。或者说,他甚至连一本书都不能带走也许一个人的一生注定平凡,但也要以饱满的热情去拥抱每一天,思考活着的意义所在,作者通过描述一个普通男人的一生,来解释很多人的一生,一个故事,它以不带一毫悲喜的冷静洞察了生活本质的全部。

森林报读后感2300字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说的真是一点不错。一本好书就可以让人明白很多的道理。一本好书可以让人陷入深深的沉思。每读完一本好书就会让人豁然开朗。是书让人类走上了进步的阶梯,有了今天这欣欣向荣的世界。书这无声的预言家,预知着未来,预知着中国的梦。

这个寒假,在读了《森林报》后,我再次见到了记忆中的动物朋友,比如:凶残而又贪婪狼、可爱而又温顺的梅花鹿、健壮的狗熊等;当然也再次忆起了我的植物朋友,比如:高大的云杉、矮小的白杨、白桦等。总之,带给我强有力的视觉冲击,让我心情舒畅。

看了《森林报》之后,我受益匪浅,让我懂得了不少知识哦!那些喜欢看童话书的小朋友,也可以买来看一看,因为这套科普书是一套比童话书更有趣的科普读物哦!

森林报分为“春、夏、秋、冬。”四个阶段,这本书主要写的是森林里发生的一切事情,这些事物在普通的报纸上根本没有说。

森林报这本书是属于科普类的书,里面介绍了森林中的各种有趣的事,除了春、夏、秋、冬,四个阶段,里面还有更细致的分类,如:“打猎”、“城市新闻”、“无线电通报”、“集体农庄新闻”……

我们常说:“生命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可是我们可能没有想到,动物的生命也是生命,和我们的生命同样宝贵,为什么世界上会出现一级保护动物,就是因为我们不断的猎杀动物,使动物的数量急剧减少,才会出现这种局面。

我也是第一次醒悟,人类是那样地残忍,我希望更多人醒悟过来!

林里面的动物们十分繁忙,都在为抚育下一代而忙绿着,你看,河榧子幼虫在小河和小溪的底上建起了轻便的小房子;鸟爸爸还要去四处寻找食物给正在孵蛋蛋的鸟妈妈吃呢!

我很喜欢鸟类,因为鸟的父母是最负责、最爱自己孩子的父母,它们的孩子也不多,最多的也只有20个,鸟的父母为孩子工作的时间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它们一天的20个小时都在照顾孩子们,可见这些父母对孩子的爱并不亚于我们人类。但我也不是每种鸟都喜欢的,因为有些鸟的父母相当可恶,就拿杜鹃的父母来说吧,它们很懒,懒惰到连窝也不愿意做,索性就把自己的卵产到别的鸟类的窝中,当小杜鹃长大了之后,不仅会十分残忍的把其他兄弟姐妹挤下窝摔死,而且连自己的“父母”也置之不理呢!森林里每天都有讲不完的故事等着我们去发现。

每当从我家附近一家公司旁边路过,我都会看一看公司门外的几十棵丁香和春桃,向这些相识几十年的老朋友问好。半月前当我再次路过那家公司,满地都是它们的碧血和残肢。这还不算最糟,许多店铺门前的树木被残害,目地是为了保住店铺的财运,有人在禁猎期对鸟兽大开杀戒。我们必须学习采用疏导的办法,让人们从小熟悉和热爱自然,知道怎样与自然相处。

为此,我们需要大量与动植物有关的自然之书,激发儿童对自然的兴趣和感情。可惜,中国的学者和作家对这个工作做得很不够。当然,我们有《南方草木状》等古籍,可它们并不适合儿童阅读。周建人撰写过《花鸟鱼虫及其它》,陆蠡撰写过一些出色的动物小说,可这样优秀的作品实在太少。在前苏联,却能找到许多适合儿童阅读的自然之书,其中内容最丰富、最贴近儿童的作品,当属比安基的《森林报》。

比安基(1894~1959)是前苏联儿童文学作家和生物学家。1924~1925年,比安基主持《新鲁滨孙》杂志,在该杂志开辟描写森林生活的专栏,这就是《森林报》的雏形。1927年,《森林报》结集出版,到1961年时已再版10次,每次都增加了一些新内容。

《森林报》是一部儿童森林百科全书,不但内容有趣,编写方式也极其新颖。全书据月报形式编排,每月一期,共分为春夏秋冬四册,每册书都按照独特的“森林历”编排,把3月21日看做春天的开始。在阅读《森林报》之前,你很难相信,在一年之中,森林里竟会发生那么多激动人心的新闻:

3月,秃鼻乌鸦从南方飞回来,揭开森林之春的序幕。4月,候鸟回归,蝰蛇在太阳下晒日光浴,鼯鼠树叶般地在空中飘飞。5月,动物们在森林里召开音乐会,秧鸡从遥远的非洲徒步返乡。6月,花草开始贮存太阳的生命力,鸟儿忙着筑巢和下蛋。7月,鸟儿开始哺育后代,草莓和黑莓渐渐成熟。8月,幼鸟开始学飞,蜘蛛带着细丝在空中飞翔。9月,候鸟悄然远行,槭树的翅果在风中寻找归宿。10月,西风开始采集树叶,松鼠把蘑菇穿在松树枝上,当做冬天的点心。11月,秋天到来。12月,无数尸体被积雪掩埋。1月,一切都被白雪覆盖。2月,当秃鼻乌鸦再次出现,新年又将从头再来。

森林中最为惊心动魄的故事,当属云杉、白桦与白杨之间的“三国演义”。4月,云杉国派出滑翔机般的种子,让它们空降到一处林间空地,企图占领这片“新大陆”。5月,野草大军侵入这片空地,用草根把多数小云杉在地下活活勒死。此时,白杨国派出白色独脚小伞兵,准备发动奇袭。不久,白桦国的种子也坐着小滑翔机赶过来,参加三国大战。第二年春天,白杨国和桦树国联手对敌,令云杉国大伤元气。后来,白杨国和桦树国开始互相倾轧,这才给了云杉国一线可乘之机。三十年后,三足鼎立的局面彻底形成。一百年后,云杉国凭着悠长的后劲灭掉异国,一统江山。

除了动植物故事,《森林报》中还提供了大量观察和研究自然的方法,同时配上伏·库尔多夫绘制的精美插图,帮助小读者们学习和记忆。为了让读者巩固这些知识,书中附录了许多有趣的问答题。比如:什么昆虫把耳朵生在腿上什么鸟的叫声跟狗差不多青草何时会变成天蓝色癞蛤-蟆冬天吃什么读完这本妙趣横生的自然之书,你不但会从中找到答案,还能拥有丰富的动植物知识,懂得热爱自然和生活,为保护自然尽心尽力。

《草房子》读后感_2300字


《草房子》读后感2300字

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草房子》,讲的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生活在油麻地里的一群人交织在一起的生活。从每个人的视角来讲油麻地,讲生活的磨难,生活的馈赠,每个人都像茫茫大海中一只浮游,相互温存,又渺小得可忽略不见。

草房子指的是油麻地的一种特殊建筑,油麻地小学所有建筑都是草房子。用草房子做书名,更多是象征意味。象征那一段童年,那一段历史。人脱不开历史,人在历史中长大,带着历史的印迹。正因为此,曹文轩特别在书后记中声明,虽然写的是过去的事,但是依然能感动现在的孩子,人的内核没有变化。

虽然写的是孩子的事情,成人也会被打动。因为人类普遍对美的追求是不会改变的,而那些能够感动孩子的美的内涵,也能够感动我们,而曾经是孩子的我们也会为我们都曾经有过的那些小心眼、嫉妒、理解、扶持、离别、想念,在阅读时,泪水潸潸。

里面有桑桑欺负秃鹤,把秃鹤逼得在桑桑家打挺的故事,有桑桑和孤儿纸月之间彼此好奇又彼此珍惜的感情,还有大人的故事。不过,大人的故事是以桑桑这个孩子的视角讲出来的。这是桑桑的班主任蒋老师和油麻地的美丽姑娘白雀之间的爱情故事。

从桑桑的视角看去,他们之间总在通过他来传信,后来不传了,白雀要结婚嫁人了,后来又不嫁了,可是蒋老师也结婚了。二人继续像往常一样通过桑桑传信,直到事发。书中没有交代更多细节,比如白雀为什么与蒋老师分手,为什么会考虑镇上的文书。我从桑桑观察到的现象里,看到了情感的微妙变化和现实的考量。桑桑对这一切是不明白的。

我小时候对大人的事情也看不明白,但又总在观察他们,就像桑桑对蒋老师和白雀那样。桑桑的视角又把我再次带回童年。我想起了上学时,很早就住宿了,我们女生楼里一个风姿出众的阿姨,和男生楼里一个很会搭讪女生的男人,刚开始神采焕发地在一起,阿姨总是脸上发光,后来阿姨很少露出笑脸了,男人不再来找她了,阿姨后来很多天都没露面,听说住院了。那时,小小的我们,也把这些事猜来猜去,希望能进入这个世界,一探究竟。

那时,对一切都充满希望,有着朦胧美好的盼望。当真进入成人的世界,再想起小时候看到的现象,似乎明白了点什么,又希望还是不明白好。

除了孩子们的无伤大雅的打闹,成人世界的一隅之外,书中还有一个不太和谐的故事,那是关于秦大奶奶的故事。时代变了,在搞建设搞教育的洪流中,在油麻地必须建小学的蓬勃向上的声音中,有一个哀怨的声音始终在学校上空回荡:“这片地是我的!”为了建学校,地方政府动用了秦大奶奶视为己有的土地。当她出现在学校门口,对孩子们说这句话时,孩子们根本无从理解她走过的苦难岁月、再也直不起来的脊背、满头的白发和无奈的反抗。

现在的故事里融合着过去的故事。然而过去的人在过去的故事里的心情,现在的人却无法知道。油麻地小学在时代洪流中前进,却把过往人的悲伤、盼望,永远地留在了过去。

秦大奶奶的草房子被人扒了以后,她被抬到新家里,又一次次偷偷走回学校,又一次次被人抬离学校。直至最后,人们都厌倦了她。秦大奶奶开始在学校里用草和树枝搭建临时的窝。秦大奶奶是委屈的,但在别人看起来,她不过是个神经病。

时代已经变了,没有人在意她曾经的梦想。而这个梦想始终在心里催促着她,那是她和死去的丈夫两个人年轻时,在田野里望着麦浪,在寒风刺骨的冬天相拥而眠时,让他们心里燃烧热情的梦想。这个梦想关乎土地、麦浪、家。这个意象,让秦大奶奶欲罢不能,一次次与现实死磕。

秦大奶奶的结局是美好的。她在无意间救了一个小学生,这释放出了全村人对她的善意。从此他们的互动方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可以说小学生落水事件激发出人们内心中善的一面来。人们选择善还是恶,往往是一念之间。毕竟,我们大部分人不是神,不是魔鬼,我们只是根据情况调整自己的普通人。

这或许也是作者理想化的一面。或许是作者不忍心看到秦大奶奶的结局那么凄凉,于是给她安排了一个热闹温馨的结尾。

这本书也让我偶尔回忆起小时候的自己,那时候我也有着桑桑不知深浅的恶作剧,有着秃鹤的敏感,有杜小康发自骨子里的自尊,那时候的我看大人的事,就像桑桑看蒋老师和白雀一样,好奇,不明白,又想一探究竟,回家自己冥思苦想,结果什么也想不出来。那时的我想长大。我以为长大不过就是体型变大,殊不知长大意味着把很多东西抛在了身后,再也捡不起来。

在30岁时发生的事情,几乎彻底改变了我的性情。以前我还是有点文艺,那时我看重美,看重心灵,寻找感觉,忽视现实,以文艺小说里的女主人公自勉,活在美又朦胧的自编自造的世界里,直到被推到生命的悬崖。我发现,自己之所以来到此,竟是拜文艺所赐。那以后,我把个性签名改为“立志做靠谱妞”。我排斥以前喜欢的文艺作家,开始读科普,读法律书,读认知书,脑子里装满了知识和道理,却越发缺少营养,因着贫瘠而不再能感受到以前的细腻心情。

也因这些,读到《草房子》里那些童趣,更加怀念和沉默。长大后,时间催赶着我们往前走,生活一下变得现实尖刻。白云里不再有童话王国,滴下的不再是眼泪,那里不过蓄满了水汽上升形成的水滴;每天睡梦过去,第二天不会是新的,还和昨天一样,没有奇幻,没有惊喜。

生活虽平淡,却也因平稳而感恩。因为长大后发现生活不总是充满善意,第二天还能如常醒来,已可感恩。童话幻想带来的只是一次次失望,世界的粗粝从来不曾有所稍减。

说到童话幻想,《草房子》不应被认为属于此列。更何况,曹文轩在作品中毫不掩饰生命的悲剧元素,人在命运面前的无能为力,尽管作者对每个故事都给了一个善意的结尾。然而,在现实中摸爬滚打过的我们看来,童年以及与之有关的一切,都遥远朦胧得像个童话。

《围城》读后感_2300字


《围城》读后感2300字

“浪荡天涯的孩子,忽晴忽雨的江湖。”

生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更不会事事顺心,既有狂风,也有暴雨。有晴天,有雨天,更有阴天。

读完对生活有种深深的讽刺,深深的感伤的感受。有很多话想说,又不知从何说起。

作者写这本书时,时常忧世伤生。我在看时,心情沉重,有种感伤萦绕在心。《围城》读完开始读附录,杨绛先生写的记钱钟书与《围城》时,这种感伤再减少,杨绛先生开始分享作者的小时候到青年,成年后各种调皮,淘气时,在这样的讲述中,感受了到深深的爱意。能够想象到两个人经常在一起讲述自己从小到大的有趣的事情。这副画面太温暖了。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在放弃快乐,该如何是好。

现实中夫妻两个人能够每天交流,不是那种:吃饭了吗,冷吗?这样的话,然后各自看手机,电视,或者一个人去弄孩子,而是心灵上的,精神上的,能够产生共鸣,带来快乐,让心灵满足的交流。在这快节奏,速食爱情时代,我真怀疑现在有还是没有,多还是少,有多少人深受其害。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别人好,自己的家人不好,归根究底就是没有生活到一起,生活到一起看到缺点,也会如此如此。家人生活在一起,什么缺点都可以看到甚至经历,所以才会有嫌弃家人说别人好这一幕出现。这就是人性的弱点。

婚姻生活中要有适当的个人空间。

上多少的学,读多少的书籍,走多少的路,学历有多高,多有钱,口才有多好,还有在年龄上,对自我的限制。这所有所有的外在都是为生活增添精彩,而非主旋律。就像学历高不一定有文化,有文化不一定有修养。年龄也不代表成熟。

我们的生活要如何过,找什么样的人共度余生,家庭要如何打理,婚姻要如何经营,孩子要如何教育,工作要如何用心,父母要如何孝敬,这都是需要思考,需要面对,需要处理的问题。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作者锱铢积累写,我在思考中浮想联翩,在感悟中不能自拔。

讲话是一门艺术,也体现人的情商。言语能表达我们的思想。能讲话真好。我很喜欢在言语上你来我往的那种感觉,特别是跟你频率一致,步调一致,聊起来真的很嗨,永远有说不完的话。特别有趣味。越吵越有味道。有些情况除外。

言为心声:“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可是,言语不仅表现品格,而且有左右品格的力量。人是受自己的言语影响的。往往因一时的情感冲动,就说出自己并不相信的嫉妒、恶意或猜疑的话来;殊不知这话会影响自己的思想。信口开河和出言不逊的批评习惯能使品格受其影响,以致养成莽撞无礼和猜疑不信的性格。

“原来与人相交,竟如战场上的刀光剑影,谁占上风,谁受制于人,不过眨眼工夫。”

生活中的鸡毛蒜皮的事,言语上的你来我往,各种惊喜,各种惊吓,让生活充满了味道。在经历中让人慢慢增长智慧。无论家庭,还是工作,即使换人,即使换工作,换个环境,学不会这样的生活智慧,换了人还是会离婚,换了工作,换了地方还是各种是非矛盾。

愿我们在生活中经历,在经历中成长,在成长中获得生活的智慧。

于是有人成为英雄,有人沦为乞丐。

这世界风华正茂可别辜负好时光。

《刀锋》读后感_2300字


这是毛姆最后一部小说,一位老人,写尽一生,看尽一生起落,最后写出的文字,却是追随本心。我很怕看老作家的文章,怕里面的“人生智慧”,不晓得是不是很多人都特别期望长辈,尤其是有声望、看起来成功的人士给自己一些建议,避免一些人生的雷区,毕竟成功的人都出了成功学了,失败的人大家躲还来不及。毛姆,穷尽一生,最后写了这样一部书。百度百科上的人生并不是他的人生,是别人眼里的他的人生。作家自己写的一生也不可信,他们没有故意,但确实在总结自己一生时放大或缩小了困境,对幸福显得很珍惜,或真或假的告诉一些人生道理,但我觉得,真正过了不平庸一生的人,与其要告诉你一句他凝结了七十年的人生经验,不如大喊一句:你自己的生活自己过去,过啥样啥样就是最好的。

毛姆这里的追随本心,绝不是所谓去西藏旅游升华自己,也不是放下一切去穷游,拉里是拉里,你是你,我是我。

毛姆或许在这本书里,又过了一生。他知道自己永远过不上这样的生活,也知道他绝大多数的读者过不上,所以他让拉里替我们过了,让我们也跟着拉里走了一遍内心。一本引起你共鸣的书便是值得你看的书,如果有一本书随刻随读都会触动你一些心思,那这本书值得收藏。并非这是一本多么好的书,很多书都可以做到这样,决定你不同时期读来感受不同的原因是你在不断变化,进步或退步,成长或更稚嫩,每一刻的你都在变化。

所以这是书的神奇之处,它把一些擅长描绘心理和场景的文字引出,让你不会忘记,让你时刻温习,让你记得过去的你,甚至期待未来的你。

我很想知道五年和五十年后的我读起这本书来是何滋味,没错,我愿意五十年后还读这本书。

其实不太喜欢把自己写的文字分享给他人,怕看了的人受影响,更怕看了的人无动于衷。我不想写多么优柔造作矫情刻意到以至于让看了的人心伤神碎的文字,我本来不是感情这么充沛的人,可是有的时候我又觉得,我有很多感情想传达,似乎分享一本书是很好的办法。

说实在的,我很怕有一天我推荐了这本书给朋友,Ta看过之后问我:你是要劝我去穷游或者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吗?

不不不,我从不劝人去找自由,我不自由,但我觉得自由一直在心里,自由是没有定义的,因而是相对的,定义了的自由便不是自由。拉里自由吗?其实也没有,他也是因为内心的执念而去寻找,他被自己的求知欲束缚,如不破解,就会一直痛苦下去,他也可以忽视这一切,也可以过正常如你我的生活,但他就是过了这种看起来“不正常”的生活。

是这样的,每当我看到新闻,一个人,尤其是年轻人,抛弃一切去穷游,去走遍世界,如果这个年轻人没有在路上病死,在异国他乡被欺辱冒犯,是必然会被各路媒体大肆感叹追求自我的,我都会在心里想,这个人真厉害,能在恶劣的环境生存下去,想必生存能力很强,能抛下一切用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去做这样一件出众的事,是多么了不起。

可是我一点都不会认为这是一件值得敬佩的事。

追随自我是困难的,更难的是束缚自我。

困了就睡,很容易;困了还不要去睡,有点辛苦;困的要死可有无论如何不能睡的理由,撑过来了,英雄;困的如果不睡就会立刻死掉但是有即便死去也不能睡去的理由,倒下了,不是因为睡去了,而是因为忍着不睡而死去了,愚蠢。

想去穷游了放飞自我就去,因为是穷游所以不用做任何物质上的准备,不用先找个一起上路的朋友,不用先攒钱,不用等“将来我有钱有时间了……”那个契机,说出发就出发,可是更难的是,你知道吗?是克制。就像刘瑜在《送你一颗子弹》中提到的薄荷时刻,每一个人都有薄荷时刻,但是因为我们克制住了,所以没有在上课时站起来大吼一句“老子不学了”然后踢翻凳子而去,没有在开会时忽然撕了合同文件痛斥“你们这些尸位素餐的人就是社会的蛀虫”,甚至没有在考试过程中突然撕了卷子,没有在颁奖典礼上怒骂获奖者面瘫演技,没有……一切的一切,这些事情可能对也可能错,我无意评判。有人说我是一个特别有棱角的人,其实每一个都有呀,我们只不过适时的展露给合适的人而已。知道我有棱角的人,你很特别。

如果每一个人都去追随自我,社会是会乱掉的而非天下大同,我可能恰巧变成了反对拉里那一派,其实没有,拉里有很多吸引我的地方,我会十分乐意和他交朋友,毕竟他长的帅身材好声音好听温和又为人着想,他是每一个优秀的典范,唯独他更不羁,我们需要这样的朋友因为我们变不成这样的人。这样有一天可以和别人谈起:

我有一个朋友特6,大半辈子都在漂泊寻找自我……

那他找到自我了么?

没有…有…应当是有的。

那他没找到就一直漂下去?

哈哈哈,他看起来安定了,做了出租车司机有了收入,但是他就是一直在漂,无论有没有找到。

嗯,哪有这么不切合主题的书评,惭愧。

作为一个备战考研的人,我大概是常常处于是否要克制自我的境况,每每困顿,就安慰自己,现在才哪到哪,到了社会上有的是需要忍耐的时刻,现在不过是在积蓄力量,我把阎真书里池大为父亲的古今人物那十二位名人和每个人对应的八个字抄了下来,贴在桌子前,告诉自己,不要太苛求结果,你要努力要付出,得不到是因为不求,求了也得不到是因为妄求,不如试试到底是不是妄求?

其实我是一个极度克制的人,并非鼓励每一个有耐心善良读到此处的人要克制,如果你用心读,其实你会发现我没有鼓励放飞自我也没有鼓励克制,别人选择的生活模式只适合别人。回到开头,我很喜欢听长者讲人生故事,听他们传授人生道理,也会表情凝重的点头表示赞许与实践的决心,但是我更愿意把这些故事和道理放到文字里,让更多的人来欣赏人生的多样与复杂,以及不可复制。

喜欢《《信》读后感_23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信》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