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时文选粹读后感800字

时文选粹读后感800字

《时文选粹》读书笔记。

古语言: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每个人在阅读的时候,都会与作品产生共鸣。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你知道怎么写更好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时文选粹》读书笔记”,欢迎你的品鉴!

《时文选粹》是由南方出版社出版,王玉强主编的时文阅读系列丛书。以下是“《时文选粹》读书笔记”,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篇一:《时文选粹》读书笔记

《时文选粹》以一个个亲切的故事,为我们讲了一个个道理。它像母亲,循循善诱,一步一步带领我们走进智慧的殿堂;它又像老师,无私地奉献给我们知识,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地遨游。

文字优美无比,是《时文选粹》中文字的一大特点。比如:“山村茶田,万山含黛,层层迷雾,笼罩山冈,沐浴绿色的波浪。山,那么高峻,俯瞰浩浩天宇,像茫茫雾海中的一个沙墩。泉,那么清澈,哗哗的响声和着高山溪流的韵律,激得山村姑娘绾起了长发,裸露着粉嫩的肌肤。古藤护卫着茶田的绿意,掩映着茶农们欢乐的笑声,层层茶田展示着大自然赐予的无限生机。绿色海涛中,采茶姑娘踏着碎步,艳丽的衣裙在风中飘飞,甜美的歌声在山中回响,偌大茶田鲜活而灵动,高天流云空旷而高远。像雾像雨又像风,看不够摸不透的奥妙令人神往!”极为夸张、渲染、描述之能事,将山村茶田描绘得如诗如画、美不胜收。行文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由实到虚,浑然天成。全文语言整齐优美,文采飞扬灵动,使人仿佛置身茶田,共享这“世外桃源”般的人间美景。

智慧,也是《时文选粹》的特点。很多文章,不只是看内容,也是一种学习。

它教你如何智慧的选择,如何智慧的思考,如何智慧的分析,如何智慧的做人……

当你面对生活中的痛苦和无奈时,请你读一读那些闪烁着人生哲理的篇章,她会使你鼓起“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雄心;当你面对考试,特别是决定人生命运的高考时,请你读一读那些浓缩着生命滋味的佳作,她会给你插上天马行空的翅膀;当你彷徨、寂寞、孤独、偷闲时,请你读一读那些充溢着作者血与火的杰作,她会马上给你注入那激荡青春的热血。

《时文选粹》用智慧改变人生,《时文选粹》用文字取求真谛,《时文选粹》用生命感知生命……读书改变生活,读书改变命运。当你打开窗户,也许第一缕阳光,就是书籍发出的光芒!

篇二:《时文选粹》读书笔记

或许我不能每天都能目睹社会上各种稀奇古怪或引人深思的时事,但我从《时文选粹》这本书中,却看到了作者对社会上好人好事的赞赏,对丑陋言行的批评和反省,而我,在阅读这本书时,也一起赞赏着,批评着,反省着。古人说得好,无则加勉,有则改之。

其中,令我印像最深的一篇文章,它讲述的是一位母亲带着她的孩子坐公交车,在车上,孩子看到一个小偷正要伸手去偷别人的钱包,孩子就立即告诉母亲,可出乎意料的是,她的母亲并没有立即制止小偷的行为,反而装作没看见,像没事人一样,并小声对孩子说:“孩子小声点,小心让小偷听见。”孩子一脸疑惑,但她再也没有做声,只是眼睁睁地看着小偷得逞,令他惊讶的是,周围的乘客都看到了这一幕,但都选择了沉默。从此以后,这个孩子对小偷偷窃的行为再也无动于衷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的第一感觉是愤怒,我愤怒的是那些车上的乘客竟然这么没有公德心,他们的良心难道被狗吃了吗?更可恨的是,他们这么做的目的完全是为了保护自己,自私已经吞噬了他们善良的心。

我的第二个感觉是遗憾,遗憾的是,一个刚刚接触社会的孩子,他那与生俱来的正义感却被扼杀了,这世上有少了一个正义的人。

我的第三个感觉是悲哀,悲哀的是如今社会上见义勇为的人越来越少,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越来越多,是因为他们冷酷无情吗?不,是因为缺少勇气,是因为种种顾虑,抑制了他们行侠仗义的欲望,阻碍罪魁祸首就是现实,我们不得不惧怕现实。

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现实的千变万化,常常使我们措手不及,甚至会后悔终生,但难道就束手无策了吗?不,我不这么认为。现实至少有一半是掌握在我们手中,只要我们敢于尝试,勇于与现实对抗,我相信,明天还是美好。

篇三:《时文选粹》读书笔记

这是令多人曾受益匪浅的书;这是令许多人爱不释手的书;这是许多老师将其列入学生必读的书,也是我最喜爱的书。

读《时文选粹》的时候,那一篇篇闪着智慧火花的文章,为心灵打开了一闪闪的窗户,让人豁然开朗,意境层生。这些都是书的智慧。《时文选粹》中那细腻的笔触总能在不经意间拨动你的心弦,总能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人的情操,历练人的性情,厚实人的底蕴,读它可以使人变得刚毅,淡定的面对生活呈现给自己的一切,即便是真的遭遇了人生的不幸,也会从容应对。

这本书里面有着许许多多的散文,每一个故事都意味深长,使人回味无穷。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的感触极大,大部分文章最后揭示的真理都是“爱”,而我通过这本书,对“爱”这个字又有了更深的理解:以前我认为爱就是母爱,父爱,爱情等,可当我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明白了爱就是无私的为他人付出而不求回报,有时就表现在一个细小的动作中,一声问候,甚至一个微笑。

不仅如此,这本书还是我明白了许许多多的道理,这些道理使我改变了对人生的看法。记得有一次,我正在阳台上面给花浇水,晶莹的水珠从叶子上滚动,在阳光的映照下水珠折射出耀眼的光芒,一闪一闪的,水映叶,叶映花,花映水,美极了。正当我惬意的欣赏着这盆花的时候,忽然传来了“啪啪”的声音,应声而来的还有一阵阵飞舞的灰尘,抬头一看,原来是楼上的阿姨正在拍被子。怎么能这样呢!没看到楼下有人吗?正当我准备喊的时候,忽然我想起了这本书,这么一点小事有什么好生气的呢。都是邻居,低头不见抬头见嘛。我抬头对着阿姨一笑:“阿姨,天气真么好,出来晒被子呢。”“嗯”阿姨似乎有些不好意思,随便在拍了几下就收回去了。试想,如果一开始我是对着阿姨大喊:“你这个人怎么能这个样子呢?没看到楼下有人啊”那肯定避免不了一次矛盾了。

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体会到了“爱”的真谛,学会了乐观积极的面对生活,明白了······我相信,这本书值得每一个同学去读他,因为它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可以让你变得高尚,美好。

[《时文选粹》读书笔记]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延伸读

读时文选粹有感范文500字


古语有云: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我们可以经常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作品来丰富自己,而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为了可以记住当时读完书后的所思所想,就必须写一篇读书笔记,如何在读书笔记中全面的总结自己的收获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时文选粹有感范文500字”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1篇】

书是生命永恒的香味,没有读过书的人只会一辈子混过去,而读过书的人很有修养,智力

这几天我就借了一本书叫时文选粹这里面有名家名作,每次我一翻开那本书就回溢出一股淡淡的幽香,如果我没有事的话我就会翻开那本“香书”我总觉得生活里没有书就没有生命的精彩,我总是有点纳闷为什么有一些人觉得书不好?

这几个星期都在看〈时文选粹〉我觉得书中的知识就像一幅很长的水墨画,不要鲜艳的颜色只用黑绿等颜色就可以让人喜欢它的韵味,独特的风采,书是一把开启人生这道题的关键就好像书是棋盘,艰辛,快乐,奉献都是棋子,书记录着人生的精华,记录着人生的美!

这一本书美之精彩,美之芳香,当你拿着沉甸甸的书你会觉得很重,但是读出来后就很轻!我喜欢《时文选粹》是因为每一篇文章过后都有读与悟和读与写,其中有几篇文章我特别的喜欢,是:微笑是一把神奇的钥匙,人生这一棵喜怒哀乐的树和力量!

这一本书对我人生有很大的启发,我相信这本书给予我的作用将使我终生受用不尽……

【第2篇】

爸爸领我去文海书市买了套《时文选粹》 ,他告诉我这是他很喜欢的书,推荐给我,虽然我暂时可能看不太懂,但是只要我坚持读下去,慢慢长大了就会体会到书中所讲的意思,这套书可以教会我有细腻思想、懂人情、懂道理,是一本让人受益终生的好书,并且还可以欣赏到优美的文字描写,借鉴其中的写作方法,他这也是在有意培养我有好的读书习惯。

在暑假期间,我会在爸爸的提醒下想起读读这几本书,都是一目十行的,有些文章真的是太难懂,都说男孩懂事晚,我可能是最晚的,对这些不太提得起兴趣。爸爸就给我讲,要想将来成为一个明事理、有修养、有知识的人,必须要学会读书,因为什么知识都是从书里可以得到的。读书必须要有耐性,必须要经过大脑,做任何事都一样,只有经过了心才会记得牢。他说我不太坐得住,心里只想着贪玩,认真阅读更是培养我有韧性的好方法,我觉得他说的有道理。

这里面的每篇小故事后面都会有一小段心灵智语,会总结下这篇文章表达的思想,我从头到尾翻看了一遍,懵懵懂懂的,爸爸说这段话适合每个人“静谧的天空,每颗星都有自己的轨迹;繁忙的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人生最幸福的不是时刻都快乐,而是每一天都真实,别刻意掩饰什么,有鲜花也有泪水的人生才经得起长久的凝视。幸福,便是今生不曾虚度”。

现在我不太会对这本书有更深的理解、没有更透彻的读后感觉,但是我会从这本书开始,慢慢学会阅读、学会理解 ,培养出自己的读书兴趣,那就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

【第3篇】

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只有父母、老师才可以教给我们知识,教给我们道理,书籍也一样可以。令我有这种深刻感受的书籍便是《时文选粹》。

《时文选粹》是一套智慧系列丛书,它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教会我们一个个道理,不知不觉中你就会变得知书达礼起来。我喜欢这套丛书是因为它像母亲,循循善诱,一步一步带领我们走进智慧的殿堂;它又像老师,无私地奉献给我们知识,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地遨游。

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拥有像爱因斯坦一样的大脑,爱迪生一样的创造力,只是我们的这些潜能还没有被开发出来而已。

“智慧”这个词并不是那些大师、名人们的专属词,每个人都可以,都有权利去拥有智慧。做对了一道题目,可以说很有智慧;成功制造出一样东西,可以说很有智慧;成功击败了对手;也可以说很有智慧……很多人常常会去深山中寻找“智者”,殊不知,真正的智者就是自己,凡事想开点,做事努力点,对待别人宽容点,这就是“智慧”的真谛。

在《时文选粹》里,我们可以学到很多比知识还要有用的东西,那就是做人。我相信“人之初,性本善”,那就把这种善良一直保存下去吧!让《时文选粹》陪伴我们一路成长!

【第4篇】

放假时在家读了一本很好的书——《时文选粹》。

这本书中包含有动人的故事,优美的散文,父爱母爱故事,真情故事,励志故事等。这本书以震撼性灵的真情激发青少年提升良知,纯洁人性:以催人泪下的挚爱感动青少年去做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感动别人的人。书中的故事动人,情节新颖,让我有很多感触:无论是亲情也好,友情也好,人生哲理也好,只要有所感悟,有所得,懂得些许多人生道理就足够了 。

这本书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看法。看完这本书,我和朋友出去玩。好端端的在路上走着,突然对面冲过来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一下把我撞倒了,她连忙说对不起。我刚要说她这人怎么回事,走路不长眼睛啊。突然脑海中浮现着《时文选粹》中的一篇文章《心平气和》。这篇文章说要保持平和的心情,做一个轻松自由的人。我就对这个女孩说:没关系,下次注意。别再这么不小心了。”她羞愧的低下头溜掉了。如果我真的脱口而出说出了些当时能大快人心的话,接

下来免不了一场口水战。

用心平气和的态度去对待他人,也许一些该发生的事就不会发生了。只有自己先尊重别人了,别人才会尊重你,何不让世界充满和谐与关爱呢?再回过头来看看电视上报道的因为一些小事就大动肝火的新闻,真心觉得很不值。

既然我们改变不了世界,那就先感染我们身边的人吧。

【第5篇】

伴着桌旁昏黄的灯光,我阅读了比较喜欢的《时文选粹》,它是以一个个短小的故事来阐述一个个道理,这不仅让我了解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也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第一辑和第二辑的故事我都十分喜欢,我又满怀期待地翻开了第三辑……

因为十分喜爱,所以看得比较快,不出半个小时就看到了第90页,或许是累了,或许是眼前这篇文章让我倍受感动吧,我的视线停留在这篇文章上,久久不忍离去。这篇文章——《最漂亮的一个》讲的是一个天生兔唇的小狗由于先天残疾,被母狗排挤,但它的主人并不放弃他,用针管给它喂食,最终被一个十分重视这只狗的小男孩用高价买了回去。其实,这件事讲述的语言并不生动,虽不能让我学会美丽的词造,但却让我学会了一种最最重要的品质——正视缺憾。

这个小男孩并没有因为这只狗是兔唇而不买它,因为他深知如果不买它会让这只狗轻视它自己,为了让这只狗学会勇于面对现实,他反而用高价与真诚的爱买了这只狗,他要让这只小狗知道,它自己并不比别人差。

记得去福利院献爱心的时候,我看见了一位小女孩,情况与这只小狗相同,同样也是兔唇,可她丝毫没有受到先天残疾的影响,把自己看做正常人,在我们面前载歌载舞,快活的像只自由的小鸟。她,是一个乐观的女孩,勇于面对自己的缺憾。因为父母的原因,给她造成了缺憾但她并不因此怨恨父母,也没因此妄自菲薄,仍然乐观坚强,我相信她一定会很幸福,上帝一定会被感动的。果不其然,我们离开福利院的几天后,一个著名的医生团队来了,为她做了兔唇手术,手术很成功。我们对此感到十分高兴,使我更加相信乐观的生命一定会收到回报的。

再一次阅读文章,从这篇文章中我看到了毫无掩饰、毫无功利之心的、超越怜爱的真诚的爱,我十分佩服这个小男孩,我们真的应该向他学习这种无私而真诚之心。

《毛泽东文选》读书笔记


上学时便听说过毛泽东的很多文章,如《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论持久战》、《改造我们的学习》等,对毛泽东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毛泽东文选》读后感。在学习了毛泽东思想后,对毛泽东思想更是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在认真阅读了《毛泽东文选》后,则是系统全面地了解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文选》,包括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各个时期中的重要着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展现,是对20世纪中国影响最大的书籍之一。毛泽东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外交工作和党的建设等多方面,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读后感《《毛泽东文选》读后感》。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它们既表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中,也表现在毛泽东的全部科学着作中。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已经并将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挥巨大而长远的指导作用。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方面。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按规律办事。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独立自主是指从本国的实际出发,依靠本国的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出一条适合本国特点的正确道路,把本国的革命和建设做好。

《邓小平文选》读书笔记


引导语:《邓小平文选》展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步形成的历史全貌,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精华。下面是一篇《邓小平文选》读书笔记,欢迎参考。

当今世界的主题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整体上是处于一种充满蓬勃气象的大发展时期。但由于当时美苏争霸局面仍在,地区冲突时有发生,民族矛盾此起彼伏,恐怖主义危害严重影响到人类生产和安全,整个世界又呈现出一种大战在即的面目,为政治家的施政方略的实行撒下了一道迷雾。准确判断当代世界的主题,就成为各国政要的当务之急。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凭着自己多年的革命经历和出色的治国能力以及丰富的处理国际问题的经验,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和平问题,是个政治问题。当代世界的一个政治命题就是和平。和平是民心所向,民愿所归,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但光有良好的向往和期待,也不能代替历史发展本身。和平问题的提出,还有着更深刻的力量制约和历史掣肘。没有解体的苏联和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美国是具备发动新的世界大战的资格,但是美苏两极格局的相互制约使得两国都不敢轻举妄动,以免发生灾难性的后果。资本主义经济强国如日本、英国和德国等国希望有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本国经济、提升本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无暇发动新的战争。第三世界的国家如中国等国,倍加珍惜得之不易的和平环境,成为爱好和平的主要进步力量。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不愿意打仗,还源于对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记忆,这种对历史的铭记和负责,也为和平问题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发展问题,是个经济问题。当代世界的一个经济命题就是发展。发展是利民利民、功在千秋的伟业,也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每个国家都希望本国的综合国力跻身国际先进行列,为什么说二战后,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发展问题提得这么响亮?那就是一种历史的稳健的积累和国际全球化的融合作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在休养生息,谋求新的发展;一些国家利用已有优势,扩大发展的成果。这种谋求和扩大经过一定时期的培育,就会或多或少地积累一些物质基础。这种物质基础就是盖楼房的地基,有了地基之后,摩天高楼的修建也就有了可能。发展命题也就有了更多的实现可能。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要频繁,所涉及到的层面之广,层次之多,层级之深更是亘古未有。这种新的时代环境,就促使各个国家必须重视发展问题,只有重视它,才能自立,才能在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中获得一席之地。

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应该联系起来看。有个良好的和平环境,有利于各国发展问题的解决;有了各国的发展实效,更会保护这种得之不易的发展环境。这样一来,蓬勃发展的时代势头才能存在以致持续下去。

当代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就是说主流是这个,认清这个形势,就可以在国内建设和国外发展两个大局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推进自己国家的战略实施,赢得珍贵的战略发展期。至于说到支流和局部,我们仍然不排除各种艰难险阻的存在,要正视它,克服它,但不能让它来迷惑我们,成为我们发展的绊脚石。

中国与这两个主题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邓小平同志得出这一结论的归宿点必然就落在对中国问题的思考身上。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就决定了我国坚定不移地奉行和平共处外交原则的必然性。新中国成立之后,一系列的平等互惠外交原则的实行,证明了中国是个追求和平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延续了自建国之始所奉行的外交原则,继续着和平外交的历史使命,同愿意和平交往的国家扩大了交流与与合作,颇得友好国家的赞誉。另外,中国的国情是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立足国情,谋求本国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正是当前以致以后一段时间,中国着力发展的目标。因此,中国与世界的和平问题不仅有着很大关系,而且中国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中国要走一条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就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这样做,就离不开发展。建国初期的一化三改,新时期以来的改革开放,无疑都是为了发展这一目标而实行的具体政策。中国自身发展了,国富民强了,本身就对世界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解决好和平和发展问题,就是对世界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世界有个好的和平环境与发展机遇,对中国也将产生重大的积极的影响。

打消疑虑

对中国的发展,国际上可能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他们从各种角度来分析,中国的发展对他们有利还是有害?邓小平同志从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对中国发展持有疑虑甚至敌意的国家与人民作了合理的正确的说明。

从政治角度来看,中国有着一贯地爱好和平的立场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举措。最重要的一点是,战争的威胁仍然存在,但是制约战争的和平力量也在不断增长,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更是和平力量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第三世界国家中的一员,有责任为世界的和平作出自己的贡献。邓小平同志在八十年代就坦言,中国是大国也是小国。大国指的是国土面积、人口数量等指标,小国指的是综合国力、人均产值等指标。从综合国力来讲,中国作为一支爱好和平的力量,起的作用还有限。但是,当中国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综合国力增强的时候,作为爱好和平的这支力量也必将增强,将会起到更加明显的作用。

从经济角度来看,中国正在积极地履行对外开放政策,也正在主动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一方面,中国的这种开放的姿态,是自身谋求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也为世界其他国家与中国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某种可能。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发展了,不仅不会对世界的经济起到危害作用,还更能扩大这种开放的层次和水平,与世界的交流与和合作将更加紧密与深广,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良性的推动作用。

中国要发展,必须走改革开放的道路,这是我们对过去特别是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与认识而得出来的,也是时代潮流所要求的。世界其他国家盼望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因为这样做有利于他们的商品和资本输出,有利于他们在更多更广范围层面与中国进行交流和合作。立足本国,放眼世界,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一些国家开始担心中国的这种发展会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这种担心是毫无道理的。中国发展了,更会很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为和平力量的增长贡献更多;中国发展了,更会扩大中国与外国的交流与合作成果,让世界的关系更加紧密。

预期的展望

邓小平同志对中国政治与经济发展前景是充满信心的。按照国家战略规划,中国将逐渐实现自己的现代化目标,那个时候势必将会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只有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特别是加强中国与外国的合作与交流,才能更好地解决东西问题,才能更有利于南北问题的解决。

江泽民文选党员读书笔记


《江泽民文选》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理论智慧的结晶。它从历史、经验和理论三个维度,反映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贡献。学习《江泽民文选》应把握好三个切入点。

第一,从一脉相承的认识角度切入

《江泽民文选》是关于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而系统的理论阐述。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基于一脉相承 的认识角度,有利于我们把握《江泽民文选》所反映的理论成果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历史方位和理论地位。

毛泽东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航程。邓小平的突出贡献则在于,在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进行再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的13年,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13年。《江泽民文选》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的新的重大理论成果。无论从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上,还是从思想路线和哲学基础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都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只有基于一脉相承的认识角度,才能进一步深刻领会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关联。

第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主题切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为显著的特色在于,在邓小平理论的认识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进一步的理论分析。比如,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方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出的科学论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新社会本质要求的思想。在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方面,在指出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础上,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上,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着重强调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这些论述这不仅有利于我们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而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有具体而明确的指导性意义。正如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举行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我们学习《江泽民文选》,必须牢牢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进一步深刻认识和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更好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第三,从党的建设的关键问题切入

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作为一个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重大现实问题,是我们党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成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理论探索的重中之重。三个代表这个论断,可以说就是直接针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问题而阐发的。从党的建设这一问题切入,是学习《江泽民文选》的关键切入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创新在于,它赋予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的我们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历史任务以鲜明的时代内容和时代特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思想,关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关于坚持把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思想等,都是13年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理论探索的结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以其独特的理论贡献为马克思主义的党建理论宝库增添了真理性的内容。

学习《江泽民文选》中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对于新世纪新阶段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意义重大。正如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举行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所强调的,我们学习《江泽民文选》,必须紧紧抓住党的建设这个关键,进一步深刻认识和科学回答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问题,更好地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

党员读书笔记之《毛泽东文选》


读完《毛选》,《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反对自由主义》、《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必须强调团结和进步》一篇篇文章令我印象深刻,一个总的感受:毛主席在抗日战争时期反反复复强调的就是要团结、要进步,要进步、要团结。

记得在第一卷中,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他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指出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军,工农联盟是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农民以外的小资产阶级也是无产阶级的可靠的同盟者。第二卷中,相当一部分篇章又在这个特定时期提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当然,毛泽东也不否认无产阶级应坚持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对共产党来说,这是实现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的前提和条件。为了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保持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毛泽东强调,一定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开展两条战线上的斗争。随后毛泽东又尖锐地提出:在经历了17年锻炼后的中国共产党必须重视内部的团结,内部团结是团结全国人民、团结各阶层去争取抗战胜利的最基本的前提。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自己人,团结别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团结起来,排除万难。这是伟人要告诉大家的。今天,我们学习毛泽东思想,研究毛泽东思想,运用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去认识,解决中国改革开放中的实际难题,对巩固这块社会主义阵地,不是没有好处的!

联系实际我不由想起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到载人航天精神时指出的一段话:必须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确实,万众一心创伟业,这是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的重要原因。据报道:为了这次飞行,航天人奋斗了足足11年,全国有110多个研究院所、3000多个协作单位和几十万个工作人员承担了研制建设任务。来自各方的高水平的科学家形成了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一个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团队。听说,在11年的艰苦奋斗中共有8位科学家献出了生命,他们没有看到杨利伟凯旋归来,但他们的精神永存,他们的功不可末。这项工程之所以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取得历史性突破,靠的是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靠的是社会主义大协作,靠的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

万众一心创伟业,这是一种民族精神,是一种自立于世界之林的气概,是一心一意干成现代化的志气,是中国睡狮醒来后的怒吼。

团结就是力量=载人航天精神,今天、明天、后天,中国人想干的事就一定能干成!

邓小平文选党员读书笔记


作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追随者,我感叹于邓小平同志所设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性和建设性;作为改革开放的见证人,我目睹了邓小平同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在中国社会所引起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深深的缅怀他,并以重阅《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来纪念他。

再度翻阅《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不再仅仅是高中生的佩服和欣赏,更多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领悟和理解。

与毛泽东的理想、浪漫和英雄主义不同,邓小平是理智、务实的现实主义者。前英国驻中国大使理查德_伊文思曾这样评道:毛常处理抽象事物,邓则喜欢处理具体的事情,即使阐述一些原则问题时,亦是这样。邓的领导风范已不仅仅是风格问题。他有远见且实干,他能够并且已经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了中国未来的发展蓝图。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作为邓小平同志思想的充分,无疑是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这幅蓝图做了最具体的描述。全书收入的是邓小平同志在1982年9 月至1992年2月这段时间内的重要著作。邓小平同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思想正是在这段时期成熟和全面展开的,因而本书最能代表邓小平同志的理论成就,是把握邓小平理论最原始、生动、权威的教材。

作为邓小平理论的杰出代表作,《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自始至终贯穿着务实、发展的思想,从开篇的十二大开幕词到结尾的南巡讲话,貌似零散的所有著述无不围绕着人民的利益和中国的发展这两点而展开。

务实作为一种工作态度,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演绎和表达,发展作为一种社会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既是邓小平同志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作风,也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主旨。

发展观是指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揭示和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总体设计,是制定各种社会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而领袖、领导和理论工作者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正确指导各种社会实践。邓小平同志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以世界发展格局为参考,继往开来,准确的把握了中国如何发展的问题,其在发展问题上的世界眼光是一般的政治家所无法比拟的。早在1985年3月4日,他就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在南巡时再度发出警示: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这样一种远见卓识已经、正在、也即将在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得到回应。

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邓小平同志是理智而务实的。他是务实的,他以殷实、富裕的生活代替任何空谈回报他深爱的人民。不拘一格搞好经济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思想散见于《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不管白猫还是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管姓社还是姓资,只要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都可以大胆借鉴。可他也是理智的,共同富裕是需要一个历史过程的,在不可能同步富裕的基础上,必须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通过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种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的暂时不公平的社会表象深处是邓小平同志深邃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把握能力,因为与其用同步富裕的谎言欺骗人民不如把历史进化过程中的必要代价和过程如实告诉人民。因此,面对贫富差距暂时拉大的社会现实和风言风语,他一笑置之。是啊,担当人民事,何计身后评,何况历史自会有它公道的评判。

邓小平文选优秀读书笔记


引导语:《邓小平文选》是邓小平同志的著作、讲话选集。下面是一篇优秀的邓小平文选读书笔记,欢迎参考。

正视历史

历史是人们对过去发生过的事情的真实记录。它不伪饰,也不拔高。今天的人们谈论历史,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将历史的本貌还原出来,本着观照历史的态度将历史所传承的内蕴表达出来。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更真实的了解历史,去正视它,不回避它的衰微,也不讳言它的屈辱。

邓小平讲述了中国人民在近代历史上所受列强的侵略与奴役和新中国成立之后所感到的外来威胁。自然,作为世界上的一个大国俄国以及后来的苏联,也曾经在侵略与施加威胁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这就是真实的历史情况。

鸦片战争爆发之后,对中国领土蚕食最厉害的有两个国家,一个是日本,一个是俄国。日本,作为中国的近邻,对中国领土的侵略显示出它无比贪恋的个性;对中国人民的伤害显露出它无以复加的残忍性。历史就真实记录了日本的侵华暴行,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歪曲的事实。俄国,作为中国的邻居,对中国领土的垂涎更是由来已久,并最终强占了中国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历史就将这些侵华罪行点滴记录在案,这也是任何人都无法更改的事实。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面临的国际问题主要是美苏争霸。一方面,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在世界范围内积极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于新生的中国,美国极尽封锁之本领,甚至不惜发动朝鲜和越南战争来威胁和打压中国的生存空间。中国所受到的来自于美国的威胁可想而知有多大。另一方面,苏联随着经济的恢复,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哥。从赫鲁晓夫开始,苏联逐渐走上了与美国争霸的道路,大国沙文主义也逐渐露头,对中国的内政外交政策也开始不断干涉,甚至还兵临边境,对中国的主权和人民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的不良影响。中国所承受的来自于苏联的压力也是巨大的。无论是美国的强权政治还是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都对中国产生巨大的威胁作用,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从来没有被这种威胁所吓倒,而是采取有理有据、不卑不亢的斗争方式,捍卫了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就是历史的真实情况。

正视历史,就是要将历史的原貌表现出来。正视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就是要将这段历史的原状表现出来,特别是其中中国人民所受到的屈辱的历史表现出来,让后来人铭记,以史为鉴。

总结历史

历史是一面镜子,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兴衰面貌,反映出国与国关系的远近亲疏。总结历史,就是要从历史的教训与经验中汲取对自己国家发展有利的东西,这样才能推动历史的向前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中国不仅有着屈辱的近代史,那里有着受苦受难的低沉之音在回荡,总结这段历史,就是让后来的中国儿女铭记,今天日子好了,就不能忘记好日子是怎么来的,革命前辈为了争得这种好日子所付出的心血甚至生命,这就是我们事业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还有着对建设祖国具体方法的种种争鸣,那里有着思想博弈的壮怀激烈,总结这段历史,就是让今天的中国人民记住,社会的进步不是靠空头设想得来的,它是千百万仁人志士为了远大的理想,费尽周折地找到先进的科学理论,来指导中国的建设,最终取得成功的。

东亚病夫是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人民的蔑称,是侮辱中国人民的见证。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不仅要遭受着物质层面的多重剥削,还要忍受无数无辜的辱骂,对任何一个有爱国心的中国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奇耻大辱。振兴中华和自强不息的革命口号和理想追求就成为鼓舞中国人民为了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而努力上进的光辉旗帜。中国共产党顺应了这种时代发展的潮流,领导工农大众,向着各种邪恶势力,进行了最后一击,终于取得了成功,建立了新中国。我们说,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从此中国走上了新的建设和改革之路。

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具体实践工作的展开,我们发现了许多新难题,这些难题是书本上的马克思主义所不曾遇到的,因此也就没有切实可行的药方。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大问题,我们与苏联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为其国家建设和发展作出过一定的贡献,但也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瓶颈,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局势影响着苏联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将影响着社会主义中国。我们国家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新的复杂的时代环境中,既没有迷信本本,也没有迷信苏联,而是走自己的路,建设有自己国家特色的社会主义,终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历史不会因为你遭受屈辱而不去记载,也不会因为你与人争论而去避讳。历史真实记录了那段不平凡的事件,为后人提供了借鉴经验和吸取教训的平台。我们总结历史,就是要学习革命先辈在屈辱艰难的斗争中奋发有为的精神品质,就是要学习国家勋臣在复杂多变的时代环境中保持自我、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坚强意志。

展望未来

回顾过去就是为了展望未来。正视历史,就是需要我们有一种广阔的胸襟来对待历史;总结历史,就是需要我们有一种鉴别是非的本领来对待历史。无论是正视历史,还是总结历史,我们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当今的祖国建设,同时也为未来描摹一幅宽广壮阔的美好图景。

中国的未来,说到底还是两方面的事情,那就是国内与国外。结束过去,开辟未来就说明了这种未来要去设想的必要性。历史,终归是对过去事情的记载,而这种过去之事,终究要翻过去的。

结束过去就是要不沉浸在历史的苦难桎梏中,不拘泥于历史的琐碎之事,而是要本着开放的眼光,冲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搞好国内改革,将改革的神经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社会的全面进步作出更多的贡献;而是要本着宽阔的胸襟,打破意识形态的束缚,搞好对外开放,与世界上一切热爱和平的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为实现双赢这个目标而共同努力。

结束过去不是不要正视历史,反而是在正视历史的基础上,放开历史的小节,更好的让历史为现实为未来服务。结束过去也不是不要总结历史,而是在总结历史的基础上,抛开历史的恩怨,更好的让历史为国家为世界发展着想。

开辟未来,就是在历史的积淀基础上,在现实发展的基础上,开辟一种建设美好未来的愿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将经济建设作为工作的重心和中心,开展了四个现代化建设。全方位的实现中国各个层面的现代化之路还很漫长,但是只要我们敢做敢想,就会闯出一片天地来。同时,我们已经同世界上主要的一些国家建立和发展了外交关系,成就自不待言。深化这种外交关系,为建立新的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还有一段路要走,但是只要我们政策对头,就会离理想目标越来越近。这就是从国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两个层面来讲的开辟未来。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未来同样也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只要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就一定会开辟未来的,而且开辟的一定是美好未来。

杨绛散文选读书笔记模板


读后感大全专题“散文读书笔记”为你推荐以下内容。

作文与我们的日常学习密切相关,写作文实质上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文化交流的行为。一篇优秀的作文,背后肯定会反复推敲和修改。如何让自己的作文在众多人中亮点纷呈呢?请阅读由栏目小编为你编辑的杨绛散文选读书笔记,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杨绛散文选读书笔记 篇1

几天前,我又有幸读了朱自清的优美散文《匆匆》。它告诉我们应该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年华,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同学们,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小草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只有时间一去不复返,所以,我们应该珍惜时间有所作为,才不会留下遗憾。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啊!现在的我们在家庭都是娇生惯养的,不会去思考这些问题。早晨,当太阳公公早早地起来上班的时候,而我们都喜欢赖在床上,无忧无虑的睡大觉。同学们,一日之计在于晨,由于睡觉无比美好的早晨又过去了,又浪费了我们的宝贵时间。同学们,时间来的匆匆去也匆匆,一下子就没了影子啊!一天的时间——从床上飞过去,从饭碗前溜过去。匆匆忙忙的吃饭,不是为了读书,而是为了不放过任何一个精彩的节目。我常常一手端着饭碗,一手拿着遥控器坐在电视机前面全神贯注的看电视,饭碗里却一粒饭未动——中午又匆匆过去了,从碗前过去了。下午我应该写作业的?而没有,因为今天我又和同学约好要出去。”一个下午就在外面玩耍去了。晚上呢?明天再做吧,明天比较有空,今天晚上又玩了很久的电脑……”

同学们,时间就这样一天又一天的过去了,而我们又做了那些有意义的事呢?有看书吗?有做作业吗?有复习或预习功课吗?没有,没有,没有吧!而明天又将如何呢?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同学们,时间过得飞快,可是何等匆忙,年少时无所事事,老来自当后悔万分。若是知如此,我们还要来这世间有什么用呢?

读完《匆匆》一书后,让我明白了:不要白白浪费时间,要努力学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啊!

杨绛散文选读书笔记 篇2

1、窗子在墙壁中央,天窗似的,我从窗口升了出去,赤裸裸,完全和日光接近;市街临在我的脚下,直线的,错综着许多角度的楼房,大柱子一般工厂的烟囱,街道横顺交织着,秃光的街树。白云在天空作出各样的曲线,高空的风吹乱我的头发,飘荡我的衣襟。市街象一张繁繁杂杂颜色不清晰的地图,挂在我们眼前。楼顶和树梢都挂住一层稀薄的白霜,整个城市在阳光下闪闪烁烁撒了一层银片。我的衣襟被风拍着作响,我冷了,我孤孤独独的好象站在无人的山顶。每家楼顶的白霜,一刻不是银片了,而是些雪花、冰花,或是什么更严寒的东西在吸我,象全身浴在冰水里一般。

2、窗子一关起来,立刻生满了霜,过一刻,玻璃片就流着眼泪了!起初是一条条的,后来就大哭了!满脸是泪,好象在行人道上讨饭的母亲的脸。

—摘录自《饿》

1、我仍搅着杯子,也许飘流久了的心情,就和离了岸的海水一般,若非遇到大风是不会翻起的。我开始弄着手帕。弟弟再向我说什么我已不去听清他,仿佛自己是沉坠在深远的幻想的井里。

2、我们又都搅着杯子。有外国人走进来,那响着嗓子的、嘴不住在说的女人,就坐在我们的近边。她离得我越近,我越嗅到她满衣的香气,那使我感到她离得我更辽远,也感到全人类离得我更辽远。也许她那安闲而幸福的态度与我一点联系也没有。

我们搅着杯子,杯子不能象起初搅得发响了。街车好象渐渐多了起来,闪在窗子上的人影,迅速而且繁多了。隔着窗子,可以听到喑哑的笑声和喑哑的踏在行人道上的鞋子的声音。

3、渺小的同情者和被同情者离开了市街。

4、弟弟留给我的是深黑色的眼睛,这在我散漫与孤独的流荡人的心板上,怎能不微温了一个时刻?

—摘录自《初冬》

1、父亲也就更变了样,偶然打碎了一只杯子,他就要骂到使人发抖的程度。后来就连父亲的眼睛也转了弯,每从他的身边经过,我就象自己的身上生了针刺一样;他斜视着你,他那高傲的眼光从鼻梁经过嘴角而后往下流着。

2、父亲打了我的时候,我就在祖父的房里,一直面向着窗子,从黄昏到深夜——窗外的白雪,好象白棉花一样飘着;而暖炉上水壶的盖子,则象伴奏的乐器似的振动着。

3、“长大”是“长大”了,而没有“好”。

可是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

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摘录自《永远的憧憬和追求》

不是我把女子看得过于了不起,不是我把女子看得过于卑下;只是在现社会中,以女子出现造成这种斗争的记录,在我觉得她们是勇敢的,是最强的,把一切都变成了痛苦出卖而后得来的。

—摘录自《与》

人们正说着,李寡妇的大花狗就来了。它是一条虎狗,头是大的,嘴是方的,走起路来很威严,全身是黄毛带着白花。它从芭蕉叶里露出来了,站在许多人的面前,还勉强的摇一摇尾巴。

但那原来的姿态完全不对了,眼睛没有一点光亮,全身的毛好象要脱落似的在它的身上飘浮着。而最可笑的是它的脚掌很稳的抬起来,端得平平的再放下去,正好象希特勒的在操演的军队的脚掌似的。

—摘录自《花狗》

鲁迅先生的写字台面向着窗子,上海弄堂房子的窗子差不多满一面墙那么大,鲁迅先生把它关起来,因为鲁迅先生工作起来有一个习惯,怕吹风,风一吹,纸就动,时时防备着纸跑,文章就写不好。所以屋子里热得和蒸笼似的,请鲁迅先生到楼下去,他又不肯,鲁迅先生的习惯是不换地方。有时太阳照进来,许先生劝他把书桌移开一点都不肯。只有满身流汗。

鲁迅先生的写字桌,铺了张蓝格子的油漆布。四角都用图钉按着。桌子上有小砚台一方,墨一块,毛笔站在笔架上。笔架是烧瓷的,在我看来不很细致,是一个龟,龟背上带着好几个洞,笔就插在那洞里。鲁迅先生多半是用毛笔的,钢笔也不是没有,是放在抽屉里。桌上有一个方大的白瓷的烟灰盒,还有一个茶杯,杯子上戴着盖。

鲁迅先生的习惯与别人不同,写文章用的材料和来信都压在桌子上,把桌子都压得满满的,几乎只有写字的地方可以伸开手,其余桌子的一半被书或纸张占有着。

—摘录自《回忆鲁迅先生》

杨绛散文选读书笔记 篇3

快乐之于世俗是无处不在,随处看到一张笑脸,听到几声“哼哼”便构成了快乐。可是这样的快乐只是瞬间所引起的短暂的欢愉,深层的快乐是丰满而略带倾诉的,它是心灵的温存情不自禁地表露。甚至你不知为何而乐,但是你真的乐了,哪怕你的脸上还露出了悲伤,或者干脆你的脸上什么表情也没有。

我所读的《朱自清散文》便是这样的一种深层的快乐。朱自清本人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有一种浅灰色的气质。这也正应和了他所作文章的特点——沉静、优美、淳厚。如同一杯消溶的咖啡在乳白的杯盘里打旋的曼妙与柔美。而他的快乐正是溶解在这独特的品味深处的一丝清甜。

《朱自清散文》的快乐是《匆匆》而来的。“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他疑惑地,略带焦虑地问着,然而“洗手的时候,日子从盆子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疑惑的双眼前过去。”这样的无奈与悲伤在朱自清的太息中越发清晰了。可是,这一切的发生是必然的。他开始注意到迁徙的燕子,开始等待再青的杨柳,他将自己投入到每一个迎面而来的日子中去。这样,他也觉得快乐。是从忧愁中萌发的快乐,再用快乐去解读忧愁。这是他的选择。

带着这样的心态,他又神迷心醉于《歌声》中了。他喜欢轻轻地、静静地融入那三曲清歌里。那是何等的舒坦与快乐。因为他追求快乐,他便置身于一个暮春的早晨,领略着霏霏的细雨,赏玩着做着清梦的群花,任凭东风吹来一缕缕的花香和大自然的滋味。不过这只是歌中所有的,却被他那平静如水的细腻心灵所捕捉,分解成了点点温存,收藏到快乐的宝盒里。别人不一定拥有的,但是他拥有这样一种寻觅快乐的眼光。

或者,他更喜欢在失落与惆怅的极致中提炼快乐。《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朱自清与平伯雇了一只“七板子”船。在游河的过程中,他们经过了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迷醉场景,又来到了荒江野渡、淡月疏林的秦淮河的另一头。而心情则是由沉醉转入窘迫再变为懊悔与惆怅。这是怎样整合在一起的情感呢?作者似乎陷入了幻灭的情思中。然而细细回味作者心情波澜变化的过程,实际上正是作者喜欢并陶醉于此的。还有如《荷塘月色》中作者寄予的那种情感,和他赏玩景物的角度,无不体现出朱自清对深层快乐的追求。

《朱自清散文》的快乐之不同在于他对快乐的另一种认知。他以不乐而乐,以独处而乐,是对快乐真谛的深入的剖析,也是对忧愁世事的积极的看待。正因为他追求这种深藏在心底的微妙的快乐,才会有那样包容万物、吸纳万物、寄情于万物的博大、超然的胸怀。

其实,真正珍贵的快乐往往藏在那些忧愁与哀怨的情感深处,等待着那些乐观、充实而又细腻的心灵去发现。

杨绛散文选读书笔记 篇4

《写在人生边上》是钱钟书先生的散文集,共收入《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论文人》《读伊索寓言》《释文盲》等十篇作品。看到这些题目就打动了我的心,我自我何尝不是站在了人生的边上,自我心里的阴霾不能释怀,生活永远无法活的简便自由,为了解开心中的谜团我就迫不及待地读起来。

捧读此书心中无限感慨,在人生边上看人生的钱钟书,把人生看得更真切、更清晰,给人的感觉————风趣、幽默、又富有哲理。

《写在人生边上》众多资料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论欢乐》。钱先生的观点透彻、达观,让我明白欢乐的本质。“永远欢乐”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愿望,但在先生眼中,这四个字是渺茫得不能实现,荒谬的不能成立的,就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自相矛盾。

欢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我们往往为短暂的欢乐,要忍受许多痛苦,甚至用一生的时间来盼望和等待。

我们期望它来,期望它留,期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

人类礼貌的提高发现了欢乐是由精神来决定的,精神上的欢乐才是真正的欢乐,在我们当今时代,物质生活基本得到了满足,甚至有些人能够说是吃穿不愁,还有大把的钱能够挥霍,但他们就真的欢乐吗?

物质上不够富裕的人,却往往能够从普通的小事中体会到精神上的欢乐。真正的欢乐是内在的,它仅有在人类的心灵里才能发现。我认为,钱钟书先生还有一句话说得异常地对,那就是“人生虽不欢乐,但仍能乐观”。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但我们能够选择乐观地应对生活,对生活采取进取的态度,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欢乐,去享受欢乐————即使欢乐是转瞬即逝的,乐观地过一生人便会变得豁达,一切也会变得相对合理与完美;悲观地看世界,人生的苦痛就会变得越来越长,一切令人所厌恶的东西就会被放大。即使人生注定是不欢乐的,可是我们仍然能够凭借自我的智慧乐观地过一生。

书中许多章节像《说笑》《吃饭》《窗》《谈教训》我都反复阅读。异常是“写在人生边上”的注释填补了我许多时间上和心灵上的空白。我能从文中细品出很多生活的哲理,给了我众多的人生启示。异常是钱先生的观点是“人生虽不欢乐,但仍能乐观”。

所以我不得不说,钱钟书先生的《写在人生边上》真是在人生边上看人生!

杨绛散文选读书笔记 篇5

最早读过林先生的“菩提系列”,那时就被林先生的清新淡雅的文风,深厚的底蕴,以及对人生、对世界的参悟深深地吸引了。最近,我又特地购买了一本《林清玄散文集》,本书是从林清玄这位多产的台北作家数百万字的作品中,遴选出的二十余万字的散文精华,是沙海中淘出的金子,令人百看不厌。过后,许多片段泊在记忆中,不时地熠熠闪光。对这本书,我更是爱不释手,常置于桌边案头,不时拿来欣赏。

林先生的散文,最适合在平静的夜晚,冲上一杯淡淡的香茗,独坐在发出温和的光的台灯下,静静地欣赏,享受散文带给人的平和与智慧。曾经多少次,在自己心情烦乱的时候,《林清玄散文集》陪在我身边,安抚我的心灵,让我一次次平静下来。这些文章,犹如一道道山泉,带着它的淙淙流水声缓缓地走到我们心中,让我们去慢慢品味生活的甘辛。林清玄的散文总有一种哲学的意味和一点“禅”的味道。读他的散文犹如一次心灵的洗礼,总能给人深深的启迪。

林先生的文章总是远离庸俗于污秽,更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是清丽悠远,沁人心脾。这些文字里,有花的鲜美、月的皎洁、风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长在人心中的一株树,虽然孤独,但忠实地为我们守住了天上皎洁的月,让生活在纷繁世界中的我们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还存有一些纯净。他的散文是唯美的,淡淡地道来,慢慢地述说,绝少雕饰,犹如“清水出芙蓉”;而他的故事也是很平民的,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他写的就是我,就是你,就是他。这些是文章,初读自是清新异常,再品更是心开意解。他的文字每每读后都会让我们的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文如其人,没有高雅的品味和水晶般纯净的心,怎能写出美得沁入人心的文章?

一向很喜欢台北作家,不是被台北二字吸引,也不是隔着一道深深浅浅的台北海峡所使的一种好奇与敬慕,只是觉得他们的铅墨字下有一种平易近人的力量,即为反省。

光之四书,收于林清玄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这四篇文章分别是是借光线来反省人性的沦陷,城市的进步所致人对自然感知力的退步,对于自然的漠视,第四篇是对阳光的忽略。主体是人与太阳所代表的自然,以人为,和谐社会,台北的作家大多有这良知,能够对人有所关怀,私以为这才是作家之本。

光之色先是例举了塞尚的苹果色彩的不同。而后是在阳光下,所有的事物自有它的颜色,当阳光隐去,在黑暗里,事物全失去了颜色。”想想,人在阳光的照耀下,到底还是保持着本色,黑暗里本色失去,一只苹果可以蓝,可以七彩,人还有什么不可为呢?阳光本色的失落是现代人最可悲的一种,许多人不知道在阳光下,稻子可以绿成如何,天可以蓝到什么程度,玫瑰花可以红到透明,那是因为过去在阳光下工作的.占人类的大部分,现在变成小部分了,即使是在有光的日子,推窗究竟看的是什么颜色呢?我常在都市热闹的街路上散步,有时走过长长的一条路,找不到一根小草,有时一年看不到一只蝴蝶;这时我终于知道:我们心里的小草有时候是黑的,而在繁屋的每一面窗中,埋藏了无数苍白没有血色的蝴蝶。

“我们心里的小草有时候是黑的,而在繁屋的每一面窗中,埋藏了无数苍白没有血色的蝴蝶。”

这是全文的最后一句话,也是我认为最精彩的一句。我是这样理解的,这个社会在进步各种表层上所显示的迹象的特征都在说明这个社会亦或是民族正在进步,朝着一个他们所认为的理想的目标行进着,可能不得以实现,但现实是行进着就好。光鲜亮丽的表面很好看,大家也很高兴,但是掩藏在surface下的景色呢,我想不会是大堡礁,是灰暗的破落的珊瑚虫残骸,是的我说的是人们日渐缺少的作为一种生物的感知自然的能力与想法,除了呼吸之外,自然教会人们的太少太少,少得可怜。“无数苍白没有血色的蝴蝶。”蝴蝶,轻的,小的,翩翩然的。任何人对于蝴蝶的印象无非是这些,活力。这是指人吧我想,苍白没有血色,人怎么可以这样呢,但现实确实如此没有什么可以申辩的。林清玄大致上便是如此的一人,只想充实人,从内而至外。只是想让蝴蝶恢复亮丽与血色而已,他选择了铅墨这条路,执意行走到底,义无反顾。

可悲可叹可怜可敬。

作家有很多,从古至今可以说一大把,供不应求。有良知的也有,林清玄的散文大气,秀丽,内有蕴含,挺好的。

杨绛散文选读书笔记 篇6

今天一直读萧白的散文,萧白的散文真是很难领会,主要他的散文跳跃太厉害了,不仅是文字跳跃,而且是思维跳跃,同时还加上句式表达经常不是常规的表达,有点欧式的表达方式,同时词性变化太厉害了,结构常是以点状或者以某一个点为中心,然后发散出去,有些像是意识流的写法吧,而这样放射状的也不是均匀的放射状,这些射线又经常有断点或者线段连接起来的,中间那些空白的地方作者的思路很难跟上。还有一个困难的地方,我读到这几篇基本都是描写情绪,呵,我最怕的是看情绪文字,我经常是没有办法进入别人的情绪世界里,所以,很难理解别人的情绪,所以,也就看不懂。

不过,难是难,还是可以学到一些新的东西。而有些容易的,能学到的东西也少了许多。

台湾一些散文家,我喜欢,台湾的老一辈写文字的,从中国古典文化中吸取了很多的营养,中国文化文字功底明显是高于大陆的一些作家,特别是一些诗人也客串或者票友性质地写散文,我更喜欢看,比如,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我就经常翻阅,羊令野的一些散文也和余光中一样极善于营造诗歌的意象同时还大量的恰当的引用了古诗,比如《水亭与竹楼之间》、《你从鸟声中醒来》《云和鸽子》都可以看出句式结构和文字选用很古典,写的蕴藉温婉,很有文人的气度。张晓风的一些文字我很喜欢她的想象力,看了只有羡慕,没有办法了,比如《春之怀古》。当然,偶尔有些人我觉得他文字表达还有一些可商榷地方,不知道是印刷问题还是修改不够。

外国的一些作家,隐居在瓦尔登湖好几年的梭罗写的《瓦尔登湖》还在看,有些不太习惯,毕竟有些文化上的差异,看了几篇读了好几遍也是隐居者的米。普里什文的文字《秋天》系列,如《大地的眼睛》、《死湖》《初雪》《天鹅》等,才有点领悟到他的不动声色近乎自然主义的描写,开头还以为这是白开水哩,他的文字里的情感和余光中的泛滥成灾式的情感铺叙完全相反,他确实和梭罗一道是以生活态度来写作,基本看不出感情,而梭罗的理性议论明显比米。普里什文多,余光中、羊令野等人经常是以歌唱形式来表达自己,感情比较外露。

其实最近一段正好教学中也教到苏轼被贬到黄州担任副团练时写的80多字的《记承天寺夜游》,回想起柳中原的《小石潭记》以及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这几个政治上失败者留下的文字,有些感概,人家隐居是因为乐意,咱们这些人隐居是政治生命暂时失意,或者故表清高,或者独辟另一条终南捷径,所以,总有一些愤愤不平,总有一些希冀,身在野外,还时时念叨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总是不甘不愿的样子,再加上中国政治总体上缺乏宽容,这些文人还是夹着尾巴晦涩地发一些牢骚,太不像是在隐居。

杨绛散文选读书笔记 篇7

小时读汉乐府《十五从军征》,非常感动。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里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诗写得平淡而真实,没有一句进出呼天抢地的激情,但是惨切沉痛,触目惊心。词句也明白如话,不事雕饰,真不像是两千多年前的人写出的作品,一个十来岁的孩子也完全能读懂。我未从过军,接触这首诗的时候,也还没有经过长久的乱离,但是不止一次为这首诗流了泪。

然而有一句我不明白,“采葵持作羹”。葵如何可以为羹呢?我的家乡人只知道向日葵,我们那里叫做“葵花”。这东西怎么能做羹呢?用它的叶子?向日葵的叶子我是很熟悉的,很大,叶面很粗,有毛,即使是把它切碎了,加了油盐,煮熟之后也还是很难下咽的。另外有一种秋葵,开淡黄色薄瓣的大花,叶如鸡脚,又名鸡爪葵。这东西也似不能做羹。还有一种蜀葵,又名锦葵,内蒙、山西一带叫做“蜀蓟”。我们那里叫做端午花,因为在端午节前后盛开。我从来也没听说过端午花能吃,——包括它的叶、茎和花。后来我在济南的山东博物馆的庭院里看到一种戎葵,样子有点像秋葵,开着耀眼的朱红的大花,红得简直吓人一跳。我想,这种葵大概也不能吃。那么,持以作羹的葵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呢?

后来我读到吴其癋的《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和《植物名实图考》。吴其癋是个很值得叫人佩服的读书人。他是嘉庆进士,自翰林院修撰官至湖南等省巡抚。但他并没有只是做官,他留意各地物产丰瘠与民生的关系,依据耳闻目见,辑录古籍中有关植物的文献,写成了《长编》和《图考》这样两部巨著。他的著作是我国十九世纪植物学极重要的专著。直到现在,西方的植物学家还认为他绘的画十分精确。吴其癋在《图考》中把葵列为蔬类的第一品。他用很激动的语气,几乎是大声疾呼,说葵就是冬苋菜。

然而冬苋菜又是什么呢?我到了四川、江西、湖南等省,才见到。我有一回住在武昌的招待所里,几乎餐餐都有一碗绿色的叶菜做的汤。这种菜吃到嘴是滑的,有点像莼菜。但我知道这不是莼菜,因为我知道湖北不出莼菜,而且样子也不像。我问服务员:“这是什么菜?”——“冬苋菜!”第二天我过到一个巷子,看到有一个年轻的妇女在井边洗菜。这种菜我没有见过。叶片圆如猪耳,颜色正绿,叶梗也是绿的。我走过去问她洗的这是什么菜,——“冬苋菜!”我这才明白:这就是冬苋菜,这就是葵!那么,这种菜作羹正合适,——即使是旅生的。从此,我才算把《十五从军征》真正读懂了。

吴其癋为什么那样激动呢?因为在他成书的时候,已经几乎没有人知道葵是什么了。

蔬菜的命运,也和世间一切事物一样,有其兴盛和衰微,提起来也可叫人生一点感慨,葵本来是中国的主要蔬菜。《诗经·豳风·七月》:“七月烹葵及菽”,可见其普遍。后魏《齐民要术》以《种葵》列为蔬菜第一篇。“采葵莫伤根”,“松下清斋折露葵”,时时见于篇咏。元代王祯的《农书》还称葵为“百菜之主”。不知怎么一来,它就变得不行了。明代的《本草纲目》中已经将它列入草类,压根儿不承认它是菜了!葵的遭遇真够惨的!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想是因为后来全国普遍种植了大白菜。大白菜取代了葵。齐白石题画中曾提出“牡丹为花之王,荔枝为果之王,独不论白菜为菜中之王,何也?”其实大白菜实际上已经成“菜之王”了。

幸亏南方几省还有冬苋菜,否则吴其癋就死无对证,好像葵已经绝了种似的。吴其癋是河南固始人,他的家乡大概早已经没有葵了,都种了白菜了。他要是不到湖南当巡抚,大概也弄不清葵是啥。吴其癋那样激动,是为葵鸣不平。其意若曰:葵本是菜中之王,是很好的东西;它并没有绝种!它就是冬苋菜!您到南方来尝尝这种菜,就知道了!

北方似乎见不到葵了。不过近几年北京忽然卖起一种过去没见过的菜:木耳菜。你可以买一把来,做个汤,尝尝。葵就是那样的味道,滑的,木耳菜本名落葵,是葵之一种,只是葵叶为绿色,而木耳菜则带紫色,且叶较尖而小。

由葵我又想到薤。

我到内蒙去调查抗日战争时期游击队的材料,准备写一个戏。看了好多份资料,都提到部队当时很苦,时常没有粮食吃,吃“荄荄”,(音 “害害”)。我想:“荄荄”是什么东西?再说“荄”读gai,也不读“害”呀! 后来在草原上有人给我找了一棵实物,我一看,明白了:这是薤。薤音xie。内蒙、 山西人每把声母为X的字读成H母,又好用叠字,所以把“薤”念成了“害害”。

薤叶极细。我捏着一棵薤,不禁想到汉代的挽歌《薤露》,“薤上露,何易皠,露皠明朝还落复,人死一去何时归?”不说葱上露、韭上露,是很有道理的。薤叶上挂不住多少露水,太易“皠”掉了。用此来比喻人命的短促,非常贴切。同时我又想到汉代的人一定是常常食薤的,故尔能近取譬。

北方人现在极少食薤了。南方人还是常吃的。湖南、湖北、江西、云南、四川都有。这几省都把这东西的鳞茎叫做“薙头”。“薙”音“叫”。南方的年轻人现在也有很多不认识这个薙字的。我在韶山参观,看到说明材料中提到当时用的一种土造的手榴弹,叫做“洋薙古”,一个讲解员就老实不客气地读成“洋晶古”。湖南等省人吃的薙头大都是腌制的,或入醋,味道酸甜;或加辣椒,则酸甜而极辣,皆极能开胃。

南方人很少知道薙头即是薤的。

北方城里人则连薙头也不认识。北京的食品商场偶尔从南方运了薙头来卖,趋之若鹜的都是南方几省的人。北京人则多用不信任的眼光端详半天,然后望望然后去之。我曾买了一些,请几位北方同志尝尝,他们闭着眼睛嚼了一口,皱着眉头说:“不好吃!——这哪有糖蒜好哇!”我本想长篇大论地宣传一下薙头的妙处,只好咽回去了。

哀哉,人之成见之难于动摇也!

我写这篇随笔,用意是很清楚的。

第一,我希望年轻人多积累一点生活知识。古人说诗的作用: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还可以多识于草木虫鱼之名。这最后一点似乎和前面几点不能相提并论,其实这是很重要的。草木虫鱼,多是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对于草木虫鱼有兴趣,说明对人也有广泛的兴趣。

第二,我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尝,不管是古代的还是异地的食物, 比如葵和薤,都吃一点。一个一年到头吃大白菜的人是没有口福的。许多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的蔬菜,比如菠菜和莴笋,其实原来都是外国菜。西红柿、洋葱,几十年前中国还没有,很多人吃不惯,现在不是也都很爱吃了么?许多东西,乍一吃,吃不惯,吃吃,就吃出味儿来了。

你当然知道,我这里说的,都是与文艺创作有点关系的问题。

杨绛散文选读书笔记 篇8

滔滔江水。

静夜沉沉,月色霭霭,缥缈的琴声散开再散开,琴韵如水。

中国的文坛就要苏醒。

在20世纪,21世纪。中国送走了封建社会,迎来了新文化,迎来了新社会,迎来了“文学”。许许多多的激昂的文字喷薄而出,把社会好的一面描写得淋漓尽致,而那些灰尘满满的一面,却被掩盖了。

就在这时,余秋雨来了。

她把社会灰尘满满一面全部倾诉出来。余秋雨的话,就像一块沉重的石头投入到早已混沌的文坛之水中。这时,文人们恐慌了。于是,历史上将多铭记一种文字——审判余秋雨的。

所有的文人们,笔尖都游蛇般走动着。但余秋雨的嘴唇露出一丝微笑,是对文人们的嘲笑,还是对中国文坛的无奈?

太多文人在文章中缺少一样东西——真。而余秋雨用他那原始的情感铸造了一个个真正激昂文字,还有那份朴实无华。

“余秋雨的散文虽然比小女人的散文要高一筹,可以从骨子里看,仍没有摆脱故作伤感的浪漫。”谣言像幽灵一样悄悄蔓延。余秋雨,却用双肩扛起了改造文坛的担子,也担起了谣言的压力。他的文字融入了感情,融入了真实,融入了生命,我们读他的文字,是否也在读这个社会呢?

沉稳的文字遮掩不住他的激情,思想,情感,还有他的叛逆,它不仅叛逆,而且还叛逆的瑰丽而惊人!

余秋雨,历史上的永恒。

相信《《时文选粹》读书笔记》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读后感大全网”是您了解读书笔记,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时文选粹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