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教师教育读书笔记

教师教育读书笔记

教师读书笔记《教育无痕》。

古语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而当不同的人在看完作品后,相信也会有对于它的专属心得体会,为了可以记住当时读完书后的所思所想,就必须写一篇读书笔记,怎么写好一份优秀的读书笔记呢?小编特别编辑了“教师读书笔记《教育无痕》”,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我利用业余时间看了《教育无痕》这本书,这不是一本教育学或家庭教育学的专教育著,而是一本实录。是一位中国妈妈的教育感悟,这位妈妈把自己教育孩子的过程写成了归类为一本书,并由儿子和她一起编写。这位母亲的一些做法是很普通的,但又相当的不一般,很多父母都不会去这样做,正是这些普通而不一般的做法,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思考。其中感悟童心,不让童心去流浪这一章,我很喜欢,以下就是我读后的一些想法:

一、感悟童心

这位妈妈所讲到的感悟童心是指父母要尊重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孩子的成长,孩子的认识,孩子的发育都有自己的规律,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不会达到教育的目的,他建议父母要有儿童的心态,懂得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感受孩子内心的冷暖;要像珠宝专家发现宝石一样,发现自己孩子;对孩子放飞但不放任,关爱但不溺爱。的确,现在有一些家长会强制孩子去做孩子不愿做的事情,如有些家长已经为孩子的未来铺好了路,孩子长大后就要按照父母安排的路去走,这样很大程度上孩子的一些发展都受到了限制,是问这样的家长他了解自己的孩子了吗?他做到了感悟童心了吗?

二、多给孩子一些爱抚和拥抱

身体的接触是最有力量的爱语,成人可以借助身体的接触把爱传递给孩子,给孩子心理上的一种满足感。一个简单的拥抱能让孩子心情舒畅,内心充满阳光和爱,孩子变得很愿意和成人交流,更容易解除一些误解。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一个拥抱能安抚一个苦闹的孩子,一个拥抱能表达成人对孩子的爱,一个拥抱还能暗示孩子很棒。人人都需要爱,只有孩子先感受到什么是爱,他才会去爱别人,关心别人。在教学活动中,也会发现一些孩子喜欢打人,不会去爱别人。因为这个孩子没有感受过被爱的感觉,所以他也决不会主动的去爱别人,对周围的一切事情也缺少热情和激情,所以作为家长还有老师千万不要吝啬这一个简单的拥抱啊!

三、欣赏孩子的独特个性

每个孩子的思维方式、兴趣爱好都是不一样的。作者认为作为成人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懂得每个孩子都各有所长,也各有长短。在生活中,就有一些家长喜欢拿别人家孩子的优点与自己孩子的缺点相比,比来比去就对自己的孩子没有自信心了,因而使孩子的内心受到严重的损伤。其实,孩子的宝贵之处就在于与众不同,成人要发现孩子的长处、闪光点和独特性,认真的去开发孩子的潜能和才智。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更开放自己,更愿意与父母交流,获得自信和快乐。

四、此书的独特之处

1.这本书也深具创意。来自亲子共同创作,将日常生活的经验,加以提炼,让读者在读的时候有种真实感,这是很宝贵的。那不像许多书是由学者专家坐在研究室里头单面思索。

2.在书中不单单是简单的文字,作者还根据内容配有一些孩子的画和照片,让人看的时候感觉很愉快。

3.在每篇文章的开始部分都会引用一些大教育家的名言,这些名言有些说的很好,我很喜欢,我在看的同时也把好的名言记录下来了,作为一种资源。

教育需要无痕。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融合,灵魂与灵魂的对话,智慧与智慧的碰撞,生命与生命的互动。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小编推荐小编推荐

《教育漫话》教师读书笔记


《教育漫话》是17世纪英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撰写的一本教育名著。虽然相隔几个世纪,但这本著作中作者阐述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现在的学校、家庭教育仍有现实指导意义,当我阅读这本书时,有如聆听一场精辟的教育心理讲座。它让我惊喜地发现原来教育理论书籍也可以这样生动!它饱含哲理而又写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作者有如在和亲朋好友话家常,语调亲切平和,道理简单明了。他对教育的真知灼见让我在敬佩的同时也深深感慨:教育孩子真是一项最需要技巧的工作。他提出的众多观点,仍适用于当今的孩子;他提出的一些疑问,也是我们现在同样面临的仍未解决的教育问题。以下几点是我在阅读时感受最深刻的:

一,“教育上难以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

正如很多老师意识到的,作者指出:对于小学阶段的儿童首先应该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和克制自我的能力,而且应尽早培养。因为幼儿的可塑性是最强的,他们就像一张白纸或一块蜡,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成什么式样的。

每个班都有一两个让老师,家长都头疼的孩子,一般的说教似乎对这些孩子毫无作用,造成这些孩子学习困难,表现不好的最根本原因,很多是因为从小没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如果不纠正他的不良习惯,从根本上改变他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很难看到他的转化与进步的。

洛克在书中提到了很多孩子常犯的错误和大人常用的培养孩子德行的方法,如说理,鞭笞,榜样,责骂,强迫等。其中有三点我非常赞同。1,在各种教导儿童及培养他们礼貌的方法中,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是不该做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面前。2,当对学生进行说理时,举止应该温和,即使惩罚他们,态度也要镇定,要使他们觉得你的作为是合理的,对于他们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有时学生的错误会让老师生气甚至失去理智,我也曾多次因为学生不听话气得对他们大声呵斥,可老师的愤怒只会让学生害怕或反感,他们会认为你的恼怒是对他们犯错的一种报复,并不是为了帮助他们,因此这种失态的惩罚不能让孩子从内心认识到他们的错误。那么今后当老师想发火时,最好想想:我发火的目的是什么 用这种方式能不能让犯错的学生从内心屈服,认同吗?

二,“智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能力,使之掌握正确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

写了体育和德育之后,作者最后才写到智育。他认为德行和智慧比学问重要得多,前二者有助于学问,而徒有学问但无德行与智慧则反而无用。不要把读书当成一种任务强迫儿童去学,而要把读书当作一种游戏,消遣,光荣快乐的事情或对良好表现的奖励,孩子们就会自己要求学习的。在智育方面,作者的主要观点有:

小孩子的好奇心应该小心地加以鼓励.因为好奇心是一种求知欲,对事物好奇的孩子才会善于思考,爱动脑筋。

要重视儿童的兴趣.因为儿童兴致好的时候,学习效率要好两三倍。当儿童没有立意去做那件事情时,父母或老师就应该少就他去做。有些喜爱读书,写字,画画的人,在某些时候对于书,字,画也会感到无味,如果那时他再勉强自己去弄,结果只能把自己弄疲惫,甚至对原本感兴趣的东西失去原有的兴趣。

儿童的时间应该用在获得一些对于他们日后长大成人有用的事物上,即强调教育的实用性.我们的孩子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一切事物,所以最大的精力应该用在学习最需要的事情上。他们在世上最需用,最常用的事物,也就是最应当所追求的事物。

读一本好书,如拜一位名师。它为我的心灵输入的智慧与灵感之光,让我对以往,今后自己的教学产生深深的思考。

借鉴:“不要把读书当成一种任务强迫儿童去学,而要把读书当作一种游戏,消遣,光荣快乐的事情或对良好表现的奖励,孩子们就会自己要求学习的。”如鼓励孩子爱上阅读,可以这样说:“刚才某项活动表现很好,奖励你去读会书吧!”孩子就会珍惜这个机会,爱上阅读,并且提高阅读效率!

教育教学教师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是我们阅读书籍名著时所留下的痕迹,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教育教学教师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对你能够提供帮助。更多资讯尽在读书笔记栏目!

教育教学教师读书笔记1

说起陶行知,我们一定熟悉不过。他是近代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传承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作为一名爱看书的学生,为了更好的学习陶行知的各种精神,各种生活方法,我在寒暑假里认真阅读了《走进陶行知》这一本书。从中,我受益匪浅。

最令我深感的是《点石成金》这篇文章。《点石成金》的情节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位很有本领的道人,只要他用手一指,面前的乱石立即会变成黄金。一天,他让徒弟们坐在他四周,自己用手指点着地下一堆石块,石块立刻都变成了黄澄澄、亮闪闪的金块。徒弟们看了又惊又喜,个个拍手叫好。道人对土地说:没人选一块金子,拿去买点东西吧!徒弟们纷纷扑到黄金堆里去翻拣,只有一个徒弟没有去拿金块,而是静静地站在道人旁边,两只眼睛紧盯着师傅点石成金的手指看,边看边思考。道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挑选一块金子呢?徒弟回答说:金子虽好,但总会用完的,我看中了师傅那个点石成金的指头。看到这里,我抬头看着天花板,心里想到:这世上有多少人被闪闪发光的金子迷惑,而忘记了点石成金的指头。作为学生,在学校求学,可不能光想要得到现成的知识,这些只是虽好,但仅仅是知识的一部分,随着年代的发展,这些现成知识会不够用的,有的会用不上了,有的会显得陈旧了。我的有些同学拼命把老师和书本上的知识死记硬背,即使能一一背出,但在追求学问的大道上还会碰到许多新事物、新问题,到那时就能责怪老师们没有教过、书本上没有见过吗?死记硬背不思考,是书呆子的学习方法,这些同学,老师教多少,他就记多少,这是赶不上时代、超不过老师的

是啊,我们学习不能像书呆子一样,所以,我每天写完作业后,都会拿出在学校借的课外书,或者做一些有用的习题。吃过晚饭后,我就会和邻居家的同学一起玩数字游戏,这个游戏可好玩了,不仅能锻炼我们的数学口算,还能放松我们的心情呢!

我们求学必须学会寻找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这就是要拿到开发文化宝库的金钥匙,也就是这只点石成金的指头。这样,我们自己就可以一辈子永无境地去探求知识,我们就能超过老师,我们的国家就能一代跟比一代强。

教育教学教师读书笔记2

开学初,翻看《做最好的老师》的书之后,我感觉这不愧是一线的老师,其中的案例非常吸引人,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老师对学生的真诚的情感是那么的自然,洋溢着李镇西老师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热爱,我想:可能其他职业的人读起这本书会是另一种心情,另一种感受,而作为与李镇西老师同一职业的我却更能体会书中老师对学生的情谊,实实在在的做法,其中李老师对教师这一职业从不喜欢到要 做最好的老师的情感变化,以及自身的不断的自我超越的境界都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另外,书的序言部分也让我颇有感受,虽然《序言》仅仅只有四页,但也是书的精髓所在,其中李老师谈到本学期他担任着两个班语文课,连早读和辅导课在内,周课时二十一节,此外还担负着校长的一些职务,他很坦率:我现在感到累,的确累。但他本人对于走路都在备课的状态而感到高兴,准确的说,感到内心的宁静,因为这种状态能够让他感到踏实,感到不浮躁,这是一种与学校与学生真正融合在一起才有的心态。做最好的自己正如李镇西老师讲的那样,才有了: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仔仔细细批改每一本作业,认认真真对待每一位学生。当遭到非议和误解时,虽有过灰心但不气馁。正因为这样,李老师才会有今天的成就,而更难的可贵的是如今硕果累累的他还依然保留着那份对学生对课堂的挚爱。

说到师生之间的感情,开学三周以来,让我深有感受。它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开学之初,学校决定每天早上学生不能自行进入教室,须由班主任带领进班。记得第一次出去带他们,学生看到我就想看到陌生人一样,无动于衷,直到我说:一一班同学站队!才有孩子开始向我走来。第二天仍然没有多大改善,这让我有一些受挫,怎么从他们的眼睛里看不到亲近感?终于,在两天之后,学生们在见到我,能够自觉站队,而且站队前,还能看到他们在互相提醒,到了第三周,我已经能够在门口看到他们自觉站成队,并且在看到我之后漏出兴奋的表情,他们这时的表现也让我从感情上感受到了我是他们的老师,他们是我的学生。学生之间也变得熟悉起来,不再是最初的冷漠相望。而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配合也变得默契了很多,我想这就是在这段时间里,师生之间建立起来的感情所产生的效果。

李镇西老师的书里有这样一段话:我可以非常自豪地说: 从教25年来,风华正茂也罢,人到中年也罢,默默无闻也罢,暴得大名也罢,普通教师也罢,教育专家也罢这一切都没有改变我的生活状态,那就是我一直在一线,一直都在讲台,一直都和学生零距离!

读完这段文字,顿时觉得真的好佩服李镇西老师,更是崇拜。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作者对教育事业的一份执着,文字朴实无华,都是作者的真情流露,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才是好老师,更想努力地去做一名好老师。

《教育勇气》教师读书笔记


春花秋月总能引发诗人的感怀,而寒来暑往却能激起老师的惆怅,在你我的教学生涯里,这样的疲惫,迷茫偶尔会悄悄浮上心头,我们不知道明天是否还有继续的勇气。

面对教师这种心灵的迷失,帕克,帕尔默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里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生物学、心理学、甚至物理学、化学、宗教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的很多观点都给我震撼的感觉,加之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的对教师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让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聆听,去体会。帕尔默认为教学的困惑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自我认同的分离,而当分离产生后,面对源自内心的恐惧,教师只能在面具后隐藏,与内心隔离、与学生隔离、与学科隔离、与同伴隔离此刻,教师深感疏离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离。所以,帕尔默呼唤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坦然面对恐惧,积极重建联系,在共同体中实现真正的教学,也重新找到自我的价值和教学的勇气。

毫无疑问,《教学勇气》正是冥冥中我们所要追寻的答案,更是对我们内心呼唤的回应。读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掩卷沉思,会不自觉地把帕尔默的描述和我的心灵状态或教学状态进行比照,在比照中感慨、顿悟!

1、当我们把某种认定的方法技术捧上天的时候,就使得采用不同教法的老师感到被贬低,被迫屈从于不属于他们的标准。这时,他们必然会感受到痛苦。

的确,在现实的教改实践中,时不时会有某种教学方法的流行,在流行的季节里,正如大家对名牌服饰的追随,不论内心是否真正认同,不论是否真的契合自身特质,大家都会自愿或不自愿的去使用,惟恐自己被排除在潮流之外。这样的使用,效果可想而知。做为一个普通教师,我不敢惶论这种流行的是与非,但我真的感受到理性消费的必要。当我们要选择某种流行的时候,我们应该先深入的去了解它,也深入的追问自己这种方法所体现的价值是我所推崇的吗?我有推行这种方法的个性特质和优势吗?。帕尔默认为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的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这与我们中国的说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当我初遇尝试教学法的时候,那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学的乐趣。而当年的激励纳粹棒、棒、你真棒!每次在别人的课堂听到就不自在,在自己的课堂使用也觉得羞愧,那时,我也会责备自己的落伍,而今,帕尔默终于令我释然,与其违心地痛苦地时尚,不如真实地坦然地放弃!

2、也许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117)

我们的教学经历了学科中心说教师中心说,而今已步入学生中心说,学生和学习过程比教师和教学过程更重要,教师的角色在促进者、学习同伴和必要的监控机制间转换。而帕尔默认为这几种方式均有启发性和优点,但又未能完全解决问题,要么教师成为权威,要么学生永远不会犯错。他提出应该以 第三事物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专注这一伟大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它就是一个五行相生相克的相互影响的系统。在这样的系统里,真正的教学和教师的自我完善也就产生了。读到这里,帕尔默为我们描绘的美好愿景宛如就在眼前,只是,要实现它,真的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不过,我们已经上路了,不是吗?

3、除了问一个诚实而开放的问题外,明确委员会成员禁止以其他任何方式与焦点人物对话(153)

帕尔默认为要想在实践中成长,一个是达成优质教学的内心世界,一个是由教师同行所组成的共同体。对于后者,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非常重视,我们通常称其为同伴互助,在同伴互助中许多老师走出孤独和封闭,在互帮互助中迅速成长起来。但帕尔默的明确委员会与我们的同伴互助相比,却是别有一番洞天。需要帮助的人被称之为焦点人物,明确委员会以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帮助他没有忠告、没有过量确认、不会把问题转移给他人,不用提建议。共同体的成员只会提焦点人物诚实而开放的问题(如,这样的事情以前发生过吗?你有什么感觉?)读到这里,我的好奇心被极大的激发这样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吗?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终于陷入了另一种沉思。帕尔默认为,如果明确委员会成员不能走进另一个人的心灵,其实根本无从知道另一个人所问问题的答案。而且除非这个人发自内心的领悟,否则任何的建议也会收效甚微。所以,只问问题好了,需要做的其实只是帮助焦点人物发现内在的智慧。从这一点上,我们不难看出帕尔默不浅的心理学造诣。他的观点甚至对于我们帮助学生也有同样的借鉴意义,我们应该真心地充分地聆听学生的声音,在那开放的空间里,接受学生也接受自己。

《教学勇气》如同一位深刻的挚友,让自己在思考与追问中款款掸去满身的浮躁和疲乏!

读书笔记《教师读书笔记《教育无痕》》一文希望您能收藏!“读后感大全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书笔记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师教育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