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矛盾论读书笔记

矛盾论读书笔记

矛盾论的读书笔记。

古语言: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我们可以经常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作品来丰富自己,阅读相关作品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那么在读完一篇文章后,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你知道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你不妨看看矛盾论的读书笔记,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简介:

《矛盾论》阐述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倾向;矛盾的统一,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互为存在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矛盾论》对中国的革命及建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在,这一哲学理论又将推动我们认知科技时代,指导并促进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读后感:

《矛盾论》作为毛主席留给后人的一本重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著作,一直以来受到各种深入研究分析。大到国家层面的相关研究机构和学者们,小到修习相关课程的学生们,不同的人对这本书都有着不同的观点。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眼中,也有一千种理解《矛盾论》的角度哲学的,社会学的,政治科学的,历史的于我而言,从专业的角度对于这本书作出一个深层次的分析也许不太现实,从贴近大学生生活的某个角度来看,我倒是对这本书有一些想法能够分享:如果运用矛盾论来看爱情观,有许许多多值得借鉴和探讨的地方。

不是冤家不聚头

这句俗语是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现在不光是邻里间家长里短的时候才会用到这句话,朋友们之间谈及谁又和谁吵得正凶、谁又在和谁闹分手的时候,这句话也有极其高的使用频率。那一对很美满,可就是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这一对很幸福,可就是两个人隔三差五就闹一次分手每一对情侣都要经历这一过程,看起来再完美的情侣也只不过是外人不知道他们之间的真实情况罢了。这恰恰印证了毛主席的那句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

每一次恋爱都是一种成长,不光是两个人自身的成长,也是这一段关系的成长。每一次对于冲突的解决,每一次开诚布公地面对问题,每一次或是心平气和或是面红耳赤的沟通,都使得彼此更加了解对方。矛盾不仅仅只是为恋爱双方设置让人望而却步的障碍,更是一种让爱情大步前进的动力。矛盾提供了一个让双方相互增进了解的契机。如果没有矛盾的存在,很多时候关系就会停滞不前。

这一点不只是针对正在恋爱的人而言,也是对于快要开始一段恋爱的人来说。有些人苦恼缺乏一点小小的推进力,让自己和喜欢的人开始一段关系,不妨试着创造一点小矛盾来帮忙在我身边,有一些朋友正是因为一场矛盾反而成就了一段佳话。

男生苦追女生已久,女生也对男生有意,却迟迟缺乏一点点动力让两人捅破那一层薄薄的窗户纸。终于有一天两人出去看电影,回来的时候天色已晚,女生提出想自己坐巴士回学校,但男生坚持两人一起打车,两人争执不下,正要吵起来的边缘,男生涨红着脸憋出了一句:我不过是怕你不安全,这样,为了能够理直气壮地担心你,理直气壮地送你回学校,你让我做你男朋友好不好?遂成一段直到今天的美满感情。

可见,有时候对立的局面反而比静如止水的进程更加有希望促进感情的产生和加强。从爱情观这个角度看来,矛盾实实在在是推动一切事物发展的因素。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我们看到有些情侣是那么的美满幸福,那么的完美无瑕,最后却仍然无法免俗地面临分手结局。这种时候大家都会满心疑惑:明明关系那么好的两个人,怎么说分就分了呢?

那是因为每一个人对于一段关系都有自己的理解。之所以是这两个人在一起,而不是那两个人在一起,始终是有原因的。每一对情侣都有自己的难题,这一个难题也许说出来很多人都会有,但是具体到每一对又是不一样的情形。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更何况是每一对在一起的人呢?微妙的不同组合,就会造就意想不到的不同结果,爱情亦如是。

性格不合适,可以是说两人性格相反,却也可以理解成两人性格相似性不足以支撑继续一起走下去;心里太累了,可以说是无心维持,也可以说是由于外界发生的一些因素让其中一方没有精力投入感情每一种问题,放在不同的情侣身上,都有数不清的解释和分析,而也只有当事人是真正能够彻底理解和发现矛盾所在和解决矛盾的关键。近几年情感顾问非常盛行,但在我看来,情感顾问只能对情侣们起一个引导作用,如果要真正解决自己独特的问题,还需要情侣们自己努力沟通来一同成长。

身边有一个远房堂妹,非常热衷于求助报纸杂志的情感顾问,以寻求解决感情问题的良方。偶尔有几次被选中,解答她问题的回信被刊登出来,她就雀跃非常,把那封回信捧若至宝,仿佛有了这些回答就能在爱情中所向披靡。我看过几张她珍藏的剪报,其实通篇不过是你要勇于和男友沟通、爱情中两人要彼此诚实以待或情侣之间忌讳敷衍之类的套话。我问她这些建议可否管用,她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回答:其实我也不知道这些具体怎么做到。这才是大实话,那个情感顾问提出来的不过是所有感情中都值得注意的地方,但是具体到每一对情侣的话,各有各的特殊之处,各有各的问题症结,说白了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感情中的问题,岂是听一听这样的大道理就能够解决的呢?

正如《矛盾论》中所述,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情侣间的问题因人而异,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矛盾,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而也正是每一对情侣间矛盾的差异,造就了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幸福,造就了世界上每一种各有一方天地的爱情。

恋爱虽易,结婚不易,且行且珍惜

前段时间闹的沸沸扬扬的文章、马伊琍事件让许多人大呼感觉不会再爱了;而面对媒体的追根究底和文章挂着不知真假的眼泪的道歉,马伊琍在微博上表现出了令人佩服的淡然一面,静静地发了这样一句话:恋爱虽易,结婚不易,且行且珍惜。

不得不说,马伊琍实在是个情商很高的人,虽然这段婚姻失败居多,但是也得说马伊琍已经做到了最好的程度来拯救一段感情。这句话之所以风行一时,遭到各种改编,不光是因为这一事件的轰动性,更是因为这句话背后略带苦涩的真实。

每一段感情都要经历五个阶段。根据苏珊坎贝尔的 《伴侣的旅程》中所述,感情被划分为浪漫期、权力争夺期、稳定期、承诺期和共同创造期。在每一个阶段,情侣面临的情形都是不同的,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各有差异。而很多情侣走到某一个阶段就终结了恋爱关系,常常是因为无法发现该阶段的问题重心在哪里。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矛盾论》如是说。

和一个人在一起的时候,一定会产生一些问题。有些时候,问题看起来太多太杂,让人手足无措。但是如果静下心来,就会发现其实很多问题都不过是由其中最主要的矛盾衍生出来的罢了。找到症结所在,直击问题中心,才能对于一段感情更有帮助他天天争执与她钱财问题,也许根本矛盾在于两人家庭条件不同;她整日纠结他的前女友问题,也许根本矛盾在于他对于她不够关心,让她对这段感情越来越没有信心;他抱怨她挑三拣四什么都不满意,也许根本矛盾在于她对他不再喜欢、心中另有他人,因此他做什么都成了错;她嫌弃他不够上进,也许根本矛盾是她苦恼于身边朋友过得一个个都比自己好。

大多数出现在感情中的问题都只是起着一个导火索的作用,即便能够成功救到这一处的火,只要根本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就还会有更多的火出现,而总有一次不能及时救火,这样一段感情就结束了。因此,要想感情长久,出现问题的时候,就要想的更深更远,才能两个人一起,一步一步走的更加踏实。

《矛盾论》中还有更多值得从爱情这个角度解读的道理。了解了这一点,情侣们方能面对矛盾时不胆怯,不慌张,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在感情的道路上渐行渐心安。即便是行到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地方,也能够双双淡然处之,携手徐徐而行,坚信转角过后柳暗花明又是一番绚烂天地。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编辑推荐

《矛盾论》读书笔记2500字


这些哲学论文,是毛泽东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同一的目的,即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曾在延安的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讲演。 我在这篇读后感中无意于对有关矛盾的哲学命题作一点讨论,也没有这个水平,只是想对这篇论文的写作特点作一点归纳,以便对日后自己作论文有一些指导意义。 特点之一,全文构思严谨,有一个缜密的逻辑结构。文章第一部分介绍两种宇宙观即形而上学的见解和辩证法的见解,这是论述矛盾的世界观基础。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第二部分论述矛盾的普遍性。这一部分作者写得比较简略,因为作者对党内绝大多数同志的认识水平已经作了客观的分析,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所承认,因此,关于这个问题只需要很少的话就可以说明白;而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则还有很多的同志,特别是教条主义者,弄不清楚。为了这个缘故,当着我们分析事物矛盾的法则的时候,我们就先来分析矛盾的普遍性的问题,然后再着重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最后仍归到普遍性的问题。作者对于客观情况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对全局有一个得心应手的把握。第三部分讲矛盾的特殊性。

作者分了几种情形。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进而,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进而,不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在其相互联结上,在其各情况上,我们必须注意其特点,而且在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也有其特点,也必须注意。进而,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须在其联结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这就是在部分的逻辑结构: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层层明晰,浑然一体。第四部分讲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作者在这一部分开头指出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还有两种情形必须特别地提出来加以分析,这就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可见,第四部分是对第三部分的细化。作者在这一部分的最后一段说明了研究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跟研究矛盾特殊性的关系。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是说不研究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

这样就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巧妙地联结到了一起。第五部分讲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这是对前面内容的深化。第六部分讲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这又是对第五部分矛盾斗争性的细化,作者明确了我们回答道: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最后,第七部分,作者进行了总结。这七个部分层次关系清楚,逻辑结构明晰;部分与部分之间、论点与论点之间衔接过渡自然。这充分表现了作者高屋建瓴的思想和统领全局的能力。 特点之二,例证丰富。作者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他对马克思、列宁等革命导师和先行者的著作阅读广泛、理解深刻,可以熟练地援引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同时,作者的国学根基也非常深厚,对古籍中的典故可以信手拈来,对《汉书》、《资治通鉴》、《水浒传》、《山海经》、《淮南子》等典籍都有引用。作者所列举的例子中,主要关于革命的例子(因为当时所处的历史条件和写作针对的对象),但不局限于关于革命的例子,还有关于自然科学等等的例子。这些足以见出作者知识的渊博。可见渊博的知识是进行创作的前提条件。 特点之三,语言准确而生动。这是一篇哲学论文,对于论文而言,语言的准确性是第一位的。这篇论文语言的准确、精炼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作者通篇用的都是常见的词汇,但却十分精确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内涵。比如说,作者论述运动的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时有这样一段。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统一、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都是事物处在量变状态中所显现的面貌。

而统一物的分解,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状态的破坏,变到相反的状态,便都是事物在质变状态中、在一种过程过渡到他种过程的变化中所显现的面貌。作者像连珠炮似地一下子罗列了十数个词汇来说明矛盾的统一的状态,个个不同,但个个精当,个个准确,让读者很清楚地明白了哪些是矛盾的统一状态,是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同时,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还体现在生动性上,作者能够用很通俗幽默的语言阐明深刻而严肃的哲学命题。如在讲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之下这个道理时,有这样一段。为什么鸡蛋能够转化为鸡子,而石头不能够转化为鸡子呢?为什么战争与和平有同一性,而战争与石头却没有同一性呢?为什么人能生人不能生出其他的东西呢?没有别的,就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之下。缺乏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就没有任何的同一性。这些语言是老百姓都能看懂听懂的话,离人们的日常生活非常之近,作者用这么活灵活现的语言诠释了深奥的道理足以见出作者用语之生动。相比之下,时下一些所谓的论文给自己披上了一层艰深晦涩的外衣,自以为这样就能够显出自己的学识和水平。这些作者忘记了论文的宗旨。我们作研究写论文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向人们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和结论因而促进理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这些作者弄了一条厚厚的面纱把自己乔装打扮起来,自己以为很美,殊不知已经隔绝与别人进行目光对视和交流的机会,结果是于人于己都没有任何好处。 总之,这篇论文值得我学的东西太多了,应该好好品味和领悟。

矛盾论读书笔记作文


导语:文章深刻的介绍了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第一部分介绍两种宇宙观——即形而上学的见解和辩证法的见解,这是论述矛盾的世界观基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矛盾论读书笔记作文,欢迎借鉴!

通过网上自主学习,我学习了毛泽东同志所著的《矛盾论》,读后使我更加明白了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为了克服党内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最终统一了全党的思想,使党的实事求是的作风得以发扬和光大。

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7年8月,当时由于西安事变的爆发,得抗日的局面得以到来,又由于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使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形成。但是,由于在长征之前的江西中央苏区时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使得党内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思想得以滋生和蔓延,这种不良影响一直持续到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虽然在长征途中召开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清除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者,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但是,对于王明这些人在党内所造成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影响,不花费一番大的力气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

《矛盾论》是继《实践论》之后,为着同一目的,即主要为着反对党内严重存在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重要的哲学著作。《矛盾论》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时间,深刻、系统地阐发了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因而也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关于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锐利的思想武器。

从《矛盾论》中我们明显地可以看到,毛泽东并非是要建立一种自己的哲学,而是在于阐述马列主义的哲学。将绝对的无条件的斗争性和相对的有条件的同一性这一斗争哲学的理论原则说成是唯物辩证法,是强加给马克思和列宁的。从《矛盾论》引述的列宁的话就可以看出斗争哲学的基本原则首先是来自于对列宁的误解。绝对的无条件的斗争性和相对的有条件的同一性决不是列宁的意见。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法则、是辩证法的核心呢?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最根本的,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发展的源泉在于事物的矛盾性,特别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性。是否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去理解事物的运动,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其所以如此,最根本的是缺乏矛盾的观点,即对立统一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能够科学地说明世界的发展变化,最根本的是它抓住了事物的矛盾运动,能够从事物的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的相互联结上去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

“不同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断,为我们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指明了方向,这大千世界所发生的事情,所产生的矛盾,其原因、其性质各不相同,所以,解决的方法也就各不相同,不能用“一刀切”的方法来解决。

事物的矛盾为何能推动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呢?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各方面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既互相斗争,又互相联结。“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属性,二者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结。在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同时,没有统一性也不会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也是矛盾的相对绝对、个性共性的关系,“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事物矛盾各方面既相对立又相统一,既相斗争又相同一的这种矛盾情形,普遍地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同时,每一事物和事物的每一发展阶段以及事物矛盾的每一方面在矛盾关系中的具体链接又各有其特殊性。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问题。

[矛盾论读书笔记作文]

《矛盾论》的读书笔记2500字


这些哲学论文,是毛泽东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同一的目的,即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曾在延安的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讲演。 我在这篇读后感中无意于对有关矛盾的哲学命题作一点讨论,也没有这个水平,只是想对这篇论文的写作特点作一点归纳,以便对日后自己作论文有一些指导意义。 特点之一,全文构思严谨,有一个缜密的逻辑结构。文章第一部分介绍两种宇宙观即形而上学的见解和辩证法的见解,这是论述矛盾的世界观基础。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第二部分论述矛盾的普遍性。这一部分作者写得比较简略,因为作者对党内绝大多数同志的认识水平已经作了客观的分析,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所承认,因此,关于这个问题只需要很少的话就可以说明白;而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则还有很多的同志,特别是教条主义者,弄不清楚。为了这个缘故,当着我们分析事物矛盾的法则的时候,我们就先来分析矛盾的普遍性的问题,然后再着重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最后仍归到普遍性的问题。作者对于客观情况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对全局有一个得心应手的把握。第三部分讲矛盾的特殊性。

作者分了几种情形。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进而,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进而,不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在其相互联结上,在其各情况上,我们必须注意其特点,而且在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也有其特点,也必须注意。进而,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须在其联结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这就是在部分的逻辑结构: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层层明晰,浑然一体。第四部分讲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作者在这一部分开头指出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还有两种情形必须特别地提出来加以分析,这就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可见,第四部分是对第三部分的细化。作者在这一部分的最后一段说明了研究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跟研究矛盾特殊性的关系。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是说不研究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

这样就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巧妙地联结到了一起。第五部分讲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这是对前面内容的深化。第六部分讲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这又是对第五部分矛盾斗争性的细化,作者明确了我们回答道: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最后,第七部分,作者进行了总结。这七个部分层次关系清楚,逻辑结构明晰;部分与部分之间、论点与论点之间衔接过渡自然。这充分表现了作者高屋建瓴的思想和统领全局的能力。 特点之二,例证丰富。作者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他对马克思、列宁等革命导师和先行者的著作阅读广泛、理解深刻,可以熟练地援引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同时,作者的国学根基也非常深厚,对古籍中的典故可以信手拈来,对《汉书》、《资治通鉴》、《水浒传》、《山海经》、《淮南子》等典籍都有引用。作者所列举的例子中,主要关于革命的例子(因为当时所处的历史条件和写作针对的对象),但不局限于关于革命的例子,还有关于自然科学等等的例子。这些足以见出作者知识的渊博。可见渊博的知识是进行创作的前提条件。 特点之三,语言准确而生动。这是一篇哲学论文,对于论文而言,语言的准确性是第一位的。这篇论文语言的准确、精炼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作者通篇用的都是常见的词汇,但却十分精确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内涵。比如说,作者论述运动的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时有这样一段。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统一、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都是事物处在量变状态中所显现的面貌。

而统一物的分解,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状态的破坏,变到相反的状态,便都是事物在质变状态中、在一种过程过渡到他种过程的变化中所显现的面貌。作者像连珠炮似地一下子罗列了十数个词汇来说明矛盾的统一的状态,个个不同,但个个精当,个个准确,让读者很清楚地明白了哪些是矛盾的统一状态,是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同时,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还体现在生动性上,作者能够用很通俗幽默的语言阐明深刻而严肃的哲学命题。如在讲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之下这个道理时,有这样一段。为什么鸡蛋能够转化为鸡子,而石头不能够转化为鸡子呢?为什么战争与和平有同一性,而战争与石头却没有同一性呢?为什么人能生人不能生出其他的东西呢?没有别的,就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之下。缺乏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就没有任何的同一性。这些语言是老百姓都能看懂听懂的话,离人们的日常生活非常之近,作者用这么活灵活现的语言诠释了深奥的道理足以见出作者用语之生动。相比之下,时下一些所谓的论文给自己披上了一层艰深晦涩的外衣,自以为这样就能够显出自己的学识和水平。这些作者忘记了论文的宗旨。我们作研究写论文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向人们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和结论因而促进理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这些作者弄了一条厚厚的面纱把自己乔装打扮起来,自己以为很美,殊不知已经隔绝与别人进行目光对视和交流的机会,结果是于人于己都没有任何好处。 总之,这篇论文值得我学的东西太多了,应该好好品味和领悟。

读书模板:《矛盾论》的读书


矛与盾,其实不可分割。矛盾的一方推动另一方前进,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正因为有了诸般念想,人性因而渐趋复杂成熟。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矛盾论》的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喜欢!

读后感大全网提供给您优质的阅读读后感的平台,希望您能喜欢。https://m.dhb100.com/

《矛盾论》的读书笔记1

首先,这是一篇精彩的哲学论文,当然,如果我说这论文伟大也肯定没有人会持有反对意见,因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地,他的东西就应该是伟大地。

其次,这篇论文似乎并不能单单从他的学术价值来评判,还必须兼顾他的历史意义,我个人一直对目的性很强的说教文字不怎么喜欢,孟子大人不是说了么:有心为善,虽善不奖,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这篇哲学论文 , 是毛泽东继《实践论》之后 , 为了同一的目的 ,即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用文章定思想,在现代可能是从毛泽东开始的吧,我想,他在纠正国内思想问题的时候肯定没有想到若干年后这成为一种风气了,当然写篇文章就能给人扣顶大帽子,厉害的不是文章,是写文章的人。

当然,我得澄清自己不是在说毛主席的坏话,纯粹是有感而发,要不这么一顶帽子扣下来,虽然不至于像以前折磨的人去跳楼上吊的,至少会说我思想有问题,入党怕是没指望了。

萨特的一句话我特别喜欢:“教育就是强迫别人接受另外一种价值。”单教育可能没那么强的效果,所以有了考试这东西,于是,不得不把自己不认同的东西一并记下来,就好象我现在每天照镜子,结果越看自己越顺眼,反复的记忆应用之后,那些东西恐怕也会变的好象是正确的似的了。

从小就被灌输了政治思想和终极奋斗目标的我们,到底是被指明了道路,还是被抹杀了个性呢。我曾经问我的政治老师,共产主义能实现么,那时候还小,这么简单的东西自己想不明白,我老师琢磨了一会,终于说:“够戗。”“那为什么还把共产主义当目标呢。”“定远点,要不实现了以后都干什么啊。”都认为不能实现,都说能实现,这是不是就是教育的力量呢。

《矛盾论》的读书笔记2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法则。”毛泽东在其着作《矛盾论》的开头这样写道。那么,具体该怎样来认识矛盾法则呢?毛泽东认为我们要了解以下几个问题: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两种宇宙观

一种是形而上学,是唯心论的宇宙观,就是以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如果有变化,也是数量的增减或者是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主要来自于事物的外部因素而非内部因素。因此,该观点不能解释质的多样性,不能解释质变现象(教条主义者即持此种观点)。

另一种是唯物辩证法,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其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该观点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而一种事物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和影响是事物发展的次要原因。单纯的外因只能引起事物的机械运动,即数量的增减、范围的大小,不能说明事物何以有性质上的千差万别及其相互变化。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与所有的事物之中,矛盾的存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有两方面意义: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二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

不同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不一样,都带有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一种矛盾区别于其它矛盾的根据,()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当中。不同质的矛盾必须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正如列宁所说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事物的认识过程有两个:从特殊到一般(认识阶段),再从一般到特殊(应用阶段),这两个过程循环往复就是对事物的认识不断扩展、不断提高的过程。

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要做到客观、全面(矛盾的双方都要研究)和深入。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其矛盾的特殊性会有所改变,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的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研究,才能提出解决矛盾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且只有一种是主要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抓住主要矛盾。而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必有一个是主要方面,主要由它决定着矛盾的发展方向。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转化推动了事物性质的变化,只有准确地找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及其与次要方面的差别,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规律很好地把握。

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有两层含义:一是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他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斗争性是指矛盾中两方面的决定因素绝对是相互斗争、相互转化的。有条件的相对统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一切形式。有些矛盾只有当矛盾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出现对抗(如3月29日发生在河南中牟县的施工纠纷辇人致死事故是矛盾升级后的结果),励志,有些矛盾则是由对抗性质转变为非对抗性质(如在民事纠纷过程中双方通过谈判和解)。

《矛盾论》的读书笔记3

我在写这篇读后感前,仔细地读了《矛盾论》几次,虽然对其中的理论只能理解部分,但是依然觉得毛泽东的这片文章的深深的哲理性,还有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革命状况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今读来,也能透过深入浅出的文字悟懂一些做人处事的道理。

《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2)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文章提到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而且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这点我是十分赞同的。以下就对这两点说一下自己的观点。

古语有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自然界有矛盾,人类社会更有矛盾。人不可能脱离矛盾而生存,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人必须生活在矛盾当中。也就是所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过程的始终,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文章中说“生命也是存在于物体和过程本身中的不断地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的矛盾;这一矛盾停止,生命亦即停止,于是死就到来”,这观点很正确,但值得关注的是,这矛盾结束了,另外的矛盾又产生了,因为同化、异化的矛盾运动停止了,仍然存在着物理的、化学的矛盾运动。所以,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由矛盾个体组成的社会乃至整个宇宙都存在矛盾。

基于矛盾的普遍性,我们必须学会怎样对待矛盾的普遍性,从而使我们在发展的道路上少碰钉子。

《矛盾论》的读书笔记4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毛泽东同志在论文的开篇就以这样一句话来引出下文,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让大家想知道为什么,事物的矛盾法则就是最根本的法则;同时又是为什么,矛盾法则,又可以称之为“对立统一的法则”。他的全文就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展开叙述,层次结构鲜明,举例颇多,让人信服。

针对第一个问题,他先是提出了两种宇宙观,并通过对“形而上学”以及“辩证法”的相互对比,向我们证明了只是光从事物的外部分析,并认为天地万物从来都不会发生质的改变也不会相互影响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是不可取的。他告诉了我们“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其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件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影响。而其中,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个事物和其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通过对这两种辩证法的分析,他告诉了我们要善于发现事物中矛盾的存在,并要认真分析矛盾为什么会存在,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全文的第二个部分“矛盾的普遍性”则是对第一个问题的更好的阐释。毛泽东同志通过对矛盾普遍性的深刻分析,向我们揭示了为什么矛盾法则会成为最根本的法则。矛盾是简单的运动形式的基础,更是复杂的运动形式的基础。矛盾的普遍性或者说是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意义。第一个便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第二个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离不开矛盾的存在,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了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了一切事物的发展。天地万物相互之间总是会有差异的存在,而差异就是矛盾,只要有差异,矛盾就不会消失,只不过这些差异表面上看起来还比较平静,并没有被激化升级到矛盾那么剧烈的斗争中。所有的事物都是具有矛盾性的,没有了矛盾,那么他们的生命也将停止,失去了矛盾中的任意一方,另一方也将不能存在。

文章的第三部分则是说“矛盾的特殊性”,他强调了即时天地万物都有矛盾的存在,但是我们在看待的时候却不能一概而论,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即使是同一件事物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它所具有的矛盾的性质也是不一样的,只有在我们认清了这一点之后,才能更好的解决矛盾,才能针对不同的矛盾采用不同的更好的解决方法,让事物得以更好的向前发展。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矛盾的法则之所以能够成为“最根本的法则”是有它所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

接下来的第二个问题,毛泽东同志通过对“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来阐述。

所谓的“同一性”说的是如下的两种情况: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

事物中存在的各种矛盾之间又存在着矛盾,这些矛盾推使事物不断的向前运动发展。既然这样,同一性又从何而来呢?毛泽东同志告诉我们,矛盾之间总是在不断的相互转化,不停的运动,一切对立的成分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联结、相互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矛盾的双方是相互依存的,缺一不可,失去了一方面,另一方也不能存在,就好比上和下,左和右,得到和拥有,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仅仅是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还是不够的,它们更是能够相互转化,在一定的条件下,各自向着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向着它的对立面所处的地位转化。这样两个方面就不断的融合不断的相互转化,同时又是一个整体。

然而既然是矛盾,斗争总是在所难免的,对立只是矛盾斗争所表现出来的一个最基本的形式,矛盾就是在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即对立,所以这个第二个问题也得到了解答。

毛泽东同志在这个论文里面大量引用经典例证,尽管都是契合当时时代的例子,但是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也是具有相当大的影响的。这篇论文告诉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如何认识事物,分析事物,在发展事态下如何保持清醒的认识,这篇论文无论是昨天还是今天,都可作为我们处理事物的方向坐标。

《矛盾论》的读书笔记5

《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系统地论证了对立统一学说,阐明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实质和核心。在《矛盾论》中,既有历史知识的厚度,又有哲理思想的深度,而且把史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一种立体感。今天读《矛盾论》,它的哲学思想,使我的认识的到了升华,对我个人思想发展是根深蒂固的,对我的个人价值取向和道德取向具有深远影响。读此篇文章,感想颇深。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同志首先阐明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是两种宇宙观的对立。这两种对立的宇宙观是人们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与此相反,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不断运动和变化发展的;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为我们揭示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指出了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毛泽东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二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差异就是矛盾。“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也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两者是相互联系的。矛盾的特殊性有其不同的发展阶段。在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时要用发展、全面的观点,多方面、多层次分析和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既要分析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和同一发展过程不同阶段的矛盾的特殊性,又要分析不同事物的矛盾和与之相联系的矛盾。

针对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毛泽东指出,事物发展过程中包含的各种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要区分其主要的和非主要的;矛盾的双方,其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必须区分其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为我们指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主要矛盾方面,毛泽东指出:“矛盾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对不同性质的矛盾要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

针对矛盾的同一性问题,毛泽东指出:“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种矛盾是现实的矛盾,矛盾着的双方互相依赖、互相转化是有条件的。同时指出,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是绝对。“一切过程都有始有终,一切过程都转化为它们的对立物。一切过程的常往性是相对的,但是一种过程转化为他种过程的这种变动性则是绝对的。”客观事物中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一切矛盾都以一定的条件向它们的反面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同一性中存在斗争性,特殊性中存在普遍性,个性中存在共性,这就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在实践中,必须具体研究各种矛盾斗争的具体情况,不能不加分析地套用理论来解决具体问题。

《矛盾论》的读书笔记

感谢您阅读“读后感大全网”的《矛盾论的读书笔记》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书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矛盾论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