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要幸福地活着读后感

要幸福地活着读后感

《教人幸福地生活》读书笔记。

古语言: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网络上有很多关于作品的阅读分析,想信您在阅读后也有所得,这些共鸣是难能可贵的,需要我们把它记下来。优秀的读书笔记有哪些特点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教人幸福地生活》读书笔记,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这个学期我读了刘畅校长的《教人幸福地生活》,很有感触,她不菲的文采,精致的话语,深邃的思想,无一不给我带来深深的震撼。下面我就三点谈谈我读此书最大的体会:

家庭教育重一生

在文中,刘校长反复提到了她的父亲母亲,第一章就指出父母铺就我的人生基色的观点。她讲了很多关于儿时父母培养她良好习惯的故事,从这些点滴的生活片段中我能看出,她的父母都是很有原则的人,同时也有着一颗下载、宽容、细腻的心。只有这样的父母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教育人才,才能在家庭教育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着教育的浓浓氛围。刘校长从小受父母教育的熏陶,所以在她以后踏上教育工作的道路后,也用同样的深沉包容的爱去教育学生。她提出: 做人永远是教育的重心。她受过的家庭教育对她影响深刻,在教育工作中时时不忘德语的重要性,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优秀人才的温房。

时刻反思自己的教育工作

从文中不难看出,刘校长是以为很善于粉丝教学工作的教师,在日本陪读时,写了《日本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在美国留学时,写了《对多能型教师的期待》、《美国中小学是自由和权利教育》等等。在平时生活中也是,一旦有了思考,就马上写出来。这样日积月累,才有了这么一本教人幸福生活、幸福教学的书。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不断地实践、反思,总结教育方法和思想,才能不断地进步。

对学生付出真心的爱

刘校长是一位心思细腻、情感充沛的教师,她对教育工作的认真诚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孩子抱有真切的爱,爱护学生、关爱学生,才使她在艰难的教育道路上不断前行。她在《谁是好学生》中写道,好学生的标准不是唯一的,学习成绩好只是其中的一种标准,有特殊专长的学生也是好学生。然后在学校举行各种作品展示活动,让很多有专长的学生渐渐提升了自信心,也有了学习的动力。她关爱每一位学生,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对孩子时刻充满爱,才能更好地教育、培养他们。

以上只是我粗略地读过一遍之后的感悟,以后我还会再细细品读这本好书,并争取将其中的教育思想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延伸读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幸福地做老师》


近段时间,读了荆志强老师的读《幸福地做老师》一书,颇有收获。特别是荆志强在谈到开展生本教育的具体做法一节讲道:老师是前置学习的精心设计者,要最大限度地把教转化为学,问题设计首先要浅入浅出激发学习兴趣要让学生能学。根本就是重点问题化,要形成问题串,知识辨析,问题导学。结合我校开展的《教学内容问题化》课题研究,谈一点浅显的看法:

前置性学习的问题设计是开展良好的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恰到好处的问题设计可以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不是越简单越好,也不是越深奥越好,而是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来完成问题设计,那么问题设计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呢?

一、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 举一反三有灵动

《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教学中能揭示矛盾,唤起联想,引起思考,使学生学会利用科学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而一些简单的是不是、对不对、 这种问题看上去学生能简单回答,实际上却不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因而教师应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变化发展,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独立思考,使之应启而发。

二、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贴近目标有实效

好的前置性问题设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引导学生一步步逼近核心问题,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在潜移默化中达成教学目标,收获既定的知识、技能和情感要求。

例如在设计word《复制粘贴》一课的前置性问题时,可以这样设计:1.回忆学习《画图》软件时复制粘贴中学习过哪些方法?请写下来至少一种方法。2.在进行复制粘贴前必须要做的一个步骤是什么?3.复制与移动有什么区别?这样的问题设计层层深入,有针对性,使通过复习《画图》软件中的复制粘贴方法一步步接近word中的同类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知识点,真正把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前置性问题中就予以体现。到真正的课堂教学时学生就学得轻松,学得简单,学得到位。

当然一个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前置性学习的问题,首先必须自己要对教材有深刻的分析,把握好知识点和教学的重难点,使问题导学有明确的学法指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激活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以学定教,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渴望生活》读书笔记


今天终于把那本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传看完了,从新的一个角度认识了他,并改变了对他那种同情的态度,换之的是尊敬和仰望。含着眼泪,想要记录点什么。泪水不是因为他悲苦的一生,或者是那可怜的终结,而是因为感动,一种非凡的生命力的感动。一种对生命的非凡热爱而感动的泪水。
他的一生在流浪中渡过,他没有家,被除了弟弟提奥之外的亲人的排斥在外。没有经济来源,有的只有提奥,这个无私爱着他的弟弟,从最初每个月给他寄50法郎到后来每个月150法郎,提奥的一生跟他哥哥没有分开过,从这样的关系上讲。在梵高自杀死后的六个月后的前后几天,提奥也随即去陪伴了他的哥哥。梵高为了绘画四处流浪,不管是最初灰蒙蒙的博日纳里,还是找到艺术方向的纽恩南,他都是四处受尽白眼的人。在尘世生活中,他不擅长,太单纯,他不遵循人世间的生活规则,在艺术道路上他走上了天堂,可是在生活之路上他一直在地狱里承受着(用我们常人的眼光看)。不管怎么样的煎熬,没有一分钱忍饥挨饿十天,发烧不止,或者是终日画画而被人认作疯子,他都承受住了,最后让他走向自我灭亡道路的却是艺术上灵感的衰竭。虽然生活在最贫苦的尘世里,他却从来没有觉得苦过,只要他能画,他可以画,他就很快乐。最后因为精神分裂的折磨,导致他灵感衰竭,然后开枪自杀,那也没有让人觉得灰暗,反而觉得他渴望生活的力量一直存在。只是他要自己与自然沦为一体罢了。
在他的作品中,他一直想要表达的是他的思想,他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崇拜。

《预约幸福》读书笔记


这本《预约幸福》是毕淑敏的散文作品选集之一。本书以幸福为主题,收集了作者不同时期的散文数十篇,书中用优美的文字娓娓道来幸福的真谛,为我们详细解读了幸福的意义与获取幸福的种种可能性,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洗礼。
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心理咨询师,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
此书的每个章节都是一篇篇短小精美的散文,虽然文章短小,却是字字玑珠,意义深刻,可见作者的文学功底之深,心理学知识之专,以下是我节选的感触较为深刻的几篇来谈谈自己的感想。
研究真诚-----真诚是一种勇敢坦诚的生活态度,它是我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真诚不虚张声势、狐假虎威。它似乎因清澈透明而软弱无力,但它其实是强韧而富有弹性的,使我们简洁明快、干爽清正,但真诚要加上善这个缰绳,真诚绝不是实话实说,在不伤害人的前提下才能表现你的真诚,所以,真诚是有层次的。
当今社会,许多人似乎都要带着面具生活才会觉得安全,以为凡是真诚的人就无法幸福的生活,即使你拥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成功的事业你也必须要虚伪,其实这都是对真诚的误解甚至是无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互惠定律,也就是说得到别人好处后会感到有回报的义务,如果打破了这个平衡,一般人就会感到不安。真诚也是一样的,你对别人付出了真诚,通常情况下别人也将会用真诚回报你,那你的人际交往就不会差,你也更能体会到人情的温暖,从而更多的感受到幸福,无论在你的婚姻、爱情、亲情、朋友情中都会遵循这条定律,王纪琼老师说,这个世界是你看到的世界,我的理解就是你看了是丑恶,这个世界就是丑恶的;你看到了美好,这个世界就是美好的,你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这个世界就是真诚的------事情总朝着你想的那个方向去发展。
人生有三件事不可俭省----第一件事是学习,第二件事是旅游,第三件事是锻炼身体
我很庆幸能来到东方爱婴并跟着阳光雨露共同成长,在这里,我逐渐学会了专业的育儿知识,帮助了许多家长,同时也体验到了自己的价值,快乐了自己;在这里,我学会了许多为人处世的方式和对生活的正确态度,让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生命的幸福;在这里,我学会了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并在团队中与人和谐相处,从而感受更多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也使自己的职业生涯之路走的更稳;在这里,我学会了太多太多。学习可以使自己的灵魂、思想得到升华,使个人气质和修养得到提升,也使自己更能体会到幸福的降临,从而浓缩生命的质量,为了我的美好生活,我将不断努力学习下去!旅游可以让我们的身体感受到不同的风和水,我们的头脑也在不同风土人情的滋养下变得机敏,旅游开阔人的眼界,陶冶人的性情,希望能在以后的生活中能有更多的机会到更多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
柔和----柔和是一种品质与风格。它不是丧失原则,而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坚守,一种不曾剑拔弩张,依然坚守尊严的艺术。柔和是内在原则和外在的弹性充满和谐的统一,柔和是虚怀若谷的谦逊和冷暖相宜的交流。
把柔这个字拆开来说,上半部是矛,下半部是木,也就是说一支木头削成的矛,看起来还是蛮有力量和进攻性的。柔是褒义,比如柔韧、以柔克刚,刚柔相济、百炼钢化作绕指柔等等,柔和是力量的内敛和高度自信的表现,所以柔和不是柔弱,是带有原则性的心平气和,以前曾看到过一个寓言故事,风和太阳比赛,看谁最先让路上的行人把身上的衣服脱下来,风拼命刮起狂风想把行人的衣服吹下来,谁知行人反而将衣服裹的更紧了;而太阳只微微多放了点光芒,行人觉得热,自然而然就把衣服脱了下来,这也就是柔和的力量。在工作中也会遇到一些强硬的、爱钻牛角尖的家长,只要我们将心比心,站在他们的角度上为他们着想,为他们解决孩子成长中的问题,用柔和的力量去感化他,相信绝大多数家长都会成为忠实的会员和朋友。
毕淑敏老师还有很多经典的话语给予人更多的启示,如:倾听,是你的魅力---倾听给人以尊重和关爱,如果我们没有听到有关信息,我们的说就无的放矢;提醒幸福---享受幸福是需要学习的,当幸福来临的时刻需要提醒,人可以自然而然地学会感官的享乐,却无法天生掌握幸福的韵律,幸福并不与财富、地位、声望、婚姻同步,这只是你心灵的感觉。所以,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与外在的金钱、地位、他人无关,只要你用心体味,生活中处处充满幸福!

《幸福了吗?》读书笔记


搜索大脑的记忆,可以说,我看过的书大部分都是家长老师们所谓的毫无益处闲书,不值一提。除去闲书不说,最使我印象深刻感触最深的一本书便是最近五一长假读的《幸福了吗?》。
首先,要想了解一本书必须先认识它的作者。这本书的作者不是靠写作吃饭的职业作家,而是一名家喻户晓的知名央视主持人。他主持《新闻1+1》、《感动中国》、《新闻周刊》等节目,他的身影也曾出现在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上。皱着眉头、表情凝重、语言犀利铸就了他的独特主持风格。他善于做出一些专家学者一般极富哲理的评论,也有着极强的责任感。他,就是白岩松。喜欢关注新闻的我自然也成了白岩松的忠实粉丝。当我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书时,便下定决心要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将它读完。果不其然,看完之后,它不仅唤醒了我对往昔的回忆,还引起了我对今日的反思。
幸福了吗?看似简单的问题,却直击内心。这个问题也曾在前段时间流行一时,然而通过央视记者和基层民众的问答,我们真的明白幸福的内涵了吗?我看不然。带着与自己内心的独白,我试着跟随作者一起寻找答案。伴随着中国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个个都市纷纷显现,人民的物质生活愈加丰富,看似是幸福多了,但人们脸上会心的笑容却一天天变少了。留心周围,我们不难发现,整个社会何尝不是充满了抱怨之声,官高的抱怨,位卑的也抱怨,富的抱怨,穷的也抱怨,难道这就是我们整天鼓吹的发自内心的幸福吗?与幸福相关,同时也是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名词,便是信仰。是啊,在这个十三亿人的文明古国中,我们的信仰是什么?我们的精神家园又在哪里呢?冥思苦想之后,不得不坦白地承认,我们真正信仰的不过是人民币,然而拥有了一摞摞的人民币之后我们就真的幸福了吗?这个问题留给大家来解决。
在本书中,有一段话是我印象深刻。在墨西哥,有一个离我们很远又很近的寓言。一群人急匆匆地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下来。旁边的人很奇怪:为什么不走了?停下的人一笑: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是啊,回到现实,才知道这个寓言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体现着,在时间即金钱的现代社会,一切都被快节奏主宰着,放眼望去,人们吃的是速食面,读的是速成班,渴望的是一夜暴富,以至于人们追逐名利,罔顾道德与法律,一时间毒奶粉、地沟油、毒胶囊你方唱罢我登场。然而,我们走得太快,谁又打算停下来等一等呢?如果走得太远,会不会忘了当初为了什么出发?正如白岩松所说,我们整天都在忙碌着,财富是有了,幸福却没见到。为什么会这样?金钱、权利、名誉到底能不能带来幸福?如果不能,我们又为什么要为它们拼命,为它们摒弃自己的道德线?如果不能,那又有什么能呢?人们都在忙着,又有几人能停下来思考思考这些问题,认真地于内心寻找幸福呢?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在寻找答案的同时,也跟着作者反复反思、自省。
也许,追求幸福的过程本身就应当是幸福的,唯有摒除杂念,给心底留一份清静,幸福才会到达你的心间。当让,幸福也不必用口说出来,幸福只能用心感受,用行为暗示,说出来的幸福不是幸福。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幸福不等于人民币。

《幸福之路》读书笔记


有人说,幸福是星级宾馆里山珍海味间的觥筹交错;也有人说,幸福是高档舞台厅里动人旋律中的翩翩起舞;有人说,幸福是端座奥迪、宝马车于人流如潮的大街上招摇过市;也有人说,幸福是待在密室里数着成叠的百元大钞;然而对于我自己而言幸福的概念却有点模糊不清,幸而我看到了这部作品《幸福之路》,让我重新定义幸福,让我找到通往幸福之路的方向。

在《幸福之路》一书中,罗素没有运用任何高深的哲理,而是把一些自己经历证实过的看法归纳起来,制做出一张获取幸福的良方,希望人们能够找出自己生活理念中的病因和治疗方法、也能够找到幸福的真谛并使自己变得幸福。整部作品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谈分析我们不幸福的原因,后半部分是讨论了我们如何走上幸福之路。作者开篇就谈什么使人不幸,作者把这种不幸的根源归结为两方面原因,一是社会制度,作者说得没错,我们文明时代的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寻求一种没有战争的社会制度,在作者生活的年代和平确实是人类最渴望的,而现在的人们还是提倡和平共处,充分说明和平的重要性,不过即使在现在这个所谓的和平年代也不乏战争的存在,更恐怖的是当今的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害已经上升到灾难性了,一旦爆发,伤亡更加惨重,因此有战争的存在就有不幸的存在,战争让人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温饱奢望的,那还谈什么发展,没有发展,那又谈什么幸福呢?

第二种不幸的根源是个人心理素质,而作为认为这很大程度上是前者的产物,也是,不同制度下的人对事物的看法总有不同,对幸福的的定义也不会是一样,因而个人心理素质也毫无疑问地是不相同的了。富有的人,正常来说应该会觉得幸福,但是事实上很多富人却觉得自己不幸,因为他们也失去很多,错过很多。穷人当然也觉得他们是不幸,他们觉得他们好像被歧视,被看不起。这些不幸都根源都是个人心理素质。

此外,罗素认为,不幸福的人一般是因为深陷在自我专注之中而不能自拔,他分析了三种自我专注之人,分别是自责者、自恋者、自大者。通过分析这三种人,罗素得出不幸的心理上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这个结论,而这些典型的不幸福的人是这样一些人,他们在青年时期被剥夺了一些正常的满足,于是便把这种满足看得比任何一种其他方面的满足更为重要,一生只朝着这一方面苦心寻求;他仅仅对成功、而不是对那些与此相关的活动本身,给予足够多的、不恰当的重视。

我很欣赏作者这句话:如果人们看到了通向幸福的道路,就很少会有人再去存心选择不幸之路。确实我们会世界会有不幸的人,人会有不幸的时候,但是请相信,只是我们暂时走在不幸之路,其实下一个路口是通向幸福之路的,显然,罗素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一点,而他作品的后半部分就是告诉人们如何走上幸福之路的。

第十章是本部作品的一个分水岭,罗素的笔锋转移到幸福,作者所理解的幸福有两种,第一种幸福是对所有的人都敞开胸怀,另一种幸福则对能读会写的人情有独钟。他以掘井工的故事说明他的幸福并不来自于知识,而是基于躯体的活力,足够的劳作和对石块这类并非难以逾越的障碍的征服,这就是罗素所说的第一种幸福。罗素认为那些受过高等教育,例如科学家也是幸福的,这就是他所说的第二种幸福。此外,罗素还论述了兴趣、情爱、家庭、工作、休闲、获得与舍弃等因素与幸福的关系,得出了幸福的秘诀其实就在于,使你的兴趣尽量广泛,使你对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人和物尽量友善,而不是敌视。对于罗素这个幸福秘诀我深有体会,一个人没有兴趣爱好,就如行尸走肉一样,当然这类人不多,但是很多人兴趣不够广泛这是毋庸置疑的,我认为一个人也不能只有一种,这样的生活确实有点单调,试想一下如果玩电子游戏是你的唯一爱好,那么你能分得清你生活的是虚拟世界还是现实世界吗?所以兴趣广泛本来就是一种幸福,而对自己感兴趣的人和物尽量友善更加不用多说,这是一种礼貌,更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技巧,谁会喜欢和一个对自己不友善的做朋友,而没有朋友并不是说明你与众不同,恰恰是一种不幸,在我看来没有朋友是一种致命的孤独,而这种孤独就像一个嗜血的杀手,让幸福离开了自己的世界,所以我们都应该谨记罗素所说的幸福秘诀。罗素说,幸福,显然一部分要靠外界环境,一部分要靠自身努力。除了外界环境,他认为在个人自身的范围以内,幸福是很简单的事情。也就是说,如果能拥有温饱、健康、爱情、颇有成就的工作、小范围的受人尊敬,就足以使人幸福,这几乎是人人可以达到的自然的幸福。只是现实中很多人却把幸福看的如此高不可攀,有人以为腰缠万贯才叫幸福,殊不知其实只要收入安定就已羡煞旁人了,有茅屋一间,何须美丽别墅,平凡也是种幸福,有时幸福就是这么简单,不须华丽的修饰。

罗素认为要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就不可能以自我为中心,无可否认,人都是自私,我自己一直认为其实自私也是爱自己的一种表现,那么我们爱自己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爱自己的同时也应该爱别人,所以我们也不能一味的自私,一味的以自我为中心,为别人多着想一下,帮助别人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是应该的,当你做到这样的时候,谁敢说你不是幸福的人,所谓助人为乐,也就是这个道理,不是吗?

《提醒幸福》读书笔记


我读了毕淑敏的《提醒幸福》,它讲述了在生活上喜或者悲的时候,都要提醒自己,正确看待事情,尤其要记得关于幸福的提醒,它给了我很大的感触。
现实生活上,每个人的经历都不会一帆风顺,或许是遭到意外,或许是碰到绑匪,或许是破产的危机,这些都会给你造成灾难或者损失,甚至使你一无所有。这时,有的人悲痛欲绝,怨天尤人,有的人则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我们应该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中的一些灾难。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也能够说,我很幸福,因为我们还有健康的身体。钱没了可以重新赚过,至少,我们还拥有健康的身体,这也是一种幸福呵。当我们不再享有健康的时候,那些最勇敢的人可以依然微笑着说:我很幸福,因为我还有一颗健康的心。
每个人的人生际遇各不相同。应该说上帝对你有多重视,它就可能让你的人生有多磨难。记得有作家说过: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它特别青睐你的话,缺陷也就大些。我们一出生就没有了选择的余地,那我们就唯有勇敢地去面对,努力地去奋斗,经过了这些挫折之后,就会有好日子等着你。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人生就是这样,先苦后甜,这才是最真实的人生。
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在灾难降临时,要提醒自己乐观地去对待;志得意满的时候,也不要忘了提醒自己,灾难随时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我们要加倍地珍惜幸福,享受幸福。要知道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幸福都会存在的,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生活,我们的生活会更多彩,世界会变得更加美丽。

《幸福了吗》读书笔记


白岩松,一个资深的媒体人,在《幸福了吗》一书中讲述了不少真实的事件,表达了不少真切的感受,与其说他在书中和读者一起探讨着幸福的根源,不如说是在扪心自问:我幸福了吗?在他的陈述和自问中也坦白了一个媒体人理所应该的担当,一个知识分子义不容辞的责任。

《幸福了吗》作为白岩松阔别十年的又一著作,是继《痛并快乐着》的又一经典之作。作为一个资深的媒体人,这本书无疑是对他这30年生活的很好回顾。在他的媒体经历中,他报道了多少新鲜的故事,有见证了多少历史大事的发生。他用他独特的见解和敏锐的观察力,向我们阐述了他人生中经历的点点滴滴,和我们分享了他人生中的精神养品。

对于我来说,《幸福了吗》就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经典之作。尤其是在当代充满竞争的社会中,学会看淡人生或许我们就不会生活得那么辛苦。生活中,人人都为了挣钱,都迷失了他们最原始的心灵。地位的卑微只是让他们抬不起头,想金钱看齐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整个社会充斥着金钱主义,难道没有钱和地位我们就真的万万不能了吗?太多真实与谎言,记录了太多坚持与理想,在现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中,有个能得这么清楚,有自己的坚持,有自己的思想,执着自己的信仰的人不多了。石岩松的这句话说的一点也没错,在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我们对自我的坚持,不跟风随大流,而是追随我心。

回顾他的一些言论,我不由得心生敬仰。每一句话都那么的深刻入微,每一句话都让人感慨连篇。或许有时候学学他的人生哲理,我们也许就能够看淡人生,找到我们幸福的源泉。

1+1=2,这多简单,没压力的情况下,谁都知道。但环境稍有改变,1+1=3会得到好处,就会在一瞬间,让相当多的人脸不红心不跳地脱口而出 1+1=3。这就是现状。只要假话、空话、套话占据上风,我们的命运就随时可能被逆转。这是关于假话与命运的言论。的确,现实中的我们,太习惯于说谎了,以至于分不清楚真与假,以至于我们自身也被习惯所习惯。因此,我们所追求的,一般也不是我们内心的最真切的渴求。除了迷茫,我们也忘了幸福在哪里?

时代让正青春的人们必须成功,而成功等同于房子、车子与职场上的游刃有余。可这样的成功说起来容易,实现起来难,像新的三座大山,压得青春年华喘不过气来,甚至连爱情都成了难题。这是年轻人的三座大山,是我们身上背的行囊,我们只能往前走,没有回头路。在无数次的寻寻觅觅,我们忘了最初坚持的原则,忘了君子坦坦淡淡,也忘了我们要的幸福在哪里。或许,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也是一种沉沦。

房价不断上涨,甚至让人产生错觉:总理说了不算,总经理说了才算。后来总经理们太过分,总理急了,房价才稍稍停下急匆匆的脚步。然而往前看,你会对房价真正下跌抱乐观态度吗?更何况房价动不动就三万四万一平米,它降不降还跟普通人有关系吗?房价上涨了,现阶段看似和我们无关,但总有一天我们之间会有交集。往回看那些个群众,在高房价、低工资的压力下喘不过起来,他们所谓的幸福也不知所踪了。

如果你问我:你幸福吗?我回答:现阶段,我很幸福,只是我不知道幸福的终点在哪里。你知道吗?至少石岩松知道。是他,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有时候手放开得到解脱,你也就幸福了,幸福在于不执著,在于看淡人生。我不能说我很懂他的幸福理论,但至少我愿意花时间去努力学习。因此,真正懂得幸福的人,他本身也懂得幸福在哪里。

感谢您阅读“读后感大全网”的《《教人幸福地生活》读书笔记》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书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要幸福地活着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