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我选我花路米读后感(一)
文/陈乐瑶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叫《选我选我花路米》,这是韩国作家徐志源写的,我真喜欢这本书。
书中写了一个叫李小希的女孩的故事。爸爸李志彬教小希踢足球,度过了很多快乐的时光。世界足坛中有一个老虎队,里边的队员都是别的队踢不好球的人,他们就来到这个球队,但从来没有赢过。李志彬来到这个球队当教练,让老虎队赢了一场又一场,还达到了战无不胜的黄金狮队。
那一天也是小夕的生日,爸爸从球场回来时不幸发生了车祸。爸爸去世后,小希和妈妈的天都塌了,没有爸爸,这就不像一个家。小希加入了学校的一支足球队,可是她是队里唯一的女生,大家都欺负她,无奈之下她只好向爸爸的邮箱里倾诉内心的痛苦,虽然她知道爸爸不会回信。
可是奇迹发生了,爸爸竟然回信了。爸爸在信里安慰她,还告诉她领导力,怎样打开大家的心门,让大家心甘情愿的服从她,爸爸在信里告诉小希很多道理。后来,在爸爸的鼓励下,小希终于成了一个很好的队长。其实,一直给小希回信的人就是球队教练酷漫。
小希就像一株平凡的小草,被爸爸的大树呵护着,可是有一天,一阵轰隆声,这棵大树被拔走了,留下一个大大的黑洞,小希大声喊:"爸爸,爸爸……",可是没有人回应。
小希靠自己的意志,坚持,善良,忍耐,领导力,还有承担失去爸爸的痛苦,终于当了大家愿意跟随的队长。而我们呢?在班里受一点委屈就要哭闹一整天,不宽宏,小希是那么可怜,她的尊严随便被践踏,但她还是忍耐着。
我也懂得了有领导力的人并不是成绩好,长得漂亮,听话,更重要的是坚持和忍耐。如果领导不自信,总说:"行不通啦!……你好笨啊!……这样做没用的!"之类的话,那么再优秀的人也做不了任何事。小希经常对大家说:"你真棒,做的好,没事了,刚开始都是这样,你太棒了!"增强了大家的信心,就会更踊跃地前进,最后成功。
我知道了,领导并不是命令大家的人,而是带领大家走向正确道路的人。
我喜欢这本书,喜欢小希,喜欢小希的爸爸李志彬,我要向他们学习,就像书中说的:"去吧,领导之路!"
选我选我花路米读后感(二)
最近,我阅读了《选我选我花路米》这本书。
里面讲了:主人公小希在失去爸爸的一年后,收到了爸爸来自天国的信,并鼓励小希去参加学校的足球队,历尽千难万险,小希当上了队长,可是小伙伴们都不听小希的话,终于,在"爸爸"的帮助下发挥出了领导力。
在这本书中,我也知道了做事情一定要坚持不懈,永不放弃,而我做事情,总是半途而废,比如:我去画画,前几天我倒兴致勃勃,可是一到了后几天,我就坚持不住了,每天找借口不想去画画。我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感觉很惭愧,我觉得我不应该半途而废,如果一直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反思过后,我决定改掉自己的这个坏毛病。于是我为自己设立了一个目标,第一次不行,紧接着又是第二次,终于,这次成功了,我又为自己加大了难度,就这样我自己正在改掉自己的缺点。
如果,你想多听听这本书的内容,我就会给你说说里面的精彩片段。
选我选我花路米读后感(三)
这本书的名字叫《选我选我花路米》。主人公叫李小西。她的爸爸在她八岁时去世了。在她八岁那天,爸爸叫他的队员司机开快点。队员司机手断了,爸爸在医院时交代队员司机如果他死了要帮忙照顾小西。
她妈妈告诉她,爸爸本来很爱踢球,脚受伤了,他不得不退出老虎队。他们的队员不团结,经常扭打在一起。爸爸就去当老虎队的队长,后来老虎队变成了一只威猛的老虎,而不是以前的纸老虎。这都是爸爸的功劳。
爸爸死了以后,小西伤心极了。她十岁读三年级那一年,她在电脑上写了一封信,"爸爸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希望你能给我回信。我们这里公园的花已经开了。你们那儿呢?"第二天小西真的收到了爸爸的回信。她高兴的不得了,但是她又犹豫了,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后来小西参加的足球队变了全校最好的队伍,参加全国青少年比赛。她是女队员,而且是队长。她刚开始不相信自己,是爸爸给了她信心。
后来他的教练对她妈妈说,"这些信一直都是我回给小西的。因为我以前的教练说小西想我的话,有信要发给我的话,就要帮我回,然后就去世了,我就答应他了。"
这个故事让我很感动。我觉得小西真不幸,那么小爸爸就死了。不过她真是个很坚强的小朋友。她刚开始并不勇敢,是爸爸的爱给了她勇气。教练叔叔也很讲义气。
妈妈的话:这是第一本让牙牙边读边流眼泪的书,餐巾纸用了一大包。读完后,还抽泣着讲给好奇的妈妈听。语录很久了,觉得还是有必要转成书面语言。
泰戈尔诗歌读后感【一】
海顿斯塔姆曾经赞誉过泰戈尔写的诗心灵的清澈,风格的优美和自然的激情,所有这一切都水乳交融,揭示出一种完整、深刻、罕见的精神美。他的文字2025有种特殊的魔力,让人忘记一切痛苦,走进全新的世界中去,那里有碧绿的草地,蔚蓝的天空,温暖的阳光一切令人心旷神怡。
初读《新月集》的时候,觉得意义很浅显,似乎很容易懂;深入的去剖析,其实并不是这样,它用简单的文字2025去塑造儿童的新月之国,以及儿童的内心世界,那里就像一块温润的美玉,没有一丝瑕疵,又似水晶般透明。
泰戈尔对一切有着独特的见解,他在诗中写道:孩子有成堆的黄金于珠子,但他到这个世界上来,却像一个乞丐。他所以这样假装了来,并不是没有缘故。这个可爱的小小的裸着身体的乞丐,所以假装着完全无助的样子,便是想要乞求妈妈的爱的财富。
孩子是睿智的,他来到这世界上的第一声哭叫,是为了博得母亲的爱,孩子在纤小的新月世界里,没有束缚,但他放弃了自己的自由,因为在母亲的心里有无数美妙的东西,母亲的拥抱和亲吻胜过一切。孩子知道一切语言,甚至是世间人少懂的,但他永远不说,只学习从母亲嘴里说出的话。他的牙牙学语,在母亲的耳边轻轻的喃喃,妈妈,妈妈便可以让母亲欣喜万分,让母亲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他便在母亲的臂弯里,享受着母爱的呵护。
当孩子有一天真的问道:我是从哪里来的啊,妈妈?母亲把孩子紧紧地搂在胸前,你是我心中的小小心愿,你活在我所有的希望和爱情里,活在我的生命里,当我凝视着你的小小脸蛋,我害怕失去你,紧紧地把你搂在胸前。当孩子犯错误时,母亲会指责他,但当孩子流泪时,母亲的心也同他一同哭泣。母亲说:只有我有权去责备他,只有热爱人的人才可以惩罚人。
想想我们,旅途中有人给你一瓶水,你会感动良久,可是父母几十年来对你的嘘寒问暖,往往又会被我们解读为唠叨。这样公平么?或许你已经习惯父母不求回报的付出,譬如阳光,譬如空气,视之理所当然。可他是我们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我们感觉理直气壮时,其实是我们解读错了世界。
泰戈尔用天真稚嫩的孩童语言,写出自己对生活的反思,写出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强烈地表现出自己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总之,泰戈尔把爱当作了人类的理想,这与他的人道主义思想是相辅相成,密切结合的。
像这样的诗书中还有很多。它们不但文字2025优美,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引起我们无尽的思绪,这就是泰戈尔诗的独特韵味所在,让我感受到他的思想主旨爱。
泰戈尔诗歌读后感【二】
在这个学期我读完了《新月集》,以前只是听说过却没有真正的去接触,《新月集》是泰戈尔一部着名的儿童散文诗集,也是他众多散文诗的第一本。
诗集里着力描绘的是一个个天真可爱的儿童。诗人致力讴歌的是人类生活中最为宝贵的东西——童真。他以天才之笔塑造了一批神形兼备、熠熠闪光的天使般的儿童艺术形象。泰戈尔也因此被誉为儿童诗人、孩子的天使。
《新月集》里的诗看起来像一个个零散的故事,但是将它们串联起来,便共同展现了泰戈尔一颗纯真的童心。泰戈尔用天真稚嫩的孩童语言,写出自己对生活的反思,写出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强烈地表现出自己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总之,泰戈尔把爱当作了人类的理想,这与他的人道主义思想是相辅相成,密切结合的。
诗中儿童的形象之所以如此感人,主要得力于两个方面:一是诗人充满哲理的艺术思想,一是他非凡的想象力。
《新月集》诗中那些抒情的小主人公,似乎有些扑朔迷离。他们与其说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倒不如说是生活在云端里,大海边。是大海与他们游戏,为他们唱迷人的歌曲;是新月和秋云在梦中送给他们最初的微笑。他们是人,也是神。
弥漫于诗中这朦胧的神秘的色彩,对于刻画孩子们的形象很有好处。使得他们从形态、性格、语言、行动、嬉乐,直至生活环境,都更像人们心目中的天使,更富有诗意和情趣,因而也就更为人们所喜爱。这种艺术效果,是其他诗人所难以达到的。
泰戈尔之所以把孩子们写得这样似神非神,神人合一,并非故弄玄虚,而是与他当时所奉行的一种艺术思想——把艺术的最终目的视为揭示神或梵的世界——有密切关系。它让作者将人的世界和神的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也赋予这些孩子比人更为可爱的形象。
体现诗人思想哲理又有助于表现孩子童真的,还有母爱。在诗里,诗人不是将童真看成为独立的因素,而是让它与母爱紧紧联系在一起,加以讴歌、赞美,把二者看成为相辅相成的东西。他这样做,不仅为表现孩子们的童心童真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背景,而且还写出了童真赖以存在的感情基础。在生活中我们会看到,没有母爱的孩子,是不大可能幸福的;而没有幸福的童年,则是黯淡无光的。
他的天真烂漫,他的无忧无虑,都将随之失去。他的童心将是一颗被扭曲的,它有可能过早地被成熟所替代。相反,只有在母爱的抚育之下,童真之花才会越开越艳丽。泰戈尔正是深明个中哲理,才将母爱和童真,共同予以赞颂的。这样做的结果,既使《新月集》别具思想特色,也使孩子们身上更富有感情色彩,更血肉丰满。
这部诗集里的孩子形象之所以如此可爱迷人,还与诗人的丰富联想分不开。它从更高的层次上表现了孩子们金子般的童心。孩子们大都好奇、富于幻想。在这好奇和幻想的翅膀上,常常附丽着孩子们的思想、性格、爱憎,以及向往和追求。因而诗人在诗作中,还让他们联想或者大胆幻想。从而进一步丰满了孩子们的形象。
所以说,泰戈尔无愧于孩子的天使这一称号,他的诗将真实的孩子带如了我们的视野,使得读者也感同身受地与孩子们一起游戏、玩耍,他的卓越的儿童心理学家称号可能也是来源与此。
每每读到泰戈尔的作品,总有一种无比舒畅的感觉,似乎一股清新的风拂过面前,在他面前,任何欺骗和隐瞒都无法逃脱那双锐利无比的眼睛,在这样的眼睛面前,我们只有坦诚做人的选择。它们不但文字2025优美,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引起我们无尽的思绪,这就是泰戈尔诗的独特韵味所在,让我感受到他的思想主旨爱。
读后感范文汇总
读后感大全汇总
中外名著读后感汇总
四大名著读后感汇总
《选我选我,花路米》读后感
《选我选我,花路米》是一本长篇小说。这本书包含的道理很多,也很有用,能让人从中学到很多东西。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一个名叫李小希的小女孩,她的爸爸是一名足球教练,曾经让一支很差的足球队一下子打败了很多有实力的的队伍,成为实力最强的足球队。
在小希生日那天,爸爸带领着他的球队与最强的球队比赛,小希邀请同学们来参加她的生日会,并观看爸爸带领的球队如何与最强球队抗衡,结果并没有让小希失望,爸爸的球队取得了胜利。在爸爸赶着回来参加小希生日会的路上,出了车祸,爸爸因为抢救无效而死亡。小希一直责怪自己,觉得是因为她,爸爸才出事的,所以以后小希的每一个生日都过得不愉快。直到这个生日,小希收到了爸爸从天国寄来的礼物和一封信。礼物是小希最喜欢的红色护膝,信上写着生日快乐!小希看着礼物和信,心里特别难受,而且觉得爸爸没有死。
后来,学校来了位足球教练酷Men,他希望小希能加入校足球队,可是霸道的足球队长阿强不愿让女生进学校足球队,他与死党一同刁难小希,想把她赶出足球队。小希坚强地忍了下来。在即将举行的校与校的对决比赛中,酷Men意外地决定让小希担任足球队队长。阿强与他的死党听到后,退出了足球队。小希为了从大局出发,在比赛前一天,辞去了队的职位,并请求酷Men再让阿强他们回到足球队来参加比赛。结果,在比赛马上就要开始的最后时刻,阿强他们来了,并亲手给小希带上了队长的标志。小希妈妈也来观赛了,她认出了酷Men。事情从此揭开真相。原来,酷Men是小希爸爸的队员,是酷Men拉着小希爸爸在回来的路上,因车速太快而酿成车祸。酷Men一直很内疚。所以才会在小希生日那天以爸爸的名义给小希发电子邮件,寄信。
通过这个故事,我学到了很多人际关系中的处事原则。也学到了如何做一个让人心服口服的领导人。做一个好的领导者,首先碰到困难不可轻言放弃,这不只是对领导者而言,做来我们每个人也要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废;其次,身为领导者不能心存恐惧;第三,要有牺牲奉献精神;第四,要有一颗宽宏的心。总之,放低姿态,把别人放在第一位,别人才会尊重你,才会让别人心甘情愿的听命于你,让能让别人心服口服。
历代十五年读后感(一)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在史学界地位颇高。他不是二十四史那样诉说着单一历史事件,也不是《明朝那些事》用现代口吻调侃过去,它通过万历十五年这一看似平淡历史年份为支撑点,从各色人物悲剧结局,梳理当朝政治、经济和文化脉络,剖次明王朝甚至是封建社会没落的制度、体制原因。曾经平面的历史人物,通过阅读此书之后变得立体而丰满:阅读之前,我以为万历不过是个懒惰至极的昏君,但纵观全书后,我懂得万历消极怠工的背后有他皇权与礼教抗争的无奈;阅读之前,张居正被视为雄心满怀励精图治的政治家,但我看到在其大刀阔斧的改革背后,也有着与整个文官集团不合时宜的矛盾;阅读之前,我以为首辅申时行不过是个和稀泥的的何事佬,但透过他左右示好我看到了他大局的权衡;阅读之前,我以为海瑞是位模范的 青天大老爷 ,但剥去个清官楷模的外衣,海瑞也有他愤青般的悲哀
中华五千年文明,儒家孔孟,道家庄老,为何到沦落至今却成为余秋雨口中的 无信仰、无道德、无感恩 国人素质?也许,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拨开历史迷雾给了我们一个解释,历朝历代,通过庞大的文官集团,来统治全国。在文官集团和万千小民之间,明朝所采用的就是以礼和道德来维持国家秩序,也可以理解为,明朝并没有真正以《大明律》来维护他们的统治秩序,而是靠道德和礼教,而道德和礼教又是比较抽象的一些准则,在私欲面前,不堪一击。道德以阳的一面存在,而私欲则以阴的一面存在。当道德可以代替管理国家的时候,文官集团里的官员,则会打着道德的幌子满足自己的私欲,仿佛海瑞,成为了文官集团的标签,每个人仰望着他,但是,没有人愿意做海瑞,那些文官们内心深处有着尴尬和不安,一方面是圣贤书的教导,一方面是现实里必须接受的官场潜规则。一个个充当着纸笔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正是这腐朽的制度,才造就了一幕幕惨绝人寰的改朝换代的悲剧。
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历史是一条时间的大河,拥有大量史籍的中国人可以从中得到更多历史的启迪,读史以明志,我们如何来建设我们的国家,不走礼与法的脱节,体制与道德相脱离的老路,值得探究与考量。从微观说,确立 法 的思想、树立 法治 观念,摆脱人情因素或许是公务员工作的基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制度理念贯穿于心中将带我们远行。
历代十五年读后感(二)
近日拜读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黄仁宇先生并非如传统史书般琐碎地描写该年事记,而是以万历十五年为支点,将明朝后期的历史支撑起来,更大的意图在于从人性角度阐释中国文明史。读史可以明志,读史需要一颗宁静的心,去解读深邃沉淀的历史。我细细翻来,每天读一章,合上书本后,又再去慢慢回味。那种弥漫着焦虑,挣扎,痛苦的人物,一个个活生生起来。从首辅大学士张居正,和事佬申时行,思想家李贽,军事家戚继光,清官海瑞,以及万人之上的万历皇帝,没有一个不是生活在痛苦之中,他们现实的遭遇和治理天下的宏大理想,都有着无法弥合的冲突。这些人都没有善终, 甚至于抄家罚没。 这是一本以平淡的1587 年为基本支撑点,然后让人物陆续施展自己的政治包袱,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失败后的毁灭。
作者以一斑而窥全豹的方式,一丝一缕的分析,视野直指上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国从汉代独尊儒术之后,中华民族的历史,基本上都是以儒家思想和孔孟之道来统治天下。历朝历代,都是通过庞大的文官集团,实行郡县制,来统治全国。隋代以后,通过科举制度来选拔官吏,这些文官从小就饱读经书,满脑子的孔孟思想,都以仁政爱民为基本的做官 准则,时刻要体恤民情,以民为本。这些封建社会的官吏,薪俸很低,要维持自己家庭的生计,享受锦衣玉食,根本无法实现。然后就行成了一套官场的历史潜规则。一方面道貌岸然的宣扬孔孟之道,一方面又鱼肉百姓,实现自己小团体和大团体的利益最大化,为自己的贪污腐败找到更合理的借口。在封建社会,历代帝王,都是宣传以德治国,没有健全的,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即使有相关的法律制度,也被历史潜规则打破。同时官员为官的行为,又缺少及时的监督和制约,这就造成了官员们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阳奉阴违,完全为自己的小九九做打算。官员的脸只会向上看,只对上级负责,又怎么会对百姓负责?那些文官们内心深处的尴尬和不安,也对他们的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一方面是圣贤书的教导,一方面是现实里必须接受的官场潜规则。当文官们在扪心自问和尴尬之后,聪明的大脑很快就会适应这样的官场潜规则,搜刮起民脂民膏,哪里还会有怜悯之心?
在这一制度下的悲情人物,首推海瑞。海瑞是个清官,是个楷模,正是因为寡而鲜,才能成为模范,满朝文官都是海瑞,何来楷模?当海瑞在孔孟思想的熏陶下,立志作为一个清官的时候,他的私人道德其实已经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 的公共道德,或者说官场潜规则发生了冲突。很多文官,都 知道自己去贪污腐败是不对的,但是,你要想在这个圈内生活下去,你就必须去贪污,去随波逐流,否则,只有头破血流。儒家思想的道德体系,给予了海瑞无穷的力量,让他无所畏惧的站在反对贪污腐败的最前沿。可是,整个文官集团,都满足于现状,并安于现状的时候,他们所接受的孔孟之道的思想,就发生了根本的质变。一方面认识到遵守道德体系要丢官罢官,一方面又要宣扬道德体系来维护他们的统治,就会表面装作清廉的样子,背地里哗哗的数银子。越是高调的文官,越是最大的贪官。道德以阳的一面存在,而私欲则 以阴的一面存在。当道德给他做了一个幌子的时候,私欲就可以无限制的膨胀。当道德可以代替管理国家的时候,文官集团里的官员,则会打着道德的幌子满足自己的私欲,每个人从骨子里并不鄙视海瑞,甚至是仰望海瑞,但是,没有人愿意做海瑞,这就是封建社会文官集团的现状。
对于孔孟之道的作用,历代皇帝都极力推崇。他们和他们的文官集团想用道德的力量,来统治他们的疆土和人民。用道德体系来保障乡土秩序,而不去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在1587 年,万历领导下的文官们在勾心斗角的时候,西班牙人带着他们的坚船利炮,发动了对英国的全面战争。西方也拉开了全面的工业革命。历代皇帝都会被推崇为人的楷模,上天之子。万历从懵懂无知的小皇帝,到励精图治的精干皇帝,再到颓废无为的慵懒皇帝,他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改 变。他在年轻的时候,多么的想建立一个强盛的大明帝国, 而且亲身去实行各种礼仪规范。来实现以礼来建立人们对道德的信心。可是,当他在看穿了这些文官们的阴阳两面以后,思想发生很深的变化,开始了消极怠工。他的消极怠工,不是针对个别文官,而是针对整个道德礼治体系。在传统戏剧里,皇帝都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有生杀予夺的大权,而了解了万历的遭遇之后,也明白过来,皇帝并非可以随心所欲,皇帝只不过封建帝制里的一颗最大的棋子而已,而且始终受着道德礼教体系的压抑和控制。
励精图治,呕心沥血的万历首辅张居正。他几乎开创了万历盛世,把明朝多年的积弊,表面上一扫而光,国库充盈,而实际上他为明朝的最后灭亡埋下了最大的祸根。他死后遭遇清算,其实与万历关系不大,主要是因为他的性格造成的。从小就接受孔孟之道教育的张居正,身居首辅之后,一心只想把大明江山,打造的秀美绝伦。他所实施的改革制 度和现行的文官制度格格不入,他没有从根子上发现,一次大改革措施,要从根本上能让绝大多数文官相安无事,否则理论上的完美,最终也是以惨败收场,历史上的王安石变法也是如此。他的死后被清算,甚至他生前所提拔的官吏受到牵连,这不能不说是他一生最大的失败,当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文官体制上有缺陷的时候,他以个人之力,想改变整个时代,则是多么的渺小无奈。以至于后来的首辅申时行,好像看透了其间玄机,做起了和事佬,成了一个万历皇帝和文官之间的缓冲剂,为此不惜牺牲原则。他们二位的做法,初衷都是好,都是想让大明帝国的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起来。可是张居正的缓冲剂失效了,造成了他死后的被清算。在文官集团和万千小民之间,明朝所采用的就是以礼和道德来维持国家秩序,也可以理解为,明朝并没有真正以《大明律》来维护他们的统治秩序,而是靠道德和礼教,而道德和礼教又是比较抽象的一些准则,在私欲面前,不堪一击。正是这腐朽的制度,才造就了一幕幕惨绝人寰的改朝换代的悲剧。
历史就是这样的神奇,透过历史能读懂未来。历史总是在创造匪夷所思的故事,相同的历史,由不同的人去描述,就会有不同的历史观。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细节之中,不同的人发现的细节不一样,所得到的感悟就迥然不同。 《万历十五年》所表达的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绝对大多数的人都穿了件绚丽的外衣,那就是满口仁义道德,背地里却干着伤天害理的勾当,来满足自己的私欲。
历代十五年读后感(三)
读后《万历十五年后》,大明朝这段历史还是活生生地塞到了我的脑子中,其中事非功过,真是很耐心回味,不管是大到今日之中国,还是小到日常的工作环境,均可以从中找到许多答案、许多启发。以下是我的一些读后思考:
一、近现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何在?
中国自三皇五帝开始,经历几百上升年,万历及期先辈,必然对于历史兴衰之道,对于管理一部国家机器有自己的做法,可是,不管是哪一个朝代,当经过多年的发展后,最终走向没落,就像一个得了癌症的人,从早期、中期到晚期,似乎一步步走向衰亡而没有一点办法或有的只是苟延残息,在这个进程中,能人志仕,当然包括万历也想励精图治,富国强兵,可是就是无法施展,甚至是一国之君,似乎一国之君就是被文官阶层所绑架。我在想,大明的覆灭之路,那些文官阶层不知道吗?大明倒台,对他们有益吗?其实是无益的,这一点,可以从文官同意戚继光与日本浪人在沿海开战,可以看的出来!因为日本浪人在大明的沿海已成为心腹之患,如若不除,也会威胁到文官阶层自己的利益,其实这些文官不知是不是像血吸虫一样?如果外界环境不至于伤害到他们继续谋取既得利益时,天塌下来,他们也不理会,但一部国家机器凭借惯性向没落方向行进时,这些文官还以为天下太平!可悲!他们不知道同时代的,欧洲发展如何了?坚船厉炮发展到什么样子了!帝国的没落给大清的衰落、近代中华所受的欺辱埋下了多少种子!一个人犯错,可能影响他一个,一个国君,一个管理国家的机构如果出错,其再纠正是需要付出大么大的代价啊!中国浩瀚历史长河,中华名族经历多少灾难,最终屹立不倒!为何我们近现代却输给了西方?甚至我们身边的弹丸之土?这不光是历史学家需要研究的问题,更是所有中国人应思考的问题,国家的统治阶级自不必说!黄仁宇先生在书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一方面是由于文官阶层的腐朽,另一方面是由于统治阶层与社会的脱节,再就是中国人一直沿用的以道德代替法制的思维习惯。由于我看的书还不够,思考的深度也不足,因此我姑且记住,我会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带着这个疑问一直去研究,去思考。
二、孔孟之道,仁义之学到底应坚持还是摒弃?
黄先生说中国人用道德代替法制,这似乎是历朝历代一直沿用的方法,孔孟之道在中国人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百姓如想步入仕途,必读《四书》、朱熹四书译注等相关书籍,可以说形成了整个中国社会的思想基石和共识,在国家的统治和管理中,这些思想又真正可以带来多少好处?又有什么坏处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辩证看待,有选择的吸取,才是适应当下世界环境的上策。
三、人具有阴阳两性吗?
答案是肯定的,即一方面人们总是口口声声大喊仁义之道,这是阳,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顾及自己的利益,虽然老子倡导无为,孔孟让人们行仁义之道,佛教告诉我们无我,一切皆因缘,想必那些文官阶层不比我少理解这些知识和道理,可是他们中许多却中饱私囊,拉帮结派,挑起内耗,并最终导致了帝国的灭亡。这其中真包含有易经的许多层深意,物极必反,文极必开动乱之机,如若人,特别是统治管理者,不进行自我省,自我救赎,或只有一小部分在这样做时,这群人是可悲、可怜又应该打入地狱的!因为他们的呆板僵化,最终导致了帝国的覆灭。
四、张居正其人
在书中,黄先生似乎一直抱有一种同情、支持、理解的态度来看待张居正,我也是这样的态度,在明末,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强力的人物,党派之争将更加激烈,许多实事也将不能实施,明朝的覆灭也将更快!也许历史会批评张的专权,可是如果不专权,如何能办成事?位极人臣!死后却被清算,实在有些凄凉。从中也可以看到政治斗争的厉害和残酷,我们中国人有一点特别不好,就是当一个人什么不好,连你死了,也要挖出来清算,真是凶狠毒辣!对于政治斗争的残酷,张不是不知道的,他在生前说过入大火如入清凉界,这是张居正独特的政治哲学。大火,能把人烧焦;清凉界,能使人心静如怡。语出《华严经》,华严宗讲宇宙万般境界,都可以即出即入,互涉互入,也就是说都能相融相通。如果你说张居正贪恋权贵,无强国之治,我想是不可能的,因此,对于这个人物,我本人很佩服,佩服其才能,其志向!其气度!
五、申时行其人
一个忍耐待机会到时,抓住机会的典型代表,一个一生追求真诚的官员,他也许从张居正的一生看到了暴风骤雨似的改革由于文官阶层的阻挠而不能实现,更看到了其悲惨的结局,在理想和实现之间,他选择了一种平衡之策,虽然得善终,但对一个病入膏肓的帝国,我更佩服张居正那种大无畏的精神!因为此时的帝国,其实是需要猛药的,如若不然,只是苟延残喘,最终终归覆灭。
六、海瑞其人
每一次以全新的视角,来看海瑞其人,也许海瑞圆润一些,可以让自己过的更舒服,对社稷、对百姓的贡献也越大,但是他是一个孤独的理想主义者和实践人!最终草草了却一生,但其代表中国文人的那种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是感动和鼓舞千秋的,这也形成了中华文化、中华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类似的历史人物,我想还有屈原。
七、戚继光其人
不论如何,其将帅之才足以使其彪炳千秋。成功清剿南方沿海日本倭寇,并威退北方蛮夷,其实戚继光有许多更为先进的方案,但他能洞悉当朝允许他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并在这个范围能做到最好,这一点,非常厉害!人常常是不知何可为?何不可为?能洞悉当时的社会本质,也说明戚非等闲之辈了!有机会,研究一下他的着作,看能否从中学会一些。很可惜的是,明王朝没有继续发展武力!不然如何可以轻易为清所取代!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和感受到许多重要的历史契机!真的像缘份一样,稍纵即逝!而且影响深远!甚至影响中华名族的命运!为何几百年后,我们才发现这些?才发出一声叹息啊!一个国家,如果让真正有远见的的人来统治,政令通达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
八、李贽其人
给我感觉是,此人很混乱,我未理解他的主要思想和观点,难怪称他为自相矛盾的哲学家,叙述他的这一章中,我最感动的有两点,一个是其妻子对于他一生追求的支持,他们的三个女儿,有两上因饿、营养不良而死去,这对一位母亲是多么大的一种伤痛,这让我对于女人,特别是母亲,有一种天然的敬佩!(但对于干预政治的女人,却特别讨厌,因为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皆因皇帝未处理好与女人的关系而导致动乱),另一个是李穷困潦倒时,总有人,特别是一些社会上层的文官一直支持他,给他吃给他穿,李无后台,有的我想可能是像芝兰一样的品格和思想!才会吸引如此多人一直支持他,帮助他!给予他这么多及时和超越政界与阶层的关爱!这是一种多么难能可贵的精神和气度啊!
选我选我,花路米》是一本长篇小说,这里面告诉我们怎样成为一个领导者的秘密。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一个名叫李小希的小女孩,小希从小就希望自己能和爸爸一样当一位优秀的领导者,只是,这个梦想却随着爸爸的意外过世而消失。小希变得不爱跟同学相处,也不喜欢上学。
我们同学之间相处也是这样,要想当一个成功的班干部,只有走进别人心里,才可以让别人有绝对的信服你的态度。那该怎样走进别人的心呢?我认为,首先应该鼓励别人,“做错了没关系,再试一次,你可以的”这样的话要多说,就算别人实在不好,也不要大声的指责他,而是说:“失败乃成功之母”鼓励他,然后让他先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刚开始同学可能不太适应,但过几天,你会发现,同学们一定会非常听你的话,而且学习态度也会好起来。
看!领导力就是这么简单,只要走进别人心里,你就能获得别人的认可。
本文来源: https://m.hdh765.com/h/4510207.html