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读书笔记指导

读书笔记指导

课外书阅读指导课或读书笔记指导课的思考。

古语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在阅读相关作品后可以学到很多,扩充自己的知识库,这些阅读的所思所得就是我们作读书笔记的素材。你是否为此为写一篇读书笔记而苦恼了。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课外书阅读指导课或读书笔记指导课的思考,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一直觉得,任何一项活动的开展,都需要一个计划、落实、尤其是反思的过程,就教学活动而言,更是如此。因为工作的原因,其他几个专题的研讨课都没有听全,只有这一专题,课外阅读指导或读书笔记指导课,四节课都听了,在某种程度上,也就具备了发言权。

课外阅读就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不想也不必更多的赘述。勤于读书、逸于习作,老师们的意识是有的,在课外阅读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如何激发并长久保持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如何加强课外阅读的过程性跟踪、如何进行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包括如何进行课外阅读评价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家,也是我们设置这个专题的目的吧。

因为无章可循,几位老师一定花费的很多的心力,也做了很多有益的探讨,梳理一下,大致为以下方面:

1、尝试将大部头文学作品引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来,并进行更具深度的对比性阅读和鉴赏。

《汤姆之淘----小牛仔的成长之路》一课中,老师引导学生梳理情节,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和《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小汤姆进行类比,两个形象一中一外,既相同又不同,为学生提供了新的阅读渠道,将文本阅读引向了更深的层次。

2、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营造个性阅读氛围、创造个性阅读机会。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个性阅读是学生阅读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一双张开的翅膀》一课中,教师匠心独运,抓住三幅插图引导学生想象、体会,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为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搭建了平台。

3、针对读书笔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教学活动。

读书笔记是针对文本内容的有效梳理,是深化阅读的重要手段。对于中高年级孩子还说,做读书笔记并不陌生,但是如何做好读书笔记,如何通过做读书笔记进一步提高阅读效果却有所欠缺。本专题中两位老师就读书笔记的构成、基本分类、具体做法等进行了教学方面的有效探讨,也值得借鉴。

当然,就本专题教学也有一些思考,提出来与大家共享:

1、教学过程和专题的切合与专题的突破性。

专题设置的目的是针对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展开实践研讨,本轮教学的关键词

是课外阅读,我们发现一些老师的教学中课外二字还体现得不够,对专题的理解还不甚到位。此外,课外阅读到底如何指导,具体的路子和方法,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讨。

2、对于学生已知世界的关注。

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一方面是给予他们更多的课堂活动时间、更多的课堂活动机会。另一个方面体现应该是教师对于学生现在视野的一种关注。我们的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无论是进行课外阅读还是完成读书笔记,他们都是有一定知识积累的。作为老师而言,我们的孩子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通过什么渠道让他们在还不熟知的方面有所进步并能够在课堂上看到这种进步,都是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延伸读

《科学探索活动指导117例》读书笔记


带着暑期的继续教育安排,我拜读了《科学探索活动指导117例》一书,书中主要针对各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兴趣,阐述了科学探索活动的指导,所提供的117例幼儿科学探索活动案例简单、有趣、富有操作性和可变性,为一线教师开展科学探索活动提供了方便。作为幼儿园的管理人员,在细读本书的时候,想到了我园园本课程的科学教育活动,我们应从《科学探索活动指导117例》书中得到启发,重新去调整我们的自主式科学探究的策略,使孩子们的探究活动真正自主,真正有效,真正成为孩子终身受益的学习方式。

策略一: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引领幼儿自主式探究的方向

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意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与和谐相处。因此,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引领幼儿自主式探究的方向,从而形成热爱科学的积极情感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天生具有好奇心,对周围的世界充满问号,他们渴望发现世界的一切秘密,所以幼儿的好奇、幼儿的疑问都是教育的有效起点,是其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幼儿只有对探究的内容感兴趣,才能进入积极的自主探究状态,才能提高学习效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的出发点,下功夫观察幼儿,及时的发现孩子们的问题,并进行价值判断,然后将其扩展成为科学探究活动。

策略二:提供适宜的材料,注入幼儿自主式探究的活力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对于幼儿来说,材料既是引发他们探究的刺激物,又是他们主动建构对周围物质世界认识的中介。正是材料引发了幼儿的探究活动,幼儿也正是借助于对物体的直接操作实现着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所以,在材料的提供和操作中,老师发现了孩子的兴趣点,就应该为幼儿选择一些适宜探究的材料,真正支持幼儿在探究中获得经验。这其间教师对材料的选择也是有的放矢的。不是孩子们要什么就给什么的。孩子的探究应该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合作协商,通过相互争论,通过多次实验来进行。

策略三:改变思维方式,激发幼儿自主式探究的不断深入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我总是让幼儿大胆去探索,不说不对、不行之类的话,让幼儿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寻找答案,针对幼儿五花八门、稀奇古怪的想法,应敏感地捕捉他们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并加以科学引导,对于有探索欲望的幼儿,要及时加以肯定,使其刚萌发的创新意念得以延续和发展。同时还应注意在教育过程中,要推迟判断,既不要过早地下结论,以免束缚幼儿的聪明才智、想象能力,甚至熄灭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求尽量提出各种设想,设想越新奇越多,越能得到质量高的方案。

教师读书笔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以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读书笔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欢迎阅读本文!

教师读书笔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一】

教育部于XX年指定并出台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虽然一直在实践与研究,但是不是很深,通过再次仔细阅读,深有感触..他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定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条件.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园应该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的个别发展。

关于幼儿园教育目标价值取向的问题,我认为,在幼儿阶段动作技能的教育主要是对大小肌肉的锻炼和使其良好的发展,至于掌握比较复杂的动作技能对幼儿来说其实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在动作技能方面的学习上,教师应尽量简单和清楚化,以便幼儿学习。情感教育,应该加入适当的挫折教育,锻炼幼儿的承受能力,和帮助幼儿心理素质的提高。而关于行为教育,笔者认为行为其实只是教育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我比较倾向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只是教育理念应该与社会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将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良好的运用到现代幼儿的教育中。而且将其具体和简单化,使家长可以理解的更透彻。更好的体现家长的价值取向。

家长的职业也是决定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本身是教师的幼儿家长,由于长期与孩子,与教育打交道,所以他们的价值取向应该有所不同。而作为农民的幼儿家长,由于周围环境和社会地位的不同,他们的价值取向也应有所不同。居住地是对周围环境的重要诠释,而文化程度本身就显示了人的社会阅历。同时,家长的收入应该对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也有一定的影响,收入越多,往往在孩子身上花的钱也相应会多。除此之外,应该说越年轻的家长越追求进步,越懂得怎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笔者了解到对于此项研究,我国学者只对西北农村做了相关研究,但是幼儿教育不仅仅是存在农村与城市的差别。各类教育机构,各种周边环境都影响着幼儿教育以及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家长本身的价值取向也是决定幼儿教育发展与否的重要因素。大多数家长还是认为学前教育是孩子成才的重要阶段。而对幼儿园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未来。而教育目标的确定已经基本上确定了幼儿园的教育模式和发展方向。家长对幼儿园的选择也可以体现家长的价值取向。

事实上,纲要与其他有关幼教的行政法规一起构成一个受共同原则指导的,具有内在协调一致的层次不同的幼教法规体系,共同推动我国幼教的法制化科学化和人性化进程,促进幼教朝更加健康正确的方向前进.纲要鲜明的体现着国家的意志。

幼儿园教育目标是促进幼儿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全面”,指体、智、德、美发展的整体性,缺一不可;“和谐”,指体、智、德、美的有机性,不可分割。说明在实施幼儿教育目标的教育过程中,“四育”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又相互融合的有机结合体。单从幼儿心理发展讲,例如强调知、情、意、行与个性、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诸要素有机结合体;只有把素质培养融于体、智、德、美的全面教育过程中,才能使幼儿获得卓有成效的和谐发展。总之,“全面和谐发展”是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核心要求,既是出发点,也是归宿。教育目标对幼儿园来说,是实施教育活动的工作目标;对幼儿来说,是成长过程的发展目标。“面向全体幼儿”,是实施教育目标的立足点,也是我国幼儿教育的优良传统。有些教师把它与强调“因材施教”对立起来,是片面的。其实,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面向全体”是强调共性要求,让每个幼儿都得到发展;“因材施教”则是强调关注个性特点,让每个个体在各自不同的水平上发展。因为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其身心发展因先天基质、原有基础、发展速度的不同,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呈现着个体发展特点;集体中的每个幼儿又都在不断发展着,共性与个性总是处在对立统一之中。由此,要求教师在实施教育活动中,既要“面向全体幼儿”,又要“因材施教”,注重每个幼儿的“个性发展”。只有面向全体,才能保证每个幼儿的发展;只有因材施教,才能促进幼儿个性发展。也只有二者统一,才能培养出多样性人才,适应社会的不同需求。

教师读书笔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二】

我们全体教师在园领导的组织带动下,认真学习了《纲要》,深刻领会《纲要》的最新精神。根据《纲要》要求——“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发展。”下面就《纲要》蕴涵的幼儿环境教育来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纲要》特别强调了环境教育,强调了环境在促进幼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说明:儿童是社会生态环境中的一份子,爱主动探索周围环境,而非被动的学习者。周边的社会生态环境为儿童提供了潜在的发展机会,并对其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同时幼儿的反应行为与习惯亦会影响到与其直接相关的家庭、幼儿园、社区。

当前,我国实施独生子女政策,由于家庭的过度呵护,电视电脑的普及,以及城市不利于亲近自然和社会交往的居住环境等,使幼儿的生活空间越来越狭窄,越来越虚拟化。通过环境相互作用获得经验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越来越少,使幼儿变得依赖与被动。因此,《纲要》大力提倡幼儿环境教育是非常具有现实针对性和长远发展意义的。我们的幼儿教育不仅要关注那些有目的性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为其提供优质的物质和精神环境,并协助儿童主动的观察甚或管理周围的环境活动,推动幼儿素质教育。

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各种环境资源,并创设和利用好这重要的资源。比如,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活动材料,这既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又要适合幼儿的点击查看本资料原创网站更多文章个体发展水平。层次不同,难易程度也不同,从而让每个幼儿在活动中得到不同发展。同时,要充分挖掘足够的空间,并创设利用好每个环境,扩大幼儿活动的范围,使其与周围之间产生积极的交互作用。

《纲要》中指出,幼儿同伴群体及幼儿园教师集体也是宝贵的教育资源。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老师的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所以,我们努力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的、和谐的、安全的、自由的环境,让幼儿自由自在地在这环境中生活、游戏、学习、发展。《纲要》还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教师要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的确,家长的作用也是不小的,我们要认真做好家长的工作,取得他们的信任,得到他们的帮助和支持。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好幼儿教育工作。

以上是我学习《纲要》后的一点体会,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我将不断的更深入的学习,把《纲要》精神逐步落实到自己的工作中去。


[教师读书笔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读书笔记参考


这两天看了韦钰博士的《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一书,其中关于“运用概念图来明确教学的目标和不同课案之间的联系”对我启发很大。小学生的科学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概念转变的过程,因此,我们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在了解学生前概念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设计,期望学生通过参与一定的科学探究活动,实现由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什么是前概念?什么是科学概念?前概念和科学概念有什么关系?如何利用概念图设计或选择好帮助学生逐步建构概念的路线?现摘录书中的一些观点:

1、关于概念

概念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现。

每个概念都包含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

概念的内涵增加,它的外延就小了。

概念具有不同的等级,如“猫”是一个概念,“哺乳动物”,“动物”,“生物”也是概念,但这些概念处于不同的层次上,“动物”在概念层次上比“生物”低,比“哺乳动物”高。

上位概念,即两个具有从属关系的概念中范围较大的那个概念;下位概念 ,两个具有从属关系的概念中范围较小的那个概念。

2、前概念和科学概念

心理学通常以人们掌握概念的途径不同将概念分成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

日常概念也叫模糊概念或前科学概念,它是在日常交往和个人经验的积累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这类概念的内涵中有时包含着非本质特性,而忽略了本质特性。

前科学概念往往是一些与科学知识相悖或不尽一致的观念和规则。

科学概念也叫明确概念,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经过假设和检验逐渐形成的,对于个人则主要是在学习条件下获得的。因此,科学概念的确切内涵可以用言语进行科学的解释。

科学概念的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以及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化,概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3、概念图的作用

概念图可以帮助教师理清概念,明确概念层级,确定概念教学的目标。

概念图能促使学生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从整体上把握知识,进行有意义学习,提升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自学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

概念图可检测出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及对知识间相互关系的理解,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

概念图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将内容图式化,学习思维过程可视化,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

概念图清晰地展现了概念间的关系,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新旧知识间的关系。

4、了解学生前科学概念,确定教学目标。

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它的前概念基础之上。当科学概念和前概念比较一致时,学生就容易理解;反之,他们就会觉得很难。所以在实际的科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把握住学生的前概念,就会使得教学有的放矢,就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要从学生的身边的、感兴趣的和存疑的问题入手,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教学规律。

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出问题,教师鼓励并激发学生对新问题进行猜想和解释,在必要的时候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质疑和辩论,把学生的前概念充分地暴露出来。

在教学中要充分地尊重学生前概念 。

通过预测、交流与表达,外显学生的前概念。

在学生经过探究活动获得经历和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各自的看法,为了和他人交流共享自己的想法,学生必须首先将自己的思路及观点明确化,并提供足够的证据支持,进行自我解释。

教师为学生搭建合适的“脚手架”、安排“踏脚石”,可以使探究活动更加有效。

5、以认知冲突和解决冲突为基础的教学策略:

提供能引起认知冲突的观察材料,人为地设置学习障碍。

提出过渡性的中心问题,制造矛盾,激化冲突。

让学生尝试解释矛盾事件,引起概念冲突。

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认知调整,建立与科学概念相一致的概念模型。

6、以发展学生与科学观点相一致的认识为基础的教学策略

提供丰富的观察材料,组织学生反复观察和实验,形成大量的感觉、知觉和表象,拓展学生对概念外延的认识。

通过分析、比较等思维活动,抽象概括出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提升对概念的认识。

围绕概念的本质属性展开观察。

7、建立新的科学概念

一个新概念只有能被学生表达时,学生才能接受它。

为新概念的最终形成提供巩固和系统化的机会,在转变错误的前概念建立新概念以后,还要提供对新概念进行巩固和系统化的机会。

[《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读书笔记参考]

《幼儿园建构式课程指导》读书笔记


仔细研读了《幼儿园建构式课程指导》中的序、概述和目标等内容,使我对建构式课程有了更全面科学的了解。

在序中明确指出,从课程内容讲,教育要从儿童的生活出发,要将幼儿的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这也充分体现了儿童是课程的主体,我们在教育中应从儿童的兴趣和年龄特点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创设使幼儿有话说、想说、能够说并能得到积极互动的学习环境,这也为我们开展活动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切入点。从课程的活动过程看,教师虽然应该对活动过程进行预设,但在实施过程中决不因预先的设计而限定儿童,而是在交互主体的互动中,引导自由、积极的生成,根据教育情境和生成不断调整预设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概述中,对于这一点也进行了详尽的诠释,通过对跑到行进和草坪戏耍这两种典型的教育活动,透彻的分析了教师在教育中易陷入的误区,科学的教育教学活动既不完全以教育者的思想支配幼儿,也不是对幼儿的教育听之任之,应该既是儿童感兴趣的,又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对儿童一生的生存、学习、发展起到直接的、积极作用的。

在课程活动方式上,应该注意探索的、亲身体验的、问题性的、合作性的学习,并使正式与非正式课程有机结合起来。我觉得这一点非常具有指导意义。回顾幼儿的教育过程,凡是让幼儿通过动一动,做一做获得的知识经验总是能够在幼儿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记忆,此外我们所用的问难教学法,正是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合作解决来引导幼儿思考学习。这些都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纵观整本书,建构式课程进行的是多种教育活动的整合,即主题线索、区角活动、日常生活多项活动的有机整合,五大领域联结整合。所以作为教师,应该明确从幼儿早晨入园至下午离园这整个期间都渗透着教育的整合,教师应该时刻注重自身的一言一行,并善于发现和把握教育的契机,将教育有机融入一日生活中。

总之,建构式课程注重学习过程、注重生成、注重互动、注重合作,但不轻视学习结果、教师的预设和幼儿的独立活动;而是让过程和结果、生成和预设、互动与主动、独立和合作辩证地统一起来,使幼儿和教师共同成长,都成为课程的建构者和创造者。结合这一点,对于我们新教师的备课是有指导意义的,在活动中既要以幼儿为主体,但是要把握好活动的重难点以及预设解决策略,还要预设多种可能生成的结果,以不变应万变。

教育教学读书笔记之《探究式教育教学指导》


读了《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一书。我认为,无论是促进我的课题研究还是提升我对科学教育的理解都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我摘录了书中的一些观点。

1、什么是科学?

通常科学是指近代科学,一般把伽利略的研究工作和他对实证方法的确立,看作是现代科学诞生的标志。

2、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的特点?

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学习过程,它主要表现为: (1)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要求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强调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 (3)探究式科学教育依靠和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4)探究式科学教育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谈论和合作; (5)探究式科学教育希望促进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

3、什么是探究?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给出了定义:探究是一种多层面的活动,他包括:进行观察;提出问题;通过阅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来了解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知识;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方面的证据,评价已经知道的知识;用多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提出解 答、阐述和预测;交流结果。探究需要对假设进行证明,需要运用批判和逻辑思维,并考虑其他可供选择的解释。

4、要正确理解探究式科学教育

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中,让儿童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 在科学教育中,经常争论的问题是:探究式科学教育究竟是一种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学习科学的方法,还是本身就作为一种课程的目标。 学探究活动集中探讨一个问题,而不是想学生提出一大堆问题,或是不明确的科学问题。讨论是发展儿童思维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对比不同意见,学会尊重事实、尊重别人、尊重不同意见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语言和表达能力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敢于争辩和进取的过程。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科学探索活动指导117例》


带着暑期的继续教育安排,我拜读了《科学探索活动指导117例》一书,书中主要针对各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兴趣,阐述了科学探索活动的指导,所提供的117例幼儿科学探索活动案例简单、有趣、富有操作性和可变性,为一线教师开展科学探索活动提供了方便。作为幼儿园的管理人员,在细读本书的时候,想到了我园园本课程的科学教育活动,我们应从《科学探索活动指导117例》书中得到启发,重新去调整我们的自主式科学探究的策略,使孩子们的探究活动真正自主,真正有效,真正成为孩子终身受益的学习方式。

策略一: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引领幼儿自主式探究的方向

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意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与和谐相处。因此,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引领幼儿自主式探究的方向,从而形成热爱科学的积极情感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天生具有好奇心,对周围的世界充满问号,他们渴望发现世界的一切秘密,所以幼儿的好奇、幼儿的疑问都是教育的有效起点,是其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幼儿只有对探究的内容感兴趣,才能进入积极的自主探究状态,才能提高学习效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的出发点,下功夫观察幼儿,及时的发现孩子们的问题,并进行价值判断,然后将其扩展成为科学探究活动。

策略二:提供适宜的材料,注入幼儿自主式探究的活力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对于幼儿来说,材料既是引发他们探究的刺激物,又是他们主动建构对周围物质世界认识的中介。正是材料引发了幼儿的探究活动,幼儿也正是借助于对物体的直接操作实现着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所以,在材料的提供和操作中,老师发现了孩子的兴趣点,就应该为幼儿选择一些适宜探究的材料,真正支持幼儿在探究中获得经验。这其间教师对材料的选择也是有的放矢的。不是孩子们要什么就给什么的。孩子的探究应该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合作协商,通过相互争论,通过多次实验来进行。

策略三:改变思维方式,激发幼儿自主式探究的不断深入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我总是让幼儿大胆去探索,不说不对、不行之类的话,让幼儿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寻找答案,针对幼儿五花八门、稀奇古怪的想法,应敏感地捕捉他们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并加以科学引导,对于有探索欲望的幼儿,要及时加以肯定,使其刚萌发的创新意念得以延续和发展。同时还应注意在教育过程中,要推迟判断,既不要过早地下结论,以免束缚幼儿的聪明才智、想象能力,甚至熄灭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求尽量提出各种设想,设想越新奇越多,越能得到质量高的方案。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关于师幼互动,简单地说,就是指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幼儿在幼儿园里的活动以游戏为主,教育内容大多以带有趣味性的教育活动为载体;幼儿教师对于幼儿来说既是教育者,同时还是他们生活的照顾者,一个幼儿教师从早晨入园到傍晚离园,工作内容事无巨细,凡是与幼儿有关的,幼儿教师都要关注,幼儿与教师的相互作用对幼儿的发展起决定性影响。《纲要》中多次提到通过教师和幼儿的共同生活共同活动来形成探究式合作型的师幼共同体,有效地推动幼儿园的整体互动网络,促进教师和幼儿的共同成长。如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任感;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善于发现儿童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敏感地觉察他们的需要,即使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等。南京师范大学刘晶波博士把发生在幼儿园内部的,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及过程定义为师幼互动,并将师幼互动因其参与主体的不同而分为三种:即教师与全班幼儿间的互动,教师与小组幼儿间的互动,教师对个别幼儿的互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表现形态,师幼互动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表现在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领域,师幼互动的质量及影响着幼儿的行为与发展,有标示着外显的教育手段,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以及内隐的教师的一般观念(儿童观、知识观、教育观)和幼儿的一般观念。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育行为有所改变,师幼互动已引起关注,但时代要求与教育现实之间仍存在差距,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能力,直接影响着师幼互动的质量。

以儿童为中心还是以教师为中心,这是幼儿教育价值观的把握问题。以儿童为中心不是放任自流,以教师为中心不是灌输命令,儿童主体与教师主导二者在教育过程中应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师幼互动持续于幼儿在园的全部教育活动中,是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师与幼儿都是师幼互动的主体。教师因其角色的特殊性,其教育理念和行为在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优化师幼互动行为与过程中居于重要地位。

现代的幼儿教育已从原先单纯的教师教,幼儿学向师生、生生互动方向发展。幼儿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活的个体,它能动、能思考、能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研究,在教育过程中幼儿应同教师一样作为主体出现,教师决不是简单的管理者、指挥者和裁决者更不是机械的灌输者或传授者,而是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师幼互动中,教师和幼儿的心智在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上汇合;他们同等的参与到所探索的事物、所使用的材料和方法、所设想的可能性以及活动本身的进程当中。这样的互动包含着智慧的激发与碰撞,经验的交流,情感的共享,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来自对方的支持。在这样的互动中,教师身上所载负的社会文化不是以从上至下倾泻或灌输的方式,传递给儿童,而是一种哺育,一种滋润。

师幼互动应渗透在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教师要善于和幼儿建立《纲要》所要求的富有人文色彩和平等精神的新型师幼关系平等、和谐、民主、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教师应以平等的方式与幼儿交流,以关怀、接纳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尊重幼儿,理解幼儿,关注幼儿,把视线保持在和幼儿统一的水平上,让幼儿随时看见教师的眼睛。瑞吉欧有句名言: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这意喻着:孩子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可能的世界,每一位教师要真正从教案中解脱出来,留更多的时间倾听孩子的声音,解读孩子的行为。教师只有走进孩子的心灵,知道孩子的 一百种语言,才能理解孩子,赏识孩子,喜欢孩子,会为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而折服,为孩子的能力而赞叹,教师自己也愿意向幼儿学习,愿意与幼儿共同探索,共同成长,在这种心灵的交汇,情感的互动中,幼儿积极表现自己,逐渐形成一定的进取心和责任感,增强了自尊心和自信心,每一位幼儿在师幼互动中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在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一个安全、温馨、尊重、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探索材料,给予幼儿自我感受、自主表现的机会与条件;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幼儿质疑、争论、讨论,通过关注、肯定、鼓励、提问等多种形式促进幼儿活动的深入开展;在整个教育活动中,要体现一种互动互爱的师幼关系,让幼儿生活在一个宽松、平等、无拘无束,能按自己意愿说、敢说、愿说、能说的和谐氛围中,让幼儿沐浴在健康和谐的情感交流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主体性,让幼儿与自己喜欢的同伴,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自己喜欢的问题,投入自己喜欢的活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梦。

真正的师幼互动,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对师幼互动状况的影响,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创造宽松的教育环境,在倾听、观察的基础上支持幼儿,引导幼儿,提升教育能力,抓住教育契机,用心去关注师幼互动,从而促进幼儿主动和谐的发展,使幼儿教育不断向理想化境界迈进。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指导小班幼儿玩插片游戏的策略》


在幼儿教学研究杂志中读到一篇关于玩插片游戏的文章,文章作者讲述了自己如何开展插片活动,同时也总结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读完后,给予了我在这方面不少的启发。

我在进行插片游戏是都是让幼儿自由拼插。我的任务就是督促他们不要乱走动,不要让雪花片到处乱扔。现在知道自己在这方面还是做得不够全面,需要进步。通过阅读此篇文章,我自己也总结了以下几点。

第一,在进行雪花片活动时,我要为幼儿提供参照,激发幼儿兴趣。

也可以将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较强的孩子插的作品在教室里供大家欣赏。这样做不仅激励了较弱孩子的兴趣,而且也给孩子提供了模仿参照。

第二,活动中我也可以引导幼儿以旧翻新,引导幼儿将一种方法演变成多种方法。例如:可以在插好的花朵上插上长长的手柄就变成了风车。还可以提示幼儿在生活实践当中观察到的东西运用到插雪花片当中,尊重幼儿的想法,激励幼儿创新。

第三,融入幼儿当中,一起玩。在平时玩雪花片时,幼儿难免遇到喜欢的作品而争吵起来。先不要对幼儿进行斥责,而是引导幼儿插出更多有趣的作品来。相互欣赏,也可以交换作品,让幼儿在生活游戏中学会分享。

感谢您阅读“读后感大全网”的《课外书阅读指导课或读书笔记指导课的思考》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书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书笔记指导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