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陋室铭读后感600字

陋室铭读后感600字

陋室铭读后感600字 小学生陋室铭读后感 2019-11-12

《陋室铭》读书笔记。

说起《陋室铭》,是我儿时难忘的记忆。自记事起直到小学毕业,当时的小学生是不学古文的,不像现在的孩子,古文也已经纳入正规的教育课本。但我童年时期就能够背诵这篇当时读起来很生涩的《陋室铭》,到现在都熟谙于心。当时家庭的贫困现在时无法想象的,两间低矮的土坯房,说是两间,也就有现在的一间稍大一点,整座房屋基本没有什么砖块镶嵌。两边邻居全是高出1米以上的砖房,使得本就低矮窄小的房屋更显得破败,不过以当年儿时的眼光倒不觉得什么,只是觉得不如别人家的房子好而已。父亲母亲和我们姊妹四人,六口人就生活在这样绝对是名副其实的斗室内。一年春节,别人家都买红裱(写对联用的红纸)贴对联,我们家别说没有多余的钱去买红裱,即使有钱买来红裱也没有地方去张贴,连能贴对联的大门都没有。母亲就跟父亲说别人家都贴对联了,咱们家连副对联都没处贴。于是父亲就拿出一张一开大的白纸,泼墨挥毫,写下了这首《陋室铭》。父亲的毛笔字是远近闻名的,写完后就贴在屋内墙上,并教我诵读。白纸薄而脆,时间一长就裂开了,而且土坯墙上也粘不牢固,这时候,父亲就会重新写一张。所以这幅《陋室铭》就循环着一直挂在了陋室的墙上,读的多了慢慢就背过了。
我给儿子讲这些的时候,儿子一句话也不说,静静地听着。我跟儿子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另一种解释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老婆说你给他讲他也听不懂。我说现在不懂,听多了会懂得,这就叫熏陶。希望他以后能明白。
等我上初中的时候,我们家在所有人的惊异的目光中进行了第一次搬迁,而且是比别人家一点都不差的10间砖房。没有一个人会相信如此贫困的家庭竟然能一次建起10间砖房。从此我们家告别那间生活多年的破旧祖屋,新房子宽敞明亮,对我们来说就像宫殿一样辉煌。当然我们不知道也想象不出这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是父母是在生活如此艰难的情况下省吃俭用积攒出来的。2006年我们家进行了第二次搬迁,住房条件更好了,我们都已长大成人,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家庭,那个家也被称作老家了。
父母的安贫乐道永远影响着我们,使我们即使在生活最艰难的时候也没有因贫困而自卑,没有仇富攀比之心。母亲的朴素与坚韧,父亲隐忍淡泊、乐观而豁达的生活态度深深的遗传在儿女的血脉之中。父母操劳一生,本该享受儿女尽孝,清享晚年的时候,却双双疾病缠身,去年就在二人金婚即将到来的时候携手而去。正如两颗星,在此间坠落,却在那方升起,永远微笑着注视着我们,璀璨而持久的光辉照耀我们一生。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延伸读

信心铭读书笔记


《信心铭》,僧璨大师著。禅宗又叫印心宗,看看下面的信心铭读书笔记吧!

信心铭读书笔记

信心铭是把信铭在心上,信和心是无二无别。也就是说一切即是心、心即是一切,而且把心上都不能祝。

论云:“圆同太虚 无欠无余。”这里所说的不是唯识论里面讲的第六识的唯识无境的无牵无挂、也不是第七识(末那识)的一切唯心造的无牵无挂、是说第八识(阿赖耶识)的一切唯心自现世界的无牵无挂,第九识(庵摩罗识)是通达前八识。其实前五识到第九识是一个心,心不能分开成一块一块的、是一整体的。不过为了让大家给认识心识的过程当中施设的道名言罢了。

佛法讲的唯心不是唯物主义者们所说的精神方面的问题,而是‘物与心’是不一不异。比如说:“雷锋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这个不是佛法讲的唯心,是属于第六识的层面讲的有生有灭的心识现象,是唯物主义者讲的精神层面的问题。

佛法讲的不是以物为中心的世界、也不是以心为中心的世界,也就是说佛法是超越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范围。这个唯物和唯心都是从自性里面流出来的现象。唯物是前五识能感知到的,唯心是前五识无法感知到的。唯心世界更是奥妙无比的、佛陀是给众生讲解唯心自现的大平等的境界。

物质和心识都是自性里面流出来的,而且不但不能分开物质和心识的同时物质和心识是多重重叠的的现象。

[信心铭读书笔记]

《信心铭》读书笔记


《信心铭》僧璨大师著。禅宗又叫印心宗。信心铭是把信铭在心上,信和心是无二无别。也就是说一切即是心、心即是一切,而且把心上都不能住。

论云:圆同太虚 无欠无余。这里所说的不是唯识论里面讲的第六识的唯识无境的无牵无挂、也不是第七识(末那识)的一切唯心造的无牵无挂、是说第八识(阿赖耶识)的一切唯心自现世界的无牵无挂,第九识(庵摩罗识)是通达前八识。其实前五识到第九识是一个心,心不能分开成一块一块的、是一整体的。不过为了让大家给认识心识的过程当中施设的道名言罢了。

佛法讲的唯心不是唯物主义者们所说的精神方面的问题,而是物与心是不一不异。比如说:雷锋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这个不是佛法讲的唯心,是属于第六识的层面讲的有生有灭的心识现象,是唯物主义者讲的精神层面的问题。

佛法讲的不是以物为中心的世界、也不是以心为中心的世界,也就是说佛法是超越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范围。这个唯物和唯心都是从自性里面流出来的现象。唯物是前五识能感知到的,唯心是前五识无法感知到的。唯心世界更是奥妙无比的、佛陀是给众生讲解唯心自现的大平等的境界。

物质和心识都是自性里面流出来的,而且不但不能分开物质和心识的同时物质和心识是多重重叠的的现象。

《信心铭》读书笔记500字


《信心铭》僧璨大师著。禅宗又叫印心宗。信心铭是把信铭在心上,信和心是无二无别。也就是说一切即是心、心即是一切,而且把心上都不能住。

论云:圆同太虚 无欠无余。这里所说的不是唯识论里面讲的第六识的唯识无境的无牵无挂、也不是第七识(末那识)的一切唯心造的无牵无挂、是说第八识(阿赖耶识)的一切唯心自现世界的无牵无挂,第九识(庵摩罗识)是通达前八识。其实前五识到第九识是一个心,心不能分开成一块一块的、是一整体的。不过为了让大家给认识心识的过程当中施设的道名言罢了。

佛法讲的唯心不是唯物主义者们所说的精神方面的问题,而是物与心是不一不异。比如说:雷锋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这个不是佛法讲的唯心,是属于第六识的层面讲的有生有灭的心识现象,是唯物主义者讲的精神层面的问题。

佛法讲的不是以物为中心的世界、也不是以心为中心的世界,也就是说佛法是超越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范围。这个唯物和唯心都是从自性里面流出来的现象。唯物是前五识能感知到的,唯心是前五识无法感知到的。唯心世界更是奥妙无比的、佛陀是给众生讲解唯心自现的大平等的境界。

物质和心识都是自性里面流出来的,而且不但不能分开物质和心识的同时物质和心识是多重重叠的的现象。

本文来源: https://m.hdh765.com/h/4560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