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人与大海有感

读人与大海有感

读《羡慕与被羡慕》有感。

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读书是我们的兴趣喜好,读好书则是我们做人的行动指南。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对书有着不同一般的痴迷,网络上有很多关于作品的阅读分析,想信您在阅读后也有所得,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读《羡慕与被羡慕》有感”,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今天,我读了《羡慕与被羡慕》这篇文章,颇有感受。

这篇文章的故事大意是这样的:一只长颈鹿羡慕蚂蚁不需要吃很多东西就能填饱肚子,而蚂蚁却为自己很渺小而发愁,感叹上帝的不公平。一头牛羡慕猪每天吃了睡,睡了吃,一点是也不做,但猪正为自己只活了360天,就连马路是什么样的都不知道,就要被拉到主宰场而伤心、落泪,羡慕牛可以与主人开开眼界,闻闻花香,体会大自然。

看完这篇故事,我合上书仔细想着故事的情节,深有感想: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动物也是如此。我们不能从自己的弊端而盲目地没有道理地去羡慕某个人。就像很多时候自己没有考到的一名,就去盲目的羡慕考第一名的人,但在下一次考试中,上次考第一名的人没有考到第一名,你就不去羡慕他(她),而是转移目标去羡慕这次考第一名的人。其实,这就是盲目地去羡慕,只从自己的弊端出发,这样的羡慕是错误的。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和绝对的坏,我们应当发挥自己的特长,做一个真正的自己。就像文中说的:我们应努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只有这样,我们的天地才会豁然变得开阔,快乐才会弥漫于人生的路途,每一个日子才会充满甜蜜。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读后感大全:不要羡慕别人


有这么一则寓言:猪说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头牛,工作虽然累点,但名声好,让人爱怜;牛说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头猪,吃罢睡,睡罢吃,不出力,不流汗,活得赛神仙;鹰说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只鸡,渴有水,饿有米,住有房,还受人保护;鸡说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只鹰,可以翱翔天空,云游四海,任意捕兔杀鸡。这是挺有意思的一种现象,可谓风景在别处。

我们总是不自有自主地会去羡慕别人所拥有的东西,羡慕别人的工作,羡慕朋友买的新房,羡慕别人的车子,等等,唯独忽视了一点,我们自己也是别人所羡慕的对象。

其实人总是在这样互相羡慕的。有的人常常幻想有一天一觉醒来,自己就会成为某某一样的人。可能是因为我们深知自己人生的缺憾,所以就会拿那些我们认为比较完美的人生来作比较,当做人生的坐标。其实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十全十美,那些我们所羡慕的人同时也在承受着他们的不如意。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虚荣的本性使他们原把自己风光的一面展示给人,又有谁能真正看到别人风光背后呢?很多时候,得到的就是所承但的,每件事都像硬币一样有两面,有正面就有负面。

人,尤其是女人往往喜欢拿自己和别人作比较,结果是人比人气死人,其实不妨和自己比比,看看自己是否越来越好了,是否离自己期望的目标越来越接近了。时不时给自己鼓励,你会做得更好。说不定在你羡慕别人的同时,别人也正在羡慕你呢。

当然,有的人的确值得我们羡慕,不完全是因为他们得到的多,而是因为他们善于经营。

羡慕别人是因为我们期待完美,期望可以活得更好。可是我们却忽视了一点,每个人的处境都不同,别人永远无法模仿。不过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长处来修正自己的短处,与其仰望别人的幸福,不如注意别人经营幸福的方法;与其羡慕别人的好运气,不如借鉴别人努力的过程。

不要再去羡慕别人如何如何,好好算算上天给你的恩典,你会发现你所拥有的绝对比没有的要多出许多。而缺失的那一部分,虽不可爱,却也是你生命的一部分,接受它且善待它,你的人生会快乐豁达许多。

所以,真的不必去羡慕别人。守住自己所拥有的,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我们才会真正地快乐。

崇拜羡慕or决心毅力——读《古希腊神话故事》有感


去年学校开展的锦鳞文化讲坛邀请到了杭州“虎爸”彭水明老师。那次讲座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杭杭——彭老师的儿子彭衢杭。“11岁,获得94个荣誉,掌握24项技能”,这怎能不让人崇拜、羡慕?我也想像他一样做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可我天生懦弱,做什么事都没有毅力,害怕失败!

暑假里,爸爸叫我学骑自行车,我站在那犹豫不决,老爸就不停地“施压”。“我一点儿也不想学,而且肯定学不会!”我低声嘟囔道,极不情愿地拖着自行车。在“噗咚”、 “噗咚”摔了好几跤后,我就一动不动地站在自行车旁。我不学了!尽管我知道这样做少不了挨老爸的一顿臭骂,以及“做什么事都得有毅力”、“坚持就是胜利”等一大堆啰啰嗦嗦的大道理,但我还 是决定不——学!

吃过晚饭后,我一个人躲进房间,随手拿起一本《古希腊神话故事》看了起来。“赫拉克勒斯走上前去,一刀砍下了最大的蛇头。令他大吃一惊的是,毒蛇的脖子上立刻又长出了两颗新头,十个头摇摇摆摆,令人一毛一骨悚然。”读到这,我的双手情不自禁地缩了回来。“赫拉克勒斯能战胜这条大毒蛇吗?他会逃回去吗?……”一连串的疑问,促使我又重新翻开了书本。“就在赫拉克勒斯苦苦思考对策的时候,和许德拉狼狈为一奸一的一只大螃蟹悄悄爬了过来,用两只大螯紧紧地咬住了赫拉克勒斯的脚。”赫拉克勒斯,赶快走吧!你杀不了这条大毒蛇的!但赫拉克勒斯不是我,他没有害怕,更没有退缩,最后终于把大毒蛇杀死了。不仅如此,神勇无比的赫拉克勒斯凭借顽强的毅力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十二件苦差。我崇拜、我羡慕!突然我觉得脸上火一辣辣的,“明天我一定要学会骑自行车,哪怕摔得遍体鳞伤!”

第二天一早,我便拖着自行车来到一操一场上。我跨上三脚架,踩起脚踏板,可没前进几步就摔倒了。我扶起自行车继续练起来,“哐当”,我再一次重重地摔在了地上。“不能放弃!”我不停地提醒自己。就这样摔了又起,起了又摔,终于终于,我学会骑自行车了!

只有崇拜和羡慕是远远不够的,坚定的决心和顽强的毅力才是最重要的!

读《被遮蔽的痛苦》有感


看完了“被遮蔽的痛苦”,我的心情倒平静了许多,不复昨日的失控,也终于明白:痛苦,不过是一种最堪咀嚼的滋味。

如果人生不经历一份痛苦——每天波澜不惊的生活,那么不可能玩味其他人生的欢喜。

痛苦不是一次性的摊还,它不会出于礼貌的考虑,给予你一份晴天,一份雨天,它像一个始作俑者,捣鼓着你的情绪,时而让你欣喜,时而让你悲伤,悲伤与欣喜常绕,所以总有了痛的形象形影不离。

没有人愿意让自己痛苦,痛苦也是如此,它会使尽全力的去拒绝,只允许自己合理的存在。可痛苦还是存在,存在于怨叹中,尖叫中,撕扯中,在这些个痛的国度里,你不要试图帮他解决,这份痛苦,往往是她们生活的需要,总之,在痛苦的领地里,还有很多未知。

痛苦一般是受人怜悯的,可痛苦的人大多不需要怜悯,他们或许只要一份肯定,然后便会心满意足的为达到目的而转瞬开心。但痛苦遭受冷眼,仿佛就意味着失去了某种炫耀的幸福,意味了彻底的无视,意味了失败的行为。

痛苦是悲剧虚构的渊源,悲剧把痛苦作为颜料,一步步的向你勾勒自身的变化与起伏,在唏嘘的叹气和错乱的泪水中,让你试图卷入他的纷争,肯定它存在的价值以及意义,痛苦过分纵容自己的哀怜,悲剧也到极致,极致的悲剧中包含的许多苦痛,而这苦痛岂不是自找的。

痛苦的性质不同,以上属于自虐型的,痛苦还来自外在,有强加与你的,也有你自身生起的。举例说明,在“唯一的生命”中,作者的父母把他的半生当作逃避婚姻的借口,"他"说“多亏了我,两个既不相爱,也不再对方有欲望的人生活在一起,我不需要做什么特别的事,也不需要合作,只要存在,长大,就够了。”作者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来自与父母,作者何其无辜,要承受这场痛苦排演的筹码。痛苦还有自身生起的,哀怜使人痛苦,挫败使人痛苦,空虚感也会使人痛苦,对于嫉妒而言,痛苦是反复的,我痛了自己,我痛了别人,我为我的嫉妒感到羞耻而痛苦,我为我的伤害感到抱歉 而痛苦。痛苦一旦光临,它不会理会你的讨价还价。崩溃,错乱接踵而至,于是,你彻底成为痛苦的俘虏,接着,沉迷其中;接着,等待死亡。

当有人说,“每一天,我都把它当作最后一天”,我想这样处心积虑的做好痛苦的准备,殊不知偏偏就落入了痛苦的圈套。

痛苦不过就是天不造我人自造的过程,造化弄人,造化 弄天。

所以,小聪明人,往往不能快乐,大智慧 人,才能笑口常开。


读《被“活埋”的驴子》有感


读《被“活埋”的驴子》有感

新疆克拉玛依市第一小学六(1)班 周彦汐

指导老师:陈瑞

一个人在处境困难时,都会向命运低下头,可是动物却凭借它的不言弃以及超凡智慧,竟也摆脱了困难,所以我们遇到困难时不应该消极,而是不向命运低头。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头驴不小心踩进了一口井里,它的主人为了不让更多的人掉进井里,准备把井给填了。那只能将驴子埋进里面,可是驴子并不服输,每每撒进沙土时,它都会把沙土踩实,最后逃离了洞口。

人在困难时不要慌张,要面对现实,沉着冷静地思考解决的办法。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一个我自己的故事。有一次,数学小考,前面的题都做的胸有成竹,做到最后一题时卡了,它看着很简单,但其实所涉及的知识是这一个单元的总结,要套三个公式,还要进行简算。我实在是不知道怎么做,一开始,用心思考,理出了一些头绪,可是当我不经意的一瞥,这一道题可是六分啊,想到这,我的思绪混乱了起来,不知道该如何解题,最后下课铃响了起来,只能以失败告终。

我想用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遇事不要慌,一定要沉着冷静。

被忽略的爱 ——读《回家》有感


都说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那我和我爸的前世肯定是闹掰了,所以今世的我们大概是记着前世的仇,彼此忌恨着对方。

我六岁那年爸妈回来了。在六岁之前我的脑子里并没有关于父母的一点信息,只有爷爷和奶奶。我们生活在一个安详、古朴的小渔村里,那里没有城市的繁华,却有一份城市没有的宁静。所以当那个与我们格格不入的人声称是我的父母时,我并没有什么感觉。

六岁以后我就和我的父母住在了一起。我深深地记得第一次来到这个家时的情景,我茫然地看着周围的一切,不知所措。

之后,我妈告诉我一些我不知道的东西的名字。她很温柔,说话的声音温柔,笑容也很温柔。但我爸似乎不怎么样,他不会像妈妈那样细心地告诉我哪些东西能碰,哪些东西不能碰。通常都是我把热水瓶打碎以后他才会大声地告诉我:“热水瓶不可以碰!”他也不会像妈妈一样关心我的心情。我不高兴了,妈妈会拿一些东西分散我的注意力。而我爸只是淡淡地扫一眼,连问一句“怎么了”都不会。在我的记忆中,我爸对我似乎总是那么冷漠。

但其实我忽略了很多事情,当我十二岁时才恍然大悟。我爸手机里有很多我的照片,从一百天到十二岁的都有。有的连我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拍的。我忽然能够想到我爸翻看这些照片时的表情,他应该是笑着的,手里拿支烟,眼睛眯着,就像每天放学他站在巷口接我时的样子,就像我拿到奖状捧到他面前的样子。

我一直以为我爸不会关心我。早上帮我挤好牙膏,准备好鞋和袜子的是妈妈。但当有一天我莫名其妙地起早了时,我看见我爸在帮我拿袜子,他正在踮起脚去够那双袜子。我愣在那儿,倒是我爸镇定地看了我一眼,淡淡的说了句:“起那么早?”然后把袜子递给我,自己回房了。

我猛然觉得我爸就是《回家》中的父亲,与女儿分隔两地,思念着女儿,却又见不到。我爸或许也会翻着我小时候的照片,也会像文中的父亲一样忽而微笑,忽而忧伤沉思,忽而满脸泪光……我一直觉得我爸不懂得如何去爱,其实是我忽略了他的爱。不过万幸的是我已经看见了他的爱,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也会让他看见我的爱。爸爸,您的女儿已经长大了,不会像以前那么不懂事了。

读《被命运捉弄的孩子》有感


读《被命运捉弄的孩子》有感

七三班 叶文娟

在课余时间里,我读了《儿童文学》里的一篇文章——《被命运捉弄的孩子》,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书中感人心扉的故事,总是在我受到困难与挫折时鼓励我战胜困难,勇往直前,不要后退。

这本书记录的是两兄弟的故事,哥哥喜欢画画,弟弟喜欢音乐。可是命运捉弄人,喜欢画画的哥哥,眼睛不幸失明了,喜欢音乐的弟弟耳朵不幸失聪了。正当兄弟两人心灰意冷时,一位白发老人出现了,他对哥哥说:”你的眼睛虽然瞎了,但你的耳朵却很好呀,为什么不改学音乐呢?“然后又对弟弟说:“你的耳朵虽然失聪了,但你的眼睛很好呀!你为什么不该学画画呢?”兄弟俩人听了老爷爷的话,顿时恍然大悟,就下定决心,勤学苦练起来。他们克服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他们一个成为了著名的音乐家,另一个成为著名的画家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想了许多许多。我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被父母把我们当成掌上明珠,整天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像个“小公主”。我又不由想起巴尔扎克的一句名言:“困难,对于弱者来说是一个万丈深渊,对于强者是一笔财富。”是呀,如果一个人屈服于命运,屈服于困难,那么他只能是个弱者。但是,如果面对困难,意志坚强,顽强奋斗,那他就会是一个生活中的强者。《被命运捉弄的孩子》中的哥哥与弟弟事例,就给我们揭示了这个真理。艰难困苦,使意志薄弱者陷入失败的泥潭,使意志坚强者能攀上成功的高峰。

古往今来,大凡有所成就的人都是经过了一番艰苦磨练,从艰难困苦中崛起的。人的一生总会遇到一些困难与挫折。谁没有软弱害怕的时候呢?人民的钢铁战士保尔想到过自杀,就连鲁迅先生曾经徘徊过……然而,他们最终还是选择的奋斗的道路,以惊人的毅力,勇敢顽强的精神,经过坚忍不拔的奋斗,获得成功。

读《被命运捉弄的孩子》使我明白了,我们不能做一个弱者,而要做一个意志坚强不轻易改变生活的强者。

陈孟永老师点评:联系作品,联系生活,感悟深刻,发人深省。

读《被遗忘的小孩》有感 (700字)


老师推荐的《被遗忘的小孩》一书我觉得超有意思。你知道作者是谁吗?她就是青年作家商晓娜姐姐。

翻开书,首先映入眼帘就是马一左和马一右,他们是一对长得一样的双胞胎兄弟,但性格各异,是做什么事都要在一起的绝佳拍档。还有马一左的魔鬼同桌沙莉莉,她的内心非常孤独,然而表面上却装做大大咧咧,经常做出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她就是渴望得到家人和朋友关注的那个可怜的被遗忘的小孩。作者通过精妙的语言把这个经常恶作剧的女孩描写的细致入微,发生在她和绝佳拍档身上的每一件事都吸引着我,马一左和马一右以及他们的班主任小乔老师热心帮助沙莉莉的情景让我感动不已。可怜的沙莉莉,她的妈妈沾上了麻将,天天在家玩儿,有时连饭都没得吃,她只能到同学家里曾,沙莉莉似乎被家人遗忘了,她的内心开始感到孤独,她希望表现的与众不同,让所有人记住自己,哪怕得到的是父母的打骂,老师的斥责,同学的嘲笑,他害怕被遗忘是啊,每个孩子都需要关怀,关心也是相互的,我比沙莉莉幸福多了,妈妈和爸爸每天都在围着我转,关心我的学习,冷暖,我应该好好学习来报答他们啊!当我看到这个被父母遗忘的孩子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又重新得到了家的温暖,我很感动,这个|被遗忘的小孩并没有真正被大家遗忘,他得到了来自大家的关心。

《被遗忘的孩子》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当别人都不再提起你的时候,你可能已经被忘记了,这时的你要把最优秀的一面展示给大家,把自己的心事向朋友,家人倾诉,大家齐心协力让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不再被遗忘

抚顺市望花光明小学四年级:李星含

读《被剥皮的海獭》有感300字


今天我从网上读到一篇故事,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有一个猎人,有一天他捉了一只海獭,把海獭珍贵的皮毛扒下来后,把奄奄一息的海獭藏在草丛中,然后他又出去打猎去了,等他回来后发现被扒了皮的海獭不见了,猎人很奇怪,就顺着海獭爬行留下的血迹去找,最后在一山洞中找到了那只海獭,猎人走近一看,海獭已经死了,猎人就把海獭拖出来,拖出来后发现已经死了的海獭身子底下有两只还没睁眼睛的小海獭正在吸着死去海獭的乳头,猎人看到这一幕惊呆了,一只动物竟然做到了人也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临死前还忍着疼痛爬回洞中给孩子喂奶,从此猎人再也不打猎了。

读完这个故事,我流泪了,动物和人一样也是有感情的,我不禁想起了汶川大地震时有一位母亲临死前咬破中指让孩子吸自己的血液活下来而自己却死去的故事,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

我希望把这个故事讲给所有的人听,发动他们爱护动物,不要让人类成为世界上最后的动物。

还有通过这个故事,让人人都有爱心,爱自己的妈妈!

读《让被帮助的人有尊严》有感


读《让被帮助的人有尊严》有感

蔡雅诗
山自重,不失其威严,海自重,不失其雄浑。
——题记
寒假里,我迷上了《让被帮助的人有尊严》这本书,书中的故事生动有趣且富有深刻的哲理,指导了学生的日常交际行为。读完此书,立世之理,犹如醍醐灌顶,使我茅塞顿开——尊严,如此神圣不可侵犯,却又是必不可少的品行,是人生的巨大财富,有尊严才会有志气,才会奋发图强,不断进步。
相信大家都有学过《嗟来之食》吧!那个宁愿饿死也不愿受嗟来之食的齐国人,一直都被后人称颂为有骨气、有尊严的楷模。古往今来,也有许多自尊自强的事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高吟“安能推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救济粮…… 他们都没有因一时的窘困而丧失了自己的尊严。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被同情、被帮助的弱者,也是有自尊心的,和我们是平等的人。
记得有一次,我们一家人出去游玩,半路上,我们遇见了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春意盎然,那个可怜的乞丐却与这良辰美景相判云泥。我正想掏钱给他,只见一个衣装阔绰的年轻人从口袋里抓出钱,粗暴地往乞丐那一扔,零碎的钱丢了一地,那个乞丐黯然神伤,不知该不该捡?我心里嘀咕着:这个年轻人真没礼貌,乞丐也有尊严,怎么能这样侮辱别人呢?我从口袋里掏出零花钱,走到乞丐面前,双手捧给了他几张纸币 ,那个乞丐感激地笑了笑,从我手里接过那些小钱。他的笑容竟深深吸引了我,为此,我雀跃了一天。
无论怎样贫穷,遭遇怎样的困难与挫折,丧失什么,唯独不能丧失尊严,要人敬者必先自敬!乐于助人,是一种美好的品德,是一种与人共渡难关的情谊,不是怜悯,也不是施舍,我们既要真诚地帮助别人,又要守护他人的尊严。别让我们的美好品德变成一颗经不住阳光的宝石。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读后感2000字(3)篇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读后感2000字 第(1)篇

之前从来都不看韩寒,前几天在无意间翻了韩寒的《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一时引发了我对青春,对十八岁的时光的怀念,怀念后免不了了感慨。

我也不记得我第一次看这本书是在什么时候,或许是18岁,或许是20岁。我还记得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的时候那种迎面而来凛冽的寒风,犹如走在圣彼得堡的大街那些阴暗的陋巷里,诡异而又神秘的氛围里迎面而来的一个小女孩。一个奇怪小女孩拉开了故事的序幕。

暂时撇开故事本身不讲,我认为一个伟大的作家要写出伟大而又震撼人心的作品,首先要有一副对人类的悲悯之心,同时也要具备理性控制情绪能力。

陀氏的小说,无论是对善人还是恶人,他从来都是他们的灵魂剖析,折磨,深入扣问和鞭笞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在这部作品中也没能例外,作者搭建了一个场景,让各类人物陆续登场:贵族,乞丐,酒鬼,贫民,作家,妇人,侦探,流浪儿等。有多少作家能洞悉到各个阶层人心《据我所知,除了曹雪芹之外,很少有一个作家在人物形象和人物心理描写方面可以媲美陀氏》或者说,有多少作家愿意深入而又全方位的了解一个社会的全貌?陀氏不但做到了这一点,他还给予了每个人充分表现的机会,表现他们的美与丑,善与恶,勇敢笨拙,狭隘与宽阔,机智与笨拙,痛苦与欢乐等。作者要让他们在自我矛盾的斗争中完整,他是让所有人物在自己的环境里都有倾诉的机会,而且是长篇大论。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描绘的很生动,特别是湼莉,她倔强,嫉恶如仇,具有反叛精神,但心底纯真善良,另外还有充满爱心的万尼亚。最后再说下娜塔莎,这个一开始令我有点厌恶的女人,最后转而同情。不过生活就是这样,并非最坏的人就会有最坏的下场,这种期望只存在我们的美好的想象当中或者说存在于宗教信仰中。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大概要说的是:“比起如何除掉邪恶,不如在其中悟出真理,受苦受难能净化人的灵魂,受苦受难也可使人重生,爱是人类战胜苦难的希望,也是人类延续的希望”。

最后呢,关于这本小说应该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西伯利亚被流放十几年之后的第一部作品,我想试着理解一个寒冷而又荒芜人烟的地方被流放十几年人归来后的境遇,那苦难一定给他的人生带来深刻,苦难也应该让醉作者的思想更加深刻。这也应该奠定了他后来小说的风格。直面生活的黑暗与苦难,洞察了人性中最阴暗的部分。然而作者从苦难中走出,用笔告诉世人爱的光辉。

“当爱不复存在,那有可能便是地狱”—陀思妥耶夫斯基

人的灵魂需要自我扣问,独白是镜子也是自白书。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读后感2000字 第(2)篇

有点无聊,勉强读完了。本书不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其他作品那样充斥大段哲学和宗教探讨,相对来说更有故事性,两条线索的安排也挺巧妙,但同样又是激烈的情感冲突,又是纠结的人物关系,这里边的人或多或少都在互相伤害,有的出于恶意,有的出于无意,有的则身不由己,很多时候看得人莫名其妙,无法理解某些人物背后的逻辑。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有时会通过自轻自贱的方式来获得快感,似乎这样就能惩罚那些对自己造成伤害的人,还能凸显自己的崇高和自尊,而同是被伤害的人,也难免还会互相折磨。书中有好几组人物陷入伤害与被伤害的关系中,其中有些微妙的心理颇值得玩味,就连第一人称的“我”和娜塔莎之间的关系,其实也有种残酷的意义。比较有趣的是阿廖沙和娜塔莎那种近似母子关系的恋爱模式,很多人怀疑娜塔莎怎么会想和一个巨婴在一起,但这没有什么不可能。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里,常常会有一个强势的女性形象,娜塔莎就是这样一个形象,她需要阿廖沙这种天真无知的人来满足自己,就像男生会选择容易控制的女生一样,这与传统的男性主导的恋爱截然相反。还是与阿廖沙有关,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本书提供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恶。阿廖沙的父亲无耻下作,阴险狡诈,他的恶是自私自利又自得其乐的恶,可以说是他造成了书中两个家庭的悲剧,《罪与罚》中的斯维德里加依洛夫虽然恶得癫狂,好歹还有些浪漫气质和绅士风度,《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伊万虽然把恶上升到理论高度,但也一直处于痛苦的思考中,唯有阿廖沙的父亲,恶得令人作呕。而阿廖沙则是那种天真、无意识的恶,那完全是小孩子式的恶,他也许没恶意,本性也不坏,但也是个只想着自己的人,本质上和他父亲一样,都极端自私,只不过他是个天真的自私鬼。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读后感2000字 第(3)篇

不是书评的话。不想称赞作者的伟大这是不言而喻的,也不太想说作品,历史为它正名。伟大的作品总是沉重的,它不是讲故事,而是把生活、把活着的灵魂一颗颗刨开给你看,那一颗颗被生活割破血肉、糊满血泪的灵魂。活着是艰辛的,为了对抗苦难,有的灵魂选择了麻痹,他们见惯了就习以为常,抛弃了思想混沌的生活。有的选择了倔强,被生活侮辱和损害的极度虚弱了,却用苦难的血泪凝结成了坚冰,让痛苦来吧,尊严是他们活着的力量。还有的用爱,用这人类最伟大的行为将他们聚在一起,尽管他们都苦,但他们彼此相爱,彼此依存去对抗生活的严冬。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呢?这不是我们可以选择的问题,因为你在了解这个问题之前已经活在这个世界上了;但这恰恰又是你选择的,你怎样去生活正是你做出的答案,只是很多人就那样活着,并没有想到自己的行动就是答案罢了。所有的人都是为了幸福而来,虽然走着走着很多人忘记了目的,软弱和自私让他们控制不住自己应该走的路,却本能的去选择当下更好走的路,所以会有人做出飞蛾扑火似的举动和选择。他们并非不知道自己可能面临的可怕危险,只是在当下理智的判断带来的是痛苦,顺着自己的心却更加容易。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读《羡慕与被羡慕》有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人与大海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