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美的享受读繁星有感

美的享受读繁星有感

《教师应享受生活》读书有感。

古语言: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比如经典作品等,它是人类知识的总结。每个人在阅读的时候,都会与作品产生共鸣。这时候,我们不妨坐下来好好写一篇读书笔记,读书笔记,需要重点写哪些方面呢?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教师应享受生活》读书有感,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教师应享受生活》充满了善意和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深思。本文由小编为大家搜集的《教师应享受生活》读书有感,欢迎大家阅读!

刚刚看到这篇文章时,这标题就吸引了我。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效率社会,快速的工作节奏,激烈的竞争,无形的压力,使我们像是一根紧绷的弦、一台疲于工作的机器,我们似乎根本没有闲心去享受生活,工作的心态使工作的效率也大打折扣。虽然我不完全同意他在文中提出的:妨碍教师享受生活的,不是别人,而正是教师自己。这一观点,但是他在文中提出的一些享受生活的方法还是值得我们去尝试一下的:只要我们打开所有的感官,每天给自己一段闲暇,那平素里再平凡不过的点点滴滴,只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都有无限风光蕴含其中。这样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适当的放松自己, 用自己敏锐的感觉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可以放松自己,享受生活,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是有利的,更重要的是同时还能以一个健康的心情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这岂不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又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这篇文章后来用了比较大的篇幅来谈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比如在《关心身边的每一个普通人》、《学会倾听》这些篇幅里给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看完之后对照自己,发现无论是课堂还是平时作业,我比较多的是关注优秀学生和后进生,对中间那部分同学的关注的确少了,而中间的学生往往总是占大多数的。所以,有的孩子就说,老师,你也许会很容易就把我忘记的,因为我太内向,太平凡。书中给我们指明了两个切入点:第一个办法是给这些学生带去欢乐,用真情去感动他们。二是当普通学生最脆弱的时候给予最真诚的关怀。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总是会遇到一些困难,这时如果能够及时的给予一些指导、鼓励、帮助他们顺利的度过难关,可以避免这些学生出现问题。最简单易行的就是表扬。普通学生的特点就是平凡,他们很乖,很遵守纪律。我也很喜欢他们。只是,如果说提到表扬,好像又大可不必,因为他们不属于有突出贡献的人,他们属于平凡的好孩子。是啊,我也关注他们了,也喜欢他们啊,但他们没有获得过我的表扬,更没惹我生气被我批评过,有时他们也许希望宁可被批评一下而不希望老师连自己的名字都不知道。

我们是该关注每一位学生,不管他属于什么性格的孩子,不管他的成绩如何,表现如何。但同时,我们也要让每一个学生重自己,看好自己,活出实实在在的自己,活出最好的自己。知道,我们大家都是很平凡的,我们要更多地关注自己,关注自己的成长,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关注自己是否关心他人。我们都很平凡,我们的日子不一定辉煌,但我们一定要看

现在的学生有自己的主见、独立、喜欢挑战权威。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需深入学生的情感领域。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法国作家拉封丹有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试,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发威,行人为了抵御北风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拂,顿时,行人觉得春暖衣厚,始则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不要吝惜自己的情感,因为只有自己心中拥有太阳,才能给人以阳光。

《教师应享受生活》充满了善意和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值得我细细地去品味、深思。读完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的工作心态以及教学中应该如何与学生交流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会因此更从容地的站好三尺讲台,走好教师这条道路。

更多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编辑推荐

《享受读书》读后感


《享受读书》读后感

今天读了陈平原教授《享受读书》一文,有收获,也有感想。

这篇文章是写给普通读者看的,既没有摆弄学术,也没有摆弄文采,以通俗的语言阐述了对读书的几点看法。概括说来,主要有一下几点:

一、读书是很平常的事,不必刻意拔高。作者列举了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勤奋读书的故事。这故事于我是很熟悉的,它曾编入我读书时的小学语文课本。说马克思在博物馆读书时间既久,以使博物馆地面留下了“马克思的足迹”。

作者说那事儿纯属子虚乌有,乃是中国人编造出来的励志故事。作者认为,此类神话一旦被拆穿,很容易让人产生幻灭感。他说,其实,对于识字颇多且略有空闲的人来说,读书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没有必要到处炫耀,更没有必要神秘化。

二、读书可暂时不考虑有什么作用,关键在于“乐趣”。作者认为“开卷”除了“有益”,还必须“有趣”,唯有“有趣”,才能“可持续”。而当下,许多家长和老师在对待孩子读书问题上,过于功利了,要么是一味强调课程标准推荐的“经典”,要么是从考试作文角度考虑,给孩子买一些作文选阅读。

前者往往因孩子读不懂,久而久之就败坏了胃口;后者往往水准和品质不高,犹如劣质食品,食之既久,不仅无益,反而有害。所以,作者说:“你问我有什么读书体会,回答很简单:暂时忘记卡路里,保护味蕾,享受美食。”

三、读书是很个人的事,关键在于找到自己的“趣味”。作者认为所谓“趣味”,因人而异。审美眼光有高低雅俗之分,但就阅读而言,关键在于找到属于自己的“趣味”。人人说好的,不见得适合你;十年后才能读懂的,不妨暂时束之高阁。

这又让我想起林语堂的一段话:“谁是气质与你相近的先贤,只有你知道,也无需人家指导,更无人能勉强,你找到这样一位作家,自会一见如故,苏东坡初读庄子,如有胸中久积的话,被他说出,袁中郎夜读徐文长诗,叫唤起来,叫复读,读复叫,便是此理。你遇到这样作家,自会恨相见太晚。一人必有一人中意的作家,各人自己去找去,找到了文学上的爱人。读书若无爱情,如强迫婚姻,终究无效。”由此,也可以这样说,读书需要找到自己的“爱人”。

四、可以读少一点,读慢一点,读精一点,不着急,慢慢欣赏。我见此观点最为喜悦。我生长于乡村,少时无书可读,没有得到阅读训练,后来有书读了,苦于阅读速度很慢,很多书没有时间读。我也因此常常产生淡淡的自卑。别人动辄日读一本,我却只能月读一本,尚因年岁已衰,读后就忘。十多年前,我教学生读文言文,两个班教下来自己对文章就能倒背如流,而今,我有意识地去背,却且背且忘。最近,我用最笨的办法来和遗忘抗争,就是“抄读”,一边抄写一边记诵。

有时,我想,学语文的方法,最笨的方法也许就是最捷径的。在看到陈平原教授这篇文章之前,我真有点自卑,有人敢说自己读了一万多本书,有人敢说自己阅读速度达每分钟4000字以上,而我每分钟阅读仅400字左右吧。此时,这位北大名教授的言论,是治疗我“读书自卑症”的一剂良药。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


轻轻打开书本,幸福两字就映入眼帘,颇为心动。细细看来,幸福还有指数来具体显现名为幸福指数,指数越高也就意味着幸福感越强。而影响教师生活的幸福指数至少有17个原因,诸如待遇、学校的人际关系、教师的劳动强度、教师的物质生活环境、对教师的评价等等。真没想到,对于教师的幸福感衡量竟有这么多的名目,那我曾经的幸福呢?

小时候,和伙伴们一起跳橡皮筋、跳房子,从傍晚一直到路灯亮起,是一种幸福;拿着饭碗,在院子里从这家吃到那家,吃着这家的青菜那家的萝卜,是一种幸福;最幸福的可能就是吃到了酒心巧克力了吧,至今那股香醇、甜美还在舌尖回味,萦绕在记忆深处。那是在我读小学二年级时,一次跟着父母来到了烟糖商店,在长方形的玻璃柜里,我看到了一个鲜艳的彩色盒子,里面静静地躺着12个拇指大小的小酒瓶,外面包裹着彩色的锡箔纸,那么漂亮可爱,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售货员阿姨告诉我,那叫酒心巧克力,外面是好吃的巧克力,里面还有美酒呢!从此,心里就有了牵挂,梦里就有了新的内容,终日缠着母亲要买。终于有一天,母亲禁不住我的软磨硬泡答应我考到了好成绩就帮我买。拼命努力,终于酒心巧克力来到了手中!小小的身影闪烁着迷人的光彩,如获至宝地捧着,许久才小心地拨开彩色糖衣,慢慢地放进口中,先是巧克力的甜蜜而后是白酒的清冽,甜得入心,香得醇美,儿时的我认为那就是天底下最好吃的东西了,而我也因此尝到了幸福的滋味。

长大以后参加了工作,每天紧随着搭班老师的脚步,在老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在办公室同事的关怀中,感受着温暖,觉得自己是最幸运的人。直到那一天,我才知道幸福竟是如此顾恋着我。那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二年,一个夏日的中午,我和同事们在办公室里休息,同事们一边吃着水果一边聊着话,而我因身体原因只是静静地坐着,偶尔插上几句,这时传来笃笃的敲门声,随即一张胖嘟嘟的圆脸探了进来,一双圆圆的大眼睛朝我眨巴着,我一看是我班上的男孩林彬,赶紧叫他进来。他背着双手轻快地来到我面前站定,随后从身后捧出一个大大的苹果,扬起红红的小脸说:顾老师,你吃苹果。我一愣,他见我不明白,赶忙说道:顾老师,这是我爸爸给我的,要我中午吃。我给你吃。见我一脸迷惑,他向前倾了倾,凑近我耳朵,我看到她们都吃,你没得吃,我给你吃。说完朝我狡黠地眨了眨眼睛,将苹果往我手里一塞就跑出了办公室。抚摸着苹果,回味着刚才的那一幕,听着同事们的赞语,心里满满的,只觉得幸福!

结婚生子后,老公的体贴,儿子的微笑,父母的健康,家庭的温馨和睦,让我感到了幸福。工作中,同事的理解,领导的关怀,学校的温暖融洽让我感到了幸福。回首过往,真诚付出,幸福每天都在我的身边。感谢曾经的每一天!

正如书中所言:幸福指数取决于每个教师的价值观、生存境况、生命境界。回望幸福,感受的是真诚,学会的是感恩。展望幸福,学会珍爱现在吧!

教师读书笔记大全《教育和美好的生活》


教师读书笔记《教育和美好的生活》(一)

读这本书之前找了很久,网上、书店都没有找到,只是从书名中感受到教育肯定是和生活分不开的。

通过了解才知道:为我们所熟知的罗素,不但在数理逻辑和哲学领域创获空前,同时也是一名人道主义者和自由思想的代言人,并且因其谈论婚姻与家庭的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于其人其文,陈之藩在一篇文章中有着这样的评语,让人印象颇为深刻清彻如水,在人类迷惑的丛林的一角,闪着一片幽光。

钦佩之余,细细品读,唇齿留香。也读懂了一些:罗素对当时传统的公学教育很不满,认为在干涉儿童教育的各种力量中,没有一种是站在儿童自身幸福的立场上,而真正的教育者所做的应当是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一种真正的现代教育。这种教育既不训练儿童的偏见也不教条,而是努力帮助儿童独立思考和独立活动,从而使他们能解决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这个变化着的世界的各种问题。为此他还身体力行地投身教育实践,于1927年创办灯塔山学校,并自任校长 。

罗素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理想品性。理想品性有四种根基:活力、勇敢、敏感以及智慧。活力是一种生理素质,更是一种心理素质,它能使人快乐而明智,增强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勇敢对于克服种种阻力、蒙蔽,树立人的独立性,成就美好生活是不可或缺的;敏感对于匹夫之勇有补偏求弊之功,但是必须适度,敏感的理想发展形式是同情,虽然世上不乏纯自然的同情,但这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扩充到更高的层次和更大的范围。罗素认为,当今世界存在的高比例灾祸大多是因为同一个事实,即在多数人中没有激起同情心,而只有抽象的刺激。理想品性的最后一项是智力。没有智力,我们这个复杂的现代世界就无法继续存在下去,更不用说产生进步了。智力能使好奇心得到充分发展,但好奇心要转变为真正的智慧,要富有成效,就必须与正确的求知方法相结合,需要养成观察的习惯、相信知识的可能性、耐心、勤勉以及虚心、勇敢等品质。

我认为站在老师的角度要给学生以信心,让学生自信。如何让学生产生自信心呢?应该学会赏识学生,经常称赞和鼓励学生,在指出他的错误之前,首先表扬他好的方面。当学生出现了错误,不应一味地责骂,而应该告诉他们下次怎样做得更好。其次,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总喜欢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甚至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因此老师不要轻率地加以拒绝或制止,这样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也限制了学生的行动。老师应该按学生的意愿和方式去做一些事情,虽然他们不一定会做得很好,但是如果老师适时地加以称赞,必要时给予指导,就会增加学生的一份自信心。老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送去一个信任,在每位学生的心底里种下一颗自信的种子,让他们成为自信的人,也就是有勇气的人。

教师读书笔记《教育和美好的生活》(二)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一书,作者罗素为我们所熟知大多因其在数理和哲学领域的才能,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比较好奇,这位数学家眼中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样的。

读完这本书后很是钦佩,也读懂了一些:罗素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挖掘人的潜能的教育。通过对儿童的身体、感情和智力上的恰当的处理,可以使这些品质得到普遍的培养。但这种处理不是强制性的,而是一种自由教育在必要的权威与纪律的伴随下,尽可能多地给予儿童个人发展的自由,并按照自由的精神来行使权威与运用纪律。不管是学习内容还是纪律的培养,在开始都要以游戏的形式,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这是罗素提倡的自由教育所反复强调的。教师应该 主要从孩子身上感觉到一些神圣、模糊、无限的东西,一些个别的特别宝贵的东西,并对这些宝贵的东西给予挖掘与引导,使其达到教育的最美好境界。

我想,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循循善诱,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件事情,每一堂课都认真地、巧妙地设计,使学生们在游戏中,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那才是真正的教育啊。

文中有一些话语我记得尤其深刻:

(1)即使是对待最小的婴儿,也要像对待将在世上占有其地位的一个人那样予以尊重。

(2)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

(3)回答有关问题乃是性教育的主要部分。有两条规则须贯彻其中:第一,永远要真实地回答问题;第二,要完全像对待其他知识一样对待性知识。

(4)缺乏科学,爱是软弱无力的;缺乏爱,科学是充满破坏性的。读这本书,就象是找了个指南针,认准了努力方向。实现教育和生活完美的结合,我们着实要为这一天的最终到来而不懈努力!

教师读书笔记《教育和美好的生活》(三)

寒假里,我拜读了《教育与美好生活》。看了书之后,引起了我的深思。

罗素,一个20世纪享誉世界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对教育的观察、思考和实践经验均浓缩在《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中。

罗素说,有些品性只能为具有某些特点的人群所拥有,还有一些品行则应为所有人所具备。我们不能着眼于让每个人都具有诗人气质来构筑我们的教育。以下4种特征便可奠定理想品格的根基:活力、勇敢、敏感、智慧。

我们中国的教育往往是求全的教育。我们总是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要求所有学生达到教育的所有目标。这便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也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一直处在学业无法优秀的焦灼感中。君不见,有多少三四岁的孩子因为钢琴热的不断升温而早早地就被父母赶到了钢琴上。有多少满脸哀怨的琴童,就有多少惟恐孩子在某一方面落后的家长。求全心理已成为中国教师和家长(其实是中国教育)的一种无法摆脱的隐痛,这里面既有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有中国传统文化留下的痕迹。

罗素说,儿童的生活原本是充满期盼的,他总是指向将来的可能目标。这是促使儿童上进的动力之一。但是,如果总告诉儿童将来会比过去更糟,这不啻会令儿童的生命之源干涸。

幼儿教师读书有感


篇一:

这是教育者应该读的好书,《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时时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做一个教师真的很幸福,而这种幸福的感受从何而来,来源于那一种长期的修身养性,来源于精神上不断超越,超越自我,逐渐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不断打造幸福的人生,陶老师将这种高尚的追求化为一种行动就是不断地读书,读古人圣贤书,读经典的文本,在古人经典的思想里遨游,范文之心得体会: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书体会。陶老师说,在我的记忆里,就一直没有和书疏离过以书为伴,以读为乐让读书成为生活的必需,甚至成了审美追求,特别是高品位的阅读,甚至是背诵,几乎没有停止过。陶老师特别注重了对孔子精神的研究,也正是因为数十年不断地对经典作品的广泛涉猎,潜心地钻研,陶老师才具有了温温尔雅的大师一样的儒家风范,除此之外,陶老师对自己所从事的编辑记者工作的热爱,更是养成了一种优秀的品格,宠辱不惊,泰然自若。

以前我们常说这样一句话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得有一桶水。我想现在这句话恐怕就很不恰当了。一则现在的孩子知识面之广甚至已经超过我们老师了,也就是说人家的碗比你的桶还大呢,你说这怎么行?二则社会的发展要求孩子越来越全面,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孩子不是需要一碗水,而是需要两碗水,甚至更多的水,你说光有一桶水够吗?三则世界越来越小,都成为一个地球村了,知识的需求日新月异,你桶里的水都臭了,还怎么给学生?所以,当代的教师你得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行,而这活水从何而来?从书中来。你说我们教师怎么能离开读书?这正所谓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啊。想一想我们熟知的那些特级教师,哪一个不是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又有哪一个是死抠教科书而终有所成?所以从教师这份职业的需要来说,教师离不开读书。另外书中的有些内容受时代和作者经历的限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这就需要我们得有清醒的头脑和睿智的目光去判断,去选择,从这方面来说思考也很重要。鲁迅先生曾提到过拿来主义,就是要我们审慎地对待书中的内容,有用的我们吸收消化,最后内化为我们自己的思想和精神,没用的甚至有害的我们要毫不惋惜地抛弃,从这个角度讲,光读是不行的,还必须有自己的思考,甚至是深入的思考。

陶老师认为读书是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我们都知道人的生命形式有两种,即常态的肉体形式和内化的精神和心灵维度。大诗人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就很好地诠释了生命的这两种形态。对于常态的生命来说,空气、阳光、食物和水是必需的养料;而对于精神和心灵维度的生命来说,它需要的养料来自于读书。用陶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因为我们教师肩负着一种特殊的历史使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需要在精神和心灵层面涵养学生,通过对其潜能的开发,让其拥有丰盈的知识与智慧,从而实现生命的飞跃。

篇二:

初读《爬上豆蔓看自己》,有很多朦胧的感悟,可惜一支拙笔无法尽情地表达出来。这本书我会经常阅读,一直珍藏。它让我的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激发我去反思、体验自己生活和工作的价值和意义,让自己真实地活着,做真实的事情,用自己真实的声音生活,用自己真挚的情感从事教育,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教育生活。仔细想来,作者的工作状态似成相识,原来我平时也是这么工作的吧,只是我不是一个有心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就把辛黛瑞拉当成我的镜子,经常来照照,因为我知道我是喜欢我的职业,我也能从观察、了解并理解孩子的过程中获得极大的幸福。

本书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丛书之一,是一本充满感性色彩又令人深思的一线幼儿教师的教育日记,作者详尽地叙述了自己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以及对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的感悟与反思,记录了一个普通幼儿园教师在和孩子、家长交流中的喜怒哀乐,自己专业成长的足迹,对生活、工作以及生命的感悟与体会。本书真实反映了幼儿教师的生活原貌,从个案的角度记录了幼儿教师的成长历程。全书共分六部分,第一、二部分介绍了作者的理想教育生活和日常教育生活;第三部分介绍了作者和孩子的沟通、交流;第四部分介绍了作者在教学中的感悟;第五部分介绍了作者和家长的爱心联系;第六部分抒发了作者对生活意义的思考。

书中浓厚的生活气息,教师良好的反思和学习精神对于新教师有着推进作用。从作者的言行中可以看出,教育对其而言是一种信仰,她的文字中给人的感受是,从事幼儿教育事业是一种意志的磨练,更是一种享受。她能更多真正的从孩子出发,当看到孩子的表现没有预想完美时,她能看到孩子的进步,在诸多篇日记中都能看到作者一一讲述每名幼儿的进步,将理解、宽容孩子贯穿在现实生活中,而不仅仅是放在嘴上。因此,她能走出常态,坚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看这本书时,觉得真像是自己在写日记。同是幼教工作者,写的都是我们最熟悉的,每看一篇,生活中的某一片段就会跳出来。如有一篇随笔是《爱唱歌的小麻雀》,讲了她上午因为一直在纠正孩子的常规,结果该上的课都没有上,下午又受老师之邀去听课。回到教室以后正好课程安排是讲故事活动就给孩子讲述《爱唱歌的小麻雀》。因为是临时决定的,没有任何的教具,但是她调整了教学方法,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述故事,再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习故事,最后以小麻雀的口吻把早晨没有唱的歌唱给小鹿宝宝听,其实就是唱给孩子们听,后来孩子们也跟着唱起来,收到了理想的效果。这也让我想起公开课,她的做法可能就是我们的做法,我们的做法可能比她更好,但是我们因为公开课结束就过去了,时间长了可能就忘记了,但是这位老师能及时记录下自己的教学感悟,再次打开的时候也是一种经验的借鉴。所以边读书边思考,是阅读《爬上豆蔓看自己》中养成的习惯,会被一句话、一个小片段所吸引,便停下来细细思索。因为这些日记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我们可以感受到教师的反思精神,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反思意味着对自己有一种新的审视和批判精神。所以刚开学的时候也曾试着每天在博客里写写自己的教学感悟,发生在身边的精彩瞬间,觉得也是一份快乐,但是后来因为家里很忙就慢慢疏忽了,只是偶尔想到了就写点东西在里面。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有感


读书笔记是我们阅读书籍名著时所留下的痕迹,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对你能够提供帮助。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有感一:

宁鸣而生、不默而死读《胡适的声音》

对于成长于文化断层年代的我们,胡适先生似乎只是历史的一个符号,他曾经走在文字改革的先端,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等,由于种种原因,难得看到胡先生的文字,对于他的了解多来自片段性的轶事或宏大感受。近日于南图觅得一本《胡适的声音》,虽然只是一册不同时期的演讲集,但也足以窥见胡先生博大精深学养的沧海一粟。

宁鸣而生、不默而死,是《胡适的声音》一书的卷首语,这是胡先生一生主张并奉行的人生格言,由此看来,不论在什么语境下先生都会是一个大右派。作为一个有深厚旧学背景,在完善的西学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学者,胡先生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是真正学贯中西的大家。他的文字晓畅明白,朴实自然,没有精英意识,即使现在阅读也有极强亲近感,很符合他倡导的白话文应该是活的文字。

书中涉猎的领域和年代跨度很大,从五四时期到五十年代,几乎收录了胡先生一生中不同时期的各种演讲内容,让我们看到胡先生历经学者到官员(驻美大使)直至中央研究院院长等不同角色转化中为人,治学的态度,可以充分体现他毕生倡言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言必有证的治学方法以及认真的作事,严肃的作人的为人之道。

对书中感触颇深的是一篇对五四事件的回顾演讲稿,具体而详尽的过程描述让我们身临其境。一方面,他承认经过了这次轰动全国青年的大解放,方才有中山先生所赞叹的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另一方面,他坚持说,五四运动实是这整个文化运动中的一项历史性的政治干扰。它把一个文化运动转变成一个政治运动。他明确表达了:对抗争政府的同情和对运动方式的拒斥。胡先生作为独立知识分子,一贯坚持以自己的方式宁鸣而生。

另一篇极具特色的演讲稿是关于中国禅宗的发展史,从中国哲学史的角度系统讲述了佛教在中国成长发展的过程。胡先生关于禅宗发展史的研究考证翔实,表述客观风趣。胡先生本人没有宗教信仰,他的佛教研究完全从学问的视野进入。胡先生的禅宗研究源于他编著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到他离世只完成《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禅宗史是研究的不足之处,他一直在进行这方面的弥补。胡先生对禅宗史下过很多功夫,颇有心得,在研究的基础上专门为影响很大,成为一代宗师却不识字的六祖慧能的弟子,作了一部《神会和尚传》;晚年,又花很多时间去考证《虚云和尚年谱》。虽然禅宗史只是胡先生治学一隅,但严谨的态度足以描述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他的研究甚至曾引发日本禅宗学者铃木大拙与他的一翻论战。胡先生对于禅宗史的研究体现了他在治学中的不默而死。

多看看胡先生的研究,会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感受到他作为独立知识分子,用独立、理性、责任、正见、负责的言论来发表个人思考的行为特点。

如何深入的探寻与认同自己的文化,如何以独立知识分子的思维来宁鸣而生、不默而死,是我们需要一生探寻的问题。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有感二:

----《做最好的老师》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作为一名教师并不容易,而作为一名深受幼儿和家长亲睐的教师更不容易,其肩负着是无数人的期望和重托。对新时代的教师也无疑是一次对知识、教养潜质、综合素养的考验,其中教师对教学活动设计就是一个值得研讨的问题。

做最好的老师中李镇西老师的话说得富有智慧和哲理,道出了他的心声,也说到了我的心坎上,它是我以后工作的航标灯,指明了我工作的目标和方向。

我以前只知道教育需要爱,却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表达这份爱。一向以来,我认为严才是真正的爱,正因有句俗话说得好:严是爱,松是害。因此,在我的课堂中,我决不允许幼儿有丝毫的怠慢,哪怕回一下头,摸一摸下巴我都认为这是违反课堂纪律的,务必予以批评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出奇的乖,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为此,我一度沾沾自喜,为自己的高明而喝彩。其实,在我的内心深处一向渴望能和孩子们一齐玩、一齐乐,但师道尊严令我望而却步。看了李镇西老师的童心是师爱的源泉,才唤醒了我心中尚未完全泯灭的童心。我才真正认识到那是正因我缺少一份童心。

一向以来,我一贯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幼儿,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幼儿,期望他们变成我想象中的幼儿小大人,个个成为懂事、听话、尊敬老师、孝敬父母、多学习少玩的完美类型。孩子们成了我制造的模具中的工具。孩子们需要的是什么?我了解吗?不,我并不知道。而李老师呢?他能够在教育幼儿时向幼儿学习,他能够大声疾呼并真诚的实践着请尊重幼儿的选举权,他发奋追求着成为幼儿最知心的朋友回答幼儿最关心的问题,他勇于在幼儿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他也谆谆教诲着年轻老师要乐于请教勇于思考广于阅读善于积累。李老师说得好: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决不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就应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就应充满着对人的明白、尊重和感染,就应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虽然就学科知识、专业潜质、认识水平来说,教师远在幼儿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幼儿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读着李老师的文字,感悟着他的心灵,回忆着自己的教学行为,我陷入了沉思:亲其师,信其道,古人尚却明白的道理,

可我实在汗颜。幼儿成了学习的机器,学习的乐趣又从何说起,幼儿的个性该如何发展?幼儿是有差异的,有的文静、有的好动;有的乖巧、有的调皮好玩是他们的天性,只有在玩中学、乐中学,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学习的用心性。我们为什么不让孩子学海无涯乐作舟呢?为什么一向让他们徜徉在苦海之中呢?我们有什么理由剥夺他们的天性呢?此刻,我才明白把一个个天真活泼的小幼儿教成小大人式的幼儿,是教育的悲哀。正因我们剥夺了他们一生中最完美的时光童话般的童年。作为教师,在应对幼儿时要持续一颗童心,以自己的童心唤起幼儿的童心,以自己的爱心唤起幼儿的爱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走进幼儿的心灵,才能够表达我们对他们的爱。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资格谈我们的教育。我们要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放下自己的架子,用爱心营造用心健康、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师生关联,让爱心成为照耀幼儿心灵的阳光,培养幼儿健康的人格,使幼儿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感谢您阅读“读后感大全网”的《《教师应享受生活》读书有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书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美的享受读繁星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