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陈果读后感600字

陈果读后感600字

《陆犯焉识(陈道明、巩俐主演)》读后感_1500字。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您抓住了作品的哪些精髓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陆犯焉识(陈道明、巩俐主演)》读后感_1500字,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陆犯焉识(陈道明、巩俐主演)》读后感1500字

陆犯焉识

1.看到严歌苓的照片,安静的笑着,洁净透亮,泰然坦荡。突然觉得能把气质演绎到这份上,该是知棋,知琴,知书,知画吧,写出的文章也该是气质翩翩,该如徐志摩的\我是天空中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这般美好浪漫啊。谁能料到这样美好的女子用她美丽的手写出那么丑陋的铲掉头皮,杀人放火,血腥暴力,拉屎拉尿来,写那大老爷们的便秘,排泄,打鼾的场面一度很令人窘迫。为此我不得不调整我对作家严歌苓的认识:与她的恬静气质相反,她充满野性。并且这在她身上并不矛盾,而相得益彰。

2.正如她写的婉喻一样,有的读者分析她的名字意思是\委婉的讽喻\,她一直在等她的焉识,焉识回来了却不认识他了。她大概60岁的时候才真正得到她的爱情,70岁的时候才真正不再让陆焉识同情可伶她。她安安静静的误会了和被误会了40多年,但每个女人几乎都要对她服输,冯丹钰说“原以为她超过了她,最后才知道她才是失败的那一方,”连陆焉识的外遇韩念痕大概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最后才幡然醒悟出走美国吧。我也觉得我不如婉喻,她愿意去把一个人当做神去爱,去包容去坚韧去牺牲自己。而且,她还是一个安安静静的,缠过脚的不太现代的女子,她心底怎么生出那股勇气去当别人的情妇,为了救她丈夫?住在深闺的她怎能不耻提着贿赂一家家求情?我们都无法忽视她安静的眼神里面那股野性,“不论调到哪里,我总能找到的。”假如她一生都没有得到陆焉识的爱,这恐怕才是陆焉识最不幸的事情,就连陆焉识也说得到宛瑜的爱是他一生最大的福气。假使陆焉识不爱她,断是不会这样觉得的,只会觉得宛瑜是她的束缚,那何来最大的福气。假使陆焉识不爱她,她会像为了孩子的前途着想一样为焉识着想,在离婚协议书上签名。不过幸好,尽管路很长,陆焉识回来了,陆焉识爱她,一切都稍微来得及。

2.“宛瑜是我寡味的开端,却是我回忆里最完美的归宿。”一开始听到陆焉识这句话感到很不适,自然联想到一男一女一开始将就,却意外收获到意料之外的爱情。对待爱情怎能一开始用这种敷衍了事的态度呢。室友也说这该不是这个陆焉识在监狱里待久了,最后只能想宛瑜而没有别的选择了吧。陆焉识啊陆焉识啊,谁知道是不是没得选择了?不过他是一个宁愿在地下室蹲两年地下牢也不愿认莫须有的罪名的人,宁愿自己挨抢子儿也不愿揭发一个坏女人,宁愿赔上自己性命也用他那一副苍老破败的身体拼死逃跑去见宛瑜一面又想到顾念妻儿回来自守,给他的宛瑜盲写了几十万字的书信,一个将近70岁的老爷子为了见宛瑜花钱去镶假牙,养膘,打扮,使手段换回房产。这些应该不明自喻了,陆焉识是真的最爱冯婉喻了,可是这份爱情怎么会给误会耽误这么迟呢?怎么会需要一份饥荒,一场流亡,一方分离,一场生死才能让人明白呢?

就像焉识的名字一样\怎么会知道呢\,陆焉识怎么会了解自己呢,他爱的却一直认为不爱。

人认识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恩娘说陆焉识,一开始觉得你没用场好,心底不龌龊,人做得清爽,太有用场的人都是有点下作的。现在看看,做学问做三分,做人做七分,你不懂这,就是没用场。陆焉识后面慢慢习惯做人淡淡的无耻感,再到后面他在劳改时小葫芦被打得半死也犯嘀咕半天没营救,经历过倾城倾国,灭顶之灾,无期流亡,陆焉识终于清楚的认识自己了,他通过表达他爱宛瑜来说出他了解自己了这句话。而了解自己在前,爱宛瑜在后。

还有很多想写的,想写杀人偷窃的小葫芦临死前为他弟弟妹妹攒了一个月的棉衣,写知青小刑的自杀,写冯子烨和冯丹钰的喜怒哀愁。想起陆焉识说\与谁结婚去熬完一生的,必定引起他的无限怜悯\,他说错了,在他那个年代,没有谁的一生不引起其他人的无限怜悯。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陆犯焉识(陈道明、巩俐主演)》读后感_800字


《陆犯焉识(陈道明、巩俐主演)》读后感800字

十月在每日起早贪黑色忙碌中一下子溜走了。有时会稀里糊涂的想不起今日是周几,记不得吃饭的餐盘放到了哪里。这本书也就搁置了。终于在昨天暂时的结束了最近的两件事。获得暂时喘息的机会。

严歌苓的书看过许多女性作为主角的。少女小渔,金陵十三钗,天浴,小姨多鹤……都是一些任谁看来都身世悲凉的分分钟就催泪的任务,但是这些悲情都是读者加上的。她们呢,只是努力的生活,善良的待人。

男性最为主角的,我是第一次看到。文质彬彬,会六国语言没,处处受人尊敬的陆教授,在恩娘看来是顶没用的人。也正是定没用,让他从陆焉实变成了说话结巴的犯人老几。二十几年的牢狱,让满口个人选择的陆焉实再没有了选择。没办法选择回到婉喻身边,向她坦白他们之间曾隔着一个韩念痕,虽然他们之间总隔着些什么的,比如恩娘,太平洋和战争……没办法选择在逃走后奔向婉喻,在自首后还是想尽办法不给婉喻和孩子们政治犯家属的污点,写了离婚协议。模糊的罪名,在那样非人的劳改中,桩桩件件事情都让回让人产生同情,怜悯,惋惜,甚至不公等字眼。但是犯人老几在迟到了20年的释放之后,人们还是很少听到他对于那段生活的埋怨,对“那里面”抱怨。仿佛陆教授在大荒草漠上游历了20年,觉得自己是个有福气的人,不在于他陆焉识是弟弟口中就改坐好车子,住好房子的,有福气的人,他的福气在于有婉喻这样的女人爱他。回到上海的焉实,不在被称为老几,但他任然是子女,街坊严重的老无期。还是不得自由,这次是心理上的,连他一心想浪子回头好好对待的婉喻,也由于记忆衰退,不认识他了。他还是一个犯人,是子女心中的犯人。最终老几在一个清晨失踪了。他去找自由了,草地这么大,总有自由能找到的吧。

作者笔下的文字,无法用另外的字来评述,常会让我忘了在看书,仿佛我是书里的某个人,甚至某个物件儿,跟着陆教授过了一生。好书好字的魅力大抵就在此处吧。

《陆犯焉识(陈道明、巩俐主演)》读后感_1900字


《陆犯焉识(陈道明、巩俐主演)》读后感1900字

这个结尾一下子让我想起了一个遥远的传统,或许在书中,或许是现实存在的,村里的每一个老人在到了年纪时,就会收拾好细软,走进一片林子去,再也不会回来。子女也不会去寻,大家都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陆焉识最后的出走也是这样的,一个被打上了烙印的人再哪都是显眼的,一辈子追逐的自由最后竟然在远离了社会关系的地方才能找到。他的处境大部分是因为那个错误的身份,但在现代生活中,剥去了那些隔阂的外衣,人性的幽暗变得更加赤裸裸。就像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讲的,中国人的“私”体现在群己界限的划分上,这个界限是可以伸缩的。对冯子烨来说,在外人刘亮面前,陆焉识是属于“我”的阵营的,对着自己的小家庭,父亲陆焉识又当然地被排除在外。不能说冯子烨有多坏,甚至他比现在的大多数人对父母还要好一些,只能说他太有用场了,利弊权衡得太清楚。当然,人老了以后这个地位是很尴尬的,当然地被排除在小家庭之外,稍有不甚便会成为多余。倘若子女够孝顺,样样周到,总也是顾不上老人心中所想的。

如果说陆焉识前半段戈壁荒漠的生活,以及偶尔穿插的回忆,还带着点一点孤勇与博弈,多少显得硬气些,后半段弄堂里巷则是完全的疲软与顺从,每个人都带着点说不出的心酸。重返文明世界,却掉入了社会的枷锁,连最亲近的关系也在提醒着他异类的身份。经历了生死的陆焉识倒是不在乎这些的,但每一个亲历者和旁观者想必都是如同梗了一根刺在喉头吧。前半生的辉煌与荣耀,傲气与光芒,全都被截断在河流的那一端。在河流中苦苦挣扎的这几十年,那些与死神博弈的岁月完全改变了他。河流的这一端,是在子女心中的堤防外逐渐佝偻的他,是在社会的一次次敲打中越来越无言的他,他愈是沉默,愈是恭谨,那道鸿沟就愈来愈深。若非这十几年咂摸出来的对婉喻的爱,他是没有这般顽强的生命力的,也不会后面有这些读来心酸极具情感张力的情节。自然,所有的好的小说,但凡是讲了点世事的,如红楼梦,都免不了要有“由盛入衰”的意思。有了这个框架还不够,一部好的小说是值得拿着放大镜去推敲的。

我读书向来是不怎么喜欢读第二遍的,当时读这本书的震撼过去以后,后来再回想起,就只有一点点压抑了,留在脑子里的是婉喻在铁道边怎么也挥之不去的身影,满是一段压抑着的爱。粗粗的看去,这本书是有这么一层凄凉的底色笼着,读到最后也是压着一口喘不上来的气。再次读这本书,才发现它不止于此,拿了放大镜看,每个人物都是鲜活的,甚至你还能在这些叙述中笑出声来,这些惹人发笑的场面,有荒唐的,有滑稽的,也有近乎孩童似的天真。

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本书的确是有祖父自传的痕迹在里面的。第一遍读的时候,给我留下的印象的就只有冯婉喻与陆焉识充满着阻碍的爱,好像他们的爱情就是依着阻碍而生似的,在一片朦胧与反复咀嚼的回忆中变成近乎信仰的东西。这也难怪,这类情感的勾勒是严歌苓最拿手的,这是我在后来读《小姨多鹤》时才明白的,那本书把这种压抑中扭曲又疯狂的爱情解读得更为直白,好像真是因为处在那个被隔离的位置,非得因为那一段阻碍才能生出情来似的。所以这次,关于婉喻愚钝的温柔,不自知的风情,执着的牺牲与坚守,我不想再谈太多。

我反而想谈谈这部小说中不那么“严歌苓”的部分,剔除掉后面的那些煽情的动人的心酸的情感冲突,抹掉那个佝偻的小心的被嫌弃的身影,我们来看看上海之外的陆焉识。荒漠草原上的陆焉识,枪林弹雨中的陆焉识,在一片污浊与混乱中挺直脊梁的陆焉识,我相信这才是一个老人经过多年打磨反复润色后要展现给世人的形象,而非那种在各种人际关系中无处安放的略显心酸与无奈的陆焉识,那是“学锋”眼中的陆焉识。回到上海之前的叙述反而让我更喜欢,那才是一个真正的有血有肉的,经历过生活粗砺打磨的灵魂,偶尔出现的那么几个鲜活的人,那些奇迹般的经历,让你宁愿相信这是真实发生过的,而非凭空捏造的故事情节。那些在牢狱中的胆战心惊被描写得那么具体,身体上那些不堪言的秘疾被他写得让人忍不住捧腹,那些暗夜中迸发的灵感与沉思,完全是一个狡黠又带点硬气的老人炫耀般的杰作啊。想到这里,有点难以接受这样的事情是真实发生过的,不能接受这样聪慧又有脊梁的人是怎样被一场错乱生生地切断了生活原有的轨迹,就像我怎么也想不通那些社会新闻里好人受难的消息。我宁愿这些只是虚构的,宁愿那一场人性之恶没有给个体造成如此大的伤害。但是,我也看到了在混乱的大环境下的一点点温情,混乱是人性之恶被释放的狂欢,携裹着许多无知的愚昧的或者不得不如此的普通人,但是我很欣慰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人”,像邓指那样在命令与命令之间还有一点温情的人,

《陆犯焉识(陈道明、巩俐主演)》读后感_2100字


《陆犯焉识(陈道明、巩俐主演)》读后感2100字

陆犯焉识,是继芳华之后,看的严歌苓小说的第二部,读完耗时26个小时。有趣的是,前十个小时花了一个多月时间,而后十六个小时几乎是一两天内一口气读完。一本书一旦看着了迷,应该是这样的。

朋友推荐这本书时,第一眼看到书名觉得有些怪异,平常我们几乎很难把这四个字合在一起。当时我理解为:“陆犯”是姓陆的犯人,“焉识”是哪里识得,连在一起变成了“陆姓犯人哪里识得”,实在有些不通。待读完后,发现“陆犯焉识”有着深刻的含义。原来,书中的男主人公名叫“陆焉识”,而之所以中间加个“犯”字,应该与其一生三分之一多的时间为囚,亦或是与其一生追求心灵上的自由却一生被有形、无形的禁锢有关。一个“犯”字对其人生作了恰到好处的概括。

小说故事情节不算复杂,讲述的是一个上海的浪荡公子哥——陆焉识,一生追求心灵自由、爱情自由的故事。但由于故事穿越了二次大战、国共战争、WG等半个多世纪的社会动荡,陆家乃至陆焉识的命运都被刻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陆家的祖产逃过了抗日战争的炮火、逃过了国民党的巧取豪夺,却没有逃过冯婉喻为救被打成“右派”的陆焉识而把祖产捐赠给人民政府的命运。陆焉识,从最开始挣脱家庭束缚,远渡重洋追求身心的自由,不惜以答应恩娘冯仪芳给他包办的与冯婉喻的婚姻为代价;回国后,因不满国民党对陆家祖产的巧取豪夺,写了对当局和地痞流氓的讽刺戏剧,遭到牢狱之灾;而最后发生的更如炼狱一般,社会反右斗争大浪潮下,坚持思想自由的陆焉识毫不意外地被打成了“右派”,刑期从最开始的有期徒刑十五年,由于自己为自己做了辩护,被加到了二十五年,后来又被加到无期,直至死刑,冯婉喻为救被判了死刑的陆焉识,出卖了自己的肉体、捐赠了陆家祖产,死刑才得以改为无期。陆焉识被送到大西北草漠里改造了二十多年,直至WG结束才得以回到上海。在西北囚禁的二十多年里,他不断回忆妻子冯婉喻的点点滴滴,虽然是包办婚姻,妻子冯婉喻为他付出了一切,而陆焉识也在不断回忆中加深了对冯婉喻的爱。六十年代,陆焉识对冯婉喻思念愈切时,他抓住了一次机会成为监狱成功逃狱的“第二人”,只为回到上海见冯婉喻一面,表达他对她的爱;然而,在那个一人被斗、全家遭殃的社会背景下,陆焉识只能远远地参与了冯婉喻的家庭生活,近在眼前也没有相认,避免给她和孩子造成政治上的不良影响,回到西宁自首后,他以离婚的方式,与冯婉喻和家庭作了最后的切割。待WG结束后,陆焉识回到上海,而此时冯婉喻已经失忆,虽然她一直心里惦记着她最爱的陆焉识,但当陆焉识在她跟前时,她已认不出了。陆焉识以“新追求者”身份悉心照料了冯婉喻十年。婉喻病逝后,在子女为了物质房产与赡养老人产生分歧纠纷的时候,八十多岁的陆焉识,带着自己的衣服和冯婉喻的骨灰毅然走向了囚禁他二十多年的无边草漠,因为草地大得随处都是自由。

这是严歌苓继芳华之后,对WG的第二次沉痛批判。我想,她是经历了多么的不幸和苦难,才会对那段历史作如此深的揭露与批判?!WG的思想禁锢、文化禁锢、人身禁锢似乎超出了很多历史时期,所幸的是,陆焉识虽然经历了身体的禁锢,但他对心灵自由的向往、美好爱情的向往始终植根在内心最深处,一直未变。小说虽然一直在阴霾的社会氛围下叙事,但是与陆焉识相关的四个女人却给了他艰难生存环境下一丝丝温情。

冯婉喻,一个爱陆焉识爱到骨子里的女人,把陆焉识当作自己的天,欣赏他、爱护他,一生都在为陆焉识付出。冯仪芳,陆焉识的恩娘、年轻后妈,虽然作为年轻寡妇,她一直在吃陆焉识和冯婉喻的醋,总是从中挑一些事情,但是在危难关头,她一心一意为陆家着想、为陆焉识着想,支援陆焉识出国读书,顶着帕金森症为陆焉识操办体面的求职宴,为保住陆家祖产辛苦奔忙,最后在忧愤中而死,是一个可悲、可叹、可敬的女人。韩念痕,一个敢爱敢恨的女人,虽然只是在陆焉识随学校搬迁到重庆一起生活了几年,但她对陆焉识付出的无怨无悔,最后通过陆焉识一封封寄给家里的信,她看出陆焉识离不开他的家庭,最后还是要回到上海的家,在不惜一切代价救陆焉识出狱后,独自一人去了美国。冯丹钰,陆焉识二女一子中,和陆焉识最为相像的小女儿,同样追求爱情、婚姻自主,虽然有对父母的一些误解,但对父母的爱是从始至终的,作为一个老姑娘陪伴母亲冯婉喻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是陆焉识最珍爱的小女儿。严歌苓写这四个女人可谓浓墨重彩,对比严歌苓的人生轨迹,这四个女人都有严歌苓自己的影子,尤其韩念痕与其最为相像,虽然韩念痕在38章中只有1章存在,但却是那样的让人印象深刻、难以割舍。

自由是心灵的归宿,付出是爱情的主题。陆焉识不论在何种环境下都没有放弃对自由的追求,自由的力量是生命的力量,正因为对自由的渴求才让陆焉识走到了最后。从不爱到深爱,是陆焉识用二十多年的时间一点一滴去感受冯婉喻对他的付出,这无怨无悔的付出,让陆焉识在无边草漠里一次次痛哭,而陆焉识也用付出陪伴失忆的冯婉喻走完了最后的人生。

她问:“他回来了吗?”

他答:“他回来了!”

她问:“还来得及吗?”

他答:“来得及的,他已经在路上了。”

她说:“哦,路很远的。”

完全失忆的冯婉喻临终前只记得她的陆焉识。温暖的是,她爱的人一直在陪她等她爱的人。

——鱼小涛   2018年7月12日  于北京

《陆犯焉识(陈道明、巩俐主演)》读后感_1200字


《陆犯焉识(陈道明、巩俐主演)》读后感1200字

书读过半。由最初,我对书中的许多角色的冷眼旁观,渐渐我开始生出诸多的怜悯,到如今开始彻底的折服,甚至转起了那几根悲天悯人的菩萨心肠。
我有些纳闷,所以对自己盘问起来。
我想我是为自己的悲哀找到了一个缺口,终于闲出一只可以同情自己一把的手来,把跪倒的自己搀扶起来,还慈祥又动情拍拍膝盖处的灰尘。
我以为我与严歌苓一样,可以用冷峻的笔刀毫不手软的跟着她的节奏拳拳到肉。看他们在兜转,于命运多舛的时代自命不凡的倔强倨傲着,常常该忍俊不禁的嘲笑却有种无尽的悲意升起。陆焉识几番从老陆变老几,也几番从时空的漩涡里翻滚。
书中的时空是打乱的,被刻意的看似混乱的拨弄,就如这些可怜的人物的背后,也有只手,看似随意的拨弄着。
那些特殊时代里打下的纠结,在这样混乱的穿插中,被一个个看似随意的来回,千丝万缕的串了起来。命运这个东西,看得我尤其觉得莫名其妙。
也许,与人而言,与任何事物而言,谈命运是何其莫名其妙的事。
人生由数不清来不及确认的遗憾串起来的,像一件件别人脱下的衣服,你要被迫的莫名其妙的一件件穿起来,又一件件脱去,无论是穿或者脱,都是莫名其妙的,又是必然而然的。这个说法里,来不及确认一事,又成了遗憾中的遗憾。事实上大部分遗憾,都是由此画上句号的,只是要在你最意想不到的时候,最难最痛最不该反悔的时候。
陆焉识是个有才情的人,但严歌苓总是不愿正面去描写这个才华横溢,总是点到即止。甚至于更多时候是为了体现其人性的可怕而费些墨水,才华于人性面前都是最粗糙最不值一提的东西,提起来没三两重,轻飘飘的。命运是基调,沉甸甸的直往下沉,人性粗粝豪放还老不可断,是一根老绳,把那三两才情轻飘飘地织在里头。
年轻人的轻佻浮躁,中年人的压抑陈积,老年人的暮色苍茫,人生只是个短篇,多数人事都不值一提,些许取乐被散成小小滴,中间全塞着断片。不连贯,是因为缺乏意义。
老陆成为老几后,方才确认了自己今生的爱情。
老几逃狱就为了像婉瑜当面说出自己的心意,到了家门口却只做了个隐形人,默默陪在暗处看她们再日常不过的生活片段。
成为老几后,作为陆焉识他已经退的太远,趴的太低,却也让他真正认识了自己,认识了这个世界。
男人的成长是缓慢的,不是他不够努力或聪明,而是拒绝长大。
这个世界与我们的想象距离太过遥远,远得让人无法启程走一步。直到这个世界失去耐心,逼得他一步步退,有时候退就是进,逼着退到你想象的边缘,一步跨过想象。从此你的想象再也脱不开现实。
恩娘这个女人好可悲,恨的牙痒却又怜的牙酸。
一个没有太早就退到底的女人,她的作更像一个失去父母没有亲人的孤儿,陆焉识是她与这个世界相连的唯一一根稻草,脆弱而坚决。
恩娘也罢,婉瑜也罢,陆焉识亦然,都是一样的退至末路。

《陆犯焉识(陈道明、巩俐主演)》读后感_900字


《陆犯焉识(陈道明、巩俐主演)》读后感900字

看过电影以后找到小说来阅读,这次是读第二遍了。

全书的线索非常清晰,一条是陆焉识的牢狱生活,一条是从14岁少年开始到入狱之前的日子也就是婉喻的生活,两条线索最后在婉瑜和焉识的重逢章节处交汇,这一点双线索交织写作的安排和茅盾文学奖作品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是相同的。比起按主人公年龄时间安排顺序更清晰也更有情节感,更耐人寻味。

故事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上海才子在不可抗拒的时代洪流里经历苦难几十年最后与家人重逢。

严歌苓常用的对人物心理和环境的细腻到细枝末节的描述,还有上海话方言的描写,构成了小说鲜明的文字特点,无论翻开哪一节都有一个独立的故事可以单独拿出来看,同时又是主线中逻辑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一点写作技巧也是非常令人佩服,严丝合缝,逻辑严密,经得起推敲,同时又一气呵成。

男女主人公性格的塑造无疑是成功的。在无法逃脱的时代带来的苦难里顽强生存到最后,只为了与家人重遇的信念显然高于一切主义与理想。生命的价值是什么?每个人独特不可替代的生存的意义是什么?残酷非人的牢狱生活里心理生理双重的压力下的陆焉识,平常生活里饱尝辛酸又受尽白眼的冯婉喻,其实同时在坐牢,在为特定的时代牺牲自己的青春。所有的才高八斗也好,贤淑宁静也好,都只能为了生存挤尽自己最后一点力气。他们的爱情一直都在错过,却一直都在,成为支撑他们大半辈子隐隐的最坚韧的线索。想到余华的《活着》,同样的也给了历史变更,社会变革很多的笔墨,在这样大背景下主人公如同怒海中沉浮无可奈何的蝼蚁,随时都有可能失去生命或者理智,却始终为了一丝希望苦苦挣扎与坚持。

我们这个时代里知识分子的命运当然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困顿与思考,清高与世俗的矛盾交织仍在,小说名《陆犯焉识》直指焉识的囚犯身份,也指他犯下人生中不可饶恕的过错:空有满腹经纶却不能保护家人,甚至愚蠢到没看到自己心底真正的爱情,当意识到一切,已经晚了……现实生活里的我们,其实也都在不停的犯错,也会有时候被拘禁在无形的牢狱中,我们会不会守着自己心中的希望,安静的坚持到人生最后的时刻呢?愿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坚定的答案。

《陆犯焉识(陈道明、巩俐主演)》读后感_500字


《陆犯焉识(陈道明、巩俐主演)》读后感500字

第一次看严歌苓的小说是《小姨多鹤》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太喜欢看严歌苓的书了 她不会去刻意用大量的笔墨去渲染描写人和事 只用寥寥几笔就写的那么生动和引人入胜。虽然她的故事都不离一个框架 都有文革的不可逆的命运,都有一个包容一切的伟大女性,即使一辈子历经千辛万苦,也要坚守住自己的家,爱一个人低到尘埃里去的传统女性。无论是朱小环还是多鹤 还是田苏菲还是本书中的冯婉喻,都是爱另一半不离不弃,活得泼辣伶俐。她写得很棒,在女人的多面性上,我未曾见过比严歌苓更不留情面更透彻的人了。女人的愚蠢与聪慧,狡黠与天真,世故与幼稚,目前为止,我未曾见过比她写得更直白的。严歌苓对文字的掌控,已臻化境,多一个字太多少一个字则欠缺。浪荡了前半生的公子哥陆焉识在受了二十多年的煎熬千帆过尽终于明白自己对妻子的爱 他靠着这份迟来的爱挺过了种种困难 甚至为了能方面跟婉瑜表白当逃犯又为了她不受牵连自首接受更大的折磨 爱了陆焉识等了陆焉识一辈子的冯婉喻谦卑了一辈子的冯婉喻在遇到有关陆焉识的事情却总像是一个女战士势不可挡 还有没能走出那个时代的刘胡子、徐大亨、知青小邢……还有千千万万个名字已经湮没的冤魂。严歌苓笔下的这些人和事让我不忍让我感动。

《陆犯焉识(陈道明、巩俐主演)》读后感_1100字


《陆犯焉识(陈道明、巩俐主演)》读后感1100字

妻子悄悄问:“他回来了吗?”

丈夫于是明白了,她打听的是她一直在等的那个人,虽然她已经忘了他的名字叫陆焉识。
“回来了。”丈夫悄悄地回答她。

“还来得及吗?”妻子又问。

“来得及的。他已经在路上了。”

“哦。路很远的。”

婉喻最后这句话是袒护她的焉识:就是焉识来不及赶到也不是他的错,是路太远。
看到这里才感动的痛哭流涕,这是仅有的几次看书被如此感动。一直以来看书从没有刻意去看,我相信我们所读的每一本书,都是与作者、主人翁的缘分。我们有缘遇见,我用心去把他读完。有时候,甚至不敢有太多的评论,生怕意识一旦形成造成整体的错误认识。
读完书后,我又把张艺谋拍的根据《陆犯焉识》改编的《归来》,电影就不再解读。我更喜欢的是书里的故事。我也一次次在脑海里刻画那个陆焉识和冯婉喻,书里所记叙的一幕幕场景。。。
主人翁陆焉识,上海旧知识分子,少年时是上海大户人家的少爷,聪慧倜傥,因为继母为他娶妻而逃离,去海外留学,欠下一笔风流债,回国后因为被划归右派遭到政治迫害,从十五年的刑期加到二十五年再到死刑,最后又改为无期。二十年的牢狱就这样开始。中途逃狱后又被抓住,文革平反后回家,奈何此时的妻子冯婉瑜已经精神错乱不认得他了,但他不放弃坚持使用各种方法换回她的记忆。
故事从不断变化的时空里上演着,西北荒漠的牢狱老几、国外的留学、少年时的婉喻、重庆时期的韩念痕、逃狱时期的经历。。。一幕幕构成了陆焉识的一生,与其说是陆焉识被政治放逐,不如说是他自己的精神放逐。全文以他对婉喻的感情领悟而不断升华,对婉喻爱的忏悔而不断坚持。整个故事都是再对爱情和自由的追求!陆焉识的一生奉自由为圭臬,他一边探寻与践行着自由,一边承受着与主流话语抗衡而带来的摧残与折磨。从入狱之初的激越申辩到长久牢狱生活的隐藏自我,他始终保持着清醒与独立,保持着对真理的追寻与对尊严的维护。而爱情更是他热烈渴望的,从他发现自己对婉喻的爱,以致后来越狱去见婉喻,告诉她有关那两个女人的存在,请求她的原谅。作者一幕幕的剧情翻转,一个个离奇诡谲的事件,将故事不断推往高潮,直到后来陆焉识平反,而那个一直盼望着陆焉识的婉喻确失忆了,真是造化弄人。尤其是最后婉喻走的时候与老陆的话,感人至深!
在那个荒诞的时期,那些荒诞的人与事,对社会造成的迫害,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迫害,肉体还在其次,最严重的是对人精神的摧残!极权政治、红色教育、恐怖主义、极端时期恶劣的环境,整个社会的病态以及人性的扭曲与裂变,构成一幕幕庞大的悲剧。

陆犯焉识(陈道明、巩俐主演) 读后感(3)篇


我大约是今年一月份开始看这本书的。但我那时是「听」这本书,而不是「读」。漫长的一月份里,这个故事,这些名字,陪伴了我很多个在专教被冻得手指不可屈伸,却还绘图绘到废寝忘食的日夜。我戴着耳机和围脖,手中握着笔尺,或坐或站地在桌边忙碌;同时在脑海中时断时续地跟随着讲书人的声音,进入到1936,1948,1963和1978年的上海弄堂或西北草漠上去。我有时被讲书者模仿的上海普通话逗得发笑,有时又为这些人物多舛的命运叹息、沉默、眼眶湿润。

严歌苓惯用的多条时间线和事件线穿插交织,插叙倒叙顺叙平均使用的写法,对于一个时而专心时而懈怠的绘图人兼听书者来说,是最好不过的:我不必非得紧跟每一句话,也可以在获取足够的情节后,脑中中大致捋清时间和事件的顺序。于是这一个故事在我脑海里渐渐明朗起来,我也渐渐喜欢上了这个故事。

后来绘图作业结束,我也不记得是否听完了一遍,总之把它抛到脑后了。后来春天来了,再接下来是夏天,我却又在好几次做作业过程中,在做模型或画水彩之前,像拜访老朋友似的怀着亲切的感情先找回这本书,随便点开哪一章就听起来,如果幸运地听完了,就倒回去再随便选一章,于是又开始听。许多段落和章节大概听了不下三遍,都记熟了。这本书简直是成了我做不需要太费脑子的作业时的固定伙伴了。

虽然说还是有些情节有些细节的顺序或发生的时间我仅凭耳朵还捋不清,但我对这本书的感情已经可以说是深厚了。四月份时,特地去把《归来》又看了一遍。我2014年暑假毕业时看过一遍,看完有些感触,还发了条微博。直到上周终于下定决心把这本书「读」一遍,读到大半时我看了《归来》第三遍。我终于发现《归来》和《陆犯焉识》,基本上可以说是两个故事。只不过他们的主人公恰好拥有相同的姓名,身处相同的时代,遭受相同的分隔。但细节上来说,这是两个很不相同的故事。于是我开始把《归来》里的陆焉识和冯婉瑜从《陆犯焉识》里的陆焉识和冯婉喻身上划分开来,也把这两个故事分开来单独看待。我当然还是更喜欢小说,尽管电影海报作为这本小说的封面我认为是再合适不过了,也尽管陈道明和巩俐演活了这两个角色。

我终于把这个故事「读」过一遍了。于是就好像一块拼图的最终完成,所有那些我在「听」的时候偶尔让我困惑的人物、场景、情节,都通通连贯起来了,有解释了,也通通更加丰满动人了。这是一个伟大的故事,宏大又精小,神圣又世俗。

这部书、这个故事断断续续地陪伴了我近一年,从一月份的寒冬开始;我终于在十一月的深秋忙里偷闲,报答了它不求回报的陪伴。这一年行将结束了,我坦诚这一年过得并不好,甚至糟透了。但只要还有文学,天就不会塌。请继续在未来的日子里长久地陪伴我吧。

作者以其祖父为原型,将知识分子的命运放在20世纪中国历史和政治变迁的大背景中,写出了在政治环境中追求精神独立的知识分子的悲哀和无奈。

按时间来看,书分三个历史时期:一、1954年以前的少爷焉识,留学生焉识,教授焉识,一个志得意满却觉得自己精神不自由的陆焉识;二、1954-1976年的陆犯老几。失去了自由的陆焉识只是冯琬喻一个人的焉识,他此时丢掉了自己的名字,只是一个木讷口吃的犯人老几。但此时的他精神却是自由的,在漫长的寻求解放的日子里,他在自由的盲写。此时的他,发现了自己的真爱,一直要为爱逃亡。包括对妻子冯琬喻愧疚的爱和对女儿丹珏思念的爱;三、1976年后获得自由的陆焉识。我觉得此时他是无所适从的:既不是经纶满腹的教授陆焉识,也不再是犯人老几,还不是妻子要面对的丈夫陆焉识。变成了被儿子孙子驱使的差役,洗衣服,买蒜,取报纸。终于自由了,在心里在身边找到了爱人和亲人,却被自己的儿子嫌弃,被爱人失忆遗忘。(后期故事被张艺谋改编为电影《归来》)陆焉识为爱归来,最后又为自由出走。

自由和爱是书要表达的主题。陆焉识始终觉得自己不自由,所以要逃离。留下了恩娘,感觉被捆绑,所以去留学。远离了家庭却又被恩娘答应他留学的条件--结婚捆绑。他不爱冯琬喻仅仅是因为她是恩娘给他的。也正是此理由,他可以光明正大的在远离妻子的日子里花天酒地,光明正大的出现了琳达和韩念痕。

他要的是自己精神的独立,作为知识分子的精神的独立。他可以和朋友花天酒地,却不能帮朋友署名写假论文。于是得罪了所谓的朋友,而失去了自由。不自由就像一张网,他想逃离,却被裹挟得越紧,终于后半生都在思考和实践这个问题。

关于爱。他发现自己是爱琬喻的,这是他在改造的时间里慢慢咀嚼,一点点解读出来的。也许很多人会有同感,天天在眼前时,觉得碍眼,终于不见,发现甚是想念。或许他还有机会去每天花天酒地,他依旧不会让琬喻发出光亮。在不自由的日子里,陆犯老几发现,焉识爱琬喻。于是他想为爱忏悔,为爱告白,为爱逃亡。 跳出书本,也提醒我们怜取眼前人。

关于内容。 在书里有平淡温婉却有内里火热的爱情。一如冯琬喻对陆焉识的崇拜式的爱。温婉在事无巨细,火热在始终如一。 有复杂的占有式的亲情,就像恩娘冯仪芳对陆焉识的爱,是丧夫的寡妇表现出来的恋子情结。于是也就有了微妙复杂的婆媳关系。 有婚姻外的激情,一如琳达和韩念痕的出现。或许男人很享受女人带来的温柔的体贴和照顾,无论婚姻内外。(主观臆断) 有朋友的背叛,如那个毫无立场,只有利益的大卫.韦 。有人说他总是恰到好处的挠了焉识一把痒。最后他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一脚把朋友踢到阴沟里,然后对着朋友笑着走开。哦,不对,这样的人没有朋友。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也不少。 有面对最初的生存欲望时,人性的荒凉。印象最深的就是小孩梁葫芦,为了两个馒头杀了自己的妈妈。为了生存想尽各种办法弄吃的东西。偷生者的,克扣死者的。那个环境里碾压出来的罪恶的却又觉得可怜的人性,有时甚至觉得不是可恨,只是有些无能为力的叹息式的无奈。 有官场的潜规则。琬喻为了救陆焉识委身戴同志。 等等不一而足。

一本书,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抗争,一个家庭的兴衰,一段历史的沉浮。追求精神自由学术自由的知识分子,在政治面前,正直得渺小,有理的反抗成为无辜加刑的理由,满腹经纶倒不如愚民。读完全书,厚重却又不觉得沉重,作家在少爷焉识,犯人老几,教授焉识之间来回切换,笔触若轻,内里波澜,表面温婉,读罢掩卷,思绪深远。

时代历练人性,爱情从来都是奢侈品——《陆犯焉识》(严歌苓)

人性得以实现的人生才有可能变得丰富而深沉、优美而崇高。而一个自由而开明的时代才能造就人性。那个时代摧毁的人性里包含着亲情和爱情。但远去的历史,真心难以感同身受,只能跟着书里的人去痛去感怀。读懂了恶劣,读懂了人心,读懂了时代,但读不懂感动。

冯婉喻的坚守,是我们这个年代所不能理解的“执拗”。一直死心塌地得为着一个不爱自己的人付出所有,宁可让孩子们没有营养也要给那个不爱自己的人买大闸蟹剥蟹黄,等到失忆脑子里依然是唯一的那一个人……这一切都让我难以感动,反而发现了这个严歌苓笔下的这个完美女主并不完美的一面。她爱丈夫胜过爱自己的孩子,这让我难以感动。

陆焉识真的如书里所说的那样,最终发现自己最爱的人是冯婉喻吗?不!我并不这么认为。在那个无助的日日夜夜里,是冯婉喻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给了他依恋的途径。可我认为那不是爱情,那是精神食粮,是支撑他度过一个又一个非人日子的无形肩膀。爱情不是恍然大悟,而是欲求不满。爱情不是时间检验的产物,怦然心动随着时间的流逝转化成的是相濡以沫。

子烨、丹珏、丹琼,这三个儿女在书里并不丰满,绞尽脑汁也绘不出三人的形象。甚至都并不深切地信任他们是陆焉识和冯婉喻的儿女。市侩的子烨、嫁给一个拖着三个小孩的市侩丈夫的丹珏、可笑的丹琼,他们身上真的还留有父母亲的影子吗?是被时代碾碎了,还是作者勾勒过程中出了问题?这么不幸的一家人,怎让人无法心疼呢?余华的《活着》和《兄弟》,同样是在描述那段历史,却让我眼泪止不住地流。不在于我是否经历,而在于你能否让我感同身受。

书里人物很多,但很多人物都经不起细究。时代远去,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亦或真实再现,只靠想象力的作品回味酸涩不比。时代历练人性,撕开面具,露出真实的自己。爱情从来都是奢侈品,不是想爱就爱,更不是该爱就爱。营养不多,却流畅得一塌糊涂。

——珏儿2018.12.25

陆犯焉识读后感800字:陆犯焉识读后感


当孩提时的陆焉识挺身而出把即将被送回娘家恩娘冯仪芳留在陆家时,就注定了他与冯婉喻一生一世的苦难因缘。

放荡不羁的才子陆焉识虽然不情愿娶冯婉喻,但终因抵挡不住恩娘的眼泪而不得不屈服于娘;而自幼倾心于陆焉识的冯婉喻满心欢喜的嫁入陆家,对新婚后即刻出国的陆焉识毫无怨言,满怀期盼地在家中苦苦等待。四年后陆焉识博士学成归来。

已掌握多种外语的陆焉识回国后在与婉喻共同生活上的几年里虽然与她共同孕育了一儿两女,但在内心深处也并没有完全接纳冯婉喻,恩娘与婉喻的争风吃醋,处处都要占婉喻的上风。(也恰恰因为有了恩娘这个主角夹杂其中,婉喻误将陆焉识对自己的冷淡理解为时陆焉识的不得已,从而更加坚定了婉喻地陆焉识的深爱。)

这时的冯婉喻是个可怜的女人,让人同情。之后,连他自己也不明白是什么罪行让他获刑十五年,因他的伶牙俐齿他不断被加刑,直至死刑。钟情于她的冯婉喻得知后,为能给他减刑不惜出卖自己,最终使他的刑期改为无期,而这直到冯婉喻死了陆焉识都不明白。

但陆焉识明白冯婉喻是深爱着她的。他是在高墙内、在荒无人烟的大西北,在冯婉喻从不失约的探监中一点点感受,一点点回味,一点点醒悟到的。为了爱,他不惜冒真生命危险越狱,潜逃回家准备向冯婉喻表白;为了爱,他没有打扰他们的生活,只是默默地来到冯婉喻的身边,默默地跟随,默默地注视,然后默默地离开;为了爱,他毅然自首又回到了大西北,回到了那个让他生不如死的地方,承受这非人的待遇。

这次回去,他开始提心吊胆的熬着每一个日子。他不想自己在劳改期间因死于自杀或是因逃跑被击毙而连累冯婉喻,连累孩子们,因此他务必学会与管教们斗智斗勇。之后他最后想明白了,对妻儿最好的保护方法就是与冯婉喻离婚,他忍痛做出了艰难的抉择。

被特赦陆焉识,几经周折最后回到了家,但年过七旬的冯婉喻已经得了老年痴呆,已经不认识他陆焉识了。再相聚后的四年里陆焉识尽心尽力的照顾着冯婉喻,他陪伴冯婉喻一齐等待着冯婉喻心中陆焉识,直到冯婉喻生命的最后一息。

那时那刻陆焉识对冯婉喻的爱是实实在在的,是心无旁骛的;冯婉喻陆焉识的爱是始终如一的,是坚毅执着的。他们对这份爱的执着,他们对这份爱的坚守让人感动。这时的冯婉喻是幸福的女人,令人羡慕。

喜欢《《陆犯焉识(陈道明、巩俐主演)》读后感_15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陈果读后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