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阿长与海经读书笔记

阿长与海经读书笔记

好友阿容读书笔记。

古语有云: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书籍,而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那么,就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的写一篇属于自己的读书笔记吧!读书笔记,需要重点写哪些方面呢?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好友阿容读书笔记,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以下是我对好友的读书笔记:
好友阿容先生年底将出一本新书,我由衷地为之高兴,这将是他的第七本散文集,连同已出版的两部长篇《火城》《姐妹》,阿容的作品已达九部,他给自己预设的写作目标是一生写出十本有价值的书,这对于现在很在写作状态的阿容来说,这个目标必将被其远远超越。
因是老友,阿容先生把一件又苦又乐的差事交给我,用他的话说就是给文字把把关,把关一说于我而言是万万不敢当的,羞煞我也。友命不可为尽力而为之,这部书稿收录了阿容2011年写的《本质上,我们都是无所谓主义者》等共计51篇散文随笔,我静下心来,认真而专注地阅读这部约20万字的雄浑悲壮的文稿,心里很想为之找出几个错字别字或标点或语法上有毛病的地方,可最终也没几处文字要把关的,倒是阿容独具个性特色的文字魅力和字里行间迸溅出深邃睿智的思辨火花,让我越读越沉醉其中,最终,关没把成,几个字眼总不停地在脑海中跳跃翻腾:一个时代的吟者,想到以前曾写过的读书札记系列之一《一个思想的舞者-----阿容篇》,与《一个时代的吟者》恰构成了姊妹篇似的,觉得很有意思,于是就以此为题再写篇读后感了,感悟肤浅,阿容兄见谅。
阿容先生的文字,虽然每篇的篇幅都很长,皆有三四千字,阅读起来却不觉得冗长枯燥,反而让人像着了魔似的越读越觉得韵味绵长,相信读过他博文的博友会有同感。他的的文字,像一条忧伤的河流,让你读出疼痛,读出孤独;像一首激越的交响乐,让你读出犀利,读出辛辣,像一名禅悟生死淡出红尘的圣徒,读出祥和,读出超脱,更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随着他的思绪去思去悟。
阿容先生是名公务员,也是名作家。有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悲悯心,关注底层老百姓的生存状态,激愤社会现象中折射出的种种的恶性顽疾,可凭一己之力,想要改变什么比登天还难,改变不了那就用手中的笔呐喊几声总可以了吧。呐喊的声音能被接受和采纳多少呢,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这就形成了一种矛盾,而这种矛盾注定他的人生将要比别人痛苦许多。
人生因思考而改变,生命因思考而有别样的感悟。思考与感悟一直贯穿于阿容先生的生命长河中,进而流淌于笔端化成行行文字。如果说阿容之前的散文集《红尘随想》是他就一件事、一句话、一种现象、一个人......而写下的哲思妙想的结晶,是思想碎片的凝聚的话,那么他2010年的散文集《想着人生边上走去》和即将出版的新书,则让大家到了一个挣扎的矛盾的孤独的悲观的却又理性的且能自我超脱的思想者阿容的形象,他的思想成熟理性,文风极具个性特色,他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关于自我灵魂的叩问,对于生死观的探寻,以及对于种种社会现象的追溯,一个一个问题的抛出和探究,很哲学很形而上,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在他眼里变得如此有意义,司空见惯的现象被他解读得如此有意味,他的文字深邃睿智而又干净纯粹,辛辣犀利又入木三分。
阿容先生说:一个民族的复兴,不只是经济,精神性的东西,才是一个民族永不没落朝气蓬勃的动力。鲁迅早就痛斥国民的劣根性,在《我们的奴性》一文中,阿容指出中国的可怕,就在于这种奴性,一方面他愿意在他的上级面前做奴,一方面他又在自己的下属面前欣然接受这些人的阿谀奉承、卑躬屈膝的奴性。当下,说信仰真是个让人觉得稀缺的词汇,《也说信仰》中一文中其实,对大多数民众来说,他们不需要政治信仰,他们需要精神上的信仰,当下的国人,即使他们加入了某党某派,也并不表明他们就有了彻底的归属,有了信仰,至于老百姓,他们什么信仰也没有。他们只要有饭吃,有衣穿......,说到尊严,谁不想拥有,可很多普通的小老百姓在执法者面前被管理时,一点尊严也没有。《尊严》中说到一个国家如何才能使他的国民生活得幸福?或者,一个国民生活在什么样的国度才会有幸福感?----我以为,作为一个国民,在受到执法管理者管理时,能受到最基本的尊重、同情,哪怕是怜悯,我也感到生活在这个国度是温情的、是幸福的。
作为一个思想者,阿容先生的思绪始终处于飞扬的状态,自伤自怜式的悲观与绝望不会引起大家的共鸣,他不是陷在小我的怪圈里自怨自艾,他苦恼和绝望的东西、苦苦思索的东西恰是我们所缺失的和亟待需要的,他忧郁的是整个社会的日益物化而导致人精神上的缺钙,面对诚信的缺失而导致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教育体制的弊端到令人焦躁的社会治安,从贫富分化到城乡差别,从文明缺失到信仰问题,从官员贪腐到世道人心的沦丧......
因为有担当,而变得痛苦,因为心生悲悯,而变得焦躁,因为心中有爱,而变得郁闷,困惑,甚至于疼痛,悲伤和绝望。省作协主席范小青这样评价阿容:忧伤的文字背后,是一颗炽热的赤字之心,振聋发聩的拷问,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审视自己的灵魂。鲁迅式的犀利与哲学的思辨,令人感喟沉思。阿容先生的确是一个有思想深度的学者......
托尔斯泰说: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就是弄明生活的意义。而这些,阿容先生都做到了,他早就参透生死看淡名利,他变村上春树的生活模式与生活态度:把玩孤独,把玩无奈为拥抱孤独,享受孤独。当一个人痛心绝望与世道人心污浊的时候,他其实已经具备了高洁的品质,已经与世俗划开了界限。他也知道今后的岁月怎么样才能更有意义地活着。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察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阿容是个思想者,自我审视和审察一直贯穿在他生命的长河中,而他的思想的结晶也将会引起越来越多人的自我审察与思索,他的人生是有价值的,他也将影响到很多人,使很多人的人生变得有价值。
阿容,他是一位时代的吟者,他的思想他的文字注定会成就非凡人生。我真心的祝福他,愿他在文学界越走越远。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小编推荐小编推荐

阿Q正传读书笔记


经典作品的特征之一便是它具有无限开放的阅读期待。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部作品会有不同的感受与理解,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些个性化的解读不但给读者自己以审美愉悦,最终也构成一部文学作品丰富的接受史。

《阿Q正传》作为一部经典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自从其诞生以来,“阿Q”就成为某一类人的代名词,成为人们沟通的重要话语资源。

阿Q——这是伟大文学家鲁迅先生笔下一个不朽的典型。阿Q这个形象,个性鲜明,独一无二;又具有极为广泛的代表性和普遍性,体现了十分深广的社会内容。它不仅活在书本里,而且走进了生活,成为一个活生生的现实人物,成为人们用来称呼某些人的共名。就象熟悉诸葛亮、贾宝玉、孙悟空和鲁智深等人一样,中国有几个人不知道阿Q呢?而且,这个阿Q,全世界都知晓他,就象哈姆雷特和唐·吉诃德一样,在世界文坛上也负有盛名。这个典型的影响,在“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中,是无与伦比的。

阿Q是个什么样子呢?“阿Q该是三十岁左右,样子平平常常,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不过没有流氓样,也不象瘪三样”。

阿Q是很不幸的。他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没有家,多半时间寄住在未庄土谷祠里,靠给人家打短工来糊口。“割麦便割麦,春米便春米,撑船便撑船”,是个房无一间,地无一垅的劳苦雇农。阿Q连起码的社会地位都没有。他本来大约是姓赵,但因为未庄的大财主赵太爷姓赵,便被勒令不准姓赵了,并为此挨了一顿嘴巴,还被地保罚了二百文酒钱。象别的人们一样,阿Q也有着七情六欲,也想过女人。可是他的“恋爱悲剧”是这样的可笑而且短促,不过是跪下去对赵太爷家的女佣人说了两句“我和你困觉”,便在一顿毒打和种种罚处中结束了。

然而,阿Q最大的不幸,是他连灵魂也被一种“鸦片”深深地毒害了,使他不知苦楚地熬过一生,直至糊涂地死去。这就是那使人逃避现实、自我超脱、在心理与精神上转败为胜的“精神胜利法”。阿Q就是依仗它来支撑自己活在世上直到离开人间的。你看:

阿Q是那样的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他一贫如洗,却要说:“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阿Q头上长着癞疮疤,极力要掩藏,并因此很忌讳别人提到“癞”、“灯”、“烛”等字。但别人揭短时,阿Q却回答说:“你还不配……”仿佛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癞头疮。阿Q被人揪住辫子往墙上碰了响头之后,只要想“儿子打老子”,便也就心满意足,反败为胜了。甚至为了解除内心的“忽忽不乐”与“失败的痛苦”,也可以自己打自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

阿Q畏强凌弱。在强者面前,他甘受屈辱,自轻自贱。赵太爷不让他姓赵,他不敢抗辩;假洋鬼子打他,他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而在小尼姑那样的更弱者面前,他又放肆欺辱,并且自鸣得意。

阿Q健忘、愚昧、麻木。被别人打过,转瞬就可以忘却干净。对清政府残酷屠杀革命党人,他无动于衷,反觉得“好看好看”。待到自己受冤被抓进衙门,已经在亡命状上画押时,仍无半点醒悟,却生怕圆圈画得不圆被人笑话。及至被押赴刑场,死到临头,虽然急得有些发昏,却也有些泰然,以为“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

身受重重压迫,过着非人生活的阿Q,也有改变现状的原始状态的革命要求。当辛亥革命起来了,他看到举人老爷和赵太爷等人十分害怕慌张,就改变了一向甘受屈辱和痛恶革命的态度,变得“神往”革命,要“革这伙妈妈的的命”,要“投降革命党”了。正象鲁迅后来说的,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革命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但是,阿Q的革命“理想”是十分模糊和混杂的。它除了合理的内容外,还包含了许多荒唐和可鄙的东西,比如“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之类。出于报复心理,他的革命对象既有压迫他的赵太爷、秀才、假洋鬼子之流,也有平素打过架的小D、王胡等等。限于眼界的狭窄,他的经济要求则是抢些东西,把秀才娘子的宁式床搬到土谷祠来。然而,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阿Q失望之余也就只好用“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了。

辛亥革命之后不久,赵家遭了抢劫。于是,机关枪架在土谷祠前,把阿Q抓了去。糊里糊涂地过了堂,阿Q便被枪毙示众,结束了他悲惨的一生,“大团圆”了。

阿Q,是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中国,压在社会最底层的一个落后、不觉悟的贫苦农民。鲁迅在这样一个人物身上,深刻解剖了“精神胜利法”,把它的种种表现集中、概括地揭示了出来。

“精神胜利法”绝非中国农民阶级本质的写照,更非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体现,而是一种堕落、消极的现象,是失败主义矛盾心理赖以维持的精神支柱和无可奈何的解决办法。正象鲁迅指出的那样:“因为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骗”,“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阿Q,就是这样一个带着民族耻辱烙印,令我们深深自省的典型……

鲁迅《阿Q正传》读书笔记


鲁迅的《阿Q正传》我已经读过许多次了,至今依然还没能完全弄懂其中的深意。

今年寒假我又重温了一遍。 大概是我自己头脑特别笨的缘故吧,不像有些人那样,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奥妙,一眼就能挖掘出它的现实意义来,并让它创造出价值,带来丰厚的社会财富(其实就是他自己的财富),同时也宣传了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厦的建设垒了n块砖,加了m片瓦。我实在是非常佩服这些高明人士的头脑和眼光的。 也许是因为我曾经读了几本古书,中了旧思想的毒,思想比较保守,属于呆子一类,故从来只知道有为圣人立祠(如武侯祠武侯可能是智圣),为鬼神立庙 (如文昌庙、药王庙等),而从不知竟会有人为阿Q这样的不知名氏不知行状更无丰功伟绩且曾被拉到十字路口枪毙示众的最不起眼的小人物建祠立庙的。

然而,在我国的灵秀山水地绍兴,却有一家土谷祠专门为阿Q建立起来了。土谷祠是鲁迅小说里阿Q住过的地方,是在未庄的。它何以会出现在绍兴,我不得而知,也许这是分店或者连锁店吧。但我又太孤陋寡闻了,没听说过哪里还有一家土谷祠,这到现在为止应该还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的。也许未庄就是绍兴,绍兴就是未庄吧,但我又不懂考古,也没有考证过。究竟土谷祠为什么会开在绍兴,那就只好等渊博的学者们来考证考证了。总之,现在绍兴就是有这样一家土谷祠。 那么土谷祠里供奉的是什么呢?我没去过,不大清楚,大概就是社神谷神吧,好保佑当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而,我们精明的商家,好像还没这么下载,眷顾到上至神只,下及黎民。但里面又不供奉阿Q,因为他不是圣人,他们为阿Q立这一家土谷祠,只是因为这是阿Q曾经下榻的地方。就这问题我想来想去,最后总算想通了:所谓的土谷者,土地和稻谷者也。而现在保佑土地和稻谷之神,就是钱爷爷、孔方兄,亦即财神爷。试想那土谷祠的老板、庙祝,不就是在这万能之神的保佑之下获得建屋买房的土地和吃饱肚子的稻谷吗?至于阿Q和鲁迅,只不过是财神爷香案上的香炉罢了,就专门等待那些热爱鲁迅、热爱文化、热爱旅游的 香客们前来上一炷香。想通了这些,我就更是对那些老板和庙祝佩服得五体投地了:他们既保佑了自己的土谷,也给当地带来了土谷,而且让香客们获得了无价的精神享受,就像是善男信女们礼拜祷告完毕之后的精神上的舒坦一样。他们建立了这土谷祠,真是利己利人,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真真足可为圣人矣! 上面说了这么多,仿佛都是从耳听为虚的东西上引发的。

绍兴土谷祠的情况,我只是从那些写得绘声绘色的旅游指南中的介绍和游人的叙述中得知的,自己并未去过,看什么时候去瞻仰瞻仰吧。然而,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却是眼见为实的。阿Q有一些名言,那就是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或者是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可是阿Q先前是不是很阔,他的儿子(不知道他有没有儿子)会不会更阔,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阿Q的现状很糟,这从小说中就能看出来,不用多说。阿Q的这些名言我好像不只是在小说里看过,仿佛在现实的世界里也能经常看到、听到过。

也许是人们引用了阿Q的名言,并发扬了阿Q的精神吧。有时候,我很觉得咱们中国人对外国人的态度,很像阿Q对未庄人的态度,很落实了他名言里的精神。 这就是我读完《阿Q正传》的一些感受。

阿Q正传的读书笔记


阿Q正传读书笔记【一】

阿Q是一个社会底层人物,没有“行状”没有文化,不但无人可怜他、同情他,朱庄的人们还把他当作笑柄和欺负对象。即便如此,阿Q却很自尊,一面人们瞧不起他,一面他反过来瞧不起人们,上至赵太爷,下至王胡,阿Q总感到自己高他们一等,这样的态度发展到了极端,就衍生为阿Q的独门绝技——精神胜利法。该法的要诀就是为自己被欺凌的遭遇寻找借口,即使找不到,也要假装自己高人一等,达到自我满足的目的。

在优胜记略中,鲁迅生动描述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从“儿子打老子”,到“第一个自轻自贱”,再到 “打自己两个嘴巴,似乎打人的是自己”,阿Q的精神胜利法越来越可笑无解,可谓荒谬至极。作为一个注定遭欺凌压迫的社会底层人物,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他活命的法宝,要不然谁不抓狂崩溃呢?阿Q应当是值得同情的,虽然他的做法十分可笑,但这实再是迫不得已。因为在那样一个社会环境,没有强大的精神等于宣告死亡。

然而在续优胜记略中,阿Q暴露了他的本性。在面对地位比他高的人面前,他是个靠精神胜利法苟活的羔羊;而在地位比他低的人面前,他是欺压他人的饿狼。阿Q的同级和下级是王胡和尼姑,对待他们,阿Q丝毫不留情面地侮辱他们。这时的他不再需要精神胜利,而要通过武力和口舌来寻求现实的满足感。事实上,对下级的欺凌才是他生存的必需品,所谓的精神胜利法不过是欺凌和被欺凌之间的过渡用品。当阿Q被王胡反抗后,他的行为是“无可适从地站着”,而不是他惯用的虚想自己取胜。这就表明,阿Q的精神胜利法仅用于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他终究需要现实的胜利;当现实胜利也得不到时,阿Q就会“不知所措,无可适从”,因为是现实的胜利维系着他精神的稳定,而非精神胜利。

如此看来,阿Q就并不值得可怜了。事实上,那个时代的所有人都是阿Q。鲁迅在《灯下漫》一文中提到过“中国的人肉宴席”。他指出中国是一个层层剥削、层层压迫的社会。每个人一方面受到上级社会的欺凌,一方面又对下级社会进行压迫。这一环又一环的欺凌宴席,其享用者便是那西方帝国主义统治者。阿Q虽然生活在社会底层,但他也是这宴席中的一个人,只不过是受到的压迫和欺凌更多罢了。精神胜利法是阿Q生存的法宝,它不但表面荒谬可笑,其本质也丑恶阴暗:它的存在是用以渡过自己受到的欺凌,以达到自己欺凌别人的过程。西方帝国主义者又是如何享用这一宴席的呢?在文中也有比喻,就是那观看阿Q欺负尼姑的“酒店里的人”,他们享受着物质的奢华,又从“中国的人肉宴席”中找到了精神的乐子。而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华民族却丝毫没有感知,反而“用力地一拧”,更加卖力地为他们提供大餐。

阿Q正传读书笔记【二】

上回说了阿Q既可气还可恨又可笑,今天我读了《阿Q正传》的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

这章讲了:阿Q刚从城里回到未庄,却一言不发。天快黑了。他穿着新棉袄,走进柜台,从腰间抓了一大把铜的和银的,说,打酒来!阿Q给掌柜说,他去城里了。然后,全村人都知道了。他给白老爷帮忙。他似乎对城里人不太满意。阿Q开始表演杀革命党,吓得王胡和别人好几天都不敢走近他身边。阿Q从城里带回许多旧东西,邹七嫂、赵太爷都想要,阿Q却说“没有、没有,只剩门幕了”,他只好把门幕卖给了有权有势的赵太爷。阿Q的态度让秀才、邹七嫂非常气愤,然而,邹七嫂将阿Q的可疑之点传了出去,从此,村人对他的敬畏忽而变相了。

我最喜欢文中描写阿Q吹嘘、炫耀,不知羞耻地表演杀革命党那一段了:“‘你们可看见过杀头么?’阿Q说‘咳,好看。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他摇了摇头,将唾沫飞在正对面的赵司晨脸上。这一节,听的人都凛然了。但阿Q又四面一看,忽然扬起右手,照着伸长脖子听的出神的王胡的后项窝上直劈下去道:‘嚓!’王胡吓了一跳,同时电光石火似地赶快缩回了头,而听的人悚然而且欣然了。从此,王胡和其他的人再也不敢走近阿Q身边了。”因为作者用不同的手法把这一段写的淋漓精致,让人读了还想再读一遍,还把阿Q的炫耀、自作聪明写了出来,所以我喜欢这一段。我想:阿Q不知道革命党是帮穷人解除困难,是让受压迫的农民能够解放出来,能有更好的生存环境而惨遭杀害的吧!我真为阿Q的无知而感到气愤、也深深为当时民众的愚昧而感到难过!这一段也充分说明了当时的革命者脱离了人民群众,革命思想不能为民众真正所理解,生活在最低层的、受压迫的、没有进过城的农民以能看到杀害革命党为荣,并深深理解了鲁迅先生当时的哀痛与唤醒民众的强烈心声!

我真想看到最后,最后的情节肯定很精彩,如果还想接着看的话,请期待下一篇《阿Q正传》第七章读后感(五)《革命》吧!

阿Q正传读书笔记【三】

鲁迅先生喜欢嬉笑怒骂,讽刺是他常用的写作武器。这让我觉得他是一个很刻薄的人。他的嘲讽用在那些不识时务的政治家身上比较贴切,而用在那些本应在世间受到怜悯的可怜儿身上就不尽人情了。看看鲁迅先生写的每个章节的标题:优胜纪略,恋爱的悲剧,从中兴到末路,大团圆……让人看了只能赶到无奈而又无力的微笑。

他是一件工具,在家务繁忙的时候,人们才会想起他的存在,他是一个被人遗忘在角落的社会最底层人物,他很可怜,但又不至于让人们对他像对祥林嫂那般产生怜悯,因为他也有可恨的一面。

他虽然会迫于生计去做短工,但也是得过且过,对于与他的命运那样悲惨或比她更不幸的人们他采取的是其它人对他采取的态度——侮辱、欺凌,是个典型的流氓混混,其实在我看来阿q是未庄所有人的缩影,又或者是当时中国社会的缩影:愚昧无知,阶级思想严重,没有人权意识,具有嘲笑别人的不幸从而达到自身心理平衡的精神胜利。但这又怪得了谁呢?当时的人们都没有知识或思想上的觉悟作为武器,来抵御压迫。

他是一个小丑,在人们空虚到百般无聊的时候,便去招惹他,将他仅有的自尊心都踩在了脚底下。俗话说,狗急也还会跳墙。阿q被羞辱后本能地与别人打了起来。他打不过而他也终究不是勇士,受了一肚子气最后还是自取其辱。但他只是在形式上失败了,在精神上,他还是个胜利者,以他的想法是: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这样一句话就能让他心满意足地离开。

就是这样一个让人又怜又恨的人,因为小事丢了工作,赔了自己所有的家当,唯唯诺诺地受摆布,受压迫,还能麻木到将变卖家当所剩的几文钱拿去若无其事地喝酒。我真怀疑这个人到底有没有灵魂!他除了本能地吃、喝、拉、撒外,过的日子都是糊里糊涂,后来,他到城里作了贼,偷了小东西回到未庄,身价就一下子涨了不少,但好景不长,因为参加了“革命”被捕,成了杀鸡儆猴的替罪羊。但鲁迅先生终究是睿智的,他将阿q的愚昧借着去杀头又深刻地,血淋淋地刻画了一番。最精彩莫过于文章最后两段,将民众的麻木地平淡描述了一番。

亲爱的读者,以上由我们精心为您编辑整理的《好友阿容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一文,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阿长与海经读书笔记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