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巨婴国读后感1000字

巨婴国读后感1000字

《巨婴国》读后感_1200字。

世界上的书多若星辰,总有那么一些经典让人们不断地传阅。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作品是作者写的,读后让人很受感动,令人感慨良多,写作品的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巨婴国》读后感_12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巨婴国》读后感1200字

一开始想要看这本书,因为武志红老师写了很多本书,在近年国内有些名气。

我看一本书,从来不喜欢看序和后记,也不喜欢看书评。好的书评,常常引的人对书有过高的心理期许,而差的书评,则能引起你的厌恶感,直接丧失对书阅读的渴望。

看这书一半不到的时候,我看了微信读书上的书评,占高楼的有的甚至是垃圾评论。在我眼中的垃圾评论是不聊书,而去聊一些无关的东西无尽的掐架还以为自己饱读诗书。但是也正是这些垃圾评论让我看到了中国巨婴的存在。

我说什么都是对的,你要相信我,你不相信我,我们就是敌人。

那些只能求同不能存异的人,那些没有涵容的人。看不见自己也看不见别人。没有通过这本书很好的看到自己。

我认为,一本书,无以论好坏。如果你自身带有自己的思考去看待一本书或是一个问题,你就会发现,这个书(问题)的正能量和不足。抛开那些有待考证的不足,你从这本书里汲取了多少对你有益的东西,才是你最大的收益。

说实话,电子书我没有做笔记,只是偶尔写写想法。最初看这本书我带了一些纠错情节,因为很多人说武志红在反国家反社会铜臭味重。我带着这种挖掘的态度去发现他书里三观不正的论据,发现一点就批评一点。但是我看了700多页去看书评的时候,我发现了书中的一些真实的现象发生,我便持着一种新的心情继续看下去。即:无论它怎么样,我都要读完再发表意见。这是对读者和自己起码的尊重。

这本书,是一个心理学研究生写的书,没有接触过心理学的人读起来很多时候会误解它。作者有很多咨询案例,也大大方方承认自己也是书中大多数的巨婴之一。如果我没有记错,在“能量的演变”里,作者就道出了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批判,不是为了宣扬黑暗,而是希望能达成理解与接纳。

达成理解与接纳。才是作者想要宣扬的最最重要的东西。

此后的文章,他都在讲一些对现象的分析。其中不做好的一段是他对“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的断章取义。就字面理解,七十岁便可以随心所欲,但不会超出规矩范围。作者说恐怕到时候也没有什么“欲”了。欲加了引号,真是百思不得其解。此前看过孙瑞雪的书,对爱和自由有一定的了解,孙瑞雪老师对这段话也有见解,我比较赞成孙瑞雪老师的观点。这本书里这一段我看到有一些嘲讽的意味。

但是看完全书,我受益最多的便是人应该多一些自我觉醒,多接纳自己黑暗的地方,让黑暗的情绪流动起来。

也不用急于求成,我们童年累积的伤痛并不能一天就痊愈,我们要去正视它,发现它,接纳它。

本书里提到的一本书《爱是一种选择》。刚提到,我就把它买回来了。看了前面的四页的样子,我便不能继续看下去,因为看那本书,需要拖延症患者莫大的勇气,去撕开自身曾经掩藏起来最不为人知的伤疤。太痛。但是我应该会把它看完,对于我来说,真的是一本难能可贵的好书。

最后感谢一下作者,无论好坏,它都曾经是一面镜子,让我曾经有机会这样的接触我自己。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读《巨婴国》有感


读《巨婴国》有感
初雪/文

从2016年12月份开始断断续续读《巨婴国》,到2017年5月份才读完,读书过程中这本书“遭遇”下架。窃以为,这本书中有个别地方不太客观,有些语言使用比较随意,有些结论的得出也缺乏科学的依据和支撑。特别是书中对于国民性和文化的研究,我因为没有从事过这方面的研究,也对作者的观点不能完全认同。不过,虽然此书已经下架,但是既然我能够坚持把它读完,抛开其逻辑性和个别比较偏激的语言不说,自有其吸引人的地方。

书中所指的“巨婴”,即成年婴儿。身体上是成年人,而心理发展水平,却还是婴儿水准。形象点说,就是徒有成年人外表却有着婴儿心理发展水平的人。巨婴往往具有共生、全能自恋和偏执分裂等心理特征。曾奇峰也在本书的序中说,“巨婴的意思是,一个个体,在身体上已经发育为成年人,而在精神上还保留着婴儿般的思想、情绪和行为。这些巨婴特点包括:自我意识狭窄,无法预知自己的言行对他人可能造成什么影响;人身依附,使自己成为他人或机构的一部分,丧失或出卖个人良知底线;在人际和社会层面,为了操控而操控,无法施与爱或享受爱。”在我们周围,也不乏这样的人;甚至在我们自己身上,也存在着这些“婴儿般”的特质。


读完此书,“中国好人”、“愚孝”、 “共生”、“自恋”等词语一直在我脑海中徘徊,我也对这些词语进行了一些思考。

“中国好人”,主要是那些只付出、不索取;总给予,难接受;封闭自己,甚至压抑自己欲求的人。这些人一般会很受人尊敬,在别人遇到困难时往往出手相助,甚至像“泥菩萨”一样自身难保还要去帮助别人,考虑不到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特别是当某些事情来临时,这种人无法找到合适的理由拒绝或者不敢拒绝别人,而忍气吞声接受了事情,过后又压抑了一肚子的委屈无处消解,最终委屈越积越多,或许会形成心理问题。

这样的人,表面上看是个好人,也会被授予“好人”的名声,如果他能够一直这样“好”下去而无怨言,也是不错的;假如他违心地压抑或者察觉不到自己的需求,有时候分不清自己和别人的心理边界,替别人承担本不该他承担的责任,无力抵抗外界对他的压迫或者碾压,最终自己又深深被拖累,随着负面情绪特别是愤怒情绪的积累,终有一天,他的情绪会失控决堤,全面爆发。这种“好”,并不是真正的“好”,而是不堪一击的“好”;真正的好,“是那种我存在你也存在,我爱你,因我有丰沛的爱,并且我真不需要你回报,而你真回报时,我也坦然笑纳”。




再说说“愚孝”。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需要继承这个传统美德,对父母孝敬,这点无可质疑。但是,如何孝敬父母,这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假如遇到了 “巨婴式”父母,他们打着“一切都是为孩子好”的旗号,试图去控制孩子,甚至把孩子当成满足自己欲望的工具,是极其麻烦的。当孩子和自己意见不一致时,不问青红皂白,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思来,对孩子有极强的控制欲,也会让孩子觉得压抑。遇到这样父母的孩子,如果一味地去顺从父母、讨好父母,不管父母做的对与错,都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不能敞开心扉和父母进行真诚沟通,最终要么是委屈了自己,要么有可能和父母发生爆炸式的冲突。

所以,在日常生活,如何和父母进行沟通,既能照顾到父母的情绪,又能照顾到自己其他家庭成员的情绪感受,是极需要智慧的。“我最深爱的人伤我却是最深”,中国有句古话,对父母,“色难”,意思是说,对待父母和自己亲近的人,要做到和颜悦色,是最难的。当和父母的看法不一致时,如何和颜悦色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是需要极高的情商和智慧的。能够把一个家治理好,其难度不亚于治理好一个国家。

关于自恋的问题,书中根据心理学家科胡特的观点,指出自恋可分为“实体自恋”和“虚体自恋”。实体自恋,就是你的自我价值感,觉得“我很好”是一种很真实的东西,是一种实体,即是说,它是一种真实存在的自我价值感;而虚体自恋,则是和外在条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比如美貌、金钱、地位等等。当外在条件很好的时候,可能你的自恋就会爆棚;而当外在条件变差的时候,你的自恋就会受到很大的损害。

要滋养自己的实体自恋,文中提出了两种途径:投入地去爱或者投入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实体自恋是和“核心自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核心自我的诞生,是一个超级里程碑,它是在历经沧桑,不断地自我察觉之中,不断地实践中,才逐步建立。科胡特的一段话很好地描绘了核心自我:在情绪的惊涛骇浪中,有一个核心自我稳稳地站在那里;它会摇晃,摇晃是一种呼应,但只摇晃,根基不被动摇。诚如一句话所言,“心若不动,风又如何?”


最终,作者针对“共生绞杀”、“全能自恋”等问题,也给出了答案——这个答案,就是爱。假如你在被养育的过程中或者后来的成长中,充分被爱、被关注、被欣赏、被抱持;假如在一段关系中,你在事情做好时能够被认可,你在受挫时能够被支持,你的各种感受和想法可以在其中安全自由地流动,那么,那么,你会活得更自我,活得更随性。假如现实中没有这样一段理想的关系,你也无需灰心丧气,你,还有自己可以依靠,你要成为自己的英雄。在现实世界中,你要敢于表达自己,展开自己的心;你要深入认识自己、察觉自己,经历一段不断触碰内心痛苦和黑暗的历程,“当你注视着深渊时,深渊也在注视着你”,而当你深入深渊,你会发现那个黑色狰狞的形象,就是你的生命力本身,甚至是被你压抑的攻击性;当你鼓起勇气一次次去触碰它时,会发现其实它也没那么可怕,有时甚至会很可爱。在漫漫的“英雄之旅”中,你会发现,外部世界与内在世界是一回事——你把自己的心展开在世界上,你又将整个世界的图像凝聚于己心。

最后想说的是,即使你被生活欺骗了一百次,你依然不要气馁、不要灰心,要拍拍身上的灰尘,一次一次地爬起来,“不要悲伤,不要心急”;越是忧郁的日子里,你越是需要冷静,只要你的心向着未来,“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将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巨婴国》读后感_900字


《巨婴国》读后感900字

文章从开始,作者就简单的给予人类一个心理年龄的划分:印度人处于中阴身阶段,中国人则处于共生期,即六个月,德国和日本人处于肛欲期,英美人则已经到达俄狄浦斯期,即3-5岁;这算是文章中的总体,先总结一下心理年龄,在开始辩论。
接下来变一个一个的拆开去分析,去解刨,就像作者文章中的所说的链条一样,一点一点去举例说明,我们一直都是一个巨婴。
其中也简单的阐述了人还是需要走出自己的世界,和大家去沟通,去相处,不要让黑色生命力一直都潜伏于自己的体内,变成忧郁患者。
说实话,关于共生,很多观点是不赞同的,看的烦躁,也没法继续静下心来去深入的,可能这就是思想先入为主了,书上的就更加难以看下去了吧,所以草草的翻阅了前面几篇。
而对于《中国式好人》这一章节中,比较感触的是作者举例说明的杨元元事件,特别说明了母亲的控制欲,其实自立也是很重要的,和家庭,自身都有关系,但不能完全说是母亲绑架了自立,控制了你的一生,这是不成立的,母亲可以一首遮天,但是同样,你也可以找寻自我去反驳,去抗议。
还有孝,这里杨元元从面上看对母亲是孝顺,深一点则是她性格软弱,没有以自己为轴心,去思考,去争取,而是一味的去妥协,去迁就,最后才至于自杀,解脱自己。
而第三章就完完全全在阐述,做自我,勇于拒绝,不要做烂好人,去委屈自己;可以说看似毫无链接的篇章,也巧妙的用这些比喻让他们去串联一起,然后一个部分一个部分的解析,辩论,总的来说还是挺好的。
比较戳中泪点的一句话是“懂事,是一种很深的绝望”。
还有《全能自恋的龙》这一章节,简单说就是太自我,以自己为中心,忽视周围的人,我们都活在这样的世界中,常常无法自拔。
后面的几章可以说是跳跃看的,粗略的去翻的,没有像前面一样去思考,去更深层次的探究,谁让作者写的太啰嗦呢,实在看不下去了。
就如作者所说,生命是为了更好地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更好的自己,因为,你自己本身,就是最好的。
愿我们都能提前从巨婴的世界里走出来,做自我,让自己变得更好。
写于2016年12月24日

《巨婴国》读后感_800字


《巨婴国》读后感800字

刚开始看这本书时由于很多案例切合我的现实生活,很能命中我的心吧,所以我对这本书评价很高。
可看着看着,发现作者的很多话都有失偏颇,有的根本就逻辑不通,讲的内容也脱离了实际,于是我就快速的翻看而过。
最后发现:
唉~ 充其量不过是一本靠着网络热门词吸引眼球圈一笔钱的书罢了,并没有真正的帮助人解决问题。

最后,我想说一下自己浅薄的想法:
受原生家庭负面影响较多的孩子,往往意识不到自我的存在。没有自我核心,存在感较弱,受外界影响多于自我核心~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咱们的文化。
比如《弟子规》、《三字经》、《论语》…
早已把一切的行为准则都罗列出来,要求整个社会的老百姓按照这同一个准则行事。而中国人就这么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由于这些经典是出自古代,所以我们的文化就认为古代是最好的,我们的诸多代人都是在向古人学习。(在我看来,这是古代为了方便统治老百姓而由政府加大力度进行的思想宣传)
虽然近代经过一些历史事件的洗礼,但人们骨子里面的东西却没有变,人们依旧是在按照一定的“准则”行事:
小孩一定要“听话”;
父母来给安排及决定一切;
不同家庭的不同人却按照一样的标准来对比,从小比成绩,长大了比结婚比生娃;
一定要“孝顺”;
……
而这种种的“准则”,却从来不在乎当事人的心理感受,从来不在乎当事人的喜好,只是强制性的剥夺当事人的思考选择权利。
有点像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可解决办法恰恰就在“存人欲,灭天理”上面。
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的是“爱”人,尊重人的“真正感受”,而不是一味的拿“理”来强压人的自由意志。

可现状却是:
我们年轻人研究了一大堆理论,自以为明白了一切,可老一辈人却什么都不听,一肚子戾气的去玩他们的麻将去了……
于是,父母带给我们的烦心事往往是一辈子都不停歇的,我们只能寄希望于下一代人的互相理解~

《巨婴国》读后感_2300字


《巨婴国》读后感2300字

一个巨婴的成长之路
这两天在看巨婴国,按书里说法,我现在是一个二十七八岁的巨婴。
其实我一直是后知后觉的,特别是畅销书,别人都在看的时候,我本身是拒绝的,就像不愿意随波逐流一样。这样的后知后觉不光体现在读书上,后来我发现我在好多事情上都是这样的,但最终还是躲不过去,还是会从了大众。
关于心理学这方面,我一直比较喜欢,是个伪心理学爱好者。不属于任何派别也不坚持任何理论,就是纯粹喜欢。巨婴国这本书还没有看完,看了前面的一部分,看了群里有人在讨论,我个人感觉,里面内容三七开。三分我认可,七分我不服。书里面,对夫妻关系的理解和确立的重要性,我是非常认可的,特别是现在我也结婚了,对这个感悟太深刻,夫妻关系必须是家里的第一关系,直接影响到家庭大环境和幸福指数,这个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无与伦比的。还有书中提到的中国式好人这个概念,我也是深有体会,我老爸就是标准的中国式好人,简直一模一样。有这样的一个老爸,可想而知,对我影响是有多么的大。
书中有些理念和想法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武老师总想把这样的东西,扯到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中,任何事情都想用一个巨婴的概念来解释,太牵强了。这样我读起来就感觉很不舒服,我看到有人实在受不了,半途弃书了。毕竟是作为商业书籍出版的,能引起争论和讨论便是成功。
我相信每个人在青少年时期,对自己都有怀疑,迷茫,沉沦或者堕落,都有好多问题想不通,整不明白,甚至有轻微抑郁或者心理障碍。
在我刚上初一的时候,应该是十二三岁,我陷入了持续好几年的失眠状态,。至今我都印象深刻,晚自习开始的时候,天空就慢慢阴沉下来,我感觉我心里面特别恐惧,因为马上天黑了,回去了,要睡觉了,但是会睡不着,我趴在教室门口的阳台上,默默的留下了眼泪。又怕同学看到,擦干后又和同学嬉皮笑脸一起回到教室上自习课。
晚上是最难熬的时间,我每天晚上都是后半夜凌晨三四点钟才睡着,第二天早上六点多起床骑自行车再去学校,每天早上数学课我都困得打瞌睡,中午也没有什么午睡,晚上继续又是一波失眠。家里人带我去看了中医,说我什么精神衰弱,开了点补脑口服液。可是问题并没有解决,我依然失眠,而且越来越严重了,我感觉我急需去看心理医生,家里人在我的百般折腾下,甚至都有点烦了,他们依然觉得只是失眠而已,拿我没有办法,不知道该怎么办,可是当时我知道,自己根本不只是失眠这么简单了,我感到特别的孤独,周围人都帮不了我,慢慢的变得焦虑,抑郁,等等,一切不好的感觉都围绕着我,非常可怕和难受。
在我刚开始失眠的时候,我的家人是陪着我一起睡了一段日子,给了我足够的安全感,给我讲了他年轻时候的事情,应该是有感而发,至今我都记得,他当时告诫我的话,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不要想着有轻生这样的念头,这也许是他这辈子对我影响最大的一句话。
那段日子,是我至今都不想回忆的,晚上,我一个人起床,坐在门口,想各种问题,当时觉得把人生能想的都想了一遍,而且都想通了,这时候就非常可怕了,一个小小少年参透了人生,而且还被失眠这个问题纠缠的痛苦不堪,自然而然就想到了轻生,想到了死,想离开这个世界,这样就不会被失眠所带来的痛苦折磨了。这样的念头,存在了好久,每天晚上自己都在和自己挣扎,痛苦不堪,舍不得就这样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而且怕爸妈伤心,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和自己内心做斗争,这样的情况,若是孤儿无牵无挂,我想我当时多半是半夜走出房门后再也回不去了。
这样的日子断断续续一直陪我度过了整整三年的初中生活,白天没有任何的影响,我和别的同学一样,一起上课吃饭,一起开玩笑玩游戏,一旦天黑,我就开始恐惧,开始害怕,开始焦虑,三年来,我早已被折磨的身心疲惫。
一直到我上了高一,这一年杨利伟都上天了。也许是换了生活环境,我开始对什么事情都无所谓,都觉得不是事,都没有放在心上,因为所有的事和失眠带给我焦虑痛苦比起来我都觉得不可比,都是小菜一碟。然后才慢慢有所改变,有所好转。在这期间我有幸看到了人生第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弗洛伊德的成名代表作梦的解析,然后开始读了一些书,包括一些心理学的书籍。
梦的解析这本书是值得每一个中学生读的心理学书籍,是普通人可以读得懂的,而且会帮你解答很多很多疑惑和不解。我记得当时我非常烦钟表滴答滴答的声音,这样的声音会让我烦躁的睡不着,当时家里的表都被我拿下了电池,我只用电子显示的表,不会发出声音的,类似这样滴答滴答的有规律的声音都会影响我入睡,我看到网上好多人都有这样的问题所困扰,梦的解析里有过这样的解释,就是因为性的压抑才导致这样的。说实话,我当时看到这样的解释,我是不相信的,因为我心里压根没有想过这方面的,怎么可能存在压抑呢。
再后来随着年龄的增大,书也看的多了,我终于搞明白了,我初中三年的问题了,我那时候就是强迫症,从开始的轻微失眠,到后来的标准的强迫症患者,严格来分的话应该是属于强迫症里的强迫思维。失眠本身是不可怕的,可怕的是由失眠衍生出来的一系列问题,自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不知道该怎么办。结婚后有一次和家里人偶尔说起我那段时光,我记得当时我一下子就变得激动起来,眼睛里满含泪花,觉得他们永远都体会不到我那个时候身心所承受的痛苦和折磨。
有人说,所有对心理学感兴趣的都是心理上曾经或者现在存在过一定的问题。我一直有个想法就是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业余的也可以,不为钱不为别的,就是个人爱好,帮人解脱心理上的困惑就像解脱了自己身上的痛苦一样,让人心生向往。若你陷入一个痛苦的魔咒里,不要害怕和恐慌,勇敢的走出来以后,你会发现自己成长进步了好多好多,这种成长是别人教不了你的,只有你自己才能体会感悟到。

《巨婴国》读后感_1300字


《巨婴国》读后感1300字

如果从严谨性和表达能力上来讲,确实不值五颗星,而且作者的观点我也不敢完全苟同。但它带给我的却是一场思想革命,所以必须给赞。读的过程有一种被吊打的痛苦和被给予爱的欢快,算是重新认识自我吧。
关于控制欲,我算是个控制欲很强的人,特别是对亲近的人,总喜欢管太多,很多时候也是希望用自己的经验教训,自以为能让他们少走一些弯路。看了这本书也才有所反省,自己想强加给别人的观点,很多时候会有适得其反的结果。就像《白鹿原》里的白嘉轩的大家长形象下,才会有后来脱缰野马似的白孝文。所以对爱的人,应该给他们多一点的自由,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界限,可以适当给建议,而不是要全权控制。自我控制也是另外一方面,很多时候我也喜欢制定安排制定日程,特别是现在研究生阶段,希望自己尽可能充实地过。所以很多突如其来的事情总会让我很暴躁,因为计划被打乱的感觉真的不好受。读完之后也觉得,减少控制欲,泰然应对突发情况,反而能更好处理问题,也应该会少一些焦虑,多一点快乐。
关于全能自恋。还记得小学时上课说话,被老师罚站,班里人嘲笑我的那一刻,我也才发现原来世界上其他人也是“活”的,地球也不是只为我而转,那时候真的有些失落呢,哈哈哈。而作者利用巨婴全能自恋的概念,来解释当今社会的很多行为,还是挺新颖的,看完也很有启发。
关于“没有麻烦,就没有情感”。不太赞同,但还是让我有所反省。我绝对算不上老好人,不喜欢麻烦别人,但同时其实也不太喜欢别人麻烦我,,哈哈哈。我喜欢分工明确却又能合作愉快的感觉。像团队或者生活里,如果你只喜欢麻烦别人,把任务推给别人,这样产生的不是情感,而是厌恶吧。我认为合作,才会有情感。同时,我算是一个比较特立独行的人,所以不太同意作者的这个观点,对我来说,维护一段关系真的需要很多的精力,而且其实人际关系交往中带给我的,也不是并不可少的。我喜欢为了目标努力奔跑,做自己喜欢的事,特立独行的生活,所以不太同意作者关于人际交往的观点,毕竟,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理想和喜好。又或许,我是身在病中不知病。。。
关于“懂事,或许是另外一种绝望”,并不完全认同,但还是有被刺痛的感觉。在我们的文化里向来崇尚要知书达理,要懂事,但其实,懂事有时候只是因为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之后的绝望所形成的惯性罢了。但仔细想想,是不是因为害怕失去,所以不敢去拥有,去索取,去表达?或许表面看起来的懂事,实质上只是在压抑自己想欲望和需求,这样的确会容易让人失去活力。所以懂事也不是我们所以为的那么美好吧。
关于“自我归罪”。说实话,我确实有蛮严重的自我归罪倾向,所以大学期间,总是处于失眠的状态,总是会想太多。现在就好了很多,会更加懂得顺其自然。但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也还是会觉得是自己不够好之类的。所以看了作者这一部分的分析还是让我很有同感的。
不过这本书也还有很多需要改善的空间,如不够严谨,很多例子并没有很好的证明材料,而且也总是没头没尾地出现。语言表达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近来较少读心理学的作品,但每次读都有种被洗礼的感觉,哈哈哈,我觉得国内能有这样的作品真的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应该多支持,哈哈!
总体瑕不掩瑜。

《巨婴国》读后感_700字


《巨婴国》读后感700字

看完这本书,让我真切体会到了一本好书对人的思想所能产生的影响。
其实准确地说这个体会不是看完这本书时感受到的,而是看了这本书的免费部分后,去看了另一本书后感受到的。那本书就不在这点名了,下文称其为“某书”。“某书”的名字很高大上,评论里也很多五星好评,但我看着看着才发现大脑经过《巨婴国》的洗礼,已经发生了化学反应,对“某书”中高大上掩饰下的馊鸡汤已经产生了敏锐的识别能力和强烈的抵触心理。
我在看《巨婴国》时,其实并没有全盘接受里面的信息,很谨慎地甚至有点旁观的感觉在看这本书。觉得书里前几章有些哗众取宠的嫌疑,而且不喜欢作者那种“中国人如何如何”的定性口吻,太绝对也太狭隘。里面的很多观点也似乎没有什么科学的论证,边看边想:写这本书的书评是写”道行不够,看不懂“还是写“纯粹是玄而又玄的bullshit”……
所以免费的部分看完后就如释重负地把它扔到一边,去看了“某书”。恰好“某书”讲的就是中国人,中国的历史,和中国人的三观……结果边看边打脸,一页页的引经据典都是巨婴的影子,而且是崇尚巨婴,视巨婴行为为道德准则,成功典范的节奏。
我可以想象如果没读过《巨婴国》,对“某书”里的鸡汤虽然还是可以检测到,但会麻木地接受,甚至还会津津有味地喝两口。但看了《巨婴国》后,我在心里毫不客气地把一碗碗送到嘴边的鸡汤打翻了,因为我意识到这种鸡汤喝下去,只会补麻木低智的巨婴之脑。
我最终在抵触和反抗的情绪中get到了《巨婴国》这本书的点,并意外地发现了它对我的改变。读书是读者和作者进行心灵交流的过程。好书的作者不是让你低眉顺眼俯首称臣,而是能和你进行一场酣畅淋漓的拳击赛,Ta的每一次出拳要么震撼你的心灵,要么引发你的反击让你成长。

相信《《巨婴国》读后感_12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巨婴国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