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道林·格雷的画像》,你才发现生活正如作者王尔德所说:“我们都处在沟中,但是其中一些人在仰望着天空中的星星。”(We are all in the gutter, 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 。我们不能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即使生活待我们带来多许苦难,但是我还能拥有一双仰望天空的眼睛。
故事讲述了年轻英俊的贵族少年道林·格雷初到伦敦时,还是一个充满朝气、略带羞涩的毛头小伙子,他的一个画家朋友霍华德为他绘制了一幅肖像。天生漂亮异常的道林·格雷因见了画家给他画的和真人一样大的肖像,发现了自己惊人的美,又听信了亨利·华顿勋爵的吹嘘,开始为自己韶华易逝,美貌难久感到痛苦,表示希望那幅肖像能代替自己承担岁月和心灵的负担,而让他自己永远保持青春貌美。他的这个想入非非的愿望后来却莫名其妙地实现了。 原来肖像中竟然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从此,道林·格雷便逍遥于时间之外,岁月也无法夺走他的青春和美貌,在贵族朋友亨利的教唆下,他渐渐沉迷于骄奢淫逸的贵族生活,他的性格也发生了转变,初恋情人自杀、杀死发现他秘密的画家朋友……直到最后,对自己彻底失望的道林·格雷终于毁掉了那副已经开始随着道林·格雷心灵的变化而变化了的画像……
把道林格雷引向歧途的亨利说过:“在存在过的每一件精美事物的背后都有着某种悲惨的东西。”于是我看见道林·格雷隐藏在深处的阴暗面。在他年轻貌美英俊的外表下是一副千仓百孔的心灵——至小受到祖父的虐打,他的心底隐藏着对世界的愤怒。这种愤怒在亨利·华顿勋爵的诱使下显现出来,他堕落了。沉迷于酒色之中,一步步走向堕落。他把巴希尔杀死了,但是他的“灵”真的就没了吗?他处处都感觉到周围人都在议论他他,觉到周围人都知道他的罪恶。看着他狼狈的害怕的穿行在夜色笼罩的街道上疑神疑鬼的像得了迫-害狂症一样,你就知道他的“灵”快要醒了。他无法避免的厌恶了这样荒荡的生活,他的心灵不停受到灵魂的考验,他不停的忍受着心灵的折磨。他终于忍受不住了,他选择了出游,以望能够洗涤心灵的污垢,得到心灵的救赎。他后来去了埋葬西比尔的河边,去了教堂忏悔,并最终引来了已经很老了的西比尔哥哥吉姆的再次追杀。当吉姆在追杀过程中意外的被火车撞死之后,道林沉睡已久的“灵”在这种刺激中无法控制的惊醒了。当依旧保持着年轻外貌的他回到了过去曾经荒荡的地方时,他结识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却在二人的交谈中发现她竟是亨利的女儿。于是二人的交往受到亨利强烈的反对,画像的秘密最终也被亨利所发现。
在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中,有三位主人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形象。亨利勋爵的世故,功利主义,上流社会与身份;画家巴西尔的“为艺术而艺术”,头脑与才能;及年轻单纯的道连。而道连则陷入了亨利勋爵的循循善诱和巴西尔的谆谆告诫之中。理性与情感、堕落与良知、清醒与困惑的不断搏斗。这本小说正是王尔德真实的内心反映。他在给崇拜者的信中写道:“巴西尔是我心目中自己的形象,道连·格雷是我期望中的形象,亨利勋爵是世人眼中我的形象。”正如赫拉克利特所说:“相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王尔德也正因两极的结合,造就出了他的魅力。王尔德波诡云谲的际遇顿挫,前后判然的生活样貌成就了一件艺术品。这又让我们想起他的一句名言:“一个人要么成为一件艺术品,要么戴一件艺术品。”而王尔德是一件艺术品,又戴有许多艺术品。《道林格雷的画像》是他心灵深处的自白。
没有一个人可以永远的靓丽下去,美的最终目的地是心灵,而不是空洞的外表。停留在表象的美只能变成悲剧,守护美的使者也只能惨然离去。王尔德对美的极端追求酿成了他一生的悲剧,他笔下的人物也难逃此劫。就像他所引用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的那句话一样:“有如为忧伤画的肖像,一张没有心灵的面孔。”
《道林·格雷的画像》是19世纪末唯美主义代表作,堪称“为艺术而艺术”思潮在戏剧小说及绘画方面的三绝。这部作品中美丽的词藻和绚烂的意象附于变-态人物和荒诞的情节,因此长期遭到误解,其实书中另有真意。
《傅雷家书》读后感1600字
后来对书信总有着说不出的喜欢,以至于爱屋及屋,这两年来收到纸条明信片之类的小东西我总是小心翼翼地收着,更是希冀有朝一日我亦可寻得一笔友。
无意中得知有《傅雷家书》这样的作品我更是欣喜,平静而冗长,特别羡慕这一家子能这样以书信的方式谈及生活,一本家书,没有鸡毛蒜皮的冗杂,页页写满了一家人互相牵挂、相互切磋和以诚相待。出乎意料的是傅老在给儿子的书信里,所流露出来的那种柔软深远的父爱。中国人的意识里其实深深蕴含着一种简单粗暴,宁可诉诸肌肉,也不诉诸大脑。所以一见傅老在给傅聪的信里那优美欧化的大长句,心里先温暖了一半,再体会一下父亲那种毫不掩饰的舐犊深情,真的让人心动...
他们父子之间,还不仅是那种嘘寒问暖的父子之情,对艺术的感悟更是登堂入室深邃悠远仪态万方。这些见地,在那样的时代真的好先进。母亲的家书倾向于生活琐碎,父亲则更倾向于言传身教。这一对夫妇可谓是活到老学到老,“我们虽然年纪会老,可是不甘落后,永远也想追随在你们后面。”
我想这样一种相处模式很值得我去找寻,“在这方面,我很想听听你的意见。”“我平心静气思索以后,有此感想,不知你以为如何?”“爸爸来信告诉我该怎么办吧。或者寄些什么书来,能够帮助我更有勇气的。”“希望以后多多告诉我们生活细节,让我们好像在一起生活一样。”这样的语句真的让人觉得很舒服,相互尊重理解,其实有些话语当面说会更伤心,但落笔的时候会经思索一翻,这个时候人的情绪会相对稳定些,这就和生气时自己先默念十秒有同工异曲之妙了吧。
傅老说“你记住一句话:青年人最容易给人一个‘忘恩负义’的印象。其实他是眼睛望着前面,饥渴一般的忙着吸收新东西,并不一定是‘忘恩负义’;但懂得这心理的人很少;你千万不要让人误会。”由此看来,家庭教育真的很重要,一个人从小就在这样的有知识有文化有热枕有骨气有热心的父亲熏陶下,培养出傅聪那样有为的青年是应该的。
我一直苦闷自己是个矛盾体,而傅老关于矛盾的点做了一下解析:“人没有苦闷,没有矛盾,就不会进步。有矛盾才会逼你解决矛盾,解决一次矛盾即往前迈进一步。到晚年矛盾减少,即是生命将要告终的表现。没有矛盾的一片恬静只是一个崇高的理想,真正实现的话并不是一个好现象。凭了修养的功夫所能达到的和平恬静只是极短暂的,比如浪潮的尖峰,一刹那就要过去的。或者理想的平和恬静乃是微波荡漾,有矛盾而不太尖锐,而且随时能解决的那种精神修养,可绝非一泓死水:一泓死水有什么可羡呢?我觉得倘若苦闷而不致陷入悲观厌世,有矛盾而能解决(至少在理论上认识上得到一个总结),那么苦闷与矛盾并不可怕。所要避免的乃是因苦闷而导致身心失常或者玩世不恭,变做游戏人生的态度。从另一角度看,最伤人的(对己对人,对小我与集体都有害的)乃是由passion [激情]出发的苦闷与矛盾,例如热衷名利而得不到名利的人,怀着野心而明明不能实现的人,经常忌妒别人、仇恨别人的人,那一类苦闷便是于己于人都有大害的。凡是从自卑感自溺狂等等来的苦闷对社会都是不利的,对自己也是致命伤。反之,倘是忧时忧国,不是为小我打算而是为了社会福利、人类前途而感到的苦闷,因为出发点是正义,是理想,是热爱,所以即有矛盾,对己对人都无害处,倒反能逼自己做出一些小小的贡献来。”这样一大段我反复看,简直欣喜若狂,不禁沉浸在收获矛盾的喜悦之中,更是为傅老的思想感到由衷的钦佩,从小我的矛盾激进到大国的理想正义,这样的文字天生就具有极大的感染力。
精选摘编百余封的家书,从平静恬淡到后来病弱素贫,最后的一封遗书的出现无疑是给这十几年的书信小径来了个急刹车,所谓遗书却处处条条罗列为别人考虑拜托别人还深感抱歉,直到死去却也没能享受到儿孙膝下承欢的喜悦,我想,二老应该也是含恨而终的吧。“现钞50.30元,作为我们的火葬费。”...
下一场,曾国藩家书
今天,我在《格林童话》里读了一个很好笑的故事,名字叫:聪明的雷格尔。你们想听听这个好笑的故事吗?让我给你们讲一讲聪明的雷格尔这个故事吧!
雷格尔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
有一天,雷格尔的主人对她说:“雷格尔,今天有客人要来我们这里吃完饭,你给我做两只烤鸡招待客人,烤鸡的味道一定要好。”雷格尔听了立马去抓了两只鸡,准备做烤鸡。雷格尔把两只鸡放再烤炉旁烤着,一只鸡翅膀都已经烤焦了,客人怎么还没有来呢,干脆让我把烤鸡吃掉吧。雷格尔趁主人在磨刀的时候吃掉了一只烤鸡。这时候客人来了,雷格尔害怕主人知道她偷吃了一只烤鸡就完蛋了,但是,雷格尔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雷格尔对客人说:“你快跑吧,我的主人叫你来吃饭其实是想要用刀割掉你的耳朵,你听,他正在磨刀呢!你快点拿着这只烤鸡逃跑吧!”客人听了雷格尔的话拿着烤鸡拼命的往家里跑,这时,主人来了,主人问:“客人在哪儿呢?客人不见了吗?”雷格尔说:“主人,客人拿着两只鸡跑了。”主人觉得烤鸡不吃有点可惜,所以就说:“你别把两只都拿走,留下一只行吗?就一只。”主人的意思是留一只烤鸡,但是客人认为是要留下一着耳朵,所以更拼命的往回跑了。
阅读心得:雷格尔想尽办法,不仅仅没有被骂,而且也吃到了美味的烤鸡,这证明了雷格尔她很有智慧。
赛犬格雷伊传奇读后感
自幼就喜欢小动物的宝贝女儿,尤其对狗狗情有独钟,平时只要是看到路边的宠物狗,总是情不自禁的想去抚摸狗狗的皮毛,每每这个时刻,我都是把心揪到嗓子眼上,生怕狗狗怀有敌意,不管三七二十一,给孩子来一口,那我还不悔恨终生。其实我小生活也喜欢狗狗的,晚上夜幕降临,农村一片漆黑,简直就是伸手不见五指,我不敢到大门外上厕所,这个时候总会喊上可爱懂事的狗狗,狗狗不会因为我蹲坑时间长而显出不耐烦,还用长长的舌头舔一舔我的手指,我总会把好吃的饭菜喂给它。如今要是还生活在农村,我也许会考虑喂养一只小狗,满足女儿的好奇心。现在生活在城市里,养只狗太费事了,还怕影响孩子学习。只能是通过阅读一些关于狗的故事,来安慰女儿了,因为只要是描写犬类的书,我都会不遗余力的申请,这次如愿以偿了,孩子对《赛犬格雷伊传奇》表现出很浓的兴趣,超出我的预料,我趁孩子上学,也偷偷的看了一遍,真的很感动。
《赛犬格雷伊传奇》的作者是麦克·莫波格。出生于英伦三岛的麦克·莫波格非常痴迷历史,用自己饱蘸情感的笔墨写出多彩的故事,用他的故事解救了众多渴望幻想的小小心灵。读麦克·莫波格的作品,能极大的唤起读者心灵深处对作品、对故事的触动!
《赛犬格雷伊传奇》书中所讲的故事,它讲述了一只赛狗冠军的生命历险旅程——它天生为自由而奔跑,却被命运所捉弄,不得不在不同主人之间辗转……我觉得是苦乐参半,既让人欢喜又让人忧伤! 这只小格雷伊猎犬虽然命运坎坷,期间更换了好多主人,还好这些主人都是爱狗的人,对这只赛狗表现的都很友好,这也减少了我对狗狗的担心。同时也为这只狗的命运表示出欣慰。
这本书印刷质量很上乘,封面有强烈的视觉效果,连大名鼎鼎的导演斯皮尔伯格都点赞的书自然是最大的卖点和看点,希望这位导演能够把故事搬上银屏,让更多的人喜欢上格雷一,喜欢上作家的写作风格,了解一下写作的初衷。毕竟现在社会读书的人远比看电影的人要少很多,一部电影很快会风靡于大街小巷,书就不会那样幸运啦。好比当年莫言写的红高粱,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后,红了的是演员,而莫言也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大奖才名噪一时,被海内外的文学爱好者熟悉。话题再回到本书中,随着故事情节的拓展,我看到书中主人公贝琪担心格雷伊如果它以后无法再参加比赛,会被继父以残虐的方式处死,所以她为了保全赛犬,带着"亮眼睛"背井离乡,离家出走,吃尽了苦头时,我开始明白,小格雷伊猎犬已然回不去再当"最佳拍档"的日子啦!至少在我的内心深处就是这样自私的认为的。
是的,故事的结局如我所料,"亮眼睛"又认了新主人---乔,并被取名为"帕迪瓦克".当"帕迪瓦克"在乔的带领下,意外地又回到它的第一任主人帕特里克身边时,"最佳拍档"是回来了,但帕特里克却已经认不出它来,而且帕特里克也已有了新宠。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想念他,如同想念阿尔菲,如同我想念贝琪。但是现在我有乔,乔有我,我们过得很好。"作者的结尾写得如此巧妙,出乎读者的意料,真是匠心布局啊。
林格《教育是没有用的---回归教育本质》读后感
因为参加了我校一次教师研讨读书会,讨论的中心话题同样围绕一本书--教育是没有用的吗?这本《教育是没有用的》书是全国100所知名中小学校长联名推荐老师阅读,在温州书城一度卖到脱销,而讨论会上也引发了我校老师们的激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好的学生不是学校教出来的,在学生成功的道路上,老师只是阶段性的领路人而已;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比教育更好的方式,去改变一个孩子的现在和未来。
带着研讨会上的激动和困惑,我回家坐下来重新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阅读着这本书,对书中林格先生提到的观点进行了深深地反思。
林格先生在开篇里提到:我走了很多学校,面对过数以万计的家长,有一个强烈的感觉,我们现在的老师和家长太累了。我们的教育承担了不应由它来承担的过多的社会压力:升学、就业、致富、当官司、成名成家。这些压力通过考试、升学的途径,全部加到了中小学生的和家长、教师的身上。有一位全国着名的女老师对我说:我们每天至少需要工作12小时以上,周末也基本上没有休息,没有时间与人交往,所以也就没有什么朋友,连家庭都照顾不了,甚至性生活都不合谐。我听了很震惊。很多人把原因全部归结到应试教育体制上去,我不赞同。我认为解放老师和家长的出路在于转变观念,从教育内涵方面寻找突破口,才是正道。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无条件保护甚至扞卫孩子的主动性,而不是控制它。
确实,现在我们对教育的期待,总是把与各种未来的名利之实捆绑起来了。同样作为一名家长,我希望现在自己所有的努力只是为了让孩子以后享有更多的自由。这种自由度体现在:自由的选择去做喜欢的事情;自由地选择自己生活的方式;自由地选择自己游走的空间。而这一切自由的前提,是他要拥有足够的能量。我们只要播下这棵种子,以爱的水与阳光去浇灌,它总会发芽生长,但至于它要朝哪个方向生长,或者在什么时候结果,结什么样的果,却是超出我们的预期与无法控制的。
林格先生提到:教育,应当回归到心灵深处。历史止的圣人先哲,用了不同的词阐述基本的心性。基督教徒称之为上帝,印度教徒称之为婆罗门,佛教徒称之为佛性,所有的宗教,都有一个基本的核心,并要求它的教徒用一生深化和体悟这个会核心,这个核心就是心性。我们的日常生活被种种的情绪、思想和欲望所主宰,但有些时候,我们依然能其间清晰、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心灵,可能是在欣赏一支美好的曲子时,可能是在宁静的大自然中流连时,可能是在品尝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时。当我们看到雪花翩翩飘下,看到太阳缓缓升起,看到一束光线射进屋里,都可能让我们瞥见自己内心深处那无比宁静和美好的地方。这些光明、安详、喜悦的感觉,都曾出现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
从本源上,教育就是用心灵去感应、孕育、温暖另外一颗心灵,让孩子的心灵充满温暖与阳光。这个感应、孕育、温暖的过程就是一个人被培养和被教育的的过程。我们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三个维度,即长、宽、高。长,指擅长,人有一技之长,并能不断学习,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宽,指能与人相处和合作。因为我们是一个社会的人,我们的人才必须善于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更要有包容之心。高,指一个人人格的构建,高决定这个器的容量,是关键,因为教育的最根本目标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林格先生说:正直,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人性中的另外一个需要彰显的美是正直之美。树不直,难以长大成材,因为在生长过程中难以舒展,也无法抵抗更多的风雨雷电。人的成长也一样,不正直则不能顺利地接受成长本身所带来的风险,一棵树要健康正直地生长,主要依靠的是:树根的扎实深刻(才能充分吸收养分);树干的力度(才能保持正直生长的方向);树枝的正直向上(才能潇洒自主)。求知也是如此,树根的扎实深刻就是稳健踏实的作风,这样才能不断深,从而具备钻研的底气和实力;树干的力度就是战胜怠惰克服干扰因素的力量,这样才能形成稳定的求知欲;树枝的正直向上就是健康丰富的情感世界,只有爱憎分明,勇于选择,才能树立远大的目标。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早期教育对人生的影响,在全美国选出50名成功人士和50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给他们信,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在收到的回信中,有两封给他的印象最深,一封来自白宫的着名人士,一封来自监狱服刑的犯人,他们谈的都是同一件事情: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那位来自监狱的犯人在信中这样写着: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各不相同。我一眼就看中一个又大又红的,十分喜欢。这时弟弟抢先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妈妈瞪了他一眼,责备地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留给他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口,并把那个最大的苹果奖励给了我。从此我学会了说谎,学会了不择手段,学会了打架,学会了偷抢。反正我可以使用一切投入手段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直到现在被送到了监狱。那位来自白宫的成功人士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了几个苹果,我和哥哥弟弟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的苹果拿在手上高高举起,对我们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个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最大的苹果。我们三人比赛锄草,结果我赢了它。
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付出配得上它的努力。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正直的定义,所谓正直,就是通过正当的手段,遵循公平的原则,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同时,也要扞卫和尊重他人正当的收益,帮助弱小,保障他们的利益。而不仅仅是我们经常说的口号--坦荡无私,作风正派。对于孩子来说,主要的就是学会遵循所有的游戏规则。只有遵守规则,才能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充分使用正当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当人不愿意从内心承认规则,就极容易选择投机取巧的方式,而选择了投机取巧并且达到目的之后,人的精神气质以及深层心理结构就会发生改变,或者阴暗,或者低靡,或者消极。这样,不仅会陷井学习的困境之中,人格最终也会受到挑战我们传统的教育文化中,经常会说到一个
《荆棘鸟:纪念版(经典译林)》读后感1600字
三代女性的爱与生活
很多年以前,朋友推荐过《荆棘鸟》这本书。她说这本书值得一读,原因早就忘记,书名却一直记得。直到今年八月,断断续续花了三周多时间才看完。
也许因为今年夏天温度太高吧,高温下心里烦乱,所以一开始读的并不顺利,几欲弃读:一来介绍当地自然环境的文字太多,有看纪录片的感觉,二来情节推进缓慢,语言节奏感也不强。然而,最终没有弃读,说到底还是想了解书中人物的最后结局,想了解作者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同时,也被书中不时表现出的精彩所吸引,越读越丢不下了。
作为一部名作,本书看点多多,重点说说三代女性的爱与生活。
德罗海达牧场克利里家族的三个女性中,菲算是幸运的。青春年她少里遭遇了一场错爱,并且生下了第一个儿子弗兰克,因此她被体面的家族送给了下层工人帕迪。帕迪和她在精神层面几乎没有交集,可帕迪给了她完整而纯粹的爱。她虽然一直活在自己的记忆中,对身边的一切包括帕迪和一个接一个出生的孩子们很冷漠。她的少言寡语和冷漠也影响了孩子们,以至于他们没有从母亲那里学到和如何别人亲近,如何步入婚姻。比较而言女儿梅吉因为哥哥弟弟和拉尔夫,身体内母性的一面被激发出来,哪怕没有婚姻也想要孩子。
在回忆中度过大半生之后,菲有所觉醒,她发觉她对帕迪还是有感情的。尽管她觉醒的有点晚,那时帕迪在大火中已经丧生,毕竟她真真切切地获得过真爱。
后半生里,她带着孩子们坚守在德罗海达。战胜火灾,战胜干风暴,战胜长达十年的干旱,战胜所遇到的天灾人祸。最令人欣慰的是帮助梅吉说服朱思婷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接受雷恩的爱情,进入自己的婚姻,走出德罗海达两代女性的孤独境地。
三代女性里,梅吉是最不幸的。作为家里唯一的女孩,她并没有受到格外的恩宠。遇上一个把所有情感都给了大儿子的母亲,遇上一个忙碌讨生活的父亲,她就像一个边缘人,一个人孤独的度过童年的无数时光。好在哥哥弗兰克给了童年的她很多关爱,好在10岁举家迁到澳大利亚时第一眼看到拉尔夫就迎得他的特别之爱。可是弗兰克很早就离开了她,对她有真爱的神父在上帝和爱情中的选择又把她送进深渊,就连那个让她母性光辉散发的弟弟也早夭。
成年之后,生活对她太不友好。
她逃离的方式是找一个与拉尔夫外形相似的卢克结婚,去外地生活。本以为这场婚姻可以泅渡自己,没想到卢克是一个只觊觎她的财产而对她没有多少情感的家伙,一心想着割甘蔗,一心想着买一个牧场。对卢克彻底失望后,老天给了她一个机会,从拉尔夫那里得到戴恩。这个时候她才20多岁。养育管教戴恩成了她后半生唯一在意的事情。26年之后,戴恩被大水冲走,风烛残年的拉尔夫禁不住打击,彻底离开了。此时,她才50多岁。
和女儿朱思婷一直没有心灵交流,直到31岁的朱思婷突然想回德罗海达而给母亲的那封信,那封打算回到她身边的信,那封写了一个很认真的签名的信。在母亲菲开导下,她拒绝了女儿,说服她珍惜雷恩,不要长回德罗海达,和雷恩一起步入自己的生活,尽管对于自己朱思婷是一缕阳光。
她的一生都在等待和孤独中度过,好在她爱过也被爱过,否则她的一生就太苦了!
作为克利里家族的第三代女性,朱思婷和母亲与外祖母都不一样,小说结束时才30出头,她的人生才开始。
和上两辈女性相比,她是幸运的。
出生时虽然没有爸爸陪伴,却有那么多舅舅宠爱。后来又有了和她特别亲密的弟弟。事业婚姻都比较顺利。读书工作之途还算顺当,和雷恩的爱情之路坎坎坷坷,不那么顺当,不过最后的结局也是很幸福。在外婆和妈妈的帮助之下,她走出了这个家族女性的孤独命运,找到自己的爱情。
写到这里,渐渐明白作者构思的精妙,以三代女性命运作为主线,展现了一个家族半个多世纪的生活状态。
涉及到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的自然风景及生存环境。
爱情之外,作者也用饱含深情的笔墨介绍了澳大利亚那块神奇的土地上神奇的存在,魔鬼桉、 蓝桉、问荆,袋鼠、兔子,干风暴等等。这些都为作品增色不少。
教育专家林格在《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中认为“教育”一事正如老子《道德经》中所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孩子的成长过程也如同万事万物的发展“有其不可言喻的自身规律”,一个孩子到成人的历程究竟该如何去把握“就象电饭锅煮米饭,究竟是怎样熟的,我们并不知道……。如果在过程中,我们是揭盖,最后打开时,米饭一定已经夹生了。”林格先生在书中提倡的是一种“超然的评价方法”,既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在孩子成长中,教育更应当采取模糊的评价方法,“模糊的评价,实质上是上升到教育文化意义上的评价,是人性的回归。”
反思自己在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是否给予学生过多或者过于主观的评价,让学生对自己产生怀疑、不自信,或者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原本以为对学生的责任必然在于多提醒他们的过失,让他们时刻铭记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没想到,也许正是这样潜意识的压力,反而让他们更加摆脱不掉以往的坏习惯,反而给自己贴上了坏学生的标签。想想真觉得可怕。
在教学中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学生兴趣培养与应试现实的矛盾。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中学老师,我和学生都无法回避中考这件初中生的一生中遇到的第一件“头等大事”。读了这本书,让我对目前的教育工作进行了积极而深刻地思考,可谓受益非浅。
一.林格先生的“又好看、又好吃”的双效教育理论
林格先生认为,“在新时期的养成教育理论实践体系指上下,成绩和分数应当是人学习成功之后顺带的结果而已。”所谓“又好看、又好吃”就是说,“终端考试成功并且解放了教育者,学生主动学,素质全面提高”的双效教育。
初中生的年龄在12~15岁,这三年中一个孩子从童年进入了青春期,成为了青少年。孩子在这三年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老师,不仅要思考学生的“中考大事”,更是肩负起孩子思想的引导与教育大任。青春期的孩子面临最大的变化,就是“叛逆”,如何让学生在这三年里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是我最常思考的问题。
林格先生认为“孩子的反叛,往往因为教育者说话太多”没有一个孩子喜欢“唠叨”的父母和老师,即使长辈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他们好。在我们以往的教育观念中,教育者就是要“诲人不倦”。在学校里,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回到家里,父母又耳提面命。这也是导致孩子在这一时期产生叛逆心理的重要原因。因此,“无声的行动”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交流,能够体现对孩子的爱和赏识。
我班上有一个F大男孩,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叛逆,对身边的每一个人,包括老师和父母都充满敌意,情绪暴躁、易怒,经常和同学有矛盾,轻则骂脏话,重则拳脚相向。升入初中来到我的班级里,自然也成为了我的头痛对象。对于他的种种“恶习”,我每天都要几次找他谈话;然后再给他妈妈打电话,回到家中,他自然也少不了被妈妈狠批。无论是严厉的批评,或是温柔的鼓励,每次的狂轰乱炸后,他都毫无改善,照常捉弄同学,气跑老师。最后我也不得不投降,之前的路走不通,就一定要另寻出路。看完了《教育是没有用的》之后,我知道了有时候说的越多,孩子会越叛逆。于是我尝试了“冷处理”,在对他的学习放松的要求的同时,尽量减少对他批评的次数,尽量不给他妈妈打电话,在班级活动中不忽视他,反而让他担任比较重要的工作,尽情发挥他在运动方面的特长,让其他同学和老师都更加认可他,让它慢慢地融入到集体中来。对于他的过失,我更加关注他的优点,在全班面前经常表扬,打电话给家长表扬他的进步等等。到现在为止,虽然还有一些坏习惯没有改掉,但是他真的进步了很多,见到老师能够主动问好,在课堂上也不会再干扰其他同学或者顶撞老师了,虽然学习成绩还不如人意,但是大家都说他是一个非常有礼貌的孩子。
二、扞卫孩子的主动性
格林先生认为,“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保护甚至扞卫孩子的主动性。”作为老师,要做到真正的“无为”,不刻意地去做什么,维护孩子的天性。格林先生在书中比较了国内和美国中小学生的教学状况,美国学生的“自由散漫”与中国学生的“勤奋严谨”形成鲜明的对比,甚至在80年代有人预言30年后中国的科技发展必然超过美国的观点。可是30年后的中美两国在科技知识领域成就的巨大差距,让我们不得不去反思,如此严格的教育究竟有什么问题?现在可不可以给我们的孩子彻底“松绑”?所谓松绑,即教育者的无为,让孩子学会自理,学会自觉管理。格林先生认为“人只要实现了自觉管理,就会为自己而努力,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孩子建立起了责任心,就很有可能迁移到学习上来,就会逐渐到学习上来,就会逐渐明确:我为自己学”。
这一点我也是深有体会。在平时的教学中,相信每个老师都想把40分钟的课堂充分利用好,尤其在“有效性教学”理论提出之后,教师的教学更加重视高效。但是,高效的背后更重要的是学生能消化多少,他们获得了学习的快乐了吗?还是只有被动地接受老师安排好的既定的任务?如果一节课都是按照老师的预设的程序下来,没有有效的互动或者有趣的片段,只是完成了所谓的教学目标,这样算是一节成功的课吗?我想一定不是。记得某老师展示的一节复习课的公开课上,老师生怕复习的大量的内容讲不完,时间不够,提出的问题都找几个成绩好的学生回答以避免浪费时间,对于一些应该给与时间思考的问题也是一笔带过。我想,对于复习课来说,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的难度应该是倾向于中等学生的,如果这个程度的学生在复习课上没有得到查漏补缺的机会,这个复习课似乎也失去意义了。而且,这样的课多了,大部分的学生也就慢慢地失去了发言的兴趣,只有几个反应快的学生才能跟得上老师的节奏,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主动性就没有了,课堂只是面对少数学生了,这样也就违背了有效性教学的要求。
人的智慧来自于反思。多读书真的能帮助我思考自己在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之处,并加以改善,希望自己能够继续坚持学习,坚持阅读,行教育之万里路。
道可道非常道_读书之《道德经》读后感2000字:
平日里,常常有人称那些通明世事、达悟人生的人为“得道者”。何为“道”?道是万物的起始,道是宇宙的本源,道是变化的法则,这种种说法似乎正确,又似乎不完全正确。读完老子《道德经》后,你可能知道了“道”,但是仍然无法给出“道”的正确定义。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应该恭喜你,你在“得道”的路上迈开了一大步。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如是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说,道如果可以言说,那就不是真正永恒的道了;能够给一个东西予一个名称的,这名称与实际已经不相符。老子还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可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知道而不可说,便是与自然的大道合而为一,大道不能用言语来表达。对事物的认知,一旦说出口就变味,因为语言描述与实际情形总是有差距的。我以为老子的意思不是宣扬一种绝对的虚无主义,他是发现了一个具有普世价值的道理:真理无关乎语言文字。
儒家孔子有言:“诗不尽言,言不尽意。”诗书的本意用言语是表达不尽的,即使再充分的表达也难说尽真实的意义。所以孟子也告诫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佛家更有“不可说”之说,“说是一物即不中”,诸法妙理,非关文字。灵山会上佛祖拈花示众,参悟禅机者也只是微笑不语;禅宗六祖惠能不识文字却能顿悟佛理,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苏东坡“日喻”文说,为一个不曾见过太阳的盲人说太阳是怎么样的,盲人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太阳的真相。诸如此类无不在说明“真理无关乎文字”的道理,充分印证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真理性。形诸文字反而破坏真相,横生枝节。庄子文中说到一个名叫轮扁的木匠,有人问他年纪大了为何不把手艺传给儿子,他说传给人的只能是规矩方圆的方法,而真正的手艺是传不给他人的。老子认为,孔子推崇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只不过是先王的陈迹而已,不是先王的精神。《庄子》中有不少孔子受辱挨批的故事耐人寻味,对于自己的人道说教孔子总是有所感悟的样子。其中《天运》篇写道:有一次孔子拜见老子后回到住所,三天不说一句话,弟子不解,问先生何故?孔子说,面对一个得道的人,任何话语都是多余的。读书人常常以为书本上的文字很宝贵,殊不知言外之意才最为珍贵。
“道可道非常道”给人一个深刻的启示是,理解真义贵在体悟。世间繁复纷扰,在其间感悟真谛、体悟真义,实在是自在人生所必须。既然真义与文字无关,那么是否就不需要文字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思考持续进行无疑需要依赖于语言文字,因此,体悟真义不是遗弃文字,而是要求不拘泥于语言文字,超越语言文字甚至超越具体的事物。因为真理超越时空而存在,当然要超越文字才能把握真理的要义。
悟道自然需要一个过程,渐悟与顿悟其实是一表述的不同,大凡觉悟的那一刻都是瞬间的,只是觉悟之前的那段路途往往是漫长的。《道德经》本身也有教导人感悟和体悟真理的基本路径:一是用熟知的事物来作类比;二是效法自然。老子善用类比方法说明道理,
我们常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其原因也可归结为“道可道非常道”。真义在无声之中,一出声就离真义远了,所以“无声”胜过“有声”。庄子有“得鱼而忘荃,得意而忘言”之说,用荃是为了得到鱼,现在已经得到了鱼,荃就不再重要;用语言是为了表达意思,现在已经懂意思了,还在乎语言干什么?如果真理是明月花鸟,那么文字犹如手指,手可指点明月花鸟在哪里,但不是明月花鸟本身。如果自己能够看到明月花鸟,就无需别人的手来指点了。好了,在下自然不必多说,因为一说多,就又离道远了。作者:陈中华
在关于开展“读书.思考.进步”专题读书活动中,我一口气将《金融道》读完了,书中有对金融的动态了解,管理水平经验,有许多让人信服的道理和让人不敢想象的实例。通过一家弱势银行在短短近十年时间中、从无到有造就出一家业绩骄人的省级分行的经历告诉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生活。
金融之道,常常在金融之外。我们信用社,从某种程度上说在金融业确实属于“弱势群体”,而我们服务的也往往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如何因“弱势”而疯狂?我想,只有树立学习的观念,树立学习增长能力的观念,在学习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同时,主动走出去学习先进单位的经验,解放了思想,看到了差距,更新了观念,理清了思路,创新观念有了转变,那工作能力就有提升。
“如何让一群思想各异的人团结一致,充满凝聚力?什么是员工每一?”这个提问深深地吸引了我,作为一个网点经理我应该如何做到这一点,我做得又合格不?记得当接任时我的第一份工作总结中提到的关于工作中的难题时,我提到网点的一位员工,我直接指出他不适宜做网点一线的工作,原因是他比别人做得差。后来我更新了观念,用自己的一套方法和该员工的自身努力改变了这一情形,现在他由一个别人都不想与他拍档做事的“新”员工变成了一个可能教导他人的“老”师傅,由以前要别人帮手“执手尾”变成现在主动要学新东西,主动问有什么要帮忙。一个有十年工作经验的“新”员工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变化这么大,新观念只有一个:
不能对一个员工采取放弃的态度如果大家都放弃他,他也可能会放弃自己,当所有人都觉得他不行时,他可能也不觉得自己不行。
我不能容忍他不熟悉的业务由别人代他做,我要求他熟悉作为一个综合柜员需要熟悉的业务,可能也是机缘巧合,一批旧员工走了,换了一批新的员工,有些还是刚毕业的,这下不但没有人帮他了,反过来别人要请教他,借这个机会我要求其他员工让他独立去完成一个“教学”过程,如果教错了就纠正他,对了就赞扬他,因为要表现出比新人强,他主动去做一些以前对他来说“难度高”的业务,慢慢他的自信心有了,责任感有了,业务水平更是提高了不少,更让我感动的是三月时当我在计提一季度应付利息时他叫我教他,当我教完他后的一个星期,他告诉我设计了一套程序,当输入原始数据后就可以直接打印计提利息的业务凭证,我们一试果然与手工计提的单据一下,他很开心,向每一位员工展示他的“战利品”。
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赞许,有时你的一个微笑,一声赞许,可能就是别人的一支强心针,我庆幸我没有放弃这个同事,我也没有资格去放弃他,每个人都有他的能力和闪光点。同他向我们展示“战利品”的那一刻我感受到工作固然是为了生计,但比生计更可贵的,就是在工作中充分挖掘出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干;工作所给予我们的,要比我们为它所付出的更多。如果我们将工作视为一种积极的学习经验,那么,每一项工作中都包含着许多个人成长的机会。
「 2」「 3」
那如何让我们成为一个团队,如何让我不是一个人孤军作战呢?思考的答案是:
开心地投入工作当我刚到银花分社时,正好是存款大幅下跌时,当时我对固有的客户一无所知,对未来也没有信心,和同事们开完班后会的饭局聊天中我感觉到大家好像都觉得吸存与我们这些一线员工一点关系也没有,那是领导们的事,我们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就行了,付出太多,岂不被压榨了?当时我也不知如何去纠正他们这种思想,或许连我自己也是这种思想,但在去年的三季度当我们的存款任务离完成是那么的接近,我们整个组,上至组长,下至每一位员工,都把冲业绩当成了自己的一项工作,知道有客户的私人资金在股票市场时会主动咨询客户是否有多余未入市的资金转过来做通知存款,刚好度过“国庆”的七天假期,可以让资金取得更高的收益,最后虽然我们差一点没有完成任务,但我们形成了一个团队,一个有初步凝聚力的团队,而在那个季度我们团队的奖金收入是辖内最高的,原来我们是做得最好的,所以我们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以前我们可能会觉得敬业表面上看起来是有益于学习,有益于领导,但现在明白到最终的受益者却是自己。当我们将敬业变成一种习惯时,自己从这个工作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
还有一点让我现在还很感动的,2011年3月中旬才收到上级下达的任务指标,我们一季度的对公开户数是45户,因为开户所需的时间较多,有时员工觉得“挺累”一个活,而当时我们还差十多户任务数,但时间只剩下差不多一周的工作日,当我看到每有客户要求开对公户时,办理业务的员工那种私下暗喜的表情,当最后一天我们以超出任务的业绩完成了该项任务那种欢呼时,我真的感动了,我们从这种全身心投入工作的过程中找到了快乐。
既然我们选择工作,选择为信用社工作,何必让工作牵着自己走,何必让工作成为自己的负担为何不付趁机为工作付出满腔热忱,去享受工作的快乐,因为工作本身就是生活一个重要部份。
下一个问题是:如何让我们这个“弱势群体”也疯狂呢?记得几次开会领导都和我们说,这个世界没有做不到的事,只有想不到的事。《金融道》中思考也让我找到了答案:
在工作中,我们没有任何借口但是,不幸的是,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或那样的借口。它们好像是“理智的声音”、“合情合理的解释”,我记得自己也曾经不断为自己工作的失误或业务的停滞不前找借口,工作失误时,以“员工之间没有配合好”“员工新,业务不熟悉”为借口;当业务拓展不开、工作无业绩时,我也曾以“信社理财产品不多”、“金融政策不好”或“我已经尽力了”等等借口;呵呵,只要有心去找,借口还是无处不在。做不好一件事情,完不成一项任务,可以用各种借口为自己的当“挡箭牌”,但事实上这只是在掩饰你自己的弱点,自己在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寻找借口时,却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和责任,作为一名网点负责人,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不是我的责任吗?将困难说得再多、再大,只能证明自己的无能;其实,在每一个借口的背后,都隐藏着丰富的潜台词,只是我们不好意思说出来,甚至我们根本就不愿说出来。借口让我们暂时逃避了困难和责任,获得了些许心理的慰藉。但是,借口的代价却无比高昂,它给我们带来的危害一点也不比其他任何恶习少。不愿承担责任,把本应自己承担的责任推卸给别人。一个团队中,是不应该“我”与“别人”的区别的。一个没有责任感的员工,不可能获得同事的信任和支持,也不可获得上司的信赖和尊重。如果人人都寻找借口,就会削弱团队凝聚能力;没有人是不犯错的,所以以自己的能力或经验不足造成的失误寻找借口,显然是非常不明智的。错就是错,没有谁天生就能力非凡,正确的态度是正视现实,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在今天,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一名职工,一名网点负责人,我认为需要的不只是学习业务书籍上的知识,而是更需要一种精神,一种工作的态度,对上级的指令,立即采取行动,全心全意去完成任务。在日常工作中全力和同事配合做好工作,对同事提出的帮助要求,不找任何借口推托或延迟。说得有位名人讲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你自己有系鞋带的能力,你就有上天摘星的机会,所以我们必须改变对借口的态度,把寻找借口的时间和精力用到努力工作中来。因为工作中没有借口,人生中没有借口。
读了这本书后受到的启发确实很多,也进步了很多,我很庆幸自己能在此时此刻读到了这本好书。它不仅端正了我的工作态度,也为我提出了正确的工作目标。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基层网点负责人,我努力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上闯出一条新路,进一步解放的思想空间,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推动农信新一轮的改革发展。
扫除道这本是讲述键山秀三郎先生从小时候开始如何受到家庭的一些特殊的教育开始,到最后创出自己的道的一些经历和其中做事情的道理。
文中键山秀三郎先生他六十年如一日地践行扫除,得益于父母的影响,继承了父母良好的生活方式,这也是他能坚持扫除的原因所在。其中有几次让我比较感动,比如他成立公司刚开始扫除的时候,公司效益又不好,大家都忧心忡忡、烦恼的时候,大家都不明白他每天在公司扫除,从厕所到地板到楼梯,每天重复的在做是什么意思,又不会给公司带来效益,可是慢慢大家明白通过在这一系列的扫除中环境变好了工作起来的心境也不一样了,大家也跟着一起做了。
他都是认为,扫除时,人不可能一边打扫,一边思考怎么骗人害人,尤其是把一间脏厕所打扫干净时,人的心灵也会变得纯净,人心纯净了,就更容易看清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样的人,不会感到不安,不会自寻烦恼,心性也就得到了磨练提升。
这本书让我们学会的是,坚持、谦虚、磨砺心性、有感恩的心等。
坚持:扫除道中的坚持,让我们要做到凡事都要坚持彻底,像经典语录里的一句话:坚持做平凡的事就是不平凡,扫除虽然是件平凡的事,如果坚持做就是不平凡。
谦虚:谦虚是我们每个人在有些时候必须要做到的。而我们在清扫会得到人家的赞扬,这时候就要做到谦虚。那些坚持扫除的人,习惯了就会变成了谦虚的人。谦虚的人,拥有更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更容易获得幸福的人生。
磨砺心性:文中键山秀三郎通过清扫特别是从厕所开始,能让人的心灵变平和。尤其是打扫干净时,体会别人经过或者使用时他们的表情,人的心灵也会变得纯净。人心纯净了,就更容易看清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样的人,不会感到不安,不会自寻烦恼,心性也就得到了磨练提升。
有感恩的心:一颗感恩的心对于每个人、家庭、事业、社会来说都是一件传播正能量,安定的心。文中作者从小从父母这里学到了一生的改变,认真按章的对待每一件事务,别人在看作者扫除时大家都一起扫除。
在我们公司上班的每个人也应该要有以上的这些心性,人只要有坚持、谦虚、摩轮的心性、感恩的心就会做好每件事。
轻轻的合上高尔基的《母亲》这本巨著,用手反复的摩挲着崭新的封面,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是被伟大而勇敢的母爱所感动?是被遗忘了很久的母爱所唤醒?我不禁问自己。于是,打开尘封已久的日记,我在泛黄的扉页上写下了上面的话,恍惚中母亲的身影渐渐向我走来……
我的母亲虽然没有高尔基笔下《母亲》的惊人壮举,也没有《母亲》的丰功伟绩,但是她却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我家住在农村,母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家庭主妇,也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但是她却含辛茹苦的用双手支撑起我们这个五口之家。天刚麻麻亮,母亲就起身煮饭、喂猪然后洗漱,之后等一家人吃过早饭再自己吃,最后直到碗筷洗干净,摆放到位,才算结束。只见,烟熏火燎中,听到母亲不断地咳嗽声,躬着身子,时而要向锅灶中喂柴禾,时而要手脚麻利的端盆倒水,准备猪食。她往来穿梭于厨房和猪圈之间,忙的大汗淋漓。只听到锅灶中的火苗嗤嗤的响着,猪圈中传出猪吃食的声音……
中午时分,母亲早早的准备好了午饭,来到院子里,打扫鸡鸭吃食时散落在院中的粺谷粒、玉米粒和吃剩的菜叶。只见,炽热的太阳烘烤着她的身子,在扬尘笼罩之下,她活像个飞舞着的精灵,动作娴熟而敏捷,脸上渗出的汗滴在阳光的照射下晶莹剔透。不一会,她放下手中的扫把,踮起脚尖向村口翘望,眼睛里满含着期盼,直到姊妹们陆续回到家中,她才安然微笑,满脸的疲惫一扫而光。
想到这里,我的心不禁为之颤动。是啊,高尔基笔下的《母亲》在日常生活中,也同样深深地爱着她的亲人、丈夫、儿子,她和我的母亲一样体现了一位母亲最朴素而又伟大的爱,这种爱是所有母爱的共性;当她受到共产主义思想的熏陶和影响之后,她便成了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她的勤劳、智慧、勇敢和坚强的形象,是在血与火的磨练中锻造而成的,而我的母亲却是处于和平时期的一位勤劳、智慧而又伟大的母亲。
合上这本巨著,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的脑海中出现了两个美丽的身影,她们永远是我心中最美丽的画像。
喜欢《《道林·格雷的画像》读后感_16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后感我眼中的林道静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